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二数学下册工作计划
初二数学下册工作计划怎么写?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二数学下册工作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初二数学下册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教学目标
1、分式要求学生学会分式的四则运算,分式四则混算、解分式方程以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2、反比例函数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性质,并利用其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变量与常量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
3、勾股定理:会用勾股定理和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4、四边形是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了解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中心对称。
5、数据描述要掌握好方差及其求法。
三、情况分析:
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班级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了,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相对正规教学来说,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大部分学生上课不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督促才能完成,这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初二数学下册工作计划2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所任八年级(3)班的数学科教学,从上学年期末考试的总体来看,这个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前面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但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形成了两极分化,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而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根据上学年学生学习的分析情况来看,有部分学生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作为老师必须要付出更大努力,进一步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学方法,培养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使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二章轴对称立足于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历,从生活中的图形入手,通过对生活中轴对称现象的观察,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并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十五章本章主要内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乘法公式以及因式分解。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同时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根据。
三、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三角形全等的学习,能利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能把所学的轴对称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初步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理解一次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及其应用,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使学生会进行整式的乘除法运算及因式分解。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在数学的认识与理解上要再上一个台阶。在情感与态度上,通过本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间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民主、和谐、合作、探究、有序、分享发现快乐,感受学习的快乐。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探究,经历发现知识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在发现知识道路上的坎坎坷坷,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在经历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使所有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尽可能接近其发展的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教学措施
1、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五分钟,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中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4、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5、认真研读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及自身业务素养。
6、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初二数学下册工作计划3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方面,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努力提高业务能力。通过学习,转变了以前的工作观、学生观,使我对新课改理念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为本人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打好了基础。
二、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工作纪律
一方面,在工作中,本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会。另一方面,本人能够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心爱护学生,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强化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学期,本人能够强化教学常规各环节:在课前深入钻研、细心挖掘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教材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力求在备课的过程中即备教材又备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在此基础上,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本学期本人共制作多媒体课件30个),备写每一篇教案;在课堂上,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40分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后,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后进学生的思想工作及课后辅导工作;在自习课上,积极落实分层施教的原则,狠抓后进生的转化和优生的培养;同时,进行阶段性检测,及时了解学情,以便对症下药,调整教学策略。认真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一学期来,本人共听课32节,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听课任务。
四、加强研讨,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本学年,本人参加省级教研课题“开放性问题学习的研究”的子课题及县级课题开放性教学课型的研究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积极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撰写个案、教学心得体会,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为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资料,并积极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积极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在推广目标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先进教法的同时,大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五、正视自我,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本次期末考试,我所带班成绩相对其它平行班而言,有一定的差距,本人认真进行了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不够,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对知识点的检查落实不到位;
3、对差生的说服教育缺乏力度,虽然也抓了差生,但没有时时抓在手上。
4、教学中投入不够,没能深入研究教材及学生。
下学期改进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对新课改的认识,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狠抓检查,落实对知识点的掌握。将差生时时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3、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措施,加强训练,落实知识点。
5、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努力教学提高成绩。
6、群体育人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加是要加强与班主任之间的联系,共同解决所任班级班风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初二数学下册工作计划4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实施新课改。学习新课程新课改经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所有的学生学到有价值的富有挑战的数学,让所有的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问题,并能积极的参与数学活动,进行自主探索。
二、学情分析
本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169班数学教学工作。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自学理解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发展与培养,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发展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抽象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但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通过教育与培养,绝大不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积极开动脑筋,乐于合作学习和善于分享交流在学习中的发现与体会,喜欢动手实践。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三、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的引入,采取从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具有现实背景的素材,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取数学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
2、教材内容的呈现,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和机会,适当编排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自主探索实践,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材内容的编写坚持把握《课程标准》,同时又具有弹性,以满足高程度学生的需要,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4、教材内容的叙述,适当介绍数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与数学史料等,将背景材料与数学内容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资源
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生活实例作为认知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加强学生对数学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教学目标
1、理解因式分解的含义及它与整式乘法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能准确熟练地把一些多项式用提公因式法或公式法分解;
3、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的运算;
4、能够依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简单的分式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5.会解简单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6、掌握并会灵活运用平行四边行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7、会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8、掌握梯形及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并会灵活运用;
9、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的定义及性质定理,并会应用它们解决一些计算及实际问题;
10、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及外角和公式;
1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能够应用定义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二次根式;
12、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
13、熟练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
14、初步认识概率的概念及用概率分析简单的事件;
15、体会数学里充满着观察、实践、猜想和探索的过程,掌握求概率的数学方法。
六、教学措施
1、认真作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六认真工作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主要途径,认真研究教材,体会新课标理念、认真上课、认真辅导和批改作业、同时让学生认真学习;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共享发现快乐的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3、通过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和多种途径探求问题的解决方式;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5、进行分层教育的探讨,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6、组织学生“结对学习”。
