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农 村 组 织 处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日趋频繁广泛,农村流动党员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加强对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按照部里的安排部署,我们选择舒兰市,就农村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农村流动党员流动趋势及管理现状
舒兰市共有乡镇街区党委22个、村党支部312个、农村党员9594名。2003年,全市农村外出流动党员1192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2.4%。其中,在省内流动的469名,占39.4%,在省外流动的339名,占28.4%,在境外流动的384名,占32.2%。
当前农村流动党员流动有三个趋势:一是数量逐年增加。舒兰市2001年有农村流动党员532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6.5%,2002年增加到931名,占10.4 %,2003年1192名,占12.4%,数量和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二是流动范围更广。外出党员的流动范围已从本乡本土流动逐步向省内、国内乃至国外流动,流动范围日趋广泛。比如,平安镇在国外打工党员89名,域外143名,占全镇农村党员总数的22%,分散在韩国、俄罗斯、日本等五六个国家和全国各大城市、乡村,打工地点极为分散。三是流动时间更长。部分流动党员流动地点相对比较固定,有的已连续多年在一个地方务工经商,短时间流动现象正在逐步减少。全市在外地一年以上的流动党员占流动党员总数的44.8%左右,有的甚至已在外地安家落户。如平安镇金星村一些党员在韩国打工已5、6年,打工地点基本固定。由于农村流动党员具有队伍逐步扩大、流动范围广、流动时间长、居住地分散等特点,给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造成了极大困难。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基本上是通过电话、书信、向流入地发函、返乡教育等形式,不定期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管理比较松散。其中,以电话联系的占66.9%,以书信联系的占12%,从外地回来后联系的占11.3%,能主动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或党组织能够联系上的占90.2%,绝大多数流动党员能够自己主动交纳或通过亲友按时交纳党费。但对有些长年在外失去联系的流动党员,党组织处于失管、失控状态,一年以上联系一次或失去联系的流动党员占58 %。
二、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目前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四难”。
一是去向难掌握。有些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不辞而别,一走就是几年,他们不与党组织联系,党组织也就无从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据统计,在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中,近半数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有10%的党员没有与所在党支部保持联系。加之这些外出党员的流动性比较强,不确定因素比较多,有的无固定地点且居无定所,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二是管理难落实。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原居住地,即使返乡也是来去匆匆,无法参加原居住地党组织活动;另一方面大多数流入地党组织对外来流入党员不闻不问,有90%以上的流动党员不能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使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出现了盲区。据统计,在1192名流动党员中,能较好参加本支部活动的党员429名,占36%,不能参加支部活动的655名,占55%,能参加外地党组织活动的108名,占9%。
三是党费难及时足额收缴。大部分流动党员在春节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委托家属代交党费,党组织因找不到本人也只好找其家属收缴党费;还有少数流动党员不愿交纳党费或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党组织无法收缴党费。据统计,在流动党员中,未按时交纳党费的占一半以上,由亲属代交党费的占40%左右,不交纳党费的占2.3%。同时,由于流动党员的真实收入很难掌握,党费收取标准也很难确定,只能按原标准收取,产生党费收缴不足额问题。据了解,长期在外流动党员年均纯入最低的达到了3000元以上,有的可达几万元、十几万元,但由于无法了解流动党员的真实收入情况,只能按普通农民党员标准收取党费。
四是对“三不党员”难处理。党章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支部大会应当决定把这样的党员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现实情况,基层党组织难以一除了之。其一,农村党员流动绝大多数是外出务工经商,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有益的,是应当鼓励和支持的;其二,他们不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能做党所分配的工作,是由于流动距离比较远等客观原因造成的,并非党员的主观故意,他们中绝大多数能够通过邮寄或由亲属代交党费,有的还经常汇报思想,只是不够及时而已。其三,当前农村流动党员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简单地对“三不党员”一律除名,不利于农村党员队伍的稳定。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受到很大的消极影响。
一是造成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由于农村有活动能力的年轻党员和优秀青年的纷纷外出,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农村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后备力量不足。这种情况在朝族村尤为明显。舒郊乡宏光村人口总数为435人,党员27名,在韩国打工的有114人,其中党员12名,在国内打工的党员2名,外出打工党员占全村党员总数的51.5%。在家的13名党员大多是老弱病残,其中40岁以下3人、50岁以下6人、50岁以上4人,村党支部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支部,并且由于优秀青年的外出,造成了党员队伍的后备力量缺乏。这个村已有两年没有发展新党员。平安镇金星村总人口2548人,党员81名,全村400多人在国外打工,600多人在国内打工,其中,20名党员在国外打工,8名党员在国内打工。全村除9名村干部外,其他党员基本都是老弱病残。