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护理(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12:4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儒学与护理(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儒学与护理(共)》。

第一篇:儒学与护理(共)

修改:补充文献类型标志

儒学与护理

薛敏

(睢宁县中医院感染管理科,江苏 221200)

[摘要] 目的 探讨儒学与护理的核心内容。儒学的核心是“仁”,护理的核心是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两者价值取向一致,一脉同源。方法 研读古代医家对儒学的推崇:先知儒理再学医理,先读儒书再读医道; 分析儒学思想对护理文化的渗透于影响。结果 儒学丰富发展培育了现代护理观,儒学与护理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结论 传承运用儒学,提高护理人员人文素养,提高护理质量,保障病人安全。[关键词] 儒学;护理;仁爱

Confucianism and nursing

XUE Min(Department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tial of Suining County, Jiangsu Province,221200)[abstract] Objective Discuss the core content of Confucianism and nursing.The core idea of

Confucianism is benevolence and the core ideae of nursing is a spirit of life-saving humanitarian and they both complement each other.Method Ancient physicians to study Confucianism

respected, Study the reason that the ancient physicians praise highly for Confucianism.Learn Confucian ritual first then medical knowledge, learn Confucian works first then

medical ethics.Analayze the influence that Confucianism has on the nursing culture.Results Confucianism enrich and develop the concept of modern nursing.Confucianism

and nursing complement each other.Conclusion Inherit Confucianism and make use of it.Improve nurses’ humanities and the quality of nursing to guarentee the safety of the

patients.[Key Words] Confucianism;Nursing;Benevolence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仁”是孔子学说的最高规范和内容【1】,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以“爱人”为出发点【2】,“人之爱人”,不独对亲人,也对世上所有的人。“仁者爱人”,爱人是对人的关怀和尊重。爱人就是将对他人的关注、利益、价值和观点置于自己的范围之内【3】。其规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予立而立人,己予达而达人【4】。“推己及人”,对人仁爱关怀,是一种积极的大爱。在人际关系中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谐与和平【5】。“仁”在护理工作中是对白衣天使最好的诠释。

1、古代医家与儒学

1.1 唐代孙思邈《千金药方》中提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生命神圣思想。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凡大医治病必须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1.2宋代张果著《医说》曾经写道:“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守仁义,绝驰鹜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

1.3明代陈实功《医家十要》“先知儒理,然后知医理,或内或外,勤劳读先古明医确论之书,慧之于目;凡临证时自无差谬矣。”

1.4清代喻昌著的《医门法律·治病》中说:“医之为道,非精 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

2、儒学与护理,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2.1荀子提出“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孟子进而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形成组织和力的基础,是培养优秀团队的要素。据国外学者调查,群体中领导者与下属关系良好,可提高个人工作积极性的80%。医院是个大系统,护理是整个系统中的一环,只有跟医生、患者、工勤人员、检验人员、药械科人员、放射科人员、管理人员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全院的大循环才能正常运转,护理工作才能得心应手的开展。

2.2孟子曰:“仁,义,礼,智,信,乐善不倦”。“博学不穷,笃行不倦”,绝名利之心,怀救人之志。“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不为私欲所动,不为名利所累,不为谗言谤语所怒。光明磊落,一心向善。修身与养德并重,博学与精研并辉。护士不仅是一名专业工作者,更是集各种角色于一体的集大成者。面对绝望,悲伤;失去生的希望的晚期肿瘤患者;面对心理障碍、情绪失控的心理失衡患者;面对迷茫,混乱,失去人生方向的迷途少年……,护士一句温馨的话,一双温柔之手的抚触,一张微笑的脸,一双关切的眼神„解除患者的忧虑。当你圣洁的身影穿梭在病人的床旁,为病人擦洗,喂饭,治疗,护理时,病人绝望的脸庞露出笑颜,忧郁的眼神闪出光芒,迷途少年找到家的感觉,在护士春风化雨般爱的感召下,重拾生的勇气与希望,护士工作者就像暗夜中一盏明亮的灯,点燃患者的希望,温暖和爱。2.3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是对护士完美的概括。温,即温柔,温和,温暖,爱。护士良好的性格,温柔的举止本身对病人就是一种治疗和抚慰。病人信赖你,依恋你,各种治疗,护理才能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顺利完成。良,即善良,也是仁的表现,与人为善,广结良缘,向病人展示良好的作风,品德和修养。恭,即恭敬,虔诚,谦逊,对病人一视同仁,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换位思考,不强人所难。医护人员无论对患者进行何种治疗和处置,都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尊重和保护患者的隐私【6】。俭,即俭朴,古人云:“俭以养德”,在工作中要爱惜物力、人力,以最小的成本来取得最大的利益,护士,护士长要做好对人、财、物、时间、信息的管理,达到节用的目的。让,即礼让,也反映护士的胸怀和修养。处处以病人的利益至上,时时维护患者的权益,处处保障病人的安全,病人满意是护理工作的目标。

2.4培养慎独精神,既然选择了护理事业,就要作为一生的事业去追求,培养慎独精神,踏踏实实,全神贯注做好每一项工作。不取巧、不钻营,白班夜班一个样,领导在和领导不在一个样,节假日和工作日一个样,有人无人一个样。台湾大学曾志强教授的观点值得深思,他说:“我们干工作,名义上是在为老板干活,实际上是在给自己干,是老板付钱,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中以人为本,强化对患者身心的整体照护,以德施护,要求做到自省,自警,慎独,时刻以道德和良心审视自我”【7】。

2.5儒学与近现代护理一脉相承。南丁格尔说:“护士,其实就 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8】南丁格尔是近代护理事业的奠基人,是因为她从内心由衷的热爱、喜欢、专注于护理事业,被士兵尊称为“提灯女神”。她这样专注于护理工作,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9】。南丁格尔就是爱的化身,也是“仁”的具体表现。

2.6儒家倡导“守正”原则,同时提出防止“过犹不及”,要求看问题不要偏激,尊重实际,保持合适的尺度。护理管理者处理问题时要保持公正、公平、公开,下属才能心服口服。

