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方法,彰显人性化监管
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方法,彰显人性化监管
东华街道办事处辖22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5000人,2007年社区矫正工作试点以来,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51人,按期解除矫正16人,目前在册20人,做到无脱管、漏管,无重新犯罪;刑释解矫归正帮教人员88人,通过“两帮一”等活动的有效开展,未发现重新犯罪,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根据省、市、县关于社区矫正“三防”专项工作的整体部署,我所以组织网络、工作制度流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抓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具体如下:
自2007年10月19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在不断探索中总结出来“一、二、三、四、五”社区矫正工作法。
一完善。即完善组织机构,在街道办事处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村级社区矫正工作站,在村(社区)聘请社区矫正志愿者,对每名社区服刑人员建立由司法所、公安派出所、村(社区)干部组成的4人监督考察小组。组织机构的完善,使社区矫正工作层层有人抓,矫正对象虽在社区服刑,但事事有人管,有效地避免了脱管、漏管问题发生,避免了社会服刑人员违法犯罪情况发生。二严格。即严格管理,严格考核。管理上,首先是及时接收,接收时做好问、看、谈、建四步工作,在做好教育矫正工作的基础上,按月或按期组织严格考核,月或期考核由司法所集体讨论决定,根据考核结果,严格依照规定实施分级管理、分级处遇。矫正对象期满解
矫的合议考核,由司法所、公安派出所、社区矫正志愿者、监护人等人员组织集体合议,形成考核意见再上报审批,解矫宣告时进行个别谈话,解矫后,进行跟踪调查。
三结合。即在监督教育管理中,集中学习教育与个别谈话教育相结合,除按计划集中学习教育外,根据矫正对象的不同表现,思想动态,罪错认识程度,家庭情况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谈话教育;统一汇报时间与抽查汇报相结合,为了防止局部时间脱管,除统一时间报到汇报外,采取突击形式进行抽查,严格管理;公益劳动集中组织与分散安排相结合,根据司法所人力较薄弱,矫正对象分散的特点,为矫正对象牢固树立公益劳动意识,采取以司法所集中组织公益劳动,村(社区)安排公益劳动两种形式。
四沟通。为使社区矫正工作纵向横向都能及时了解掌握相关信息,工作相互密切配合,及时做好沟通。一是与村(社区)沟通,二是与公安派出所沟通,三是与街道领导沟通,四是与县司法局领导及相关科室沟通。
五依托。为整合社区矫正工作力量,司法所不孤军作战,充分依托相关力量协同做好工作。一是依托村(社区)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协助谈话教育;二是依托村(社区)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协助安排公益劳动;三是依托村(社区)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协助不定期走访;四依托监护人协助监督管理;五是依托公安派出所民警协同对重点对象的监督教育矫正。
在以上“一、二、三、四、五”社区矫正工作法的指导下,司法
所还按照“排查准确、掌控及时、防范有效、处置快速”的活动原则做好“三防”工作,街道结合社区矫正工作实际,落实“三定”措施,筑牢社区矫正“三防”城墙。
(一)“定位”,坚决执行《关于加强和规范监外执行工作的意见》(高检会〔2009〕3号)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目视跟控、GPS遥控措施,着力打造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工作“天罗地网”,确定和限制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范围。根据全国“两会”、建党90周年和国庆等重要时期、重大节日、重点时段的维稳工作要求,组织各社区对矫正对象进行“分阶段、滚动式、不间断”的排查,切实了解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工作生活情况及近期的行踪去向、活动轨迹。严格外出请销假制度,对于节假日期间请假探亲的人员,落实随同人员进行监护,并进行电话抽查,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漏一人、不留死角。
