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宗祠调研情况报告[合集]

时间:2020-12-10 10:0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宗祠调研情况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宗祠调研情况报告》。

第一篇:古代宗祠调研情况报告

开展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保护和抢救岭南历史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自2015年底开始,新会区在上级的统一部署下,现已完成了辖区内1090个自然村落得历史人文普查工作。为了做好普查成果转化工作,我办对新会辖区内自然村落中普遍存在的古代宗祠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以发挥宗祠在新时代的历史文化作用,助力各镇村的乡村振兴,促进新会的经济发展。

一、宗祠基本情况

(一)宗祠源流

宗祠,俗称祠堂,是古代祭祀祖宗的场所,一般建在宗族聚居地,由宗族共同致祭。宗祠源于先秦时期的宗庙,先后历经石室、居室、家庙等阶段。明嘉靖十五年(1536),朝廷准许官僚士大夫立庙祀祖,庶民之家可立家庙,从此迁到居家之外独立祭祀祖先,清代的家庙沿用“宗祠”之名。明清时期,宗族制度发展成熟,祭祀作为宗族的重要活动受到重视,宗祠成为家族凝聚力的主要象征,得到大量普及。民国时期,基本沿用古代的宗祠。当前社会中,古代保存下来的宗祠已没有了宗族的性质,成为了村民联络乡情和文化休闲的场所。

图1:张将军家庙(来源:新会区档案馆)

(二)新会宗祠

新会历史上的祠堂,主要分为先贤祠堂和宗族祠堂两大类。新会历史上有多位名人为地方做了很大的贡献,深受政府认同和百姓爱戴,由官府牵头兴建纪念祠堂祭祀以示敬意,如纪念宋末君臣的大忠祠、慈元庙、忠义坛等崖山祠庙。历史上的先贤祠基本为明、清两朝所建,所祭的大多为受人爱戴的贤人、知县等,如陈白沙祠。先贤祠堂不在自然村落普查统计之列,不作调研分析。

本文着眼于新会区辖区内的自然村落,统计调研的是祠堂中的宗族祠堂(宗祠),占祠堂数量的绝大部分。宗祠,包括家庙、宗祠、祖祠等,民间一般都称为祠堂,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将本家族的始祖和重要的祖先供奉起来祭祀。在清代,每条大村都建有村内各姓的宗祠,如双水富美村十八姓各有宗祠,古井镇霞路村曾有30多间宗祠。古代许多著名的宗祠已灭失,如何文懿家庙(祭明尚书何熊祥)、莫家祠、刘氏家庙(刘家祠)等,现存有罗坑镇的林氏家庙、双水镇的张将军家庙、古井镇的宋宗室亲臣赵公祠、三江镇的赵建安郡王祠、崖门镇的苹岗钟氏宗祠、大泽镇的廖氏家庙、圭峰会城(以下简称会城)的天马陈氏宗祠等。

图2:1933年的何文懿家庙(来源:新会区档案馆)

(三)收录登记

本次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中,宗祠是重要的普查内容。《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表》第二部分设有“现存宗祠”一栏,是必填项目。目前正编辑出版《全粤村情·江门市新会区卷》,每村内容的第九部分为传统建筑、楹联、匾额,传统建筑中宗祠是主要代表。

根据普查统计数据,新会区收录分布在自然村落中的宗祠合计439座,掌握了其名称、年代、占地面积、建筑特色、用途等基本情况。精选其中代表性宗祠分列如下:

1.石咀林氏家庙

石咀林氏家庙,位于新会区罗坑镇石咀村东头里,始建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三年(1738年)竣工。现存三路四进,通面阔23米,通面深64米,建筑面积为1472平方米。西廊镶有4块清代古碑。2012年,公布为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张将军家庙

张将军家庙,位于新会区双水镇豪山村。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光绪帝表彰张其光立军功赏银而建。三路三进,建筑占地面积1465平方米。中堂三间三进,前部有月台。中堂两侧有二层角楼,歇山顶。后堂建有神台。前院建有石围栏。2002年,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3.文楼吴氏宗祠

