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环境调研报告
城市环境调研报告
——永川区体育中心绿地
调查时间:2011.3.17
调查地点:永川区体育中心附属绿地
关键词:城市绿地功能设施人性需求
摘要:此次调研的开展主要针对永川区体育中心功能用地的使用现状,具体内容包括体育中心附属绿地的现状,设施,交通以及游客分布状况,满意程度的调查。然后通过对调查的各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绘制出功能用地现状图;游客满意度与设施分布图;交通、休憩、活动等和游客在某一时刻的分布图,并附以调研报告对调研结果进行综合说明。
调研内容:
1.位置与概况:
该地位于红河校区东南方,右接体育馆,左邻奥兰半岛;同时该地又位于兴龙大道和红河南路的交汇处,交通便利,方便人们到此游玩,有大型活动的时候,有利于人流量和车流量的集散。
2.周边环境:
该绿地附属于永川区体育中心,设施完善,交通便利,配建有6块篮球场、4块门球场、6块网球场及一个小型的游乐场。且临近居住小区,如:奥兰半岛,五米阳光,永奥巴塞罗那等。
3.功能分区:
该场地主要用于人们的娱乐休闲和大型的体育、文化活动的举行。分为体育活动区、娱乐休闲区,人流集散
4.使用者群体:
由于该地位于奥兰半岛和体育馆之间,所以出入该地的人群主要有:
(1)附近的居民,早上,可以在此晨练;茶余饭后,会在此地休闲、散步。特别是夏天的时候,人们可以在此休息、纳凉。
(2)游乐场使用人员及管理人员的休息场所,人们在玩过游乐设施之后可以
在此休息。
(3)大型比赛或活动举办时人们可以到此休息。当体育场有大型的活动的时候,此地既可以休息,也有疏导的功能。
5.视线分析:
(1)该地较平坦,在入口处向内观望,周围无高大遮挡物,视线较通透,且两侧流畅、舒缓、轻盈的云带线条花坛既体现了灵动的线条美,也起到了引导人们视线的作用;
(2)当人们站在高处俯视的时候,下沉式广场色彩丰富的铺装与该绿地相互衬托,形成了和谐多变的景观效果。
6.种植绿化:
该地区整体绿化率较低。乔木以小叶榕、香樟为主,灌木以女贞为主。绿化覆盖率较低,配置形式单一,大片地裸露在外,没有做到乔木、灌木、草坪的合理搭配。植物管护不当,没有做好植物的病虫害防治以及造型修剪,以至于杂草丛生,树木大量死亡。
7.参与者对观察的空间进行的分析:
该地区位于居民区和体育馆之间,紧邻游乐场。是附近居民休息娱乐、颐养身心的场所;也是游人和路人休息的场所,能够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但是该地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很多座椅受到人为损坏,已经不能起到供人们休息的功能;其次该地绿化较差,无高大乔木,夏季不能起到纳凉的作用,杂草丛生,影响美观。
8.设计及服务改造建议:
(1)丰富植物配置形式:注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合理搭配。
(2)充分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合理选择彩叶植物以保证四季景观的丰富多
彩。
(3)充分利用不同园林植物观花,观果,观形,观叶的作用,用园林用途各
异的植物进行合理搭配以及造型修剪,营造出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
(4)充分利用不同季节的香化植物进行搭配,(5)此地应注重对植物的后期管护工作,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植物的造型修
剪并定时对花坛中的杂草进行清理。
(6)该场地应改变座椅相对而置的方式,弧形花坛两边的座椅应相互错开,避免使用者相对而坐引起不必要的尴尬,且座椅旁应种植一棵乔木,既起到点缀景观的效果,又能为休憩的人们遮荫纳凉。
(9)足球场西侧绿化带内应种植一些灌木或小乔木,既能起到道路绿化的作
用,也能将足球场与车行道进行隔离,减少过往车辆及人流对足球场的干扰。
(8)门球场东侧的水池是该地难得的一块水景,应充分利用以丰富该地的景
观效果,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进行水体绿化,并做好泊岸的绿化配置和园路设置。
(9)该场地的路灯多数已被损坏,无人修理,弧形花坛两侧的路灯设置过低,光照范围有限,应予改进。
(10)该场地园林设施不够完善,应添置如垃圾桶,圆桌,园凳等基本设施。
该场地园林设施不够完善,应添置如垃圾桶,园桌园凳等基本设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9.综合评价场地是否符合人性需求:
总的来说,该地位于城市中以及交通繁华处,能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但是,有些硬件设施又不够完善,植物造景比较单一,阻碍了该绿地城市景观功能的最大发挥。
(1)该绿地紧邻游乐场,体育中心两块活动区,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园椅,营
造了相应的绿色景观,为人们提供休息区域,符合人性需求。
(2)园椅布置在云带矮墙旁边,有一定的背景墙,增强了使用者的安全感,但园椅相对而置,中间毫无遮挡物,使用者必须相对而视,不符合人的私密性空间设置方式。
(3)该绿地景观设计方面,植物种类单一,没有做好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合理搭配,观花植物,芳香植物,彩叶植物几乎没有,不符合人们追求多彩而丰富的景观享受。
(4)该绿地管护较差,硬质景观单一,施工中的铺装杂乱无人清理,影响人
们的游览兴致;且路灯与园椅大都被损坏,没有及时修理,给人一种凌
乱之感。
(5)该绿地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没有垃圾桶的设置,给游人带来了极大的不
便,也不利于绿地了卫生状况的保持。
第二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调研报告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调研报告
2013年,我区按照省政府办公厅《江苏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统一部署和与扬州主城区同城同步同标的总体要求,在城区全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断强化大城管意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树立属地管理理念,落实长效管理机制,201310类98项、201411类83项排定任务已全面完成,2015任务计划正按照序时计划有序推进。通过坚决打赢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攻坚战、收官战,用脱胎换骨的城市面貌、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和焕然一新的城市形象,向全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有力
1、组织领导不断加强。我区紧紧围绕省、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成立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与区城市管理强化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成立由区分管领导任组长、各责任部门单位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通过召开专项会议,编制三年计划,安排人员挂钩,“借力、助力、发力”抓整治,使得我区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加强,推进力度逐步加大,管理运转更为高效。
2、督查考核动真碰硬。根据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和考核办法,我区不断创新考核机制,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整治工作科学有序、整体推进。一是实施分段量化推进形式。强 化“月报告、季检查、年考核”工作制度,以9月26日完成80%以上、11月底基本完成、12月份查漏补缺为时间节点,对各项任务制定时间表,严格实行过程跟踪制度,并及时通过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二是实施联合督查通报模式。为动真碰硬抓好督查考核,我区定期组织督查人员、媒体记者进行联合督查,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进行拍照取证、责令整改,共印发情况通报21起,下发督办通知35起,通过短信平台发送督查催办信息2000多条;同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导向作用,对影响严重、拒不整改的问题进行媒体曝光,确保整治工作在全区有力、有序、有效的开展。三是实施动真碰硬考核方式。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绩效管理工作考评、区城乡建设管理督查考核,并将考评结果作为作风建设、效能监察、区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考评等的重要依据,通过与区监察局将督查考核情况在全区整治大会及主要媒体上进行通报,使得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得到了相关牵头责任部门(单位)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
