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绿色食品的调研报告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什么是“绿色食品”。
选题理由:绿色食品有益身体健康,日常生活中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它。
研究目的:让更多的人认识绿色食品,食用绿色食品,让更多的人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研究范围:
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认识
二、绿色食品的分类
三、绿色食品的作用
研究使用的方法:
1、上网查资料
2、去菜市场、超市调查
3、图书馆找资料
4、访问种菜的农民伯伯
结题报告
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绿色食品的确切定义。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一、绿色食品的分类
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到目前绿色食品如果按产品级别来分,包括初级产品、初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如果按产品类别来分,包括农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畜禽类、水产类、饮品类和其他产品。
二、绿色食品的作用
当你去超市买东西时,你会注意到有些蔬菜、奶粉、水果、饮料等商品的外包装袋上都印有同样的图案——太阳底下的两片绿叶轻托着一枚绿芽,这就是“绿色食品”的标识图案,这些食品就是“绿色食品”。
人们为什么喜欢绿色食品呢?一句话,就因为绿色食品有益身体健康。我们所吃的大多数食物都来自田野里的农作物和禽肉鱼蛋等,如果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受到污染,它们的体内就会积累起有害物质,这样,人吃了这些作物或用禽畜加工成的食品,就会中毒,影响人的健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吃的东西既要美味,又要有营养、卫生,没有任何污染。因此,绿色食品便成为人们渴望的食品,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生产也因此成为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的必然趋势。
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1.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生态环境;
2.对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
3.对产品依法实行统一的标志与管理。
绿色食品既然对人们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好处,那么要生产绿色食品必然要具备严格的条件:
1.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2.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3.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4.产品的包装、贮运必须符合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
三、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认识
目前,人们对绿色食品越来越重视,认识到绿色食品对自己的生活、对身体的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人们买东西必买绿色的,吃东西必吃绿色的,绿色食品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但是由于许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不甚了解,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首先,他们误认为纯天然食品就是绿色食品。其实一些纯天然食品生长在高铅、缺碘等地区,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土壤中的有害元素,食用后不仅没有好处,还会对身体造成很大危害。其次,有的人误认为绿色食品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但不使用化肥和
农药的食品不一定是绿色食品,而有些化肥和农药是可以限量使用的。第三,他们误以为野菜也属于绿色食品。自然生长的野菜,如没有经过专门严格检测,也不能称为绿色食品。
四、结论
绿色食品的开发利用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绿色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健康是生命的本钱!绿色健康的食品对于我们至关重要,我们的生活需要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以无污染与安全为标志的健康食品,但是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我们应该加强对绿色食品知识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绿色食品就是一种让人放心的食品,我们不仅要追求吃得饱,而且要吃得好,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第二篇:关于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调研报告
一、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现状
一是绿色食品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绿色食品生产面积已达4380万亩。其中,绿色食品种植面积238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XX万亩。全省已建立42个地、县286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已达到238个。全省各类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已达到200多个,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就达到81个。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试验示范的带动作用,全省已累计推行标准化种植面积7000多万亩,农业标准覆盖率已达到70%以上,其中,四大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等农业标准覆盖率已达到75%以上;农垦系统农业标准化覆盖率已达到100%。绿色畜禽饲养量1286万头。绿色产业生产总量1581万吨,产值498万元。二是绿色农产品认证领域进一步拓宽。目前,我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已达787个,生产总量1110万吨;无公害农产品238个,生产总量802万吨。同时,认证领域已扩大到粮油、饮料、乳制品、豆制品、糖酒、畜禽、蔬菜、经济作物、山野菜、食用菌、林特产品、生产资料等领域。三是绿色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我省制定实施绿色食品技术标准49项,绿色食品开发从投入品标准、生产 技术操作标准到产品加工标准,坚持全程标准化,有效地提高了全省绿色食品标准化水平。四是绿色食品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全省绿色食品龙头企业305户,其中国家级和省级75户,全省绿色食品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73亿元,占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的24.4%,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贸工农、产供销相连接的绿色玉米、大豆、大米、乳品、肉类、山产品、饮品和特色产品等8大产业体系。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清醒地看到还存在不平衡和诸多不足之处。一是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够。大部分的绿色食品的种养殖生产以家庭、个人为单元,规模、资金、产量上不去,各自为政,缺乏竞争力。龙头企业自身不够强大,引导和带动作用不突出;二是品牌意识偏差、狭隘。产品生产者都想出自己的名、创自己的牌子,造成一个地域同个品种多个牌子,缺乏影响力和规模效益;三是产品生产者过分依赖天然优势,科学种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只顾眼前利益,单一追求产量,盲目滥用投入品,缺乏绿色、保持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诚信、自律意识;四是多数绿色食品科技含量低,生产标准不统一,操作技术不规范。原字号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统装粗货多、精包装细货少;五是缺乏系统的、分层次的检验、检测系统。检验、检测机构基本上集中在大中城市,县级以下基本上没有,适时的现场鉴别性检验、检测根本没有,批量检验、检测的覆盖率极低。全方位的安全和质量监测更是无从谈起。没有科学数据支持;六是绿色食品市场混乱。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监管的力度和规范性,有待于加强和提高。鱼龙混杂、冒名顶替、优质不优价,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绿色食品生产者的积极性。省内对外埠产品的准入滞后,缺少了公平竞争的前提。
三、进一步发展壮大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意见
根据我局“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的职能,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
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奋斗目标,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按照“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深入开展食品放心工程和专项整治,组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强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做大作强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不断探索食品安全长效机制,从而进一步促进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具体措施
加大对绿色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的整治
1、加强产地生态环境建设
进一步加强食品产地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测,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防治工作。
