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DSP的矢量控制交流驱动系统设计及仿真论文(共)
摘要:研究了一种高性能全数字交流感应电机矢量控制驱动系统。该系统以空间电压矢量控制技术为理论基础,采用IGBT功率模块作为开关元件,组成交_直_交电压型逆变器,采用80C196KC单片bL+TMS320F240 DSP的双CPU结构,DSP完成实时性要求高的矢量控制任务,16位单片机完成实时性要求比较低的管理任务,并给出了系统的硬件及软件设计。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易于实现,动态性能良好,软硬件结构紧凑,具有很好的开放性。
关键词:DSP;电压空间矢量控制;变频调速;80C196KC
PWM控制方式是交流变频调速控制的基本方法,其中空间电压矢量(SVf’WM)一被提出后就以其特有的优越性能,在电机调速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该种方法控制简单,数字化实现方便,显著减小逆变器输出电流谐波成分及电机谐波损耗,降低脉动转矩,提高电压利用率。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易于实现,动态性能良好,软硬件结构紧凑,具有很好的开放性。
一、空间电压矢量控制策略嘲
空间电压矢量控制技术(SVPWM)是从电动机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如何使电一理论和电机坐标轴系变换理论基础之上的,物理意义直观,数学模型简单,便于微机实时控制,电压空间矢量法与传统的SPWM法相比,不但可以减少转矩脉动和铁损耗,而且可以提高电源的利用率。
二、系统硬件构成系统主电路采用功率开关IGBT构成电压型逆变器,控制电路采用全数字化设计,由数字信号处理器DSP(TMS320F240)、16位单片机80C196KC、高速高精度A/D转换芯片及双口RAM(IDT7133)等作为控制电路主体,还有高灵敏度的检测电路和快速的保护电路等。
(一)主电路
主电路部分全部安装在散热器上,采用交.直.交电压型逆变器形式,由不可控整流桥、滤波电容、逆变器及泵升抑制电路等组成。主电路输入电压为380V,同时系统设计了软启动电路以减少强电对主回路的冲击:逆变器部分则实现直流电到变频变压(WVF)交流电的转换,为电动机的定子绕组提供要求的交流电流。在整个系统故障保护环节中,设置了主回路过压、欠压、过热、过载、制动异常、光电编码器反馈断线、通讯故障等保护,故障信号由软硬件配合检测,一旦出现保护信号,通过软件或硬件逻辑立刻封锁PWM驱动信号。系统采用磁平衡式霍尔电流传感器采样两相电流,利用采样的实时电流信息实现矢量控制和系统的过流保护。
(二)双CPU控制系统
双CPU控制系统由DSP子系统,单片机子系统,双口RAM等组成。为了实观系统的快速实时控制,系统在设计上采用了单片机+DSP双CPU结构,DSP完成实时性要求高的矢量控制任务;FLASH结构的16位单片机80C196KC作为主机完成实时性要求比较低的管理任务,如控制参数设定、键盘处理、状态显示、串行通讯等,单片机和DSP之间的通讯采用静态双口RAM。
三、系统软件
全数字交流感应电动机驱动系统的核心控制程序包含单片机和DSP实时两部分控制程序。在PWM定时中断程序中实现电流环采样及控制、矢量控制、PWM信号生成,中断控制周期设定为100 us,系统控制器的PWM开关周期设置为lOkHz,PWM死区时间为4ps,PMM信号采用空间矢量调制模式;功率驱动保护中断程序则检测智能功率模块的故障输出,当出现故障时,DSP的PWM通道将被封锁,强制输出变成高阻态:系统软件由主程序和PMM定时中断服务子程序构成。主程序在完成系统初始化之后进入循环,等待中断的发生。检测电流、转速和发出6路PWM脉冲在DSP的定时器中断服务子程序中完成。
四、实验结果及结论
采用前面介绍的软硬件设计,完成了变频器的原理样机,输出频率0~87Hz,并在实际用牵引电机上进行了空载实验。牵引电机的基本数据如下:功率37KW,额定电压200V,额定电流183A,额定频率27 Hz。
该系统以空间电压矢量控制技术为理论基础,采用IGBT功率模块作为开关元件,组成交-直.交电压型逆变器,系统在设计上采用单片tfl,+DSP双CPU结构,满足了交流牵引电机的调速控制要求。系统保护功能完善,具备常规的过载、过压、短路、缺相、过流等保护,还可以LED显示故障类型。实验表明,系统易于实现,动态性能良好,软硬件结构紧凑,方案合理,工作可靠,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国呈.PWM变频调速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2]吴守箴,臧英杰,电气传动的脉宽调制控制技术Ⅱ[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第二篇:开题报告-基于矢量控制的变频调速系统设计与仿真
