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村镇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村镇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村镇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村镇建设与管理,改变村镇建设落后的现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近期,我们组成调研专班,对我县村镇建设与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我县村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县村镇建设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70年代末期,农村生产力相对落后,土地使用管制严格,较短耕植半径内的“兵落式”土坯房居民点和自然土路,构成了同时期村镇建设的主体格局;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发展,村镇建设速度加快,砖木房逐步取代了土坯房,但村镇基础设施仍无明显改善,环境仍无明显改观;90年代以来,农村经济进一步搞活,富裕起来的农民拥有更多的资金实施住房改造。但由于原有村镇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一大批农户放弃原有宅基地,开始沿路、骑路建设砖混结构的住宅。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县村镇建设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但是,受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和群众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我县村镇建设管理还相当落后,离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村镇规划明显滞后。目前,我县大多数乡镇的村镇建设总体规划,多数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编制完成的,由于规划编制单位资质不全,大部分方案没有组织技术评审,规划起点不高,线条较粗,缺乏真正的指导价值和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原有村镇规划的“硬伤”逐步暴露出来,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
(二)村镇环境亟需改善。一是村镇道路建设进度缓慢。特别是大多数村庄道路还是自然路和碎砖石路,且长期受到自然、人为的损毁,“下雨一团糟,天晴一把刀”的出行现状一直没有大的变化。二是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进展不快,目前全县还有很大一部分村庄居民饮用水质不达标。三是农村卫生状况差。垃圾乱到、污水乱泼、柴草乱堆、畜禽乱跑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不少地方随意搭设牛棚、猪栏、厕所等等,严重破坏了村镇环境。
(三)村镇建设管理混乱。对农民自主建设缺乏积极引导和必要管理,农民沿路、骑路建房现象普遍,任意占用耕地建房、不按规划建房屡禁不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县国道、省道、县道两侧60%被居民占用,且朝向随意,杂乱无序,既影响村镇整体和谐,也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不少隐患。
通过深入调查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建设管理主体思想认识不到位。一直以来,自上而下,各级政府“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较重,认为城市建设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大,处于发展的主导地位,而农村建设对经济增长拉动力不强,不需要整体规划;把村镇规划建设理解成拆房子、搬村子等简单建筑行为,没有正确认识到只有搞好村镇规划,才能科学预测村镇发展方向,集约利用土地,优化资源配置,综合安排各项公共设施建设。不少乡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心存畏难情绪,认为建设新农村是国家的事,是上级主管部门的事,工作消极、被动,等、靠、要思想严重,对村镇建设与发展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大部分农村群众旧习惯、旧思想根深蒂固,在自主建设上缺乏大局观念和公共意识。二是规划编制工作不力。村镇规划专业人才匮乏。仅有的规划编制专业人员也主要把精力投入在县城规划的编制上,很少有人去关注村镇建设规划的研究和编制。规划编制工作职责不明。乡镇普遍认为村镇建设规划应由县建设部门编制,而县建设部门认为自己的职责仅限于村镇规划编制的指导和督促,具体工作应由乡镇人民政府自行负责实施。三是管理体制不优。乡镇建设管理体制不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为遏制农村杂乱建房行为,县建设主管部门曾在乡镇设置村镇助理员,专门负责农村地区村镇建设管理工作。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原乡镇建管所整体转制为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只具备指导服务职能,执法权限上收,造成村镇建设管理和违法建设查处缺位,加剧了村镇建设管理的混乱。农村建设管理规划衔接不够。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村公路交通规划、安全饮水规划、能源利用规划、村镇布局规划及村镇整治规划等还没有形成有效衔接,导致土地、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在行使职权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四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我县镇、村两级负债普遍严重,而农民对村级集体筹资建设基础设施又缺乏足够信任,村镇规划建设资金筹集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尽管国家和省级对新农村建设投入了大量的项目资金,但大多比较分散,整合使用难度大,且多数需要地方配套,我县县、乡两级财力薄弱,对上级项目资金配套往往有心无力。
二、加强村镇建设管理的对策建议
要从根本上解决村镇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必须改变现有管理体制和机制,在发展方式上坚持新建与整治并举,在建设秩序上坚持控制与引导并举,在实施建设上坚持规划与管理并举。具体而言,就是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宣传引导,充分激活村镇建设的各种积极因素。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建设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必须加强宣传,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是加强新农村政策宣传。要向群众大力宣传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方针政策,增强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二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法规的宣传。要灵活方式,进一步强化城乡建设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使农村干部群众认识到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严肃性和强制性,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三是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的宣传。