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作计划,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工作要求及标准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免疫规划,, 工作要求及标准 关于规范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室设置的意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科室的合理设置是保证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等有关卫生法律法规中明确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与义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服务和应变、应急能力,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现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室设置提出如下意见 一、科室设置原则(一)管理规范,精简高效 以有利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为出发点,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提高机构内部中心领导层与科室二级管理效能,避免出现职能空白和工作盲区。
(二)功能一致,职责明确 履行政府疾病预防控制职能,为辖区开展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服务、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员培训、考核评价,同 时兼顾辖区主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现状,有利于防病、应急反应和技术储备等能力提高,避免出现科室间职能和工作内容的重复与交叉。
(三)结构合理,资源共享 根据机构现有人员条件,使不同业务水平人员合理调配,优化组织结构,明确科室职责和岗位工作任务,以发挥组织的整体合力,完善团队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节约运行成本。
二、科室设置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部管理实施中心主任、科室科长二级管理。全国统一基本科室设置,各省可根据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与卫生防病需要设置其它相关的业务科室。
(一)基本科室(必设科室)
综合防治管理科、传染病防治科、免疫规划管理科、健康教育与促进科、卫生科、检验科、行政管理科。
(二)增设科室(选设科室)
艾滋病防治科、结核病防治科、地方病防治科、血吸虫病防制科、慢性病防制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科、信息管理科、消毒与病媒控制科以及结合本地区重点疾病预防控制所设的科室。
三、基本科室主要职责 (一)综合防治管理科 承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综合业务、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社区疾病综合防控、科研培训指导、质量控制等管理协调工作。
(二)传染病预防控制科 承担国家和地方对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法定传染病防控,及其传播、致病因素的监测干预,相关工作的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指导疫源地
和灾区消毒,及病媒生物控制和除害杀虫工作,开展预防控制传染性医源性感染的技术指导和调查处理。
(三)免疫规划管理科 实施辖区免疫规划,组织和指导预防接种的实施,负责计划免疫生物制品及冷链系统的管理,开展疫苗应用效果的监测和评价,以及免疫预防活动相关突发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四)健康教育促进科 制定实施辖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规划、计划,根据辖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开展一般人群、高危人群等分类健康传播和行为干预,开展健康传播材料的设计、制作与传播效果评价。
(五)卫生科 负责工作、学习生存环境中营养、食品、水、职业、环境等危害健康因素监测干预,及相关污染事故、中毒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评价和采取现场干预控制措施。
(六)检验科 负责辖区疾病及相关因素、环境危害健康因素、卫生监督、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相关样品的微生物病原学、卫生学物理化学的检测,严格实验计量器皿、设备和实验室质量控制。
(七)行政管理科 综合协调管理党群工会、组织人事、财务后勤等工作和有关事务。篇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质量管理》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质量管理
探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联系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诠释实验室质量管理主要方面的工作,认为开展实验室质量管理,才能创建质量保证平台,提高社会公开、公平竞争力度,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确保生存和发展空间,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肩负着辖区内传染病控制、免疫规划、卫生监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任【1】。为了履行上述工作任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测实验室必须为社会提供准确、公正、规范、可靠的检测数据【2】。因此,从监测人员的样品采集到质管科的登记流转再到实验室检验全过程以及原始记录的核查、报告的审核、签字、盖章、发放等各个环节需要有严格的质量管理。我们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审准则》编制了完整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各种记录,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了检测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具体做法如下。制定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框架及质量管理网络 作为县级疾控中心,我们依据评审准则的规定要求,结合本中心实际工作制订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作为质量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中心确认定最高领导人为本中心的技术负责人。分管业务领导为质量负责人,各有关业务科室负责人为各自科室的质量保证负责人,对各级责任及各种特殊人员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相关业务科室确定一名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熟悉业务的同志为科室质量管理监督人员,负责本
科内部质量跟踪业务活动全过程,及时发现不合格现象向科室领导反映并采取纠正措施。设立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全中心有关检测质量的日常管理,是整个质量体系建立、运行、改进的中心枢纽部门,起到组织、协调作用。具体工作有:组织质量体系文件和检测技术文件的编审、报批,受控技术的确认,受理检测申请和检测样品调度,样品收发,对检测报告的审核,对不合格者退还相关科室更改,符合要求后交技术负责人签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强制检定仪器设备制定年度检定计划,并具体落实检定、维修和失效报废及仪器设备的建档工作;制定业务人员培训计划、对有关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并考核;协助质量负责人做好中心年度质量管理内审和管理评审;负责全中心技术人员技术档案管理、各种技术资料的收集和管理;组织实验室比对和验证试验;受理质量投诉等。人员管理 人员是实验室最为宝贵的财富,而人员素质和水平对实验室至关重要。在人员管理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1 人员设置作为县级疾控中心,可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一定的管理、监测、检验人员。对各类人员的任职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比如接受过与其工作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具备一定的学历、一定的工作经历和实际工作经验等【3】。
2.2 持证上岗制订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和相应的考核办法,每年对各业负科室及各类人员进行考核评定。对所有从事检测及仪器操作的人员要求持证上岗。由质管科组织所有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经考核
合格后,由上级卫生部门发给卫生检测人员及仪器操作人员上岗证。对新进人员考核合格发证后方可上岗。
2.3 人员培训为保证人员知识更新,业务技术能力不断提高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实验室各级各类人员必须保持常年的、持续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质管科对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制订了培训计划、编制程序文件,按规定实施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建立各级各类人员定期考核制度。
2.4 技术档案质管科建立和管理专业人员技术档案。内容主要包括技术人员学习经历、资格证书、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情况及考核情况、技能、工作经历以及科研、获奖情况记录 等。仪器设备管理仪器设备是实验室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智能化、高速化是检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检测工作对仪器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传统的崇尚个人技艺的检测模式正逐渐成为过去。对于县级疾控中心,尽管资金配备不足,拥有的现代化仪器设备较少,但对现有仪器设备的管理仍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由需要仪器设备的科室提出采购申请计划,经中心领导审批后,统一采购,以确认其技术性能是否符合要求后方可接受,并由质管科做现场验收证录,建立仪器档案。设备投入使用前进行检定、校准或比对。所有检测用仪器设备都要统一建档管理,内容包括:仪器名称、型号、制造厂家、生产日期、购进日期、启用日期、检定日期、使用日期、开箱验收记录、使用说
明书、维护和维修记录等。上述资料由质管科负责建立并移交给中心挡案室统一管理。仪器使用科室设有固定的仪器管理人员,并有相应的仪器管理制度,计量仪器应按照规定周期由质管科负责联系检定,合格贴绿色标签,部分功能合格贴黄色标签,检定不合格贴红色标签。每台仪器的操作规程均编成作业指导书,同时备有使用记录随机存放,供操作人员使用。实验室设施及环境条件要求 为保证检测工作的质量,实验室设施和环境条件必须满足检测工作的需求【4】。它是实验室质量保证的重要方面。实验室设施和环境条件主要考虑实验室工作区域合理布局、通风、照明、温湿度、实验室的洁净度要求、电源的稳定性、可靠接地、电磁屏蔽、无菌条件等是否符合检测工作质量管理的要求。同时考虑停水、停电、防火、防盗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并给予充分保障。实验室配有专门人员对环境条件进行监测、控制和记录。并有良好的实验室内务管理,以确保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质量体系的内审和评审 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内审和评审是质量体系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手段。一般年初制定评审计划,每年至少评审 1 次。由中心技术负责人或质量负责人主持,质管科具体组织实施。编制质量体系审核计划、内容、要求、进度、濒次、审核结果及时报告领导,对不合格项的责任部门发出不合格通知书,责任部门及时调查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纠正措施,并对其实施各种检查,验证纠正后的效果,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通过评审检查,能实事求是地对质量体系运行情况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作出评价,对发现的缺陷要结合工作提出整改措施,限期改进,以促进和改进质量体系【5】。
6、质量管理的促进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具体实施,中心对所有实验室的监测检验工作,都进行了全过程的分折和全过程的控制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制定预防措施,使中心各项工作得以飞跃和发展,监测检验质量大幅提高、客户满意度、社会知明度大幅增长,临床检验、水质检验、食品检验、消毒效果等工作规范有序。xx 年和 xx 年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共二十三个项目的盲样考核取得四项优秀、十项良好、九项合格的优异成绩,受到市、县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赞扬。
