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进一步做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18〕7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有关工作的通知》(甘政办发〔2018〕71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工作的指导意见》(甘政办发〔2018〕205号)精神,深入推进全市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落地见效,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进一步增强做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工作的主动性。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创新之举和关键之策。各部门及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公司(以下简称金融服务公司)要从“百年目标、全党使命”的政治站位出发,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强化责任担当和大局意识,结合我市开展的“双促双增”精准帮扶工作,聚焦产业发展,发挥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支撑引导作用,加快培育壮大各类经营主体,不断完善利益联结和风险防范机制,助推脱贫攻坚。
(二)强化部门协同配合。要切实强化协同指导,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戈壁农业和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为重点,完善配套政策,创新信贷产品和模式,加大对产业园区、乡村旅游、农贸市场、电子商务、文化集市、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和对外贸易等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强特色产业贷款的组织、发放和统计工作,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确保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工作顺利实施。
(责任单位:市农林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文广新局、市国土局、人行嘉峪关市中心支行、嘉峪关银监分局、市金融服务公司、在嘉各金融机构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完善风险补偿分担机制,发挥政策性担保作用。
(一)完善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加大财政资金的引导支持
力度,增强担保能力。根据业务发展,持续增加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将原安排用于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的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担保金转为风险补偿金,根据合作银行放款额度,按比例存入资金,进行专户管理,视贷款规模逐步增加,并由市农林局、市财政局、合作银行和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共同监管,用于分担特色产业贷款发生的担保代偿,合作银行和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各承担50%的代偿责任,实现合作银行和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优势互补,切实为我市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提供担保增信服务。金融服务公司要通过规范运作,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在嘉各保险机构要推出更多涉农保险产品,积极推进贷款保证保险和农业综合保险,为产业发展、贷款安全提供保障。
(二)发挥政策性担保支撑作用。金融服务公司要积极加强与甘肃金控集团发起设立的省级融资担保机构的沟通,通过参股或入股等多种方式,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提高担保能力,真正发挥好政策性融资担保作用。要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小额担保业务生力军作用,扩大担保贷款需求和规模。建立完善“政银担企”四方联动机制,推广“见贷即保”合作模式,实行项目互荐、联合评审和贷款发放限时办理制度,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扩大担保贷款投放规模和效率。创新担保方式,探索“先担保、后抵押”模式,对可抵押资产不足的企业,可由担保公司先担保增信,银行发放贷款,企业以获得贷款后形成的资产进行抵押增信。
(责任单位:市农林局、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嘉峪关银监分局、市金融服务公司、在嘉各金融机构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高贷款发放效率。
(一)扩大信货支持。各银行要进一步落实中央、省上出台的一系列支持脱贫攻坚的金融政策,发挥专业和产品优势,主动作为,与市农林局积极对接全市特色产业发展工程,特别是要在已出台优惠贷款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做到充分授信。根据实际和政策要求,进一步细化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操作办法,制定相应的标准化程序,简化流程,将贷款审批权限适当下放,对特色产业贷款优先给予调查、审批,提高贷款投放效率。
(二)坚持分类施策。各银行根据企业的信用、资产和经营等状况,可采取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和担保货款等多种方式发放。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担保的贷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最高不超过20%。按照“新老划断、隔离债务、风险可控、大胆放款、支付监管、封闭运行”的原则,对经营暂时出现困难、原有贷款出现短期违约,但仍有市场前景的龙头企业,在保留原有债务关系、隔离原有债务的前提下,银行和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可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
(三)创新金融产品。根据我市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信贷模式,扩大政策和产品宣传,促进银企对接。积极探索将大型农机具、机器设备、存货、保单、仓单、应收账款、动产、保险保单、订单、股权、日光温棚、圈舍、牛羊活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和林权等纳入抵质押、担保范围,提高企业贷款的可获得率。
(责任单位:市农林局、嘉峪关银监分局、人行嘉峪关市中心支行、市金融服务公司、在嘉各金融机构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靠实主体责任,推动政银企共建共管共治。
(一)落实主体责任。市农林局要切实发挥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已出台支持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谁推荐、谁服务、谁监管”的原则,加强对产业化项目和龙头企业培育的服务和监管,认真做好符合条件申贷企业的推荐
和初审把关工作,协助银行、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做好贷前调查、贷后管理、贷款使用、资金监管、资产保全和征信工作,督促指导龙头企业规范经营,做好服务保障,构建“保企、保贷”的良性运行机制,确保龙头企业健康运行,保证贷款用得好、还得上。
(二)坚持开放合作。充分发挥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在技术、人才、市场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加大政策支持,完善配套措施,积极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着力解决引入龙头企业信贷支持问题。支持引入龙头企业按其自有资金投入项目的规模,由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给予担保,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扩大示范带动作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在提高特色产业组织化程度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上探索创新,推动在更多产业、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三)建立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金融进一步支持脱贫攻坚的意见》(甘政办发〔2018〕188号),依托现有村级金融便民服务点和农村保险服务站,在行政村设立“金融综合服务室”和金融服务指导员,协助银行做好信用信息采集、贷前调查、贷中管理和金融产品的宣传等工作,实现金融服务不出村和金融支持政策的精准落地。