加大对村镇规划作用的宣传力度,使农村干部群众充分认识规划在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质量、指导各项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群众转变观念,从“要我搞规划”转变为“我要搞规划”,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与新一轮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科学编制规划,有效提高农村土地综合利用水平。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和基础。没有良好的村镇规划,就难以实现村镇建设的科学发展和长效发展。我们要在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广泛征求农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组织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开始着手全县乡镇总体规划的新一轮修编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别是在编制村庄规划时,要坚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地高标准规划。一是对城郊型村庄,如县城郊的大圣村、埠河镇郊的荆南村等,要充分利用县城、乡镇所在地集镇的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农民居住小区。二是对集市型村庄,如申津渡村(在申津渡集镇内),金红村和双仁村(在章田寺乡胡厂集镇内)等,要把村庄与现有的自然小集镇融为一体,统一进行规划。三是对新建型村庄,如花基台地区的陈榨村、保恒垸村等,要将多个小型自然村庄搬迁到地势、交通条件优越的位置集中建设新村庄。四是对改造型村庄,如埠河镇的杨潭村、马市村、合意村等,要通过重新规划和控制管理,将散乱建房逐步迁建到规划点。五是对整治型村庄,如孟溪大垸内的陆兴村、金岗村、永新村等,要积极搞好村庄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要发挥好典型示范作用,以新农村建设和血防整县推进为契机,加快完成新农村试点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及时总结甘家厂乡陆兴村等试点村规划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全县的村庄建设规划工作。当前,要加大村镇测绘、选址力度,扎实抓好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用2-3年时间内,完成全县乡镇村庄规划编制问题,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
(三)创新投入机制,切实改善农村地区落后面貌。一是要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当前,中央和省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空前加大,全县上下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加强对上联系,千方百计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二是要广泛吸纳社会资本。要研究出台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流向村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三是要加大本级扶持力度。县乡两级财政投入要逐步向村镇建设倾斜,设立村镇建设专项资金,加强对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四是要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一方面,要用足用活“一事一议”政策,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号召农民群众自愿投工投劳,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运用市场机制,通过盘活村级集体闲置资产,搞活农村土地流转等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四)提升管理水平,积极构建村镇建设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村镇规划管理机构。各乡镇要抓紧成立乡镇村镇建设管理服务机构,按照“以钱养事”的要求,落实相关工作经费,配备专人对辖区内的村镇规划和建设进行综合指导,有条件的重点镇、中心镇还要积极组建城管监察队伍。同时,加强规划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规划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办事效率,逐步解决村镇建设无人管、管理质量不高的问题。二是强化规划监察。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队伍,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规划监察网络。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制止各种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确保村镇建设严格按规划进行。三是严格审批管理。严格落实“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制度,对没有进行规划选址,或者是没有启动村镇建设规划编制的地方,暂缓办理建房审批手续。进一步规范“一书两证”的发放工作,有效调控农民建房行为。四是加强规划市场监管。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进入村镇的规划设计队伍要进行监督审查,严禁无证、超资质承担规划设计任务。对达不到规划设计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办理规划审批手续。同时,积极推行专家评审规划制度和规划公示制度,切实提高村镇规划设计的社会透明度,确保村镇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廉洁、高效。
第二篇:论新农村建设中村镇建设管理
论新农村建设中村镇建设管理
摘 要: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村镇建设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就当前村镇建设管理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提出村镇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村镇建设;管理;新农村建设明溪县村镇建设与管理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明溪县村镇建设以突出试点建设的示范带动为主,按照“五统一”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级分类搞好村镇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一是抓好省级“百镇试点”瀚仙镇的试点建设工作。于1993年全面完成镇区本点及下辖11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镇区于1994年基本完成迁入新址,镇区面貌得到极大改观。二是抓好夏阳乡紫云村的试点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建设,规划涉及的杨坊、张坊、罗坊新村公建已基本建成,农民建新房以二层半的庭院式为主,也建成并入住,农村居住环境、生产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该村被评为小康示范村。三是县域次中心盖洋镇于2006年完成总体规划调整修编,桥南小区等新区竣工投入使用。四是抓好梓口坊试点建设工作,委托省村镇发展中心编制规划,成为我省退宅还田的土地整理先进试点。至目前,全县建制镇建成区87公顷,人均居住面积18.32平方米/人,实有公共建筑面积12.01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6.2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78平方米,公共厕所18座;全县集镇建成区92公顷,人均居住面积17.81平方米/人,实有公共建筑面积9.95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6.6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35平方米,公共厕所21座。村镇建设存在主要问题