3、专项整治打造特色。为顺利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提升市容环境和城市品位,我区相关责任部门(单位)围绕整治方案,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专项整治活动。一是集中开展“三清”专项整治。围绕迎接全国文明城市检查的重要时间节点,根据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九整治、三规范、一提升”的要求,区城管局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在城区范围 内开展以清除灯箱、清除戗牌、清除堆放物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专项整治,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主动上门做思想工作,赢得了广大经营业主的理解和支持,共清除灯箱1214个、戗牌1174块、堆放物105处,规范店外出摊、占道经营323家,取得了显著的整治成效。二是开展城区违章障碍物专项整治。为进一步整顿规范城区市容交通秩序,区整治办、城管局牵头,会同公安、城建部门开展城区违章障碍物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拆除城区沿街单位、门市门前未经审批、违章自设的障碍物,在前期宣传自拆的基础上,于11月9日开展“零点行动”,共清理障碍物338件(个),并在公共场地施划停车泊位,有效解决城区擅自侵占道路、无序停车等突出问题。
二、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1、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按照省政府要求,经区政府常务会议批准,我区于2013年12月筹建“扬州市江都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扬州市数字化城管监督办的指导下,利用近四个月时间,顺利完成了区一级平台指挥大厅的改造装修、平台设计、设备安装、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同时,我区还认真制定了区级数字化工作组织领导、实施方案、考核办法等相关文件及内部管理制度,为有效规范、指导、考核各职能部门单位及数字化中心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依据和保障。我区于去年12月30日由区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动员大 会,并于今年1月6日起投入正式运行。
2、示范路、示范社区双双通过验收。我区龙川南路、李坝社区作为市级申报对象参加去年省级城市管理示范路、示范社区创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区整治推进大会上专门进行了强调和部署,要求相关责任部门单位围绕考核评分细则,迅速排查、抓紧整改、确保落实。创建期间,市整治办、市城管局及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专题调研我区创建工作,于10月24日顺利通过了省整治办专家组的现场考核,并于去年12月31日被省住建厅正式命名。
3、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为理顺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体制,本着“科学高效、务实创新,明确责任、齐抓共管,放大效应、强化督查,理顺关系、依法行政”的原则,结合我区实际,对我区理顺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体制的方案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对各个部门涉及城市管理的工作职能进一步理顺和明确,为我区下一步理顺体制、制定方案积极提供依据和思路。
4、全面落实“门前四包”工作。按照文明城市建设要求,我局迅速制定城区“门前四包”创建达标活动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并于今年6月1日由区政府正式下发,明确由区城管委牵头,仙女镇、滨江新城具体负责落实,按照市容环卫责任区标准,全面推进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并将在下一步工作中加大统筹推进和检查考核力度,确保市容环卫责任书和责任区 制度签约率、履约率均达100%。
三、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健全
1、整治老旧小区方面。我区于去年9月1日出台了《关于在城区开展老旧住宅小区基本物业服务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物业管理工作的补充意见》,进一步明确区、镇两级职责分工,有效发挥社区基层组织和业主自治组织作用,落实行政监管和公共服务责任。一是建立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对物业管理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对各镇、各部门无法处理解决的物业管理重点工作进行会商。二是建立属地管理、重心下移的工作机制。对辖区内的老旧住宅小区,由仙女镇、大桥镇率先建立物业服务中心,其他各镇于2015年底前建立,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小区业主委员会形成“三位一体”的物业服务模式,为业主提供有偿基本物业服务。三是建立区、镇、社区常态化投诉处理机制。在区房管局、镇、社区分别设立物业管理工作投诉点,建立投诉受理制度,公开投诉电话,及时调查处理业主反映的投诉事项。四是建立以提高群众物业服务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机制。实行区考核各镇和部门,各镇和房管局考核物业服务企业和社区物业服务中心的“三级考核”,全面反映相关部门、各镇和社区的工作情况以及所在地物业服务管理水平。
2、整治城市河道方面。一是创新推行河道管理“河长制”。“河长制”是我区河道管理工作的制度创新,也是完善防汛防 旱工作责任体系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环境,有利于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河道资源,有利于组织全社会力量共同保护河道,实现河道资源长效管理、长期发挥效益。二是对“河长制”工作细则进行明确。为保障河道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区政府办公室于去年6月发文,对我区境内的长江、淮河入江水道、里运河等15条流域性、区域性骨干河道分责到人,厘清管理职责。三是成立“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为推进该项工作有序开展,我区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孙明任组长、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河道管理“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河道管理日常工作和联席会议议定事项落实,协调各成员单位合力推进河道长效管理。
