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难题与对策[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4:1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难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难题与对策》。

第一篇:基层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难题与对策

基层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难题与对策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不仅有利于落实党改造罪犯的政策,提高教育改造工作质量,节约监狱管理成本,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更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社会长治久安。推行社区矫正工作,可以充分运用社会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对缓刑、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假释及监外执行等各类对象的管理和改造。

司法行政部门,特别是司法所,作为基层法制宣传的窗口、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一定要遵循“依法、稳定、实效”的原则,按照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和有关规定,积极会同公、检、法机关及各级党政组织,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衔接和监督考察,严格行使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权、行政奖惩权、司法奖惩建议权和实施、解除社区矫正宣告权。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其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

如今,蓬安县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和全省、全国其它县、市、区一样,正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全面推进。蓬安县司法局作为司法行政机关,正在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各司法所在实践中则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对蓬安县社 1

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全面了解、结合司法所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社区矫正工作目前存在以下难题:

(一)无明文法律依据、执法概念模糊。我国《刑法》规定,依据人民法院判决的内容不同,刑罚分别由公安机关、监狱、人民法院执行。社区矫正工作从理论看应是刑罚的一种,但《刑法》没有正式法律予以明文规定。根据“两高两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规定,司法行政机关只是具体组织实施单位,而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的执法单位。这个权威性的规范性文件,对社区矫正对象约束力不强,一旦发生矫正对象以各种理由拒不参加矫正活动,或是不进行报告就擅自迁离居住地的行为时,由于司法行政机关没有强制权力,社区矫正工作者就无计可施,严重影响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况且,部分矫正对象回归后只到当地派出所报到,致使部分监管活动无法落实,从而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无法律明文规定社区矫正工作细则,基层单位在实践中不便于操作,造成有关单位工作中互相扯皮、跨省市犯罪或流动人口犯罪的矫正对象脱管、矫正程序不统一的现象发生,从而使社区矫正工作效果打折扣。虽然各地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已顺利启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实际工作中,每个司法所还是遭遇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要放开手脚做好社区矫正这一工作,管理者必须有更明确的法律定位。在现行法律中,没有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字样出现。因此,在社区矫正工作实施中如果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就不利于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衔接机制不健全。由于现行法律对社区矫正的规定出现空白,在法院判决书中未能体现社区矫正工作由司法行政部门监督改造的字样,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法、检、公、司等部门之间的衔接制度还很

不完善。第一,审判机关、公安机关、监狱机关在移送法律文书过程中存在不及时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没有矫正对象的法律文书,矫正期限不明,执行矫正没有依据或内容不详;实践中,部分矫正对象回归一个月后基层司法所才收到矫正对象的部分资料。第二,有关职能部门衔接制度不完善。根据社区矫正工作要求,矫正对象应按时报到,但这些衔接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衔接不及时或存在相互推诿,导致矫正对象失控或脱管漏管现象发生。

(三)宣传力度不够,未引起充分重视。对社区矫正这一新生事物,群众认知程度低、陌生,老百姓对在监狱服刑的犯罪人转移到自己的眼皮底下服刑,或多或少存在着担忧与不安,这是社区矫正难以取得社区居民全面合作的深层心理因素。同时在对外职能上,从上到下力度不大,未引起重视。目前我们所了解和看到的都是些内部刊物,电视、报纸上很少看到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内容,造成了社会不理解、不支持的局面,因此极大地阻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经费严重短缺。社区矫正工作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序,建档案、电话报告、家访、组织公益劳动等矫正活动,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经费投入,但目前社区矫正工作未明确专项经费,司法所只有东挪西凑,甚至由个人垫支。

(五)管理者素质参差不齐。司法所司法助理员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一是缺乏实践经验。大多数司法助理员没有接触过刑罚的执行工作,缺乏管理矫正对象的实践经验,从事矫正管理工作还需要一个适应期;二是关于罪犯的评估报告,调查的范围窄、内容和项目少,涉及的问题过于简单,多为罪犯个体最基本

情况,没有涉及到罪犯的行为危险性,罪犯是否具有可矫正性、罪犯社区矫正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会有哪些等。三是公益劳动落实难。社区矫正中的公益劳动本意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但公益劳动毕竟是一个过程,对这个过程必须有组织有管理才能正常开展。以蓬安县司法局罗家司法所辖区为例,由于山区交通条件恶劣,社区矫正对象生活也不宽裕,集中组织公益性劳动并不现实。四是缺乏专门机构和队伍。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要求需设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要求专门的工作人员甚至多名矫正工作人员管理一名矫正对象,但目前司法所的设臵、人员难以解决社区矫正工作的需要。五是司法行政队伍不够稳定。