3、学习传承运用儒家文化

3.1医院是集知识,技术和科研于一体的组织和机构,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于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10】孔子的思想已经深深的渗透于中国人的思维当中,已经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儒学教我们做人:要走正道,要做一个有理想人格,有道德修养,仁民爱物,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做事,要勤勤恳恳,忠于职守,敬业乐群,不谋私利。做学问,要打好基础,要耐的住寂寞,不求速效,不计近功,不务虚名。

3.2我们要大力提倡儒学,宣传儒学,吸取儒学中有益的营养,内化为我们的行动,用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修身养性,儒雅大方,展示护士风采。学习儒学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护士常怀仁爱之心、慈爱之心、同情之心、怜惜之心,内化成一种自觉的行为,真正做到视病人如亲人。

3.3儒家文化与医院文化融合在一起,促进优质护理示范病区的 开展。护理部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全体护士培训。选派人员到省人医进修无陪病房,添置护理用具,如洗头车、护理车、洗漱用品等。全科护士在护士长的带领下给病人洗头、理发、剃胡须、卧床病人床上擦浴、洗脚、修剪指甲、使病人做到“三短六洁”。一位残障病人因车祸送到优质护理示范病区,因病人残障无法沟通,生活不能自理,双腿皮肤软组织擦伤,左股骨骨折。护士给她理发,床上擦浴,更换衣服,倒大小便,买饭菜喂她,并给她买了两身新衣服。每晚护士轮流在病房陪她,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一位病人在网上发帖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开花,随时播种,将这一长径点缀的鲜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有泪可落不觉得凄凉,踏着荆棘不觉痛苦。这是病人对护理工作最好的诠释,也是对护理工作的鼓励和鞭策。全体护理同仁携手并进,将优质护理工作进行到底,这也是以后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也是体现儒家“仁者爱人”思想具体实践活动。

3.4将儒家“仁爱”思想融入到护理服务的全过程,使护士更加贴近病人,主要表现在:①接待热心:入院介绍,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亲情、微笑、周到、及时、准确的优质服务。②解释耐心:护理人员实行“首问负责制”,为住院病人做好健康教育。③观察细心:主动巡视病房,细心观察病情及心理变化,并做到有预见性的护理,防止意外发生。④护理精心:主动为病人提供各种生活上的便利和疾病护理,切实满足病人的需求。⑤征求意见虚心:主动征求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虚心听取意见。3.5儒家的仁爱思想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根本的纽带,是发扬爱,奉献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4、儒学与医学、护理的关系

4.1儒家思想培育光大了医学伦理学,丰富和发展了护理学,是医学救死扶伤精神的具体体现,儒学与医学,护理学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4.2每名医生,护士应该研读儒家经典子籍,用儒家经典理论熏陶修炼自己的品格,用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报效祖国,自觉的践行,传播和发展儒家文化,让儒家文化在医学,护理学的领域绽放奇光异彩,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5、小结

儒学、医学护理学一脉同源,都具体体现在“仁”“和”上,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每一位医学生的责任,儒学博大精深,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怎么样传播发扬儒家文化,更好地开展好优质护理工程,更好地服务于患者,让病人满意、社会满意、领导满意,做好“三好一满意”工作,是我们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哲学思想伦理教育思想,孔子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20-221.[2] 匡亚明.仁的人生哲学思想.孔子译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55:150-165.[3] 尹一桥.品格才能并重.培育新一代护士【J】.中国护理管理,2007,7(2):73.[4] 邱仁宗,翟晓梅.伦理学理论与生命伦理学原则.生命伦理学概论.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26-28.[5] 李抗美.和而不同公而忘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15.[6] 靳学颖.日本佐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护理工作介绍[J].中华护理杂志,2008,1(1):96.[7] 李慧玲,文洁,乔美玲等.提升医院护理服务品质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06,6(5):53.[8] 任小红.护理美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4-66.[9] 程齐波.新形势下护士长综合素质探讨[J].护士管理杂.2011,01(1):1.[10] 荣晓琦.论学习型医院的创建与评价[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7):24-25.参考文献要求:格式规范,项目齐全

[序号] 作者.题名.版本项[第1 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引文页码

[序号] 作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刊名,年,卷(期):页码.示例:

[1] 张秀珍.当代细菌检验与临床[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30-33.[1] 周桂莲, 许育彬, 杨智全, 等.我国农业学报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编辑学报,2005,17(3): 209-211.参考文献按示例修改

第二篇:儒学与政治

儒学与政治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儒家确实与政权有着紧密的联系,儒家传统的经典著作留下来的主要有有《论语》、《孟子》、《大学》等,里面的论述都涉及到政治方面。像《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①《大学》这本书主要是讲儒家从“内圣”到“外王”的一个基本思路,也可以说是一个由内心圣明到向外推己及人,进而建立制度的一种理论,也是一套政权运作的表现方式。同时,儒家思想也被看作是沦为了政权的附庸,为政权服务。但是,儒家思想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政权,以及在政权之下儒家的发展如何?我认为与其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讨论,不如把它作为一个思想史的问题来研究讨论,考察这个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与政权的相互关系,只有这个基本的问题解决之后,我们才能够依靠客观、真实的史实来研究讨论儒家思想与政权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大学、明明德、至善、儒学与政治

我们先从《大学》了解儒家的“内圣外王”的基本思路。

一、读《大学》后对它的理解

《大学》章句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人,在至於至善。”② 朱熹注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明德,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昬;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 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逐明之,以复其初也。”

什么是大学?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这样讲大学:“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民,则既莫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也。” 所以,在朱熹看来,大学就是古人教书育人的方法,民由天生,被赋予仁、义、礼、智等崇高的德行,人生下来之后被欲望所蒙蔽,明德并不能显现出来。通过大学这种教育方法,帮助我们重新找回这种明德。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这样讲:“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 ①②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为政》,中华书局, 1983年, 第五三页.【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 中华书局, 1983年, 第三页