2、狠抓绿色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行业标准和参照国际农产品标准及技术要求,制定全省主要农作物和畜禽等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统一生产标准和技术措施。同时制定出台安全农产品的农业种植、畜禽饲养等生产基地管理办法,建立统一的农业生产管理档案,以利于农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的实施。加强对农业投入品、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绿色食品加工原料采购的监管,以保证企业按标准和要求组织生产、依法规范企业使用安全食品质量认证标志;
严格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按照国家及有关部门公布的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特别是严把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使用关,在生产过程中,全面推行生产记录档案化管理,并严格监管措施,从而使农业生产者从传统的无约束、随机生产转向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生产,以保证生产中全程质量控制;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督体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的规定,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联合检查监督,把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质量认证标志的监督管理和生产基地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肃查处,依法维护全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规范市场经济行为;
强化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力度。加强农业生产投入品的登记、生产许可使用管理工作。加快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和淘汰进程。支持无公害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机构建设,配备现代化的检验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逐步建立起内容与承担任务相适应,建设布局与无公害食品区域布局相结合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基本形成以省级检测为主,区域性检测为辅,以重点市县为基础,各级检测系统的配置水平达到国家农产品检测指标的基本要求;
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试点;
深入开展农药、兽药、畜产品、水产品专项整治工作;
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的行为。
3、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
继续实施对蔬菜农药残留、畜产品“瘦肉精”等污染和水产品氯霉素污染的监测工作。
4、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以蔬菜等农产品为重点,探索“IC卡管理”、“联户联保”等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办法。
(二)加大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整治
1、突出抓好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整治
严厉查处粮、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酒、饮料、儿童食品和保健食品等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的违法行为;认真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运用政府监管、市场引导、企业自律三管齐下的办法,遏制无证生产行为;取缔无证生产的小作坊,对有制假劣迹和质量不稳定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和整治,从严审查企业生产条件,督促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
2、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日常监管
全面开展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建档工作,逐一建立企业动态监管档案,完善工作制度和运行规则,对食品生产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对高危、中危、低风险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分别实行A、B、C分类分级监管。落实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实施定责、定人、定区域、定企业的监管模式,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全面实行巡查、回访、年审、定期检验、监督抽查、强制检验等措施,确保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日常监管到位;进一步完善预警制度、快速反应机制、奖励举报制度、行政辖区打假责任制、制假“黑名单”等五项执法打假制度;建立假劣绿色食品召回制度;建立绿色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和人员资质审核、注册管理制度。
3、展食品卫生许可证专项整治
规范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和监督,清理无证和不符合卫生许可条件的生产企业,严格按照相应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规范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进行审核和监督,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严格依法予以查处。
(三)加大对绿色食品流通环节的整治
1、开展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包装标识专项执法检查
重点对饮料、酒、奶制品、儿童食品、保健食品、豆制品、腌熏制品、调味品、罐头、食用油等绿色食品加大质量监测力度,逐步建立并强化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不合格绿色食品的退市监管,依法责令企业停止销售和追回不合格食品,完善相关的处置措施。同时查处一批影响恶劣的食品假标识、假包装、假商标案件。
2、健全食品流通服务体系,加强企业自检体系建设
向社会推荐优秀企业和优质绿色产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冷链配送和电子商务,加快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步伐;加快推进企业自检体系建设,积极督促大型畜禽屠宰加工和农产品经销企业建立严格的进货检验制度,配备必要的有害物残留检测设备,进一步完善委托检验制度,形成有害物超标食品市场退出机制。
扶持壮大龙头绿色食品企业
通过“抓龙头、抓源头、抓典型”,大力扶持龙头绿色食品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从而实现绿色产业的壮大。抓龙头就是要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通过推荐诚信放心食品企业,推广企业生产经营示范文本,推进食品全链条良好生产规范和建设绿色、特色食品工业基地等措施,提高我省绿色龙头企业的食品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发展壮大食品支柱产业。抓源头就是要抓住国家加大粮食主产区扶持力度的大好机遇,通过绿色龙头企业的食品安全良性带动,引导绿色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组织模式,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发挥我省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质粮食和无公害农业,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无公害农畜产品标准化种植养殖示范区建设,走农业绿色化道路。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省作为全国最大优质商品粮基地和绿色农业基地的地位。抓典型就是选择XX黑木耳等我省典型优势绿色食品产业,按照突出食品安全,打造健康产业的原则,整合优势食品产业的品牌和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产业服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诚实信用体系等4大体系,推进优势食品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和工厂化,并通过XX黑木耳等典型优势产业的规范与提高,不断探索以食品安全为品牌推进我省优势食品产业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
加快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步伐
1、全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落实《全国食品标准XX一XX年发展计划》和《全国农业标准XX一XX年发展计划》;
加强“三绿工程”和农产品流通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审查制定酒类商品批发和零售经营管理规范以及屠宰加工行业等标准。
2、验、检测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
扶持、整合、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食品(农副产品)质检中心,加强市(地)、县的食品(农产品)质检机构建设;
加快省部级质检中心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工作。
3、对绿色食品工业发展的宏观指导
大力调整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结构,切实提高食品工业发展水平,推动绿色食品工业健康有序发展。
4、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
全省各市地县都要在本行政区域内选择一批基础较好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业、龙头企业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各市、县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开展食品安全信用知识培训、开展调查研究、建立食品企业内部经营档案、建立企业食品安全信用 档案。
逐步推广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档案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建立食品安全信用基础标准和信用征集、评价、披露、奖惩制度,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信用意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和试点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