文楼吴氏宗祠,位于新会区古井镇文楼村三堂里。始建于清初,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建,曾用作为校舍。三路三进,建筑占地面积1241平方米。中堂称“祟让堂”,金柱为方形坤甸柱,通高达13米,设历代祖先牌位神龛,墙上有多幅壁画。后堂悬挂朱熹画像。2010年,公布为第六批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4.建安郡王祠

建安郡王祠,位于新会区三江镇新江村虎山。始建于明代,为当地赵姓后人祭祀先祖建安郡王赵必迎(1225-1289),原为蚝壳墙,清代改建为砖墙,近年全面维修。三路三进,通面阔26.6米,通进深38米,建筑占地面积为1010平方米。中堂称“祥光堂”,立有建安郡王坐像。后堂奉历代先祖神龛。2004年,公布为第四批新会区文物保护单位(县级)。

5.宋宗室亲臣赵公祠

宋宗室亲臣赵公祠,始建于明末,清朝重建,曾用作校舍,现用作文化场所。原为三路四进,现存建筑一路四进,面阔13.7米,进深43.45米,占地面积597平方米。中堂称“耿光堂”。后堂神台正面供奉祖宗牌位,两侧悬挂宋朝历代皇帝肖像。1995年,公布为第三批新会市文物保护单位(县级)。

6.缘福陈公祠

缘福陈公祠(洪圣始祖馆旧址),位于新会区崖门镇京梅村。建于清朝,道光年间陈享在此始创蔡李佛武术,成立洪圣始祖馆,设馆传艺。一路两进,占地面积277平方米,两廊及后堂陈设有陈享公画像、练武器械等。近年蔡李佛传人出资维修,恢复武馆,传播武术文化。2010年,公布为第六批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3:文楼吴氏宗祠(来源:新会区档案馆)

二、数据分析

(一)地理分布

新会区收录入宗祠439座,分布在全区10个镇(街),分布平均,仅大鳌镇没有分布。数量最多的为双水镇123座,占全区数量28.1%;

其次为司前镇66座,占全区数量15.1%;

20-50座宗祠,有6个镇,会城45座(10.2%),古井镇42座(9.6%),罗坑镇40座(9.1%),大泽镇35座(8.0%),沙堆镇34座(7.8%),崖门镇26座(5.9%);

0-20座有3个镇,有三江镇14座(3.2%),睦洲镇14座(3.2%),大鳌镇0座。

可见,大部分镇的宗祠数量在20-50座。双水镇面积大,村落多,经济历来发达,宗祠数量最多有此原因。而西南部的三江、睦洲、大鳌等3镇,多为沙田区、半沙田区,成陆时间短,建村历史近,沙民的宗族意识较弱,因此宗祠数量少。

图4:新会各镇(街)宗祠分布示意(来源:新会区档案馆)

(二)相对数量

全区共1090个自然村,有439座宗祠,平均约2.5个村有1座宗祠。每个村平均拥有宗祠数量的相对数量,从多到少分别为古井镇、双水镇、沙堆镇、崖门镇、圭峰会城、三江镇、司前镇、睦洲镇、大泽镇、罗坑镇、大鳌镇。其中古井镇的宗祠相对最多,村村都保存有宗祠;

而大鳌镇19个村没有1座,村村没有宗祠。

(三)姓名分布

按各姓统计全部宗祠,宗祠40座以上有:林姓48座,梁姓47座,李姓45座。宗祠21-30座:黄姓28座,张姓22座,陈姓21座。宗祠11-20座:钟姓16座,赵姓15座,周姓14座,谭姓12座。宗祠1-10座:9座的有刘、汤等2姓;

8座的有邓、余、廖等3姓;

7座的有杨、何等2姓;

6座的有郑、莫等2姓;

5座的有区、凌、关、苏、吴等5姓,4座的有黎、高、曾、伍、升等5姓;

3座的有聂、冯、温、蒋、胡、潘、薛等7姓;

2座的有麦、谈、戴、马、夏、利、方、邹、巢、袁、陆、朱、许等13姓;

