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纳溪区司法局副局长 任冰)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犯罪性质比较轻微和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
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的对象是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以及剥夺政治权利的5种罪犯。这些人员在矫正期间要按照社区矫正程序严格遵守关于定期汇报、走访、请销假、迁居等制度,通过定期接受谈话、专家心理咨询、社会帮教、参与社会公益劳动等多种形式改正自己的恶习,认罪伏法,重新做人,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从而降低刑罚执行成本,提高刑罚执行效果。
自2005年以来,我区共接收矫正对象396人,已有233人解除矫正被列入帮教对象,现在册矫正对象163人。其中缓刑 106人、假释12人、监(所)外执行8人、管制0人、剥夺政治权利37人。男性占98%、女性占2%;非农业人员占22%、农业人员占78%;18-45周岁占81%左右、46-60周岁占16%左右、61周岁占2%左右。大学学历占3%左右、高中学历占8%左右、初中学历占49%左右、小学占39%左右、其他占0.7%。从犯罪类型 1 看:抢劫占19%左右、盗窃占18%左右、故意伤害占12%左右、其他(强奸、交通肇事、重婚、诈骗、贪污、受贿等)占52%。从社区矫正的试点到全面试行,我区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在社区矫正方面进行了许多实践、探索和总结,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积累了不少具有自身特点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加以分析、研究和解决。
一、当前我区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主观认识不到位。社区矫正是一种新的刑罚执行方式,要求整个社会对它的概念、工作内容、意义、重要性等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和认识,但从司法实践来看,人们对此还缺乏必要的认识,主观能动性还发挥得不够。
(二)参与主体间的衔接不够紧密。社区矫正工作是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司法所具体实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民政、人事劳动、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关工委、妇联等单位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下开展的。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和制度约束,缺乏必要的考核奖惩,导致各参与主体职责不明,配合不力,形成司法行政机关单打独斗的工作局面,从而影响矫正工作质量。
(三)缺乏社区矫正专职工作人员。司法所承担着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人民调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刑释解教人员 2 安臵帮教、社区矫正、基层法律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九项职能,全区14个镇、街只有12名司法助理员,还有2个无人所,人少事多的矛盾十分突出。随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落实,经法院判决被宣告缓刑罪犯越来越多,缓刑期限一般较长,从全区163名矫正对象的矫正期限来看,矫正期限在3年以上的58人、占总数的37%,按目前对矫正对象的接收速度来看,2011年内,接收并监管的矫正对象将达到186人以上。如此多的矫正对象,仅靠司法所的12个人,已无法承受如此重的工作压力。
(四)专项工作经费不能满足必要需求。根据测算,每个矫正对象每年的矫正成本至少为2000元。我区预算经费远远不能达到此标准,同时,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所必需的装备、场所、基地等也未起步。
(五)长效机制还不健全。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日常监管、考核奖惩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尚未健全。
三、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八化”建议
(一)机构专门化
按照“两高、两部”关于“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司法所具体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要求,建立健全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由区、镇两级党委、政府相关领导牵头,司法行政、法院、检察院、公安、教育、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税务、3 工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机构,办公室设在区司法局。镇(街)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司法所。在区司法局设社区矫正工作局,与领导组办公室合署办公。局长可按副科级配备。在区司法局设社区矫正工作局,与领导组办公室合署办公。局长可按副科级配备。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联席会议制度,对工作中的重要情况及时通报,对重大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切实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明确各机构的工作职责。(附:社区矫正工作相关部门职责)
(二)队伍专职化
建立专群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进一步壮大由监狱(劳教所)下派民警、片区民警、司法行政干警组成的专职队伍,由村(社区)主任、治保人员、社长、楼长以及政治素质强、懂法律通政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组成的自愿者队伍和居民代表、矫正人员家属组成的信息员队伍。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两所一庭建设的意见》,在村官或大学毕业生中选聘1-2名工作人员专职从事社区矫正等社会管理工作,并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二是不断壮大以村(社区)主任、治保人员、社长、楼长以及政治素质强、懂法律、通政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和信息员队伍。三是强化培训,进 4 一步提高专兼职两支队伍的业务水平。
(三)保障常态化
为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将社区矫正工作办公经费、业务经费、过渡性基地建设经费、技能培训经费等列入区、镇(街)两级财政预算,并建立社区矫正个案补贴机制。一是社区矫正工作经费:截止上年度末,本辖区有社区矫正对象人数160人。从2011年起,按每人每年不低于1500元列入区财政预算。二是志愿者工作补贴:从2011年起,落实矫正志愿者补贴。按实际矫正对象数每人每年不低于200元列入镇(街)财政预算。三是“三无”(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人员过渡期安臵经费:按每人每月200-300元标准补助,不超过6个月(镇、街财政解决)。四是对有明显重新违法犯罪倾向者、“三无”人员、重点矫正对象,需派专人到监所接回原地,所需经费由各镇(街)按实解决。五是依托纳溪区救助站,建立“三无”人员、重点帮教对象过渡性基地。六是依托江南职中建立社区矫正对象教育培训基地。
(四)管理信息化
一是建立完善“司法E通” 信息化管理平台,对矫正对象进行适时定位监管,创新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方法,提高矫正工作质量。二是加大信息交流力度。做到每半年召开一次领导组联席会,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情况进行清理、排查、比对,收集掌 5 握各职能部门矫正工作开展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五)帮扶人性化
一是在特定时日动员社会力量,联合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组织看望矫正对象,从心灵上感动他,消除其心理上的阴影,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二是落实临时救济。对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对丧失劳动能力和无生活自理能力的纳入福利院、敬老院安臵。三是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家庭实际困难和问题,开展关爱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帮教效果。四是鼓励自主创业。对从事个体经营、申办企业的,协调镇(街)和有关部门为其办理营业手续提供方便,给予税收、管理费等方面的政策优惠。五是推荐再就业。通过推荐、动员企业聘用或原单位接收、引导劳务输出等方式实现再就业。六是过渡性帮教。依托有条件的企业创办集食宿、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救助为一体的新型过渡性帮扶教育实体和公益劳动基地,教育扶助 “三无”人员等重点对象。
