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题教育调研报告—关于某县“扶贫+扶智”的路径探索
主题教育调研报告—关于xx县“扶贫+扶智”的路径探索
如何激发脱贫攻坚更强内生动力(原创)
——关于××县“扶志+扶智”的路径探索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2012年xx县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来,注重“志智双扶”,着重围绕激发内生动力,打出系列组合拳,走出了一条根本的、可持续的脱贫之路。
一、聚焦问题——思想贫困是造成贫困的深层次原因。
近年来,部分地区扶贫效果显著,但仍有一部分地区出现贫困反弹。贫困地区之所以难以脱贫,究其原因是精神比物质更贫困。“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思想贫困”不仅严重影响我国扶贫脱贫的政策效应,阻碍脱贫攻坚的顺利进行,还产生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xx,地处xx腹地,国土面积xx平方公里,下辖xx个乡镇(街道),xx个省级经济开发区,xx个村(社区)。2014年开展贫困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共识别出贫困村xx个,贫困人口xx户xx人,贫困发生率高达xx%。目前,国办系统中我县共有贫困人口xx户xx人,未脱贫xx户xx人。这些贫困户、贫困人口整体素质偏低,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主动参与发展生产积极性不高,自我脱贫动力不足。其中,因学、缺技术、缺劳力和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是致贫的主要原因,占了大半比例。而因学、缺技术、缺劳力和自身发展不足正是思想贫困的直接表现。因此,新时期通过“扶志+扶智”扶贫模式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是脱贫的根本出路。
二、分析问题——xx县“扶志”与“扶智”基本情况
为全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xx县立足实际,坚持产业引领、项目带动,按照“全、准、实”的要求,创新党建引领、聚焦“两业两生”、聚焦精准施策,着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
(一)做法与成效
1.聚焦党建引领,深挖内生动力之源。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基层党组织身处脱贫攻坚的最前沿,必须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强基固本,提高农村生产组织化程度,以产业链条的延伸,助推更多贫困农户走上增收脱贫的道路。近几年来,xx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党员干部的“练兵场”,把党的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压舱石”,创新推行了党建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了“xx个乡镇(街道)党委—xx个村党组织—xx个联合党支部—xx个党小组—xx万余名党员”的五级党建网格,联系群众xx万余户,补齐配强扶贫队伍,稳固形成了“乡镇党委、村级党组织、联合支部、自然村党小组、农村党员”五级基层党建网格共抓扶贫的农村群众工作新格局。各级党建网格大力推行“党建+产业”扶贫发展模式,比如立仓镇薛庙村7000多亩地的稻虾连作模式,就是“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运作模式,实现了党建活力变为脱贫动力。
2.聚焦双基工程,夯实内生动力之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是政府应该承担也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2014年以来,xx坚持把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构建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农村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2014年至2017年,累计投入资金61.6亿元,实现农村道路“庄庄通”、电网改造、视频监控、县乡村三级应急广播、危房改造、清洁工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七个全覆盖”。2017年底,该县出台新一轮“双基”建设实施方案,包含8个领域42个项目,总投资31.8亿元。2018年度计划投资27.2亿元,目前已完成立项40个,开工实施项目18个,完成投资14.54亿元。通过加大对基层需求最紧迫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让贫困群众拥有最直接的获得感,激发了致富动力,为产业发展、持续脱贫提供了必要条件。
3.聚焦思想转变,重塑内生动力之魂。治穷先治愚。摒弃“等靠要”思想,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观念转变,必须补足“精神之钙”。文章系壹号秘书微信公众号原创发布,侵权必究。xx县依托集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村村通广播、村规民约等功能为一体的17个农民文化礼堂,通过文化搭台、典型示范、传承引领,因循施策破解“精神贫困”难题。一是开展典型宣传。选树一批脱贫致富群众和扶贫帮扶干部典型,开展好典型宣传。选树各类扶贫先进典型人物31个,编发新闻稿件408条,广泛宣传帮扶干部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脱贫致富群众的感人事迹,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共奔小康的斗志。二是加强广播宣传。制作扶贫政策宣传光盘3000余张,开办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新栏目《小康路上》,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变化教育引导群众。三是开展文艺宣传。征集创作了70多个接地气的扶贫文艺节目,组织文艺小分队分赴全县60个贫困村巡回慰问演出,教育引导群众要“立志跟党走,脱贫靠双手”的坚定信念。
4.聚焦两业两生,找准内生动力之路。xx坚持突出抓“两业(产业、就业)”促“两生(生产、生活)”,挖掘好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源头活水”。一是牢牢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制定《特色产业扶贫奖补办法》,通过对贫困户培训种养殖专业技术,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提高自我“造血”功能。2017年,分四批共兑现贫困户特色种养业奖补11317户,打卡发放奖补资金2245.48万元。实施“四带一自”产业引领扶贫模式,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69个,逐渐形成了果蔬种植、园林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产业。2017年,全县累计实施产业扶贫到村项目460个,村均达7.7个,到户覆盖率83.3%,高于省产业绩效管理指标60%的23.3个百分点。全县10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2100户贫困户发展,10078户贫困户实现自主发展特色种养业。二是稳稳升起光伏分红“引航帆”。通过“村户联建”“户户联建”方式,建设365个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放4166.2万元光伏受益金额,为13759户贫困户和268个村增加一份“阳光收入”。三是大力培育就业创业“领头雁”。深入实施“xx老乡,请你回家”和助力青年学子创业活动,累计转化项目1928个,带动贫困户就业4000余人。通过开发“三保三护三助”(保洁、保绿、保安,护林、护路、护水,助老、助幼、助残)公共服务辅助就业岗位,安置贫困人员就业3279人。