3、整治农贸市场方面。一是开展月检查、季考评活动。监管部门通过加大巡查的频次和力度,督促市场主办方配合人员强化内部管理,并进行定期通报,对检查考评中发现的问题由市场主办方及时进行整改,确保一步到位,不留死角,保证整治成效。二是开展星级信用评定。每年由行业小组、市场管理人员、消费者代表共同对市场内经营户开展星级信用评定,围绕遵章守纪、经营自律等方面评出1星级至5星级的经营户,并通过亮照栏进行公示,既提升了经营者的自律识又方便了消费者。三是加强部门联动,开展专项整治。由工商部门与农委、城管、公安、交巡警大队、消防大队等多部门联合开 展“农贸市场专项整治月”活动,同时,定期组织工商、食药、农委等部门对城区农贸市场在交易秩序、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周边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实施联合执法检查,确保市场长效监管得以落实。
4、整治建设工地方面。建设工地扬尘控制工作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也是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我区在整治过程中,一是规定施工企业在投标时,必须编写扬尘控制专项方案,明确扬尘专控员,对不符合施工扬尘控制条件的工地,一律不予发放施工许可证和不予办理安全备案;二是施工单位扬尘控制不到位的,将在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曝光,并且不得申报文明工地和优质工程,不予核发安全文明措施费;三是将扬尘整治纳入建筑市场信用考核体系,对情节特别严重,取消项目评优评先资格,在招投标资格预审中从严审查并给予一定限制,外省市进江都企业取消半年内在江都承接业务资格;四是在前期工地扬尘控制现场会的基础上,推广应用塔吊洒水降尘和渣土车等工程车辆的暗式冲洗装臵。
四、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政策、环境、体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开展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压力。
一是管理共识未形成。市民对城市建设管理要求在不断提高,但城市意识、文明意识、责任意识却较低,全社会共同关注和监督的氛围不浓,主动参与意识不强,转变思想观念、提 升市民素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是管理机制不健全。虽从去年起全力推进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落实“门前四包”工作,但由于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责任不明确,仙女镇、滨江新城所属社区、村属地管理体制不健全,使得整治难以形成合力,缺乏统一调度和协调,往往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
三是管理创新难进行。创新不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能够进行的,如小贩中心创办、特色街区建设、停车设施完善、农贸市场提档升级等,单靠一家部门、一个单位很难实现,缺乏市级、区级统筹规划协调和政策方针支持。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咬定目标、精心操作、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一要坚持“依法处置”与“科学疏导”相结合。对影响市容市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既要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要坚持堵疏结合,推进由单纯行政取缔处罚向依法治市转变,不能单纯地取缔完事、处罚了结。
二要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一方面,要发挥政府职能,对该管理的加强管理,该改造的及时改造,该投入的加大投入,该完善的尽快完善。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把相关责任交给 相关部门单位、交给社会,按照“花钱买服务、不花钱养人”的原则,推进建管分离、管养分离,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领域,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效益。
三要坚持“关注面子”与“重视里子”相结合。李克强总理指出:“面子是城市的风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不光要关注“面子”,更要重视“里子”。要把抓好环境卫生、占道经营、交通秩序整治,与建好地下管网、地下路网、地下停车场等结合起来,整体提升城市形象。
四要坚持“科学规划”与“精细管理”相结合。城市“三分建,七分管”。要不断完善城市发展规划和整体布局,协调推进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使中心城区由拉开框架向完善功能、由政府主导向社会主导、由夯实基础向聚集人气转变。同时,要坚持精益求精抓管理,小到路灯怎么设计、绿化选什么树种、立面刷什么颜色等,都要精心谋划、精心操作、精心管理。
五要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推进”相结合。集中整治是治标的过程,长效推进是治本的关键。我们要通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拆三整治、城市管理强化年等工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快速有效地解决城市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要总结提炼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办法,固化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体制,完善长效机制,让城市市容环境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
第三篇:XX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XX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中央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城市建设管理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我区于xx年3月9日召开全区城市建设管理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制发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正式启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通过近段时间的工作,目前,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促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区人大常委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基本情况
(一)综合整治氛围浓厚。就目前而言,街面上的锣鼓宣传队、小喇叭广播、宣传横幅、标语、宣传单,社区宣传栏,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媒体的跟踪宣传报道,可谓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可以说,“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已基本上做到了家喻户晓,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两场”设施逐步完善。完善了城区临时停车位的规划,取消了龙角路、天星大道两侧的临时停车位线,缓解了部分路段的交通拥堵情况。已建成夏家沟、渝南市场两处城区临时停车场,可容停大小车X辆;上升街枣园、营盘山上山公路等处临时停车场预计X月前建成投用,可容停大小车X辆。加强对消防支路、上升街、沙溪路等临时菜市场的管理,场内设施进一步完善。启动双龙、沱湾两处菜市场规划建设,建成后可容摊位X个左右,可解决两处以街为市的情况。
