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内外汽车起重机发展趋势国内外参考资料大全
国内外汽车起重机的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道路交通,机场,港口,水利水电,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市场汽车起重机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汽车起重机的发展趋势的异同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以期提高大家对国外先进汽车起重机冲击中国市场的警惕性。
关键词:汽车起重机;发展趋势;先进;市场冲击 引
言 在世界工程起重机家族中,目前主要有汽车起重机、全路面起重机、轮胎式起重机、履带起重机等数个门类。从国际市场销量上看,汽车起重机所占份额最大,全路面起重机次之。可以说,汽车起重机已成为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的起重设备。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项目的不断上马,我国汽车起重机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参与到全球化国际竞争中,进入国际市场对汽车起重机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根据国内外汽车起重机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动向,简要论述了现代汽车起重机的特征和未来汽车起重机的发展方向。
1.起重机械的工作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起重机械式用来对物料进行起重、运输、装卸和安装作业的机械。它可以完成靠人力无法完成的物料搬运动作,以减轻人们的体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在工厂车站、矿山、港口、建筑工地、仓库、水电站等多个领域的部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特别式现代化、专业化的生产需求,各种专门用途的起重机相继产生,在许多重要的部门中,不仅式生产过程中的辅助机械,而且已成为生产流水作业生产线上不可缺少的重要机械设备它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建设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内汽车起重机的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 2.1 国内汽车起重机的发展历程 我国汽车起重机行业自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建立,而后逐步发展壮大,如今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
期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57-1966 年主要是生产 51 机械式汽车起重机:70 年代通过引进苏联技术,发展了 121 以下小型液压汽车起重机:80 年代引进日本技术,采用进口底盘和关键液压件自行设计和生产出 161 以上大中型液压汽车起重机,90 年代引进德国的先进技术相继生产出重型和超重型汽车起重机和全路面起重机。但是总体来说,中国的汽车起重机产业始终走着自主创新的道路,有着自己清晰的发展脉络,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的汽车起重机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虽然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起重臂及起重臂的伸缩技术、底盘技术、电液控制技术、结构的优化设计以及配套零部件落后等方面,但是这个差距正在逐渐的缩小。而且我国目前中小吨位的汽车起重机的性能已经逐渐成熟,完全能够满足国内的需求并已开始批量出口。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汽车起重机行业一定会发展成为一个发展稳定,市场化程度高的成熟产业。
2.2 国内汽车起重机的发展概况 中国的汽车式起重机诞生于上世纪的 10 年代,经过了近30 年的发展,期间有过 3 次主要的技术改进,分别为 70 年代引进苏联的技术,80 年代引进日本的技术,90 年代引进德国的技术。但是总体来说,中国的汽车式起重机产业始终走着自主创新的道路,有着自己清晰的发展脉络,近些年,中国的汽车式起重机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虽然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个差距正在逐渐的缩小。
当前我国新一代汽车起重机产品,起重作业的操作方式,大面积应用先导比例控制,具有良好的微调性能和精控性能,操作力小,不易疲劳。通过先导比例手柄实现比例输送多种负荷的无级调速,有效防止起重作业时的二次下滑现象,极大的提高了起重作业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作业效率。
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我国汽车式起重机产业近几年品质水平的快速提高,也得到了国际拥护的高度肯定,由于产品使用规范,用户的专业素质较高,这都为中国汽车式起重机行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 国内汽车起重机发展趋势 国内汽车起重机的主要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2.3.1 扩大产品的品种。在企业内部应建立完善的产品研究和开发体系,使产品系列化,品种齐全,要形成大中小完整系列,增多产品数量,使生产规模不断的扩展。
2.3.2 增大起重力矩。目前我国生产的汽车式起重机大多是 50 吨以下的中小吨位的起重机,大吨位生产的很少,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机动灵活的大型起重机械的需求越来越大,这都是汽车式起重机发展的养分,所以增大其中力矩迫在眉睫。
2.3.3 增加起重机功能。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汽车式起重机的使用上的要求越来越多,希望能够一机多用,已经不仅仅是在搬运重物时使用,而是满足在不同环境和工种的使用,这些都为未来起重机的发展找清了方向。