(六)工作制度化
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有关文件精神及四川省一系列制度的规定,依法规范运 6 行,维护刑罚执行的统一性、严肃性。
1.预测、评估制度。①判决前危险性评估。社区矫正机构接受人民法院、检察院或辩护方委托,对拟适用非监禁刑罚和非监禁刑罚执行措施的被告人进行社会调查和危险评估,并于7日内将评估结论反馈委托方。人民法院根据评估结论等材料组织庭审质证,决定适用或不适用非监禁刑罚或非监禁刑罚执行措施。②矫正对象危险性评估。乡镇(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每月、区级社区矫正机构每季度根据各项指标,对所属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一次风险评估,危险性大的,应制定相应措施重点防控,严防重新违法犯罪。③矫正质量评估。上一级社区矫正机构每年对下级社区矫正工作至少进行一次检查评估,评估结论纳入各地绩效目标考核。
2.衔接制度。应建立社区矫正对象接收站,统一归口接收本行政区内的社区矫正对象。决定对罪犯适用社区矫正的人民法院、看守所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在判决、决定或裁定做出后,按照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制定的《四川省社区矫正工作衔接规定》(川司法发„2006‟85号)规定的时限,将相关法律文书送达罪犯固定居住地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罪犯固定居住地的社区矫正对象接收站);区社区矫正对象接收站收到相关法律文书后,接收罪犯报到,7日内不见罪犯报到的,应及时书面反馈送达机关,并书面通报同级公安机关,7 防止矫正对象脱管失控。
3.监督管理制度。社区矫正机构根据矫正对象不同犯罪类型和风险等级,按照法律和相关规定,建立社区矫正对象报到、会客、请销假、迁居、政治权利行使限制等管控制度。乡镇(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每月、区社区矫正机构每季度应对所属矫正对象进行一次排查,发现脱管漏管的,应立即通报公安机关;发现存在又犯罪苗头的,要制定措施重点防控,严防其重新违法犯罪。
4.档案管理制度。乡镇(街道)和区社区矫正机构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做到一人一档,内容包括:判决书(或裁定书、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决定书),矫正对象基本情况登记表,矫正方案,思想汇报,奖惩材料,矫正终止材料以及其他应当存档的资料。解除社区矫正的,其个人档案统一收交区社区矫正机构集中保存。
5.教育及心理矫治制度。社区矫正机构应建立教育工作相关制度,定期组织矫正对象开展集中教育、警示教育及公益劳动,督促一线社区矫正工作者,及时针对每个矫正对象制定矫正方案,开展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个别谈话教育。心理矫治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必要内容,区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建立心理矫治制度,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测评,依据测评结论制定矫正方案,增强矫正效果。
6.帮扶制度。要帮助社会服刑人员适应社会生活,积极协 8 助相关部门解决他们的生活、就业困难,落实应当享受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籍社区矫正对象落实责任田。
7.考核奖惩制度。要按照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制定的《四川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办法》(川司法发„2006‟84号),建立针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考核奖惩制度,定期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依据。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机关要共同就办理涉及社区矫正对象减刑、处罚、撤销假释、撤销缓刑、收监执行等案件制定相应办法。对矫正对象的奖励有:表扬、物质奖励、减刑、提前解除矫正。对矫正对象的惩罚有:警告、记过、治安处罚、撤销缓刑、撤消假释、收监执行。
8.培训制度。社区矫正机构要定期对从事矫正工作的专业、兼职人员及社会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增强专业知识,提高矫正质量。
9.监督制度。社区矫正机构应主动接受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及其他监督机关的监督检查。
10.“四项建设”制度。社区矫正机构要抓好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基地、社区矫正对象警示教育基地、社区矫正志愿者协会、社区矫正对象技能培训基地建设。
(七)考核具体化
将社区矫正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的重要内容,细化考评标准,提高考评分值,考评结果向上级党委、政府报告,并进行通报。从2011年起,区委、区政府与各镇街、各部门签订社区矫正专项责任书,并制定考评办法,将机构、人员、措施、经费落实等情况纳入目标管理。
(八)成效最大化
一是社区矫正对象无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二是社区矫正对象的生产、生活、家庭等情况的掌握达100%,做到应帮尽帮。
附: 社区矫正工作相关部门职责
社区矫正工作综合性强,涉及国家司法、刑罚执行、治安管理、社区管理、群众工作等诸多层面,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搞好配合、加强协作,建立社区矫正工作衔接配合的长效机制。各单位(部门)的职责是:
(1)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全区社区矫正工作规划、相关政策、制度,下发规范性指导文件;研究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方针、政策,组织实施各项措施,督促、检查、指导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组织开展课题研究,负责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考核与管理等。
(3)成员单位职责
人民法院 应当按照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依法、适当、稳妥、有序地扩大管制、缓刑、假释等刑罚及刑罚执行措施的适用。并做好以下工作:(1)对检察机关或者辩护方提出依法可以适用非监禁刑罚或非监禁刑罚执行措施建议的案件,提出方应在开庭前委托司法行政机关对被告人进行审前社会调查,由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对被告人的平时表现、家庭情况及社区矫正条件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对被告人是否可以适用非监禁刑或 11 非监禁刑罚执行措施进入社区改造提供书面评估意见,人民法院应对相关材料组织庭审质证。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在作出判决前,委托司法行政机关对被告人进行相关审前社会调查,供法院在量刑时参考。(2)根据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和矫正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矫正对象进行回访考察。对在矫正过程中表现突出,矫正效果良好的,可以根据公安机关及社区矫正机构的建议,依法减刑;对在矫正过程中又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七十一条、第七十七条第一款、第六十九条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实行数罪并罚。为促使社区矫正工作取得更好实效,可选择一些典型案件在社区矫正人员中公开宣判,进行法制教育,以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遵纪守法,服从管理教育。(3)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及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被告人,或者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在宣判或做出决定前,应责令其作出接受社区矫正的书面保证。(4)在宣判或决定时,应以书面形式告知其接受社区矫正,并要求其在接到判决书或决定书后7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报到,接受社区矫正;被告人是本地籍的,应通知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派员到场,当面接收文书材料和罪犯。(5)判决生效或决定做出后,7日内将相关文书材料送达罪犯户籍地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
