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湘潭槟榔产业立法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安排,10月底,市人大常委会阳建民副主任带队开展了湘潭市槟榔产业立法调研。市人大法制委、监察和司法委、财经委、民侨外委、市司法局、湖南省槟榔协会以及皇爷、伍子醉等有关单位和企业负责人参加了调研座谈会。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槟榔产业的现状
湘潭作为槟榔加工业的发源地,从清朝的手工作坊开始生产制作,经过30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技术升级,已成为我省槟榔产业规模企业最多、产值较大、企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槟榔研发生产地,是湘潭市的知名食品和城市名片。
近年来,湘潭槟榔生产逐步迈向现代化,目前全市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用槟椰生产企业有70家,年纳税近2亿元,其中规模企业6家,5000名员工以上的生产企业2家。从事槟榔生产、销售以及相关联产业的人员达十几万人,产品销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以湘潭县天易示范区和湘潭经开区为代表的食用槟榔产业“洼地”已基本成形,一个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在内的完整食用棋榔产业链已初具规模。槟榔已成为湘潭市乃至全省食品行业的重要产业,并带动了香精香料、食品包装、广告媒体、物流等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解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城乡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湘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用槟榔产业相关工作,成立了湘潭市食用槟榔产业链、食用槟榔产业联盟及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槟榔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潭政办发(2017)37号文件)以及《湘潭市推进食用槟产业链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今年,市政府还专题召开湘潭市规范槟榔产业健康发展座谈会,听取我市10家大型槟榔生产企业以及省槟协会就槟榔产业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坚定了槟榔生产企业在湘潭继续发展的信心。
二、当前槟榔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槟榔产业的壮大,制约行业发展的因素逐步显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各界对槟榔食品安全存在疑虑。槟榔长期以来一直是药用,药用槟榔从目前的研究看其风险是可控的,但食用槟榔历史不长,而且药用槟榔与食用槟榔在生产工艺上有很大差别,而且食用槟榔方式有所不同,同为一种方式的食用槟榔的不同品牌其生产工艺也不尽完全相同,主要体现在干果的质量和加入的食品添加剂品种、数量等。2003年,世卫组织将槟榔定为一级致癌物。2015年,国家卫建委明确将槟榔从国家食品目录中剔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2017年公布致癌物清单时,将槟榔果列入一级致癌物。其中,致癌原因被列举出的有两个:第一,槟榔里的化学物质经咀嚼后,形成亚硝基,是明确致癌的化合物。第二,槟榔较硬,咀嚼时易对口腔黏膜造成机械创伤,时间久了可以转化为口腔癌。中央电视台报道的“槟榔致癌”事件和近几年来陆续发现的多起长期嚼食槟榔患口腔癌、舌癌的病例报道后,海南省、湖南省生产的槟榔产品已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加之广大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湖南生产的槟榔是否安全一直成为有嚼食槟榔习惯者心中的疑问,舆论与消费者给槟榔生产经营者及槟榔的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由于以上原因,造成市场监管部门对槟榔发放食品生产许可发证以及生产监管陷入了尴尬境地。
二是槟榔的生产标准参数落后。政府相关部门轻引导服务、重监督管理,没有对辖区内生产、销售的食用槟榔提出安全监管及科研规划,既没有中长期的科学研究计划,也没有针对目前生产现状采取任何强制性措施,基本处于松散管理状态,任其自身发展,导致食用槟榔没有国家标准,仅有的地方标准沿用的仍是湖南省地方标准·食用槟榔(db43/132-2004),为2004年的标准,部分参数落后于国家强制标准。同时,对于槟榔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也没有国家标准,很容易出现系列质量安全事故。
