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退休党员管理调研报告
退休党员管理调研报告 一、机关退休党员管理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区直机关共有党员 1493 名,其中退休党员 190 名,占总党员数的 12、7%,这些党员居住在区内的 95 名,占退休党员数的 50.1%,在区外市内的 78 名,占 40.9%,在市外的 17 名,占 9%。
目前,在对退休党员的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松”。有的支部认为老党员为党工作了一辈子,把青春热血智慧才干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们的思想觉悟高,工作阅历长,党性原则强,组织观念牢,年轻的时候他们就那么严格要求自己,年老的时候更会“保持晚节”。现在退休了,该让他们好好的歇一歇,不必对他们理的太多,管的太严。二是“散”。有的支部认为老党员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区内区外,市内市外,分布广,路程远,集中管理难。三是“畏”。有的支部认为一些同志是单位里的老领导,车间里的老主任,技术里的老骨干,岗位上的老标兵,他们资格老、职务高,能力强,不好管,管多了怕坏了他们的情绪,伤了他们的感情。加上老党员年龄结构、身体状况、家庭条件等各种情况千差万别,对组织关系在原单位的老同志要求太严格,担心老同志的安全;各党支部想让老党员党籍转到居住地又怕得罪老同志,觉得老党员管理难度大,存在着畏难情绪。四是“空”。有的老党员党籍在原单位,居住在外地,单位里管不着,居住地不想管,退休党员的管理就成为“空白点”。存在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老同志的“恋旧”情结。调查发现,有 8 个支部反映,老党员党籍不愿转回去,他们认为自己是单位里的人,在单位里工作了几十年,对单位的感情比较深,对同事比较熟悉,一年回来一二次可以了解单位的情况,见见面,聊聊天,叙叙旧,反映出老年人的普遍心里。
二是支部的思想不够重视。有的支部认为老党员不需要加强管理了,加上一些老党员党籍不愿转回去,又不好强迫他们转走,所以多数退休党员党籍就留在原单位。
三是居委会不愿接收。尤其是原居住在别处,现在该居委会居住的,当地居委会怕麻烦,怕管理不便,多了包袱;怕外来退休党员多了影响选举工作。如二轻局党支部一退休党员要把党籍转回居住地,居委会不肯接收,后由街道党委出面协调方才接收。
四是老党员的心态不一。回到原居住地居住的退休党员党籍都乐意转回去,他们认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与村居的人比较熟悉,转回去可以参加一些活动,比如三年一次的村居换届选举的选举权就很重要了。有的担心组织关系转走后,企业会象“甩包袱”一样,从此撒手不管。有的认为党籍转回去党费一年能少交几百元。有的单位效益比较好的认为转回去了什么都没有,留在原单位,多少可以得到一些实惠。有的单位比如学校每年的教师节、重阳节、元旦或春节都召开退休党员教师座谈会,退休党员能参加组织活动,丰富生活,就不愿意转回去。
二、措施与对策 1、转变观念,积极探索退休党员管理工作的有效方法。退休党员的思想一般都打上较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对单位的依赖性较强,为此,机关党组织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中央有关老干部工作的精神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第一设立退休支部。退休党员是党员队伍新陈代谢的产物,也是党员队伍健康壮大的推动力量。据调查,我区 8 个党委共有退休党员 782 名,其中机关 190 名,3 个街道党委 327 名,4 个镇党委 265 名,平均每个党委有退休党员98 名。为了便于退休党员的管理,机关设立退休党员支部,机关所有的退休党员组织关系转入退休支部,参加退休支部的组织活动。退休支部书记在退休党员中产生,或由老干局,老龄委中推荐政治思想好、理论水平高,从事党务工作实践经验的领导担任。要上级党委要给退休支部以一定的经费支持。街道党委可以根据辖区内的退休党员数设立退休党总支,各社区建立退休党员支部。第二灵活多样地对退休党员进行管理。对于退休党员回到外省市去居住的要扎实做好退休党员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把党籍转回居住地,在居住地过组织工作。对于在市内区外居住的退休党员,尽量动员他们把组织关系转回去,特别是在农村的退休党员,让他们在农村所在支部去过组织生活,让他们参与村里的老体协工作,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农村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建言献策、作参谋。对于那些在区内居住的退休党员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本身就是在城区居委会的退休党员,党籍要转回去,这样,退休党员便于参与居委会的组织生活。一种是居住在城区
但祖籍不是城区的退休党员。对这些党员要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使他们的观念从“单位人”向“社区人”转让。让他们积极容入社区中去,参与社区的管理、活动,参与社区的服务。至于一部分离单位比较的退休党员,如果他们执意不转回去,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这样的退休党员也可以把他们留在原单位,参加组织生活。
2、加强协调,努力理顺退休党员管理工作的各种关系。《党章》和党的一些条规条例对退休党员的组织关系的党籍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机关各党支部对也不便作出一个硬性规定,上级党组织也没有一个明确要求,一是上级党组织要对退休党员的党组织的管理进行统一布置,统一规定,要求退休党员把党籍关系转回居住地,辖属社区管理,使退休党员的党籍要滞留在原单位,理顺关系。二是基层党委要对退休党员进行全面的摸底,分清退休党员的分布情况,掌握退休党员退休后到底回到哪里居住,居住地隶属哪些镇、街道管辖,然后由上级党组织会同有关部门对退休党员的党籍关系进行协调,理顺关系,最好是由组织部门牵头,纪检部门协助,基层党委主办、社区支部参与,做好退休党员党籍的转移,接收工作。对于那些拒绝接收退休党员组织关系的基层党组织应给予批评教育。三是退休党员进入社区,应积极参与社区组织活动,参与社区文明建设,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余热。社区党组织应加强辖区内退休党员的教育管理,让他们参加社区的党组织活动,及时向他们传达上级文件精神。让退休党员及时了解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搞好服务,切实关心退休党员的工作生活。