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广播电视大学
社会调查
题目:关于加强青海粮食供给薄弱地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建设的调查报告
学习中心(学院、分校): 青海广播电视大学
专 业 : 行政管理
入 学 时 间: 2019年9月
学 号: 1963001252656
姓 名: 姚政宇
指 导 教 师: 高 强
完成日期: 年 月(四号黑体)
一、调查目的本文以如何增强粮食供给薄弱地区的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粮食供给薄弱地区粮食供给及粮食供给保障的特点、难点等问题,结合青海省的省情、粮情就如何加强粮食供给薄弱地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工作进行探讨、研究。全文以如何提高和加强粮食供给薄弱地区(青海省)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确保本地区内粮食安全为主线,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粮食供给薄弱地区的特征的表述。第二部分对青海省的粮情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着重就如何加强青海省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确保全省粮食总量平衡和粮食安全进行了探索。
研究粮食供给薄弱地区的保障能力问题,对于解决我省粮食有效供给,提高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时间
2021年3月1日-2021年4月25日
三、调查地点
西宁 海东 粮食企业
四、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文献研究、上网查阅、定量分析
五、调查内容
(一)粮食供给薄弱地区的主要特征
粮食供给薄弱地区,在不同的省份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各省市粮食供给的薄弱环节虽有不同的侧重,但共同呈现出以下显著特征:
一是耕地面积少,粮食生产耕地资源先天不足,水资源匮乏,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瘦、薄、坡地比重大,粮食产量低,结构品种单一,靠天吃饭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质量的空间狭窄。
二是粮食自给能力不足,粮食需求刚呈性增长,产需缺口大且呈不断增加趋势,对市场依赖性强,宏观调控压力大。
三是粮食市场发育程度低,功能不完善,经营主体规模小,经营层次低,致使粮食资源配置效率低、流通成本高,放大了市场价格的波动,使其整体的市场竞争力不强,调控能力弱。
四是城镇居民比重大,本埠粮食人均占有量明显低于全国人均占有量水平。且商品粮库存少,又无粮源补充,外埠粮食流入渠道窄,交通运输方式落后,调运困难,区域内粮食安全存在潜在危险。
五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粮食流通基础建设水平低,现代粮食物流体系不健全。
(二)我省粮食流通状况
1.我省粮油的生产与供需情况
我省粮油生产能力。近年来我省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粮食产量基本呈下降趋势。从播种面积看:1990年粮食播种面积为600万亩,到2019年为420万亩。从粮食总产量看:1990年粮食总产量为114.56万吨,1998年达到128.20万吨历史最高水平,1999年后,因受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粮食生产量持续下降,到2008年前一直在100万吨以下,2008年至今保持在100万吨,尚能基本满足农村人口口粮的需要,但不能满足农村用粮。从结构上分析,2019年我省粮食产量中小麦只有40.28万吨,青稞14.41万吨,玉米14.18万吨,马铃薯33.03万吨,豆类3.31万吨,如果剔除马铃薯、豆类,粮食的产量只有69.20万吨,粮食的供给量仅够农村口粮消费,是全社会需求量的29%。再从地区分布上看:青南地区基本不产粮,西宁和海东地区由于结构调整力度大,缺粮比重逐年加大,结构性和地区性的矛盾十分突出。
1999年至2019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及粮食产量一览表
表一: 单位:万亩,万吨
年度 类别 | 1999年 | 2004年 | 2009年 | 2014年 | 2019年 |
粮食面积 | 517.25 | 367.05 | 413.60 | 420.15 | 420.30 |
粮食产量 | 103.61 | 88.47 | 102.70 | 104.81 | 105.54 |
油料面积 | 288.54 | 239.70 | 258.62 | 226.32 | 213.38 |
油料产量 | 28.50 | 28.89 | 36.60 | 31.51 | 28.88 |
2.粮食需求趋势。随着我省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省粮食消费逐年增加,粮食需求缺口逐步增大我省对省外粮食的依赖程度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25%左右扩大到现今的55%左右。2013年起,全省粮食产量恢复到100万吨,但每年粮食需求总量在230万吨左右,需从省外购入110万吨左右,全省粮食缺口比例达到55%左右,粮食产需矛盾将日益突出。今后我省的粮食需求仍呈现刚性增长趋势。对省外粮食的依赖程度更高,若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环境宽松,我省粮食市场环境即宽松,反之,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环境紧张,我省粮食市场环境即紧张。
3.粮食储备情况。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明晰、分级实行垂直管理的新的储备粮油管理体制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实践,我省已建立健全了中央、省级和州(地、市)三级储备粮油管理体制,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储备粮油,基本能满足正常情况下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
4.市场体系情况。自1992年我省实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放开粮食市场后,初步形成了既有粮油批发市场,又有经营多种商品,批零兼营的综合贸易批发市场的粮油市场新格局。即有专业的粮油批发市场(西宁仁杰粮油批发市场),又有粮油经营份额比较大的综合贸易市场,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有门面的独立经营的个体商户。这些粮油市场形成了我省粮油市场的架构体系,在调节省内粮食供求,促进粮食流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省粮食产销规模较小,粮油批发经营总量小,且交易季节性很强,市场自我调解的能力弱。
