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送调研报告
“三送活动”调研报告
谢统茂
根据全省“十万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和谐”活动动员部署要求,寻乌法院认真开展“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活动。
在学习时间“三送”活动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要致富,先修路”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对该村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该村许多通组公路仍然没有硬化,路况极差,建议各级党委、政府仍需加大力度,重点扶持,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本次活动中,要切实提升村民脱贫致富积极性。大部分村民对脱贫致富有期望,但是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有:
1、青壮年多数外出打工,家里多为老人和留守妇女,劳动力不足;
2、由于与外界交流少,和文化程度低,村民只是种植脐橙,对种植其他作物或项目持怀疑态度,导致产业单一;
3、由于传统思想禁锢,和与周围人对比情况下,很多村民都安于现状。解决这系列问题,主要是要转变村民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与村干部的一起努力,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将外出打工人员吸引回村,在建设家乡的同时,带动改变村民思想。
同时,要加大致富项目配套支持和政策优惠。农村自身条件差、底子薄弱,村民本身知识有限、积蓄有限,如果靠村民自身脱贫致富基本不太可能。所以需要外界加大帮扶、引导,加大各种项目配套,并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的支持,需要引进各类企业,发挥企业在城
乡统筹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把村民从靠天吃饭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提供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乡办企业政策倾斜,发挥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
再者,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关键是班子,要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素质和工作水平。二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借助本次活动,要通过培训、交流、激励、参与等多种途径形成一支好队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三送”的目的要着眼长远,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帮助基础谋划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加强党的基础组织建设。
第二篇:镇三送活动调研报告
浅谈村“两委”班子用心谋事踏实干事和谐共事机制
渭源县麻家集镇麻家集村地处镇区范围内,该村有耕地面积3663亩,总人口2061人;现有党员50人,其中女党员8人;村“两委”干部10人,平均年龄为43岁。近年来,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围绕全镇经济发展、建设和谐平安新农村这一目标,拧成了村党支部领导下,全体党员向支部看齐,全体村民向干部看齐的“向心力”。该村的党建、计生、综治等多项工作被评为全镇先进。2011年10月,“三送”工作组入驻该村以来,通过发挥村组网络的作用,又解决了一些村民要求迫切,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为构建和谐平安的新农村和麻家集镇社会事业的发展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近3个月的“三送”活动,我们认为要推进农村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平安,重点要建设好村“两委”班子,真正使村“两委”班子形成同心谋事、踏实干事、和谐共事的机制。
一、用心谋事,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期
麻家集村因地处镇区,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和田麻公
路建设等多项工程都要征用该村土地,全村2000多名群众的身份也悄然发生变化。随着大量的土地被征用,麻家集村按照全镇的整体要求,做好征地拆迁户的安置补偿工作,全力参与征地拆迁。一方面动员全村党员、干部、村民小组长积极行动起来,带头参加征地拆迁;其次是深入广大
群众做对象的思想工作,用建设美丽城镇,改善人民生活状况等具体的事例来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再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对征地拆迁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进行及时化解。
二、踏实干事,才能真正为百姓谋利益
1、干群众关心的事。麻家集镇至边庄路是一条主要的村级公路。近年来,由于受水流冲击,影响200来户群众,700多人的出行。自“三送”工作组入驻后,村支部书记赵志杰、村主任文兵马上向工作组的同志汇报此事,并引导进行现场堪察,通过村“两委”干部和“三送”工作组的共同努力,并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尽快修好了路,让群众的出行得到很大保障。
2、干社会热心的事。麻家集村人口较多,年老农民也比较多,群众的艺术文化底蕴深厚。该村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因势利导,积极发展本村文艺生活,一是选举人缘好、热心肠、家庭负担轻的老教师殷建章积极编写花儿,组织人员排练;二是村“两委”为他们提供村会议室,村阅览室作为活动场所;三是给任务。要求殷老师将“三送”活动内容,计划生育政策制作成花儿,下到各村民小组进行演出。
