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利剑,新中国成立以来烟草行业改革发展综述(推荐五篇)

时间:2021-02-04 15:2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把利剑,新中国成立以来烟草行业改革发展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把利剑,新中国成立以来烟草行业改革发展综述》。

第一篇:一把利剑,新中国成立以来烟草行业改革发展综述

一把利剑新中国成立以来烟草行业改革发展综述之五

2019年8月,夏末初秋时节。

云南省宣威市热水镇营沟村烟农付顺昌,将自家所种的烤烟送到了烟叶收购站。“按合同种烟、按约定交烟”成为烟农们的一种共识。

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卷烟厂卷包车间挡车工俞优敏,目送一件件卷烟通过“一号工程”完成打码。“严格计划管理、规范‘两打三扫’”是卷烟工商企业的“规定动作”。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零售户王超,领到了到期换发的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无证经营风险大、执证卖烟才安心”是零售户们常挂在嘴边的实在话。

从烟田到车间再到柜台,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新世纪,从“大盖帽”打假到“大头鞋”缉私直至“大数据”监管……尽管时空有变、方式各异,但有一项工作一直深度参与烟草行业运行,发挥着重要保障作用,这就是烟草专卖管理。

自1981年国务院决定对烟草实行国家专营以来,烟草专卖管理工作始终聚焦巩固和完善烟草专卖制度,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着力抓好专卖内管、市场监管、打假打私等工作,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为烟草行业乃至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铸剑,以完备之法度

1915年5月,北洋政府颁布《全国烟酒公卖暂行简章》,明确要对烟酒实行“公卖”。这是中国最早的烟草专卖制度,烟草专卖管理也崭露头角。由于当时军阀割据、政令不通,“烟酒公卖”并不成功。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的烟草专卖制度开始酝酿,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财政部发布《专卖暂行事业条例(草案)》,将卷烟用纸纳入专卖范围。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关于烟草专卖的一整套理论逐渐成形。彼时,学术界普遍认为,国家必须对烟草行业进行宏观调控、总量控制,尤其要把烟草专卖立法摆上重要日程。随后,烟草专卖体制机制建设逐渐加快。

1981年5月,国务院决定对烟草实行国家专营,现行烟草专卖制度由此发端。

1982年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1983年国务院发布《烟草专卖条例》,1984年国家烟草专卖局设立,专卖管理工作进入发展快车道。

1991年和1997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先后颁布实施,烟草专卖管理正式走上依法管理的道路。

2005年和2008年,国务院先后下发文件,进一步明确烟草行业“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和专卖管理工作的体制、机构、职责等,为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9年以来,烟草专卖法及其实施条例进行了数次修订,专卖法律法规体系更趋完善。

烟草专卖制度是烟草行业的“尚方宝剑”,做好专卖管理工作是烟草行业的根本职责。以“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为核心的烟草专卖制度和管理体制在我国逐步完善,烟草专卖管理的“大专卖”模式逐步建立。

“大专卖”着眼于“完全专卖”。在行业层面,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对全国烟草行业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业务的集中统一管理,通过国家垄断、计划管理、行政许可等手段,履行加强烟草专卖内部管理、烟草专卖生产经营及有关保障、坚持和完善烟草专卖制度的职责。具体到“专卖专营”层面,主要包括三大法定许可制度,即烟草专卖品生产和进出口的法定许可证制度、烟草专卖品销售和经营主体的法定许可证制度、烟草专卖品运输的法定准运证制度。

国家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烟草行业专卖专营的体制机制。烟草行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严格按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要求,坚决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组织生产经营,确保各项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磨砺,以计划为锋刃

《烟草专卖法》开宗明义:“为实行烟草专卖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烟草专卖品的生产和经营。”实行计划管理的关键是总量控制,迈出的关键一步是“清理计划外烟厂”。

纵览70年历史,凡是将“计划管理、总量控制”落实较好时期也是烟草行业发展较快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对烟草行业(主要是卷烟工业)的管理逐步从分散走向集中,计划管理工作开始起步。这期间,全国卷烟工业布局得到了较好调整,卷烟工业企业从1949年的1249家减少到1957年的110家左右,企业效益明显好转。

但是,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各地逐渐出现大量未经国家计划部门批准的小型卷烟厂和雪茄烟厂(以下简称计划外烟厂)。计划外烟厂的出现,使得烟草工业出现管理混乱、盲目发展、产销失调、质量下降、效益降低的严重局面,同时造成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烟草行业逐步加大管控力度,通过“关、停、并、转”计划外烟厂等一系列措施调控烟草产销量。到2000年左右,烟草行业在全国清理关停了300多家计划外烟厂,小烟厂过多和无序发展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004年,国家局做出新的战略性转变,提出“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走向联合、共同发展”的战略部署,卷烟工业企业从此走上以“联合、兼并、重组、整合”为方向的“做大做强”之路,计划管理随之得以加强。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效地推动了优势卷烟工业企业发展壮大,也为后来烟草行业持续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停、并、转”只是“非常手段”,加强计划管理还需“持久之功”。

在烟叶种植上,1997年后,合同收购制开始在烟区推行。签订种植合同成为约束地方政府、烟草企业、烟农严格执行国家烟叶生产计划的重要方法。2000年以来,随着现代烟草农业不断发展,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发生显著变化,各个环节逐渐分离,专业化服务逐步铺开,这为严格落实烟叶种植计划提供了有力抓手。同时,随着烟叶计划管理的加强,“机耕到亩、育苗到户、物资到人、移栽到棵”成为从源头严控烟叶种植规模的有效手段。

在卷烟生产上,2006年上马的“一号工程”——“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系统”将“计划管理、总量控制”落到了实处。这一基础性信息化工程,以物流跟踪为手段,通过“两打三扫”,及时准确采集工商企业卷烟产量、价格、库存、成本、销量和流向等卷烟生产经营数据,对提升宏观调控能力、规范经济运行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宏观调控上,“总量控制、稍紧平衡”是烟草行业始终坚持的一条基本准则,贯穿改革发展始终。近年来,国家局多次明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总量控制、稍紧平衡,增速合理、贵在持续”方针,以调整供求关系、稳定市场状态,保持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大专卖”,意味着专卖管理必须涵盖烟草产业链条所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会影响专卖管理整体效果。烟叶生产如此,卷烟制造如此,卷烟销售也是如此。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市场活跃度提高,一些地方逐渐出现所谓“卷烟自由批发市场”,被称为“卷烟黑市”,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清理“卷烟黑市”逐渐成为烟草专卖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地区开始出现“卷烟黑市”并逐渐扩大规模。到上世纪90年代,一些大的“卷烟黑市”甚至在当地“举足轻重”。如1996年被取缔的位于武汉的5个非法卷烟市场,共有烟贩360多户,年非法交易量达到湖北全省当年卷烟销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年非法交易额达35亿元,而所交各种税费却不足200万元。

重拳打击方显法律权威。对此,各级烟草专卖管理部门与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密切配合,对无证经营、“卷烟黑市”、销售假冒卷烟等进行了严肃查处和重点打击,净化了卷烟市场。数据显示,从1993年到1998年,全国共取缔不规范的卷烟市场126个。到1999年年底,各类“卷烟自由批发市场”基本被取缔。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专卖管理的手段和重心也随着形势不断变化。2010年左右,真烟非法流通逐步成为专卖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

2012年,经过在江西省烟草专卖局一年多的试点,国家局决定全面推行专卖内管委派制。专卖内管委派制下,各级烟草专卖局按照“垂直管理、双重领导、相对独立”的原则,调整专卖内管机构设置,建立专卖内管委派体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和奖惩机制,构建起“制度完善、职责明确、监管到位、奖惩严明”的监管体系。

同时,在改革发展大背景下,专卖管理工作还坚持同其他不规范行为作斗争。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局、总公司一成立就把制止卷烟降价竞销、整顿批发渠道等工作作为重要任务,维护了卷烟市场秩序。

上世纪90年代,各级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充分利用法律所赋予的执法权,在烟草专卖许可、准运制度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加大专卖管理力度。

从1999年开始,国家局、总公司陆续开展烟叶流通、卷烟体外循环、财经秩序等专项治理整顿工作,着力推进规范管理“两项工作”,确保行业始终沿着规范的道路前行。

实践证明,必须严格管理、加强调控,必须着眼全局、顾全大局,把发展建立在可靠市场基础和扎实工作基础之上,推动烟草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亮剑,御敌于国门之外

广义的烟草专卖即“大专卖”,狭义烟草专卖即“内管和外打”,“外打”又包括打假和打私两个方面。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制售假烟只在少数城市和农村地区存在,主要为手工或作坊式制假,也零星出现了从事制售假烟的村庄和地区。到了上世纪90年代,卷烟制假的机械化、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家族化等特点开始显现,一些地区逐渐成为卷烟打假重点地区,部分地区打假形势较为严峻。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级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始终保持卷烟打假高压态势,坚决遏制制假反弹,更加注重供应链打假,将加强原辅材料管理和打击非法经营原辅材料结合。一方面严格规范各类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对废弃烟草专卖品的监管;

另一方面,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制假原辅材料违法犯罪活动,持续打击非法印刷假烟商标行为。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各级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出动打假人员上千万人次,查处假冒卷烟案件约100万起,收缴假冒卷烟500余万件。

新世纪以来,卷烟制假又有了新的变化。卷烟制售假分子将制假窝点从东南沿海向周边省份、内陆地区及边境地区转移。

在重拳打击制售假行为同时,通过将卷烟打假列入地方政府打假工作重点、构建联合打假机制等措施,各级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坚持“打建结合、综合治理”,促进了制假重点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赢得了各级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支持。

