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对于建设全县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外网公文传输系统实施意见(五篇材料)

时间:2021-01-28 13:0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对于建设全县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外网公文传输系统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对于建设全县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外网公文传输系统实施意见》。

第一篇: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对于建设全县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外网公文传输系统实施意见

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设全县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外网公文传输系统的实施意见

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设全县党政机

关电子政务外网公文传输系统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转变全县党政机关办公方式,提高公文传输效率,推动我县政务信息化建设,根据河北省电子政务建设规划要求,决定建设我县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和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主要任务

(一)建设全县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外网平台

由县政府信息化办牵头负责,通过租用光纤等方式把全县各单位和各乡镇(街道)链接到县中心机房,利用现有设备实现和省、市电子政务外网互联互通,建成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各单位所有电子政务外网相关业务统一在全县电子政务外网平台上运行,已建成的电子政务外网业务系统,要逐步向县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对接和迁移。严禁自行组网,对擅自组建政务外网的,县财政不予列支相关经费,避免重复投资,实现资源共享。

(二)利用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开展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党政网站群等应用

重点建设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实现县、乡镇(街道)、各部门之间不涉密公文的网上传输,取代现行纸质公文收发,提高办公效率,逐步实现全县党政机关办公无纸化。依托县党政网站建设全县党政网站群,各单位网站作为县党政网站的子网站,建设统一的后台管理、统一的安全保障、统一的运维管理,提升全县网站的办站水平。

二、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9 月 10 日—9 月 15 日)

1.各单位、各乡镇(街道)确定本单位、乡镇负责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和电子公文传输的主管领导和具体承办人员,认真填写《魏县电子公文传输系统人员登记表》,并于 20**年 9 月 15 日前,将本单位主管领导和公文收发具体承办人员的姓名、邮箱、办公电话和手机号码等报送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县委、政府综合楼436 房间)。

2.各接入单位要在 9 月 20 日前准备好电子公文传输系统所需电脑、彩色打印机等设备。

(二)培训及试运行阶段(9 月 21 日—12 月 31 日)

1.各接入单位参加培训,由县信息化办具体负责实施,培训期间领取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帐号、密码。

2.试运行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同步传递。按照“以电子公文为主,纸质公文为辅”的原则,县委、县政府的非涉密文件,单位上报县委、县政府的非涉密性请示文件,实行电子公文和纸质公文两种方式传递。

(三)正式运行完善阶段(20**年 1 月 1 日起)

通过改进试运行阶段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确保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基本稳定,各接入单位正式启用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实现公文无纸化传输。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除保留归档纸质文件外,将取消对纸质文件传递,原则上不再受理单位报送的纸质非涉密性请示文件。

三、运行模式

全县电子公文传输系统采取“统一研发、统一部署、统一应用、统一维护”的运行模式。县信息化办具体负责全县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的部署工作,并负责系

统的运行管理、人员培训和运行维护。各单位通过各自帐号、密码登陆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实现全县公文传输电子化。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认识,明确责任

实施电子公文传输是对现有传统办公模式的重大改革,是改进工作方式,推进政务信息化的重要措施,各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具体的工作人员;县信息化办负责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帐号、密码、审核、发放及管理工作;各部门要积极配合线路运维公司做好光纤的接入,提前做好接入地点、操作人员、办公设备等前期工作,全力保障我县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纸电同效,安全保密

在公文传输系统平台上接收的电子公文,一律视为正式公文,与相同内容纸质公文具有同等效力,各单位在系统内制作传输的电子公文必须与签发的纸质公文内容格式保持一致。公文传输系统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禁止在办公业务系统中存储、处理、传输涉密公文;禁止利用电子政务网络处理与公务无关的业务;禁止将电子公文私自复制、转发、传阅。

(三)注重时效,及时沟通

公文传输系统工作人员务必每天定时登录电子政务平台,对应收文件应在 4小时内签收,不得延误和积压。同时保持手机 24 小时畅通,在非工作时间遇有紧急或突发事项,急事急办,不得出现上网断档和电子公文积压、延误现象,因个人原因延误收发的责任自负。县信息化办具体负责全县电子政务平台和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的日常管理和应用技术服务工作,各单位在应用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请及时与县信息化办联系。