机关党组织要把关心退休党员的学习生活作为支部建设的一项内容,第一要做好慰问工作。对那些下岗党员、患病党员和家庭条件比较差的退休党员逢年过节要对他们进行慰问,捎去党和政府的问候,让他们体会到党的温暖,使他们能更好地发挥余热。第二要做好汇报工作。每年要邀请退休党员回到单位,向他们通报一年的工作情况和第二年的工作计划,听取他们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意见和建设,让他们觉得自己人离心不离,时时刻刻系着单位的发展。使退休党员在政治上有人关心,组织上有人管理,生活上有人照顾,实际困难有人过问,具体工作有人负责。第三,对于一些单位经济比较好的单位,每年要利用元旦、春节或重阳节之机,组织退休党员开展活动,丰富退休党员生活,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党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让他们度过一个幸福安详的晚年。
4、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退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按照江泽民同志所说的“老有所为,安度晚年”的指导方针,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工作,首先对身体健康的退休党员要求他们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并聘请他们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计划生育协会会员,企事业技术顾问等,组织退休党员听取政治形势报告,法律知识专题讲座等,提高退休党员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对于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的不能强求他们参加组织活动,支部应派人把学习材料、主要精神向他们作个传达。其次,对于拥有一技之长的,有一定技术能力,管理经验,领导水平的身体健康退休
党员,可以发挥其所长,从事适合他们的工作。比如,在退休党员中开展“一人一岗”志愿者活动,根据退休党员的专长和志愿,每人申报一个适合自己的社区工作岗位,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在社区宣传、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社区民调、社区养护等工作;也可以让退休党员参与社区治安义务巡逻,街道卫生保洁及一些便民利民等活动。在退休党员中开展“我为党旗增光采,我为社区作贡献”等活动,充分调动广大退休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第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适合退休党员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组织退休党员开展登山、书画、门球、汽球等文体比赛活动。根据退休党员的文化特长自编自导自演老年文艺节目。在社区或条件较好的农村组织退休党员集体寿庆,举办金婚、银婚纪念活动,把富有民俗特色的文娱活动融入退休党员的组织生活之中,增强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第二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
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范围也随之广泛深入,襄阳市人才中心人事代理的流动党员数量在急剧增长,流动的频率在不断加快,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当前流动党员管理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如
何适应流动党员特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探索新的有效方式,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现阶段党员队伍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发挥新整合人才中心的组织优势
原市人才交流中心与市中高级人才中心合并后,整合了两个中心的资源,使新人才中心在探索流动党员管理中有了进一步提高。襄阳市人才中心目前人事代理人数达到 8000余人,其中党员445人,组织关系挂靠人才中心流动党支部的流动党员有412人。如何发挥人才中心党组织核心作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实现人事代理工作与党建工作有效结合,已成为人才中心党委一项全新的工作。为了管理建设好这支队伍,中心流动党支部也在探索适应新时期流动党员管理的新途径。
1、成立了人才中心党支部管理流动党员。专门在人才中心委内成立了人事代理党支部,党支部书记负责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明确了党支部书记分管代理支部工作,负责流动党员的考核、民主评议和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2、加强对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管理。按照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确保质量、慎重发展的原则,各级稳妥地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工作。建立流动党员qq群方便与流动党员联系,并将流动党员学习书籍邮寄给他们,与一些在人才中心办理人事代理的大单位联系,发展流动党员,把那些优秀和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人才纳入党组织,及时掌握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和工作状况。
3、建立健全了流动党员数据库。目前,人才中心设计建立了流动党员数据库,对流动党员转出地和转入地进行及时的登记和更新,以便于以后流入地和流出地能够有效的沟通,对于处在预备期的党员注明党员转正日期,到正式转正时,联系通知预备党员准备好转正申请书和思想汇报等材料。对于党费的收缴也在数据库中做到了实时更新,提高了党费收缴查询的效率。
4、统一流动党员党费收缴,全程化管理党员转移手续。规范流动党员党费管理,明确专人负责流动党员党费收缴工作,建立和实行流动党员党费名册和数据库“双套制”管理,在代理党员收入不稳定、联系渠道不十分畅通的情况下,统一收费,使流动党员履行其义务。对于流动党员转入和转出都有详细的登记,全程管理流动党员转出和转入手续。