据统计,舒兰市农村35岁以下青年农民85%以上都在外打工,给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二是影响村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优秀年轻党员的大量外出,使村党组织班子成员的整体结构失衡,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受到削弱。个别村外出打工党员占全村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村党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党员不能达到半数,不符合党的组织规定,无法进行表决。如金马镇团结村有党员25名,外出流动的有16名,只有9名老党员在家,党组织活动很难开展,党组织功能难以发挥。三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有所减弱。部分流动党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挣大钱”的心态比较严重,外出期间,对村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除客观上起到了带领群众闯市场,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的作用以外,其他方面的作用难以体现。通过调查,在农村流动党员中,能较好发挥作用的仅占17%左右。
三、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部分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不强。一些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
强,外出前不愿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怕受约束,把自己置于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外。他们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所在地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两地党组织都无法掌握党员在流动地的政治思想动态及工作表现,不能进行跟踪管理教育,从而出现流动党员名义上没有离开组织,而实际上已经脱离党组织的混乱现象;部分流动党员对党员的责任义务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只要按时交纳党费就算履行了义务,就应该保留其党员称号;还有流动党员的认为当党员限制多、好处少,有当不当无所谓的思想,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管理教育意识淡薄。
二是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畏难情绪。流出地党组织认为农村流动党员数量大、流动性强,又比较分散,管理难度大,管理太严还会引起流动党员不理解,导致对流动党员管理信心不足,劲头不大,消极等待上级出台更有效的管理办法。流入地党组织担心流动党员不稳定,不好管理,怕麻烦,怕影响自己的工作,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一般不太愿意接转组织关系,对流入党员情况不闻不问,很少组织他们参加组织生活。
三是基层党组织设置还不适应党员流动性增强的需要。农村流动党员绝大多数从业于个体私营企业,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适应不了农村党员流动性增强的需要,长期在非公企业打工的农村流动党员,党组织关系无人接收,党的组织活动不能参加,权利、义务无法履行,作用不好发挥。流动到境外的党员更是如此。
四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当前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方式上还处在以流出地党组织管理为主,互不沟通情况,各自为战的状态。在管理措施上,主要还是采取电话、书信、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开具《党员证明信》等传统办法,没有从制度、机制上建立起指导全局、协调统一运作的管理办法,造成了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杂乱无章的混乱局面。
五是部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原则性不强。有些村党组织负责人碍于情面,认为本人入党不容易,在外务工经商,不与组织保持联系,很多情况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主观上对党是有感情的,并不想脱离党的队伍,如果予以除名在感情上过不去。因此,对流动党员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大胆管理,而是用感情代替了原则,从而造成了“三不”党员数量的增多。
四、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通过调研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我们就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指定专人负责流动党员的经常性联系和管理。有流动党员的各党支部都应确定专人负责与流动党员联系。做好流动党员外出前的思想教育工作,明确纪律要求。流动党员到达外出地后,必须及时向所在党支部和联系人提供联系电话号码和通讯地址。指定的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同流动党员联系一次。联系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向他们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党支部的活动安排及作出的决议,以及对他们的要求;通报支部工作情况;征求他们对党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及对家乡建设的计策。
二是及时接转组织关系。党员外出时间6个月以上,从业的地点和单位比较固定,且从业地和单位建立起党组织的,原居住地党组织应将党员正式组织关系转入流入地方或流入单位的党组织,以利于外出党员参加其组织生活并交纳党费。与此同时,对流入本地的外地党员,各级党组织也应做好组织关系接转和对流入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
三是组建临时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流入地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一种有效办法。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隶属于原所在地党组织领导,并协助原所在地党组织教育管理流动党员。由于外出党员远离属地,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不能及时有效地接受原所在地党组织直接的指导和督促,所以各原所在地党组织要特别注意选配思想素质好、自律意识强、有一定威信和组织领导能力的党员作为临时党组织负责人,并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四是继续坚持好《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制度。