5、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监测系统和信息通报网络,选择几种高风险食品开展食品安全状况调查;
按照《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发布暂行管理办法》规范各部门信息发布程序,推进奶制品和蔬菜的信息发布试点工作。
第三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随着地球环境的逐步恶化,绿色农产品和加工食品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食品安全面临危机的今天,发展绿色食品意义更加重大。结合我市发展实际,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绿色食品的发展途径。
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具备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生态优势、环境优势、基础优势,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基地建设日新月异,绿色产业不断壮大,绿色产业收入不断攀升,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是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市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监测面积达到**万亩,产量达到**万吨,产值实现**亿元;获认证面积**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万亩,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二是生产标准不断完善。实行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方式;制定了绿色水稻、大豆、玉米等标准化规程;建立田间管理档案;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万亩;实施场县共建,提高标准化管理经验;保证绿色生产基地高标准、高水平。三是产业水平不断提高。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家,加工量**万吨,销售收入**亿元。四是绿色产品不断增加。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个,其中绿色(有机)食品产品**个、无公害农产品**个;大黑鱼、椴树蜜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五是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达理山”、“云珠”、“吉之岛”、“玉琳”、“馨悦”等农产品品牌叫响国内外;各大龙头企业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大中城市建有销售网点,而且在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建有销售机构,绿色食品知名度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因此说,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具有雄厚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市委、市政府把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作为“六大产业基地”之一列入了我市“十二五”重点工作,这对于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我们要逐步解决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展中的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监管薄弱等影响绿色产品质量效益等制约着今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问题,从质量标准、发展格局、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更加注重绿色食品的质量效益,不断推进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大发展、快发展,为始终保持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位置而不懈努力。
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建议
随着社会上食品污染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对绿色、健康、环保食品的强烈追求,绿色食品的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捧的热点。因此,提高绿色食品的质量效益已经到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和重要时期。绿色食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必须符合我市创建“六大产业基地”的总体思路。因此,我建议,我市绿色食品产业产业发展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省,乃至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潮流,让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严格质量标准。注重质量标准是绿色食品开发的前提。一要加强环境保护,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二要建立良好的产业基地,为绿色食品发展提供优质原料保证。三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种植环节、加工环节、销售环节都要制定一系列标准,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以此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标准。四要严格控制化学投入品的应用。以有机、生物肥料替代化学肥料,以生物防治技术替代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
(二)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确定“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所谓“三位一体”,就是在适合绿色食品开发的地区建立起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伴随环境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不断提高绿色食品开发的档次和水平。在我市的近郊区,要以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为重点,不仅适应各级政府菜栏子工程,而且满足了城市居民对蔬菜质量的要求;在三县(市),要以绿色水稻、玉米、大豆为重点,面向南方大中城市,定位于各大超市,提供高质量的绿色食品;在环境质量好,没有污染的地区,要以有机食品开发为重点,面向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绿色食品消费市场,促进有机食品出口创汇。因此,绿色食品开发要因地制宜,建立起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产业区、产业带,形成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三)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发展精深加工。发展精深加工是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的必要手段。从我市来看,绿色食品大多还是原字号产品,要进一步提高效益,就必须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大米要由原粮向蒸熟米、方便米、米糠油延伸;大豆要由色拉油向大豆蛋白、卵磷脂、异黄酮延伸;玉米由原粮向木糖醇、玉米粉、玉米糁延伸;蜂产品由蜂蜜向冻干粉、蜂胶延伸等等。同时,要特别注重改进产品包装,做到精美、环保、方便,使绿色食品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达到完美统一,使我市的绿色食品真正体现出我省的优势和特色,成为推得开、叫得响的拳头产品。
(四)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加强品牌建设。品牌是绿色产品质量档次的象征。因此,要进一步搞好绿色产品品牌建设,在精心打造品牌、整合品牌和宣传品牌上狠下功夫。首先要冠之以一个具有优美健康、过目不忘、丰富内涵的品牌名称。例如,玉山市的绿色品牌均可以冠之以“绿惟美”品牌,在良好的质量的前提下,打造品牌。统一品牌,就是要把我市大米行业的众多品牌,通过企业整合重组的形式,成为一个或两个品牌,集中闯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宣传品牌就是要像宣传我市形象宣传片那样,在央视的黄金时段进行重点宣传,宣传我市绿色产品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尽快形成驰名品牌或驰名商标。
(五)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建立健全监督管理。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是绿色食品质量效益的保证。在我市应建立绿色产品可追溯制度,加强四个方面监管。一要加强质量监管。建立绿色食品质量追溯体系,严格备案农产品名称、种植基地、收购日期、收购责任人、加工企业、生产日期、加工负责人、产地等信息,增强农户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绿色食品生产安全意识。建立绿色食品检测中心,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形成自检、抽检、年检互相衔接、互为补充的产品监测体系。二要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推行农资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切断影响绿色食品发展的农资投入到生产中。三要加强企业监管。积极配合国家、省的企业年检、产品抽检,监督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企业按照标准生产、经营。四要加强信用监管。要引导企业树立诚信理念,构建以企业信誉、产品品牌、信用记录等为重点的信用机制;要保证绿色产品的质量,从而提高我市绿色产品的诚信。
第四篇:关于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调研报告
一、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现状
