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矫正监管风险与对策
当前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与对策
我省社区矫正工作自试点以来至今已整整十年,虽然在这十年中我国《刑法
(八)》和《新刑诉法》相继确立了社区矫正的法律地位,“两院两部”制定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浙江省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性制度,各地的组织机构、监管体系和保障机制也逐步在健全和完善过程中。然而,就我们宁波现在的社区矫正机构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基础保障和其他绝大多数地区一般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社区矫正的各种问题和风险正在逐年累积,如再长期得不到化解将会对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一、工作风险
现行的社区矫正各项工作制度,把执法、教育、监管工作任务和责任都推向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但却缺乏具体的“人、财、物”各项保障机制,工作人员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及不对称。现在对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而言是“规定多、任务重、责任大”,但对应的却是“机构弱、人员少、保障缺”。工作一有疏忽出了问题,社区矫正基层一线工作人员更是要承担严重的工作责任,甚至法律责任,使社区矫正工作成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雷区”。社区矫正科室人员和各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和精神状态,却没有相应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天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不能安心工作。
二、监管风险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了社区矫正人员的居住地管理原则,使大量的外来人员纳入到当地的社区矫正范围,造成当地本已不足的社区矫正监管资源更加贫乏,加上外来人口流动性大、社会背景复杂,往往会形成社区矫正监管空洞,并漫延至整个区域,使社区矫正监管处于应付状态。另对社区矫正对象缺乏完整的、科学的风险评估系统,使相应的监管措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司法部、省司法厅社区矫正部门和各级领导更是“重程序、轻实效;重任务、轻保障;重成绩、轻问题”,使社区矫正的监管风险得不到及时化解。
针对基层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严重的工作和责任风险,建议上级各相关部门:
一、尽快制定社区矫正法。只有把法律制定出来了,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才有法律依据,才能理直气壮,各级领导才会予以重视,才会从人、财、物方面给予强制的保障。政府应把社区矫正与监禁矫正同等对待,包括经费划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都应与监禁矫正一视同仁,应尽早建立一支专业的、稳定的社区矫正警察队伍,并配备相应的社区矫正执法车辆、警具等装备。
二、规范社区矫正执法活动,强化司法行政人员防范风险。社区矫正工作是司法行政工作中风险最大的一项工作,为了防范风险,就必须从适用前调查评估、接收、管理、宣告等每个程序都要严格规范执法,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估制度,是一把双刃剑,要客观公正、严肃认真开展评估调查,从人员资格、程序、笔录都要规范,该回避的还要回避。在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规范管理,做到每周一次电话,每月一次谈话记录、思想汇报、学习教育、社区服务都要有记载,对表现好的矫正对象、该奖励的就奖励,对表现不好的矫正人员,该警告的就警告,该治安拘留就治安拘留,该收监的就收监,有脱管、漏管的要及时向公安和检察机关通报,切实履职尽责,防范自身风险。
三、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要求,公、检、法、司各机关应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保障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内部执法和法律监督。积极探索采取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等形式,进一步充实司法所工作力量。当前社区矫正协管员,是指具备一定条件专门从事社区矫正事务的全日制专业人员,属于政府编外聘用人员。如各地能按社区矫正人员20:1的要求配备社区矫正协管员,可有效解决眼前司法行政社区矫正干警严重不足的矛盾。
四、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综治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严格落实属地管辖、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五、加强社区矫正监管指挥中心建设,全面落实社区矫正人员手机定位及通讯管理系统的应用,对社区矫正人员定位监控实现全覆盖,防止社区矫正人员脱管失控,确保社区矫正监管安全。
2014年3月31日
第二篇:南谯区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工作汇报
南谯区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工作汇报