5.现代粮食物流情况。我省粮食物流仅限于传统的粮食仓储和运输,参与粮食物流的经营主体未能走出自给自足、自营物流的圈子,全社会粮食物流系统依据部门和行业特征进行分散配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观念上没有形成社会化服务的现代物流理念。缺乏统一的跨区域、跨部门一体化运作和粮食购销、仓储、加工、运输等部门一体化管理的机制。粮食物流还在延续条块分割的旧管理模式,各环节处于割裂状态,部门间、企业间、区域间缺乏协作,不利于现代粮食物流的整体协同发展,对农业以及粮食产业带动明显不足。
6.粮食加工产业情况。缺乏有规模、有影响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粮油、饲料、食品等加工龙头企业,对粮食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1998年粮改以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省内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纷纷停产、倒闭、破产或承包租赁。为数不多的粮油、饲料、食品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加工技术水平低,缺乏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经营举步维艰。
7.粮食基础设施情况。粮食储备运输设施不配套。粮食基础设施条件远远不能满足粮食市场化发展的要求。我省粮食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和提升进程滞后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不能适应粮食市场化改革的需要。从全省粮食仓库的交通状况来看,铁路和国道和省道公路干线仓库网点分布不均,有铁路专用线的库点少;从粮食物流的装、卸、储、运等方面看:一是在装卸环节上缺乏配套的机械化的设备和先进的计量设备,自动化程度低,粮食装卸的效率不高;二是在运输环节上我省所需的粮食绝大多数依靠铁路运入省内,粮食运输的运距长、成本高。加之,我省一直采用包装方式运输粮食,省内没有散运粮食的专用车,粮食运输方式落后。我省除中央、省直属粮食储备库和仓储条件较好的基层粮库具有一定的散装、散卸、和散储条件外,全省粮食散装、散卸能力有限,没有散运,粮食“四散化”程度低。
8.我省粮食应急体系建设情况。刚刚起步,功能有待完善。虽然我省建立了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了全省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初步形成了省、州、县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但由于全省粮食应急管理工作基础弱、起步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解决。突出表现在:粮食应急指挥系统尚未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功能尚有缺项;粮食预警预报系统还未与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省(市)级粮食储备库、省级储备粮代储点、全国粮食价格监测点有效链接,还缺少必备的监测、报送设备,不能与地方储备粮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粮食市场信息报送等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难以形成资源共享。
六、调查结论
我省不足50%的粮食自给率,与我国在未来30年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的安全战略相比,具有很强的不对称性,耕地面积少,粮食产量低;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产需缺口不断加大;商品粮库存少,又无粮源补充;市场发育程度低,功能不完善;现代粮食物流不畅,粮食信息不灵等是我省粮食供需的现状,也是直接制约我省粮食安全的瓶颈,我省粮食安全的形势不容乐观。
七、调查心得
粮食工作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是维护国家安全检查的重要基础。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中央领导同志指出:“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粮食安全这根弦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如果粮食出问题,就是全局性的问题,就会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发展十分重要。2020年4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包括“保粮食能源安全”在内的“六保”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指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这既对我们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争取全年经济发展好成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又是在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思路的关键时刻作出的重要指示。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谋划好粮食生产,保障好粮食安全,始终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在省政府宏观调控下,紧紧围绕全省粮食总量平衡的主线,以实现全省粮食安全为目标,建立确保我省粮食安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实现粮食购销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储备粮的调控作用,建立粮食信息预警机制、价格监测机制、应急供应机制、中长期总量平衡机制;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保持适度的粮食生产能力和自给率,加强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下的各级政府分级负责制,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我省省情的粮食流通新体制,确保全省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