(三)“门前三包”基本落实。组织社区工作人员进门入店宣传,积极推进“门前三包”工作,共计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XXX余份,签订率达96%以上。努力推进管理工作机制,坚持老大妈文明劝导与市政执法人员协调开展工作,促进“门前三包”工作的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联合执法工作成效明显。优化城区交通组织方案,交通拥堵情况得到一定的缓解。积极推进联合执法工作,整合市政、公安等X个部门的执法力量组成联合执法大队,开展大型执法整治X次,消除“坎上坎下”责任界限,纠违机动车乱停乱放X余台次,查处X台次,规范店招店牌X余家,规范骑门摊经营户X余人次,违规占道、乱贴乱画、乱停乱放等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联合执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城区环境品质有效提升。落实区级领导包区域、部门负责人包路段、保洁单位具体负责的环境卫生管理责任体系,基本完成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及居民住宅区周边的存量垃圾清除工作,城区保洁实现常态化管理。加强城区区域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管理,强化入城脏车清洗,持续深入开展建筑工地、车辆运输的扬尘治理。整治和完善了綦河两岸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綦河水质保持Ⅲ类水质标准。全面清理城市空地乱挖、乱种行为并实施了绿化美化,完成綦河两岸、渝黔高速城区段两侧绿化美化,实施了九龙大道市级市容整洁示范大道升级改造工程,城区园林绿化和城市品质有了明显改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管理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区级部门、街道关于城市管理的职能职责存在交叉、分离和虚置等情况,管理范围不明确、不具体。比如,市民反映较多的展销会、烧烤摊、游摊占道经营、乱摆摊设点、食品安全、噪音扰民、乱搭乱建等问题,涉及市政、商贸、环保、食药监、公安、国土、规划等多个部门,管理界限不清。露天市场、早晚市场的准入和管理应由工商部门负责,而实际工作中,行政许
可和日常管理则是分离的。这种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情况产生了“有利就管,无利就推”和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不利于城市管理工作。
(二)城市功能设施不完善,管理难度大。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主城老城区农贸市场、公厕、垃圾站、公交场站、停车场、过街设施等功能配套设施不完善,厕、站、场数量较少,且布局不合理,选址新建公厕、垃圾站等常常会受到市民阻挠而放弃建设,从而增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东部新城在城市功能设施规划建设方面,也没有做到与城市发展同步,同样为城市管理带来困扰。对于城区汽车修理店、废品回收站、洗车场等缺乏有效的规划设置,乱停、乱堆、乱放等情况得不到彻底根治。
(三)新建市政设施移交不及时,管理不到位。现行的《XX区市政基础设施移交管理办法》未明确移交时限、逾期移交责任等规定,导致部分市政设施迟迟未办理移交手续,不能纳入正常渠道管理,致使管理不到位。比如,沱湾气象局对面架空人行道、沱湾上升街车行道、千山阳光水岸船头及河边步行道、学府雅苑对面人行道、二级车站友通广场、巨龙广场等部分市政设施建成多年,至今未移交政府相关部门管理,有些设施破损后得不到及时维修,群众反响强烈。
(四)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是没有安排对使用年限较长的城区市政道路定期升级改造的资金,只能小修小补,影响市容及车辆的通行;二是城区路灯及线路维护经费不足,维护改造滞后,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三是园林绿化经费投入不足,仅能基本满足城区园林绿化日常除草补绿,如有园林绿化升级工程,则需单独申请专项资金,且无后续日常管护经费保障;四是没有落实“门前三包”工作管理经费。
三、建议意见
(一)出台市政设施建设“三同时”规定。区政府出台城市建设项目市政设施“三同时”规定,在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规划建设的同时,同步考虑公厕、垃圾中转站、公交车站、农贸市场、停车场、地下管网等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用”,由规划、建设、市政等部门综合验收,对市政设施建设不达标的实行“一票否决”,以避免市政基础设施漏建、迟建或因未达到标准而“带病”投入使用。
(二)修订市政基础设施移交管理办法。及时修订现行的《XX区市政基础设施移交管理办法》,明确市政设施移交前的管理责任、移交时限、逾期移交责任等方面的内容,强
化市政设施移交工作,及时将所有已建成的市政设施纳入正常渠道管理。
(三)实行整治任务销号制和公示制。为了推动政府与社会、市民同心、同向、同行动,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建议实行整治任务销号制和公示制。建立整治任务台帐,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销号,同时,对任务完成情况向社会、公众予以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提高社会公众的支持参与度。
(四)保障和增加环境整治专项经费。进一步创新城市改造和管理投入机制,设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引导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一是增加城区路灯及线路维护、车行道路面升级改造等市政设施日常管护经费;二是逐年提高城区园林绿化日常管护等级和管护经费标准,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城区园林绿化品质的提升;三是落实“门前三包”日常管理经费;四是可采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方式建设城区智能停车系统,有效缓解城区停车难的问题。
(五)健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要坚持和落实好区领导城市管理日常巡查机制和领导包片、部门包卫生责任制。进一步明确细化相关部门管理职责和具体的管理范围,避免出现职责交叉相互推诿和管理真空的现象。进一步发挥好数
字化城管的作用,提升管理效率,逐步向“智慧城管”转型升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工作,统筹、协调解决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热难点问题和矛盾,使各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实现整体联动,增强监管合力,实现城市管理规范有序、高效有力。
(六)强化环境综合整治督查考核。文明无止境,创建不停步。要强化对城市环境整治工作的日常检查考核,据实通报工作情况,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区政府对部门、街镇年终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要定期不定期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督查督办,促使各成员单位更加主动协调、密切配合,促进城市管理中的重点、难点工作和矛盾得到有效解决。要强化纪律保障,严格责任追究,对多次被通报或检查评比两次靠后的部门、街道或单位启动一把手问责制,以强有力的手段促进整治工作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七)建立城市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持续开展市民素质提升工作,并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爱护城市环境的意识;二是保障和增加环境整治工作经费,确保日常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建立“门前三包”日巡查机制,由街道、社区和市政部门共同派员强化监管;四是针对违规占道、乱贴乱画、乱停乱放等容易反弹的问题,建立长期稳定的综合执法队伍,坚持集中整治和日常巡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和处置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不听劝阻的要敢于逗硬执法,把严格管理变为城市管理的新常态;五是对城区现有的汽车修理店、废品回收站、洗车场等,要作好规划设置,逐步搬离中心城区,实现规范管理。
第四篇:城市环境综合分析报告
城市环境分析
2101120057丁鹏波
一、地质地貌分析
