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课程简介(合集5篇)

时间:2020-09-28 14:2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机化学》课程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机化学》课程简介》。

第一篇:《有机化学》课程简介

《有机化学》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31100033 课程名称(中文):有机化学 课程名称(英文):Organic Chemistry 学分数/学时数:3学分、72学时 开课单位/开课学期:化学院有机教研室、2年级上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面向专业:生命科学及相关专业 课程负责人: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有机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本课程是为生物学及相关专业开设的,它系统地讲授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相互转化方法及有关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为日后继续深造、从事生物、农学和材料学科的教学、科研与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1. 绪论:了解有机化学产生与发展;

了解一些基本有机理论,如分子轨道理论,酸碱理论。

2. 烷烃 :掌握烷烃的结构、命名、物性、主要的化学反应 3. 立体化学:

掌握手性和对称性的概念;

了解手性合成 4. 不饱和烃:

掌握不饱和烃的结构、命名、物性、重要化学反应(亲电加成),共轭效应 5.芳烃 芳香性:掌握苯的结构;

掌握苯环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及机理;

了解稠环芳烃,芳香性 6. 卤代烃:

掌握卤代烃的结构、制法和主要反应(取代:SN1,SN2;

消除:E1,E2);

7.有机波谱:了解红外、紫外、核磁、质谱的基本理论,掌握简单化合物的波谱解析;

8. 醇酚醚:掌握醇酚醚的制法、反应;

9. 醛和酮醌 :

掌握醛和酮的结构、制法;

掌握醛和酮的反应:羰基亲核加成;

α-氢原子反应;

还原和氧化;

了解醌的化学性质 10羧酸及衍生物:掌握羧酸的制法、物性、酸性及主要反应;

羧酸衍生物的相互转化 11.含氮化合物:掌握胺的分类、制法、性质、反应(酰化、重氮化),硝基化合物的性质,掌握芳香重氮化合物的合成应用;

了解偶氮化合物 12.杂环化合物:掌握杂环化合物的结构,芳香性;

了解杂环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 13.碳水化合物:掌握单糖的结构、构象和性质;

了解二糖、多糖的结构和性质(三)教学时数 72学时(四)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Organic chemistry is a fundamental academic course.This course is opened for those major in biology and relative specialty.It mainly introduce the basic organic theory, such as the structure , property and synthesis of organic compound.It give background knowledge for the future courses such as biochemistry.1. General Chemistry Review: Introduction to Organic Chemistry: Covers Molecular Orbital Theory, acid and base strength, functional groups.2. Alkanes: Covers properties and reaction of alkanes 3.Alkyl Halides: Covers formation and reactions of alkyl halides.SN1and SN2 reaction.4.Stereochemistry: Covers basic stereochemical concepts such as R/S and D/L configuration, as well as enantiomers, diastereomers, and meso compounds..5.Unsaturated hydrocabon: Covers reactions of alkenes,alkynes, degrees of unsaturation, and Conjugated Systems.6.aromatic compound and aromaticity:Covers the concept of aromaticity , electrophilic aromatic substitution reactions.7.Organic Spectroscopy: Covers the basic theory of UV,IR,NMR and MS, resolution of spectra of simple organic compounds 7.Alcohols, phenols and ethers: Covers classification and reactions of alcohols,phenols and ethers 8.Ketones and Aldehydes: Covers nomenclature, properties, and reactions of ketones and aldehydes.9.Carboxylic Ac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Covers properties, common nomenclature, and structu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carboxylic ac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10 Amines : Covers properties, nomenclature, basicity, and reactions of amines.11.Aromatic Heterocylic Compounds: Covers properties, nomenclature, basicity, and reactions of aromatic heterocylic compounds.12.Carbohydrates: Covers properties, nomenclature, and reactions of monosaccharides, knowledge of biologically important sugars.

第二篇:有机化学-V(四年制)课程简介

有机化学-V(四年制)课程简介

一、有机化学-V(四年制)课程的现状

有机化学-V是由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有机教研室承担的本科四年制必修课程,总课时为48学时。本课程主要是针对医学类四年制本科生而设置的基础课。参加本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较强,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学位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3人)。师资的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又有梯度。副教授及以上职称者都有独立的科研方向和在研的省级以上的纵向课题,因此科研水平和能力都较强,有利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给学生介绍新兴交叉学科、新知识和新领域。

二、教学内容

近年我们采用自己主编的教材(《有机化学》(第2版),陈洪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进行教学。该教材的内容更符合该类学生的要求,教学内容较以往教材有较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大胆删除了陈旧内容和与中学重复的内容,其次根据四年制48学时的课时特点,把各章内容分成了精讲、泛讲和自学辅导三个层次。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与中学完全不同的新知识上(如反应机制等),结合化学知识解释生命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也是我们的任务,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在生命科学领域里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结合医学生的实际需要,我们还增加了医学生物材料专章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

教研室坚持每年修改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分讲授内容和自学内容。教学大纲 和进度表做到学生人手一册。教师随时总结上课的经验,为下一次讲课准备新教案提供依据。有关教学档案和教学计划任务书、试卷、成绩册、集体备课记录、试讲记录、反馈信息记录等收集、保存完整。

四、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学方法上,计划对讲授内容、重点、难点进行调整,加强三基、强调五性,部分章节采用启发式提问、自学、给出综合练习题验收、讲评,达到教学目的。争取2005年恢复原来进行的在2/3教学时间后进行过关考试,过关者进入专一的选修课学习,未过关者继续完成余下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手段上,2004年初步完成了电化教学或音像教材的制作,争取2005年在新校区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

第三篇: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英文名称: Organic Chemistry 适用专业:化学与化工各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108学时(542)课程学分:6学分(32)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授课方式:讲授与多媒体辅助等 大纲制定人:田来进 大纲审定:有机教研室 制定时间: 2013-06-26

二、使用说明

1、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应使学生在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上,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最新的成果和发展趋势。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为学习后续课程、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等),为培养高起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面向21世纪、能胜任在科研机构、高等和中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化学、化工工艺以及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打好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并满足硕士有机化学课程入学考试的要求。

2、课程学时、学分、主要教学环节

(1)每周4学时,共计36周(两学期),108学时(2)学分:6分(3)主要教学环节

A.课堂讲授、辅导、作业、习题课。结合运用分子模型,组织研讨课、习题课或辅导课。突出教学内容的“精讲”和“启发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B.课后作业:每周约2小时。

3、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本课程应在学生学习化学键和原子、分子结构、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以及酸碱理论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四大谱的原理和计算、对称守恒原理,本课程仅作一般介绍,主要由谱学、物质结构等后续课程完成。

4、教材

李景宁主编,《有机化学》第5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2011

5、主要参考书 胡宏纹主编,《有机化学》第3版,高教出版社,2005 邢其毅主编,《基础有机化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袁履冰主编,《有机化学》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学出版社,1999 李景宁主编,有机化学学习指导(曾昭琼主编,有机化学第4版配套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裴伟伟、冯骏材,《有机化学例题与习题:题解及水平测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L.G.Wade, Organic Chemistry,5th Edition(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考核方式

作业成绩、平时成绩、期终闭卷考试成绩,分别占10%、20%、70%。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教学的要求

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和同分异构现象。

2、应用价键理论理解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关系,通过乙烯、丁二烯和苯等结

构,定性理解分子轨道理论、芳香性概念。

3、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变化规律,了解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工业制法及其主要用途。

4、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制备及其相互转变的条件和规律。掌握特性官能团的转换及设计有机合成路线。

5、掌握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并能运用以解释某些有机反应的问题。

6、了解过渡态理论,理解反应的势能曲线图、速度控制、平衡控制和酸碱理论

基本概念。掌握重要的活性中间体(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自由基等)的结构、活性及其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

7、掌握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加成、亲核取代和自由基反应的机理,了解氧化、还原、缺电子重排历程和周环反应,并能运用以解释相应的化学反应和合成上的应用。

8、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静态立体化学为主,理解取代、加成、消除等重要反应的立体化学过程。

9、理解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的基本原理,熟悉主要类型的有机化合 物的谱学特征,能认识简单的典型图谱,并应用于简单的结构测定。

10、掌握或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等天然产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11、了解金属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二)教学安排:

根据课时要求,建议第一学期安排前10章内容(54学时),第二学期安排后10章内容(54学时)。

第一章 绪论(1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学习了解有机物及有机化学的概念

2、了解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及共性

3、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价键理论的要点及共价键的属性 基本内容:

一、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肖莱马有机化学的定义

2、有机化学产生和发展 Kelcule、Couper碳四价学说,Von’t Hoff、LeBel碳四面体学说,Baeyer张力学说

3、有机化合物特点

4、有机化学重要性,与工、农、医等的关系

二、共价健的一些基本概念

1、共价健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及成键三原则

2、共价键参数

键长、键角、键能、键矩

3、共价健断裂

均裂、异裂

三、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分离提线、纯度检定、实验式和分子式确定、结构式确定

四、有机化合物分类和官能团(1)、按碳架分(2)、按官能团分

六、有机化学发展和前沿研究及发展趋势简介

第二章 烷烃(4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学习掌握烷烃,同分异构象轨道杂化SP3杂化等基本概念

2、掌握烷烃的命名方法

3、了解烷烃的性质及卤代反应的历程

4、掌握烷基自由稳定性的判别标准及解释

5、了解烷烃 的来源制备方法及应用 教学重点: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结构,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 烷烃的结构, 构像的产生及稳定性,过渡太理论,烷烃自由基取代反应机理,碳自由基 基本内容:

一、烷烃的同系列及同分异构现象

1、同系列

2、同分异构

3、伯、仲、叔、季碳原子

二、烷烃的命名、(系统命名、普通命名)