5.聚焦智力扶持,筑牢内生动力之本。一是加强教育帮扶。按照“以城带乡、整体帮扶、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教育扶贫思路,帮扶从学前到高校建档立卡学生16564名,实现在校贫困生教育资助全覆盖,发放资金3011万元;
城区16所中小学与74所贫困村学校结对帮扶,参与送教教师438人,年送教6次;
投入6463.6万元资金对60个贫困村幼儿园、小学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办学条件提升全覆盖;
完成24所贫困村薄弱学校在线课堂项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阻断贫困代际传播。二是培养致富能力。依托技能脱贫培训、扶贫驿站、扶贫基地和招聘会等就业平台,通过蔬菜种植、家禽牲畜养殖、汽车维修、家政服务、厨师等技能脱贫培训,激发村民自立自强。目前,xx县共建设50家扶贫驿站、扶贫车间等平台吸纳贫困人口就业644人;
4258名贫困劳动者中4143人掌握一技之长稳定就业,3981人已脱贫。
(二)存在问题
xx县结合当地实际找出了贫困的症结,开处方、找良药,全力增强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后劲。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难题。
1.思想意识尚未根本转变。从政府角度看,精准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完成目标任务,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指标,而忽视教育、文化指标。在脱贫过程中,个别镇村只重视贫困户短期收入提升,而对贫困户长效稳定增收、内生动力的激发重视不够。少数帮扶联系人责任心不强,到户帮扶仍停留在走一走、看一看、给点钱、送点油这些表面帮扶,缺乏实质性措施帮扶。从群众角度来看,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其一,贫困群众一般处于追求满足基本温饱的物质需求阶段,对精神需求、文化需求都还处于较为淡薄的阶段。加之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守旧的观念思想根深蒂固,“等、靠、要”已成固定思维,难以短时间内改变。少数贫困户把贫困当作“福利”,不想脱贫,不愿脱贫,“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其二,扶贫产业预期经济效益与农民增收脱贫意愿之间存在不确定性。由于产业发展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大,一些贫困户发展产业中还存在缺技术、缺信息、缺销路、怕风险的“三缺一怕”问题。
2.考评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教育、文化、科技领域的绩效考评机制。教育、文化、科技领域的绩效指标占总考评指标体系的比重较小,造成当地政府把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经济发展指标上,忽视教育文化领域的发展。尤其是文化指标多属于定性指标,难以进行科学的量化考评。考评方式渠道单一,仅对结果进行考评而缺乏过程管理与监督。对于考评结果,也没有及时地沟通与反馈,最终造成考评流于形式,考评结果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整个考评重主要指标而轻次要指标、重定量指标而轻定性指标、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表面形式而轻实际内涵。
3.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不足。xx县引进人才力度较弱,引进培育机制不健全。教育领域的人才待遇水平不高,培养渠道单一,人才流失严重,人才资源匮乏。文化领域的人才多以传统型人才为主,缺乏既有专业素养又懂得当地实情的创作型、研究型复合人才。同时缺乏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文化工作效率和质量。科技领域的人才更是难以吸引,没有扎实的产业基础与发挥能力的空间,第一产业基本靠传统手段发展,属劳动密集型,对科技型人才需求量不大。贫困地区人们宁愿用传统的老方法进行种植、养殖,而不愿意付出高成本来接受新技术。人才的匮乏更造成了贫困地区越来越贫困的马太效应的恶性循环。
三、解决问题——“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扶志以自强,扶智以自立。“扶志+扶智”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贫困群众观念陈旧落后,科技文化整体素质水平低,商品经济意识淡薄,制约了一个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而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与劳动生产率,切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促进贫困群众摆脱愚昧落后、贫困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
(一)加强宣传引导,注重思想扶贫。转变贫困户的观念,破除贫困心理,引导群众“愿脱贫”是关键。贫困地区固有的旧的传统观念和长期的贫困状态导致部分贫困户养成对贫困生活的适应和惯性,造成贫困状态和贫困心理的长期稳定。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引导,着力推动贫困户转变思维方式,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文章系壹号秘书微信公众号原创发布,侵权必究。引导贫困户树立谋发展、想发展的信心和信念,激发自身发展动力。一是用先进文化扶“志”。要坚持用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来鼓舞士气、激励斗志,让贫困群众树立起不惧艰难、战胜贫困的坚定信念。二是用传统文化修“德”。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倡导乡风文明,开展一些列符合乡村实际的文明评选活动,设置光荣榜、曝光台,向不良风气“亮剑”,加强道德教育,传播道德能量,遏制不良风气,移风易俗,让道德精神成为激励贫困群众自立自强、自信自坚、脱贫致富的强大动力。三是用文明习惯促“变”。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就要从改变其不良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诚信建设等开始。完善村规民约,推进村民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诚信做人,维护和谐正义的社会环境。通过思想扶贫,逐步改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使其树立自强意识、感恩意识、进取意识和勤劳致富意识,充分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