三是基础研究和深入研究不够。从现有可查到的科学研究数据看,无论是槟榔生产企业,还是我国的相关科研院所,均缺少系统有针对性的基础性研究数据和科学的证明材料。如对于槟榔干果及其添加剂含有哪些化学成分和元素,哪些成分对人体有益,哪些成分会造成人体损害,等等这些基础研究还没有详实可靠的数据。如何消除槟榔纤维对口腔和牙齿造成的危害,减少添加剂对人体的破坏等深入研究也非常缺乏。目前全国各大专院校的食品类中也没有开设槟榔专业。
四是欠缺技术上的合作交流。长期以来,槟榔行业重内部企业交流,轻与高校与科研院所和其它机构的合作,尤其是与食品加工类的专业团队和高校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导致槟榔没有进行基础研究,没有权威性的数据。当前槟榔企业虽然从传统的小作坊过渡到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但只是质量和规模的提升,对槟榔本身的口感以及创新技术的开发还不够。虽然食用槟榔加工业已经初具规模,尤其是近十年来出现快速发展,但在槟榔的有效成分提取及系列深加工产品研究、开发方面十分滞后,不能充分发挥槟榔的增值效应,难以深化槟榔产业的深加工附加值,严重制约了槟榔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五是宣传引导力度不够。对槟榔的悠久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槟榔中所含营养物质、有效成分、生理功效、咀嚼槟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方面的资料收集不齐,没有通过主流渠道向社会正确介绍槟榔,致使社会上对槟榔的利弊认识不到位,有的对嚼食槟榔存有质疑,有的又过度嚼食槟榔,甚至有少数媒体将一些未经过严格论证的观点广泛传播,使不少人无法正确认识槟榔。同时,虽然现在槟榔企业的生产状况、卫生条件已经达工业化规模、接近医药生产的标准,但是社会的观念仍停留在槟榔还是小作坊式,脏乱差的印象。导致社会和政府各级部门对槟榔行业的整体印象较差。
三、加强槟榔产业的建议及立法分析
由于槟榔产业是湘潭的特色和支柱,对经济发展和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亟待引起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与关注。
第一,加强基础研究和深加工。一方面,要组织专门的人员,增加槟榔的安全质量风险基础性研究投入,尽快设立槟榔安全风险研究专项资金,开展有关槟榔质量安全风险的基础性研究,如:开展湖南槟榔加工工艺的科学性研究、食用槟榔中危害因子的寻证研究、探究其引起口腔黏膜纤维化病变的相关危害因子,并进行相关消减技术研究、槟榔与口腔健康的研究等研究课题,以数据论证槟榔产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并结合湖南槟榔产业发展现状及质量安全风险问题,形成槟榔质量安全的数据库与风险控制的对策。与权威机构共同研究,精确研究化学成分,深入分析槟榔对人体健康的利和弊,并拿出法定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组织科研人员通过槟榔果实的加工开发其它的新型产品,支持槟榔生产企业加大槟榔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研发力度,保障槟榔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使槟榔产品更科学、更卫生、更安全,积极开拓槟榔食品的高端消费市场,提高槟榔产业的附加值,开发药品、保健品、美容品和日用品等,扩大工业效益,延长产业链,丰富槟榔饮食文化内涵,提升行业竞争力。
第二,增强技术创新力量。由政府或协会牵头,组成一个技术团队,搭建跨学科的科研平台,对槟榔专门进行研究,使槟榔朝着更健康、更好的产品质量发展。政府相关部门要扶持槟榔的科研项目,对企业申报的槟榔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要迅速和一些食品专业的大专院校和院所进行合作,通过他们的科研平台使槟榔研究的课题上升为国家课题,让研究出来的成果成为法定成果。
第三,建立完善的槟榔产品标准。针对目前槟榔从食品目录里面被剔除的情况,要迅速向省有关部门申请研究地方性槟榔产品的标准,同时要由政府牵头,更加全面的分析、掌握和论证槟榔食品的安全风险。要提早谋划,从经济发展、企业转型、社会稳定等方面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科学的分析和研判。企业也要迅速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和生理生化实验分析,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严把槟榔生产准入关,对不符合生产条件的坚决整改,甚至取缔,特别是加强对小作坊的监管,防止其产生质量安全问题给整个行业带来风险。建立从原料、生产、产品和流通的追溯机制。提高槟榔企业的质量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规范生产和加工。充分发挥协会作用,规范协调生产企业行为,鼓励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杜绝企业在原料采购中互相拆台、哄抬价格等无序行为。