人民检察院 对拟向法院提出依法可以适用非监禁刑或者非监禁刑罚执行措施建议的案件,应委托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社会 12 调查。根据刑罚执行监督程序,对人民法院、监管机关有关缓刑、管制、单处剥夺政治权利、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判决、裁定、决定实行法律监督,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进行法律监督;依照《四川省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实施法律监督的意见(试行)》(川检发办[2006]140号),履行社区矫正工作职责。
公安机关 按照《四川省公安厅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意见(试行)》(川公发[2006]102号)规定,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和考察,依法履行有关法律程序;在收到缓刑、管制、单处剥夺政治权利、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相关法律文书后,应当及时通知社区矫正机构,并将相关法律文书(复印件)及罪犯交付罪犯户籍所在地或长期居住地的县级社区矫正办公室,由社区矫正办公室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对违反监督管理、社区矫正监督、考察规定的社区矫正对象,要根据社区矫正机构的建议,依法办理处罚、收监执行或变更强制执行,防止其继续滞留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对脱管社区矫正对象,依法采取追逃措施;对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对象,依法处理。
司法行政机关 负责牵头组织法院、检察院、公安、编制、财政、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指导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接受人民法院、检察院或者辩护方委托,对依法可能适用非监禁刑或非监禁刑罚执行措施的被告人进行审前社会调查,并 13 对被告人是否可以适用非监禁刑或非监禁刑罚执行措施进入社区改造提供书面评估意见书;负责对社区矫正工作专、兼职人员进行培训;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制定社区矫正工作制度;负责考核奖惩工作;负责接收人民法院、监管场所、公安机关移交的社区矫正对象及相关资料,并分配到矫正对象长期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实现社区矫正对象无缝衔接,以及其他应当履行的职责。
乡(镇、街道)司法所 具体承担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依照法律及有关规定,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社区矫正,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矫正对象依法执行监管措施。
教育部门 要认真做好失足青少年的继续教育工作,对需要继续学习的社区矫正对象,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可放宽条件允许其留校学习,同时,加大对他们的法制、道德品质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走上正轨。
工会 各级工会要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教育企事业工会组织不排斥、不嫌弃社区矫正对象,对符合就业条件的动员本单位纳入考察范围,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减少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共青团 广泛动员青年团员参与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发挥青年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用当代青年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榜样力量感化、带动、教育失足青少年,促进社区矫正对象 14 的心理转变。
妇联组织 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协助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对矫正对象中的女性人员进行帮扶解困及心理治疗,共同担当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篇:新时期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
1、矫正工作队伍素质不高,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
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现有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这些限制了社区矫正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
对 策 :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非法学专业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通过在职职教育,学习法学专业知识,取得法律专业毕业证书,以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地州应将精通法律的人员配备到社区矫正工作岗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更应加强学习,精通社区矫正相关规定,地州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强全州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水平。
2、相关执法部门间配合不力,工作中存在推诿和脱节现象。
一是与公安机关的配合。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2条、第24条,社区服刑人员违反治安管理规定或重新犯罪的,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理。违反禁止令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请同级公安机关依法处罚。第27条规定社区服刑人员的收监,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执行,公安机关予以协助。但在实践中,与公安的配合并不太顺畅。
二是法院判决时告知意识薄弱。虽然社区矫正相关文件规定各级法院在宣判时,应当告知罪犯当庭写出《社区矫正保证书》并向其宣读《社区矫正告知书》,但法院的告知意识不强,有些法院并不向当事人宣读并送达上述法律文书,有些法院虽送达书面文书,当事人往往是忙于签字,并不知道签的是什么法律文书。
三是法院送达法律文书送达滞后。
四是法院对社区矫正的相关规定执行力度有待提高,与司法行政机关衔接过程不太规范。如个别法院对已经判处缓刑并正在社区矫正的人员,发现漏罪后,未按法律规定撤销缓刑,实施数罪并罚,而是再次送达法律文书,导致对同一社区服刑人员产生二份判决和执行通知书,使司法行政机关无法执行。
以上这些问题,使社区矫正工作出现互相推诿和脱节的现象。
对
策:畅通渠道,加强协作。
一是召开由公、检、法、司、监狱等部门参加的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座谈会,对各方的配合衔接达成共识。
二是再次明确并细化社区矫正成员单位职责,并由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检查,将其履责情况纳入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内容。
三是协调法院,强化告知意识。与法院沟通协调,法院在宣读判决后,将《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也进行宣读并告之被告人。这样有利于树立了社区矫正组织的权威,还能强化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的意识。
四是协调法院设立社区矫正工作联络员。在法院设立专门协调社区矫正工作的联络员,负责法律文书的及时送达以及矫正工作其它事务。
五是推行联合谈话制度。对不服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由派出所、司法所、社区共同对其进行训诫。
3、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文书制作的规范性亟待加强。
(1)对下发给社区服刑人员及社区服刑人员档案内留存的相关文书随意进行涂改,尤其是对矫正期限进行了涂改。法律文书是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是具体实施法律的重要手段、是有关法律活动的忠实记录,随意涂改,有失社区矫正工作的合法性、严肃性。
对 策 :开展社区矫正文书质量评查活动,并将评查情况在全州进行通报,以促进相关法律文书的规范性。