(二)“定人”,切实实行“定人包案”制度,对重点矫正对象和重点归正人员落实专人管教。在排查走访中发现和掌握的有违法犯罪倾向或有可能参与群体性上访事件的重点对象、重点问题、重点隐患,由社区书记、综治干部及矫正志愿者组成帮教小分队,制定“一人一案、一事一策”的管控措施,确保辖区内重点人员的个案化矫正实施率达到100%。此外,严格落实矫正对象“每日一电话、每三日一到访”制度,确保实时掌控,实时监管。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监管帮教手段,切实消除和化解了社区矫正安全监管工作隐患。
(三)“定心”,高度重视心理矫正工作,全面落实矫正过程的心
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转化和弱化其消极思想和心理。春节前夕,街道领导、司法所长和社区干部一起上门走访了部分家庭困难的归正、矫正人员,与他们进行了交流对话,送上春节慰问,并给生活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送去了慰问品和慰问金,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增强了他们重新做人、融入社会的信心。
在社区矫正对象期满解矫以后,我所继续对解矫人员实行“一帮、二教、三安置”的安置帮教办法,即建立二名以上村干部帮一名归正人员,定期或不定期集中或分散学习教育和谈话,并记录在案,农村户口的及时落实承包田,土地被征用的及时给付劳动力安置费并落实失地农民养老统筹,到园区企业就业的积极帮助联系企业和工作岗位。
第二篇: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方法,彰显人性化监管
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方法,彰显人性化监管
东华街道办事处辖22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5000人,2007年社区矫正工作试点以来,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51人,按期解除矫正16人,目前在册20人,做到无脱管、漏管,无重新犯罪;刑释解矫归正帮教人员88人,通过“两帮一”等活动的有效开展,未发现重新犯罪,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根据省、市、县关于社区矫正“三防”专项工作的整体部署,我所以组织网络、工作制度流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抓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具体如下:
自2007年10月19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在不断探索中总结出来“一、二、三、四、五”社区矫正工作法。
一完善。即完善组织机构,在街道办事处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村级社区矫正工作站,在村(社区)聘请社区矫正志愿者,对每名社区服刑人员建立由司法所、公安派出所、村(社区)干部组成的4人监督考察小组。组织机构的完善,使社区矫正工作层层有人抓,矫正对象虽在社区服刑,但事事有人管,有效地避免了脱管、漏管问题发生,避免了社会服刑人员违法犯罪情况发生。
二严格。即严格管理,严格考核。管理上,首先是及时接收,接收时做好问、看、谈、建四步工作,在做好教育矫正工作的基础上,按月或按期组织严格考核,月或期考核由司法所集体讨论决定,根据考核结果,严格依照规定实施分级管理、分级处遇。矫正对象期满解矫的合议考核,由司法所、公安派出所、社区矫正志愿者、监护人等人员组织集体合议,形成考核意见再上报审批,解矫宣告时进行个别谈话,解矫后,进行跟踪调查。
三结合。即在监督教育管理中,集中学习教育与个别谈话教育相结合,除按计划集中学习教育外,根据矫正对象的不同表现,思想动态,罪错认识程度,家庭情况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谈话教育;统一汇报时间与抽查汇报相结合,为了防止局部时间脱管,除统一时间报到汇报外,采取突击形式进行抽查,严格管理;公益劳动集中组织与分散安排相结合,根据司法所人力较薄弱,矫正对象分散的特点,为矫正对象牢固树立公益劳动意识,采取以司法所集中组织公益劳动,村(社区)安排公益劳动两种形式。
四沟通。为使社区矫正工作纵向横向都能及时了解掌握相关信息,工作相互密切配合,及时做好沟通。一是与村(社区)沟通,二是与公安派出所沟通,三是与街道领导沟通,四是与县司法局领导及相关科室沟通。
五依托。为整合社区矫正工作力量,司法所不孤军作战,充分依托相关力量协同做好工作。一是依托村(社区)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协助谈话教育;二是依托村(社区)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协助安排公益劳动;三是依托村(社区)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协助不定期走访;四依托监护人协助监督管理;五是依托公安派出所民警协同对重点对象的监督教育矫正。
