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市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市人才服务局流动党员
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流动党员是指因工作、生活地点等因素,长期无法正常参加党组织活动的党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流动党员的数量不段增加,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工作,已成为新形势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市人才服务局流动党员总体情况
目前市人才服务局流动人员党委管理的流动党员有2662名,流动党委下设立2个党总支、33个党支部。其中,35岁以下的党员占90%、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占88%左右,呈现出年轻化、学历高特点;从地域分布上看,以省内为主,遍布全国;从就业方向上看,几乎全部从业于非公经济组织。
流动党委设专职副书记一名,配备四名工作人员。平均每月在网站发布信息20条、接听电话咨询500多人次、窗口业务办理600笔、现场咨询300多人次。
二、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缺少党建工作经费,工作难开展
由于缺少必要的工作经费,许多党建工作和设想,如流动党员的教育培训、组织生活、表彰奖励等因缺少经费保障难于开展。
(二)缺乏对支部书记保障政策和手段
支部书记是抓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枢纽,承担着大量基础性工作。各个支部书记都是流动党员担任,党组织对他们理应给予一定工作补贴、交通和通信补贴、支部工作经费等扶持,但在这些方面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党费难收缴
很多党员因为在外地工作等原因,普遍存在不及时缴纳党费情况。还有些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履行党员义务意识较低,经常欠缴党费。
(四)党员情况难掌握,组织生活难开展
流动党委管理的流动人才党员大部分为高校毕业生,他们将组织关系转至人才后即到全国各地工作。由于流动人才党员的分布广,流动性大,加上部分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在外出前、流入后不及时向党组织报告,导致出现流动人才党员“流出地党组织联络难、流入地党组织无人管”的局面。流动人才党员大部分都工作在非公经济领域,受到时间、工作环境等条件限制,缺乏主动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导致组织开展“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难以开展。
三、针对存在的问题,流动党委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加强管理
(一)利用互联网,搭建网上党建平台。一是在“党员之家”网站和手机APP中,实现了党员教育管理功能。流动党员可在网上进行党课学习、每日答题、上传思想汇报,同时增加各支部书记网上管理权限,可随时掌握本支部党员的学习教育、党费交纳等情况,并对本支部党员表现情况量化计分,按月排名。二是建立了党员QQ群、微信群,加强与流动党员的沟通联系。党员通过QQ、微信群等方式接收学习资料、活动通知、进行互动交流、在线咨询等。部分支部还利用微信群开展了民主生活会等网上支部会议。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推动了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二)选优配强支部书记。从流动党员中选拨思想认识端正、工作相对稳定的党员来担任支部书记,出台对支部的考核办法,明确工作职责和考核依据,使支部书记既感到光荣又感到压力。经过长期培养,党委凝聚了一批核心支部书记,打造出一支聚之能至、团结互助的骨干力量。
(三)不断开展思想教育。针对流动人才党员人数多、来源广、流动快的特点,不断丰富流动人才党员教育内容,强化可持续、常态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一是聘请专家授课。聘请市委党校教授连续举办了4期“两学一做”专题讲座,共有625名流动人才党员参加了教育讲座。二是学习先进典型。通过基层党支部组织流动人才党员观看“两优一先”、“两学一做”特别节目《榜样》,收到流动人才党员递交的心得体会171份。三是开展知识培训。为提升支部委员的履职尽责能力、强化预备党员思想教育,定期组织支部委员和预备党员开展党务工作和党的基本知识培训。同时,举办流动人才党员沟通能力和执行能力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帮助流动人才党员学习技能、优化知识结构,提升了党员的综合素质。
(四)不断促进创业就业。充分发挥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自身职能优势,通过求职登记、网上自荐、困难党员重点推荐、举办创业培训班等方式,及时向党员提供招聘岗位信息,创造就业机会。2014年以来,成功创办黑龙江禾韵科技发展公司,带动200余人就业;1名流动人才党员入住孵化基地开展创业活动;20余名流动人才党员通过创业就业帮扶实现重新就业。
(五)不断强化关爱帮扶。在“党员之家”网站上专门开辟了政策问答、办事指南、就业困难流动人才党员信息发布与推荐等栏目,并积极帮助解决流动人才党员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向1名困难流动人才党员发放困难补助500元,及时送去党的温暖和关怀。通过帮扶工作促进了组织找党员向党员主动找组织的逐步转变,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六)不断活化工作载体。先后组织流动党员参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举办座谈会、开展党的知识竞赛、在党员QQ群上开设“每周新书推荐”,赴双城市公正乡小学和社会福利院帮扶活动,开展“绿色家园从我做起”的植树活动;组织60余名流动人才党员带领香坊区向阳乡中心小学校100名贫困小学生,到北大荒现代农业园开展“快乐六一与爱同行主题实践活动,增强了流动人才党员的社会责任感。组织党员参观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园、东北烈士纪念馆,开展了建党97周年“七一”主题党日活动。
四、关于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为切入点