(责任单位:市农林局、市政府金融办、三区、人行嘉峪关市中心支行、嘉峪关银监分局、市金融服务公司、在嘉各金融机构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行业管理部门协调指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地到位。
(一)实行分工负责。落实“条块结合”领导协调机制,强化行业管理部门在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工作上的指导协调作用。农林局要切实担负起特色产业发展和产业化项目的牵头组织推进工作。协调三区、旅游局、商务局等相关部门,结合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具备一定规模,能吸纳和带动农民创业、就业及增收的企业和农村经营主体进行筛选,按照龙头企业申报,行业部门初步筛选、汇总审核,农林局复核推荐的程序,加快建立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融资项目库。发改、工信、商务、文化、旅游部门要加大产业园区培育、特色产业加工企业转型升级以及电子商务、冷链物流、文化旅游项目等领城支持力度。农林局、国土局要围绕农村“三变”改革,推动开展农业水利设施、果蔬库、蔬菜大棚等农业设施产权的确权颁证和交易流转,破解龙头企业贷款缺乏有效抵押物的难题。
(二)加强政银企对接。加快建立和完善行业部门与银行沟通联系机制,主动与银行加强在政策应用、信贷产品创新、风险防范等方面的沟通协作,做好龙头企业特别是引入龙头企业与银行的对接,配合加强贷后管理、经营生产监管和风险防范,扩大信贷规模和金融支持,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有效落实。
(责任单位:市农林局、市发改委、市政府金融办、三区、市旅游局、市商务局、市国土局、人行嘉峪关市中心支行、嘉峪关银监分局、市金融服务公司、在嘉各金融机构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强化组织保障。
(一)落实考核激励政策。金融监管部门要落实和完善辖内银行考核机制,对特色产业贷款不良率高于银行自身各项贷款不良率年度目标2个百分点以内的,可不作为监管评价和银行内部考核评价的扣分因素,调动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将特色产业贷款政策落实情况作为金融机构年度综合评价内容,对贷款政策落实好的金融机构,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中给予支持。各银行和金融服务公司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具有可操作性、符合特色产业特点的内部尽职免责制度,完善对尽职免责的调查、评议、认定等相关制度。将特色产业贷款发放工作纳入“市长金融奖”考核。国资委要加强对金融服务公司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的考核,对特色产业贷款做得好的银行和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积极申请省财政给予奖补。(二)加强组织保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建立由农林局和金融办为牵头召集人、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协调保障,完善信息发布和对接机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工作顺利实施。各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强对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政策落实。
(责任单位:市农林局、市政府金融办、嘉峪关银监分局、人行嘉峪关市中心支行、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金融服务公司、在嘉各金融机构按职责分工负责)
第二篇:市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市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市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组织机构
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委专职副书记、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发展生物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市发展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从相关乡镇和市直部门抽调8名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工作。各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生物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导,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机构到位、工作人员到位。
明确职责,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实行市级领导挂钩制度,指导发展特色产业,明确市级领导每人挂钩一个乡镇,每人重点扶持一项特色产业。各驻村禁毒防艾工作队员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协助抓好特色产业发展。明确各乡镇党委书记为特色产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对各乡镇特色产业发展负总责,做到乡镇领导挂钩包干到村、乡村干部帮扶到户。市直相关部门将特色产业列入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每个乡镇至少有2名以上科技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工作,做到规划、育苗、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每个环节都有人服务,有人把关,有人验收,有人签字,有人负责,全力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出台政策,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
一是继续实行补助政策。除国家和省、州的扶持外,市财政按州级的补助标准1:1配套安排,具体金额根据推进计划一同下达。同时,对州委、州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几个特色产业给予一定补助,如:每种植一亩竹子补助种苗
费80元,每种植一亩咖啡补助种苗费100元,每种植一亩核桃补助种苗费50元。二是继续实行奖励政策。市人民政府将对完成种植任务的乡镇实行奖励,充分调动各级干部抓特色产业发展、深入基层解决问题、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帮助群众搞好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各项指标落到实处。三是继续实行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投资入股、技术指导、合资等方式倡导、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继续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减免。鼓励农户、集体有偿流转土地,以联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特色产业发展。
广泛宣传,营造产业发展浓厚氛围
切实加大特色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发放宣传单、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广泛开展舆论宣传,做到电视有画面、报刊有文字、广播有声音,使特色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扶持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大力宣传,充分调动各族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政府鼓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市场拉动、利益驱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严格奖惩,确保产业发展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市委、市政府建立了生物特色产业考核奖惩机制,明确乡镇和市直有关单位的目标任务,责任到人,建立基数考核奖励机制。市政府在下达任务时,与各乡镇签订责任书,各乡镇交纳保证金,根据考核任务完成情况,按奖励办法兑现奖惩。此外,把特色产业发展工作纳入重点督查工作,对不认真履行职责、工作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的相关单位和个人,依照行政问责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问责。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实施方案