目前应清淅地认识到,卫生检测服务终将由系统式行业垄断,逐步变为中介服务而推向社会,进行公开、公平的竞争,实验室资质认定将成为疾病预控制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取具有公认检测资格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实验室质量管理是卫生防病机构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质量管理能增强职工质量意识和业务素质,大大提高卫生机构的科学管理水平。只有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质量体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及检测市场提出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完成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使我们的工作通过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取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篇三:《免疫规划工作县乡村考核用表 xx》 xx 年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工作考核表 被考核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考核日期:年月日考核人员:篇四:
《计划免疫工作各种相关制度》 冷链管理制度 1.遵照执行《北京市冷链管理办法》及《北京市冷链系统管理规范相关规定》。
2.凡发到我单位的冷链设备和器材,所有权归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我单位具有使用权并负责设备的维修和保养,确保冷链设备的正常运转。
3.冷链设备和器材只为免疫预防接种门诊专用,不得挪作它用或任意调换。
4.冷链设备由专人负责,每台设备必须建立档案卡及设备维修记录,做到帐物相符。
5.每台设备专室摆放符合要求,专物专用,必须设置温度计,温度应控制在各种疫苗所需范围内,每天上下班各测记温度一次,完整填写温度记录表,发现温度不正常时及时寻找原因,并快速进行处理,同时做好记录。停电时要记录停电时间,并要保证疫苗存放在所需温度环境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工作要求及标准}.6.冰箱内不得存放尿、便、血等检验品,严禁存放私人食品、药品等其它物品。
7.要保持冰箱内的清洁卫生,冰箱内结霜要定期清除,结霜厚不得超过 5mm,清除结霜时疫苗应存放在适宜温度的冷藏设备内。
8.运输疫苗时,必须使用冷藏设备,包括有疫苗冷藏箱、冰包、冰瓶等;现场进行接种时必须使用冷藏包存放疫苗,同时要记录运输温度
和接种点温度,以便备查。
9.冷链设备负责人要对冷链设备进行监测,随时了解冷链设备运转状态,确保冷链系统良好运转。
10.冷链设备的使用、维修、报废和更新要严格按上级规定执行。
生物制品管理制度 1.遵照并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北京市预防用生物制品管理规范》的有关管理规定。
2.每年应根据北京市免疫规划接种程序、本地区各年龄组儿童数、新生儿出生率、不同制品的规格、每针次使用量及各疫苗的损耗系数,合理制定出第一类疫苗使用和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
3.进货渠道遵循“市→区→医院”的原则,专人负责运输、储存和管理。
4.建立建全生物制品领发登记,出入有账目,做到帐苗相符;每月做好生物制品使用量统计,汇总后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领发登记要记清疫苗的名称、数量、生产厂家、批号、效期、领取日期等,若出现异常反应则有据可查。
6.疫苗必须在适宜的温度下贮存和运输,避免阳光直射。
7.疫苗应按品名、批号、效期分类整齐码放,并按照进库先后、效期长短,有计划地分发,严防冻结、受热、过期或造成失效浪费。
8.接种前必须严格核对要接种的疫苗品种,检查外观质量。凡有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摇不散的凝块或异物、标签不清或无标签、安瓶有裂纹或受过冻结的液体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9.含有吸附剂的疫苗使用前,必须充分摇匀。
10.安瓶开启后,未吸取用完的疫苗应盖上消毒干棉球;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一小时未用完时,应将疫苗废弃。
11.预防用生物制品接种时应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进行告知,推荐制品必须执行自费自愿的原则,家长在告知书上签字后方可接种。
免疫接种服务管理制度 1.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儿童基础免疫,合理安排接种周期和门诊日接种量。
2.及时建卡、建证,及时预约接种通知,宣传免疫预防知识。
3.根据卫生部规定的儿童免疫程序,于接种日前确定好应接种对象,并提前通知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
4.根据本次各疫苗应接种人数计算好疫苗用量,同时准备好一次性注射器,并做好其它接种器材的消毒和准备工作,包括药匙、水杯、碘酒、酒精等。
5.接种现场要准备好体检用品,包括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压舌板等,同时要备 1:1000 肾上腺素针剂及抗过敏药物,6.接种室外标志醒目,室内应宽敞、明亮、清洁、保暖、通风,并设候诊和观察区。优先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不与其它疫苗联合免疫,保持正确的时间间隔。{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工作要求及标准}.7.接种要按操作规程进行,核对接种对象、询问儿童健康状况,包括既往病史、过敏史和接种疫苗的反应史,凡有禁忌症的儿童不予接种
或暂缓接种,并在接种证和卡上做好记录。常规疫苗与季节性疫苗分日接种,卡介苗转日、专室接种。
8.掌握各种疫苗接种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接种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即:检查接种卡、接种证、接种禁忌症,核对接种对象姓名、性别、年龄、疫苗名称、接种针次、接种剂量和接种部位。接种时穿戴工作服、帽、口罩,佩带上岗证 9.接种完成后,告诉儿童家长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同时接种对象要在现场观察 15—30 分钟后方可离去。
10.正确记录接种疫苗的年、月、日,批号、剂量及接种医生签名。
11.若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事故,除应及时做好必要的处理外,同时要立即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档案资料管理制度 1.指定专人每年将各种资料整理分析,编号装订成册,妥善保管。
2.收集的技术文件材料要及时、准确、完整,收集技术文件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统一要求。
3.收集的技术文件材料在时间上要连续,内容上完整,数据资料要准确,不得擅自转移和销毁。
4.档案要按卷、册或盒等形式存柜存放,按分类、编目和编制的档案目录来管理。因工作需要更换管理人员时,要做好交接工作。
5.要根据档案不同价值确定不同的保管期限,一般为永久和定期两种。
6.档案资料项目应包括文书资料、基本资料、专业总结分析、疫情资
料、免疫接种资料、生物制品管理、冷链、简报、业务培训及杂文等与免疫规划有关的资料。
7.所有资料禁止使用复写纸、铅笔、圆珠笔,可以打印、钢笔、签字笔填写。
8.要用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写出总结,提出科学依据以指导工作。
9.每年二月底前免疫预防工作人员要将上年的各种资料按时归档,装订成册,规定上报的资料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上报到上级单位。
免疫服务工作人员管理制度 1.免疫服务工作人员要达到中专以上学历,并持有行医职业证书、免疫服务上岗证书。从事免疫服务工作时随时佩戴上岗证,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 2.每年制定人员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法,确保培训计划的实施。
3.免疫服务人员每年须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新上岗人员须接受岗前培训,取得免疫服务上岗证前不可独立从事免疫服务工作,无免疫服务上岗证的人员不可从事免疫服务工作,调离免疫预防工作岗位时免疫服务上岗证须及时上交、注销,上岗过期、遗失或损坏的,应立即申请补办。
4.预防免疫专业人员定期参加区疾控中心、卫生局组织的业务培训,注意更新知识,学习计划免疫基础理论,熟练
内容仅供参考
第二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团支部工作计划
某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团支部工作计划
(注:某某指某地,以下相同)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为了做好团支部的各项工作,提高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技术素质,团结全体青年、团员,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扎扎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将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增加团组织的凝聚力及感召力,密切配合区、局团委及党支部各项工作,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现将新的一年我团支部工作计划如下:
一:继续加强团员、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建设新北京,办好新奥运,把北京建设成一个绿色首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加强国情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尊心,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认真执行上级团委和中心党支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带领广大团员、青年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疾病预防事业贡献力量。
三:为了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我们将组织各项活动,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让每一个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以便能更好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1﹑3月份:为了纪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40周年,配合区、局团委开展“学雷锋大型公益活动”,继续深入持久的开展学雷锋活动,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将学雷锋活动推向新的高潮。
2﹑4月份:以“春天的某某”为主题,组织全体团员、青年踏青。在桃花烂漫的季节里欣赏某某的春天,放松紧张的心情,缓解工作压力,以便投入到更紧张的工作当中去。
3﹑5月份:5月4日是我们青年人的节日。纪念“五四青年节”,继续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时刻不忘祖国,以建设祖国为己任。
4﹑7月份:进行“不忘国耻”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组织团员、青年参观卢沟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励振奋广大团员、青年投身祖国建设,时刻不要忘记落后就要挨打。
5﹑10月份:金秋十月,和风飒爽,组织团员、青年赏某某美景,感受丰收季节的喜悦。
6﹑12月份:组织团员、青年进行联欢活动。四:做好党组织的后备力量
1﹑对团员、青年、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章培训,做好党团工作的衔接,积极动员团员、青年要求进步,向党组织紧密靠拢。
2﹑“推优入党”工作
对党组织和共青团工作高度负责,严把质量关,将优秀团员推荐做党的发展对象,提高团员、青年的政治思想素质,为党组织输送合格人才。
搞好团组织的各项工作,最终目的是把广大团员、青年团结在团组织周围,提高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觉悟,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扎扎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光发热。
某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团支部
第三篇:承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工作计划
承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〇一八工作计划
