第一篇:榆林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面临的难题与对策分析
榆林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面临的难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我市地处陕西最北部,矿产资源富集,属能源重化工基地。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促进了我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宣传不到位,群众参与度不够,群众和各级政府认识不足,政府规划滞后,村矿(企)矛盾纠纷等原因,使得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面临很多问题,新农村的村庄规划布局散、乱、差现象仍然存在。严重滞后的村镇规划给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土地浪费严重,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难以配套;村镇建设杂乱无章,农民住房单家独户,缺乏有序管理,基础设施落后;村、矿缺乏统一规划,工业用地极力占用农村土地,建厂房、开矿石,建垃圾站等等,导致农村耕地和宅基地被占用,村民无序建房,违章修建,抢修抢建现象严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政府要有总体的规划,要成立机构,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矿(企)矛盾突出的村镇进行试点。在村镇规划编制中,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根据村镇现有特点和民俗特征,对各村镇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安排农业种植区、农民居住区、文化娱乐区、二三产业集中区等功能区的规划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
主题词新农村 村镇 规划建设 农民 经济发展
正文“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三农”问题是长期以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全国几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全面可持续发展了,才会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263公里,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58%。平均海拔1000至1500米。全市辖榆阳区和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子洲县1区11县,222个乡镇,5507个行政村。这里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国内外罕见。能化经济的强劲势头拉动了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榆林农村建设。近年来,在新一轮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都意识到村镇规划的重要意义,各区县陆续开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但是,由于村镇规划工作普遍起步晚,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村镇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一)对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的意义认识不足。
我国的《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乡镇党委、政府是村镇规划的组织者、实施者。但是,目前各乡镇党委政府对村镇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不够,认为现在的群众工作难做,所以,一提到要去做老百姓的工作就犯难,有的基层干部甚至认为村庄规划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村镇规划的实施主体是村级“两委”组织,但是,多数村级组织由于缺乏规划知识和必要的技术指导,没有把村镇规划作为指导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来认识,更没有把它作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手段来认识。在现阶段我市的村民宅基地审批上,要么不审批,要么无序审批,没有合理规划的审批,这种现象我们在执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作为村镇规划建设执法部门,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对村镇规划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但是,仍有一部分村民认为在自家的土地上修建个人住宅是合理合法的,村民没有统一规划的意识。
(二)村庄规划布局散、乱、差,基础设施落后。
全市现在的村镇建设仍然是在原有旧的村镇基础上的建设,即使有村委会的审批,也大都是在原来的房子旁边无序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这样既不利于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又不利于整齐、美观的要求。我市南部山区的最近规划的新农村建设有一部分是以村组集中建设,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北部草滩地区大都分散布局,整体村庄的道路、公共饮用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娱乐场所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
(三)规划滞后,导致村、矿(企)用地矛盾纠纷大,乱修乱建现象严重。
(四)村民宅基地审批、小城镇建设土地征用、置换等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五)缺乏专门的规划机构和专业人才,以及相关的资金支持。
(六)在村镇建设管理方面缺乏专门人员,道路、公共基础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无人管理。
二、对策分析
(一)大力宣传,提高认识。
(二)成立机构,完善政策措施。
(三)因地制宜,科学安排居住区、文化娱乐区、种养殖生产区、二三产业集中区等功能区。白于山区的移民搬迁和城镇化的靖边模式,不仅破解了城镇化的难题,也为生态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摸索出了一条更趋合理的路子。
(四)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面临的难题与对策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面临的难题与对策分析
[2006-03-13] ·来源:新华社
据新华社信息合肥3月10日电(记者杨玉华 姜涛)由于缺乏规划,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着布局散乱差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相继开始意识到科学开展村镇规划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和相关政策不完善,农村规划还面临着不少难题亟待解决。记者在安徽、江苏农村采访时感受到,必须注重实效、循序渐进地推进村镇规划工作。