对未转移组织关系又没有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管理的流动党员,继续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党员外出前,必须向党组织报告,对外出时间6个月以内,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外出后,应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外出所在地党组织,接受外出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外出党员返乡后,原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对外出时间3个月以内的党员,开具《党员证明信》。对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和《党员证明信》的外来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验证后,应按照就地就近、行业归口、便于管理的原则,将其编入有关党支部、党小组,同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并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五是开展好党员民主评议工作,及时处理不合格党员。按照《党章》规定,结合全国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农村流动党员进行认真的民主评议。对那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思想滑坡、党性观念较差、信念动摇、甚至违法违纪的党员,以及“三不党员”该退的退、该除的除,纯洁农村流动党员队伍。
第二篇: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专题调研报告
流动党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党内新群体,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已成为目前党员教育管理的一个新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管理
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为探索建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切实做好流动人口中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更好地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密切党群关系,永葆党的先进性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各级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本文也想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的难点、成因及对策作初浅的分析。
一、流动党员管理的难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类人才加速了流动,党员流动也十分频繁。党员流动呈现出数量日益增多、区域逐步扩大、时间逐步延长的特点。大量的“组织人”逐步转化为“社会人”,传统党建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党建工作社会化的要求。在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上,传统的方式和手段也难以与党建工作社会化的新形势相适应。流动党员的管理呈现出“四难”现象,即:
1、去向难掌握。大部分党员外出前不向所在党支部报告,不辞而别,有的一走就是几年,不主动转移组织关系,也不主动与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或当地党组织进行联系。加之外出党员务工经商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有的无固定工作单位,有的居无定所,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更无从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情况。
2、管理难到位。有的党组织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上有畏难情绪,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对管好管活缺乏必要的对策措施,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一些地点不固定的流动党员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成为挂名党员;一些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管不到,流入地党组织管不好,成为“两不管”党员。
3、活动难开展。由于外出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流动时间较长,即使节假日回家,也是来去匆匆,很少参加或不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多数党员不主动与从业地党组织联系,没有及时参加从业地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加之从业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难以摸清底子或管理不够严格,导致流动党员极少能过正常的组织生活。
4、党员作用难发挥。一方面流动党员缺乏发挥自身作用的主动性。一些政治素质不高、立场不坚定的流动党员,经受不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重经济收入轻思想改造,再加上组织的教育管理不能及时跟进,致使其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起不到党员应有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党组织缺少激发流动党员潜能的办法和措施,没有主动为流动党员施展才能营造环境、构筑平台,致使流动党员的优势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流动党员管理难的成因分析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之所以产生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流动党员自身认识不深、党性淡化,党组织管理不力、覆盖面不够宽,用工企业对党建工作不支持、不配合造成的。
1、流动党员党性观念不强。流动党员普遍存在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的现象,部分流动党员在外出时不愿向党组织报告,也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怕受约束,把自己置于党组织之外,加之流动党员工作变化频繁,在外出期间整日为生计奔波,忽视了对自身的思想教育,在客观造成了对党组织的疏远。