2.3.4 全力打造自己的品牌。目前中国的汽车起重机生产企业,缺少自己的专业研究人员和开发队伍,而是去模仿别人生产的成品,没有发展方向和竞争力。未来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使得竞争手段从传统的产品,价格等层次转嫁到品牌的竞争上来。所以各大汽车式生产企业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从而使自己发展壮大。国外汽车起重机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 4.1 国外汽车起重机发展概况 汽车起重机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东亚、北美和欧洲。东亚约占销售量的 40%,北美和欧洲各约占 20%。国外汽车起重机发展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多品种生产,标准化程度高和一机多用。
就分布于三大市场的产品而言,以德国为主的欧洲市场,其产品主要特点为:全地面起重机占主导地位,约占市场份额的 80%;大吨位产品为主,利勃海尔公司占销售额的 70%-80%式 100 吨以上的产品:技术先进,及时采用世界最新的技术成果;专用配套件多,这以为欧洲发展汽车起重机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以日本为主的东亚市场和以美国为主的北美市场,其产品主要特点有:越野
汽车起重机占主导地位,约占 70%~80%,其次为轮式起重机,全地面起重机所占比例较小;多系列生产,中大吨位居多;注重适应性和经济性。在保证产品性能和功能的前提下,大量采用通用配套件,而不强调追赶新技术,故产品可靠性较好。
在起重机行业内,国外的大型汽车起重机的发展比我国迅速,在技术和运用上已相当成熟,目前国际市场对汽车起重机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从而使国外各大汽车式起重机制企业在生产中更多的应用优化设计,机械自动化和自动化设备。目前国外的起重机企业主要是生产大吨位的起重机,而且有完善的设计体系,和一批先进的研发人员,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完善。
4.2 国外汽车起重机发展趋势 4.2.1 设计、制造的计算机化、自动化。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许多国外起重机制造商从应用起重机辅助设计系统(CA D),提高到应用计算机进行起重机的模块设计。起重机采用模块单元化设计,不仅是一种设计方法的改革,而且将影响整个起重机行业的技术、生产和管理水平,老产品的更新换代,新产品的研制速度都将大大加快。对起重机的改进,只需更改几个模块设计新的起重机只需新的不同模块进行组合,提高了通用化程度,可使单件小批量的产品,改成相对批量的模块生产,能使较少的模块形式,组合成不同规格的起重机,满足市场的需求,增强了竞争力。
4.2.2 起重机控制元件的革新与应用。起重机的定位精度是对起重机的重要要求,多数采用转角码盘,齿轮链,激光头与钢板孔带来保证,定位精度通常为±3mm,高于 1mm 的精度需另加定位系统。在起重机起升速度和制动器方面的改进,则使用低速运行的起重机吊钩精确定位,起重机的刹车系统也应用微处理进行控制和监视工作。
遥控系统用于汽车式起重机及其他移动式起重机械,这种系统包括在控制者身上的控制器,和安装在起重机上的接收器,控制器具有电磁辐射发生器,接收器与作用在起重机传动装置的操纵机械的转换部分相连。遥控器的使用不仅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使操作者的工作条件有所改善。
4.2.3 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由于钢铁工业新技术的应用,刚才质量得以提高,在设计起重机主梁强度时,可使用较高的许用应力,而不需要较高的安全
系数,以便减少起重机材料用量,从而降低设备的重量和价格,起重机配套的零部件的制造也得益于新材料的不断产生,使得起重机向更轻,更好的方向发展。
结语近年来,社会生活中对起重机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起重机的研发越来越紧迫,由于汽车式起重机转场灵活,从而方便快捷,与国外汽车式起重机相比,国外汽车式起重机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为了降低整机成本,提高性能,整机质量越来越小,在起重性能相同的情况下,自重约比十年前降低了 20%左右,由于车辆自重的减小,使车辆采用尽可能少的轴数(尤其是大吨位起重机),这样,大大简化了车辆的结构,成本降低,同时提高了起重机的作业能力及使用经济性,所以,同等吨位的销售价较前十年有大幅下降,对中国国内市场造成了很大冲击。因此,对我国的汽车式起重机的生产者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参考文献 [1] 温 皓 白.臂 架 起 重 机 领 域 标 准 化 发 展 与 展 望 [J].中 国 标 准化,2020(07):132-134+140.[2]Yong-Chang Jang,Seung-Hwa Yoo,Ki-Sup Lee,Sun-Mi Hwang.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of Strategies to Protect Cranes and their Habitats in Korea[J].한국조류학회지,2020,27(1).[3]赵溦,张德文.臂架起重机及其标准化发展[J].港口装卸,2020(03):45-48.[4]闵健.起重机直驱永磁电机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20.[5]Isad Saric,Adil Muminovic,Muamer Delic,Adis J.Muminovic.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intelligent CAD system for calculation, designing and development of bridge crane[J].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20,23(2).[6]刘湃.SQZ4500B 随车起重机下车结构分析与轻量化设计[D].燕山大学,2020.[7]郭旭.汽车起重机伸缩臂结构有限元分析及软件开发[D].燕山大学,2020.[8]屈东升.集装箱起重机吊具通信系统发展现状及改造 [J].集装箱
化,2020,31(04):19-21.[9]Konrad Johan Jensen,Morten Kjeld Ebbesen,Michael Rygaard Hansen.Development of Point-to-Point Path Control in Actuator Space for Hydraulic Knuckle Boom Crane[J].Actuators,2020,9(2).[10]王辉,杨勇.塔式起重机现阶段的安全控制及未来发展[J].建筑安全,2020,35(04):79-80.