七.课时安排
第一章:因式分解 课时
第二章:分式 课时
第三章:四边形 课时
第四章:二次根式 课时
第五章:概率的概念 课时
初二数学下册工作计划5
一、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和运算方法,掌握分式的解法;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图象性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各种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使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并得到兴趣的培养和受到思想教育,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建立几何图形的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统计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等。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包括分式、反比例函数、勾股定理、四边形、数据的分析五章。每章都是一个单独学习的主题,章与章之间的联系不大,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与小学、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学期所学知识有一定的联系,而且是以后学习的基础,因此知识联系的跨度比较大,这就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要经常温习,以避免遗忘。所以教学时,对每一章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都要明确,以圆满完成每一章节的教学任务。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且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我校学生的实际基础较差,特别是在能力方面欠缺。另外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不能积极主动地按老师的要求先预习,课后温习,认真完成作业,这样就造成了课堂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理想,但是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效果不理想。
四、教学措施
1、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前备课。课前认真备课,研究教材、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章本节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分析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全面深入地掌握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状况、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每一节的教学任务。
3、备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可能出现的问题,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4、认真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研究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
5、备教法,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突出重,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备作业,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作业数量适中,及时批改作业,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跟踪矫正,认真讲评,提高练习的质量,作业量不超过二十分钟。
7、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8、课堂教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认真组织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疑点抓准,语言简洁生动,板书条理分明。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另外,要关注学困生,多到他们身边站一站,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对于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及时帮助其解决,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多给他们机会,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这样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9、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身边的数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愿意学习数学.(2)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设问,多启发,多观察等。增加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一些教学内容较少的课,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老师精讲,在完成必要的练习题的情况下,可抽出十分到十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检测,当堂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课堂教学,做到精讲细练。即:教学语言简单明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懂老师的话,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做到手勤、眼勤、脑勤。
(5)关注学困生,不歧视学困生,尊重、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第八节自习时间为他们辅导,尽量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另外,对他们要有耐心,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五、提优补差
对于中上等生,利用课后阅读材料和课外资料丰富他们的头脑,增加他们的知识面,通过专题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资料或上网学习等方式拓宽他们知识面和视野,不懂就问,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学困生多关心和帮助,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多鼓励他们,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利用午休或其他时间为他们进行辅导,使他们能够学到一些简单的知识。
六、自我提高
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成功教育、《有效教学的基本功》等,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每周及时参加教研组活动。每周一篇小字,几篇自学笔记,一篇解题,坚持每周学习计算机技术。另外师德方面,要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树立良好的人民教师形象。
初二数学下册工作计划
第二篇:初二数学下册教案
16.1 分式
【学习目标】
1.理解分式的定义并会正确区分整式和分式 2.会求分式有意义时分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6.1.1分式(1)(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二、指导自学
为了使同学们顺利地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章前图—P4练习前。注意: ① 3个“思考”和1个“思考云图”中的内容,思考分式的定义及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② 注意例2的格式和步骤。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检测题。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
2、检测自学效果:
出示检测题:P4练习1、2、3 学生检测:让两位学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更正、讨论、归纳
1、自由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是否正确,找一找有没有错误,1分钟后比谁能找出错误并更正。
3、评:第1题3个一起看,对不对?为什么?若对,讲,为什么?若不对,让学生讨论错在什么地方和错误原因
第2题:分式写的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分式的定义:分子与分母都是整式,其中分母中含有的字母的式子
整式写的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分母中不含有字母,整式与分式的区别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区别:整式中不含有字母,分式中分母含有字母。
第3题:第1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分母不等于0,最后结果对吗?若对,结束,若错,让学生更正错误。
五、课堂作业
必做题:P8 2、3 选做题: 1
六、教学反思:
16.1.2 分式的基本性质(1)
【学习目标】
1.理解并识记分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用式子表达.2.会正确运用分式的性质进行分式的变形.[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1)(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二、指导自学
为了使同学们顺利地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4练习下面的内容至P6“思考”上面的内容。①注意“黄色书签”的提示和“思考云图”中的问题,思考分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②注意P5例2的格式和步骤,思考:分式变形的根据是什么?分子、分母是如何变化的?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题目。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
2、检测自学效果:
a.出示检测题:
2x4xy y()1.填空题:
xy()xy(xy)2
2.P8:4(2)
b.学生检测:让两位学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更正、讨论、归纳
1、自由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是否正确,找一找有没有错误,1分钟后比谁能找出错误并更正。
2、讨论、归纳
评: 第1题:2个一起看:若对,则问为什么对?若错,则问为什么错?引导学生归纳分式的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教师板书)
评: 第2题:要判断两个分式是否相等,第一步要干什么?(教师板书:第一步:)引导学生 回答:将分式变形(教师板书).第二步干什么?看分式的变形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第二步: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第三步干什么?(教师板书:第三步:)引导学生回答:判断变形是否正确,若正
确,则相等,若不正确,则不相等(教师板书).五、课堂作业:
必做题:P8:4.P9:5 选做题:P9:12.六、教学反思:
16.1.3 分式的基本性质(2)
【学习目标】
1.会正确运用分式的性质进行分式的约分和通分.2.理解并识记什么是最简分式和最简公分母.[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6.1.3分式的基本性质(2)(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二、指导自学
为了使同学们顺利地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6“思考”至P8练习上面的内容。①注意“黄色书签”的提示和“思考云图”中的问题.②注意例
3、例4的格式和步骤,思考分式是如何约分和通分的,结果有社么要求.思考什么是最简分式和最简公分母.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题目。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
2、检测自学效果:
a.出示检测题:P8练习1、2、.b.学生检测:让两位学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 做。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更正、讨论、归纳
1、自由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是否正确,找一找有没有错误,1分钟后比谁能找出错误并更正。
2、讨论、归纳
评: 第1题:4个一起看:要约分,第一步要干什么?(教师板书:第一步)引导学生回答:找分子、分母的公因式(教师板书)看公因式找得对吗?若有错,则问为什么错,若全对,则看第2步.第二步要干什么?(教师板书:第二步)引导学生回答:约去分子、分母的公因式(教
师板书:约分)
第三步看约分的结果对吗?(教师板书:第三步:约分的结果)引导学生回答:结果必须是最简分式或整式(教师板书).评: 第2题:2个一起看:要通分,第一步要干什么?(教师板书:第一步)引导学生回答:第一步:找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教师板书:找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最简公分母找得对不对?引导学生回答: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教师板书).“
第二步:通分得对不对?若对,为什么对?若错,为什么错?引导学生回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作相同的变形(教师板书).注意:约分、通分都是分式的恒等变形,变形前后分式的值不变.五、课堂作业
必做题:P9:
6、7.选做题:P9:13
六、教学反思:
16.2.1 分式的乘除(1)
【学习目标】
理解并识记分式的乘法法则、除法法则并会正确运用.[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6.2.1分式的乘除(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二、指导自学
为了使同学们顺利地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10至P12例3上面的内容。①注意“黄色书签”的提示和“思考云图”中的问题.②注意例1的格式和步骤,思考是如何运用分式的乘法法则、除法法则进行乘除计算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如何做,结果有什么要求.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题目。
③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4、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
5、检测自学效果:
a.出示检测题:P13练习2、3.b.学生检测:让两位学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分两组做:2(1)、(3)3(1)和2(2)、(4)3(2))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更正、讨论、归纳
1、自由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是否正确,找一找有没有错误,1分钟后比谁能找出错误并更正。
2、讨论、归纳
评: 第2题的(1)(4):
第一步:它们做了什么运算?引导学生回答:分式的乘法(教师板书“ 分式乘分式:”).乘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用分子的积做分子、分母的积做分母(教师板书: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第二步:看结果乘得对吗?若有错,则问为什么错,若对,为什么对.引导学生回答:结果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教师板书).评: 第2题的(2)(3):
第一步:它们做了什么运算?引导学生回答:分式的除法(教师板书“ 分式除以分式:”).除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教师板书: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第二步:看结果除得对吗?若有错,则问为什么错,若对,为什么对.引导学生回答:结果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教师板书).评: 第3题的(1)(2):