(二)加大技能培训,增强脱贫本领。帮助贫困户学到实用技能,引导群众“可脱贫”是方法。多数贫困群众一方面对具体学什么技能不清楚,另一方面对于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又不高,主要担心参加培训花时间、没效果、不实用。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贫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重要。一是要问需于民,制定规划。要对贫困群众劳动力技能掌握情况、技能学习意愿、文化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摸底,了解群众的技能培训需求,并与产业发展政策、就业市场形势等有效对接,制定科学可行的贫困群众劳动力技能培训规划。二是要精准项目,订单培训。按照技能培训与产业结合、与就业结合的要求,以需定培,大力开展农村产业发展急需的生态特色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实用技术培训,让培训项目精准,培训效果精准。三是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要有效整合分散在扶贫、人社、妇联、残联、工会、农技等多个部门的技能培训项目资源,由人社部门统一制定技能培训项目规划,统一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加大对贫困群众参加技能培训的投入保障。四是要加强监管,提升实效。要加强对职业培训机构的资质、能力和承担培训项目组织完成情况的监管,建立有效的培训项目考核评估制度,对师资力量差、培训效果差、行业信誉差的职业培训机构实行“黑名单”管理,促使职业培训机构真正在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提升培训实效。
(三)强化群众参与,发挥主体作用。一要发挥主体作用,引导群众“自脱贫”是重点。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心热起来、手动起来,是脱贫攻坚工作成败的关键。政府和帮扶单位一定要改变替贫困群众大包大揽的观念,充分发挥贫困群众主体能动作用。在贫困对象的确认、脱贫项目的选择、脱贫计划的制定等方面,尽可能地让贫困群众最大限度的参与,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决策更接地气。二要培育脱贫引路能人,推动群众“会脱贫”是法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脱贫攻坚中,要有针对性加大贫困地区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和扶持力度,为典型成长创造条件,鼓励致富带头人发展因地制宜的脱贫项目,并通过这种示范和带动作用,让贫困群众能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还要深入挖掘典型的精神内涵和脱贫经历,营造浓厚宣传氛围,进一步扩大典型的影响力,扩大示范引路效应。
(四)强化文化扶贫,斩断代际传递。夯实贫困主体的发展基础,支撑群众“能脱贫”是根本。贫困地区发展能力的落后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撑能力,以及贫困户自身生产能力和参与市场经济能力的落后。能力的发展要以激发、激励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为导向,其中文化教育是关键。贫困群众长时间文化教育的不足甚至缺乏,使其逐渐丧失脱贫的动力和能力。作为提升贫困户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关键,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既要重视基础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
也要重视职业教育,“授之以渔”,让贫困户成长为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劳动者,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幸福生活不会从天而降,脱贫致富终归要靠贫困群众自己创造。“志智双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我们深信,只要把“扶志”与“扶智”作为xx县扶贫攻坚的重点任务,将“精神贫困”问题作为“坚中之坚”攻克,就一定能实现更高层次的脱贫。
第二篇:XX教育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XX教育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引导语: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再穷不能穷教育。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教育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教育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云扶贫搬迁办发〔XX〕13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龙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万人,建卡贫困户195户604人)。
截止XX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公里。耕地面积亩,其中撂荒土地787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四)、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同时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以帮助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集体与企业协议生产等形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教育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二:
为落实黄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全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大调研的通知》精神,我们按照《通知》要求,迅速组成“1+4”调研专班,深入全市7个贫困镇26个贫困村,走访294个贫困户,通过访谈、座谈、约谈等形式,进一步掌握了全市贫困镇、贫困村、贫困户以及失地农民中存在的主要致贫原因、社会保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宗教信仰问题方面的目前状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武穴市域基本情况