三、烷烃的构型

碳原子正四面体和SP3杂化轨道、σ-键

四、烷烃的构象

乙烷、正丁烷

五、物理性质

六、化学性质

稳定性、氧化、热裂、卤代

七、卤代反应历程

链反应,游离基稳定性,过渡态理论

八、甲烷和天然气

第三章

单烯烃(6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烯烃C=C双键的结构

2、掌握烯烃的重要反应种类及鉴别方法

3、掌握烯烃亲电加加成反应的历程,以氏规则及解释

4、掌握马氏规则的解释及碳正离子稳定性的比较

5、了解自由基加成反应

6、掌握烯烃的制备及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

烯烃的顺反异构及其命名

烯烃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烯烃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教学难点:

烯烃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诱导效应

碳正离子及其稳定性 基本内容:

一、烯烃的结构

sp2杂化、平面结构

二、烯烃的同分异物和命名

1、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碳干异构、官能位置异构、顺反异构、Z、E异构

2、烯烃的命名

系统命名法

三、烯烃的物理性质

四、烯烃的化学性质

1、催化氢化

2、亲电加成

(1)与酸加成 Markorinkov规则(2)卤化

(3)与乙硼烷加成氧化

3、自由基加成

4、氧化反应 KMnO4和OsO4氧化顺式产物,臭氧化,催化氧化

5、聚合 聚乙烯、聚丙烯

6、-氢的自由基卤代

烯丙氢活性

五、诱导效应

六、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

(1)溴翁离子中间体,反式加成

(2)Markorinkov规则的解释和碳正离子稳定性、诱导效应和σ-π共轭效应,活性中间体稳定性、过渡态

七、烯的制备

八、石油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4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炔烃结构、重要反应及鉴别方法

2、了解二烯烃的种类及结构特点,掌握共轭二烯烃的重要反应

3、理解共轭效应产生的特点,掌握共轭效应在反应历程及规律解释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炔烃的结构及性质

2、二烯烃结构及性质

3、共轭效应

教学难点:

1、炔氢酸性的分析

2、共轭效应概念及影响

3、速度控制与平衡控制 基本内容:

一、炔烃

1、炔的结构

sp杂化 线型结构

2、炔烃命名,异构现象

3、炔烃物理性质

4、炔烃化学性质

1)加成、加H2、加X2、加HX、加H2O、加醇、加乙酸 2)氧化

3)≡C-H反应 炔化物生成 4)还原 5)聚合

5、炔烃的制备 二、二烯烃

1、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2、二烯烃的结构和稳定性

3、化学性质

狄尔斯-阿德耳(Diels–Alder)反应,1,2和1,4-加成

三、共轭效应

π-π共轭、p-π共轭、σ-π超共轭

四、速度控制与平衡控制

第五章:脂环烃(4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脂环烃的种类及命名

2、学习掌握小环烷烃的反应特点及规律

3、了解环烷烃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掌握环已烷的构象及取代环乙烷构象稳定性的判别

4、了解环状化合物异构和制备方法 教学重点:

二环烷烃的命名、脂环烃的基本反应、环已烷及衍生物的构象 教学难点:

脂环烃结构与稳定性、环已烷和取代环已烷的构象分析 基本内容:

一、脂环烃的分类命名,命名法、螺、桥环化合物的命名法

二、脂环烃的性质 小环似烯 大环似烷

三、脂环的结构

四、环己烷构象

椅式和船式构象、a键和e健、二取代环己烷顺反异构

五、多环烃

十氢化萘、金刚烷

第六章 对映异物(6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旋光性、旋光度、比旋光度的概念

2、掌握分子结构与对映异构现象的关系

3、掌握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的对映异构及命名

4、了解不含手性C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外消体的拆分方法及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5、掌握对映体外消旋体、内消旋体的概念。教学重点:

1、物质旋光性和结构的关系

2、含水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及构型标记

3、费歇尔投影的写法及使用规则、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教学难点:

1、分子的对称性

2、构型的R./S标记

3、环状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及异构形式 基本内容:

一、物质的旋光性

平面偏振艺和施光性、旋光仪、比旋光度

二、对映异构现象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1、对映异构现象

2、手性和对称因素

手性、手性分子、手性碳原子、对称因素

3、产生旋光性的原因

三、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对映体、外消旋体

四、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体

对映体、非对映体、内消施体

五、构型的R.S命名规则

S.R系统命名的次序规则

六、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化学

七、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异构

联苯型、丙二烯型、螺型

八、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反式加成

第七章 芳香烃(8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苯的结构及苯系芳烃的概念

2、掌握苯的异构现象、命名及要求反应和应用

3、掌握取代基定位效应,定位效应的解释及定位效应的应用

4、了解多环环芳烃的种类,掌握苯的反应

5、了解芳香性及其判断的休克尔规则

6、了解芳烃的来源和主要用 教学重点:

1、苯的结构及基本反应,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2、定位效应及应用

3、芳烃衍生物的合成

4、休克尔规则及芳香性的判别 教学难点:

1、苯结构特点

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2、定位效应的应用

3、芳香性与结构的关系 Huckel规则 基本内容:

一、苯的结构

Kelcule式、价键观点、分子轨道、氢化热

二、芳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三、单环芳烃的性质

1、亲电取代

硝化、卤代、磺化、傅克烷基化、酰基化

2、加成加氯、加氢

3、氧化反应

四、苯环的亲电取代定位效应 两类定位基、超共轭效应、定位规律解释

五、几种重要的单环芳烃

六、多环芳烃

萘、葸、菲的结构、性质

七、非苯系芳烃 休克尔规则

八、芳烃来源

煤焦油、石油芳构化

第八章

现化物理实验方法的(5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现代物理方法的种类及在结构分析上的应用

2、了解红外光谱的产生及在有机物

3、了解核磁共振的概念,掌握HNMR产生的原因及化学位移的概念,能利用HNMR谱图或数据分析确定简单有机物的结构

4、一般了解质谱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

IR光谱 HNMR 教学难点:

1、结构和IR的对映关系

2、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

3、自旋偶合和峰的裂分 基本内容:

一、电磁波谱的一般概念

1、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和类型

2、郎勃特-比尔(Lamber-Beer)定律

二、紫外光谱

1、基本原理

电子跃迁方式、谱带类型、发色团和助色团、红移和蓝移

2、各类有机物的紫外吸收峰

3、紫外光谱的解释和应用

结构判断、杂质的检查

三、红外光谱

1、基本原理

分子振动方式、吸收频率与原子质量及键强度的关系

2、红外光谱的分区

特征峰和特征频率、各类有机物的红外光谱

3、红外光谱的解释和应用

定性分析

四、核磁共振谱

(一)氢谱

1、基本原理

磁性核与非磁性核、核磁共振的条件

2、化学位移

屏蔽效应、磁各向异性效应

3、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峰裂分的规律

4、磁等同和磁不等同

峰面积与氢原子数目

5、核磁共振谱的解释和应用

(二)碳谱简介

五、质谱简介

1、基本原理

质谱仪、质谱图、质荷比、基础峰、分子离子峰

2、质谱的应用

分子量的测定 六、四谱联用

第九章 卤代烃(6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卤用烃的概念、结构、种类及命名方法

2、掌握卤代烃的性质和重要反应

3、掌握亲核取代反应的主要历程及影响因素

4、掌握卤代烃的制备方法和主要用途

5、了解卤代烯烃、卤代芳烃、氟化烃的结构及性质 教学重点:

1、卤代烃的结构及基本反应

2、亲核取代反应的SN1、SN2历程

3、影响SN1、SN2反应的因素

4、卤代烃的制备方法 教学难点:

1、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判别

2、SN1和SN2的立体化学问题 基本内容:

一、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现象

二、卤代烃

1、物理性质

2、光谱性质

3、化学性质

(1)亲核取代 水解、醇解、氨解与NaCN、AgNO3的反应(2)消除反应 消除方向 扎依采夫规则(3)与金属的反应 与Mg、Na、Li的反应(4)还原 LiA1H4还原、NaBH4还原

三、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1、两种历程 SN1和SN2(1)SN2 构型转化(2)SN1 外消旋化

2、SN1和SN2的立体化学

(1)SN2 伴随构型的翻转(转化)

(2)SN1 外消旋化、部分构型转化、离子对历程、邻基参与(构型保持)(3)影响亲核取代活性的因素

烷基结构对SN1、SN2的影响、离去基团性质、试剂性质、溶剂影响 四、一卤代烯烃和一卤代芳烃

1、分类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烯丙式卤代烷、乙烯式卤代烷

五、卤代烷制法

1、由烃制备

烃卤代、不饱和烃加成、氯甲若化

2、由醇制备

醇与HX、PX3、PX5、SOcl2作用

3、卤代物的互换

六、重要卤代烃

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氯苯、氯乙烯

七、有机氟化物

1、有机氟化物的特性

2、氟化物

二氟二氯甲烷、四氟乙烯

第十章 醇、酚、醚(10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醇、酚、醚的结构特点及重要反应

2、掌握醇、酚、醚的制备方法及主要应用

3、掌握消除反应的历程,取向及影响因素

4、了解α消除的特点及环多醚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醇、酚、醚的反应和制备

2、β-消除反应 教学难点:

消除反应与亲核取代反应的竞争

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 基本内容:

一、醇

1、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法

2、醇的物理性质

3、醇的光谱性质

4、醇的化学性质

与活泼金属反应、与氢卤酸反应、与卤化磷反应、与H2SO4、HNO3、H3PO4等反应,脱水反应、氧化和脱氢、多元醇反应

5、醇的制备

(1)由烃制备

硼氢化-氧化反应

(2)由醛酮制备

醛酮的格式反应、由醛酮还原

6、重要的醇

甲醇、乙醇、乙二醇、丙三醇

二、消除反应

1、β-消除反应

(1)消除反应历程(E2和E1)

单分子消除E

1双分子消除E2(反应消除与SN竞争)(2)消除反应取向

扎依采夫规则(3)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

反式消除(4)消除反应与亲核取代反应竞争

反应物结构、试剂碱性、溶剂极性、反应温度

2、α-消除反应

卡宾产生、卡宾反应(和烯加成、插入)

三、酚

1、酚的结构和命名

2、酚的物理性质

3、酚的光谱性质

4、酚的化学性质

(1)酚羟基的反应

酸性、成醚、与FeCl3显色(2)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卤代、硝化、亚硝化、缩合(3)氧化反应

