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近平总书记安徽考察感悟
【篇一】
8月18日下午,正在安徽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该公司是返乡人士创办的扶贫车间,主要服务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每年可为王家坝村、朗湾村、和谐村分红9万余元。开闸蓄洪导致该公司短暂停工,但现阶段已全面恢复正常生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该公司颇有深意,专程探访受灾地区的扶贫车间,正是彰显了“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坚毅决心。
脱贫攻关,汛考“加试”。在抓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的同时,也要精心谋划好灾后重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做好受灾困难群众帮扶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克服汛情灾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防止因灾致贫返贫,全面做好脱贫攻坚收官阶段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特殊时期务必要强化安全隐患巡查排查,把工作做得更细一点,确保人民群众安全度汛,在贫困户等特殊群众居住房屋是否安全、脱贫地区产业项目是否受影响等方面把情况摸透、把隐患查清,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和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筑牢汛期防护屏障,做足救灾和转移群众安置救助工作准备,坚决将安全隐患排查消除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防范化解汛情灾情致贫返贫风险,确保防汛脱贫两手抓、两不误。
从扶贫到脱贫,一字之差彰显冲刺阶段任务之艰巨。铆足劲儿冲刺,越是到最后关头越要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抓实抓细贫困地区各项防灾救灾措施,绷紧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这两根弦,全面落实好各项防返贫机制和兜底保障措施,切实将疫情、灾情等突发事件对脱贫攻坚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一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工作中任务最重、难度最大、困难最多的一环,破解难题还需创新思路方法、坚持精准施策,要关心关爱搬迁群众融入当地情况,认真解决其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消除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穷家难舍的情绪,大力发展产业、着力解决就业,帮助脱贫群众融入产业发展,解除其生计生活后顾之忧,努力让脱贫成果经得起实践考验,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二是从克服疫情、灾情等对脱贫群众务工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出发,加大疫后、灾后生产恢复支持保障力度,加强对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帮扶力度,创新就业增收机制,以产业带动、生态扶贫、兜底保障等扶贫政策为激励,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多措并举确保返乡在乡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花最多的精力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地区,用脚步丈量民情民意,这些地区或是自然生存环境恶劣、或是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偏远不便,但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么难啃,为老百姓消除贫困做实事的行动从未停止,“一个都不能少”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千磨而越发坚劲!
【篇二】
“这一直是我最牵挂的事”,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蒙洼蓄洪区利民村西田坡庄台,顶着炎炎烈日,深入田间地头。看到百姓们昂扬的生活面貌,总书记说:“我一直牵挂着灾区的群众,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
总书记朴实的话语背后,深刻蕴含着对困难群众的牵挂,对民生福祉的关切。经过无数日夜的上下齐心,经过无数人民的协力奋战,惊险难关顺利渡过,滔滔洪水终将退去。广大党员干部当从中仔细品味浓浓的人民情怀,自觉向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对标对表,在做好灾后重建时,用好新思路重新布局,要提高基层抗御灾害的能力,让基层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达到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灾情过后当“补短板”,筑牢基层硬件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考察调研强调,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要达到现代化水平。一方面,地方政府要重视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在一些财力偏弱、能力不强的地方,要加大财力投入,将水利管理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中来,摒除水利维护与基层治理脱节的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啃下一些基层水利设施运转“失灵”“失能”的硬骨头,打牢受灾地区水利设施的硬性条件,为基层水利治理的良性运转增添活力。受灾地区的灾后重建工作,绝不是简单“添砖加瓦”“大兴土木”,而应从长远出发,预防为先,防患于未然。