二、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市人才中心尽管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岗分流、外出务工、个体经商的党员越来越多,党员流动越来越频繁,进入人才中心流动党支部的流动党员也与日俱增,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随之增多。
1、组织活动无法开展。人才中心流动党员分布广、成份复杂、流动松散,不能正常参加党组织生活。这些流动党员大部分是高校毕业生,他们毕业后将党组织关系转移至人才中心后到外地就业,所以导致党支部活动无法开展,部分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外出前、流入后不及时向党组织报告,导致流出地党组织不了解流动党员外流的去向和详细地址,无法与其经常保持联系,而流入地党组织不了解其情况,无法对这部分党员进行有效管理,信息流动不顺畅,造成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管不了、流入地党组织无人管”的结果。目前,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管理只能依靠其自觉性。流动党员由于太远不能回人才中心党支部过组织生活,又不能参加外出地党组织活动,常年甚至多年没过组织生活。同时,流动党员工作不稳定,特别是下岗职工党员寄望享受原单位的优惠政策,不愿转移党组织关系,有些人觉得接转党组织关系程序复杂,手续繁琐,必须由本人直接办理,十分费时费力,不便转移党组织关系。
2、党费无法按标准按时收缴。缴纳党费既是每名党员应尽的责任,也是必须履行的义务。党费难收缴主要体现在:一是标准难核定。流动党员工作不固定,收入不稳定,若按照政策规定与工资收入挂钩,则难以核定工资收入水平与党费收缴标准;为便于操作,在实际工作中按统一的党费标准收取,造成一部分高收入的流动党员党费标准不合理;二是时间难保证。流动党员工作变化快,联系渠道不畅通,致使党费难以按时收取。有的流动党员是半年交一次,有的甚至一年交一次。
3、党员流动方向多变,发展新党员困难。高校毕业生流动性非常强,其现实思想状态难以把握,其工作状态难以稳定和满意,其理想信念难以定位,其现实表现难以考核,民主评议工作进行困难。因此人才中心的流动党员无法发展,有些
毕业生办理流动人员代理,递交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等,可是后续工作却无法开展,这些问题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尤为明显。与代理单位中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相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大部分没有设立党组织,而且这部分经济组织中的党员流动性较强,对党建工作不重视,发展新党员困难。流动党员在单位党组织解散后,对人事代理组织这种管理方式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在外出前不向流动支部报告,有的外出后不及时与流动支部联系沟通。流动党员就业的单位大多是非公有制企业,在一个单位的工作时间很难长久,流动党员的就业流动十分频繁,约束管理机制相对较弱,加之许多单位领导对党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居所不固定,联系方式变化很大,很难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动去向。
4、资金不足、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目前,人才中心流动人员代理、户口管理、毕业生就业和人才招聘事务繁多、经费不足的问题阻碍着流动党员管理的发展,在资金不足的状况下,有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就无法开展。另外,平常的人事代理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任务繁重,使得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开展起来力不从心。同时,由于人才中心流动党员无法进行组织生活,因此很难解决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措施
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使党员在流动过程中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1、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流动党员管理网络化。利用网络技术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目前我国现有的党建网站有500多家,已经覆盖到了全国大部分党的基层组织,各地可根据情况建立党建网站并设立党员的电子档案,实现联网,流入地与流出地党组织可通过网络及时沟通。在网络上构建一个流动党员活动的平台,在党组织和流动党员之间有一个能随时随地移动联系的桥梁,无论党员流动到哪里都能及时与组织联系,流动党支部统一为流动党员建立网上档案、个人登录账号,利用自动登录存储管理系统记载流动党员个人最新情况。同时,设置电子邮件群发功能,定期向流动党员转发学习资料、重要通知等事项,督促流动党员加强学习。这样双方党组织又能及时通晓流动党员的情况和信息,消除流动党员组织活动无法开展的尴尬。
2、是实行专人管理。流动党员的各基层党支部要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络和跟踪管理。把流动党员管理和人事关系管理结合起来,在办理人事关系代理登记的同时,登记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联系渠道、工作状况,并建立党员联络信息卡,及时掌握流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流动党员到达外地以后,必须及时向原党支部和联系人提供电话和通讯地址。指定的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同流动党员联系一次,及时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征求他们对支部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收缴党费等。通过健全各级组织,从而使得外出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符合条件、表现突出的预备党员能按期转正。
