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00:4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州博物馆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州博物馆调研报告》。

第一篇:苏州博物馆调研报告

苏州博物馆调研报告

组员:张栋

王蔡琴 陆家豪

张海涛 丁沛

王晨

(一)建筑概况及总体布局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馆址选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设计者为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为了尊重古城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的建筑采用地面一层,地下一层的格式。新馆分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及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东侧的博物馆旧馆忠王府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占地面积不大,约10700平方米。整体布局及空间处理独具匠心,由传统苏州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饶有新意的造景设计。有池塘、小桥、亭台、假山、竹林等设置,同时空间处理上也使新馆倍觉自然、深远、空灵,给人感觉景致多变,观之不尽。

(二)建筑风格

几何结构、硬朗而明快的线条,玻璃、钢铁、水泥、木头等多种质料混搭,黑、白、褐三色的主体色调,营造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韵味。进到博物馆内部的地下一层与地上一层的楼梯间设计了一个宏大的水幕墙。水流沿石墙面翻卷出条条白色水花,跃入下面的池水中,登楼踏阶,清心赏目。同时博物馆的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顶和墙面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总之,该博物馆既传承了古典园林的风格,又不乏现代建筑风格的独特个性。真可谓是“低调的华丽”。(三)丰富展品彰显苏州文化底蕴

博物馆内部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等四个系列的基本陈列,以及特展厅和现代艺术展厅。展

品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明清及近现代,多为历代佳作和精品。特展厅和现代艺术展厅不定期地举办海内外各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和现代艺术品展览。总之丰富的展品充分彰显了苏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无愧为江南地区历史文

化的顶尖代表。

(四)参观学习体会 在整个参观学习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博的屋顶的造型。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

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一反传统的叠石假山,采用些较有纹理的石片和石块,与传统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点迥然不同,但各显奇趣,与水中倒影难分轩轾,构成一幅新颖的山水图景。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将传统艺术升华,使我们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总之,这次参观之行,让我由衷感叹大师的建筑设计理念的新颖性和独特性。还有就是建筑的设计要在充分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绝不可丢失文化这一建筑的灵魂。相信这次的参观体会会在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

中能够发挥巨大的指引性作用!

第二篇:关于苏州博物馆报告

苏州博物馆

班级:平面1021 学号:1030309129

姓名:倪兆玉

2006年10月建成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博物馆成立46年来,通过多种途径扩充藏品,目前收藏的各类文物约3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236件,二级文物为1146余件,三级文物为13657余件,以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印章和古代工艺品见长,新的苏州博物馆共有各具特色的大小展厅32间,设施先进、功能齐全,为目前苏州地区最大、最先进的博物馆。新馆建筑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开放式钢结构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为造型上的特色,它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快,更使建筑的创新和功能的拓展有了可能和保障。新馆建筑将三角型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几何形态。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源于传统建筑中木梁构架,不同的是木梁已被现代开放式的钢结构所取代。玻璃与石材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架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阳光

位于中轴在线的八角形中央大厅位于博物馆入口内的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其大圆孔造型的检票口以及向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道,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区的枢纽。这里还设有茶室、贵宾室、图书馆和商店。

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五分之一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石片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通过中央大厅西侧的天窗廊道,进入西部主展厅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水在苏州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常是灵气和文气的象征;荷花也表示着圣洁。这个大型瀑布迭水的水幕墙是按照空气自然分解水分子的原理,巧妙设计的室内人工“瀑布”,按照流水张力的原理使水流横向拉伸,沿着横向或斜向凸起的黑石墙面,翻卷出几何造型的条条白色水花,欢跳着流入荷花池中,如粒粒珍珠在荷叶上滚动。富于动感和几何线条的水幕景观所带来的是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和大自然的音色之美。它不仅可以调节室内的空气湿度,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也是一处可供欣赏的重要室内景观。

馆藏国宝级文物真珠舍利宝幢。1978年,在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中发现,为北宋遗物,距今一千年左右。真珠舍利宝幢外形精美,选材名贵,工艺精巧,是北宋人民智慧的结晶。她静静地端坐在玻璃罩内,仿佛诉说着吴地的千年辉煌。