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窥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所以,大学是与小学相比而言的,在《四书或问》中,朱熹讲了小学与大学的关系:“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 《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①这些都论证了做人、做学问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做工夫,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舍本逐末。

“在亲人,在至于至善。”朱熹注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然之污也。止者,必至於是而不 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於至善”。

这句话总的意思,按照朱熹所讲就是,人的天性至灵不昧,具有一种完美的德行,叫做明德。这种明德被后天的外界物欲所污染,大学的根本道理就是通过学习圣人那种崇高的德行,帮助我们重新找回自己同样的德行。就叫明明德。我们自我更新品德之后,更要推以及人,帮助他人去学习,最终达到事理当然之极。

这时候,我们会问,既然人是被欲望所蒙蔽的,而又有一门明明德的学问,这门学问从那里来?也就是说谁来教我们这门学问。在朱熹看来,天生万物,所生万物不同,气质各异。而尧舜等圣人天生就具备完备的德行,他们是我们的学习的榜样,古之大学就是以以尧舜之道所教人的。

总的来说,《大学》的三条纲领也就是儒家倡导的“内圣外王”的基本构架。内圣就是人追求本身所具有的完美德行。外王就是不仅追求自身道德人格的完美,而且还要外化为推己及人的道德实践,进而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会形式。但决不是说,我明明德之后就能亲人,就能至於至善,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条基本纲领是为我们指出了一个人生的方向,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是人生追求的一个方向。

二、读史后的反思

然而,在读了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之后,对于一些史实很让我有所深思,那 ①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学而》,中华书局, 1983年, 第四九页

就是当儒家的思想遇到政治的时候,与它所倡导的一些信条与现实的政治显得是格格不入,有些甚至是颠倒乾坤。

我们从两个例子来看:首先,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儒家的思想的汉代,君主汉武帝本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当时来看,他是真命天子,一国之君。要做一个圣明的君主,需要向仁、义、礼、智的德行去看齐。而他做的是什么呢?好的就不多说了。在皇权至高无上,不受任何约束的条件下,延续了十年的帝位使这位武帝本来就存在的好大喜功、挥霍浪费、迷信鬼神、刑法严酷等缺点在晚年恶性膨胀,造成严重后果。三十一年间六位丞相,只有石庆一人善终,他迷信巫术、君临天下,以皇权的威严不可侵犯而不讲任何道理逼死太子和杀死女儿。在他统治期间,整个社会“物故者半”,也就是死了一半的人,统治者还有什么英明伟大可言呢。①

其次,“唐宗宋祖”中的唐太宗,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强盛的一个时代,太宗李世民也以他的英明神武、虚心纳谏、勤政爱民闻名。不过,读史稍多之后,就会发现这位皇帝做了一件在皇帝中绝无仅有的事:几次三番要看史官为他自己记载的历史,并亲自督促他们修改到他满意为止。他为什么这样做,大家可能也已经想到,他是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的,在这个事件中,他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政变后逼父亲李渊退位,登上皇位。②

应该注意李世民杀兄篡位之前,有隋炀帝杀兄弑父,而这之后又有他的几个儿子争夺皇位展开的激烈斗争,到武则天篡权,之后又有三次宫廷政变直到玄宗李隆基稳定了政局。所谓:“凡事为耳目所习者,其取法也易,其虑之耶亦深”。③

在这样的君主身上,用孔子的话说是“鲜矣仁”。我们再来看一看,《大学》章句第九章:“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

④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杨广、李世民这种行为是另一种“齐家”,与儒家所倡导的相比,简直是颠倒乾坤。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儒家的思想可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对统治者有那么大的影响,毕竟它只是一种道德上的约束,更是在一种权力没有制约的君主身上。而儒家思想在多大程度 ①②③④ 葛剑雄:《葛剑雄——中国历史的几个片段》,上海书店出版社.黄永年:《论武德贞观年间统治集团的斗争》,中华书局.章太炎《书唐隐太子传》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华书局, 1983年, 第一一页

上影响着政权,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政权之下儒家的发展如何?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儒学与政治的关系

我认为与其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讨论,不如把它作为一个思想史的问题来研究讨论,考察这个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与政权的相互关系,只有这个基本的问题解决之后,我们才能够依靠客观、真实的史实来研究讨论儒家思想与政权的关系问题。

所以,我们不能笼统的讲儒家思想与政权的关系,这样会淹没许多问题。儒家思想在不同的朝代都是有分别的。这就涉及到一个基本的问题:我们更应该首先从历史学角度出发,考证出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对儒家进行一个客观公正的评论。

现在根据杜维明的看法,来对的儒学的发展史进行一个梳理,其中涉及到它与政治的关系,也使我们了解儒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明确儒学与政治的互动情况。

(一)先秦时期的儒学与政治

在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民间讲学,是一些民间的教育力量,他们和现实政权也有一定的互动,但是很有限的。他们当时的政治理念,在现实中无法施行,所以他们看不起当时的君王。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①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就是不畏惧富贵高显之人,则志意舒展,言语得尽也。这里体现了一种独立的人格的含义,不因社会地位而改变之。孔子离开鲁国,很大程度上也是与鲁国的统治阶层有了矛盾。儒家有自己的一套政治理念,它的核心是:政治是为所有的人创造出来一个人格发展的环境。从《大学》之中我们也能读出这些基本的意思。儒家在政治方面的倡导与当时的政权有着相当的差距,儒家并不满意。同时,儒家又没有掌握很多的经济资源,以它为基础与政权互动。

(二)儒学与政治互动的开始

儒学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之后,已经成了重要的显学,这完全是通过教育。汉代开国七十年来,推崇的是黄老之说,一直到汉武帝才“独尊儒术”,这虽然 ①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尽心下》,中华书局, 1983年, 第三七三页.是董仲舒提出来的,而真正付诸实施的则是公孙弘。公孙弘是趋学阿势之类的人,《史记》里对他有很多的批评,因为他基本上放弃了儒家基本原则,去投靠现实政权。一般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既是儒家的政治化,也是政治的儒家化。汉代晚期太学发展之后,学生有好几万人,这时候儒家的气派很大,对政治有很大的导引作用。而汉武帝本身不信儒家,信黄老之说。但儒家的学说到了西汉影响力已经不容忽视,这可以说是儒家和政治的一个互动的开始。

