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千年美德儒学作文
【精】千年美德儒学作文2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千年美德儒学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千年美德儒学作文1上初中那会儿,我对作文是极其反感的,可是,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不完美,语文老师偏偏把我选进了文学社。刚到文学社的时候,丢脸简直丢到了极点,感觉生活依片灰暗,冷若寒霜。那时候,我们每周三篇作文。师命难违,所以就随便地写了些,与其他同学相比简直上不了档次,因此,我的作品就一直充当着反面教材的角色。也对那个老师恨之入骨,从来不去翻阅老师给我的作品的评定与评语。
直到初一的第二个学期,我的作文出现在了获奖作文的光荣榜上,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想到这一切来之不易,我轻轻地翻开了作文本,红色笔迹的评语映入了我的眼帘,优点……缺点……
原来,凄风苦雨,冷露寒霜后就是艳阳高照,鸟语花香。
心灵与心灵的距离等于金钱?
权利,金钱,地位逐渐成为了缩短心灵与心灵的距离的条件,而真诚也只存在于美好的记忆中了。
可是,一件事让我对此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天晚修放学了,我疲惫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一天的学习弄得我筋疲力尽,一步都懒得挪动。
正当我考虑着是否熬夜来解决这些繁多的'作业时,一位阿姨迎面走来,笑盈盈地冲我说道:“才放学啊!都这时候了!”面对着突如其来的热情,我有些不知所措,但我还是微笑着应了一声,继续往家走去。
嗯?这位阿姨是谁?为什么朝我笑,还跟我打招呼?那么亲切,真诚的笑,绝对不是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虚伪得让人恶心的笑。但毕竟笑过之后,立刻觉得神清气爽,走起路来也格外有劲了,一天的疲惫也烟消云散了,感觉今天的路灯也格外亮。
原来,心灵与心灵的距离不等于金钱,真诚也不只存在于美好的记忆中。真诚才是缩短心灵与心灵的距离的良药。
拥抱考验
既然生命中要有一段寂寞,那就让我在独处中磨砺,在寂寞中充实;既然困苦选择了我,那就让我用我的热情,用我的坚强去拥抱高中三年的生活。不管前面的有多少风雨,多少泥泞,我都将怀着一种坦然的心情,歌唱着走过每一个阴冷的日子。
因为我知道,雄鹰看到蓝天的广阔,便展翅高飞,自由而高傲;飞瀑看到峭壁的险绝,便一泻千仞,流银泻玉,灵动如龙,海燕看到巨浪的汹涌,便引吭高歌,乘风破浪,大气蔚然。
昨天的遗憾今天努力弥补,未来的梦想需要现在铺就。
我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千年美德儒学作文2得孔子这位圣人么?我想大家一定会不约而同的说出:儒家的创始人。对 他是儒家的创始人,而且还是我们华夏的思想家,教育家。因为孔子,我们中国走向了世界,现在各国都有孔子学院,这就证明了孔子的伟大,因为孔子,我们才走向了一个有思想的年代,我们都是孔子的学生。
现在的我们应该感谢孔子,因为是他提出了不分贫富贵溅,人人都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之所以为孔圣人就是他把自己正确的思想传播给了他应该到的地方,让更多的人懂得了什么是“仁“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更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作到带人宽容,”己所不欲,勿矢于人“,这个意思是他符合我们做人的准则,汉朝以后,儒家的这些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但是我最崇拜的是孔子的“孝”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没有孝,这个人再怎么行善积德他也是一个不善的人,因为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孝都不会还怎么谈论其他的呢?
当我们考试不理想时谁在我们身边鼓励和支持我们;当我们专心的学习时,谁会端着一杯普通的水,单我们喝进去就象是一杯香喷喷的奶茶,简单不过的举动,却是父母对我们
第二篇:87岁北大教授汤一介去世:千年儒学的当代布道者
87岁北大教授汤一介去世:千年儒学的当代布道者
凤凰网文化综合 2014年9月9日晚8时56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汤一介在北京北医三院逝世,享年87岁。
汤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祖父汤霖是前清进士,父亲汤用彤则是哲学大家。1951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留校任教。夫人乐黛云是北大中文系教授,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
1988年,冯友兰、季羡林、梁从诫、汤一介、张岱年、朱伯昆等学者创建中国文化书院,汤一介任院长,梁从诫任副院长,季羡林任主席。
2012年汤一介获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将他描述为:“汤一介先生力主思想对话,引领风气之先,传承中国学脉,执掌《儒藏》编修。他所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重启了传统文化热潮;他所主张的普遍和谐、中国解释学和新轴心时代,激活了融通中西的世界之中国;他所撰述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儒学史》,弥伦群言而精研一理,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2013年,汤一介主编的《中国儒学史》获得了“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
2002年,汤一介提出编纂《儒藏》的建议。“有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家,而且珍惜自己传统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从历史上看,儒学传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没法割断它。”“《佛藏》收录了佛教典籍,道家典籍也编在一起了,就是没有《儒藏》。”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2003年,当时已76岁的汤一介成为国家《儒藏》工程首席科学家、总编纂。2004年初,他任组长的《儒藏》编纂工作小组正式启动工作。今年五四习近平造访北大时,曾看望汤一介了解《儒藏》编纂情况。2014年6月,87岁高龄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在《儒藏》“精华编”百册出版发布会上说:“我想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愿意为《儒藏》编纂工程竭尽全力。”
2013年12月21日,凤凰网文化在北大哲学系参加了汤一介新著《瞩望新轴心时代》发布会。其时,汤先生已经身患重病,向医院请假,由夫人乐黛云陪伴出席活动。尽管如此,会场上的汤先生仍表现出睿智、谦逊的精神面貌。
2014年6月19日,抱病在身的汤一介还出席了十卷本的《汤一介集》发布会,“我想继续再写文章,讲我自己的感受,讲我对人类社会的理解,讲我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作为一个哲学家或哲学工作者,最主要的特点是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供大家参考,而解决问题则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我应该继续努力把我想的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这样才不负作为一个学者、一个教师的责任。” 在今年闹得满城风雨的燕京学堂一事上,汤一介还曾致信王恩哥,反对这一做法。走过30年弯路
在汤一介的自我描述中,他认为自己在50年代后失去了学术研究的自我,从一个怀抱“哲学家”梦想的人,变成了一个“哲学工作者”:“走了三十年的弯路,把最可能有创造力的时光白白度过。”
在当时的观念里,哲学家是马恩列斯与毛主席这样的人,而哲学工作者负责解释他们的思想,并以此解释历史与现实。汤一介当时对此信之不疑。身为为1949年入党的老党员,中学时期起汤一介便接受了共产主义,一度还有去延安的计划。大学毕业之初,汤一介还在北京市委党校开设党史与马哲课程。
1958年,夫人乐黛云被划为右派下放劳动,汤一介每封来信仍坚持“乐黛云同志收”。文革开始时,汤一介被打为“黑帮分子”,但即便如此,他也还是“自觉是一个共产党员就应该一切听毛主席的”。
1973年,汤一介被选入梁效班子,为毛主席“做材料的工作”。他曾回忆当时马王堆的帛书出土以后,因为毛主席要读,江青就把材料拿来,他们帮着做注解,标上音。当时他不是完全没有怀疑,“有的东西到底对不对”?但是想想又算了,因为这是毛主席交代的。