2012年我区围绕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适应性帮扶三大任务,重点加强了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增强社区矫正人员的服刑意识,确保矫正质量。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开展联合督查,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管理考核的内容,多部门参与齐抓共管。2011年7月至今,共接收社区矫正人员118人,解矫121人,行政拘留2人,收监1人,目前我区在矫人员143人,其中管制0人,缓刑120人,暂予监外执行2人,假释9人,剥得政治权利12人。现将我区社区矫正工作具体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完善监管制度 建立长效机制
(一)建立完善各项制度
根据南谯区情实际,出台相关制度,规范社区矫正工作。为了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相继出台了指导性文件10个,对入矫、解矫、日常监管、突发事件应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奖惩、社区矫正成员单位职责及工作信息沟通和工作例会制度等进行了规范,从而使社区矫正工作依法有序开展。
(二)加强对工作的督查考核力度
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组织区综治办、公、检、法、司分管领导及股室负责人参加督查组,对全区 1的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听取各镇办汇报,查看软件资料,下村进行走访等。督查结束后,向当地党委政府进行反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限期整改,办公室定期回查。年底对全区的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并纳入镇(街道)年终综治考评。区社区矫正领导小组每年召开2次专题会议,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严格监管程序 依法开展工作
(一)严格监管,增强矫正人员的服刑意识
1、加强日常监管,严格落实报告制度。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每月对社区矫正人员在所的社区、学校、单位、家庭等进行走访,并听取思想汇报。司法所工作人员定期听取社区矫正人员监督人的意见反馈,并根据社区矫正人员日常表现的情况,进行月度评议。要求社区矫正人员定期向司法所报告其接受日常监管、外出请假、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社区活动等情况,增强社区矫正人员的遵规守纪意识。我区规定,每周一是周闻声日,每月26日是月见面日,社区矫正人员须按期接受社区矫正机构的监管和教育,对不服从监管的人员,按程序报告,相关部门负责查找,并给予一定惩戒。
2、认真开展审前调查评估工作。我区自2008年底开展审前调查评估试点工作,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社区矫正人员衔接关口前移,社区矫正开展顺利。
3、充分利用信息化应用技术。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社
区群众以及社区矫正人员家属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推广手机定位等信息化技术实施监管。全区共开通定位手机18部,每位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区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办公室各配备一部。搬入政务新区后,专用监控室和监控设备已投入使用,和司法所同时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实时监控,提高监管工作的便捷性和实效性。
4、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出台后,为进一步防止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参与群体性事件、实施犯罪、非正常死亡等情形的出现,我区出台了《南谯区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制定协调联动机制,确保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5、创新工作机制,开展社区矫正人员季度公开考评工作。为进一步增强社区矫正人员的服刑意识,我区在社区矫正人员季度考评中,除社区矫正工作者的评议外,还组织社区矫正人员本人、社区矫正志愿者、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区公、检、法、司及区综治委单位领导参加,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公开考评,每位到场人员都要对其联系的矫正人员进行评价;最后,根据综合评议得出本季度该社区矫正人员的评定结果,评定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五个等次。对于评定为优秀的,给于司法奖励一次;对于评定为基本合格的人员,要找其训诫谈话;对评为不合格的人员给于警告一次的处罚。评定结果公示7天,无异议后,载入个人档案。区检察院对评定的过程进行评议。公开考评工作从2011年12月份开展以来,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既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宣传,同时也增强了社区矫正人员的服刑意识,有利于矫正机构的监管。
6、部门配合,各履其职。区法院对已判的社区矫正人
员进行定期走访,协助司法行政机关对不服从监管的人员进行教育,对违反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依法收监,重新犯罪的依法判决。区公安分局配合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考察,对违反监督、考察规定的,给予训诫谈话、治安拘留、收监等处理;对社区矫正人员实行片警负责制,在集中教育和开展公益劳动时,派联系民警参加,行使教育和监管职责。检察院坚持每半年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一次执法检察,建立检察档案,对查找出的问题及时下达检察建议书;制作社区矫正工作监督卡,在镇(办)建立检察官联络室,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监督。区司法局具体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会同公安机关做好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扶工作。同时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督查指导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领导小组拿出决定,涉及到各家的职责,都能主动地履行。去年下半年我们在督查工作中发现,施集镇肖某有一个多月没有到镇矫正机构报到,随要求镇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上门查找,查找发现肖某不在家,告知其妻通知他尽快到镇