(六)考评机制不够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成员单位履行职责的考核机制不健全,造成了由司法行政工作“唱独角戏”的窘境。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刑罚执行、治安管理、社区管理、群众工作等诸多层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行法律框架内,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不可能独立完成。在社区矫正工作开始阶段,有的职能部门对这项全新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存在着配合不到位或者配合比较勉强的状况。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确实存在立法滞后,机制不配套,工作人员不专业等问题,但一味强调客观困难不仅对工作不利,也会使自身无所适从。我们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应该立足现实,寻求工作上的突破。建议基层社区矫正工作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创新: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加快立法进程。做到有法可依。历史赋予了社区矫正工作者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但作为一名矫正工作者,如果在实际操作中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作遵循,就会使矫正工作的实效大打折

扣。因此要修改《刑法》。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根据一些人大代表和地方的意见,建议在刑法中规定,对管制、缓刑、假释等犯罪分子实行社区矫正(修正案第二、十三、十四、十七条),社区矫正拟入法。在修改《刑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社区矫正法》并对各部门职能科学分工,进一步明确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刑罚执行主体的资格,赋予其行使非监禁刑罚执行的权力。只有国家尽快立法,有了法律依据才可以明确矫正工作人员的执法依据,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社区矫正是一个牵涉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机构、司法行政部门以及乡镇的系统工程,没有系统的立法,容易出现各部门权利义务不明确,造成工作脱节或者工作复杂化的情况。

二是对社区矫正的奖惩机制进行科学量化,并通过法律强制力予以保障。对矫正对象而言,矫正成效最终应体现为刑罚的减轻。只有实现刑罚的变更,才能真正提高罪犯参与社区矫正的积极性。

三是适当赋予基层司法所行政强制执行权(成立社区矫正警察)。对矫正对象无故不参加矫正活动、脱管或违法对抗时,可以行使必要的强制管理手段,以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

四是采取多种手段,力求矫正实效。要实现社区矫正工作最终目的和效果,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除了依法对矫正对象实施严格管理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矫正对象的各种思想教育转化工作,使其能做到弃恶从善,悔过自新,重新做人,使罪犯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要形成全社会关注社区服刑人员的舆论氛围,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密切协同,发挥职能作用和优势,为社区服刑对象提供必要的帮助,解决其遇到的实际困难,营造积极向上的改造和生活环境。

五是改进矫正方法,树立矫正权威。加大表扬和处罚力度。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应充分用活现行的行政奖罚措施,加大对表现较好矫正对象的表扬以及不服管理对象的处罚力度,通过公开宣告的方式,对矫正对象进行教育和警诫,树立社区矫正的权威;加强分类管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把矫正对象分为宽管、普管、严管三类,落实分类管理措施,对三类对象分别实行不同的考核,鼓励矫正对象积极改造。

六是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素质。提高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执法水平和开展工作的综合能力素质,是搞好社区矫正工作的前提条件。没有一支高素质社区矫正的工作队伍,社区矫正的各项制度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落实,更不可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会直接影响到社区矫正的效果。为此,要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分期分批培训社区矫正工作者,使之不断更新知识,熟练正确地运用矫正工作方法和技巧,以适应新形势下社区矫正的工作需要

总之,全社会在基层社区矫正工作中,应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用创新的精神,积极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务实的举措,努力开创基层社区矫正工作新局面,为社会的稳定和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第二篇:基层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难题与对策

基层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难题与对策

摘要: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我国刑罚执行工作的新亮点,体现了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文明进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之举。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不仅有利于落实党改造罪犯的政策,提高教育改造工作质量,节约监狱管理成本,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更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社会长治久安。近几年,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初步成功,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本文从概念、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三方面对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做了系统阐述,旨在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在社会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社区矫正、问题、法制建设、和谐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及意义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推行社区矫正工作,可以充分运用社会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对缓刑、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假释及监外执行等各类对象的管理和改造。司法行政部门,特别是司法

所,作为基层法制宣传的窗口、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一定要遵循“依法、稳定、实效”的原则,按照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和有关规定,积极会同公、检、法机关及各级党政组织,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衔接和监督考察,严格行使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权、行政奖惩权、司法奖惩建议权和实施、解除社区矫正宣告权。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其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

如今,社区矫正工作已在全国统一开展,此项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实践,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凸显出许多问题,在这里我通过对海州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面了解、结合司法所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实际现状,浅谈基层社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二、基层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无明文法律依据、执法概念模糊。我国《刑法》规定,依据人民法院判决的内容不同,刑罚分别由公安机关、监狱、人民法院执行。社区矫正工作从理论看应是刑罚的一种,但《刑法》没有正式法律予以明文规定。根据“两高两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规定,司法行政机关只是具体组织实施单位,而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的执法单位。这个权威性的规范性文件,对社区矫正对象约束力不强,一旦发生矫正对象以各种理由拒不参加矫正活动,或是

