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忻州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以文化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彰显文化魅力
——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中央党校第 30 期中青一班调研小组
在当今时代,文化的经济属性与经济的文化属性融合共生日益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文化与旅游互通融合而衍生的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为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创造了新的价值增长空间。据此我们赴山西省忻州市就文化旅游产业进行了集中调研,就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一、忻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忻州地处山西省北中部,西踞黄河,北望长城,东临太行,南接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现辖 1 区 1 市 12 县,总人口 306.75 万人,其中有 11 个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悠久的历史长河,勤劳智慧的忻州人民,特色
鲜明的民俗民风,激烈漫长的民族融合,铸造了忻州特色 的十大文化:一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二是博大精深的 佛教文化,三是风格迥异的黄河文化,四是雄浑悲壮的边 塞文化,五是群星灿烂的名人文化,六是独具特色的戏曲 文化,七是异彩纷呈的民歌文化,八是丰富多彩的民间文 化,九是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十是多姿多彩的民间工艺 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使忻州拥 有华北乃至全国一流的旅游资源,是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 集中区之一。全市有五台山、管涔山,赵杲观、禹王洞四 座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历史上著名的偏头关、宁武关、雁 门关。1 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芦芽山)、1 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忻州的旅游资源可分为五大区,分别是:
五台山佛教古建文化旅游区、雁门关边塞古战文化旅游区、芦芽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市郊温泉度假旅游区、黄河风情 旅游区。其中,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文化 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 38 处世界遗产。
忻州市历史悠久、文化资源特别是文物资源积淀深厚,传统艺术源远流长。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7 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1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5 项。素有“摔跤之乡”、“民歌海洋”的美誉,北路梆子、二人台、挠羊赛是忻州文化体育的传统品牌。忻州人杰地灵,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少颇有影响的人物如班婕妤、杨家将、元好问、白朴、萨都 剌、徐继畲等就出自忻州。革命战争年代,忻州是晋察冀、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发祥地与中心腹地。著名的“忻口战役”、“平型关大战”、“夜袭阳明堡机场”,震惊中外,永垂青史。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过重要活动,高君宇、徐向前、薄一波、续范亭诞生在这片土地。
近年来,忻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当地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态势,从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视角,大手笔规划开发、把多元浓郁的文化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互动融合发展,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0 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 106.25 亿元。它们采取的措施和路径是:
一是基本编制完成了文化旅游的规划体系。“十一五” 期间,忻州市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了普查,组建了旅游规划专家组,先后编制完成了包括忻州市在内的 14 个地点旅游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市旅游规划为统领,以五大旅游区旅游规划为支撑,以重点县(市)
旅游规划为骨干的旅游规划体系,为旅游资源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编制完成了《忻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
二是初步建立了文化旅游商品及纪念品开发体系。忻州市不但注重了旅游线路产品的推介,并且重视旅游商品营销,通过传统工艺产品来形象地展示忻州的独特地域文化。目前,已经形成了定襄木雕、繁峙刺绣、宁武炭雕等品牌,对当地的特色文化传播、商贸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三是进一步树立了文化旅游形象。忻州市确立了“五台圣境•五福忻州”的宣传口号,积极实行并完善政府主导,旅行社、景区、星级饭店和媒体“四位一体”的旅游 促销模式。组织旅游相关部门参加国际、全国、北方、中
博会等各类旅游交易会、推介会、博览会,同时举办了多 种形式的旅游节庆活动和开展了内容丰富的主题旅游活动,宣传忻州,促销忻州,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忻州文化旅游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对于其所拥有的资源规模和市场容量来说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意识虽有觉醒、但开发力度不够、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缓慢。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忻州各级部门虽然把发展旅游产业的 “山水关城”列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之中,但文化和旅游业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而是一个具有很强相关带动效应的综合性经济型产业,如何把两种资源融合互动、共生发展,在规划实施方面缺乏紧密有效的结合,严重制约着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在抗日战争中,发生在忻州的平型关大捷、忻口战役、夜袭阳明堡飞机场、晋察冀边区司令部、八路军总部等也只是红色革命遗址。
从旅游的角度来讲,遗址只能听不能看,一般游客对此兴 趣不大,看过后也觉得平淡无奇,自然也就难以成为游客
向往的地方。
在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结合方面,开发利用和创新的程度不够,特色不鲜明,重点不突出,特点不明显。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文化观念的影响,文化产业长期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文化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影响并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化发展。还未认识到文化产品的商品性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缺乏深入了解。忻州的十大特色文化资源分布在全市的十四个县(市、区),资源分散,各有行政、经营和监管的主体,使产业发展呈现“多、小、散、乱”。文化资源不能转化为旅游资源,来忻州旅游的旅客仍然是“下车忙拍照、上车就睡觉”或者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停留时间太短、消费总量太小。
二是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体制和机制不顺,资源整合协调难。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专门机构,形成文化事业、文
化产业、旅游业“三张皮”现象。在文化旅游业方面,目 前忻州市各景区、景点、宾馆及演艺活动都有各自的上级 主管部门或投资部门,文化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管理分散。许多景区现在由旅游、文化、林业、管委会等部门管理,难于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 开发的合力。管理方式大多还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 模式,领导由政府任命,人员由财政供养或靠门票收入供 养。在经营机制上,景点开发除靠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自身缺乏能力进行景点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发展 活力和竞争力。忻州各旅游区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沟通,尚 未形成将各旅游区组合到一起的包团旅游线路。
三是文化旅游开发投入不足,资源优势远未发挥。尽管全市对文化旅游业的投入在逐渐加大,但是,由于文化旅游项目的投入开发机制不够成熟,投资风险较大,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对文化旅游项目往往顾虑较多,对投资信心不足,投入热情不高。政府由于财力有限,本地有实力的文化旅游企业较少,近年来虽然出现了一批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但是,由于体制的约束和缺乏有力的政