这两个题的分子、分母是单项式吗,那是什么?引导 学生回答:是多项式(教师板书: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这种情况如何做呢?引导学生回答:先分解因式便于约分(教师板书:先分解因式)下面的步骤对吗.若对,为什么对?若错,为什么错?引导学生回答:用分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计算.(教师板书:再用分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计算).五、课堂作业
必做题:P22:1(1)、(3).2(3)、(4).选做题:P22:1(2)、(4).2(1)、(2).六、教学反思:.16.2.1 分式的乘、除混合运算
【学习目标】
会正确、熟练地进行分式的乘、除混合运算.[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6.2.1分式的乘除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二、指导自学
为了使同学们顺利地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12例3至P13例4的内容。①注意“黄色书签”的提示.②注意例
3、例4的格式和步骤,思考是如何进行分式的乘、除混合运算的,结果有什么要求.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题目。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
2、检测自学效果:
a.出示检测题:P15练习1.b.学生检测:让两位学生分别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更正、讨论、归纳
1、自由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是否正确,找一找有没有错误,1分钟后比谁能找出错误并更正。
2、讨论、归纳
评: 第1题的(1)(2):
看这两个题,都是什么运算?引导学生回答:乘、除混合运算,(教师板书:乘、除混合运算)
第一步:这两位同学的第一步对吗?若对,为什么对,若有错,则问为什么错.引导学生回答:先把除法变为乘法(教师板书“变除为乘”).变得对不对?若对,为什么对,若有错,则问为什么错.引导学生回答:要乘除数的倒数(教师板书:乘除数的倒数).第二步: 看他们的第二步对吗?若对,为什么对,若有错,则问为什么错.引导学生回答:再进行乘法运算(教师板书).第三步:看结果乘得对吗?若对,为什么对,若有错,则问为什么错.引导学生回答:结果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教师板书).五、课堂作业
必做题:P22:3(1)、(2).选做题:P23:10.思做题:P23:11
六、教学反思:
16.2.1 分式的乘除(3)——乘方
【学习目标】
1、会正确地进行分式的乘方运算。
2、会正确地进行分式的乘方、乘、除混合运算.[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6.2.3分式的乘除(3)—乘方(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二、指导自学
为了使同学们顺利地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13“思考”至P14的内容。①注意“黄色书签”的提示和解答“思考”中的问题.②注意例5的格式和步骤,思考是如何进行分式的乘方及乘、除混合运算的,结果有什么要求.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题目。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
2、检测自学效果:
a.出示检测题:P15练习1.b.学生检测:让两位学生分别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更正、讨论、归纳
1、自由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是否正确,找一找有没有错误,1分钟后比谁能找出错误并更正。
2、讨论、归纳
评: 第2题的(1):
看这个题,是什么运算?引导学生回答:乘方运算,(教师板书:乘方运算)
第一步:这两位同学的第一步对吗?若对,为什么对,若有错,则问为什么错.引导学生回答: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教师板书: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第二步: 看乘方的结果对吗?若对,为什么对,若有错,则问为什么错.引导学生回答:结果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教师板书).评: 第2题的(2):
看这个题,是什么运算?引导学生回答:乘方、乘、除混合运算,(教师板书:乘方、乘、除混合运算)
第一步:这两位同学的第一步对吗?若对,为什么对,若有错,则问为什么错.引导学生回答:先进行乘方运算.(教师板书:“先乘方”).第二步: 对吗?若对,为什么对,若有错,则问为什么错.引导学生回答:再进行乘、除(教师板书:“再乘除”).第三步: 看结果对吗?若对,为什么对,若有错,则问为什么错.引导学生回答:结果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教师板书).五、课堂作业
必做题:P22:3(3)、(4)
选做题:P36:3(1).思做题:P36:2(2)(5)(6)
六、教学反思:
16.2.2 分式的加减(1)
【学习目标】
理解并识记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并会正确运用.[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6.2.2分式的加减(1)(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二、指导自学
为了使同学们顺利地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15练习下面至P16 的内容。①回答“思考”和“思考云图”中的问题.②注意例6的格式和步骤,思考是如何运用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的,结果有什么要求.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题目。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三、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
四、检测自学效果:
a.出示检测题:P16练习1(2)、2(3).b.学生检测:让两位学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 做。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更正、讨论、归纳
1、自由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是否正确,找一找有没有错误,1分钟后比谁能找出错误并更正。
2、讨论、归纳
评: 第1题的(2):
第一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教师板书).第二步:看结果对吗?若有错,则问为什么错,若对,为什么对.引导学生回答:结果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教师板书).评: 第2题的(3):
看它和第一题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答:是异分母分式相加减(教师板书“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第一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教师板书: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第二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变为同分母分式后,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进行加减(教师板书:再加减).第三步:看结果除得对吗?若有错,则问为什么错,若对,为什么对.引导学生回答:结果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教师板书).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P23:4(1)(3)5(1)(2)(3)、.选做题:P23:4(2)、(4)和 5(4)、.P16:1(1)和2(1)(2)
七、教学反思:
16.2.2加减乘除混合运算(2)
学习目标:
会正确进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出示投影】
二、自学指导
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自学,请大家先认真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17---P18练习前的内容,注意
1、P17“黄色书签”中的内容
2、例
7、例8的解题格式和步骤,思考并总结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如用疑问,可以小声和同桌讨论或举手问老师 6分钟,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式的检测题。
三、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确保每位学生都认真看书。
2、学生检验
出示检测题:P138 练习题
四、更正、讨论(1)(2)一起评:
这是什么运算?引导学生回答: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第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乘方(板书)第二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乘方后再乘除,然后加减(板书)教师强调: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德
结果对不对?对则结束,错则引导学生更正讨论 五:课堂作业:必做题 P23 6 选做题 P24 15
六、教后反思:
16.2.3 整数指数幂(1)
【学习目标】
理解并识记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并且会正确运用.[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6.2.3整数指数幂(1)(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二、指导自学
为了使同学们顺利地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18练习下面至P20的内容。①注意“黄色书签”的提示,回答“思考”和“探究”中问题.②注意例
9、例10的格式和步骤,思考是如何运用整数指数幂进行运算的,结果的指数有什么要求.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题目。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
2、检测自学效果:
a.出示检测题:P21练习1、2.b.学生检测:让3位学生分别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更正、讨论、归纳
1、自由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是否正确,找一找有没有错误,1分钟后比谁能找出错误并更正。
2、讨论、归纳
评: 第1题:
看(1)(2)(3)的第一问对吗,若对,为什么对,若有错,则问为什么错.引导学生回答: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教师板书)
看(1)(2)(3)的第二问对吗,若对,为什么对,若有错,则问为什么错.引导学生回答:a的-n次幂等于a的n次幂的倒数,(其中,n是正整数)(教师板书)
评: 第2题:
看这两个题的第一步对吗?若对,为什么对,若有错,则问为什么错.引导学生回答:先计算幂的乘方(教师板书“先计算幂的乘方”).第二步:对吗?若对,为什么对,若有错,则问为什么错.引导学生回答:再计算同底数幂的乘法和除法(教师板书).第三步:看结果对吗?若对,为什么对,若有错,则问为什么错.引导学生回答:结果写成整数指数幂(教师板书).五、课堂作业
必做题:P23:7.选做题:P36:3(2)(4)
六、教学反思:
16.2.3整数指数幂(2)—科学计数法
[学习目标]
1、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6.2.3整数指数幂(2)—科学计数
法(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了使大家顺利达到学习目标,请大家按照自学指导认真看书自学。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21---P22练习前面注意:
1回答“思考”中的问题,理解如何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2看例11是如何运用科学计数法? ○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习题.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
2、学生练习:检测题:P22 1.2(让3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下面做.)
四、更正、讨论、归纳
1、自由更正
请同学们认真看堂上板演的内容,如果有错误或不同解法的请上来更正或补充。
2、讨论、归纳
评:
①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一个数的形式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a×10n
②先评(1)题:a求的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a是大于等于1小于10的数,n求的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n是一个负整数.(教师板书).③结果对不对?对则结束.错则更正、讨论.(教师注意:--0.00003前的负号。④评(2)题结果对不对?对则结束.错则更正、讨论?
五、课堂作业:
必做题:课本P238、9
六、教后反思:
16.3.1 分式方程(1)
【学习目标】
1.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分式方程?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6.3.1分式方程(1)(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二、指导自学
为了使同学们顺利地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26至P29练习下面的内容。①回答“思考”和“思考云图”中的问题,.②注意
例1例2的格式和步骤,思考:解分式方程有几步,为什么未知数的值使最简分母等于0时就不是原方程的解。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题目。④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
2、检测自学效果:
a.出示检测题:P29练习(2)(3)。
b.学生检测:让两位学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更正、讨论、归纳
1、自由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是否正确,找一找有没有错误,1分钟后比谁能找出错误并更正。
2、讨论、归纳 评:(1)师:这是什么方程?生:分式方程。师: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方式方程。(2)第一步:去分母后,得到了什么方程?引导学生回答:整式方程。(3)第二步对不对?进行了什么运算?引导学生回答解整式方程。(4)第三步检验的对不对?为什么检验?引导学生回答:原分式方程的分母不为零。
五、课堂作业
必做题:P32:
1、(1)(3)(5)(7)选做题:P32:
1、(2)(4)(6)(8)
六、教学反思:
16.2.3分式方程(2)---------应用
学习目标:
会用分时方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式方程(2)----应用,本节可的学习目标是: 【出示投影】
二、自学指导
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自学,请大家先认真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29练习下面-----P31练习上面。注意:
① 例题的分析部分和“思考云图”中的内容,思考如何用分式方程列等量关系。
② 注意例题的格式和步骤,思考验根这一步是否可以去掉,从几个方面来考虑验根。6分钟,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式的检测题。
三、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确保每位学生都认真看书。
2、学生检验
出示检测题:P31练习1、2
四、更正、讨论
1、更正
让学生一个一个更正,充分暴露问题。
2、讨论
看1、2题
1、用分式方程来解应用题,第1步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设”看着两个设的对不对?若对则看下一步,若不对,指出错误地方及原因。
2、第2步要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列分式方程,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用分式方程列等量关系是否正确。
3、第3步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解分式方程,分式方程解的对不对?若对则评下一步;若错则讨论为什么?