(2)对矫正期限存在认识偏差,不依法确定矫正期限。
①自行推算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期限并以告知书的形式下发给社区服刑人员。
个别县市仅凭法院一审判决书,在没有结案登记表、执行通知书的情况下,自行根据一审判决书推算矫正期限并向社区服刑人员宣告社区矫正期限。
依据《刑事诉讼法》及《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而社区矫正机构只是非监禁刑罚的执行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期限应严格按人民法院的《刑罚执行通知书》执行。自行推算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期限,并据以执行,有违《刑事诉讼法》之规定。
②对社区矫正起始日期错误理解并进行宣告。
个别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服刑人员宣告矫正期限时不按刑罚执行通知书确定的起始期限宣告,而是将司法行政机关接收社区服刑人员之日起,确定为社区矫正的起始日期,并填写在社区矫正宣告书里送达社区服刑人员,有违法律之规定。
③社区矫正期限在相关法律文书里填写不规范,有失严肃。
个别社区矫正机构在社区矫正宣告书里告知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期限与判决书、刑罚执行通知书确定的期限不一致。个别社区矫正机构对期满解矫人员下发解除矫正告知书时,未明确填写该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期限,只填写矫正的开始时间。
对 策:严把交接关,务必做到从相关部门接收法律文书齐全,对矫正期限的确定以人民法院的刑罚通知书确定的期限为准。
(3)对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与司法行政机关的衔接的流程不清,对上述机关及部门应当交付社区矫正机构的法律文书认识模糊。导致接收后,卷内缺少法律文书,从上述机关追补不便,造成工作的被动。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五条规定:对于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应当核实其居住地,在向其宣判时或者在其离开监所之前,书面告知其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的时间期限以及逾期报到的后果,并通知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判决、裁定生效起三个工作日内,送达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副本等法律文书,同时抄送其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到法律文书后,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送达回执。
《实施办法》第六条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并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
(4)矫正方案针对性不强,达不到应类施教要求。
一些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服刑人员无矫正方案,或虽有矫正方案与矫正措施但千篇一律,不能因类施教,针对性不强。
对 策:应当为社区服刑人员制定矫正方案,在对社区矫正人员被判处的刑罚种类、犯罪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教育和帮助措施。根据矫正方案的实施效果,适时予以调整。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行为特点等具体情况,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个别教育和心理辅导,矫正其违法犯罪心理,提高其适应社会能力。
(5)请假审批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全
个别社区矫正机构对长期外出的,不履行请假手续,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请假不按程序、权限进行审批,如个别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七天以上的请假进行审批,个别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请假的手续不全,在社区服刑人员的档案材料里没有履行请假手续的记载,或虽有相关请假表格,却司法行政机关审批意见及公章。
对 策 :严格执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社区服刑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七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七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住地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服刑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不得超过一个月。
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征求社区服刑人员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后作出决定。
严格规范程序,请假要有明确的文字记载,相关审批表上要有审批机关的审批意见并加盖公章。
(6)经常居住地发生变更的的社区服刑人员,未委托管理。
个别社区矫正机构对已接收的经常居住地发生变更的社区服刑人员,未委托经常居住地的司法行政监督管理,只是让社区服刑人员一个月定期回来汇报思想并谈话,未起到真正的监督管理作用。
对 策 :严格执行《实施办法》,经批准变更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和矫正档案移交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有关法律文书应当抄送现居住地及新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收到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7)矫正期满,解除矫正程序不规范
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后,个别社区矫正机构存在以下解除矫正不规范的现象:如超期或的提前解除矫正,对社区服刑人员未进行考核及书面鉴定,未按规定进行宣告,未按相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未向社区服刑人员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未书面通知决定机关,未抄送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社区服刑人员档案中没有解除矫正记载,或虽有相关解除矫正表格,但在表格里看不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签署的意见及公章。
对 策:严格执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29条,第30条规定,对矫正期满的社区服刑人员严格考核,作出书面鉴定,填写相关表格,签署意见,加盖公章,按期解除矫正,按要求组织解除宣告。向社区服刑人员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书面通知决定机关,并抄送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确保程序合法。
(8)据以执行社区矫正的判决明显错误但仍然接收,并对相关罪犯实施社区矫正。
个别法院对社区矫正机构送达执行的法律文书明显违法,但社区矫正机构予以接收并未将相关法律文书退回法院。
对 策:不予接收,以书面函件的形式告知法院,必要时提交检察院按审判监督程序进行监督。尤其对少数民族文字法律文书在交接时,经翻译之后再行交接。
第三篇:新时期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精)
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
1、矫正工作队伍素质不高,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
社区矫正工作涉及 《刑法》、《刑事诉讼法》 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现有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 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这些限制了社区矫正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
对 策 :通过各种激励措施, 鼓励非法学专业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通过在职职教育, 学习法 学专业知识, 取得法律专业毕业证书, 以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地州应将精通法律的人员配备 到社区矫正工作岗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更应加强学习, 精通社区矫正相关规定, 地州定期 举办培训班加强全州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水平。