第四,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各种媒体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特别是国内外槟榔差异、食用加工方法不同等方面,抵制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使社会客观公正认识和对待槟榔。2016年“槟榔习俗”被列入湖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大槟榔文化的宣传力度,挖掘几百年槟榔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开发、提升槟榔文化。加大对槟榔生产企业的宣传。湘潭槟榔加工企业的自动化、规模化和技术水平比较高,适时可以组织相关媒体开展槟榔企业行活动,使公众和媒体了解湘潭槟榔现代化的加工过程和严格的质量管理,消除公众误解和担心,为产业发展营造宽松环境。
第五,树立信心,继续开拓市场。目前,国家和省级层面都有支持槟榔产业健康发展的文件和会议。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中提出:“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槟榔、咖啡、南药、茶叶等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完善现代化仓储、物流、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在近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也强调要切实增强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参照食品、严于食品来规范槟榔制品管理,提出要明确其特殊产品地位,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确保槟榔制品质量安全,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对槟榔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积极对接国、省有关部门,在条件成熟时争取申报国家卫健部门将槟榔批准为药食同源品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槟榔生产企业的生产监督和上市产品的质量监督;
督促槟榔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自律,并尽快收集有关科学数据,卫健部门要根据基础研究的情况指导槟榔行业协会开展工作。协会和企业要规范自己行为,开展深层次的研究,找到破解未进入食品目录的一些办法和措施。
因《食品安全法》等上位法的规定,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认为,作为设区的市对槟榔产业的立法存在障碍。目前,在湖南省槟榔协会多方努力下,湖南省市场监管局正在制定《湖南省食用槟榔产业管理办法》,拟向省司法厅提请列入2021年政府立法计划。我们将积极开展调研,组织立法论证,做好基础工作,为早日出台这个政府规章贡献力量。
第二篇:立法调研
关于开展民办教育立法调研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三个开发(度假)区教育局、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倘甸产业园区和轿子雪山旅游开发区管委会社会事业局: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县(市)区的积极努力下,我市发展民办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领导重视、政策支持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为了使我市重视发展民办教育工作进一步法制化,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拟在2012年——2013年开展我市民办教育立法工作,现将有关前期调研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召开辖区内部分公、民办学校校长、公、民办幼儿园园长、教师代表(民办为主)座谈会,按《昆明市民办教育立法调研问卷》的相关内容征求意见。
二、在召开座谈会的基础上,对征求意见情况按《昆明市民办教育立法调研问卷》的内容进行汇总后,在调研问卷上加盖教育局章于11月21日上午12:00前(传真)上报昆明市民办教育服务中心,同时请报送汇总的电子档。
联系人:陆丽萍、杨玉梅联系电话:0871—5160856电子邮箱:kmmbjy@126.com
附件一:《昆明市民办教育立法调研问卷》
昆明市民办教育服务中心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昆明市民办教育立法调研问卷
___县(市)区
参加座谈的公、民办学校校(园)长__人,教师代表__人。辖区内__所民办学前教育幼儿园,在园幼儿__人,民办学前幼儿占比__%;__所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学生__人,民办义务教育学生占比__%;__所民办高中阶段学校,在校学生__人,民办高中阶段在校学生占比__%,辖区内民办学校(幼儿园)教师共计__人。
一、我市发展民办教育工作有没有必要立法?
二、目前,我市民办教育立法有哪些基础条件(或优势)?
三、我市发展民办教育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立法?