2、党员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乏力。部分党组织没有严格执行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在党员外出时不闻不问,外出后又不与之联系,对长期游离于党组织外的党员也不加以帮助教育,致使这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空白。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不重视,党组织覆盖面不够宽,存在怕麻烦的思想,认为这部分党员流动性大不好管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不愿接纳他们参加组织生活,对流入党员不教育、不管理,使得这部分流动党员无法开展正常的组织生活
3、用工企业对党建工作不重视。大部分用工企业业主和企业老板大都不是共产党员,没有受过党组织的系统培养和教育,因而对党组织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知之甚少,大都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到位、态度冷漠,认同度较低,有的甚至还存有“戒心”,从而造成了部分流动党员不愿意亮明党员身份,不愿意参加组织生活,使不少的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于真空中。
四、流动党员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流动党员的管理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从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出发,按照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要求,创新管理方式,落实管理责任,努力使流动党员都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始终保持先进性。切实做到坚持“三项原则”即:一是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二是坚持区别情况、动态
管理。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职业特点和居住地点,在尊重流动党员意愿的前提下,采取社区管理、单位管理、行业管理等多种方式,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三是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强化各党组织服务流动党员的责任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光荣感、归属感与责任感。具体来讲,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宣传,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
大量党员流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党员务工经商,走南闯北,经风雨见世面,能促进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提高致富本领,增长党员才干,有利于带动整个党员队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培养和充实后备干部队伍,有利于增强党组织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各级党组织要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高度,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破除人才地区所有、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狭隘思想,摒弃对流动党员的各种偏见,提高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自觉地承担起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神圣职责,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日程,常抓不懈,抓出实效。要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树立流动党员也是党的宝贵财富的理念,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挥好他们在外务工或回家劳动的作用,都对加强党的建设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转变方式,改进方法,建立符合流动党员特点的动态管理机制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规范约束流动党员的行为,主要应建立五项制度,一是建立流动党员外出申报登记制度。流动党员外出前要主动向党支部申报,填写《外出流动党员申报登记卡》。党支部要建立《外出(来)流动党员登记簿》,详细记录其基本情况、流动原因、流动去向、联系方式、流动时间等情况,实行定期登记和动态登记相结合,确保资料准确无误。二是建立《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对象主要是指党的组织关系与行政关系或户籍相分离的党员。《流动党员活动证》是流动党员在流动期间证明其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的重要证件。流动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组织活动、缴纳党费。流入地党组织凭《流动党员活动证》接收流动党员参加党的组织活动并收取党费。流动党员因外出务工、经商、居住等原因,暂时无法转移正式党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正式党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应及时为流动党员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三是建立流动党员流入登记管理制度。各地在办理外来人员登记管理手续时,及时记录流动人员的“政治面貌”情况,并在征求流入党员意见的基础上,将流入党员及时安排接纳到便于管理的党组织。各党组织对申请参加组织活动的流入党员必须无条件地接收,组织流入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的教育管理活动,按时收取流入党员的党费。四是建立党组织联系和关爱流动党员工作制度。建立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分工联系流动党员制度。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要负责对流动党员进行每季度一次的联系走访工作。党支部要在流动党员中坚持开展党员“政治生日”谈话工作。党支部要定期、不定期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意见建议等,并及时向流动党员通报支部工作情况、寄送学习教育资料、为流动党员排忧解难。各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对流动党员的关爱工作,要把流动党员关爱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关爱党员工作计划,真心关爱、真情帮扶流动党员中的困难群体。五是建立流动党员目标管理责任制度。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党建目标考核体系,坚决杜绝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上的“组织缺位”现象。各党组织要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建立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制度,从组织领导上坚决防止流动党员“流失”。各党组织要探索对流动党员进行党员目标管理的有效办法,坚决防止流动党员中党员作用发挥“缺失”现象。