一是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面积已达4380万亩。其中,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238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2000万亩。全省已建立42个地(市)、县(含8个农垦分局)286个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全省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已达到238个。全省各类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已达到200多个,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就达到81个(国家级35个、省级46个)。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试验示范的带动作用,全省已累计推行标准化种植面积7000多万亩,农业标准覆盖率已达到70%以上,其中,四大作物(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蔬菜等农业标准覆盖率已达到75%以上;农垦系统农业标准化覆盖率已达到100%。绿色畜禽饲养量1286万头(只)。绿色产业生产总量1581万吨,产值498万元。二是绿色农产品认证领域进一步拓宽。目前,我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已达787个,生产总量1110万吨;无公害农产品238个,生产总量802万吨。同时,认证领域已扩大到粮油、饮料、乳制品、豆制品、糖酒、畜禽、蔬菜、经济作物、山野菜、食用菌、林特产品、生产资料等领域。三是绿色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我省制定实施绿色食品技术标准49项,绿色食品开发从投入品标准、生产技术操作标准到产品加工标准,坚持全程标准化,有效地提高了全省绿色食品标准化水平。四是绿色食品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全省绿色食品龙头企业305户,其中国家级和省级75户,全省绿色食品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73亿元,占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的24.4%,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贸工农、产供销相连接的绿色玉米、大豆、大米、乳品、肉类、山产品、饮品和特色产品等8大产业体系。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清醒地看到还存在不平衡和诸多不足之处。一是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够。大部分的绿色食品的种养殖生产以家庭、个人为单元,规模、资金、产量上不去,各自为政,缺乏竞争力。龙头企业自身不够强大,引导和带动作用不突出;二是品牌意识偏差、狭隘。产品生产者都想出自己的名、创自己的牌子,造成一个地域同个品种多个牌子,缺乏影响力和规模效益;三是产品生产者过分依赖天然优势,科学种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只顾眼前利益,单一追求产量,盲目滥用投入品,缺乏绿色、保持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诚信、自律意识;四是多数绿色食品科技含量低,生产标准不统一,操作技术不规范。原字号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统装粗货多、精包装细货少;五是缺乏系统的、分层次的检验、检测系统。检验、检测机构基本上集中在大中城市,县级以下基本上没有,适时的现场鉴别性检验、检测根本没有,批量检验、检测的覆盖率极低。全方位的安全和质量监测更是无从谈起。没有科学数据支持;六是绿色食品市场混乱。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监管的力度和规范性,有待于加强和提高。鱼龙混杂、冒名顶替、优质不优价,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绿色食品生产者的积极性。省内对外埠产品的准入滞后,缺少了公平竞争的前提。
三、进一步发展壮大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意见
根据我局“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的职能,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
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奋斗目标,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按照“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深入开展食品放心工程和专项整治,组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强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做大作强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不断探索食品安全长效机制,从而进一步促进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具体措施
(一)加大对绿色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的整治
1、加强产地生态环境建设
进一步加强食品产地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测,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防治工作。
2、狠抓绿色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
(1)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行业标准和参照国际农产品标准及技术要求,制定全省主要农作物和畜禽等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统一生产标准和技术措施。同时制定出台安全农产品的农业种植、畜禽饲养等生产基地管理办法,建立统一的农业生产管理档案,以利于农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的实施。加强对农业投入品、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绿色食品加工原料采购的监
管,以保证企业按标准和要求组织生产、依法规范企业使用安全食品质量认证标志;
(2)严格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按照国家及有关部门公布的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特别是严把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使用关,在生产过程中,全面推行生产记录档案化管理,并严格监管措施,从而使农业生产者从传统的无约束、随机生产转向标准化
操作、规范化生产,以保证生产中全程质量控制;
(3)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督体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的规定,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联合检查监督,把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质量认证标志的监督管理和生产基地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肃查处,依法维护全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规范市场经济行为;
(4)强化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力度。加强农业生产投入品的登记、生产许可使用管理工作。加快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和淘汰进程。支持无公害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机构建设,配备现代化的检验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逐步建立起内容与承担任务相适应,建设布局与无公害食品区域布局相结合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基本形成以省级检测为主,区域性检测为辅,以重点市县为基础,各级检测系统的配置水平达到国家农产品检测指标的基本要求;
(5)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试点;
(6)深入开展农药、兽药、畜产品、水产品专项整治工作;
(7)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的行为。
3、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
继续实施对蔬菜农药残留、畜产品“瘦肉精”等污染和水产品氯霉素污染的监测工作。
4、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以蔬菜等农产品为重点,探索“ic卡管理”、“联户联保”等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办法。
(二)加大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整治
1、突出抓好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整治
严厉查处粮、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酒、饮料、儿童食品和保健食品等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的违法行为;认真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运用政府监管、市场引导、企业自律三管齐下的办法,遏制无证生产行为;取缔无证生产的小作坊,对有制假劣迹和质量不稳定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和整治,从严审查企业生产条件,督促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
2、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日常监管
全面开展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建档工作,逐一建立企业动态监管档案,完善工作制度和运行规则,对食品生产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对高危、中危、低风险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分别实行a、b、c分类分级监管。落实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实施定责、定人、定区域、定企业的监管模式,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全面实行巡查、回访、年审、定期检验、监督抽查、强制检验等措施,确保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日常监管到位;进一步完善预警制度、快速反应机制、奖励举报制度、行政辖区打假责任制、制假“黑名单”等五项执法打假制度;建立假劣绿色食品召回制度;建立绿色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和人员资质审核、注册管理制度。
3、展食品卫生许可证专项整治
