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下室手记》读书笔记
《地下室手记》读书笔记范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下室手记》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但我当时还不知道,即便十五年后,我所想起的丽莎,依旧恰恰带着那一刻出现在脸上的那种可怜的、扭曲的、不必要的微笑。”
奇怪的是当我在读完后回顾整篇《地下室手记》,最为清晰的不是一张理应被想象得苦大仇深的地下室面孔,却是主人公在黑暗中点亮火柴,照见丽莎“受苦受难的目光”,仿佛那“不必要的微笑”确曾浮现在镜中我自己的脸上。这“不必要”精确得如此经络分明,带着同情、讨好的变味笑容被拒绝,是地位上的不必要,也是需求上的不必要:属于地下室的人并不真的需要一个微笑。或者不如说,他从来都不需要一个微笑,毕竟,“须知我写的是极其丑恶的真实。”
《地下室手记》的主人公毫不避讳手记所展现出的人性丑陋,正如晚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信中写道:“您认为我是解放心灵、拯救灵魂、驱赶痛苦的人吗?许多人给我写信,但是我相信,我恐怕只能引起他们的失望和厌恶。”写作者深知诉诸笔端的这些信念指引的不是一条通往天堂之路,事实上,地下室人的丑陋如此真切,如此暴烈,以至于他那拒绝一切摧毁一切的'冲动裹挟着读者去相信唯一真实的不是生活,不是幸福,而是苦难。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永恒的追问:
“哪一个更好些——是廉价的幸福,还是崇高的苦难?”
《卡拉马佐夫兄弟》里,伊万被心底罪恶的告白逼得发疯,从他身体中分裂出的魔鬼嘲讽道:“因为苦难就是生活。没有苦难,生活还有什么乐趣?”而伊万无助地坦白,“我也在受苦遭罪,可我仍然不算活着。”伊万聪明精干的外在几乎正是地下室人的一个理想形象,拥有可见的“高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本质上,他们无从和解的自我却深信自己无力抵抗,只能屈从于内心的恶。
地下室人的形象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形象,因为人只要存在,便永远为那存在之所在而焦虑。这种焦虑促使人的意识发出呐喊,促使个性反对理性,促使冲动抹除判断,对于那仿佛已经确信无疑的属于钟表里的一枚齿轮、管风琴上的一枚销钉的位置,对于那无法推翻的“二二得四”,以超越理智的渴望呐喊——“我是人”。地下室人过于清醒地认识到,“我尊重自己,是因为我自己身上至少还能够拥有懒惰”,这尊重是可悲的,因为他在自己身上已再难找到身为独立个体更为积极的确证,但我们却无法否定这一尊重,因着这懒惰、这自主的堕落,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他在为自己争取一种哪怕是无益的渴望的权利,以此证明自己的生活是谁占据着统治地位。
“须知我在这里并非崇尚苦难,也并非崇尚幸福。我主张……捍卫自己的任性,并且捍卫那在我需要时能为我的任性提供的保障。”
地下室人并不成熟。1864年,陷入债务纠纷、面对妻子和兄长相继去世的多重打击,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了《地下室手记》。与《死屋手记》不同,《地下室手记》更纯粹,但却更阴暗,仿佛是对从流放苦役中解脱后曾写下“至少,我已经生活过了;我痛苦,但我毕竟生活过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的一番否定:
“我们甚至都不知道,那活生生的生活现在究竟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
但纪德却认为,《地下室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生涯的顶峰,“不行动的思想者”在地下室人身上寻找到他们逃不出的宿命。正如《地下室手记》全篇咬文嚼字的独白所彰显的,主人公只是倾诉,只是倒毒水——与言语相比,他的行动近乎愚蠢。他怀着异乎寻常的仇恨周密策划了对陌生军人的报复,而一切的结果只是两个人在大街上“扎扎实实地撞了一下”,于是主人公回到家里,“深感大仇已报”;他强行要求参加一场未被邀请的宴会,试图向一群过去的同学证明自己并不比他们卑微,却备受侮辱,以至于他坚信“我们将在黎明时决斗”,直到闹剧随着夜晚来临不了了之。
一切都是攻防,都是权力的`游戏。在地下室人眼里,似乎没有他人,只有敌人。他在暗室中与丽莎的初遇就像是一场剑拔弩张的战争,从“怒形于色”,到“勃然大怒”再到“自卫”,到“粗鲁”,到“某种权威的口气”,到最后“你就等着吧”,仿佛人际交往只是你来我往的耍花招,只谈技巧,毫无真实。而在这种虚假、造作的交流中,他竟然还妄想着爱与被爱,妄想着情节发展将如某首备受他嘲讽的流行诗,奔向纯洁的爱带来的互相拯救。
“您有点……像是从书上搬来的。”
这几乎令人哑然失笑,丽莎不经意间说出了真相,地下室人的面具被戳破,露出他脱离真实生活、沉醉于精神世界的可悲嘴脸。不是不允许做梦,可怜的是连做个梦都如此傲慢的做梦之人。无怪乎到了最后仍然是必败的战争,那张躺在桌上被揉皱了的蓝色五卢布钞票,成为“卑劣的感伤灵魂”拒绝被侮辱、因而获得不比他卑下的尊严之证物。他已经无法再从旁人身上,找寻到自身生命的确证。
“爱就意味着虐待和精神上主宰一切。”
我们看到,地下室人对爱的定义已经只剩权力,只剩游戏。而这并不仅仅是他这一类人的危机。这已成为现代人的危机。伊格尔顿从《简·爱》中找到SM的身份替换,从《呼啸山庄》中挖掘自然与教化的权力斗争,感情沦为实用主义的道具,我不打算反驳他的理论工具,只是爱若仅是如此而已的事物,人的追求或者奋斗在价值体系之外便终究只能成为一场空梦。
而地下室人甚至否定价值。否定价值,否定人际关系,否定爱与同情,否定幸福与苦难,那到头来,“活生生的生活”究竟是什么?
“最主要和最珍贵的东西,也就是我们的人格和我们的个性。”
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他笔下另一个从未停止的追问,提供的一个可能性。
“因为我在这样的时刻已开始意识到,我永远不能开始过真正的生活,因为我已经意识到,我完全失去了应有的分寸,失去了对真正实在的事情的感觉。”
在早期的中篇小说《白夜》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了这样一个“幻想家”的形象,浪漫,明媚,但却早已隐隐有了“不行动的思想者”的雏形。他们是“在现实生活中拥有的太少”的那一类年轻人,“空虚而忧郁”,也正因为年轻,所以他的幻想还不会遭遇嘲讽,他甚至是迷人的,走在大街上,看见房屋、看见风景也是可爱的。他还没有遭遇到困扰地下室人终生的自我认同危机,也仍然相信着人际关系的可能性,相信即便注定只是一场幻象感情也有着存在和被表达的必要,于是他行动,虽然失败,但依然天真可爱。幻想家与地下室人最大的区别也正在于此,在于并未也不会对人际关系感到绝望,因为在幻想家的生命中,已经确确实实地有过那样一刻,那“够一个人受用整整一辈子”的“足足一分钟的欣悦”,那与所爱之人心意相通的时刻。在那一分钟的欣悦中,幻想家完成了与自我的和解。