2、相关执法部门间配合不力,工作中存在推诿和脱节现象。
一是与公安机关的配合。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第 2条、第 24条,社区服刑人员违 反治安管理规定或重新犯罪的, 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理。违反禁止令的, 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提请同级公安机关依法处罚。第 27条规定社区服刑人员的收监, 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执行, 公安机关予以协助。但在实践中,与公安的配合并不太顺畅。
二是法院判决时告知意识薄弱。虽然社区矫正相关文件规定各级法院在宣判时, 应当告知 罪犯当庭写出《社区矫正保证书》并向其宣读 《社区矫正告知书》 , 但法院的告知意识不强, 有些法院并不向当事人宣读并送达上述法律文书, 有些法院虽送达书面文书, 当事人往往是 忙于签字,并不知道签的是什么法律文书。
三是法院送达法律文书送达滞后。
四是法院对社区矫正的相关规定执行力度有待提高,与司法行政机关衔接过程不太规范。如个别法院对已经判处缓刑并正在社区矫正的人员,发现漏罪后,未按法
律规定撤销缓刑, 实施数罪并罚, 而是再次送达法律文书, 导致对同一社区服刑人员产生二份判决和执行通知 书,使司法行政机关无法执行。
以上这些问题,使社区矫正工作出现互相推诿和脱节的现象。对 策:畅通渠道,加强协作。
一是召开由公、检、法、司、监狱等部门参加的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座谈会, 对各方的配合衔接达成共识。
二是再次明确并细化社区矫正成员单位职责,并由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检 查,将其履责情况纳入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内容。
三是协调法院,强化告知意识。与法院沟通协调,法院在宣读判决后,将《接受社区矫正 保证书》 也进行宣读并告之被告人。这样有利于树立了社区矫正组织的权威, 还能强化社区 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的意识。
四是协调法院设立社区矫正工作联络员。在法院设立专门协调社区矫正工作的联络员, 负 责法律文书的及时送达以及矫正工作其它事务。
五是推行联合谈话制度。对不服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 由派出所、司法所、社区共同对其 进行训诫。
3、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文书制作的规范性亟待加强。
(1 对下发给社区服刑人员及社区服刑人员档案内留存的相关文书随意进行涂改, 尤其是 对矫正期限进行了涂改。法律文书是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 是具体实施法律的重 要手段、是有关法律活动的忠实记录 ,随意涂改,有失社区矫正工作的合法性、严肃性。对 策 :开展社区矫正文书质量评查活动, 并将评查情况在全州进行通报, 以促进相关法 律文书的规范性。
(2对矫正期限存在认识偏差,不依法确定矫正期限。
①自行推算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期限并以告知书的形式下发给社区服刑人员。个别县市仅凭法院一审判决书, 在没有结案登记表、执行通知书的情况下, 自行根据一审 判决书推算矫正期限并向社区服刑人员宣告社区矫正期限。
依据《刑事诉讼法》及《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 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而社区矫正机构只是非监禁刑罚的执行机关, 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期限应严格按人民法院的 《刑罚执行通知书》 执行。自行推算社区服 刑人员的矫正期限,并据以执行,有违《刑事诉讼法》之规定。
②对社区矫正起始日期错误理解并进行宣告。
个别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服刑人员宣告矫正期限时不按刑罚执行通知书确定的起始期限 宣告, 而是将司法行政机关接收社区服刑人员之日起, 确定为社区矫正的起始日期, 并填写 在社区矫正宣告书里送达社区服刑人员,有违法律之规定。
③社区矫正期限在相关法律文书里填写不规范,有失严肃。
个别社区矫正机构在社区矫正宣告书里告知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期限与判决书、刑罚执行 通知书确定的期限不一致。个别社区矫正机构对期满解矫人员下发解除矫正告知书时, 未明 确填写该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期限,只填写矫正的开始时间。
对 策:严把交接关,务必做到从相关部门接收法律文书齐全,对矫正期限的确定以人民 法院的刑罚通知书确定的期限为准。
(3对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与司法行政机关的衔接的流程不清,对上述机关及部门 应当交付社区矫正机构的法律文书认识模糊。导致接收后, 卷内缺少法律文书, 从上述机关 追补不便,造成工作的被动。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五条规定:对于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 狱应当核实其居住地, 在向其宣判时或者在其离开监所之前, 书面告知其
到居住地县级司法 行政机关报到的时间期限以及逾期报到的后果,并通知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判决、裁定生效起三个工作日内,送达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副本等 法律文书, 同时抄送其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到法律文书 后,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送达回执。
《实施办法》第六条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 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接收 手续,并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
(4矫正方案针对性不强,达不到应类施教要求。
一些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服刑人员无矫正方案,或虽有矫正方案与矫正措施但千篇一律, 不能因类施教,针对性不强。
对 策:应当为社区服刑人员制定矫正方案,在对社区矫正人员被判处的刑罚种类、犯罪 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 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教育和帮助措施。根据矫正方案的实施效果, 适时予以调整。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行为特点等具体情况, 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个别教育和心理辅导, 矫正其违法犯罪 心理,提高其适应社会能力。
(5请假审批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全
个别社区矫正机构对长期外出的, 不履行请假手续, 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请假不按程序、权 限进行审批, 如个别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七天以上的请假进行审批, 个别司法所对社区服 刑人员请假的手续不全, 在社区服刑人员的档案材料里没有履行请假手续的记载, 或虽有相 关请假表格,却司法行政机关审批意见及公章。
对 策 :严格执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社区服刑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 ,在七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七日的,应当 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住地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服刑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不得超过一个月。
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 应当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 由司法所签 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征求社区服刑人员新居住地县级 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后作出决定。
严格规范程序, 请假要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相关审批表上要有审批机关的审批意见并加盖 公章。
