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治新课程理念探索论文
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课程改革成功关键看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是新课改的关键,新课改最为关键的是改革旧的课程理念,倡导新理念。更新观念,明确新课程新理念是课改的前提,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素质都与更新观念息息相关。在此,我就高中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新课改理念谈谈我的看法:
一、新课改理念下的开放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高中生就是这样一个大背景上成长发展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必然会打下很深的时代烙印。高中的政治新课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也要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识,适应全球化时代我国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今天的高中生要学会把握世界发展的走向,要有国际胸怀。
二、新课改理念下的现代意识
高中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劳动者。高中的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以及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这就要求引导高中生养成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初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维护社会正义,具有社会责任感。
三、新课改理念下的人文素养
以人为本,是普通高中的政治课改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高中生人性发展需要。高中的政治新课程要重视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以育人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位高中生的整体发展,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普通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
因此,普通高中的政治课程改革要比九年制义务课改更应多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根本的理念,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和要求,政治课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提供现实基础,关注每位学生的人生发展,引领每位高中生获得顺利通过人生十字路口的钥匙。高中的政治新课程要求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人学习方案,正是这一基本理念的体现。
四、新课改理念体现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敞开学生选择的大门,在选择中形成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思想,并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多种机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
高中的政治与初中思品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了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成为高中的政治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五、新课改理念体现了夯实基础的理念
高中的政治新课程设计有四个必修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侧重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打好基础,基础性知识一点也没有削弱,只是采取模块式的组合形态。六个选修课模块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安排侧重是保证高中的政治学科基础性的前提下,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增强规划人生的意识和提高自主择业的能力,改变了反课标的单一性升学深造和设计,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普通高中的多文化教育功能、任务,即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升学和就业”外,还应学会培养学生素质、辐射文化、服务社区、开展交流、发展学生自身等任务。
可以看出课改体现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新理念,就是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强调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
1、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
2、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程渴望更多的答案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
3、教师上课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
4、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5、“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关键在于教师怎么导。
6、教学方法:①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②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具演示法、实验法)
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作业法、调查法)
④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启发法)
7、学生学习方式
⑴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大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① 学习前的引导阶段(教师明确提出学习任务和学生要解决的问题)② ②深入学习阶段(教师重在讲授、启发、点拨)
③ ③巩固学习阶段(随堂练习、归类整理、提高性练习)
⑵探究学习:指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从而获得自主发展。
⑶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提示目标
②小组学习
③小组反馈
④精讲点拨
⑤学习检验
⑥小组评价
8、“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
9、“学生行为”是观察“过程与方法”的重点。
10、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
①明确分组、分工
②选好合作学习的内容
③指导倾听与互助
④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
11、师生互动方法:
①教师导——学生练
②学生想——教师导
③学生议——教师导
④学生做——学生说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