--新一轮村镇规划面临三大难题
在安徽、江苏两省农村采访时发现,长期以来,不少农民受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影响,“单门独院”、“风水宝地”意识浓厚,请风水先生“看门相、选宅基”的现象十分普遍,建房随心所欲,布局杂乱无章。这也造成村庄建房各盖各的,缺乏统一规划,村庄布局乱,规模小。
严重滞后的村镇规划给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户均占地面积较大,土地浪费严重;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各项基础设施也很难配套;居住分散零乱,人气难以集聚,还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培育和农村消费的挖掘。在安徽省霍山县与儿街镇,记者了解到,规划未实施前,全镇1834个自然村庄,10户以下高达1631个,其中仅有一户居住的“单庄”396个。农村集镇大多沿公路 “一字长蛇”排开;村庄布局如“天女散花”,遍布山上山下、冲内冲外;房屋住宅“横七竖八”。
在新一轮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户和基层干部都意识到村镇规划的重要意义,各地陆续开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村镇规划工作。但是,由于规划工作普遍起步较晚,因此还存在着三大难题:
一是认识冷热不一的问题。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合肥市于近日在所辖县区启动了8个农村改造试点工程,试点改造旨在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垦整理以改善农村面貌,加强集约用地。同时把原先分散的农户集中到统一规划的新居民点,形成中心村镇,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谈到目前的村庄规划工作,合肥市建委村镇规划科的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村庄规划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部门,需要大家相互协调,齐心合力才能抓好。”这位负责人说,现在村镇规划中部门和地方间的配合不尽
如人意,不少地方出现了“两头热,中间冷”的情况。即上头主管部门急、底下农民急,可中间的乡镇却不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前村庄规划工作的推进。因此,亟需由政府牵头成立一个总协调部门。
记者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了解到,全区160个行政村,3572个村民小组,近33万人口,共有自然村庄6500多个,有的自然村庄甚至只有几户居住,布局分散、建设凌乱。不少村镇干部都反映,受传统文化和习惯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民喜爱单门独院、前庭后院的居住环境和模式,很难接受进社区集中居住,守故土,恋旧家的传统思想制约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进程。二是政策完善问题。据介绍,当前村庄规划中涉及的土地征用和置换问题最令人疼,亟需细化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特别是对集中居住区建设所需土地在不同村组之间的置换、原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后新增土地指标的分配使用等问题还要研究制定相应的细化政策。许多基层干部表示,由于目前土地流转机制还不完善,如何利用村庄规划置换出来的土地、进一步简化报批手续等问题亟待在政策上加以明确和规范。虽然《安徽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已明确规定:“因实施村镇规划需调整农户宅基地,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承包地的承包方应当服从”,但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的限制。因此,一旦遇到规划用地与农户利益相冲突,仍缺少调整宅基地的有效手段。而且村庄规划征用土地没有明确政策指导和相应的指导价,特别是小城镇公用设施土地占用没有明确法律保护,如果要实施只能靠基层干部动嘴皮子,做思想政治工作。
安徽省岳西县店前镇从2003年规划建设了一个120户的农民康居工程,该镇建设所的负责人陈正学举例说,如果一个规划点有300户建房,假设有90%不需协调,仅有10%需要协调,那就是30户了。“这30户要一户一户跑,一户一户说服。我们就那几个人,你想想要牵扯多大的精力?更关键的是,我们的协调找不到可操作的政策法律依据,对于土地征用置换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把握。”
三是人力资源和资金筹措问题。进行农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需要一定的人力投入和大量的资金,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而目前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人力不足,缺乏稳定的项目、资金支持。安徽省霍山县建设局负责人说,村庄规划按要求需专业规划设计单位来做,但是这些单位的设计费用往往很高。而且一个乡镇100多平方公里,让规划设计院全跑遍不现实,规划要反映农民问题,听取百姓意见,完全靠理论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这就需要本地建设部门的技术人员和基层乡镇的工作人员来做。而以该局来讲,只有五、六个技术人员,要做全县村镇规划线的人手紧张;而基层工
作人员技术素质也跟不上,因此,要科学编制村庄规划还需要尽快加强队伍建设。不少基层干部还无奈地表示,即使规划好了,实施还需要一定的投入,但目前还缺乏稳定的项目、资金支持,光靠乡镇的吃饭财政有些力不从心。他们希望国家给予相应的配套项目或资金支持,结合地方力量,使村庄规划不至于因为资金缺乏而停留在图纸上,只开花不结果。
--科学规划关键是引导农民参与使农民受益
采访中记者发现,村庄规划要避免以往“建一片,荒一片”的老问题,离不开尊重农民,让农民参与。2004年,结合全县村级规模调整,安徽省霍山县与儿街镇通过编制村庄规划,将1834个原始自然村庄合并为670个,农户宅基地占地面积由户均460平方米调整为220平方米(该镇地处低山丘陵区),规划全部实施后,可退宅还耕新增耕地3300亩。该镇党委书记高若愚说,让农民参与使农民得益是搞好村庄规划的根本。
在村庄规划编制中,该镇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把维护好农民的权益,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规划编制分三步走:第一步,草案形成后,征求群众意见;第二步,各村的规划草案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第三步,各村的编制方案汇总后,提交镇人代会表决通过。在规划编制之初,该镇通过村民代表会、群众座谈会、村广播会,利用宣传栏、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将村庄规划的意义向每户农民宣讲,征求意见。在编制草案形成后,对所有村民公布,征求意见,并加以修改,之后再交村民大会讨论表决。这种做法使得村民对规划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纷纷提出大量的修改意见。
记者在该镇山五河村关于规划方案的决议书上看到,上面清楚地写着同意30人,不同意0人,弃权2人,决议书上还有村民代表的签字。据了解,在规划过程中,该镇共召开群众座谈会86次,村民代表会11次,镇人代会1次,使规划方案既符合民意,又符合规划的技术要求。
