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基本情况和工作成效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上二村是汉藏族混居的自然村,距乐都区碾伯镇23公里,距乡政府3公里,属于脑山地区,有4个社,共180户667人,少数民族137户330人,党员25人,劳动力310人,全村耕地面积2730亩,人均4.3亩,退耕还林1500亩,林地面积1230亩,主要种植洋芋、油籽、小麦、青稞等农作物。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579元。
2015年确认建档立卡户55户207人,一般贫困户(三档)37户,134人,低保贫困户(二档)16户,68人,低保兜底户(一档)2户,5人。其中因缺技术致贫的20户、因病致贫的11户、因残和因学致贫的各6户、因缺劳力致贫的5户、因缺资金致贫的3户、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的2户、因缺土地致贫的1户。
经几年人口自然增减变化、对标整改,2016年为55户207人,增加2人,减少2人;
2017年为55户204人,增加3人,减少6人;
2018年为55户201人,增加3人,减少6人;
2019年为55户200人,增加2人,减少3人。
上二村于2016年人均收入达到3316元的标准,实现户脱贫、村退出。
二、工作成效
(一)“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进展情况:
1.产业扶贫。2016年,为上二村53户202人共投资109万元,安装分布式光伏共196.5kw。每千瓦年平均发电1500度左右,年人均收益810元左右,截止目前光伏发电运行正常,光伏产业为贫困户带来了稳定收入;
2016年实施国际农发项目,建档立卡户55户达到全覆盖,贫困户户均投资10384元。通过产业的帮扶,有效的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为他们实现“不愁吃、不愁穿”的脱贫目标奠定好了基础。
2.医疗保障和救助。有效的实施了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大病医疗保险报销,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等,2019年医疗住院16人次,医药费报销比例达90%以上,解决了贫困户看病难、吃药难、住院难的问题。
3.危旧房改造。2016年至2018年,全村危房改造共计25户,享受补助资金45万元,其中建档立卡户7户,享受补助资金31.5万元,为贫困户住房安全提供有力的有保障。2016年建档立卡户代东曲1户5人村内搬迁自主安置,享受建房补助资金10万元,旧宅基地已全部复垦。
4.发展教育。紧紧围绕“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要求,实施教育脱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截止目前,全村无因贫辍学的学生,大学生“雨露计划”教育补助四年累计发放22人次共计10.4万元。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交通、水利、电力及通信四项扶贫。全村道路修建畅通,农户饮水安全达标,均有安全用电,已实现通信全覆盖。
2.医疗卫生扶贫。有标准化的60平方米村卫生室,配具有职业资格的村医一名,并与贫困户签定医疗服务协议。
3.低保兜底。2016年底全村共有低保兜底户2户5人,2019年7月份属性调整后,现有2户2人。低保兜底脱贫的实施,为孤寡老人保障生产、生活正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6年低保发放16户68人,资金共计12.5万元。
4.文化惠民扶贫。2017年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投资190万元修建村级活动场所60平方米,文化广场1处,村级文化活动室1处,60平方米医疗室1处,更新农户大门,修缮围墙等。
5.转移就业。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鼓励扶持自主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工作,截止目前,职业技能培训人42人次,劳动力转移就业223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就业78人次,致富带头人培训1人次,公益性岗位安置1人次。
6.生态保护与服务。截至目前,全村生态公益林护林员共8人,每年人均收入1-1.2万元,全部为建档立卡户贫困人口。
7.金融扶贫。截止目前,全村互助资金借贷50万元,25人(贫困户8人),到期还贷28万元,其余均未到期;
“530”扶贫小额信贷贷款43万元,还均未到期。金融扶贫对贫困户稳发展、促产业方面提供了资金上的保障和支持。
8.科技扶贫。每年以“科技活动周”、“科普日”及传统节日为载体,通过开展科技知识宣传活动,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理念,让“学科学、懂科学、讲科学”的理念深入人心。
9.电子商务扶贫。设立“乐村淘”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进一步拓展村内电子商务的运用,多元化促进生产生活发展。
(三)一联双帮情况
海东市工信局、市科技局领导高度重视“一联双帮”工作,2016年起,27名干部职工与上二村55户贫困户结对认亲,经过多次到贫困户家中访问,沟通交流,及时掌握贫困户在生产生活当中所存在的困难,并帮助贫困户解决发展问题,有效地促进建档立卡户发展生产稳定脱贫。在2017年积极争取扶贫项目,为全村174户农户每户购买1辆三轮农用摩托车,共计84万元;
每年为村民及时提供春耕的化肥、洋芋种、地膜等生产农用品;
2015-2019年帮扶单位共投入资金63.19万元,为上二村实施了微耕机购置、党员活动室后期改造、小广场文化墙修建、射箭场建设、村庄主要街道路灯安装、卫生室水泥地坪修建、残疾医疗器械捐赠
第二篇:驻村工作成效范本
取得的成效:
1、优化了村级班子结构。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有知识、有能力、有威信的农村能人纷纷外出务工或弃农从商,农村出现了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难当、难选、难留的问题。下派国家干部到村工作后,为村两委班子注入新鲜血液,实行了农村干部职数“精减控编”,提高福利待遇,增强岗位吸引力,确保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彻底解决了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三偏”问题。据统计,下派国家干部中,64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60人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49人担任村科技副主任或主任助理。目前,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为36.5岁,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8%,与“撤并”前相比,分别年轻了15.6岁,提高了65个百分点。