2018,在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按照上级业务部门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方案要求,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方针,结合我县工作实际,为进一步夯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基础,努力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及时处理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全县人民身体健康,顺利完成全年工作任务指标,特制订2018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本着预防为主的方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扎实做好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工作,努力提高疾控队伍的整体素质,及时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继续夯实免疫规划基础,努力控制重大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落实慢病、地方病系统管理,以规范职业病防治为重点,逐步开展职业危害检测,强化食品安全检测。
一、基础工作
在县财政支持下,计划在县妇幼保健中心建设数字化接种门诊并投入使用,为县城群众提供健康支持。逐渐改善办公环境,力争实现环境美化、硬化;完善各项措施,建立制度,实行政务公开,承诺优质服务,争创文明单位。
二、免疫规划工作
继续夯实免疫规划基础工作,加强系统资料管理工作,各种疫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5%;强化接种门诊建设,普及乡镇接种门诊工作,按照市统一要求,规范接种门诊行为,坚持乡镇门诊周接种、县接种门诊日接种。做好人员培训,所有人员持证上岗,努力减少异常反应的发生。加强对第二类疫苗的管理,按省市统一要求,认真开展有针对性的二类疫苗接种工作,以防止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加强冷链系统管理,完善各种登记、记录,保证疫苗运输、储存、使用。
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接种证查验工作,加强对适龄儿童的管理,儿童上卡率、建证率达100%,卡、证、表一致率100%,逐步提高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工作的知晓率。
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传染病防治: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努力控制传染病的发病率,进一步加强针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接到疫情报告,迅速出发,及时处理疫情,防止疫情蔓延,保护群众健康。
认真开展主动监测工作,完善网络报告系统,加强网络直报人员的培训,减少责任事故的发生,防止“0”报、漏报、错报现象的发生,发现疫情立即按规定时限上报。
1)艾滋病防治:做好项目工作,按照项目要求,认真完成各项指标,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使用。
2)结核病防治:加大结核病防治工作力度,规范督导结核病防治各项工作。
3)地方病防治:继续开展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鼠疫及布病防治工作。加强碘盐监测,防止无碘盐进入我县市场,继续对监测点校开展监测,根据儿童甲状腺生理肿大情况,制定防止措施。按市里要求,碘盐监测率100%,合格率95%以上。
4)慢性病防治工作:继续巩固慢病示范区工作成果,进一步创建慢病防治示范单位,规范慢性病病人管理,落实慢病防治各项工作。认真完成国家心血管疾病监测项目,规范资金使用。
四、公共卫生工作
做好职业卫生防治工作,在各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及时完成对全县公共卫生场所从业人员及触尘触害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及档案建立工作。努力争取完成职业危害监测资质的验收;配合其他部门工作,做好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对所有前来我中心体检人员,热情服务,认真免费检查,及时发放健康卡,对体检不合格人员,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完成对全县境内所有涉及范围的单位及个人检测任务,出具规范的报告单。为全县所有工矿企业、饮食服务行业、学校等单位建立档案,做到底数清,档案全。
五、健康教育工作
认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以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为重点,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以防病信息形式逐步普及宣传范围,实行健康干预。及时反馈上报信息,与其他部门合作,开展多种形式宣传,实现控制疾病传播、保护群众健康的目标。
六、其他工作
完成全县消毒、杀虫、灭鼠工作的指导及所有检测检验任务,完成上级交给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财务运转符合管理要求,无违纪、违法现象发生。
七、具体业务指标
儿童建卡率 100% 儿童建证率 100% 各苗合格接种率 95% 艾滋病人管理督导率 100% 碘盐监测率 100% 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处理率 100%。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第四篇:2008年襄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计划
2008年襄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计划
2008年是疾控中心开篇之年,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开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新局面,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结合我中心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切实抓好重大疾病防治,努力减轻传染病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危害,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以深入开展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年为基础,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为依托,深化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内涵建设和工作规范化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原则
1、立足“二个定位”:一是定位于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力争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发展进入全省同类地区的前列;二是定位于构建“和谐疾控”,关注民生,努力实现“健康中国2020”卫生战略目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卫生服务。
2、紧扣“三个适应”:一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二是适应人民健康需求;三是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3、狠抓“两个重点”:一是疾病控制中心能力评估和建设;二是加强重点疾病防治力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
4、提高“三项能力”:一是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二是增强竞争能力;三是提高服务能力。
5、实现“总体目标”: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升疾控中心综合实力。
三、主要目标
(一)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内外部运行和协调机制
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不断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新体系。一是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二是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市、区、乡镇(社区)三级预防保健网络,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措施;三是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强化科学管理,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四是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正确处理疾病控制机构与城区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机构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建立使疾病控制工作运转有力、和谐顺畅的新体制。
(二)快速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提高应急预警能力和指导评估能力
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卫生应急工作,在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对。
1、以《传染病防治法》、《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等为依据,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疾控机构的职责和任务,依法、科学、规范地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直接面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业务指导,提高防保人员、公共卫生管理员、联络员的业务素质。
2、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各类应急预案的要求,依法开展卫生应急工作,完善部门协调,规范事件信息报告,进一步加强中心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现场应急防控队伍和物资储备等工作,充分发挥应急办的组织协调功能。认真学习《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预案》等,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修订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并有效运行,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理等技术培训和防控模拟演练,有计划添置必要的防控装备和设施,一旦发现疫情及时作出响应,疫情处置率100%。
3、加强对医疗单位疾控工作的指导与考核,按照上级提出的指导原则,认真制定计划,定期上门督导,加强医防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提高疾病控制工作质量。
4、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各类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监测哨点的工作,建立和完善疫情公共信息平台,完善疫情信息管理,加强公共卫生信息预测分析,增强预警预报和快速反应能力,对疫情网络直报确定专人实行定时监控,按时审核,加强主动搜索,及时分析和预测全市疫情动态变化,加强疫情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工作。每月编写《疫情动态》、《防病要点》,疫情和突发公卫事件规范报告率要达到95 %以上,力争使我市疫情报告质量达到全省先进行列。
进一步规范各类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的监测工作。
(三)以重大传染病防控为重点,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1、继续抓好以非典、人禽流感、霍乱为重点的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不明原因肺炎监测,严格不明原因肺炎省、市、县和报告医院四级专家会诊制度、疫情报告制度、流行病学调查制度和采样送检制度。二是按照有关预案的要求,一旦发现非典、人禽流感、预警病例,迅速做好病例的隔离、现场处置、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工作。三是加大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流脑、乙脑、伤寒、疟疾等疾病的监测力度,掌握疾病分布规律,落实各项监测指标和任务。四是加强鼠疫防控工作,抓好预案和技术方案的制定,以及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工作。
2、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工作措施
认真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湖北省艾滋病防治暂行办法》和《湖北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措施。