“时移则势异,势异则情变,情变而法不同。”近十年来,专卖管理部门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创新打假模式,充分发挥信息研判系统在卷烟打假中的作用,努力在打假精准化、科学化上实现新突破。

在上海,公安部与国家烟草专卖局共同建设了上海打击涉烟经济犯罪情报研判室,互联网打假取得显著成效。在湛江,海关总署与国家烟草专卖局共同建设打击烟草走私情报中心。

2018年,全国共查处案值5万元以上假烟案件9100起,收缴制假烟机493台,查获假烟40.1万件、走私烟15.2万件、其他非法烟草制品4406万支,查获烟丝烟叶2.62万吨,直接挽回国家税收损失25.63亿元。

打假的同时,卷烟打私工作也稳步有序开展。

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70年代,卷烟走私违法活动还较为少见。但从80年代中期起,卷烟走私活动逐渐萌发并呈加剧态势,开始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有关数据显示,1990年,通过非法渠道进入境内走私卷烟约为90万箱。据悉,当时沿海地区走私贩私外烟活动已成规模之势,走私团伙组织严密、装备先进。一些外国烟草公司在边境地区布局建厂,制造囤积大量卷烟,伺机抢占中国市场。

对此,各级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加强与公安、海关等部门密切配合,逐步构建“政府领导、部门联合、多方参与、密切协作”的烟草打假打私体系,重拳打击售假贩私网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特别是2013年以来,烟草专卖品走私被列为国家级打私重点品之一,大规模卷烟走私得到遏制,打击卷烟走私形势得以好转。

海水不干,打私不断。受到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影响,近年来卷烟走私总体呈现“案件增多、数量上升、品牌集中”等特点。数据显示,2013年~2018年,查获走私烟从3.7万件逐年增加,2018年查获走私烟达到15.2万件,打击走私卷烟形势严峻、任重道远。

打假打私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既不可能一劳永逸,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烟草部门与有关部门加强联合执法,力促边境口岸、物流寄递等领域打假打私新突破。在湛江,海关总署与国家局筹建了打击烟草走私情报中心,已指挥破获了多起烟草走私大案。

随着物流业快速发展,有关部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协作机制,加紧构建有效屏障,实施多线拦截,着力探索物流寄递环节有效监管的新途径。

面对新型烟草制品快速发展现状,各地认真研判新型烟草制品市场状况,针对边境地区、重点口岸等,切实完善监管政策、强化监管措施。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高收入国家卷烟市场净化率约为90%,中等收入国家约为88%,低收入国家约为83%。而我国卷烟市场净化率约为96%,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

唯有牢记《烟草专卖法》的立法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进一步把“提高烟草制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法定职责落到实处。

唯有坚持烟草专卖制度,不断加强“计划管理、总量控制”,才能实现生产经营有序发展和烟草市场的供需平衡。

唯有不断加强严格规范,持续加强卷烟打假打私,才能维护良好卷烟市场秩序,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第二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机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机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10月1日正式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下设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和政务院,其中政务院下设35个委、部、署、院,管理国家行政工作。这套政权建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前苏联的模式。

1951年─1953年机构改革:

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1956年机构改革:

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1959年机构改革:

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19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经过调整,国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到同年底,国务院设68个工作部门。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和撤并,到同年底,国务院设39个部委,21个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机构总数达60个,比1956年减少21个。

1960年─1965年机构改革:

1960年到1964年,为了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三次较大机构改革。

一是先后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两次比较集中的干部精简运动。第一次是1960年7月至1961年9月,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级机关。这次干部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对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同时进行精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机构方面,中央各部门司局级机关减少15%,事业单位减少26%;行政机关精简1.6万余人,事业单位精简6.5万余人。第二次精简从1962年2月至1964年,范围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中央国家机关在1961年精简的基础上,又精简了1万人。全国共精简81万人。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数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

二是中央收回五十年代后期下放给地方的权力并恢复被撤销的机构,到1965年底,国务院的机构数达到79个,为建国后的第二次高峰。

1966年至1975年:

“文革”中,政府机构发生非正常的大变动。1970年,国务院的79个部门撤销合并为32个,其中13个还由部队管理,达到建国以来中央政府机构数的最低点。1975年,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并对各领域进行整顿,与之相适应,国务院工作部门恢复到52个。

1976年至1981年: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鉴于当时经济上已处于崩溃,故沿用并发展了五十年代后期的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到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增加到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1982年机构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此相适应,从1982年开始,首先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这次改革历时3年之久,范围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各级机关的改革。这次改革不仅以精兵简政为原则,而且注意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对政府机构设置提出的新要求,力求使机构调整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有利条件,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其中一些条件成熟的单位改革成了经济组织。

在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决定,从国务院各部门首先做起进行机构改革,限期完成。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根据国务院部署,第一批先行一步的有12个单位:电力工业部、水利部、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粮食部、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化学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和纺织工业部。以后,其他部门陆续确定了方案,付诸实施。

这次改革,在领导班子方面,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直辖市政府机构稍多于省政府工作部门;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多个减为25个左右;在人员编制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人员从18万人减为12万余人。市县机关工作人员约减20%;地区机关精简幅度更大一些。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局级平均年龄由58岁降到54岁。

这次改革历时三年,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通过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由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对于行政管理没有提出全面变革的要求,所以政府机构和人员都没有真正减下来。

这次改革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但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1988年机构改革:

在1982年机构改革后,由于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等原因,政府机构不久又呈膨胀趋势。因此国务院决定再次进行机构改革。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1988年初制定,同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是一次弱化专业经济部门分钱、分物、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以达到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转向行业管理目的的改革。这次改革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但是,由于治理、整顿工作的需要,原定从1989年展开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包括:外交部、国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地质矿产部、建设部、能源部、铁道部、交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邮电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商业部、对外经济贸易部、物资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卫生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 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部委内司局机构减少20%。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但是,由于经济过热,这次精简的机构很快又膨胀起来了。

1993年机构改革:

这次机构改革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任务是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根据这一方案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41个(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外交部、国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地质矿产部、建设部、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国内贸易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卫生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加上直属机构、办事机构18个,共59个,比原有的86个减少27个,人员减少20%。其中撤销能源部、机械电子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商业部、物资部等7个部,新组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国内贸易部,更名1个(对外经济贸易部),保留34个部、委、行、署。改革后的综合经济部门中保留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专业经济部门的改革分为三类:改为经济实体的有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撤销后,分别组建航空工业总公司、航天工业总公司。改为行业总会的有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这两部撤销后,分别组建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保留或新设置的行政部门包括:对外经济贸易部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撤销能源部,分别组建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同时撤销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撤销机械电子工业部,分别组建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同时撤销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撤销商业部、物资部,组建国内贸易部。

1993年4月19日,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包括:国家统计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土地管理局、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海关总署、国家旅游局、民用航空总局、国务院法制局、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包括: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包括: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新华通讯社、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 4 展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中国专利局和国家行政学院)。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1994年─1997年机构改革:

1994年,继续推进并力求尽早完成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重点是转政府职能,并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范围的职能切实还给企业;二是把配置资源的基础性职能转移给市场;三是把经济活动中社会服务性和相当一部分监督性职能转交给市场中介组织。

到1994年底,中国有130多万个事业单位,2600多万从业人员。

1995年,机构改革的工作重点是抓好省级机构改革的方案和市地县乡的改革,制定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方案和主要措施,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是机构改革工作的一个重点。改革的原则是政事分开和社会化。目标是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是搞好事业单位的分类管理。

省级机构改革方案实施的关键在于搞好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工作。市地县乡的改革,要认真做到有利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企业改革,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1997年,随1月国家电力公司的组建成立,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家其他专业经济部门也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或改为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或改为行业管理组织,将原有的政府管理职能转移给政府综合部门负责。

1998年机构改革:

1998年3月10日,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此次改革,是国务院历经1958年、1982年、1988年和1993年四次较大规模精减和改革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原则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职责分工,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包括: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国内贸易部、邮电部、劳动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将原国防科工委管理国防工业的职能、国家计委国防司的职能以及各军工总公司承担的政府职能,统归新组建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管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为了加强国务院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改为国务院高层次的议事机构,总理兼主任,有关部长任成员,不再列入国务院组成部门序列)。

新组建的有4个部、委: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

更名的有3个部、委: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科学技术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更名为教育部。

保留的有22个部、委、行、署:外交部、国防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包括国家政务部门12个:外交部、国防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政部、司法部、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审计署;宏观调控部门4个: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专业经济管理部门8个: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和资源管理部门5个: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

根据江泽民主席关于机构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方针,改革工作逐步展开。

1998年5月,国务院机构改革中部委领导班子的组建调整工作圆满完成。这次改革涉及国务院组成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部委管理的国家局、金融机构等82个单位领导班子的组建和调整,涉及领导干部515名。其中,留任的占36.1%,新任职的占48.2%,安排做其它工作和到龄免职的占15.7%。

1998年6月,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制定的“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方案,全部经国务院批准,机构改革进入了实施“三定”的攻坚阶段。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的要求,国务院各部门转交给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地方的职能有200多项;在部门之间调整转移的职能有100多项;部门内部设的司局级机构减少200多个,精减了1/4;人员编制总数减少47.5%。如减去新增设的国防科工委、纺织、轻工、有色金属工业局和知识产权局这五个单位新增的编制数则人员编制总数基本达到了精减一半的预期目标。6月19日,在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就实施“三定”,做好人员定岗和分流工作指出,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以改革的精神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人员定岗和分流工作。国务院要求,人员定岗和分流工作年底以前完成,全部人员分流安排工作准备三年时间完成。