司法所和派出所报到,之后的一个多月里肖某仍没有到当地的社区矫正机构报到。到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回访时,肖某已脱管3个月以上,区检察院下达收监建议书,施集司法所和派出所上报相关材料报到区公安分局、区法院,区法院及时给于收监裁定。
2011年7月份以来,司法所进行审前调查评估68份,法院采信68份,采信率为100%;派出所对不服从监管的人员训诫谈话12人次,治安拘留2人,收监1人;检察院下达口头纠正95人次,检察建议书18份,违法纠正通知书15份。
三、建立过渡性基地 加强帮扶力度
在常规帮扶的同时,我们积极走访区内规模企业,依托企业建立过渡性安置基地。在区工商联的积极配合下,今年5月份,选择滁州市百川汇龙电力开关设备有限公司和滁州市天达汽配有限公司,建立了我区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2012年6月,随同市司法局到庐江监狱开展了送岗位进监所活动,当天两家企业与即将释放的滁州籍人员签署就业意向性书22份。8月14日,在滁州市百川汇龙电力开关设备有限公司正式举行了揭牌仪式,区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区社区矫正成员单位,以及市、区两级的有关领导出席了仪式,并与两家企业签订了安置帮教协议书。
我区社区矫正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司法局的大力指导下,在各成员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配合支持
下,基本实现了社区矫正人员“管得住、教育好”的目标,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工作中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起点,进一步做好我区社区矫正工作,为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管理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南谯区司法局
二〇一二年八月十六日
第三篇:社区矫正协助监管协议书1范文
社区矫正协助监管协议书
为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确保社区矫正质量以及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需要,特签订本协助管理书。
社区矫正人员:xx、男、汉族、xxx年x月x日出生、身份证号码。。。。。。。。。
地址:
社区矫正协助监管人员:xxx、男、汉、xxxx年x月x日出生、身份证号码。。。。。。。。
地址:
联系电话:
在日常监督管理中,社区矫正人员的协助监管人应做到以下几点,若不能实现,将视为脱管漏管人员,交检察院通知有关部门再次收监。
1、保证社区矫正人员按规定到城关司法所及城关派出所报到,以便司法工作人员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和社会动态,并积极参加司法所组织的学习教育、公益劳动等活动。
2、协助做好该矫正人员的日常监管和思想教育工作,引导监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防止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
3、必要时向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反映该社区矫正人员的工作、生活、交友等情况;一旦发现该社区矫正人员有不安全因素或违法违规行为,要主动向社区(村)、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报告。
4、在社区矫正期间,协助监管人要负责该社区矫正人员的生活和居住问题,不得以生活和居住困难为由发生脱管漏管,为此,协助监管人员(xxx)将根据有关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本监管责任书一式二份,由社区矫正协助监管人及城关司法所各持一份,本协助监管协议书自签订之日起至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解除前有效。
社区矫正协助监管人:
2012年2月6日
社区矫正机构:
2012年2月6日
第四篇:社区矫正手机监管责任书
社区矫正监管手机管理责任书(试行)
为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确保矫正质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办法》精神以及社区矫正工作需要,结合我县社区矫正工作实际,签订本管理责任书:
一、负有监管职责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配备具有监管功能的手机,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及乡(镇)司法所干警为监管手机管理责任人(负责社区矫正人员的手机定位监督管理工作)。
二、在日常手机定位监督管理过程中,社区矫正监管手机管理人:
(一)监管手机必须专人专用。
1、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
2、随身携带、不准人机分离、他人使用,不准私自买卖,自行处臵;
3、妥善保管,不得借与他人使用;
4、不得损坏,如发生损坏、手机遗失,要照价赔偿;
5、因质量问题出现故障应在2小时内向主管单位报告,并在2日内由县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到电信公司重新申领或检修。