这一瞬间是可以拯救世界的。《地下室手记》的最后,主人公追出门去,丽莎却早已消失在雪中。彼时,“万籁俱寂,大雪漫天,朵朵雪花几乎垂直地坠落地面”,却令人想起乔伊斯《死者》那无声的结尾,“雪花穿过宇宙轻轻地落下……落到所有生者和死者身上”。肩负着生命中、生活中“不堪承受之重”,所有人奔向那唯一且共同的归宿。随身携带着对那可能存在或已经存在的一瞬的怀念,我们奔向永恒。
“我永远、永远也不会麻木不仁地回忆起这一时刻。”
第二篇:《稻草人手记》读书笔记
书的序言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看了很多遍,里面有些细节一遍看过去容易忽略。故事如下: 麦田已经快收割完了,农夫的孩子拉着稻草人的衣袖,说:“来,我带你去休息吧!” 稻草人望了望那一小片还在田里的麦子,不放心地说:“再守几天吧,说不定鸟儿们还回来偷食呢!” 孩子回去了,稻草人孤孤单单地守着麦田。这时躲藏着的麻雀成群地飞了回来,毫不害怕地停在稻草人的身上,他们叽叽喳喳地嘲笑着他:“这个傻瓜,还以为他真能守麦田呢?他不过是个不会动的草人罢了!” 说完了,麻雀张狂地啄着草人的帽子,而这个稻草人,像没有感觉似的,直直地张着自己枯瘦的手臂,眼睛望着那一片金黄色的麦田,当晚风拍打着他单薄的破衣服时,竟露出了那不变的微笑来。闲来无事自己改写了一下就当自娱自乐。收割后的麦田只留下了棕黄色的秸秆,有的直直地竖在那里,有的凌乱地倒在田埂边上。身上衣服已经打满大大小小补丁的小男孩小心的跨过麦田,走到稻草人的身边,拉起他有些扎人的手说:“已经站了一天了,我带你回家休息吧!” 稻草人看了看小男孩,又收回了自己的目光转而望向了远处还未来得及收割的一小片麦田说:“你先回去吧,我担心还有鸟儿来偷食那片麦子呢!” 小男孩犹豫了片刻,还是转身走了。稻草人在原地静静地看着远处的那一小片麦子。天边的最后一抹夕阳照亮了那一片金黄的麦子,拉长了稻草人的笔直的影子。看着小男孩的身影消失在远处,躲在树上的麻雀飞了过来,一个个落在稻草人伸开的双臂上,带着帽子的脑袋上,他们叽叽喳喳地叫着:“这个傻子还真以为自己能守得住麦田啊!”低下头狠狠的啄着稻草人的身体,稻草人被他们啄的晃动起来。稻草人的眼睛依然望着远处的那片麦田,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晚风吹起了稻草人身上单薄破烂的衣服,那一片麦子在黑暗中微微摇动着。稻草人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感受是,还是更喜欢三毛简洁凝练的语言。来源:爱三峡作文网
第三篇:稻草人手记,读书笔记
《稻草人手记》读书笔记之写景篇
1.窗外,阳光普照,天蓝得好似一片平静的海。
2.我突然觉得车窗外的风景是如此的宜人和清新,空气里满满地都是希望。
3.路上的汽车,无声地流过,红男绿女,打扮地花枝招展的走过一群群地走过,偶尔夹杂着高昂的笑声。
4.窗外的哭柳被风拍打着,夜显得更加的无奈和空洞,廊外的灯光黯淡地透过照着冰冷的浅色的墙,又是一般的无奈。
5.这是一片黑色低矮平滑的灿沙砾造成的乐园,大地温柔地起伏着,放眼望去,但见黑色和铜锈红色。甚而夹着深蓝色的平原,在无穷的苍穹下,静如一个沉睡的巨人,以它近乎厉冽的美,想你吹吐着温柔的气息。
6.这儿一切都是深色的,三百个火山口遍布全岛,宁静庄严如同月球,和风轻轻的刮过平原,山不高,一个连着一个,它是超现实画派中的梦境,没有人为的装饰,它的本身正向人呈现了荒凉诗意的梦魇,这是十分文学的梦,渺茫孤寂,不似在人间。
7.满山遍野的白色杏花,像迷雾似的笼罩这寂静的平原,一幢幢红瓦白墙的人家,零零落落地散布在绿得如同丝绒的草地上。
8.细雨里,果然有牛羊在低头吃草,有一个老婆婆在喂鸡,偶尔传来的狗叫声,更衬出了这个村落的宁静。
9.时间,在这里是静止了,好似千万年来,这个平原就是这个样子,而千万年后,它也不会改变。
10.天空突然飘起细细的小雨来,气候带着春天悦人的寒冷。