第二篇:国内外起重机发展概况
国内外起重机发展概况 国际市场
国际起重机制造业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主要生产国为德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世界顶级公司有10多家,世界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洲。
欧洲作为起重机的发源地,轮式起重机生产技术水平最高。最负盛名的生产企业有利勃海尔、德马克、森内博根、德国格鲁夫、波坦等;
美国既是生产起重机的主要国家,又是最大的世界市场之一,年市场需求量达600亿美元,主要生产企业为马尼托瓦克公司,其特点是技术较先进、性能较好、可靠性较高,产品主要销往美洲地区和亚太地区;马尼托瓦克绗架臂履带吊,波坦塔吊和格鲁夫液压移动吊以及万国随车吊在世界五大洲的多个地方制造,销售并提供服务。
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起成为工程起重机生产大国,其产品特点是技术水平、性能、可靠性仅次于欧美,40%的产品用于出口至欧美市场,已成为国际上制造起重机的主要国家之一,代表企业为多田野、加藤、神钢、日立、小松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起重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开始消化国外技术,实现起重机械产品及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成为当时的技术发展主流。
4231
国内情况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起重机械企业已经有能力对现有技术进行自主创新,研发出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到目前,我国起重机械行业的产品种类已超过1000个,并不断有新的起重机械设备问世。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11年,中国起重机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758家;全年实现销售额1894.1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6.94亿元,资产规模为1554.80亿元,产品销售利润为231.09亿元。其中,产品销售利润和利润总额的增速均超过30%,行业经营状况较好。1 利勃海尔家族企业由汉斯利勃海尔在1949年建立。公司的第一台移动式、易装配、价格适中的塔式起重机获得巨大的成功,成为公司蓬勃发展的基础。今天,利勃海尔不仅是世界建筑机械的领先制造商之一,它还是其他许多领域的技术创新用户导向产品与服务的客户认可供应商。同时也是一家欧洲知名的冰箱制造商,中国著名的家电品牌青岛海尔最早就是选择引进利勃海尔先进的技术和琴岛-利勃海尔的品牌,逐步发展起来的。格鲁夫公司成立于1947年,在德国威廉港和美国宾夕法尼亚设有生产工厂,是移动式液压起重机的世界领导者。半个世纪以来,富于传统风格的格鲁夫一直是起重机大家庭中受欢迎的一员。格鲁夫公司提供从14吨(15短吨至499吨(500短吨)全系列的移动式液压起重机,包括全路面起重机、越野路面起重机、车载起重机及工业起重机。格鲁夫也是全球军用特种起重机的首要供应商。全球已销售超过55000台格鲁夫起重机,有些大的公司手中的格鲁夫吊车队伍达到几百台。现已并入马尼托瓦克起重机公司。自从1928年在法国拉克莱特创立以来,波坦公司一直在塔式起重机方面处于领先位置。迄今为止已在全球销售并竖立超过100000台塔机。目前,该公司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和中国的工厂生产60余种型号塔机。波坦的塔机分为三大系列:最小的塔机是自升式塔机,起重量从1.0吨(1.1 短吨)t到 7.98 吨(8.8 短吨);更高、更大的塔机是上回转塔机,起重量从7.98吨(8.8 短吨)到64 吨(70.5 短吨);当然还有根据客户需求而设计的特殊应用塔机,其最大起重量可达160 吨(176短吨)。波坦公司不断创新,如:太空舱驾驶室、对话控制系统和LCC起升机构等。随着拨坦塔机不仅在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工地使用,而且还在众多的大坝、电场、船厂和桥梁等新兴项目中使用证明了波坦公司的声誉日益上升。与2001年并入马尼托瓦克起重机公司。马尼托瓦克起重机公司1925年成立于美国Wisconsin州,并于同年制造出第一台作为自用的工厂设备使用的桁架式履带起重机。从那时起,马尼托瓦克成为履带式起重机的标志。目前公司提供11个型号产品,起重量从45 吨(50 短吨)到907吨(1000 短吨)。为了与公司“为不同的市场设计不同的吊车”这一宗旨吻合,除了美国Wisconsin州马尼托瓦克工厂外,公司位于德国的Wilhelmshaven工厂也生产履带吊。为响应客户的需求,马尼托瓦克不仅生产起吊起重机,还为工业及船舶生产循环作业起重机以及轮式起重机。
我国作为世界重要的起重机制造产地,每年还向外出口大量的起重机设备。据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起重机制造行业进出口总额为23.80亿美元,同比增长23.99%;其中,出口额为17.69亿美元,同比增长24.65%;实现贸易顺差11.59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26.01%。
近年来,在国内基础工业和建设大发展的拉动下,能源、房地产、石化工业、仓储物流、造船工业、冶金行业、机械加工、航空工业和集装箱等行业发展迅速,带动我国起重机制造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三
一、中联、徐工、振华重工、大连重工、太原重工等一批优秀的起重机制造企业。
分析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起重机制造企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有7家,分别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上海振华重工、大连重工、太原重工和沈阳三洋建筑机械有限公司,这7家企业工业总产值高达1865.71亿元。
世界起重机市场正进一步趋向一体化,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起重机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外资巨头不断进入中国,以其在技术方面的优势抢占中国市场,中国也成为众多国外工程机械企业的必争之地。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的起重机械企业依然表现抢眼,三一重工、徐工集团和中联重科已基本形成“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国产起重机:正视差距 力促新发展