四、我市民办教育立法内容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第三篇:深圳市中医药立法调研报告
中医药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华民族 5000 年灿烂文化的丰碑。岭南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群众基础良好。在国家和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正确指导下和深圳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有关部、委、办、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及深圳市卫生、中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中医药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中医资源配置有较大投入,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科教工作成绩斐然,中医行业管理力度加大,基础内涵建设得到夯实,中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管理体制改革、医德医风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部分指标处于全国或全省领先地位。
1.中医立法的背景
为了使我市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中医事业发展条例》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根据中医立法工作计划安排,2006 年 1 月 11 日至 18 日,市卫生局与市法制办联合组成调研小组,就我市中医事业发展现状、存在哪些法律障碍、立法需规范哪些法律关系等问题,采取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在市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道如下。
2.市内调研的基本情况
在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期间,各层面的中医从业人员均一致认为我市中医立法十分必要且非常急迫,就我市中医发展的现状、立法应解决的问题畅所欲言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想法,为《深圳经济特区中医事业发展条例》的起草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起草思路。
3.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中医医疗机构设置不足 现有的中医药资源和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我市仅有 3 个区设有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也只有福田区有 1 家,且规模很小,仅 30 张病床。各区中医药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严重存在,作为深圳面积第一大区的龙岗区,至今无一家中医院。
3.3 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编制及构成比例不合理 医院人员编制少,留不住人才,且现有人员构成比例不合理,有的中医院中医师的比例甚至低于西医师。
3.4 中医医疗收费过低 许多治疗效果很好的中医医疗技术得不到与之相符的价值体现,如中医手法复位骨折治疗费仅几十元钱,而如果进行手术治疗其医疗费少则上千元,多则上万元,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医院及中医师就放弃中医最传统的简、便、验的治疗方法而选择西医疗法,从而导致中医西化。
3.5 适宜的中医医疗技术得不到医疗保险政策的支持 由于中医的自身特点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而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却是重治疗轻预防,住院标准一直以西医为标准,使得许多具有中医住院治疗征象的病人无法收入院,白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此外,许多适宜的效果良好的中医治疗方法(如中药熏蒸、耳穴按压等疗效极佳的中医技术等),被误认为保健方法,不列入医疗保险记帐范围,从而制约了中医的发展。
3.6 与中医药有关的评审或者鉴定活动 如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中医医疗事故鉴定、中医师的继续教育、中医科研课题评审、中医医疗质量评估等,没有体现中医药特色,没有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
3.7 现行的对中医药制剂的管理,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 我国目前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不利于对中医药制剂的保护和利用。对中医药的秘方、偏方和验方的管理、利用和对院内制剂的管理没有体现中医药的传统特色。
3.8 假中医、中医推拿、针灸减肥充斥市场 目前,社会上许多无牌中医师、针灸推拿按摩减肥,街头巷尾处处可见,在水疗和按摩保健中心等非法的医疗机构中也处处可见,大多是没有资格的人员也在从事中医推拿、按摩、针灸等医疗活动,且假医假药假广告的泛滥,已严重败坏了中医的声誉,更使中医技术贬值。
3.9 中医管理体系不完善,人力不足 市卫生局中医处是我市唯一中医机构的行政管理处室,定编 5 人,目前到位 2 人,无论从制定政策法规、宏观管理,还是具体中医执法等正常管理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则,各区卫生局没有设立中医科,个别区卫生局学中医专业的科员尚未配备,影响中医事业的发展。
3.10 科研机构分散,绩效差 目前,我市有两所中医药研机构,市中医药研究所挂靠市中医院,几乎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市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挂靠市第二人民医院,硬件软件建设都受到牵制,难于发挥较好作用。
更多相关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四篇:深圳市中医药立法调研报告
深圳市中医药立法调研报告 【关键词】深圳市;中医药立法;调研报告