规范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和监督,清理无证和不符合卫生许可条件的生产企业,严格按照相应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规范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进行审核和监督,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严格依法予以查处。
(三)加大对绿色食品流通环节的整治
1、开展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包装标识专项执法检查
重点对饮料、酒、奶制品、儿童食品、保健食品、豆制品、腌熏制品、调味品、罐头、食用油等绿色食品加大质量监测力度,逐步建立并强化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不合格绿色食品的退市监管,依法责令企业停止销售和追回不合格食品,完善相关的处置措施。同时查处一批影响恶劣的食品假标识、假包装、假商标案件。
2、健全食品流通服务体系,加强企业自检体系建设
向社会推荐优秀企业和优质绿色产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冷链配送和电子商务,加快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步伐;加快推进企业自检体系建设,积极督促大型畜禽屠宰加工和农产品经销企业建立严格的进货检验制度,配备必要的有害物残留检测设备,进一步完善委托检验制度,形成有害物超标食品市场退出机制。
(四)扶持壮大龙头绿色食品企业
通过“抓龙头、抓源头、抓典型”,大力扶持龙头绿色食品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从而实现绿色产业的壮大。抓龙头就是要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通过推荐诚信放心食品企业,推广企业生产经营示范文本,推进食品全链条良好生产规范(gmp、haccp)和建设绿色、特色食品工业基地等措施,提高我省绿色龙头企业的食品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发展壮大食品支柱产业。抓源头就是要抓住国家加大粮食主产区扶持力度的大好机遇,通过绿色龙头企业的食品安全良性带动,引导绿色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组织模式,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发挥我省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质粮食和无公害农业,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无公害农畜产品标准化种植养殖示范区建设,走农业绿色化道路。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省作为全国最大优质商品粮基地和绿色农业基地的地位。抓典型就是选择东宁黑木耳等我省典型优势绿色食品产业,按照突出食品安全,打造健康产业的原则,整合优势食品产业的品牌和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产业服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诚实信用体系等4大体系,推进优势食品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和工厂化,并通过东宁黑木耳等典型优势产业的规范与提高,不断探索以食品安全为品牌推进我省优势食品产业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
(五)加快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步伐
1、全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1)落实《全国食品标准2004一2005年发展计划》和《全国农业标准2003一2005年发展计划》;
(2)加强“三绿工程”和农产品流通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审查制定酒类商品批发和零售经营管理规范以及屠宰加工行业等标准。
2、验、检测体系建设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
(2)扶持、整合、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食品(农副产品)质检中心,加强市(地)、县的食品(农产品)质检机构建设;
(3)加快省部级质检中心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工作。
3、对绿色食品工业发展的宏观指导
大力调整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结构,切实提高食品工业发展水平,推动绿色食品工业健康有序发展。
4、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
(1)全省各市地县都要在本行政区域内选择一批基础较好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业、龙头企业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各市(地)、县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开展食品安全信用知识培训、开展调查研究、建立食品企业内部经营档案、建立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2)逐步推广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档案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建立食品安全信用基础标准和信用征集、评价、披露、奖惩制度,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信用意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和试点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
5、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
(1)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监测系统和信息通报网络,选择几种高风险食品开展食品安全状况调查;
(2)按照《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发布暂行管理办法》规范各部门信息发布程序,推进奶制品和蔬菜的信息发布试点工作。
第五篇:2012湄潭队绿色食品加工业课题组调研报告
题目: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组别:湄潭队绿色食品加工业课题组
组长:卢
俏
组员:徐龙泉
李
艳
王
军
单位: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时间:2012年8月
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调研员:卢俏
徐龙泉
李艳
王军)导论
1.1 调研背景
绿色食品产业是指由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加工制造企业及其经专门认定的产前、产后专业化配套企业、以及其他绿色食品专业部门所组成的经济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特定的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由此构成统一的产业结构体系。通常谈到的绿色食品产业主要是指绿色食品农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统称为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因其产品安全、营养、健康而备受青睐。
绿色食品产业的特征:(1)经济活动专业化。
(2)经过专门认定。
(3)具有统一的标识。
“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本”。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的需求层次也不断提升,从以前的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到现在追求健康安全无污染的绿色有机食品,人们对食品的需求水平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层面,因此绿色食品加工业是食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湄潭是典型的内陆农业县,素有“茶城、酒乡、粮仓”之称,先后被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授予“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多项荣誉称号。综上所述,湄潭县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在校研究生,我们希望寄自己所学理论于实践,深入基层,深入大中小型加工企业,对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找出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1.2 调研目的
基于湄潭县本身的地理优势、政府给予的扶持政策以及市场的导向作用,我们调研组希望通过此次调研活动,了解湄潭县绿色加工业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为湄潭县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3 调研方法与对象
基于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实际,结合前期对湄潭绿色加工业发展状况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本课题组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问法、观察法等调查方法,对湄潭县的复兴镇、永兴镇、湄江镇和天城乡这四个代表乡镇及湄潭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进行了相关调研。
复兴镇等四乡镇在湄潭县为自北向南分布,地理位置具有代表性。其中,复兴镇具有代表性的绿色食品加工业为随阳山茶叶示范带(含栗香茶业公司随阳山有机茶厂)等;湄潭县具有代表性的茶叶种植基地“万亩茶海”位于永兴镇;天城乡以种植茶叶和辣椒为主,是著名品牌“老干妈”辣椒食品的基地之一;湄江镇核桃坝村为湄潭县茶企业发展的起源地,同时有知名公司,如兰馨茶业公司、四品君茶叶公司等入驻。
湄潭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系贵州省目前规划建设面积最大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基地,2009年升级为市级工业园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等,是贵州省、遵义市确定重点建设的园区之一。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大体表现为绿色食品原料的生产遍布湄潭县各乡镇,呈现以国营、集体和企业的基地、示范园区为主,并带动周边农户和个体为辅的生产型结构。绿色加工企业主要集中于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少量乡镇企业达到绿色加工的标准。