⑴建立和完善艾滋病防治工作目标管理机制,做到各级各部门目标明确,责任清晰,制度健全,工作规范,经费落实。⑵加强宣传教育。利用“世界艾滋病日”广泛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通过各种媒体和各种手段,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形成立体宣传网络,做到县县有公益广告,乡乡有宣传专栏,村村有宣传标语,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⑶加强疫情监测。重点对注射吸毒、卖淫嫖娼、性病门诊就诊者、既往有偿供血者、长卡司机、羁押、劳教人员、外出打工返乡人员、大型工地外来民工、出国务工人员、男男同性恋等人群进行监测,全年检测高危人群5万人。建立、落实性病患者必检、娱乐场所服务人员半年一检、征兵体检、手术前、输血前、分娩前以及监管对象入监、入所前例行检查等常规检测与筛查制度。全面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孕妇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率达到95%以上,对所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人员85%以上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
⑷积极救治、救助感染者和病人。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全部实施医疗救助,救治率达100%。建立健全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基本卫生服务体系和免费抗病毒治疗及药物发放管理体系,继续为基层培训抗病毒治疗专业人员。探索艾滋病感染者生产自救模式,加大救助政策的落实力度,使每位感染者和患者都能得到关爱和救助。
⑸健全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加强培训和现场指导,全面推进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当地75%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在全市推广实施娱乐场所100%安全套使用项目,确保娱乐场所宣传材料摆放率、同伴教育实施率、从业(服务)人员检测率达80%以上,安全套供应机制健全。
⑹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科研。继续做好全球基金项目、红丝带中心、国家和省综合防治示范区等国际国内艾滋病防治项目工作,加强合作,争取更多的项目落户襄樊,促进我市艾滋病综合防治与科研工作的开展。
3、认真做好地方病防治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和《湖北省2006~2010年地方病防治规划》,切实落实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按照《湖北省碘缺乏病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认真开展碘缺乏病监测;二是根据《湖北省消除IDD评估方案》要求开展消除IDD评估;三是配合水利部门做好水源型氟病区的改水降氟工作,开展饮水型氟中毒防制效果监测;四是认真做好第十六届“全国防治碘缺乏病防治日”宣传工作,大力开展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
4、切实抓好以疟疾为重点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一是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防治原则,切实落实以控制和消灭传染源为重点的综合疟防措施。加强疫情报告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疫点,加强发热病人血检、报告及督导检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监测,严格控制恶性疟的传入,有效控制暴发疫区疫情和高发疟区疫情,防止疫情扩散。二是认真做好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管理工作,指导疟疾疫情监测。三是根据《湖北省寄生虫病防治“十一五”规划》要求,进一步完善各地消灭丝虫病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做好历史病人的追踪观察、血清学监测,慢性丝虫病病人调查和建档,推广慢性丝虫病照料工作,巩固消灭丝虫病成果。四是做好肠道寄生虫病防治,根据肠道寄生虫人群带虫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防治工作。
5、巩固麻风病防治成果
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卫生厅《关于基本消灭麻风病后期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强麻风病防治机构的建设和麻风病管理,不断改善麻风病人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加强疫情监测,全面落实麻风病综合防治措施,提倡报病奖励,积极早期发现病人,对新发现的麻风病人的诊断、治疗、疫点的处理达到准确、规范。对现症病人实施落实联合化疗,提高病人治愈率。对现症病人和愈后5年内的病人进行监测及密切接触者进行体检,在重点地方开展线索调查
6、进一步推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争取在工作上有所突破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有关慢病防治工作规划,以及《湖北省2003—2010年精神卫生工作规划》、《湖北省2004—2010年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湖北省2004—2010年口腔卫生保健工作实施计划》,结合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和农村卫生工作,根据慢病防治综合试点基线调查查出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找出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措施。认真总结各综合防治试点工作经验,重点开展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慢病防治工作的开展。积极探讨多部门协作、有效干预、多方筹资和高效运转机制,不断调整防治策略,创造慢病工作新的模式,促进社区慢病有效防控措施的推广应用。同时加强对省级死因监测点的指导工作。
7、加强消毒监测和病媒生物监测工作
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加强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公共场所和消毒产品的消毒监测,做好疫源地的消毒处理工作。
建立协调工作机制,不断加强监测设备的更新,对市区各级医疗单位开展一次消毒监测工作,努力降低院内感染率,不断提高消毒监测的执法力度,建立襄樊市消毒监测的数据资料,为规范医疗机构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二级以上医院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厂矿医院、个体诊所等医疗机构监测覆盖率达到80%以上。
深化除“四害”技术服务,做好病媒生物监测、分类鉴定与标本制作等工作。做好全省监测点工作,建立我市病媒生物监测基本信息,完善和拓展疾控业务范围。
8、加强项目管理工作
加强项目管理,按时完成中央、省级和国际合作项目的各项任务。加强督导检查,加快中央和省转移支付疾病预防控制项目专项资金执行进度,提高执行效益,保证项目资金的安全和使用效益,促进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
一是按计划完成国家级流感监测点工作任务,完成500人份标本的病毒分离、鉴定,分离流感病毒株7株以上。二是做好疫苗冷链运转,襄樊市城区所有接种服务单位为目标儿童全年提供不少于6次计划免疫服务,12月龄儿童“四苗”接种率大于85%。三是加强狂犬病的疫情监测,做好狂犬病易感人群的管理。四是采取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使城区乙肝发病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有显著下降,减少由乙肝引发的肝硬化病人和肝癌病人的死亡。五是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项目管理,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救治艾滋病病人,为艾滋病患者及家庭提供救助。六是每月按时完成城区和乡镇病媒生物监测、分类鉴定与标本制作工作。
(四)认真执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进一步提高免疫接种质量
贯彻落实《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加强常规免疫规划工作,规范预防接种行为,尤其是流动儿童常规免疫工作。一是加强免疫接种规范化管理,推行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力争2008年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完成规范化建设工作。积极做好扩大免疫接种工作,争取政府对扩苗工作的经费预算支持。加强计划免疫疫苗及其冷链运转的科学管理,认真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和处理。进一步完善冷链建设、切实做好扩大免疫规划冷链设施的补充和更新。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的督导和管理,组织开展接种门诊(点)复核,使全市的免疫规划工作再上新台阶。二是加强AFP系统的监测,提高AFP系统的敏感性,提高识别脊灰野病毒输入及快速处置的能力,全市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大于1/10万,AFP病例的各项监测达到省规定要求,根据省卫生厅要求安排组织开展重点地区强化免疫活动,保持我市无脊灰状态;三是加强麻疹监测与控制工作,完善麻疹监测系统,加强市级麻疹实验室网络工作;开展麻疹血清学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时处理或指导下级处理疑似麻疹暴发疫情。继续完成第二阶段(2008年4月1日至6月30日)疑似麻疹、风疹病例实验室分类研究项目,失访率控制在15%以下。四是加强新生儿破伤风监测,完成12次新生儿破伤风监测与报告工作,新生儿破伤风监测个案访视率达100%。五是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建设。2008年完成全市预防接种信息网络建设工作,实现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网络管理与信息共享。以实施信息化管理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服务形式,提高接种质量,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规划、硬件配置和业务培训,争取如期启用,通过较短时间的努力,力争实现接种管理信息化、业务资料电子化、监测系统自动化、接种服务便民化。儿童建卡发证和接种合格率达到95%以上;六是加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把流动人口的免疫接种纳入常规免疫之中。完善人口资料,及时掌握人口变动状况,搞好查漏补种,消除免疫空白;七是按照《预防接种管理规范》的要求,组织开展全市免疫规划监测工作,控制免疫规划针对疾病,及时处理免疫规划相关疫情;八是继续实行《2006—2010年全国乙肝防治规划》,组织开展1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和高危人群乙肝疫苗接种,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降低全人群乙肝表抗携带率。在做好常规免疫的基础上,有计划实施扩大免疫预防,严格生物制品的供应管理。七是组织开展全市计划免疫人员培训、督导检查、健康教育等工作。
(五)强化服务意识,加强预防性健康体检工作。
积极探索健康体检新模式,认真履行《预防性健康体检服务承诺》,扎实开展“优质体检服务月”活动,转变思想,为健康体检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做到“优质、快捷、方便”,进一步优化服务环节,树立良好窗口行业服务形象。
1、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工作
认真落实由卫生监督局执法中所需要办理健康证的全市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工作。作好健康体检原始记录登记整理及计算机录入工作,实行档案化管理。
2、作好樊城体检站的建设工作,方便樊城区群众。
3、配合公共卫生科作好学生体检和全市600名放射工作人员体检工作。
4、配合艾滋病防治科,对特定人群(公共场所服务人员)进行性病(梅毒)检测,并将血样送至艾滋病监测中心进行检测。
(六)进一步提高实验室检测诊断能力和管理能力,不断扩大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预防医学服务
1、充分利用日元贷款和国家转移支付对中心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做好省级疾控实验室能力建设评估工作,力争进入省级重点实验室。
2、提升卫生技术服务能力,扩大各种危险因素监测,抓好监测技术管理和服务,定期开展饮用水水质监测。
3、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做好监督评审的各项准备,继续开展质量体系文件的宣传,重点加强技术管理层、实验室关键人员、检测人员的培训学习,定期组织内审、管理评审和质控活动。严格实验室生物安全、化学危险品的管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高应急检测能力,为疾病控制做好技术支撑。
4、加强质量控制工作,完善制度,完善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把质控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严把质控关。
(七)全面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进一步提高宣传发动能力和沟通能力