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既有民主法制意识,又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由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2.改变课程结构: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及课时比例,并设立综合课程。
3.改变课程内容:改变课程“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深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改变课程评价: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三、新课程的本质
1.新课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基础。
2.新旧课程均强调基础性,但新课程范围更大,程度更深。
3.新课程以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
4.新课程要塑造新的课堂形象,成为师生生命共同体。
四、新课程的核心
1.全人的学生观。学生是处于一定文化遗产中的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2.回归生活的教育哲学。
3.整合的方法论。
4.建立生成的思想和方法。
五、新的教学理念
1.课程观 即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教学科目,人类创造的精神与物质文明以及自然界存在的物的总和。
2.教学观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对话,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论文中学英语听说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论文中学英语听说教学论文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有了很大的发展。21世纪初,我国颁布了由教育部制订的初、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随之,课程体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与学的方法都要进行改革。在这种形式和背景下,英语教师和学生都或多或少面临着英语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新课程理念使英语教师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感,如何从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过渡到现代英语教育理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以前,中国的英语教学还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并未注重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哑巴英语”的尴尬。而今,让学生全面发展英语能力是每个英语教师的教学目标。一 英语听、说、读、写的关系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英语学习过程和母语习得有很多共同之处,都应先从口语,即从说开始。因为听说是人类交际活动中最为生动、活跃和完美的一种形式。据研究发现,听说占人类语言交际活动(听、说、读、写)的75%,读和写仅占25%。心理学家和多数外语语言学家都认为,在听、说、读、写教学活动中,应坚持听、说为先的原则,坚持在情景中理解和掌握口语的基本技巧,听、说能力与读、写能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并起着互相促进的作用。抓好了英语听、说教学有助于英语读、写能力的提高。口语交际过程也是大脑进行积极思考的过程。在这个思考过程中,已学过的英语知识都会来帮助大脑运行思考。因此,可以说,听、说能力的好坏决定于多种能力的提高与否。
二 中学生英语听、说学习的困境 1.我国英语教学的听、说现状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英语听、说教学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好局面。重读写、轻听说的英语教学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也违背了英语的目的性。因此,英语听说教学已引起英语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听说教学落后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英语教师、英语学习者和其他原因。有些教师从主观上不重视英语听说教学,把大量精力用于读写教学上。还有的教师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有限,再加上教学方法不妥,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没有机会说。有的学生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把大量精力用在语法、词汇和读写上。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心,怕英语出错引起别人嘲笑。其他原因,如各类考试,如中考、高考中,只是在试卷里加上听力试题,或“补全对话”一类的试题,以为这是考会话。实际上,这不是考真正的会话(real conversation),这是在测验学生“背会话”的能力,哑巴也同样会背好会话。真正的会话考试应该是面对面地进行。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外语人才受到社会的青睐,特别是能讲流利口语的外语人才。尽管如此,英语听说教学仍处于次要地位,并不如读写在英语教学中所处的地位重要。2.影响学生听力的因素
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
英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期盼学生听力水平能听什么懂什么,首先要分析影响学生听力的因素,才能对症下药,积极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听力练习。那么,是什么使听力变难的呢?教育专家经过研究,认为有以下几点:(1)th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信息的组成)。(2)the familiarity of the topic(对听力内容的熟悉与否)。(3)the explicitness and sufficiency of the information.(信息量是否充足,信息传递的是否明确)。(4)the type of referring expressions used(所使用的听力内容表达方式的种类不同也会导致听力难易程度不同,例如,代词的使用就比完全的名词词组提供的信息更模糊,学生更易发生听力混淆)。3.学生在口语练习中的五个困境
第一,students’ perceived low proficiency in english。学生应用英语熟练程度低。虽然有些学生有用英语回答老师提问的能力,但他们通常缺乏自信,不愿冒险,久而久之,英语口语不够熟练。
第二,students’ fear of mistakes。学生总是害怕在同伴面前闹笑话。另外,由于文化差异,中国学生更不愿意在同学面前大声主动说出英语,担心受到他人嘲笑。
第三,teachers’ intolerance of silence。为了不浪费课堂宝贵的45分钟,很少有老师愿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对待口语不佳的学生,也很少愿意等待他们慢慢地说,更别提那些闭口不语的学生。老师一般都不能忍受学生长时间的沉默,所以口语不好的学生口头训练的时间更少。
第四,uneven allocation。从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英语老师宁愿向成绩较好的学生征求答案。因为这样做不但可以缩短课堂沉默的时间,而且可以避免因为学生不愿作答而造成的课堂秩序混乱的场面。