不进行报告就擅自迁离居住地的行为时,由于司法行政机关没有强制权力,社区矫正工作者就无计可施,严重影响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况且,部分矫正对象回归后只到当地派出所报到,致使部分监管活动无法落实,从而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无法律明文规定社区矫正工作细则,基层单位在实践中不便于操作,造成有关单位工作中互相扯皮、跨省市犯罪或流动人口犯罪的矫正对象脱管、矫正程序不统一的现象发生,从而使社区矫正工作效果打折扣。虽然各地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已顺利启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实际工作中,每个司法所还是遭遇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要放开手脚做好社区矫正这一工作,管理者必须有更明确的法律定位。在现行法律中,没有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字样出现。因此,在社区矫正工作实施中如果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就不利于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矫正衔接机制不健全。由于现行法律对社区矫正的规定出现空白,在法院判决书中未能体现社区矫正工作由司法行政部门监督改造的字样,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法、检、公、司等部门之间的衔接制度还很不完善。第一,审判机关、公安机关、监狱机关在移送法律文书过程中存在不及时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没有矫正对象的法律文书,矫正期限不明,执行矫正没有依据或内容不详;实践中,部分矫正对象回归

一个月后基层司法所才收到矫正对象的部分资料。第二,有关职能部门衔接制度不完善。根据社区矫正工作要求,矫正对象应按时报到,但这些衔接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衔接不及时或存在相互推诿,导致矫正对象失控或脱管漏管现象发生。

(三)宣传力度不够,未引起充分重视。对社区矫正这一新生事物,群众认知程度低、陌生,老百姓对在监狱服刑的犯罪人转移到自己的眼皮底下服刑,或多或少存在着担忧与不安,这是社区矫正难以取得社区居民全面合作的深层心理因素。同时在对外职能上,从上到下力度不大,未引起重视。目前我们所了解和看到的都是些内部刊物,电视、报纸上很少看到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内容,造成了社会不理解、不支持的局面,因此极大地阻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经费严重短缺。社区矫正工作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序,建档案、电话报告、家访、组织公益劳动等矫正活动,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予以保障。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对矫正对象走访和审前社会调查等活动时所产生的交通费用,以及在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学习、培训时的一些资料、书面材料、纸张,和矫正对象联系产生的通信费用、服刑人员档案管理等这些工作都因为资金的缺乏而成了负担。导致社区工作人员对这项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力所为,缺乏工作的创新,制约了矫正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司法行政队伍不稳定、不专业、不正规

一是矫正队伍不健全。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要求,“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实际上社区矫正工作90%以上是乡镇司法所完成的,相关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社会志愿者只有在司法所相邀时才参加社区矫正工作,主动性没有保障措施,而基层司法所的人员构成简单,人数少,一般只有两名成员。而且大部分司法所和乡镇政府一起办公,很少能专门单一从事包括社区矫正工作在内的司法行政工作,经常会抽调从事其他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房屋拆迁等中心工作,造成在精力上顾不过来,也影响了矫正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而矫正工作正是一个需要日常管理,长期维护的过程,不是临阵磨枪就能上的突击检查工作,工作人员的数量、稳定,决定着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矫正人员不专业。司法所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均只是据有一定法律知识的工作人员,只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管理教育社区矫正人员,保证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服从管理,不出大事就行了。没有真正懂得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的人士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就从心理矫治来说,目前只处于简单的心理测试阶段,而心理矫治很难实施。具体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缺乏实践经验。大多数司法助理员没有接触过刑罚的执行工作,缺乏管理矫正对象的实践经验,从事矫正管理工作还需要一个适应期。

2、关于罪犯的评估报告调查的范围窄、内容和项目少,涉及的问题过于简单,多为罪犯个体最基本情况,没有涉及到罪犯的行为危险性,罪犯是否具有可矫正性、罪犯社区矫正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会有哪些等。

3、公益劳动落实难。社区矫正中的公益劳动本意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但公益劳动毕竟是一个过程,对这个过程必须有组织有管理才能正常开展。以海州区所辖各司法所为例,由于地位置、交通等原因,社区矫正对象生活也不宽裕,集中组织公益性劳动实行的可能性比较小,仅仅局限于清理垃圾等。

4、缺乏专门机构和队伍。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要求需设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要求专门的工作人员甚至多名矫正工作人员管理一名矫正对象,但目前司法所的设臵、人员难以解决社区矫正工作的需要。

(六)考评机制不够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成员单位履行职责的考核机制不健全,造成了由司法行政工作“唱独角戏”的窘境。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刑罚执行、治安管理、社区管理、群众工作等诸多层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行法律框架内,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不可能独立完成。在社

区矫正工作开始阶段,有的职能部门对这项全新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存在着配合不到位或者配合比较勉强的状况。