开题报告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基于矢量控制的变频调速系统设计与仿真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直流拖动的薄弱环节逐步显现出来。由于换向器的存在,使直流电动机的维护工作量加大,单机容量、最高转速以及使用环境都受到限制。人们转向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便于维护、价格低廉的异步电动机,但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性能难以满足生产要求。于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人们就致力于交流调速技术的研究,然而进展缓慢。在相当长时期内,在变速传动领域,直流调速一直以其优良的性能领先于交流调速。60年代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交流调速性能可以与直流调速相媲美、相竞争。目前,交流调速已进入逐步代替直流调速的时代。
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为交流调速奠定了物质基础。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了晶闸管,由晶闸管构成的静止变频电源输出方波或阶梯波的交变电压,取代旋转变频机组实现了变频调速。70年代后期,以功率晶体管(GTR),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功率MOS场效应管(Power
MOSFET)为代表的全控型器件先后问世,并迅速发展。在80年代后期,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为代表的复合型器件异军突起。IGBT兼有MOSFET和GTR的优点,它把MOSFET的驱动功率小、开关速度快的优点和GTR通态压降小、载流能力大的优点集于一身,性能十分优越,目前是用于中小功率范围最为流行的器件。与IGBT相对应,MOS控制晶体管(MCT)则综合了晶闸管的高电压、大电流特性和MOSFET的快速开关特性,是极有发展前景的大功率、高频功率开关器件。80年代以后出现的功率集成电路(Power
IC-PIC),集功率开关器件、驱动电路、保护电路、接口电路于一体,目前己用于交流调速的智能功率模块(Intelligent
Power
Module-IPM)采用IGBT作为功率开关,含有驱动电路及过载、短路、超温、欠电压保护电路,实现了信号处理、故障诊断、自我保护等多种智能功能,既减少了体积、减轻了重量、又提高了可靠性,使用维护都更加方便,是功率器件的发展方向。
随着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不断涌现,变频技术获得飞速发展。现代的电力电子变换装置中,PWM变压变频技术是主要使用的变换器控制技术,常用的PWM控制技术有:基于正弦波对三角波脉宽调制的SPWM控制;基于消除指定次数谐波的HEPWM控制;基于电流环跟踪的CHPWM控制;电压空间矢量控制SVPWM控制。在以上的4种PWM变换器中,前两种是以输出电压接近正弦波为控制目标的,第3种以输出正弦波电流为控制目标,第4种则以被控电机的算法简单为目标的,因此目前应用最广。
在变频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的同时,交流电动机控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于交流电动机是多变量、强耦合的非线性系统,与直流电动机相比,转矩控制要困难得多。上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矢量控制理论解决了交流电动机的转矩控制问题。矢量控制在国际上一般多称为磁场定向控制,亦即把磁场矢量的方向作为坐标轴的基准方向,电动机电流矢量的大小、方向均用瞬时值来表示。这个理论是1968年首先由Darmstader工科大学的Hasse博士发表。1971年西门子公司的Blaschke又将这种一般化的概念形成系统理论,并以磁场定向控制的名称发表。前者是在学会的论文杂志上发表;而后者是公司研究成果,故以专利的形式发表。
矢量控制方式有基于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方式、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方式和有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方式等。采用矢量控制方式的通用变频器不仅可在调速范围上与直流电动机相匹配,而且可以控制异步电动机产生的转矩。由于矢量控制方式所依据的是准确的被控异步电动机的参数,有的通用变频器在使用时需要准确地输入异步电动机的参数,有的通用变频器需要使用速度传感器和编码器,并需使用厂商指定的变频器专用电动机进行控制,否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目前新型矢量控制通用变频器中已经具备异步电动机参数自动辨识、自适应功能,带有这种功能的通用变频器在驱动异步电动机进行正常运转之前可以自动地对异步电动机的参数进行辨识,并根据辨识结果调整控制算法中的有关参数,从而对普通的异步电动机进行有效的矢量控制。