策支持,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宣传促销及开发投入相对偏低,难以形成系统、长久的规模效应,也使得文化旅游宣传促销难于出新、出彩。同时,由于缺乏高素质的研究、规划、策划、管理人才和大量的专业技能服务人员,现有的资源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
(一)文化是旅游的核心价值。中国有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的就是文化对自然的辉映和升华,文化赋予自然以生机和灵气。从 旅游业的发展看,文化资源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核心资源,凡是旅游吸引力、竞争力强的地方,都是有独特文化品格 和文化魅力的地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以提高国家的软 实力和国人的爱国热情。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通过 文化旅游这个平台,充分挖掘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仅可以 表现中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也可以提高国人的自信心和 自豪感,提振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决心和 斗志。
(二)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服务业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的新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文化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附加值和广泛的关联度,是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重要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关联度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显著。文化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功能不仅表现为直接给交通运输、饭店宾馆、餐饮服务、商业销售、文艺表演、景区景点等带来客源和市场,更表现在它可以间接带动城乡建设、加工制造、现代农业、生态建设、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它的发展无疑会带来“一业兴,百业旺” 的乘数效应。
(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以有效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文化旅游产业是综合性服务产业,也是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结合非常紧密的行业。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工业相比,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文化旅游产业的就业岗位层次众多,许多岗位只需较短时间的专业培训、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和文明礼
仪便可胜任。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符合我国劳动力众多的基本国情,对缓解我国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人文资源利用和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地来说,也是新一轮经济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切入点。
(四)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文化旅游产业属第三产业范畴,是以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为载体的新兴产业,被誉为 “无烟工业”,具有低碳、节能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特征。文化旅游产业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可以互利互惠、相得益彰。当前我国有越来越多 的自然和人文景点被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发展旅游必 须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最终目标。总之,文化旅游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 的地位将会随着综合国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 变得越来越重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和规模会继续 扩大。
三、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文化和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增长速度
快等优势,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部崛起战略、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新一轮文化旅游发展高潮,为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们建议:
(一)创新管理体制。借鉴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 “文化商品”政策,根据国家制定的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 划,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的具体的法律法规,使文化旅游 产业有法可依,避免盲目操作。同时为了系统化管理,政 府内部要设立专门机构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强化政府宏观管理部门的综合调控职能、弱化行业管理职 能、保留并加强诸如制定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和文化旅 游产业政策,特许行业的市场准入审批等行政职能,而将 行业管理与自律、市场管理与监督等方面的职能逐步分解 到行业协会,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二)建立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强对文化旅游项目的重点推介,优化文化旅游投融资环境,以大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吸引知
名大企业以及民间资金参与文化旅游开发建设,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和重点,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资本转变,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加大项目的策划、储备和申报力度,推动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和重点设施建设,重点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本地旅游景点景区开发,努力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发展集约经济。
(三)实行税费优惠。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税收优惠力度,改革增值税、营业税,下调税率,所得税可以比照高新企业实行相应税率优惠,体现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持的税收政策导向。对于文化旅游产业,凡涉及国家规定收费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凡涉及地方行政事业收费的一律免缴。同时,争取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智力投入成本抵扣。
(四)保障文化旅游产业用地需求。将文化旅游产业 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用地 供应。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文化旅游项目,优先办理建设用地 手续,文化旅游建设项目需占用增量土地的,国土资源部 门要给予用地支持。使用远离城市中心无需基础设施配套 的土地,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新建文化旅游项目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经当地相应政府批准,在全额缴纳土地出让金后,可将土地出让金收益的一定比例返还用于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
(五)政府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文化 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并按一定比例 逐年增加,主要用于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前 期费用、宣传促销和重点旅游建设项目贷款贴息、财政补 贴以及绩效奖励等。各地区也要相应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 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旅游产业发展。对重大文化旅游产 业项目开发,对新兴文化旅游产业和外向型文化产品的生 产给予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为中小型文化旅游企业提供 金融服务支持,增加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把重点 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纳入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年度计划。