武穴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南与江西省瑞昌市、湖北阳新县隔江为邻,东与黄梅县、西与蕲春县接壤。全市国土面积1246平方公里,辖12个镇处、341个村(社区),常住人口万人;其中贫困镇7个,贫困村46个,至XX年末,全市贫困人口由XX年的63467人减至 57596人,减少5871人。
二、专项调查发现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1/212下一页尾页
第三篇:大学生扶贫调研报告
大学生扶贫调研报告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计科系信息1111班胡善发
摘要:经过了3个月的细致调查分析之后,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了专门针对“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结果,结果显示:38.1%的特困女大学生每个月从家里得到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15.7%的特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25.3%的来自城市家庭;非西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的特困女大学生一样贫困;特困女大学生有三难:求学难,勤工俭学难,找工作难,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一种妄想„„
关键词:生活费 大学生
贫困
扶贫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记者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记者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接受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同时,由于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 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使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诸多困难。在此次调查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中,就有25.3%的贫困生来自城市家庭,其余74.7%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贫困女生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双亲家庭,只有11.9%的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困女大学生是孤儿。另外,1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84.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都很低,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调查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她们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有38.1%,1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17.6%。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元到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元到1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总共达93.7%。
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13.7%的贫困女大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服装的经济能力,还有25.2%的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买化妆品,还有31.5%的贫困女大学生月支出能力只能在20元以下。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查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28.2%的同学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心事,36.8%的学生选择向过去的同学倾诉,31.4%的选择向现在的同学倾诉,28.0%的向家人倾诉,17.4%向学校、教师倾诉。
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有66.2%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勤工俭学;有83.8%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学习,只有9.6%贫困女大学生有休闲、娱乐活动。勤工俭学的工作主要是校内勤工俭学和家教,所占比例分别为50.3%和45.5%。贫困女大学生为了学费和生计,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外出打工挣 钱。挣钱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根本谈不上增添学习用品、书籍、资料等,更谈不上进行形象建设。有56.6%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服装,有65.9%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化妆品。
●仅有4.1%的贫困女大学生赞成恋爱
因为经济的贫困的环境的压力,谈恋爱对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成为了奢侈品。调查显示,仅有4.1%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持赞成态度;有34.7%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有26.8%的贫困女大学生不赞成;还有34.4%的贫困女大学生甚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在个人将来就业的问题上,有2.8%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有6.7%的贫困女大学生对于个人将来就业没有信心,茫然不知所措;有43.1%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应该有一份工作;有47.4%的贫困女大学生对自己很有信心,认为毕业后会有一份称心的工作。
在接受帮助的问题上,86.1%的贫困女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82.5%的贫困女大学生希望在学费上得到帮助,40.3%的希望在生活费上得到帮助,38.2%希望得到培训,24.2%的人希望得到心理指导。