流动党员的管理不同于传统的“单位党建”,流动党员的“三无关系”(无资产关系、无人事关系、无行政隶属关系)注定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无法依靠行政强制权威、组织命令权威等方式,只能从塑造“非权力权威”角度进行思考。例如:培养流动党员管理人员的个人人格魅力、精选适合流动党员需求的党建内容、选择流动党员乐于接受的管理方式、流动党员管理立足于为流动党员提供服务等等,“非权力权威”其功效虽不如“权力权威”快捷,但能使流动党员对管理产生真正的内心服膺。因此真正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一是要考虑到流动党员的实际工作、生活情况,适度灵活地开展活动,不必过于拘泥管理形式,一切以管理实效为重。上级党组织在检查流动党委工作时,也应持与“单位党员”不同的考核标准。二是要把
“服务、帮助、引导”作为党员管理的切入点,先获得流动党员的内心认同,而后加以管理,这样很多工作就会顺利的多。
(二)借助互联网,加强教育管理
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建立全国流动党员信息库,实现信息化管理,这样能够有效的掌握流动党员的动态,切实提高流动党员管理成效。
(三)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可以参照非公企业党费管理办法,流动党委上缴的党费全额返还,用于开展流动党员教育培训、支部书记工作补贴、建立流动党员活动场所等等,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继续推进网上党建平台建设,跟建设银行合作,实现网上交纳党费功能,进一步方便流动党员。
二是在经费到位后,开展支部书记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支部书记队伍综合能力素质和整体工作水平。
三是利用“哈尔滨人才”手机APP,动态更新党员信息,防止党员失联。
四是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健全支部组织框架,同时按照党员的工作行业、工作地区重新划分支部,调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五是严格党员管理。采用定性评议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量化党员考核标准,加强对党员的监督管理。对不合格党员按照组织程序进行处理。
第二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
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范围也随之广泛深入,襄阳市人才中心人事代理的流动党员数量在急剧增长,流动的频率在不断加快,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当前流动党员管理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如
何适应流动党员特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探索新的有效方式,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现阶段党员队伍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发挥新整合人才中心的组织优势
原市人才交流中心与市中高级人才中心合并后,整合了两个中心的资源,使新人才中心在探索流动党员管理中有了进一步提高。襄阳市人才中心目前人事代理人数达到 8000余人,其中党员445人,组织关系挂靠人才中心流动党支部的流动党员有412人。如何发挥人才中心党组织核心作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实现人事代理工作与党建工作有效结合,已成为人才中心党委一项全新的工作。为了管理建设好这支队伍,中心流动党支部也在探索适应新时期流动党员管理的新途径。
1、成立了人才中心党支部管理流动党员。专门在人才中心委内成立了人事代理党支部,党支部书记负责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明确了党支部书记分管代理支部工作,负责流动党员的考核、民主评议和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2、加强对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管理。按照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确保质量、慎重发展的原则,各级稳妥地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工作。建立流动党员qq群方便与流动党员联系,并将流动党员学习书籍邮寄给他们,与一些在人才中心办理人事代理的大单位联系,发展流动党员,把那些优秀和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人才纳入党组织,及时掌握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和工作状况。
3、建立健全了流动党员数据库。目前,人才中心设计建立了流动党员数据库,对流动党员转出地和转入地进行及时的登记和更新,以便于以后流入地和流出地能够有效的沟通,对于处在预备期的党员注明党员转正日期,到正式转正时,联系通知预备党员准备好转正申请书和思想汇报等材料。对于党费的收缴也在数据库中做到了实时更新,提高了党费收缴查询的效率。
4、统一流动党员党费收缴,全程化管理党员转移手续。规范流动党员党费管理,明确专人负责流动党员党费收缴工作,建立和实行流动党员党费名册和数据库“双套制”管理,在代理党员收入不稳定、联系渠道不十分畅通的情况下,统一收费,使流动党员履行其义务。对于流动党员转入和转出都有详细的登记,全程管理流动党员转出和转入手续。
二、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市人才中心尽管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岗分流、外出务工、个体经商的党员越来越多,党员流动越来越频繁,进入人才中心流动党支部的流动党员也与日俱增,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随之增多。