除了上述的无传感器矢量控制和转矩矢量控制等,可提高异步电动机转矩控制性能的技术外,目前的新技术还包括异步电动机控制常数的调节及与机械系统匹配的适应性控制等,以提高异步电动机应用性能的技术。为了防止异步电动机转速偏差以及在低速区域获得较理想的平滑转速,应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并采用专用数字式自动电压调整(AVR)控制技术的控制方式,已实用化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近十多年来,各国学者致力于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系统的研究,利用检测定子电压、电流等容易测量的物理量,进行速度估算以取代速度传感器。其关键在于在线获取速度信息。除了根据数学模型计算电动机转速外,目前应用较多的有模型参考自适应法和扩展卡尔曼滤波法。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技术不需要检测硬件,也免去了传感器带来的环境适应性、安装维护等麻烦,提高了系统可靠性,降低了成本,因而引起了广泛兴趣。
本设计是基于矢量控制的变频调速系统设计与仿真,主要研究交流异步电机控制系统的拓扑结构、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并对交流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结合应用前沿电力电子技术和先进控制理论,完成交流异步电机的双闭环控制与性能分析。在分析矢量控制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利用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进行仿真研究与性能测试。同时,本设计结合当今国内外实例对该原理进行实际论证。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矢量控制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的交流传动控制技术,该控制方法思想新颖,控制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在船舶电力推进系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综合掌握电气工程学科领域前沿的电力电子技术,及电力传动控制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技术。
主要研究交流异步电机控制系统的拓扑结构、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并对交流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应用前沿电力电子技术和先进控制理论,完成交流异步电机的双闭环控制与性能分析。在分析矢量控制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利用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进行仿真研究与性能测试。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1.总体方案的选择、确立;
2.进行理论分析计算;
3.硬件制作调试和软件编程;
4.拟出论文初稿;
5.作品的完善。
通过查阅已有的相关文档及技术资料,先确立总体方案,根据选择的方案进行针对性的设计研究。
四、参考文献
[1].阮毅,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M],第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
[2].陈伯时.交流调速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胡崇岳.现代交流调速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9.
[4].周绍英,储方杰.交流调速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11.
[5].吴安顺.最新实用交流调速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8.
[6].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M],第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7].丁斗章.变频调速技术与系统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0.