灾情过后当“清后忧”,提高基层软件配置。灾后重建要从住房、水利、供电、道路交通、通讯等水毁工程及设施修复等“硬件”入手,更需要重视治理体系这一“软件”的重塑,特别是要建立预防和应对灾害、突发事件的基层治理体系。在面临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时候,基于社会常态运行考量的公共服务制度,动态反应时常有所欠缺,应对不及时。因此,基层治理体系中民生保障制度的设计,一方面需充分纳入可能潜在的风险因素,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打通各承担民生保障职能的基层部门,形成统筹兼顾、收放自如的协同机制,使之无论平时还是灾时都能持续有效运作。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牢固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要时刻践行“人民至上”的服务宗旨,真正把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幸福感牢牢“挂钩”,努力打造“海绵型”美丽乡村,使其对洪汛等自然灾害具有良好“吸纳性”“包容性”。
灾情过后当“聚人才”,打破基层发展桎梏。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当前,有的村庄已成“空心村”,村中仅有老幼留守,实在没有条件组织人力护堤抢险,转移撒离都不无困难;
有的村庄虽有人力,但大家各顾门前水,面对村集体的抗洪任务不乏讨价还价的现象,行动如同散沙。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个珍视人民的国家也必将兴旺发达,历史也向我们证明了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凝聚亿万人民同心同德、奋勇前进的巨大力量。因此,只有吸引高素质人才回乡,做大做强集体利益,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激活乡土活力,重振乡土文化,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归属感,才能使他们在面对共同灾难和风险时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篇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安徽考察调研,引发广泛关注。上大坝察看江河水情、进车间关心生产经营、去村庄慰问受灾群众……顶着炎炎烈日、无惧酷暑高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基层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充分展现了“铁脚板”的雄厚“功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铁脚板”,是多年来深入一线、心系群众铸就而成。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肩负着更加崇高和艰巨的使命,更应当练好“铁脚板”,走出“三重度”。
走出“力度”,走遍基层之路。要深入基层,首先要“身”入基层。年轻干部有知识、有头脑,但面对基层千头万绪的繁杂工作和层出不穷的复杂问题,“读万卷书”尚不够,还需“行万里路”,练就一双“铁脚板”。练好“铁脚板”首先是一个体力活,长期坐办公室只会愈发“腿软”,害怕严寒酷暑只会徒增“惰性”。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扎根在梁家河,正是将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一部分,不畏艰难困苦,克服“五大难关”,踏遍梁家河每一个角落,才能不断于实践中出真知,书写青春华章。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但“铁脚板走基层”永不过时。“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干部要用好这个“资本”,肯吃苦、不怕累,一步一脚印走出去,坚定有力走出去,去一线摸情况、听诉求、集建议、寻对策。脚下要有力量,走出“踏石留印”的力度、走出“持之以恒”的决心,方能寻得发展良方、增强本领能力、提升工作质效。
走出“温度”,走进群众心路。“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面对面才能了解群众所需,心贴心才能走进群众心里。“铁脚板”不是机械式、被动式的冷淡走访,带着感情走,带着深厚的为民情怀走,才能走出“温暖”,走出“温度”。年轻干部的榜样,时代楷模黄文秀,初到深度贫困的百坭村时,虽经常走访,却时常遭到当地村民的偏见和误解。后来她干脆放下本子和笔,不再盯着村民问东问西,而是撸起袖子与村民一起干农活,边干活边唠家常,很快便赢得了村民的信赖和支持。人民群众是基层工作最好的老师,年轻干部要放下高傲的“光环”,将更多感情注入“铁脚板”,多站在群众的角度、用群众的思维来思考看待问题。需常怀“空杯心态”,甘当“小学生”,拜群众为师,群众在哪里,脚步就跟到哪里,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扎进群众心路,群众才愿意说真话、露真情,基层工作才能有反响、见实效。
走出“深度”,走出智慧新路。身处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铁脚板”功夫自然也要与时俱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对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仅靠传统的“铁脚板”挨家挨户走访已然不能满足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个大命题,“铁脚板”更需要在不断思考、实践和探索中走出“深度”、走向未来,踏出一条智慧新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江苏省创新性采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防疫战法,在广大党员干部和志愿者迈开“铁脚板”的同时,以大数据为支撑提供精准“导航”,以网格化为基础提供立体架构,筑牢了防疫铜墙铁壁,这正是对“铁脚板”经验的创新提升。年轻干部在练好“铁脚板”基本功的基础上,也要在取得群众理解、吸引群众参与、吸纳群众经验等方面深入思考、主动探索,举一反三、敢于创新,善于运用新技术、挖掘新思路,用“铁脚板”走出有“深度”的智慧新路。
第二篇:习近平总书记来安徽考察纪实
总书记来安徽考察纪实:在中部
崛起中闯出路
习近平指出,现在,安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安徽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只要以钉钉子精神干,再接再厉、不骄不躁、奋力拼搏,在中部崛起中前景可期。希望安徽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创造美好前景。
4月24日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临安徽考察工作。这是对安徽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对安徽人民的亲切关怀!从大江南北到淮河两岸,7000万江淮儿女欢欣鼓舞、无比振奋!