3、要创新管理制度,改革组织关系转接制度。要在人社局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明确管理责任,做到基层组织一盘棋。明确各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职责,建立起一个以党委为中心,党支部和党小组共同负责的责任体系,以保证人才中心流动党员流出流入都在党支部的管理监督之下。应适当减少转移环节,下放转移权限。流动党员在一个省范围内转移组织关系,直接通过党组织对党组织相互转移。在全国范围内转移组织关系,可在党组织推行微机并网管理等现代化手段,利用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实行数字印章,及时为流动党员转接组织关系。加大对流动党员的政策性扶持和资金投入,使人才中心能够更好的开展流动党员工作。
4、要提高对党员流动性的认识。党员走南闯北,务工经商,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必然趋势。通过走出去,党员们经风雨见世面,可以促进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致富本领,带动整个党员队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培养和充实后备干部队伍。地方党组织要破除人才地区所有、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狭隘思想,抛弃对流动党员的各种偏见,提高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自觉地承担起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神圣职责,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日程,常抓不懈,抓出实效。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探索为流动党员服务的新途径,市人才中心要不断适应流动党员到各地就业的新形势,积极发挥人才中心的职能作用,在为流动党员提供人事代理、组织关系接转等工作的同时,紧紧抓住党员党组织生活和党员就业这一突出问题,探索出富有实效的就业指导模式,同时尝试建立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站,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各种政策法规咨询。
第三篇:小区退休党员管理工作经验
小区退休党员管理工作经验
小区退休党员管理工作经验
我们萃苑物业站党支部目前共有党员75名,其中非在职党员72名,是社区非在职党员人数最多的一个党支部。近年来,面对油田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小区内非在职党员日渐增多的新形势,我们积极探索非在职党员社会化教育管理的新路子,注重发挥非在职党员在小区里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他们离岗不离党、退休不退志,用实际行动在小区里竖起了一面面旗帜。
一、构建管理网络,为非在职党员教育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油田职工内部退养、自谋职业、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等一系列减员增效措施的推行,非在职党员的数量在党
员队伍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党员群体。为此,我们将支部党建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加强对非在职党员的教育管理上来,及时构建了组织网络,理顺了非在职党员的组织关系,使非在职党员重新找到了“娘家”。
一是构建组织网络,确保党建工作不留“盲区”。去年,我们利用社区机构整合和家委会换届选举的机会,对支部成员进行了重新改选,推选了2名政治素质强、党务知识多、工作经验丰富的非在职党员分别担任了支部副书记和支部委员,并按居住区域相邻,划分了5个党小组,选举了5名威信高、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了党小组长,将72名非在职党员全部纳入到了组织的管理之中。为全面掌握非在职党员的基本情况,我们党支部建立了非在职党员花名册,将他们的原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流动情况、思想情况,都一一进行登记,做到了“五个清楚”,使组织与党
员之间“沟通有桥梁、管理有渠道”,消除了党建工作的“空白点”。
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增强非在职党员的组织观念。针对非在职党员流动性强、管理教育工作难以开展的实际,我们制定了《非在职党员学习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非在职党员组织生活规章制度、小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联系走访制度等十项党建工作制度。每月25日,我们都组织非在职党员过组织生活,对身体有病不能参加的,我们就将《两个条例》和《宪法修正案》等学习资料送到家里。今年3月,退休党员段太礼由于肠粘连动了手术。在他养病期间,党小组全体党员带着学习资料,来到他家中,一边照顾他的生活,一边组织政治学习,使他过了一次难忘的组织生活。在党支部的努力下,广大非在职党员的党性觉悟有了明显增强。自新支部成立以来,我们的党费收缴率始终保持了100%。家住清苑小区的唐承,虽然长期卧病在床,但对交党费的日子总是记得
很清楚。每到交党费的日子,他就催着女儿为他代缴,从没有间断过。今年3月底,当得知女儿要出差去外地,便几次给女儿打电话,让女儿在临走前一定代他提前把党费交上,直到女儿告诉他党费已经交上时,他才放下心来。
二、创新管理办法,为非在职党员融入组织营造良好的家园氛围
由于长期受单位体制的影响,非在职党员在被纳入小区家委会党支部管理后,归属意识比较淡薄,对社区基层党建的认同感、参与感不强。对此,我们支部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不断丰富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使非在职党员更好地融入到了社区大家庭,让党支部这个家园更具凝聚力和创造力。