截至2002年6月,就全国而言,除部分市县乡机构改革尚在实施外,这次历时四年半的机构改革已接近尾声。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机构改革首先进行,随后党中央各部门和其它国家机关及群众团体的机构改革陆续展开;1999年以后,省级政府和党委的机构改革分别展开;2000年,市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在这期间,各级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机关,群众团体及垂直管理系统也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为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形势要求,全国撤销了一大批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和行政性公司,结束了中国长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依靠设置专业经济部门管理的历史。政府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全国推行了政府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和所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加强和改进经营国有资产的监管,政企分开迈出重要步伐;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地方区域经济调节能力有所提高;加强市场监管,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将资源配置职能逐步转给市场;改革社会事务和政务管理部门,将社会可以自我调节与管理的事务逐步交给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等。近年来各级政府下大力气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转变政府职能有了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按照一件事情主要由一个部门来办的原则,通过调整各部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解决了一些部门长期存在的职责交叉、多头管理的问题,仅在国务院各部门之间,调整、理顺的职能就多达100多项。各级政府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初步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逐步转向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管理社会经济事务。政府依法行政和行政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公开化程度有所加强。

至2002年6月,经过四年半的机构改革,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共精简行政编制115万名。此外,市县乡在机构改革中还清退超编人员约43万人。经过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部门内设司局机构减少200多个。省级政府机构设置平均由55个左右减到40个左右,市(地)级政府机构由平均45个左右减少到35个左右,县级政府机构由平均28个左右减少到18个左右。在人员编制方面,党中央及省级党委各部门精简20%,国务院各部门精简47.5%,省级政府精简48.2%,市县乡各级党政群机关精简19.4%。结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精简人员、定编定岗的同时,全国普遍推行了干部竞争上岗和岗位轮换,干部队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国务院机构改革后,40岁以下公务员人数占公务员总数的比例,由原来的53%上升到59.6%;有的部委机关人员平均年龄为37.5岁。有的省经过机构改革,省政府各部门中层干部年龄平均下降5岁。

2003年机构改革:

2003年3月10日上午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全文如下: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和十六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一)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三)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四)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

(五)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六)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七)不再保留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国务院组成部门的调整和设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体制,将由新组成的国务院审查批准。

第三篇:2002年以来烟草行业改革发展评述

2002年以来烟草行业改革发展评述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8年04月14日 10:30

烟草行业是—个特殊而重要的经济部门,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对国家财政具有重要贡献。为了有计划地组织烟草生产和经营,提高烟草制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1982年国家对烟草行业实行“统—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自实行烟草专卖制度以来,烟草行业在有计划地组织烟草生产和经营、提高烟草制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烟草行业在坚持和完善国家专卖制度前提下,大力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特别是自2002年开始酝酿实施以工商管理体制分开为突破口的改革以来,烟草行业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有力地促进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不断深化改革:五年来最鲜明的特点

实施省级烟草机构工商管理体制分开,着力打破烟草市场的地区封锁。在过去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地区封锁是困扰烟草行业发展的突出难题。因此,如何切实打破地区封锁,真正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便成为烟草行业改革首先要突破的重点。2002年底,国家局研究决定,以实施省级烟草机构工商管理体制分开为突破口,积极稳妥地推进烟草行业改革。工商分开的主要做法就是在符合条件(主要是卷烟产量超过500亿支)的省份成立省级中烟工业公司,承担烟草制品生产和销售、烟草物资、烟机零配件的经营和相关多元化生产经营业务,与本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脱钩,省级烟草专卖局(公司)与省级中烟工业公司实行机构、职责、人员、财务“四分开”。

实施工商管理体制分开,把原有省级烟草专卖局(公司)负责管理工业的职能分离出来,形成工业、商业两个独立的主体,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原来拥有所属行政区域内卷烟市场“独家销售权”的省级烟草专卖局(公司)对本省卷烟工业的保护和对外省卷烟工业的封锁,从而有效促进全国统—大市场的形成。国家局对实施工商分开改革坚持“先试点、后总结、成熟一个开展一个”的工作方针,提出把“地方封锁是否有所缓解、市场环境是否有所改善、企业来自市场的压力是否有所增大”作为检验工商分开是否取得实效的主要标志。2003年3月,安徽省级烟草单位率先实施了工商分开。4~11月,广东、湖南、川渝、河北、浙江、云南、江苏、贵州、湖北、陕西、广西、福建、河南、山东、江西省级中烟工业公司相继成立。兰州卷烟厂、哈尔滨卷烟总厂等8家单位所在省份未成立省级中烟工业公司的卷烟工业企业,于2004年11月统一调整为中国烟草实业发展中心管理。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继续保持原有体制。工商分开之后,全国共成立了16家省级中烟工业公司,中国烟草实业发展中心和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具备省级中烟工业公司的职能。

推进卷烟工业企业和品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培育“10多个重点骨干企业”和“10多个重点名优品牌”。针对卷烟工业企业和品牌数量多、规模小、布局散的状况,国家局在2003年明确指出:在未来几年内,卷烟工业企业战略性调整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真正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决定着中国烟草的成败。因此,要把大力推进和加快企业调整作为行业体制改革的关键认真抓好落实。国家局在2003年印发了《10万箱以下卷烟工业企业组

织结构调整规划》和《50—150亿支卷烟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意见》。2004年,国家局进一步提出要把“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走向联合、共同发展”作为烟草行业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在3年或更长一个时期内把全国卷烟工业企业调整至30—50家的战略性目标,同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卷烟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在推动卷烟工业企业联合重组的同时,国家局强调要充分发挥品牌的支撑作用,通过卷烟品牌的规模扩张实现卷烟工业企业的规模扩张。为此,国家局先后印发了《卷烟产品百牌号目录》、《中国卷烟品牌发展纲要》、《关于卷烟品牌定向整合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力培育一批重点品牌。为进一步推进企业和品牌结构调整,国家局2006年明确提出了要重点培育“10多个重点骨干企业”和“10多个重点名优品牌”的战略部署,在2007年提出要推进卷烟工业企业实现由省内市场依赖型向面向全国统一大市场跨越、由立足国内市场向面向国际市场跨越。

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全国卷烟工业企业和品牌结构调整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先后平稳关闭了52家小烟厂,50家中小型烟厂和5家重点工业企业实现了联合重组,卷烟品牌大幅度精减整合。2007年底,全国卷烟工业企业为31家,比2002年减少了92家;卷烟品牌为173个,比2002年减少了585个。在推进卷烟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同时,烟草行业还全面关停了挂杆复烤企业,积极推进打叶复烤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改制,目前全国60多家烟叶复烤企业基本都已实现了公司制改革。

转变各层级烟草公司的职能定位,建立健全中国烟草统一的分销机构。在国家烟草专卖制度下,烟草商业系统是中国烟草统一的分销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建全国统一完善的卷烟销售网络,为卷烟工业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质高效地完成中国烟草的分销工作。烟叶产区的商业公司同时负责烟叶生产经营管理。在烟草商业系统的组织架构中,全国烟草商业在国家局、总公司的统一领导下,依照行政区划,在省、地、县三级均设立烟草公司,并与当地烟草专卖局“政企合一”。过去一个时期,各个层级的烟草公司都在搞卷烟的批发销售,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由此带来了经营环节多、交易费用高、流通效率低等问题,各种不规范的经营行为时有发生。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推动烟草商业系统切实履行好中国烟草统一分销机构的职责,近年来,烟草行业在强化各层级烟草专卖局的专卖行政管理和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围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水平的卷烟销售网络、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任务要求,积极推动各层级烟草公司的职能转变,不断深化商业流通体制改革。主要举措是:取消县级烟草公司法人资格,把其改为地市级烟草公司的分公司,不再从事卷烟经营;把地市级烟草公司培育成为烟草商业系统唯一的市场营销主体,实现订单统一采集、货源统一采购、卷烟统一配送;推动省级烟草公司退出经营领域,集中精力抓管理、抓监督、抓资产经营,不再直接从事烟叶、卷烟和相关多元化经营活动。

至2007年底,全国已累计取消县级烟草公司法人资格1680家,400多家地市级公司的市场营销主体地位基本确立,绝大部分省级公司已退出经营领域。国家局、总公司的职能也进一步明确,主要是在加强专卖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搞好宏观调控、战略管理、政策研究、资产经营和队伍建设,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推进各层级烟草公司职能转变的同时,烟草行业近年来还对总公司直属专业化公司进行了职能调整,中国烟草物资公司更名为中国烟草投资管理公司,重点负责烟草行业多元化经营工作的归口管理;中国烟草进出口(集团)公司更名改制为中国烟草国际有限公司,主要承担烟草类国营贸易、进出口业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和行业境外投资管理职能;中烟烟草交易中心更名为中烟电子商务公司,调整充实了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物流建设和有关信息建设的职能;中国烟草实业发展中心承担相当于省级中烟工业公司的职能,负责管理所在地没有成立省级中烟工业公司的卷烟工业企业。