同样身为国宝级文物的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则给人以神秘感地多。这种瓷莲花碗,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突起。它的釉色滋润内敛,捩翠融青,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润感。所谓秘色,各人说法不一,有的说是青瓷统称,有的说是翡色之意„„。究竟是何意也不是你我所能讲得清楚的。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接下来的文物更是层出不穷,馆藏吴江梅堰、吴县草鞋山、苏州越城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批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良渚文化时期出土的一批陶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和虎丘东周墓出土的一批青铜器;真山出土的吴国玉器、原始青瓷等,这般精美的东西,今生得以一窥,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

考虑到苏州工艺在全国地位斐然,苏州博物馆中以明清工艺为主的展品更是小巧玲珑、精细绝伦,因此,在贝先生的设计中,展厅不采用大开间,而是对展厅进行巧妙地分割,根据每个展厅及展品的特点量身定做。展厅的设计采用了1.35米的模数,为展厅大小和不同的展示功能要求带来了灵活性。如位于二层的两个八角形空间内的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展厅顶部为玻璃天顶,高大的墙面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展厅内部简洁、素雅。墙面由木边镶框,地板由石边镶围。

除了字画之外,苏州博物馆的收藏多为小件藏品,贝先生认为“小件的东西你放在大的柜子里看,好象是友谊商店一样,摆满了,不对的,所以,我做了很小的,给每一个宝贝有一个柜子,有它的照明,这是新的,这是美国、欧洲都没有,他们的收藏跟我们不一样,适宜苏州自己的收藏。”?这些细节中处处体现着建筑大师的风范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次展区。廊道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其南北两侧安排有图书馆、贵宾厅、博物馆商店和现代艺术展厅等公共空间。地下西南角有一部分博物馆的公众服务功能,游人可以通过西部主展区首层荷花水池处的悬臂楼梯进入地下展室。此处有特展厅、为影视厅和多功能厅等。地下中部为藏品储藏库,库房位于地下中部,强调了库房在博物馆的中心地位。地下部分还设有适应博物馆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信息中心、各种机器设备用房和博物馆各部门业务用房等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文物展示面积3600平方米。文物展品超过1160件(组),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明清及近现代,多为历代佳作和精品。主展区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等四个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系列常设展览。其中位于地面一层南侧的“吴地遗珍”系列蕴涵深邃,元气淋漓,包括史前陶器、玉器;春秋青铜器、玉器;六朝青瓷、五代秘色瓷;元娘娘墓、明王锡爵墓随葬品等主题展室。地面一层两个如同八角塔身内部造型的展室展出的“吴塔国宝” 系列,充溢着圣洁的宗教情怀,如昨夜星辰,依然烁烁生辉,分别为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陈列和瑞光寺塔佛教文物陈列。一层北部的“吴中风雅” 系列千姿百态,玲珑剔透,包括明书斋陈设、瓷器、玉器、竹木牙角器、文具、赏玩杂件、民俗小摆设、织绣服饰、休憩、宋画斋陈设等十个主题展室。设在主展区二层的“吴门书画” 系列意趣灵动,韵味无穷,主题为《“吴门四杰”书画典藏展》,荟萃了苏州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馆藏“吴门四家”书画精品。

在地面一层北部的常设展览中,由贝聿铬先生创意,东南大学配合设计的茅草屋顶的宋画斋是新馆中唯一的一处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宋画斋是一间复原的宋代民居厅堂,从基础开始到屋顶全部采用传统工艺,建筑材料也多为传统建材。如屋顶茅草就是用一种生长在苏北沼泽地的红茅草铺就而成的,耐潮,经过处理,可20年不腐;庭院中的石桌取自天然灵璧石,可用来下围棋,石凳也觅自天然卵石。宋画斋给人的感觉是“简单、朴素、自然”的美丽。同时,室内(摆放)一些宋代的家具,仿宋的家具,仿宋的字画,让观众感受宋代画室的内部场景是如何的。这间宋代风格的茅庐反映了贝聿铭“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的设计理念,他要让这间屋子本身成为展品,展示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

第三篇:城市规划专业苏州博物馆调研报告

一、实习时间、地点

时间:

地点:实习专业及班级 专业: 班级:

实习人数:

二、实习指导教师 ***************

三、实习内容及要求

1、了解建筑空间环境组成: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

2、了解空间功能构成:功能关系、流线组织;