一是寓教于“新”,让组织生活重新焕发生机。随着现代宣传和教育媒体的多样化的发展,以往那种读报纸、念文件、“台上一人讲,台下众人听”的教育方式,肯定不会引起非在职党员的兴趣。为增强组织生活的效果,我们采取生动 的形式,设计有效的载体,通过开展“网络教育”、“小发明”、“小建议”、知识竞赛、座谈讨论等生动鲜活形式,力争把学习活动办得丰富多彩。6月12日,我们组织老党员开展了庆“七.一”郊游、踏青活动,70多名老同志来到老年公寓,共同回顾过去参加会战、建设家园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共同歌唱过去那激励他们为祖国建设奋斗一生的革命歌曲,使这些老石油们精神抖擞、青春焕发。他们激动地说:我们虽然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了,但我们对共产党的感情没有变,为共产主义的信念没有变。许多老同志自发地向党组织上交思想汇报,还经常到小区家委会“请战”,表示要以一名党员的身份为小区建设献计出力。
二是寓教于“乐”,让支部这个“家”充满吸引力。非在职党员离开工作岗位后,把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了闲情逸致上,喜欢参与琴棋书画、强身健体等文体活动。结合这一特点,我们把党员管理教育与小区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先后在小区
成立了“秧歌锣鼓队”、“健身操队”、“太极剑队”、老年艺术团等业余文化团体,让他们在小区文化活动中发挥骨干作用。今年4月份,清苑小区的几位非在职党员想组织老年人开展健身活动,但家里没有录音机,就找到党支部请求帮助。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们立即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在站上费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出钱为清苑和明苑两个小区各购买了一台录音机,交由老党员负责保管,让小区非在职党员深受鼓舞,促进了小区文化活动的健康开展。
三是寓教于“情”,让非在职党员时刻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为非在职党员办实事,是萃苑党支部的“立家之本”。我们把非在职党员的管理教育同关心服务结合起来,以服务为重点,以关怀为纽带, 由过去请党员出来参加活动转变为工作“送上门”。针对非在职党员中年老体弱的多、常年有病卧床多的实际情况,我们建立了扶贫帮困救助小组,定期到他们家中进行走访,主动帮助他们解决
实际困难。对行动不便的,支部安排水电办的同志定期上门为他们售电,并专门邀请医院的专家为老党员们开展老年健康知识讲座,为他们进行义务查体,还安排有业务专长的支部委员,经常到老党员家中,为他们检查身体状况,讲解一些日常保健常识,把组织的关怀送到了他们的心坎上。
三、发挥资源优势,为非在职党员发挥模范作用搭建广阔的舞台
非在职党员中有许多老石油、老革命,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宝贵的财富。他们离开工作岗位之初,普遍存在着赋闲后的失落感,担心自己会被飞速发展的社会遗忘和抛弃,希望能找到继续发挥作用的地方,我们党支部抓住这一优势,积极为非在职党员实现“老有所为”创造条件、搭建舞台。
一是合理安排,为非在职党员发挥一技之长找到用武之地。很多非在职党员离岗前是单位上的各级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他们各有所长,具有丰富的社
会和工作经验。我们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和个人特长,安排积极性高的非在职党员参与到小区管理工作中来。去年以来,我们先后安排了10余名非在职党员担任门卫、楼栋长和单元长等工作。,原电影公司书记兼经理吕发科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时,心情多少有些失落。小区党支部主动找到了他,邀请他列席支部活动,并根据他爱好种树养花的情况,特许他在绿化带内种树,养花,但条件是要有规划。如今,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他在周围几个老伙计的帮助下,自筹资金将绿地养护得井井有条、生机盎然。
二是提供载体,使非在职党员成为小区文明建设的主力军。针对部分非在职党员文化层次高、实践经验多等特点,站党支部聘请他们担当了小区的“宣传员”和“调解员”。在老党员曲祥续的带动下,“宣传员”们在小区的黑板报和宣传栏内开辟了“萃苑天地”、“文明新风赞”和“生活灰镜头”等栏目,及时搜集和宣传小区里的好人好事,对各种不文明现
象进行曝光批评,去年,非在职党员先后在各种媒体上发表新闻稿件29篇,为小区文明建设做出了新贡献。非在职党员刘新利担任家委会调解员工作以后,走东家、串西家,满腔热情地为居民排忧解难,成功地调解了14起各类纠纷,维护了邻里的和睦、小区的稳定,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小区总理”。
三是典型引路,带动更多的非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我们认为,非在职党员与居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习性相投,有很多共同语言。发挥好非在职党员在居民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将是小区文明建设中的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为此,我们把在居民中影响大、流传广的事迹及时进行总结,在党员宣传栏里开辟了《党旗飘飘》专栏,在小区内广泛宣传。同时,我们还将宣传老党员在小区文明建设中的好人好事作为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63岁的家属党员赵晓凤,自购理发工具,义务为
居民理发,并为年老多病的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几年如一日,随叫随到。清苑小区22号楼的几名老党员,两年多来默默为小区孤儿张莉捐助学费多元,却始终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每次捐款在汇款单上的署名都是“几名老党员”。我们把这些感人的事迹在小区里广泛宣传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刮起了一股股强劲的文明之风。小区居民由衷地感到:小区里到处都能看到鲜红的党旗在高高地飘扬。
第四篇:小区退休党员管理工作经验
我们萃苑物业站党支部目前共有党员75名,其中非在职党员72名,是社区非在职党员人数最多的一个党支部。近年来,面对油田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小区内非在职党员日渐增多的新形势,我们积极探索非在职党员社会化教育管理的新路子,注重发挥非在职党员在小区里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他们离岗不离党、退休不退志,用实际行动在小区里竖起了一面面旗帜。