4、第4步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验根,能省略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不能。教师强调要双检。
5、最后一步,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五、课堂作业:
课本P32 必做题:
3、4 选做题:5 思考题:7
六、教后反思:
17.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出示投影】
二、自学指导
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自学,请大家先认真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39---P40练习前的内容,注意
1、分析思考中的问题,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2、“黄色书签”的内容,思考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3、注意例题的格式和步骤
如用疑问,可以小声和同桌讨论或举手问老师 6分钟,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式的检测题。
三、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确保每位学生都认真看书。
2、学生检验
出示检测题:P46 练习1、3
四、更正、讨论
评:第1题:①函数解析式表示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变量之间反比例关系
k②这些函数是什么函数?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它符合y的形式且k0
x第3题(1)函数解析式求的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因为y是x的反比k例函数,所以设y,在把x=2,y=6代入上式求k的值
x(2)求的对不对?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必做题:P46 1、2 选做题:P47 5
六、教后反思:
17.1.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 学习目标:
1、会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图像
2、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出示投影】
二、自学指导
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自学,请大家先认真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41---P43练习前的内容,注意
4、看懂P41“云图”中的问题,回答思考中的问题
5、观察P42思考部分回答“云图”中的问题,归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6、思考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区别和联系 如用疑问,可以小声和同桌讨论或举手问老师 8分钟,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式的检测题。
三、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确保每位学生都认真看书。
2、学生检验
出示检测题:P141 练习1、2
四、更正、讨论
①第一题,反比例函数图像找的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反比例函数图像是两条曲线 ②第二题,找的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a:它是反比例函数;b:经过一、三象限,所以k>0 五:课堂作业:
① ②
六、教后反思:
17.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
[学习目标]:
1、会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来解题。[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7.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二、指导自学
为了使同学们顺利地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44练习下面的内容至P45练习上面的内容,注意:
① 2个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思考如何由图象上的已知点来确定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所在的象限、变化趋势;
② 如何判断已知点是否在所求(已知)函数的图象上。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题目。为了使同学们顺利地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看自学指导。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
2、检测自学效果:
a.出示检测题:P45:练习1、2 b.学生检测:让两位学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 做。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更正、讨论、归纳
1、自由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是否正确,找一找有没有错误,1分钟后比谁能找出错误并更正。
2、讨论、归纳
评: 先看第1问:这位同学的答案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归纳知图象一点的坐标,可推出图象所在的象限,从而推出k值,得出函数的增减性。
再看第2问,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判断法:(1)看所在象限,且符合要求;(2)具体代入检验。
共看第1问,对不对?为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图象判断另一支所在象限,根据k值,求常数n。
再看第2问,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归纳由图象的增减性比较两点的横、纵坐标的
大小。
五、课堂作业
必做题:P47 7、9 选做题:P60 5 思考题P61 8
六、教学反思:
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2)
[学习目标]
1、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会用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2)(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二、指导自学
为了使同学们顺利地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51例2—P52结束),注意: ①例题的解题格式和步骤;②如何求k值;
③如何用反比例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题目。
如有疑问,可以小声问同桌或举手请老师帮助.预祝大家自学成功!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质疑,帮助排难。
2、检测自学效果:
同学们,下面要考考大家,看谁自学得最好!请看检测题:
a.出示检测题:P54:练习2 b.学生检测:让两位学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 做。
请大家把子写端正,步骤写规范!
教师下去巡视,重点看差生,收集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写在黑板上,并考虑:讲什么?怎么讲?
四、更正、讨论、归纳
1、自由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板演的内容是否有错误或自己有不同解法的,请上讲台更正或补充.2、讨论、归纳
评:看第1问:①要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要先求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先求k值。(教师板书先求k值)k值求得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用已知条件求解k值。
②函数关系式写得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写成y=k/x的形式。(教师板书:写函数解析式)
看第2问:第1步要先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求t=4时,y的值。
第2步如何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来分析回答。(教师板书:用函数解析式)
五、课堂作业
必做题:P54: 3 P55: 6 选做题:P61 : 7 思考题: P61: 11
六、教学反思:
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3)
[学习目标]
3、灵活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3)(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二、指导自学
为了使同学们顺利地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53例4至本页结束部分的内容,注意: ① 黄色标签的提示并填空。
② 看利4的解题格式和步骤,弄清解题思路。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题目。
为了使同学们顺利地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看自学指导。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
4、检测自学效果:
a.出示检测题:P54:练习3 b.学生检测:让两位学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 做。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更正、讨论、归纳
1、自由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是否正确,找一找有没有错误,1分钟后比谁能找出错误并更正。
2、讨论、归纳
评:看第1问: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第1步要先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先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教师板书确定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解析式求得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解析式求得对(错)的原因。
看第2问:第1步要求每块瓷砖多少块要先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第2步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反比例来分配。五:课堂作业:
必做题:P55 6 选做题:P55 7
六、教学反思:
18.1勾股定理
[学习目标]
1、理解勾股定理及其推导过程。
2、会正确运用勾股定理解题。[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8.1勾股定理(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了使同学们顺利地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十八章章前图至P67.注意: ①“黄色标签”的提示和“思考”中的问题。②结合图形理解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③思考“探究”中的问题,填空。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检测题。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
2、检测自学效果: a、出示检测题:P68 1、2 b.学生检测:让两位学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 做。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更正、讨论、归纳
1、自由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是否正确,找一找有没有错误,1分钟后比谁能找出错误并更正。
2、讨论、归纳 评:看第1题:
要想用圆盖去盖住这个正方形洞口,需要什么条件?引导学生回答:直径大于正方形的对角线。看第1步,对角线求得对不对?若对,为什么对?若错,引导学生找错误的地方,并归纳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c,则a + b = c。
再看第2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要比较、判断。看比较,判断的对不对? 若对,接着评下一题,若不对,更正错误的地方。(估计为题不大)
看第2题:第1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c,则a + b = c,可得到a = c – b,用勾股定理求出直角边,因此,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边长,可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
五、课堂作业
必做题:P69 1、2、3 选做题:P70 4、2 思考题:P70 7
六、教学反思:
18.1勾股定理(2)
[学习目标] 会正确运用勾股定理。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8.1勾股定理(2)(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了使同学们顺利地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68练习下面至P69练习上面。注意: ① 思考“探究3”中的问题,填空上空白。
② 结合图形思考如何运用勾股定理;在数轴上找出表示无理数的点。5分钟后,比谁会用同样的方法正确地做出检测题。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
2、检测自学效果: a、出示检测题:P69 练习1、2 b.学生检测:让两位学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 做。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更正、讨论、归纳
1、自由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是否正确,找一找有没有错误,1分钟后比谁能找出错误并更正。
2、讨论、归纳
评:要在数轴上表示点 17,第一步,要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利用勾股定理。看a + b = 17 = 17,因为4 + 1 = 17,所以找点4和点1,分别以4和1长为直角边做直角三角形,斜边长为 17。
看第1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先找表示4的点,(教师板书)找得对吗?同(1)共同评。
再看第2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在点4处做垂线段1。(教师板书)
再看第3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做斜边,斜边长为 17。(教师板书)
再看第4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在数轴上找点 17。方法是以0为圆心,17 长为半径画弧,与x轴的正半轴的交点即 17。(教师板书:画弧,找交点)
评:第2题:
先看第1问:
第一步:先看BD求得对不对?为什么?(估计问题不大)若不对,引导学生纠正;若对,看第二步。
第二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利用勾股定理求AD。
再看第2问:面积公式用的对吗?引导学生看第1步。再看计算得对吗?若不对,引导学生更正、讨论。如对,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强调要按要求保留数位。
五、课堂作业
必做题:P70 5、6、8 选做题:P70 7、9 思考题:P71 10
六、教学反思:
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学习目标]
1、理解、识记并会正确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理解什么是互逆命题、逆定理。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了使同学们顺利地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68练习下面至P69练习上面。注意:
③ “黄色标签”和“思考云图”中的提示,思考“探究”中的问题。④ 结合实例,理解什么是互逆命题、逆定理。⑤ 例1例2的解题思路、步骤和格式。
6分钟后,比谁会用同样的方法正确地做出检测题。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
2、检测自学效果: a、出示检测题:P75 练习1、2 b.学生检测:让两位学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 做。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更正、讨论、归纳
1、自由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是否正确,找一找有没有错误,1分钟后比谁能找出错误并更正。
2、讨论、归纳
评:看第1题: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只要能变形成为a + b = c,就可以判断三角形是直角形。
第2题:看这两个题的第一问:两个逆命题写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把原来的结论写成条件,把原来的条件写成结论。看写得对不对?若不对,让学生讨论、更正。若对,再看第二问。
第二问:共看第1题的逆命题成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判断并指出逆命题成立,则是逆定理。
再看第2题的逆命题成立吗?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成立,要举出反例或说出理由。最后老师总结:原命题成立,则逆命题不一定成立。(教师板书)
原命题 条件 结论
逆命题 条件 结论
五、课堂作业
必做题:P76 1、2 选做题:P76 3、5 思考题:P76 4、6
六、教学反思:
19.1平行四边形(1)
[学习目标]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会正确表示。
2、理解、识记并能正确运用平行四边形边、角两方面的性质。[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19.1平行四边形(1)(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二、指导自学
为达到这两个学习目标,请大家按照自学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十九章章前图—P84练习之前),注意:
①根据P83的“探究”动手画平行四边形并度量它的边和角和“思考云图”中问题。②平行四边形的表示方法及两条性质的证明过程并能口述。③例1的解题格式和步骤。
5分钟后,看谁能做与例题相似的题。
如有疑问,可向同桌请教,也可举手问老师。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质疑。
2、检测自学效果:
①提问:同学们,看完了吗?请看完的举手。请说说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指名)能口述这两个性质证明过程的举手。
②检测题:
a.出示检测题:P84:练习1、2、3 b.学生检测:让三位学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 做。
请大家书写工整!