第五,incomprehensible input。有些英语老师提出的问题似乎难倒了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使他们没办法理解老师的教学目标,从而不能开口积极地反应。三 中学英语听、说教学之我见 1.创造良好的听说条件
jesperson说过,教好外语的首要条件是要尽能让学生接触外语和使用外语,学外语就像学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泡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学生必须潜到水里去。这样,他才能像一个熟练的泳者那样,乐在其中。作为中学英语教师,我们应结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给学生创造情境练习听说的机会,让他们多听多说。关心他人是人际相处最好的润滑剂,所以上课伊始,我会问学生:“are you happy today?/are you tired today?”如果是上午最后一节课,则问:“are you hungry now?”这不是练习英语而已,而是结合学生生活中真实的情境。当学生知道老师在关心他时,接下来的上课总是特别用心,跟老师做最好的互动。师生互动良好绝对是英语听说学习的催化剂。老师可以借由活泼及多样的英语听说教学与学生频繁互动,提供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经常鼓励学生“do your
best.”“try your best.”“do as good as you can.”“keep working.”等,一旦学生有好的表现就给予赞美:good、nice、terrific、wonderful、well done、great、good job。虽然有研究显示,有些学生因师生互动关系良好反而不认真,或不适当的过度赞美也会让学生仗着老师喜欢他,不会因表现不好而处罚他,反而在各方面的表现上肆无忌惮,所以教师必须多花时间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再安排不同的方式或策略指导。2.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在课堂上,英语教师就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选择恰当的教学法,如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red),英语教师设法创造一个语言交际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说多练,教师的责任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多说和怎样说好。每节课都尽最大努力使学生感到是他们自己的课,而不是教师的课。不能采取翻译法进行教学,那样,英语教师说个不停,学生没有练习的机会。在运用交际法的课堂中,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学生最终要到课堂外,在没有彩排过的情境里,实际去听去讲所学的外语。因此,课堂里的活动设计必须让学生有充足的准备时间,最好是提前一节课布置任务,以便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应变自如。当然,如果学校有条件能开设小班英语教学,那么学生口语训练的频率将成倍地提高,学生的被关注度也将大大地增加。林语堂先生说过:“before you can write good english, you must speak good english.”
除此,英语教师要鼓励学生培养个人的听力策略。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自己培养听力能力,如找关键字、找非语言的线索、利用上下文领会说话者的真正含意、启动背景知识、猜测字义、听大意不要钻牛角尖等。指导学生学会使用“下而上”与“上而下”这两种听力技巧。“下而上”是指分析字义、解字、文法等,“上而下”是指启动背景知识和大致了解大意。两种方法双管齐下,学生就能提升听力理解能力。3.少纠正学生的错误
有的英语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无论大小就立即纠正。这样会严重挫伤学生听说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敢张嘴说外语,有的甚至失去了说好外语的信心。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多肯定他们语言的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过分注意学生的错误是很危险的。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为了学习语言甘愿出错。出了错,不必大惊小怪,特别是不能在学生讲话时,突然打断纠正,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与其只允许学生讲一句十分正确的话,不如让他们讲十句带有小错的话。敢讲又不怕出错,要比怕错不敢讲好得多。4.听故事并复述
听故事是很适合那些读得好而听力差的学生。教师可选择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尽可能适合学生水平,每天大声给学生读一段,学生只需听故事,老师随时写下学生听不懂的词语。当然,在选择故事时应尽量少出现生词。在朗读时,老师可以读得适当慢点,并且重复一些句子。每天课前只需花五分钟读故事,而且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故事概括。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既训练了听说技能且思想也不至于开小差。参考文献
[1]胡春洞、王才仁.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3 [2]david nunan.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8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0
第五篇:应用新课程理念促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摘 要】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已成为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必修课程,此项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围绕这一理念,对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业认定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目标;信息素养
广东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信息技术也踏上了新的征程。《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试验)》(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此前提下,《标准》还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了目标的具体要求:
(1)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
(2)注重被动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学习的过程;
(3)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突出情感的意义与价值。
在此背景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应该更
多地去思考和创新,让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真正在我们的教学中得到出来。现在,本人以自己的研究课题《Word综合运用——制作电子板报》为例,谈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上的认识。
1.教学方法的探索
通过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结合《标准》的目标和内容,明确要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线,同时兼顾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来设计教学,这一教学理念希望在《Word综合运用——制作电子板报》的教学中得到体现。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体发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能自主开发知识,真正成为驾驭知识的主人。