多年来,征地拆迁工作是该村重点、难点和热点工作,为了使广大群众真正吃透上级精神,转变思想观念,以便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该村将《人民日报》、《定西日报》、《半月谈》等党报党刊送到村民集中点,为群众准确掌握政
策打基础。
3、干和谐发展的事。当今社会,贫富分化明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麻家集村尤为明显,一些头脑灵活的村民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有一些村民因为疾病、灾难、智障等原因,还在温饱线上挣扎。村“两委”在2011年为了使全村的贫困人员有饭吃,有被子盖,大力向县有关部门争取到慰问金和慰问品,对40户贫困户、优抚户、计生困难户和老党员等进行慰问。
三、和谐共事、才能形成活力
1、要选定好一个带头人。村干部与其他类型的干部不一样,他们的身份有特殊性:他们一方面是群众选出来的,代表着群众的利益;一方面要将党和国家的政策在群众中进行贯彻落实。所以当好村干部,除了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在其位,谋其政”外,还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他一要统筹安排全村的各项工作,充分利用每个干部的特长,搞好人员分工;二要以身作则,要求其他干部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在困难和危险面前,自己冲到第一线。这样才能做到在干部和群众中有威信,做到率先垂范、以德服人。
2、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村干部任期较短,只有三年,在这三年中往往有“第一年熟悉情况、第二年干工作、第三年谋连任”的情况出现;村干部又是我们党和国家政策最基层的贯彻和落实者,他们要将政策落实到群众之
中去,所以有“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枚针”的说法。所以要当好村干部首先要有好的思想、要有一定的修养,有敢于奉献、乐意奉献、不怕吃苦、不怕麻烦的思想;其次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人民获得信息的来源和渠道很多,人的思想观念也很多。村干部要掌握群众的思想观念,在贯彻落实党的政策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就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将党和国家的政策转换成当地通俗易懂的语言,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围绕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气做工作。也只有这样群众才能听得进、记得住。
3、财务公开、互不猜疑。村干部之间闹不团结是大有存在的,其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村级财务问题。一般村干部不知道村财务状况,自己没有支出权和使用权,所以常常会对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有怨气;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之间也是因为相互不信任,在某些方面资金使用不当而相互埋怨。久而久之就形成不团结的局面。所以村级财务要及时进行公开,做到每月在村两委会议上公开一次,每半年在全村公开一次,减少村干部之间、村民对村干部之间的疑惑,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篇:“三入三送”民情调研报告
**镇**村“三入三送”民情调研报告
按照我镇“三入三送”活动工作的统一部署及“十查”要求,驻村工作组在镇纪委书记***同志带领于2010年12月11日下午入驻该村开展活动。自工作组进驻以来,一是召开村干部、小组长、党员大会,落实每位成员20户农户定点联系包扶对象,建立《联系户基本情况登记簿》;二是召开工作组成员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要求及相关事项;三是由村干部带路分头挨家挨户走访并分发《政策法规简明读本》600余册,制作并发放“连心卡”300多张,发放慰问金4000元。通过走访调查,收集社情民意,虚心向群众请教,倾听群众的呼声,用心思考一些问题,对全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做了一些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臵
**村地处**县**镇镇中心,辖版图面积1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6平方公里,山林面积0.8平方公里。该村经济发展极度缓慢,农民收入主要务工和种地为生,稍灵活点的则外出打工。村级经济收入薄弱,几年来,借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东风,大部分村民纷纷自主创业,劳动力更能发挥作用,群众生活得到改善,群众安居乐业。
2、人口概况
**村具有村小组20个,1145户农户共4500人,其中五保户
123人,低保户174,计生困难户147人,优抚对象10人,贫困学生26人,其他类815人,外出务工人员685人,村情民意较好,无上访人员,产业大户15户,人均年纯收入1923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
3、基层组织
全村共有党员45人,35岁以下的党员只有6人,60岁以上的党员有27人约占60%,党员年龄偏老,女党员只有2人;村“两委”有干部5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3人,平均年龄47岁。
二、群众反映的情况