毛泽东去世、四人帮倒台后,被隔离审查的汤一介突然发现一个问题:“我该听谁的?”而后他反思:“我之所以走了一大段弯路,主要是因为我没有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问题”,而后他决定“我只能听我自己的”。
“四人帮”垮台后,汤一介被隔离审查,到1978年才被平反。1980年,53岁的汤一介恢复了在北大讲课的资格,当时他不愿再与政治有瓜葛,率先把中国传统哲学作为认识史来思考,并以真善美概念为基础,综合各家所言,建构出一套中国哲学理论体系。
“这样一个知识分子令人肃然起敬”
在1980年代,汤一介比较关心的有两个问题,一是真善美问题,二是中国哲学的框架问题。1980年代上半叶,因为对牟宗三“内圣开出新外王”的说法有所保留,汤一介开始思考从其他角度思考中国哲学的主题。“真善美”便成为他的思考角度:不仅在1984年发表了《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在198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哲学大会上,他更指出中国哲学的主题和精义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分别与真善美相对应。1980年代下半叶,汤一介则根据余英时“内向超越”的启发,思考中国哲学的传统框架问题。相对外在超越的西方哲学,而中国哲学的取向则是内在超越。汤一介认为,东西方哲学的差异,可以说是人生境界的问题,但人道还应提升到天道的高度来认识宇宙和人生的问题。“因此我提出和谐问题。内在超越如果落实到实践上,人的自我道德的提升,就是在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实践,如果不落实,则没有实际效应。内在超越是一个中心,往上提升到和谐,往下落实到政治、社会实践,这三个问题构成中国哲学的框架。”汤一介介绍。
1990年代,因为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汤一介又开始思考“文明的冲突”的对应面:文明的共存。他认为如果文明不能共存,世界将会混乱、人类彼此争夺。这一时期他思考的另一个问题,则是中国现代哲学的转型问题。在1980年代后期,有说法认为激进主义派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汤一介则认为,包括激进主义派、自由主义派、乃至保守派等在内,共同组成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前一个问题是怎么看世界,后一个问题是怎么看中国,应该如何来理解、如何来创新我们的哲学。”
进入21世纪,汤一介更多思考的是哲学理论问题。自1990年代末开始,他考虑创建中国自己的阐释体系。在他看来,当前对经典的解释,无论哲学、宗教、艺术等,都是用西方的理论与方法,而面对中国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料,以及解释经典的经验、方法、与理论,他在思考创造中国的解释学。
另一个问题,则是“儒家伦理与现代企业家精神”,这是他读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后深感在中国没有建立起一个当代资本家的精神家园,因此思考能否根据儒家伦理,来建设现代企业家的精神。
第三个思考重点,则是他读了雅思贝尔斯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认为人类必须追求新轴心时代。这其中又涉及儒学与普世价值的关系。汤一介认为,应该区分普世价值与普世主义分开,普世价值在各种文化中都有它的因素,而普世主义则是西方文化特有的东西,认为只有西方的价值理念才具有普世价值的意义;而后现代主义虽然瓦解了西方的现代性,但只有瓦解,没有建设,而儒学则可能带来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
9月7日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汤一介并没有出席。汉学大会自2007年举办,汤一介与乐黛云原本每一届都参与。第一届时乐黛云作讲演,汤一介全程陪同。2009年第二届汤一介作大会发言,乐黛云全程陪同。2012年第三届时,汤一介还在志愿者的搀扶下,走到发言台点评了谢大卫和杜维明教授的讲话。
2009年汉学大会前夕,汤一介身体不适,但他抱病前来出席并发言,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冯惠玲此前介绍,很多领导在贵宾室接见外宾,独汤先生一人静静地坐着,“这样一个知识分子令人肃然起敬。” 主要著作
《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非有非无之间》《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非实非虚集》《昔不至今》《郭象》《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汤一介卷》《佛教与中国文化》《生死》《和而不同》《我的哲学之路》《新轴心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建构》
附 汤一介学术自述
一个人的一生大概会分成若干不同的阶段,其中写作生活大概也可以成若于阶段。1947年在我二十岁的时候曾在当时北平的《平明日报》上发表过两篇散文:《月亮的颂歌》和《流浪者之歌》。1949年后,开始我是北京大学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干部,忙于各种政治运动。1951年初,我没有读完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最后一学期而被调到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学习,并留在那里担任了教员,先是教(联共党史)第九至十二章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部分,后未也教过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1956年回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先是作为我父亲汤用彤的助手,帮助整理他的著作。1957年后,由于各种政治运动和学术批判,这样我也就自动地或者被动地投入了。1957年初,在北京大学召开了一次“中国哲学史座谈会”,我为这个会议写了一篇文章《谈谈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收入《中国哲学史讨论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中,这是我在解放后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自此以后一直到70年代末,我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大概发表了四五十篇论文,这些论文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大都收入当时的“讨论集”中;另一类是批判别人的文章,例如批判冯友兰先生的“抽象继承法”和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批判吴晗先生的“道德继承问题”等等。现在看来,这些论文很少学术价值。如果说这些论文还有点什么作用,我想可以说它们反映了当时极左思潮在我国学术界的影响多么深刻,它可以和其他同时代的类似论文一起作为总结极左思潮对学术研究的危害的材料。
在我读高中时,我就幻想自己将来能做一个哲学家,推动中国哲学由传统走向现代。但到1949年后,我的这种幻想逐渐消失,当时我和几乎所有学习和研究哲学的学生和教师都认为自己只能做一名“哲学工作者”,而只有政治上的领袖如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才能做哲学家;而且他们一定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我们哲学工作者的作用大概有两方面:一是解释伟大领袖们的哲学思想;另一是批判继承古代哲学家的哲学思想,而后一方面又往往是对古代哲学家作一些定性分析,或者是唯物主义或者是唯心主义,或者是进步或者是反动等等。我在1957年至70年代未写的文章大多是这样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口号,这无疑为学术界的学风转变起了巨大的作用。近二十年来,虽其间仍然有极左思潮的干扰,但从总体上说学术研究的环境比前此的三十年好多了。因此,可以说80年代以来,我的写作活动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在这期问我大概写了百余篇文章,出版了七本书,其中有三本是论文集,一本英文论文集。自80年代以来,我虽不敢幻想成为一名这个时代的哲学家,但我自己却也能对自己提出个要求,即希望能在认真掌握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水平来写作,不再写违心的、应景的和教条式的论文了。《略论早期道教关于生死、神形的理论》发表在《哲学研究》1981年第一期,这是我80年代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读者可以看出,从80年代初的上述那篇文章起到今年(1997年)末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辩名析理——论郭象注〈庄子〉的方法》,我的思想也是在变化着的。我相信对学术研究未说“自由地思想”是非常重要的。“自由”是一种最宝贵的创造力。我自知自已的学术功力比起老一代学者如熊十力、陈寅恪诸先生差得很远,但我和如我这一辈的人却也在努力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复兴做力所能及的事。1994年至1995年,我为台湾正中书局编的一套《我的学思历程》写了一本关于我学习和研究哲学的书叫《在非有非无之间》,这本书中有一章是专写80年代以来我对中国哲学所作的哲学思考,现作为附录收入本书。