1.1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的要求,精心设计好导入,让课程一开始就充满趣味性,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跨入知识大门。因此,在导入这节课的教学时,我首先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展示北京2008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主题网站。其中介绍了福娃的产生过程、相关评论、以及福娃宣传动画片,还展示了前几届奥运会吉祥物等等。马上引发学生积极的讨论,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评论,认识到奥运会吉祥物浓缩了本国的历史,人文等精髓。此教学环节设计目的在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1.2 灵活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后,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教师根据创设的情景,给学生安排任务,驱动学生积极寻找、搜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的学习,同时增强协同工作的能力。新课导入后,教师适时抓住时机提出任务:在网上搜索并下载关于北京2008奥运会吉祥物的文字和图片等相关信息,然后使用Word文档进行编辑和制作。学生根据给出的任务,开始设计自己关于“北京2008奥运福娃”的电子板报。学生因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能乐于学习,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1.3 与其它课程整合,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还应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节课设计要达到的目标是Word文档学习的延伸和拓展,是学生上网搜索和Word文档操作的综合练习。学生制作关于“北京2008奥运福娃”的电子板报,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上网搜索、文字和图形的混排等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进而唤起学生的创作灵感,激发其情感,拓展其思维,让学生明白正因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博大精深,所以才能创造出这么可爱,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吉祥物,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这节课是整合美育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课。
1.4 分层教学,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课程中特别指出,对学生要“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起点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能力层次的分化也很快。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在组织教学上,我采用分层次教学。例如:上网下载关于北京2008奥运会吉祥物的相关资料,这是每一位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对Word文档的排版,则依据个人具体情况而定。操作能力弱的学生在板报中能体现图文混排即可,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除了在板报中体现图文混排外,还要求对图形进行重组,文字色彩进行搭配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节课下来,通过几次分层,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学到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
1.5 及时评价,鼓励学生不断进步。新课程大纲中对学生的评价有这样的建议:“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在教学中,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在这节课中就使用了网络课件中的“自我评价”和“活动论坛”两个网页,对学生的练习适时给予评价。学生通过自评和发表言论形成立体反馈,强化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学生还可以将自己做好的作品上传到论坛中,让其他同学或更多的网上读者来评价,以此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进行大胆创新。
2.学生学业的认定
信息技术虽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必修课程,但没有高考支撑,那么如果学生不学该怎么办?这是每一位任课老师担心的问题。我认为吸引学生学习,教师的教法固然重要,学生的学业认定也不能忽视。虽然没有统一的学业评价方式,但这反而给我们更大的自主权,为此我制定了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学生学分认定方案:
结合《信息技术》的课程特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对《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程的学分认定设计了一组方案。整个模块共40学时,2学分。在设计中将2学分转化为100分进行评估,按比例进行转换。
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定,平时作业和学习态度(30%),出勤情况(5%),电子作品评价(25%),模块测试(40%),上述四项成绩合计达到60分以上为合格,学生可获得2个学分。否则不予认定学分,拿不到学分的学生必须重修。参加各类创新比赛可作为奖励,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本课程知识类内容要求通过书面测试,这样能较好地保证评价的覆盖面和掌握程度,其中书面试卷课内知识占60%,课外知识占40%,新得成绩基本上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技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明确了评价方式,就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我们的教学,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总之,广东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如果能够多思考,善创新,在课堂教学上有新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有新的思路,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会变得更加精彩、更具有人文气息,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会得到更快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浙江教育出版社
[2] 钱晓菁,马云娟, 试论“任务驱动”,中国电化教育,2002.9
[3] 马宁,余胜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国电化教育》,2002.1
[4] 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