以健康教育为先导,真正把健康教育作为一级预防措施的手段来抓,按照《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要求,利用各种载体,制作、征订发行宣传资料,进行集中式、联动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声势、扩大影响、提高效果。进一步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将面向大众的宣传教育和对特定人群的健康教育、大型宣传活动与经常化的工作、专业技术机构宣传与媒体宣传有机结合起来,使疾病预防控制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在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重点抓好非典、人禽流感、艾滋病、计划免疫、季节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为主题的健康教育。协助抓好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常规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学校行”活动,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全面普及传染病特别是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大力倡导“小手拉大手”的活动,让学生把防病知识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传播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学校健康教育课开课率达100%。积极开展宾馆娱乐场所服务人员、流动人口和中小学生等各类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采取行为干预等方式,全面提高大众防病意识。抓好平常“卫生日”的宣传咨询,在主要场所设置公共卫生宣传栏和公益广告,不断提高居民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八)加强科研培训技术指导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一是筑巢引凤,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二是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在职职工的再教育,培养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三是加大科研力度,营造一种科研氛围,强化科研意识,每年争取1—2个科研课题立项和科研鉴定,并获得政府科技进步奖。提高单位科研能力水平,提升疾控中心科研地位。
(九)规范后勤服务及综合管理工作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中心行政和后勤管理,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加强物资采购、来客就餐和车辆管理,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审计。
2、做好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强各类安全防范,防止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确保工作、生活秩序井然。
3、做好档案管理和卫生统计工作。做到全面、及时、科学、准确、规范,并力争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4、严格执行收费政策,规范收费行为,定期检查,保证收费的到位率;强化内部监察审计工作,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为其他科室搞好服务。
5、加强计划生育、群团和老干部工作。全面落实计划生育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的作用,为老干部和全体职工创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
(十)加强三个文明建设,提升单位整体形象
1、认真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持久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扎实开展文明行业示范岗、青年文明号的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双联双促”活动和对口帮扶工作,提高职工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优质服务意识。
2、狠抓干部作风、机关作风和工作作风,树立执政为民的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作风严谨、优质高效、廉洁自律的干部职工队伍。
3、深入开展反腐败和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活动。要继续把宣传教育工作贯穿于专项治理工作始终,进一步查纠不正当交易行为,着力解决自查自纠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查处大案要案,切实抓好规章制度的落实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积极进行探索、创新,抓好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专项监控工作,探索建立防控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长效机制,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落实政务公开、事务公开、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各项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4、加强文明细胞与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巩固创建文明单位成果,向市级最佳文明单位的目标迈进。
四、主要措施
(一)深化改革,科学管理,增强疾控机构活力
深入开展疾控中心管理年活动。以管理促发展,从管理要效益。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的发展观,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理念,实施科学化管理。
一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岗位绩效激励机制,健全和落实岗位责任制,实行岗位、绩效取酬,全面推行聘用制管理。强化管理创新,明确职能定位,提高工作效能。
二是加强目标任务管理。强化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综合目标和项目目标责任制为主的管理模式,明确各科(室、所)目标任务,强化职责,责任到人,定期考核、检查,强化两级管理,推行绩效工资,健全奖励激励机制。
三是强化质量管理,规范工作行为。深化对疾病控制工作规范的学习,加强检查考核,强化责任追究,严格质量管理,增强质量意识,确保各项工作稳步前进。
四是改进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强综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化建设,在实现集群办公系统、国家疫情管理信息系统、疫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疾病控制机构基本情况报告系统等业务工作的网络化基础上,拓展范围,逐步建立和完善自动化办公系统、儿童计划免疫管理信息系统、慢病信息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包括门诊收费系统)、卫生检测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建设具有现代技术的、准确、高效的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进行高效而科学的管理,克服没有详细基础资料作依据的经验管理弊端。2008年科学管理的重点将放在规章制度的完善和执行、业务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录入计算机上并实施计算机管理上。
业务基础数据包括:全市医疗机构明细情况、学校基本情况、计划免疫相关基础数据、艾滋病相关基础数据、慢性病相关基础数据、卫生监督监测单位基础数据等。
在全面掌握服务对象基础数据基础上,对计划免疫接种、监测、收费等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实施实时评价。
(二)加强能力建设,打造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专业品牌
能力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能力建设和技术能力建设。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着力提升疾控人员十个方面的能力,即战略规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项目执行能力、检验诊断能力、信息管理能力、预测预警能力、调查处理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应用研究能力、督导评价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需要,更好地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基层。
重点从人力资源建设、实验技术能力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打造一支装备精良、技术过硬,作风扎实的疾控队伍。
1、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素质。
一是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紧缺专业技术人才改善人员学历、职称和专业结构;2008年中心将引进1-2名一类本科检验专业应届毕业生。
二是以人为本,提高疾控工作者个人能力,发挥人才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机构整体能力。
三是积极推行带薪离岗学历教育,通过组织开展有计划的在职人员岗位技能培训,举办各类专业知识讲座,组织骨干人员进行专业技术进修,建立新进单位人员带教制等多种方式,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社会工作能力。四是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完善人才队伍培养机制。确定一批重点专业,加强对业务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锻炼,造就一批政治和业务素质过硬的中坚力量。特别要加强现场流行病学、实验监测检验、具备临床医生资格又有公共卫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懂技术、会科学管理的工作人员的培养。加强科研培训,设立重大贡献基金,实行奖励制度,扩大对外影响。
2、不断加强实验技术能力建设。
在疾控机构能力建设中,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是个关键。实验室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实验室的能力是人员素质、技术水平、仪器设备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综合实力。仪器设备的添置既要适度超前,又要避免资源浪费,要进行充分论证,科学选型,检验工作人员要加强检测新技术应用性研究,不断提高新技术含量,要为在日常检测,尤其是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样品检测赢得时间。要结合当前卫生防病工作需求和工作实际,有计划地拓展检测新项目,进一步提高检测设备的利用率。认真抓好管理体系的组织执行和反馈纠正,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努力为社会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3、加强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从各方面筹集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更新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改善条件,加强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建设,将确认实验相关项目列入中心质量管理体系中,提高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能力。
4、有计划地开展科研工作。
结合工作实际,依托相关项目,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目前已确定的合作科研项目有: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合作的“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施工人员HIV/AIDS防治项目”、襄樊市全球基金艾滋病合作项目“在建筑工地对外出打工返乡人员开展行为交流改变和健康促进活动”等。急传科、免规科、性病艾滋病防治科、地病科、检测科等重点科室和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拟定1-2项科研计划,力争近两年内有2-3项科研成果。
(三)继续在中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四争”活动。将“争创‘五好’班子、争当‘五型’干部、“争创‘五好’科室、争当‘五型’中层干部”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造就一个团结、务实、开拓、进取、廉洁、奉献的优秀领导集体。
(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
加强与国际间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扩大交流,不断引进更多的卫生项目资金,造福襄樊人民。