随着近年来我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房地产、石化工业和造船工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我国起重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以徐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优秀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崛起,使我国起重机行业正日益跻身世界起重机制造强国之列。但在这一可喜形势下,如何保持我国起重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扬长避短,也成为行业关注的一个问题。
借鉴国外经验 中国制造崛起
国际起重机制造业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主要生产国为德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世界顶级公司有10多家,世界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洲。
欧洲作为起重机的发源地,轮式起重机生产技术水平最高。最负盛名的生产企业有利勃海尔、德马克、森内博根、德国格鲁夫等;美国既是生产起重机的主要国家,又是最大的世界市场之一,年市场需求量达600亿美元,主要生产企业为马尼托瓦克公司,其特点是技术较先进、性能较好、可靠性较高,产品主要销往美洲地区和亚太地区;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起成为工程起重机生产大国,其产品特点是技术水平、性能、可靠性仅次于欧美,40%的产品用于出口至欧美市场,已成为国际上制造起重机的主要国家之一,代表企业为多田野、加藤、神钢、日立、小松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起重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开始消化国外技术,实现起重机械产品及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成为当时的技术发展主流。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起重机械企业已经有能力对现有技术进行自主创新,研发出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到目前,我国起重机械行业的产品种类已超过1000个,并不断有新的起重机械设备问世。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起重机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758家;全年实现销售额1894.1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6.94亿元,资产规模为1554.80亿元,产品销售利润为231.09亿元。其中,产品销售利润和利润总额的增速均超过30%,行业经营状况较好。
我国作为世界重要的起重机制造产地,每年还向外出口大量的起重机设备。据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起重机制造行业进出口总额为23.80亿美元,同比增长23.99%;其中,出口额为17.69亿美元,同比增长24.65%;实现贸易顺差11.59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26.01%。
近年来,在国内基础工业和建设大发展的拉动下,能源、房地产、石化工业、仓储物流、造船工业、冶金行业、机械加工、航空工业和集装箱等行业发展迅速,带动我国起重机制造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三
一、中联、徐工、振华重工、大连重工、太原重工等一批优秀的起重机制造企业。
分析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起重机制造企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有7家,分别为三一重工、中联
重科、徐工、上海振华重工、大连重工、太原重工和沈阳三洋建筑机械有限公司,这7家企业工业总产值高达1865.71亿元。
世界起重机市场正进一步趋向一体化,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起重机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外资巨头不断进入中国,以其在技术方面的优势抢占中国市场,中国也成为众多国外工程机械企业的必争之地。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的起重机械企业依然表现抢眼,三一重工、徐工集团和中联重科已基本形成“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工程机械行业研究员章诵兰指出,随着我国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我国起重机制造行业有望保持较快发展,预计2012年我国起重机制造行业的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仍将继续增长,但增速会有所放缓。章诵兰同时认为,随着我国设备租赁行业逐渐成熟和发展,融资租赁也将成为起重机行业未来增长的强劲驱动力。
正视差距 力促行业新发展
我国起重机制造业是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的,“十一五”期间国产起重机制造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的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但总体上与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国内企业在大型设备的产品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通用设备的品种规格和性能、产品的零部件、元器件和整机的可靠性、产品的外观造型与涂装、人机关系与环保要素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目前,我国起重机产品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规模、核心技术、管理、人才储备等方面。