整整3天半,总书记不辞辛苦,风尘仆仆,辗转六安、滁州、合肥等地,深入农村、企业、高校、科研文化单位,就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进行调研考察。
亲民为民的情怀、求真务实的作风、夙夜在公的精神,总书记的崇高风范和谆谆教诲,播撒在江淮大地上,镌刻在安徽人民心中!
安徽人民深深铭记,2011年4月,习近平来安徽考察,希望安徽的同志们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的更大成绩。5年来,安徽走过硕果累累的“十二五”,走进大有可为的“十三五”,正向着新的更高目标进发。
安徽人民深深铭记,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提出了“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安徽各级党员干部自觉把忠诚干净担当作为座右铭,把“三严三实”作为行为准则,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向总书记看齐,奋力争当“四个自觉”模范。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工作,坚定了我们建设创新型“三个强省”的信心决心,指明了我们推动安徽“十三五”发展的前进方向,强化了我们践行“四个意识”的政治自觉,必将激励全省人民沿着中央确定的正确方向阔步前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陪同考察。
重温革命传统——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六安市金寨县是著名革命老区,素有“红军摇篮、将军故乡”之称。4月24日上午,习近平从北京到合肥一下飞机,就在省委书记王学军、省长李锦斌陪同下,驱车1个半小时来到金寨县红军广场。
天空飘着绵绵细雨,巍峨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在苍松翠柏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气势宏伟的纪念塔上,刘伯承元帅题写的“燎原星火”四个大字遒劲有力。习近平沿着台阶拾级而上,缓步走到革命烈士纪念塔前肃立。
敬献花篮仪式在雨中举行。两名武警战士抬起花篮,正步来到革命烈士纪念塔前,将花篮安放在纪念塔基座上。习近平缓缓走上前去,悉心整理花篮缎带,红色缎带上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面向革命烈士纪念塔,习近平深深三鞠躬,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敬仰。
随后,习近平来到金寨县红军纪念堂瞻仰。吊唁大厅里,陈列着老红军照片、红军烈士英名录、红军雕塑以及在金寨组建和战斗过的11支成建制红军队伍序列表,展示了红军风采和丰功伟绩。在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中,金寨县共有10万英雄儿女为国捐躯。凝望一幅幅黑白的照片,念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习近平回忆起不少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
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得知即使在最艰苦的战斗岁月里,革命红旗都高高飘扬在大别山上,习近平深受感动。立夏节起义革命者使用的粗糙枪支、从金寨县开始传唱的《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曲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的斗争形势图……习近平一次次驻足凝视,并询问有关细节,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习近平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挂念老区扶贫——
横下一条心打赢攻坚战
革命老区金寨县也是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2011年被确定为大别山区扶贫攻坚重点县,2015年底仍有贫困人口8.34万人。老区人民生活得怎么样,习近平一直牵挂于心。
4月24日下午,习近平乘车1个多小时,来到位于深山区的花石乡大湾村大湾村民组,实地考察脱贫攻坚工作。
村民陈泽平今年56岁,与身体残疾的妻子住在光线昏暗的老宅里。习近平来到屋里,与他们亲切交谈,询问生活情况。“身体还好吗?”“这个季节屋里还有点冷吧?”“家里种几亩地?”“种的茶叶几年能收获?”“养了几头猪?”“猪肉价格还可以吧?”总书记问得十分细致。村干部递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情况调查表》。“移民直补”“公益林补贴”“计生奖”“劳务收入”……总书记一边念着表格上的项目,一边向陈泽平了解贫困户搬迁等支出和补贴情况,问他愿不愿意搬迁到山下去。陈泽平高兴地说:“党的这个政策好,我欢迎!”