(七)矫正手段单一,矫正实际效果不理想。在对矫正人员的管理和矫正手段上,也只是思想上、形式上的“说教”,当时矫正人员听了,也许第二天就忘记了。定期定点上交思想汇报,就好像小学生交作业,至于写得好不好又另当别论了。社区矫正人员“服从管理”大多数是怕收监、怕被撤销缓刑,是不是真的悔罪了,是不是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从前的所作所为已为他人、为社会带来了危害,是不是考虑被判缓刑是国家宽严相济政策的体现,是否带有感恩心理来服从管理就不好说了。矫正的最终目的是避免矫正人员重新违法犯罪,也就是“矫治”他们身上的“坏毛病”,让他们自己不愿意再去做类似事情,才能彻底改掉自己身上的“坏毛病”,在这方面还缺乏相应的手段。

三、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建议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确实存在立法滞后,机制不配套,工作人员不专业等问题,但一味强调客观困难不仅对工作不利,也会使自身无所适从。我们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应该立足现实,寻求工作上的突破。建议基层社区矫正工作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创新:

(一)完善工作机制,加快立法进程,做到有法可依。历史赋予了社区矫正工作者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但作为一名

矫正工作者,如果在实际操作中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作遵循,就会使矫正工作的实效大打折扣。因此要修改《刑法》。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根据一些人大代表和地方的意见,建议在刑法中规定,对管制、缓刑、假释等犯罪分子实行社区矫正(修正案第二、十三、十四、十七条),社区矫正拟入法。在修改《刑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社区矫正法》并对各部门职能科学分工,进一步明确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刑罚执行主体的资格,赋予其行使非监禁刑罚执行的权力。只有国家尽快立法,有了法律依据才可以明确矫正工作人员的执法依据,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社区矫正是一个牵涉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机构、司法行政部门以及乡镇的系统工程,没有系统的立法,容易出现各部门权利义务不明确,造成工作脱节或者工作复杂化的情况。

(二)要加强人、权、物的配备和执行。一是按照依法承担社区矫正工作对司法行政机关的新要求,科学、合理地解决司法行政机关的专项编制、人力补充和职责设定等问题,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保障。二是适当赋予基层司法所行政强制执行权(成立社区矫正警察)。对矫正对象无故不参加矫正活动、脱管或违法对抗时,可以行使必要的强制管理手段,以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三是各级财政应针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新情况,统筹谋划、适当倾斜,在力所

能及的情况下逐步改善司法所的交通工具、办公设施和经费投入,为其开展好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必需的经费保证。

(三)采取多种手段,力求矫正实效。要实现社区矫正工作最终目的和效果,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除了依法对矫正对象实施严格管理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矫正对象的各种思想教育转化工作,使其能做到弃恶从善,悔过自新,重新做人,使罪犯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要形成全社会关注社区服刑人员的舆论氛围,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密切协同,发挥职能作用和优势,为社区服刑对象提供必要的帮助,解决其遇到的实际困难,营造积极向上的改造和生活环境。

(四)改进矫正方法,树立矫正权威。加大表扬和处罚力度。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应充分用活现行的行政奖罚措施,加大对表现较好矫正对象的表扬以及不服管理对象的处罚力度,通过公开宣告的方式,对矫正对象进行教育和警诫,树立社区矫正的权威;加强分类管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把矫正对象分为宽管、普管、严管三类,落实分类管理措施,对三类对象分别实行不同的考核,鼓励矫正对象积极改造。

(五)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素质。提高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执法水平和开展工作的综合能力素质,是搞好社区矫正工作的前提条件。没有一支高素质社区矫正的工作队伍,社区矫正的各项制度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落实,更不可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会直接影响到社区矫正的效果。为此,要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分期分批培训社区矫正工作者,使之不断更新知识,熟练正确地运用矫正工作方法和技巧,以适应新形势下社区矫正的工作需要。

(六)要加强配合协作和检察监督。社区矫正工作是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国泰民安的大事,单靠司法行政机关“单打独斗”收效甚微。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监狱及其管理机关、看守所等相关职能部门一定要顾全大局、鼎力协作,在各司其职中加强配合,克服司法行政机关孤军作战的被动局面。人民检察院要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切实把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及其管理机关、看守所的交付执行活动和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情况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协作情况纳入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视野,加强检查考察,加大检察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确保刑罚有效执行。

总之,全社会在基层社区矫正工作中,应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用创新的精神,积极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务实的举措,努力开创基层社区矫正工作新局面,为社会的稳定和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第三篇:浅析官路镇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官路镇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路

官路镇司法所赵玲玲

当前,随着我县社区矫正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社区矫正工作逐步赢得了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社区矫正所体现出来的发动社会力量来矫正改造罪犯的特点,以及在矫正过程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使其成为刑罚执行工作的一大亮点,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官路镇社区矫正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实践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官路镇社区矫正工作的基本情况