(三)佛教的传入对儒学的冲击和宋明理学的兴起

佛教传入中国后儒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还有魏晋玄学的影响,使儒家有一段时间没有成为精神世界的主流。但是它在政治上还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虽然唐代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很大,从唐玄宗亲笔写过《孝经》中可以看出经学在唐代依然非常重要。

宋明理学的兴起可以说是一个儒学发展的新时期。宋明时期,皇帝的权力要比汉代时的大很多,但是宋代的大臣却可以和皇帝“坐而论道”,可以平起平坐。王安石、司马光对皇帝都有很大的影响。“二程”给皇帝讲学时,可以直接批评皇帝。那个时期的大儒,像张载、朱熹,他们的抗议精神非常强,朝廷很少能够笼络他们。也就是说,这些儒者是不与不合理的政治运作方式的合作的。

(四)元、明、清时期儒学的概况

元代,统治阶层虽然信奉的是喇嘛教,但是儒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统治者,忽必烈就是蒙古族中真正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稳定政权之后,招募儒家学者做官。这说明儒家思想在当时对忽必烈政权有着很大的影响。

明代用六部取代了宰相,早期大学士和后期宦官的权力很大。他们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令人发指。但还是出了像王阳明这样的人物。明代知识分子的抗议精神非常强,大儒几乎都不是官场的依附。黄宗羲就宣称自古以来所谓的儒学都是受政治利用的,所以后来发展出像东林党这样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所认同的是人民的福祉,是天命、天道,而不是政权,这也非常明显。

举一个例子,明朝受到也先所统帅的蒙古游牧势力的侵袭。明英宗皇帝御驾亲征,结果战败被捕,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也先要挟说把皇帝放回来也

可以,但需要答应苛刻条件,整个朝廷不知所措。于谦就和朝廷内部达成协议,再立一个皇帝,即景帝朱启钰,说景帝已经即位,你送不送英宗回来,都没关系。也先最后把英宗放回。这个事件说明以于谦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认同的,是皇帝的位置,不是这个人。孟子就认为,杀独夫不是杀皇帝。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君如果不像君,臣就可以不像臣,可以辞职,也可以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可以看出知识分子的抗议精神,如果知识分子只是依附于政权,那么会出现这样一种非常“现代性”的处理方式吗?

最大的改变是清代,清代的几位君主相当杰出,特别是康熙、雍正和乾隆。满族尽管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是想要稳定政权,还需要想尽一切办法。其中,利用儒家资源控制中国就是他们的手段之一。从很多事例中都能看出清代皇帝非常地重视儒家资源。

回顾了儒学的发展史之后,我们会对它有一个新的认识,也会对儒学与政治的关系有一定的思考。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儒学与政权的不合作态度,这表现在孔子、孟子的治国理念是不与当时的政权相融的,这说明当时的儒家思想很难对政治造成影响,也只能成为与政治相差很远的理想的治国理念。宋明时期,一些大儒对朝廷不当统治的抗议,也说明他们不是政权的附庸。他们所倡导的理念也不是为政服务的。

(2)以儒学的名义去投靠政权,儒学与政治互动起来,使儒学对政治产生很大影响,这表现在西汉时期,清代的君主重视儒家资源来稳固政权。

(3)儒学有一段时期并没有成为精神世界的主流,这表现在魏晋时期玄学的发展和唐代佛教的盛行,以及元代重视喇嘛教的传播,这些时期儒学对政治的影响减弱。

(4)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儒家思想作为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任何时期都相当于一种价值取向,也可以说是一种理想的观念。它在今天仍有很可取的地方。当儒家思想遇到政治,它会或多或少的发生改变,这时候的儒家细想已经偏离了它本身。至于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偏离,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所以,我们看待儒学与政治的关系,不应笼统的讲它与政治的关系,更多的应该以它的历史发展为基础,思考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的社会问题,这些都影响着儒学与政治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2] 葛剑雄:《葛剑雄——中国历史的几个片段》,上海书店出版社.[3] 黄永年:《论武德贞观年间统治集团的斗争》,中华书局.[4] 新民周刊:2008年

第三篇:儒学与人生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儒学与人生

钱逊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原所长

课程前言

钱逊教授,1933年生于江苏无锡,1953年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1982年转攻中国思想史,历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长期从事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方面的研究。在“儒学与人生”的专题演讲中探讨了儒学与人生的关系,提出了儒学真正的本质是做什么,他从四方面论证了儒学与人生的关系。主要著作:《论语浅解》、《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国传统道德》等。

“我们研究儒学也好,我们想从儒学中学习一些东西也好,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要了解儒学自己本身的一些特点,就是说它必须是和你自己的思想、和你自己的行为是相结合的,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你读了以后就是要和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思想要结合起来体会来用,就是说具体如何去做,那就靠自己去领会去体验,但是如果说把儒学仅仅看作一种知识去研究,和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自己处理问题、自己做人完全不发生关系,那样的话本身可能做了一门学问,但是这样做就离开了儒学的最根本的核心。”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叫儒学与人生。我先简单说一下儒学和人生的关系。过去很多人大概都认为儒学是一种政治学说,是为2000年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一种上层建筑,我今天所讲的《儒学与人生》这个题目,目的就是弄清儒学的真正本质在哪里。实际上儒学是一种讲人的学问,或者讲做人的学问,或者说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当然说儒学也是一种政治学,这也对,因为儒学讲治国平天下,但是儒家讲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本是修身,从天子一直到普遍老百姓的根本都是修身。儒家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观念:一个社会的安定,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基础在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包括老百姓以及领导人,这是儒家治国的基本,所以为政以德,基础的东西是讲做人,做人的问题解决好了社会也就解决好了,国家也就太平了。