3、体验空间:空间属性、空间限定、空间组合方式、空间的穿插与贯通;

4、体验建筑:建筑的基本形体、构成关系;

5、了解建筑技术:建筑的结构、设备、材料等。

四、实习目的

通过参观城市建筑,让学生在建筑空间中体会和深入理解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通过建筑实习对城市及其建筑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理解城市的建筑文脉,体会建筑发展的历史环境,分析其空间形式组合特点,借鉴、吸收其中的成功经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得到一定的充实和提高。

五、实习报告内容

8月21日一早抵达苏州后,我们先参观了拙政园,然后就去了苏州博物馆。在这里着重介绍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元旦,是一座苏州地方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36件,二级文物1146件,三级文物13657件,珍贵文物数量占到文物收藏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还收藏有古籍善本720种3121册,普本28501种91754册,为全国首批古籍保护工作试点单位之一。馆藏文物以历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工艺品见长,是苏州地区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的中心。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199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享誉世界的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近半个世纪来,苏州博物馆多次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和市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各项业务基础工作规范有序,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借助新馆建设契机,苏州博物馆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2008年对公众免费开放后,苏州博物馆年接待海内外观众达百万人次,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建筑空间环境组成

苏州博物馆卫星图

苏州博物馆主入口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

建筑室内空间

建筑室外环境

博物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博物馆空间功能分析

A东北街大门

B主入口庭院 C中央大厅 D莲花池 E塔放瑞光 F晨光熹微 G争伯春秋 H锦绣江南 I都会流韵 J宝藏虎丘 K书斋长物 L陶冶之珍 M攻玉巧技 N文芳雅事 O锦绣浮生 P草堂墨戏 Q庭院竹子 R主庭院 S现代艺术厅 T紫藤茶室 U二层走廊 V吴门书画 W吴门书画 X临展厅

苏州博物馆平面图

该建筑群坐北朝南,主要分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地下室设有新石器时代和吴文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卫生间,藏品储藏库等。

体验建筑空间组合方式与基本形体

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新馆正门对面的 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杨柳依依,苏州博物馆侧视

桃花灿灿。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简洁的几何体、现代的建筑工艺,却有着古朴的建筑外形,未入大门,抬头所见的建筑体,粉墙黛瓦,灰色线条与白色墙面,以及用菱形几何体组成的屋顶,用钢结构为支撑的大门,感觉有些新意,但是总觉得有点另类。用混凝土浇注的屋顶,直接浇注出瓦片形状,省去了中式的瓦片,远看像黛瓦结构,近看确是几何体的组成,在功能上确保了博物馆的安防问题,也减少了渗雨漏水现象对展品的破坏。几何体的简洁形成的现代感,让每一个准备来参观历史的人,在尚未踏入大门就感到了我们是从历史中走来的,是带着现代的心,去回顾历史。

建筑屋顶设计,加入了江南民居及江南园林的元素,很好的传承了当地的文脉。

屋顶

在走廊边上设一个六边形的框子,采用框景的手法,把远处的小亭子及绿化树木包含在内,使人的视线高度集中在远处的小亭子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得更加美好。恰似一幅镶嵌于镜框中的图画,增加了景色的深度,产生了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就像杜 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

是框景的真实写照。走廊窗子 建筑的结构、设备、材料

当进入苏州博物馆的时候,顿时觉得凉爽宜人。习惯性的向上张望希望看到空调出风口。可是,我转了一圈也没有看见一个空调出风口。而屋顶的百叶窗却让屋内异常透亮。而为外面35度高温飘洒热度的太阳,却没有随着光线进入屋内,毫不令人拍案叫绝。

百叶窗

我们都知道人们的身高一般在1.9米之内。也就是说地上2米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而屋顶的部分我们是不用考虑降温的。虽然冷空气重量较大。会下沉到地面。但是在上面冷却的温度却浪费了能源。于是,让本身就有空气动力的冷空气直接在人类活动范围循环,会降低能耗。简单的道理,却常被忽略,而这里却没有。