5、重要的酚

苯酚制备方法(磺酸盐碱熔、氯苯水解、异丙苯氧化)

四、醚

1、醚的结构和命名

2、醚的物理性质

3、醚的化学性质

盐的生成、醚链的断裂、过氧化物的形成

4、醚的制备

醇脱水、Williamson合成法

5、重要的醚

乙醚、环氧乙烷、四氢呋喃、冠醚(相转移催化剂)

第十一章 醛和酮(1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醛、酮的结构、分类及命名

2、掌握醛、酮的重要反应和鉴别方法

3、掌握亲核加成反应的历程

4、掌握不饱和醛、酮的主要种类、重要反应和应用

5、掌握醛、酮的制备方法和重要化合物的反应及应用 教学重点:

1、结构及基本反应及应用

2、亲核加成反应的历程及特点

3、醛、酮的制备 教学难点:

羰基亲核加成反应机理

立体化学 基本内容:

一、醛酮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

二、醛酮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三、醛酮的化学性质

1、亲核加成

与氢氰酸加成、与格试剂加成、与亚硫酸氢纳加成、与醇的加成、与氨基衍生物的加成、与磷叶立德的加成、与西夫试剂加成

2、还原反应

催化氢化、用金属氢化物加氢、Meerwein-Ponndorf-Verley还原、直接还原、Clemmensen还原

3、氧化反应

4、歧化反应

5、α-H酸性

互变异构、卤代反应、羟醋缩合反应

6、醛酮的其它缩合

四、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1)简单的亲核加成历程(空向因素、电负性因素、试剂)(2)复杂的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3)羰基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克拉姆(Cram)规则、不对称合成

五、醛、酮的制法

1、氧化或脱氢

烃的氧化、醇的氧化

2、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还原

3、偕二卤化物水解

4、Friedel-Crafts反应型反应

六、重要的醛酮

甲醛

乙醛

丙酮

苯甲醛

环已酮

七、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1、乙烯酮

2、α、β-不饱和醛、酮

麦克尔(Michael)反应、插烯规律

3、醌

第十二章 羧酸(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羧酸的结构、种类及命名

2、学习羧酸的物理及光谱学性质掌握羧酸的化学性质

3、掌握结构对羧酸酸性弱弱的影响和判别方法

4、掌握羧酸的制备方法及二酸取代酸的重要反应

5、了解酸碱理论及羧酸强弱的判别方法 教学重点:

羧酸的性质及制备方法,羧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路易斯酸碱理论 基本内容:

一、羧酸的分类命名

二、饱和一元羧酸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三、羧酸的化学性质

1、酸性

2、羧基上的OH的取代反应

成酯、成酰卤反应、成酰胺反应、成酐反应

3、脱羧反应

4、α-H卤代

5、还原

四、羧酸的来源和制备

氧化法、水解法、羧化法

五、重要的一元羧酸

甲酸

乙酸

苯甲酸 六、二元酸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3、个别二元酸

七、取代酸

1、羟基酸

2、羰基酸

八、酸碱理论

1、布伦斯特酸碱理论

2、路易斯酸碱理论

第十三章

羧酸衍生物(8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羧酸衍生物的种类及结构特点

2、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命名及重要反应

3、掌握乙酰乙酸乙酯丙二酸二乙酯的制备方法及在合成上的应用

4、了解油酯、合成洗涤剂的概念及羧酸衍生物水解、醇解、氨解拔应的历程、特点及活性

5、掌握光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及反应

6、学习并了解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教学重点:

1、羧生物的基本反应及相互转化的关系和制法 酯的水解机理、羧酸衍生物的加成-消除机理

2、三乙及丙二酸酯的合成应用

3、碳酸衍生物的合成及重要反应

4、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及重要反应 教学难点:

1、羧酸衍生物的加成-消除机理反应活性顺序、酸性强弱

2、酮式结构和烯醇结构稳定性的判别

3、合成路线的设计及合理性的分析 基本内容:

一、羧酸衍生物

1、分类和命名

2、羧酸衍生物的光谱性质

二、酰卤和酸酐

三、羧酸酯

1、酯的物理性质

2、酯的化学性质

(1)水解醇解氨解(2)与格氏试剂作用(3)还原(4)酯缩合

3、个别化合物

4、油酯和合成洗涤剂

(1)油脂

水解

干性

加成(2)肥皂和合成洗涤剂

肥皂

合成洗涤剂

(3)磷脂和生物膜

5、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在有机合生上的应用

1、乙酰乙酸乙酯(1)互变异构现象

(2)在合成上的应用

酮式分解、酸式分解、亚甲基的取代

2、丙二酸二乙酯(1)制法

(2)在合成上的应用(合成酸)

3、C-烷基化和O-烷基化

六、酰胺

1、酰胺的物理性质

2、酰胺的化学性质

酸碱性、水解、脱水反应、还原、Hofmann降级

七、酰基衍生物的水解、氨解、醇解历程

1、酯的水解

碱性水解、酸性水解

2、酰基衍生物的水解、氨解、醇解

八、碳酸衍生物

碳酰氯、碳酰胺

九、有机合成路线

1、碳胳的形成

2、官能团的引入

3、立体构型要求

4、合成路线选择

第十四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10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有机含氮化合物的主要种类及命名

2、掌握硝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重要反应

3、掌握胺的种类、结构特点及重要反应

4、了解苏炔制备胺的反应及特点

5、掌握结构及合成应用

6、掌握重氮化合物的制备及重要反应及合成应用

7、掌握分子重排的种类重要反应、反应未规律及合成应用 教学重点:

1、硝基化合物的制备和重要反应

2、胺的结构及重要反应

3、芳香重氮盐及重氮甲烷的制备和重要反应

4、亲核重排 教学难点:

1、苯炔历程

2、分子重排的特点、规律及应用

3、芳香重氮盐在合成上应用 基本内容:

一、硝基化合物

1、硝基化合物命名和结构

2、硝其化合物的制备

3、硝其化合物的性质

(1)脂肪旋硝其化合物的性质(2)芳香族硝其化合物的性质

二、胺

1、胺的分类和命名

2、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3、胺的立体化学

4、胺的化学性质

碱性、酸性、烷基化、酰基化、与亚硝酸作用、氧化、芳

胺的特性、季铵盐和相转移催化

5、胺的制法和苯炔

氨的烃基化、还原、还原氨化、Gabriel合成法

6、烯胺(在合成上的应用)

7、个别化合物

三、重氮和偶氮化合物

1、芳香族重氮化反应

2、芳族重氮盐的性质(1)取代反应(2)偶联反应

3、重氮甲烷

4、偶氮染料

四、分子重排

1、亲核重排

(1)重排到缺电子的碳原子(2)重排到缺子电的氮原子

2、亲电重排

3、自由基重排

4、芳香族重排

第十五章 含硫、含磷有机物(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有机硫化合物的基本知识,硫醇、硫醚、硫酚、亚砜和磺酸

2、了解有机磷的基础知识

第十六章:元素有机物

本章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做具体要求

第十七章:周环反应(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周环反应的概念、各类及特点

2、了解前轨道理论对周环反应的解释

3、掌握电环化、环加成反应的规律及立体化学特点

4、了解σ迁移反应种类、规律及特点 教学重点:

1、基本概念

2、电环化、环加成反应的规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

前线轨道理论、σ迁移反应 基本内容:

一、电环化反应

含4n、4n+2π电子体系的电环化反应

二、环加成反应

[2+2]、[4+2]环加成

三、σ键迁移反应

[1, j] H迁移、[1, j] C迁移、[3, 3] σ-迁移

四、周环反应的理论

1、电环化反应机理

2、环加成反应机理

3、σ键迁移反应理论

第十八章:杂环化合物(4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杂环化合物组成特点、种类及命名方法

2、掌握五元杂环、呋喃、吡咯、噻吩的结构及性质

3、掌握α-呋喃甲醛的结构特点及重要反应

4、掌握吡啶、喹啉的结构及重要反应及喹啉的制备方法

5、了解生物碱的一般性质和提取方法 教学重点:

1、呋喃、吡咯、吡啶、喹啉的结构及重要反应

2、糠醛的结构、反应及合成应用

3、喹啉的制备Skraup合成法 教学难点:

1、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及芳香性

2、各类反应的条件 基本内容:

一、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二、五元杂环化合物

1、呋喃噻吩吡咯的结构

2、呋喃噻吩吡咯的性质(1)光谱性质

(2)亲电取代反应(3)加成反应

(4)吡咯的弱酸和弱碱性

3、糠醛

4、呋喃 噻吩 吡咯的制法

5、噻吩和咪唑

6、吲哚

7、卟啉化合物 三、六元杂环化合物

1、吡啶

结构、碱性、亲电取代和亲核取代、氧化和还原反应

2、嘧啶

3、喹啉

4、嘌呤

四、生物碱

1、一般性质(旋光性、弱碱性、颜色反应、沉淀反应)

2、提取方法

第十九章 碳水化合物(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2、掌握单糖的种类、构型及环状结构

3、了解单糖的链式结构与环状结构的转变及变旋光现象。

4、掌握单糖的重要反应及鉴别方法

5、了解单糖、双糖、多糖组成、结构特点及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单糖结构及性质,双糖、多糖的结构和性质 还原糖和非原糖的特点及区别 教学难点:

单糖的差向异构化及概念,结构测定 基本内容:

一、单糖

1、单糖的构造式

2、单糖的构型

直链式和氧环式、D/L系列、α、β-构型、环的大小、构象

3、单糖的反应 构型测定(1)单糖的反应

变旋现象、差向异构化、成脎、成糖苷、氧化、还原、羟基的反应(2)构型测定

4、单糖的环状结构

5、主要的单糖和它的衍生物

二、双糖

1、非还原性双糖

蔗糖

性质(水解、成醚、成酯)结构测定

2、还原性双糖

麦芽糖、纤维二糖

性质(水解、成醚、成酯)结构测定

三、多糖

1、纤维素

结构、性质(水解、酯化、醚化、铜氨化)