通过“入户走访”及民意调查表的汇总,建立民情台账,可以看出,一是群众对国家的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好,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生产、生活条件较以前有了提高;二是当前干部队伍作风有了很大转变,亲民、爱民、帮民的观念进一步强化,使人民群众感到欢喜,几年来,县、镇干部到群众家走访的次数多了,与群众打交道的态度好了,为民办实事的作风实了,党群、干群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群众感到较满意;三是当前社会大局日趋稳定,社会治安秩序已经有了较大好转,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安全、安定、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群众也感到欢喜;四是交通便利,有利于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五是该村自然资源贫乏,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很少;六是全村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资金、技术、信息“三缺”现象依然较为严重;七是有的农民无就业技能,一时也无法改善生活。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入户走访和民意调查表的归纳,我们了解到**村村民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居民区改建工作。
2、高龄老人养老问题。
3、低保困难补助标准偏低。
四、“三入三送”活动取实效
通过一个多月来的驻村生活,工作组通过入户走访,发放民总调查表,公开承诺践诺等形式,虚心听取了群众的意见,了解了群众的困难,并根据自己的权限做了一些帮扶工作。
1、为该村***等20户困难家庭送去慰问金及慰问品,真诚地表达了党和政府对他们关心。
2、维修好了拦河坝启闭闸。
3、新建好了中坝河堤。
4、通过协调,由公路局出资修复铁了下水泥断裂路面。
5、整修好村委员至卫生院老路。
6、调处**公司工业用水引水工程用地补偿。
**村的发展任重道路远,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农村发展和谐稳定新方法、新途经、新模式,多给予政策、资金、技术上的扶助,让群众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县**镇驻**村工作组
二0一一年元月二十日
第四篇:三访三送调研报告
三访三送调研报告
当前,在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仍有一部分党员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切实解决这部分党员贫困问题,是各级党组织应尽的职责之一。
一、当前困难党员现状及原因分析
最近,我们走访了党建结对活动帮扶对象八团乡东皇村和我办离退休老干部,并分别召开了座谈会,对困难党员帮扶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当前我县困难党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三老”困难党员。形成原因主要是:一是年龄都在60岁以上,且70岁以上的占很大比例,他们已届风烛残年,丧失劳力,生活十分困难,他们中有的过去是英雄好汉,现在老了,没能赶上致富的班车,生活状况并不比一般老百姓好,有的甚至更差,并且处于一种无助的处境;二是生活缺少保障,由于各种因素,他们基本上都没有搞养老保险,只能在每年春节领到县委组织部送去的微薄慰问金。
2、缺技术、资金的党员。形成困难原因是:一是文化程度偏低,有70%至80%的困难党员只有小学文化,斗大字不识几个,更谈不上科技素质,生产技术简单,收入低,生活维艰;二是创新意识不强,怕这怕那,种田沿用传统的那
一套耕种方式,不敢大胆运用新的实用技术,遇到什么自然灾害,往往抗御能力低,望天兴叹;三是缺少一定资金,生活上都入不敷出,对农业生产基本上没有什么投入,信用社也不愿意给予他们贷款,致使低投入、低产出现象严重。
3、患病造成困难的党员。形成困难的原因是:一是他们年龄也相对大些,很多人患有肝、肺、癌、高血压、冬瓜脚等疾病,以致劳动力弱,有的甚至丧失劳动力,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二是生活担子重,上有老,下有小。
4、企业下岗困难党员。造成困难原因是:一是由于原企业已停工或关闭,企业未发下岗费或生活补贴,造成生活无来源;二是年龄偏大缺少技术,外出务工没人要,只能在家里受穷,靠政府的微薄的救济度日。
二、充分认识建立困难离退休干部帮扶机制的重要意义 困难离退休干部在老干部群体中占相当比例,如何做好困难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困难离退休干部帮扶机制工作,是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需要。做好困难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困难离退休干部帮扶机制,有助于营造出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新
形势下做好困难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困难离退休干部帮扶机制的新方法、新途径,转变作风,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尽职尽责地做好困难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
三、采取三项措施,建立健全困难老干部帮扶机制 针对离退休干部在生活、行动、住房、家庭、子女就业等方面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走访慰问、推进社区管理、改善居住环境、开辟就业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等六项措施,认真做好困难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困难离退休干部帮扶机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加强走访慰问,结对帮扶,切实解决老干部的实际困难。我们组工工作人员和所在单位领导或工作人员要与困难离退休干部建立帮扶对子,坚持经常性的走访慰问,了解老干部身体和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对参加工作早、离退休早、离退休金低、生活十分困难的老干部,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本着有什么困难解决什么困难的原则,给予重点帮助、救济,冬送温暖,夏送凉爽。