李华德.交流调速控制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第三篇:基于DSP整流器设计论文
基于DSP整流器设计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基于DSP整流器设计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绿色能源的产生,电力电子技术在我国蒸蒸日上,不断拓展。基于DSP的整流器技术已经成为电力电子技术研究的热点话题。整流器技术凭借其自身强大的特点,可以实现电网无污染以及电能的双向传输,它成为现代人最理想的用电设备。当今,经过技术变换处理后再供用户使用的电能在全国供电总量的比值,直线上升,并且这也代表了我国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本论文主要介绍了DSP、整流器的工作原理,以及PWM整流器的发展现状、技术研究方向和控制领域设计,最后表明整流器的应用领域。
【广而告之】
1、“十度百科”属于本站旗下微信公众号,致力于分享生活百科知识和经验。
2、去广告和限制请找到公众号菜单常用网址-公众号服务-网站授权,在打开的网页中获取授权码或免费验证码,之后点击此处进行授权验证。
3、网友可向本公众号投稿,稿费从优。稿件内容须符合公众号主题,即属于生活知识和经验之谈,能帮助人们解决问题、解答疑惑、增长见闻之类。
关键词:DSP整流器发展现状研究方向控制领域设计
在现代工业、交通、经济、政治、国防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的交流装置,这些具有高技术的交流装置将一种特定频率或幅值的电能运用其自身的技术完美的转化成另一种频率、幅值的电能,从而使我们的用电设备达到我们理想的状态;同时,满足我们用电负载的各种需求,达到我国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本文对三相电压器PWM整流器的设计做出研究,为其为潜力开发做好铺垫,并且开发无污染能源是电子电力设备的主要任务之一。整流器设备为其提供途径,并且加快其进程,因此我们要将基于DSP的整流器设备做出概述,证明其应用的可能性以及现实性,明白其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了解PWM整流器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更好的将电能在最小代价下转化成最有效,最符合人们用电标准的电能。
1、工作原理
1.1 DSP的工作原理
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微处理器,是以数字信号来处理大量信息的器件。其工作原理是接收模拟信号,转化为0或1的数字信号,再对数字信号进行修改、强化、删除等,它还可以再其他系统芯片中进行解译,例如把数字数据解译成模拟数据或者实际环境各种格式。DSP具有可编性,并且其实际运行速度快的惊人,可达每秒数千万条复杂指令的程序,这远远超出一般普通的微处理器。DSP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高速度的运行,这就是DSP成为数字化电子世界的宠儿,在电子界有重要的地位,是新生代的.佼佼者。具有无穷的潜力和发掘的价值。
1.2整流器的工作原理
整流器是将电流(AC)转化成直流的一种转化设备。其具有强大的转化能力,可将电能转化为人们生活或者工作所能接受的最好的状态。随着工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整流器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不仅可以将工业的发展推到专业化,技术化水平,还可能开发绿色能源,倡导文明绿色的经济发展方式。整流器使经济的能源利用达到最大化,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使我国的技术水平越来越先进,不断突破。整流器的转化原理充分体现了这种转化装置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整流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2.1整流器的概况
变频器、高频开关电源以及各种交流器等等设备很大一部分都需要整流这一重要环节,从而获得直流电压,如果经常采取不控整流电路,这将对电网造成严重的“污染”,由此可见,只有对整流器做出研究,就可以有效的控制污染源的出现。
2.2 PWM整流器的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控器件的日趋成熟,推动了三相PWM整流器的应用和研究。外国科学家提出了三相PWM整流器拓扑结构和电流等的控制策略,并实现了电流型PWM整流器单位功率的有效控制,这就是早期电压型PWM整流器的设计思想。后来,随着离散动态模型和控制策略的发展PWM整流器又发展到新的高度。