1、组织活动无法开展。人才中心流动党员分布广、成份复杂、流动松散,不能正常参加党组织生活。这些流动党员大部分是高校毕业生,他们毕业后将党组织关系转移至人才中心后到外地就业,所以导致党支部活动无法开展,部分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外出前、流入后不及时向党组织报告,导致流出地党组织不了解流动党员外流的去向和详细地址,无法与其经常保持联系,而流入地党组织不了解其情况,无法对这部分党员进行有效管理,信息流动不顺畅,造成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管不了、流入地党组织无人管”的结果。目前,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管理只能依靠其自觉性。流动党员由于太远不能回人才中心党支部过组织生活,又不能参加外出地党组织活动,常年甚至多年没过组织生活。同时,流动党员工作不稳定,特别是下岗职工党员寄望享受原单位的优惠政策,不愿转移党组织关系,有些人觉得接转党组织关系程序复杂,手续繁琐,必须由本人直接办理,十分费时费力,不便转移党组织关系。
2、党费无法按标准按时收缴。缴纳党费既是每名党员应尽的责任,也是必须履行的义务。党费难收缴主要体现在:一是标准难核定。流动党员工作不固定,收入不稳定,若按照政策规定与工资收入挂钩,则难以核定工资收入水平与党费收缴标准;为便于操作,在实际工作中按统一的党费标准收取,造成一部分高收入的流动党员党费标准不合理;二是时间难保证。流动党员工作变化快,联系渠道不畅通,致使党费难以按时收取。有的流动党员是半年交一次,有的甚至一年交一次。
3、党员流动方向多变,发展新党员困难。高校毕业生流动性非常强,其现实思想状态难以把握,其工作状态难以稳定和满意,其理想信念难以定位,其现实表现难以考核,民主评议工作进行困难。因此人才中心的流动党员无法发展,有些
毕业生办理流动人员代理,递交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等,可是后续工作却无法开展,这些问题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尤为明显。与代理单位中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相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大部分没有设立党组织,而且这部分经济组织中的党员流动性较强,对党建工作不重视,发展新党员困难。流动党员在单位党组织解散后,对人事代理组织这种管理方式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在外出前不向流动支部报告,有的外出后不及时与流动支部联系沟通。流动党员就业的单位大多是非公有制企业,在一个单位的工作时间很难长久,流动党员的就业流动十分频繁,约束管理机制相对较弱,加之许多单位领导对党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居所不固定,联系方式变化很大,很难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动去向。
4、资金不足、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目前,人才中心流动人员代理、户口管理、毕业生就业和人才招聘事务繁多、经费不足的问题阻碍着流动党员管理的发展,在资金不足的状况下,有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就无法开展。另外,平常的人事代理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任务繁重,使得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开展起来力不从心。同时,由于人才中心流动党员无法进行组织生活,因此很难解决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措施
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使党员在流动过程中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1、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流动党员管理网络化。利用网络技术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目前我国现有的党建网站有500多家,已经覆盖到了全国大部分党的基层组织,各地可根据情况建立党建网站并设立党员的电子档案,实现联网,流入地与流出地党组织可通过网络及时沟通。在网络上构建一个流动党员活动的平台,在党组织和流动党员之间有一个能随时随地移动联系的桥梁,无论党员流动到哪里都能及时与组织联系,流动党支部统一为流动党员建立网上档案、个人登录账号,利用自动登录存储管理系统记载流动党员个人最新情况。同时,设置电子邮件群发功能,定期向流动党员转发学习资料、重要通知等事项,督促流动党员加强学习。这样双方党组织又能及时通晓流动党员的情况和信息,消除流动党员组织活动无法开展的尴尬。
2、是实行专人管理。流动党员的各基层党支部要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络和跟踪管理。把流动党员管理和人事关系管理结合起来,在办理人事关系代理登记的同时,登记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联系渠道、工作状况,并建立党员联络信息卡,及时掌握流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流动党员到达外地以后,必须及时向原党支部和联系人提供电话和通讯地址。指定的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同流动党员联系一次,及时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征求他们对支部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收缴党费等。通过健全各级组织,从而使得外出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符合条件、表现突出的预备党员能按期转正。
3、要创新管理制度,改革组织关系转接制度。要在人社局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明确管理责任,做到基层组织一盘棋。明确各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职责,建立起一个以党委为中心,党支部和党小组共同负责的责任体系,以保证人才中心流动党员流出流入都在党支部的管理监督之下。应适当减少转移环节,下放转移权限。流动党员在一个省范围内转移组织关系,直接通过党组织对党组织相互转移。在全国范围内转移组织关系,可在党组织推行微机并网管理等现代化手段,利用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实行数字印章,及时为流动党员转接组织关系。加大对流动党员的政策性扶持和资金投入,使人才中心能够更好的开展流动党员工作。