规划区位于一个丘陵地区,绝对高度在500米以内,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坡度一般较缓,切割破碎,无一定方向。该规划区有一条东西向水系经过,有两条南北向的支流汇聚到主水系。
规划区的所在地区,地下有三条断层,三条断层两两汇聚。
二、城市规划原则
居民小区
位于基岩稳定区,无断层经过。靠近小学、商场、娱乐场所等人们生活所需的基础建设。小学:
位于基岩稳定区,无断层经过。靠近居民区,方便孩子上学放学接送。
汽车站
位于城市中心地区,靠近城市多个主要建筑,政府办公楼,医院,商场等。
公园
1、相对安静,且交通方便,靠近汽车站。
2、公园最好依附在大小适中的天然河流上。
大型商场
靠近居民区,方便居民购物。
娱乐场
1、远离居民楼、小学、医院等建筑物。
2、远离车站、机场等人群密集的场所。
医院
1、疗养院性质的医疗机构选址应远离喧嚣的环境,环境空气区域属于一类区。
2、交通方便、便于周边公众就医。
3、医疗垃圾和废物处置对附近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小。
政府办公楼
位于城市中心,便于民众办事,交通方便。
污水处理厂
1、厂址位于集中给水水源下游,且应设在城镇、工厂厂区及生活区的下游和夏季主风向的下风向。
2、处理后的污水或污泥用于工业或市政时,厂址应考虑与用户靠近,以便于运输。当处理水排放时,则应与受纳水体靠近。
3、要充分利用地形,如有条件可选择有适当坡度的地区,以满足污水处理构筑物高程布置的需要,减少工程土方量。
4、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方便的交通、运输、水电条件。
5、厂址不应设在雨季易受水淹的低洼处,靠近水体的处理厂,要考虑不受洪水威胁,厂址应尽量设在地形条件好的地方。
垃圾填埋场
1、地基稳定,能充分满足填埋场基础层的要求。天然地层岩性相对均匀、渗透率低。
2、位于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主要补给区范围之外,且下游无集中供水井。
3、地质构结构相对简单、稳定,没有断层。
4、填埋场场址应远离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供水远景规划区、矿产资源储备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
5、填埋场场界应位于居民区800m以外,并保证在当地气象条件下对附近居民区大气环境不产生影响。
6、填埋场场址必须位于百年一遇的洪水标高线以上,并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
水设施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
7、填埋场场址距地表水域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
化工厂
1、厂址宜选在原料、燃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便利的地区,并在储运、机修、公用工程和生活设施等方面具有良好协作条件的地区。
2、厂址应靠近水量充足、水质良好,电力供应充足的地方。
3、厂址应选在有便利交通的地方。
4、选厂应注意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工厂的生产区应远离居民区。
火力发电厂
1、靠近煤炭产地,可以避免煤炭的长途运输。
2、靠近江河,煤炭运输方便,靠近化工厂,供给能源方便,降低生产成本。
3、由于过去发电厂烟尘污染较大,所以发电厂一般建在离城市的郊外。
4、位于当地城市的下风方向。
第五篇: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问题调研报告
由国家环保总局政研中心撰写的这份报告,总结了我国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实践中存在的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用户和社区自助(分散处理)三种主要模式及其优势与风险特点。从认识、政策和管理体制方面,分析了影响市场化进程的五大问题:对环境基础设施领域中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偏差;现有的市场化政策环境还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应用市场化模式的能力不足,没有明确的监管和服务体制;改革现有体制面临特殊困难;垃圾处理市场化过程中的监管和服务问题等。报告提出四点对策建议:(1)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中,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东部地区可以全面推进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市场化,西部地区要有重点、有步骤地逐步推进;(3)加强和完善市场化政策;(4)提高地方政府实行市场化的能力,建立监管服务体制。
本版从本期起,将连载这份报告。
一、调研的背景与目的
快速城市化和滞后的处理设施,使得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问题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2001年的664个,城镇人口由17,245万人增加到48,064万人。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城市化速度进一步加快,目前城市化水平达到37%左右。城市数量与规模的迅速增加与扩张,带来了严重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问题。近10年来,我国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在1999年首次超过工业污水排放量,2001年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亿吨,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53.2%。同样,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近年来以5~8%的速度增加,2001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达到1.34亿吨。
与此同时,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和不足。到2001年底,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厂452座,排水管道约15.8万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36.5%,其中生活污水二级处理率大约只有百分之十几。大量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河道,导致约63%的城市河段受到中度或严重污染。全国生活垃圾处理厂(场)740座,垃圾处理率58.2%,无害化处理率约10%左右。大量未经处理的垃圾,不仅占用了全国大约5万公顷土地,而且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以及疾病的传播。
设施短缺和处理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和运营效率不高,它直接影响到“十五”环保计划目标的实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和实行市场化。
从“九五”开始,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治理逐渐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领域。国务院批准的“十五”环保计划要求,到200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要达到45%,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要达到60%;新增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15万吨/日。资料表明,要完成污水集中处理目标,全国需要新建1000多座污水处理厂,新增处理能力2600万吨/日,总投资达千亿元。实现垃圾处理计划目标,约需投入450亿元。