一、构建管理网络,为非在职党员教育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油田职工内部退养、自谋职业、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等一系列减员增效措施的推行,非在职党员的数量在党员队伍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党员群体。为此,我们将支部党建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加强对非在职党员的教育管理上来,及时构建了组织网络,理顺了非在职党员的组织关系,使非在职党员重新找到了“娘家”。一是构建组织网络,确保党建工作不留“盲区”。去年,我们利用社区机构整合和家委会换届选举的机会,对支部成员进行了重新改选,推选了2名政治素质强、党务知识多、工作经验丰富的非在职党员分别担任了支部副书记和支部委员,并按居住区域相邻,划分了5个党小组,选举了5名威信高、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了党小组长,将72名非在职党员全部纳入到了组织的管理之中。为全面掌握非在职党员的基本情况,我们党支部建立了非在职党员花名册,将他们的原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流动情况、思想情况,都一一进行登记,做到了“五个清楚”,使组织与党员之间“沟通有桥梁、管理有渠道”,消除了党建工作的“空白点”。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增强非在职党员的组织观念。针对非在职党员流动性强、管理教育工作难以开展的实际,我们制定了《非在职党员学习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非在职党员组织生活规章制度、小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联系走访制度等十项党建工作制度。每月25日,我们都组织非在职党员过组织生活,对身体有病不能参加的,我们就将《两个条例》和《宪法修正案》等学习资料送到家里。今年3月,退休党员段太礼由于肠粘连动了手术。在他养病期间,党小组全体党员带着学习资料,来到他家中,一边照顾他的生活,一边组织政治学习,使他过了一次难忘的组织生活。在党支部的努力下,广大非在职党员的党性觉悟有了明显增强。自新支部成立以来,我们的党费收缴率始终保持了100%。家住清苑小区的唐承,虽然长期卧病在床,但对交党费的日子总是记得很清楚。每到交党费的日子,他就催着女儿为他代缴,从没有间断过。今年3月底,当得知女儿要出差去外地,便几次给女儿打电话,让女儿在临走前一定代他提前把党费交上,直到女儿告诉他党费已经交上时,他才放下心来。
二、创新管理办法,为非在职党员融入组织营造良好的家园氛围由于长期受单位体制的影响,非在职党员在被纳入小区家委会党支部管理后,归属意识比较淡薄,对社区基层党建的认同感、参与感不强。对此,我们支部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不断丰富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使非在职党员更好地融入到了社区大家庭,让党支部这个家园更具凝聚力和创造力。一是寓教于“新”,让组织生活重新焕发生机。随着现代宣传和教育媒体的多样化的发展,以往那种读报纸、念文件、“台上一人讲,台下众人听”的教育方式,肯定不会引起非在职党员的兴趣。为增强组织生活的效果,我们采取生动的形式,设计有效的载体,通过开展“网络教育”、“小发明”、“小建议”、知识竞赛、座谈讨论等生动鲜活形式,力争把学习活动办得丰富多彩。6月12日,我们组织老党员开展了庆“七.一”郊游、踏青活动,70多名老同志来到老年公寓,共同回顾过去参加会战、建设家园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共同歌唱过去那激励他们为祖国建设奋斗一生的革命歌曲,使这些老石油们精神抖擞、青春焕发。他们激动地说:我们虽然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了,但我们对共产党的感情没有变,为共产主义的信念没有变。许多老同志自发地向党组织上交思想汇报,还经常到小区家委会“请战”,表示要以一名党员的身份为小区建设献计出力。二是寓教于“乐”,让支部这个“家”充满吸引力。非在职党员离开工作岗位后,把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了闲情逸致上,喜欢参与琴棋书画、强身健体等文体活动。结合这一特点,我们把党员管理教育与小区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先后在小区成立了“秧歌锣鼓队”、“健身操队”、“太极剑队”、老年艺术团等业余文化团体,让他们在小区文化活动中发挥骨干作用。今年4月份,清苑小区的几位非在职党员想组织老年人开展健身活动,但家里没有录音机,就找到党支部请求帮助。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们立即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在站上费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出钱为清苑和明苑两个小区各购买了一台录音机,交由老党员负责保管,让小区非在职党员深受鼓舞,促进了小区文化活动的健康开展。三是寓教于“情”,让非在职党员时刻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为非在职党员办实事,是萃苑党支部的“立家之本”。我们把非在职党员的管理教育同关心服务结合起来,以服务为重点,以关怀为纽带, 由过去请党员出来参加活动转变为工作“送上门”。针对非在职党员中年老体弱的多、常年有病卧床多的实际情况,我们建立了扶贫帮困救助小组,定期到他们家中进行走访,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行动不便的,支部安排水电办的同志定期上门为他们售电,并专门邀请医院的专家为老党员们开展老年健康知识讲座,为他们进行义务查体,还安排有业务专长的支部委员,经常到老党员家中,为他们检查身体状况,讲解一些日常保健常识,把组织的关怀送到了他们的心坎上。
三、发挥资源优势,为非在职党员发挥模范作用搭建广阔的舞台非在职党员中有许多老石油、老革命,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宝贵的财富。他们离开工作岗位之初,普遍存在着赋闲后的失落感,担心自己会被飞速发展的社会遗忘和抛弃,希望能找到继续发挥作用的地方,我们党支部抓住这一优势,积极为非在职党员实现“老有所为”创造条件、搭建舞台。一是合理安排,为非在职党员发挥一技之长找到用武之地。很多非在职党员离岗前是单位上的各级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他们各有所长,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工作经验。我们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和个人特长,安排积极性高的非在职党员参与到小区管理工作中来。去年以