村庄规划编制实施以来,截至2005年6月底,全镇共有175户依照规划新建了楼房。这些集中连片,样式美观,功能齐全,交通、电力、供水、通讯、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显著改善,群众十分满意。
而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有一些经济强村开展了农村宅基地归并试点,拆除零星小村庄,像南丰的永联村、金港的长江村、东山村等,都建设了早期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使村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1998年以后,张家港市又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发展资源的整合力度,连续三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全市城镇数由26个减至8个,行政村从原来的436个减至183个。
张家港市规划局副局长徐晓立说,张家港市每一次行政区划调整和零星小村庄规划都十分注重吸引群众参与,通过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反复比较、多次调整和完善,确定全市村镇布局规划。1990年以来,张家港市已有6.3万户农户通过自然过渡和拆迁,进入城镇和农村集中居住区的公寓房或联体房内,共腾出宅基地面积4.7万亩,扣除新建集中居住区用地2.4万亩,实际节约宅基地面积达2.3万亩。
安徽省建设厅村镇处处长陈东明说,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村庄规划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村庄规划中的任何决策都需要建立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听群众的不同意见,使决策更符合农民意愿,最终让农民受益、让农民满意。
--推行规划应注重实效循序渐进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伯达告诉记者,该区164个行政村,2004年村级集体收入在30万元以上的有51个村,20万-30万元的有14个村,10万-20万元的有47个村,10万元以下的有52个村,其中5万元以下的就有20个村。由于村级经济薄弱,新一轮村镇规划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
当前,邗江区农民住房楼房率已达80%左右。同时,随着近几年的农村实事建设,通村通组公路硬质化比重明显提高,水、电、有线电视改造等也基本结束,农民现有的居住条件和质量明显改善,今后实施社区集中居住,搬迁难度极大,建设成本无法估量。
张伯达表示,推行规划应注重实效循序渐进,以统筹城乡规划为先导,不断集聚农村发展资源。按照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繁荣农村的思路进行规划,科学安排农业种植区、农民居住区、二三产业集中区,积极推行工业向集中区集中、农民向中心村或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种植集中,合理确定路网、线网、管网。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把城镇与农村融为一体。同时,要衔接好城乡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城乡工业化发展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规划和城乡社会保障规划要相衔接。
张家港市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了
15个小区作为全市农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示范和试点区,高标准建设农民拆迁安置小区进行示范,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提高农户进入集中居住区的积极性。
在推行农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张家港市坚持“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刮风运动,不损害农民利益”,规定今后新建农民居住区内一律以联体住宅、公寓房为主。农民拆建房屋完全按照城市的设施标准,面积基本不减,拆迁后每户可以拿到两套房子。
为确保农民平稳拆迁,张家港市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一是对因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中涉及到的规费,全部给予减免;二是对符合使用宅基地条件的农村居民,入住集中居住区公寓房,拆除农村原有住房后,按每人40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奖励资金由市、镇两级财政各承担3000元、1000元;三是对入住国有土地上新建集中居住区公寓房的农村居民,待其农村住宅拆除后,由镇财政按4万元/亩的标准,对其进行宅基地补贴;四是对在城镇另有住房的农村居民或城镇居民,如在农村有住房但已不再居住的,鼓励其拆除农村住房,政府予以补贴,补贴标准为房屋重置价的50%,资金由市、镇财政各承担50%,同时对符合享受宅基地条件的,按同样标准给予宅基地补偿。
张家港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陆新玉告诉记者,为解决集中居住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从2003年起,张家港市推出全新的纯农民养老保险,将全市18周岁以上的纯农民全部纳入农村保险范畴,保险费由市、镇和个人三方承担,实行个人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目前,全市已有15.8万名农民参加了新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5%。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探究论文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全面改革有了进一步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有着进一步加快,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基层农村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良好成效。本文主要就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问题,以及优化解决策略加以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管理;问题
村镇的经济发展在当前已经非常迅速,各项的基础设施也都基本修建完成,在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背景下,村镇的规划管理就会和城市的差距不断缩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宏大目标。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管理理论研究,对实际的村镇规划管理的发展就有着促进作用。
1.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重要意义及问题分析
1.1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