在以上“一、二、三、四、五”社区矫正工作法的指导下,司法所还按照“排查准确、掌控及时、防范有效、处置快速”的活动原则做好“三防”工作,街道结合社区矫正工作实际,落实“三定”措施,筑牢社区矫正“三防”城墙。
(一)“定位”,坚决执行《关于加强和规范监外执行工作的意见》(高检会〔2009〕3号)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目视跟控、GPS遥控措施,着力打造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工作“天罗地网”,确定和限制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范围。根据全国“两会”、建党90周年和国庆等重要时期、重大节日、重点时段的维稳工作要求,组织各社区对矫正对象进行“分阶段、滚动式、不间断”的排查,切实了解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工作生活情况及近期的行踪去向、活动轨迹。严格外出请销假制度,对于节假日期间请假探亲的人员,落实随同人员进行监护,并进行电话抽查,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漏一人、不留死角。
(二)“定人”,切实实行“定人包案”制度,对重点矫正对象和重点归正人员落实专人管教。在排查走访中发现和掌握的有违法犯罪倾向或有可能参与群体性上访事件的重点对象、重点问题、重点隐患,由社区书记、综治干部及矫正志愿者组成帮教小分队,制定“一人一案、一事一策”的管控措施,确保辖区内重点人员的个案化矫正实施率达到100%。此外,严格落实矫正对象“每日一电话、每三日一到访”制度,确保实时掌控,实时监管。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监管帮教手段,切实消除和化解了社区矫正安全监管工作隐患。
(三)“定心”,高度重视心理矫正工作,全面落实矫正过程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转化和弱化其消极思想和心理。春节前夕,街道领导、司法所长和社区干部一起上门走访了部分家庭困难的归正、矫正人员,与他们进行了交流对话,送上春节慰问,并给生活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送去了慰问品和慰问金,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增强了他们重新做人、融入社会的信心。
在社区矫正对象期满解矫以后,我所继续对解矫人员实行“一帮、二教、三安置”的安置帮教办法,即建立二名以上村干部帮一名归正人员,定期或不定期集中或分散学习教育和谈话,并记录在案,农村户口的及时落实承包田,土地被征用的及时给付劳动力安置费并落实失地农民养老统筹,到园区企业就业的积极帮助联系企业和工作岗位。
第三篇:社区矫正工作彰显人性化
社区矫正工作彰显人性化
蚂蚁河司法所将社区矫正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不断进行完善,以创新举措贯穿社区矫正工作日常管理活动始终,使全乡社区矫正工作走上人性化轨道。
司法所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以加强首次谈话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动机、悔罪情况;通过入户走访、电话寻访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掌握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家庭关系、工作、收入等基本情况,综合制定针对性的个性矫正方案,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集中学习教育和公益劳动是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矫正的重要手段。司法所精心组织好每一次的集体学习教育和公益劳动,认真安排好每次的集中教育内容、方式,不断丰富学习教育内容、创新公益劳动形式,力求实用、适当,杜绝形式主义、走过场。以学习教育为契机,增强社区服刑人员法律法规和思想道德意识,促进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端正认罪伏法的态度;以公益劳动为渠道,使社区矫正服刑人员更加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他们搭建回归社会平台。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矫正服刑人员的刑种类型、从事职业及家庭背景不同,选择性地进行专题法律知识教育,根据年龄、性别的差异,安排不同的公益劳动,并且对有心理阴影的社区矫正服刑人员进行专业化的疏导,做到管理上既严格要求,又在具体人和事上体现出人性化内涵。