来到村民汪能保家,习近平紧紧握着他的手热情地说:“老汪你好,我来看望你们!”汪能保激动不已:“做梦都没想到您会到家里来,共产党政策好,给我们带来好多福分啊!”习近平拿过他家的扶贫手册,从第一页开始翻阅,了解致贫原因、扶贫措施、脱贫进展等。听说老汪爱人患有高血压,一年药费要花两三千块钱,习近平说,因病致贫、因残致贫问题时有发生,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医保、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多扶持。
走出汪能保家,习近平又走访了汪达伟、汪达开、陈泽申家。当地干部沿途向总书记介绍茶园、鱼塘、小型光伏电站等扶贫项目,习近平一一询问生产经营、成本效益,同大家一起算脱贫时间账。
村民陈泽申家的小院里,当中摆着一张方桌,桌上放着一筛花生,旁边是一圈椅子。习近平在这里坐下来与乡亲们座谈。
“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我的孙子都读到高三了。”听说陈泽申的孙子即将高考,习近平详细询问孩子学习情况。他说,要做好教育扶贫,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教育跟不上就会世世代代落后,学一技之长才能有更好保障。
村民汪於常兴办农家乐,有了致富门路。习近平问他:“来的人多吗?是每天都有人来,还是逢年过节才有人来? ”“主要是双休日来客人。”“主要是哪里人? ”“都是城里人。”听说前一天,他家来了6批客人,赚了一笔不小的钱,总书记高兴地笑了。
大湾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向总书记讲述了自己的扶贫历程。她说,村里现在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4户415人,“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习近平问她:“像光伏扶贫这样的产业化扶贫措施,还有哪些? ”“还有茶叶、旅游、养殖。”“这些措施是长期的吧? ”“是的。”得到满意的回答,总书记露出欣慰的笑容。
习近平在座谈中指出,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要强化目标责任,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关注农村改革——
奋勇击楫中流争当改革先锋
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1978年冬天,小岗村农民冒着风险在大包干“生死状”上摁下红手印,掀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如今小岗村发展得怎么样,习近平十分关心。
春风十里,麦苗青青。4月25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小岗村高标准示范农田里。他沿着田埂走进绿油油的麦田,仔细察看小麦长势。当前小麦正在抽穗灌浆,据目前长势估算,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端详着茁壮的麦苗,总书记喜上眉梢。
习近平指出,安徽是粮食生产大省,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要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优化技术措施,落实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努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
“当年农家”是上世纪70年代典型的农家院落,现在已是小岗村一处旅游景点。院子里,几间低矮的茅草房,墙上刷的标语早已褪色,但红色字迹依稀可见。习近平俯身走进屋内,看到的都是定格的当年景象:老式的生产工具、简陋的生活设施。在大包干签字室,总书记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习近平强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
与“当年农家”一墙之隔的,是村民吴广利家漂亮宽敞的新居。看见习近平来到家门口,老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不是在做梦吧?”握着总书记的手,他这才定了神,便连忙请习近平参观自家新居。习近平问他:“盖这个房子要花多少钱? ”“十几万块钱。”总书记称赞他们生活幸福。
今年73岁的严金昌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他和老伴与四子严德双一起生活。一家人经营着“金昌食府”农家乐。习近平问:“平常来的客人多吗?”严金昌说:“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都有。”总书记说:“好!农家乐,乐农家。”看到他们过上现代化的生活,习近平表示,小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看了让人感慨万千。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他希望小岗村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希望大家向沈浩同志学习,进一步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
面对平易近人的总书记,严金昌由衷感叹:“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您提出了中国梦,我们小岗人也有小岗梦。”习近平说:“是啊,小岗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祝你们生活越来越好!”
随后,习近平在小岗干部学院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滁州市委书记李明、凤阳县委书记米德成、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吴小林、大包干带头人代表严俊昌、种粮大户代表程夕兵先后发言。他们结合小岗村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显著变化,畅谈当前党的农村政策亮点和深化农村改革前景,对党和政府进一步支持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提出意见和建议。习近平边听边记,不时同他们交流。
习近平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聚焦科技创新———
坚持自主创新创造骄人业绩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4月26日上午,习近平来到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观看安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
在智能语音展区,全球领先的智能语音技术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习近平兴致勃勃地观看演示后,对其在多语种翻译、服务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表示看好。
机器人“佳佳”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特有体验交互机器人平台:“见到敬爱的总书记真开心!佳佳祝总书记天天开心!”“佳佳”现场演示了丰富的“微表情”,给习近平留下深刻印象。
从大尺寸液晶面板到新款笔记本电脑,从石墨烯复合材料到微小型燃气轮机,从纳米水净化技术到口服胰岛素胶囊,从奇瑞全铝车身电动汽车到江淮iev6s纯电动汽车……习近平一边走一边看,不时询问技术研发、制造成本、市场销售等情况。在与科研人员交流时,总书记说,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一片创新的天地。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更上层楼。祝大家创新愉快。
随后,习近平来到量子通信京沪干线运管中心,听取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发展情况汇报。中科院院士、中科大教授潘建伟重点介绍了量子通信网络建设、运行和应用情况。作为全球第一条远距离量子通信干线,这条“京沪干线”总长约2000余公里,将于今年底开通运行。习近平对量子通信研发工作给予肯定,说“很有前途、非常重要”。
26日下午,习近平来到中科大近代物理系,了解实验室科研总体情况。在自旋磁共振实验室,他考察自主研发的低场核磁共振设备、电子顺磁共振设备,了解原创性单分子磁共振设备和超分辨磁共振谱仪在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实践应用。中科院院士、中科大教授杜江峰告诉总书记,年轻的科研团队中,有一半来自科大少年班。习近平称赞道:“后生可畏啊!”