我研究的范围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想。1983年出版的《郭象与魏晋玄学》《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大体上表达了我对“魏晋玄学”的整体看法。在本书中我收入了除原书的第三章《魏晋玄学发展(中)一—玄学与佛教》和第四章《魏晋玄学发展(下)一—玄学与道教》之外的其他各章。这是由于我又写了一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陕西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而父亲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甫北朝佛教史》对“玄学与佛教”已经讨论过,根据这样的情况,我删去了上述两章。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我删去原书的第五章《三国两晋时期对道教的限制》、第七章《为道教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家葛洪》、第八章《为道教建立比较完备的教规教仪的思想家寇谦之》、第九章《为道教首创经典目录的陆修静》、第十章《为道教建立神仙谱系和传授历史的思想家陶弘景》等。据我所知,在1988年这本《魏晋甫北朝时期的道教》出版时,对道教研究的专著还很少出版,此后就越来越多了。上述我删去的各章主要是对这儿位道教思想家的介绍,而发挥我自己的思想不多,而且以后中日学者对这方面也多有研究,因此关于这方面的问题看其他有关道教的著作,比看我写的这几章会更有收获。我保留的其他几章,大都是其他学者研究比较少的,而且这几章中还包含了我对其他中日学者在某些问题上的不同看法。
(二)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总体论述。这一部分包含目录“论文”部分中的第一篇到第八篇。我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不同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以及伊斯兰哲学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国哲学之所以为中国哲学的特性作深入地研究。一种特殊的哲学必有其一套特殊的概念、并由若干基本概念构成若干基本命题(即判断),又能根据若干基本命题用某种(或某几种)方法进行理论推理而形成哲学理论体系。中国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哲学,我们能不能根据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从总体上提示出其概念、命题和理论体系呢?对这个问题我作了尝试。在《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诸问题》中,我讨论了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问题,并为中国哲学建构了一范畴体系。由于这篇文章是1982年写的,当然不会太成熟,如果今天再新写一篇类似的论文,可能写得更好一些。但这个关于中国哲学的范畴问题则是我较早提出来并作了详细讨论的。第二篇《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和第三篇《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是讨论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的。在西方哲学史中许多大哲学家都讨论真善美问题,例如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那么中国哲学家是否也讨论了真善美问题。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又可以说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哲学家都讨论了真善美问题。在《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一文中,我提出中国哲学常以三个基本命题未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观点,这就是“天人合一”(讨论“真”的问题,即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知行合一”(讨论“善”的问题,即做人的根本道理)、“情景合一”(讨论“美”的问题,即审美境界的问题),而“知行合一”与“情景合一”这两个命题是由“天人合一”展开而对宇宙人生不同侧面的表述。在《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一文中,我把中国哲学中的三大哲学家与德国古典哲学的三大哲学家作了对比,借此说明孔子、老子、庄子真善美问题上的不同,同时也说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在确立了中国的基本命题之后,我在后面的几篇文章中讨论了中国哲学的理论体系问题,由于中国哲学以“天人合一”为基础,因此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都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哲学体系,这和西方哲学(包括基督教哲学)以“外在超越”为特征很不相同。关于这个问题,我在《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献〉》也作了讨论。“内在超越”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宇宙人生论。“知行合一”在中国哲学中虽有认识论的意义,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在中国哲学中“知”就不仅仅是“知识”的问题,而且是“良知”的问题(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如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知”必须“行”,中国哲学史中的哲学家大都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的理想是“内圣外王”,“圣人”(即道德高超的人)最宜于作“王”(最高的统治者),这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道德教化论或者说是一种政治哲学。这个问题我在《论儒家的境界观》中作了讨论。在这篇大章中,我提出:“内圣外王”之论虽有可取之处,但其弊病也是非常明显,即会走向泛道德主义和重“人治”轻“法治”的道路上。我认为“情景合一”不仅是中国“美学的基础”,而且是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美”的本质是什么?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的说明和解释,我认为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许可以说最根本的涵义是“和谐”。由“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构成了中国哲学中的“太和”观念,这些“和谐”都是体现了相对应的两方面的“和谐”。“情”和“景”的“合一”正是体现着相对应的两方面的合一。《“太和”观念对当今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只是讨论了儒家思想中的“和谐”问题,其实道家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同样讨论了“和谐”的问题,我曾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刊于《国敌新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注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讨论过,因和上面所说的那篇《“太和”观念对当今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有相当部分重复,所以本集就不再选入。