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精神和《XX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关于印发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依法依规。
依据国家、省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对各类办学主体进行全面监督,将减负作为教育的重要工作,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二)坚持减负增能。
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超前超标培训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立足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动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坚持正确导向。
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考评机制,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教育质量观,发挥规范办学行为在减负工作中的导向作用,引导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四)坚持合力减负。
坚决反对“学校减负、家庭增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把减负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形成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共同努力,标本兼治。二、重点举措
(一)规范中小学生作业管理
1.加强作业布置的专业指导。市教研科研中心出台中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相关业务指导意见。各县(市、区)和学校要积极探索基于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一生一作业”模式。
2.系统规范作业管理。由年级组统筹作业总量,采取“基础作业+弹性作业”模式分层分类布置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作业难度不得超过课标要求、不得超出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
3.控制书面作业总量。全市小学实行“每周一日无作业”制度。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布置课外阅读、口语交际、探究活动、手工制作等阅读、实践体验类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高中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4.布置多样化学生作业。学生每天要有适度的体育锻炼作业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作业。各中小学校每月至少布置一次要求学生与
家长共同完成的亲子活动作业,如欣赏文艺演出、踏青、参加体育活动等,鼓励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5.培养学生的作业能力。原则上不得通过微信、QQ群布置学科作业,将记录作业的权利和能力还给学生,同时要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作业作为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培养。
6.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倡导学生身心健康优先于学业成绩的观念,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高中生不少于8小时。
7.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布置学生难以完成,形似给学生布置,实则给家长布置的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小学所有年级均不得将小报、视频制作布置为家庭作业,确需由学生制作的小报应在学校由教师辅导完成。
8.减轻家长额外负担。各学校不得指派家长参加本该由师生完成的事宜,如打扫教室卫生、班级文化布置、装饰美化演出场所等。严禁要求家长点赞、投票、转发各类信息。
(二)推进课后托管服务
9.合理确定托管时间。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中小学校开展校内托管服务时间原则上由1小时延长至1.5小时,具体托管时间可由学校征求家长意见后自行确定,但最晚不得超过18:30。
10.丰富托管服务内容。托管期间可组织学生完成书面作业、进行自主学习、开展社团活动等,不断增加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等内容,着力激发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小学生要在托管期间基本完成当日书面作业。
11.拓宽托管服务形式、项目。鼓励各县(市、区)、学校积极探索,通过组织志愿者、购买社会资源参与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内托管服务。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向学生提供午餐、午休服务。充分发挥学校食堂在解决学生集中就餐方面的作用,新建学校应根据学生就餐需求配建食堂,现有学校应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方式灵活提供午餐,切实减轻家长负担。采用供餐单位方式供餐的,学校要对供餐单位的资质和安全管理水平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并公开供餐单位的名称、地址、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资质、食品安全等级等。
12.创新保障经费来源。根据教育部等九部委减负文件中关于课后服务所需经费可采取财政补贴、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的政策,为中小学学生提供校内托管辅导服务。可根据课后服务的性质建立适度财政专项补贴、适当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相结合的成本分担机制,确保托管服务正常运行。设定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的,应当坚持成本补偿和非营利原则,保障托管工作顺利进行。
13.落实托管服务人员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教职工参与本校托管服务并取得相应报酬,中小学校校内托管服务经费要专款专
用,全部用于学校开展托管服务所需人员费用并将其统一纳入绩效目标考核,以奖励性绩效工资形式发放。
(三)促进教师回归教书育人主业
14.打造高质量课堂教学。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式、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学会应该掌握的知识。
15.加强中小学家访工作。开展“万师访万家”活动,原则上每学年对每名学生家访1次,对不愿意或不方便到家家访的,可按照传统家访与网络家访相结合的思路灵活开展。
(四)推进教育管理机制改革
16.规范进校园活动的管理。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减负办公室,严格控制面向所属中小学校的各类审批、检查验收、创建评比等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商业活动、商业广告或借机收费的活动,已纳入日常教学的相关专题活动,主体不是学生的活动(如各类“小手拉大手”活动)和上级部门已举办的类似活动一律不得开展。
17.加强进校园活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与各中小学校建立双向清单制度。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未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评优、推优及竞赛活动。原则上一所学校每学期开展进校园活动累计不超过5项,严禁向学校、教师和学生硬性摊派问卷、答题任务。