在产业规模方面,与国外大企业相比,国内起重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这对国际化背景下的企业技术创新和营销、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产生了制约。不过,近几年中国起重机行业实现了“井喷式”发展,起重机行业规模和企业规模,越来越接近国际化经营的要求。
在核心技术方面,我国起重机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设备性能不能满足加工要求,控制手段不全,质保体系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突出表现在零件的平面度、粗糙度及轴线的垂直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国产配套件质量不过硬。以液压产品为例,我国液压工业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反映在产品品种、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液压产品品种只有国外的1/3,寿命为国外的1/2。为了满足重点主机、进口主机以及重大技术装备的需要,每年都有大量的液压产品进口。
在管理尤其是国际化管理方面经验的不足,也已成为我国起重机企业国际化进程中较难突破的一个方面。从企业的管理理念到企业文化,从基本的管理制度到思维能力等,每一项变革都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的。
重型机械制造业作为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人才竞争是我国起重机行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支撑,而目前人才储备不足也已经成了我国起重机行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障碍。因此,相关企业应加强培养和引进了解国际市场背景和需求的人才,打造出一支优秀的、具有国际化运作能力的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关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全球起重机行业将向重点产品大型化、高速化、耐久化和专用化方向,系列产品模块化、组合化、标准化和实用化方向,及通用产品小型化、轻型化、简易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为此,我国起重机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切实增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此来促成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篇:汽车售后服务国内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售后服务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售后服务业面临的新情况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汽车市场旧体制被打破,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消费者最终决定汽车市场的走势。2003 年是一个“井喷年”,继2002 年我国汽车销量首次突破300 万辆之后,2003 年汽车销量又一次突破400 万辆,轿车销量也创纪录地达到190 万辆,增速高达70 %。2003 年全国推出的轿车新品牌层出不穷,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平均不到10 d 就有一款新车落地,是我国汽车业最活跃的一年。凡是好品牌的车型,有钱拿不到现货,买车要先付定金,出现了世界汽车发展史上的奇迹。但随之而来的2004 年第二季度,汽车销量直线下降。据统计,2004 年5 月,全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4215 万辆和39162 万辆,与4 月份相比,分别下降20108 %和20143 % ,其中轿车产销量分别下降13156 %和19127 % ,继4 月份的滑坡之后,全国汽车产销量再次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市场传来的信号表明,2003 年开始显露苗头的汽车买方市场正在加速形成。事实上,中国汽车市场当时已经出现转型的迹象,随着产品供给量的增长,市场的天平不断向消费者倾斜。长期以来供求双方的“博弈”如今终于达到一个新的“拐点”,其标志就是双方扮演的角色正在迅速换位,消费者对车价、车型、配置及售后服务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汽车产品价格正越来越接近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汽车厂商对市场的操控能力越来越弱,今后这一趋势只会不断强化,出现逆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作为销售网络终端的经销商的价值与地位决不可忽视。
在汽车产业链中,汽车产品主要的获利并非来自经销商的整车销售,而是售后服务。汽车售后服务主要包括维修、保养、救援、信息咨询、保险、零部件和二手车交易等。2005 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为3 500万辆, 到2020 年, 中国汽车产量有望达到1 400万辆,保有量达1 亿4 千万辆。统计资料表明,2005 年1~5 月,全国累计生产轿车总量比上年同期增长5115 % ,5 个月汽车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6911 % ,汽车销量增长放缓,汽车销售利润空间逐步缩小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一辆车的使用年限一般在15 年左右,15 年中用于“汽车后市场”的费用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人们在购买产品的同时伴随着购买服务。