11.一样是临海建筑出来的城市,可是它却给人无尽优雅,高尚而殷实的印象。这个小小的城镇有许许多多古老的建筑,木制的阳台窗口,家家户户摆满了怒放的鲜花,大教堂的广场上,成群纯白的格子飞上飞下,凌霄花爬满了古老的钟楼,虽然它一样的没有高楼大厦,可是在柔和的街灯下,一座座布置精美的橱窗。使人在安静祥和里,嗅到了文化的芳香,连街上的女人走几步路都是风韵十足。
12.教堂林立,花开遍野,人情的祥和,散发在空气里,甚如花香。
13.在那幅画上,是一座碧绿的山谷,谷里填满了吃草的牛羊,农家,羊肠小径,喂鸡的老婆婆,还有无数棵开了白花的大树,那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致,使我钉在画前久久不忍离去。
第四篇:三毛稻草人手记读书笔记
三毛稻草人手记读书笔记
三毛的作品曾经行销海峡两岸,感动了无数读者。这是与她广读群书有着密切联系。大量的中外书籍开阔了她的眼界,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她的文学修养,还有她那率性而为的性格,这些都在她的作品中有反映。在国外的留学生涯,三毛是通过一种童心爱玩的角度去观察的,这使得她的作品生动有趣。我觉得她的生活就像一场游戏,她在当中扮演了一个用自己的认知去截取其中有趣,美好部分的导游角色。我说三毛是生活的艺术家。以前读她的《撒哈拉的故事》的时候,她能把家打理得像艺术品,足见她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小时侯,三毛调皮好动,做许多亲近自然的事情,比如回家路上经过田地就好好贪玩,用她的话,她觉得现在的孩子是塑料儿童,其实,这是现在孩子的悲哀,用考试评测优良,不注重培养个性与对美得观察,我心里是极不赞同的。试想如果三毛当初也像现在的孩子一样整日在教室度过,每日与考试为伴,她没有自己的个性,那么她还会有她后来感动许多人的作品吗?我觉得是不大可能的。
如果是考试读书,摒弃个性,那么失去了观察美好事物,领略生活的能力的孩子就是很不幸的。从三毛身上我看到的是她坚持自己个性,善于发掘兴趣的优点,这启发了我,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想的是,对我的学生,以后的孩子,我想让他们拥有发现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能够快乐生活,发掘自己的能力。我要他们有领略的能力,有自我的能力。
如果说这本书还有什么感动了我,那就是父母之爱。三毛把父母比做天使,是守望的天使。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在于你怎么去打理。面对骗人的卖花女,三毛没有过多批评,她只说每次一知道卖花女将要来,便拉响警报防备,多么有意思的说法啊,她还把婆婆比做假想敌,多么有意思的生活片段啊。
我想生活无非是自编自导的。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心目中的三毛就是这样子的。
第五篇:读书笔记一 稻草人手记
读
书
笔
记
读《稻草人手记》有感
今天第二遍翻开了三毛的《稻草人手记》,我发现关于读书,我是在经过了那么多年之后才逐渐感受到它给我带来的乐趣。暗自庆幸,还不算晚。准确说来,是从三毛开始,我爱上了读书。不过最初接触,是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开始。
