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时间:2019-05-14 16:5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路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农民富天下富,农村小康才有天下小康。而让农民至富奔小康的最直接途径,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加了,就能尽快走向富裕之路,就具备了建设全面小康的经济能力与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基于这样的认识,对照我县的实际,就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建设新农村,是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尤为重要,而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就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党中央把建设新农村的着力点放在农民增收的问题上,是有其深远战略思考的,这既是当前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是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也是整个经济工作的重大课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意义,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1、促进农民增收关系稳定大局。我县有近22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6.5万人,占75%。这占我县绝大多数的农 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将直接关系到全县的长治久安。“农民安天下安,农民富天下富”,农民如何安?富裕是关键。当今社会,要稳定社会大局,只有让农民增加收入、富裕起来。富裕起来的农民就会安居乐业,农村这块天地就能稳定。从目前县情来看,农民增收的形势十分严峻: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科技致富本领有限,农业收入增加缓慢;农业产业化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产品价值未实现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转移,农民接受能力较慢;再加上农资产品涨价、农民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进一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长,也隐含着不安定因素,影响着稳定的大局。

2、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小康大局。全面小康,是全社会、全体国民都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中国农民是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人口不能达到小康,何来全面小康?在目前大多数农民已经跨越温饱,步入小康的新形势下,增加收入已成为农民的第一迫切需求。农民收入增加了,其他投入也会相应提高。例如:有了钱,就可以学习以提高文化素质;有了钱,就可以把房子修得宽敞舒适以提高生活质量;有了钱,就可以广泛开展文化娱乐以丰富精神生活等等。由此可见,促进农民增收就是夯实新农村的经济基础,关系着全面小康的大局。

3、促进农民增收关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大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全局,而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一根红线,则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发展,都要落脚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对于农民来说,他们衡量党政领导的第一标准,就是能够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无数事实证明,哪里的农村干部带领农民增加收入,过上好日子,哪里的干部就会赢得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哪个地方农民收入问题解决得不好,哪里的干群关系就必要要恶化,干群矛盾就必然要激化。因此,只有促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差距才能缩小,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才能落到实处。

二、农民增收,任务艰巨,形势严峻

改革开放后,作为农村改革的受益者,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就“十五”期间来说,2000年,我县农民纯收入为

元,2005年增加到3410.12元,年均增长 %。但这样的增幅仍然难以令人满意,因为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幅相比,存在着差距拉大的趋势,农民增收的途径除了政府政策的优惠之外,其他增收途径仍然不够理想。农民的增收仍然是“三农”问题中的难点,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点。而且农民收入不平衡,2005年,人均收入高的村可达

元,而有的村仅为

元。

农民为什么增收难呢?有诸多因素,从我县情况来看,主要有: 第一、农业本身的弱势决定了农民增收的艰难性。我县是农业大县,作为第一产业,农业直接与自然界打交道,受难以预测的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农村技术落后,大部还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由于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干旱、洪涝、病虫灾害都直接引起农民收入下降。加之我县大部分农户是小规模经营,生产成本高,组织化程度低,缺少市场适应能力,摇摆不定的农产品价格,使农业存在较大市场风险,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明显加强。总的一句话,种田从业就是解决温饱,难赚大钱,相对其他产业来说,农业是最需要扶持的产业。

第二、农民自身的素质制约了农民增收的进程。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化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着“小富即安”、“小富即满”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术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据统计,我县15岁以上的农村人口113387人,其中:文盲13278人,占11.7%,小学文化程度68373人,占60.3%,初中文化 程度24095人,占21.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为4.3%。

第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是影响农民增收的根本原因。当前,我县立足实际,大力发展以红枣为主的林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适应发展需求。但部分群众对林果产业存在畏难情绪,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发展林果业来增加收入持怀疑和观望态度,如个别村选派培训人员村民不愿去,不愿在统一规划的好地上种植果树,一些基层干部还存在缺位和越位现象。据调查问卷抽样统计显示,农民最需要的实用技术依次是种植业(占46.45%)、畜牧业(占19.7%)、设施农业(占8.9%)、林果业(占7.7%),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对林果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归根结底,存在以上问题的根源其一是观念问题,其二是素质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未彻底澄清。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主体以及农民内部的阶层分化日益多样化,导致了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而物质利益标准成为这种多样化的主导,从而使部分农民思想意识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在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群众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普遍存在“怕难、怕险、怕冒”和“等、靠、要”等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小农意识,缺乏“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的创业精神。对于今后的 生活方式没有明确的认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一些乡、村干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村组织对目前结合现状和外部大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还有许多,例如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影响着农产品的流通;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尖锐,农业缺乏金融支持;深层的体制问题,阻碍着农业的发展,等等。多重因素,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决定了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通过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民增收,任重道远,途径多多