(三)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的讨论。从《论转型时期的文化合力》到《“和而不同”的价值资源)等八篇是讨论当前文化问题的。我认为,在文化转型时期,对传统文化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态度,即激进派、自由派和保守派,而文化的发展从整个转型时期看往往是这三种力量的互动引起的。近未有学者对这一看法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这样会把文化转型期的复杂情况筒单化。对学术问题的不同讨论,无疑有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但是对我上述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学者往往又不能对文化转型时期的文化发展提出一明确的看法。如果去分析他们的观点,可以发现有的学者往往把维护传统的思潮看成是推动当前文化发展的力量。他们之中的有些学者之所以这样看,或者是由于认为五四运动以来的激进主义思潮打断了传统,而形成了极左思潮。对这样的看法,我是不能同意的。首先,我们不能把文化上的激进主义思潮和政治上的极左思潮混同起未,这方面我不想去多讨论。特别是对五四运动的看法,我不能同意。五四运动对传统的批评虽有这样那样的间题,但它提倡“科学与民主”,批判传统对我们国家走向现代的种种阻碍,无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正面的不可抹杀的价值。问题是有些学者把后来在学术文化领域发生的极左教条主义和把学术政治意识形态化和全盘否定传统的错误全都归之于五四运动,这是不实事求是的和不公正的。在这篇大章中我还讨论了80年代在中国大陆发生的“大化热”和90年代发生的“国学热”。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文化热”的“反传统”是激进的、轻率的,是“有思想无学术”的。我认为这种看法,或者是由于对80年代的文化讨论不了解,或者是出于某种偏见。我们知道80年代是我国刚刚走向改革开放,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打破封闭僵化的思想无疑是当务之急,因此,关心中国如何走向现代的学者提出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提出不仅要有四个现代化,而且要有政治的、文化的现代化。这种站在时代要求的思考,正是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和非常富有时代意义的表现。我认为这种精神应该得到充分发扬。至于在80年代有些具体学术问题来不及深入讨论,甚至有些不甚妥当的提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进入90年代,有所谓“国学热”,对传统文化进入实事求是的深入研究,当然非常重要,也是对1949年来对传统缺少分析的一种有意义的纠正。但是也要注意到,“国学热”有两种可能的走向,一是真正把中国传统文化放在整个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中来考察,使中国文化的真精神和现时代的要求接轨,这才是中国文化走出困境唯一的出路。但从历史的经验和目前发展的某种趋势看,也有另外发展的可能,或者是“国学热”离开了学术的轨道而政治意识形态化,或者是仅仅注意某些细小具体问题的“考证”,认为只有这才叫“学术”,才合乎所谓“学术规范”,这都可能背离某些学者热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初衷。我是最旱提倡“国学”的,但我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提倡“国学”的,即在全球意识观照下提倡“国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方中心论”的消退,整个世界文化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当然是有益于文化的健康发展,但孤立地、盲目地提倡“国学”,很可能使中国文化再次游离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之外。当然我们要考虑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可是这种考虑必须以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为参照系才有意义。如果不这样,我们又会再次自己封闭自己,重新滑入狭隘民族主义和国粹主义的陷坑。关于“文化热”和“国学热”问题,我在《“文化热”与“国学热”》中作了较详细的讨论。
《文化的双向选择—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考察》虽是讨论佛教传入中国的问题,但我的目的是看看这一外来思想输入我国的过程对今天西方文化的输入有无可借鉴之处。《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正义观》是我1990年在美国旧金山参加一次讨论“正义”会议上的发言,关于“正义”问题本来是带有浓厚性质的政治法律问题,这我本是外行。但我在会上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在我对中国古书上有关“正义”的材料作了简单介绍以后,我提出在人文学科的哲学、文学、史学中,如果说哲学是讨论“真”的问题,文学是讨论“美”的问题,那么史学就是讨论“善”的问题。历史可以分两个层次,一个是事实的历史,一个是叙述的历史,而叙述的历史总会包含着叙述者对历史的看法,这样就有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不同的史学家会对事实的历史有不同的看法,这里就涉及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如孟子说“春秋无义战”,这自然和善和恶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了。如果我这个看法可以成立,那么从科学分类的另一角度看,人文学科的文学、史学、哲学就是研究真善美的学科。如果我这个看法可以成立,那么从另一角度看,在中国历史上哲学、史学、文学往往是统一在一起的人文学科,现在我们称之为“国学”主要就是指这三者统一在一起的人文学科。在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往往既是哲学家、文学家又是史学家,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等都是如此。
晋中中公教育
第三篇:千年高中作文
千年高中作文
千年高中作文1
长,它漫长得没有人能为我们讲清这千年之中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
然而当这渐黄的纸张一页页地在我手中翻落,一个个王国的兴衰,一次次文明的湮没,骤然间我看到的是那黄昏中古文明的断垣残壁。这千年就这样地过去。
一本《千年一叹》重重地摔落在地上,发出一声与之不符的沉闷巨响,又好似是那千年前古战场上传来的一声号角,久久地未能消散。
在铁丝网围住的沙漠的天空,在早已被岁月风化的岩石之前,人类已经根本没有凌驾于万物之上的那股傲气。面对那些没有进入历史的文明,面对那些冰冷的古文明的遗体,我们又该发出如何感慨?在千禧之际,行数万千米,深入十几个国家的腹地,这就是《千年一叹》,这一叹超越千年。
书页一页页地翻过,文明一点点地穿越。我没有资本去和余秋雨一起对那些悲怆的`遗言说天论地,但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孩子,那些稚嫩却又成熟,那些生活在千年文化堆积的国度中却又更显无知的同龄人。是的,作者说:“孩子总是让人心动的。”
当年的古巴比伦,如今的巴格达,历史沧桑的巨大变革,让人心痛,让人惋惜。又是孩子。这是巴格达最好的小学。破烂的书本一年一年地更替着主人,却也一载又一载地被用塑料纸包好珍藏。这让我们这些成天在书本上乱画的人汗颜不已。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中国古代智者说的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带来的,是让这个曾经最早发明文字的国家中有一半的人不知道文字是何方圣物;战争的惩罚,却让这曾经孕育人类文明的土地上的最软弱无助的群体来承担。有人天真地以为长时间的极度贫乏会滋长人们的反抗意识,却不知人类的适应能力让贫穷变成了一个民族尊严的失落。这些孩子们啊,是那些自以为能操控天下的狂妄之人亲手毁掉的一个民族原本更加美好的未来。一个国家,难道只能让孩子来承担自己的过失,一个民族,难道也只能用那些惊恐而又麻木的目光来作为自己对外的窗口吗?那些孩子呀,是我们的同龄人呀,难道他们在那遥远而又古老的巴比伦遗言前,能做的只是用透明的塑料纸,来包住一个已经受伤的民族的心灵?
或许千年只是一个阶段,历史终将继续。如果人类站在下一个千年的门前,能做的也仅仅是哀叹与惋惜,那么这一千年的进步在某种意义上又何尝不是一种堕落呢?
千年高中作文2