1座的有屈、徐、岑、鲁、蔡、钱、简、阮、龙、崔、龚等11姓。

宗祠最多的为林、梁、李、黄、张、陈等6姓,这基本与辖区内的人口数量前列的李、梁、黄、陈、林、赵等是基本对应。人口越多,经济文化越兴盛,宗祠建得越多,保存越多。人口数量少的姓,自然宗祠数量就少。

(四)历史年代

新会现存宗祠的年代,最早为明朝,以清朝为主。明朝的宗祠2座,占总数0.5%,分别为三江镇新江村的光所赵公祠和双水镇衙前村的乐天梁公祠(宋集贤学士梁公祠)。清朝389座,数量最多,占总数88.6%,成为宗祠的主流。其中清初的宗祠建筑特点多保存有明末的建筑风格。民国16座,占总数3.6%,形制沿用清朝。现代32座,占总数7.2%,均为以现代的材料和式样重建,没有做好“修旧如旧”。很多宗祠始建于明朝,在清朝或现代已重建,没有明朝形制,在此按现存建筑的年代统计。

(五)建筑规模

建筑规模中,一路两进的宗祠有334座,数量最多,占比为98.5%。,这是小型宗祠的标准规模。在中型宗祠中,一路三进39座,占比为8.9%。三路宗祠属大型宗祠,共有24座,占比5.4%,其中三路两进12座,三路三进10座,三路四进2座。其中罗坑镇石咀村的林氏家庙和双水镇上凌村的谭氏宗祠规模最大,为三路四进,加后楼。

在传统规格之外,一路一进31座,占比7%,应为一路两进、一路三进宗祠残损形成,或者重建为一进的二层建筑物。两路一进、两路二进、两路三进等两路建有10座,占2.3%,应为三路宗祠残损形成。此外,大泽文化的潭塾钟氏宗祠为两进的并列五路,部分建筑残损。

图5:林氏家庙及平面图(来源:新会区档案馆)

(六)保护情况

1.从维修工程来看,近年已维修的宗祠有177座,重建的有43座,没有维修的219座,整体维修率(含重建)为50%。这说明宗祠的维修保护得到地方各地的重视,村民积极捐款维修村内的宗祠,宗祠本体得到安全保障。分析各镇维修率,古井镇95%最高,其次是三江镇的93%,睦洲镇(78%)、沙堆镇(68%)、崖门镇(50%)等超过50%,而会城(44%)、双水(42%)、司前(35%)、罗坑(35%)、大泽(29%)的维修率偏低。可见新会东南部各镇的维修率偏高,西北部各镇偏低。

图6:本厚堂赵公祠维修前后对比(来源:新会区档案馆)

图7:宋忠尚书徐公祠维修前后对比(来源:新会区档案馆)

2.从文物保护方面看,共有66座宗祠公布为各级别的不可移动文物,占总数的15%。其中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处,为罗坑镇石咀村的林氏家庙;

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有古井镇的文楼吴氏宗祠、本厚堂赵公祠、宏仁堂薛氏祖祠及崖门镇的缘福陈公祠(洪圣始祖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三江镇的建安郡王祠;

一般的不可移动文物60座。从各镇宗祠公布文物的比例来看,崖门镇(53%)最高,其次20%-10%的有会城(24%)、古井镇(24%)、三江镇(21%)、司前镇(18%)、罗坑镇(14%)、睦洲镇(14%)、大泽镇(11%),而低于10%的有沙堆镇(9%)、双水镇(8%)。

图8:正在维修的司前镇云步李氏宗祠(来源:新会区档案馆)

(七)利用情况

宗祠的用途主要有文化、办公(队址)、工商(出租)等3种使用情况,合计有288宗祠得到使用,平均利用率为65%。

1.宗祠较好的用途是作为村落的文化场所,有223座,占总数51%,其中三江镇(92%)、睦洲镇(86%)、古井镇(71%)、会城(57%)等比例超过一半,双水镇(46%)、崖门镇(46%)、司前镇(38%)、罗坑镇(35%)、大泽镇(29%)低于一半。