随着PWM整流器的发展,其相关领域也不断拓展,同时,PWM整流器以及控制技术也得到不断发展完善,它们相互促进彼此发展,相辅相成。PWM整流器已经有半控型器件桥路过渡偶倒全控件桥路;PWM整流器的开关控制由单纯的硬开关控制完善到软开关调制;更重要的是,其功率等级由千瓦级别飞跃到兆瓦级别;并且其在主电路的类型上也有所变化,电流型整流器与电压型整流器并存,有广阔的使用空间,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国家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整流器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
控制技术是整流器发展的关键技术,所以,有关PWM整流器控制技术的研究应该非常有针对性,要切中要害,一针见血,研究其核心有价值的议题。一是努力降低整流器对电网的负面影响,一定要适当减少交流侧输入电流的畸变率,通常我们经过方法的研究一般要求在整个负载波动的范围之内,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对我国电网的不利影响。二是运用技术提高功率因数,从而减少整流器的非线性行为,使其对电网而言是纯电阻的负载。三是提高整个整流器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从而减少动态响应时间,减少对电网影响。四是降低整个系统的开关能源消耗,提高装备效率。五是减少直流侧纹波的系数,缩小整流器其体积,达到减轻重量。
4、总结
DSP虽然作为微处理器,可是却有极大的潜能,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工艺和高性能的数字信息处理器技术的稳步发展,为将来DSP使各种复杂的语音编解码的同步实现奠定了坚实额基础。整流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出现在大众的生活和社会中,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资源得到了综合的利用,而且有效地节约的资源,倡导我们做绿色能源的实践者。
第四篇:DSP系统设计PCB布线心得
DSP系统设计PCB心得
DSP外扩FPGA DSP芯片系统时常要根据设计要求或变动调整电路,这对于已经设计好的电路板,无疑带来了困难。而且在设计阶段往往难以测试其性能,例如延时性、毛刺特点等。FPGA的优点是时序整齐、延时一致,易于修改、集成度高、可靠性好。
利用FPGA完成对整个系统的时序控制和接口扩展任务,可以把DSP芯片进一步解放出来去集中完成数据处理工作,提高DSP芯片的使用效率。FPGA的具体工作是:完成整个系统的时序同步工作,使整个系统在统一的时序下顺畅地进行工作;完成接口扩展,使整个系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程序、数据存储器及其他外设接口的扩展,进一步扩展发挥DSP芯片的各种功能。
PCB设计布局
首先考虑DSP芯片与存储器之间的位置布局,保证DSP芯片和存储器之间的举例尽可能近一些。这样可以减少制版费用并避免走线过长导致信号线受到寄生电感的干扰而导致信号的质量下降甚至完全失效。信号线上串联的排阻要尽可能地离存储器近些,因为其作用是在高频信号的传输过程中实现平波作用,只有距离越近、效果才越好。
设计锁相环电路和晶体振荡器电路时,电路应尽可能靠近DSP芯片的相应引脚,同时必须在电路板的一侧,并避免穿孔打眼出现。
将排阻和电容都安排在底层,并尽可能地靠近相关的芯片,使其发挥的作用达到最大。此外在作DSP芯片及其他的元件封装时,应该考虑芯片所占的外延空间,而不仅仅是作电路板时它本身封装所占据的空间。即作元件的封装时如果小于它的实际外部尺寸,作周围的元件布局时应该考虑它的外向延伸空间。这样元件焊接、调试的时候比较方便、容易。
在布线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信号线的长度近似相等,至少应保证一组信号线中的各个线长度大致相等,这样才会尽可能地保证信号传送的同步,而不出现延时的现象。还应注意走线尽可能往一个方向走,尽量避免出现经常性的折返,这样传输信号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在电路板上适当多加一些0.1uF的高频旁路电容使高频电流实现电源层与接地层之间的就近消除,而避免集中到某一较远的电容那里去消除。
将所有走线布置完事后应该考虑测试点的选择,应该在需要测试的引脚引线附近安排引出接地点,这样可以降低电位差,使测试的信号更加准确。测试点应该就近接地。
在接地处理时,尽量将一切接地信号就近打过孔连到地层,有时甚至可以多打一些,这样可以更好进行信号屏蔽、尽可能地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干扰。
中间层的走线夹在电路板层的内部,一旦出现问题无法进行调整,进行检测也不方便。布线时,从信号检测调试的角度考虑尽量避免走中间层。