经济的全面发展要能够从多方面考虑,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工作不断有新的突破,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镇规划主要是为了将农村构筑物以及建筑物等空间进行提高,在整体的视觉效果上能够得到优化,让人们通过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这些方面得到具体化的反映。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最为主要的任务是实现村镇的合理化科学化的规划管理,这是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基础条件[1]。无论是城市的发展还是农村的发展,都要能够有科学化的规划管理作为指导方向。村镇的规划管理是通过政府进行调控指导的,通过经济的调节以及市场的监管等手段来进行实现。村镇规划有着保护公共利益以及协调社会利益和配置空间等诸多的职能,这在全局性以及综合性的战略实现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新农村建设中,在科学的村镇规划管理下,就能对村镇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和民意得到了解,从而为进一步发展农村的建设化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能够在发展中有章可循。
1.2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管理现状来看,还有诸多层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村镇的未来发展不能准确的预测,以及比较大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有着很大困难,对实现规划目标村组干部没有充分的信心。过多不确定因素对人口规模生产的影响是比较突出的,而对于一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村镇,实现规划目标就有着比较大的困难。还有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没有比较有效的规划管理理论体系,当前的村镇规划管理中,还存在着自然演进的形式。主要是规划管理中建设发展速度比村镇规划管理技术理论发展要迅速,所以无法形成理论技术的有机结合[2]。还有是比较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在总体的标准方面相对比较笼统,双重的标准在应用过程中就难免会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再者,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资金方面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国家对村镇建设规划管理的资金扶持虽然在不断的改善,但从总体上来看资金缺乏的问题还依然比较突出,大部分还是依靠自筹。当前还有不少的村镇建设服务部门,基于资金的缺乏就不能请到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这对村镇的科学规划也形成了阻碍作用。
2.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优化策略探究
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将村镇规划管理的编制工作得以完善化,要将城镇建设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得到完善。对于村镇的规划建设,要从大局着眼,协调乡村城镇间的关系,对区域设施实施统筹安排,让重复建设的现象能够得到避免,从而进一步的优化公共设施和配套基础设施。再有是将修编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工作能够得到加快,在建设水平上得到有效提升,在规划管理方面能够详细化[3]。对村镇规划管理要以人文本,相关的规划人员要能深入调查当地的农村发展历史以及文化自然背景等,还要将农村的调研工作积极完成,并发动居民参与其中,对居民的意见广泛听取,了解居民的真实想法然后进行规划。还要能够对相应的解决措施科学性的提出,坚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制能够适合农村自身发展的村镇规划。要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的原则,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选择最佳的发展模式。对村镇规划管理要能进一步的强化,从而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规划过程中要放眼长远,在村容村貌以及整洁卫生等方面充分重视,从而来建设农村的文明环境。从具体上进行落实,就是要从卫生、经济、给供水等方面综合性的加以规划,做到科学合理安排,经济化的利用。在村镇规划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将监管工作得以有效落实,保证规划设计能科学合理的实施,在质量上得以保障。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管理要在理论宣传上做足,在当前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下,要善于将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加以应用,在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下进行宣传村镇规划管理的具体化措施和重要性。通过自身知识的储备能力的加强,就能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4]。不仅如此,还要对村镇建设规划管理的职责进行强化,以及对村镇建设工作的科学论证以及工程建设跟踪指导进行有效强化,只有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和措施的实施,才能够真正的保障村镇规划管理的目标实现。
3.结语
总而言之,处在新的发展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会对农村的面貌以及经济水平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农村的规划管理的理论研究,就能对实际的操作进行指导,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有益的发展思路。此次主要从新农村建设的村镇规划管理的现状以及相应措施实施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分析,希望能有助于实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成文,包研平.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监测指标与方法完善探讨[J].时代经贸.2014(03)
[2]张春光.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J].理论学刊.2015(01)
[3]黄晋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城镇化进程的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4(06)
[4]刘孝诚,肖刚.小城镇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01)
第四篇:当今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难题及对策研究
当今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难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这一问题是政府关心的重点,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中国的改革第一步源起于“三农”,中国未来的成败,也必将取决于“三农”,这是显而易见的。泱泱大国,农为根本,只有“根本”的问题解决好,才是最彻底的,最有价值的,最革命的。