来,我们先后安排了10余名非在职党员担任门卫、楼栋长和单元长等工作。2000年,原电影公司书记兼经理吕发科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时,心情多少有些失落。小区党支部主动找到了他,邀请他列席支部活动,并根据他爱好种树养花的情况,特许他在绿化带内种树,养花,但条件是要有规划。如今,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他在周围几个老伙计的帮助下,自筹资金将绿地养护得井井有条、生机盎然。二是提供载体,使非在职党员成为小区文明建设的主力军。针对部分非在职党员文化层次高、实践经验多等特点,站党支部聘请他们担当了小区的“宣传员”和“调解员”。在老党员曲祥续的带动下,“宣传员”们在小区的黑板报和宣传栏内开辟了“萃苑天地”、“文明新风赞”和“生活灰镜头”等栏目,及时搜集和宣传小区里的好人好事,对各种不文明现象进行曝光批评,去年,非在职党员先后在各种媒体上发表新闻稿件29篇,为小区文明建设做出了新贡献。非在职党员刘新利担任家委会调解员工作以后,走东家、串西家,满腔热情地为居民排忧解难,成功地调解了14起各类纠纷,维护了邻里的和睦、小区的稳定,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小区总理”。三是典型引路,带动更多的非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我们认为,非在职党员与居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习性相投,有很多共同语言。发挥好非在职党员在居民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将是小区文明建设中的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为此,我们把在居民中影响大、流传广的事迹及时进行总结,在党员宣传栏里开辟了《党旗飘飘》专栏,在小区内广泛宣传。同时,我们还将宣传老党员在小区文明建设中的好人好事作为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63岁的家属党员赵晓凤,自购理发工具,义务为居民理发,并为年老多病的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几年如一日,随叫随到。清苑小区22号楼的几名老党员,两年多来默默为小区孤儿张莉捐助学费2000多元,却始终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每次捐款在汇款单上的署名都是“几名老党员”。我们把这些感人的事迹在小区里广泛宣传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刮起了一股股强劲的文明之风。小区居民由衷地感到:小区里到处都能看到鲜红的党旗在高高地飘扬。
第五篇:小区退休党员管理工作经验
小区退休党员管理工作经验
我们萃苑物业站党支部目前共有党员75名,其中非在职党员72名,是社区非在职党员人数最多的一个党支部。近年来,面对油田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小区内非在职党员日渐增多的新形势,我们积极探索非在职党员社会化教育管理的新路子,注重发挥非在职党员在小区里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他们离岗不离党、退休不退志,用实际行动在小区里竖起了一面面旗帜。
一、构建管理网络,为非在职党员教育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油田职工内部退养、自谋职业、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等一系列减员增效措施的推行,非在职党员的数量在党员队伍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党员群体。为此,我们将支部党建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加强对非在职党员的教育管理上来,及时构建了组织网络,理顺了非在职党员的组织关系,使非在职党员重新找到了“娘家”。
一是构建组织网络,确保党建工作不留“盲区”。去年,我们利用社区机构整合和家委会换届选举的机会,对支部成员进行了重新改选,推选了2名政治素质强、党务知识多、工作经验丰富的非在职党员分别担任了支部副书记和支部委员,并按居住区域相邻,划分了5个党小组,选举了5名威信高、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了党小组长,将72名非在职党员全部纳入到了组织的管理之中。为全面掌握非在职党员的基本情况,我们党支部建立了非在职党员花名册,将他们的原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流动情况、思想情况,都一一进行登记,做到了“五个清楚”,使组织与党员之间“沟通有桥梁、管理有渠道”,消除了党建工作的“空白点”。
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增强非在职党员的组织观念。针对非在职党员流动性强、管理教育工作难以开展的实际,我们制定了《非在职党员学习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非在职
党员组织生活规章制度、小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联系走访制度等十项党建工作制度。每月25日,我们都组织非在职党员过组织生活,对身体有病不能参加的,我们就将《两个条例》和《宪法修正案》等学习资料送到家里。今年3月,退休党员段太礼由于肠粘连动了手术。在他养病期间,党小组全体党员带着学习资料,来到他家中,一边照顾他的生活,一边组织政治学习,使他过了一次难忘的组织生活。在党支部的努力下,广大非在职党员的党性觉悟有了明显增强。自新支部成立以来,我们的党费收缴率始终保持了100%。家住清苑小区的唐承,虽然长期卧病在床,但对交党费的日子总是记得很清楚。每到交党费的日子,他就催着女儿为他代缴,从没有间断过。今年3月底,当得知女儿要出差去外地,便几次给女儿打电话,让女儿在临走前一定代他提前把党费交上,直到女儿告诉他党费已经交上时,他才放下心来。
二、创新管理办法,为非在职党员融入组织营造良好的家园氛围
由于长期受单位体制的影响,非在职党员在被纳入小区家委会党支部管理后,归属意识比较淡薄,对社区基层党建的认同感、参与感不强。对此,我们支部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不断丰富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使非在职党员更好地融入到了社区大家庭,让党支部这个家园更具凝聚力和创造力。
