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县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为了切实推进我县循环农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根据《**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发〔201*〕**号)和《**市循环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政办发〔20**〕**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县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绿色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目的意义。通过开展循环农业三年行动,进一步梳理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组织专项行动,实施重点工程,有利于有效调动各级积极性,有机整合各方资源要素,有序深化各项工作举措,从而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夯实基础、营造氛围,赢得先机、形成合力。
(二)总体要求。紧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乡村振兴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部署,夯实稳粮增收基础,着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切实保障粮食与农产品供给、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逐步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三)目标任务。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建立具有我县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面积达到**万亩以上,粮改饲面积达到*万亩以上;秸秆综和利用率达到*%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率达*%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以上;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基本农田农网控制率达到*%,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全面减量化。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区域生态布局,加快构建循环农业模式。
围绕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防灾减灾的基础上,统筹种养业、林果业、旅游业协调发展,推动形成生态保育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循环农业新格局。大力发展核桃、花椒等山地特色生态林果业,实施果蔬有机肥替代行动,重点推广“林果-林下养禽养蜂(食用菌、药材)-有机肥-有机农产品”、“尾菜-养殖-沼气-有机肥-种植”等立体复合型循环农业模式。突出林果、冬春蔬菜、中药材、蜂禽养殖、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加快推广“林-草-禽”等林下经济循环模式,全力培育绿色山珍品牌。打造“养殖-沼气-种植-养殖”生态农业产业链、“畜产品-特色农副产品-农业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和绿色食品产业链。突破产业界限,以特色村镇和田园综合体为载体,依托绿色生态资源,加快促进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核心的产业融合,带动生态农业、生态加工、生态旅游协调发展,推动构建山地循环农业体系。
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配合单位:县工信局、县财政局
(二)围绕农业循环发展,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1.以“粮改饲”工程为纽带的种养结合工程。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解决以粮食为主要饲料的猪、鸡等畜禽与人争粮的窘境。同时缓解玉米等产能过剩引起的种植效益下滑,最大限度的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和生态效益。通过“粮改饲”休养改良土地,有效提高地力,力争到20*年“粮改饲”面积达到*万亩。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以秸秆为纽带的综合利用循环模式。围绕秸秆饲料、燃料、基料化综合利用,构建“秸秆—基料—食用菌”、“秸秆—成型燃料—燃料—农户”、“秸秆—青贮饲料—养殖业”产业链,结合农机部门的农机补贴政策,引进秸秆还田机械,推广秸秆还田和秸秆回收,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严格落实秸秆禁烧责任,重点开展以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基料化为方向的综合利用,切实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到2*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以上,饲料化利用率达到*%,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以畜禽粪便为纽带的循环模式。围绕畜禽粪便燃料、肥料化综合利用,应用畜禽粪便沼气工程技术、畜禽粪便高温厌氧堆肥技术,配套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特色林果种植技术,构建“畜禽粪便—沼气工程—燃料—农户”、“畜禽粪便—沼气工程—沼渣、沼液—果(菜)”、“畜禽粪便—有机肥—果(菜)”产业链。结合农村环境整治,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培训,建立农村粪污排放标准和奖罚制度,建立完善粪便储存、回收和利用体系。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4.以减量化肥农药提质增效为主的耕地质量保护及地力提升工程。组织农技中心、县能环站等相关部门在前期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分步实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废旧农膜回收、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肥、包膜化肥、缓释肥等技术措施,结合土地面源污染普查项目的实施,制定完整的土地改良及减量化肥农药、回收废旧农膜减少化肥农药残留和农膜残留行动方案,同时,加强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宣传培训,针对核桃、粮食等农作物推广使用无公害农药,绿色防控病虫害等技术,有条件的地域,推广使用大型施药机械及航空植保无人机进行统一防控,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废旧农膜回收工作,及时监测土壤重金属污染,积极开展土壤改良、控污修复、休耕轮作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5.以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为载体,提高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紧抓农村振兴战略及乡村环境大整治的有利时机,引导农户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指导农户修建新式卫生厕所,扎实开展“厕所革命”,着力整治农村环境。以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为主线,在有条件的地域,以项目带动的方式对人畜及家禽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比如以蚯蚓养殖为纽带对可再生生活垃圾及粪污无害化生产生物有机肥,以尾菜处理项目带动资源化利用工程。以创新思维开发农业循环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通过在乡镇设立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循环农业模式在全县实施。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6.农业水资源高效节约利用工程。加大喷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等高效灌溉工程建设,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并积极推广垄膜沟灌、膜下滴灌、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技术。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工作举措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为指导,把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放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完善制度、健全体系、狠抓落实,推动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健全良种繁育体系。突出特色产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引进西门塔尔、安格斯等优良品种,扎实做好地方品种保护与杂交改良,加大种畜场建设力度,加强基层母牛保护,牛良种化程度达*%以上;加快建设种苗基地,培育一批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设施蔬菜优质种苗统供率达到*%以上;每年引进耐旱、多抗、优质高产专用型品种1-*个,健全和完善原种、一级种、三级种薯扩繁体系,建设原生产基地*亩,年产脱毒原种*万粒以上,确保脱毒一级种薯普及率达到100%。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建设标准化种养循环基地。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品牌质量,打造更多“独一份”“特别好”“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农产品,建设一批生态环境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种养循环示范基地,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到20*年,建成核桃基地*万亩,年产坚果*万吨;中药材面积达到*万亩,总产量达到*万吨;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万亩,总产量达到*万吨;全县牛、羊、猪、鸡分别达到*万头、*万只、*万头、*万只。