●73.0%的人籍贯在非西部地区
此次调查发现,来自非西部地区的女大学生和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一样贫困。有27.0%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籍贯在西部地区,有73.0%的贫困女大学生籍贯在非西部地区。
非西部地区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的比例为47.2%,高于西部地区5.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用心计划,可以维持的比例为45.6%,高于非西部地区4.8个百分点。
无论是西部地区还是非西部地区的贫困女大学生,都承受着很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西部地区贫困女大学生承受来自于家庭经济困难、生活费上升、学习紧张和考试不理想的压力比例分别为:86.8%、51.7%、45.9%、32.2%,分别高出非西部地区2.6、4.3、5.2、5.8个百分点;非西部地区贫困女大学生承受来自于看不到个人前途、生活单调、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的事和无知心朋友的压力比例分别为:11.8%、16.3%、28.9%、25.3%,分别高出西部地区1.6、2.6、3.0、19.9个百分点。
近年来,国家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帮助大批贫困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河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王一硕、天津工业大学信息学院研究生徐伟、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谷振丰、天津医科大学学生邹小莉……这些受到资助的大学生们,共有着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正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王一硕出生在河南省长垣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2000年8月,他接到了河南中医学院录取通知书。面对每年6000元的学费,他没有去学校报到,而是背起行囊踏上打工之路。学校得知他的情况后,为他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让他重返校园。从那时起,王一硕就下定决心:“一定努力学习,用知识和劳动创造财富,早日还清贷款,回报帮助和关爱我的人,回报社会。”
2003年,王一硕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响应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的号召,去西部参加志愿服务。他在陕西省麟游县科技局服务期间,指导全县十个乡镇靠着科学种植中药材脱贫致富。1年后,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年后,他考上研究生,回到母校继续深造。2005年12月15日,王一硕把用知识和汗水换来的26770元钱交给银行,提前还清了国家助学贷款。他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国家和社会向我伸出关爱之手,使我从一个打工仔成为一名大学生。今后,我将常怀感恩之心,走诚信之路,回报祖国和人民。”
谷振丰2002年考上了清华大学国防生。为了不给经济拮据的家庭增加负担,自强自立的谷振丰本科时利用课余时间先后做了15份家教。凭着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他先后获得了国家一等奖学金、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的资助。在确定工作单位时,面对多种选择,谷振丰毅然决定献身祖国的航天事业,把目标锁定在西北戈壁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
根据日前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将惠及约1800所高校的400万大学生和1.5万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600万学生。
“越来越多像我们一样的寒门学子,将不会徘徊在理想的大门外!”得知这个消息,邹小莉非常兴奋,“这些资助,不仅能解决我们生活上的困难,更能给予我们极大的精神激励。我们将更加坚定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第四篇: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政协理县委员会
关于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调 查 报 告
为助推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政协理县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会同相关部门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深入10个乡镇11个重点村,走访乡镇、村组干部群众160余次,就全县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实施情况
正值全县上下全力推进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全面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经科学整合、合理规划,整合涉农项目,打捆使用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村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四个方面,项目涵盖全县13个乡镇81个村,确定11个村为重点项目村,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类实施、全面发展,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原则。于7月中旬全面启动实施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到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按照理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当前先行实施风貌改造、户间路、“四改两建”、消防设施、垃圾处理池等村庄建设项目,11个重点村于2009年9月30日前完成,70个工作村于2009年底前完成。经实地调查了解,11个重点村的村庄建设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各村都在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有序推进,但建设进度不一,有的村行动早,措施得力,进度推进快,村庄面貌明显改观,并且在工期安排上自加压力,力争提前完成,薜城镇建山村力争于8 月20日前完成,夹壁乡猛古村、杂谷脑镇关田村、上孟乡日波村力争于8月底前完成。