中医药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华民族 5000 年灿烂文化的丰碑。岭南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群众基础良好。在国家和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正确指导下和深圳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有关部、委、办、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及深圳市卫生、中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中医药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中医资源配置有较大投入,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科教工作成绩斐然,中医行业管理力度加大,基础内涵建设得到夯实,中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管理体制改革、医德医风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部分指标处于全国或全省领先地位。
1.中医立法的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和历届国家领导人一贯重视中医药工作,并把发展传统医药载入我国《宪法》。早在 1985 年中央书记处《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就明确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199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又把中西医并重列为新时期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2006年 1 月 5 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中医药强省大会,做出了建设“广东中医药强省”的战略决策,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和黄华华省长在大会作了重要的讲话。为此,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敢于负责任的精神,予以坚定贯彻落实,使深圳成为“中医中药强省”的排头兵和试验场,并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应抓住契机,以立法的手段促进中医事业发展。为了使我市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中医事业发展条例》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根据中医立法工作计划安排,2006 年 1 月 11 日至 18 日,市卫生局与市法制办联合组成调研小组,就我市中医事业发展现状、存在哪些法律障碍、立法需规范哪些法律关系等问题,采取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在市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道如下。
2.市内调研的基本情况
2006 年 1 月 11 日至 13 日,调研小组有针对性选择了 1 家区级中医院(宝安区中医院)、1 家街道综合性医院(梅林医院)、1 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市人民医院)、1 家市级中医院(市中医院)等 4 家医院进行实地考察。2006 年 1 月 16 日至 18 日调研小组又分别组织召开了管理层面、中医药专家、中青年中医骨干座谈会。管理层面的座谈会邀请了各区卫生局分管中医工作的局领导、中医医院院长、医务科长参加;中医药专家座谈会邀请了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及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市中西医结合学会
常务理事及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及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参加;中青年中医骨干座谈会邀请了年龄在 30~50 岁之间的我市中医中青年骨干参加。
在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期间,各层面的中医从业人员均一致认为我市中医立法十分必要且非常急迫,就我市中医发展的现状、立法应解决的问题畅所欲言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想法,为《深圳经济特区中医事业发展条例》的起草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起草思路。
3.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中医药发展严重滞后、中医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平均人口拥有医生数和床位数是综合评价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 1 000 万人口计算,2004 年底深圳每万人口拥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含助理执业医师)1.3 人,每万人口拥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病床数为 1.01 张。这两个数字不仅落后于全国及广东省平均水平,也落后于青海、西藏、甘肃等欠发达地区。中医药市场效益低,而政府投入又不足,“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没有得到落实,严重制约了我市中医药发展,使中医药正逐步走向萎缩。
3.2中医医疗机构设置不足现有的中医药资源和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我市仅有 3 个区设有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也只有福田区有 1 家,且规模很小,仅 30 张病床。各区中医药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严重存在,作为深圳面积第一大区的龙岗区,至今无一家中医院。
3.3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编制及构成比例不合理医院人员编制少,留不住人才,且现有人员构成比例不合理,有的中医院中医师的比例甚至低于西医师。
3.4中医医疗收费过低许多治疗效果很好的中医医疗技术得不到与之相符的价值体现,如中医手法复位骨折治疗费仅几十元钱,而如果进行手术治疗其医疗费少则上千元,多则上万元,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医院及中医师就放弃中医最传统的简、便、验的治疗方法而选择西医疗法,从而导致中医西化。