那么讲做人的问题,为什么要提出做人,这里就谈到儒家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我们讲到的基本的一个问题是要懂得人,先要懂得人和禽兽的区别。现在流行的一个观点就是人和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禽兽是一回事,人无非就是要生存,无非就是生存竞争,就是弱肉强食,食色性也等,说起来好象人和禽兽是一回事。听起来很可笑,实际上很多人是这样来看待人生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传统儒学就不这样看,而认为人首先要认识人和禽兽的区别。堂堂正正做一个人,要能够摆脱禽兽的境界,要学会做人,修养自己,所以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根本,这是儒学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懂得了这点以后再去研究儒学,就可以懂得很多东西。

不仅是儒家提出了这样的思想,而且在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讲做人这个观念在中国已成为一种民族意识,不一定是学者,不一定是秀才状元,即使是老一辈的普遍老百姓,都教孩子要堂堂正正做人。现在我们青年人好像比较讲究将来要做一个科学家,一个文学家,要拿诺贝尔奖还有当议员。中国的传统首先不是讲这个,首先是你要做人,要做事,先做人,而且这种思想渗透在我们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京戏里面讲了多少做人的道理,四大名著里面也讲做人的问题。中国史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不仅记事,而且记人,记事一方面讲治乱的经验,还有一个人物的褒贬,大忠大奸在史书上都可以找到,一些小人物当时来讲在道德上很有意义,我们史书上也有,并不一定是英雄人物。这是形成我们文化传统的东西。

一、人生价值观

那么这里面第一个谈的是关于人生价值观的问题。人的价值观是我们考虑人的时候首先要思考的一个根本问题。价值观这个词在古代是没有的,在古代讲的是追求不朽,不朽就是一个价值问题。有一种提法叫“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人们还有一个讲法叫“虽久不废”,立了德,立了功,立了言之后,能够长久地不被人忘掉,长久地有影响,这才叫不朽。基本上可以说“三不朽”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导思想。人的不朽不是在你自己身上,不是看你自己得到了什么东西,而是要从历史、社会对你的评价中体现你的人生价值。你的不朽存在于老百姓的心中,存在于长久的历史中,这才能叫做一种真正的不朽。一个人生前在各方面有多少的满足,多大的权利,多大的财富,一旦去世就没有了,即使传给子孙后代,现在看来能够传几代就了不起了,但是立德、立功、立言这样的不朽的含义是,即使人的身体不在了,但是精神却可以长远的不朽,确实可以做得虽久不废,在子孙后代,在民族以至人类的发展中存在下去,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个实际上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体验到这一点。

比如说岳飞,他生前并不是一个成功者,他没有完成他的志愿,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判死,但是他被我们中华民族永远记念,永远继承。杭州的岳王坟、岳王庙就是一个很生动、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很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祭祀岳飞,一方面是秦桧被做成铁人跪倒到墙角里。这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生价值的一种看法。这个人在历史上的价值,在我们民族发展中的价值很鲜明地体现了出来。这不在于他当年如何成功,而在于他能不能够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其他都是假的、空的。所以说,物质的东西比如人的寿命,物质财富、权力,都是短暂的,而真正的精神的东西才是可以永远存在的,永垂不朽的。

岳飞不仅是我们给他纪念,而且岳飞那种精忠报国的精神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里。我可以举一个清华校史上的例子。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大学生在城里示威游行,清华离北京太远,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好的交通,没有参加,到晚上才有人把这个消息带到清华园,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就有反应了,大家早上去吃早餐的时候,发现在饭厅门口帖了一张小字报,当时叫揭帖,小字报的内容是什么?没有巴黎和会的具体内容,就抄了一首岳飞的《满江红》,谁抄的?是闻一多,当时是清华学生。闻一多此时此地抄这么一段岳飞的《满江红》干什么?他是用岳飞的《满江红》来抒发他当时的这样一种爱国的情感,也就是说岳飞的精神实实在在地存在于闻一多的身上。在这样一种民族危亡关头它表现出来,激励一代青年来进行爱国活动,这叫做真的不朽,这真正是一个人的价值。这就是中国人的一个最基本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最基本的人生价值观念。16:46 刚才讲到的时间问题,中国人的观念不是说只有现代,中国人讲究历史观念,我继承历史的先辈们的这样一种成就,继承他们一些好的思想,同时我也要用我的所作所为在历史上留下痕迹。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是什么?是历史。这是中国人的观念,不只看我自己,不只看我眼前,而是把自己放在一个群体中间,把自己放在历史中间,来寻找自己的价值。

讲到这个地方需要澄清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讲究“义”,把“义”作为第一位,所谓“义以为上”.很多人认为中国传统就是重义轻利,不符合现代要求,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中国古代传统讲义利关系,讲的是应该把利的取舍放在义的考量之下。

还有一个要澄清的是,中国人讲人生价值需要把个人放在一个群体中间,放在历史里边,那么是不是就不讲个人?也不是这样。实际上,一方面儒学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奉献,强调个人要自觉地承担自己的社会义务,意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但同时也非常强调个人的独立的人格。

二、待人处世的原则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涉及到一个待人处事的原则问题,因为做人就是要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但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是这里面包括很多具体的规范。比如“孝”就是一个具体的处理家庭关系规范,也是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我在这里不打算讲这些具体的东西,只讲一个最一般的原则,我们待人处世、处理人和人的关系的最一般、最根本原则是“推己及人”.这思想来自于孔子提出来的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两句话,一句话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话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概括起来讲就是“推己及人”,或者像老百姓讲的要“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其基本精神就是为人处事心里要想到别人,而不要只想到自己,这样就可以平等地待人,对人表示一种尊重,一种关心和帮助。这个简单的道理讲起来意义很大,儒学讲仁,孔子讲仁学,讲仁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从自己做起。在《论语》里孔子的弟子问过他,说什么话是可以一辈子终生行之,是一辈子照着去做的,孔子就说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一段话是一以贯之,另一个学生问,一以贯之什么意思,他回答,忠恕而已矣。如果孔子的思想是仁学,仁的最基本的一个内涵叫爱人,那么如何爱人呢?爱人的起点在哪里呢?我说爱人的起点就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起点就在你心里要有别人,如果你连这点都做不到,心里只有你自己,你又怎么谈到爱别人呢?心里总是有别人,总能够为别人着想,总是能够把别人当做和你一样的人,你才能够对人有爱。所以,孔子的仁学,从推己及人做起就可以了。