教师下去巡视,重点看差生,收集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写在黑板上,并考虑:讲什么?怎么讲?
四、更正.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板演的内容是否有错误或自己有不同解法的,请上讲台更正或补充.五、讨论、归纳
评:图画得对不对?平行四边形表示得对吗?组织学生讨论。
看第1题:第 1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教师板书)第2步:周长求得对吗?若对,为什么对?若不对,引导学生更正讨论。(估计问题不大)看第2题:第1步,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通过邻补角的定义求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
第2步,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教师板书)看第3题:回答是否正确?强调要“依次”写。
先看第1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判断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板书:先判定)
再看第2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运用性质得到对边相等。(教师板书:再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教师归纳: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它的两条性质,要求大家记好、用好。现在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来记忆,比谁背得最快最熟!
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P90:
1、2 选做题:《基础训练》P52:1—5 思考题:P91: 6
七、教学反思:
19.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
[学习目标] 理解、并会正确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19.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投影).二、指导自学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参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85—P86练习上面)。注意:
① 回答“探究”中的问题; ② 思考这个性质的证明过程; ③ 例2的步骤、格式.如有疑问,可与同桌小声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看完了吗?下面我们要比一比,哪位同学自学得最认真、效果最好!自学竞赛开始!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地自学,鼓励质疑.2、检测自学效果:(同学们,看完了吗?看懂了吗?下面,要考考你们,看能不能正确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这条性质来解题?)a、出示检测题: P86 练习2 b、学生检测:让2名后进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四、更正.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如果发现有错误,请举手.(让学生一个一个上台更正.)
五、讨论 第2题:
1.看第1步,要证明OE=OF,必须先证明什么?再证明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要证OE=OF,必须先证明它们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再证明这两条线段相等.对不对?认为对的举手?学生举手.教师:好!正确.2.三角形AOE与三角形COF全等,证明得对吗?(组织学生讨论三角形全等的证明过程是否正确.)a.两组对应角相等证明得对吗?为什么?学生答对即可,教师不重复.b.对应边相等证得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教师板书: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第2步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推出结论。(这是以前所学,就不细讲了.)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又一个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运用这个性质可以证明、计算线段相等.运用时,只要知道是平行四边形,就等于知道了两组线段分别相等.这样,证明、计算就多了一个条件.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 P91 3 选做题: P86 练习1 思考题: P92 13
七、教学反思:
19.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
[学习目标] 理解并会正确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9.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
(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参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86练习下面—P87练习上面)。注意: ④ “思考”和“探究”中问题。⑤ “思考云图“中问题。⑥ 例3的格式、步骤。
如有疑问,可与同桌小声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质疑。
2、检测自学效果:(同学们,看完了吗?看懂了吗?请看我手中的四边形,它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它是什么样的四边形?认真看我的演示,它的形状变化了吗?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它一直是个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相同方法演示另一个,让两条线断的中点重合,转动木条,它始终是平行四边形吗?引导学生回答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现在,全部理解的请举手。下面,要来考考你们,看能不能正确运用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判定定理来解题?)
a、出示检测题: P87 练习1 P91 5 b、学生检测:让2名后进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如果发现有错误,请举手。(让学生一个一个上台更正)
五、讨论
第一题: 第1步:这两组对边平行(AB‖DC,AD‖BC),对不对?为什么?再看这两组:DC‖EF,DE‖CF,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理由。要证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运用的判定定理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板书)
第2步:AB‖EF对吗?为什么?让学生口述证明过程。教师肯定并强调要考虑全面,不要漏掉.第5题:
第1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如果正确,教师肯定;如果错误,组织学生更正。把结论变成求证。
第2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根据中点的定义得到线段的一半关系。如果正确,教师肯定;如果错误,组织学生更正。把结论变成求证。
第3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板书)
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P91 4 9 选做题:P92 11 思考题:基础训练P56 1—9
七、教学反思:
19.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
[学习目标]
1、理解并会正确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理解并会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9.1.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
(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参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88—P89“思考云图”下面的蓝体字)。注意: ① “探究” 和“思考云图”中问题。② “黄色书签“的提示。
③ 辅助线的作法、写法及例4的格式和步骤。
如有疑问,可与同桌小声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质疑。
2、检测自学效果:(同学们,看完了吗?看懂了吗?现在,全部理解的请举手。下面,要来考考你们,看能不能正确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来解题?)a、出示检测题: P90 练习1、2 b、学生检测:让2名后进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如果发现有错误,请举手。(让学生一个一个上台更正)
五、讨论
第一题: 第1步:先证DF∥=BC,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第2步: DF∥=EC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由于中点的性质得出。
第3步:四边形 DECF是平行四边形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运用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板书)下面另外2个平行四边形证明的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或及时纠正,让学生学会“同理可得”的格式如何写。(只需写结论)第二题:第1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第2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3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本节课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又一个判定定理,到现在我们共学习了哪几个判定定理?引导学生回答:两组对边相等;两组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这些判定定理都是判定四边形最常用的方法,还有吗?引导学生回答定义也是。在运用时,我们应根据已知条件是边、还是角或对角线去选择恰当的判定方法,使证明或计算简洁、明了。
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P91 4(不用上节课的方法做)
选做题:P92 10
思考题:P91 6 7
七、教学反思:
19.2.1 矩形(1)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矩形,举行有哪些性质,会正确运用矩形的性质来证明和计算。
2、理解并会推导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9.2.1矩形(1)(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参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94—P95练习上面)。注意:
④ 理解什么是矩形,并回答 “思考云图”中问题。⑤ “探究“中的问题。⑥ 例1的格式和步骤。
如有疑问,可与同桌小声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能仿照例题正确地做出检测题。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质疑。
2、检测自学效果:(同学们,看完了吗?看懂了吗?现在,全部理解的请举手。下面,要来考考你们,看能不能正确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来解题?)a、出示检测题: P95 练习1、3
b、学生检测:让2名后进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如果发现有错误,请举手。(让学生一个一个上台更正)
五、讨论
第一题: 第1步:相等的线段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对边相等,对角线相等且平分。(教师板书)