明溪县村镇建设进展虽顺利,但还存在一些日益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规划编制水平参差不齐,规划实施随意性较大。大多数村镇的集镇总规多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编制的,规划编制单位资质不全,很多规划没有组织技术评审,规划起点低,没有体现地方特色。
(2)人口外流严重,农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我县村镇经济发展较慢,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乡镇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大部分涌向县城或县外务工、经商、办企业;部分村镇出国人口太多,农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者,村镇建设资金严重缺乏,村镇人气不旺;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上存在偏差,没有认识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片面地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不高。
(3)小城镇规模小,功能不完善。多数小城镇人口在2000—3200人左右,小城镇规模过小,布局比较分散,产业发育缓慢,经济集聚功能差,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城市化气息淡薄,造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其效益也难发发挥。这是当前城镇化的最大难题。相当部分小城镇供水、供电、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较差,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影响了我县城镇化的进程。
(4)村镇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环境“脏、乱、差”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于历史欠帐多,设施不配套,投入少,机制不活,严重制约了村镇建设面貌根本改变,村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处于初始阶段,环境面貌未从根本上改变。
(5)村镇建设管理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主管部门人员少,队伍力量不足,对村镇内的违法建设查处不力。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1)基本思路。一是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超前、规模适度、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村镇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高规划建设水平。二是要坚持产业支撑、特色带动。坚持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举,立足小城镇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培育养大城镇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以产业发展带动村镇建设,以村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三是要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打破均衡推进村镇建设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梯次推进,有选择、有步骤地优先发展重点小城镇,进而带动一般村镇加快发展。四是要坚持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2)发展目标和重点。立足实际,分类梯次抓好规划编制工作,2007年完成胡坊、瀚仙2个建制镇以及属于“132计划”内的市级示范村、整治村以及县级示范村的规划编制及建设工作,2007年抓好24个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及建设工作,力争2009年全面完成示范村、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并免费提供村民住宅建设图,努力使我县村镇初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管理有序的目标,实现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村镇建设的主要对策措施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大村镇建设和管理力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县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措施:
(1)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与新村建设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摆在首位,决不能仅仅把新农村建设简章地理解为新村建设,必须联系我县实际,扬优势、创特色,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
(2)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农民主导作用的关系。建设新农村必须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备,实行“两个反哺”,增加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宣传发动、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面的组织引导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农村范围广、基础差,政府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事”都包下来。要明确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为。
(3)加大村庄规划编制力度。各村镇在编制规划时,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村庄规模和撤旧建新方案,合理安排村庄总体布局。二要与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统筹安排好城乡发展空间。三要衔接好与防洪等其他自然灾害防治规划的关系,合理确定农民点选址,保障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四要充分考虑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分新建型、改造型、环境整治型、古民居保护型等几种类型因地制宜地编制规划,切忌不切实际和不顾群众意愿的大拆大建。六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
(4)走发动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新路子。村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城市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归根到底就是要注重调查研究、发动公众参与、走群众路线。从规划的基础资料收集至规划方案完成的各个阶段,发动村民参与,广泛听取意见。通过召开村两委、老同志、村民代表座谈会、规划方案公示等多种方式,了解村民意愿,促进村民参与规划,取得群众对规划的支持,让规划更符合当地生产、生活需要。
(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扶持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农村沼气工程。为确保闽江流域水源水质,我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将其30公里以内的盖洋镇、瀚仙镇、胡