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下达了关于开展农村经济重大问题调研的指令,按照国家发改委下达的调研课题,笔者有针对性的深入隆回县农村开展调研,并运用隆回县县委基层办、县委政研室和隆回县政府经研室的相关调研成果,形成了综合性调研报告。调查结果表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乏力,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和尚未建立长期投入机制,成为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四大难题。
近三年,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六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七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难题之一: 乡村债务问题
据调查,一般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需15万元左右,规模相对较小的行政村也不少于10万元。但目前大多数村的经济现状都不乐观。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受政策性制约,企业改制断了收入,税费改革少了收入,招商引资没了收入;二是经济发展空间小,受制于有限土地资源、资金和自然资源;三是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预见性支出不断攀升,正常运转难以为继。村级集体往往经济薄弱、无钱办事,这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难题。
一、乡村债务结构分析
隆回县乡村两级负债总额为55161.99万元,其中乡一级负债42586.33万元,村一级负债12575.66万元,其债务结构如下:
按成因划分:A、地方上项目、办企业,造成决策失误或因管理、市场原因亏损形成的债务14992.45万元(其中乡级13814.10万元、村级1178.35万元)占27.18%。B、办福利事业、“普九”、乡镇医院和村办福利事业建设形成的债务5853.77万元(其中乡级4819.21万元。村级1034.56万元),占10.61%。C、民间高息借贷、完成各种上交任务,因本金、利息形成的村级债务3599.48万元(其中乡级2484.72万元、村级1114.76万元),占6.53%。D、如通乡镇油路、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债务4922.01万元(其中乡级3070.66万元、村级1851.35万元),占8.92%。E、因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干部因素形成的历史性债务1335.54万元(其中乡级968.14万元、村级367.4万元),占2.42%。F、农户欠交税费,逐年欠款而
增加形成的集体债务10640.2万元(其中乡级4659.72万元、村级5980.48万元),占19.29%。H、其它原因形成的债务13818.54万元(其中乡级12769.78万元、村级1048.76万元),占25.05%。
按债权人划分:A、欠银行、农村信用社、基金会及其他金融机构20131.79万元(其中乡级17614.46万元、村级2517.33万元),占36.49%。B、欠乡村工程业主3418.82万元(其中乡级2755.70万元、村级663.12万元),占6.2%。C、欠乡村干部7682.6万元(其中乡干部5769.09万元、村干部1913.51万元),占13.93%。D、欠乡村教师2518.4万元(其中乡级2452.30万元、村级66.1万元),占4.57%。E、欠民间个人2568.06万元(其中乡级l537.07万元、村级1030.99万元),占4.66%。F、欠其他经济组织10881.74万元(其中乡级6049.24万元、村级4832.50万元),占19.7%。H、欠其他债权人7960.58万元(其中乡级6408.47万元、村级1552.11万元),占14.42%。
二、乡村债务成因分析
1、财源有限。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撤区并乡、农村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等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村集体不再有剩余产品的分配权和经济收入的支配权,“五统三提”、农业税附加等乡村集体收入也随之消失,乡缜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大多数被取消,预算外收入锐减,乡村集体收入来源被逐渐抽空;由于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缺乏、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先天不足。
2、刚性支出居高不下。由于机构雍肿,队伍膨胀,乡村二级的工资、误工补贴,办公费、交通费等基本支出使乡村不堪重负,政策性增资只能“挂空档”。旱涝灾害、山林火灾、矿山事故等突发事件而导致的不可预算费用,使原本拮据的乡村财力更加捉襟见肘。
3、财源流失严重。分田到户后,村级集体财产被一分而尽;撤区并乡、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人情税、关系税、税收征管力度不够,导致税收不能按国家政策足额征收;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税费收缴缺口大,尾欠收缴难度大,征收成本高。
4、盲目性建设投资强力扩张。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政企不分,政府办企业、政府为企业担保贷款,使乡镇不得不花巨资为企业亏损买单,为企业偿还不良贷款本息;各种达标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使乡村债务陡增。
5、预算约束力不强,挥霍浪费严重。乡镇人大会议上通过的财政预算报告往往是一个形式,乡镇的财政支出一是拆东墙,补西墙,毫无预算可言。二是乡镇财政支出往往是书记、乡镇长说了算,管他预算不预算,支出决策不仅脱离预算而且基本上没有民主可言、更不要说财务制度了。三是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乡级财务账性违规违纪支出现象较为普遍,有限的乡村财力“跑、冒、滴、漏”严重,乡村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四是乡镇主要领导异动频繁(平均任期2年左右)支出的随意性也就被无限放大。五是村一级的支出就更没有计划了,“到手就是财、今朝有钱今朝用,管他明天怎么过”,是大多数村干部的理财之道。
在现行的乡村绩效考核机制中,数字化强制性硬指标不少,唯独没有行政成本的考核指标,乡村干部在行政过程中,没有成本意识,从客观上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个别乡村干部为了自己的仕途和声誉,不惜花公款制造虚假政绩为自己脸上贴金。在乡村财力日益拮据的状况下,办公费、交通费、通信费、公务接待费却节节攀升,大吃大喝俨然成风,公费请客送礼愈演愈烈。在公款消费上讲排场、讲档次、互相攀比,债务包袱越背越重,群众怨声载道。
三、乡村债务影响分析
巨额的乡村债务对基层组织运转、农村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1,是违法行政的重要诱因。乡村出现收支失衡后,乡村干部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行政资源,巧立名目向行政相对人收取各种费用,因而,农村“三乱”久治不止;为了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乡村两级均热衷于违规征用土地搞建设,通过炒地皮,从中获取20-30%的收益。