(五)积极争取政策,强化行政干预。
积极主动地向上级领导、政府及相关部门汇报工作进展,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争取各级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争取政策,解决项目经费配套等问题。
第五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条目说明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条目说明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卫生事业发展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需要,加强和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程项目决策水平与建设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保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效实施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等职能,制定本建设标准。
本条阐明了本标准的编制目的。
第二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要求,适应和满足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服务的需求,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现状与发展的关系,坚持科学、合理、适用、节约的建设原则,在保证基本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工艺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同时应充分考虑节约投资和降低运行能耗的因素,更好地保证和发挥项目的投资效益。
本条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三条 本条明确了本标准适用范围及其作用。本标准除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提供依据外,也为其他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如独立设置的职业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及各种地方性疾病等预防控制机构相关功能用房建设提供了参照依据。
第四条 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中,应重视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进行改建、扩建的时候,应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充分利用。
第五条 本条明确了本建设标准与国家现行的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定额、指标的关系,凡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工作有关的,均应认真贯彻执行。
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六条 本条阐明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规模确定原则。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内容、工作量有所不同,因此建设规模也不尽相同。
第七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的基本工作任务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疾病预防与控制、疫情收集与报告、监测实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业务培训与保障、技术管理与服务等。主要职能和工作内容、项目见卫生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能》。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构成根据履行基本职能、完成基本任务的需要确定。
第八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用房,根据职能分工、开展工作、满足功能、完成任务的要求,分为基本实验用房和特殊用途实验用房。
基本实验用房,指对应职能分工、满足必须开展的基本工作任务所需的实验用房,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理化、毒理、消毒与病媒生物、放射等各类基本项目功能实验用房,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日常工作的基础。其建设规模应根据满足基本功能、完成基本疾病预防控制任务,同时兼顾未来发展的原则确定。
特殊用途实验用房,指根据地区卫生发展规划、本单位技术水平和实际工作需要进行设置的,功能针对性较强、条件要求较高、结构较复杂、投资较大的实验室,如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二噁因实验室、电子显微镜实验室、SPF级实验动物房、等离子光谱/质谱仪检测室等,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满足开展基本工作的基础上,提升工作水平、解决深层次问题、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所需设置的实验用房。其建设规模应根据辖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单位技术水平确定。
业务用房,是指开展卫生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能》明确的业务工作,除实验用房部分之外所需的工作用房。其建设规模应根据完成基本业务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进行确定。
保障用房,是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常开展工作所不可缺少的,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起辅助支持作用的功能用房,包括实验用品库房、一般化学试剂库房、毒害性物品库房(剧毒品库)、易燃易暴物品库房、腐蚀性物品库房、应急物资贮备库房、冷库、中心供应站、污水处理设施、配电房、泵房、车库、消防设施及其他建筑设施用房等。其建设规模应按完成基本工作任务、保障卫生防病机制正常运转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单元及其建筑面积进行确定。
行政用房,包括领导办公室、中心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纪委办公室、人事部、财务部、档案室、工会、消防安保、后勤管理部、保卫部等功能用房。建设规模参照国家关于办公用房建设的要求,根据人员编制数核定。
第九条 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小而全的建设模式逐渐淘汰,充分利用社会化公共服务资源已成为趋势。
本条阐明了配套设施建设原则。
第三章 建筑面积指标
第十条 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面积指标是编制组根据全国28个省级、132个地市级和456个县区级共616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状情况调查结果和理论测算确定的。
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规模按功能需求与人员编制,由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后确定。
第十一条 各类工作用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是在省、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类工作用房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卫办疾控发[2004]108号《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中实验用房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省级不少于41%,地级不少于40%,县级不少于35%的规定,以及开展各项基本业务工作的需要,结合专家综合分析评估确定。
一、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职能分工应建立下列功能实验用房:
1.省级:BSL-3/ABSL-3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肠道细菌检测实验室,食源性病原菌分离鉴定实验室,呼吸道病毒实验室,肠道病毒实验室(含脊灰实验室),HIV初筛、确认实验室,结核病参比实验室,地方病(含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实验室,寄生虫病实验室,消毒实验室,杀虫实验室,食品、化妆品、水质、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微生物实验室,霉菌分离及鉴定实验室,虫媒病毒实验室,毒理室及感染动物房,放射防护检测实验室,职业卫生检测室,化学毒物及毒素检测实验室,普通理化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等。
2.地级: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血清学实验室,肠道菌实验室,食源性病原菌分离鉴定实验室,HIV初筛实验室(确认实验室按国家规定设置),结核病参比实验室,地方病实验室,寄生虫病实验室,消毒实验室,杀虫实验室,食品、化妆品、水质、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微生物实验室,霉菌分离及鉴定实验室,放射防护检测实验室,职业卫生检测室,常见化学毒物检测实验室,普通理化实验室等。
3.县级:血清学检测实验室,食源性病原菌及肠道菌分离鉴定实验室,HIV初筛实验室,结核病实验室,地方病实验室,寄生虫病实验室,食品、化妆品、水质、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微生物实验室,职业卫生和放射防护检测室,理化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等。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1.省级:开展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菌、病毒、霉菌及其他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生物恐怖、中毒事件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食品、水、空气、涉水产品、化妆品等的微生物检测,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健康相关物品微生物检测,寄生虫病中间宿主的种群鉴定和密度测定,寄生虫病中间宿主和虫媒的抗药性测定,作业场所、公共场所、生活居住环境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食品、化妆品、涉水产品的安全性检测,消杀产品和卫生产品卫生质量分析,健康相关物品材料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分析,大型医用设备应用质量检测,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农药中毒事件毒物分析,化学污染事件因素检测分析,核恐怖、放射污染事件因素检测分析,急性、亚急性、亚慢性与慢性毒性试验,刺激性与过敏性试验、致癌与致畸毒性试验,营养与保健食品功能评价,化妆品功能评价,其他健康相关物品有关功能评价等。
2.地级:开展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常见细菌、病毒、霉菌培养分离鉴定,生物恐怖、中毒事件微生物培养初步分离鉴定,食品、水、空气、涉水产品、化妆品等的卫生质量检测,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健康相关物品微生物检测,寄生虫病病原学检测,寄生虫病中间宿主的种群鉴定和密度测定,寄生虫病中间宿主和虫媒的抗药性测定,作业场所、公共场所、生活居住环境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饮用水和水源水质分析,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农药中毒事件毒物及化学污染事件因素检测初步分析等。
3.县级:开展免疫学、生物化学实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常见中毒事件微生物培养初步分离,食品、水、空气、涉水产品、化妆品等的微生物检测,寄生虫病病原学检测,寄生虫病中间宿主的种群鉴定和密度测定,作业场所、公共场所、生活居住环境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饮用水和水源水质分析,常见毒物和化学污染因素的初步分析等。
第十二条 特殊用途实验用房,不限于附表1所列项目,应根据地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单位技术水平和实际需要另行设置。
本条明确了特殊用途实验用房建筑面积计算的依据,具体建筑面积应根据专业特点、实验要求、建筑形式等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三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和教学用房的建设规模,根据卫生部(83)卫防字第61号《颁发试行<卫生防疫站工作制度>等六个文件的通知》附件四《各级卫生防疫站建筑标准(试行)》中“凡承担教学实习任务的卫生防疫站可按编制每人增加1M(上标2-3M(上标2)的建筑面积”的规定,并换算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为3%-8%基础上,结合教育部门《一般高等学校<校舍规划面积定额>》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现状确定的。