官路镇司法所自社区矫正工作正式启动以来,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98人。当前,现有矫正对象37人,其中:被判处管制的1人,缓刑的30人,假释的3人,暂予监外执行的1人,剥夺政治权利的2人。官路司法所现有工作人员2名,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名,担负全片区37名矫正对象的监管工作,对其进行日常管理,落实公益劳动、教育活动、走访等工作。

目前,官路镇司法所以提高矫正质量为核心,加强对矫正对象的行为监督、教育矫正,通过组织公益劳动,“阳光驿站” 结对帮教,每日电话抽查3-5名矫正对象等方式,使矫正对象认识到自我人生价值,同时感受到的社会关爱,促进社区矫正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官路镇司法所结合当地实际也创造性开展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方法。例如:官路镇司法所针对矫正对象相互之间便于交流、便于沟通的特点,本着方便、就近、先进带动落后的原则,结合“阳光驿站”的工作机制,实行一对一的帮教方案。把矫正对象按照犯罪类型、居住地及现实表现等情况编为“三人一组”进行“互帮、互学、互监”的三互活动。使矫正对象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实行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监督,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效率化。在“三人一组”的活动中,选出平常表现好的服刑人员为组长,从精神上激励大家积极向上。

二、官路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宣告场所不够规范。

官路镇司法所的办公场所与综治办、信访办共用,没有规范的宣告场所。由于工作原因,办公室内信访人员较多,比较嘈杂。再则,司法工作人员没有统一的司法警服,矫正对象在入矫宣告时无法体现出宣告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权威性。这势必造成入矫对象对矫正服刑工作的轻视,容易产生消极改造心理。

(二)舆论宣传欠到位,社会认知度不高。

对社区矫正这一新生事物,群众认知程度低。老百姓对在监狱服刑的犯罪人转移到自己的眼皮底下服刑,或多或少存在着担忧与不安。同样,不少社区矫正人员及家属对于社区矫正也存在抵触心理,害怕看到邻里间歧视、异样的眼光。

目前我们所了解和看到的大多是些内部刊物,电视、报纸上很少看到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内容,宣传工作欠缺,极大地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开展,也造成了社会不予理解、缺少支持的局面。

(三)衔接机制不健全,存在脱管漏管隐患。

实践中,法、检、公、司等部门之间的衔接制度还很不完善,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难度较大。相关职能部门在移送法律文书和移送监外执行罪犯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到位、不合拍情况,导致矫正人员存在失控或脱管漏管隐患。如有的矫正人员自行到司法所或派出所报到,但没有判决书、执行通知书,见人不见档;有的执行通知书由监狱邮寄,但矫正对象一直没有报到,见档不见人;有的矫正人员是只到司法所报到,还是只到派出所报到,还是都要去报到,认识不明确。

(四)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社区矫正保障乏力。

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和工作量的增加,经费的需求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官路镇社区矫正经费没有,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例如:由于缺乏交通经费,不得不放弃走访远距离的矫正对象;由于经费问题,无法印刷法律宣传画报,只能采取简单的宣传形式。这些问题的凸显,势必造成社区矫正活动的单一。

(五)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队伍建设的具体问题)。此外,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心理辅导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一

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就目前来说,相关的心理疏导工作人员很缺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及时的、制度化的心理辅导难以真正落实到位,这样就会影响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六)奖惩措施不完善,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在社区矫正条件下,罪犯的生活相对于监狱内来说相当自由,这固然有利于罪犯回归社会;但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罪犯的自满情绪,认为社区矫正与刑满释放已经差别不大,持一种熬日子的消极改造心态,这将使社区矫正的效果大打折扣,与设立该制度的初衷相违背。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

针对目前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困难,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认同。

进一步拓宽宣传推介渠道,创新宣传推介方式,细化宣传推介内容。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社区矫正工作的职能、作用、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氛围。可尝试通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宣传月”、“社区矫正大家谈”、“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解答等活动,跟踪报道官路镇社区矫正工作进程,以及在矫正工作中涌现出来的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助人为乐等方面的社区服刑人员典型,使全社会都能够正确认识、理解、支持和协助社区矫正工作。

(二)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力量充足、本领过硬,高素质的社区矫正队伍。

社区矫正需要一支懂法律政策、熟悉犯罪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的队伍。首先,司法工作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业务素质。社区矫正工作涉及法律、管理、心理咨询等许多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要求高,因此,必须加强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本领,才能胜任社区矫正工作。其次,可以广泛动员和吸收社区内热心矫正工作的社会团体人员、社区服务人员、专家学者、知名人士、青年学生、离退休干部、教师、社区干部等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充实社区矫正工作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志愿工作。

目前,官路司法所矫正队伍最缺少心理专家。第一,可以通过聘请心理专家。第二,鼓励社工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通过培养现有的司法工作人员来填补缺口。