坊镇、沙溪乡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纳入服务范围。
(6)营造氛围,典型示范,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一要广泛宣传发动,在全县迅速掀起新农村建设热潮。二要坚持典型引路。认真抓好我县确定的12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以点带面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三要扎实开展整治村试点工作。四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要充分考虑各村农民的承受能力,因地制宜分阶段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常抓不懈。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探究论文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全面改革有了进一步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有着进一步加快,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基层农村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良好成效。本文主要就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问题,以及优化解决策略加以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管理;问题
村镇的经济发展在当前已经非常迅速,各项的基础设施也都基本修建完成,在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背景下,村镇的规划管理就会和城市的差距不断缩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宏大目标。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管理理论研究,对实际的村镇规划管理的发展就有着促进作用。
1.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重要意义及问题分析
1.1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
经济的全面发展要能够从多方面考虑,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工作不断有新的突破,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镇规划主要是为了将农村构筑物以及建筑物等空间进行提高,在整体的视觉效果上能够得到优化,让人们通过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这些方面得到具体化的反映。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最为主要的任务是实现村镇的合理化科学化的规划管理,这是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基础条件[1]。无论是城市的发展还是农村的发展,都要能够有科学化的规划管理作为指导方向。村镇的规划管理是通过政府进行调控指导的,通过经济的调节以及市场的监管等手段来进行实现。村镇规划有着保护公共利益以及协调社会利益和配置空间等诸多的职能,这在全局性以及综合性的战略实现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新农村建设中,在科学的村镇规划管理下,就能对村镇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和民意得到了解,从而为进一步发展农村的建设化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能够在发展中有章可循。
1.2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管理现状来看,还有诸多层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村镇的未来发展不能准确的预测,以及比较大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有着很大困难,对实现规划目标村组干部没有充分的信心。过多不确定因素对人口规模生产的影响是比较突出的,而对于一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村镇,实现规划目标就有着比较大的困难。还有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没有比较有效的规划管理理论体系,当前的村镇规划管理中,还存在着自然演进的形式。主要是规划管理中建设发展速度比村镇规划管理技术理论发展要迅速,所以无法形成理论技术的有机结合[2]。还有是比较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在总体的标准方面相对比较笼统,双重的标准在应用过程中就难免会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再者,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资金方面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国家对村镇建设规划管理的资金扶持虽然在不断的改善,但从总体上来看资金缺乏的问题还依然比较突出,大部分还是依靠自筹。当前还有不少的村镇建设服务部门,基于资金的缺乏就不能请到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这对村镇的科学规划也形成了阻碍作用。
2.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优化策略探究
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将村镇规划管理的编制工作得以完善化,要将城镇建设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得到完善。对于村镇的规划建设,要从大局着眼,协调乡村城镇间的关系,对区域设施实施统筹安排,让重复建设的现象能够得到避免,从而进一步的优化公共设施和配套基础设施。再有是将修编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工作能够得到加快,在建设水平上得到有效提升,在规划管理方面能够详细化[3]。对村镇规划管理要以人文本,相关的规划人员要能深入调查当地的农村发展历史以及文化自然背景等,还要将农村的调研工作积极完成,并发动居民参与其中,对居民的意见广泛听取,了解居民的真实想法然后进行规划。还要能够对相应的解决措施科学性的提出,坚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制能够适合农村自身发展的村镇规划。要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的原则,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选择最佳的发展模式。对村镇规划管理要能进一步的强化,从而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规划过程中要放眼长远,在村容村貌以及整洁卫生等方面充分重视,从而来建设农村的文明环境。从具体上进行落实,就是要从卫生、经济、给供水等方面综合性的加以规划,做到科学合理安排,经济化的利用。在村镇规划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将监管工作得以有效落实,保证规划设计能科学合理的实施,在质量上得以保障。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管理要在理论宣传上做足,在当前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下,要善于将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加以应用,在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下进行宣传村镇规划管理的具体化措施和重要性。通过自身知识的储备能力的加强,就能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4]。不仅如此,还要对村镇建设规划管理的职责进行强化,以及对村镇建设工作的科学论证以及工程建设跟踪指导进行有效强化,只有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和措施的实施,才能够真正的保障村镇规划管理的目标实现。