4、要提高对党员流动性的认识。党员走南闯北,务工经商,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必然趋势。通过走出去,党员们经风雨见世面,可以促进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致富本领,带动整个党员队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培养和充实后备干部队伍。地方党组织要破除人才地区所有、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狭隘思想,抛弃对流动党员的各种偏见,提高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自觉地承担起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神圣职责,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日程,常抓不懈,抓出实效。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探索为流动党员服务的新途径,市人才中心要不断适应流动党员到各地就业的新形势,积极发挥人才中心的职能作用,在为流动党员提供人事代理、组织关系接转等工作的同时,紧紧抓住党员党组织生活和党员就业这一突出问题,探索出富有实效的就业指导模式,同时尝试建立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站,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各种政策法规咨询。
第三篇:乡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乡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于对XXX特区XXX乡流动党员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由于XXX乡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全乡7个行政村在外打工的党员共有22人,其中:荒田村有1人,XXX村有4人,坝子村有1人,社勒村有4人,下麻翁村有3人,过瓦村有9人。外出务工党员中,男党员有21人,女党员有1人,35岁以下有7人,35岁以上45岁以下有9人,45岁以上的有6人;小学学历的有3人,初中学历的有18人,高中学历的有10人;在本县三个月以上流动的党员有3人,在省内的有10人,在省外的有9人。
二、乡党委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一)、对在本县流动三个月以上的党员的管理
XXX乡在本县流动三个月以上的党员有3人,其3人都是在六枝范围内跑摩托车的,按其所在的支部,要求支书或支委同志随时与他们取得联系,若所在支部要议定某项重要事情或召开民主生活会时,必须在3天前通知本人,务必参加党员民主生活会。在交纳党费时,村支部书记应及时通知到本人,必须按时交纳党费,若因特殊情况未通知到而不能按时交纳党费的,由所在支部书记先垫支其应交纳的党费,以便各支部的党费按时上交乡党委。
(二)、对流出到省内打工的党员的管理
全乡7个村长期在外打工的党员共有10人,均在省城贵阳附近做建筑工,与他们在一起打工的非党群众比较多,除这10人党员在工地上因是骨干而长期在工地上以外,其他人都是经常来来去去的,对这10位党员的管理,按照本县流动党员的管理方法,有事或有必要事时及时与其联系或提前联系,保证能让他们回到本支部参加每次党员民主生活会,交纳党费时,能通知就通知,若到交纳党费时未通知到其本人就按在本县流动党员的方式一样,先由支委垫支其应交纳的党费,保证所在支部能够按时上交其应交纳的全部党费。党员在外的生活,支部应随时了解他们在外的生活情况,坚决让他们拥护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三)、对流出省外打工党员的管理
全乡在外省打工的党员共有9人,这9名党员都属有知识的年轻党员,年龄均在35岁以下,都在不同省份打工,对这部分党员的管理,在具体中,不可能按在省内打工的党员管理方法,让他们回乡参加每次支部生活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打电话或写信的方式与其取得联系,告知其该支部的重要议事情况,尽可能地征求他们的意见,对其交纳的党费,只能按收取,每到年底,提前一个月通知到本人,让他们在限期内把各自的党费汇到村支书手中,务必把各支部的党费按时上交到乡党委。村支部随时关心外出务工党员的组织生活,经常邮寄学习资料给他们,让他们在外打工期间既熟悉掌握党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能学好一技之长,回乡后带动一方群众发展经济。
三、切实做好跟踪服务
(一)、站所相互配合,实行建帐建卡管理
乡流管办对流动党员进行动态管理,在党员外出前,免费为其办理《流动证》,乡党政办为其办理党员关系证明,由乡流管办及劳保所办理务工证明,对外出流动党员实行台账管理。
对长期外出的党员由乡党政办出具党组织关系介绍信,凡三名及以上的党员在一个务工地或厂家打工的,建立党小组,由支部邮寄学习资料,定期过组织生活。若党员的务工地发生变化,党员本人应及时通知支部,以便支部掌握其务工情况。
(二)、切实为外出务工党员做好服务
对外出务工党员属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在农忙季节,由村支部组织服务队,帮助其搞好农业生产。
外出务工党员的合作医疗费交纳。一年一度的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的交纳,由村支部先与他们取得联系,征求他们的意见,即是否同意从其退耕还林每亩20元补助款中支部,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由支部先垫支,待退耕还林补助款下拨后,支部从其补助款项中扣除。
外出务工党员在务工期间因生病产生的医疗费用,由其本人将住院清单、疾病证明书、医疗发票传真到乡合管办,家属将其合作医疗证、身份证、户口本交到乡合管办,由乡合管办为其办理减免事宜,事后通知本人或家属到卫生院领取减免款。
对外出务工党员的计划生育的管理,由本人将其在务工地计生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传真到乡党政办,由乡党政办及时转到乡计生办登记。
三、建立长效机制,加强与流动党员的交流
每年年底,由乡党委、政府组织返乡党员(包含非党群众)到乡召开座谈会,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与外出务工人员开展谈心交心,增进友谊,交流感情。通过这种方式,听一听他们在外务工的情况和对当前党委、政府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在给他们做好服务的同进,
了解他们有何想法,今后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是为他们鼓鼓气,增强他们为脱贫致富的决心。