2.出租用作仓库、香厂、商铺等不良用途有41座,占总数9%,其中双水镇有21座宗祠用作香厂、仓库(17%),会城也有8座用作红木工场、商铺(18%),而三江和睦洲两镇的宗祠完全不作工商用途。

3.从空置情况来看,双水镇空置36座宗祠,数量最多;

司前镇空置宗祠44%,比例最高;

三江和睦洲两镇空置宗祠的数量和比例均为最低。

图9:崖门镇永茂陈公祠布置的革命展览(来源:新会区档案馆)

(八)举例分析

朗坡黄氏大宗祠,位于新会区古井镇洲朗村委会朗坡村,建于清朝末年,三路三进,面阔31米,进深94米,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前广场立石狮和旗杆石各一对。曾用作中和小学、洲朗小学、洲朗初中校舍,学校撤出后出租作沙发工场。2012年,公布为江门市不可移动文物。2015年,村民在新会“民声热线”直播中反映情况,沙发工场被工商部门查处后空置,村民开始组织维修,进展缓慢。2019年,被古井镇列入旅游精品项目,政府投入20万元启动维修工程,村民捐款约100万元,当年完成一进三座建筑的维修工程,在国庆节期作为烧鹅节(旅游节)中的分会场投入使用,从此成为旅游景点,是新晋的网红打卡地。2020年3月,黄氏大宗祠被命名为江门市名建筑。

图10:游行团参观朗坡黄氏大宗祠(来源:新会区档案馆)

三、探索宗祠价值,提出宗祠的保护开发利用建议

(一)探索宗祠价值

宗祠作为中国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祭祀祖先的宗祠,在历史上让子孙铭记家庭的血脉关系,强调同姓同族的认同意识。现存宗祠中分属60个姓,林、梁、李等3姓的宗祠均超过40座,残损未统计在内的不计其数,可见本地古代宗族文化的兴盛。在当代,宗族文化已经相当淡化,每一座祠堂背后凝聚的是世世代代许多人的家乡情感。农村部分人口已到圩镇、县城工作居住,但村里祠堂是“乡愁”之一,总能吸引游子们叶落归根,回家乡祠堂坐坐成为每次回乡的主要内容。我们现在提倡的良好家风家训,实则就是祠堂文化的流转,有效地凝聚人心。

在古代,多数的自然村落都建有宗祠,这是岭南文化的时代产物,也是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体现。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和战乱炮火,新会区现存仍有439座宗祠实属不易。这些建筑物是先人遗留下的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宝贵的古建筑类不可移动文物,其建筑形制、木雕石雕等装饰工艺都值得研究,是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66座已公布为各级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座及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座最具文物价值。

这些宗祠位于村落中的中心或要道,村民常年在此纪念先祖,或舞龙狮艺、戏曲奏乐、书法绘画、村史展览、名人展览等文化活动,或节假日聚会聚餐,或婚庆酒宴,充满生活的气息,是农村和谐的一部分。说明宗祠源于民间社会活动,又贴近民众生活,是自然村落的重要公共建筑。

图11:三江镇建安郡王祠的“龙乡游龙”(来源:新会区档案馆)

(二)保养维修宗祠

新会现存的宗祠,有一半在近年进行维修或重建。其余一半没有得到日常保养和维修,大部分出现墙体残损开裂,梁架腐朽,屋面开裂漏水,存在安全问题。据统计,有151座宗祠(35%)处于空置状况,无人管理使用,杂草丛生,部分还堆放杂物、柴草等易燃物,消防隐患大。

1.要加强宗祠的保护。首先是强调专人管理,将宗祠纳入村里管理的项目,做好日常维护,定期开门通风,扫地除草,清除柴草杂物,留意宗祠安全动态。其次,在条件成熟时发动村民捐款开展宗祠的维修。农民富裕起来,参与首个公益项目多为维修宗祠,近年维修的177座宗祠基本都是村民自发捐款的。近两年,古井镇朗坡村民捐款约100万元维修黄氏大宗祠一进,管咀村民捐款约70万元维修隆芳林公祠,沙堆镇梅阁村民捐款约200万元维修乐野蒋公祠。