八月初三,残月如钩;天上地下,垂钓思愁。冷月的锋芒如泛着寒光、漾着雪影的绣花针,麻密若织、铺天盖地地刺下。刺在美人那白玉般晶润莹泽的冰肌上,也刺入她那软细柔绵的雪心里。疼痛,却令人心悦。尖刺的冷芒,一如千年前。
凉风从遥远赶来,携着大海咸湿的'气息。它缓缓地舒展开纤柔细臂,轻轻地爱抚着月下美人。美人抬起头,如婴儿吮吸母乳般,贪婪地吮吸着每一丝凉风。每一丝凉风中,都有那咸湿的气息。冷涩,却沁人心脾。咸湿的凉风,一如千年前。
潮,袭来。浪花卷卷,莹白惨惨;冲击沙岸,拍打礁岩。那么的汹涌澎湃,有如诗人吟放着孤单寂寞。潮,可以冲走散落的尘埃,但冲不走铭心的情缘;潮,可以洗去残留的脚印,但洗不去刻骨的爱恋。惊骇,却动人心弦。千年后的潮,一如千年前。
月冷如初,风凉似故;冰肌玉骨,千年孤独。
冷月刺,刺痛了眸。涌出许多的忧伤,凝在泪珠里,五色流转、七彩络绎。泪如雨丝,飘扬洒落。借着阑月清辉,放射出璀璨光华;伴着凉风轻拂,舞蹈出漫天惆怅。散遍了,沙滩上,晶莹点点,闪耀夺目。
凉风湿,湿透了心。铭心的情缘,随凉风从千年前赶来,缕缕如雪蚕绵丝,萦牵环绕;刻骨的爱恋,融化在凉风中,增添了几分温润甜蜜,暖人心脾。满怀的愁绪被吹乱,飞舞飘扬,散到无尽。风干了,桃靥上,胭红脂粉,泪划对痕。
潮又袭来,波浪翻卷,涛声轰隆。海水漫上沙岸,浅浅地低吻了泪珠。泪珠霎时间仿似有了生命,一颗颗滚滚地向退逝的潮逐去。
冷月刺痛,凉风湿透;望潮近痴,千泪尽逝。
冷月皎朗,凉风微泛;潮声似鼓,美人独舞。秋波流转,青丝飘扬;皓腕折藕,赤足踏雪。罗袖羽动,鼓舞邀月;丝带柔转,飘扬当风。胧胧月下,婀娜如金鳞玄蛇舞长空;淡淡风中,曼妙若九天玄女舒广袖。
天静地寂,万籁无声;芳艳惊世,风华绝代。
月,冷一千年;一千年的锋芒,刺痛一千年的回眸。
风,凉一千年;一千年的咸湿,晦涩一千年的相思。
潮,袭一千年;一千年的翻卷,慨叹一千年的情缘。
泪,洒一千年;一千年的飘转,悲吟一千年的爱恋。
千年一眼,轮回朦胧;千年境迁,痴情未泯。
千年之后:月,还是那样的冷;风,还是那样的凉;潮,还是那样的袭;泪,也还是飘扬洒落、逐潮退逝。
美人独舞,独舞着千年;千年一眼,一眼咫尺成了天涯……
千年高中作文3
也许很多的时候,等待是一种幸福……
可是人世间的很多事,并不是只靠等待就能获得的……
痴情而又美丽的紫萱,等待了整整三世,可终究又获得了多少……
等待两千年的姜国公主,只为两千年前的那个只属于她和她的哥哥的美丽的回忆……
天国之上悠婉的仙女夕瑶只为情而将苦苦等待的情思化为缕缕情泪,将几世的思恋寄托在另一个世界……
时间逝去,换不回的是爱人最美丽最遥远的思念……
可人世间总在逝去……
紫萱的爱,渐渐的变成了一种执着的拥有……
于是无论是谁,都会因为这份爱而付出更多的`艰辛……
紫萱会为了心爱的人,为了再续的爱情,努力的寻找着并换回着恋人的记忆,在酒与痛苦之中,迷失着自己,却只愿三世的情节与等待,能换回今世的厮守终生,在容颜的流失中,却又在设法自己有一颗不老的心,两世的误会与放不开,让她依旧那般执着,执着的爱情的自私……
这份爱,爱的很累……
龙葵的等待,是千年前遗留下来未完成的思恋……
小小的姜国虽不是丰裕,但那里寄存着小小的公主和她至亲的手足兄弟最纯真最美好最难忘的回忆……
无忧的童年让兄妹之情是那般的坚不可摧,可战乱打破了最宁静的日子,在一片花海中,在那片葵花散漫整个姜国的天空时,因为一份难舍的思恋让她一直活在最过去的回忆里……邪剑带不走哥哥最温暖的关怀,于是时间成了她穿越的最期待的亲情……
兄妹之情,只为那曾经的难以割舍……
夕瑶的情思,终日寄托着那无以面对的想念……
天上寂寞的时间只为因为有了他的存在而变得那样的不一般,每天只要能远远的看着那个他所爱的人,就以心满意足,可终究躲不过天凡之隔,于是时间流落成思念的泪水,千年几世的等待换做成一个千年的圣果,化作在人间,悄然变成一个守候在他的身边的那一个有缘人——雪见……
千万的思念融入了那份美丽的爱情中……
大雪中,凄凄然的,一切已不是原来的世界,白色的安静之下带走的是一层更深的情愁……
一切都走了,唯有那份爱还在飘荡,飘荡……
第四篇:儒学与政治
儒学与政治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儒家确实与政权有着紧密的联系,儒家传统的经典著作留下来的主要有有《论语》、《孟子》、《大学》等,里面的论述都涉及到政治方面。像《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①《大学》这本书主要是讲儒家从“内圣”到“外王”的一个基本思路,也可以说是一个由内心圣明到向外推己及人,进而建立制度的一种理论,也是一套政权运作的表现方式。同时,儒家思想也被看作是沦为了政权的附庸,为政权服务。但是,儒家思想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政权,以及在政权之下儒家的发展如何?我认为与其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讨论,不如把它作为一个思想史的问题来研究讨论,考察这个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与政权的相互关系,只有这个基本的问题解决之后,我们才能够依靠客观、真实的史实来研究讨论儒家思想与政权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大学、明明德、至善、儒学与政治
我们先从《大学》了解儒家的“内圣外王”的基本思路。
一、读《大学》后对它的理解
《大学》章句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人,在至於至善。”② 朱熹注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明德,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昬;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 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逐明之,以复其初也。”
什么是大学?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这样讲大学:“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民,则既莫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也。” 所以,在朱熹看来,大学就是古人教书育人的方法,民由天生,被赋予仁、义、礼、智等崇高的德行,人生下来之后被欲望所蒙蔽,明德并不能显现出来。通过大学这种教育方法,帮助我们重新找回这种明德。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这样讲:“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 ①②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为政》,中华书局, 1983年, 第五三页.【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 中华书局, 1983年, 第三页
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窥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所以,大学是与小学相比而言的,在《四书或问》中,朱熹讲了小学与大学的关系:“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 《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①这些都论证了做人、做学问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做工夫,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舍本逐末。
“在亲人,在至于至善。”朱熹注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然之污也。止者,必至於是而不 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於至善”。
这句话总的意思,按照朱熹所讲就是,人的天性至灵不昧,具有一种完美的德行,叫做明德。这种明德被后天的外界物欲所污染,大学的根本道理就是通过学习圣人那种崇高的德行,帮助我们重新找回自己同样的德行。就叫明明德。我们自我更新品德之后,更要推以及人,帮助他人去学习,最终达到事理当然之极。
这时候,我们会问,既然人是被欲望所蒙蔽的,而又有一门明明德的学问,这门学问从那里来?也就是说谁来教我们这门学问。在朱熹看来,天生万物,所生万物不同,气质各异。而尧舜等圣人天生就具备完备的德行,他们是我们的学习的榜样,古之大学就是以以尧舜之道所教人的。
总的来说,《大学》的三条纲领也就是儒家倡导的“内圣外王”的基本构架。内圣就是人追求本身所具有的完美德行。外王就是不仅追求自身道德人格的完美,而且还要外化为推己及人的道德实践,进而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会形式。但决不是说,我明明德之后就能亲人,就能至於至善,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条基本纲领是为我们指出了一个人生的方向,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是人生追求的一个方向。
二、读史后的反思