一是寓教于“新”,让组织生活重新焕发生机。随着现代宣传和教育媒体的多样化的发展,以往那种读报纸、念文件、“台上一人讲,台下众人听”的教育方式,肯定不会引起非在职党员的兴趣。为增强组织生活的效果,我们采取生动的形式,设计有效的载体,通过开展“网络教育”、“小发明”、“小建议”、知识竞赛、座谈讨论等生动鲜活形式,力争把学习活动办得丰富多彩。6月12日,我们组织老党员开展了庆“七.一”郊游、踏青活动,70多名老同志来到老年公寓,共同回顾过去参加会战、建设家园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共同歌唱过去那激励他们为祖国建设奋斗一生的革命歌曲,使这些老石油们精神
抖擞、青春焕发。他们激动地说:我们虽然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了,但我们对共产党的感情没有变,为共产主义的信念没有变。许多老同志自发地向党组织上交思想汇报,还经常到小区家委会“请战”,表示要以一名党员的身份为小区建设献计出力。
二是寓教于“乐”,让支部这个“家”充满吸引力。非在职党员离开工作岗位后,把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了闲情逸致上,喜欢参与琴棋书画、强身健体等文体活动。结合这一特点,我们把党员管理教育与小区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先后在小区成立了“秧歌锣鼓队”、“健身操队”、“太极剑队”、老年艺术团等业余文化团体,让他们在小区文化活动中发挥骨干作用。今年4月份,清苑小区的几位非在职党员想组织老年人开展健身活动,但家里没有录音机,就找到党支部请求帮助。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们立即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在站上费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出钱为清苑和明苑两个小区各购买了一台录音机,交由老党员负责保管,让小区非在职党员深受鼓舞,促进了小区文化活动的健康开展。
三是寓教于“情”,让非在职党员时刻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为非在职党员办实事,是萃苑党支部的“立家之本”。我们把非在职党员的管理教育同关心服务结合起来,以服务为重点,以关怀为纽带, 由过去请党员出来参加活动转变为工作“送上门”。针对非在职党员中年老体弱的多、常年有病卧床多的实际情况,我们建立了扶贫帮困救助小组,定期到他们家中进行走访,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行动不便的,支部安排水电办的同志定期上门为他们售电,并专门邀请医院的专家为老党员们开展老年健康知识讲座,为他们进行义务查体,还安排有业务专长的支部委员,经常到老党员家中,为他们检查身体状况,讲解一些日常保健常识,把组织的关怀送到了他们的心坎上。
三、发挥资源优势,为非在职党员发挥模范作用搭建广阔的舞台
非在职党员中有许多老石油、老革命,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宝贵的财富。他们离开工作岗位之初,普遍存在着赋闲后的失落感,担心自己会被飞速发展的社会遗忘和抛弃,希望能找到继续发挥作用的地方,我们党支部抓住这一优势,积极为非在职党员实现“老有所为”创造条件、搭建舞台。
一是合理安排,为非在职党员发挥一技之长找到用武之地。很多非在职党员离岗前是单位上的各级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他们各有所长,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工作经验。我们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和个人特长,安排积极性高的非在职党员参与到小区管理工作中来。去年以来,我们先后安排了10余名非在职党员担任门卫、楼栋长和单元长等工作。2000年,原电影公司书记兼经理吕发科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时,心情多少有些失落。小区党支部主动找到了他,邀请他列席支部活动,并根据他爱好种树养花的情况,特许他在绿化带内种树,养花,但条件是要有规划。如今,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他在周围几个老伙计的帮助下,自筹资金将绿地养护得井井有条、生机盎然。
二是提供载体,使非在职党员成为小区文明建设的主力军。针对部分非在职党员文化层次高、实践经验多等特点,站党支部聘请他们担当了小区的“宣传员”和“调解员”。在老党员曲祥续的带动下,“宣传员”们在小区的黑板报和宣传栏内开辟了“萃苑天地”、“文明新风赞”和“生活灰镜头”等栏目,及时搜集和宣传小区里的好人好事,对各种不文明现象进行曝光批评,去年,非在职党员先后在各种媒体上发表新闻稿件29篇,为小区文明建设做出了新贡献。非在职党员刘新利担任家委会调解员工作以后,走东家、串西家,满腔热情地为居民排忧解难,成功地调解了14起各类纠纷,维护了邻里的和睦、小区的稳定,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小区总理”。
三是典型引路,带动更多的非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我们认为,非在职党员与居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习性相投,有很多共同语言。发挥好非在职党员在居民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将是小区文明建设中的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为此,我们把在居民中影响大、流传广的事迹及时进行总结,在党员宣传栏里开辟了《党旗飘飘》专栏,在小
区内广泛宣传。同时,我们还将宣传老党员在小区文明建设中的好人好事作为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63岁的家属党员赵晓凤,自购理发工具,义务为居民理发,并为年老多病的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几年如一日,随叫随到。清苑小区22号楼的几名老党员,两年多来默默为小区孤儿张莉捐助学费2000多元,却始终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每次捐款在汇款单上的署名都是“几名老党员”。我们把这些感人的事迹在小区里广泛宣传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刮起了一股股强劲的文明之风。小区居民由衷地感到:小区里到处都能看到鲜红的党旗在高高地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