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重点打造生态农产品加工企业。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以培育特色产业加工和培植县域经济地方财源为核心,围绕特色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突出特色、全链推动,集群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上下游配套加工企业,实施以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化改造,加大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力度,全力打造国家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到20*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例达到*: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完善农产品产销对接和市场体系。加强对我县名优特农产品的推介力度,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依托知名电商平台,搭建多元化的农产品网上展示馆,打造永不落幕的农产品展销会,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布局完善国内外营销网络体系,加快我县农产品外销步伐。到20*年,全县农业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亿元,年交易额超千万元的农业电商主体达到*家。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推进“三园一体”建设。紧盯草食畜、优质果品、中药材、优质马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打造一批集种养殖生产、技术研发、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休闲观光、废物处理、创业示范为一体的循环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打造集农产品初加工、主食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核心区,推动副产物梯次利用、全值利用和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配套建设休闲农业板块,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建设废弃物处理利用中心、有机肥生产加工中心、餐厨垃圾处理中心等设施,实现生产要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的闭环生态系统。强化品牌创建培育。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用品牌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按照“政府主导、主体运作、严格标准、财政支撑”的公共品牌创建机制,将区域形象品牌、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和企业合作社品牌捆绑营销,做大做强品牌农业,全力叫响“生态陇原”优质农产品品牌,把**县的绿色品牌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六)建立健全循环农业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覆盖全县大宗、优势、特色农作物的农业标准体系,每年制定修改标准5项以上。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并建立质量安全内控制度。加强标准示范推广和使用指导,依托“三区三园”和田园综合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基地创建示范,推动规模种养基地、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带动千家万户走上标准化生产的轨道,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切实改变依赖物质投入、拼资源消耗、靠外延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七)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加大认证工作力度,指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品牌创建,将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纳入特色产业奖补范围,对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提高认证积极性,力争全县“三品一标”产品数量年增幅保持在*%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个以上,推动农业生产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八)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信息查询、监管、监测等核心功能,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加快建设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保障。高度重视循环农业发展,把三年行动实施作为农业工作的主抓手,根据行动制订措施,围绕行动安排工作,结合行动落实项目。健全责任机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牵头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加强计划管理,滚动编制年度计划方案,明确重点任务,增强工作针对性;强化任务落实,推行绩效管理,深化绩效评定和结果运用;加强工作督查,及时掌握工作推进、目标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措施,确保取得预期效果。
(二)政策投入保障。结合专项行动和重点工程实施,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业补贴政策、农产品价格保护和市场调控机制,争取财政加大投入,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积极性,引入工商企业和其他经营主体参与项目建设,吸引社会资金和金融资金支持项目实施,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壮大农业投资规模;加强政策投入绩效评估,建立项目补贴阳光监管体系,进一步提高政策效应和资金使用绩效
(三)改革创新保障。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发展循环农业的制约瓶颈、顺利推进三年行动的强大动力,实行面上改革创新与点上改革试验相结合,全方位加强政策、制度设计,着力构建农业现代化普适性、长效性的制度成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循环农业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互促互动关系,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合作化、规模化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体系;创新农村产权制度,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引导优质资源要素流向农业,不断激发发展活力。
(四)体制机制保障。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进农业立法,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强化“七五”普法宣传,切实增强依法行政意识,使三年行动各项管理工作全面步入法制化轨道。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下放权力,改进许可审批办法和程序,提高办事效能;完善决策机制,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建立专家智库,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使三年行动涉及的政策设计、年度计划和工作措施更加科学;完善评价机制,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评价并通报结果。
(五)队伍作风保障。适应循环农业客观要求,合理设置内部机构,调整充实人员,理顺职能关系,使三年行动相关任务的承担相对集中,形成职责明晰、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管理规范的组织体系。深入开展“五型”机关创建,全面提升干部职工创新谋划能力、科学决策能力、高效执行能力和依法监管能力,形成快捷高效的运转机制,切实担当起三年行动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联系基层、服务三农制度,深入开展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深化农村综合调查联系点工作,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六个一”机制,切实解决农业发展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加强行风政风建设,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大力弘扬农业部门核心价值观,为三年行动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六)环境氛围保障。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强化农业系统内部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实施三年行动的强大推力。加强调查研究,深入挖掘总结基层干部群众的成功实践,塑造先进典型,树立示范样板;大力开展舆论宣传,办好系统自身宣传阵地,加强与主流媒体沟通联络,全方位宣传农业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和好成果,使三年行动赢得社会广泛了解和支持;加强阶段性工作总结,强化交流沟通,全力营造上下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进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