(6 经常居住地发生变更的的社区服刑人员,未委托管理。
个别社区矫正机构对已接收的经常居住地发生变更的社区服刑人员, 未委托经常居住地的 司法行政监督管理, 只是让社区服刑人员一个月定期回来汇报思想并谈话, 未起到真正的监 督管理作用。
对 策 :严格执行《实施办法》 ,经批准变更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作出决 定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 将有关法律文书和矫正档案移交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有关 法律文书应当抄送现居住地及新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收 到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7矫正期满,解除矫正程序不规范
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后, 个别社区矫正机构存在以下解除矫正不规范的现象:如超期或 的提前解除矫正, 对社区服刑人员未进行考核及书面鉴定, 未按规定进行宣告, 未按相关规 定履行审批程序, 未向社区服刑人员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 未书面通知决定机关, 未抄 送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在社区服刑人员档案中没有解除矫正记载, 或虽有相关解除 矫正表格,但在表格里看不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签署的意见及公章。
对 策:严格执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 29条,第 30条规定,对矫正期满的社区服刑 人员严格考核,作出书面鉴定,填写相关表格,签署意见,加盖公章,按期解除矫正,按要 求组织解除宣告。向社区服刑人员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 书面通知决定机关, 并抄送县 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确保程序合法。
(8据以执行社区矫正的判决明显错误但仍然接收,并对相关罪犯实施社区矫正。
个别法院对社区矫正机构送达执行的法律文书明显违法, 但社区矫正机构予以接收并未将 相关法律文书退回法院。
对 策:不予接收,以书面函件的形式告知法院,必要时提交检察院按审判监督程序进行 监督。尤其对少数民族文字法律文书在交接时,经翻译之后再行交接。
第四篇: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工作情况
我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自去年4月17日正式启动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司法局的直接领导下,在各成员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有力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各级社区矫正组织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截止7月9日,已完成交接工作,于7月10日起转入正常接收,步入常态化管理的轨道。全区已经累计接收各类矫正对象166名,已经解矫71名,现共有95名。其中缓刑65人;刑满释放后继续被剥夺政治权利的14人;假释12人;暂予监外执行的3人;管制的1人。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建章立制,规范运作。为了规范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在起草《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同时,制作出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市里要求的三个阶段,结合我们江北实际将工作任务细化到每一天。以区委办文件形式下发了《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与分工、工作原则及目标、工作范围及任务,实施步骤、工作内容、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并建立了例会、请示报告、档案统计、教育培训和奖惩考核六项制度。同时我们在档案建设上下功夫,统一印制各类登记表、社区矫正人员登记名册及帮教志愿者名册。在排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社区矫正对象人户分离,针对这一现象,及时研究,结合我区实际,参照试点单位制定了《关于人户分离的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日后的规范运行。为了加强公安局江北分局与区司法局的联系,及时制定并下发了社区矫正工作联络员名单。要求每个月,公安局江北分局各派出所的联络员与辖区司法所按照相关规定,不定期地交流信息,交换意见,相互配合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帮教和管理工作。今年还出台了《关于规范社区矫正对象期满档案的几点意见》。通过健全工作制度,达到了沟通信息、了解情况、研究工作、协调问题的目的,为社区矫正工作日常管理、分类教育等一系列工作奠定基础。
(二)、领导重视,组织健全。为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江北区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并按委员会统一要求,人事部门本着急事急办的原则,报请并同意,通过内部调整,成立了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科。财政部门按照需求,落实社区矫正工作启动经费和人头经费;公、检、法三部门全力协助配合,为确保社区矫正的顺利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各街道、慈城镇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明确由街道、镇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担任组长。各街道、镇结合工作任务,将民政、教育部门列入领导小组成员。各司法所落实了相对专一的工作人员,全面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日常管理。
(三)、依法管理,注重实效。首先是注重公益劳动基地的建立。公益劳动能增强他们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回报社会,减轻他们的罪责感。目前全区共建公益劳动基地5个。主要以敬老院、公共场所(社区公园、绿化带、居家养老场所)为主,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落实每月2个工作日的公益劳动时间。庄桥街道还制定了公益劳动出勤卡,以监督矫正对象的出勤率。在公益劳动过程中,一些社区矫正对象改过自新,并能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为敬老院的老人免费赠送牛奶、饼干和日常生活用品。
其次是组织好社区矫正对象的学习教育。社区矫正对象的学习教育,是提高思想认识,改变思想观念,矫正其不良行为,提升道德品行的良好手段。我们针对矫正对象的刑罚种类不同,选择一些针对性强的法律知识,实行专题化教育,做到每月集中学习一次。中马街道采取免费为社区矫正对象订制浙江法制报的方法促进其学习教育。
(四)、严格管理,正面引导
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特别注重对矫正对象的走访,及时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和按期思想表现,做到思想教育从严,生活关心到位。每月至少到每个矫正对象家中走访一次,还不定期地进行电话联系。一方面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要求服刑人员每月书面汇报一次,随时掌握服刑人员的行为动态;另一方面每月按照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办法,进行考评,进行汇兑。去年年末,甬江街道对二名表现特别优秀的社区矫正对象给予了物质鼓励。从而调动社区服刑人员改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我们注重档案的建立。做到一人一档,将日常表现、考核、奖惩等一系列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等及时收入个人档案中。按照《关于规范社区矫正对象期满档案的几点意见》,进一步规范档案的建立。
(五)就地取材,共驻共建。为了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各自的地域优势和人才优势,整合资源,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与宁波大学法学院签订地校法制共建协议,率先在孔浦街道开展了“法律人在行动”活动。首先我们聘请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讲师组成社区矫正工作法律事务和心理学专家咨询组,指导社区矫正工作,研究有关社区矫正工作法律及心理问题,探讨、提出立法建议。其次,我们聘请了在校大学生为社区矫正工作帮教志愿者,深入到村、社区,提供司法协助。一来较好地解决了社区法律专业工作者紧缺的难题,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输入新鲜血液;二来为大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一个实践场地。充分发挥大学的学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实现共建单位的双赢。做到因地制宜,抓出各自的工作特色,努力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责任分工不明确,司法行政系统陷于孤军作战的被动局面