3.5适宜的中医医疗技术得不到医疗保险政策的支持由于中医的自身特点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而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却是重治疗轻预防,住院标准一直以西医为标准,使得许多具有中医住院治疗征象的病人无法收入院,白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此外,许多适宜的效果良好的中医治疗方法(如中药熏蒸、耳穴按压等疗效极佳的中医技术等),被误认为保健方法,不列入医疗保险记帐范围,从而制约了中医的发展。
3.6与中医药有关的评审或者鉴定活动如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中医医疗事故鉴定、中医师的继续教育、中医科研课题评审、中医医疗质量评估等,没有体现中医药特色,没有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
3.7现行的对中医药制剂的管理,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我国目前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不利于对中医药制剂的保护和利用。对中医药的秘方、偏方和验方的管理、利用和对院内制剂的管理没有体现中医药的传统特色。
3.8假中医、中医推拿、针灸减肥充斥市场目前,社会上许多无牌中医师、针灸推拿按摩减肥,街头巷尾处处可见,在水疗和按摩保健中心等非法的医疗机构中也处处可见,大多是没有资格的人员也在从事中医推拿、按摩、针灸等医疗活动,且假医假药假广告的泛滥,已严重败坏了中医的声誉,更使中医技术贬值。
3.9中医管理体系不完善,人力不足市卫生局中医处是我市唯一中医机构的行政管理处室,定编 5 人,目前到位 2 人,无论从制定政策法规、宏观管理,还是具体中医执法等正常管理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则,各区卫生局没有设立中医科,个别区卫生局学中医专业的科员尚未配备,影响中医事业的发展。
3.10科研机构分散,绩效差目前,我市有两所中医药研机构,市中医药研究所挂靠市中医院,几乎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市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挂靠市第二人民医院,硬件软件建设都受到牵制,难于发挥较好作用。
4建议和意见
针对上述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各层面的中医从业人员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经整理,将主要的建议和意见归纳如下。
4.1政府应当逐步加大中医经费的投入,立法应明确政府的投入比例,并随着财政收入的逐步增长而逐步提高投入比例,设置中医药发展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重点学科建设、科研立项、人才培养及基层中医发展等,并鼓励国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恢复深圳市中医药发展基金,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4.2设立市中医药管理局和深圳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设立市中医药管理局为市卫生局的二级局,主管我市的中医药工作,区级卫生局应设有中医科。每个区至少设立一所中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区以上的综合医院应设置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床位数不低于医院床位总数的 5%。另外,中医医疗机构的业务用房、医疗仪器设备、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应达到国家和本省的建设要求。另外,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应当
充分发挥中医作用。与此同时,整合资源,科技体制创新,将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和中医药研究所合并,成立深圳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科研机构。
4.3加大人员编制,使优秀的中医人才得到足够的社会肯定,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4.4各级政府应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捐献具有独特疗效的中医诊疗方法和有价值的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及偏方,并给予法律保护。
4.5建立合理的中医价格体系,以体现中医技术价值和劳务价值。
4.6将尽可能多的中医适宜诊疗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记帐目录,以促进中医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成果的推广。医疗机构自制的具有其特色的中医药制剂,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间调剂使用,并纳入医保范围。基本医疗保险应制定中医入院标准。
4.7对于中医科研课题的立项和成果的鉴定、中医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评审、中医机构的评审及评估、医疗技术事故鉴定时应由中医专家来评定。此外,在评选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和药品目录评选范围的中医诊疗技术、中药制剂时,也应吸收中医药专家参加。
4.8鼓励具有较高学术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名老中医、专家带徒授业。对于经结业考核及出师验收合格并取得出师证的中医药学徒,应给予足够的社会认可,并在晋升技术职称上给予肯定。加大中医药人员的再教育力度,多开展些有关中医学术研讨会,以促进技术交流。
4.9对中药实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严厉打击假医假药假广告;单位或个人开办医疗性按摩、针灸及医疗美容等服务项目的,应当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发给执业许可证,其从业人员也应经卫生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资格后方可上岗。