乡党委、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年轻党员回乡创业,为他们争取扶贫贷款,为他们提供必须的条件,为他们办理相关手续。大力发展“能人经济”,乡党委致力于把返乡人员创业人员培养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为村干部,带动全乡经济的发展。
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提高他们的意识,把务工经济做好做实,通过交流,发展“亲带亲、友带友、熟人带生手”型务工经济,促进全乡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鼓励外出务工人员捐资捐物,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乡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乡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Cbm
了解他们有何想法,今后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是为他们鼓鼓气,增强他们为脱贫致富的决心。
乡党委、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年轻党员回乡创业,为他们争取扶贫贷款,为他们提供必须的条件,为他们办理相关手续。大力发展“能人经济”,乡党委致力于把返乡人员创业人员培养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为村干部,带动全乡经济的发展。
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提高他们的意识,把务工经济做好做实,通过交流,发展“亲带亲、友带友、熟人带生手”型务工经济,促进全乡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鼓励外出务工人员捐资捐物,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乡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乡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Cbm
第四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日趋频繁和广泛,农村党员的流动性也在不断增大,流动速度加快。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确保外出流动党员管住、管好、管活,使流动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新时期党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教育管理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佳阳畲族乡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及特点
截止2011年8月,佳阳畲族乡共有党员384名,流出党员有78名(男65名,女13名),占党员总数的20.3%,其中:跨省流动64名,省内流动10名,市内跨县流动4名,流动时间6个月以内的7名,6个月以上的71名。主要特点:一是流动党员数量较多。全乡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数量占到党员总数的五分之一,且流动党员以中青年党员为主,文化水平以高中(中专)、初中学历为主,部分党员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一技之长。二是流动党员的就业范围广。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私营企业的快速扩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流动党员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我乡党员的流动范围已从省内转向省外流动;流向以农村向城市流动为主,从业的单位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分布的行业主要以工业、建筑业、商业及饮食服务业为主。三是流动党员流动的时间长。78名流动党员中,外出6个月以上的71名,占91%,一些党员已连续多年在外较为固定地点务工经商,飘泊游子正在逐步减少。
二、存在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主要是“五难”。一是去向难掌握。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据统计,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中,近半数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党组织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其家人、亲戚、同学、朋友等方式掌握他们的去向。二是活动难开展。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另一方面,大部分外出党员不愿参加所去地方党组织生活,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三是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难以管理。四是党费难按时收缴。绝大部分的流动党员是在春节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是由其亲属代为交纳,还有少数流动党员不愿交纳党费。五是作用难发挥。相当部分流动党员存在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以及带动作用弱化。
三、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深。一些村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有些流入地的党组织对流入党员不闻不问,或者不愿接纳他们参加组织生活。
2、党性观念不强。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时不愿向党组织报告,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怕受约束,把自己置于党组织之外。有的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