2.1 湄潭县部分乡镇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湄潭茶叶初加工呈现以企业为主、农民及个体为辅的生产性结构。茶叶加工体系主要由国营茶场、茶叶公司、集体企业、个体加工厂、家庭手工作坊构成,加工经营有四种情况: 一条龙生产企业, 发展模式:公司(茶场)+原料生产基地+ 农户,生产基地初加工,终端加工和精选包装设在工业园区;二是乡镇茶叶企业(初加工半成品与精制成品销售)+ 农户茶园;三是收购茶叶精制销售的合伙或个体企业;四是家庭手工作业。目前, 国营茶场、集体茶场以及茶叶企业是茶叶的主体, 茶园规模大, 生产经营一条龙。由通过退耕还茶政策发展起来的农民家庭茶园, 茶园面积小, 以幼龄茶园为主, 这类家庭茶园多数是自办手工作坊, 有少量的简易设备, 生产、加工、销售由家庭统筹安排, 自主经营。没有设备、没有加工技术的农户只有依附于较有实力的农户加工厂。在偏远地方未建立加工厂的地方, 茶农只有靠手工制茶,加工能力不能满足需要, 茶青浪费现象普遍严重, 而且难以形成市场规模、品牌优势, 内耗资源多, 产品质量不稳定, 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信息不灵, 在安全生产、税税收方面政府难以控制。2.1.1 复兴镇
复兴镇位于湄潭县北,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薯类,经济作物以种植茶叶、烤烟、油菜、辣椒为主,畜牧业以养殖生猪和青田鱼为主。
复兴镇2004年至2006年着力打造了随阳山茶叶示范带,2006年到2007年又重点打造了观音阁茶叶示范带茶园一万亩。其中,随阳山栗香有机茶厂带动了茶叶示范带的发展,实现了全村人均两亩茶的计划。在发展种植面积同时,茶厂还十分关注茶青的农残问题,成立了随阳山茶叶专业合作社,依靠社员的互相监督,实现茶青低农残甚至零农残的目的。2.1.2 天城乡
天城乡处于湄潭县东南面,主要经济作物包括茶叶、辣椒和烤烟等,茶叶种植面积达15000余亩,辣椒种植面积达7800余亩,主要为湄潭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及老干妈等品牌企业提供原材料。2.1.3 永兴镇
永兴镇位于湄潭县东部,湄江河上游,农业以茶叶、茅贡米种植和青田鱼养殖为主,是湄潭县茅贡米生产基地、青田鱼繁育基地。著名的万亩茶海坐落镇内,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的部分厂家都在此设有原料种植基地。目前永兴镇茶园面积达5万余亩,占全县茶园面积(22.5万亩)的25%以上。永兴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00余家,产量1500万斤,产品有“湄潭翠芽”“遵义毛峰”等。永兴镇具有代表性的绿色加工厂有玉喜制茶厂、茗珠制茶厂和吉泰茶叶制茶厂。制茶厂主营茶叶加工,以湄潭翠芽的加工、销售及茶叶深加工的生产为主。2.1.4 湄江镇
湄江镇位于湄潭中心,是黔北著名的“鱼米之乡”和“茶乡”,全省唯一的茶叶科学研究所位于湄江镇境内。全国著名茶叶专业村“核桃坝村”拥有优质茶园5000余亩,主要产品老茶农牌“核伦春茶”闻名国内外。
湄潭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位于湄江镇内,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有兰馨茶业公司、四品君茶叶公司、陆圣康源公司等,主要经营茶叶的制作和深加工。
2.2 湄潭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贵州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东部,是贵州省目前规划建设面积最大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基地,规划面积18.76平方公里,按A、B、C三个区域进行建设,划分为分为茶叶产业、食品生产、农产品深加工业等七大功能区。目前,A区综合产业项目高度密集,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B、C区规划中。园区现有入驻企业52家,其中,投产企业28家,具有代表性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有栗香茶业公司、陆圣康源公司、兰馨茶业公司、茅贡米业等。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园区自规划建设以来,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多项荣誉称号。2.2.1 栗香茶业公司
贵州省湄潭栗香茶业有限公司总部位于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占地28368.8㎡,清洁化名优茶叶初加工生产线2条,清洁化名优茶叶精加工生产线1条(含包装)、厂房面积3660㎡。并在永兴镇流和渡、复兴镇随阳山自有高标准有机茶园1280亩,建有清洁化名优茶叶初加工生产线各2条、占地面积14094.38㎡、厂房面积4570.93㎡(其中流河渡1484㎡、随阳山3086.93㎡)。相关制茶设备358台(套),名优茶年生产能力可达到500吨。同时配套在永兴、马山、复兴、洗马等乡镇采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形式建有茶园生产基地4个、茶园总面积38680亩(其中:高标准示范茶园3000亩),辐射带动茶农11800户,约48000人。2010年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有机茶认证茶园面积4954亩。2007年在永兴镇干河沟-流河渡-长水田建有“贵州省无性系优质茶苗繁育基地”1个、苗圃面积1200亩,年茶苗繁育能力可达1.2亿株。2.2.2 陆圣康源公司
2.2.3 兰馨茶业公司 2.2.4 茅贡米业 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近年来,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虽然实现了较快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从市场化角度来衡量,在规模化、产业化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湄潭县绿色食品原材料方面问题
绿色食品原材料,如茶叶和辣椒等的种植主要集中在湄潭县各乡镇地区。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如地理环境的制约,资金匮乏,水利设施不健全和群众意识落后等,使得本地绿色食品原材料的种植大部分以家庭为单位,种植面积小,发展不均衡,管理分散。虽然近几年发展起了永兴的万亩茶海等茶叶种植产业带,但是也存在监管不严,农残检测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3.2 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方面问题 3.2.1产业融资难,投资能力不足
融资难已成为目前制约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随着银行商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银行大多不愿承担风险贷款给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湄潭县大多数绿色食品加工企业都面临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的问题,特别是多数中小型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加工小作坊在资金方面更是困难重重。投融资担保平台资本规模小,且目前仍是政府性平台,担保抵押融资范围小,孵化金融资本能力弱。另外,招商渠道单一,招商人才匮乏、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等也影响着招商引资成效,制约着外来资本的引入。贷款难、担保难、融资环境和招商力度等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市场开拓、新产品开发、规模扩大。
3.2.2产业集聚配套程度不高,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湄潭县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在区域布局、规模、数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总体看,大多数都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下,形不成规模,上不了档次,更形不成集约化生产。生产环节的粗放化、零星化,严重地制约了地方拳头产品的形成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同时也使加工企业因原料短缺和缺乏市场而无法做强做大,产业链无法拉长,抵御风险能力无法提升。
大多数的加工企业还处于出售初级产品的低层次阶段,精深加工项目少,产业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了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综合效益不高。绿色食品制成品水平低,企业整体规模小、装备水平低,自我发展不足,严重制约了湄潭绿色食品加工业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层次的落后又直接影响着绿色食品的生产与销售规模,使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3.2.3技术人才匮乏,科研投入不足
湄潭县作为一个县级地区,其对人才的吸引有限。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绿色加工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科技投入跟不上,企业缺乏必要的技术咨询、人才培训和对外交流,造成生产发展不平衡。
大多数中小型加工企业仍沿用简陋的厂房、简单的设备和传统的工艺技术,虽然近年来部分企业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使技术装备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就整个行业而言,科研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仍显不足,技术力量任很薄弱。
3.3 湄潭县绿色食品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方面问题
3.3.1 营销环节薄弱,市场体系不健全
由于经营的分散,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使绿色食品不能形成统一的销售体系,仅靠老的方式和老的客户维持销售,未能形成营销的网络化和多元化。另外,绿色食品加工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名牌品牌战略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整个湄潭县品牌众多但名牌少,导致竞争无序化,市场竞争激烈、资金流转困难、品牌宣传成本高等一系列实质性问题困扰着加工企业的生产销售。
3.3.2 监管机制不健全,行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受制于多种因素,包括产地环境,农业品投入,生产控制,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等多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每个环节进行监控,才能保证最终消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调查发现,目前支撑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一些保障措施不全,标准、认证、监测等不够完善,在绿色食品加工过程规范化、质量控制制度化有待进一步加强。缺乏对加工企业、营销企业,批发市场,产销协会等经济责任主体的监管,市场准入机制尚未建立,从而大大影响了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消费态度。