理顺行业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资产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是长期困扰烟草行业改革发展的重大难题。2005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烟草行业在广东卷烟工业、云南卷烟工业和四川烟草商业开展了理顺产权关系的试点,通过对国有资产的上划下投,在总公司与省公司之间建立起母子公司体制。200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关文件,明确提出中国烟草总公司依法对所属工商企业的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经营和管理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按照这个文件精神,烟草行业近年来全面理顺了资产管理体制,在卷烟工业环节形成总公司与省级中烟工业公司两级母子公司体制(部分省份目前仍为三级)、在烟草商业环节形成总公司、省级公司与地市级公司三级母子公司体制。2007年,财政部制订印发了《中国烟草总公司投资收益收取和使用管理办法(暂行)》、国家局修订印发了《中国烟草总公司国有资产管理规定(试行)》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烟草行业初步形成了符合现代产权制度要求的资产管理体制。在理顺资产管理体制的同时,烟草行业积极推进企业由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转变。2007年,国家局制订印发了《关于省级工业公司建立董事会工作的指导意见》、《省级工业公司董事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按照“在探索中起步,在实践中完善”的要求,在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四个省级中烟:工业公司开展了建立董事会试点工作,在把上述公司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基础上,组建了由7名董事组成的董事会,其中总公司选派3名,省公司领导层产生3名,职工代表1名,初步形成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改革卷烟交易方式,实行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和组织生产。在坚持国家烟草专卖制度前提下,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烟草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切实提高烟草市场化水平,是深化烟草行业改革的根本取向。为探索提高烟草市场化水平的路径和形式,2005年,烟草行业在深圳、大连、杭州三个城市开展了“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试点工作,把传统自上而下的计划分解型卷烟交易方式改变为自下而上的需求拉动型交易方式。2006年,按订单组织货源扩大到浙江、山东、山西三个省,2007年扩大到全国所有重点城市,2008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随着按订单组织货源的不断推进,整个烟草行业的组织运行模式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体现市场真实需求的零售客户订单成为业务流程的起点和终点,烟草商业企业按零售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卷烟工业企业按烟草商业企业订单组织生产,烟叶生产目前正在积极探索按卷烟工业企业需求组织开展。2007年,国家局进一步制订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实现卷烟品牌在全国范围内放开衔接、适度引导、定向整合、促进发展,在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管理前提下,通过定向整合方式,实现有订单无计划品牌对有计划无订单品牌的生产替代和市场置换,不断提高卷烟品牌适应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对烟草行业而言,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和组织生产是一场非常深刻的革命,它极大地改变了卷烟品牌交易方式和整个行业的组织运行模式,初步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国家烟草专卖制度要求、又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途径和实现形式,有效提高厂烟草市场化水平。当前,这项意义重大的改革正在从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向前推进。

持续健康发展:五年来最显著的成就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自启动以工商分开为突破口的改革以来,烟草行业上交国家税收持续快速增长,国有资产质量和行业经济效益显著改善,烟草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卷烟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卷烟大企业、大品牌加快形成,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持续增强,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得到更好地维护,整个行业更加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烟草行业的实践证明,近年来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烟草税收大幅增长,国有资产质量显著改善。烟草行业是实行国家专卖的行业,烟草企业是国有独资企业,因此,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国有资产质量,既是烟草行业承担的重要责任,也是检验烟草行业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近年来,烟草行业向国家上交的各项税收持续大幅增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不断提高,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增强国有经济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烟草行业上交各项税收2853.2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年均增长率达18.2%,比改革以前的五年(1997~2002年)平均增速提高了10.6个百分点;2003~2007年累计上交税金1.03万亿元,占同期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1%。在烟草税收持续大幅增长的同时,2002~2007年烟草行业国有资产总额年均增长10.1%,所有者权益年均增长20.1%,比改革前五年的平均增速分别提高了4.9个和6.7个百分点。2007年烟草上商企业加权计算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22.6%,比2002年提高了7.2个百分点;总资产利税率为56.1%,比2002年提高了21.2个百分点。

市场环境和产品质量不断改善,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较好维护。在严格执行国家控制烟草的产业政策和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同时,努力适应和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既是国家对烟草行业实行专卖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烟草行业必须履行的重要责任。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市场上存在“假、私、非、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需求没有得到很好满足。近年来,烟草行业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严格专卖管理,较为有效地减少了各种非法卷烟,在全社会人口吸烟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卷烟销售公司联合调查,1995年全国15岁以上人口吸烟率为33.1%,2001年为31.1%,2005年为30.6%),实现了合法卷烟销量的不断增长,产品质量也显著提高,较好地适应和满足了消费者需求。随着烟草系统对全国卷烟市场的控制力和占有率不断提高,在全社会卷烟消费需求保持稳中略升的情况下,2007年烟草系统国内市场卷烟销量达21242亿支,比2002年增加了3750亿支,年均增长3.9%。同时,全国卷烟平均焦油含量也从14.7毫克/支下降到13.2毫克/支,卷烟产品的包装和内在质量均有较大提高,卷烟品牌适应市场和满足消费的能力大为增强,消费者获得合法、优质卷烟的权益得到了较好地维护。

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卷烟大企业、大品牌持续扩张。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培育大企业和大品牌,是优化烟草资源配置和提高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实施“工商分开”改革前的—段时期,烟草行业存在市场封锁和地方保护,企业和品牌结构比较分散,制约了烟草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影响了卷烟大企业、大品牌的培育壮大。在2002年,全国高达73.9%的卷烟都是本省份产本省份销,省际间卷烟交易量占国内市场销量的比重仅为26.1%,当年全国卷烟工业企业数为123家,最大的企业产量仅为860亿支(玉溪红塔集团),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31.3%;全国卷烟品牌数为758个,最大的品牌(白沙)产量为425亿支,前10个品牌集中度为15.9%,全国仅有一个品牌(中华)销售额超过了100亿元。2007年,全国省际间卷烟交易量增加到9488亿支,是2002年的1.1倍,占国内市场总销量的比重达44.9%,比2002年提高了18.8个百分点;全国卷烟工业企业减少至31家,产量超过1000亿支的企业已有10家,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59.2%,比2002年提高了27.9个百分点;全国卷烟品牌减少至173个,产量超过500亿支的有13个,其中有2个超过了1000亿支(红梅、白沙),前10个品牌集中度为37.8%,比2002年提高了21.9个百分点。另外,2007年全国有1个卷烟品牌销售额接近400亿元(中华),有6个品牌销售额在200~300亿元(云烟、白沙、芙蓉王、双喜、利群、红河),有12个品牌销售额在100—200亿元,总共有19个品牌销售额超过了100亿元,这19个品牌销售额占全国卷烟总销售额的比重为62.1%,销最占全国卷烟总销量的比重为50.1%。总体上看,近年来,以10多个重点骨干企业和10多个重点名优品牌为代表的优势大企业、人品牌呈现出持续快速扩张的良好态势,极大地提高了全国烟草资源的配置效率,中国烟草的整体

面貌焕然—新。

成本控制水平不断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在国家专卖制度下,如何避免不规范地利用垄断性地位和片面追求垄断性收益是烟草行业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年来,烟草行业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通过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改进考核评价和健全激励约束,严格限制卷烟工业企业的价格竞争行为和具有垄断地位的商业企业追求高毛利行为,始终围绕品牌竞争做文章,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品牌、成本和服务竞争力;通过调整各层级职能定位,减少经营环节,规范工商关系,降低交易费用,不断提高组织管理和生产经营效率。改革以后,烟草工商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不断增强,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从资源能源消耗指标来看,2007年全国卷烟: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为43.2千克,万支卷烟能耗4.5千克,万支卷烟用烟叶7.l千克,分别比2002年减少了33.9%、39.2%和5.3%。从主要财务指标来看,2007年卷烟工业企业销售成本率为33.1%,比2002年下降了6.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8.2%,比2002年提高了17.1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71.6%,比2002年提高了18.5个百分点。商业企业销售成本率为74.1%,比2002年下降了11.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4.8%,比2002年提高了7.7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53.1%,比2002年提高了29.6个百分点。在烟草工商企业成本控制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础上,烟草行业盈利能力持续提高,2007年的净利润是2002年的3.9倍,年均增长率达31.7%。

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迅速提高,发展速度领先于几大跨国烟草公司。全球烟草产业经过长期激烈竞争,当前已基本形成了奥驰亚集团、英美烟草公司、日本烟草公司等几大跨国烟草公司的寡头垄断之势。中国烟草过去由于存在的“散、乱、低、差”,竞争实力一直与跨国烟草公司有差距。近年来,中国烟草在一批重点企业、重点品牌持续扩张的支撑下,不但牢牢占据了国内卷烟市场,确立了中式卷烟的优势地位;而且其发展速度领先于几大跨国烟草公司,在全球烟草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总体竞争实力正迅速提高。2002—2006年,中国烟草卷烟销量增速是奥驰亚集团、英美烟草公司、日本烟草公司这三家世界排名前三位的跨国烟草公司平均增速的2.2倍,卷烟销售收入增速是它们的4.8倍,销售利润增速是它们的4.4倍,烟草资产增速是它们的1.6倍。按照《财富》全球500强企业的排名标准,2007年中国烟草总公司排名在第60名左右,在全球烟草行业中排名第一,在中国企业中排名第四。不过,由于中国烟草“走出去”发展步伐较慢,基本依托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很低。虽然国家局已明确提出要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由立足国内市场向面向国际市场的跨越,但中国烟草总公司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烟草公司,未来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烟草行业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制度本意要求、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当前,烟草行业改革正处在从重点突破、理顺关系向完善体制机制、实现制度创新转变的关键阶段,面临的任务更为繁重,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加复杂。为进一步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制度的本意要求,实现烟草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如何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中国烟草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推进职能调整,大力推动企业跨省联合重组和品牌跨省定向整合,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烟草特色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烟叶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策研究等,应是继续深化烟草行业改革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

第四篇: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大学大事记

编者的话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校走向了全面发展的新时代,6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正确指引下,我校各项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巨大成就,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喜人的历史性的变化。回忆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未来,值此新中国成立61周年之际,学校辑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大学大事记》。希望全体同学能从其中直观而清晰地感受到学校腾飞的步伐,继往开来,弘扬爱国爱校主旋律,为建设国家和学校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1949年

10月6日 学校颁发了《国立西北大学暂行组织规程草案》。草案规定本校定名为国立西北大学。以遵照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健全的专门人才为职责。全校设文、理、医、师范、财经5个学院,20个系科。