3.结语
总而言之,处在新的发展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会对农村的面貌以及经济水平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农村的规划管理的理论研究,就能对实际的操作进行指导,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有益的发展思路。此次主要从新农村建设的村镇规划管理的现状以及相应措施实施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分析,希望能有助于实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成文,包研平.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监测指标与方法完善探讨[J].时代经贸.2014(03)
[2]张春光.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J].理论学刊.2015(01)
[3]黄晋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城镇化进程的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4(06)
[4]刘孝诚,肖刚.小城镇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01)
第四篇:浅谈防雷安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思考
浅谈防雷安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思考
摘 要 通过对河南省目前防雷业务技术现状的调查,正确分析农村雷电防护现状及雷电灾害原因,制定详细的农村雷电防御安全工作思路及对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防雷安全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22―0109―01 我省目前防雷业务技术现状
河南省气象局开展防雷业务工作早在1989年就开始了,是全国最早五个省之一,但二十多年来,防雷技术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很大,并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应引起全省防雷业务技术人员的足够重视。现代防雷技术应该包涵:防雷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和检测等技术,雷电监测、调查和预测等技术,防雷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等技术。我省目前还没有防雷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业。截止2009年10月1日,我省共有取得防雷工程(设计、施工)资质的防雷企业66家,其中甲级1家,乙级36家,丙级29家,取得防雷工程资格的有600余人;取得防雷检测资质的单位有90+,其中甲级1个,乙级16个,丙级73个,取得防雷检测资格的有400余人,防雷技术人员覆盖全省各市、县(区),从业人员近千人。经过20多年的发展,雷电业务已从简单地目测雷电的发生,发展到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雷电监测网,系统地对雷电的发生、发展进行监测、预警、服务、科研、防护等全方位的业务建设。
农村雷电防护现状
2.1 农村建筑和附属设施的现在防雷状况
1)农村房屋大部分没有安装防雷设施。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新建房屋慢慢的变成以砖头混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为主要,这些建筑物基本上没有考虑防雷设施的要求,大部分都没有安装避雷网、针和避雷引下线;框架结构和建筑物结构内钢筋没有连通屋顶。防雷引下线也不合理;地下均都没有安装接地网。
2)供电线路、通信线路、有线电视线路、电视接收天线和太阳能热水器等要点防雷部件防雷设施大部分没有安装,家用电器在农村已经很普遍了,但供电、通信线路、有线电视等线路安装混乱,经常出现架空电线很长、没有任何雷电防护设施且没有进地引入。电视接收天线经常安装在屋顶上,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线路进入户处大部分没有安装防雷电感应的电涌保护器。最主要的案例多为:在雷暴来临时,住户为保护自己的电器而去拔电源被击伤至死,或村中总变压器遭受雷击而住户个人电器波及受损的状况。
3)农村建筑物选择地址没有考虑雷电风险一些因素因为防雷意识缺乏和考虑经济成本等原因,农村建房都没有进行雷电灾害的风险评价,经常没有目地把建筑地点选在容易遭雷击的山上、含有丰富矿物的地下水出口处等的雷击容易发生区。除此之外,建漫在移动基站和高压输电线路周边范围内,没有防雷装置的农村建筑物遭受侧击雷或雷击电磁脉冲的报告有上升之势。
2.2 农村公共场所和野外的防雷现状
1)人们聚集的公共场合的防雷使人担心农村人员集中的公共场合,如室外广场、集镇或寺院等场所,对雷电根本不设防。大部分情况是防护直击雷的措施不建全,或防护雷电感应的措施根本没有。
2)野外防雷知识不懂农村的很多雷击事故是在田间农民劳动或躲雨的情况下发生的。田间空间大,很少有避雷躲雨的安全地方,下雨时农民常常在大树下避雨,增加了遭雷击的机率,仅2007年全省12名雷击死亡人中,有7人是农民在田间做农活,因田间比较空阔。农民本身成了最高点,而且是被雨水浇湿过,造成雷击死亡。农村雷电防护的措施
3.1 进一步做好防雷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对防雷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要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上,坚持不懈地做好防雷减灾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雷安全意识,使防雷安全隐患减少到最低程度。
3.2 认真做好防雷技术服务工作
1)落实防雷装置安全年检制度,逐年提高防雷装置的检测覆盖率。2)会同公安、安监、建设、消防等部门加强防雷设计、施工质量分阶段检测和竣工验收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雷电灾害事故隐患。3)要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强横向交流,拓宽防雷技术服务领域。
3.3 农村防雷的预防措施
1)居民建筑房屋位置的选择。民居应该躲开容易遭雷击的地区,比如地形位置比较高的山坡、突出于周边地形的;接近潮湿和水塘边、田边地区;处在上升气流的身风面方向;地下有金属矿藏的地区;从以前经验知道经常遭雷击的地区等。除此之外,更要避开电力系统的高压输电线路,不要将民居建在大型铁塔与高压输电线路的下面和附近旁边,而应该躲开一定的距离。输电线路的电压越高,躲开的距离越大。2)接地处置。农村地区大多为低矮的民居。屋顶没有装设防雷装置,没有防雷设施,因此一旦房屋遭受雷击,雷电流没有办法顺利流人大地而引发事故和次生灾害。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楼房内的金属构件结成一体,包括基础钢筋、各层圈梁、楼板筋、房梁、结构柱、金属门窗等,而且要与接地装置连接,使它成为W阻挡笼,就能对楼房内起到阻挡作用,阻止雷击电磁场入侵室内。大牲畜饲养棚、蔬菜大棚、仓库或农村的特别民居,大都用金属板屋顶,或金属构架,或其它金属结构件,针对这些金属材料应该做好接地。接好地的金属构件就是防雷保护的障碍。
3)家用电器防雷措施。在低压相线与零线之间装金属氧化物无间隙避雷器。这不仅可以有效防雷,还可预防由于三相四线进入住户零线断线而引起中性点位移动而产生的过电压伤害人身和家用电器安全;在低压线路进入室内前安装一组无间隙避雷器,室内再装防雷插座,构成三道保护;雷雨前,尽可能将家用电器的电源插头拨下。有室外天线的,拨下天线插头。同时家用电器的住室安装地点应该离开外墙或柱子。雷雨来临前,家用电器的总电源开关都要关,把电源插头拔下来,同时还要把有线电视信号线和网络连接线、电话线取出来。对于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要接上地线,而且要注意不断定期检查接地的可靠准确性。选购防雷电器,当前市场上有很多加装避雷器的家用电器,如防雷电话机、电视机等(供电系统应加TN-S系统的接地方式)。