(三)创新载体,强化教育,搭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平台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人制宜,努力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子、新办法,使党员不管流动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享有党员权利,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组建流动党支部或党小组。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流入地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一种有效办法。因此,对流出党员较多、流出地相对集中、具备《党章》规定的建立党支部条件的,流出地党组织应该及时指导流出党员建立流动党支部或开设“流动党员之家”。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隶属于原所在地党组织领导,并协助原所在地党组织教育管理流动党员。由于外出党员远离属地,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不能及时有效地接受原所在党组织直接的指导和督促,所以各原所在党组织要特别注意选配好党组织负责人,尤其应把思想素质好、自律意识强、热心帮助他人和有一定文化水平作为选配的主要标准。
二是建立网上党支部。对流出党员较少、流出地相对分散、不具备《党章》规定的建立党支部条件的,流出地党组织应该督促流出党员及时与流入地党组织取得联系,积极参加流入地党组织开展的活动。同时,可以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加强党组织与流动党员的交流互动,在互联网上建立党支部,开设“流动党员管理之窗”,公布和宣传中央、省、市有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相关政策、制度和信息;设立流动党员电子信箱,充分听取流动党员的意见和建议,为流动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技术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电化教育活动室、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党员学习网站等电化教育阵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视频系统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培训,过好网上组织生活,适时了解原所属地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情况;还可以利用网上系统实现与党组织负责人、亲人之间的在线交流,为流动党员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不断提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三是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热线电话。对流出地比较分散的党员,以及文化水平不高,年龄偏大,不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些流动党员,可以在各级组织部门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热线电话,为流动党员落实组织关系、参加组织生活提供咨询服务,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服务和管理。设立的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热线电话,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以便流动党员查询。
四是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为流动党员提供及时到位的服务。各级党组织要负责本地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政策指导、监督巡查等。要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负责本地区流动党员和党组织的联系服务、党组织组建指导及日常协调管理工作。要创新管理模式,建立服务、关爱流动党员工作机制,要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之中加强教育管理,让流动党员感受到“离乡不离党,组织在身旁”的氛围,始终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态,自觉履行职责。
总之,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伟大工程,各级党的组织部门要善于打破地域界限,善于开拓创新,不断发现、总结推广一批不同类型、各具特色、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
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范围也随之广泛深入,襄阳市人才中心人事代理的流动党员数量在急剧增长,流动的频率在不断加快,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当前流动党员管理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如
何适应流动党员特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探索新的有效方式,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现阶段党员队伍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发挥新整合人才中心的组织优势
原市人才交流中心与市中高级人才中心合并后,整合了两个中心的资源,使新人才中心在探索流动党员管理中有了进一步提高。襄阳市人才中心目前人事代理人数达到 8000余人,其中党员445人,组织关系挂靠人才中心流动党支部的流动党员有412人。如何发挥人才中心党组织核心作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实现人事代理工作与党建工作有效结合,已成为人才中心党委一项全新的工作。为了管理建设好这支队伍,中心流动党支部也在探索适应新时期流动党员管理的新途径。
1、成立了人才中心党支部管理流动党员。专门在人才中心委内成立了人事代理党支部,党支部书记负责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明确了党支部书记分管代理支部工作,负责流动党员的考核、民主评议和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2、加强对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管理。按照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确保质量、慎重发展的原则,各级稳妥地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工作。建立流动党员qq群方便与流动党员联系,并将流动党员学习书籍邮寄给他们,与一些在人才中心办理人事代理的大单位联系,发展流动党员,把那些优秀和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人才纳入党组织,及时掌握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和工作状况。