司法所还坚持用真诚感动社区矫正服刑人员,设身处地为社区矫正服刑人员解决家庭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党和政府帮助其重新回归社会的决心和信心。此外,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参加各类企业招聘、招工活动,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念,并广辟就业渠道,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就业。
蚂蚁河司法所 2011年9月21日
第四篇:社区矫正工作方法
司法所五大人性化社区矫正工作方法
一是消除压力,心理认同。为了能使矫正对象能尽快适应矫正环境,该所从细节着手,入矫和解矫时向每个矫正对象及其家属寄一封信,希望每个矫正对象自觉接受矫正,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
二是分类管理,个案矫正。认真分析矫正对象的犯罪原因、生活经历、家庭情况等,按照犯罪类型、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生活状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确定管理重点,实行个案矫正、一人一案,并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修订矫正方案。
三是帮困解难,安心改造。在社区矫正对象群体中,很多人在生活、就业方面都遇到困难,该所在帮助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矫正的同时,还关心、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以解除矫正对象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接受矫正。积极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鼓励他们自食其力,让矫正对象用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赢得社会的关爱、理解和尊重。四是灵活把握,因人施教。矫正对象的个人档案已经建立,报到、思想汇报、请销假等制度执行良好,谈话、教育、公益劳动等日常管理也步入正常化。但一以贯之的管理却不能兼顾到每一个矫正对象,有时甚至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对此,该办灵活掌握管理方法,因人施教。如矫正对象王某某在办理手续之后,考虑到其工作的性质,月汇报、法制教育及公益劳动等管理措施一般都安排在下午,既保证了矫正对象纳入管理范围,又不影响其正常工作。
五是挖掘潜力,回报社会。很多矫正对象接受社区矫正以来,思想变化很大,不仅通过辛勤劳动自食其力,而且想以实际行动奉献爱心,回报社会。该所注意挖掘矫正对象的潜力,努力给他们创造机会,鼓励爱心善举,既可以提高矫正质量,体现矫正对象自我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又可以激励其他矫正对象的改造积极性。
第五篇:社区矫正创新
旗司法局高度重视,加大教育和监管改造力度,强化矫正措施,促进60周年国庆期间社会稳定。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监管网络。召开全旗社区矫正工作会议,及时部署、周密安排,形成分管领导亲自抓、司法所长具体抓、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实际抓的决策部署,完善工作制度、明确人员职责、落实活动措施,进一步健全了旗、镇、村三级监管网络。
2、定期排查分析,落实管控措施。定期对矫正对象的家庭、工作单位、所在村村委等进行走访,及时掌握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定期对矫正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排查分析,对排查分析出的重点对象及时落实管控措施。
3、开展风险评估,实施分类管理。对矫正对象进行风险测评工作,对矫正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制度。通过风险测评和分类管理,使社区矫正工作更具规范性和科学性。
4、严格准假手续,定时定位监管。进一步严格矫正对象的外出请销假制度,做到请假事由真实、请假手续齐全、审批手续完备、回来销假及时。一旦发现矫正对象无故出界、关机停机、及时查实、处置并汇报。
5、探索矫正方法,提高矫治质量。探索和完善个案矫正、分类矫正、公益劳动、心理矫治等方法与措施,严把教育关,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学习,重点从思想上促使矫正对象转变。对不服从或抗拒监管、矫正的,要进行批评教育,仍不改正或情节严重的,及时向公安机关提出给予处罚或提请收监执行的建议,防止引发不良后果。