第二篇:电子政务监察系统建设实施意见

电子政务监察系统建设实施意见

电子政务监察系统建设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科学发展,依据《市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规范全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市电子政务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情况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长远规划,整合资源,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

电子政务电子监察系统的建设重点是行政审批电子监察,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基础和运行的载体,起到了承接系统运行的关键作用。

随着政府职能不断向服务型、法治型政府的转变,要求将更多的行政权力进行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和实时监察,二期工程建设行政处罚、行政给予、行政复议等功能的拓展,审批服务中心的职能不断扩大,在原有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建设综合行政服务中心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各县区要长远规划,尽快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

一步到位,制定长远建设规划

各县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统一更名为行政服务中心,负责各县区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工作的建设、组织、管理工作。目前没有建设新中心的县区在原有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以保证电子政务电子监察系统的使用。同时制定长远规划,参照平泉县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规模,将全部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给付事项和公开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产权出让等需要公开透明运行的行政事项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公开运行、统一管理。

完善机构设置,充分发挥监察监管作用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与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密不可分,当前我市电子政务电子监察系统和行政服务中心仍处于建设期间,组织协调任务很重。县级服务中心应该设立正科级机构,在领导体制上可借鉴兴隆县作法,由行政服务中心主任挂任监察局副职,加大行政服务中心及电子政务电子监察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监察监管力度。

完善制度建设,确保工作顺畅运行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行政服务中心规范运行。继续执行以下几项制度:首问首办负责制,对咨询和办事的企业、群众,要认真履行告知、领办、导办、承办、回复办理结果、跟踪负责等义务。一次告知制,一次告知申请人申请事项的办理依据、时限、程序、所需材料、相关手续等。并联审批制,对需多环节审批的事项,推行一门受理、抄报相关、信息共享、同步审查的并联审批模式,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限时办结制,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即时办结率,对不能当场办结的事项,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办结并送达,严禁超时限许可和审批。超时默认制,对超过规定时限而没有出具办理意见的审批事项,按照超时默认的方式予以准予许可认定,法律责任由办理方承担。统一收费制,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专门收费窗口,按照公布的法定项目和标准使用财政统一机打票据,由收费窗口统一代收,各窗口不得直接收取费用。同时制定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系统管理制度,电子监察绩效考核制度,行政服务网站管理制度等系统建设相关制度,规范系统管理。

二、借鉴经验,科学谋划,推进系统建设

各县区要充分借鉴兴隆县的经验,科学谋划,结合本县区实际,制定适合本县区的系统建设规划方案,在市电子政务电子监察系统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

指导下,加快实施,破解系统运行中的难题,保证系统的顺畅运行。

拓展大厅使用空间,设立综合受理窗口,实现审批项目应尽必进

各县区审批中心大厅使用面积大小不一,基本都高于兴隆县的大厅面积,在窗口设置上要科学编排,统一调剂,必要时可以改变原来的空间隔断,重新安排台位。对相对审批事项较少的单位,向审批中心大厅充分授权,设立综合受理窗口,指派大厅工作人员统一受理多个单位的审批事项,将受理材料统一电子化上传,经系统自动流转到本局办理,根据批准结果由大厅统一办结。

增设登记验证窗口,保证流程闭环流转,杜绝体外循环现象发生

在大厅设立登记验证窗口,由大厅工作人员对每一项入厅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统一登记,登记后自动流转到相应委办局受理,由委办局受理窗口负责将审批材料初审后电子化上传,进入本局审批流程,局领导批准后由受理窗

口负责收费和证照打印,全部办结后再由登记验证窗口统一验证,实现全部流程闭环流转,结合电子签章和统一加密证照打印技术,完全杜绝体外循环现象发生。

实施统一收费管理,方便群众缴费

大厅内设立统一收费窗口,对入厅办理的全部审批事项的收费采用全市统一的机打票据,实施统一管理,使用刷卡机缴费,方便办事群众,实现票款分离。有条件的县区可以设立银行窗口,实行即时收费。

采用ca认证电子签章和加密证照打印技术,实现统一证照打印管理

采用ca认证技术,为每一个审批工作人员配置用户名和专用密码,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和权限,严格电子签章管理,实现真正意义的网上审批。大厅设置统一证照打印窗口,由专用打印设备对全部出证事项实现统一证照打印管理。