有的村行动迟缓,到实地察看时尚无多少看点。一些非重点的工作村不等不靠,及早动员,狠抓落实,各种项目正在积极建设施工中,大多能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一些制约建设进度的客观因素,需要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一是一些农房重建扫尾工程尚未结束,砖混现浇结构的房屋还未脱木,还不能粉刷墙面,影响风貌改造进度,甘堡乡尔布村97户整体搬迁异地重建,由于支木、关板等建筑材料缺乏,加之停电现象较多,大多房屋尚未封顶,不仅影响农房重建进度,也影响了村庄建设的一些项目实施;二是用于项目施工的砂石特别是用于装饰的细砂等材料紧缺且价高,运费也高;三是采摘花椒造成劳动力紧张,我县高半山大都花椒多,又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采摘时间长,如木卡乡三寨村需40天左右,农民早 出晚归,白天大多家中无人,一些项目工程施工难以开展;四是乡村道路建设封备施工,相关材料无法运进村。蒲溪乡休溪村自6月27日开建水泥路,到目前尚未完工,下孟乡沙吉村因欧苏桥建设也影响了农房重建和村庄建设进度。另外,技术工匠不足、停电现象较多等也影响建设进度。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攻坚行动提供组织保证。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蔡清礼为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万成军任副组长,发改委、三办、交通、农水、畜牧兽医、国土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监督落实,工程验收等工作。各乡镇、村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牵头责任人,村组联系人,将任务分解到村组、到人头,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实行部门业主负责制,明确各部门是责任主体,牵头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是组织落实的工作主体,村两委会是具体实施主体,村民是受益主体。落实了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重点村的责任制。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常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开展指导、督察工作,协调处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强力宣传,统一认识,为攻坚行动提供思想保证。大力宣传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采取召开干部动员会、现场会、村民大会、户主会、村民座谈会,组织村组干部和农户代表到先进地参观学习和典型示范等形式,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组织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入到加快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中。
(三)制定方案,统一标准,为项目实施提供政策保证。将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扶贫开发、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整合项目,整合资金,结合县情,因地制宜,制定出了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范围、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时间和补助标准。各乡镇、村也相应制定出实施方案,将方案细化到村、到组、到户。
(四)心系群众,服务于民,为项目实施提供后勤保证。狠抓组织协调,形成了各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和职能明确、统一协调的联系制度,各乡镇明确分解目标责任,加大部门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村、村与组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积极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开展项目实施的指导服务和督促检查工作,推进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五)严格程序,强化监管,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证。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实行专人、专帐、专户和县级财政支付核算。规范项目的报批程序,严格项目工程的立项、设计、工程建设监管、预决算管理、竣工验收管理。明确了项目工程奖惩实施办法和考评方法。
三、基本经验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前提。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群众的关怀,也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二)大力宣传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是关键。从项目实施以来的实践看,凡是思想发动好的,工作推进就快,建设质量就高,村容民风转变就明显。反之,工作就被动,建设进展就缓慢,建设质量就差。
(三)主动作为,形成合力是保证。各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驻村工作组、下派干部、各村两委会和党员干部协同作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高效推进建设进度。
(四)积极做好项目的规划实施是核心。通过项目建设,让农民群众尽快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更好地调动农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四、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个别村思想认识不到位,只强调客观制约因素而不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不够,责任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行动迟缓,进度缓慢。
(二)有的农户主体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愿自身投入,就政府补贴而“仅钱吃面”,所建项目显得“小气”,不仅影响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益,而且影响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有的村项目建设规划不够科学,有的不按规划和建设标准要求实施。如甘堡乡尔布村规划所有农户的圈舍建在杂谷脑河边,不仅影响整村美观,还会对河流造成污染。
