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推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国企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决策部署。XX作为全国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试点城市,已在全省率先实现国有企业退休人员接管、退休党组织及党员接管、人事档案接管“三个100%”目标,但与接收管理要求和国企退休人员心理预期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成效:基本实现阶段性改革目标
2017年XX被列为全国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试点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将此项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改革事项和民生工程强力推进,取得良好成效。2020年,XX试点工作经验得到国务院国资委的肯定推介。
一是基本实现移交接管全面化。
1996年至2018年,我市已全面完成市属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工作,共完成20多万名市属企业退休人员管理职能移交社区管理。截至2020年底,我市共与173家中央企业、29家省属企业集团签订移交协议976份,涉及退休人员8.79万人、退休党员2.75万名,接管档案8.79万本,移交房屋等资产4万平方米,实现阶段性全面移交接管目标。二是基本实现管理服务社会化。
采取签订移交协议,“边过渡边融合”等方式推动国企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分离,目前养老金已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人员移交街道和社区属地管理,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管理服务。同时建立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档案集中存储和数字平台建设,提供档案存储查阅服务。三是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逐年提升国企退休人员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成近百所快乐老人大学社区分校,“供水供电分离”和小区提质改造等取得明显成效,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退休人员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不断缩小,实现更加普惠、更加公平。二、症结:“最后一公里”难题亟待破解
目前已实现阶段性移交接管目标,但实事求是地看,有的工作还没有完全落实落细,还有不少“最后一公里”难题亟需破解。
从街道社区看:存在服务缺口。社区现有阵地建设、机构编制、经费保障主要按照原社区管理对象配备,部分接管国企退休人员较多的社区,软硬条件与接管后的管理服务要求不相匹配。如服务活动场地有限,部分社区靠租赁场地办公,少数社区办公用房不达标;管理人员力量不足,一般社区仅7至13个员额,部分社区在退管队伍建设、大病探望、困难帮扶和丧葬悼念等方面管理服务难以到位;工作经费不足,难以提供与退休人员预期匹配的高质量管理服务。
从国有企业看:面临遗留问题。部分企业移交退休人员信息不全面,存在失联情况。部分国企挂靠党员存在人档分离情况,无法异地移交,也没有畅通的联系渠道。部分企业移交的档案未进行数字化处理,影响后续管理。同时,个别国企老旧小区拆迁改造引起的遗留问题开始发酵,部分退休人员就房屋维修等问题多次拨打12345政务热线,信访维稳工作压力加大。
从退休人员看:出现心理落差。部分国企退休人员移交社区管理后,在活动组织、走访慰问、困难救助等方面难以享受到原国企较高标准的管理服务;在原企业享受的诸如房租、水电减免等福利待遇减少;同时,还存在同一企业退休人员移交不同社区后,享受的管理服务标准存在差异等问题,这些都导致部分退休人员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落差。
三、原因:“三个不到位”是主要根源
一是认识转变不到位。
企业管理服务标准不明晰。有的企业负责人认为相关政策文件已经下发,移交接管后,企业对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应该一律停止,故与退休人员情感维系不够,后续服务功能缺失。有的企业本着责任感和对退休职工的深厚情感,为退休人员提供了小部分移交管理后服务。社区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烈。受制于人员少与任务重的双重压力,社区“被动”服务多、“主动”服务少,既定管理多、创新举措少,与退休人员缺乏有效沟通,导致部分工作难以开展,退休人员对社区服务满意度不高。退休人员观念转变不彻底。部分退休人员在感情上对企业存有惯性依赖,经济上存有割不断的关系,办事、解决问题靠企业已经成为他们的思维习惯,难以接受从“企业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有一定抵触情绪。二是政策配套不到位。