(三)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有序发展。

首先,基层司法所应主动与辖区内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联系,加强沟通,增加了解,争取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社区矫正的衔接、协调工作。其次,建设社区矫正信息化系统,与政法专网对接,解决司法文书及数据资料的交换、送达及相关工作程序问题

(四)建立完善的奖惩措施。

要防止消极改造状况的出现,就必须设立完善的奖惩措

施,激励服刑人员对改造持积极态度。只有对罪犯进行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才能给罪犯以直观的亲身感受,使其认识到,只要积极改造就会有更为光明的前途。同时,在罪犯群体中形成积极改造的主流,影响和带动少数消极改造的罪犯,创造出进步向上的改造氛围,实现刑罚的教育改造目的。

二〇一一年九月一日

第四篇:基层社区矫正工作调研

基层社区矫正工作调研

胡 磊

社区矫正是与监狱矫正相对应的行刑方式,实施社区矫正符合国际行刑制度的发展趋势,具有行刑成本低的优势,有利于增进罪犯和社会的联系,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增强公民的遵纪守法意识。桑洲镇司法所围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线,落实各项措施和工作制度,认真管理好社区服刑人员。为进一步促进社区矫正工作良性发展,对桑洲镇社区矫正工作调研如下:

一、基本情况

桑洲镇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的西南隅,是宁波市的南大门,东南与三门县相临,西南与天台县接壤,北面连接岔路镇、前童镇。交通便利,国道同三线、省道甬临线穿越南北,县道桑沙公路横贯东西。桑洲镇区域总面积58.69平方公里,下辖23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目前,桑洲镇区在册社区矫正人员19人,其中管制2人,缓刑12人、假释5人。社区矫正人员均为农业户口,男性_人,女性_人。年龄分布为26至45岁6人、46岁至60岁1人。综合以上数据分析,我镇社区矫正人员多为农村户籍的男性青壮年,被判刑罚主要为缓刑。

二、工作推进情况

1、组织建设方面。一是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由政法副书记为组长,武装部长为副组长,派出所所长、法庭庭长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镇司法所。二是根据矫正人员数量分布,目前已在6个行政村分别成立了社区矫正帮扶工作站,由县司法局统一制作安装了上墙制度标牌,未来的三年里将在每个行政村陆续成立帮教工作站,建立覆盖全镇、纵横交织的社区矫正工作网络。三是组建了一支由23名人员组成的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协助司法所监督考察矫正人员。另外,由镇矫正领导小组出面与各行政村签订了《桑洲镇2015年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将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落实到村。

2、部门配合方面。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解决社区矫正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由镇司法所每季度对在册的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改造考察和阶段性改造效果进行评估。镇司法所对违反规定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上报县社区矫正执法大队,提出处罚建议。县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对违反管理规定的矫正人员,根据司法所建议,依法给予处罚。

3、规范管理方面。制定了社区矫正人员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级管理、责任追究、计分考核等制度,坚持一人一档,详细记载了矫正方案、志愿者协议书、监护人协议书、集中教育记录、每月小结、谈话记录、电话汇报、阅读考核等书面材料,形成了完整规范的台帐资料。在开展工作时做到“一签定、一告知、一建立”,即在接矫现场,签订保证书、志愿者帮教协议和监护协议等文书,告知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应履行的义务,司法所在7个工作日内建立矫正档案。每个月对社区矫正人员开展集中教育,向社区矫正人员重申定期报道、思想汇报、外出请销假、迁居审批、会客审批等制度和社区矫正人员计分考核方法,并安排其参加公益劳动,以提高他们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监管帮教方面。桑洲镇司法所根据社区矫正人员实际情况,实施分类管理、个案矫正。一是经常走访谈话,实施动态管理。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坚持走访,常以朋友的身份与其进行个别谈心,在谈话过程中了解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坚持要求矫正人员每月思想汇报,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要求矫正人员每月书面汇报一次,三天电话信息核查一次,随时掌握矫正人员行为动态。三是积极利用公益劳动、技能培训、警示教育和心理矫治等措施,帮助社区矫正人员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四是以临时救济与安置就业相结合,社区矫正人员中有少部分人生活困难,身患重病,无法就业,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给予救济,其中有1名社区矫正人员提出了创业项目——放养山羊,桑洲镇司法所经走访掌握其思想动态后,向县司法局汇报,争取了一笔资金资助其自主创业。

三、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矫正社会知晓度不高,农村群众理解不到位

1、农村群众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社区矫正不了解、不认同。由于开展社区矫正的时间不长,农村群众对社区矫正知识一知半解,他们认为要控制和打击罪犯,监禁刑是最好的选择。罪犯在监狱内服刑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罪犯不“坐牢”,而是在社会服刑,有失社会公平。另外,有部分群众担心实行了开放式的社区矫正,一旦对社区服刑人员管理过松或者矫正不得当,则会危及社区内居民的安全。所以,在社区矫正的实施过程中,一些农村群众表现出过度的忧虑、恐惧,不理解,尽量避免与服刑人员接触,这给社区矫正工作有效开展带来了许多困难。