3、建立健全了流动党员数据库。目前,人才中心设计建立了流动党员数据库,对流动党员转出地和转入地进行及时的登记和更新,以便于以后流入地和流出地能够有效的沟通,对于处在预备期的党员注明党员转正日期,到正式转正时,联系通知预备党员准备好转正申请书和思想汇报等材料。对于党费的收缴也在数据库中做到了实时更新,提高了党费收缴查询的效率。
4、统一流动党员党费收缴,全程化管理党员转移手续。规范流动党员党费管理,明确专人负责流动党员党费收缴工作,建立和实行流动党员党费名册和数据库“双套制”管理,在代理党员收入不稳定、联系渠道不十分畅通的情况下,统一收费,使流动党员履行其义务。对于流动党员转入和转出都有详细的登记,全程管理流动党员转出和转入手续。
二、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市人才中心尽管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岗分流、外出务工、个体经商的党员越来越多,党员流动越来越频繁,进入人才中心流动党支部的流动党员也与日俱增,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随之增多。
1、组织活动无法开展。人才中心流动党员分布广、成份复杂、流动松散,不能正常参加党组织生活。这些流动党员大部分是高校毕业生,他们毕业后将党组织关系转移至人才中心后到外地就业,所以导致党支部活动无法开展,部分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外出前、流入后不及时向党组织报告,导致流出地党组织不了解流动党员外流的去向和详细地址,无法与其经常保持联系,而流入地党组织不了解其情况,无法对这部分党员进行有效管理,信息流动不顺畅,造成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管不了、流入地党组织无人管”的结果。目前,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管理只能依靠其自觉性。流动党员由于太远不能回人才中心党支部过组织生活,又不能参加外出地党组织活动,常年甚至多年没过组织生活。同时,流动党员工作不稳定,特别是下岗职工党员寄望享受原单位的优惠政策,不愿转移党组织关系,有些人觉得接转党组织关系程序复杂,手续繁琐,必须由本人直接办理,十分费时费力,不便转移党组织关系。
2、党费无法按标准按时收缴。缴纳党费既是每名党员应尽的责任,也是必须履行的义务。党费难收缴主要体现在:一是标准难核定。流动党员工作不固定,收入不稳定,若按照政策规定与工资收入挂钩,则难以核定工资收入水平与党费收缴标准;为便于操作,在实际工作中按统一的党费标准收取,造成一部分高收入的流动党员党费标准不合理;二是时间难保证。流动党员工作变化快,联系渠道不畅通,致使党费难以按时收取。有的流动党员是半年交一次,有的甚至一年交一次。
3、党员流动方向多变,发展新党员困难。高校毕业生流动性非常强,其现实思想状态难以把握,其工作状态难以稳定和满意,其理想信念难以定位,其现实表现难以考核,民主评议工作进行困难。因此人才中心的流动党员无法发展,有些
毕业生办理流动人员代理,递交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等,可是后续工作却无法开展,这些问题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尤为明显。与代理单位中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相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大部分没有设立党组织,而且这部分经济组织中的党员流动性较强,对党建工作不重视,发展新党员困难。流动党员在单位党组织解散后,对人事代理组织这种管理方式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在外出前不向流动支部报告,有的外出后不及时与流动支部联系沟通。流动党员就业的单位大多是非公有制企业,在一个单位的工作时间很难长久,流动党员的就业流动十分频繁,约束管理机制相对较弱,加之许多单位领导对党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居所不固定,联系方式变化很大,很难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动去向。
4、资金不足、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目前,人才中心流动人员代理、户口管理、毕业生就业和人才招聘事务繁多、经费不足的问题阻碍着流动党员管理的发展,在资金不足的状况下,有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就无法开展。另外,平常的人事代理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任务繁重,使得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开展起来力不从心。同时,由于人才中心流动党员无法进行组织生活,因此很难解决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措施
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使党员在流动过程中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1、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流动党员管理网络化。利用网络技术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目前我国现有的党建网站有500多家,已经覆盖到了全国大部分党的基层组织,各地可根据情况建立党建网站并设立党员的电子档案,实现联网,流入地与流出地党组织可通过网络及时沟通。在网络上构建一个流动党员活动的平台,在党组织和流动党员之间有一个能随时随地移动联系的桥梁,无论党员流动到哪里都能及时与组织联系,流动党支部统一为流动党员建立网上档案、个人登录账号,利用自动登录存储管理系统记载流动党员个人最新情况。同时,设置电子邮件群发功能,定期向流动党员转发学习资料、重要通知等事项,督促流动党员加强学习。这样双方党组织又能及时通晓流动党员的情况和信息,消除流动党员组织活动无法开展的尴尬。
2、是实行专人管理。流动党员的各基层党支部要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络和跟踪管理。把流动党员管理和人事关系管理结合起来,在办理人事关系代理登记的同时,登记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联系渠道、工作状况,并建立党员联络信息卡,及时掌握流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流动党员到达外地以后,必须及时向原党支部和联系人提供电话和通讯地址。指定的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同流动党员联系一次,及时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征求他们对支部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收缴党费等。通过健全各级组织,从而使得外出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符合条件、表现突出的预备党员能按期转正。