3、教育管理不力。一些村党支部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管理措施,致使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空白。在流动的党员中,多数从业于个体私营企业,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完善,适应不了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要求,且有的地方党组织对流入党员管理也不够重视。相对于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而言,流动党员的管理则差距太大。
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工作网络。一是构建县、乡、村三级流动党员管理网络。县、乡、村三级分别建立流动党员动态信息管理库。层党组织为每个流动党员建档立卡,掌握党员各方面的情况。人才交流中心、劳动力市场和工商、计划生育等基层党组织建立流动党员信息资料库,配合搞好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实施规范化管理。二是建立双向互动管理体系。一方面,市里主要依托流动党员管理领导小组、乡村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在“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三是建立乡村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关怀理事会。建立健全关怀服务流动党员和外出务工青年的网络。四是延伸管理链,实施“红色阳光”工程,培养关怀外出务工青年和在校学生的网络。
2、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基层党支部每季度将外出、外来流动党员登记情况上报上级党组织,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制度。实行在家党员和流动党员“一联一”结对。三是建立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结合党员承诺制目标责任书,要求流动党员做出承诺,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流动党员的积极性。四是建立规范服务管理制度。建立服务承诺制度、分类教育制度、持证管理制度。五是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关怀理事会管理制度。
3、建立健全承诺服务体系。一是着力营造环境。对流动党员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引导和保护党员合理流动。同时,通过劳动等部门,及时为外出党员提供劳务信息服务,并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开展劳务输出。及时了解外出、外来流动党员的实际困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使流动党员安心务工经商。二是努力提供保障。为流动党员提供技能、物质等方面的保障,既提供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也及时与流入地党员组织取得联系,使流动党员外出有依靠。流动党员外出前,基层党组织指定专人进行行前谈话教育,重点引导党员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进一步强化党员的宗旨观念和党性意识。三是积极打造平台。加大对流动党员的关怀力度,通过开展“我为家乡献一策”等主题实践活动,增强流动党员的家乡观念,激发他们回乡创业、发挥作用的激情和愿望,真正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各种商会、专业协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在外来流动党员中开展“亮身份、树形象”主题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诚信经营、守法致富、扶贫济困。四是积极吸收外来流动党员参加所在地党组织的党员代表会议,推荐优秀外来流动党员进入企业(协会)管理层,把外来流动党员纳入各级评选表彰范围,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的权利。
第五篇: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思考与对策
佳阳畲族乡党委组织办
2011年8月25日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日趋频繁和广泛,农村党员的流动性也在不断增大,流动速度加快。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确保外出流动党员管住、管好、管活,使流动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新时期党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教育管理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佳阳畲族乡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及特点
截止2011年8月,佳阳畲族乡共有党员384名,流出党员有78名(男65名,女13名),占党员总数的20.3%,其中:跨省流动64名,省内流动10名,市内跨县流动4名,流动时间6个月以内的7名,6个月以上的71名。
主要特点:一是流动党员数量较多。全乡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数量占到党员总数的五分之一,且流动党员以中青年党员为主,文化水平以高中(中专)、初中学历为主,部分党员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一技之长。二是流动党员的就业范围广。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私营企业的快速扩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流动党员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我乡党员的流动范围已从省内转向省外流动;流向以农村
1向城市流动为主,从业的单位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分布的行业主要以工业、建筑业、商业及饮食服务业为主。三是流动党员流动的时间长。78名流动党员中,外出6个月以上的71名,占91%,一些党员已连续多年在外较为固定地点务工经商,飘泊游子正在逐步减少。