4)室外设施的防雷。更要注意的是现在各家房顶经常架有不锈钢水箱、太阳能热水器、卫星天线或装饰铁件,必需在其周边架设金属避雷针或依据规范做等电位连接。不然,当遭雷击时,这些物体很容易成为“引雷装置”,存在严重的雷击事件。特别要提及的是,在室外装有电视机天线的农户,要积极配合安装避雷针。避雷针高出电视机室外天线的高度不应该小于避雷针与电视机室外天线的高度。另外避雷针和接地线与室外电视天线最低要保持5米以上的距离,千万不要在室外电视机天线上边安装避雷针。
第五篇: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思考
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思考
刘述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需要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共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而农村文化落后或称农村文化贫困是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难题。因此,当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速农村文化脱贫,应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一、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文化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文化的发展影响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文化的支撑和参与。
1、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没有生产发展,没有农民生活的改善,新农村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农村生产发展的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人又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高素质的劳动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发展农村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广大农民群众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要靠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及其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可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广大农村,一些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滞后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一些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滞后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一些农民群众的行为方式还滞后于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要求等等。这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相悖的,与新农村建设是格格不入的。农村文化建设担负着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农民在经济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
展。
2、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的推行剂。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反映广大农村群众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劳动形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文明状况。建设文明的乡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营造文明的生活环境,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可以激发人们的精神力量,强化农村的发展动力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协调农村社会关系,推动农村社会建设。文明的乡风既是农村文化的重要体现,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直接成果。村容整洁不仅反映农村的外在形象,也反映农村的文明程度,是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我们很难想象,在破旧的房舍、零乱的村落里,在人畜共处、垃圾成堆的地方,在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处所,人们有着怎样的现代文明?整洁的村容村貌也是农村文明的象征。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无法推行。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情况
勿庸置疑,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的农村文化对新农村建设起促进作用,落后的农村文化则会阻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矛盾已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农村文化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贫困就是指农村文化落后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显然,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瓶颈”,农村文化贫困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难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传统文化和习惯思维根深蒂固。中国社会有着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历史,农村是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域。传统小农经济土壤上孕育的传统文化和形成的思维习惯,使长期生活在闭塞、落后的农村的广大农民有着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表现出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安贫乐道、得过且过的生活观;自给自足、重农轻商的经济观;懒散怠惰、好逸恶劳的劳动观;不求更好、只求温饱的消费观;老守田园、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多子多褔、重男轻女的生育观等。由于传统文化和习惯思维在人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使得广大农民市场意识缺乏,创新观念淡漠,冒险精神不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这种传统文化与习惯思维的影响越深远,表现也越突出。