2、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沉重的债务包袱,使乡村主要领导整天处于“借新债、还旧债、躲追债”的状态下,影响了他们谋划经济发展的精力;隆回县的干部工资只有隆回市的1/
2、长沙市的1/3,并且还不能按时发放。乡村干部为垫交税费、垫付工作经费,每人手里攥着几千元、上万元乃至10多万元的“白条”,兑付遥遥无期,乡村千部人心涣散、意志消沉;面对存量和增量均严重不足且强制带病超负荷运行的农村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的社会事业公益设施,乡村二级无力改造和建设,农村公共产品供需脱节的现象更加严峻;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有限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教育经费被乡村挪用已习以为常,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基础教育。
3,有损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巨额的乡村债务使乡镇政府、村委会成为农村最大的债务人。对内,欠乡村干部的工资和公款私垫费用,对外,大到欠金融机构贷款、施工单位工程款,搞得乡村干部声名狼藉,无法开展工作。
难题之二: 农民增收问题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增收困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挑战。
首先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并未给农民增收带来多少实惠。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几乎没有在企业或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获益增收。有的地方将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作为普通企业对待,有的作为社会团体对待,还有的地方根本没有适当的名分。这种混乱局面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贷款、纳税、保险等诸多方面困难重重,严重妨碍其发展。三是转移性增收难。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四是政策性增收难。自2005年起,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一免三补”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也在缩小,没有更多途径。
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1、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依赖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收入来源渠道依然狭窄。
2、农民收入增长与国家政策紧密相连,2009年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政策效应。免征农业税不仅使农民减轻了负担,更重要的是从源头根治了农村乱收费的痼疾,使各种巧立名目的搭车收费失去其依附的载休,广大农民群众可谓欢呼雀跃9。直补、良补给了农民一条稳定的政策性增收渠道,减负和增收使农民在长期的“高负低收”的恶性循环下解脱出来。
3、较长时期内农民收入增速一直低位徘徊。以2000~2004年为例,年均增速仅8.62%。
4、农民收入的内部分化日趋加剧。
三、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
1、农民增收的空间非常有限。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的原因除政策等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历了10多年的家庭经营后,农村生产力、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效率已经发挥到了极至,在新的经济体制、产业格局、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出现以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必然进入“休眠期”。2009年的增产、增收、增效缘于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政策的引扶效应和市场的刺激效应又一次发挥到了极至,要保持2009年的良好发展态势已属不易,要谋求新的发展和突破,难度可想而知。
2、农民增收的风险性系数大。农村是一个庞大的“露天工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民是
“靠天讨吃”。目前,我国尚末建立农业风险救助机制,一遇自然灾害,农民就只能望天兴叹。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实现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众所周知,过度开发和盲目扩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水士流失、生态失衡、资源紧缺必然导致气候的反常,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农民增收的风险系数也就不断放大。
3、农民增收的自主性非常有限。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受思想观念的限制,农民死抱自己的一亩三分自留地不放,适应市场经济的土地浪转机制难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作田、养猪、打工不可能使农民收入出现量的飞跃和质的变化,增收动力明显不足。
农产品价格是农业的“晴雨表”,农资价格又是农业的“风向标”,农民对“二价”只能无条件的被动接受,农民增收的不确定因素增加。2005年农产品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跌,农资价格却一路飚升,尿素零售价(下同)1950元/吨,同比(下同)上涨14.9%;钾肥2200元/吨,上涨29.4%;碳胺540元/吨,上涨17.4%;复合肥1050元/吨,上涨32.9%;种子9元/kg,上涨28.6%;农地膜14元/kg,上涨4%;抛秧盘0.65元/块,上涨160%;农药的平均涨幅也在20%以上。因农资涨价,农民种田成本增加50元以上/亩。按2004年隆回县“二补一免”55.72元/人计算,政策给农民带来的收益被农资涨价全额抵消。受煤、电、油、运紧张和原材料涨价等因素的影响,农资价格上涨有其客观原因。但透过涨价现象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不可忽视的深层次的问题。一是近年来,舆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宣传有失偏颇。农业和农村经济刚有转机和起色,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把农村形势说得天花乱坠,片面宣传和夸大成就,对仍在存在的各种问题或是忽略不计,或是轻描淡定,给人以“三农”问题已经解决,农民已经富裕的舆论误导,各行各业,特别是农资生产商和经销商也就争先恐后来分“蛋糕”,为农资涨价埋下伏笔。二是农民对农资生产成本、进零差率等生产经营信息全然不和,涨不涨价、为什么涨价、涨多少,全是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一面之词。三是国家在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前”补贴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投入大量资金,但真正的“好处”往往落到了生产企业和经销商手中,他们一方面享受国家的行业政策优惠,一方面叫苦不迭,大呼亏本经营,一次又一次提高农资市场价格,最终受“挤榨”的还是农民。