(二)司法所社区矫正监管手机管理人对实施手机定位监控的社区服刑人员,应每日进行定位监控,抽查手机使用情况,查看活动轨迹,掌握实时动态;严管对象定位频率不低于2小时,普管对象定位频率不低于4小时,宽管对象定位频率不低于8小时;因特殊情况,需实施紧急定位管理的,不受以上规定限制。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每日抽查社区服刑人员活动区域和手机使用情况,每周抽查司法所使用管理系统和定位监控情况。
(三)监管手机管理人要利用监管手机定期向社区矫正人员发送信息,督促社区矫正人员按时到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报到,定期汇报思想,参加学习教育、公益劳动等活动;要经常与社区矫正人员沟通思想,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
(四)监管手机管理人要定期向县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反映社区矫正人员的工作、生活、交友等情况,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有不安全苗头或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向县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报告。
三、社区矫正人员违法或犯罪,社区矫正手机定位监管人有主观过错的,根据有关规定应承担相应责任。
四、社区矫正监管手机管理人要加强社区矫正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监管手机必须专人专用和维护。对因监管手机保管不善或丢失,导致泄密事件发生的,根据有关保密规定承担相应责任。
五、本责任书一式三份,县、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各一份,社区矫正监管手机管理人一份。本责任书自签订之日起至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解除前有效。
社区矫正监管手机管理人:(签字)
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盖章)
县社区矫正工作机构:
年 月 日
(盖章)
第五篇:社区矫正工作现状与对策探讨
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与对策探讨
怀来县人民检察院课题组
特殊人群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难点,强化对社区矫正活动的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切实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以及被宣告适用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服务,防止和纠正脱管、漏管等问题,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开展,帮助刑释解教人员尽快融入社会,有利于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为准确掌握社会区矫正人员和矫正工作开展情况,怀来县人民检察院组织干警,深入全县13个公安派出所、17个乡镇司法所进行了社区矫正工作专题调研。
截至2011年5月31日,怀来县辖区共有刑期或考验期未满的社区服刑人员145人。其中缓刑131人,占90.4%;保外就医等暂予监外执行8人,占5.5%;剥夺政治权利6人,占4.1%。发现未纳入监管、没有档案漏管社区服刑人员13人(其中在逃应收监2人)、脱管社区服刑人员17人,共计30人,占考察总数的20.7%。调研中发现社区矫正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社区矫正队伍不健全,矫正工作不够扎实。社区 矫正人员配备不齐全。17个乡镇中有5个乡镇没有专职司法员,占29.4%;只配备一名司法员的乡镇有9个,占53%;配备2名以上司法员的乡镇有3个,占17.6%。许多司法所人员由于编制在乡镇,很少能专门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很难做深做细。考察发现仅有20%的社区服刑人员被纳入了社区矫正名单,且工作只停留在初次接收矫正人员、建立矫正档案上,后续的监管工作普遍没有有效开展。
(二)法律文书交接不及时不规范,存在漏管情况。法律文书送达不及时不规范导致监管单位无法及时进行列管。文书送达不及时,主要是裁决机关没有及时将有关法律文书送达公安机关。文书送达不规范,有的裁决机关将相关法律文书交罪犯自己带回,造成漏管。部分社区服刑人员实际居住地与户口所在地不一致,裁决机关在送达文书时未进行认真调查,导致文书出现误送,致使社区服刑人员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收到文书后由于见不到人而无法列管,社区服刑人员实际居住地派出所又由于没有收到文书也无法列管。这种文书送达不及时不规范的行为,在实践中容易导致见人不见档、见档不见人,甚至人档都不见的情况,造成漏管。有的裁决机关未将文书送达检察机关,致使检察机关难以全面掌握监外执行的具体情况。
(三)管控措施不力,造成部分人员脱管。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移交社区服刑人员到其居住地监管 而没有移交。二是长期在外地打工而没有向派出所、司法所请假。三是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不按时办理续保手续。四是应予收监的不及时收监,导致罪犯脱逃。
(四)对社区服刑人员违法违规处理不到位。按照规定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安部门有关监督管理规定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监外执行罪犯,公安机关应给予相应的治安处罚或及时向人民法院提出撤消监外执行的建议。如《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第四款规定:“被依法执行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在缓刑考验期、保外就医监外执行中的罪犯或者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人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根据《刑法》第七十七条,缓刑罪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要撤销缓刑、数罪并罚;严重违反有关监督管理规定要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目前怀来县还没有社区服刑人员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考察中发现的9个长期在外地打工而不请假的社区服刑人员,也没有因不向派出所、司法所请假而对其行政处罚或予以收监。