习近平强调,安徽作为科技大省,中国科技大学作为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大学,这些年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值得肯定。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中国科技大学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在人才培养和创新领域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寄语青年学子———
肩负时代责任高扬理想风帆
青年兴则国家兴。4月26日下午,在中科大图书馆5楼的自习室里,数百名学生正在专心学习。当习近平来到这里,自习室立刻沸腾了。同学们从四面八方围拢上来,习近平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谈学习、话成长、说未来。
看到少年班的于晓静,习近平问她:“你多大了? ”小于说:“我已经16岁了,现在读大二。”“上少年班,觉得怎么样?”“老师和同学们对我们都很照顾,我觉得在科大学习挺幸福的。”习近平又问:“你家是哪儿的?”“我家是河南的。”“你在这里,爸爸妈妈放心吗?”“刚开始也不放心,后来看我没什么抱怨,他们就放心了。”习近平爽朗地笑了,对她说:“希望你快快长大!”
站在总书记面前,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吴茂乾格外激动。5年前,正在读大学四年级的小吴告诉前来考察的习近平说,打算先去西海固支教一年,回来再读研究生。“西部支教一年,终生受益无穷。”当年习近平的这句话,小吴至今铭记在心。
总书记问吴茂乾:“看来这一年对你来讲,受益还是挺多的吧? ”“是的。我觉得,当地群众确实需要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去西部奉献青春和才华。”“你学的什么专业? ”“我读的是传媒管理,正在做科技传播方面研究。”“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我们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到西部,带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孩子们中去。”习近平听了十分高兴。
“你毕业后有什么打算?”习近平问工程学院的国防生邵云飞。小伙子坚定回答:“服从祖国分配!”总书记又问:“将来立志当将军吗?”小邵谦虚地说:“平平凡凡做好自己工作就行。”习近平夸奖他:“这个心态非常好,踏踏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望着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希望同学们肩负时代责任,高扬理想风帆,静下心来刻苦学习,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大家要向我国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天下午,习近平在中科大图书馆4楼学术报告厅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同来自全国各地的70多名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交流,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广大知识分子、广大劳动群众、广大青年要紧跟时代、肩负使命、锐意进取,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为共同理想和目标而团结奋斗。
当习近平走出图书馆,已是傍晚时分,天空又下起雨。千百名科大师生站在雨中,向总书记挥手道别。不少同学挥舞着自制的标语:“跟着***,实现中国梦”“***,我们为你点赞”“***,我们爱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中,师生们高唱起慷慨激扬的科大校歌《永恒的东风》:“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表达了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勇攀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
情牵安徽发展———
努力闯出新路创造美好前景
东风浩荡万象新,江淮奔流千帆竞。一路走来,总书记心系民生情切切,指点改革意深深,把脉发展语殷殷,对干部群众充满无限深情,为安徽工作倾注无数心血。
4月27日上午,习近平在合肥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王学军代表安徽省委、省政府作的工作汇报。省长李锦斌、省政协主席王明方、其他省党政军领导和省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出席汇报会。
习近平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各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显著成绩,迈出了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坚实步伐,党中央对安徽工作是肯定的。
习近平指出,现在,安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安徽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只要以钉钉子精神干,再接再厉、不骄不躁、奋力拼搏,在中部崛起中前景可期。希望安徽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创造美好前景。
习近平强调,“十三五”规划纲要贯彻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对实践的新要求,反映了人民意愿和社会期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行动指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自身优势,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考察期间,习近平在合肥亲切接见驻皖部队师以上干部和作战团单位主官,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驻皖部队全体官兵致以诚挚问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陪同接见。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鹤,中央办公厅常务副主任、总书记办公室主任丁薛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等随行考察。陪同考察的还有省委副书记李国英,省委常委、秘书长唐承沛,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副省长方春明,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李建中等。
第三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安徽考察调研系列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总书记安徽考察调研系列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习近平指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今年党的建设的一件大事,“两学一做”,基础在学,首先要学好党章。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依据和总遵循,也是全体党员言行的总规矩和总遵循。全党学习贯彻党章的水平,决定着党员队伍党性修养的水平,决定着各级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水平,决定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水平。不论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党员,要做合格党员,学习贯彻党章都是第一位的要求。