家乡农村建设任重道远,隆回的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应该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产业发展上要有长期考虑,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有重点,我相信我的家乡一定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起来,期待隆回农村美好的未来。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问题及对策建议
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到广大农村的繁荣发展和和谐稳定。规划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蓝图,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对指导和建设新农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到广大农村的繁荣发展和和谐稳定。规划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蓝图,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对指导和建设新农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引领
推进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规划是龙头,也是基础。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切实把规划编制和执行工作抓紧抓好。
1、搞好村庄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村庄建设如何布点布局、何处着色着力,才能最美丽动人、最科学合理、农民群众最满意,基础就在于规划的编制。规划不仅管当前,更关系长远。只有搞好了规划,才能保障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循序渐进地开展,避免低效投入、重复建设,节约物力财力,最大限度、最高效率的用好每一笔来之不易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和资源。
2、搞好村庄规划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新要求,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构成的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规划作为先导和引领。规划是对未来的设计,规划定位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决定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布点,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只有定位准、标准高,才能充分发挥好村庄规划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和统筹配置空间资源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3、搞好村庄规划符合广大农民的利益愿望。长期以来,许多地方的农民饱受村庄无序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无法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环境恶劣之苦。随着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逐年提高,要求整齐划一的房屋建设规划,盼望改变农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提高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就医入学入托等民生事业,已经成为新时期广大农民的共同诉求和愿望。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引领的新农村,必将逐步满足这些要求,也必将给广大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实惠。
近年来,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许多市县已经实现镇村城乡统筹规划全覆盖。在规划的引领下,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加快建设、亮点纷呈。
二、当前新农村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已实现镇村规划全覆盖。但据笔者多次深入农村广泛调研与观察,发现由于经验积累不足、重视程度不同、专业人员有限等制约,部分地区的新农村规划还存在无规可依、规而不高、有规不依、违规难纠等令人担忧现象,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是无规可依。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规划意识淡薄,规划基础薄弱,建设跟着感觉走,甚至“没有规划”的现象还存在。受几千年来的自然经济和半个多世纪的城乡二元分割格局影响,行政上人为把城镇和农村严格区分为两类地区,致使早期的规划主要服务城镇地区,村庄规划往往不被关注和重视,新农村规划存在先天不足,不少农村地区的村庄发展就是一种自然外延式拓展。近年来各地纷纷加大加快新农村建设力度进度,但因为规划编制费用高、耗时长,再加上有些乡镇受领导“急于求成”的政绩观驱使,导致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走马上任“三把火”,往往匆忙安排镇村项目建设,先建设、再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规而不高。主要表现为有的地方虽然有规划但水平不高,水平参差不一,内容深度不同,缺乏前瞻性、科学性、长远性。部分地区已有的新农村规划缺乏深度,有的只是简单的平面规划,缺少控制性详规,普遍达不到城市设计的深度。部分地区对规划的认识不全面、不科学,偏重了村居建设、基础设施规划,忽视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专项配套规划,已有的专项规划之间也缺少有效衔接。部分地区的新农村规划缺乏差异性、个性化,只是照搬照抄、“重复模仿”,或是跟着主观走,忽视当地实际的功能定位、产业现状、生态环境等因素,导致规划与建设农村不像农村、城市不像城市,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人口、有人口难就业等现象,规划效果差导致群众满意度低。
三是有规不依。主要表现为虽然编制了规划,但得不到执行或是执行过程中走样变形,规划和建设成了“两张皮”。有的地区规划执行严肃性不够,规划只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或只是用于应付达标验收及领导调研视察,“只见规划、不见行动”。有的地区以优化招商环境、简化审批程序等名义,无视已有规划要求,先建设,后审批,甚至不走规划审批程序。有的地区规划执行连续性不强,跟着领导意愿、人事变动随意更改、任意变动,变样走型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任领导一套规划”现象较为普遍。还有少部分地区因为规划好高骛远,在规划面积、空间布局、人口规模等方面盲目求大求全求高,超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现阶段实际承受能力,实施起来战线长、困难大、阻力多,导致规划落实难度过大,可操作性不强,影响了规划的执行效果和权威性。