全部审批材料电子化上传并存档,保证流程网上流转

由大厅受理窗口对全部审批原始材料通过扫描、拍照等形式实行电子存档并上传系统,保证流程网上流转,实现网上审批。各部门可根据需要增加高速扫描仪、高拍仪等相关设备,以保证网上审批。

采用“一厅双网”、部分监控模式,解决垂管部门进入系统平台问题

针对垂管部门具有比较严格的本部门系统,且多数具有本部门窗口大厅,在联网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采用“一厅双网”模式,在垂管部门大厅设立登记验证窗口,原则上由中心派人负责对入厅办理的全部审批事项进行统一的登记验证,将审批事项的基本信息录入系统,中间环节仍由本部门使用部门自有系统进行审批,既不影响本部门系统运行,又可对部门审批事项进行部分监控。其它分中心和本部门系统相对比较成熟的部门可参照此方法管理。

三、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系统

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保证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电子政务电子监察系统建设的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指导协调各项工作,及时研究和解决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系统建设工作顺利实施。

加快建设速度,联通政务外网

政务外网工程是全市政务信息化的基础平台,也是电子政务电子监察系统和数字城管系统等多套政务系统的运行基础,网络不畅通严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联通公司是市政府通过公开招投标选定的政务外网承建单位,各县区要尽快与联通公司协商签订政务外网建设协议,加快施工进度,尽快联通政务外网,以保证审批事项的网上办理,保证系统建设的正常进行。

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员保证

行政服务中心是实施行政权力的重要机构,随着中心建设的推进和系统功能的逐步完善,将使更多的行政权力

入驻中心运行,各县区要结合实际,统筹规划,为中心建设提供人员保证。

入驻中心的各部门工作人员要选派各部门的业务骨干,熟悉本部门业务流程,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中心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建设一支强有力的行政服务队伍,参照外地经验,对入驻工作人员可优先考虑提拔重用并适当提高待遇。

各县区要对电子政务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工作拟定详细规划,确定工作时间表,明确主要负责人员,将需要办理的所有工作分配到日,责任到人,限期完成,由市县纪委监察局督导此项工作,强化责任追究。

筹措专项资金,提供财政保证

各县区要制定行政服务中心整体规划,确定建设方案,安排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对当前审批服务中心改造提供财政支持。各部门也要对本部门的相应设备配备提供保证。

精简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

根据市政府消减及下放后保留审批事项目录,以及体制改革涉及到的行政职能的调整,市直各部门重新审核本部门审批事项,进一步精简流程、压缩时限,对不适应网上运行的审批事项进行调整,各县区将本单位上报件与市保留事项对照,达到一一对应,差异部分与本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协商解决。结合县区机构改革,于9月1日前将全部审批事项重新清理后统一上报到市监控中心。那一世范文网

四、创新监察,强化督导,推进电子政务工作跨越发展

电子政务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根本上创新监察方式,改革监察手段,提高监察效率,促进政务公开,源头治理腐败的重要手段,纪检监察部门要强化督查力度,保证系统功能,发挥监管作用。

完善系统功能,充分发挥系统作用

通过系统试运行,结合各部门实际,通过充分的走访调研,不断发现和

总结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逐步取代部门自有系统,解决二次录入的难题。逐步将电子政务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成功能最全、效果最优、应用最广的办公系统和监察平台。

加大监察力度,充分发挥监管作用

监察局要强化监察作用,充分发挥系统功能,变原来单独“事后监察”为“事前预警监察、事中实时监察、事后整改监察”的全方位监察,要指派专人,对全部网上审批事项进行抽查,对异常及预警事项进行重点监察,及时督办,通过电话回访、实际调查等方式直接询问办事人,核实办件实际和工作人员的态度表现,发现线索及时处理,对音视频监控系统发现的违规违纪事件,核实后在政务外网上予以公开曝光,责令相关单位限期整改,对办事人通过网上投诉和电话投诉的违规事件及时核实处理并在政务外网上通报。通过系统定期对各部门的行政行为实行绩效考核,责令考核不合格的单位限期整改,考核结果列入

市委、市政府对各单位工作目标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强化宣传反馈,增强群众监督意识