习总书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XX年4月24日至27日,总书记来到安徽六安、滁州、合肥等地,深入农村、企业、高校、科研文化单位,就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进行实践调研考察。他到金寨红军广场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他深入农家详细察看、了解最低层群众贫困原因,并同村民们进行亲切交流,畅谈生活变化;他视察闻名全国的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沿田埂步入麦田察看,鼓励群众要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优化技术措施,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他走进科大校园与师生亲切交谈,鼓励同学们要高扬理想风帆,静下心来刻苦学习,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的大、有品质、有修养的新时代大学生。习总书记的言行正是党的性质、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通过学习讲话使我明白,我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党员,但学习党章这个功课要经常做,不仅要学,做到知其然,而且要联系实际学,要联系党的性质宗旨和今天更好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联系党员义务权利和今天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实际。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要时刻把学生、家长、社会的责任牢记于心,力争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我一定会向这个方向努力,做一名合格教师。
第四篇: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重要讲话精神
总书记考察海南重要讲话精神
4月的琼岛,绿染大地,春意盎然。
4月8日至10日,总书记深入海南基层考察工作,亲切看望广大干部群众。他一路上嘘寒问暖,深入调研,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留下了奋发图强的鼓舞和鞭策——从“最大的经济特区”到海南发展的“最大本钱”,从海南“最大机遇”、“最强比较优势”到“最需要关心的人群”,总书记讲话中的一系列的“最”字让我们坚定了科学发展的“海南自信”。
“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总书记讲话中的一个“闯”字,撼动人心,也寄寓着总书记对海南在推进改革开放上有新作为、新突破的殷切期望。
创造美好未来要锲而不舍、艰苦奋斗,抓民生要锲而不舍向前走,转变工作作风一定要持之以恒抓下去„„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强调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抓发展、抓民生、抓作风,重在抓落实,贵在一个“恒”字。
一个“最”字阐释了海南的发展基础,一个“闯”字指明了海南前进的方向,一个“恒”字指出了海南发展应该具有的精神状态。这三个字,字字切合海南发展的实际,字字回应海南人民的期待,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海南担当中。我们要努力把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贯彻好、实践好、落实好,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
一个“最”字凝聚科学发展的鞭策
有一种目光,始终关注着琼岛这颗明珠;有一种情怀,始终心系着天涯这方热土。
26年前,小平同志会见外宾时指出:“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第二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从此走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在海南迎来建省办经济特区25周年之际,总书记来到海南考察,他与大家一起重温小平同志的夙愿和嘱托。总书记高瞻远瞩,立足全局,指出了海南诸多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最”字品牌、“最”字优势、“最”字机遇,给海南留下了科学发展的鼓舞和鞭策。
“全国最大经济特区”——总书记指出:“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后发优势多,发展潜力大,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总书记重申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的鲜明定位,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经济特区再创辉煌的殷切期待,体现了总书记对海南经济特区的高度重视,也赋予了海南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全局中的重大使命,意义深远。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更同改革开放命运与共。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其发展状况如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风向标。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进程中,经济特区的使命远没有完结,而是要求更高,任务更重,责任更大。
重申海南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重温小平同志的讲话——党中央对海南的关怀和支持,犹如一场真情的接力。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要更加自觉地把自身的发展放到实现“中国梦”的大局去考量、谋划,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增强时代担当。
“最大机遇和最强比较优势”——总书记说:“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是中央的重大决策,也是海南的最大机遇和最强比较优势。”
总书记的这一阐述,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纵向上看“最大机遇”,建设国际旅游岛是继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中央对海南发展给予的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支持,为加快海南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海南的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美好的未来。横向上看“最强比较优势”,《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投融资、财税、开放、土地等方面给予海南许多特殊政策支持,在全国创造了“政策洼地”效应,形成了海南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最大机遇和最强比较优势,海南怎么办?总书记要求我们把中央支持海南发展旅游业的政策用足用好。只有用足用好政策,才能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才能把最大机遇和最强比较优势转化为海南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创造海南发展新的辉煌。