(六)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根据国家放宽准入、降低门槛、激发市场活力等有关政策,积极探索开发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以及以项目受益权和收费权
为质押等多标样化信贷品种,着力解决旅游文化旅游产业 普遍缺失抵押物、质押物等问题。
同时,引导开发商争取文化旅游国债、文化旅游发展基金、文化旅游发展专项 资金、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扶贫资金等文化旅游相关的政策性资金。还可以成立文化 旅游产业投资担保公司,为相关文化旅游企业提供融资担 保。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有、集体、个人、外商参与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开发和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资” 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现有教育资源,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加强文化旅游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制定并实施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推动高校与地方共建合作,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积极探索灵活的用人机制,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育和引进文化旅游产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尤其是营销、创意和高级管理人才,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体系。
(八)注重文化安全。借鉴韩国经验,通过舆论宣传等影响国民的消费偏好,培育国民对本土文化产品的认同感。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正气,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抵制低俗文化、庸俗文化,重点防止“非主流”文化的侵入和对青少年一代的不良影响。在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和项目上马时,要充分论证,提高准入门槛,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市场的和经济的等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对那些可能危及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力量进行有效鉴别。对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运用市场和产业的手段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使其在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增强生机、焕发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调研
赵重建
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为进一步理清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找准发展难题、采取发展措施,以大景区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推进扁都口景区和圣天寺景区建设,促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根据本职工作,结合实际,紧扣调研内容开展了文化旅游调研活动。
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
由于我县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业起步晚,目前正处于开发建设阶段,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还不明显。主要表现为:
一是景区规划完善,实施缺乏恒性。扁都口和圣天寺景区虽然制定了发展规划,但是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定位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没有与全局的发展有效对接,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色不突出,发展措施空泛,建设资金难于筹措,导致规划难于实施。
二是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由于长期以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单一,多依赖各级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在具体运作中土地、税收、项目审批、融资 1
等方面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专门机构,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三张皮”现象。景点开发除靠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自身缺乏能力进行景点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四是文化旅游主导产品不突出。虽然我县在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上,主要打造万亩油菜花田原风光品牌,但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和包装与文化旅游业的结合度不够,文化旅游产业缺乏主导产品,整体形象不鲜明,市场影响力不大,产业效能未能发挥。
五是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县文化产业从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南丰乡以万亩油菜花为主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区位优势。国道227线贯穿南北,交通和区位优势
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三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乡村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文化旅游干部队伍,为宣传民乐、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四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民乐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民乐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主要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结合227线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油菜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体验农家风情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民乐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在圣天寺景区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
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在扁都口景区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观赏油菜花田原风光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土”和“特”,民乐南丰乡炒面庄村的青稞面搓鱼子、辣油菜、酸奶子、牦牛肉干等地方风味特色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南丰乡和山丹马场为主的油菜花,打造“生态田原休闲”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田和金黄黄的油菜相依为伴,真正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一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县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通
讯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帮助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
二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旅游功能。
三要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要筛选出能显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品。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一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四要注重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三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会议要求,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本乡实际,紧扣调研内容,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活动。