然而,在读了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之后,对于一些史实很让我有所深思,那 ①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学而》,中华书局, 1983年, 第四九页
就是当儒家的思想遇到政治的时候,与它所倡导的一些信条与现实的政治显得是格格不入,有些甚至是颠倒乾坤。
我们从两个例子来看:首先,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儒家的思想的汉代,君主汉武帝本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当时来看,他是真命天子,一国之君。要做一个圣明的君主,需要向仁、义、礼、智的德行去看齐。而他做的是什么呢?好的就不多说了。在皇权至高无上,不受任何约束的条件下,延续了十年的帝位使这位武帝本来就存在的好大喜功、挥霍浪费、迷信鬼神、刑法严酷等缺点在晚年恶性膨胀,造成严重后果。三十一年间六位丞相,只有石庆一人善终,他迷信巫术、君临天下,以皇权的威严不可侵犯而不讲任何道理逼死太子和杀死女儿。在他统治期间,整个社会“物故者半”,也就是死了一半的人,统治者还有什么英明伟大可言呢。①
其次,“唐宗宋祖”中的唐太宗,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强盛的一个时代,太宗李世民也以他的英明神武、虚心纳谏、勤政爱民闻名。不过,读史稍多之后,就会发现这位皇帝做了一件在皇帝中绝无仅有的事:几次三番要看史官为他自己记载的历史,并亲自督促他们修改到他满意为止。他为什么这样做,大家可能也已经想到,他是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的,在这个事件中,他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政变后逼父亲李渊退位,登上皇位。②
应该注意李世民杀兄篡位之前,有隋炀帝杀兄弑父,而这之后又有他的几个儿子争夺皇位展开的激烈斗争,到武则天篡权,之后又有三次宫廷政变直到玄宗李隆基稳定了政局。所谓:“凡事为耳目所习者,其取法也易,其虑之耶亦深”。③
在这样的君主身上,用孔子的话说是“鲜矣仁”。我们再来看一看,《大学》章句第九章:“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
④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杨广、李世民这种行为是另一种“齐家”,与儒家所倡导的相比,简直是颠倒乾坤。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儒家的思想可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对统治者有那么大的影响,毕竟它只是一种道德上的约束,更是在一种权力没有制约的君主身上。而儒家思想在多大程度 ①②③④ 葛剑雄:《葛剑雄——中国历史的几个片段》,上海书店出版社.黄永年:《论武德贞观年间统治集团的斗争》,中华书局.章太炎《书唐隐太子传》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华书局, 1983年, 第一一页
上影响着政权,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政权之下儒家的发展如何?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儒学与政治的关系
我认为与其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讨论,不如把它作为一个思想史的问题来研究讨论,考察这个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与政权的相互关系,只有这个基本的问题解决之后,我们才能够依靠客观、真实的史实来研究讨论儒家思想与政权的关系问题。
所以,我们不能笼统的讲儒家思想与政权的关系,这样会淹没许多问题。儒家思想在不同的朝代都是有分别的。这就涉及到一个基本的问题:我们更应该首先从历史学角度出发,考证出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对儒家进行一个客观公正的评论。
现在根据杜维明的看法,来对的儒学的发展史进行一个梳理,其中涉及到它与政治的关系,也使我们了解儒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明确儒学与政治的互动情况。
(一)先秦时期的儒学与政治
在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民间讲学,是一些民间的教育力量,他们和现实政权也有一定的互动,但是很有限的。他们当时的政治理念,在现实中无法施行,所以他们看不起当时的君王。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①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就是不畏惧富贵高显之人,则志意舒展,言语得尽也。这里体现了一种独立的人格的含义,不因社会地位而改变之。孔子离开鲁国,很大程度上也是与鲁国的统治阶层有了矛盾。儒家有自己的一套政治理念,它的核心是:政治是为所有的人创造出来一个人格发展的环境。从《大学》之中我们也能读出这些基本的意思。儒家在政治方面的倡导与当时的政权有着相当的差距,儒家并不满意。同时,儒家又没有掌握很多的经济资源,以它为基础与政权互动。
(二)儒学与政治互动的开始
儒学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之后,已经成了重要的显学,这完全是通过教育。汉代开国七十年来,推崇的是黄老之说,一直到汉武帝才“独尊儒术”,这虽然 ①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尽心下》,中华书局, 1983年, 第三七三页.是董仲舒提出来的,而真正付诸实施的则是公孙弘。公孙弘是趋学阿势之类的人,《史记》里对他有很多的批评,因为他基本上放弃了儒家基本原则,去投靠现实政权。一般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既是儒家的政治化,也是政治的儒家化。汉代晚期太学发展之后,学生有好几万人,这时候儒家的气派很大,对政治有很大的导引作用。而汉武帝本身不信儒家,信黄老之说。但儒家的学说到了西汉影响力已经不容忽视,这可以说是儒家和政治的一个互动的开始。
(三)佛教的传入对儒学的冲击和宋明理学的兴起
佛教传入中国后儒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还有魏晋玄学的影响,使儒家有一段时间没有成为精神世界的主流。但是它在政治上还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虽然唐代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很大,从唐玄宗亲笔写过《孝经》中可以看出经学在唐代依然非常重要。
宋明理学的兴起可以说是一个儒学发展的新时期。宋明时期,皇帝的权力要比汉代时的大很多,但是宋代的大臣却可以和皇帝“坐而论道”,可以平起平坐。王安石、司马光对皇帝都有很大的影响。“二程”给皇帝讲学时,可以直接批评皇帝。那个时期的大儒,像张载、朱熹,他们的抗议精神非常强,朝廷很少能够笼络他们。也就是说,这些儒者是不与不合理的政治运作方式的合作的。
(四)元、明、清时期儒学的概况
元代,统治阶层虽然信奉的是喇嘛教,但是儒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统治者,忽必烈就是蒙古族中真正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稳定政权之后,招募儒家学者做官。这说明儒家思想在当时对忽必烈政权有着很大的影响。
明代用六部取代了宰相,早期大学士和后期宦官的权力很大。他们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令人发指。但还是出了像王阳明这样的人物。明代知识分子的抗议精神非常强,大儒几乎都不是官场的依附。黄宗羲就宣称自古以来所谓的儒学都是受政治利用的,所以后来发展出像东林党这样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所认同的是人民的福祉,是天命、天道,而不是政权,这也非常明显。
举一个例子,明朝受到也先所统帅的蒙古游牧势力的侵袭。明英宗皇帝御驾亲征,结果战败被捕,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也先要挟说把皇帝放回来也
可以,但需要答应苛刻条件,整个朝廷不知所措。于谦就和朝廷内部达成协议,再立一个皇帝,即景帝朱启钰,说景帝已经即位,你送不送英宗回来,都没关系。也先最后把英宗放回。这个事件说明以于谦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认同的,是皇帝的位置,不是这个人。孟子就认为,杀独夫不是杀皇帝。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君如果不像君,臣就可以不像臣,可以辞职,也可以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可以看出知识分子的抗议精神,如果知识分子只是依附于政权,那么会出现这样一种非常“现代性”的处理方式吗?