18.提升数据采集信息化水平。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各类教育信息数据库,进一步规范基本信息管理和使用,努力做到一次采集多次使用。大力支持各县(市、区)和学校积极开展相关试点工作。
19.严格管理校外培训机构。校外培训机构必须诚实守信经营,严禁虚假宣传,误导、欺骗学生和家长,严禁夸大培训效果。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间不得与当地中小学教学时间相冲突,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不得向在校中小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以上情况列入年检的重要内容,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举报电话,一经举报核实,一律严肃处理。禁止公办教师到校外培训机构任职。严禁中小学校和教师为校外培训机构介绍、推荐生源,一经发现,严厉惩处。
20.深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我市义务教育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实行同步招生。在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招生范围内,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报名人数少于招生计划,全部录取;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实行100%电脑随机录取。
三、强化落实
(一)提高思想认识。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全区范围内组织专门的解读和培训,各中小学校要通过教职工大会、教研组活动等形式进行全员培训,提升教育系统每一位管理干部和教职员工对减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人才培养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工作目标,将减负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二)健全工作机制。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分工协作机制,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实施方案,压实工作责任,采取有力举措,提升治理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各中小学校也要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三)加强宣传引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宣传部门通过多种途径,宣传中小学生减负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和科学教育理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公布举报电话和信箱,畅通社会反映情况渠道,引导广大学生家长共同监督减负工作,对造成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行为,实行零容忍,举报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四)强化督导问责。
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原则,定期对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中小学减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市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将减负工作列入教育督导重点内容,制定督导办法,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进行过程性督导。督导结果每学期通报一次,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减负工作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县(市、区)和学校及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并予以严肃问责。
第四篇:市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省试点方案的通知》(川府发【2010】18号)和《XX市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办法【2011】3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提升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XX创新发展能力,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XX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把XX建
设成为成渝经济区综合实力重镇、灾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样板、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根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方案》,结合XX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思路
围绕发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大幅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成功转化和产业化取得显著成绩,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技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技支撑条件明显改善,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现科技强市,成为我省重要的创新型城市。
(一)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以上;专利申请量高于全省同类地区平均水平,发明专利申请增长20%。
(二)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以上。
(三)到2015年,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10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形成超100亿元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1家,超10亿元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家,过亿元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家。
(四)到2015年,构建以我市企业为主体,支撑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家,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使我市成为全省县(市)级依靠技术创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样板。
三、主要任务
(一)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
围绕我市食品、化工等优势传统产业和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并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突破口,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强化企业主体,鼓励技术创新。以项目为载体,政府加强引导性资金的投 入,支持企业实施创新成果转化项目、技术创新项目、产学研结合项目。在全市分批选择10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推动试点企业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重点支持20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创新工作,增加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支持一批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协作,实施联合攻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通过骨干企业的带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强化产学研一体,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北京对口后援建和东部产业转移等契机,依托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突破重大产业技术为目标,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建立2家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各类企业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多功能的科技创新服务。加快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核心、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知识与技术为支撑、以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为平台,“产、学、研、资”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二)建设四大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和共享