在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中,我国遇到了资金不足和效率不高两个严重问题,它是造成我国相关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和处理效果不好的关键原因,直接影响到我国能否实现“十五”环保计划目标。这两个问题的具体表现是,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设施,建成了又没有充足资金来维持设施正常运行,同时,污水处理设施与管网不配套也造成不少设施闲置和浪费;同时,由于运营体制与机制上的原因,不少运行中的设施,并未发挥出设施所设计的处理能力、效率和质量。
河南省是我国淮河流域污染治理的重点省份之一,2000年污水排放量占流域污水排放总量的24%,但是目前已经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面临“断粮”之忧。在一些地方,各级政府耗巨资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半停半开甚至闲置,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地方财政也为之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如投资1.05亿元,2001年6月建成并开始试运行的焦作污水处理厂,因为资金困难,从当年10月起便一直停运到现在。污水厂累计拖欠10余家单位的工程款1300多万元,债主天天登门要账,厂长无法正常上班。厂子设计处理规模10万吨,因为管网不配套,现在每天只能收5~6万吨污水,年运行成本700万元左右。因拖欠水电费,多次接到停电通知,甚至一度被停水。职工为了维持生计,在巨大的二次沉淀池里养了4000多尾鱼,在氧化沟旁种上了香菜、萝卜等蔬菜。
类似现象在河南的禹州市和长葛市等地同样存在,即便是正在运行的商丘市、安阳市和平顶山市污水处理厂,也都面临着还贷压力大、运营资金不足等问题。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打破政府建设政府运营的传统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建立多元投资主体模式,实行建设与运营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温家宝副总理在2001年的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水污染防治,推进污染治理的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1997年6月,财政部、国家计委、建设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淮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收费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之后,东部一些城市开始着手探索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道路。随着污水和垃圾收费、水价改革、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国家指导政策的陆续颁布,不少城市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推进全国的市场化发展,发现了问题,积累了经验,找出了对策。
&n
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问题调研报告(之二)
2003-02-14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接上期)
3.供排水“一体化”模式
在城市污水处理企业化改制过程中,上海和深圳等地还探索出了供排水“一体化”模式,将原属事业单位的污水处理厂与属企业性质的自来水公司合并,形成一个企业集团,同时经营供水和污水处理业务。
2001年12月28日,由深圳自来水集团牵头组建的全国首家大型水务集团成立。原属市城管办管辖的滨河、罗芳、南山污水处理厂及整个排水管网整体并入自来水集团,新成立的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身价”达到了60亿元人民币。2001年,深圳自来水集团实现供水销售收入6.76亿元,利润0.87亿元。市污水处理系统日处理能力为125万吨,虽能满足全市污水处理需要,但按照深圳市现行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企业0.4元/吨、家庭0.27元/吨),年运行资金缺口达7000万元。因此,为取“长”补“短”,深圳市决定实施供排水一体化改革,由自来水厂吸收污水处理厂业务。同时,扩大规模后的深圳水务集团,将逐步通过减持国有股,引进民营投资者,使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与运营逐步实现市场化,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力争用5~10年时间建设成为一个服务良好、管理科学、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和跨区域经营的现代化水务企业集团。
从供排水“一体化”模式的制度安排上看,它有三个显著的优点。
第一,“回报扶贫”。用供水行业较高的投资回报,补贴污水处理项目的不足。
第二,“技术和管理扶弱”。我国供水行业发展已具有了较长历史,在水处理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都较污水处理行业有优势,二者合并后,有助于提高污水处理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第三,解决污水处理融资的企业法人主体问题。传统运营体制中的事业单位是不允许向社会融通污水处理资金的,改制合并后的企业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由于有供水业务做保障,“一体化”后的企业具有较高的融资信誉和融资能力。
从以上特点看,除了企业化改制中可以采用供排水“一体化”模式外,它也非常适宜或更适宜应用于BOT运作方式。这是因为打捆后的项目对民营企业更具投资吸引力,同时,如果没有特殊政策或行政干预,具有回报和技术及管理优势的供水企业,并不见得愿意背“污水处理这个包袱”。
所以,在供排水“一体化”实践中要避免形式上的“一体化”改制,例如,通过行政手段强行撮合,搞“拉郎配”式的机械组合,“一体化”改制后的供水业务按照市场化方式经营,但污水处理仍沿用过去的经营方式,单独核算,运营的资金缺口全部仍由政府补贴,也就是说,虽然供排水业务在形式上合在了一起,但仍按两种机制运行,并没有从根本上实行市场化,没有充分发挥“一体化”模式的优势。因此,未来供排水“一体化”应遵循市场规则,通过市场作用实行结合,避免以行政手段强行改制。
(二)公有私(民)营模式
公有私(民)营模式是较彻底的市场化运营环境基础设施的模式。通过租赁或授权合同方式,政府将公有的环境基础设施运营和进行新投资的责任转让给民营企业,所有设施运营的投资、管理、赢利和商业风险都属于民营企业。其典型应用模式是ROT(改造-运营-移交)和TOT(转让-运营-移交)。随着实践的发展,公有私营模式衍生出BOT(建设-运营-移交)方式,即设施的建设也由民营部门投资,但合同期满后,政府对设施拥有所有权,或者说政府拥有设施的最终所有权。与公有公营模式相比,公有私(民)营模式具有使运营效率更高、服务质量更好的制度基础。
我国东部地区在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市场化实践过程中,出现了BOT、准BOT和TOT等模式。
1.BOT
BOT(建设-运营-移交),是指政府与投资者签订合同,由投资者组成的项目公司筹资和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在合同期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该设施,通过收取服务费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的利润,合同期满后,投资者将运营良好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目前,我国已投入运行的BOT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主要有浙江省温州东庄垃圾焚烧发电厂、广东南海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四川省崇州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和河北省晋州市污水处理厂等。此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建的BOT项目有10多家,在谈的项目很多。
温州市年产生活垃圾40多万吨,并且以每年8~10%的速度持续增长。由于原有的两个垃圾填埋场容量已基本饱和,市区没有合适的地方新建垃圾填埋场。在参考其他城市的做法后,决定采用BOT模式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