上位政策缺少统筹。目前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正处于由全面完成移交转向常态化移交,由过渡性管理服务转向常态化管理服务的重要阶段,部分城市及相关部门都出台了不少社会化管理配套政策,但省级层面的统一指导性文件仍未出台,导致各地政策缺乏统筹,牵涉跨区域问题难以协调解决。地域政策存在差异。由于各个城市对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内容理解程度不一、工作要求不一、执行标准不一,加之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认识程度、配套措施也不尽相同,客观上影响了工作的平衡推进。本地政策配套不够。目前,我市已出台《XX市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办法》(长政办发﹝2020﹞10号),但在退休人员异地移交管理、退管经费保障、社区平台建设、退休党组织建设、后续常态化管理等方面,尚缺乏相应的管理细则和统一的服务标准。三是企地对接不到位。
常态化沟通有障碍。缺乏移交接管后企地之间常态化沟通的制度性安排,部分企业与社区就退休人员红白喜事、困难救助、证明开具等事宜缺乏有效沟通;不少企业对后续常态化移交工作程序不清晰,企地移交流程需进一步理顺。党组织对接有障碍。党组织关系转移后,部分党员未及时向社区报到,未能安排参加基层的组织生活;部分退休党员居住地不固定、党员信息缺失,社区难以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部分企业党费收缴标准较低,个别退休党员移交社区管理后,对社区党费收缴标准意见较大。资产移交有障碍。国企现有退休人员活动场所大都不是独立完整的不动产,产权分割和移交较为困难。部分独立的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因承担企业思政基地、工会活动阵地等职能,导致企业难以割舍。四、对策:从五个层面重点发力
建议进一步压实责任,全面打通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最后一公里”,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落细,实现接收管理服务常态化,切实提高国企退休人员移交后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政策层面:完善“全链条”实施细则。在认真实施《XX市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办法》基础上,围绕“移交前如何准备、移交时如何交好、常态化如何管理”等全链条问题,分部门、分流程完善实施细则,明确统一的服务标准,形成完备的配套政策体系。同时,及时总结归纳试点城市的成功做法与经验,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寻求支持,争取上升为省级统一发布的指导性政策。
——机制层面:实行“全方位”联动对接。建立组织、国资、人社、民政、医保、卫健、公安等多部门常态化对接机制,根据各自权责边界落实工作职责,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建立企地常态化对接平台,在企业型重点社区,探索由企业安排专人到社区兼职负责过渡管理服务工作的模式,协调处置好目前移交接管过程中出现的人员失联、人档分离以及资产剥离与移交、拆迁改造等遗留问题,共同做好后续常态化管理。
——技术层面:搭建“全流程”信息平台。借助XX政务云和“我的XX”APP等平台,搭建全流程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平台。一方面,实行企地信息实时交换共享,对居住流动、死亡等状态变动或逾期未认证等情况进行及时更新,实现动态管理。另一方面,将管理服务全流程搬到线上,实现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相关证明开具、医疗费用报销、数字化档案查询、党费收缴等服务功能全程“线上办”,为退休人员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
——管理层面:提升“全周期”服务功能。从硬件、软件两方面着手,加强移交接管、常态化管理、养老医疗、帮困救助及丧葬服务等管理服务,提升全周期服务功能。硬件方面,结合“四精五有”品质城市建设和城市有机更新,同步解决好相关街道社区办公场所、活动场地、养老床位等功能配套。软件方面,按照新增职责任务配备工作力量,建设专业的退管队伍;同时鼓励和培养一批有素质、能服务的义工、志愿者参与管理服务,为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提供人员多元保障。
——宣传层面:做好“全覆盖”精准引导。充分运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国企宣传栏和社区宣传阵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宣讲、解读相关政策文件,做到在长国企和退休人员全覆盖。鼓励街道社区通过开展座谈会、发问卷、串门子走访等形式,了解退休人员需求、倾听内心诉求、做好思想引导。对企地双方争议较大、对政策理解难以达成一致的情况,市区两级组织、人社、民政等部门及时关注,提出工作建议、给予政策解释,必要时组织专题协调,推动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