2、培养锻炼了一批干部。驻村国家干部与农村干部在思想观念、专业特长、工作方法等形成了优势互补效应。农村工作经验丰富而理论知识缺乏的农村干部,在国家干部的影响和激励下,增强了学习意识,提高了综合素质。同时,驻村工作为毕业于大中专院校的国家干部丰富基层工作阅历、施展个人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他们在农村干部的帮助下,将自己专业知识、特长爱好充分运用到工作中,积极为群众解疑释难、化解矛盾纠纷,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在复杂而艰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脱颖而出。“撤并”以来,先后有40余名驻村国家干部被提拔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有140余人担任股级单位领导;在农村干部中,有180余人获得了绿色资格证书,有20余人报名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其中5名被录用。
3、促进了工作重心下移。“撤并”后,减少了“管理区”这一中间环节,开通了乡镇到村的“直通车”,使上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和决策“一杆子插到底”。同时,驻村国家干部承担起农村党建、远程教育、农业生产、扶贫开发、计划生育、卫生防疫、综合治理等主要工作,各项工作实现了“村为主”,促进了工作重心下移,使村级组织真正成为了办事和服务的实体。近年来,全县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村民自治等24项工作先后获得了全国表彰。
4、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驻村国家干部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和新方法的意识高、能力强,弥补了农村干部中普遍存在的法制意识、市场经济意识、信息意识等淡薄的问题,使村级组织实现了从有人办事向有能人办事的转变,村级集体经济和村域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近年来,全县兴办村级集体经济实体85个,增收达800余万元。全县发展优质烤烟8万余亩,优质稻20
余万亩,优质茶园5万余亩,中药材1.5万余亩,红金桔1.5万亩,优质蔬菜3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950元增长为现在的3300余元,被喻为黔北“殷实之家”。
第三篇:成效汇报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成效
(一)理想信念方面。党员自我要求有所提升。平时能够做到理想信念坚定,党员对自身教育管理有所加强,对党员身份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有所提升,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群众观念有所增强。二是党员政治敏锐性明显提升。能够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态度坚决。
(二)纪律规矩方面。党员在工作中能够始终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时刻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党忠诚老实。能够全面深入的了解深意,把握内涵。
(三)担当作为方面。工作中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显著增强,加强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要求。党员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第四篇:村党组织书记工作成效
彭畈村村书记扎实开展工作初见成效
2011年3月份,上级精心组织安排一批干部驻村督办工作。工作开展半年多,县委组织部着重抓住选派、管理、激励、考核等关键环节,坚持统筹选派定目标,精细管理激活力,推动工作求实效,实现驻村任职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融合,促进了农村加快科学发展。
一是健全制度,日常管理突出精细化。一是建立任职档案管理制度。内容包括第一书记情况和所驻村的基本情况,任期目标、工作计划以及完成情况,日常考勤情况,季度工作汇报以及考核和民主评议情况等。二是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度。乡镇党委牵头,制定村级组织建设、村级经济发展、村级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量化目标,报经县组织部审核同意后,报市选派办备案,并一定范围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工作例会制度,指导各县选派办、乡镇党委每月召开一次以上工作例会,加强工作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考勤和请销假制度,书记吃住在村,工作日内因病因事请假3天以内(含3天)由乡镇党委批准,其他情况经乡镇党委报请县选派办批准,市直下派书记请假报市选派办批准;培训学习制度,县选派办和乡镇党委每对书记至少培训一次,时间不少于3天,经费由本级财政解决。四是完善日常记录制度。专门印发了书记《工作日志》,要求书记根据工作情况每天记好《工作日志》和《民情日记》,县选派办和乡镇党委每月、市选派办每季度抽查一次,检查情况纳入考核内容。
二是完善机制,考核奖惩突出规范化。一是健全考评机制。实行试用期考核,一般以上岗半年为试用期,期满经考察合格的继续任职,不合格的免去书记职务,回原单位工作;实行半年考评,每半年对选派的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一次全面考评,检查任务完成、作风纪律、处理问题能力、群众反映等情况;实行定期述职,在半年总结和工作考核时,组织村书记向所驻村的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述职,接受群众评议,评议结果计入个人档案。二是健全考核机制。将书记单列出来专门进行考核,优秀等次不占单位人员基数;实行考核责任制,市、县组织部专门制定《书记考核工作方案》,抽调专人组成考核小组,按照第一书记述职、民主评议、个别谈话、实地查看、量化打分、综合评定的程序对选
派干部进行考核,评出等次存入档案。三是实行一票否决机制。书记所驻村计划生育、信访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风廉政建设、安全生产工作被一票否决的,当年不能参与上级党政部门组织的各项评先活动,考核不评为“优秀”等次。四是完善正常退出机制。结合定期述职和考评,对群众评议不合格、完不成工作目标任务或不能适应农村工作、主动要求的村党组织书记,免职调整回原单位工作。