6、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全面了解每一名矫正对象的工作生活情况,对其工作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梳理分类,集中解决。自己能帮助解决的马上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及时与民政、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沟通,协助其落实低保、救助及就业等社会福利政策,确保矫正对象的基本生活有保障。
7、完善预警机制,提高处置能力。成立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小组,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区矫正帮教志愿者的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1、做好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社区矫正是严肃的刑事执法行为,社区矫正工作已被区委、区政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为了确保这项工作,按周进行点名,按月当面听取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汇报,走访社区矫正人员家庭及工作单位,健全方正物业教育劳动基地,安排矫正对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用区别与监禁刑罚的较为人性化的工作方法,矫正失足人员。
2、建设社区矫正的规范化。我们重点体现于档案管理上,从原始判决到“入矫”直至“解矫”的整个过程的监督、管理、教育等各方面情况均记录在案,尤其突出了每位矫正对象的思想、生活、工作表现,据此,每月、季度予以考核、考察,年终再做出全面、客观综合考核。目前,我所管理的矫正对象,其个人资料均已全面、详实的予以归档。
3、切实提高社区矫正的实际效果。我们也尽可能地对矫正对象给与生活、工作上的帮扶,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困难,对那些有一技之长,可自主创业的矫正对象,一方面加以鼓励和帮助,另一方面则督促他们遵守相关的管理规定。但对极个别经济条件差却又不思进取的,我们则予以严肃批评教育,告知放弃等、靠、要的思想,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公民。根据矫正对象犯罪性质和现实状况的不同,我们个别制定了不同的矫正方案,落实不同的矫正措施。针对交通肇事罪的矫正对象,由于这类人属过失犯罪,主观恶意小,一般情况下重新犯罪可能性不大,主要是告诫他们绝不可无证驾驶、酒后驾驶,同时,加强交通安全法规的教育。对盗窃、抢劫等侵财类经济犯罪,由于这类矫正对象较易“重操旧业”,对其则要重点监管,重点教育他们走自食其力之路。
为了切实做好社区矫正工作,探索矫正工作新思路,社区工作站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每月定期召开矫正工作分析会,对矫正对象的思想、学习、劳动等逐项进行考核,适时修订矫正措施;定期进行家庭走访,于监护人沟通思想,随时掌握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做到早预知、早预防。为了能更好地体现人性化管理,工作站对家庭困难的进行救助;设法帮助就业困难的找工作;充分发挥社区老党员作用,把老党员组成一支志愿者队伍,共同对矫正对象实施帮教。志愿者和矫正对象同学习、共劳动、促膝谈心,让他们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增强改过自新的信
心。
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不断探索新方法,增添新举措,使社区矫工作不断创新: 一:档案管理有创新
详细采集了矫正对象的社会、家庭信息,制成了一份全面的《社区矫正对象基本信息表》,并附上矫正对象的照片,使整个档案一目了然。
二:矫正管理有创新
广泛动员社区志愿者、社区管理人员、社区群众、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片警等各界力量共同帮助,共同关心矫正对象,将矫正对象真正纳入社区监管之中.三:工作衔接有创新
建立了与公安、法院、看守所等单位的联系、联动机制,使矫正对象在各个环节的交接上都做到及时和不脱管、不漏管;
四:对象接收有创新 为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探索和推动刑法制度的改革,大足县不但将辖区内的所有符合条件的五类人纳入社区矫正,还将所有监外服刑人员都纳入矫正的管理范围。