按
照聚集创新要素、交易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产业的主体功能,立足现有基础,突出产业需求,加强资源整合,加快建设科技成果研发、交易、转化服务平台。
1.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围绕食品、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的技术需求,在已有的9家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基础上,强化政府引导,加强政策激励,通过技术研发项目申报、科技成果奖励、财政科技投入资助、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专项奖励等手段,鼓励企业建设产业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新培育5家国、省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
2.科技创业服务平台。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园区,通过实行政府引导、政府和社会化建设并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原则,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技术、人才、闲置房产、设施,采取自办、联办等方式高起点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高新技术项目,发展孵化经济,形成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孵育体系。到2015年,孵化场地总面积达到 万平方米以上,有完善的技术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平台,有一支职业化的孵化服务队伍,孵化企业达到 家,创造就业机会达 个,引进高层次人才 名以上,聚集一批高水平的创业企业家,转化一批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孵化一批具有高成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3.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整合各方面资源,以新机制、新模式,建立企业主导、研究机构加入、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加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咨询、技术经纪、技术转移、技术评估、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加快知识服务业、科技咨询业、科技信息业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兴办科技中介机构,开展科技服务;大力扶持科技投融资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4.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市内各类研究实验资源,营造开放的、共享的研究实验环境。集成科技文献资源,完善共享渠道。加强专利、工艺、标准、科技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源库和网络的建设,开辟利用国家和国际科技文献资源的各种渠道。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挥XX市经济开发区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整合全市创新资源,以点带面、拓展产业、梯次推进,为建设创新型XX提供支撑。重点实施“集聚发展、集约发展”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按照“关联发展、成链发展、绿色发展“的原则,依托产业链引进和企业优化布局,强化政策和要素资源支持,围绕节能环保、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组织实施若干重大科技专项,产学研联合攻克一批关键技术,推动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力量。到2015年,形成千亿产业集群,培育三个产值超百亿的企业,培植5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形成主导产业鲜明、产业集群凸显、产业结构合理的格局。
1、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以高效节能半导体(LED)照明产品、节能环保门窗等为主的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抓好申安照明、嘉寓门窗宝航建设等企业的发展壮大。重点发展磷石膏综合利用、钼铜锌废渣稀有金属提取、废旧家电回收、食用菌渣处理、工业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及其他“三废”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和相关环保设备制造业,支持大爱感恩环保科技、同佳机械、利森集团、泰山石膏等企业快速成长。
2、生物产业。培育和扶持生物医药及医用材料产业,引导美大康药业、玉鑫药业、同人泰药业、三高生化等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新型制剂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品质,提升现代医药产业水平。组织川渝中烟、蓝剑饮品、宏发科技等企业利用生物技术开展新品种选育和精深加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处于产业链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产业升级换代。重点抓好明日宇航(飞行器零部件)、蓝星机械(合金钢组合辙叉芯轨及高铁配套部件)、威德福石化装备(石油开采装备)、慧丰采油机械(石油开采装备)等企业的培育和发展。
4、新能源产业。重点抓好科新机电重型压力容器(含核级)12800吨/年制造基地项目建设。通过产业升级,促进与东电、东汽、二重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配套的我市中小型机械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宏达集团锌空电池的研发和对外合作,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5、新材料产业。以宏达集团为依托,大力发展合金材料、稀有金属材料。以亭江新材料、金路高新、晨光塑胶、四川宝利丰等为依托,加快发展制革化学品、高端装饰、工程塑料、特殊超功能材料等新型材料。以蓝剑化工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端磷酸盐新材料产品。
6、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依托四川腾中福田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开发生产节能专用车。引进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新能源乘用车,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
(四)巩固和培育特色高效农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以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等农业新形态为导向,以新品种创制与引进为核心,强化配套技术集成与推广,构建技术链,延长产业链,巩固和培育特色高效农业,优化农业结构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1、种植业。依托四川邡牌各业有限公司、XX宏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粮油、果蔬、晒烟、中药材等种植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改良,培育双低优质油菜、优质猕猴桃等新品种,加强技术集成与配套,提升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能力。