一、乐居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苹果、水稻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基础设施优势。全乡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沟渠纵横交错,抗旱水窖遍布地块,为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区位优势。昭大公路贯穿南北,渔洞水库专用线途径乐居、上街两个村,洒渔河烟柳与乐居、上街两个村遥遥相望。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四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村级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乡级干部队伍,为宣传乐居和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五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乐居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乐居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乐居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乐居的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可以依托科技示范园,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昭大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庭院果园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夏秋季摘果子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发展水面养殖业观光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周家口子水库、桃树井水库从事水产养殖,还可以在水库周围添置一些必要的设施,方便游客垂钓和打捞;还可以设置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劳动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乐居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农村老年协会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土”和“特”,乐居的野菜、豆干、腊肉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以乐居大河土地整理项目为契机,顺河绿化,打造“乐居烟柳”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田相依为伴,真正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1、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区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区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通讯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帮助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
2、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旅游功能。
3、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一是要筛选出能显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品。二是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一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三是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4、要注重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乡文化站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来自
第四篇:铜仁市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铜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铜仁市始终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六个新跨越‛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来抓,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我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几年努力建设,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得到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日渐增强,开创了铜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铜仁市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基本情况
(一)资源与区位优势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武陵山区,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 ‚黔东门户‛之称。全市总面积1416平方公里,下辖4个办事处、5个镇、7个乡,居住有汉、侗、土家、苗、瑶、仡佬等26个民族37万人口。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古就有‚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赞誉。境内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有全区唯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龙洞,有入选‚中华十大生态亲水美景‛
游发展总体规划》,续编《铜仁市重点村寨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编制《铜仁市十一二五文化旅游规划》、《铜仁市旅游商品规划》和《旅游餐饮规划》等,为铜仁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依据。
2、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旅游功能。一是我市《梦幻锦江》旅游区两岸景观打造已基本形成,发展观光、休闲、体验型旅游经济,突显十里锦江文化核心的旅游发展理念,从而逐步铜仁市景区的基础建设;二是打造夹岩(云林山庄休闲度假村)、落鹅、凯芒和恶滩4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三是正在改造提升铜仁至九龙洞景区公路;四是中南门古城区建设旅游商品步行街已基本形成,逐步成为文化旅游热点;五是建成系列大型酒店:温州大酒店、宝鑫大酒店、君逸凯悦大酒店等等多家星级酒店,大大提高旅游服务设施;六是实施了‚大明边城‛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已建成龙舟城、大明边城城门、龙舟展馆等,争取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创建目标;七是天生桥AA级旅游景区申报创建工作,主要完成了完成《川硐天生桥旅游景区规划》,硬化了入户道路,景区道路已铺成柏油路面。购臵了环卫设施,修建了旅游公厕。包装改造了部分农村住房,鼓励和支持部分村民开展农家乐、乡村旅馆等。八是红色旅游景点的建设,在中南门古城已建成了周逸群
物超市项目的建设,解决可游、可停、可购问题。提升铜仁与生产、生活相融度,提高艺术美感,不断增加铜仁的文化底蕴,丰富发展内涵。
6、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举办文化艺术节,将先进的文化‚种‛在基层,推进村居、企业和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健康向上、具有铜仁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文化丰富生活、开阔视野、提升素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凝心聚力等积极作用。
7、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利用。加强民间艺术的传承弘扬。对傩文化、渔文化、龙舟文化等具有特色的表演艺术做好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建立民间艺术抢救保护机制,力争有新的民间艺术项目进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文化旅游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就整个产业而言,从旅游业的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来分析,我市文化旅游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基础设施较差、产业基础薄弱、旅游方式单
一、结构不合理、对文化的挖掘不够,未能很好地发挥文化旅游资源所孕育
但没有形成锦江鱼饮食品牌。
五是在‚购‛方面:目前我市的旅游纪念品品种少、规模小,深度开发不够,更没有形成品牌。铜仁紫袍玉带石、傩面具等特色工艺品还存在品种少、工艺差、品位不高等诸多问题。旅游商品销售较为分散,来铜仁的游客不知道到哪里购买纪念品。
六是在‚娱‛方面:对文化的研究、挖掘不够,文化现象比较散乱,文化主题不明确,有许多优秀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只能从导游的介绍中听到,但不能看到,旅游娱乐的魅力不够。
(二)原因分析
一是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不够。目前,有的同志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文化旅游业是一个具有较强相关带动效应的综合性经济文化型产业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不够。受传统观念影响,有的同志仅仅把文化旅游作为一项事业来做,对市场化运作存在顾虑,没有把文化旅游上升到作为一项产业来谋划。一些部门领导还存在发展文化旅游是旅游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的认识误区,部门利益比较严重,资源整合不够,未能形成发展合力。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我市经济总量小,地方财政收入