第2步:相等的角找得对不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a、四个角都相等。b、对顶角相等。c、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教师板书)第三题:第1步,AB求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由矩形的性质推出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平分,所以OA=OB,又由于 第2步,AD求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在直角三角形ABD中,知一直角边和斜边,求直角边AD。 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P95 2 P102 4 选做题: 思考题: 七、教学反思: 19.2.1 矩形的判定(2) [学习目标] 理解并会正确运用矩形的判定定理。 [学习过程] 二、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9.2.1 矩形(2)(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参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95练习下面—P96练习上面)。注意: ⑦ 思考矩形的判定方法有哪几种? ⑧ 由平行四边形转化为矩形须满足哪些条件? 由四边形转化为矩形须满足哪些条件? ⑨ 回答P96“思考”中问题。 如有疑问,可与同桌小声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检测题。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质疑。 2、检测自学效果:(同学们,看完了吗?看懂了吗?现在,全部理解的请举手。下面,要来考考你们,看能不能正确运用矩形的判定来解题?)a、出示检测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B.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C.三个角是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D.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2.P96 练习2 b、学生检测:让2名后进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如果发现有错误,请举手。(让学生一个一个上台更正) 五、讨论 第一题:对不对?为什么?A、B选项为什么错了?引导学生回答:应该是平行四边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转变得到了矩形。让学生演示从平行四边形转化矩形时,边、角、对角线,有什么变化?满足什么条件时,平行四边形能转化为矩形。C为什么错?D为什么对?引导学生回答由四边 形转化为矩形,是三个角是90°。 第二题:第一步,要先证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求证平行四边形ABCD是矩形。看证明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只需证明其对角线相等。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故由条件三角形AOB是等边三角形推出AO=BO,进而推出2OA=2OB,即AC=BD,从而推出平行四边形ABCD是矩形。 第二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运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需求出另一条边长,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后代入面积公式即得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 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 P102习题19.2 1 2 选做题: P102习题19.2 3 P96 练习1 思考题: P103习题19.2 8 七、教学反思: 19.2.2 菱形(1) [学习目标] 1、2、[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9.2.2菱形(1)(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参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97—P98练习上面)。注意: ⑩ 菱形的概念。 ⑪ 比较菱形的边和对角线与一般的平行四边形的边和对角线有什么特殊之处? ⑫ 例2的格式和步骤。 理解并识记什么是菱形。理解并会正确运用菱形的性质。 如有疑问,可与同桌小声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题目。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质疑。 2、检测自学效果:(同学们,看完了吗?看懂了吗?现在,全部理解的请举手。下面,要来考考你们,看能不能正确运用菱形的性质来解题?)a、出示检测题: P98 练习1、2 b、学生检测:让2名后进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如果发现有错误,请举手。(让学生一个一个上台更正) 五、讨论 第一题: 要求两条对角线,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先求出对角线的一半,再求对角线。 第一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根据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教师板书)证得﹤AOB=90°,在直角三角形AOB中,知斜边和一直角边,可根据勾股定理求出另一直角边。第二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可求出AC、BD。第二题:第一问,要求周长,须求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须求边长。 第1步:看边长求得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根据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先求出OA,OB,再在直角三角形中,求边长。 第2步,周长求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教师板书) 第二问:看面积求得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可通过求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把它们相加得到菱形的面积。教师追问菱形的面积可通过对角线怎样求得?引导学生回答: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的乘积的一半。 总结:菱形的性质与一般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比较,特殊的地方有哪些?引导学生回答:① 边:四条边都相等。② 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由于对角线的互相垂直,所以菱形经常与勾股定理的知识联系起来使用。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使菱形经常与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联系起来。使用时,要注意菱形的一般性质和特殊性质的灵活运用。 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 P102习题19.2 5 选做题: 思考题: 七、教学反思: 19.2.2 菱形(2) [学习目标] 理解并会正确运用菱形的判定定理。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9.2.2菱形(2)(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参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99。思考下列问题: ⑬ 菱形有哪些判定方法?从平行四边形如何判定? 从一般的四边形直接判定的方法是哪个判定定理? ⑭ “探究”中的四边形什么时候能变为菱形?为什么? ⑮ 例3的格式和步骤。 如有疑问,可与同桌小声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题目。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质疑。 2、检测自学效果:(同学们,看完了吗?看懂了吗?现在,全部理解的请举手。下面,要来考考你们,看能不能正确运用菱形的判定定理来解题?) a、出示检测题: P100: 练习 1、(1) 2、b、学生检测:让2名后进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如果发现有错误,请举手。(让学生一个一个上台更正) 五、讨论 第一题: 第一步: 结合图形,已知写得对吗?为什么? 第二步:求证写得对吗?(要结合图形写具体) 第三步:证明过程对吗?由已知条件,要证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知道了哪个条件,还缺哪个条件?引导学生回答:缺一组邻边相等。看邻边相等证明得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得到。下面的证明对吗?若对,则教师肯定结束。 第二题:第一问: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垂直证得对吗?若对,则教师肯定结束。若错,指导学生更正。 第二问:对吗?为什么?利用菱形的对角线来求。教师强调菱形的面积可用对角线求,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 P102习题19.2 6 选做题: P102习题19.2 10 思考题: 七、教学反思: 19.2.3 正方形 [学习目标] 1.理解正方形的定义.2.理解并会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解题。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9.2.3正方形(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参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100练习下面—P101练习上面)。注意: ① 正方形与矩形、菱形有什么关系? ② 正方形有哪些性质?有哪些判定方法? ③ 例题的格式和步骤。 如有疑问,可与同桌小声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题目。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质疑。 2、检测自学效果:(同学们,看完了吗?看懂了吗?现在,全部理解的请举手。下面,要来考考你们,看能不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来解题?)a、出示检测题: P101: 练习2、3、b、学生检测:让2名后进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如果发现有错误,请举手。(让学生一个一个上台更正) 五、讨论 第二题: 第一步: 要求正方形的面积,须先求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先求边长。看边长求得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用勾股定理求斜边即正方形的边长。 第二步:面积求得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 第三步:对角线求得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运用勾股定理求之。 第三题:第一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垂直)——菱形(对角线相等)——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相等)——矩形(对角线垂直)——正方形。 第二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矩形(对角线互相垂直)——正方形。 第三步:菱形(对角线相等)——正方形。 第四步:对角线互相平分——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相等)——矩形(对角线垂直)——正方形。拓展:反之,正方形有哪些性质呢?引导学生回答:按边、角、对角线三方面分别总结。(教师板书:边:四条边都相等;角:四个角都是90°;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 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 P103习题19.2 13 选做题: P102习题19.2 7 思考题: P104习题19.2 15 七、教学反思: 19.3 梯形(1) [学习目标] 1.理解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及相关概念.2.理解并会正确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9.3梯形(1)(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参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106—P107例1),注意: a)结合图形理解什么是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b)“思考”和“思考云图”中的问题.c)例1的格式和步骤.如有疑问,可与同桌小声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质疑。 2、检测自学效果:(同学们,看完了吗?看懂了吗?下面,要来考考你们,看能不能正确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来解题?)a、出示检测题:P108 1、2 b、学生检测:让2名后进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如果发现有错误,请举手。(让学生一个一个上台更正) 五、讨论 第一题: 第1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利用四边形的内角和,求出各个内角的度数.第2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只要一组对边平行,且有一个角是90°,因此是直角梯形.第2题:① 结论,对不对?统计做对和做错的人数.② 看理由对不对? 先看第1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先利用两组对边相等,可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推出AD∥BE.第2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同理可证AD∥EC.