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根据两高两部的通知精神:司法行政机关是具体组织实施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民政、监狱等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其试点工作。实践中由于牵涉的部门较多,职责与权力不明确,社区矫正工作竞变成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反而使过程复杂化。一是法律文书移送不及时,造成衔接不力。从2005年起浙江省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先后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矫正衔接工作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浙江省检察机关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办法(试行)》和《<关于加强社区矫正衔接工作的若干规定(修改)>的通知》。但有些部门并没有按照其中对衔接制度规定的,在7日内将法律文书移送到矫正机构,尤其是异地[本文由范文阁搜集整理]法院、监狱法律文书送达不到位。再加无具体报表统计,最后形成司法部门多次打电话到相关部门寻问是否有相应的矫正对象需要衔接。二是监督力度不够,脱管、漏管现象严重。相关部门本因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即矫正对象人数、个别对象的矫正期限、是否按期报到和解除矫正等),但由于没做好信息共享系统,实际监督大打折扣。各成员单位履行职责的考核机制不健全,造成了由司法行政工作“唱独角戏”的窘境。
(二)、“人户分离”现象严重,成为矫正工作瓶颈
“人户分离”是社区矫正工作经常遇到的且较为棘手的问题。“人户分离”通常现有三种情况:一是户口、住址在同一地,而因做生意或其他原因经常不在本地居住;二是户口在一地,购房在一地,居住又在第三个地方;三是户口在本地,人在外地打工,无具体住址,也无联系方式。而对于“人户分离”的矫正对象,如何进行日常矫治的问题,法律尚无明文规定。从调查中得知,当前对于外出打工的社区矫正对象,司法所都是要求他们采用每周通过电话的方式掌握信息,然而这部分人流动性较强,场所不固定,有的过一段时间就没了音信,而另一部分人即使保证每周都能够电话联系,但也都是全凭矫正对象自己说了算,是真是假,难以考证,请假和会客制度根本无从落实,实际上等于是让这部分人处于放任脱管的状态。这种现象,给社区矫正工作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一方面,个别矫正对象故意制造麻烦,有意钻空子,不如实报告自己的住处,不参加各种矫正活动。另一方面,各社区矫正管理单位相互扯皮、推诿,相关责任难以界定。这种监管不到位的现象,还会给社会治安留下很大隐患。
(三)、基层司法所无强制权,本身力量薄弱,影响了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刑罚执行活动,但根据两高两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司法行政机关是具体组织实施单位,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工作执法单位。而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对此内容规定却几乎是空白。也没有明确规定司法行政机关刑罚执行的法定权力,这与司法行政机关在实践中执行主体的法律地位不相符,造成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的不统一,使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没有强制权。实际工作中,我们已经碰到个别社区矫正对象无故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而面对这些现象,我们的工作者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影响了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另一方面,浙江省的司法所是乡镇、街道的内设机构,与综治办是一套班子二块牌子。经调查,我区各司法所平均有3名工作人员。承担着司法所日常的9项职能,现实中又未与综治办真正分家,多多少少都兼顾着两个职能办的任务。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最终落在司法所,甚至要求对社区矫正对象做到“日记载、周小结、月评议”的考核方式,难度很大。我区有的街道矫正对象有20多名,还有增长的趋势。人手缺乏,一兼多职,任务繁重,已经成为突出问题。再加上工作人员编职不一,有行政编制,有事业编制,还有镇、街道外聘人员,整体素质难以保证,业务知识缺乏。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区矫正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发挥。
(四)、被剥削政治权利人员不服管现象严重,对社区矫正带来负面影响
大部分被剥夺政治权利人员都是在监狱内服满刑后,回到社会的,他们在剥夺政治权利刑罚执行期间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监督管理的规定,但未构成犯罪的,《刑法》未对此作出相应的制约、制裁措施和规定。司法所只能依据有关规范性文件作出警告、记过两种行政制裁措施,不能象缓刑、假释等监外执行罪犯,给予撤销缓刑、假释予以收监执行制裁,又不能延长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当其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届满时,也只能宣布恢复其政治权利。所以这两种处罚措施对矫正对象根本无威慑力。我区在移交过程中,表现差的2名矫正对象都是被剥夺政治权利人员。其他地区还出现拒绝参加各项活动,甚至谩骂、威胁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司法局虽然对个别矫正对象予以警告处分,但收效不大。甚至公安机关对此类人员也束手无策。与此同时,其他各类矫正对象相互效仿,从而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加快社区矫正工作立法,明确职责。
我们应该通过立法,明确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各自的职能,职责和权限,要从法律的高度明确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主体地位,并赋予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必要的行政强制执行权。在矫正对象无故不参加矫正活动、脱管或违法对抗时,我们可以行使必要的强制管理手段,以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其次,对社区矫正衔接环节要有详细规定,包括交接环节的衔接和监管环节的衔接等;另外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执行和日常管理等诸多细节要有明确规定;对如何进行如参加劳动、申请外出打工的程序和规定;对不按规定参加矫正的不同情况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应该有法可依;最后,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的具体权利和义务、奖励和惩罚的原则及程序应有详细的规定。
同时,我们还需修改刑法、刑诉法、监狱法等现行法律,为社区矫正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为实现社区矫正各个工作环节的规范化,法制化提供技术支撑。
(二)、构建专业信息资源库,强化网络建设。
针对人口流动大的现象,笔者建议:
1、建立立体的专业信息资源库。以公安机关的人口数据库做为基础,并做到共享。在犯罪人员被判刑的同时,由所判人民法院从网上调出该对象现有信息,录入被判刑详细情况。再根据监内执行,监外执行分类处理信息管理。监内执行的,发到指定服刑监狱。监狱再负责对服刑人员进行信息处理。直接服满刑的人员,在释放的同时,录入该对象服刑表现、相关特长和要求帮教安置的相关信息。对假释、保外就医和被剥夺政治权力的人员,与被判监外执行的人员一样录入要求社区矫正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用户可根据自己的权限利用网络,通过身份证读取。
2、建立信息管理专线网络。专线网连通基层司法所、派出所等机关部门。公、检、法、司形成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共享信息资源库的目的。
我们通过网络化手段达到“多向”衔接、成就“双赢”效果;使矫正组织机构衔接管理工作高效运转,解决流动人口寻找难问题,有效防止脱管漏管失控现象的发生。无论该类人员走到哪里,只要被掌握,当地司法所就义不容辞地接管起来。并在有关信息库中录入矫正信息,以便下一个司法所接管时,矫正工作能正常延续。直到对象刑满,转入帮教安置人员之中。
(三)、强化司法所建设,树立一线威信