四是违规难纠。主要表现在对违规项目难以处理,执规不严、违规不纠、缺少执规执法队伍等。有的地区对出现的违规现象不能及时按规纠正、坚决取缔,规划在违规项目面前“弱声”、“失声”,使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丧失。“以罚代拆”产生连锁负面效应,导致乱搭乱建屡禁不止。有的地区对建设项目监督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人,对违规的项目监管存在慢一拍、缓一步现象,直到工程竣工才发现违规问题,导致事后查处陷入拆了浪费、不拆违规的两难境地,增加了查处成本。同时,多数乡镇建设管理站人员编制少、工作经费少,执法手段少,面对面广量大、居住分散的农村新房建设,发现、查处违规行为人手不足、力不从心。
五是人才短缺。主要表现为基层规划和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规划人员和编制人员,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专业人才在新农村规划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承担着描绘农村蓝图、引领农村发展的重任,关乎城乡规划编制和执行的成败。据调查,目前乡镇普遍未设专门规划机构,多以建管所代行职责,人员以兼职为主,经费多为自筹。据相关研究,每万人口应配备1—2名城乡规划技术人员,但现有的基层乡镇规划人才队伍总量偏少,难以满足现实需要;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结构不优,从事规划人员多数中专或高中毕业,非规划专业出身,专业不对口,有的甚至是转岗的村干部,只能边学边干边探索,技术储备和专业经验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水平亟待提高。
三、主要对策及建议
新农村规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龙头。笔者建议,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在增强规划意识、提高规划质量、强化规划执行、打造规划队伍等方面下深功夫、做细文章,切实发挥好引领作用。
一要强化规划意识。首先要强化县乡干部的规划意识,尤其是强化乡村干部的规划意识,通过对他们的经常性的学习培训、参观考察,使他们认识到规划有法、建设依规意识,杜绝凭长官意志、拍脑袋建设。要提高规划的参与度,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公,要切实增强规划的公众参与,广泛征求和吸纳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建立规划公示制,召开村民议事会和村民大会,甚至组织听证会等形式,请村干部和村民围绕规划谈看法、出主意、提建议,充分保障村民的规划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要提高规划的知晓度,持之以恒抓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工作,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等传媒载体,经常性、大规模的组织专题宣传活动,使规划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增强基层干部和群众对规划法律地位的认识,形成人人关心规划、自觉遵守规划、维护规划的社会氛围,不违规建设、不违规搭建,并且能够揭发和自觉抵制违规建设,从源头上消除违法违规行为的产生。
二要提高规划质量。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农村要美,首先规划要美、水平要高。要注重城乡统筹发展理念,按照统筹城乡规划要求,编制总体规划,完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强化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标准。要结合村庄的村情、民情和社会需求,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等方面的关系,依法调整和完善新农村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使新农村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注重保留不同村庄在产业结构、功能形态、空间景观、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深度挖掘地域风貌、自然村落、民俗文化、建筑传统等独特元素,打造具有个性的特色新农村,防止千篇一律、千村一面。要提高新农村规划的编制深度,在层次上覆盖到村、社区,在内容上涵盖镇村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配置,在深度上镇区达到控制性详规,新社区达到城市设计的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乡村规划编制中的基础研究工作,确保各项规划编制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城乡建设需求相配套,与乡村资源能源利用、历史文化传承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一致,把规划的高起点要求和可操作性统一起来,全面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要保障规划编制经费,将新农村规划编制经费列入县乡财政预算。
三要强调规划执行严肃性。要牢固树立规划即法的理念,规划一经制定通过就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持之以恒加以落实,不能搞“一任书记一个规划”。要强化规划管理监督,建立和完善建设规划审批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对规划项目实施监督责任落实到人,从源头上杜绝管理混乱问题,坚决做到“无规划不批准、无审批不建设”。要加大对违法违规案件的惩处力度,对擅自改变规划用途的行为,除勒令其整改外,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加大处罚,让违规者接受处罚大于受益;对擅自改变规划设计的,按照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做到执法如山、令行禁止。要逐步建立规划诚信档案,不允许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开发主体、居民个人再参与当地项目建设,从源头预防违规现象的出现。
四要加强规划机构队伍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是规划编制的保障。要强化乡镇规划管理机构建设,各地应专项拿出一部分编制,逐步实现基层新农村规划有专门机构、有人员编制、有专业人员、有工作经费、有办公场所的目标。应坚持“柔性引才”,立足“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内引外联一批高等级规划编制专家,或返聘一批离退休规划建设人才,以缓解规划建设人才缺乏的问题。应加大现有的县乡两级规划编制人员培训力度,适度提高规划编制人员待遇,用待遇留住人,用事业凝聚人。要注重培养“土专家”,在规划建设管理人才短期内难以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要把提高村“两委”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和规划管理能力作为重要手段,统筹安排住建、环保、卫生、水利等部门,分批分期组织中心村(社区)“两委”负责人开展教育培训和学习考察,提升村庄建设管理和引领发展的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