温州市东庄垃圾发电厂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全部由温州市民营企业———伟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运营期25年(不包括两年建设期),25年后无偿归还政府管理。东庄垃圾发电厂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320吨,年发电2500万千瓦。一期工程自2000年1月破土动工,于当年11月28日竣工、并网发电,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高速度,并通过ISO9001认证。一期工程投资6500万元,日处理生活垃圾160吨(实际处理量200吨),每年发电900万度,扣除工程自身运行耗电200万度/年外,其余每年700万度的发电量以0.52元/度的价格上网出售,另外收取政府垃圾处理补偿费73.8元/吨。扣除运行费用和设备折旧,东庄垃圾焚烧发电厂收的项目,不需承担建设期的风险,尽管投资回报率会略低于BOT模式,但对投资者仍有较大吸引力。TOT模式运作的关键是要做好设施转让前的资产评估,确定合理的投资回报率。
(三)用户和社区自助(或市场化的分散处理)模式
国际上所称的“用户或社区自助模式”,是指经社区成员同意,自主建设有关污染处理设施,其管理方是社区组织,实施方一般是专业公司,费用由用户或社区成员自我负担。在我国,通常所说的分散处理模式是相对于集中处理技术方式而言的,所以用户或社区自助模式在我国实际上就是市场化分散处理模式。在南京、广州等东部城市,许多饭店和写字楼很好地应用了这一模式来处理生活污水。
对于居民小区、写字楼和市政管网难以覆盖的城市边缘地区,市场化分散处理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集中处理相比,分散处理具有投资小,规模小,技术要求也相对较低的特点,并且用户群明确,费用收集过程简单,较适宜于中小型环保企业建设和运营。国家只要制定较严格的城市污水处理法规和监管办法,给予一定的处理技术帮助,城市政府配套以合理的小区污水处理规划,制定具有一定浮动范围的收费标准,分散处理就完全可以采用私建私营的模式。
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问题调研报告(第5页)(之四)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2003-03-07
三、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过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分析
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市场化探索实践在我国仅有两三年的时间,有许多认识、政策和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尚未解决,严重制约着市场化的发展进程。若这些问题得不到较好解决,市场化方式仍不可能对促进我国实现“十五”环保计划目标发挥实质性作用。
(一)在环境基础设施领域中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今天,人们对政府与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正确定位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但对二者在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领域中的定位问题,仍缺乏正确理解。目前,在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领域,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偏差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
第一,受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和对“公共物品”理论的片面理解,过分强调政府直接提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作用。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和管理人员存在片面理解“公共物品”理论的现象,认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不宜进行市场化,过分强调政府对提供设施的责任,不积极创造有利于市场化的政策环境。
“公共物品”理论认为,对于诸如国家安全、自然生态保护、清洁空气等纯公共物品,其消费具有绝对的非排他特性,必须由政府提供。但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属于准公共物品,可以通过“产权界定”和价格机制来实现其消费的可分割性,排除不付费者的“搭便车”现象。所以,对于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提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责任者与生产者的分离,即政府有责任组织相关设施的生产,但不一定亲自建设和运营,可以交由市场完成。这就是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实行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世界银行曾根据潜在市场竞争能力、设施所提供服务的消费特点、收益潜力、公平性和环境外部性等指标,定量分析了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相关环节的市场化能力指数。当指数为1时,表示市场化能力很差,不宜让私人部门参与;当指数为3时,市场化能力最好,完全可以由私人部门完成。分析结果表明,垃圾收集的市场化能力最好,为2.8;污水分散处理次之,为2.4;污水集中处理和垃圾卫生处理居中,为1.8~2.0。
所以,只要建立适宜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在建立良好的污水和垃圾收费体系后,污水和垃圾处理领域是可以走市场化之路的。温家宝副总理在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上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所有的环境污染治理项目都作为一种社会公益,应该把它看成既是社会公益,但又可以靠市场机制,靠价格机制来保证它的建设和运营。
第二,没有全面和深入地认识清楚市场机制的实质和风险,片面夸大市场化的作用。
与第一种认识偏差相反,一些人被少数成功的市场化案例和媒体报道上的渲染所迷惑,认为市场化方式是发展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主要办法,有的甚至将BOT项目误解为不是由政府和居民而是由投资者最后承担项目成本,有误导政府不发挥主导作用的危险。
“公共物品”理论认为,准公共物品可以由私人部门参与生产,但并不是说政府就可以袖手旁观,相反在许多情况下和环节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实际上,即使是在一般基础设施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和私人部门参与问题上,发达国家曾走了一条曲折反复的道路,即由私人部门供给为主到公共部门供给为主,再到建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早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英国和美国的绝大部分气、水、电车和高速公路等设施和服务都是由私人部门建设和运营的。由于缺乏资本,国家的补助也很少,城市政府通过与私人公司签订长期合同来解决基础设施供给问题。但不久,人们发现以私人部门为主供给基础设施的模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偏远地区设施缺乏、服务价格高、质量差、政治腐败等。另一方面,随着收入的普遍提高,社会各收入阶层对基础设施需求的差异性减小,小规模的私人供给模式逐渐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且规模不经济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所以,到20世纪,英、美等工业化国家的公共部门和地方政府承担起为社会提供基础设施服
多失误。所以,国家在相关人才培训和地方政府实行市场化的能力建设方面需要采取实质性的措施。