这是儒学的一个特点,要讲高深它可以有很高深的道理,要简单它也有很简单的道理。最普通的人,一点不学,听一听也可以明白很多道理。拿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来讲,我们讲社会功德,讲文明乘车等,说到底最基本的问题是“推己及人”.干一件事前,能想一想这个对别人会有什么影响,能想一想别人是不是也有这种要求,很多问题就解决了。而往往我们就是没有想到这一点。

再推广来讲,现在“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也被世界所注意。近一些年来,国际宗教界和伦理学界都有一批人提出一个问题,想寻求一种全球的普遍的伦理,寻求大家都能接受的伦理原则,为什么要寻求这个,因为个人伦理原则、价值观念不一致会引起很多冲突。如果我们能够寻找到一些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原则,大家都按照这个要求行动,就可以减少由此引起的冲突。这件事情已经进行多少年了,国际宗教界、伦理学界都开过国际会议,也有一些成果,最明显的成果之一就是在国际宗教会议和国际伦理学会议上,大家得出一个一致的认识,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各种宗教、各种民族、各种文化都可以接受的基本原则。

但是还有一点做起来又是很不容易的,你不说别的,就说我们常见的校园里的现象,有些就和它相反,明明知道这个东西自己也不愿意,但是我跟学生讲课常常讨论一个问题,比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如我们校园里常见的占座现象,我们都知道占座不对,但是不占又觉得自己吃亏了,所以还是要占。做起来是很难的,道理是很简单的,但我想我们应该从最简单的道理、最简单的东西做起。

三、谈个人修养

第三讲修养。因为道德原则不是天生的,要修养和教育。儒家非常重视教育,虽然孟子讲人性善,但他还讲要教以人伦,要教育,不能完全靠自发。在修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丰富的内容,有很系统的修养学说。据我所见,中国文化中关于修养的这套东西是最丰富、最系统的。今天讲一下“为己“和”慎独“.儒学也是为己之学,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但这个”为己“不是为自己,不是为自己的名利。这个”为己“指,学习修养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为了自己的一种完善。”为人“是指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儒学提倡的是为己之学。

这里要提到刚才上一个讲座里面,谈到三年服丧的问题,孔子的学生问能不能减到一年,孔子说,如果你不服丧三年,服丧一年,你能不能心安?如果能够心安理得,就那样做好了。接着孔子又说,为什么要三年服丧,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三年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真正有道德的人,父母死了以后,让他不服丧,让他吃好的,穿好的,让他去听音乐,去跳舞,他都没有这个心情,他会于心不安的。孔子强调要心安,是为己,就是为了自己能够心安。比如现在的见义勇为,老有人问,他怎么想的,他图什么,他为什么?其实很简单,他觉得只要是人都应该这样做,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够心安,不这样做会后悔一辈子。

中国人讲修养就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东西,所以就提出所谓”慎独“.”慎独“就是没有别人知道,或者就你一个人在那儿,别人不知道,或者说你仅仅想了,没有见诸行动,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也要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地按照道德的要求去做。这是慎独,是修养非常重要的一个要求。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说明你真正是”为己“,如果你不是”为己“,你就是要做给别人看,”慎独“这一点很重要,不光是道德上要注意,也包括一切的工作,一切的处事都要注意。

四、谈人生态度

第四个问题,讲人生的态度。我想,人生的态度就是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第一句话是中国人基本的世界观:整个宇宙不断地在发展变化,不停地运 5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行。下面还有两句话叫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不断地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以做一个人也应该按照这样的精神来做。

再讲讲厚德载物,地很广大,很厚重,能够承载万物,君子就应该象地这样,能够承担大任,能做大事。能够做大事,要有很好的德行。我们前面讲要做人,讲人生价值,讲推己及人,讲修养,讲的都是”厚德“,最后讲一条是要”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以上四个问题只是整个儒学中很少的一部分,讲的很简单,道理也很简单,但是我们如果能够认真的从这四个方面去做,我想我们会有一个很健康、很有意义的人生。谢谢大家!

五、现场提问

听众:钱先生您好!我有一个问题,就是刚才您说到个人和个性这样一个在儒家思想体现的问题,您举了很多例子,富贵不能淫、取义成仁这样的(例子),但是我发现您举的例子,更多时候是当他个人跟集体的利益在一体的时候,更多是受到外来侵略这样威胁的时候,他才产生出这样的行为,而在就是他和整个这样的上层统治的关系中却很难看到这种行为,而更多看到的是一种愚忠或者愚孝的成分在里面,还有就是我发现在我们儒家典籍里面其实自相矛盾的有很多,比方说有(人)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于孝也,那么我想很冒昧地问一句,如果父亲是小偷,那么儿子也要做小偷吗?谢谢!