出风口

把外围空间与内部空间之间安装一个空调出风口,空调的自然风,在这里形成了一道空气墙,通过这个隐形墙割断了外界空间和内部空间的温度关系,确保留了人们的视觉需要。

阻热墙

众所周知,我们古代的建筑多为木结构,因此,椽隼结构会让屋顶的观赏性下降,规则而繁琐的屋顶结构,表明了 我国古人的智慧,美观略差。而大师用线

条形成了大块的结构,让简练变得繁,让他们共同形成了新的现代艺术的简约美。材料就地取用,钢材和玻璃的加入,以及传统的灰白色调,无一不体现出

屋顶

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再点缀更为简单的灯饰,于是,美无处不在了。

时间过得很快,一周的实习时间眨眼间就过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了学不到的东西,也认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感觉受益匪浅。苏州博物馆的建设对于贝聿铭来说完成了一个家乡人的愿望,可是,它所带给我们的建筑理念却是全新的。从此,我们发现站在空间和时间的不同端,江南园林和江南民居的无限魅力均可有非凡的景象。贝聿铭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如果,我们敢于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可以画出翻天覆地的故事,并且从此故事将延续。

第四篇:苏州调研报告

苏州调研报告

上星期,理学院组织了去苏州两天一夜的调研活动,共有5个班一起参加,收获颇丰。苏州,中国城市,古称吴,现简称苏,拥有姑苏、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和平江等多个古称和别称。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誉为“人间天堂”,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而有“东方威尼斯”美誉。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中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长三角重要经济中心。苏州是江苏重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我们这次主要参观了三个景点。

一、寒山寺

小时候便学过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寒山寺便因此诗闻名于世。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古运河畔枫桥古镇,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寒山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唐代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成为吴中名刹。唐代诗人张继举棹归里,夜泊枫桥,一首《枫桥夜泊》脍炙人口,寒山钟声传播中外。

寒山寺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陈列着历代名人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人的诗碑,其中当推晚清俞樾书张继诗碑最为著名。每年除夕之夜,中外游人云集寒山寺,聆听钟楼中发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如今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2吨。

近年重建普明塔院,仿唐宝塔气势雄伟,结束了寒山寺600余年无塔的历史。寒山寺的“天下第一佛钟”为仿唐式的古铜钟,总重量为108吨,钟高8.588米,钟底裙边最大直径5.188米,钟面主体铭文《大乘妙法莲华经》共69800字,钟面上总共有铭文70094个字。大钟裙边上铸有九幅精美的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整个钟体造型浩大、厚重、秀美,是一件反映当代中华梵钟文化的艺术珍品。

与大钟同时奠基的大碑,号称“中华第一诗碑”,主体高度为15.9米,总重量为388.188吨。其中,碑帽高3.64米,宽5.5米,厚1.46米。碑身高10.26米,宽5.3米,厚1.3米。碑座高2米,上沿宽7.07米,下沿宽7.27米,上沿厚2.60米,下沿厚2.80米。碑的正面,镌刻有清俞樾所书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一首,共28个大字,45个小字,最大的字为0.8×0.8米。在大碑的背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手抄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共289个字。大碑上共雕刻有28条蛟龙。大碑矗立在一个水池中,以寓意张继夜泊枫桥时,水波涟漪,渔火点点的情景。

2008年11月,经中国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审定,寒山寺大钟、大碑入选“吉尼斯”名录。

寒山寺虽不大,逛完整个寒山寺只需要半个小时,可是内里建筑十分宏伟,风景秀丽,实为旅游之圣地。

二、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为元代园林的代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北角的园林路23。

狮子林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其实这是个园夏山平面成东西稍宽的长方形,占地1.1公顷,开放面积0.88公顷。1982年被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长廊的墙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的书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诗》的碑刻作品。

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抱。以中部的水池为中心,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使得全园布局紧凑,富有“咫足山林”意境。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狮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珑,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桃源十八景”之称。洞顶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狮子起舞之状。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狮子峰为诸峰之首。园内建筑以燕誉堂为主,堂后为小。

狮子林原为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公元1341年,高僧天如禅师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拥戴。翌年(元代最后一位皇帝顺帝至正二年),弟子们买地置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园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由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为奉其师所造,初名“狮子林寺”,后易名“普提正宗寺”、“圣恩寺”。史载,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

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亦因佛书上有“狮子吼”一语(“狮子吼”是指禅师传授经文),且众多假山酷似狮形而命名。惟则曾作诗《狮子林即景十四首》,描述当时园景和生活情景。园建成后,当时许多诗人画家来此参禅,所作诗画列入“狮子林纪胜集”。天如禅师谢世以后,弟子散去,寺园逐渐荒芜。