根据目前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需要在地方政府建立明确的监管和服务体制。第一,规范市场化运作,只有相关的政策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去监督和管理。同时,为有效规避市场化模式给政府带来的经济风险和给社会带来的环境风险,也必须建立一支精通项目管理和环境管理知识的专门队伍。目前与此项工作最为相关的是市政管理部门(或城建部门)和环保部门,但既没有明确的职责授权,也没有同时具备两个领域专门知识和经验的人力资源。
第二,目前,在运作BOT和TOT等市场化项目时,遇到了谁来代表政府与民营企业签约的现实问题。按照现有环保法律,城市人民政府具有建设或组织建设环境基础设施的法定职责,但并没有授权其可以融通社会资本。而且,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政府不能从事经营性活动,禁止地方政府与企业签订商业合同,或为企业提供担保。这样一来,与民营企业合作的政府法人并不存在。目前,已有的BOT项目合同,有的是与政府主管部门签订的,有的是与政府主管部门下属的公司签订的。在一些案例中,企业对合同的合法性和信赖度,主要是取决于对政府领导的信任,而不是合同本身的法律效力。
第三,目前,一些地方的污水处理厂有隶属多家管理的现象,涉及水利局、公用事业局、建委、市政管理局等部门,造成政出多门、责任不清、管理混乱的局面。例如,河南省安阳市,全市三家污水处理厂竟分别隶属三家单位管理。
综上,建议城市政府建立明确的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市场化管理实体机构,配备具有专门知识的管理队伍,作为政府在该领域的法人代表与民营企业签订相关协议,同时,统一监管市场化运作过程,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
(四)改革现有运营体制面临特殊困难
对原有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改制,是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清运及处理市场化过程中的主要形式和任务,今年发布的《意见》对此也做了明确规定。但各地目前或将要普遍遇到两个特殊困难,一是改制必然会有部分人员被裁减,下岗人员的安置问题成为改制中的首要难题;二是原事业单位按《公司法》改制成独立的企业法人后,需要根据税法缴纳所得税等税种,这样一来,改制后企业的运行成本或负担反而会增加。在税收的优惠方面,地方政府可操作的空间较小。所以,这两种特殊困难交织在一起,使得不少地方政府对改制的积极性不高,或难于推进。
因此建议,一方面,企业化改制过程中的下岗人员除了享受地方政府对一般下岗人员的统一保护和扶持政策外,政府还应在养老和医疗保险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并通过培训,帮助他们在市政建设或环保产业领域重新就业。另一方面,国家可考虑建立社会公益性服务行业名录,对包括改制企业在内的所有从事环境污染治理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垃圾处理市场化过程中的监管和服务问题
根据目前的情况,在推进垃圾处理市场化时,政府应慎重对待,循序渐进,不能盲目冒进,特别是要注意加强监管和服务力度,防范环境和经济风险。其原因有三:
第一,目前城市垃圾收费体系尚未普遍建立,缺乏市场化融资保证,若没有政府的财政补贴,现有条件对民营企业的吸引力不大。
第二,适合各地情况的最佳垃圾处理方式和技术要求有所差异,特别是适合国情的焚烧技术不成熟,企业面临的技术和经济风险较大。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垃圾焚烧企业,都认为自己的技术是最好的,但另一方面,准备上项目的地方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技术设备。其原因,要么是企业自吹自擂,要么是国家没有统一的技术评估、认定和信息发布体系,造成信息不畅通。
第三,与污水处理相比,垃圾处理,特别是焚烧处理的二次污染风险很大。若监管不严,企业可能为了追求更多利润,想法增加发电量,但忽视垃圾处理质量,导致严重的二次污染。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推进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市场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准确定位。在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市场化方式为辅,在中长期,可以期望市场化方式发挥较大作用;西部地区,更应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而且国家应给予财政和融资上的扶持;但在设施的运营以及垃圾收集、转运等方面,可以逐步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
在推进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要做好创建市场、规范市场和扶持市场的工作。
政府在推进市场化过程中应该发挥三个作用:一是创建市场,确立民营企业参与污水和垃圾处理领域的法人地位,建立相关收费体系,界定不同市场化模式下的产权制度。二是规范市场,制定城市相关设施建设规划;确立民营企业准入和公平竞争规则;通过收费价格调控,保证所有人都能享有设施服务;严格监管,避免二次环境污染。三是扶持市场,通过税收、土地、用电等优惠政策和技术及信息咨询服务,扶持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市场化。国家可考虑建立社会公益性服务行业名录,对包括改制企业在内的所有从事环境污染治理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东部地区可以全面推进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市场化,西部地区要有重点、有步骤地逐步推进
在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领域,我国东部地区全面实行市场化的基本条件已初步具
备。具体可以选择四种市场化模式:
一是对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运营和垃圾清运的事业单位,全面实行企业化改制。在这方面,北京和上海的做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改制后的企业可以是国有企业,也可以是公私合营的股份制企业。在企业化改制中,也可以借鉴深圳的经验,实行供排水“一体化”模式。
二是对已有设施,可以以管理合同方式,交给改制后的企业或民营企业,实行商业化运营,如深圳市龙田、沙田污水处理厂运营模式;也可以采用TOT方式,盘活国有资本,建设新设施。
三是对由政府新建的设施,应通过公开招标和租赁方式,实行市场化建设运作和设施运营。也可以通过TOT方式,回收建设投资,用于建设新项目。
四是在条件成熟的地方,积极采用BOT和准BOT方式,建设新设施。在这一方面,东部部分城市已有较成功的案例可供示范。
与东部地区相比,由于收费政策不到位,或费率过低,以及市场化意识和能力不足等原因,西部地区全面实行市场化的基本条件较差,但企业化改制可以先行。同时,若收费不足以吸引民营企业投资,政府可以使用财政补贴的办法,优先探索准BOT模式,逐步实践TOT和BOT模式。就具体的市场化模式而言,东部的成功案例对西部有普遍借鉴意义。
(三)加强和完善市场化政策
为了强化推进市场化的政策,建议将现有相关部门指导意见综合成一项“实行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市场化发展”的综合性政策,以国务院决定的形式颁布,然后,在条件成熟后,进行相关立法或将市场化内容加入有关法律之中。
(四)提高地方政府实行市场化的能力,建立监管服务体制
目前,地方政府实施市场化的能力严重不足,没有明确的监管服务体制。建议国家在相关人才培训和地方政府实行市场化的能力建设方面采取实质性措施,在城市政府建立明确的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市场化管理机构,配备具有专门知识的管理队伍,作为政府在该领域的法人代表与民营企业签订相关协议,同时,统一监管市场化运作过程,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
由于我国目前垃圾处理技术不成熟和二次污染风险很大,所以,在推进垃圾处理市场化时,政府应慎重对待,循序渐进,特别是要注意加强监管和服务力度,防范环境和经济风险。为防止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厂超标排放或造成二次污染,要将其作为排污企业,由环保部门实施统一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