记得《稻草人手记》的开篇是这样的:麦田已经收割完了,农夫的孩子拉着稻草人的衣袖,说“来,我带你回家去休息吧!”但是稻草人倔强地不愿回去,他不放心田里的麦子,于是孩子独自回去了,留下了稻草人孤孤单单地守着麦田。躲藏着的麻雀们成群地飞了回来,张狂而毫无忌惮地叼啄着稻草人,而他却像没有感觉似的,直直地张着自己枯瘦的手臂,眼睛望着那一片金黄色的麦田。当晚风拍打着他单薄的破衣服时,竟露出了那不变的微笑来。这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或许是稻草人的倔强,不,是他倔强而乐观的心打动了我的心,让我陷入沉思。
有时候在想,三毛为什么非要如此倔强地去大漠,世上有那么多的地方,为什么偏偏是撒哈拉?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去欧洲?澳洲?不管怎样,不是非洲。当我看了她在大漠的生活之后,我愈加地肯定自己,赞叹自己的想法。对于邻居们的无礼,(或许在东方人的眼中是无礼的,在他们看来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无止境的借东西,从大到小,柴米油盐水,衣服,鞋子,能借的都被借过,一天好几次,并且从来是有去无回,或者就算回来也已经面目全非。联想到这里,若是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还不得疯掉?但是当我第二遍看到这里时,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的高中室友,在我的眼中,她是个乐于忍让的姑娘,想想若是与三毛的大漠生活比起来,那也不算什么,也许她是受了三毛的感化吧!记得她跟我说过,她喜欢三毛,喜欢她的书,喜欢她的洒脱自由。而三毛的回答是这样的:她问自己,为什么非要留下来不可?为什么要一个人单身来到这个被世界早遗忘了的角落?而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她仍然一天天地住了下来。
三毛说,她是假的,是空的,因为她有器官蜂巢状空洞症,她很容易摔倒,而她的泪腺和脾气都很争气,一跌他们就来撑面子。想想可能我小时候泪腺也特别争气吧。记得爸爸妈妈总说,我脆弱,爱哭,遇到事总是会哭。虽然他们告诉我,我自己也知道,哭,什么也不能解决,唯一能收获的就是哭完以后塞塞的鼻子和红肿的眼睛。说到这,想起,小时候,奶奶总是跟我说,不要哭,一哭眼睛就会肿,会疼。可是仍然没能挡住我这个争气的泪腺。现在的我,还是跟以前一样爱哭,但是唯一改变的,是我不再像以前哇哇大哭,我会偷偷地哭,静静地哭,不被别人发现,然后迅速地找回正常的状态。只是,我的眼睛不争气,哭过后总是明显地被发现。我希望有一天,我能不再爱哭。
三毛的这本书中,让我震惊的是非洲人的风俗习惯。她们不关心自己的年龄,不知道自己多少岁,她们只会数到十个手指头,她们只关心自己胖不胖,胖就是美人,管他老不老。因为,在文中,三毛把她房东十岁的女儿当作了他的妻子。想来,这个孩子得多显老,才被三毛当作了他的妻子啊!他们也都不穿鞋,身上有很浓的味道,而女孩子十岁就出嫁做母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一夫多妻也是这个地方所提倡的。说到结婚,我想到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中,三毛描写的非洲女孩出嫁时的情景,他们的血腥,暴力,简直让人无法忍受!对于女子,这简直是在受虐待!希望非洲文明能向着更加文明的方向前进。
加纳利群岛上有一个叫做拉歌美拉的口哨之岛。他们悠扬的口哨如金丝雀歌唱,人们都在用鸟声说话,交流。在这里,以前是没有人说话的,大家都是老远吹来吹去聊天。据说是后来来了外地的警察,便不许他们再吹。原因是,警察在山谷里去捉犯人,还在走呢,别人早已经空谷传音去报信了,无论他怎么赶,犯人总是比他跑得快。这样的小岛得多可爱吖,这样独特的语言不知道有没有文字的形式呢?这算是人类早期的语言文明中的一种特有的形式吧。不知道在中原大地上,有没有出现过这样优美的语言呢?