在国外成熟的汽车市场销售额中,配件占39 %,制造商占21 % ,零售商占7 % ,服务占33 %;而国内汽车市场销售额中,配件占37 % ,制造商占43 % ,零售占8 % ,服务占12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汽车销售额中,制造商的比重偏大,而服务的比重过小, 汽车售后服务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2005 年,我国汽车售后服务市场规模达到970 亿元左右,预计2010 年将达1 900 亿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位居第二。汽车售后服务市场不仅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也是一个尚待开发的市场。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各汽车制造商不断推出技术含量高的汽车占领市场。作为支撑汽车销售的有力支柱,汽车售后服务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商机。据市场预测,售后服务行业的企业每年将以近20 %的速度发展。这些都将推动汽车售后服务体系、售后服务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因此,为满足汽车维修布点、修理质量、检测手段、环境保护、行车安全和装饰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建立和健全汽车售后服务体系,在用户与汽车制造商之间构筑一条畅通的桥梁显得非常必要。
虽然丰田、大众和通用等国外知名汽车制造商已陆续登陆中国,但是他们至少在5~10 年内与国内服务企业是合作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他们将与国内汽车服务企业一道建立比较完善的服务网络,以此来促进汽车及其零件的销售,但不会太多参与汽车服务市场的竞争。所以,目前这个行业仍是国内售后服务企业竞争的天下。因此,对于国内汽车售后服务企业来说,谁与国际接轨快,谁就能在汽车售后服务市场中抢到更大的“蛋糕”。汽车售后服务业应尽快与国际接轨,以“4S”形式,朝着规范化、规模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现在,国内的“4S”店普遍存在“硬件过硬,软件偏软”的现象。其实,中国“4S”品牌汽车经销店的规模和档次在全世界可算首屈一指,就连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4S”店的硬件设施也无法与中国“4S”品牌汽车经销店相比。但是,与中国的“4S”品牌汽车经销商相比,发达国家的品牌汽车经销商的软件建设要成熟和先进得多,主要表现在经销商的素质较高,注重打造和维护经销商的自身品牌,这些是国内经销店目前需要学习和开拓的课题。2汽车售后服务管理体系的现状
2.1国内汽车售后服务管理体系的现状
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从经营关系上讲,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应该是一体的,但目前,国内许多品牌汽车的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是脱节的,这种脱节是汽车售后服务不尽人意的根本原因。
首先,部分厂家与其经销商的关系还不是一种很紧密的关系,而仅仅是一种经济利益行为的供销关系。经销商通常采用预付款的方式买断经营,厂家基本上把市场风险转嫁给经销商。由于销售领域不规范,经销商数量过多,市场竞争激烈,经销商几乎把厂家给的商务利润全让给消费者,而主要收益则来自于厂家按销量给予的年终返利、奖励及新车销售的装饰、美容、保险等相应销售环节的服务。因此,经销商要想获得更多的返利及经营收益,只能想方设法增加销量。在部分经销商眼里,服务承诺只不过是增加销售的一种策略,经销商为了多卖车,往往提高服务承诺,扩大服务范围,把服务承诺当作扩大销售的砝码和手段。虽然这些承诺对扩大销售确实有促进作用,但经销商过多的服务承诺无形中提高了消费者对售后服务的期望值,实际上有些服务承诺根本做不到,造成消费者对售后的不满。
其次,售后服务与经销商及厂家脱节。尽管近一两年来厂家大力推广包括售后服务在内的“3S”或“4S”模式的汽车专卖服务体系,但汽车作为高价值的大宗消费品,其售后服务投入成本较高,许多销售商的经济实力根本达不到“3S”或“4S”所要求的售后服务,而目
前厂家的目的是扩大销售,多卖车,因此,许多经销商只管卖车,售后服务由厂家指定或特约的维修站承担。经销商与售后服务脱节,部分经销商认为售后服务是维修站的事,与经销商没有关系,使消费者所期望的服务质量大打折扣。目前,许多品牌的售后服务机构主要是厂家指定或特约的维修站,厂家一般只对维修站进行技术指导或技术培训,具体的服务则由维修站实施。而实际上,许多厂家很少能做到对维修站人员进行专业系统培训,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不规范的经济利益关系上。由于厂家与售后服务机构关系的不规范,对维修站管理的不到位,厂家对维修站根本没有约束力,在具体的售后服务中,部分维修站往往在“工时费、材料费”上做文章,所谓的维修保养往往表现在热衷于“换件”上,部分维修人员甚至故意扩大维修范围误导消费者,尤其是部分维修站受经济利益驱动,在维修、换件时往往使用假冒伪劣的配件或以旧代新来蒙骗消费者,这不但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并引起他们对厂家售后服务的不满,也很容易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产生怀疑,企业产品的信誉下降。
2.2国外汽车售后服务管理体系的状况
与我国汽车售后服务管理体系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存在以下优势:
1)销售体系的建立以生产企业为中心,形成一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产销衔接关系。一般依靠合同把销售活动与双方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采用的是受控于厂家的专卖制,这些专卖店都是“四位一体”,售后服务是其主要业务之一。在这种利益共同体中,一个环节的失误会造成整体利润的下降,因此,所有环节都会不遗余力地使顾客满意。
2)服务理念先进。国外汽车售后服务的理念是“以人为本,顾客至上”,能主动、热情、及时地处理用户意见,并根据用户要求设立服务项目。并且售后服务不再局限于为消费者提供方便,更多地加入了快乐消费、安全消费和文化消费等内容。