2、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严重缺失。我县农村文化设施严重落后于城市,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一些乡镇的文化设施大多建于90年代,不仅设施陈旧简陋,而且多年没有得到维修改善,多数早已人去楼空。村一级的文化设施数量更少甚至没有,农民难以正常地开展文化活动,现今,不仅农村的群众性体育、文艺活动少得可怜,就连农村传统春节喜闻乐见的“舞龙灯”等活动也日渐衰落。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普遍存在,“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成了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村成了被文化遗忘的角落,文化不仅冷落了农村,也冷落了农民。近年来,我县开展的文化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虽然对活跃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繁荣农村文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毕竟只是“蜻蜓点水”,根本满足不了农民对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严重缺失的现状。
3、低俗文化和迷信文化日趋盛行。农村文化阵地不为先进的、健康的、高尚的文化所占领,便会被落后的、腐朽的、低俗的文化所侵占。近年来,农村文化低俗化、迷信化倾向开始抬头,主要表现在:迷信活动盛行,许多农户家里一改过去张挂领袖像的习惯,庭堂上普遍供奉着“如来佛”、“财神爷”、“观音
菩萨”等神像;“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和邪恶势力沉渣泛起,打牌赌博成为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
三、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如前所述,当前,农村文化贫困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那么,改变农村文化落后的现状,摆脱农村文化贫困,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此,我们要找准切入点,把握根本点,抓住着力点,摆正落脚点,扎实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1、提高认识,强化文化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它不仅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还要满足他们日益强烈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许多我们对文化的地位、作用以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等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农村各项工作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农村文化建设被忽视了,农村出现了精神饥荒,文化贫困。目前在农村文化建设上仍然存在这样的观念:一是“先后论”,认为应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二是“让道论”,认为文化建设要为经济建设让道;三是“自然论”,认为文化建设见效慢,抓与不抓一个样,文化发展应顺其自然。这些观念不改变,农村文化建设就难以摆上应有的位置,农村文化脱贫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纠正认识,转变观念,把农村文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让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群众解渴、解惑、解压,解难,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美、求乐愿望的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2、突出教育,重塑文化主体。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也是农村文化的主体,他们既是农村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农村文化的参与者。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
需要,同时,也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文化脱贫的根本要求。只有作为农村文化主体的广大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文化贫困的现状。为此,我们要把改革和发展农民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在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努力推进农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一要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多渠道并存的农民教育投入体系;二要调整农民教育结构,形成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的教育 体制;三要坚持“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完善以农民教育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教育格局;四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农民教育网络等等。通过改革和发展农民教育,为农民教育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使农民教育形成一种风尚,成为一种自觉。这样,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有了希望,农村文化建设就会焕发勃勃生机,农村文化脱贫将指日可待。
3、夯实基础,健全文化载体。文化载体即电视、广播、图书馆、文化站等基础文化设施,是农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阵地,为农民提供文化活动的平台。文化要发展,基础要先行。没有基础,没有阵地,没有平台,文化的发展就没有物质载体,文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成为广大农民可望不可及的东西。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脱贫,必须着力夯实基础,建立健全各种文化载体。为此,我们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强化阵地意识,扩大阵地范围,下功夫建设好农村广播电视网、村镇文化站、图书室、阅报栏、电影放映点以及农民夜校、乡镇党校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做到每个村镇都有图书室、文化站(室),都能听到广播、看到电视,逐步形成覆盖农村各个层面的阵地网络,用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决不给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以可乘之机。
4、丰富活动,创新文化形式。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对现有生活方式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他们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开始追求寓教育、文
化、娱乐为一体的多样化的文化。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适应这一要求,丰富文化活动,创新文化形式,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农村文化脱贫的落脚点。为此,我们要以文艺演出、体育竞技等多种形式,组织一些层次高雅、内容通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要扩大覆盖面,增加频率,丰富内容。总之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把广大村民从牌桌上引导到书桌上来,从消极颓废的文化活动中引导到积极的、健康的文化生活中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品位,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无限生机和活力。
(桂东县沙田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