局主管,而这些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工作重点不在旅游工作上,从而形成管理力度不大,景区发展缓慢的局面。因管理体制混乱,甚至存在‚旅游部门不管旅游(景区景点)的尴尬局面‛。
三、对加快铜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超常规发展
当前,我市正处于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机遇期,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更新发展观念,抢抓新一轮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遇。要站在‚大铜仁、大旅游、大文化‛的战略高度,正确处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事业与产业的关系,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宣传与建设的关系以及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要统一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按照建设集山水园林、民族特色、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着力打造‚桃源铜仁〃梦幻锦江‛文化旅游品牌,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市支柱产业之一。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整合资源,集中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掀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热潮,在一定时期内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超常规发展。
(二)突出特色,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文
中,将城区一分为三,呈S形环城逶迤,穿城而过,形成十二半岛,而十多座桥梁又把铜仁城连成一个整体,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九龙洞景区是全区唯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四周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溪谷幽深,竹海苍茫;洞内深邃莫测,钟乳石、石林、石笋、石柱、石幔遍布其间,千姿百态,绚丽多彩,是一座罕见的地下迷宫。锦江〃九龙洞景区是我市文化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因此,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把开发建设锦江〃九龙洞景区作为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统筹安排以中南门古城为中心的城市旅游区、川硐天生桥峡谷旅游区开发建设。依托旅游资源优势,把我市建成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改变长期作为中转站的尴尬局面。一是要依托大明边城旅游开发公司,继续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锦江〃九龙洞景区市场化运作。要根据锦江的自然特点,对其进行分层次分段开发,着力打造‚梦幻锦江‛旅游品牌。二是要尽快启动中南门古城保护开发,把古城改造与建设铜仁旅游商品和名优小吃一条街相结合,修旧如旧,保护好原有文物古迹,将中山路中南门段改造成步行街,集中全区特色旅游纪念品和名优小吃在临街门面销售,靠锦江河边的民居可改造包装成特色旅馆,并根据今后旅游发展情况逐步蚕食周边现代建筑,扩展古
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专业化文化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稳定和加强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壮大民间文化演艺队伍,培育一支艺术资源研究队伍。在乡镇、社区、乡村、企业、学校中广泛培养业余文艺队伍和文艺人才。
2011年9月26日
第五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的要求,为进一步理清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找准发展难题、采取发展措施,以大景区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推进....景区和.....景区建设,促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根据本职工作,结合实际,紧扣调研内容开展了文化旅游调研活动。
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
由于我县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业起步晚,目前正处于开发建设阶段,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还不明显。主要表现为:
一是景区规划完善,实施缺乏恒性。扁都口和圣天寺景区虽然制定了发展规划,但是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定位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没有与全局的发展有效对接,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色不突出,发展措施空泛,建设资金难于筹措,导致规划难于实施。
二是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由于长期以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单一,多依赖各级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在具体运作中土地、税收、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专门机构,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三张皮”现象。景点开发除靠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自身缺乏能力进行景点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四是文化旅游主导产品不突出。虽然我县在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上,主要打造万亩油菜花田原风光品牌,但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和包装与文化旅游业的结合度不够,文化旅游产业缺乏主导产品,整体形象不鲜明,市场影响力不大,产业效能未能发挥。
五是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县文化产业从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南丰乡以万亩油菜花为主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区位优势。国道227线贯穿南北,交通和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三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2 有本事、能干事的乡村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文化旅游干部队伍,为宣传民乐、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四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民乐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民乐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主要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结合227线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油菜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体验农家风情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民乐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在.....景区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 3 力。
2、农村节庆旅游。在....景区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观赏油菜花田原风光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土”和“特”,......村的青稞面搓鱼子、辣油菜、酸奶子、牦牛肉干等地方风味特色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和......为主的油菜花,打造“生态田原休闲”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田和金黄黄的油菜相依为伴,真正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一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县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通讯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帮助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
二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旅游功能。
三要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要筛选出能显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品。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一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四要注重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