3)从业人员素质高。科技的发展使汽车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在德国,一辆汽车进入维修厂,首先必须接受专门智能仪器的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用专用设备进行调整和修理。此外,汽车修理所需要的维修资料也以网络、数据光盘的形式提供;几乎所有的汽车维修人员都接受过汽车维修专业的职业教育。这种学制为3 年的正规职业教育,重理论,但更重实践。在职业学校的一年级,学生每周有2 d时间在课堂上听课,其余3 d 去汽修厂实习;到了二年级,课堂听课时间每周减少到115 d ,而实习时间增至31 5 d;最后一年,每周在校学习时间只有1 d ,其余时间都在修理厂实习。毕业就业后得到的薪水要比没有上过职校的从业人员多1 倍,因此,未经过正规职业教育的从业人员寥寥无几。德国维修人员技术和综合素质高,他们在作业时会严格按照有关资料上的规定对客户的汽车进行维护保养,很少提前更换一些尚未达到使用周期的零配件,更不会利用顾客的无知故意夸大故障,让顾客花冤枉钱。
2.3国外汽车售后服务管理模式及与国内的比较
目前,国际上汽车售后服务市场最具代表性的经营模式有“四位一体”和“连锁经营”。
“四位一体”,即目前已传入我国的“4S”模式,包括整车销售、售后服务、零件供应和信息反馈。这种模式源于欧洲。欧洲的城市密集,城间距离短,交通便利,汽车工业发达,各种服务设施完备。其特点是车型集中,每种车型有较大的保有量,故“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得以生存和发展。
另外一种模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连锁经营。汽车连锁服务在美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在最近20年时间里得到迅速发展。连锁的发起者不是整车生产厂,而是定位于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集汽车配件供应、维修、快速养护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商。目前,美国超过500 家以上连锁店的零配件公司有近20 家。这种模式整合了各品牌汽车零配件的资源,打破了纵向垄断,在价格服务透明化的基础上,提供汽车保养、维修、美容和零配件供应一条龙服务,车主可以一站式解决问题。
与我国如火如荼兴建“4S”店的现象相反,美国、欧洲的专营店网络正因为各种原因不断萎缩:庞大的经销网络消耗了巨额运营成本,而最终却需要消费者买单;欧洲的专营销售网点过于密集,利润空间逐年减少,经销商无利可图,只能合并或破产。
中国的汽车“4S”店具有选择性、排他性和垄断性。在买方市场下,“4S”专卖店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据调查,一家大品牌“4S”店的固定资产投资在1 000万~2 000 万元,流动资金要求在1 000万元。由于近来汽车销售市场萎缩,一些小品牌的“4S”店开始退缩,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投资的逐步增大,市场销量有限的车,其“4S”店根本不足以支撑其成本。新建“4S”店的前期投入在不断加大,虽然规模加大,但利润却在缩水。现实的市场是新品不断增多,各种车型价格纷纷“跳水”,这些都导致“4S”店的市场利润降低。据行家介绍,在整个汽车获利过程中,整车销售、配件、维修厂的比例结构为2 ∶1 ∶4 ,维修服务获利才是汽车获利的主要部分,汽车“4S”店前期靠汽车销售赢得利润,长期靠服务赢得源源不断的利润,这是“4S”店长期发展之路。“4S”店若能坚持这一点,应该说是前途无量。3汽车售后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服务意识的增强,汽车售后服务业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1)品牌化经营。主要分为汽车制造商和专业汽配维修商两类。国外大的汽车生产商往往也是售后服务市场的主力,这类维修厂规模较大,生产设备精良,维修人员受过统一培训,在技术上具有权威性,服务对象主要是定点维修品牌车。而专业汽配维修商则自创服务品牌。
2)从修理转向维护。汽车坏了修理不是真正的服务,真正的服务是要保证用户的正常使用,售后服务的重点将转向维护保养。
3)高科技不断渗透。随着技术的发展,汽车的电子化水平越来越高,汽车保修越来越复杂,大批高科技维修设备应用于汽车维修行业。如汽车本身的高科技化、汽车维修检测设备的高科技化、汽车维修资讯的高科技化、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的高科技化及汽车维修电脑管理的高科技化等。随着汽车维修网络技术的发展,随时可以在网上获得维修资料、诊断数据、电路图和修理流程等,缩小了不同规模维修企业在获取技术信息方面的差异。
第四篇: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产业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层面,质量和效益并不理想,物流业务附加值低。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推行现代物流精细化经营,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降低到10%左右,而我国与之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物流业务附加值低,物流业务增值服务太少,物流活动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粗放阶段。
3.第三方物流方兴未艾。我国第三方物流开始于20世纪末,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崭新行业。据统计,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营业额从2001年的40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000亿元,年均增长36%。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表明:57%的生产企业和38%的商业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满意度逐渐提高。预计到2010年,国内第三方物流将达到3700亿元,年均增幅25%左右;到2020年达到22900亿元,年均增幅20%左右;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比重,2010年将达到30%~40%,另外,在我国物流中,第三方物流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据统计,目前中国企业原材料物流和成品物流中均有21%的业务由第三方完成,在商业企业物流中也占到13%。由经贸委和南开大学物流研究中心组织的调查显示中国使用第三方物流模式的企业占22.2%。这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比重(比如美国占58%,日本占60%)相比还有较大的空间。