2、淀粉

结构

性质(水解、碘淀粉反应)

第二十章

蛋白质和核酸(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氨基酸的结构、种类和命名

2、掌握氨基酸构型、基本反应和制备方法

3、了解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各类、结构特点,性质和在生命现象中的重要性

4、酶、核酸是一般介绍内容 教学重点:

氨基酸的结构及基本反应

氨基酸等纯点和存在形式的判断 教学难点:

氨基酸等电点的概念。蛋白质的高级结构 基本内容:

一、α-氨基酸

1、结构、分类和命名

2、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3、化学性质

两性和等电点、与亚硝酸的反应、与茚三酮显色反应、氨基和羧基的反应

4、制备

二、多肽

1、多肽结构的测定

分子量测定、氨基酸定量分析、端基测定法

2、多肽的合成氨基和羧基的保护、羧基的活化

三、蛋白质

1、蛋白质的结构

一级

二级

三级结构

2、蛋白质的性质

等电点、胶体性质、变性、沉淀和颜色反应

3、酶

四、核酸

1、核酸组成和分类

核糖

碱基

核苷

核苷酸

核酸

DNA和RNA

2、核酸的结构一、二、三级结构

3、核酸的生物功能 第二十一章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萜类、甾族化合物的概念

2、了解萜的分类及异成二烯规律及代表物的名称

3、了解甾族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及代表物 基本内容:

一、萜类

1、萜的涵义和异成二烯规律

2、萜的分类、命名

3、单萜

4、倍半萜

5、双萜

6、三萜

7、四萜

二、甾旋化合物

1、甾的基本结构和命名

2、甾旋化合物的立体结构

3、甾酸类

4、胆酸

5、甾型激素

第四篇:《有机化学》课程自评报告

《有机化学》课程自评报告

有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相关性质,分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有机分子的立体及构象关系,目标有机分子的合成等内容。教学内容为理论课100学时,实验课36学时。主要内容为绪论,烷烃和环烷烃-自由基取代反应,立体化学基础,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醇和醚,烯烃-亲电加成,炔烃和二烯烃离域键,芳烃-亲核上的亲电取代反应,醛和酮亲核加成反应,酚和醌,羧酸和取代羧酸-亲核加成-消除反就,羧酸衍生物,碳负离子的反应,有机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酶的化学,糖类和核酸,萜类和甾族化合物,周环反应等内容。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换位式教学、探论式、辩论式、直观式教学与科研兴趣小组相结合,根据教学要求灵活采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图表,以有机化学官能团为主线,同类结构进行比较;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和主动学习,做到互动互学、教学相长;注意章节小结,强化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及教学中使用英语专业词汇,逐步向双语教学过渡。实验课是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相应的实验内容,使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在实验课中,逐步加入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枯燥无味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

一、师资队伍

1.1师资结构

课程负责人于2007年评为教授,毕业于赣南师范学院化学专业,1

毕业后一直在赣南医学院从事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教学效果良好。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曾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课题3项,发表教学论文和科研论文2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篇,多篇论文被CA收录。

本教研室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3人,高级实验师1人,硕士3人,博士1人,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队伍中既有有年龄较大的教授,又有年轻的硕士和博士,人员平均年龄37岁。已形成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梯队合理,并具有良好的科研团队精神的集体。

本教研室具有完整的师资培养计划,按学校要求每年计划派人外去进修,在教学过程中,有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以老带新,形成了良好的互帮互助的氛围。高级职称教师均参与任课,分别从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高级职称教师任课比例为100%。

1.2教学研究和改革

本教研室人员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改革,近两年来申请获批的省级教改课题4项,校级教改课题6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3篇,教学改革的成果正应用于实践教学中。

1.3科研与学术水平

本教研室人员锐意进行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科研基础和科研能力,近几年来申请获批的省级课题11项,校级课题15项,项目总经费超过12万元。近三年来发表各类论文5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篇,中文核心期刊31篇,论文引用率均较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近三年来,本教研室人员参与实验教学教材编写3部,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设教材编写2部,其他教材编写2部。

二、教学基本条件

2.1教材建设

本课程本科«有机化学»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权威教材,专此教材在全国各药学专业使用,反映良好。本教研室人员参与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医用有机化学》教材及其习题的编写,使用效果良好。

2.2教学文件建设

有机化学课程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本教研室有完整的教学文件与教学档案,教学制度完备,执行情况好。

2.2实践教学

有机化学学科依托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具有整套的有机合成,结构鉴定,成分分析等仪器设备300余万元,完全满足有机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和教师科研的需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设的实验均能正常开设。近年来,本教研室把教研成果应用于有机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不断开设有机化学课程的研究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管理

3.1教学手段

本课程均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有完整的本教研室制作的多媒体授课教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化,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3.2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使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增强,本课程主要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些章节采用读书指导法进行教学;为了促进学生对前续知识的迁移,在课堂中穿插讨论法进行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课堂生动,在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和动机等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元认识水平。

3.3双语教学

在教学中,凡涉及到专业名词和专门的反应,均使用英文标注。对于重点的知识点,采用英文和中文同时标注的双语教学,教学中加强学生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和学习,有利于后续课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药物化学中有机物质的学习。

3.4课堂教学

本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3.5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中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有机化学课程的实验主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有官能团反应,有机化合物的光谱特征等,所开设的学生实验均能成功,实验教学效果良好,并根据需要开设了研究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创新知识,并使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中。

3.6课外

本课程每期均有辅导答疑安排,学生可以集中时间询问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学生作业有批阅。在教学之余,组织学生进行

课外科研,本教研室教师指导学生的课题有3项。

3.7考试

本课程考试为闭卷考试,由任课教师自主命题,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与往年试卷的相似度,有利于本门课程的考核。阅卷采用集体阅卷的形成,考试结果和试卷均有完整的成绩分析试题分析材料。

3.8教研活动

本课程所有授课内容均有集体备课记录,有集体备课的安排。按照赣南医学院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评分结果,自评得分为97分。

第五篇: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设计

【课程简介】

本课程着重研讨:如何基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优化教学设计,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强调,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设计、开发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以及“为学习设计教学活动”,纠正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误区,提升教师恰当地设计、开发及评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和设计教学的能力,为初中语文教师备课与上课提供可操作的程序方案,通过短期培训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

【学习要求】

⑴ 了解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研究一些录像或文本的教学实录,以使对语文教学设计的认识和理解具体化;并结合自己的或者他人的教学实践对本课程倡导的教学设计理念等进行思考。

⑵ 能够从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角度对已有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进行客观评价。

⑶ 动手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交流研讨、反思修改(有条件的可付诸教学实践),以获得切实体验。

⑷ 完成学员作业和测试题。

⑸ 理论学习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的结合,理论学习方面可以重点集中在本课程推荐的书目和文献,以及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语文教材的两个理论问题》《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鉴别》的两篇文章以及关于单元教学的文章,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过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加深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认识,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教师团队

【主讲教师】

冯爱平:女,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教研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硕士。2007 年 1 月至 2008 年 8 月,主持北京市丰台区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该课题获 2007 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从教十余年来,撰写的多篇文章或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或在各级评比中获一、二等奖;主编或参编图书多部。2006 年独立开设继续教育课程“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2008 开设继续教育课程“基于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语文阅读教学案例剖析与研制”。北京市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评委、丰台区语文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评委;《语文导报》初中版编委。多次指导教师上研讨课、撰写教学案例,经过自己指导的教师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多次获奖或发表,促进了一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专题讲座

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设计

冯爱平(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研究员)

今天我们研讨的专题是 “ 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设计 ”,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能深入思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摸索出优化教学设计的途径和策略,切切实实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关于教学设计和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解

(一)关于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解

问题一 : 基于“教”的设计还是基于“学”的设计?

“教学设计”对语文课的重大意义,毋庸置疑。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传统的注入式的讲授分析课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退出课堂 , 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程序还是上世纪 50 年代的五环节:破题(导入),作者及介绍背景,分析段意,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色 , 把教参中的文本的解读原封不动地“平移”到课堂中,对课文进行精细化的“阐释”“解释”,“教课文”,教师“析有余”而学生“悟不足”,一节课教师讲得很累 , 学生却感觉到很没意思。还有一些教师为了分析课文而设置一连串问题,引导学生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通过板书完成对文本内容的图解,并美其名曰“启发式”。从课堂教学推知教学设计,可见教师的设计基本上还是立足于自己的“教”而非学生的“学”,不去关注学生的理解,不去考虑学生对自己的理解是否接受,更多的是在阐释教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甚至是以传道式的课堂呈现,甚至是完全站在教师个人的立场来确定和设计的,很多时间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浪费了。也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成长在很多方面都打了折扣。教师诱导学生得出的结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能说是没有作用,起码作用是很有限的。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似乎能正确回答教师的问题,但那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的。离开了教师提供的语境,学生就难以找出答案。久而久之,一批学生就训练出了能根据教师的“启发”来回答问题的本事:往往是揣摩老师的意图不断给出老师想要的答案,而并非是说出自己独立思考后的见解。很多学生毕业后,发现这样的“答案”对自己的发展毫无益处,只不过是配合老师演出了一场场的“戏”。这恐怕是语文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吧,这也恐怕与我们对“教学设计”的内涵缺乏认真的辨析有一定的关系。

关于教学设计的界定 , 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是史密斯和雷根的表述 , 他们认为教学设计是把“学习与教学的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方案的系统化和反思性的过程”。

这种设计观一般把教学设计看作由一系列相对固定的步骤或程序组成,大致包括这样几个阶段或要素:

分析:学习者需求评定,确定学习环境中的问题、学习任务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设计:写出教学目标的操作性定义(即以可操作的词汇叙写教学目标),将学习分成不同类型、确定具体的学习活动 , 以及具体的媒体等。

开发:准备学生及教师用的教材(各种形式的),开发教学策略,为学习者能达到预期表现做出安排。

实施:在不同场景中传递教学方案。

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以及根据具体信息反思与修正设计方案。从实质或最终目的上看,教学设计就是解决教与学问题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问题;解决学习问题所必须的各种条件(资源、媒体、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曾提出一个“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口号。这个口号依据一种系统观,更加合理、全面地看待学与教的关系,以改变传统意义上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经验“作坊”式的教案设计。其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即教学必须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的条件。这就意味着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 在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时 , 应当全面考虑学生学习的需求、认识规律和学习兴趣 ,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经验;教学环节的设置着眼于引导、激发、促进、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表现为学生 “ 学 ” 的有效性;基于学生的“学”的教学设计,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努力的方向。

问题二:关注“教”的活动还是“学”的活动?