“最大本钱”——总书记说:“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
“本钱”是一个地方的发展条件。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发展最具竞争力的条件,总书记将它形象地比喻为“最大本钱”,这完全符合海南实际。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靓丽的名片,也是海南科学发展的核心资源。海南拥有它,就会拥有一切;失去它,就可能失去所有。“本钱”实际上也是一个地区的发展主动权。当今世界,谁拥有排碳权,谁就拥有发展权,海南森林碳汇越多,发展的主动权就越大。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就长远拥有无可替代的“最大本钱”。有了“本钱”,我们还要善用“本钱”,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以良好生态聚集各类生产要素,让绿水青山变为海南发展的“绿色银行”、金山银山。“最需要关心的人群”——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
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显示出他心系群众的殷殷情怀,也交予了我们一项沉甸甸的任务,那就是将人民幸福作为一切工作、推动发展的目的和核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省人民从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总书记用几个“最”字,深刻地阐述了海南的定位、机遇、优势、条件、任务,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对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际旅游岛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也让我们充满了发展自信。只要我们埋头苦干、奋起直追,就一定能使海南成为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范例。
一个“闯”字寄寓先行先试的期待
经济特区猎猎招展的大纛,写着一个鲜亮的大字——“闯”。1992年的春天,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今天,总书记从海南发出了“闯”的号召——在考察中,他要求海南“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他说:“希望海南发扬经济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拓展更加开放的发展局面上走在全国前列。”
“闯”,就是突破常规思维,走出传统定势,敢于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
“闯”,要求我们只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为群众谋利益,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干。
“闯”,是海南经济特区生生不息的火焰,溶入了海南人民的血液当中。
建省办经济特区25年来,海南“闯”出了一个又一个“全国率先”——率先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率先推行“先上车后买票”的企业登记制度改革;率先实行“一脚油门踩到底”的燃油附加费改革;率先实行落地签证;率先建立外商成片承包开发的洋浦开发区;博鳌成为我国境内第一个定期定址的国际性会议地址。正是靠“闯”,海南25年中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海南开发史上最伟大、最辉煌的一次跨越。
进入新时期,海南“闯”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就是“闯”的体现。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海南“未富先转”,把“绿色”的理念根植于发展之中,需要的是高度的责任感,是敢为人先的气魄,更是在发展、生态、民生中谋求共赢的智慧。因此,“绿色崛起”一经提出,就在全省人民心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展望未来,为全国释放改革开放最大红利“闯”关,正是海南的国家担当。最近,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配套多项先行先试政策,这既是博鳌发展的“第二乐章”,也是海南为中国改革开放继续闯关的又一标志性事件。总书记希望海南发扬经济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拓展更加开放的发展局面上走在全国前列,希望海南积极探索,实施更加开放的投资、贸易、旅游等政策,为全国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新鲜经验。
一个“恒”字激发狠抓落实的劲头
有了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确立了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海南发展重在抓落实。而抓落实贵在持之以恒,也难在持之以恒。
在海南考察中,总书记反复用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等词汇,强调抓发展、抓民生、抓作风要一以贯之、一抓到底,体现了“贵在有恒”的工作理念。
在谈到海南发展时,总书记指出:“以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通过锲而不舍、艰苦奋斗创造美好未来。”
在谈到改善民生工作时总书记要求,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
在谈到转变作风时总书记强调,转变工作作风一定要持之以恒抓下去,做到有问题能及时发现、发现问题能有效解决、已解决问题不再反弹。
胜利往往决定于最后的坚持。无论是抓改革、抓开放、抓发展还是抓民生、抓作风,抓落实,都需要持之以恒,不能期望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如果浅尝辄止、一曝十寒,或者时松时紧、时抓时停,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纵观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许多重大项目的落户,许多民生工程的突破,许多棘手难点问题的解决,靠的就是一股拼劲和韧劲,靠的就是一种恒心和决心。
当前我们面临着繁重的任务,尤其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字精神。惟有一刻不懈怠,一刻不停顿,一刻不放松,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工作推向前进。自去年12月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我省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八项规定”,迅速开展行动,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20条规定,“立言立行,取信于民”的承诺变成一个个务实举措、一项项具体行动。但是我们仍应看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抓下去,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就一定能够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取得预期的成果。