系统正式运行后,要通过电视专题,报纸报道,短信平台,电视字幕广告,散发宣传单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增强群众认知度,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并公开投诉举报电话,制定投诉举报奖励办法,鼓励群众勇于投诉、敢于举报,严肃处理行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第三篇: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08年农村沼气建设的实施意见

【发布单位】三门峡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8-02-28 【生效日期】2008-02-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08年农村沼气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结合实际,现提出2008年农村沼气建设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增加农村沼气投入,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户用沼气,组织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要求,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着力点,以构建沼气服务体系为手段,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生态家园,实现生态富民。

(二)目标任务: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万户,其中灵宝市7000户,陕县5000户,渑池县5000户,卢氏县2400户,湖滨区400户,义马市200户。建池农户配套搞好改厨、改厕、改圈(或改院)。新建区域沼气服务网点30个。

二、实施原则

(一)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旧村改造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设计,点面结合,分步实施,农村新建住房、养殖小区、大中型养殖场都要规划建设户用沼气或沼气工程。

(二)坚持与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相结合。按照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突出抓好畜牧、果树、蔬菜专业村沼气建设,积极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

(三)坚持加大政府投入与引导农民发展相结合。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农民投资建设沼气池的积极性,使沼气工程真正成为富民工程、民心工程、生态工程。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3月20日前)。通过沼气建设现场会等形式,运用新闻媒体宣传沼气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推广沼气建设的新技术、新工艺,树立农村沼气建设的先进典型,让沼气建设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沼气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集中实施阶段(3月21日-6月30日)。充分利用气温回升、农闲少雨的黄金季节,抢抓时间,组织力量掀起沼气建设高潮,完成目标任务的70%。

(三)配套完善阶段(7月1日-11月20日)。在完成剩余30%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做好已建池的规范安装和使用,使新建沼气池全部启动使用。

(四)总结验收阶段(11月21日-12月31日)。进行全面总结,交流推广经验。在各县(市、区)自查、整改、完善的基础上,全市统一组织验收。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机制。各级政府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把沼气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认真细化工作方案,层层分解任务,逐级落实任务,制定考核办法,严格兑现奖惩,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动农村沼气建设发展。农业部门要做好建设管理、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建设质量,并认真落实各项措施的协调和衔接工作;扶贫开发部门要把沼气建设作为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帮助贫困农户建设沼气池,增加经济收入;发展改革、科技、水利、林业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市、区)政府每月末将沼气建设进度和工作情况报送市农业局,年底对各县(市、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对完成任务突出的县(市、区)进行表彰,对未完成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

(二)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今年市财政安排沼气建设资金200万元,其中100万元用于沼气服务体系建设,100万元用于建池补贴。各县(市、区)政府按照每个沼气池补助300-500元的标准安排沼气建设专项资金,将农村沼气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原则上不低于2007年投入与补助水平,并保证工作经费,其中灵宝市不少于30万元,卢氏县、陕县、渑池县不少于20万元,湖滨区、义马市不少于10万元。国债项目县要按规定比例足额配套项目资金。农行、农村信用社、邮政银行要简化程序,增加信贷投放规模。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争取国家有关项目资金,支持沼气建设。

(三)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按照“六有”(有编制、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有车辆、有服务能力)的标准进一步完善县级服务中心,为建池农户提供建管用全方位服务。要制定沼气服务网点管理办法和服务规范,加强对沼气服务站的监督管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服务管理模式,确保已建沼气服务网点尽快发挥作用。要继续实行职业准入制度,严格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建档立卡,实行微机管理,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普及沼气用户的日常管理和安全使用常识,确保科学、规范、安全地使用沼气。要定期对技术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沼气建设、安装、维护、故障排除等技能及综合利用技术,提高服务水平。要继续加大对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按照“五个一”(一个服务场所、一套进出料设备、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的标准,新建30个区域服务网点,进一步提高沼气综合服务覆盖率。