基于“学”的设计,教学设计的核心是 “ 学的活动 ”,“学”的活动构成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学环节就是对学生 “ 学的活动 ” 的组织,教学流程就是 “ 学的活动 ” 的充分展开。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策划教学流程中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最后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我们来梳理一下教学设计的流程,教师是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设定教学目标(当然也包括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课程资源设计学生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走进文本、体验语文,在亲身体验中生成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教学环节就是组织 “ 学的活动 ”,就是教师在基于学情了解的基础上借助文本展开适宜的 “ 学的活动 ”,这是一种思想的革新,也是一种视角的转换。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教学活动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呢?建构主义认为:(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此处的教学设计指的是微观的教学设计,指向具体的每节课的设计,也就是课文设计。

(二)关于“课程资源”的基本理解

课程资源:关于课程资源的说法很多,总的来说,课程资源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因此我们可以说,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使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教材为狭义的教材,“专指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作用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二、有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及策略以及案例分析

长期以来 , 我国的语文教材是 “ 文选型 ” 教材(所谓的 “ 单元型教材 ” 也是 “ 文选型 ” 教材的一种变体),教材是选文集锦。只是以体裁或主题为单元编排了大量选文 , 对每篇课文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 基本上没有进行设计 , 没有形成完整的教材价值体系,更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教材教学价值体系。一篇篇课文“教学价值是什么”“教什么”在很大程度上由教师把握,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教学价值定位。一篇课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 涉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知识、技能、情感、方法等诸多因素。在教学实际中 , 教师面对一篇包含众多要素的课文 , 在确定究竟应该 “ 教学什么 ” 的时候 , 往往感到十分茫然 , 要么面面俱到把语文课上成各科知识的 “ 大杂烩 ”;要么任意而为 , 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语法课或科技常识课。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教材,优化、整合教材内容,准确挖掘教材隐含的可供进行教学的教学价值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 “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 的基本体现。

编辑把一篇篇的作品和文章选入教材,是有其意图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既有它的“原生价值”又有它的“教学价值”。所谓“原生价值”,即它发表时为社会提供的信息价值;所谓“教学价值”,即编辑把它选入教材时想用以实现的“语文教学目标”。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后者,即教材编者把它选入教材时想用它来实现的“语文教学目标”。同样的课文,被不同的编者选在不同的教材里安排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它的“原生价值”可能是一样,但“教学价值”可能完全不同。教师结合自身的积淀,产生用教材教的丰富与立体,从而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使之具有生命化特征,即立足于研究的态度,哪怕基于我们突破我们思维习惯而带来的痛苦,需要颠覆原先的被动的某些理解,那也是值得的,因为我们至少弄明白了我们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一)立足单篇,深入挖掘

1.挖掘教材的“例子”学习的价值

教材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挖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于语文教材的功能,叶圣陶曾明确指出: “ 语文教材无非是 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 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 这就是叶圣陶的“例子说”,“例子”是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一种体现,通过这一篇文本,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这种教学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例如说明文这类文体,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按旧有的一贯的模式、一成不变地上课,程式化地去呈现教学内容,这样的语文课,一定会是枯燥沉闷的。而如果我们课前积极地去 阅读、思考,充分地去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去精心地设计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并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这样我们也可以上出说明文的精彩来,真正发挥出说明文教学的教学价值。说明文教学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说明文最重要的教学价值是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说明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提炼概括能力。而学生在说明文阅读中的突出问题: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信息。可以说准确筛选、提取、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的能力是我们在说明文教学中的着力点。对于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的含义和行文逻辑,真正地读懂,不能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要用科学的态度阅读科学文本,培养真正的科学精神。另外一个方面,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性,来感受作者思维的科学性。说明文教学,还要注意体会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例如读《向沙漠进军》,思考人类繁衍与保护自然的关系;读《生物入侵者》,思考全球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新问题;读《奇妙的克隆》,思考生物学革命给道德伦理带来的新挑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案例 南顶中学 李建丽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比较传统的说明文篇目,入选北京版第十六册语文教材。这里说它传统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传统即是经典和规范,传统即易走向老套。也就是说面对这样一篇文章,如果设计好的话,由于它的经典和规范,可以成为我们落实说明文阅读的例子;如果处理不好则容易落入“抓特征,理顺序,讲方法,品语言”面面俱到的俗套和窠臼。

从教材安排的顺序来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初中学生学习事理说明文的开篇文本;从该文内容和特点来看,其具有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无论从整体感知还是从局部探究的角度讲,都是引领学生进行事理说明文学习的典型教材。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个单元的事物说明文,对说明文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有一定了解,但对于诸如 “ 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说明文行文脉络 ”、“ 如何快速准确地从文章中筛选有效信息 ”、“ 如何对说明文主体段落进行重点研读 ” 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实践。

本课的学习,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和突破:课文结构的整体把握(内部逻辑关系)、课文内容的准确理解(有效信息筛选)、说明方法的分析(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其一,用“教师抽取原文段落,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内容放回原文”的活动组织学生深入文章内部结构关系的探究;

其二,用“段落精细化阅读”的活动组织学生深入文章“怎么写”层面的深入探究;

其三,用“用课文相关内容准确解释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活动组织学生深入课文内容进行有效信息筛选的训练。

以上训练活动样式力图对传统说明文教学方式有所突破、力图最大程度地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获得有效学习效果。教师设计了学生思考、分析、概括交流等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进行对文本内容进行最有效地解读和对“重点研读”这个阅读方法的深入实践,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说明文整体内容的把握能力,而且提升了筛选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环节 1 :

1963 年,一部名为《冰山上的来客》的电影红遍大江南北,它的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更是脍炙人口。这部主题曲的名字与我们今天即将学习到的课文题目恰巧相同。现在,大屏幕上呈现的就是这首歌曲的歌词,歌词中对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给出了两个非常浪漫的解释,这就是——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就在电影上映后的第 16 个年头,也就是 1979 年,有一位名叫贾祖璋的人则从科学的角度对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出了全面深入的阐述。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这样一篇文章即将带给我们哪些特别的发现。(首先是提示课文要说明的中心内容;其次是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

环节 2 :组织学生进行文章内部结构关系整体感知的活动。

通过一个小测试检测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准确程度:原文中的第 5 段和第 8 段抽取出来,按要求进行探究。(谈对探究内容的理解,明确、固化正确认识。)⑴ 布置要求:卷子上有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两个段落,请你将它们分别放回原文,它们放在哪里最合适呢?并请讲讲你这样放的理由。⑵ 学生按要求进行初读,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⑶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初读学习汇报。⑷ 总结明确整体感知要点。

教师点拨:我们通常可以借助语言标志和段落间内在逻辑关系准确把握作品行文思路。

环节 3 :组织学生进行 “ 用课文相关内容准确解释一些现实生活中问题 ” 活动(材料链接)。.有人统计过 4107 种花的颜色,作了如下分类。

颜色 白 黄 红 蓝 紫 绿 橙 茶 黑 品种 1193 951 923 504 307 153 50 18 8 ①从图表看,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这个问题的设计考察学生准确解读链接材料,更重要的是为下面两个问题的设计作了铺垫。)

②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和表格中相关提示,将排在前四位花色的形成原因填写完整(填写的相关内容在文中画出来,在相应的地方写上序号即可)

(该环节学生快速准确地从文章中筛选有效信息,完成表格填写。)③能试着用文中内容对黑色花最少的原因做出合理解释吗?

这个问题在原文中的答案非常隐蔽,该问题在第⑺段有所提及,文中这样写到“昆虫采蜜传粉,有一特殊的习性,就是经常只采同一种植物的花朵。这个习性有利于保证同一种植物间的异花传粉,繁殖后代。这样可以固定种的特征,包括花的颜色。我们可以设想,假如当初有一种植物,花色微红,由于其中红色比较显著的花朵,容易受到昆虫的注意,获得传粉的机会较多,经过无数代的选择,在悠长的岁月中,昆虫就给这种植物创造出纯

一、显著、鲜艳的红色花朵。”这里虽然没有谈论到黑色的花,但是,学生可以从字里行间得出这样的结论:黑色的花不容易受到昆虫的注意,获得传粉的机会较少,这一定是黑色花最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能试着用文中的内容对“土花能白又能红”做出科学的解释吗? 菊花 宋•朱淑真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这样设计是想在文学和自然科学间找到一个契合点。该题在原文中并没有直接的答案,学生必须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才可能作答。原文中对于该问题有一个提示性的解答,这就是第⑷段中的 “ 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变色的一个特殊例子是添色木芙蓉,早晨初开的时候是白色,中午变成淡红色,下午变成深红色,一日三变,愈开愈美丽。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 通过对这段信息的提炼,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花青素含量的变化造成花朵颜色的变化

教师小结:我由衷钦佩这位诗人,或许在 800 多年前她根本无法从科学的角度给这样一种现象合理的解释,但是她用文学的笔触将其记载了下来,在 800 多年后的 1979 年,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这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给出了十分科学的解答。这让我们不得不惊异于文学和自然科学穿越时空的对话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环节 4 :“精细化解读文本内部信息”:指导学生以第⑻段为例进行“段落精细化阅读”的活动。