第3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AD∥BC.故四边形ABCD是梯形.第4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总结:①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知识,要求大家能够根据题意准确地判断一个图形是什么图形,并且会正确运用它们的性质解题.题中往往要把判定和性质综合起来运用.②要注意本节课提供辅助线的两种做法.要求大家记号,为以后的解题提供思路.第4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教师板书) 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P109: 2 选做题:P110: 7 思考题:P110: 8 P110 : 6 19.3梯形(2) [学习目标] 掌握并会正确运用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 同一底边上的了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9.3梯形(2)(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参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107例1下面——P108练习上面).注意: d)P107 “思考”中的问题,并思考如何证明.e)例2的格式和步骤.如有疑问,可与同桌小声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质疑。 2、检测自学效果:(同学们,看完了吗?看懂了吗?下面,要来考考你们,看能不能正确运用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来解题?)a、出示检测题:P108 3、4 b、学生检测:让2名后进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如果发现有错误,请举手。(让学生一个一个上台更正) 五、讨论 第三题: 要证明梯形 ABCD是等腰梯形,须运用什么证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运用等腰梯形的定义,须证腰AB=CD.第1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先证△ABE=△DCF.第2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第3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第四题:第1问:要求周长,根据已知条件,还须求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还须求两腰长.看腰长求得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得腰长.周长求得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周长等于上、下底与两腰的和.第2问,面积求得对吗?对不对?引导学生用梯形的面积公式:S=上底+下底/2﹡高(教师板书)总结:①这2各习题给大家解梯形又提供了一种辅助线的做法,这种辅助线的做法是解关于梯形方面的题常用方法,大家可以在以后的解题中运用.②利用同一底上的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也是常用的方法.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P109: 1 3 选做题:P109: 4 思考题:P110: 9 七、教学反思 20.1.1平均数(1) 【学习目标】 理解并会正确应用加权平均数。【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0.1.1平均数(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参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二十章章前图至P127练习前),注意: 1.P124“思考”中问题;2.“思考云图”和“黄色书签”的内容;3.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公式。4.例题的格式和步骤。 如有疑问,可与同桌小声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质疑。 2、检测自学效果:(同学们,看完了吗?看懂了吗?下面,要来考考你们,看能不能仿照例题做检测题?) a、出示检测题:P127 1(2)2 b、学生检测:让2名后进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四、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如果发现有错误,请举手。(让学生一个一个上台更正) 五、讨论 评:1.这两个题都要求加权平均数,第一步,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根据对成绩的要求,代入公式。 2.计算的对吗?若不对,让同学上去更正,若对,统计全体学生做对的人数,给与表扬或提示注意。 3.结果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加权平均数来分析成绩的好坏,有针对性的回答。 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 P135 :习题20.1 1 选做题: P127: 练习1(1)思考题: P135 3 七、教学反思 20.1.1平均数(2) 【学习目标】 会正确地把频数看作权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0.1.1平均数(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参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127练习下面至P129练习上面),注意: 5.P128“思考”和“黄色书签”的内容;6.P128“探究”中的问题,如何求其加权平均数? 如有疑问,可与同桌小声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质疑。 2、检测自学效果:(同学们,看完了吗?看懂了吗?下面,要来考考你们,看能不能仿照例题做检测题?) a、出示检测题:P129 1 b、学生检测:让2名后进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四、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如果发现有错误,请举手。(让学生一个一个上台更正) 五、讨论:评1:问:看加权平均数公式用的对不对?先看分子求的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答:用各数据求其频数,然后在相加。 评:看分子求的对部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分母是把各个频数(权)相加。评2:计算结果正确吗?为什么?若对,则表扬该生,若错,指出其中的错误。 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 P135 :习题20.1 2 选做题: P129: 练习2 七、教学反思 20.1.3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学习目标】 会正确的用样本平均数来估计总体平均数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0.1.2众数(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参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129练习下面至P130练习上面),注意: 1.“思考云图”中的问题。 2.如何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3.例题的格式和步骤 如有疑问,可与同桌小声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质疑。 2、检测自学效果:(同学们,看完了吗?看懂了吗?下面,要来考考你们,看能不能仿照例题做检测题?) a、出示检测题:P130 练习1 b、学生检测:让2名后进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四、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如果发现有错误,请举手。(让学生一个一个上台更正) 五、讨论:第一步:教师:要估计这个新品种黄瓜平均每株结多少根黄瓜,要先计算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先计算样本平均数。 样本平均数求的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代入加权平均数公式。 第二步:计算的正确吗?若错,则纠错,第三步:估计的对吗?为什么?若对,为什么对?引导学生总结方法。若错,则问为什么错?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 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 P135 : 3 选做题: P136: 4 七、教学反思 20.1.3中位数 【学习目标】 理解并会正确运用中位数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学习20.1.2中位数(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投影) 这个学习目标能当堂达到吗?(能) 二、指导自学 下面,请大家按照自学指导认真自学。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130练习下面——P131练习上面),注意: a)什么是中位数,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b)P130 和P131“思考云图”中问题; c)例4的格式和步骤.如有疑问,可与同桌小声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习题.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质疑。 2、检测自学效果: 过渡语:同学们,看完的请举手!有疑问的请举手!(如无)下面,检测大家自学的效果.a、出示检测题: 1.7名学生的体重如下:(单位:kg) 40,45,40,47,42,55,62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2.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抽得10名学生的成绩如下:(单位:分) 100,97,98,99,95,94,96,99,93,92 ⑪样本数据(10名学生的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 ⑫小明在这次考试中得了95分,他的成绩如何? b、学生检测:请2名后进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四、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的,请举手。(让学生一个一个上台更正) 五、讨论 过渡语:(更正完了.)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弄懂为什么? i.看这两道题的第一问: 要求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第1步先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将所给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教师板书:1.按大小顺序排列数据.).这两个题排列得对不对?为什么?根据学生板演情况引导学生回答是怎样排列的.第2步再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求中位数(教师板书:求中位数).第一题,中位数求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是中位数(教师板书:数据的个数是奇数,中间位置的数是中位数).第二题,中位数求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师板书:数据的个数是偶数,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中位数).2、第二题的第二问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中位数是96.5,说明大约一半学生的成绩高于96.5分,一半学生的成绩低于96.5分.这名学生的成绩是95分可推出他的成绩比一半以上学生的成绩低一些.教师追问:如果把第二组数据中的最低分92分变为62分,中位数会变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极端值变化,中间位置的数没变.由此看出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是一个什么代表值?引导学生回答中位数是一个位置代表值,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 P135 :习题20.1 2(只求中位数) P131: 练习 选做题:《基础训练》P86: 1、3、5 思考题:《基础训练》P86: 9 七、教学反思 20.1.2众数 【学习目标】 理解并会正确运用众数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0.1.2众数(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参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131练习下面至P132练习上面),注意: 4.什么是众数,如何找一组数据的众数? 5.在什么情况下,人们关心众数这个量; 6.“思考云图”中的问题和例5的格式、步骤。如有疑问,可与同桌小声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质疑。 2、检测自学效果:(同学们,看完了吗?看懂了吗?