当信号层之间有电源层或者接地层隔开时,电源层和接地层实际上起着信号屏蔽的作用,它可以把其他层的信号完全隔离开来,因而可以在信号层上随意走线,不必考虑一些走线常常注意的规则,例如信号重叠及相互间干扰现象的出现。走线时应注意电源走线宽度还有通道问题,按照1A对应1mm的基本比例进行走线,并在此基础上将走线进一步加宽。此外保证输入、输出通道尽量不发生转折,各自最好是一条直线形式,避免传输过程中的电磁噪声信号干扰。
PCB设计经验总结
1、PCB布局设计原则
1)距板边距离应大于3~5mm。
2)先放置与结构关系密切的元件,如接插件、开关、电源插座等。
3)优先摆放电路功能块的核心元件及体积较大的元器件,再以核心元件为中心摆放周围电路元器件。
4)功率大的元件摆放在利于散热的位置上,如采用风扇散热,放在空气的主流通道上;若采用传导散热,应放在靠近机箱导槽的位置。
5)质量较大的元器件应避免放在板的中心,应靠近板在机箱中的固定边放置。6)有高频连线的元件尽可能靠近,以减少高频信号的分布参数和电磁干扰。7)输入、输出元件尽量远离。8)热敏元件应远离发热元件。
9)可调元件的布局应便于调节。如跳线、可变电容、电位器等。10)考虑信号流向,合理安排布局,使信号流向尽可能保持一致。
11)布局应均匀、整齐、紧凑。
12)表贴元件布局时应注意焊盘方向尽量取一致,以利于装焊,减少桥连的可能。13)去耦电容应在电源输入端就近放置。
14)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应尽量分开,最好是用地隔开。15)在多层板的设计中,应尽量使用地层和电源层将信号层隔开,不能隔开的相邻信号的走线应采用正交方向。
16)对于双面都有元件的PCB,较大较密的IC,如QFP、BGA等封装的元件放在板子的顶层,插件元件也只能放在顶层,插装元件的另一面(底层)只能放置较小的元件和引脚数较少且排列松散的贴片元件。
2、PCB设计的布线原则
1)走线应避免锐角、直角。采用45°走线。2)相邻层信号线为正交方向。3)高频信号尽可能短。
4)输入、输出信号尽量避免相邻平行走线,最好在线间加地线,以防反馈耦合。5)双面板电源线、地线的走向最好与数据流向一致,以增强抗噪声能力。
6)数字地、模拟地要分开,对低频电路,地尽量采用单点并联接地;高频电路宜采用多点串联接地。对于数字电路,地线应闭合成环路,以提高抗噪声能力。7)对于时钟线和高频信号线要根据其特性阻抗要求考虑线宽,做到阻抗匹配。
8)整块线路板布线、打孔要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疏密不均的情况。当印制板的外层信号有大片空白区域时,应加辅助线使板面金属线分布基本平衡。9)电源和地的布线。尽量给出单独的电源层和地层;即使要在表层拉线,电源线和地线也要尽量地短,且要足够的粗。对于多层板,一般都有电源层和地层。需要注意的只是模拟部分和数字部分的地和电源即使电压相同也要分割开来。对于单双层板电源线应尽量粗而短。电源线和地线的宽度要求可以根据1mm的线宽最大对应1A的电流来计算,电源和地构成的环路尽量小。
为了防止电源线较长时,电源线上的耦合杂波直接进入负载器件,应在进入每个器件之前,先对电源去耦。为了防止它们彼此间的相互干扰,对每个负载的电源应独立去耦,并做到先滤波再进入负载。
10)时钟的布线。时钟线作为EMC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在时钟线应少打过孔,尽量避免和其他信号线并行走线,且应远离一般信号线,避免对信号线的干扰。同时应避开板上的电源部分,以防止电源和时钟的相互干扰。当一块电路板上用到多个不同频率的时钟时,两根不同频率的时钟线不可并行走线。时钟线还应尽量避免靠近输出接口,防止高频时耦合到输出的cable线上并沿线发射出去。
如果板上有专门的时钟发生芯片,其下方不可走线,应在其下方进行铺铜,必要时还可以对其专门割地。对于很多芯片都有参考的晶体振荡器,在这些晶振的下方也不应走线,要铺铜进行隔离,同时可将晶振的外壳接地。
3、测试点的选择、添加
1)测试点均匀分布于整个PBA(Printed Board Assembly, 装配电路板)板上。
2)器件的引出引脚,测试焊盘,连接器的引出脚及过孔均可作为测试点,但是过孔是最不良的测试点。
3)贴片元件最好采用测试焊盘作为测试点。4)布线时每一条网络线都要加上测试点,测试点离器件尽量远,两个测试点的间距不能太近,中心间距应有2.54mm;如果在一条网络线上已经有焊盘或过孔时,则可以不用另加测试焊盘。
5)不可选用底层上的贴片元件的焊盘作为测试点使用。
6)对电源和地应各留10个以上的测试点,且均匀分布于整个板上,用以减少测试时反向驱动电流对整个电位的影响,要确保整个板上等电位。测试点可以是通孔焊盘、表面焊盘、过孔,但过孔必须有可以接触的铜。当使用表面焊盘作为测试点时,应当将测试点尽量放在焊盘面。
第五篇:租机管理系统的建立及成本控制论文