3.3.3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
在检测服务方面,标准化工作滞后和不完善以及监督实施不力;绿色食品加工业在卫生方面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例如食品包装袋是否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加工原料是否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标准,废料的排放是否有破坏环境的渠道,这都是绿色食品加工业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
在信息服务方面,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技术和操作人员缺乏、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和应用水平较低,绿色食品加工业企业与科研单位、上下游企业间联系不够紧密,农产品加工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这些问题阻碍着政策、资金、人才和技术信息的传递。
在社会中介服务组织方面,规范化制度、创业辅导、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人才培训、对外交流、政策法律服务等都亟待完善。
另外,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土地价值增值缓慢,对扩大社会资本和银行资本效用不够明显,同时也对加快招商引资和企业进驻带来一定影响。
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不健全,影响了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解决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中遇到问题的对策
4.1 解决湄潭县绿色食品原材料方面问题的对策
由于地理环境限制,茶叶和辣椒等种植面积不能大幅度增加,但可以引进高产、抗虫和高质的新品种茶树和辣椒秧苗等。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一些单位可向农民提供小额贷款,灵活借贷,同时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尽量避免农民因资金短缺而影响生产。政府应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保障基础设施完善的前提下,还应进行大力的宣传,提高群众的集体意识,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面积种植整合为种植基地,便于集体管理和销售,对于所得农产品,应建立统一的检测机构,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检测,达到绿色食品的要求。
4.2 解决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方面问题的对策 4.2.1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强政府引导
进一步改善信贷服务。金融机构应积极为加工企业和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积极探索适合当地情况的信贷渠道,降低信贷门槛,灵活担保。金融机构要结合当地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加工农户的特点,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为其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套餐,满足实际信贷需要。金融机构要高度关注农产品国际市场行情,掌握当地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动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信贷资金运用情况,积极探索防范信贷风险的有效途径和措施,防止信贷过度集中和新的信贷风险发生。
政府部门应从湄潭实际出发,制定有效的拓展政策措施。一是制定落实绿色食品加工业行业贷款贴息、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引导绿色食品加工业做大做强。二是引导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顺应国际国内产业梯次战略转移趋势,不断扩展招商引资领域。三是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探索建立担保公司,为中小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农业基地建设提供担保。四是政府要引导金融机构制定专门支持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信贷政策,提高符合条件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贷款比例;增强对中小企业业主的信用评估与授信,对一些经营状况好、信用可靠的企业,授予一定时期内一定金额的信贷额度。五是筛选一批龙头企业作为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进行培育,实现上市融资。
4.2.2 调整和优化绿色加工产业结构,实施绿色产业升级
坚持产业延伸与产业重组并举、存量提升与增量优化互动,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从局部的层面努力做大做强区域优势产业,走专业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同时推动示范区的建设,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为项目建设、发展外向型经济搭建基础平台。按照市场需求建设绿色食品加工业,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加快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步伐。不断扩大龙头企业规模,加快企业技术改造,通过技改向系列产品开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促进产品生产向规模化、集团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把分散的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组织起来,实行联合舰队的“兵团作战”,开发大基地,壮大大龙头,突出大品牌,抢占国际大市场,以联合的优势、集体的智慧、整体的实力,把湄潭的绿色食品加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此外,还应立足湄潭的资源优势,围绕沿海发达地区相关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和培植一批规模大、外向型、高效益的龙头企业,膨胀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
进一步激发广大生产者和经营者开发绿色食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和农民发展绿色食品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研究并出台支持绿色食品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的鼓励,把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战略升级和深度开发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4.2.3 加大科技和人力资源投入,提升经营水平
加快推进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加大科技和人才投入的力度,实现科技创新,从而在理念、工艺、设备以及品种等方面创新,把科技创新贯穿到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
抓好科技培训,实施人才战略,夯实发展基础。生产力中人是第一要素,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靠科技。必须进一步加大绿色食品加工实用技术培训力度,重视人才的培养,把开发特色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与培训提高实用科技人才结合起来。更新人才观念,着眼于发展大局,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和待遇留人,使各类人才和能工巧匠能够竭诚为湄潭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献计献策献力。政府一方面要采取措施鼓励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积极培养当地的人才。
结合茶产业、优质米业、中药材、辣椒产业布局,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制定规划,筛选一批短平快项目,从加工技术上进行突破。加强合作,搞好项目建设。加强与省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系与合作,依托他们在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联合开发,推动科技项目实施,努力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3 解决湄潭县绿色食品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方面问题的对策 4.3.1 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建立稳固的销售网络
加快外贸带动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壮大,采取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积聚。重点培育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含量与附加值高、企业品牌和社会影响力大、对地方经济拉动能力强的区域品牌,充分发挥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纽带作用,引导产业积聚。坚持市场多元化原则,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和优势,加快品牌的整合,大力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以质取胜。
对于企业而言,要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找出自身发展的亮点,并以此亮点为基础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建立自己的品牌的同时还应注重品牌的营运,注重产品质量,主动为用户提供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证书,出示相应的绿色食品质量证明;污染物排放要达到规定标准,实行清洁生产;凡超过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期限的产品,不得再以绿色食品名义销售。