最大的改变是清代,清代的几位君主相当杰出,特别是康熙、雍正和乾隆。满族尽管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是想要稳定政权,还需要想尽一切办法。其中,利用儒家资源控制中国就是他们的手段之一。从很多事例中都能看出清代皇帝非常地重视儒家资源。
回顾了儒学的发展史之后,我们会对它有一个新的认识,也会对儒学与政治的关系有一定的思考。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儒学与政权的不合作态度,这表现在孔子、孟子的治国理念是不与当时的政权相融的,这说明当时的儒家思想很难对政治造成影响,也只能成为与政治相差很远的理想的治国理念。宋明时期,一些大儒对朝廷不当统治的抗议,也说明他们不是政权的附庸。他们所倡导的理念也不是为政服务的。
(2)以儒学的名义去投靠政权,儒学与政治互动起来,使儒学对政治产生很大影响,这表现在西汉时期,清代的君主重视儒家资源来稳固政权。
(3)儒学有一段时期并没有成为精神世界的主流,这表现在魏晋时期玄学的发展和唐代佛教的盛行,以及元代重视喇嘛教的传播,这些时期儒学对政治的影响减弱。
(4)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儒家思想作为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任何时期都相当于一种价值取向,也可以说是一种理想的观念。它在今天仍有很可取的地方。当儒家思想遇到政治,它会或多或少的发生改变,这时候的儒家细想已经偏离了它本身。至于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偏离,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所以,我们看待儒学与政治的关系,不应笼统的讲它与政治的关系,更多的应该以它的历史发展为基础,思考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的社会问题,这些都影响着儒学与政治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2] 葛剑雄:《葛剑雄——中国历史的几个片段》,上海书店出版社.[3] 黄永年:《论武德贞观年间统治集团的斗争》,中华书局.[4] 新民周刊:2008年
第五篇:美德作文
精选美德作文汇编9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德作文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美德作文 篇1今天下午第一节课学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美德少年评选,大家搬着椅子走到操场上,我们是在别人班后面去的,因为英语老师当时并不知情还让我们在教室里复习了一会。
竞选大赛由五(3)班的罗佳妮和六(1)班的杨建威主持。因为他们高矮相差太大我们都认为很别扭。
比赛开始后,我都没怎么看,因为太没意思了,正当我昏昏欲睡时,来了一个三年纪的小学生,她介绍完自己后表演了一个拉丁舞节目,并且穿的是露背的蓝色拉丁群。她表演完后几乎全校一千多人都在小声议论她,有人说:“她不冷吗”?也有人说:“她穿的太露了”。后来上去了一个一年纪的小朋友,并带了一个呼拉圈,大家猜测她是表演用手和脚转呼拉圈的,后来她只是转呼拉圈大家都很失望,后来大家又高兴起来,因为她转了一百多下,后来主持人没有在让她转,因为她转的太久了回减少其他选手的讲话时间。
我几乎没有关心王建宇的票数,可是最后大家欢呼起来,这时我才知道王建宇德了年级第一。并且这次三班最后,我起先很高兴可后来我又很失望,因为高老师虽然很开心可给我们布置了很多作业,后来望老师表扬了我们。
我心想以后一定要努力争取做的比三班更好。
美德作文 篇2今天,我读完了《中华美德故事》这本书,觉得其中《孔子好学不倦》的故事,对我启发和教育特别深。让我明白很多很多从未明白的深刻道理!
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的好学不倦的精神。孔子60岁了,还要拜师学琴。他学琴与众不同,别人总是囫囵吞枣马马虎虎浑水摸鱼练完一首新曲子,便迫不及待的要学另一首新曲,总是做不到有始有终,往往一首曲子两三天。可孔子学一首曲子埋头一脸就是十来天,明明已经练得滚瓜烂熟,还不肯换新曲。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孔子不但要把曲子练熟,而且还要通过曲子的旋律来细细的揣摩出曲子耐人询问的感觉,在大脑中想象出主人公的人品,个性。孔子的好学精神,深深的感动了他的老师,在老师的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同时也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心!
想想自己,感到非常的惭愧。记得有一次,我碰到了一道难题,不管怎样反复的读题,做题,都做不出来。这是一个坏念头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的参考书上有这道题的完全解答,想着想着手情不自禁的拿起参考书,不懂装懂的把正确答案抄了上去,并且交给了老师。第二天,作业翻开来,我得了优,老师表扬我夸我聪明,但是我一点也开心不起来,反而心中忐忑不安,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现在,翻开书仔细一看好像优的旁边多了一个小黑点,仿佛在质问我:“你真的懂了吗?”我越想越难受。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他在我心中永远留下了烙印!
读了这个故事是我是我深有感触: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成功的基石,但是只有勤学,好学,不弄虚作假才能取得成功,现在我们正在读书,就更应该好好学习,努力学习!
美德作文 篇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使人陶冶爱国情操,从小树立爱国爱民的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对其充满孝心;它让人仗义疏财,尽力帮助别人.读了((中华美德))一书后,我深深地明白了美德是那么崇高的,拥有那些美德的人又是那么令人尊敬。
但让我深受感动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家里十分穷。除了妻子儿女需要照顾,还有一位年迈的老母亲。但是,他却把老母亲伺候得非常好,一有什么好东西都留给母亲,母亲又不舍得把好的东西都用在她身上,总想分给孩子们一些,而儿子和妻子坚持把东西都给母亲,同时还教育孩子们事事都不能让奶奶生气,要让母亲开心,不能馋老母亲的东西,一旦自己有了一个好东西,也要和母亲分享。所以,老母亲身体非常健康,和他们生活了许多年,而他们的家庭也非常幸福,十分美满,让邻居们羡慕不已。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大吃一惊,啊,我跟那位儿子的做法完全不同!只要爸爸妈妈一买来好吃的,我和弟弟都争先恐后的围了上去,唯恐拿不到好的,大的。我深深地反省了一下,这样做不但会使自己很自私,而且,很丢人。爸爸妈妈辛苦工作,血汗钱换来的果实却是被我和弟弟“挑拣”过的!和书里的那个人相比,自己是多麽渺小啊!孝顺父母,孝敬老人,关爱他人,帮助大家,是我们中华人民的基本!