1航空公司飞机退租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髙,商务旅行和旅游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促使国内航空公司不断地扩大机队规模,以适应国内航空市场的需求。而经营租赁以其独有的特点为航空公司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运力提供了有效手段,但这种租赁方式对承租人,即航空公司的维修管理水平和维修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飞机退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作,其能否顺利完成在一定程度体现了航空公司的工程管理能力。目前,租赁飞机合同中普遍规定,飞机在退租时必须符合FAA和EASA的放行标准。但国内航空公司是在CAAC标准下运营的,因此,在飞机退租时,为了满足合同要求,必须开展部件送修取证、改装取证、部件翻修等超过普通定检的额外工作,且日常机务维修文件的格式和保存方式也可能无法满足合同要求。这样不但增加了退租工作的人力成本,消耗了更多的维修成本,还可能耗费更多的时间,影响飞机交付,进而导致退租延误。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租机管理系统,监控每一架租赁飞机从引进到退租的整个过程,对在退租时避免重复工作有较大的意义。
2租机管理系统的建立
一架经营性租赁的飞机从引进到退租会经过3个阶段:租机合同谈判、签订,新飞机交付、运营,飞机退租。因此,在建立租机管理系统时,需把握以下3点。
2.1租机合同
租机合同是经营性租机业务中最重要的文件。飞机在交付给承租人运营前,承租方会与出租方就飞机交付的条件、租金、租期、维修工作、还机条件、法律和保险等方面签订一份租赁合同。新飞机一经交付,双方即开始履行合同义务。在整个租赁过程中和退租时,都必须参照此合同执行。为了保证飞机在承租人运营期间符合合同中的要求,需要分解租机合同,结合航空公司的维修方案,将合同中关于机务维修方面的特殊要求,退租时机身、发动机、部件使用时限等要求清楚地传达至各个执管飞机运行、工程管理的部门。在飞机租期内,在满足承运人标准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按照合同要求维护、使用,减少飞机退租时为满足合同要求而额外进行的维修等工作,以节省成本。
2.2单机档案的建立
飞机的价值体现在发动机、结构、寿命件的可追溯性等方面。租赁方对发动机的关注度比较高,发动机平时维护、大修的方案、寿命件的更换都需要及时与租赁方沟通。飞机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进而损伤飞机的外部结构,航空公司应参照手册中的要求对损伤进行评估和修理,但不具备单独的系统存储修理完成后的文件。在飞机退租时,常遇到缺失历史修理详细记录的问题,只能重新修理飞机,这不仅需要消耗更多的人力、器材成本,还会影响飞机的交付时间,且对飞机的外部结构有较大的影响。此外,飞机起落架寿命件的Backtobirth记录要求也随着飞机贸易的规范化变得越来越苛刻。起落架送修时的LLP件清单、无事故声明、更换件的挂签和修理报告等也需单独存放,否则在退租时会给航空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尤其是对于来自其他运营单位的起落架,更应严格把握BTB文件的追溯性。因此,建立整理、分类保存单架飞机及其重要部件对应的所有修理进程文件的系统,不仅可随时监控飞机状态,还能在飞机退租时掌握更全面的资料,不用耗费时间解决历史问题。
2.3退租计划的制订
依照租机合同,在合同到期日前应满足合同还机条件、完成退租工作后,出租人方可签字接收,租赁结束。根据飞机退租的经验,一般至少需要在合同到期前半年进入退租准备阶段,就飞机退租的还机条件与租赁方协商、讨论,并按照换机条件准备飞机交付资料,开展发动机大修、飞机退租检查和部件取证等工作。因此,结合飞机单机档案系统,可制订出每年的退租计划,保障公司运营不受退租飞机停产的影响;可做好退租准备工作,按时交付飞机;可有计划地安排场地,高效地完成飞机退租工作。
3建立租机管理系统的意义
建立完善的租机管理系统,不仅是单纯地管理飞机,还是一个价值积累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5方面:①整合资源。在租机管理过程中,针对单机整合各个运行支持系统中的数据。②细化机务维修成本,更准确地掌握每一项成本支出的原因,以便于控制成本。比如,统计每架飞机的A检成本、C检成本,发动机、APU和起落架的翻修成本,飞机喷漆成本等。③通过汇总单机的所有数据,可对比租赁飞机与自购飞机的成本,从而为机队优化提供数据支持。④为自有飞机处置提供参考,优化旧飞机的处置方案,以节约成本。⑤有利于新飞机引进方面的合同谈判,使相关人员更加清楚地了解技术条款是否能满足航空公司的运营要求。
4结束语
我国的航空事业发展较快,航空公司在创造更好的效益的目标下,也需要关注如何优化机队管理,更好地控制成本,节省不必要的支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建立、完善租机管理系统,可使航空公司机队管理更规范,从而使我国航空公司在与国外民航领域的博弈中获得更多机会,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