4.10由于深圳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人力资源,建议积极开展中医药学术、人才、技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双边、多边合作关系,借鉴、吸收国际现代医学成果及其他民族传统医学的精华,引进高新技术,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4.11目前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许多省市都对中医药进行了立法,管理很规范,有很多值得我市借鉴的做法,建议起草小组去国内外学习考察,使我市的中医立法少走弯路,更具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人大、市法制办的大力支持,在市卫生局正确领导下,市食品药品管理监督局和政府相关职能局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做好中医立法工作。现在,我们通过市内外的广泛调研,为我市的中医立法收集了许多宝贵的素材和政策以及立法的建议,中医立法起草小组将根据此次调研的情况,围绕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听取和研究我市各层面对中医立法提出的意见,充分尊重市人大、市政协、市政府各部委办局的意见,并尊重中药生产经营销售企业、使用单位以及人民群众对中医立法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充分认证、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并认真吸取兄弟省市和周边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加紧《深圳经济特区中医事业发展条例》的起草工作,使该法规科学、管用、易操作,有力推进和保障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五篇:湘潭历史文化名城申请调研报告
湘潭历史文化名城申请调研报告
文化是城市的精髓和灵魂,保护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建设,使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市民“心态”内外和谐,经济实力、城市活力、文化魅力刚柔并济,才能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湘潭市准备申请历史文化名城,提出把湘潭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十二五”期间,湘潭将重点实施“文化强市”11355战略,着力打造“文化湘潭”。其中,在“十二五”期间,湘潭将下大力气做好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
湘潭市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它既是我国古代湖湘文化的摇篮,又是湖湘文化交融区域,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红色圣地、湘学源头、湘商祖地,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资源相互融合,为湘潭文化发展和申请一般史迹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物质文化遗产
一、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湘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都获得的很好的成就
湘潭市境内自汉代设立第一个县治--湘南县并构筑县城(今湘潭县石潭镇古城村),迄今2200余年。湘潭县杨嘉桥镇的金棋村老虎坑遗址,湘乡市金石镇岱子坪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证明此时境内居民已达到较高的文明程度。商周时期,境内文化已相当发达。尤以湘潭县响水乡桂花村出土的豕尊、湘潭市区十八总福建会馆出土的铜爵造型雄伟、精美。商、西周时期的居落遗址也多有发现。市区霞城乡五星村就有大型村落遗址存在,出土的板瓦、沟瓦均为大型建筑物所有。湘乡牛形山出土的漆器,色彩艳丽,造型精美,十分罕见。作为历史上的“米市药都”,湘潭是明清以来湖南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城正街和窑湾一带,明清城市的格局还保留着一批古迹和历史建筑。
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历史名人和重大历史事件等立体构建了湘潭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为湘潭市争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历史优势。
湘潭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素有“金湘潭”的美誉。这座建于后汉时期的名邑,既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更是影响现代中国发展的湖湘文化的源头,自古以来就营造了一种浓重的人文氛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湘潭这方神奇的土地上,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财富,拥有众多世界级的名人文化资源。春秋战国时,楚文化已十分发达,俗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赞誉。三国蜀相蒋琬即为湘潭境内湘乡人氏,曾与诸葛亮、费祎、董允四人并称“四相”,被称之为“托志忠雅”的“一代名相”。南宋名儒胡安国、胡宏父子在湘潭隐山碧泉潭畔设立碧泉书堂,培育人才,开一代学风,创立了以“经世致用”为主导思想的湖湘学派,成《春秋卷》,被称为“湖湘文化之源头”。由于湖湘文化的历史传承、氤氲相继,为近代湘潭人才的成长崛起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养料。从十九世纪初始,湘潭更是英雄辈出,名人如潮。其中涌现出了毛泽东、彭德怀、齐白石、曾国藩四位名人。也有孙中山先生曾挽之为“刘郎死去霸图空”的民族英烈、中国同盟会会员中为革命捐驱的第一人刘道一及其兄刘揆一;有“鉴湖女侠”秋瑾。
在湘潭这方土地上出现的这些杰出人物,涵盖了政治、哲学、军事、文化、艺术乃至社会伦理、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他们有的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有的为中国革命创立了赫赫战功,有的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以自己的才智、品德、情操乃至鲜血和生命谱就了一曲曲惊世华章。
三、谈到湘潭的历史文化,除了丰富的“湖湘文化”,不能忽略的还有其“湖商文化”。湘潭的古代历史,也可以看成是一部以商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史。湘潭古代商业文化是我们赖以骄傲的城市文化历史中最为辉煌的闪光内涵,湘潭是古代商贸中心这样一种现象,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深深地影响了湖南甚至整个南中国。