市场销售要由原来以直销为主转向以连锁、代理、配送和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为主,由以国内销售为主转向国内国外并重,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绿色食品特别是绿色大米的销售,实现了绿色食品销售的提档升级。
在电视台、报刊以及互联网络上,播发专题报道和宣传片、广告片,进行反复宣传,形成了形象广告和产品广告交相呼应的立体宣传格局。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地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展销会和大型经贸洽谈活动,打响名牌,打开和拓宽市场。
有市场,绿色食品加工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建设和完善绿色食品现代物流体系,不断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建立绿色食品专营市场网络上狠下了功夫,采取措施,切实加大省内销售体系建设,建设绿色食品批发市场以及配送中心、连锁专卖店、销售网点。积极拓宽外埠绿色食品销售渠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企业,聚集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开发长三角、珠三角及成渝经济区等区域市场,初步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绿色食品销售网络。
4.3.2 逐步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绿色食品加工业标准化体系
搞好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的环境监测和质量监测,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依法严格管理好绿色食品标志,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市场准入制,促进绿色食品事业健康发展。要逐步建立起全民监管的制度,如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等等。通过监管机制的创新和不断完善,确保绿色食品加工业各环节标准化规程的实施。建立健全绿色食品加工业标准化体系,实现原料、加工和流通销售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
要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市场准人为突破点,狠抓源头,对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进行控制。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进一步规范,严格按照清洁化加工进行生产,达不到要求的及时整改,否则不准生产。
4.3.3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和完善绿色食品加工业会化服务体系,不断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建立和健全围绕产业集群发展的现代市场服务体系,构建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建立各种中介机构和自律性组织。注重人文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厚爱企业、支持企业、保护企业的和谐社会氛围;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和行业信用管理及服务制度。
努力构建绿色食品加工业的技术培训、检测和信息三位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技术培训方面,一是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食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集团;在检测服务方面建立健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标准化指标体系。在信息服务方面,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搭建一个集信息采集、加工、传递、咨询、反馈为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
加强绿色食品加工后的贮藏、保鲜、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使园区满足设施化、生态环保化、市场化的要求,促进园区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调研总结
总体来看,湄潭县的绿色食品加工业产品总量已初具规模,标准体系逐步完善,认证规范基本建立,监管制度全面推进。目前,湄潭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为保护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农产品出口、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健康、保健食品的需求大幅度提高,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兴起,更加深了人们对食品质量的关注。值得重视的是,农村食品消费观念、消费结构也开始有数量型向质量型转移。这为湄潭扩大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规模,发展绿色优质食品工业提供了很大空间。从目前情况来看,绿色食品市场前景广阔,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将为湄潭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湄潭要突出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拓宽绿色产业空间,并且延伸到生态保护、资源工程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综合利用废弃物产业、信息产业等方面。进一步增强制度优势、品牌优势、产品优势,完善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进程,打造代表精品农业形象的国家品牌,全面实现持续、健康地发展,对湄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实践小结
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们小组依托湄潭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县下属四乡镇及湄潭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围绕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展开调研工作。对农产品,如茶叶、稻米、辣椒和药材等的种植、加工或深加工、销售等各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调研,通过对收集数据的整理,了解了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和经验成果,同时也总结了一些阻碍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调研队员的努力,能够为湄潭县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前期通过对政府相关部门的走访,我们对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有了大体了解,获得了一些宏观数据。中期通过走访村镇,直接和茶农、稻农和菜农直接对话,获取第一手资料,以便对整个绿色食品加工业有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同时对工业园区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企业进行走访,了解公司的现实生产状况。最后,基于队员们收集到的资料,认真撰写了此份调研报告。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们经历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吃了很多苦,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快乐。在认真做调研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的不仅有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还有队友之间坚固的友谊。从实践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如何做一份调研,更学会了如何去沟通和交流,不仅是和政府部门,还有企业公司领导、工人、农民等。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需要我们每次都变换角度去交流,以便获得我们需要的东西,在每次的角色变换中,我们懂得了如何去定位自己,如何去换位思考,如何去组织语言,如何去最大程度地达到双赢的结果。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过怀疑的眼神,略带嘲笑的口吻甚至是闭门羹,但是,实践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深入最基层,用心感悟,收获成长。虽然大家对于此次社会实践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调研结果还是不够深刻和广泛;虽然有不足,但是我们尽了全力就不后悔!
最后,衷心感谢贵州省湄潭县县委组织部、人社局以、绿色工业园区管委会及复兴镇等四乡镇对我们此次调研活动的帮助和支持,衷心地感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 [2] 湄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 [4]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5] 徐小平,陈应美.湄潭县特色农产品发展探析.安徽农学通报.2010,16(04). [6] 田野.加速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四川改革.2003,(11).
[7] 许春燕.高效综合型绿色食品园区建设模式与对策思考.工业技术经济.2005,24(2). [8] 邹家文,沈建通,张洪元,等.湄潭:山区农业县的工业化跨越道路——对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的调查.理论与当代,2011,(08). [9] 辛绪红.谈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管理.农业经济.2003,(05).
[10] 王文军,张晓.绿色营销与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发展.商业研究.2007,(02). [11] 翟涛.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2).
[12] 满连奎,赵海燕.绿色食品产业降低产品成本的途径研究.农村财政与财务.2012,(04). [13] 王运浩.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甘肃农业.2009,(10). [14] 王建平.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模式及发展战略.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