(四)强化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在国债项目建设中,要按照部、省项目管理规定,落实责任制,实行合同管理,规范操作、考核和验收。加强资金管理,制定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做到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农业部项目实施要求,对沼气灶具、配件、模具、水泥等主要原材料进行公开招标采购,物料直接发放到户;要组织有沼气建设资质的建池专业队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一池三改”(沼气池建设,改厨、改厕、改圈或改院)模式、统一组织施工,建池与“三改”同步设计、同步施工,确保沼气国债项目全面达标,提升建设档次,提高沼气池的使用功能,增加沼气综合效益。要积极推进沼气示范村建设,每个县要建立高标准沼气示范村3-5个,示范村沼气入户率要达到70%以上,“三改”率达到100%。

(五)突出地域特色,推广综合利用。按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思路,突出地方特色,积极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建立特色沼气产业化高效农业示范基地。苹果产区要着力推广沼液叶面喷肥技术,示范推广叶面喷肥5万亩;蔬菜产区要将沼气与蔬菜产业相结合,推广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蔬菜温棚1000个;桑蚕产区要将沼气与桑蚕产业有机结合,建立“畜-沼-桑”示范基地1000亩,充分发挥沼气综合效益。

附件:三门峡市2008年农村沼气建设目标任务分配表

二○○八年二月二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钢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食品药品四网建设的实施意见1

钢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转发钢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关于开展食品药品四

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镇(街道)、开发区、高新园,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

钢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关于开展食品药品“四网”建设的实施意见》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望认真遵照实施。

二〇一一年九月日

关于开展食品药品“四网”建设的实施意见

钢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

为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全区饮食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莱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莱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促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以及莱芜市人民政府与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共同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促进莱芜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的合作协议》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就加强我区食品药品安全责任网、监督网、供应网、信息网建设(以下简称“四网”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完善“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统筹全区食品药品城乡一体化监管,促进全区食品药品企业健康发展,确保全区饮食用药安全健康。

二、工作目标

将食品药品“四网”建设工作纳入区、镇(街道)两级政

府工作目标,建立人员、经费、运行等相应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镇(街道)监管助理员、村(社区)信息员(以下简称“两员”)电子档案,充分发挥“两员”在食品药品“四网”建设工作中的一线哨兵作用,建立起信息通畅、运转良好、监管有效的监管网络和质量保证、价格合理的药品供应网络。做到监管网组织构架完善、供应渠道畅通和经营企业符合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实现食品药品“四网”建设覆盖我区所有行政村,确保全区公众饮食用药安全。

三、工作重点

(一)明确安全责任网,健全食品药品责任体系

根据食品药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原则,各镇(街

道)政府要加强对本辖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食品药品安全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和及时解决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承担起保障本辖区内食品药品安全的行政责任。各监管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相互配合,密切协作,确保形成监管合力。

(二)创新监督网络,完善区乡村三级监管体系

进一步完善各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管所的建设,落实食品药品监管所的办公场所、设备、工作人员及相关工作制度等。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下沉部分管理职能,对各食品药品监管所进行业务指导,规范食品药品监管所人员工作行为。各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管所要健全完善食品药品日常监督检查机制,规范对食品药品监管助理员和村信息员的聘任和管理,明确责

任,加强考核,切实完善区、乡、村三级监管网络。

(三)完善供应网络,规范食品药品供应体系。

开展食品药品示范创建活动,按照餐饮服务食品“百千万工程”和药品安全示范县的有关要求,通过示范创建带动产业发展,优化供应网络。鼓励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示范单位创建活动,鼓励开展药品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诚信药店等评选活动,努力建设一批示范单位,树立一批先进典型,推广一批先进经验。规范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行为,完善食品药品信用体系建设,推行食品药品量化分级分类管理,设立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员,倡导企业自律,引导食品药品单位落实“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药品安全主体责任。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直配直销、乡村一体的食品药品供应网络,构建城乡同价、购用便捷、安全放心的食品药品供应体系。

(四)构建信息网络,打造信息搜集与反馈体系。

以区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构建全区食品药品电子监管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监管平台信息整合发布功能,实现信息通畅、实时监控。在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各镇(街道)和有关单位的作用,确保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区、乡、村三级网络信息平台。各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管所要加强对监管助理员、村信息员培训教育,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做好信息收集、汇总、反馈工作。定期召开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座谈会,及时发现并解决食品药品监管中的问题和难点。进一步建立健全假劣食品药品举报奖励机制,设立监督公示牌,公布举报投诉电话,畅通信息渠道,保障公众合法权益。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责任体系。各相关监管部门、各镇(街道)要牢固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深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理顺有关监管部门的职责,加强综合执法和相关部门联合执法。进一步整合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能,降低监管成本,构建统一、高效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为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将食品药品安全纳入到乡镇街道的目标考核,落实和推行首责管理制、属地管理制、责任追究制。