八化矫正法”, 即 : 队伍建设多元化、“ 衔接 ”“ 解矫 ” 程序化、思想教 育经常化、日常管理制度化、公益劳动多样化、帮困解难人性 化、考核奖惩积分化、一人一档规范化(一)定期会诊 , 完善个案 , 增强矫正方案的科学性.一是定 期召开矫正工作情况分析会。研究解决矫正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 调整修改矫正个案 , 明确下一步矫正工作的重点和方法。二是听取矫正对象的心声 , 征求矫正对象对矫正工作的意见。矫正工作的可行性强不强 , 矫正对象对矫正个案是否认可非常关键。各街道司法所多次组织矫正对象召开 “ 畅思想、提建议座谈会尽可能地征求矫正对象对矫正个案的意见 ' 使他们认可矫正个案, 心悦诚服地执行。矫正对象陈某建议:” 我做承包车的售票工作, 每个白天都很忙 , 我的思想汇报能否改在晚上。“ 司法所采 纳了陈某的建议 , 陈表示 :“你们连休息时间都牺牲了 , 我没话好 说 , 一定好好接受矫正。”(二)突出个体 , 因人施教 ,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我们将矫正 对象按犯罪情节和现实思想进行分类 , 因人而异地开展教育矫正工作。一是聘请有关专家 , 开设心理门诊 , 做好有心理障碍的矫 正对象的心理疏导工作。矫正对象田某 , 原是一名处级干部 , 犯受贿罪被判刑后 , 整天生活在悔恨之中 , 思想包袱沉重。经过一 段时间的说服教育和心理矫正 , 田某逐步放下了思想包袱, 走出了犯罪的阴影。二是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根据矫正对象的犯罪性质 , 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教育。矫正对象茅某某由于交通肇事 , 被单位除名 , 并承担大额赔偿。他认为自己不是故意犯罪 , 太冤了 , 对矫正工作的抵触情绪较大。矫正工作者根据茅某的现实思想 , 对其开展了有关交通肇事罪的针对性教育, 使其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危害性和应负的法律责任。三是针对不同矫正对象的特点 ,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矫正对象李某的监护 人说 :” 我儿子到监狱参观后 , 触动很大 , 现在听话多了。“(三)注重实效 , 多法并举 , 增强公益劳动的可行性.矫正对 象在社区服刑 , 大多数都有工作 , 每次参加公益劳动都要请假 ,扣钱不说 , 弄不好还要被老板炒就鱼 , 确有不便。在听取矫正对 象意见建议的基础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 , 逐步形成了“一主三辅”的公益劳动模式 , 即以集中式为主 , 自助式、包干式、特长式为辅。集中式就是由街道或社区集中组织矫正对象到公益劳 动基地劳动 , 通常以社区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的小集中为主, 街道组织的大集中每月不超过一次;自助式就是矫正对象自己到劳动 基地完成基地负责人布置的劳动任务;特长式就是根据矫正对象 的一技之长 , 安排特定的劳动任务和时间;包干式就是立足矫正 对象的工作岗位或便于矫正对象劳动的场所, 规定劳动的质量标准 , 矫正对象利用休息时间完成公益劳动任务。实行公益劳动的多样化 , 矫正对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辅助公益劳动样式 , 较好地解决了矫正对象工作、学习与参加公益劳动时间上的矛盾 , 矫正对象更易接受, 公益劳动的参加率明显提高。
(四)分类管理 , 严格考评 , 增强奖惩工作的激励性.一是分 类管理.在省警官学院的帮助下 , 建立人生危害性评估控制体 系 , 根据矫正对象不同的思想、工作、生活、家庭等情况 , 将矫 正对象评估为稳定、一般、重点关注、高危需特别关注四个等 级 , 按等级进行分类管理。二是按级管理.根据《浙江省社区矫正 对象奖惩考核暂行办法》 , 制定操作细则 , 每月依据矫正对象的现 实表现 , 对矫正对象进行打分。按照月考核积分情况 , 将矫正对 象评定为差、一般、良好和优秀四个等级 , 分别给予严管、普管、二级宽管和一级宽管的处遇。去年底 , 我区一名缓刑矫正对 象被依法减刑和缩短缓刑考验期 , 实现了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减 刑 ” 零 “ 的突破 , 有效地调动了矫正对象接受社区矫正的积极性。
(五)排忧解难 , 感人暖心 , 增强矫正工作的人性化.矫正对象一般都存在就业困难 , 有的还受到亲人的责怪 , 甚至社会的歧 视。这些问题处理不好 , 矫正对象极易再次走上违法犯罪的道 路。我们一手抓矫正环境 , 主动上门做好矫正对象亲属和周围群众的工作, 引导矫正对象亲属和周围群众接纳矫正对象, 帮助矫正对象 , 减轻矫正对象的思想压力 , 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 ,接受矫正;另一手抓矫正对象的 ” 立足 “ 问题 , 帮助指导他们就 业 , 给符合条件的办理低保 , 对生活困难的在春风行动中给予经 济救助等
进一步理清思路 , 扎实工作 , 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 , 为维护社会稳定和 ” 法治浙江 " 建设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