2.要积极向文物部门申报,通过提升文物级别可以更好的保护宗祠。如:根据宗祠的价值和现状,双水镇的上凌谭氏宗祠及仲羽张公祠、古井镇的朗坡黄氏大宗祠、三江镇的光所赵公祠、崖门镇的苹岗钟氏宗祠等保存较好的大宗祠可以升级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会城的大滘宋忠尚书徐公祠、罗坑镇罗坑村的光裕祠及报德祠、双水镇的嘉寮利氏宗祠、司前云步李氏宗祠等可以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

图12:双水镇的利氏宗祠(来源:新会区档案馆)

(三)开发利用宗祠

历史上的宗祠,本质就是宗族的标志。在新时代里开展宗祠的利用,应弘扬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乡情亲情,注意抛弃狭窄的封建宗族思想。目前,区内的宗祠主要用作文化用途(50%),如农家书屋、狮艺龙艺、老人活动、村史展览、革命展览等,这是宗祠利用的主流。如崖门镇旺冲村的永茂陈公祠(公布文物),原设有农家书屋、乒乓球室,现新布置《旺冲革命老区展览》,并将周边扩建为革命纪念公园。京梅村的缘福陈公祠,又是蔡李佛洪圣始祖馆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当地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蔡李佛武术文化的主要阵地,京梅村于2019年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图13:崖门镇缘福陈公祠前的学生活动(来源:新会区档案馆)

今后,宗祠的开发利用方面应是对群众开放的公共文化活动阵地,建设高标准的“文化祠堂”。去年,江门市开展开展文化祠堂的建设工程,强调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农村宗祠为依托,要求按“六有”标准建设:有姓氏文化、村史村情、乡风民俗、乡贤榜、核心价值观、乡村美景。目前,新会区已在古井、崖门、司前等3镇开始试点工作,按“六有”标准建设文化祠堂15座,按统一形样布置历史文化展示,今后陆续建设更多文化祠堂。

近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建设突飞突出。宗祠作为自然村落的公共建筑,已在新会各镇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游中发挥大作用。近年古井镇在国庆节期间举办的烧鹅节(旅游节)主会场是在霞路村的敬堂赵公祠和黄氏大宗祠,成为旅游节新亮点;

崖门镇南合村在乡村游时维修钟氏宗祠,将秫庄钟公祠建成南合村史馆,将亨吾钟公祠建成钟念祖纪念馆,成为南合乡村游的主要内容。

已出租作商铺、香厂、红木工场的宗祠,实际上消防隐患极大。村里应该正视此安全问题,尽快将其收回,拿回安全生产的主动权,不能为了少量租金罔顾安全,亦为下一步维修和利用工作做先期准备。

图14:司前镇冈主凌公祠的文化祠堂展示(来源:新会区档案馆)

(四)研究宗祠文化

尽管新会的宗祠众多,但简介资料散见于各村史专刊和维修资料,目前还没有部门或学者的专著、专刊、论文。建议地方的相关部门进行本地宗祠进行进行综合整理和系统研究,撰写调研报告、专业论文等,编著学术专著和民俗刊物,加深对宗祠兴建沿革、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的研究,探索宗祠开发利用的方向。

结语

宗祠,作为传统中国人心中的圣殿,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乡风民俗和建筑特色,实属难得的文化遗存。新会区在开展自然村落普查中,广泛分布农村的众多宗祠得到了重视,进行有效的统计。统计分析其数量、规格、年代、保护、用途等基本情况后,认为宗祠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文物价值和现实意义,其发展的方向应以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为主,建设文化祠堂,积极融入广大农村的文化、旅游事业,以深厚的历史沉淀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篇:宗祠开幕辞

各位亲朋好友,李氏族人,大家上午好:

我受白龙潭地区李氏续修理事会委托,向今天光临的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诚挚的问候。