(二)加大投入,确保保障工作质量。各镇(街道)、开发区、高新园在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支持食品药品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强食品安全监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处置、食品药品信息化等系统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提供资金保障,切实提高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保证监管执法顺利开展。

(三)加大宣传,营造社会监管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宣传、普及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客观公正地报道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行为进行曝光,把食品药品安全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用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企业的自律,促进社会

监督与政府监管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制度,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积极性。

(四)加强服务,发展食品药品产业。要围绕保障安全、促进发展的总体要求,推进传统食品药品产业、地方特色和优势食品药品产业的优化改造,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食品药品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开展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活动,优化创业环境,改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加快发展。要加强高新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突出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功能,从技术支撑上为食品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力量。

第五篇: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

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为做好分级诊疗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70号文件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5〕55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以提供系统性、连续性医疗服务为目标,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疗为突破口,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坚持群众自愿原则,综合运用医疗、医保、医药、价格等手段,加强政策引导,强化约束激励,建立转诊通道,构建协作机制,稳步推进试点,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格局。2016年,全面开展试点工作,全市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2017年,基本建成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和体制机制,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达到70%以上,《县域内住院诊疗病种参考目录》中的疾病全部实现县域内住院诊疗。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

二、明确诊疗机构定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下同)负责疾病临床初步诊断,按照疾病诊疗规程制定个性化、规范化的诊疗方案;建立健康档案和专病档案,做好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患者常规体检,有条件的可以开展并发症筛查,开展患者随访、基本治疗及康复治疗;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实施向上转诊。二级及以上医院负责疾病临床诊断、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患者的救治,按照疾病诊疗规程制定个性化、规范化的诊疗方案;实施患者专科体检、并发症筛查;实施双向转诊,特别是负责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向下转诊,并组织专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巡诊坐诊;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质量和医疗效果进行评估;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三、创新诊疗服务模式

(一)实行签约服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明确签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诊断明确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可根据居住地、病情等自身实际情况,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自主选择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服务协议,纳入分级诊疗管理服务网络。签订服务协议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对签约患者进行病史信息采集、病情评估,并安排具备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按照协议约定的内容,提供日常管理、病情监测、健康教育、家庭随访等服务。探索提供差异性服务、分类签约、有偿签约等多种签约服务形式,满足群众多层次服务需求。

(二)畅通转诊渠道。以畅通向下转诊为重点,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根据自身情况和地理位置至少与2家以上的二级及以上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其他县区以建设各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为主,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建立相对稳定、紧密衔接的双向转诊渠道。双向转诊协议中要明确双方服务功能、转诊程序以及双方责任、义务等内容。自2016年起,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人数年增长10%以上。

(三)规范转诊管理。转诊时,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充分尊重其自主选择权,严格落实转诊制度,履行转诊程序。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间应建立双向转诊沟通机制,做好患者转诊期间的无缝对接工作。上级转出医院要充分运用远程医疗、跟踪回访等形式,指导做好下转患者的后续治疗、康复工作。上级转入医院要为上转患者提供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便捷服务。鼓励上级医院出具药物治疗方案,在下级医院或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治疗。

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一)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以规范医疗行为和提升服务能力为根本,以全科医疗服务为目标,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投入,改善设施设备,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根据基层医疗业务增长和区域内常住人口数量变动情况,优先保障基层医护人员编制需要。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等方式,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定期出诊、巡诊,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推行全科医师基层首诊制。制定落实全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着力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全科医师培养培训、收入分配改革等制度。组建由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医生或乡村医生等人员组成的全科医师服务团队,通过签约服务、预约诊疗、巡回医疗等方式,构建新型医患契约关系,建立方便快捷、连续性诊疗服务网络。2017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全面达标,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师,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1名以上全科医师,城市全科医师签约服务率不低于30%。加快实施乡村医生定向培养三年计划,探索县管乡用、县乡一体化等基层卫生人才管理模式。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完善对口支援政策措施,突出帮扶重点,优化人员使用,强化考核评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建设,推广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到2017年,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占同类机构之比分别达到100%、100%、85%、7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同类机构诊疗总量的比例不低于30%。