2、基层领导干部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视不够。社区矫正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体现,是一项社会综合性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司法行政部门起到牵头作用,还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部分基层领导干部认为凡是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4类刑罚的,都是罪行比较轻微的,不会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影响,存在麻痹大意的思想,对社区矫正工作不够重视。

3、社区矫正人员缺乏法律和道德意识,对社区矫正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由于社区矫正人员个体成长环境、个性思维发展等诸多因素,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法律和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意识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在社区服刑过程中,社区矫正人员对事物的思考容易走极端,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勇气,不断封闭自己,致使其难以融入社会。在社区矫正服刑意识上,认为法院宣判了社区矫正,只是走形式,没有实质性内容,擅自外出、不参加公益劳动、思想教育也无所谓。经过调研,有这种思想的社区矫正人员占了绝大多数。

(二)社区矫正队伍建设亟待提高

1、社区矫正专业队伍人员少任务重。桑洲镇社区矫正工作由司法所负责,司法所仅由县司法局委派的1名司法所所长与1名临编人员组成。司法所工作人员是具体承担矫正工作的主要力量,当前出现工作人员少,社区矫正人员逐步增加的趋势,桑洲镇专业司法工作人员与社区矫正服刑人员比例达到1:10,工作力量严重不足。另外个别司法所工作人员学科背景单一,离社区矫正工作需具备的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全方位的人才需要还相差甚远。

2、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不完善,矫正志愿者参与积极性不高。社区矫正志愿者是社区矫正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为帮助社区服刑人员重返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群众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意识还较为淡薄,自愿来做社区矫正志愿者的人数很少。在实际工作中,招募的志愿者素质良莠不齐,真正具有法律专业素质的志愿者很少。

(三)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存在诸多困难

移交衔接过程中,难以把握接收标准的尺度。矫正对象的接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物的接收即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的接收;二是对人的接收即与矫正对象见面并办理登记手续。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⒈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不齐备;⒉矫正对象已报到登记,而有关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未送达;⒊社区服刑人员中还存在着“户口空挂”、“人户分离”、户籍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等问题;⒋对本地判处的管制、缓刑人员和外省市裁定或批准的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信息不能及时送达到监管地区,以致监管工作滞后。

四、深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社区矫正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区矫正氛围

发挥广播、报纸等媒介的作用,面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什么是社区矫正、社区矫正的性质和内容、社区矫正的执行方式等内容,通过宣传教育让社区矫正人员清楚地认识到社区矫正是一种新的刑罚执行方式,矫治是根本,帮助是保障,具有一定的惩罚性、管束性和监督性。从而让全社会都知晓和关注社区矫正,不断扩大社会影响面,争取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

(二)充实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提升社区矫正队伍素质

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补充长效机制。一是要招录一批政治素质好,接受过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中去。二是要建立专业人才库,从中聘请一批社会工作积极性高,有一定法律工作经验的社会工作者,能及时充实和保障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力量。三是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广泛吸收志愿者加入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引入大学生村官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将大学生村官参与社区矫正与其年终岗位责任制挂钩,增强其工作责任心。

(三)探索社区矫正管理方法,创新社区矫正管理模式

一是建立统一的社区矫正衔接、教育、监管、解矫管理机制,形成统一的工作流程,避免出现因地域管理差别而难于衔接的问题。二是有效探索异地托管模式,建立外出请假委托管理平台,确保外出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措施有效落实。完善异地托管相关法律文书,建立经常性沟通衔接、配合管理工作机制。三是引入手机终端监控系统,利用现代移动信息优势,真正实现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动态管理。

第五篇: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着以下难题:

一是如何推动环境建设由热情周到细致服务等表层向公正公平透明廉洁高效等深层次深化。虽然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等表层次的环境建设能赢得客商的好感,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衙门作风”、办事程序繁琐、效率低下,部门利益至上、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问题。

二是如何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有效破解土地要素“瓶颈”。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控制工业园建设用地,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土地也同样成为稀缺资源,难以满足客商对土地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商引资工作。同时,由于在园区开发初期存在急于求成等短期行为,所引进的项目中,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幅射作用大的龙头型企业偏少,不仅不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而且占用了园区宝贵的土地资源,对园区后期招商引资工作增添了难度。

三是如何在发展市场经济中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抓招商引资工作。以政府行为招商为主,采用行政措施,分任务、压担子,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部分单位并未拧成一股绳,出现了“互挖墙脚”的现象,招商引资工作还没有形成规范有序、共同推进的局面。