这部分的细读重点是抓住每个例子中的对比,牡丹花的例子中是“亿万年”和“几十年”的对比,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从时间长短的角度谈,大丽花的例子中是“八个红色花瓣”和“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的对比,由此看出,这是从品种花色的角度谈,虞美人的例子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和“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的对比,由此看出,这是从稀有品种的角度谈。这样,学生就可以非常清楚这三个例子的典型性体现了。除了上述三个角度,教师还在以下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了这三个例子典型性体现的点拨,这里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既有普通培养也有专业科学研究。所以,从这两个意义上讲,这三个例子的典型性就更强了。(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辨识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更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在文中的动态运用,不仅仅是知道一些术语,知道了说明方法,并不代表读懂了文章,准确获取了信息)

环节 5 :质疑:(你觉得标题有问题吗?)文章明明是在探究花朵各种颜色形成的原因,为什么标题中偏偏要用“红”呢?(结合文中关键语句和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这个问题的设计首先考虑到学生会进一步对文本内容进行有价值解读,其次考虑的是对导语中的《冰山上的来客》中的主题曲进行解释,主题曲中的红和本文中的含义是不同的。教师总结:

①花红叶绿,红是花的特征,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提出问题,形象生动,趣味性浓,有吸引力。

②在分析花的色彩发展过程中与自然选择时,着重分析红色的花,说“红色的花最鲜艳,最耀眼,可以说在进化过程中是最成功的”

③ 同名电影脍炙人口,用这个题目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主题曲中的“红”和本文的题目中的“红”含义不同。主题曲中的“红”指友谊和爱情经历了特殊的考验,所以“花儿红得好像红得好像燃烧的火。”本文中的“红”是指花的各种颜色,不单指红色。环节 6 :相关内容拓展 关于“花语”小常识 花是美好、幸福、快乐的代言者,是美丽的天使。不同种类、颜色的花朵含义各不相同,面对婀娜多姿、异彩纷繁的鲜花,送花者需根据自己送花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种类、颜色,以藉“花语”表达情意。环节 7 : 作业

按照课上学习的阅读方式,对 6、7 自然段进行重点研读。设计意图

进一步理清文章说明的内在逻辑关系,强化重点研读的这种阅读方法,实现对段落说明内容(写什么)和说明过程、方法(怎么写)的有效训练。关于提取信息能力层级的大致划分:

阅读文章,能够辨识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需要从文章中找出相关信息。(内涵)及格:能根据需要,从文章说明的内容中直接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良好:能从复杂的信息中筛选出符合需要的有用信息,或从相关系中整合出新的信息。

优秀:通过对说明内容的逻辑推测,找出文章中隐含的信息。

从信息筛选和提炼概括这个能力点来看,教师注意到几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的设计,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各个层级的信息筛选和提炼概括的能力。

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设置了学生的活动,教学流程是学生的活动的充分的展开。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教学设计注意到了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后,教师的点拨指导、归纳提升,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如果失去教师的引导,其效果、效率就没有保障,甚至会流于形式。强调每一个环节教师的讲评、点拨,其实也就是要注意到每一个环节的目标的落实。

2.挖掘教材的“语言学习”价值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依赖于其读书的数量和质量。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是学生品味语言、学习语言的样板。教材语言学习价值的体现,依靠学生对教材形式上的语言学习、理解和运用来体现;通过教材的学习,学生获得语言感受,进行语言积累,学会语言品析与鉴赏。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材的“语言学习”的价值应该是我们着力关注的。

案例2:《周庄水韵》教学案例(云岗中学

葛保红)我们来看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次游览的内容(填写第一行表格),重点讲解“雨雾中”与“雨中”的区别,详细分析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描写角整体印

时间 环境 景物特征

度 象

第一仲春 雨 雾 视觉 水墨画 灰蒙蒙的 次 中 朦胧的

师:判断一个比喻是否恰当,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否恰切。在这个比喻中,本体是仲春时节的周庄。因为“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所以,周庄给作者的整体印象应该是灰蒙蒙的、朦胧的(“隐约出没”)。这恰恰与水墨画的特征一致:因为纯用水墨不着彩色,所以水墨画主要以墨色的深浅变化构成画面,整体印象上以灰色为主,景物间的轮廓界线也并不分明。

教师在该部分的讲解中,要着重强调关注相似点和从文本中寻找依据的分析方法,让学生在下一步的阅读理解中有章可循。

(3)学生尝试采用以上的分析方法,讨论修改表格第二行的内容。

描写角整体印

时间 环境 景物特征

度 象

第二冬天 雪后 视觉、版画 黑白分明 次 色彩对比强

听觉 烈

* 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色彩对比强烈(文中依据: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与景物特征相对应的语句

黑白分明——“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 “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 “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色彩对比强烈——“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 “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斑斓,令人目眩。”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 教师提问:在描写的角度上,第二次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答案要点:增加了对水声的描写——“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水声的特点是“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 教师小结:水声轻婉、柔媚、悠扬,如同人们赏画时的背景音乐,令游览者的心情随乐声的变化而变化,增添了游览的情趣。

(4)阅读理解第 5-6 自然段,修改表格第三行的内容。

描写整体印

景物特征

角度 象

第三春天 温暖的立体 童话 变幻多姿,流次 夜晚 光溢彩

全方位

时间 环境

师:仲春时节雨雾中的周庄像水墨画,冬天雪后的周庄像版画。在作者眼中,温暖春夜的周庄像什么?

第 5-6 自然段中比喻句较多,容易对学生的选择判断构成干扰。另一方面,因为对于前两次的概括都与“画”有关,学生也会受到习惯性思维的影响而偏离正确答案。

引导学生准确完成表填写的步骤是: 问题 1 :、6 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要点:分总关系——第 6 自然段是总结性的段落,因此,整体印象的概括性词语应从第 6 自然段中寻找。问题 2 :

依据学案中对童话概念的解释,参照你平时的阅读经验,你认为童话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童话中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因此内涵更丰富,情节更富于变化。平时,我们经常说“童话世界”,说明相对于平面的水墨画、版画而言,它的描写角度是立体的、多方位的。问题 3 :

在第 5 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比喻句,将温暖春夜的周庄描写的千变万化,多姿多彩。周庄景色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要点:因为是旅游节期间,周庄被五彩缤纷的彩灯所装饰,再加之以不断燃放的焰火,光的变化引起水的变化,使周庄的水景异彩纷呈。问题 4 :

第 5 自然段中的一系列比喻句与“童话”的比喻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要点:第 5 自然段中一系列比喻句所描写的景象共同构成了“神奇的童话”的内容。

教师小结:在光与影的不断变化中,作者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神奇的童话世界,兴趣盎然地遨游其中,浮想联翩、流连忘返。案例分析:

《周庄水韵》一课,教师把品析第 4-6 自然段,准确完成三次游览的对比分析设为一节课的重点。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示范分析第一次游览的内容,重点讲解“雨雾中”与“雨中”的区别,详细分析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教师是这样设计讲解的:判断一个比喻是否恰当,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否恰切。在这个比喻中,本体是仲春时节的周庄。因为“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所以,周庄给作者的整体印象应该是灰蒙蒙的、朦胧的。这恰恰与水墨画的特征一致,因为纯用水墨不着彩色,所以水墨画主要以墨色的深浅变化构成画面,整体印象上以灰色为主,景物间的轮廓界线也并不分明。

教师在该部分的讲解中,着重强调了关注相似点和从文本中寻找依据的分析方法,示范分析了第一次游览的内容,详细分析了本体“雨雾中的周庄”与喻体“水墨画”之间的相似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判断一个比喻句好不好,并不仅仅在于读起来是否好听,而是在于比喻是否恰当。其中,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否恰切。而对本体和喻体特征的认识,也不仅仅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更应该来自文中相关语句的分析。这样的阅读理解才是准确的、有据可依的。教师给学生指出了学习的路子,并且作出示范,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出可供参考的结果,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解决阅读的困惑,恰当的讲解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搭桥铺路的作用,有了这样“指路子”“做样子”的示范和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后两次的分析就具备了基础。由此可见,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概念,讲解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要讲,而且要讲深,讲透,在设计上紧紧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精讲上下足功夫,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有章可循”。3.挖掘教材的“话题引发”价值

教材中的课文,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之作,都是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解读化悟,借助这些解读化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活动,这就是教材的话题引发价值的体现。

例如,《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教学,老师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读《海的女儿》,写一段读书笔记;

读懂《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领会作者随人生阅历增加而不断丰富的读书感受; 精读其中一个段落,揣摩作者与自己人生经验相结合的读书感受是如何充分表达出来的;

选择自己喜爱的一本书,写一段文字,充分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

上《未有天才之前》一课,老师在拓展环节引入了以下材料,设置了一个问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有什么联想和思考?

中国体育界曾出现过不少巨星,但让观众始终关注、热议不断的似乎只有刘翔一人:

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打破了欧美选手垄断了一个世纪世界纪录,成为中国人的骄傲。有人视他为神,将 “ 翔 ” 解释为 “ 飞翔 ”。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刘翔因伤退赛,虽不乏理解的声音,但也有不少人骂他是 “ 刘降 ”。直到刘翔手术后,“ 诈伤说 ” 依然存在,“ 劝退论 ” 也很流行。

2009 年东亚运动会上,刘翔复出夺冠,再次掀起了 “ 粉丝 ” 们崇拜的热潮,媒体上 “ 王者归来 ” 的赞誉铺天盖地。

刘翔曾说: “ 人不可能一直站在高峰,没有低谷。想通了就没什么,就等自己再变得好起来的那一天呗。在被批评的环境当中历练,人能成长很多。” 教师把课外拓展材料切入到教学中,其实是想借助文本以及这则材料来设置一个话题的平台,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锤炼学生的思维,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这则材料紧跟时代的潮流,阅读这样的文章,也可以帮助学生保持阅读新闻材料的习惯以及关注社会的习惯。老师同时预设了点拨指导的方向:

从三个时间段内容的归纳提炼来着眼。刘翔辉煌时人们的反映 :04 年被奉为 “ 神 ”(飞翔); 08 年被称为 “ 刘降 ”(诈伤说 , 劝退论); 09 年被赞誉为 “ 王者归来 ”,从这一段材料看 , 刘翔是被动的。我们中国人常说 “ 不以成败论 “ 英雄 ”,“ 胜败乃兵家常事 ”,然而不得不承认我们最喜欢以成败论英雄,而且我们也是一个最好面子的民族。以 “ 成败论英雄 ” 折射出:扭曲的价值观;畸形的心态;民众的不成熟;民众的冷漠;舆论的跟风倒;让舆论回归理性,让人性回归本身;冷却关注与热议;多些期待,少些指责。

中国是个泱泱大国,人口众多,民间有流传一句话 “ 中国人一人一口唾沫就可以把你淹死 ”,所以古人有云 “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言论是一把双刃剑,他可以放大一个 “ 英雄 ”,也可以将一个英雄杀死。我们该如何理智地对待 “ 英雄 ”,值得我们深思。过度的关注和不理智的责备都是扼杀 “ 英雄 ” 的一把剑!