时值阳春二月,已近清明,我白龙潭李氏宗祠主体工程竣工,暨清明祭祖典礼之时,忆谱中记载,我族人每逢春秋二祭,各户家长一名必须亲身齐至宗祠,虔诚祭拜,家谱修成后,百本存祠收执,而李氏宗族于明朝就建成了家庙。“迎水寺”坐落在白龙潭西北一百米,曾因洪水淹没而倒塌,现仍存有废墟。在老前辈的努力下,重建于现李咀矿大门外侧(俗称庙堂地),庙内西墙勒有碑记。1958年李咀孜煤矿在大跃进年代建成投产,因而无条件拆除。

优先人之懿德,列祖列宗之夙愿,族人有祠者,所以祭祖先,如木有本,如水有源,昭穆列先人之序,燕堂瞻后代之仪,族人代表决定,本族必有宗祠,坚定了重建宗祠的信心和决心,李传孟等18户族民更是自愿无偿捐出耕种多年的自留地。筹委会人员四处奔波,从农村到城市,跨区域的宣传建祠的重要性,进行筹措款项。经过不懈努力和全体李氏宗亲的捐赠,到目前为止共筹措资金53.77万元。李多刚在自己兴建砖厂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抽出12万元投入建祠,年高德重的理事会主任李士权老人在得知建祠资金危急面临停工之时,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其子亚东毫不犹豫的将家中积蓄10万元取出送到了筹委会。在所有捐赠者中,万元以上的8人,万元以下的71人,特别感谢凤台李佰广的多次捐赠。潘集、祈集、夹沟、李桥、李圩、刘龙、芦扬、龚集、泥河、马郢李咀孜、黑龙潭渡口、凤台城关、十世祖从超公裔孙、异性常住户、王传生等乐捐赞助,总共280余人,捐赠不能一一表述明细,张榜公布于宗祠院内,工程落成勒碑颂德。在此,向捐赠赞助的各位朋友、宗亲代表及所有帮助建祠的人员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谢意。

祠堂由李士玉、李平妇女免费规划设计,由李多刚、李多喜分两期施工,总工程材料款共70万元。自2008年动工以来,由于资金短缺、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延期至今,还望各位朋友及族人谅解。

祀典虔建,恢复旧观,龙景焕新,依定礼制,祖宗陞祠,有所慿依,昭穆因而森列,一堂之中,父父子子,兄兄弟弟,雍然蔼然,实为族人崇德报功所致,使族人尊祖、爱族、爱家乡,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

春露秋霜,正蕰藻流芳,频繁焕新; 左昭右穆,喜宗支藩衍,灵爽慿依。

最后祝大家在龙年行大运,身体健康,发大财!

2012年3月31日

第三篇:宗祠奠基仪式流程

唐氏宗祠奠基庆典仪式流程

一、奠基前一天工作1、2、3、4、5、土地平整完毕、松土、沙子到位、奠基石到位 挂条幅、架拱门、施放气球、插刀旗完成 铺地毯、搭建舞台、桌椅摆放到位 花盆、花篮、音响、话筒等摆放到位 签到处、停车位位置确定及指引标识到位 责任单位:宗祠筹委会

负责人: 责任单位:广告公司 负责人: 责任单位:广告公司 负责人: 责任单位:广告公司

负责人: 责任单位:宗祠筹委会

负责人:

二、奠基当日仪式前工作流程1、8:00以前各项礼仪准备工作就绪

8名礼仪小姐各自站到事先安排好的接待区位置,嘉宾及贵宾的胸花准备齐全、签到本、笔、礼品,由礼仪小姐给嘉宾戴花。责任单位:广告公司

负责人:2、3、4、5、6、7、8:00现场音响调试、话筒检查 8:05 摄影、摄像人员到位 8:10 绸花、铁锹、手套、毛巾到位 8:15 腰鼓队、军乐队到位 8:20 礼炮、礼花等庆典用品到位 08:30-09:00 腰鼓队、军乐队交替演奏 责任单位:广告公司

负责人: 责任单位:广告公司

负责人: 责任单位:宗祠筹委会

负责人: 责任单位:广告公司

负责人: 责任单位:广告公司

负责人: 责任单位:广告公司

负责人:

三、奠基当日仪式阶段 1、09:30 主持人上台宣布XXX致开幕词

此时礼仪小姐整齐的站在舞台两侧。当宣布有领导讲话的时候,由礼仪小姐引导上台。

责任单位:广告公司

负责人:

2、09:40 主持人宣布XXX理事长讲话3、09:50 主持人宣布XXX会长 讲话4、10:15 主持人宣布XXX代表 讲话5、10:25主持人宣布XXX代表 讲话6、10:35 主持人宣布XXX代表 讲话7、10:45 主持人宣布XXX代表 讲话8、10:55 主持人宣布XXX工程负责人 讲话9、11:15 主持人宣布

请各位家族理事、会长等为XXXX奠基

8名礼仪小姐引导领导走向奠基场地,同时奏乐,鸣响8门礼炮,预示唐氏家族红红火火、声名远扬。军乐队演奏《走进新时代》,锣鼓喧天,掀起奠基庆典的高潮。

责任单位:广告公司

宗祠筹委会

负责人:

10、11:25-11:50 领导挥动铁锹奠基

注意事项:礼仪小姐在领导后方手持托盘排列在两侧,待领导挥锹奠基完毕,拿托盘内的湿纸巾擦手。

责任单位:广告公司

宗祠筹委会

负责人:

11、11:50

主持人宣布奠基仪式圆满结束,请腰鼓队、乐队表演 责任单位:广告公司

负责人:

二0一一年二月二十日

(农历正月十八)

第四篇:宗祠奠基仪式发言稿

宗祠奠基仪式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宗亲,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在这春光明媚天降吉祥的美好日子里,我们尹氏宗亲欢聚在始祖纲公的发祥地,隆重举行《xx尹氏宗祠》奠基仪式,共同缅怀祖先的辉煌业绩,畅谈宗族团结,共商兴族大业,寻根,连根,同心,圆梦。

在此,我谨代表xx市尹氏宗亲会,向前来参加奠基仪式的省宗亲会的各位宗亲表示衷心感谢!

向xx省xx市尹氏宗亲会的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

向庆祚宗亲及宗祠建设理事会的各位宗亲表示衷心感谢!

向为建设宗祠慷慨解囊积极捐款,献计献策的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

宗祠建设是百年一遇的大好事,是一场教育后人敦宗睦族的善举,修宗词是为了家族,也是为了自己,今天我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之后,不能忘了我们的祖先给我们创立的基业,给我们遗传的基因,感恩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素养,要使先贤给我们树立的良好家风万代流传,就看我们今天的所做所为给后人留下了什么遗产,好的遗产不是财富金钱,而是良好的道德家风。

今天的宗祠奠基仪式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广泛发动宗亲捐款,筹集更多的资金,力争把尹氏宗祠建成教育后人纪祀祖先,敬仰先贤,敦宗睦族的圣地。

目前,我们xx的捐款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开展,虽然取得了一点成果,但还远远不夠,在此我代表xx宗亲会表示,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把修建宗祠的捐款工作落实到实处,为早日建成xx尹氏宗祠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我的话讲完了,再次谢谢大家!

第五篇:宗祠典礼主持词

梁氏宗祠落成典礼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宗亲,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冬至一过,新年就在眼前。今天,天空澄碧,纤云不染,远山含黛,和风送暖。在这个美好的日子,我们梁姓族人欢聚一堂,共庆祠堂修建,畅谈宗族渊源,共商兴族大业,作为梁氏后代,我们感到万分高兴和荣幸!因为我们的列祖列宗有了自己的家,我们这些梁氏子孙也有了精神家园,还因为我们梁氏家族又一次的盛大聚会。在此,对各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梁氏宗祠竣工庆典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列的欢迎!