三是给力实干,作用发挥突出实效化。一是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把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加强班子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切实提高村干部队伍素质。二是搞好创先争优活动。把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书记融入农村工作的平台、加强组织建设的载体和推进科学发展的抓手,组织书记广泛调研、深入实际做好公开承诺工作,加大公开承诺工作督导力度,对落实难度较大、涉及复杂问题的承诺事项,给予必要支持,确保承诺工作不走过场。三是加快富民强村步伐。在吃透县情、乡情、村情的基础上,立足所在村资源、区位、劳力等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不同类型村实现协调发展、整体提升。四是切实解难题办好事。在充分听取民意的基础上,从村民最迫切的事情做起,办好事、做实事,解民忧、聚民心,切实解决好“行路难”、“吃水难”、“致富难”、“上学难”等问题。
书记所在村的各项工作已初显成效: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修通村组串户道路,建提水泵站,整险加固小水库,建蓄排水闸,改扩大山塘,新建沼气池,其中建一口大型沼气池并配建公厕,大力推广太阳能建设,组组接通自来水,实现户户用上清洁能源、家家安上太阳能、人人喝上安全饮水。农业产业和村集体经济加快发展。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班子建设不断强化,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员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扩大至本村有党员28名,有预备党员5名.
第五篇:三大因素制约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成效
三大因素制约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成效
近年来,通过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性投入、大力度推广和广泛性宣传,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成效。
一、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导致建设力度不均衡。部分工作人员对公共法律体系建设将是一项新的长期工作的认识不强,积极主动性不够,上级领导安排一点做一点,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村(社区)“两委”对公共法律体系建设暨“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不尽理解,认为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律顾问在插手村(社区)工作,干预了村(社区)的自我管理;部分群众对免费法律顾问的工作质量持保守态度,接受公共法律服务的主动性不强。
2、工作机制不健全影响整体工作成效。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暨“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的考核评价是一个综合性很高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明确的准入制度、规范的值班机制和科学的考核体系。考核机制方面需要有明确的考核主体、有针对性的考核内容和合理的考核标准以及恰当的考核方式等。而目前大部分地区对村(社区)法律顾问的聘任、选用以及考核都比较松散,不成体系,由于村(社区)财政经费大部分都是是由区(镇、街道)两级共同承担,镇、村(社区)的法律顾问均是各自选任、续聘,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不利于规范全区的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另外,考核的主体是区级司法局,出现了区级司法行政机关既是提供者又是考核主体的制度漏洞,不利于将公共法律服务的制度要求落实到位。
3、服务力量单一不利于调动律师顾问工作积极性。多元的力量保障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性指标。以苏州市为例,每个村(居)顾问费每年至少1万元,按照每个月值班一次,相当于800元/每次,与欠发达地区相比较已经是相对不错的费用,但是由于服务队伍较为单一,缺乏相应的竞争机制,不利于调动村(社区)法律顾问的工作积极性。另外,由于公共法律服务开展时间比较短,这项工作还没完全走进老百姓的心里,部分公共法律服务站点,服务频次不是很高,浪费了服务资源。
二、对策及建议
1、明确权责,完善机制,形成合力。一是明确权利义务,避免权力滥用,督促法律顾问切实履行好职责,避免消极懈怠使法律顾问制度流于形式。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尽快出台具体指导性文件,对这项工作有长期性的规范,打消基层顾虑,增强干事信心,明确工作目标任务。三是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是有效解决基层普法难、依法治理难、群众依法维权难的重要途径,不是某个单位、个人能够完成的,应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齐心合力,才能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2、把住关口,选好队伍,完善考核。一是村居法律顾问筛选一定要把是否了解农村工作作为一大标准。不少村民遇到一些纠纷问题,往往会选择上访渠道,缺乏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筛选村(社区)法律顾问, 一定要注重农村法务处理实践,熟悉农村工作,选精选细,真正能为群众提供高效服务,二是完善考核机制。要将“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的有关指标,特别是乡镇(街道)政府法律顾问推进情况,纳入对各乡镇科学发展观考核,引导和促进各项工作部署落实,通过加压基层政府,促进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的开展。
3、落实经费,强化保障,扎实推进。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涉及面广,提供服务的方式多样,必须有可靠的保障作后盾。建议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尽快落实省、市、县关于一村一法律顾问经费保障,为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提供资金支持,保障辖区内村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补贴、培训经费、办公设备和硬件购置等支出,落实法律顾问工作待遇,按规定发放待遇报酬,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调动其参与公共法律服务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