湘潭自三国东吴时期就在今湘潭城区以西建城,是湘江岸边买卖集散之地,并逐渐由商埠演变成古镇都市,一直以来便是湖南重要的商业中心。宋代,湘潭县治移入今市区城正街。欧阳修的《湘潭县修修药师院佛殿记》曾记录了湘潭商人李迁之以商船航行于长江下游真州(今江苏仪征)一带,“贾江湖”、”“岁一贾其入数千万”,可见湘潭商业相当发达。唐代,全国经济中心南移,又因为湘江湘潭一段的航道稳定,最利泊舟,为一天然良港,所以湘潭作为商业中心的地位日渐突出。进入明清以后,湘潭水运日趋鼎盛,成为大米、湘莲、药材等商品集散地,故得“小南京”的美称。水运发达是湘潭作为商业重埠的原因所在,所以湘潭的商业地位一直在长沙之上。以米、药等商品的转运贸易为基础,湘潭在明清十分繁盛,被称为“米市”、“药都”,明朝时为“工商十万,商贾云集”的商埠,有“金湘潭”之称。
毫无疑问,流传至今的商业文化是湘潭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三、悠久的城“总”文化。
湘潭素有“千年十八总、传世金湘潭”的美誉。所谓“湘潭十八总”是指湘潭古时候的商贸繁荣老城区,古时候的湘潭城位于湘江河西,主体部分就是沿着湘江河边的一条老街,这条老街每过一到两里有一个集市,称为“总”,湘潭从现在的湘江村一级渠一直到窑湾街道的石嘴垴依次分为一总到十八总。这条古老的商贸历史老街很多地方至今遗留着古时候铺砌的窄窄的青石板路。
“总”,是湘潭的城市特色。如果说湘潭旧时城市的格局在视觉上为一点一线:点便是城,线便是“总”,即沿江街道。早在宋代,这里的街市便沿江而建,不会下于十余里。大概是到了明朝,便有了“总”的划分。所谓“总”,便是街道一段区间的名称。各总设“值年”或“首司”,为公共事务管理负责人员。各总首尾,设栅为卫,入夜关栅,天明则启。
四、多彩的表演艺术(戏曲、赛龙舟、音乐、舞蹈、木偶戏)。
五、丰富的土特产品(槟榔、湘莲、湘潭酱油、酱瓣、酱菜、清芝斋香粉、湘潭油琢伞、菲菲伞)。湘潭人民用生动幽默的民谚“龙牌酱油灯芯糕,槟榔果子水上飘,十里荷塘百里香,砣砣妹子任你挑”总结了湘潭盛行一时的“特产“。发展格局
整个发展规划的理念是将整体与重点保护相结合、保护与更新利用相结合、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有形保护与无形延续相结合。坚持以发展的观点进行名城保护,在此前提下,以文物保护、城市环境和传统风貌保护为重点,促进名城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建设一座既延续古城传统风貌又具有时代特色的历文化名城。
一、保护框架
(一)城市整体层面保护框架的结构——一江两岸,双网连城。
一江两岸:湘江两岸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交融,代表了湘潭城市的核心景观特色。
双网连城:利用湘潭优越的自然生态本底,以湘江、涟水等水体,串联金霞
山、法华山等自然山体,结合城市绿色隔离带,形成生态绿网。
(二)旧城区层面保护框架结构——三点、两轴、两片
1.节点
旧城区及周边地区的主要历史节点为三点:望衡亭(上游)、万楼(下游)、宝塔(中游)。
2.轴线
(1)城正街—湖园路景观轴:以城正街街区、雨湖公园两大景观区为主体,内容包括传统商业街、文庙、刘烈士祠、三义井、抗日英雄纪念碑、基督教堂、榜眼故里、关圣殿、夕照亭等。
(2)湘江沿岸景观轴:由湘江风光带、城正街、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相串联的自然--人文景观轴。沿街道有丰富的沿江景观如望衡亭、窑湾汽车站、县衙门、河滨休闲绿化等。
(三).区域
1.城正街历史文化街区:集中有反映历史的文化遗存,传统文化气息浓厚,参观场所较为安静,民俗活动场所较为热闹。
2.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以窑湾汽车站、唐兴桥等文物古迹为核心内容,临水而建的民居街巷为主体空间的区域。
(四)、保护主题
主题一:“金湘潭,再现昔日传统商业繁盛景象”
主题二:“绿湘江,展河西店宅格局特色生活氛围”
(五)、城镇及传统风貌保护
1、城镇格局:一廊贯莲城,两“街”首尾望,古城新韵显和谐。
“一廊”为河西湘江风光带绿色生态走廊,其建设要结合历史遗存与传统风貌,做出体现湘潭历史文化特色的景观。
两“街”为城正街和窑湾两处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位于绿色生态走廊的两端,其建设应分别突出、强化各自的现有特点。
“古城新韵显和谐”指旧城的街道肌理在新河西旧城的建设中得到延续,使重新建设后的旧城仍富传统神韵。
2、传统风貌保护规划
旧城风貌区边界的整理与体现
在滨河绿带中原址恢复八至十八总码头,做为景观化码头,以此为核心内容建设地方传统文化走廊,再现古城的“城、总”意境和传统河街景观,是具有可识别性的古城滨水边界;
以城正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为主要内容,在的雨湖公园中建设有湘潭传统文化意境的园林景观,形成富含古城历史韵味的中街景观;
(六)、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规划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关圣殿、潭宝汽车站、鲁班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昭山古蹬道、江西会馆牌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保护建筑28处;历史建筑79处。
(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规划对两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历史文化街区和位于其外围的建设控制地带、旧城风貌环境协调区。
城正街历史文化街区:以对文庙的绝对保护为核心,对城正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体的保护和更新,总面积为3.7公顷。
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以窑湾汽车站、唐兴桥为中心的周边一定范围,以系统的整理和恢复窑湾区域传统城总格局为主体,力求再现古湘潭独具特色的城总格局和繁盛的米市、药都滨河传统商业,总面积11.4公顷。
(八)、保护与传承措施
构建完善的解说、展示系统,全面展示湘潭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整理传统的商业街巷,突出繁华的商业文化;构建特色商品制作展示场所和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参与平台,吸引社区居民与游客参与体验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
结语
总而言之,一个城市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通过争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可有力把住并延续湘潭文化根脉,让湘潭历史文化的保护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