3、要创新管理制度,改革组织关系转接制度。要在人社局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明确管理责任,做到基层组织一盘棋。明确各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职责,建立起一个以党委为中心,党支部和党小组共同负责的责任体系,以保证人才中心流动党员流出流入都在党支部的管理监督之下。应适当减少转移环节,下放转移权限。流动党员在一个省范围内转移组织关系,直接通过党组织对党组织相互转移。在全国范围内转移组织关系,可在党组织推行微机并网管理等现代化手段,利用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实行数字印章,及时为流动党员转接组织关系。加大对流动党员的政策性扶持和资金投入,使人才中心能够更好的开展流动党员工作。
4、要提高对党员流动性的认识。党员走南闯北,务工经商,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必然趋势。通过走出去,党员们经风雨见世面,可以促进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致富本领,带动整个党员队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培养和充实后备干部队伍。地方党组织要破除人才地区所有、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狭隘思想,抛弃对流动党员的各种偏见,提高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自觉地承担起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神圣职责,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日程,常抓不懈,抓出实效。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探索为流动党员服务的新途径,市人才中心要不断适应流动党员到各地就业的新形势,积极发挥人才中心的职能作用,在为流动党员提供人事代理、组织关系接转等工作的同时,紧紧抓住党员党组织生活和党员就业这一突出问题,探索出富有实效的就业指导模式,同时尝试建立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站,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各种政策法规咨询。
第四篇: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思考与对策
佳阳畲族乡党委组织办
2011年8月25日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日趋频繁和广泛,农村党员的流动性也在不断增大,流动速度加快。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确保外出流动党员管住、管好、管活,使流动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新时期党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教育管理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佳阳畲族乡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及特点
截止2011年8月,佳阳畲族乡共有党员384名,流出党员有78名(男65名,女13名),占党员总数的20.3%,其中:跨省流动64名,省内流动10名,市内跨县流动4名,流动时间6个月以内的7名,6个月以上的71名。
主要特点:一是流动党员数量较多。全乡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数量占到党员总数的五分之一,且流动党员以中青年党员为主,文化水平以高中(中专)、初中学历为主,部分党员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一技之长。二是流动党员的就业范围广。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私营企业的快速扩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流动党员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我乡党员的流动范围已从省内转向省外流动;流向以农村
1向城市流动为主,从业的单位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分布的行业主要以工业、建筑业、商业及饮食服务业为主。三是流动党员流动的时间长。78名流动党员中,外出6个月以上的71名,占91%,一些党员已连续多年在外较为固定地点务工经商,飘泊游子正在逐步减少。
二、存在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主要是“五难”。一是去向难掌握。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据统计,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中,近半数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党组织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其家人、亲戚、同学、朋友等方式掌握他们的去向。二是活动难开展。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另一方面,大部分外出党员不愿参加所去地方党组织生活,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三是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难以管理。四是党费难按时收缴。绝大部分的流动党员是在春节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是由其亲属代为交纳,还有少数流动党员不愿
交纳党费。五是作用难发挥。相当部分流动党员存在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以及带动作用弱化。
三、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深。一些村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有些流入地的党组织对流入党员不闻不问,或者不愿接纳他们参加组织生活。
2、党性观念不强。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时不愿向党组织报告,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怕受约束,把自己置于党组织之外。有的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
3、教育管理不力。一些村党支部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管理措施,致使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空白。在流动的党员中,多数从业于个体私营企业,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完善,适应不了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要求,且有的地方党组织对流入党员管理也不够重视。相对于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而言,流动党员的管理则差距太大。