总书记讲话中的“最”字、“闯”字、“恒”字,鲜明生动,意蕴丰富,寓意深远,凝结着对海南的深切关怀。只要我们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和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新作为和新成效,我们就能够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谱写出美丽中国的海南篇章。
第五篇: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心得体会
总书记考察云南的心得体会
通过孙勇老师对习总书记在云南考察的重要讲话就行讲解,认真学习了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总书记离京第一站来到云南鲁甸,昆明,大理等,这是云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总书记在云南三天的考察中,时时处处心系民心,亲民爱民的领袖情还、深入实际、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尤其是习总书记在深入鲁甸地震灾区看望受灾群众,反复叮嘱要把安排好群众生活,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作为当前最要紧的工作,这使我们民政工作者备受鞭策和鼓舞,更加认清了肩上的责任。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将讲话精神融入思想,化为实践,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习总书记亲临云南考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云南的高度重视,对云南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对灾区人民的真情,大爱,对边疆名族地区的大力支持,为云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带来宝贵的机遇,注入强大的动力。
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就明确提出要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云南积极探索一条跨越式的发展路子指明了方向,自然成为指导云南跨越式发展的思想纲领。推动云南跨越式发展的依据是云南发展的现实需要。谱写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云南篇章,是云南各族人民群众最大的现实需要,也是一个宏大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正是在这样的现实需要下,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云南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顺势而出。推动云南跨越式发展积极回应了云南人民的热切期待。推动云南跨越式发展有利于解决云南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认清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云南具有许多潜在的后发优势。在保证效益、质量的前提下,云南经济发展仍然有可能保持可观的速度,这是由于在能源、生物、旅游等产业的先期投入上还会发生后续的效应,进一步加大对东南亚、南亚开放会带动新一轮的出口驱动。经济新常态下的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将对人才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加上云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吸引力,会产生新一轮的人才引进、涌入的浪潮,从而推动云南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书记指出:“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因此,观念要更新,体制要创新。要重视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树立战略思维,顺势而为,积极谋划新常态下云南跨越式发展战略。要高扬民族团结进步旗帜,加快建设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优势,发挥云南省26个跨境民族族源、亲缘、地缘和教缘的优势,打造跨境民族的周边文化共同体。在周边外交过程中,要以地缘主体为基础,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积极建设交流平台,根据民族和宗教的多样性,开拓多渠道的分层外交。应该以我国丰富的资源为基础,搭建各种层面的交流平台。其中,民族、宗教可以成为公共外交的交流平台之一。此外,以地缘关系、亲缘关系为纽带的跨境民族可以成为我国民间外交主体。在历史上,云南不同区域的少数民族群众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跨境民族、亲缘民族就以文化交流为平台,形成了鲜明的跨民族、跨地域发展的特点。这一跨境传播的平台也是我国积极开展多渠道的公共外交的国际性平台。
习总书记的讲话深入贯彻的高校中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应该时刻保持努力学习的劲头,学无止尽。我们要以总书记这次到云南考察为契机、为动力,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和习主席的讲话精神,在工作中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世界在不断变化,知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最有效的方法,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出新的成绩。二,是应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工作的作风。作为一名普通的民政干部,我们要结合民政工作实际、结合 “三严三实”和 “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结合个人思想实际,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进一步定实工作措施,进一步推动工作落实。我们要以饱满热情和谦虚勤奋的工作的态度,立足本职,在工作上要早谋划、早统筹,把工作一件一件、一桩一桩落到实处,在工作中找到可以进步的空间,在勤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寻求进步,从而达到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是应该廉洁自律,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自觉地排除私心杂念,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严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义之利不沾。对待工作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为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能够忘我地工作、无私地奉献。
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饱含着对云南各族人民的殷切希望,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作为高校的大学生,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及时关注国家时事,融入国家民族的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