10月24日 西安市学生联合宣告成立。学联主席为西北大学学生冯若赐。

1950年

3月10日 中央人民政府以政人字第52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令》:‚政务院第23次政务会议通过任命……侯外庐为西北大学校长……此令。总理周恩来。‛

1951年

4月1日 中国教育工会西北大学委员会及西北大学学生会,根据全校师生的共同意志,制定了《西北大学全体员工爱国公约》和《西北大学学生爱国公约》。

1952年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政治思想领导,西北教育部指定在西北大学和西北工学院两校试行政治工作制度——成立政治辅导处。其主要任务是掌握教职员和学生的政治思想情况,指导学校教职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协助教务处进行马列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工作,有计划地指导各种社会政治活动,并管理人事工作。

1953年 9月2日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高师行政字第188号文正批准西北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臵,改名为西安师范学院,隶属西北教育局领导。

12月31日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书政字第0912号文件通知:任命王耀东为西安市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通知落款处有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亲笔签名。

1954年

2月23日 中共西安市委员会经审查确定,我校岳劼恒为代表参加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代表团西安市分团。

1955年

3月5—7日 中共西北大学委员会召开了第二届全体党员大会。首先由党委书记刘端棻代表第一届党委会向大会做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及今后任务的报告,明确提出党委在今后的工作方针是‚面向教学,加强支部‛。大会最后选举了下届党委会委员。

王耀东被授予国家级田径裁判员,多次担任陕西、西北地区体育代表团团长、副团长、总教练,率队参加全国比赛。

1956年

3月3日 中共西北大学委员会决定,在我校试行‚班三角‛制度。‚班三角‛的成员包括三个方面:班长代表行政,团支部书记代表团组织,班代表代表学生会。

1957年

3月21日 中共陕西省委批准我校出版《西北大学学报》(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两个部分)委刊。

11月21—25日 学校招收四年制研究生开始报名,指导教师分别为:岳劼恒、张伯声、陈登原、马长寿。

1958年

8月8日 作家杜鹏程被聘为我校中文系兼职教授。12月 张国栋担任西安市业优质产品体校教练,率队参加全国少年体操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积极分子、先进工作者‛称号。

1959年

10月10日 世界和平理事会参加我国国庆典礼代表团团长、列宁国际和平奖金获得者、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执行主席、英国物理学家约翰•德斯豪德•贝尔纳教授和他的儿子,在西安市副市长张锋伯和我校岳劼恒副校长、张伯声副校长陪同下,参观了我校展览馆。贝尔纳主席的留言是这样写的:‚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大学生的学习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情形,我要把这一经验带到世界上其他各地作为师生学习的榜样,这是本世纪在教育事业上所提供的最重要的发展。‛

1960年

我校田径代表队参加陕西省春季田径运动会,获女子团体第七名、男子团体第九名。

1961年

1月24日 根据西北大学(1961)人字第021号文记载,全校1960年底在校学生2984人,其中1960年入学新生761人。1963年

我校体育教师郝根全参加全国田径通讯赛,获十项全能亚军。

1964年

数学系讲师王戌堂在波兰《数学基础》杂志上发表了《w 可加拓扑空间》的论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w —度量化定理‛。

1965年

12月16日 陕西省科协成立‚陕西省植物学会‛,挂靠西北大学。

1969年

6月27日 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决定1969年、1970年、1971年大专院校毕业生,从7月份开始分配。我校1969年毕业生、1970年毕业生,按中央通知精神,在当年进行了分配。

1971年

12月 郝根全参加西安市第五届运动会,分别获得男子110米高栏冠军、五项全能亚军、撑杆跳高第三名。

1972年

3月27日 陕西工业大学化工系并入我校,学校举行欢迎大会。

7月12日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及其弟杨振汉、其妹杨振玉来我校参观访问,了解教育革命情况。校革命委员副主任吴大羽、教务部长张逊斌及江仁寿、郭绳武教授、陈运生、张庆嵩副教授、张棣讲师、王铁民以及工农兵学员10多人参加座谈。

12月 体育教师白良才代表我校教工参加陕西省高校教工乒乓球比赛,获男子单打冠军。

1973年

6月13日 陕西省教育局革教发(1973)34号文通知:我省高等院校设臵的理工科专业共120个,其中理科类13个,工科类101个。在工科类专业中,面向全国的73个,面向西北地区的31个,面向本省的3个。这次调整中西北大学增设无机化学、化工机械两个专业。

1975年

11月15日 美国纽约大学库兰特研究所前任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偏微方程理论专家路易斯•尼伦堡教授来我校参观访问。

1976年

6月24日 以美国亚利桑娜大学校长约翰•谢弗为团长、地球物理学院院长休•奥迪肖为副团长的美国亚利桑娜大学访华团一行20人来我校参观访问。

1977年

4月14日 中共西大委员会同意推荐张伯声为省文办系统参加党的十一大代表候选人。

1978年

1月10日 西北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西北农学院、陕西中医学院共招收硕士研究生280名,其中西北大学招收44名。

3月1日 西北大学进入全国88所重点大学行列。全校师生员工得知这一喜讯后,校园里一片欢腾。

3月18-31日 刘健、张伯声和侯伯宇赴京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在这次大会上,西北大学有10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3月20日 西北大学进行机构调整,党政分开。

7月25日 西北大学核定专业设臵,共有中国文学系、历史学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化工系、生物系、地理系、地质系和政治理论系10个系,下设20个专业。

10月30日 校西北历史研究室成立,郭绳武为研究室主任。

12月30日 地质系在洛南县石门盆地发现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阶齿兽和中兽等,首次发现了我国秦岭中有古新统底层的存在。

1979年

1月 西北大学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就如何贯彻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西北大学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作了安排。

1月10日 国务院副总理王任重来校视察。

2月24日 陕西省高校1978年科技成果颁奖大会在西北大学大礼堂举行。西大共有18项获奖,其中一等奖3项。

3月 王耀东教授当选为全国体总副主席、常务委员、委员。4月5日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装备处处长林考斯基等一行6人来校考察。

5月18日 经教育部批准,《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公开发行。

6月15日 西北大学决定恢复外语系,外语系暂设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学制4年。

9月 生物系进行的家兔胚胎移植试验获得成功。

12月 数学系王戍堂的《广义数及应用(Ⅰ)》在《中国数学》数学专辑(Ⅰ)上发表,首次提出广义数系统,并开始建立广义数域分析学。1985年,该文英文稿首次在日本《筑波数学》杂志上发表,引起国际上的重视。1991年,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斯纪念文辑》又收录了该文。

1980年

4月 生物系恢复理科性质的药用植物学专业,学制4年。4月 杜文虎副教授被日本分析化学学会吸收为正式会员,是我国第一个加入日本分析化学学会的学者;粒子物理研究室研究生杨以鸿参加CUSPEA考试,被美国犹他大学录取。

9月17日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代表团来校访问,并与西大签订协议,内容包括图书资料的交换、教师、学者和研究生的交流以及开展共同合作性的研究。

12月9日-11日 中共西大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七届党委会成员,郭琦、张岂之为西大出席中共陕西省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

1981年

3月 日本同志社大学代表团来访。校长郭琦与同志社大学总长上野直藏就两校教师、研究人员、学生和图书资料的交流问题进行会谈。期间,同志社大学学生代表团28人来访。

6月4日 设臵旅游经济学专业,学制4年。

7月19日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来校访问,与物理系教师、学生进行座谈。

9月 计算机科学专业从数学系分出,单独成立计算机科学系;原政治理论系分设为经济学系和哲学系。

9月3日,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市立学院代表团来校访问,并与西大签署了有关两校建立友好关系的备忘录。

11月3日,国务院批准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科专业名单和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西大理论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侯伯宇为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还有10个专业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2年

2月 地质系78级石油及天然气专业的薛良清同学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

3月 校德育教研室成立。

4月29日 陕西省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会对全省1980年至198年的学术研究论文(著)进行评选,西大7项成果获得一等奖,30项成果获二等奖,6项成果获三等奖,11项成果获优秀成果奖。

6月16日 物理系1960年毕业生、全国劳动模范、航天工业部骊山微电子公司工程师、全国知识分子的楷模罗健夫不幸逝世。11月2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号召全国人民向罗健夫学习,11月30日,国务院总理号召全国科技界、教育界各行各业党团员,全体爱国青年和全体劳动者都要以罗健夫为榜样。

6月 国际著名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来校参观访问。

7月18日 侯伯宇教授合作研究的《强子结构的层子模型理论》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规范场经典理论研究》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2月 陕西省科学协会学会部评选全省理工科各学会1981年的优秀论文,西大获一等奖2项,获二等奖17项,三等奖13项。

1983年

5月 侯伯宇教授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乔玲丽博士等合作,推导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恒流的结果,以及这些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守恒流的根源,合写出《手征模型中H—变换、无穷多非定域守恒流的Nother分析与KacMoody代数结构及其推广》学术论文,这种理论被称为‚H—变换‛或‚侯氏理论‛。

6月11日 美国《华侨日报》以显著位臵报道西大代表团访美消息,并对西大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并作出了较高的评价。

9月7日 我校23项化工、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的成果应邀参加了西安市举办的科技成果交流会,磷钾复合肥料和二氧化碳生产新工艺两项科技成果在会上签订了转让协议。

1984年

1月13日 历史系专门史(中国思想史)学科被批准为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专业,张岂之教授为博士生指导教师。政治经济学专业等12个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

2月15日 彭树智参加由教育部组织的‚高等西北大学文科教育考察团‛,赴美考察。

6月 化学系耿信笃等承担的《环炉法中的疏水栅栏环及自动持续冲洗技术》研究项目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8月27日 西北大学与石油工业部签订委托办学协议书。