我们梁姓是中华姓氏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是长盛不衰、精英辈出、人才济济的大姓、是当今乃至今后,当之无愧的名门望族。建立梁朝的梁武帝萧衍,他使社会安定,百姓富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伟大的开国明君之一;东汉时有隐士梁鸿;大书法家梁鹄(gu 3),他的作品受到曹操的喜爱,并且写诗加以称赞。

赵时有戌卒起义领袖梁犊(du4);唐代有天文仪器制造家、画家梁令瓒(zan4),文学家梁肃;北宋有权知开封府的梁颢(hao4),官至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南宋有女将梁红玉,抗金义军首领梁兴,画家梁楷;明代有戏曲家梁辰鱼;明末清初有建筑工匠梁九;清代有江南提督梁化凤,诗人梁佩兰,东阁大学士掌翰林院学士梁诗正,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梁国治,书法家梁章钜、梁延楠;近现代有曾于1921年出任国务总理的梁士诒;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维新变法倡导者梁启超;森林学家梁希;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

梁姓名人实在太多、举不胜举,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与他们一样我们都是梁族的后裔,我们来自同一地方、来源同一血脉、共同一祖宗。我们梁氏族人勤劳勇敢、重情重义、宽慈仁厚、尊老爱幼、勤奋好学、重视教育、识大体、顾大局。我们梁氏家族有着灿烂的过去,辉煌的现在,更会有美好的未来!

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来自梁氏各地各支的宗亲代表,他们分别是: XXX、XXX、XXX、……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在宗祠建设中所做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梁氏宗祠的开工建设,牵动着全体宗亲的心,让我们真正的感受到了血浓于水的情感,感人的事迹和场面数不胜数,在建设过程中收到各地所捐物资如下: XXX、XXX、XXX……

感谢他们对宗祠建设的无私奉献,掌声送给他们!下面有请XXX宣布宗祠竣工典礼开始。(奏乐,鸣礼炮,燃放烟花鞭炮)

下载古代宗祠调研情况报告[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宗祠调研情况报告[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宗祠落成典礼讲话稿

    宗祠落成典礼讲话稿 讲话稿一:宗祠落成典礼讲话稿各位嘉宾、各位长辈,各位宗亲、朋友们:大家好!锣鼓喧天,鞭爆齐鸣。今天是2013年的新年,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隆冬时节,这里气氛却如......

    宗祠落成典礼主持词

    宗祠落成典礼主持词1 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在这缅怀先贤、祭祀祖宗的清明时节,我们满怀激动的心情,欢聚在一起,参加李氏祠堂的初次庆典,对此,我表示热烈的祝贺!新建祠堂,是我李氏族......

    宗祠募捐倡议书

    宗祠募捐倡议书 宗祠募捐倡议书1 亲爱的家族同胞们:大家好!我先祖自__末由___迁居__,经朝历代,距今已有___年历史。现在欣逢盛世,政通人和,__氏族人子孙兴旺,人才辈出。然而人之有......

    宗祠募捐倡议书

    宗祠募捐倡议书1 尊敬的各位父老乡亲:你们好!水有源,木有本,人有祖,寻根问祖人之常情。__从受姓鼻祖__祖至今已有四千多年。__支下从始祖正三公开始,已传25世,经过数百年历史变迁......

    新建宗祠倡议书

    关于大授公后裔重建李氏宗祠的倡议书一、事由我大授公宗祠于一九零二年吉日由老前辈经过千辛万苦、费尽了多年心血为后代建立了我们的老宗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由于经过......

    宗祠落成典礼发言

    费海上庄宗祠落成发言 各位宗亲,各位父老: 落叶归根,饮水思源。今天,从全国各地千里迢迢赶回来的费海上庄费氏族人,与留守在家的宗亲们济济一堂,共同庆祝我费氏宗祠重建落成及举行......

    重建宗祠实施方案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莲山 重建宗祠实施方案祠堂是族人供奉、祭祀祖先,弘扬祖先功德,激励后世裔孙奋发向上的神圣这地,为历代人们所敬仰。然而,我XX宗祠开基始......

    宗祠落成主持词

    “李氏裕和公祠”落成庆典主持词(2013年10月2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李氏宗族父老乡亲: 大家好!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在这美好的金秋十月,在举国上下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