美德作文 篇4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高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气节、良好的民族礼仪构成了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价值,是反映个人自我道德追求的文化精髓,是民族精神的宝贵历史遗产,当然也是我们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中华是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可是现在,人们的对美德已经产生了另一种看法,有人说:“美德有什么用?不如金钱利益来的实在!”人们随着这种看法已经将自身的美德抛弃,为了自身利益而奋斗。
每个人都会背几个词语,其中‘见义勇为’、‘拾金不昧’、‘正气凛然’更是朗朗上口,可是人们只将这些落实在了嘴上,可是行动呢?瞧,马路上,一个年迈的老人被车碰摔倒了,周围的人似乎在避瘟神一样,连忙避开了,老人的神情似乎有写愤慨,这时,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热心的拉起了老大爷,可是事情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老人反手紧紧拉住小伙子的手,朝四周大肆喧哗,说是小伙子将撞倒,身上关节都摔伤了。四周将这件事看的清清楚楚的人不仅不帮忙澄清,还站在路边凑着看热闹,喧哗声不绝于耳。
人是两面性的,有坏的方面就有好的方面。这不,这位大婶的一袋桔子因为塑料袋破裂骨碌碌的滚了出来。本来冷清的地方一下热闹起来,你争我抢,甚至大打出手,不为什么,只是为了几个橘子大婶着急的快哭了,大喊:这是我买给孩子的,你们别拿呀!”。没有人听她的。人群中,一个女孩踉踉跄跄的奔跑过来,在地上捡起所剩不多的橘子装进袋子,又礼貌的和人们讨要其他的,有人讲道理,将橘子给了女孩,也有的人不给,还顺便骂上几句。可是小女孩不退缩。大婶呆呆的看着。大半个小时过去了,橘子找到了一半多点,妇女接过袋子,对小女孩千恩万谢。
弘扬吧,弘扬我们的中华民族美德,成长吧,在美好的环境中幸福成长。
美德作文 篇5记得有人说过:“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下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吧。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好问早,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乱吐痰地制止……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做文明之人,就要会文明语,做文明事。在简单的讲就是要懂礼貌,明事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如果不能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就不能真正做一个快乐的人。“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大家要记住。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时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学问都重要。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珍贵的感情。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银,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那女工一看到列宁,就要退回去给列宁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水已经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文明礼仪的体现么?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影响国家声誉。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学习礼仪知识,促进礼仪习惯养成,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着力塑造创新、包容、开放、诚信、文明的中国人的良好形象,树立讲文明懂礼仪的社会风尚,加快国际化城市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前进的路已经为我们铺好,下一步,就是要我们顽强的走下去,事在人为,我们首先就是要具备中学生的美德,具备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没有美德的人,不算高尚,别让陋习沾染如花的青春,更别让陋习陪伴你度过最美好的人生!让我们的校园从此绽放美丽,让我们的社会迸会出文明的火花,让我们抱文明,和美德手拉手,结伴同行!作文
美德作文 篇6当代,文明礼仪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社会生活的必须品。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讲究礼仪,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作为初中生,我们更应该讲文明、懂礼仪。
然而,在我们周围,总会看见一些同学不文明的行为,个别同学有时会在楼上制造“瀑布”,而这“瀑布”却不比黄果树瀑布逊色;有时会在洁白的墙壁上留下眼花缭乱的“杰作”,而这“杰作”也不次于书圣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序》;更有一些同学,在家不理解家长的辛苦忙碌,在校不听老师的教诲。说话不文明,举止不文雅,让文明失去了美,让礼仪没有了爱。
其实讲文明知礼仪非常简单,在学校里,纸屑、果皮不乱扔,“瀑布”不乱造,看到垃圾要主动捡起,上课认认真真听讲,下课不大声喧哗,轻声慢步过走廊,上下楼梯向右靠,见到老师行个礼,遇到同学问声好,公交车上要让座,有礼节,互尊重,礼貌待人品行好。这样我们不仅做到了文明,还宣传了文明。只要人人迈出文明一小步,社会文明就会迈出一大步。我们作为安顺的小市民,要发扬讲文明守礼仪的好习惯,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以文明的行为来规范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总之,文明礼仪已不只是在课堂上和在家里,应是无时无刻,不分地理空间,时时牢记在心。
懂文明,讲礼貌,这是我们初中就开始学习的。让我们共同携手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文明礼仪之邦。
美德作文 篇7四天前,我读了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题目为《一诺千金》。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男生向作者借钱,答应五天归还,于是,作者把钱借给了他,结果第五天,男孩居然没来,但在那天晚上,男孩居然特地把钱送到作者家中。后来作者又写了有一次她与朋友约会,那天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作者风雨无阻,和作者一起在车站的还有一位少年,他也在等朋友,在大雨中少年的朋友来了,而作者的朋友没有来。
是啊,人得守信用,实现自己所说的诺言。在生活中,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个很守信用的同学。有一次,他问我借一支铅笔,说好一定还,我便毫不犹豫地借给他,到了傍晚,我借他的铅笔不见了,他焦急万分,连连向我道歉,我说没有关系,一支铅笔又值不了多少钱。放学后我把这件事情给忘记了,结果我刚到家门口,就看见他等在我家门口,手里拿了一把铅笔,快步跑向我,看得出是新买的,一定要还给我,说是说话得算话,同学走了,我被他的实诚感动了,几次想不收,但看着同学的诚意,我拿了一支。
从这种种有关诚实的事情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只要诚实守信,处处都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美德作文 篇8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民族。中华礼仪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中国素以“礼仪大国”、“礼仪之邦”的美誉著称于世。中华美德这个方向我们都可以做到的。比如:在学校里见到老师要问好,有礼貌,与同学团结友爱,学习生活上勤俭节约;在社会中,多为他人做好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默默无闻,只要我们想做,一定会做到的!
我的妈妈很节约水,妈妈经常把我洗头的水拿来冲厕所、擦玻璃、浇花、拖地……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水。
有一次,我和妈妈坐公交车去杨家坪玩,我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我就连忙把老奶奶扶到我的座位上说:“老奶奶,你坐在我的座位上吧,我再坐一站就到了。”老奶奶对我微笑说:“谢谢你了,小朋友,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我下车的时候老奶奶对我说:“再见了,小朋友。”我也对慈祥的老奶奶说:“再见了,老奶奶。”妈妈对我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从这些美德中,我得到了许多快乐,也懂得了节约和助人为乐的美德!
美德作文 篇9我国曾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随着时间的飞逝,时代的变换,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但这一切并没有打倒我们,反到使我们认识到了根本不足,涌现出的一批领导人物带领我们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既说特色,就是在这之中又蕴含着美德。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我们虽已自由地建立国家,但数年的战争也使我们耗费了人力、财力,我国的科技水平仍有些落后,教育也有些短缺,在大山里的孩子可能都上不了学。这一时期,就涌现出了去打山里代课支教的老师、大学生们。甚至是初中毕业的人们,我要说的这一位老师,叫李小棚,他从年轻时就去了山里做代课老师,自己的住处简陋不堪,代课老师的工资有很微薄,每到了年下,他就要去车站搬水泥,搬一个月才挣不到一千块钱来贴补家用,就在如此简朴的情况下,他还攻读了西安电大专科,之后又攻读了本科,可是又有事让他犯愁了,山里的孩子以后会到乡里读寄宿学校,这里再也不需要代课老师了,可李老师舍不得这间教室,舍不得这群孩子们,由于孩子们一时还走不出大山,所以李老师的代课还要继续下去,我相信,李老师的思想还会继续影响下去。
李老师的这种教书育人、为孩子们奉献是一种美德,而孝顺也是一种美德。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有一位叫做黄风正在上初三的女孩,她家只有三口人,她爸、她奶奶和她。她爸爸很早以前就得了病,成了高位瘫痪,奶奶又年迈。从6岁开始,她便开始照顾爸爸和奶奶,小小的她做饭够不着灶台,只能踩着板凳。大家想一想,一个6岁的小女孩站到板凳上做饭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啊!万一她被火烧伤了怎么办,可她熬过来了。她都上初三了,她在十二岁时推着爸爸,一天一夜才到了县城,然后坐车再去各大城市看病,就这样,她仍不放弃。
孝顺,乃孝和顺,我们有的做到了顺,可大多数的孩子连顺都做不到,又何谈孝?、所以我们要秉承中华良好的民族传统,有美德,不仅要孝顺自己的父母,更要长大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