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谈,例如: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然而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

这样的风气的民众是灰尘,不是泥土,在他这里长不出好花和乔木来!(天才)即使产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

就是在座的 诸 君,料来也十之九愿有天才的产生罢,然而情形是这样,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 ——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因为倘不遭了戕贼,他就会生长,成熟,老成;独有老衰和腐败,倒是无药可救的事!我以为幼稚的人,或者老大的人,如有幼稚的心,就说幼稚的话,只为自己要说而说,说出之后,至多到印出之后,自己的事就完了,对于无论打着什么旗子的批评,都可以置之下理的!从刘翔的角度说,从人才的角度来谈,教师点拨:走自己的路;正确面对批评;真正的对手是自己;只求尽力,不求完美;拼搏是你的精神品质;辉煌的不全是成绩;走好人生路;你的曾经是所有人的财富;人生之常便是无常;高峰与低谷;宠辱不惊,与己为伴。

需要注意的是 , 在一篇课文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 , 教学价值的确定要依据课文所处的位置及其自身特点来确定。一篇课文,处于一套教材中的某一个特定的位置,一定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全面、充分地认识教材的教学价值 , 把握住教材的核心教学价值并且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指导学生阅读的路径,无疑可以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更为恰当地处理教材。

二、勾连多篇,巧妙整合 教材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努力钻研教材,努力理解和领会教材编写者的设计理念及教学思想,把握教材特点,挖掘教材文本所潜藏的资源点,捕捉篇与篇的交叉点,把握教材中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 , 对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形成一种语文知识的支撑力更强、容量更大、形式更为灵活丰富的教学过程,或者说是探求一种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新路径。

从现有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到,局部的教学整合乃是围绕某种语文知识要点而展开的。

这方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看王君的《大美为美 》教学案例和李卫东老师的《知识何为》教学案例。

三、有效拓展,文本互证

这里所说的拓展 , 是指狭义的拓展,是指在某篇具体课文的教学中,补充与其题材、体裁或主题相近的课文外的篇目或者相关内容。

“用教材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与传统的“教教材”不过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天壤之别。正是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之下,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向课外拓展延伸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广大语文教师逐渐明确了拓展语文学习资源的重要性,在努力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变封闭式的课堂教学为开放式的教学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尝试。教师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注重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或者把生活之水和课外知识引入课堂,以丰富教学内容;或者引导学生就某一学习内容生发开去,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语文教学开始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态势。这些尝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加深课内所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

但是,课外拓展逐渐发展为课堂教学环节上的一种时髦点缀。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都来一个“衔接”和“延伸”,乃至课外拓展都成了很多课堂教学大赛首要的“保留节目”。与此同时,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拓展开始走向随意化,或者是拓展资源与文本没有本质的联系 , 脱离文本随意“拓展”;或者过多地引入拓展资源;乃至课外拓展都成了很多课堂教学大赛首要的“保留节目”。打着“拓展”的旗号,以文本的某一内容为由头,将语文课“切换”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时事分析课、影视音乐欣赏课等。如此众多的课外拓展,挤去了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以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是走马观花。这种舍本求末、舍内求外的做法冲淡了文本的主题,也使课堂教学的课内外结合偏离了教学的核心 , 使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大打折扣,严重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语文教学为什么要向教材外拓展?在语文教学中 , 可以为我们所用的拓展资源都有哪些 ? 语文拓展资源的使用要注意哪些问题?只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吗?这种拓展性的教学的落脚点在哪儿呢?拓展资源如何才能在优化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 ? 拓展资源对优化教学过程的负面影响是否客观存在 ? 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思考的问题。1.顾及全篇,知人论世

关于顾及全篇,知人论世,鲁迅 先生有着精彩的论述: “ 我总认为倘要论文,最好 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近乎说梦的。” 顾及全篇,知人论世,知人论文。

顾及全篇,就是理解作品要从整体出发,从作品的整体出发,感受完整的艺术形象。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不能断章取义。入选课本的文章有些经过了删改,面对这些删选文章,我们要保持一种理性的思考,避免出现理解偏颇的情况。例如《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最初发表在 1883 年 8 月 7 日 法国《高卢人日报》上,后收入短篇小说集《羊脂球》。这篇小说在选为课文时,被斩头截尾:被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原文开头是: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结尾是: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人教版课后“研讨与练习”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

这篇小说在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和同学们讨论一下,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教师与教学用书》提供的解答是: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小说叙事手法的效果。

保留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以故事叙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

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受此影响,许多教师对《我的叔叔于勒》缺乏整体把握,往往把这种斩头截尾的《我的叔叔于勒》当做全部,最终导致对主题的狭隘理解。固然,就如教参所云,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但是这种理解和掌握却可能是偏离作者原作本旨的。

《我的叔叔于勒》采用了大故事里套小故事的讲故事的方式。大故事是成年的若瑟夫如何对待穷人的故事;小故事是故事的主体,是童年若瑟夫看到的故事,即“我”的父母如何对待“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在故事的主体部分,莫泊桑精心选择了“我”,若瑟夫,于勒的侄子,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讲“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但课文节选部分的叙述视角其实不是成年的若瑟夫,而是回忆中小若瑟夫的视角,这是叙述的主要视角。结尾又转回到成年若瑟夫的视角。这种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视角的转化以及儿童视角的运用,就引发了一种对比:童年的“我”如何看待于勒叔叔,成年的“父母”如何看待于勒叔叔;成年的“我”如何看待于勒叔叔一样的穷人。在这几重对比中,批判了现实社会中成年人对人的评价标准以及人与人关系中的拜金主义倾向,赞扬了孩子身上仍然保留着的纯真的亲情之爱,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人情的期待和信心,表现了作者的“爱一切不幸者”的人道主义的倾向。读者在看到社会黑暗、感到人际关系冷酷的同时,更看到、感受到一种来自人性底处的亮色和温暖。受恩师福楼拜的影响,莫泊桑推崇冷静的写实和客观的描绘,他始终保持着“冷眼看人生,客观写世界”的含蓄的写作风格。在他的作品中,他善于隐藏自己,基本上不直接表达自己的倾向和态度,也不去议论人物行为动机,而是通过人物、故事情节、结构的精心设置,通过叙述者的精心选择,不动声色地显示自己的倾向和态度,留给我们绵长隽永的深思与回味。由此看来,这个结尾(包括开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加上的。至于说“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这似乎没有多少说服力。

总之,只有在《我的叔叔于勒(节)》的教学中真正做到 “ 顾及全篇 ”,我们才有可能走出教学的误区,对这部作品才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作者的创作意图才会得到真正的呈现,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才会得到根本转变。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送东阳马生序(节)》编入人教版教材八年级。顾名思义,这是前辈(作者宋濂)勉励后学(东阳马生)的一篇赠序。教材只选取了前面的两个段落(“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③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④ 东阳马生 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⑤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文章内容分析:前面三个自然段,讲的是为学之难。其中第①②两个自然段(课文所选内容)是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勤苦经历,而第③自然段是写当时太学生学习的优越条件。这样写,用意甚为明晰,不过是两者对比,力图启发人们认识若要业精德成,须勤且专。但是编者只保留了第①②段,这就导致了学生这样的理解:“宋濂本一介寒儒,却终成饱学之士,他的成功靠的是勤且艰。”很显然,他们是以课文第②段结尾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为依据的。成功靠勤奋,这没有什么争议,可是把成功归功于艰苦的经历就有些问题了。难道当今的中学生都要经历一番类似于宋濂的“无书”、“无师”、“奔走”、“冻馁”,才能成功吗?由此可知,把宋濂的成功归功于“勤且艰”肯定是不合常理的。其实,研读课文第③段中“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可知,宋濂终成“开国文臣之首”,靠的不是勤且艰,而是勤且专。宋濂也正是力图以此启发马生认识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重要。学生的误读,自然是因其阅读缺乏整体意识。但是课本只节选前两个自然段,这也就更容易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位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就着眼于全篇,把全文引入课堂,从而避免了学生偏颇的认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处理节选文本时,我们需要有审慎的态度。我们再来看“知人论世”,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我们正确解读前人作品提供了很有力的凭借。

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作家生命血脉的流动,都是一个时代社会环境和观念的反映。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研究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具体的文学篇章创作的具体时间、氛围和作者当时的心境 , 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 , 除了说明文大约可以不知人论世以外,但凡“有我”的记叙和抒情议论性文字,都要知人论世。因此 , 很多教师比较注意背景资料的使用 , 但是对背景资料采取了简单化的处理方式 , 把作家简介和背景介绍当成是课堂导入或是文学常识来处理。背景资料的使用从内容的选用到出示的时间都比较随意 , 从而浪费了背景资源的价值。背景知识的教学功能,绝不是外在于文本的;教学方式,也不能一味采用“附带介绍”的方式。背景资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了解作家作品风格等方面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另一方面,它的存在使作品的复杂性、流动性趋于简单化、凝固化的可能,使读者对作品的理解狭隘化、盲目化,甚至使学生不能真正从文学作品本身鉴赏作品,而是肤浅地依托于外围知识的补充理解,进行“对号入座”“贴标签”似的解读。背景资料的如何介入,促使学生有效感悟,生成文本有效价值,是我们值得探究的主题。关键是 “ 知人 ” 与 “ 知时 ” 的准确性和恰当性。教学,既要 “ 知时 ”,更要 “ 知人 ”。文学即人学,诗言志。学生读古代的作品或外国的作品用当代人的眼光或中国人的眼光去看,就不能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可能对作品及作者做出不公平的评价,甚至会 “ 以今例古 ” “ 以中例外 ”, 得出偏颇甚至错误的结论。