增加农民收入,不单是农民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农村、农民、农业等方面配合,全方位努力。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 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品已经占到原产品的70%以上,增值部分一般都是原值的3—5倍,而我国只有0.5—0.8倍,我县仅为

倍,差距明显。因此,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工业化发展,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我县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传统生产和现代技术支撑等,如优质棉、商品粮、卡拉库尔羊、塔里木马鹿、红枣等生产在全国极具优势。因此,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培植农业的名优品牌,以增强我县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如果继续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就根本无法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乡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 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要想方设法拓宽增收渠道,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坚实经济。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范文

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起步之际,通过对**县农村实际情况的调研,我们认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所在,也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个新课题。2005年我县农村人均年收入为3251元,虽然同比增长了7.8,但距全市平均水平和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当前农村还存在一些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

一、当前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由于种植习惯和农民认识等原因,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农业上,农产品与当前市场需要存在不适应现象,难以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提高。

2、农业投资能力有限。政府投入能力较低,村与乡集体普遍存在积累不足,农民小规模和分散式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农民投资十分有限,只能集中在短期投资上,主要是当年生产费用的支出,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地膜等。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缓,农民的收入预期不高,用于扩大再生产的中长期投资更是少之又少,生产性投资下降,使农民收入增长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3、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农村市场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现阶段的农村市场仍存在许多不足,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环节过多,造成流通成本升高,农民在经济生活中利益损失严重。二是市场流通交易不够规范。产、销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整体,相对比较混乱。三是市场机制运用的效果不理想。以市场调查和预测为指导的结构调整和农作物品种改良等进展都相对缓慢。对农资价格与质量的市场调控也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4、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一般农业科研都把重点放在提高农产品单产、增加农产品总量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大多数科研集中在产中阶段,产前、产后科研力量薄弱,农产品加工、贮运等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科研成果不足。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慢,转化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5、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户的生产比较分散,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机构较少。虽然我县已经建立了三胜水稻合作社、养鸡协会等合作组织,但大部分农户还处于分散经营状态。

6、农民素质相对较低。由于“一免两补”政策的执行,种地收入相对提高,导致一些农户让孩子上到初二左右就辍学回家务农,能上高中或职业高中的更是凤毛鳞角,加之原来农民的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大部分农村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差,增收渠道窄。尽管政府和学校做了多项努力,效果也不太明显。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对策

第一,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在增强市场竞争力上增加农民收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同时,着力优化种养业结构,加快“主辅换位”进程,引导特色经济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让农业生产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不断拓宽产业化经营领域,针对现有资源和和市场需求,重点培植一些加工型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农民增收打好基础。

第二,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创设优良环境上增加农民收入。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引导农民提高生产性投资的比例。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改善农民增收的基本条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继续认真落实和强化中央、省、市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惠农政策。同时,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责任、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化解乡村债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能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良好环境。

第三,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畅通流通渠道,从规范产销运作上增加农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关系到农产品和农村生活用品的流通,这在农民收入的实现与使用方面起到直接作用。要进一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努力发展“订单农业”,把产、销有机结合,为确保农民收入提供保证。强化市场机制的运用效果,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对市场和农业结构的调节作用。

第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拓展增收渠道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很少的耕地面积,只要少数人种植就可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必须走出家门,寻求新的增收渠道。要加快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并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继续发展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不断加大技能培训

力度,强化建设计算机、电子、焊接等技能培训基地,加强职业高中和中专建设,增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积极与用人单位和部门联系,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签订用工合同,为转移劳动力提供必要保证。

第五,加强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优化农产品品种与品质,从提高科技含量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的根本性变化,农业竞争优势的发挥程度越来越取决于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程度,取决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从体制与机制上切实解决科教兴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六,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改善经营模式,从发挥规模优势入手提高农民收入。在现有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拓宽合作领域,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之真正代表农民利益,提高农民对外的社会地位。变分散生产经营为集约生产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切实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县委)

力度,强化建设计算机、电子、焊接等技能培训基地,加强职业高中和中专建设,增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积极与用人单位和部门联系,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签订用工合同,为转移劳动力提供必要保证。