第四章 建设用地指标
第十四条 本条规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用地原则。
第十五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宜满足建筑密度小、朝向好、间距较大、自然通风顺畅、绿化率高的要求,以便实验室废气的处理排放、稀释与扩散,同时便于合理安排具有不同区域特性要求的人流、物流以及满足实验室其他有关特性的要求,避免或减少交叉污染。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用地,包括基本实验、业务、保障、行政、特殊实验、教学培训用房以及配套设施和场地的用地。
第十六条 确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绿化用地原则。
第五章 规划布局
第十七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选址,应在执行国家有关政策与节约投资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便于服务社会,避免对外界产生不安全影响以及防止外界不良干扰等要求。
第十八条 由于实验用房专业性强,功能特殊,同时具备一定的生物(如病毒、细菌)、化学(如各种有毒物品)、物理(如放射物)安全性,对建筑结构、通风、空气调节、水电、人流、物流等有特定要求,因此,实验用房不宜与其他功能用房混建。
对于毒理(包括动物房)、理化、微生物等不同类别的实验建筑,由于实验内容与安全特点不同,如:毒理(包括动物房)实验室具有恶臭气体散发,微生物实验室具有生物安全隐患,理化实验室具有化学有害物产生等,需避免相互交叉污染或干扰;同时,由于不同类别的实验建筑对室内空气环境的工艺性要求不同,如:动物房通常需要进行全面净化,理化实验室普遍需要有效通风等,需设置具有相应特点的工程管网,微生物实验室中许多用房需要设置负压或进行净化。因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宜采取分散布局形式,不同类别的实验建筑宜独立设置,如分别设置毒理楼、理化楼、微生物楼等。
在总平面布局时,由于实验室常有不良气体排出,因此实验用房宜设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并根据各类实验用房排放的气体特性以及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大小,从上风向向下风向,宜按照毒理、理化、微生物依次排列,以降低对其它建筑物内空气的污染。
本条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各类功能建筑的分区以及各分区之间的联系与分隔提出了原则性要求。
第六章 建筑标准
第十九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筑设计,在满足工艺性和功能性特点的要求下,按照科学合理、安全卫生、经济适用的原则,尽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第二十条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各类实验过程中,常会产生各种有毒、有腐蚀性、异嗅及易燃易爆的气体。这些有害气体需要及时排出室外,避免造成室内污染,保障实验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实验用房通风是实验室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自然通风是实验用房全面通风的一种重要方式,自然通风主要依靠开启门窗来实现。因此,有实验用房的建筑物不宜采用玻璃幕墙,宜采用窗下墙形式。在建筑设计时,应尽量考虑扩大外窗及其可开启的面积。自然采光对于实验用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实验人员的视觉判断,而且让自然日光进入实验用房将会改善每个空间的形象与品质。
实验建筑物的方位应保证室内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仪器设备较多的建筑物应避免西晒。实验建筑物的朝向,应根据夏季主导风向对实验室能形成穿堂风或能增加自然通风的风压作用确定。实验建筑物的迎风面与夏季主导风向宜成60°~90°夹角,最小也不宜小于45°角。
采用自然通风与采光,对于整体建筑物无需常年人工通风或制造常年人工气候以及人工照明,既节省了建设投资,降低了运行与维护费用,又使安全性、可靠性与舒适性更有保障。
机械通风是实验建筑不可缺少的重要的通风方式,例如:1.许多实验用房需要具备洁净、负压、恒温恒湿的环境条件,须设置空气调节系统;2.在实验过程中集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需要通过局部排风罩进行捕集、排除。因此,建筑形式应便于采取机械通风措施。
本条按照满足工艺要求、节省投资、降低能耗的原则,规定了实验建筑关于通风与采光的设计要求。
第二十一条 本条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结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安全特点,确定了含实验用房、菌毒种库、危险品库(包括剧毒品库、易燃易暴物品库、腐蚀性物品库等存放具有相当危险性物品的库房)的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
第二十二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的特点是实验内容广泛,要求各异,其大小、形态及室内环境指标多不相同,应根据实验的对象、内容与要求进行建造。实验用房是实验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针对性与多样性的特点。有的需要建筑物提供大空间来形成开放型实验室,如许多化学实验室,由于它们的共性较多,需要的工作面较大,因此常被希望建成大空间的工作平台,以便相互配合,提高工效;有的需要在较大的空间内按实验的特定要求划分出多个区域,形成一个组合型实验室。如:①组合形式PCR实验室(基因扩增实验室),根据特定的专业要求,应设置五个(或四个/三个)相互隔离的工作区域,即试剂贮存和准备区、样品粉碎区(根据需要设置)、样品制备区、扩增反应混合物配制和扩增区以及产物分析区;当采用荧光PCR时,扩增区和产物分析区可合并为一个区。为了减少不同工作区之间的空气交换量,各个工作区的出入口应设置缓沖间,并且当建筑条件许可时,可设置内部专用走廊,形成定向的人流、物流与实验流程。同时对室内环境也有特定要求,需设置通风系统,形成定向的气流包保护区,避免各个实验区之间的相互干扰。②HIV血清学实验室,按专业要求,应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三个区域,根据需要还可设置血清库。整体布局应符合合理的工艺流程、生物安全以及人流与物流的要求。
因此,实验用房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无一般民用建筑中惯有的“标准层”或“标准间”的概念;二是需要建筑物提供大面积的敞开空间以及一定的层高,以便各种类型实验室的布置与建造。鉴于上述特点,实验用房宜采用框架(剪)或钢结构,消除混合结构中承重墙对空间的限制,便于实验室在新建、改建与扩建时灵活设置。
第二十三条 本条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等国家有关建筑设计防火要求,规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防火设计原则。
设置实验用房的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消防设施的设置应符合国家有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对于大型贵重仪器实验室以及过水后将发生严重危害环境或严重危及人体健康事故的实验室,应采用合理的气体灭火装置。适用于实验室的气体灭火装置通常有自动气体灭火装置和手动灭火器。采用自动气体灭火装置时,应在室内外分别设置手动控制开关,同时还应在消防值班室设置手动直接控制装置。
第二十四条 为了合理组织人流、物流、避免交叉污染,实验用房内部平面布局应满足下列要求:①实验区与非实验区相互隔离;②人员经更衣室更衣后进出实验区;③物品,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经垂直通道到达楼层后可直接进出实验区。
本条规定了实验用房内部平面布局的原则。
第二十五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房在楼宇中的垂直布局,应根据各类用房散发废气的毒性、刺激性及异嗅的强弱程度,以及工程管网量,并考虑合理的人流、物流组织和工作流程来确定。
实验、业务、保障及行政等各类功能用房集中在一个楼宇时,宜将实验用房置于楼宇最上部,明确功能分区,保证实验用房呈独立区域,并处理好交通关系,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避免不同类别的人流、物流相混杂。其余用房的垂直布局宜按照业务、行政及保障用房依次向下布置。
各类实验用房集中在一个楼宇时,由于毒理(包括动物存养)实验室散发异嗅气体的量与强度较大、工程管网量多、布置最杂,因此毒理实验室宜设置在最上部;理化实验室散发化学气体量较多、工程管网量较大,因此理化实验室宜设置在楼宇上部;微生物实验室所需通风设施的工程管网量相对较少,同时,实验室含致病微生物的污水应收集消毒后排放,因此微生物实验室宜设置在毒理、理化的下方。
实验用房在楼层间的布局,宜按类别单元进行归拢,分层设置。对于容易造成交叉干扰,而又难以有效隔离的实验室,不得同层混合布置。
本条规定有利于有毒有害气体的处理排放与稀释,减轻对其他用房的不良影响,同时便于合理设置工程管网。第二十六条 设置实验用房建筑的电梯,按用途可分为客梯和货梯两类;按专业清洁要求可分为清洁梯和污物梯两类。
实验用房的垂直交通,在满足人流需要的同时,更应满足物流,包括样品、试剂、器皿、仪器设备等运输的需要,因此实验用房宜安装电梯,位于四层以上(含四层)的实验用房应安装电梯。无论是高层还是多层建筑,在确定电梯时应至少设有一部货梯或至少有一部客梯可兼作货梯,以便实验用品,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的垂直运输。有条件者,宜单独设置污物梯。
客梯(清洁梯)的位置应设于楼宇主入口视觉显著、交通便利的区域;货梯一般与客梯相邻,这种设置可以降低造价、提高效率,但也可以根据特殊需要,避开主要人流路线,在楼宇的其他区域独立设置,通常是设于楼宇的另一端。在这种情况下,货梯往往更多地被赋予了污物梯的内涵。独立的货梯或污物梯可以通过门禁系统进行管理,仅用于设备、材料、样品和其他供给的运输,并便于实现封闭清理与消毒。
货梯或客货两用梯除设有常规功能外,还应配置运行直驶与停站更改功能。它的作用是保证在运送物品,特别是含有致病微生物的实验样品与废弃物时,可以不受梯外其他楼层的召唤以及更改梯内错按的楼层按钮而直接到达目的楼层。
本条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流、物流的合理需要,确定了电梯设置的要求。
第二十七条 为了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因外窗玻璃的色彩造成色觉判断误差,本条对实验用房外窗玻璃的色彩,以及避光措施的要求进行了规定。
第二十八条 实验室内隔墙应优先选用厚度簿、保温性好、施工方便的新型轻质材料,并满足牢固、保温、防火及表面光滑平整的要求,对合理布局、扩大使用面积、提升建设档次、展现良好形象具有显著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应对未来的改建、扩建具有较好的灵活性。
无特定要求的实验用房,内隔墙应具备良好的可视性,其意义在于:①提高安全性。由于实验室结构往往比较复杂,工作人员较少,因此,提高实验室的可视性,有利于及时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故;②提高明亮度、增强开阔感。由于实验室隔墙很多,对光线的阻挡程度较重,因此,提高实验室的可视性,有利于保证整个实验区域,包括走廊的明亮程度,并增强开阔感。
实验用房采取玻璃分隔时,地面以上应采用不低于1米的实墙,以便放置装有电源插座的实验边台,并耐受推车等物体的冲撞,提高安全性。走廊两侧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透明面积的比例。纵隔墙不宜全部采用玻璃隔断。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空间是现代实验用房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提高单位空间的贮物量在大多数实验用房中都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验台上方设置支架或在墙上安装吊柜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既简洁又美观、实用的方式,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在需要的地方以实墙代替玻璃隔断来争取空间,储藏或搁置实验物品。当纵隔墙采用玻璃隔断时,应在近走廊与外墙处应各留不少于1.5m宽的实墙,以利于放置冰箱、器皿柜、资料柜等高大物件。
实验用房吊顶、墙面的材料和构造除应满足不起生、不积灰、吸附性小以外,还应满足耐消毒剂等化学物质腐蚀、防水与易清洗的要求。
实验用房地面应采用耐腐蚀、耐磨损、易冲洗的建筑材料。对于洁净实验用房、负压状态BSL-2实验用房及其以上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用房和其他有特定要求的实验用房地面材料除应满足上述一般要求外,更应满足整体无缝隙的要求。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实验用房等有特殊要求的,应按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建设。
第二十九条 本条根据实验用房废水的性质、成分和被污染程度规定了实验废水排水系统的设置原则,废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应遵照执行。
(一)排水方式
实验废水排水系统,按所排除的污水性质、成分和被污染的程度并结合室外排水系统的情况,可设置分流排水或合流排水系统:
1.含有一般致病微生物的实验废水:宜设置专用排水管道,以便污水消毒。
2.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实验废水:在小型实验用房,当废水量较小,放射性物质浓度不大时,可合成一个排水系统。对于排出的废水量较小,但浓度高时,可采用特制的专用容器就地进行收集后,送往集中废水贮存槽,然后送往外协废水处理厂。在大型实验用房,应根据排出的废水中放射性物质浓度和化学性质等,可设置一个或几个排水系统分流排出,需要处理的废水排至废水集中处理设施或外协的公共废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3.混合后更为有害的实验废水:当不同化学成分的废水混合后的反应对管道有损害或可能造成事故时应分流排出。