钱逊:这个(您)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传统中间有愚忠、愚孝,这是事实,包括岳飞身上也有愚忠,但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要做这样一个分析,就是说传统文化要看到它有两重性质,像愚忠愚孝这一方面,是那个时代下面它的一种局限,就是说在那样一个社会条件下,他要忠于这个国家,忠于这个民族,他(忠于的)那个对象只能是皇帝,只能是当时这样一个等级制度,对吧。这就导致了他实际的内容他就变成了是愚忠。更严重的问题我们还可以说到像后来(说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讲气节,在那个时候妇女你要让妇女守节,守它那个封建礼教、三从四德,这是一面,它有它的时代性,在那个时代下面,确实有这个性质,确实有这一面,但是从另一方面讲,那样的精神,处理个人和群体的关系问题,如果我们换了一个社会(环境),现在我们的社会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不对。同样一个比方守节的问题,那么在抗日战争时期,《四世同堂》里面不这样讲吗,抗日战争时期钱老先生他也讲这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日本人要他做事,我就不能做,我就要守住这个民族气节。这个精神是一样的,但具体的时代内容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在这儿讲(儒学),我们就要从它这个时代的具体内容中间把它真正的精神发掘出来,抽出来,用到现在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社会生活中来。包括闻一多写那个《满江红》,当然他也没有在这里去接受岳飞的愚忠,岳飞的《满江红》也体现出愚忠这一面,但是他是从这里把那个愚忠抛掉了,抛掉以后用的他精忠报国这样的精神来处理当前的事情。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传统它继承下来,而且得到了发展,有了新的内容,新的生命,所以这就是说要分析它两重的性质来加以推陈出新的改造。

第四篇:儒学与马克思主义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

翻开世界史,就是不同文明兴起、衰落、融合的过程。任何一种单质文明都难以靠自身的力量克服其固有的缺陷而长盛不衰。古代埃及、希腊、巴比伦、印度、罗马都证明了这一点。较之其他文明,中华文明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几千年一脉相承,延绵不绝。随着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兴起,在一连串灾难和失败后,我们陷入了极度的困难之中。和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相比,我们的文明也暴露了他固有的缺陷。我们的文明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幸而我们民族固有的文明特质使我们警醒,开始与西方文明融合,重塑民族精神,并最终获得新生,而这个西方文明只可以是马克思主义

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的非常缓慢,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以后,西方列强就不遗余力的企图用西方先进文明代替所谓土著文明,印度就是最好的例子。但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民族自尊心使这种企图很难实现。随着西方资本的不断入侵,虽然我们也接受了诸如选举、议会、责任内阁等,但纯粹是形式主义,是一场闹剧。中华文明把天下为公,以天下为己任作为价值之本,以仁义克己为立身之本,以仁政爱民为执政之本,以忠君报国为道德之本,以中庸和谐、宁静淡泊为自由之本。相比之下,个人主意,个人奋斗则不是君子所为。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巨大反差,要使中国人接受西方文明是很困难的。有些人简单的认为西方文明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西方文明。实际上,西方文明最有价值的那些东西,如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民主共和传统最初是在古希腊奴隶制社会里孕育而成;而独立自由的爱好和追求,则来源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人道主义精神则来源于基督教,正是这些精神提供了条件。历史证明一些基本的文明特质是超民族,超社会历史形态的。理性精神、民主共和精神可以在资本主义社会扎根,也可以在奴隶社会存在

第五篇:儒学与法学比较

2005-10-25 14:56 满意回答

儒法之比较及其现代意义

------------------

摘要:纵观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各家学说有如天空璀璨的群星,然从其影响力来说,儒法两家是足具影响力的学派。可以说,中国传统法制乃在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不断作用中而形成。① 研究二者对当代依法治国和以人为本的方略都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一、儒家思想概说②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二、古代意义之法治③

可以说,法家的法律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学”。所谓“新学”是相对以儒家为代表的“礼治”主义的“旧学”而言的。“新学”与“旧学”的分歧归结为“法治”主义与“礼治”主义、“德治”主义、“人治”主义的分歧。

法家的“法治”主义有其特征:主张干涉而反对放任;排斥“人治”主义而独任“法治”主义;排斥“礼治”,不承认自然法的存在;主张国家至上,社会团体甚至血缘亲属团体的利益都得服从君主的国家利益;反对徒任“势治”。法家的思想以“唯物论”为出发点,常常注意此时此地的环境,又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的神圣。它的政治主张严格的干涉,但干涉须以客观的“物准”为工具。这一“物准”就是被视为“规矩、权衡”的法律,不容许统治者任意的论心定罪。人们只有在法律容许的范围内,才能得到自由和平等。“法治”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是“物治”,所以又称“法治”主义为“物治主义”。④一方面,是用客观的标准如规矩、权衡、斗量、尺寸等物一样的客观的、人设的、固定不变的法来衡量所有的人;另一方面,是把人当物来治理。也就是把人当成可以用固定的、客观的规矩、尺寸等“物准”去准确无碍地衡量的东西,而不考虑人的特殊能动性。

同儒家的“礼治”相比,法家的“法治”反对宗法等级制和世袭制,要求平等守法,并且主张制订和公布成文法,凡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所以说“礼治”和“法治”的主要分歧不在于制裁手段,而在于行为规范的内容本身。也就是讲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异”的差异行为规范与一断于法的统一行为规范之间的分歧。①同“德治”相比,“法治”主义轻视或完全否认道德教化的作用,这和儒家多数主张人性善而法家主张人性恶有关。

法家的“法治”主义,首先值得称道的即是它把握住了历史进化的法则,并且顺应历史进化的法则来创造,反对保守和空想。它的“实践精神”和“功用主义”都由此而产生。但其缺陷在于过分忽略了“礼”、“德”、“人”和“法”在政治上互相依辅的作用。“法治”主义昙花一现,原因有二:一是由于礼治主义、人治主义久已深入人心,而共同和“法治”主义为敌。“法治”主义虽一时占上风,但最终被“礼治”主义学说所征服。二是法家极端强调国家利益,而轻视个人利益,虽能救一时之弊,但不能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这不仅是“法治”主义思想在汉以后不发达的原因,也是法律和法学不发达的原因所在。②

三、现代意义之法治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法治”的含义和今天我们所倡言的“法治”的含义是有很大差别的。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在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的。