下面,要来考考你们,看能不能仿照例题做检测题?) a、出示检测题:P132 练习1、2 b、学生检测:让2名后进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四、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如果发现有错误,请举手。(让学生一个一个上台更正) 五、讨论:1.根据题中的条件,选择哪个量来代表数据,才能提出合理有用的建议,引导学生回答,商场关心那种号码的衣服销售量大,即关心这组数据的众数。 2.众数找的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若有2各数据的频数一样,都是最大,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师板书:众数——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数) 3.建议提的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众数最多,说明销售情况最好,因此要多引进这种尺码的衣服。 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 P135 :习题20.1 2 七、教学反思 20.1.4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应用 【学习目标】 会正确的用样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解决实际问题.46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0.1.4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应用(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参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132练习下面至P134).注意: 7.“黄色书签”的提示和“思考云图”中问题。 8.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代表数据各有什么优缺点? 9.例题的格式和步骤 如有疑问,可与同桌小声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质疑。 2、检测自学效果:(同学们,看完了吗?看懂了吗?下面,要来考考你们,看能不能仿照例题做检测题?) a、出示检测题:P135 练习 b、学生检测:让2名后进生上堂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下去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四、更正 请大家认真看两位同学的板演,如果发现有错误,请举手。(让学生一个一个上台更正) 五、讨论: (两位同学的板演一起评) 第一问:平均数求得对吗?实际含义解释得对吗?若对,为什么对?若错,指出错误的地方.众数和中位数用相同的方法评.47 第二问: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从两组数据的不同和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异同来分析:平均数不同的原因是受极端值的影响,因此,平均数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众数、中位数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 P136: 3 选做题: P136: 4 七、教学反思 20.2.1数据的波动---------极差 学习目标: 1、2、理解极差的意义 会用极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极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出示投影】 二、自学指导 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自学,请大家先认真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137上面的内容,注意 1、注意表格中的数据,理解如何表示一天两地温差 3、注意“云图”中的内容,结合实际,用极差来说明数据波动情况会受什么影响? 如用疑问,可以小声和同桌讨论或举手问老师 6分钟,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式的检测题。 三、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确保每位学生都认真看书。 2、学生检验 出示检测题:P138 练习题 四、更正、讨论 1、更正 让学生一个一个更正,充分暴露问题。 2、讨论 ①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这组数据的极差。②画的图对不对?对、过去,不对引导学生讨论更在。③写的对不对(估计改的问题) 五、教后反思: 20.2.2方差 学习目标: 1、理解方差的概念及其意义,并识记方差公式 2、会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出示投影】 二、自学指导 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自学,请大家先认真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138---P141练习前的内容,注意 7、回答:P138“思考”中的问题,理解方差的意义,并总结方差与波动的关系。 8、例1的格式和步骤,思考例题是如何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如用疑问,可以小声和同桌讨论或举手问老师 8分钟,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式的检测题。 三、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确保每位学生都认真看书。 2、学生检验 出示检测题:P141 练习1、2 四、更正、讨论 ①条形图画的是否正确?正确则看下一步,错误则引导学生讨论更正。 ②四组数据的平均数计算的是否正确?正确则看下一步,错误则引导学生讨论更正。 ③如何计算方差?引导学生回答:方差公式,结果正确则结束,错误则引导学生讨论更正。评第二道题:⑪要比较稳定,需要比较什么?引导回答:方差 ⑫方差计算的对不对?对则看下一步,错误讨论更正 ⑬结果对的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回答: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波动越小。 五:课堂作业:必做题 P144习题2 选做题 P144习题3 六、教后反思: 16.1 分式----16.2分式的运算 复习目标 1.复习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最简公分母、最简分式等相关概念,并会熟练准确的运用; 2.复习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法则并能熟练准确运用; 3.复习负整数指数幂和0指数幂,会正确熟练运用指数幂进行计算。 复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16.1分式---16.2分式的运算。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二、指导检测 复习目标的达到,从认真做检测题开始,下面,请看检测要求。 检测指导 1.认真审题,细心计算; 2.把字写端正,步骤写完整; 3.在十五分钟内完成。预祝大家出色完成任务! 三、学生检测,教师巡视 A:出示检测题(发试卷) B: 学生检测,教师巡视,搜集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板演、更正答案 让学生上去板演答案,之后让同学上去更正,如果有不同意见的,让同学讨论,若没有不同答案的且正确的,肯定答案,不讨论。 五、讨论: 可能出现错误需讨论的有: 第一题:最后一个: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分式,要看原式子,而不是看化简后的式子。 第三题:通过讨论一道学生看分子,分母中次数相同,则同时扩大相同倍数,则分式的值不变,次数不同,则次数高的增大倍数也大。 第七题:学生可能认为负指数是负数,而要引导学生讨论负指数是倒数。 第十四题: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1.2.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求的值,正好交叉项为常数,可求出的值 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试卷 选做题: 思考题: 复习16.3 分式方程 复习目标: 1.复习什么是分式方程 2.会熟练、正确地解分式方程.3.会熟练、正确地运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复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为了稳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根据该生的实际情况特制订以下计划 一、对基础知识的辅导 该同学数学成绩属于中等偏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基础,但还不牢固,若不定期复习很容易遗忘,尤其在做综合题目时基础知识会连贯不上,势必会影响到数学成绩的提高。 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有:分式、反比例函数、勾股定理、四边形、数据分析。 本学期需要记忆、理解的内容比较多。通过辅导让学生系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解题方法、以及常见的解题技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力争使学生在考试时基础题目不失分,中等题目会做,难题有思路。 二、拔高辅导 在掌握好基础知识后,对学生进行提高性辅导。针对考点给学生讲一些需要技巧的题目以此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布置一定量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对学生定期进行测评 1.每上完一次课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 2.对学生每上完4次课进行一次测评,以此反馈得到学生在这段时间内的辅导效果,并为下次辅导找出辅导方法和依据。 漫长的假期过去了,新学期又悄悄地来临了。在新的一个学期,我也有一些新的打算,我要在新的一学期更上一层楼。 在新的学期里,我一定要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努力在每一次考试中都获得好成绩,上课认真听讲,写作业时保持页面整洁、速度快、效率高的优点。下课勤劳动,不打闹,不喧哗。多做好人好事,为班级出一份力。 回家后我要多看课外书,我要在书上了解天文、地理、历史,来了解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在新的一学期,我要帮妈妈干家务活,每天拖地、扫地、浇花。 我还要锻炼身体,每天早晨去晨炼,周六周日去打乒乓球,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强壮。 一、填空题 1、某天的最高温度为12oC,最低温度为aoC,则这天的温差是_______.2、用代数式表示比m的4倍大2的数为______.3、小彬上次数学成绩80分,这次成绩提高了a%,这次数学成绩为_______.4、有三个连续自然数,中间的一个数为k,则其它两个数是____._____.5、如果a=2b, b=4c,那么代数式 6、若 7、若.8、2x-3是由_______和________两项组成。 9、若-7xm+2y与-3x3yn是同类项,则m=_______, n=________.10、把多项式11x-9+76x+1-2x2-3x合并同类项后是________.二、选择题 11、已知2x6y2和-() A、-1 B、-2 C、-3 D、-4 12、当x=()A、-3 B、-5 C、3 D、5 13、m-[n-2m-(m-n)]等于()A、-2m B、2m C.4m-2n D.2m-2n 14、用代数式表示“x的2倍与y的平方的差”是()A.(2x-y)2 B.x-2y2 C.2x2-y2 D.2x-y2 15、下列是同类项的一组是() A.–ab2与 B.xyz与8xy C.3mn2与4 D.16、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2x+2y=2xy B.5x+x=5x2 C.–3mn+mn=-2mn D.8a2b-7a2b=1 17、下列等式中成立的是()A.–a+b=-(a+b)B.3x+8=3(x+8)C.2-5x=-(5x-2) D.12-4x=8x 18、已知一个三位数,它的百位数字是a,十位数字是b, 个位数字是c,则这个三位数字是(A.abc B.a+b+c C.100a+10b+c D.100c+10b+a 19、已知a-b=5, c+d=-3, 则(b+c)-(a-d)的值为()A.2 B.–2 C.–8 D.8) 20、点a、b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化简 的结果等于(A.2a B.–2a C.2b D.–2b 三、计算 21、23、四、先化简、再求值 25、五、解答题 26、按如图所示方式在餐桌上摆碗 1)一张餐桌上放6个碗,3张餐桌上放______个碗.2)按照上图继续排列餐桌,完成下表24、2a-[a + 2(a-b)] + b 22、a+(5a-3b)-(a-2b)) 27、已知:甲的年龄为m岁,乙的年龄比甲的年龄的3倍少7岁,丙的年龄比乙的年龄的 还多3岁,求甲、乙、丙年龄之和.28、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v千米/小时.(1)用代数式表示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行驶的时间? (2)若速度增加5千米/小时,则需多少时间?速度增加后比原来可早到多少时间?分别用代数式表示.(3)当v=50千米/时,分别计算上面各个代数式的值,第三篇:初二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第四篇:初二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第五篇:初二下册数学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