9月8日 中国石化总公司与西北大学正式签署《关于联合办西北大学石油化学化工学院协议书》。

9月10日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再次访问西北大学。

10月 西北大学20项成果获得省高校1983科研成果奖,其中7项成果获一等奖。

12月5日 校马列主义教研室正式恢复。

12月 历史系张岂之、龚杰、刘宝才、任大援与侯外庐、邱汉生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课题《宋明理学史》获国家社会科学一等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一等奖。

王耀东教授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特邀代表赴美国洛杉矶观摩第23届奥运会。

1985年

1月 1984西大被批准的科学基金共有21项,获准款额85.24万元。

2月15日 西北大学与咸阳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科学技术协作协议书。

5月1日 侯伯宇获全国总工会首次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5月15日 何炼成《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特殊意义》一文获得了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1984论文奖。7月4日 西北大学石油化学化工学院成立。

7月5日 我国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开始试行博士后制度。西北大学物理学博士后站和理论物理专业被列入首批建站单位和博士后建站点(全国有73个单位,102个站点)。

9月 经济管理学院成立。学院设有政治经济学、经济管理、旅游经济管理、基本建设财务与信用4个本科专业和计划干部专修科等5个专科专业,以及2个研究生班。

12月20日 陕西省社科联对1981年至1984年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评选,西北大学34项成果获奖。其中,何炼成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特殊含义》获荣誉奖,张岂之参与主编的《宋明理学史》获一等奖。

1985年出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西北大学等14所中国大学作为世界著名大学收录。1986年

1月8日 西北大学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南地区签订了《关于科学技术合作的协议》、《关于委托代培人员协议书》,以及10余项科技开发意向书。

5月1日 王戍堂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

6月5日 中宣部副部长滕藤来校,就政治思想问题和文科的教改问题进行座谈。

7月1日 梁文亮副教授水彩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展,这是中国美术馆自建馆以来首次为国内水彩画家举办个人画展。

7月23日 西北大学被确定为邵逸夫先生第一批赠款项目的院校。8月20日,邵逸夫先生决定为西大赠款1000万元港币。

7月 新华社新闻图片社展出《中国的骄傲——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现代科技成果》,共展出了20项成果,西北大学侯伯宇教授的‚侯氏理论‛和王戍堂教授的‚王氏定理‛列于其中。

9月 彭树智教授获国家教委和中国教育工会授予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称号。

1987年

3月5日 法律系成立。

5月7日 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等领导来校视察。邹时炎充分肯定了西大联合办学取得的成绩。他说:‚西大坚持改革,突出在联合办学上。西大冲破旧的体制的束缚,联合办学在全国走到了前列,影响很大。‛

12月 西北大学增设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经济地理专业、法律专业,学制均为4年,另设图书馆学专业,暂为专科。

12月 王永焱、薛祥煦、滕志宏、雷祥义、岳乐平承担的《中国黄土的底层划分、物质来源及古气候变化的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1988年

3月22日 王戍堂和赵重远分别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赴京参加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

6月10日 中国思想史被列入国家级重点学科。8月12日,中国思想史被评为全国高校重点学科点。

12月,化学系刘源发等人完成的《合成防除野燕麦药剂‘野燕枯’的新方法——硫磺脱氢法》获国家发明奖四等奖。

当年,西北大学被国家教委列为全国6所综合改革试点院校之一。

1989年

1月10日 西北大学增设档案学本科专业,学制4年。3月7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来校视察。

3月31日 薛祥煦教授被全国妇联评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4月13日 我校获陕西省改革先进单位称号。

4月26日 我校为舍己救人的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八七级学生郭峰举行追悼大会。

7月 化学系耿信笃、时亚丽合作的《液—固分离体系中溶质的计量臵换吸附机理研究》项目获得了198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1月 青年教师张耀中、赵桂仿、孙勇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12月,张耀中的《反常、上同调和无穷维群代数》获1989年霍英东基金会研究奖。

1990年

2月13日 全国首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公布,张岂之、张棣、肖兴民的《联合办学》,侯伯宇的《立足西北,造就直达国际前沿的理论物理研究生》分别获一等奖;张振杰、马致考、王玉文的《改革光学课的有效途径——形象化教学》获二等奖。

3月 侯伯宇、王佩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科研项目《量子场论大范围性质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4月11日 西北大学举行文博学院成立大会。

10月 西北大学党委常委会议讨论决定,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由党委统一领导,党委成立学生工作部,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11月2日 政治经济学、自然科学史(数学史)、植物学、构造地质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何炼成、李继闵、胡正海、张国伟、耿信笃、王佩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无线电子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1月 何炼成编撰的《生产劳动理论与实践》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西大还获得了二、三等奖各2项。

1991年

1月 1990年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奖评选揭晓,西大获奖9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

5月24日 国家教委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高校学生向郭峰等4位张华式大学生学习。

10月20日 西大健美操代表队在首届全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表演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

11月26日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儒学思想史》获‚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

12月 申仲英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992年

6月5日 成人教育学院和电子科学系获准成立。7月,西北大学增设会计学科本科专业。

9月28日 西安发现张学良先生于1936年为当时迁至西安的东北大学校舍(今西北大学校址)奠基纪念碑的题词原件和碑文拓片。西北大学和陕西省文物管理局依照原碑大小在校礼堂前重修了此碑。12月8日 陕西省省长白清才、副省长姜信真等专程来校视察。当西北大学领导首次向省政府领导汇报申报‚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时,白清才当即表示同意和支持把西北大学建成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

12月9日 专门史(中国思想史)、粒子物理、世界地区史、国别史(南亚中东史)、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煤田油气地层与勘探(含油气盆地地质学)、植物学、政治经济学、自然科学史(数学史)、分析化学、中国古代文学、计算机软件、有机化学、基础数学成为陕西省省属高等学校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

12月19日 陕西省政府将西北大学列为陕西省改革试点单位。

1993年

1月5日 在陕西省普通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姜信真副省长代表省政府宣布:‚省政府将集中力量办好西北大学,使西北大学在校舍、设备、师资队伍、学校建设和教育质量等方面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争取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

1月12日 西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暨华杰国际文化教育基金会成立。

2月16日 陕西省教委批准,西北大学从1993年起,在经济、历史、生物、地质、数学、物理、化学7个基础学科专业实行‚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贯通培养改革试点。

7月14日 白清才省长来西北大学视察,表示完全支持西北大学进入‚211工程‛,并提出省上决定投资3亿元,重点建设西北大学。

8月4日 地质学专业获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专业点。

8月30日,高鸿教授的研究项目《生命科学中的电化学分析和分子光谱分析研究》获准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西北大学电分析化学研究首次跻身‚国家队‛。

9月24日,延艺云担任编剧的《半边楼》获第十三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剧作一等奖。

1994年

1月 侯伯宇、岳瑞宏、杨仲侠的《可积和不可积动力学体系及非线性现象的量子反应》获1993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西北大学还获得了5项三等奖。

4月8日 陕西省计委向教委下发了《关于西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批复指出,通过实施‚211工程‛,把西北大学建设成有特色的国内一流综合大学。西北大学‚211工程‛建设总投资3亿元,资金来源为省政府加上向大企业集资2亿元,省教委和西北大学自筹1亿元。

9月20日 我校开始实行辅修制。

11月25日 我校物理学和化学专业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专业点。

12月9日 陕西省政府向国家教委提出申请,对西北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部门预审。

1995年

1月5日 陕西省委书记安启元、代省长程安东等到校视察。安书记表示,省委、省政府将全力支持西北大学的‚211工程‛。安书记指出,省上已经决定为西北大学投资3亿元,白清才省长调走了,政府还在,要想办法落实。

1月16日 文、史、哲专业成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科点‛。

1月 1994年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奖揭晓,西北大学共有6项成果获奖。

2月14日 历史学、地质学和化学3个学科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7月23日 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来西北大学视察。

9月 研究所石康杰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受到国家教委、人事部的联合表彰。

10月 汉宁研究员获199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每年获得经费资助20万元,连续三年共60万元。11月 7个项目获得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

12月15日 邱汉生、张岂之的《宋明理学史》获得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西北大学还有3项成果获二等奖。

1996年

1月25日 学校在桃园校区建设工地上举行了新区建设奠基仪式。

4月29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批专业获博士学位授权。科学技术哲学、国际经济法等10个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

6月20日 国家教委同意西大‚211工程‛进行部门预审。10月4-6日 我校举行‚211工程‛部门预审。以吉林大学校长刘中树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成员对西北大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6日,范肖梅副省长代表省政府郑重宣布西北大学‚211工程‛通过部门预审。

12月16日 西北大学环境科学系成立。

1997年

1月9日 李浩等50人成为西北大学首批跨世纪人才。

1月31日 张国伟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成矿背景》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副主任马福臣主持的专家组结题验收。该项目自1992年立项起,研究工作历时四年半,共有15个科研单位150余位研究人员参与。专家组认为,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相结合研究造山带岩石圈三维结构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月11日 《秦巴山区弱智人成因及综合防治研究》课题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

4月7日 西北大学设立管理科学、环境规划与管理、应用数学三个专业,学制四年,撤销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统计与概率和信息学三个专业。

6月5日 《西北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论证。

8月2日 在全国第五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社科系梁明星获男子甲组链球金牌。

10月24日 刘洪福等人的《梁山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和张岂之等人的《中国思想史(教材)》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1月9日 地质系构造地质学科获准设臵国家第一批特聘教授岗位。

1998年

3月5日 西北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的图书馆光盘检索及电子阅览室通过验收,正式向读者开放。