文中写到了两个老头。一个是三毛在岛上居住时的邻居,一个是爱心修车的艾力克。邻居老头独自一人居住在岛上,太太早些年去世了,孩子们都在其他的地方各自工作。可是老人生活得很愉快。他把家里的院子种满了花草,爱护得很好。三毛见他一人还过得如此悠闲,故意问到他的太太。可是老头的回答显然让人豁达。老人说:“孩子,人都是要走这条路的,我当然怀念她,可是上帝不叫我走,我就要尽力欢喜地活下去,不能过分自弃,影响到孩子们的心情。”而再寻伴侣的艾力克对三毛说:“我们都有过去,我们一样怀念着过去了的那一半。只是,人要活下去,就要再寻幸福,这并不是否定了过去的爱情„„”
小时候,有一段时间爸爸妈妈总吵架,记得有一次吵得特别厉害,把冰箱里的菜都拿出来摔了。之后留下我,爸爸,还有弟弟在家。见到这样的场景,我的泪腺当然是立刻出来给我撑面子。那段时间我心里偷偷在想,如果爸爸妈妈离婚了,我会选择跟谁?如果他们给我找个后妈后爸的话,我该怎么办?我当然是狠狠地讨厌他们。我一定会淘气地惹他们不喜欢,把他们气走!让我的爸爸妈妈继续呆在一起。现在想来,真的是孩子气的想法。虽然现在的我仍然不能接受身边单亲家庭孩子有一个后妈后爸,但是当父母走到了花甲,古稀,或者耄耋之年时,身边有一个陪伴的人,总是好的。因为,人生的尽头,也可以再有春天,再有希望,再有信心。这是他们对生命的执著的热爱,对生活真切的有智慧的安排,才创造出了奇迹般灿烂的晚年。
三毛说,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天使。上帝在分小孩子给天使们之前,先悄悄地把天使的心装到孩子身上去了,孩子还没分到,天使们一听到他们孩子心跳的声音,都感动得流泪哭了起来。他们时常是流泪的,因为太爱他们守护着的孩子,所以往往流了一生的眼泪。流着泪还不能擦啊,因为翅膀要护着孩子。即使是一秒钟也舍不得放下来找手帕。怕孩子吹了风淋了雨要生病。有一天,被守护着的孩子总算长大了,孩子对天使说——要走了。又对天使们说——请你们不要跟来,这是很讨人嫌的。天使对望了一眼,什么也不说,把身边最好最珍贵的东西都给了孩子。这孩子把包袱一背,头也不回地走了。天使来不及哭,他们连忙飞到高一点的地方去,看孩子。孩子越走越快,越走越远,天使们都老了,还是挣扎着拼命向上飞,想再看孩子最后一眼。孩子变成了一个小黑点,渐渐地,小黑点也看不到了,这时候两个天使才慢慢地飞回家去,关上门,熄了灯,在黑暗中静静地流下泪来。
天使失去了孩子,也失去了心,翅膀下没有了他们要庇护的东西,可是撑了那么久的翅膀,已经僵了,硬了,再也放不下来了。
当孩子知道他永远也回不去了的那一天开始,他日日地想念着老天使们。
突然在一个早晨,孩子醒来,发现自己也长了翅膀,自己也正在变成天使了。
而这种守望的天使是不会飞的,他们的翅膀是用来遮风避雨的。他的工作跟老天使们一样,翅膀下面是一个小房子、是家、是新来的孩子。是爱,也是眼泪。
做这种天使很苦,是很苦,可是他们以为这是最最幸福的事。我想我的守护天使不像这两位天使般这么宠爱着孩子,他们给我自由,教我独立,让我自己做选择。这样的生活让我很舒适。可是写到这里,突然想到文中的天使不也是给了孩子自由,独立和选择吗?本来以为,我的天使不是悲伤的,但是,忽然觉得,他们也是悲伤的。现在他们让我像那个孩子般走了,离开了他们的翅膀,而唯一不同的,是我没有孩子那般决绝与任性。或许他们也会在家里,关上门,熄了灯,在黑暗中静静地流下泪来。
再过数十年,我也许也该长翅膀,成为了一名天使,我的翅膀下也是一个小房子,一个家,和一个新来的孩子。我的内心也会充满爱,我的面庞也会流下眼泪。而我也同样也会以为,这是最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