四是如何在大开放中有效整合区域优势借助外部优势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很多地方在招商引资中,往往孤立地突出自身的优势,而忽略了区域整体的优势在推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解决上述难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1、大力优化投资环境,以优良的环境吸引客商。招商引资的竞争,不再是政策优惠的竞争,而是环境的竞争。我们不断强化“环境”意识,坚持“硬环境”不行“软环境”补,按照“安全、诚信、高效、敬商”环境建设理念。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常作换位思考,真正把客商的合理要求当作我们的工作目标,把客商满意当作我们的成绩,赢得了客商的普遍认同。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特别是充分发挥了行政服务中心、经营性土地交易中心、工程招投标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在优化环境中的作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办事原则、坚持阳光操作,规范了办事程序,减少了审批环节。严肃认真持久地开展了行风评议和“百家企业评机关”、部门公开承诺活动,推动了部门服务意识的转变、机关作风的转变和服务效率的提高。三是兑现承诺,树立诚信政府形象。确立了“普惠制”办事原则,制定了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并严格兑现。四是重权整治“三乱”行为,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一律从严从重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2、全力打造招商引资平台,着力形成投资的“洼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必须把重点放在搭建招商平台上,建好工业园。在规划上,我们经过认真分析承接机遇,南昌、九江中心城市的产业走势,产业基础等有利因素,明确提出了构建“纺织、服装、电子工业园”的发展定位。在开发上,严格按照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的审批规定,实行小块起步,滚动开发,推动了园区的有序开发;加大了园区水、电、路、绿化等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着力为项目入园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制定了园区工业企业建设规范,对入园项目在开工、投产以及单位面积建筑容积率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着力提高园区土地的利用率。在项目入园上,严格执行入园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禁严重污染环境、消耗资源、效率低下的项目进入园区,使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3、借壳孵化,在实施“国退民进”中引进民资。我们把国有企业改制工作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依托国企的资源、市场、品牌等优势招商引资,借助外资推动国企改制进程。县水泥厂改制后,引进江西三环水泥有限公司投资2.4亿元,新上120万吨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县棉纺织厂改制为鑫城纺织有限公司后,扩大规模2.5万锭,使企业生产规模达5万纱锭;氟化总厂改制后,嘉华公司新上万吨氢氟酸项目,年可新增产值11000万元,新增利税1000万元。

4、抓住机遇,有选择地承接长珠闽三地的转移产业。我们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有可能承接的产业就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按照这一思路,主动“走出去”,到长珠闽等重点地域广泛交结朋友、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目前已承接长珠闽三地的纺织、服装、建材等转移产业项目65个。

5、依托配套南昌、九江两个中心城市招商引资。我县处于南昌、九江两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圈内,两个中心城市的发展为我县的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目前已引进配套九江汽车工业、配套南昌白色家电工业的电子、配件企业17家。

6、建立招商引资工作督查考核机制,确保良好的招商引资工作(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氛围。一是建立了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招商引资单位“一把手”负责制,坚持主要领导抓招商,主要精力抓招商,实行组团招商,将全县各部门分成26个招商引资团,每个团确定一名县领导、四个责任单位,明确目标任务;二是建立了项目跟踪服务制,项目引进单位是该项目的服务单位,不仅要帮助解决项目在开工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还要帮助该项目做好劳务用工等方面工作;三是建立了招商引资工作督查考核制,对各部门招商引资任务完成情况每季度进行一次督查,半年进行一次验资,每年10月底召开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督促会,对没有按进度完成招商引资目标任务的单位颁发黄色督办牌,单位一把手离职抓招商,直至完成任务。

下载基层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难题与对策[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层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难题与对策[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矫正工作现状与对策探讨(共五篇)

    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与对策探讨 怀来县人民检察院课题组 特殊人群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难点,强化对社区矫正活动的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切实加强对刑释......

    社区矫正监管风险与对策

    当前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与对策 我省社区矫正工作自试点以来至今已整整十年,虽然在这十年中我国《刑法(八)》和《新刑诉法》相继确立了社区矫正的法律地位,“两院两部”制......

    浅析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困难及对策[推荐]

    浅析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困难及对策 根据合肥监狱和合肥市司法局的双向联系工作安排,2011年6月15日至6月30日,我被派往长丰县下塘镇司法所进行挂职锻炼,协助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

    浅析新形势下机关党建工作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浅析新形势下机关党建工作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两个重要文件,为新形势下党......

    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一些想法当前,全县按照中央和省市党委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部署,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脱贫攻坚、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

    基层人民银行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基层人民银行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005 一、基层人民银行党建工作现状 自人民银行党建工作实行垂直管理以来,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模式、思想认识、工作方法得到转变。各级......

    社区矫正工作

    宁化县自2011年9月份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共接收符合要求、条件成熟的社区服刑人员168名,其中解矫25名,在矫143名,无一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了......

    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是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举措,是中央提出的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经中央批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从2003年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