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73岁的大书画家倪瓒(号云林)途经苏州,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绘有《狮子林图》),使狮子林名声大振,成为佛家讲经说法和文人赋诗作画之胜地。清乾隆初,寺园变为私产,与寺殿隔绝,名涉园,因园内有五棵松树,故又称五松园。1917年为颜料买办商人贝润生购得,经9年修建、扩建,仍名狮子林(园东为贝氏家祠、族学和住宅)。

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明姓和尚托钵化缘于长安,重建狮子林圣恩寺、佛殿,再现兴旺景象。至康熙年间,寺、园分开,后为黄熙之父、衡州知府黄兴祖买下,取名“涉园”。

公元1703年2月11日清康熙巡游至此,赐额“狮林寺”,后清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额匾。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黄熙高中状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园”。至清光绪中叶黄氏家道衰败,园已倾圯,唯假山依旧。

公元1917年,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公)从民政总长李钟钰手中购得狮子林,花80万银元,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整修,新增了部分景点,并冠以“狮子林”旧名,狮子林一时冠盖苏城。贝润生原准备筹备开放,但因抗战爆发而未能如愿。公元1945年贝润生病故后,狮子林由其孙贝焕章管理。解放后,贝氏后人将园捐献给国家,苏州园林管理处接管整修后,于公元1954年对公众开放。

狮子林里假山成堆,从中穿越一不小心便会迷路。整个园林风景优美,遗迹也很多,值得观赏。

三、苏州博物馆

位于苏州市东北街的苏州博物馆,这座投资达3.39亿元的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苏州博物馆里展品很多也很精致,给我最大的印象是这个博物馆是个巨大的制冷库,进去参观真的觉得有些冷。当然除了展馆,外围的风景建设也是极美的,是一个值得旅游的地方。

两天一夜虽有些短,但是此次苏州之行还是非常圆满的,期待下次再去。

第五篇:博物馆调研报告(模版)

安徽新华学院

调研报告

专业班级 建设《3》班

姓名

指导教师马自翔

所在学院

2012年 5月

大河博物馆调研报告

一、调研题目:博物馆设计

二、调研目的:

1.进一步了解博物馆内的空间功能布局,实地的体验其内部的空间感受,了解博物馆内部功能的布置方法。

2.加强了解多重空间与复杂功能之间的关系,学习和借鉴他

们的设计方法和原理。

3.加深了解周边环境对博物馆的影响和关系。

4.了解认知防火消防在博物馆建筑中的作用和处理。

5.对基地和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和拍摄。

三、调研对象:

1、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展示博物馆。

2、基地及其周边环境。

3、关于博物馆的资料及规范图书等。

4、河南省博物馆。

四、调研成果:

1、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

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北12公里处,面积约30万平方米。从历次发掘的大量墓葬、房基等遗迹看来,这个遗址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文化层深达4-7米。引人注目的是残存的房屋。目前已发掘出房基30多座,建筑方式各异,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一号房基的墙壁高达1米,距今约有5000年,属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晚期建筑,为目前国内该时期仅存的房基。出土的文物主要

有红陶黑彩、白衣彩陶。彩陶片上绘有各种天文图像如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日珥纹等。发掘表明,先民们曾在此延续居住长达3300多年,经历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父系氏族阶段和奴隶社会的夏、商时期,大河村遗址是郑州地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历史缩影。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占地17亩,建筑面积为2600平方米,馆内建有仰韶文化房基保护房、陈列室、陶艺馆、办公楼(兼文物库房)等。保护房为砖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四面坡瓦顶,面积400平方米;陈列室为砖混结构的现代建筑,平面呈亚字形,面积800平方米;陶艺馆为砖混结构的仿古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办公楼为砖混结构的两层小楼,面积650平方米。

大河博物馆给我的感受就是尽管此处的交通便利,但是没有好好的利用,可能是由于基金不够得原因,只有一条后来修建的水泥路可以到达博物馆,其后面的一条田间小道没有利用。其西面的仓库还有一些建筑可以说是把整个博物馆挡在了后面,在107国道上还有在其北边的路上很难发现这一个建筑,这就显得其价值一般。博物馆的路标也不明显,我们几个调研的问了周围的住户,他们很多的人竟然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博物馆,问路找到这个博物馆的我们竟然发现我们是在博物馆绕了一圈才找到得,当我们走在那条博物馆后面的小路上的时候还不确定我们看见的四坡屋顶是博物馆的,太不可思议了。

由于我们几个没有能进到博物馆里面,就算是馆的环境布置也没有办法看到,所以···太可悲了!