那么什么是法治? 法治起源于西方社会,在西人亚里士多德看来,法治就是一切都依法而治,而大家所遵循的法律都是良法。这一简约的概括朴素地反映了法治的基本精神。但是,亚里士多德在这里预设了一个前提:法治要以良法为基础。为此,他确立了一些立法原则。那么,什么是良法呢?尤其是从现代角度审视,我们所要求的良法又是怎样的呢? 法自君出不会是良法;行刑重轻,法峻刑严不是良法;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更不是良法。良法必须体现社会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反映社会每一成员的理性意愿,保障每一成员的人权,它是全社会每一成员共同参与并签订的公共契约。人们违反它就是违背了自己的承诺,要承担“违约责任”,受到制裁。所以,法治要求法治社会之法律本身应是人民共同意愿的提炼,而不只是反映某个人或一部分人的意志,否则它就得不到普遍遵守;要求法律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利,而不只是赋予某些人特权。法治的基本精神是公平、正义、自由和权利,限制权力,法治亦是这些基本的民主原则的具体体现和保障,而良法乃至法治的基础是民主。概言之,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民主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民主、法治、市场都是率先在西方社会生长并成熟完善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法制建设上也引进移植了不少西方法律制度。但是,法律制度的引进与移植远不像生产方式的转变或工艺技术的改进那么简单。被移植的法律的规范制约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一定的文化基础,有赖于植入地人文资源是否蕴含法治基因,有赖于植入地植被对法治精神的兼容性。“逾淮成枳”的现象同样适用于人文世界。“法治的现代化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其间还蕴含着每个国家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对现代化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模式选择,还必须对自己的传统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处理。”民主与法治是西方文化的表征,是西方价值观念的载体,那么,西方文化中的法治精神能否植根于中国厚实的儒家文化土壤呢?以儒家伦理为内核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否承接和转化这西方法治文化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缺乏“法治”的历史传统,即在社会秩序和规范中,“法治”始终未占主导地位,这就必然给中国当代建立“法治”社会秩序带来困难。

四、借鉴和启示

虽然今天所倡导的法治跟古代的“法治”几乎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古代法家仍然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认同的。二千多年前他们已经认识到,法是用以规范和衡量人们行为的客观的、公正的准则,具有客观性。法家所提出的“不别亲疏,不疏贵贱,一断于法”是对法的平等适用的肯定。法家思想大力提倡法的权威性和拘束力,强调人民、官员、甚至国君都应该守法和依法办事。他们主张公布成文法,法应清晰、简明,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及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等。①法家思想的这些积极方面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对今天的法治建设是有利的。

同时我们要看到法家的重刑政策和愚民政策,压制议论和专制王权的方式,与民主与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更不是我们今天要的法治。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及专制王权,使得人们观念中缺乏法治的观念。今天中国提倡依法治国,实行法治,但是“法治的落实不在于用法条来取代固有的文化传统,而是要把人们对法、法律和法治的信念融入到人们的血液中去、融入到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中去。”提高人的法律素质,增强人的法治意识,灌输自由意识、平等的观念乃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思想政治素质低,即使有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而不起作用,甚至形同虚设。所以,“人”仍然是关键。在古希腊传统文化中,法律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是与公民的自由和平等以及立宪政体等道德理想联系在一起的。“法律与人性的关系,法律与权力的关系,也都是从城邦的„善‟来阐释的,从而使法治观具有一种超越法律的特殊性而成为更高层次的理想观念品格。如果仅仅在法律层面而不深入道德理想层,不探讨法律的价值基础和价值根源,无以最终确立法治观。”②权力从属于法律,实行法治而不是人治,否则国家就会丧失其真正的本质和特征。西塞罗有句名言:“我们是法律的仆人,以便我们可以获得自由。”西方人的这些传统告诉我们,他们的“法治”传统与我们的“德治”传统同样古老而长久。中国人选择了(这里的选择并非主观意志)“德治”为其根本,并影响至今,建立“法治”秩序,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西方人选择了“法治”为其根本,也影响至今。但无论以何为根本,都没有离开“人”这个根本的价值主体。这实际上是儒家“德治”文化思想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因此,提高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法治”素养和“德治”素养,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中最根本的任务,也是我们要达到法治目标的根本方法。只有在儒家和法家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取其精华,去其糟泊,才能为今天的法治建设指引一条宽广而平坦的路,也才能被真正得以利用。

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多弼

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自明清时代,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

作为瑞典人,我必须承认儒家经典著作当中,到现在只有《论语》被翻译成瑞典文。这是我这一代瑞典汉学家应该填补的空白。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

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我们作为对儒家感兴趣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不管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了解这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一定会使得你的生活更加丰富。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12月09日第八版)

下载儒学与护理(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儒学与护理(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儒学与企业文化.(汇编)

    儒学与企业文化 儒学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儒家管理思想的仁爱原则和“仁、德、礼、智、信”的治国方略,是世界管理思想的瑰宝。研究传统文化,就是要继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

    《儒学》专题

    理论·政策产业 挖掘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系列讲座之二十六:儒学专题讲座心得体会 陕西日报/2015 年/3 月/10 日/第 012 版 编者按 儒学也称为儒家思想或儒教......

    儒学与人生(合集5篇)

    儒学与人生 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出自哪部典籍? A.《汉书》 B.《周易》 C.《孟子》 D.《论语》 标准答案:D 2.“今之学者为人”中“为人”指的是什么? A.做人 B.做......

    儒学与生活解读

    《孟母三迁》体现了(环境)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三大思想运动不包括以下哪种思想:马克思主义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 韩......

    2015儒学与生活5则范文

    选择 1、以下属于冯梦龙的作品是。D、《情史》 2、 心性论 D儒家 3、 良心良知良能 C良好 4、以下哪个国家不是君主立宪制?C、美国 5、圣中之圣,集大成者 B孔子 6、中庸》强......

    儒学与人生作业(合集)

    作业批阅结果总得分:53.01.单选题(本题总分50.0分,本大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总计50.0分) 1.(本题分值:2)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出自哪部典籍? A.《汉书》 B.《周......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

    儒学与现代企业管理

    儒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单玉华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凝合沉淀而成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遗产中最灿烂的一部分。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亚洲“四小龙”的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