(四)技术指导服务和质量监管不到位,有的建设项目存在质量问题。乡村道路的路基保坎、护坡墙、涵洞、涵管、排水沟等不完善,路面基础辗压不够,应按规范要求建设施工;坡度较大的村内道路和户间路排水和冬季防滑考虑不周;有的风貌改造用料易风化退色,保持时间不长。
(五)村活动室建设进度缓慢,村活动室建设项目招投标早已结束,村上也已完成三通一平工作,但一些施工单位迟迟不进场。对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调,督促中标单位早日进场,否则按招投标管理办法作自动弃标处理。
(六)风貌改造、村道、户间路等委托代建的施工单位垫资困难,建议按工程拨付款办法分期拨付。
(七)一些农户的“四改”难以达到实施方案确定的标准。大多农户已通过农房重建结合了“四改”项目,因占地面积和实际需要等原因,有的农户所建面积不能达到规定标准,如厕所大多农户不能达到不低于8平方米的标准要求,总不能另建而造成浪费,增加农户负担。应当因地、因户制宜而不作强求。
(八)乡村道路建设与农产品运销存在矛盾。夹壁乡猛古村的道路计划在近期开工建设,而该村的大白菜运销10月初才能结束,道路建设与蔬菜调运矛盾突出,如在冬季施工又影响道路质量。
(九)一些异地重建的分散户的通水、通电还未纳入统一规划,自行架线不仅不规范影响村容,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五、对下阶段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建议
(一)加强引导,进一步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既是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的受益主体,也是重要的实施主体,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创新宣传方式,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发扬“宁可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在项目建设中,要统一规划,明确界定政府组织实施和群众自主实施的项目,全力推进政府实施项目,更好地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让农民从项目建设中感受到党和政府、各级干部对群众的关心、爱护和真心实意助民谋发展的热情以及实施项目带来的实惠,更加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干部要把项目 建设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有效载体。
(二)做好四个结合,提升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水平。一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灾后重建有机结合起来。要利用灾后重建机遇,扎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解决群众关心期盼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灾后重建项目与综合扶贫攻坚项目同步实施、同步出彩,充分展示灾区新变化、新气象。二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省委、省政府为改善我省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大部署。通过村庄建设,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集中整治村容村貌,建设硬化、亮化、美化、绿化的新村庄,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提升农村形象和品位,逐步改变农民的陈规陋习,培养他们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三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发展特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要提升村庄建设品位和布局水平,使全县村庄建设真正做到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彰显特色,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良好基础。要充分彰显民族和地域特色,进一步明确村庄风貌定位,既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有机溶入现代元素,做到“画龙点睛”,同时要尊重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不得“画蛇添足”。要通过村庄建设,倾力打造藏羌文化走廊,将浓郁的藏羌民俗风情更好地融入到村庄建设中,着力展示我县藏羌文化的独特魅力。四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科技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卫生扶贫、法制扶贫,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守法意识。
(三)强化指导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成效,应当克服短期行为,发挥项目长期效益。一是要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务求实效,以规划指导建设,以规划规范管理。二是要加强项目工程施工的指导服务。严格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质量监管,制定切实可行的验收办法,保证项目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干一项成一项,达到能使群众长期受益的目的。三是加强制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各种资金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各种项目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四是要创新机制,探索建立项目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坚决克服重建轻管的倾向,深化思想认识,形成全体群众重视管护、参与管护的局面,要落实管护责任,明确产权和管理方式,建立有偿使用机制,确保已建项目设施发挥预期效益。
(四)强化组织协调,有序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要求高,为此要高度重视,加快推进。一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目标任务,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真心实意为民办事,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二是措施要得力。以非常之举办非常之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制定强有力的措施,落实责任,突出重点,通过典型示范,分类指导,强力推进建设进程。三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在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对一些农户自建项目要尊重农民意愿,在不影响整体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和能力量力而行,不攀比、不浪费、不误农时。各部门、乡镇、村不能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在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协调解决客观制约因素。