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工作网络。一是构建县、乡、村三级流动党员管理网络。县、乡、村三级分别建立流动党员动态信息管理库。
基层党组织为每个流动党员建档立卡,掌握党员各方面的情况。人才交流中心、劳动力市场和工商、计划生育等基层党组织建立流动党员信息资料库,配合搞好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实施规范化管理。二是建立双向互动管理体系。一方面,市里主要依托流动党员管理领导小组、乡村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在“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三是建立乡村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关怀理事会。建立健全关怀服务流动党员和外出务工青年的网络。四是延伸管理链,实施“红色阳光”工程,培养关怀外出务工青年和在校学生的网络。
2、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基层党支部每季度将外出、外来流动党员登记情况上报上级党组织,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制度。实行在家党员和流动党员“一联一”结对。三是建立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结合党员承诺制目标责任书,要求流动党员做出承诺,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流动党员的积极性。四是建立规范服务管理制度。建立服务承诺制度、分类教育制度、持证管理制度。五是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关怀理事会管理制度。
3、建立健全承诺服务体系。一是着力营造环境。对流动党员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引导和保护党员合理流动。同时,通过劳动等部门,及时为外出党员提供劳务信息服务,并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开展劳务输出。及时了解外出、外来流动党员的实际困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使流动党员安心务工经商。二是努力提供保障。为流动党员提供技能、物质等方面的保障,既提供技
术技能方面的培训,也及时与流入地党员组织取得联系,使流动党员外出有依靠。流动党员外出前,基层党组织指定专人进行行前谈话教育,重点引导党员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进一步强化党员的宗旨观念和党性意识。三是积极打造平台。加大对流动党员的关怀力度,通过开展“我为家乡献一策”等主题实践活动,增强流动党员的家乡观念,激发他们回乡创业、发挥作用的激情和愿望,真正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各种商会、专业协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在外来流动党员中开展“亮身份、树形象”主题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诚信经营、守法致富、扶贫济困。四是积极吸收外来流动党员参加所在地党组织的党员代表会议,推荐优秀外来流动党员进入企业(协会)管理层,把外来流动党员纳入各级评选表彰范围,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的权利。
第五篇:如何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模版]
如何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
针对农村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困难,采取定期排查、定期报告、定期联系、定期培训、定期开会、定期慰问六项措施,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定期排查。村党组织抓住春节和秋收农忙外出党员返乡较为集中的两重要时间点,提前介入,对农村外出流动党员进行全面排查,详细登记流动党员的外出时间、从业地址、从事职业、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建立流动党员台账,实行一人一表,并及时将登记情况汇总上报镇党委,及时更新党员信息, 确保流动党员“不遗漏”。
定期报告。村党组织在加强党员管理的过程中,教育引导党员在外出前主动向村党组织报告离村时间、务工或现居住地点、就业岗位、联系方式等,及时给他们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返乡后及时找村党组织报到,注销本人的流动信息,汇报本人外出期间的思想动态。对有用工单位的流动党员,要求其递交用工单位或单位党组织出具的本人外出期间的综合表现证明材料;对举家外迁定居的流动党员,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主动联系本人,由镇党委负责开具组织关接转手续,转入居住地党组织,确保流动党员“不离党”。
定期联系。流动党员外出时,农村党组织确定一名党支部成员或外出党员在家的亲属作流动党员为联络员,实行专人定向联系制度,及时发放流动党员联系卡,定期通过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封信件、一声问候、一次走访与流动党员进行交流沟通,详细了解其思想、工作及在外参加组织生活、学习等情况,并作好记录存入档案,确保流动党员“不断线”。
定期培训。针对流动党员在外务工时间较长的实际,农村党组织采取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党员培训。对村干部集中带出的流动党员,要求村干部利用休息日、节假日或空闲时间开展教育培训;对流入地党组织纳入管理的流动党员督促其主动参加当地党组织教育培训;对单独或未纳入流入地党组织管
理的流动党员村党支部采取定期寄发文件、学习资料,利用信函、电话等方式实行自学。镇党委公开流动党员联系电话,接受流动党员的咨询答疑、情况反映、工作建议和困难帮扶等,确保流动党员思想“不滑坡”。
定期开会。农村党组织充分利用乡村传统集会和节日,抓住流动党员重大节假日等返乡探亲走友的时机,采取召开党员大会、座谈会等方式,通报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情况,商议党组织重大事宜,宣传上级党组织政策精神,听取流动党员个人意见、建议,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强化他们的组织观念和纪律教育,让他们正确行使党员的权利,增强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强化党员“荣誉感”和“归属感”,保持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确保流动党员“不离心”。
定期慰问。农村党组织将每年的春节、国庆、七一作为党员慰问日,派专人到流动党员家中走访慰问或邮寄慰问信、发放慰问品等,积极为他们搭建排忧解难服务平台,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积极协调上级部门为流动党员办理计生、综治和户口迁移等手续,让流动党员及其家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确保流动党员“不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