4.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布局不均衡。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发展不平
衡,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表现为物流基础设施和规模大的物流企业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据统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54%分布在东部、30%分布在中部、16%分布在西部,呈现明显梯级递减模式。物流基础设施“鸿沟”已经成为制约中西部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另外,我国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发展严重失衡,农产品物流与农资物流发展滞后,城乡物流“二元鸿沟”
5.物流领域资源浪费情况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商品周转率只有发达国家的30%,每平方米库存的商品量只及发达国家的25%,配送差错率为发达国家的3倍。每年因包装造成的损失约150亿元左右,因装卸、运输造成的损失约500亿元,因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在30亿元左右。仓库过剩量达到40%,公路货运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织,空驶率多年来保持在50%左右。物流活动的诸多环节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第五篇:国内外生物化工产业发展趋势
(三)国内外生物化工产业发展趋势
生物化工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分支。与传统化学工业相比,生物化工具有一些突出特点:一是主要以可再生资源作原料;二是反应条件温和,多为常温、常压、能耗低、选择性好、效率高的生产过程;三是环境污染较少;四是投资较小;五是能生产目前不能生产的或用化学法生产较困难的性能优异的产品。由于具有上述优势,生物化工已成为化工领域重点发展的产业。生物化工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化学工业技术,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也是化学化工技术的主要前沿领域。
生物化工发展至今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最早主要是生产抗生素,后来是为氨基酸发酵、甾体激素的生物转化、维生素的生物法生产、单细胞蛋白生产及淀粉糖生产等工业化服务。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生物化工又利用重组微生物、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等手段生产药用多肽、蛋白、疫苗、干扰素等。而且,生物化工的应用已涉及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业生产、化轻原料生产、医药卫生、食品、环境保护、资源和能源的开发等各领域。随着生物化工上游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以及化学工程、信息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生物化工将迎来又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生物化工行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世界生物化工行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在工业结构方面,行业与行业间的划分将日趋模糊,企业间的合作将加大。
目前,许多从事医药、农业、环境、能源等方面生产的企业,正在从事生物化工生产。由于生物化工涉及面广,许多生化公司都有自己的专长,它们之间为了商业利益的合作也非常活跃。此外,随着从事传统行业的生产厂家的加入,由于技术与生产方面的原因,它们与从事生物化工开发与生产的企业合作也很频繁。
2、在产品结构方面,生物化工产品正向专业化、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传统的低价位产品受到冷落,而高价位产品如生化药物、保健品、生化催化剂等则备受青睐。许多公司为了追求较高利润,都将低附加值的产品剥离。生化药物由于附加值高而成为今后生物化工领域发展的重点。在氨基酸方面,虽然用于药物合成氨基酸的量相对较小,但其发展潜力很大。碳水化合物方面,用于临床的碳水化合物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多肽及作为生化催化剂的酶,也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生化表面活性剂由于具有无毒、生物降解性好等优点,今后可能成为表面活性剂的升级换代产品,但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生物化工在高分子材料、特殊化学品、生物晶片、环保等方面也将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3、在技术水平方面,不断提高菌株活力、发酵水平、生化反应过程、分离纯化水平,依然是生物化工面临的课题。
在菌种开发方面,由于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自然界中筛选菌种以获得新的代谢产物的机会明显减少,人们便考虑利用已知菌种经适当改变其代谢特性后生产新的产品;在生化反应器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整个生化反应过程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优化反应过程,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在分离纯化方面,亲和层析受到广泛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