2、养殖业。依托XX市三和养殖有限责任公司、XX市穗丰水产良种繁殖场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优质生猪(猪仔)、珍稀水产大鲵、北京油鸡等养殖业,通过地方资源保种选育和引进改良,培育优质、高产的生猪、肉鸡、水产等新品种、新品系,研发和集成养殖配套技术,发展优势特色养殖业。
(五)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强化科技创新的智力支撑
把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作为重点。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注重人才应用,达到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与人才发展互动。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投入,达到政府积极引导,企业重点投入,实现创新人才与产业互动;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提高园区孵化器的建设和利用水平,为科技人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在初创阶段提供信息、中介、培训、资金、市场等综合服务,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大力引进产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积极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地社会经济环境。
(六)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四川省和XX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有关要求,加大《XX市专利授权资助和专利产业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力度,积极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到2015年,实现专利申请量高于全省同类地区平均水平,发明专利申请增长20%。专利质量显著提高,授权专利逐年增长,专利产业化成效上新水平。
在科技计划中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把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拥有量和专利转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科技创新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行动,保护发明创造者的合法权益。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积极开展技术标准研究,争取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
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XX市示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具体负责落实协调领导小组议定事项,做好推动技术创新工程实施的具体工作,加强联络协调,组织调查研究,促进信息沟通。
市级有关部门结合部门职能,分解工作任务,发挥各自优势,制定具体方案,落实相应责任;部门间要加强协调配合,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共同研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技术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强化政府引导,完善多元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依法落实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将科学事业费、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科研基本建设费、科技专项费、科学技术普及活动费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增幅要高于同级财政预算的增幅。保证基本科技计划的投入,稳定加大对应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的有力支持。创新科技投入管理模式,强化政府的激励与协调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科技投入效率。
拓宽投融资渠道,对科技产业化项目采取无偿资助(含后补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政府采购等方式,引导全社会增加研发投入,拉动一批产业投资,切实发挥杠杆作用。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培育和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
建立XX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补助资金,用于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向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及鼓励引导创业投资机构、银行和担保机构等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开展投融资服务。选择部分银行开展科技金融合作模式创新试点,设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统筹考虑项目、人才和平台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科技计划中给予持续支持,并试行委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组织实施
(三)完善创新政策,激励自主创新
加大落实现有支持技术创新政策的力度,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落实好企业技术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强创新政策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投入、金融支持、政府采购、人才队伍、成果转化等政策措施。加大技术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成效的宣传力度,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推进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科技发展步伐
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多方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校市(院、所)科技合作,鼓励支持产学研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出口,推动我市优势企业到科技水平高的人才聚集地区设立研发基地,搭建我市企业利用外地科技资源、开拓市场的平台。支持开展共性技术合作联动,建立互利互惠、注重实效、资源共享、合作发展的机制和平台,实行科技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形成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多赢格局。
(五)建立考评机制,确保目标实现
实施考核评价制度,将四川省技术创新工程XX市示范试点的工作目标任务、组织实施情况,纳入市级相关部门目标绩效考核,纳入镇(街道办)、经济开发区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目标考核。建立和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发挥导向作用。完善科技奖励和职称评定制度,对从事教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不同工作进行分类评价,促进我市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工作的意见
山 西 省 人 民 政 府
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工作的意见