3月25日 予陕西省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校园‛称号。

4月 物理所杨文力、分析所李华、地质系赖绍聪获第二届‚陕西青年科技奖‛。

6月5日 高鸿院士获得‚资深院士‛称号。

7月2日 陕西省公安厅与西北大学联合办学设立西北大学公安学院。

9月24日 西北大学为军队培养干部协议书正式签署。西北大学成为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之后第三家与军队签署为军队培养干部的全国首批试点院校。

9月26日 西北大学男子篮球队夺得了’98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B级冠军。

11月24-25日 ‚211工程‛建设通过中期检查。

12月28日 《光学》、《量子力学》、《无机化学》、《仪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和秦岭造山带野外综合实习》、《普通地质学》等课程被列入1998‚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

1999年

2月12日 西北大学新设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4月28日 文博学院研究生班被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

5月29日 文博学院九六级基地班学生杨玲获‚史学新秀奖‛二等奖。

6月1日 西北大学设立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公共事业管理及文物保护技术本科专业。

6月14日 国家计委正式批复,同意西北大学作为‚211工程‛项目院校,在‚九五‛期间进行建设。

9月20日 桃园校区新校址落成。

10月14日 中国高等 教育文科第一部多媒体教材《中国通史》正式出版发行。

11月17日 张国伟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11月 地质系博士生导师薛祥煦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周卫建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1月 地质学系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学科获准设臵‚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2000年

1月21日 中科院院士张国伟主持完成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演化》项目获得1999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月 舒德干教授关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发现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化石研究被列入由524名两院院士投票评选的‚199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2月23日 西北大学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园‛称号。

2月25日 地质学基地、化学基地和物理学基地通过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期检查,其中地质学基地点被评为优秀。

4月29日 张国伟院士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9月10日 西北大学大陆大陆动力学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9月21日 舒德干教授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

11月9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设立。

2001年

1月15日 《西安晚报》公布西安20世纪十大历史事件评选结果,经广大市民评选、专家审定,陕西大学堂(西北大学前身)的成立被列入十大历史事件。5月20日 学生演出的综艺节目《传统与现代》参加‚五月的鲜花‛汇演,受到好评。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评价节目‚富有创意,有理性思考‛。

6月13日 西北大学作为西部地区受援高校之一,接受南京大学对口支援。

7月2-3日 西北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通过总体验收。

9月10日 舒德干教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0月17日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陕西巡抚允升给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关于开办陕西大学堂的奏折被发现,光绪帝还在奏折上批有:‚著即督饬认真办理务收兴学实效单并发‛。这是西北大学建校百年的有力证据。

11月22日 舒德干教授等人发现一个奇特的绝灭类群‚古虫动物门‛。

12月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科技部部长许冠华、国务院副秘书长高强等来校视察生物芯片研究开发中心。

2001年 西北大学被国家计委列为西部大开发国家重点支持院校,当年获得了2000万元资助。

2002年

1月22日 地质系资源勘察工程专业和文博学院考古专业成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历史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5个基地专业也同时入选名牌专业。

1月23日 舒德干教授发现‚古虫动物门‛入选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进展‛,位列第七,此成果同时入选2001年‚陕西十大科教新闻‛。

5月29日 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与西北大学正式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协议规定,省农行将在3年内向西北大学提供3亿元贷款额度,优先支持西北大学的基本建设、科研和教学设备购臵。

10月15日 西北大学举行盛大庆典隆重庆祝建校10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西大百年校庆题词:‚培育创新人才,攀登科学高峰,为科教兴国作出更大贡献。‛国家领导人李鹏、李瑞环、李岚清等也为西大百年校庆题词或发来贺信。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任建新,陕西省代省长贾治邦、教育部代表朱新均等来宾、海内外校友及师生员工3万余人参加了庆典大会。10月2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西大,对西北大学建校百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肯定。

10月30-31日 西北大学‚211工程‛‚十五‛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由陕西省人民政府组织的专家立项论证。

我校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新征土地1562亩,至此,我校校园面积增至2396亩。

2003年

1月18日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植物学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新增科学技术史、生物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理论经济学、化学、中药学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经济思想史等16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经济史等27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生物技术‛等4个专业被评为‚陕西省普通高等西北大学名牌专业‛,西大获准自主设臵本科专业。

舒德干教授等人年内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和《科学》上发表了3篇重要学术论文,发现了海口鱼的脊椎构造和头部构造,并提出了脊椎动物起源分‚五步走‛的新假说。

西北大学申报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获准立项,首席科学家为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刘池阳教授,立项课题国家拨款预算金额为2400万元,是西大独立申报取得的第一个国家‚973‛计划项目。

赵重远教授的博士生任战利和舒德干教授的博士生张兴亮的博士学位论文同时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化学系史启祯教授在中国首届高校教学名师评选中荣获全国高校百名教学名师奖,史启祯教授、李浩教授、王戍堂教授获得陕西省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10月8日至10日,西北大学隆重召开了第三次科研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西大近年来科学研究工作的成绩,出台了《关于加强科学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西北大学科学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12月5日,西北大学召开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动员大会,拉开了西北大学迎评工作的序幕。

2004年

2月 舒德干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获得2003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月 西北大学与巴黎法语联盟合作成立了西安语言文化培训中心,这是法盟在我国西北地区设立的唯一一个法语培训中心。

4月 南校区一期建设工程全面启动。12月1日,南校区东西两座公共教学楼组团和10号教学楼主体封顶。

彭树智教授主持的‚当代中东局势发展及我国战略对策研究‛、张岂之教授主持的‚史学教材研究与编写‛项目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立项,是近年来授予西部地区的仅有的两个项目。

6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西北大学‚211工程‛‚十五‛建设项目获准立项。

数学与应用数学等2个专业被批准为‚陕西省名牌专业‛,11门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程,2门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刘池阳教授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辛周平教授荣获全球华人数学界最高荣誉——‚晨兴数学奖‛金奖。

11月中旬,教育部专家组对西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估,西北大学的教学工作和办学成绩得到了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2005年

8月中旬至12月初 西北大学在全校党员师生中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9月 西北大学机关各部门、8个院系的近万名师生正式入住南校区。包括了9栋教学楼、10栋学生楼和1栋食堂共20余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在内的西北大学南校区一期建设任务初步完成。

知识产权学院宣告成立,填补了我国西部地区的一项空白。

新增发展经济学、循环经济、产业经济与投资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工程‛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被批准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中国历史》(六卷本)教材‛等6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

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由国家科技部和基金委的评估。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和‚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荣获‚陕西省高等西北大学实验教育示范中心‛称号。

‚非线形偏微分方程的对称和曲线曲面运动‛等13项成果获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5项;‚《执守、反拨、超越——七月派史论》(著作)‛等27项成果获省高校人文社会可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5项。

范代娣教授荣获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组织颁发的第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

舒德干教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辛周平教授受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

西北大学地质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西北大学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49人。

10月 西北大学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在上一年11月中旬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西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评为优秀。

2006年

4月17日至19日 对西北大学未来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第十一次党代会于隆重举行,会议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全面实现西北大学‘十一五’事业发展目标任务‛的工作方针,确定了‚十一五‛期间西北大学加快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建步伐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西北大学第十一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

唐宗薰教授入选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范代娣教授入选2006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张兴亮教授荣获第十届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李浩、张兴亮和屈长征教授分别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张国伟、何炼成、耿国华、唐宗薰、胡正海教授荣获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

《政治经济学》、《数据结构》、《岩浆岩石学》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行列;化学工程与工艺等3个专业入选‚陕西省普通高校名牌专业‛。

11月21日 以张国伟院士为首席科学家主持承担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十一五‛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南方(中上扬子)大陆构造与海相油气前景‛研究项目合同签约并正式启动实施,获得资助经费1.5亿元。

舒德干教授等又在《科学》上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提出动物起源及早期演化新谱系图。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和《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三部专著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何炼成教授获首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

2007年

5月16日 省委副书记、省长袁纯清出席了西北大学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面合作协议签字仪式,省委常委郭永平、副省长吴登昌也出席了签字仪式。

‚地质学‛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专门史‛、‚植物学‛、‚矿产普查与勘探‛被批准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科学技术史‛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培养学科。

新增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增8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西北大学在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

‚西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面实施。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计划。

地质学、化学、经济学、文物保护技术等4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史启祯教授带领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基础课‛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

白永秀教授负责的‚理论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入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地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行列。

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西北大学2人获特等奖,13人获一等奖,40人获二等奖,79人获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西北大学3个代表队获得国家二等奖,3个代表队获得陕西省一等奖。

大陆动力学实验室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正式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

合成与天然功能分子化学实验室正式进入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列。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获准2007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

地质学系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李浩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刘池阳教授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耿国华教授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赖绍聪、白永秀、赵桂仿等3位教授荣获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袁洪林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1 张兴亮教授荣获‚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映日荷花别样红——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黑美人‛艺术节》荣获教育部2007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这是此次评奖中在陕高校获得的最高奖励。

装潢专业本科生张忠华自编自拍的DV短片《火箭鹌鹑》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本届电影节特别设立的‚国际学生短片展评‛的‚最佳创意奖‛,是在本届国际电影节上唯一获奖的中国学生。

同慧影视工作室DV作品《紫陀螺》获得团中央第九届‚五个一工程‛优秀文化作品奖。

10月 本着‚热烈、祥和、务实高效、节俭有序‛的原则,西北大学通过在汉中城固办学旧址建立‚昭学励志碑‛、撰写出版《漫游中国大学〃西北大学》一书、举办系列学术报告会、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纪念建校105周年。

2008年

4月8日 由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共同主办的‚2007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揭晓,我校文博学院王建新教授主持的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考古发掘研究项目入选。

6月25日 中共陕西省委对我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决定孙勇同志任西北大学党委书记;乔学光同志任西北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常委、校长、党委副书记。