第五,加强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优化农产品品种与品质,从提高科技含量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的根本性变化,农业竞争优势的发挥程度越来越取决于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程度,取决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从体制与机制上切实解决科教兴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六,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改善经营模式,从发挥规模优势入手提高农民收入。在现有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拓宽合作领域,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之真正代表农民利益,提高农民对外的社会地位。变分散生产经营为集约生产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切实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县委)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起步之际,通过对**县农村实际情况的调研,我们认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所在,也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个新课题。2005年我县农村人均年收入为325xxxx,虽然同比增长了7.8,但距全市平均水平和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当前农村还存在一些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

一、当前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由于种植习惯和农民认识等原因,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农业上,农产品与当前市场需要存在不适应现象,难以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提高。

2、农业投资能力有限。政府投入能力较低,村与乡集体普遍存在积累不足,农民小规模和分散式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农民投资十分有限,只能集中在短期投资上,主要是当年生产费用的支出,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地膜等。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缓,农民的收入预期不高,用于扩大再生产的中长期投资更是少之又少,生产性投资下降,使农民收入增长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3、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农村市场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现阶段的农村市场仍存在许多不足,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环节过多,造成流通成本升高,农民在经济生活中利益损失严重。二是市场流通交易不够规范。产、销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整体,相对比较混乱。三是市场机制运用的效果不理想。以市场调查和预测为指导的结构调整和农作物品种改良等工作进展都相对缓慢。对农资价格与质量的市场调控也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4、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一般农业科研都把重点放在提高农产品单产、增加农产品总量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大多数科研集中在产中阶段,产前、产后科研力量薄弱,农产品加工、贮运等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科研成果不足。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慢,转化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5、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户的生产比较分散,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机构较少。虽然我县已经建立了三胜水稻合作社、养鸡协会等合作组织,但大部分农户还处于分散经营状态。

6、农民素质相对较低。由于“一免两补”政策的执行,种地收入相对提高,导致一些农户让孩子上到初二左右就辍学回家务农,能上高中或职业高中的更是凤毛鳞角,加之原来农

民的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大部分农村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差,增收渠道窄。尽管政府和学校做了多项努力,效果也不太明显。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对策

第一,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在增强市场竞争力上增加农民收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同时,着力优化种养业结构,加快“主辅换位”进程,引导特色经济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让农业生产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不断拓宽产业化经营领域,针对现有资源和和市场需求,重点培植一些加工型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农民增收打好基础。

第二,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创设优良环境上增加农民收入。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引导农民提高生产性投资的比例。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改善农民增收的基本条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继续认真落实和强化中央、省、市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惠农政策。同时,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责任、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化解乡村债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能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良好环境。

第三,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畅通流通渠道,从规范产销运作上增加农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关系到农产品和农村生活用品的流通,这在农民收入的实现与使用方面起到直接作用。要进一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努力发展“订单农业”,把产、销有机结合,为确保农民收入提供保证。强化市场机制的运用效果,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对市场和农业结构的调节作用。第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拓展增收渠道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很少的耕地面积,只要少数人种植就可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必须走出家门,寻求新的增收渠道。要加快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并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继续发展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不断加大技能培训,强化建设计算机、电子、焊接等技能培训基地,加强职业高中和中专建设,增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积极与用人单位和部门联系,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签订用工合同,为转移劳动力提供必要保证。

第五,加强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优化农产品品种与品质,从提高科技含量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的根本性变化,农业竞争优势的发挥程度越来越取决于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程度,取决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从体制与机制上切实解决科教兴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六,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改善经营模式,从发挥规模优势入手提高农民收入。在现有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拓宽合作领域,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之真正代表农民利益,提高农民对外的社会地位。变分散生产经营为集约生产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切实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县委)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起步之际,通过对**县农村实际情况的调研,我们认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所在,也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个新课题。2005年我县农村人均年收入为3251元,虽然同比增长了7.8,但距全市平均水平和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当前农村还存在一些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

一、当前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由于种植习惯和农民认识等原因,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农业上,农产品与当前市场需要存在不适应现象,难以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提高。

2、农业投资能力有限。政府投入能力较低,村与乡集体普遍存在积累不足,农民小规模和分散式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农民投资十分有限,只能集中在短期投资上,主要是当年生产费用的支出,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地膜等。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缓,农民的收入预期不高,用于扩大再生产的中长期投资更是少之又少,生产性投资下降,使农民收入增长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3、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农村市场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现阶段的农村市场仍存在许多不足,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环节过多,造成流通成本升高,农民在经济生活中利益损失严重。二是市场流通交易不够规范。产、销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整体,相对比较混乱。三是市场机制运用的效果不理想。以市场调查和预测为指导的结构调整和农作物品种改良等工作进展都相对缓慢。对农资价格与质量的市场调控也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4、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一般农业科研都把重点放在提高农产品单产、增加农产品总量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大多数科研集中在产中阶段,产前、产后科研力量薄弱,农产品加工、贮运等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科研成果不足。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慢,转化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5、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户的生产比较分散,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机构较少。虽然我县已经建立了三胜水稻合作社、养鸡协会等合作组织,但大部分农户还处于分散经营状态。