第五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2001年6月,自治区党委五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了“收缩战线,突出重点,到村入户,整村推进,三年解决44万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十年使329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整体步入小康生活水平”的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方针和部署。随着三年解决特困户人口温饱问题目标的基本实现,我州扶贫开发将开始新的进程,今后扶贫开发工作将主要围绕两大任务
展开:一是巩固温饱成果,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水平。二是进一步改善贫困乡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乡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创造条件。也就是说,如何解决“巩固”、“提高”的问题,是今后我州扶贫开发工作的中心任务。以此为前提,2004年7月20日至30日,在计委艾委员的带领下,由州扶贫办、和静县、尉犁县、轮台县、若羌县参加的扶贫开发工作调研组一行10人,前往北疆学习调研。调研组克服天气炎热、路途遥远等不利因素,合理计划安排,历时11天,对北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阿勒泰四地州进行了调研。其中,重点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移民搬迁工程、托里县扶贫项目管理、裕民县扶贫资金管理、吉木乃县喷灌项目、福海县扶贫开发档案建设和管理、布尔津县牧区扶贫项目等进行了实地调研。这次调研得到了自治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本委宋主任、沈书记也都亲自安排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调研组通过座谈讨论、实地参观、现场交流等方式,对当地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取得了很大收获,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伊犁州、博州两地扶贫开发工作概况
伊犁州是新疆唯一的地区级副省级单位,州直下辖八
县二市,由国家、自治区确定的重点扶贫开发单位共207个,其中重点贫困县两个,重点乡19个,重点村186个(含州确定的重点村10个)。到2003年底州直尚有贫困人口27806户143549人,占州直农牧业人口的8.7。伊犁州确定的扶贫开发的目标是:经过六年的努力奋斗,到2010年末,按现行贫困线标准,在自治区率先全面解决低收入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基本步骤是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分批整体解决。前四年为解决温饱攻坚阶段性,后两年为巩固阶段。2004年的任务是,力争30的低收入人口人均增收200元,农村低收入人口降低到10万人左右。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与哈萨
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达385公里。自治州下辖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两县一市和阿拉山口口岸行政管理区。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及其11个团场。全州有35个民族,总人口42.8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3。有区级重点贫困村6个,州级重点贫困村16个。现有贫困人口545户2426人,占贫困村总人口的26.72。博州扶贫开发工作以县(市)为主,采取点面结合,社会各方协同帮扶的办法,确保三年内使82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
(二)北疆四地州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抓落实。
北疆四地州一个共同点,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都有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地、县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地、县、乡三级层层签订责任状。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不能完成当年扶贫开发任务、未能按目标责任制使贫困户摆脱贫困、解决温饱的单位和个人不予评选先进。同时加强完善组织领导,以实现扶贫开发的高位推动。按照“区负总责,地州统揽,县抓落实,乡镇衔接,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总要求,充实完善各级扶贫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并形成纪检、监察、财政、审计、扶贫、计委多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定期检查,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不使扶贫资金挪用、流失、滞留、截留,保证了把“救济钱”真真用在救济贫困百姓上。
2、积极拓宽扶贫开发渠道,千方百计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如何帮助和引导贫困户开展生产,发挥自我动力,增产增收,摆脱贫困,是扶贫工作的难点所在。伊犁州以实施“庭院经济开发建设工程”为突破口,提高贫困户劳动技能,增加人均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使贫困户在摆脱贫困的进程中迈出了第一步。一是对贫困户所住危房进行改造,整修院落,使其有围墙,有院门,修建牲畜棚圈和禽舍。二是每家养1头牛、10只羊、100只鸡(或50只鹅、50只鸭),有定单协议的养10头驴。三是每家房前屋后种5分地马铃薯、5分地蔬菜(胡萝卜、皮芽孜、卡马古、大蒜等),每家种6棵苹果树,每家挖菜窖1口、家庭水窖1口;每家的口粮田,60种小麦,40种玉米,小麦作口粮,玉米和桔杆喂养禽畜。四是帮助贫困户学手艺,制作花毡、地毯、花帽、刺绣等。五是帮助、引导贫困户建立合理的家庭成员结构,使每户都有一名会经营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