二是改善居住环境,让老干部们安度晚年。居住环境是老干部生活质量的基本标准,妥善解决老同志的住房是认真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的重要体现。我们对家住农村、住房条件较差的老干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本着特事特办的原
则,分别给予特殊照顾,努力改善老同志的居住环境,让老干部们安度晚年。
三是拓宽子女就业渠道,着力帮助老干部子女就业。老干部子女普遍处于“4050”阶段,有一部分子女因各种原因下岗以后,就业渠道狭窄,就业难的问题尤为突出。我们采取组织协调的办法,与劳动部门和企业经常性沟通协调,帮助老干部子女,介绍他们就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几点体会
实践证明,“深入基层,三访三送”是新时期党建工作中一项富有创造又有特色的载体,此项工作拓展了党建工作领域,充分发挥出了“手挽手”、“心连心”的群体优势作用,统一协调了党建资源,走出了一条以结队促党建,以党建促创建,以创建促发展的新路子。
(一)统一认识是前提。我们在工作之就把统一思想认识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多次组织结队单位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相互沟通,认真讨论研究,制定出操作性强的工作措施,使双方党支部和党员充分认识“三访三送”要解决的不是房子、票子的问题,而是要解决脑子、机制问题,就是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从机制上帮助服务,参与基层党的建设。
(二)领导重视是关键。在开展“三访三送”活动中,机、乡镇关党政“一把手”和农村党支部书记身体力行,率
先垂范,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亲自参加支部的结队活动,为支部结队“抓班子、开方子、出点子、找路子”,解决实际问题,以自身的感召力推动了“三访三送”工作深入开展。市委组织部、市直属机关工委在活动开展新期间,多次召开双方结队党组织负责人沟通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做到发现问题和困难及时帮助解决,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取得实际。
(三)制度建设是保证。加强制度建设是推动“三访三送”工作深入持久开展,形成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县委确定结队双方党支部应建立健全集体活动日制度、交叉学习月制度、季度联席会制度、党建互检制度、日常党建互助制度等五项工作制度在结队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坚持,促进了活动的有序、健康开展。
(四)优势互补是动力。村干部贴近基层,群众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扎实、深入、勤勉;机关干部相对思路较新、水平较高,较了解全市工作的大局。开展“三访三送”工作,使两者优势互补、双向获益。村干部学到了过去学不到的一些知识,解决了过去长期解决不了的一些问题,达到了过去没有达到的水平;机关干部通过结队活动,了解社情、民意,提高了群众观念,转变了工作作风。
(五)群众拥护是基础。党的各项工作必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
和归宿。通过“三访三送”实践活动,村“两委”干部和农民群众普遍对“三访三送”活动评价良好,希望三访三送工作持续长久,继续搞下去。
阳光,洒满民生之路。“三访三送”活动是践行党的宗旨,重民生、解民忧的生动实践;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的实际行动;是转变干部作风、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城乡党组织互帮互促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及和谐酒都建设的新载体。
第五篇:赣州市小溪村三送调研报告
小溪乡小溪村“三送”活动调研报告 为促进“三送”活动深入开展,找准所驻村组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督促狠抓工作实效,更加有力地推进当地农业增长、农民增收,根据上级的要求,1月21日,我们驻小溪村“三送”活动工作组一行6人在活动小组组长、于都县政协副主席谢赟同志的带领下,由小组成员小溪乡乡长王光锦、小溪乡副乡长徐晓岚陪同到结对帮扶所在村小溪村进行调研,采取“个别走访”、“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了村的基本情况和三送工作的进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小溪村基本情况:
小溪村隶属于小溪乡管辖,下辖13个小组,现有528户,2552人口,全村有1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46名共产党员,耕地面积1000多亩,林地14000多亩,是小溪乡圩镇所在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中心。2010年建设新的村部一栋,内设党支部、村委会等办公室。小溪村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尚未充分发展、人口相对聚居的农村,要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本村域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调整经济结构,打造出主导产业,突出自己的地域特色。
二、存在的问题:
我们小溪村三送活动领导小组由6人组成,分别为于都县政协副主席谢赟、小溪乡乡长王光锦、小溪乡副乡长徐晓岚、小溪乡小溪村大学生村官郭贲、小溪乡计生专干段伟民、小溪乡三支一扶熬珊珊。每名成员包扶帮对20户农民,大部分帮扶对象为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户这样的穷苦人家;也有计生困难户、下岗困难户等等的普通百姓;还有几户村里的致富能人、创业高手,他们急需要技术、政策方面的支持。在调研过程中,小组成员坚持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每个工作日确保3名组员在基层一线了解情况,每个星期全体成员集中一次商讨重大问题。经过几次上级的督查和小组成员平时的总结,小溪村的问题有:
(一)经济发展缓慢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打工经济增长和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收入较前几年有了大幅增长,生产生活质量也有了大幅提升。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相比、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农民增收速度依然比较缓慢。虽已种植脐橙、桉树、水稻等等,但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产业发展受到制约,见效较慢,农民依靠农业增收的效果不明显,长期稳定的增收机制尚未形成。
(二)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1、公路建设。通组路、通户路项目虽然都已经完成,但是只是在新农村建设点范围内,全村普及硬化路的目标还是没有达到。偏远地区还是没有水泥路。
2、水利建设。水库、水渠、水塘虽然够用,可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和基本农田的有效灌溉,但是自来水管道普及范围小,大部分人还是考挖井挑水;同时水库急需维修,有待相关部门帮助解决。
3、圩镇建设。圩镇开发进度慢,服务业没能充分发展,商业贸易水平低。
(三)致富意识较为淡薄
在走访交谈中,部分农民在思想上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比较低的需求层次上,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比较满意,没有想过,也不知道如何更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对全面达到小康水平更是没有整体、合理的构想。集体主义精神和主人翁意识相对淡薄,对农村公益事业缺乏参与意识和支持意识,导致农村公益事业有人享用无人出力:水泥路要走,路肩无人培;耕种要用水,渠道无人修。凡事都指望上级拨款、指望村里出钱。在生产上小农意识依然严重,求稳怕乱、安于现状,不愿冒险,不敢闯,依靠“一亩三分地”混个肚儿圆。再加上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兴业创业的技能、运用科技的技能、产品营销的技能比较缺乏,也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经济几乎没有概念,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在生产中的收益。创业致富能人很少,帮扶带动作用有限,离带动一批人先富起来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四)村民文化生活贫乏现在大多数农村群众性文化生活严重匮乏,一提到文化活动,就面临着无资金、无人才、无氛围的问题,往往遇到节假日才有可能组织一些文化活动,而且也局限于送戏、送电影等形式,直接让群众参与的比较少。文化生活匮乏导致农村赌博之风比较盛行,空闲时甘愿三五成群打麻将、斗地主。赶集和庙会也成为人群汇集的基本方式。
农村建小庙成风,终日香火不断,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家庭极不稳定,社会治安问题增多。
三、解决措施:
(一)利用自身优势,全面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种植业方面:一是适当发展蔬菜果树种植业,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二是继续扩大脐橙产业种植规模,增加农民收入。畜牧养殖方面:一是在推广科学养殖的前提下引导农户扩大养殖规模,同时为农户引进投资较小,收益较快的养殖对象。二是协助培养养殖大户,让这些大户成为全村的模仿标兵,成为学习对象。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道路交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应继续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大力发动村民集资修路,齐心协力提升村交通状况。农民生活水平要想提上去,生活问题的解决是重点,各种农村的政策都应该积极向老百姓宣传,比如改水改厕的政策、新农合、新医保政策,帮助农民兄弟解决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
(三)普及农村致富技术,增强村民致富意识
在致富的过程中农民对各种技术知识的需求十分迫切。由于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对各种科技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受到一定的制约,所以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为农村送去致富知识,选择最能为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的宣传方式,例如一对一帮扶、现场指导、播放录像等。另外,在普及科技的同时要通过帮助农民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减少他们在致富道路上的阻碍。
(四)注重生活品质,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
一是延续小溪村自己的历史文脉,强调村庄的特色人文因素。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新农村,这是新农村的人文保障。要对小溪村的文化亮点、历史文脉进行重点梳理和强调,最好汇编成册,备份保存。二是主动组织协调,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不仅要抓好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更要抓好观念、理念和道德修养的培植,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先进的理念,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