4.毒理实验用房:为了能够顺畅地排除实验动物房粪便,需要设置较一般下水更大直径的排水管道,因此,宜单独安装专用的排水系统。
5.含有机溶剂的实验废水:由于有机溶剂往往不溶于水,它们不但有毒有害,而且多有强烈的异味,会随排水支管道进入其他实验用房的水封而散发至室内。因此,经常使用有机溶剂的实验用房,应尽量集中布置,并单独安装专用的排水管道。
6.含有酸、碱、氰、铬等无机污染物的实验废水:宜考虑设置独立的排水管道。
7.三级以上生物安全实验用房的废水: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设置独立的排水系统。
采取分流排水,有利于废水的无害化处理。
(二)排水管材
1.含有酸、碱的实验废水:排水系统应选用耐酸耐碱的材料制作。
2.含有氯仿、苯系物等溶剂型污染物的实验废水:排水系统应选用耐有机溶剂腐蚀的材料制作。
本条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废水的特性,明确了污水排放的要求。
第三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废水中常含有少量的酸、碱、氰、铬、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以及氯仿、苯、酯等有机污染物,甚至可能含有残存的致病微生物或放射性物质,因此,必须对废水进行有效地处理,以达到安全排放的要求。
本条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废水的特性,明确了污水处理的要求。
第三十一条 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是在非常态状况下使用的两种应急救援设施。
在需要经常使用硫酸、盐酸、硝酸及氢氧化钠等强腐蚀性化学品,以及需要接触致病微生物的实验过程中,当意外发生,造成化学灼伤或受到生物污染时,需立即采取紧急救护措施,比较理想的处理办法是在第一时间进行大水量冲洗,因此在危险实验区,宜根据实验性质,合理设置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
对于强腐蚀性化学品用量较大,并且有较多备用贮存的实验用房,宜在每个实验用房同时设置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
对于一般化学实验区,可以洗眼器为主,紧急冲淋器为辅,设置在易受化学灼伤的实验用房内。若受条件限制,也可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用房的特点,参照《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HG20571的精神,在紧急疏散方向的公共区域,或交通便利、服务半径较小的区域(如公用走廊的中部),设置共用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
在微生物实验区,以设置洗眼器为主,通常对紧急冲淋器的设置无特别要求。对于一般致病微生物实验用房,当条件许可时,宜在每个实验用房的出口处设置洗眼器;对于二级以上生物安全实验用房,应按《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设置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
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的水质应保持清洁。在建筑设计时应合理设置下水系统,以便定期置换管中陈水,保持水质常新。紧急冲淋器底部地面应防滑,不宜设置挡水板或淋浴盆,以防应急人员滑倒、绊倒,并采取地面防水措施,以免在日常维护保养过程中影响周边环境。
有条件的实验用房,应设置与检测工作范围相应的有毒有害因素报警器等安全防护报警设施,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
本条规定了实验用房洗眼器、紧急冲淋器和有毒有害因素报警器等安全防护报警设施的设置原则。
第三十二条 除了冷房、暖房及其他工艺要求的有特殊实验条件的实验用房外,一般实验用房的温度、湿度应满足仪器设备的工作要求,通常,夏季温度不超过28℃,冬季温度不低于16℃,相对湿度为40%-60%。由于上述空气指标与人体舒适性要求相吻合,所以实验用房的温湿度按舒适性指标控制即可满足要求。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建筑空调的适用情况与医院病房、宾馆饭店、办公写字、商场等建筑空调的适用情况有很大区别,实验建筑物的空调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①满足避免造成交叉污染的要求。不同的实验用房不得通过空调系统发生空气交换,造成实验用房交叉污染,因此各实验用房的空调应具有独立回风的功能。
②满足实验用房不饱和使用的要求。通常,实验用房的使用率不饱和,在实验建筑物中,有的是常用实验用房,有的是非常用实验用房,有的甚至很少使用。对于常用实验用房,每天使用的数量、时间也多不统一。这些实验用房使用的不确定因素,导致空调的运行负荷波动较大,因此,希望空调系统具有较好的负荷调节功能;
③满足实验用房不定期加班的要求。实验用房加班较多,为了保持实验过程的连贯性,往往需要超时使用,其工作特性决定了实验用房的使用时间不受正常作息时间的限制,甚至无法通过制订计划来预见和安排实验用房的工作时间,尤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更需要实验用房能够随时启用,因此希望空调系统具有提供小负荷的功能。
针对上述要求,实验用房的空调系统应具有独立、灵活、节能的特点。有洁净、恒温恒湿、负压等特殊空气条件要求的实验用房,空气调节系统宜分别独立设置;若采取合并系统,应按功能、类别进行归类组合形成不同的系统单元,各系统单元独立设置。不同功能类别的实验用房,不得采用公共新风、回风和排风系统,其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二方面:
①防止不同实验用房的空气随回风相互混合,造成交叉干扰;
②系统简单、使用灵活、运行费用低、维修方便。
密闭实验用房的空气应保证一定的新鲜度,其新风量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和《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要求,应不小于每人每小时40立方米。
第三十三条 实验过程中,常有各种有毒、有腐蚀性、异嗅及易燃易爆物质散发,不仅危害实验人员的健康与安全,而且影响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实验用房需要广泛采取通风措施,及时有效地排除有害物。
对于集中产生大量有害物的地点,应设置局部排风装置将有害物就地排出,以控制其在室内扩散。当排风介质混合后能产生或加刷腐蚀性、毒性、燃烧爆炸危险时,局部排风系统应单独设置。
通常,局部排风是最有效的通风方式,它可以利用最小的风量,获得最好的控制效果。
除了在集中产生有害物的固定实验操作点常采用局部排风外,对于大多数实验用房,由于实验操作点的位置经常变化,以及化学试剂等挥发性物品的摆放位置通常比较分散等因素,有害物往往处于分散放散状态,其特点是源多、面广、量小;另外,对于药品库、贮藏室、暗室、洗消室等有关实验用房也往往有较多有害物散发,应及时排除,在这些情况下,很难逐点采取局部排风进行控制,依靠全面通风来解决问题将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除了可经常打开门窗进行自然全面通风外,还应在重点实验用房内考虑采取机械全面通风措施。对于散发有腐蚀性气体的房间,应采用防腐风机;对于散发易燃易爆气体的房间,应采用防爆风机。
第三十四条 由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用电量远高于一般单位,并且用电情况很难具体说明:一方面大量的各种形式和规格的仪器设备需要足够的电力供应;另一方面维持实验用房特定的室内环境指标需要大量的供电容量,更为重要的是应考虑满足实验用房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设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供电容量时应留有足够的余量。
为了安全保存菌种、毒种、试剂、疫苗以及维持实验的连续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不间断供电,因此,要求供电设施应安全可靠,并采用双路供电,不具备双路供电条件的,应设置自备电源。有特殊要求的,应配备不间断电源。
为了增加用电安全性,避免电器损坏和人员伤亡,有特殊要求的仪器设备宜设置独立的接地系统。
本条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电情况的特点和要求,规定了供电用电的原则。
第三十五条 本条确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防雷的要求。
第三十六条 根据工作职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收集与报告、反生物与化学恐怖事件等重要任务,同时具有一定生物、化学和物理的安全性要求。因此,应具备比较先进的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楼宇自控等智能化系统,按有关规定设置安全防范措施,并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综合布线系统是实现楼宇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在日常工作中利用率高、功效显著,应是需要重点设置的项目。在办公区,每名工作人员宜拥有一个数据与语音点,并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实验区,每个实验室至少设置一个数据与语音点,有特殊需求可另行考虑;走廊上宜设少量语音点。对于有条件者,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配置。
电子门禁系统是需要积极考虑采用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智能设施,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实验人员的一般出入管理和准入制管理,对出入实验用房、菌毒种库等的区域权限、时段权限以及出入人员姓名、出入时间等均可进行识别和记录,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条确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智能化水平的要求。
第三十七条 出于减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加强对实验人员的保护,实验用台柜木制部分的基材应符合环保要求。为了减轻化学试剂对实验用台柜的损害,延长使用寿命,台柜面材应具备耐腐蚀、易清洗、防水及防火的性能。
实验用台柜应根据实验需要,合理确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边台、一般中央台、半岛形台、哑铃形变形台等。同时在确定柜体结构时,应考虑实验人员立位与坐位操作、书写、物品放置与储存等因素。
实验用台柜的配件应符合实验用房要求,如:①拉手宜呈圆弧形,以防止碰伤实验人员以及钩挂工作服;②抽屉导轨宜为三节结构,以保证抽屉可以完全拉开至台面垂线之外,不妨碍实验用品的放取;③涉及存放腐蚀性物品的柜体,合叶应选用耐腐蚀型;④水槽应耐酸、碱及有机溶剂,水槽上方可根据需要设器皿滴水架;⑤水嘴形式应满足实验需要,同时满足使用方便、结构牢固等要求。
本条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用台柜的原则要求。
第七章 仪器设备装备及其他相关指标
第三十八条 本条所提供的仪器设备装备标准,分别列出完成常规工作所需仪器设备(A)、按照基本功能必须装备的基本仪器设备(B)、以及根据地域特点和工作需求应装备的基本仪器设备(C)。A、B类为通用性仪器设备,是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基本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仪器设备;C类为特别配备的仪器设备,是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当地带有地域性特点的疾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和特别工作手段,以及开展科学研究等所需要的基本仪器设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购置计划前应对社会需求、人员技能、使用频率、仪器的运行费用以及区域内和系统内资源共享的可行性等进行充分论证。
第三十九条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所需设备装备,是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基本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仪器设备。各地应根据卫生部有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标准等要求给予配置。
第四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功能性建筑,不同使用功能的房间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如生物安全、洁净、恒温恒湿、防辐射、防震动、隔音等要求,因此工程造价相应较高。本建设标准采用以住宅为参照系确定建筑工程造价的方法,根据各类地区现状调查的结果,规定实验用房可参照建设地区相同建筑等级标准和结构形式住宅平均建筑工程造价的2~4倍确定,其他用房可参照1.5~2倍确定。
本条规定的工程造价,不含在实验用房内为满足实验需要所添置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台柜等实验用物品的费用。
第四十一条 在实际工作中,经济评价应按国家现行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当地卫生厅(局)的具体规定执行。
本条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进行经济评价的规定。
发布部门:卫生部 发布日期:2008年06月21日 实施日期:2008年06月21日(中央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