二、存在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主要是“五难”。一是去向难掌握。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据统计,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中,近半数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党组织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其家人、亲戚、同学、朋友等方式掌握他们的去向。二是活动难开展。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另一方面,大部分外出党员不愿参加所去地方党组织生活,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三是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难以管理。四是党费难按时收缴。绝大部分的流动党员是在春节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是由其亲属代为交纳,还有少数流动党员不愿
交纳党费。五是作用难发挥。相当部分流动党员存在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以及带动作用弱化。
三、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深。一些村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有些流入地的党组织对流入党员不闻不问,或者不愿接纳他们参加组织生活。
2、党性观念不强。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时不愿向党组织报告,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怕受约束,把自己置于党组织之外。有的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
3、教育管理不力。一些村党支部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管理措施,致使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空白。在流动的党员中,多数从业于个体私营企业,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完善,适应不了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要求,且有的地方党组织对流入党员管理也不够重视。相对于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而言,流动党员的管理则差距太大。
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工作网络。一是构建县、乡、村三级流动党员管理网络。县、乡、村三级分别建立流动党员动态信息管理库。
基层党组织为每个流动党员建档立卡,掌握党员各方面的情况。人才交流中心、劳动力市场和工商、计划生育等基层党组织建立流动党员信息资料库,配合搞好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实施规范化管理。二是建立双向互动管理体系。一方面,市里主要依托流动党员管理领导小组、乡村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在“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三是建立乡村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关怀理事会。建立健全关怀服务流动党员和外出务工青年的网络。四是延伸管理链,实施“红色阳光”工程,培养关怀外出务工青年和在校学生的网络。
2、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基层党支部每季度将外出、外来流动党员登记情况上报上级党组织,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制度。实行在家党员和流动党员“一联一”结对。三是建立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结合党员承诺制目标责任书,要求流动党员做出承诺,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流动党员的积极性。四是建立规范服务管理制度。建立服务承诺制度、分类教育制度、持证管理制度。五是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关怀理事会管理制度。
3、建立健全承诺服务体系。一是着力营造环境。对流动党员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引导和保护党员合理流动。同时,通过劳动等部门,及时为外出党员提供劳务信息服务,并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开展劳务输出。及时了解外出、外来流动党员的实际困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使流动党员安心务工经商。二是努力提供保障。为流动党员提供技能、物质等方面的保障,既提供技
术技能方面的培训,也及时与流入地党员组织取得联系,使流动党员外出有依靠。流动党员外出前,基层党组织指定专人进行行前谈话教育,重点引导党员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进一步强化党员的宗旨观念和党性意识。三是积极打造平台。加大对流动党员的关怀力度,通过开展“我为家乡献一策”等主题实践活动,增强流动党员的家乡观念,激发他们回乡创业、发挥作用的激情和愿望,真正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各种商会、专业协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在外来流动党员中开展“亮身份、树形象”主题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诚信经营、守法致富、扶贫济困。四是积极吸收外来流动党员参加所在地党组织的党员代表会议,推荐优秀外来流动党员进入企业(协会)管理层,把外来流动党员纳入各级评选表彰范围,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