晋政发〔2008〕3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为了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当前经济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的支持力度,切实改善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现就我省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积极推动各级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一)突出重点扶持方向。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社会就业再就业为目标,对所在行业属于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现代物流服务业(“万村千乡”工程等)、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加工出口和煤化工、机械加工、新材料、轻纺等我省“四新”产业范围的中小企业加大贷款担保扶持力度,优先支持生产(流通)所需原材料、销售价格当前受国际国内市场波动影响的中小企业项目。
(二)简化担保申请手续。凡在保中小企业的续贷担保项目特别是被担保机构认定为正常的中小企业在保项目,只要其各种必备资质(如营业执照、机构代码、税务证件、环保证件、贷款卡等基础资料)尚在有效期内,担保机构可在业务操作中不再收集(由担保机构自我复印和完善资料)。凡新申请担保的项目,能够与合作银行共享的资料,可由担保机构与合作银行协调复制,中小企业可不再另行提供。
(三)提高业务运作效率。
1.完善担保机构的门户网站。设置或更新担保电子申请表样,鼓励中小企业特别是当地未设立担保机构的中小企业利用电子邮件申请担保。
2.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风险基本可控的前提下,省级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人员对800万元以内的中小企业信用申请项目一般不再随同项目管理人员考察和进行事中监管,但应加强后台的巡查监督工作。市、县级担保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自定考察人员。
3.加快业务流转速度。一是提高考察质量,凡能一次性现场完结的考察任务应不再反复。二是加快评审速度,凡能组织上会评审的项目,要尽快完成会议
评审程序。三是提前有关准备工作,凡续贷项目,应提前一个月进行项目考察和评审,确保新老贷款的及时衔接。凡在保项目的基本情况无明显负面变化的,应提前拟定反担保方案,有条件提前办理抵质押物评估、登记的,可以提前完成反担保设置措施。凡是能在2008年底前独立完成的非融资担保项目评审的,应加快速度完成。
(四)积极推动开展联动担保业务。为了提高各级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聚集能量、提升信用、分散风险、规范发展,省、市、县三级政策性担保机构,要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源投向、受理条件、业务流程、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等运作模式上尽快做到相对统一,并逐步实现“互相推荐、联合考察、共同评审、合作担保、分担风险、委托监管、协助追偿”的共保、分保、再担保或反担保业务合作,分散担保风险。
(五)降低担保费率。各政策性担保机构要切实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在现行担保费率的基础上下浮20%,以减轻中小企业融资负担。
二、加大财政对信用担保机构的投入力度
(一)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晋政办发〔2008〕41号),积极发展政府独资或控股的政策性担保机构,鼓励发展以法人资本、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的商业性和互助性担保机构,积极支持为担保机构服务的再担保机构建设,逐步形成以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龙头、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骨干、县(市、区)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基础、其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补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省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引导各地对担保机构保费补贴、绩效奖励等机制建立和支持全省担保体系的调查研究、技术培训、资信评级、软件开发推广、信息网络互联、行业数据库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二)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资本金扩充和风险准备金拨补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财力情况,力争每年按不低于担保机构上对中小企业实际担保额的1%—5%扩充担保资本金,并按担保机构实收资本金的5%—8%增拨风险准
备金。省级将在2009年对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增加2亿元资本金,各市县也应尽可能增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资本金,以进一步提高其担保能力。
(三)对信用担保机构实行补贴和奖励。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鼓励各级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围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开展贷款担保业务合作,对担保机构实行联动担保、再担保并切实降低担保费率的予以补助;对于开展中小企业担保工作业绩突出的担保机构予以奖励。
(四)各级财政部门对预算中已安排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各类资金要充分进行整合,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省财政在安排2009年预算时,在整合现有资金的基础上,将适当增加支持中小企业的专项资金。各地财政视财力增长状况也要适当增加此项资金,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加强组织领导与协作配合,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工作健康发展
(一)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以省人民政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工作部门联席会议为组织推动机构,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工作的政策研究与措施落实,不断发现和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融资难、担保难问题。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由省财政厅负责。
(二)对信用担保机构开放金融信贷查询系统。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要切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90号)有关精神,尽快研究制定对我省信用担保机构开放金融信贷查询系统的支持办法,以形成对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三)简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贷款程序并实行优惠利率。山西银监局要积极贯彻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协调督促省内特别是省属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简化信用担保机构担保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审批程序,并实行优惠贷款利率。
(四)规范开展担保抵押物法定登记工作。各级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融资及其他担保抵押物开展登记,尽可能采取估价协商的办法予以登记,免除抵押物登记费用,提高抵押物登记效率;各级车辆管理部门应按规定对担保机构开展车辆抵押登记工作。
(五)强化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信用环境优化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安全稳健和机构长远健康发展的良好前提之一。各地各有关部门特别是负责中小企
业工作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诚信守信教育,不断加大其失信惩罚力度,优化“信用山西”的良好发展环境。
山
西 省 人 民 政 府
二○○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