司法所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根基,根基不牢,枝叶难以茂盛。司法所工作上不去,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司法所工作的突破,体制问题是关键。
我们应该参照和借鉴其他省市经验,加大基层司法所的建设力度。首先要列编立户,垂直管理。司法行政系统的领导管理以条为主,实行垂直领导;同时,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监督与管理,建议用正式文件定机构、定编制、定人员、定级别。每个所配备司法干部2-3名,所长的级别和待遇要稳定、明确。彻底改善目前司法所为街道、镇内设机构,与综合治理科合署办公局面。
其次,我们还要真正配齐配强司法所工作人员。对专门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给予司法警察的编制,增强一线人员的权威信。
最后,建议加强基层司法所的装备。工作在一线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应该配带统一标识,着制式服装,持省厅统一印制的工作证。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的正规和整齐划一,同时也宣传了自我,树立了司法行政部门的威信,也为工作人员自强、自尊、自律创造了条件。
(四)、对特殊矫正对象要讲究方法,分类管理
被判剥夺政治权利人员大多主观恶性较深,部分人危险性较大,反社会意识强,对接受社区矫正不能正确认识。他们认为只要不违反《刑法》五十四条规定,不需再接受任何的监,所以对司法所的安排置若罔闻,如不写思想汇报,拒不参加社区矫正活动等。所以对这部分人,我们首先要讲究工作方法,从心理矫正入手,以思想教育为主、帮助感召为辅,采取常开导、少训诫的工作方法,在人格上尊重、精神上鼓励、工作上信任、生活上关心,使矫正对象放下思想包袱,积极参加社区矫正活动。例如,我区矫正工作移交初期,孔浦街道在通知谈话过程中发现一名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矫正对象满腹怨言,抱以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工作人员通过多次上门走访,了解到因为他曾经的污点,没有单位肯聘用他,无任何经济来源。为了避免他走上重新犯罪的道路,工作人员经多方协商帮助他在社区找了个公益性岗位,为其解决生活实际困难,最终赢来了被剥权人员的配合和思想改观。
其次,两高两部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的形式,增加有关违反剥夺政治权利刑罚行为的制约性规定。如被剥权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监督管理的规定,不服从监督管理或故意脱管的,我们可通过司法解释作出区别对待:对情节较轻、事后又有悔改表现的,作出延长原判执行期限,或将其脱管期间扣除后重新计算执行期的规定;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由执行机关提请后,人民法院可改判拘役或有期徒刑的规定。这样我们才能强化刑罚的惩罚性和威慑力,维护法律尊严。
新的形势下,探索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罚执行制度,积极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是当前和今后司法行政工作的一项长期性的重要任务。我们将不断探索社区矫正工作的规律,使其在改革中发展,在实践中提高、在开拓中创新,在前进中完善,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我市社区矫正工作从2009年4月份全面推开以来,在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相关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相关文件要求,以加强社区矫正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措施,有力地确保了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截止2012年5月底,全市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615名,解除社区矫正对象358名,目前在册社区矫正对象257名,其中缓刑246名,管制7名,假释3名,暂予监外执行1名。通过运行3年的实践看,总得效果是好的,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为构建和谐永济创造有利的社会稳定条件,同时积累了不少具有自身特点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加以分析、研究和解决。
一、当前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主观认识不到位。社区矫正是一种新的刑罚执行方式,要求整个社会对它的概念、工作内容、意义、重要性等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和认识,但从司法实践来看,人们对此还缺乏必要的认识,主观能动性还发挥得不够。有些被判处进行社区矫正的犯罪,拿上法院的法律文书到司法局后,只是表示法院要求盖章,并不知道接受社区矫正的真正意义。
2、衔接制度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交付执行方面。我们永济市人民法院执行的是,判决后由社区矫正对象亲自带上法律文书到司法局报到,有些社区矫正对象拿到法律文书后不及时到司法局报到,司法局在规定时间内既见不到矫正对象的法律文书也见不到矫正对象本人,司法局无从得知是否有新增加的社区矫正对象。这样就有可能造成社区矫正对象的脱管,漏管,甚至重新犯罪。
3、参与主体间的衔接不够紧密。社区矫正工作是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司法所具体实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民政、人事劳动、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关工委、妇联等单位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下开展的。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和制度约束,缺乏必要的考核奖惩,导致各参与主体职责不明,配合不力,形成司法行政机关单打独斗的工作局面,从而影响矫正工作质量。
4、缺乏社区矫正专职工作人员。司法所承担着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人民调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社区矫正、基层法律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九项职能,全市10个镇、街道只有21名司法所工作人员,3名社办人员,平均每个所还不到3人,人少事多的矛盾十分突出。随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落实,经法院判决被宣告缓刑罪犯越来越多,缓刑期限一般较长,2012年内,接收并监管的矫正对象将达到300人左右。如此多的矫
正对象,仅靠司法所的24个人,已无法承受如此重的工作压力。
5、工作经费不能满足必要需求。根据测算,每个矫正对象每年的矫正成本至少为2000元。我市预算经费远远不能达到此标准,同时,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所必需的装备物质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定期召开业务培训会和经验交流大会,及时进行经验交流,当前要全面宣传什么是社区矫正,让全社会都知晓和关注社区矫正。
2、坚持衔接工作走在前,从源头做起。即是:法院、监狱、看守所应当与社区矫正机构建立事前联系制度。社区矫正对象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法院依法判决产生,二是由监狱、看守所在刑法执行的过程中产生,为了保证衔接工作有序有效,法院、监狱、看守所在决定对犯罪分子实行社区矫正刑以前应通知和委托司法局进行审前评估调查。这样做的好处有:一是社区矫正机构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确保不脱管不漏管,二是避免个别社区矫正对象接到矫正决定书后不到司法局报到,直接到外地打工,而当地的社区矫正机构还不知情的情况发生,同时又密切了法院、司法、监狱和看守所等社区矫正相关部门的联系,使衔接工作不留空档。三是间接建立了社区矫正机构的威信和影响力,对社区矫正对象产生威慑作用,从而促使其日后能自觉接受矫正。
3、法院、检察院、公安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协作与联系,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定期由政法委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和解决社区矫正工作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4、在司法局成立社区矫正股,配臵专门人员5名,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积极为司法所配臵工作人员,确保每个司法所5名以上工作人员。落实社区矫正工作经费,按每名社区矫正对象每年不低于2000元列入市财政预算,同时为每个司法所配备一辆警务小轿车。
5、加快社区矫正立法,从法律上统一社区矫正执行机关和非监禁刑执行机关的职责,避免因多头管理造成的无人管理现象的发生。
二○一二年六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