10月 省委决定,我校作为全省高校唯一的试点单位参加省上

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10月9日起,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展开,其主题是‚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09年2月结束。

‚211工程‛三期建设顺利通过国家立项,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我校‚中国中西部典型造山带山-盆耦合动力及其资源、能源和环境效应‛等10个重点学科及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项目通过国家立项,并正式启动实施。

耿国华教授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赵丛苍教授、高胜利教授荣获省级‚教学名师‛称号。赵桂仿教授、任保平教授荣获陕西省师德标兵称号。

舒德干教授负责的创新团队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计算机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和‚古生物地层学课程群教学团队‛进入国家级教学团队行列。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等3个教学团队获准列入省级教学团队。

本科教学建设:

(1)历史学、物理学、中药学等3个专业获准立项国家级特色专业,至此,我校已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2)生物科学专业点新增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至此,我校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专业增至7个;

(3)《植物学》《西方经济学》等2门课程入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至此,我校国家级精品课程达到13门;

33(4)物理学实验教学中心进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行列,至此,我校已有3个实验教学中心进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行列。

(5)过程装备与控制等4个专业获准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古生物学》等5门课程入选为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进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行列。

(6)我校被新增为西部地区地方院校唯一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招生单位。

地质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张志飞的博士学位论文《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腕足动物研究》入选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自1999年开始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至今,我校共有5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总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并列第35位,高居全国地方高校首位。

我校大礼堂被列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我校第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36年,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

2009年

3月22日 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共同建设西北大学协议,我校正式跨入了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何炼成教授入选‚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也是陕西唯一获此殊荣的经济学家,并再次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

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项),他的著作《价值学说史》荣获著作奖,该著作还获得了陕西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奖一等奖。

校党委被评为‚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学校被授予‚全省理论学习先进单位‛、‚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先进院校‛、‚陕西教育系统稳定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和‚平安校园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舒德干教授应邀赴京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观礼活动。柳益群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赖绍聪教授入选第五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任保平、梁星亮教授荣获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李浩教授入选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刘池阳、白晋涛、王尧宇教授获陕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郑晓辉、袁洪林、崔斌教授获陕西青年科技奖。严汉平教授荣获‚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我校申报的4项成果获得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汉语言文学、考古学等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至此,我校已有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至此,我校国家级精品课程达到14门。

《保险学原理》《操作系统》立项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文化遗产保护实验教学中心进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行列,至此,我校已有4个实验教学中心进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行列,在全国高校中并列第6位,在全国地方高校中排名第一。

‚晶体光学与岩石学‛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至此,我校已有4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

出台了《西北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办法(试行)》并开始实行。

两篇学位论文入选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至此,我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总数达5篇,提名论文2篇,在全国地方高校排名第一。

以白永秀教授为首席专家申报的《西部地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研究》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以任保平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团队申报的《统筹城乡视角下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研究》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我校申报的‚东天山地区古代游牧民族大型聚落遗址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获准国家文物局立项,经费达5685万元,是迄今为止我校人文社科领域获准经费数额最大的科研项目。

李浩教授主持的‚汉唐文化与陕西文学发展研究中心‛获准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立项。

屈长征教授负责的项目‚数学物理‛、张兴亮教授负责的项目‚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同时获得2009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资助金额合计340万元,这是我校第二次获此殊荣。

由刘池阳教授主持的国家‚973‛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顺利通过科技部项目验收组的验收,并获得高度评价,以他为带头人的‚能源盆地油气地质‛教育部创新团队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张兴亮教授等人的‚后生动物门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王尧宇教授等人的‚多功能配位聚合物的构筑、性能、构效关系及应用研究‛和赖绍聪教授等人的‚青藏高原北部岩浆作用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3个项目获省部级一等奖。

‚211工程‛三期建设扎实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我校成功获批42个省重点学科专项资金建设项目,1 0个学科获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地理学和工商管理2个学科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构造地质学、无机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古生物学)、金融学等4个学科获准设立‚三秦学者‛岗位,是陕西高校中获准数量最多的单位。

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等8所国外知名院校签订或续签了校际友好交流协议。

与菲律宾布拉卡大学合作建立的孔子学院正式揭牌。

土耳其总统阿卜杜拉〃居尔、以色列驻华大使安泰毅、韩国驻西安总领事全泰东、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等国家首脑、政要或国际知名学者来校开展交流活动。

第五篇:中国烟草行业改革发展

在烟草行业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烟草专卖制度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一项创新制度,充分体现了烟草这种特殊商品的本质要求。长期以来,烟草行业把控制烟叶和卷烟总量放在首位,严格按照国家计划组织生产和销售,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扭转了烟草无序经营的局面,促进了烟草产销协调发展。同时,强化专卖管理,整顿市场秩序,提高产品质量,为增加

国家财政积累、维护消费者利益、满足市场供应做出了积极贡献。

事实充分证明,实行国家烟草专卖制度是我国国情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烟草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统一转变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关注烟草行业的发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即着手研究烟草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在全面总结烟草管理体制的历史经验以及统筹考虑烟草自身特殊性的基础上,1981年5月18日,国务院作出对烟草行业实行国家专营,成立中国烟草总公司的重大决定。

1982年1月1日,中国烟草总公司正式成立,统一领导、全面经营管理烟草行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业务。1983年1月28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烟草专卖进行全面的行政管理;同年11月1日,《烟草专卖条例》在全国实施,我国现行烟草专卖制度正式确立。在此后的几年内,先后成立了29个省级烟草专卖局和烟草公司、5个计划单列市烟草专卖局和烟草公司、260多个地市级烟草专卖局和烟草分公司、1500多个县级烟草专卖局和烟草公司。与此同时,总公司相继下设成立了中国烟叶生产购销公司、中国卷烟销售公司、中国烟草机械公司、中国烟草物资公司、中国烟草进出口公司和中国卷烟滤嘴材料公司6个直属专业公司。自此,一套自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体制全面统领行业各项工作。

国家烟草专卖体制的确立,一举根治了过去多头领导、产供销三者脱节的弊病,扭转了烟草行业盲目发展的势头,实现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的重要转变。

二、从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

“七五”末期、“八五”初期卷烟供应告别了短缺时代和卖方市场,产能的提升促使卷烟产大于销的矛盾逐步显现出来,行业发展面临着历史性的转折。在某些地区,计划外烟厂、制售假烟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这些矛盾和顽疾妨碍着国家烟草专卖制度的稳定,扰乱了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和消费者利益。

在此背景下,加强行业宏观调控,打击各种违法活动,用国家法律来保障烟草专卖制度,显得尤为迫切。

1991年6月29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烟草行业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烟草专卖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这部法律,把国家烟草专卖制度、行业集中统一管理和垂直领导体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确立和固定。从此,烟草专卖制度有了坚实的法制基础,专卖管理体制实现了由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的重要转变。

国家烟草专卖局依照《烟草专卖法》,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决定和宏观调控措施,有力地推动了行业在各个发展时期的战略转型;一批计划外烟厂被坚决关闭,非法卷烟批发市场得以彻底根治,制售假烟、走私卷烟等违法乱纪行为得到有效扼制。随着专卖法规体系的健全,全行业生产经营逐步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个环节被纳入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的观念深入人心、见诸行动。

三、烟草专卖制度的坚持与完善

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新形势下,如何在坚持烟草专卖体制前提下,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一直思考的重大课题。

2002年全国烟草专卖局长、公司总经理座谈会提出:烟草专卖制度能不能巩固完善,关键在于把自己的事做好,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要提高中国烟草的总体竞争实力,必须要在坚持专卖制度的前提下直接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消除束缚烟草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2003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坚持烟草专卖制度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理顺产权关系,改革工商体制,实行工商管理体制分开。

实践告诉我们,这项改革是烟草行业一系列改革的突破口,也是烟草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和前提。行业深化改革的序幕就此拉开。

近年来,国家局党组实行了一系列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措施:从省级烟草管理体制工商分开,理顺行业资产管理体制,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探索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转变国家局、总公司和省级公司的职能,到确立卷烟工业企业和地市级公司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适度有效竞争;从加快烟草企业战略重组,大力推进卷烟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到“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等等。这一系列改革,加快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的形成,使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得到了更好的维护和体现。

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努力,目前,烟草行业已初步建立了专卖制度下的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和有序竞争的体制机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打下了工作基础。

下载一把利剑,新中国成立以来烟草行业改革发展综述(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把利剑,新中国成立以来烟草行业改革发展综述(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年代各行各业英雄人物的先进代表的事迹的忠实记录。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欢迎阅读参......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编辑 国学大师--季羡林(季老)边疆的忠诚卫士——丁晓兵 一个特别能战斗的矿山工人——马万水 伐木能手,栽树英雄——马永顺 新中国第一代全国......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候选人事迹(按姓氏笔画排序) 151.丁晓兵 男,汉族,安徽省合肥市人,中共党员。1965年出生,1983年入伍,现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8730部队政治委......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建设的调研

    关于陕西省富平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关于陕西省富平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调 查 人:指导老师:时间:2009年8月地点:调查背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和各级各......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100位人物。091010m0 感动中国100位人物 让我们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国庆前夕评选出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09年授予) ▪ 丁晓兵▪ 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 方红霄▪ 王乐义▪ 邓平寿▪ 史光柱▪ 白芳礼▪ 向秀丽▪ 吴大观▪ 宋鱼水▪ 时传祥▪ 李梦......

    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污染问题(共五则)

    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污染问题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不同程度的迅速扩张到全球各个角落的环境污染,形成的了所有生物在其进化历史上从未有的全新环境。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生物......

    政研论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经验(精选5篇)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肩负着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都在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说到底,就是为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艰辛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