例如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课文中,一位教师给学生展示了如下材料: 1931 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还有人甚至 “求佛菩萨来保佑”,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 年 8 月 27 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呢?同年 9 月 25 日,鲁迅 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予以有力的驳斥。这则材料解决了为何而写的问题,而杂文的生命在于强烈的批判性,在于针砭时弊的深刻,这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的,这则材料也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2 .比同辨异 , 适度拓展

“比较阐释”类文本拓展资源,就是与教材(此处的教材指的是教科书中的课文)具有相同质素(人物、主题、题材、技巧、语言、结构)的文本材料,这种资源对文本起着解释、说明的作用 , 推动学生思考跨越提升。“参读”的材料与课文之间所构成的联系点,就是点拨教学的切入口。这种比较需要教师立足于当下文本的基础上作自主的创生,这种“创生”往往是与合理的延伸拓展联结在一起的。比较阅读最关键的就是发现并把握、利用文本中固有的“比较点”的能力。比较,在思维活动中,可分“比 ” 和“较 ” 两个方面。“比 ” 的目的在于求得事物间的共同之处,即“比同”;而“较 ” 的目的在于找出事物间的相异之处,即“辨异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的目的是把握事物间的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突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情感,所以运用比较的关键在于抓比较点。具体说来,我们可以通过“同中求同、同中辨异、异中辨异、异中求同、”等来抓比较点。

同中求同,就是在进行比较阅读时 , 重点分析教材课文和拓展材料的共同之处,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点 , 对某两个或几个具有相似性的事物或者形象,进行理性概括,得出“同 ” 在何处的结论。在比较、整合中引导学生深化对教材课文的认识,提升阅读认知的层次 , 锤炼学生思维。“同课异构”与“异课同构”——《斑羚飞渡》

(节选自《中学语文教学》 2009 年第 9 期 , 作者:李蕾 宋悦 李卫东 王彤彦)课堂回放

《斑羚飞渡》教学实录(一)„„

师:可以形成共识:镰刀头羊是一个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的英雄形象。

师:再来看另一个形象。请打开《“诺曼底”号遇难记》,找出哈尔威船长与镰刀头羊的相似之处。

(《“诺曼底”号遇难记》简介: 1870 年 3 月 17 日,两艘英国轮船——“诺曼底”号和“玛丽”号相撞。出事后,“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能逃生的情况下以身殉职。哈尔威船长崇高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作者,于是,雨果便写下了这篇文章来抒发对哈尔威船长的赞美和景仰之情。)

生:在危险时候他们都想到拯救其他的生命,自己虽然能活,但看着这么多生命,果断地放弃了自己。

生:哈尔威更伟大,因为镰刀头羊是为了种群,有血缘关系,而哈尔威船长和这些人没有任何关系,也义无反顾地去救他们。

师:通过比较,发现了一个重大命题:怎样对待生命 ? 来看作者的话(读作者“为生命而写作”的一段话)。对于文章主题,你怎么理解 ?

生:每个人都应该珍视自己的生命去关爱它„„(板书:珍爱生命)

师:这里所说的生命,不仅仅指个体生命。他们珍爱更多的生命超过了珍爱自己的生命。这是珍爱生命的最高境界!让我们带着这份敬仰与感激,来朗读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师生合作读文章 11 — 17 段,最后两段全班齐读。

师:小说中的斑羚,对生命作了悲壮的诠释。(PPt 配乐)

它们是可悲的,悲其生性温顺,却突遇飞来横祸,大半斑羚走向不归路的悲惨命运;

它们是可赞的,赞其弱势之躯。从容走向死亡,终究完成了一个天地生灵对生命的最高追求!这正是:

如洗苍穹伤心崖,生死抉择一刹那。

斑羚惊恐思绪乱,头羊镇定决策拿。

深涧凌空显奇景,崖上生命开异葩。

斑羚飞渡感天地,壮美永存绽芳华!(全场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下面两种,你认同哪种 ? 请写出理由。

1.大难之前应以怎样的态度面对 ? 2.人类应该怎样与其他动物和谐共存 ? 案例分析 : 选择《“诺曼底”号遇难记》与《斑羚飞渡》对照阅读,这是一种“互文性阅读”。教师让学生找出哈尔威船长与镰刀头羊的相似之处 , 就是一种同中求同的比较阅读 , 同为英雄形象 , 他们的同就在于在灾难面前彰显了生命的尊严与价值。链接阅读文本可以给学生打开更宽广的思维空间,究其根本,目的还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对于生命这一主题会从更加广阔而深邃的层面加以确证。当学生在一个浅显的理解层次徘徊于文本时,适时进行拓展阅读不但不会弱化对课文文本的解读,反而可能打开更多“重读”文本的视角。让学生通过两篇文本的互文性阅读,比较、整合,提升阅读认知的层次 ,。更为可贵的是 , 课堂讨论中,有一个学生这样说: “ 我更欣赏哈尔威船长。” 他觉得那些妇女、儿童、老人与哈尔威船长并不是亲属关系,也不是什么朋友、同事关系。而镰刀头羊呢,舍命救的都是他的子孙。这个学生很会思考 , 他在言语内容的 “ 缝隙 ” 里,在同 “ 中 ” 又发现了 ” 异 ”, 言之有理 , 这就是比较阅读的魅力所在吧!⑵ 同中求异,就是在进行比较阅读时 , 在教材课文和拓展材料的共同之处的基础上,在把握共同点的前提下,侧重于比较他们的不同点,着重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异之处”,得出“异 ” 在何处的结论。

⑶ 异中辨异,就是在进行比较阅读时 , 重点分析教材课文和拓展材料的相异之处,指对两种或几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形象,进行理性概括,进而在对比中得出“异 ” 在何处的结论,教材课文和拓展材料形成鲜明的对比,达到一种反衬的效果。

⑷ 异中求同:是指从不同的事物尤其是看起来很不相同的事物中发现共同点,这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规律的重要思维能力。

“同中求同、异中辨异、异中求同、同中辨异”这几种比较形式在具体教学中往往交织在一起。比较阅读可以从内容上,也可以从形式上,但不论从那方面都要注意它们的可比性,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选择好比较的对象,确定好比较点。语文教师要善于从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发现它们在内容或形式方面的各个相似点或相异点,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比较。阅读才能使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要切忌盲目进行,让学生山南海北纵横乱谈,如果这样就太荒唐了,根本达不到阅读的目的。另外比较阅读最忌浅尝辄止,一定要深入开掘,从感性到理性,通过比较,透彻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以求逐步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比较阅读建立在教师对文本充分的把握以及充分占有相关材料的基础之上。可以肯定,一个粗枝大叶的阅读者或者一个视野狭窄的语 文 老师,是无法有效地进行“比较阅读”的。特别要注意,进行“创生比较”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原有认知状况必须具有准确的判断与清醒的认识。当然,这种拓展与延伸必须注意遵循适度拓展,服务当下的原则,否则就会喧宾夺主,造成所开发的教学内容游离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甚至出现为比较而比较的情况。拓展阅读不是唯模式论,更不是公式化,程式化。什么样的文章需要拓展,什么时机拓展,拓展的内容怎样确定,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精心的选择,否则就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而失去拓展的价值和意义。拓展教学时空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方式还有许许多多,也许因教师素质、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不同会有不同选择,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真正的有效的拓展应该是服务于课文教学的主题、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教学拓展才有意义,才有价值,也才有实施的必要。如果只是为“拓展”而拓展,那么,“拓展”很可能会失去其积极意义甚至走向其反面,变成偏离本源后的信马由缰了。立足于文本的内核,精选适宜的材料与教学核心内容做恰当的对接的 “ 超链接型课堂 ”,才是我们努力要追求的一种境界。教学设计 , 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准确把握课程资源的价值,需要教师善于挖掘和整合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贫瘠”与“丰沛”是决定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窘迫与洒脱两种不同境界的重要因素。教学设计,更需要教师理念的刷新与理性的思考。愿我们加强研究和实践,为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优质课堂而孜孜不倦的追求!

下载《有机化学》课程简介(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机化学》课程简介(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心理健康已经是世界瞩目的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们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在我国,人们都日益关注心理健康,尤其是汶川地震以后,国人对心理健康领域的......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602004课时:21学分:1学分 课程名称:普通物理实验(四)(Experiment of University Physics 四) 课程目的、内容和要求: 课程目的: 本课程是物理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

    有机化学

    一般进行三轮复习,时间从7月到次年1月。根据不同情况可以走四轮甚至更多轮次,或安排更多时间。但建议第一轮复习花的时间稍多一些,第三轮复习控制在一个月左右。第一轮复习:夯实......

    音乐欣赏课程简介

    公共选修课程简介 《音乐欣赏》课程简介一、课程概要 通过讲授本课程使学生从音乐的表现手段、声乐、乐器与乐队、演奏类型和器乐体裁上了解音乐的基本常识,从而在整体上做到......

    高尔夫课程简介

    高尔夫球课程简介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2000101 课程名称:高尔夫球技术 课程类别:公选课 考核方式:考查 本课程主要介绍高尔夫运动的基础知识,如高尔夫运动的发展与技术、......

    课程简介工业

    志中都自己努力?偏饶此可行折!自方离这儿远心?开的熏衣草花!同时落地下落!在那边玩,友一路上,张还我本,好了另外一种!兵密集的,驰掣之时好。来的呵呵自餐。 经吞:间隔大小化学!华感动天......

    《分析化学》课程简介

    《分析化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英方名称:《Analytical Chemistry》 开课单位:药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116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实验:48学时......

    会计学课程简介

    会计学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8010009 课程名称:会计学(Accounting)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内容概要:本课程主要阐明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主要包括会计 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