2、基地及其周边环境

基地位于现在的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的西边,临近老107国道和连霍高速公路,交通便利。现在是农田,基地的西边是一些公司的仓库,很多的货车等在此过,就我感觉而言可以说是噪声污染很实严重,而且很多粉尘污染,再加上老107国道上的交通状况后,在这里,我的感觉简直太乱了。基地的南边是几户农家和大面积的农田还有一条泥泞的田间小道,我们就是在这条小路上来到基地的。基地的北边是高速公路的缓冲带,绿化带,整体上感觉还行在我们累的时候我们几个还在这个绿化带的草地上好好的休息了一番。如果在这里建成了博物馆的话,我感觉这个缓冲带是可以好好利用的。在缓冲带的东边是一个倒闭了的娱乐场所,我们进去了,里面可以进行钓鱼等娱乐活动。这个地方我感觉也是可以好好利用的。如果博物馆建成开放,一定会给这里带来很多的经济效益的。基地的东边是现在的大河博物馆,已经7年的时间没有对外开放了,对基地的影响可以说是很大的,因为我们是在老馆基础上设计的,在望东边是几个墓地和一大片的树林,树种单一。

3、河南省博物馆

河南博物院是我国历史上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现在位于郑州市农业路8号,占地10 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累计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历时5年建成。主体展馆位于院区中央,呈金字塔形,后为文物库房,四隅分布有电教楼、综合服务楼、办公楼、培训楼等。整体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伟,造型古朴典 雅,具

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按照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新馆内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内有自动消防系统、安防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文物保护系统、电教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等设施。

4、资料整理

阅读了博物馆设计规范图书,和查阅了设计资料集的博物馆部分,做了部分的记录和整理。了解了博物馆的功能分布,及其空间布局,加深了对博物馆设计特殊方面的要求,如防火疏散,安全等问题。

五、调研总结:

1、深刻了解了基地周边的环境,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2、通过对河南博物馆的调研了解到了展览空间、大厅空间等的功能布局以及空间体验和防火疏散的要求布置等。

3、了解了历史文化对博物馆造型等的影响。

4、规范对博物馆设计的特殊要求。

下载苏州博物馆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州博物馆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博物馆调研报告

    博物馆调研报告 调研地点:中国三峡博物馆 多彩贵州城海关大厦附近(设计地块)调研目的:通过对民俗类博物馆的调研,了解其功能分区,流线组织,集散和大空间的空间处理,考察博物馆对地域......

    博物馆调研报告

    博物馆调研报告 调研人员:xxx 调研时间:2011 年4月20日上午8点30分 调研地点:益阳市博物馆 调研目的:一)了解博物馆的空间组合方式及其如何在建筑风格上体现博物馆的特性。 二)了......

    博物馆调研报告

    博 物 馆 调 研 报 告 姓名:舒洪波 杨艳 学号:0801404-15 0801404-24 导师:王胜斌 博物馆设计前期调研报告 一. 个人认识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

    博物馆调研报告

    博物馆调研报告 班级学号:0901403-06 姓 名: 朱 宏 伟 指导老师: 王 胜 斌 博物馆定义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

    博物馆调研报告

    博物馆调研报告 一、 博物馆的职能——铭记文化 无论以前人们曾有过多么的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

    博物馆调研报告

    调研对象简介: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平面组合特点以及方式: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的结构方式,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

    苏州博物馆社会实践

    时间能够改变一切,见证沧海桑田的变迁,沦为了历史。 那么,历史是什么?它是时间的印记么?抑或是每个历史时刻、每个历史事件都被时间所固定而成为永恒?而在历史的点滴时刻,又有哪些......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粉墙黛瓦,清新雅洁;古色古香,江南情怀。在2012年9月上午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来到了我仰慕已久的苏州博物馆。到苏州去看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