(五)解除矫正制度不落实,社区矫正有始无终。社区矫正到期解除是维护社区矫正制度严肃性、巩固社区矫正成果、维护社区服刑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步骤。本次考察发现,对社区矫正期限届满,且在社区矫正期间未重新犯罪,遵守监督考察规定的矫正对象,没有由司法局公开宣告予以解除。2010年上半年到期的31名社区矫正人员没有办理解矫手续,需要司法局和各乡镇司法所严格认真落实解矫程序。
(六)齐抓共管局面尚未形成,检察监督需进一步强化。社区矫正中需强化法律监督,目前检察机关自身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检察监督还不够深入细致。诸如对法院一直未将本地缓刑罪犯判决书、执行通知书送达检察院监所科没有及时纠正;对派出所将社区服刑人员与刑满释放人员同列重点人口混管,无分管建档没有及时督促整改;对有些司法所社区矫正档案建立不及时监督力度不够;对外地裁决机关送达检察院监所科的法律文书没有及时复制转送有关派出所、司法所等等。
二、加强和改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公检法司密切协同,全面掌握社区服刑人员情况。一是严格交接程序。在社区矫正对象判决、裁定生效后7日内,裁决机关将矫正对象面交司法行政机关。交接时交人交档案、面签《社区矫正协议书》。做到两不交接:社区矫正对象档案不全不交接,社区矫正对象不到位不交接。二是建立社区服刑人员信息共享机制,公、检、法、司各部门社区矫正档案互通。法院在判决时需查清社区服刑人员的居住地,将其判决书、执行通知书及时准确送达检察院和其居住 地派出所、司法所;法院送达检察院的监外执行法律文书、外地派驻检察机构送达的《监外执行罪犯出所(监)告知表》,经查有管辖权的司法所、派出所确未收到的,检察院一律复制传递给该司法所、派出所。三是绘制矫正人员分布图,公检法司各保存一份,用小卡片在图上标示各乡镇矫正人员分布情况、分类监管等级、到期日,以便于实时监管。四是建立通报核对制度,对社区矫正开展情况逐月核对,互通异常情况。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形成公检法司等部门共同推进、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联动机制。
(二)强化管控措施,严防脱管漏管。一是落实与社区矫正对象直系亲属或其工作单位、村(居)委会、愿意承担监督管理和教育责任的近亲属签订监护协议;二是建立“异地托管制度”,对于“人户分离”的监外执行罪犯,原户籍所在地司法行政机关应主动与其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联系并委托协助管理;三是实行多样化考察,对居住本地的定期见面考察,对短期出外打工、见面考察确有困难的,可以利用网络视频考察(如利用腾讯QQ);四是对违法违规的社区服刑人员依法及时收监,出外打工的必须严格落实请销假制度;五是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要坚持定期到指定地点复查身体,保外条件消失的果断予以收监,该续保的及时办理续保手续;六是严格落实到期解除矫正制度;七是司法局为各司法 所发放社区矫正法律法规精华本,便于学习和对照管理。
(三)针对社区矫正对象制定矫正方案。针对不同的社区矫正对象采取不同的矫正模式,以此作为有针对性教育转化的切入点,将矫正对象按年龄、性别、犯罪类型、是否剥夺政治权利等方面进行分类疏理。对老、弱、病、残和没有生活来源的矫正对象进行救济;对职务犯罪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尊重其人格,教育他们面对现实,重树人生的坐标;对暴力犯罪人员,在严格管理教育的同时,积极为他们寻找生活出路。强化对“重点人”的跟踪监督,把不服管教、有脱管漏管倾向、有轻微违法行为或有重新犯罪可能的矫正对象列为重点监管对象,逐一进行诫勉谈话,约束其遵守规定,服从管理,定期汇报。
(四)对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严加惩处。鉴于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造成的不良后果和社会影响,有必要加大对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打击力度,打击一个人,教育一大片。在办理案件时需从严从快,保证打击效果,凸显特别预防与一般预防并重的刑罚目的。
(五)完善社区矫正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将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纳入各司法所、派出所业绩考核范围。首先应将矫正对象在服刑期间是否发生违规、违法行为作为首要考核指标;其次要考核不同类型矫正对象的改造程度;三是要考核对解除矫正对象的调查回访工作是 否到位。同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社区矫正考核不达标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使监管机关和监管人员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六)强化对社区矫正工作的专项法律监督。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人员和矫正工作的考察程序和考察机制,以更好地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实施。一是应加大对社区矫正的监督检察,督促执行机关更好地落实监管措施;二是监所检察部门应每年会同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两次以上联合检查,不定期开展抽查,督促纠正可能存在的脱管漏管,建议收监严重违法的监外执行罪犯;三是要加强对监外执行过程中各类违法行为的查处,尤其要重点查办发生在社区矫正环节的职务犯罪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