6、农民素质相对较低。由于“一免两补”政策的执行,种地收入相对提高,导致一些农户让孩子上到初二左右就辍学回家务农,能上高中或职业高中的更是凤毛鳞角,加之原来农民的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大部分农村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差,增收渠道窄。尽管政府和学校做了多项努力,效果也不太明显。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对策

第一,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在增强市场竞争力上增加农民收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同时,着力优化种养业结构,加快“主辅换位”进程,引导特色经济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让农业生产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不断拓宽产业化经营领域,针对现有资源和和市场需求,重点培植一些加工型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农民增收打好基础。

第二,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创设优良环境上增加农民收入。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引导农民提高生产性投资的比例。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改善农民增收的基本条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继续认真落实和强化中央、省、市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惠农政策。同时,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责任、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化解乡村债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能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良好环境。

第三,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畅通流通渠道,从规范产销运作上增加农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关系到农产品和农村生活用品的流通,这在农民收入的实现与使用方面起到直接作用。要进一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努力发展“订单农业”,把产、销有机结合,为确保农民收入提供保证。强化市场机制的运用效果,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对市场和农业结构的调节作用。

第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拓展增收渠道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很少的耕地面积,只要少数人种植就可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必须走出家门,寻求新的增收渠道。要加快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并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继续发展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不断加大技能培训

第五篇: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问题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问题

中国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解决“三农”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农民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融入城市文明的过程,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过程。简要地说,农民工指具有农村户籍、处于劳动年龄阶段并拥有劳动能力、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他们虽然成为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从工作或劳动性质看成了工人,但从户籍关系看,他们仍然是农民。农民工这一概念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农民进行职业和身份转化的制度性约束和身份性困境。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和部分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中农民收入问题则是其中的首要问题。农民收入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解决:

(一)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1.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2.提高资金的使用监管力度和使用效率,财政支农应重点加强农村教育、农业科技推广、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等项目,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3.加强农村产业结构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林业、畜牧业、农业服务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二)加强金融支持力度

1.构建宏观激励约束机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营造融资环境,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基础服务体系建设。

2.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其主力军作用。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力度,改善资本结构,完善法人治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构建农村“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融资格局,重视金融组织的多样性。如发展农村村镇银行、涉农小额贷款公司、借款担保公司等。

4.积极引导民间融资。民间融资长期以来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金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民间融资的各种影响,提高对民间融资的监测力、应对力。

(三)加强社会招商引资力度

1.改善农村融资环境,完善投资政策环境,促进民间投资。建立农村投资风险基金及风险补偿机制,尽量降低农村投资风险,提高资金使用率和投资收益率,对民间投资加强引导和监督,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2.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农业对资金的吸引力。农业基础设施越完善,对农业投资的吸引力就越大,只有改善农村水利、通讯、交通等环境,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农业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

3.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政策,提高农业的边际收益率。加快培育特色产品,依托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通过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发展,建立一批有竞争优势的农业大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业资本更多地投入到农村农业服务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4.引导农民加强生产性建设投入,调整投资结构,加强对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业服务业、经济作物等高附加值农业的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下载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路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路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与对策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与对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呈逐年增长之势,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农业......

    农民收入问题增加研究

    农民收入增加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农民收入增加慢,分析为什么农民收入提高不起来,又如何来提高农民的收入。 【关键词】农民 收入增加 农业 科技发展 原因 措施 一、 中国农......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继续教育学部 毕业论文 题 目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姓 名姜 向 考 籍 号 010408101796 专业、年级 公共事业管理2009级 联 系 电话 134679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的工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积极对待。我们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对策的思考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乡镇干部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结合县委组织的这次调研活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研讨,并提出了一些增加农民收入的初步意见。一、现阶段农民收......

    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新华网 ( 2005-09-14) 稿件来源:白云区新闻中心 作者:兰大坤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将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

    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刘福垣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二律背反的难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次扩大,已成为内需不足、外向度高的重要原因。再不采取措施提高......

    增加山区农民收入 建设*县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县委十届六次全会也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要取得新突破。因此,必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