(二)提升县级以上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根据服务人口、疾病谱、诊疗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县级医院数量和规模。加强县级医院临床专科建设,重点加强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以及传染病、精神病、急诊急救、儿科、重症医学、肾脏内科(血液透析)等临床专科建设,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重点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推拿、骨伤、肿瘤等中医特色专科和临床薄弱专科建设,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三级医院对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的诊疗能力,逐步减少普通门诊和常见病一般诊疗服务。

(三)提高区域医疗资源整体利用效率。鼓励、支持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慢性病医疗机构或开展养老、康复服务,提供接续性医疗服务。推进建立区域性病理诊断、影像检查、医学检验机构,向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集中化检查检验服务。二级以上医院现有检查检验、消毒供应等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疗机构、社会办医疗机构开放。进一步扩大临床检验结果互认项目和机构范围,推进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整体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四)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区域医疗协同发展,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建立和完善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将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为远程医疗服务提供适宜的服务收费、费用报销等政策支持。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鼓励上级医院向基层医院提供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培训、远程预约等服务,提高基层辅助检查设备的使用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到2017年,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部县级公立医院和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

五、强化政策保障

(一)强化医保政策杠杆作用。调整完善住院按病种分值付费方式和门诊统筹支付方式,城乡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统筹基金支付比例稳定在75%。实行差别化支付政策,适度拉开医保基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县级及以上医院的支付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差距,对参保人员在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报销比例原则上相差不低于10%;对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参保对象可连续计算起付线,对未经转诊的可适当降低医保基金支付比例。强化医保支付对大型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主动控制患者流量的作用,结算时向基层倾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治患者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建立基于医疗联合体等分工协作机制的打包支付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医疗联合体内部的双向转诊。

(二)实行差异化医疗服务价格。在完善补偿机制的基础上,继续对全市医疗服务价格进行结构性调整,逐步提高诊疗、手术、护理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降低大型仪器设备检查价格,进一步拉开不同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梯度,引导患者分流就诊,就近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

(三)保障分级诊疗用药需求。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及时调整市级药品增补目录,完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做好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衔接,重点保障慢性病治疗所需药品。

(四)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政策。探索全额预算、差额管理办法,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向一线和重点岗位倾斜,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逐步拉开医务人员收入差距。进一步完善医护人员绩效考核办法,规范考核程序,考核过程民主公开,确保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

(五)强化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按照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为主,急危重症、疑难疾病患者在医院诊疗,康复期患者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的总体原则,参照《县域内住院诊疗病种参考目录》,引导群众分级就诊。完善签约服务保障和引导机制,签约服务费主要由医保基金、签约居民付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渠道解决,坐诊补助费主要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付。调整完善院长目标考核办法,将预约转诊占全部门诊量的比例纳入三级医院考核指标,逐步减少普通门诊量。到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不低于65%。

六、健全工作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强化政策设计,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完成改革任务。各县区政府要制定分级诊疗实施意见,完善配套措施,确保分级诊疗工作顺利推进。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物价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整体推进落实。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督导检查。财政部门要做好资金支持保障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强化医保基金监管,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会同卫生计生部门做好医疗卫生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规划、设置、审批和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落实双向转诊制度,优化转诊流程,牵头制定常见疾病入、出院和双向转诊标准等。物价部门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贯彻落实。

(二)严格督导落实。将推进分级诊疗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当前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建立督导机制。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计生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有关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工作监测和研判评估,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及时通报进展情况,确保各项措施有效落实。

(三)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开展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政策宣传,提高社会知晓率。主动回应群众关切,重点解读敏感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广泛宣传疾病防治科普知识,引导群众按照疾病就诊规律进行科学有序就诊。加强培训教育和绩效考核,让医务人员牢固树立分级诊疗意识,积极参与和支持诊疗制度改革,做好患者引导等各项工作。

附件:县域内住院诊疗病种参考目录

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5月6日

下载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对于建设全县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外网公文传输系统实施意见(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对于建设全县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外网公文传输系统实施意见(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