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关柔性化配送中心特点研究论文
配送中心是物流系统的核心节点,不仅负责货物储存、运输等一般物流作业功能,还是实现指挥调度、信息处理、作业优化等的核心平台。随着产品及客户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差异化,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传统配送中心的作业模式由于适应性差,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变革。提高配送中心柔性、增强系统适应性和兼容性、提高效率和效益、加大协作和集成力度、满足客户动态柔性需求已成为配送中心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柔性化配送中心的界定
1.柔性化配送中心内涵。柔性化是通过系统组成结构、人员组织、运作方式和装备组成等方面的动态变化,对需求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满足不同种类物流作业要求,同时消除冗余损耗,力求获得最大效益的新型模式。
柔性化配送中心是以可实现资源优化、动态配制的系统管理平台为核心,以具有可实现动态组合、完成不同物流作业功能的物流系统及设备为基础的物流节点。柔性化配送中心的硬件系统包括若干台可以动态调整组合的物流装备、控制监测装备、信息管理设备及相应的辅助设施;软件系统包括作业优化调度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与之相对应的现代柔性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并在此基础上合理配制管理和操作人员,实现系统资源的优化整合,满足新经济条件下市场细分、个性化需求增多的发展趋势。
柔性化配送中心是现代工程、管理技术和物流作业向多样化、差异化转变的结合体。现代系统工程技术、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机械工程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的有机整合形成柔性化配送中心的技术基础,为柔性化物流作业提供保障。柔性化配送中心的市场定位是满足终端用户配送时间、作业方式、配送数量等方面的柔性化需求。柔性化配送中心是利用先进的现代工程、管理技术,满足终端用户动态变化需求,实现全过程资源优化配置的综合物流作业系统。
2.柔性化配送中心特征。柔性化配送中心包括多个柔性作业单元,各柔性作业单元内部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外界的连接方式能进行动态转化,从而可以根据配送中心任务或生产环境的变化进行迅速调整。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装备柔性。装备是实现物流作业的基础,装备的柔性可体现为装备自身功能的多样性,是物流系统柔性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同时装备柔性还可体现为与外部环境具有良好的接口,可实现多个、多种装备的多重动态组合,形成更高一级的物流作业单元,实现多样化的物流作业功能。
(2)作业对象柔性。终端用户的要求柔性多体现为作业对象的多样性,作业对象的物理、化学特征各不相同,在不同时间、不同操作区域内作业对象的作业形式和作业要求也不相同,作业对象的柔性是配送中心柔性的驱动力,要求柔性化配送中心能对自身资源进行动态调整,经济而迅速地适应外界变化,对作业对象有很强的兼容能力。
(3)作业能力柔性。终端客户的要求受时间、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波动性,而配送中心对客户需求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完全通过自身的调节功能将客户需求的波动平均化,当终端客户物流需求改变时,柔性化配送中心要经济地改变作业能力,通过对物流设备、设施组合形式和作业模式的调整,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作业能力,而不是以固定的模式、较高的损耗按照最高设计能力运行以完成动态变化的作业量。
(4)系统扩展柔性。系统扩展不单纯指作业量的简单提升,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会对配送中心提出更多的功能性要求,要求系统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即在有限的空间内,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差异化、多样化的服务。当物流作业要求变化时,可对资源进行优化配制,增加功能模块,扩展系统功能结构,构成一个功能更加全面的大作业系统,特别是对作业时间、仓储条件有特殊要求的作业任务,系统扩展柔性将为配送中心拓展服务领域。
(5)系统运行模式柔性。系统运行模式柔性指柔性化配送中心能在实现资源动态配置的基础上对作业方式、作业工具及作业人员等进行调整,使作业模式适应终端客户差异化需求。作业模式的柔性化与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并不矛盾,而是建立在规范化和标准化基础之上的,它强调资源动态优化配置所产生的作业模式转变,充分共享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全程动态优化配置。
3.柔性化配送中心的关键技术。柔性化配送中心以现代管理技术和工程技术的有机组合为基础,引入自动化技术不是单纯为了提升物流装备性能,而是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而复杂的系统性能,强调资源动态、合理、快速的优化配制,要求建立准确、敏捷的信息处理系统,高效可变的硬件支撑系统,要引入工程、管理方面的现代技术以达到系统功能的要求。因此柔性化配送中心是以现代工程装备技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管理技术为支撑、以系统优化技术为纽带的各种技术的集合体。
柔性化配送中心应采用系统控制、监测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以实现对各个子系统的状态控制和调度。在作业过程中应利用多种监测技术,实现全过程动态实时特征量监测,利用模糊控制技术,引入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建立以优化的推理规则为约束的控制体系,在受到外界或内部激励时能自动调节运行参数,具有内在的“决策”功能,以达到系统最佳工作状态。柔性化配送中心的物流装备应引入模块化设计技术,建立不同类型的作业单元,并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接口,以实现不同层次的功能组合,形成可满足柔性化作业要求的硬件基础。柔性化配送中心要利用现代柔性管理思想对物流作业进行组织,要结合系统优化技术,合理调配各种资源;同时作为复杂系统,柔性化配送中心应利用相关系统工程理论与技术,特别是运筹学中的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排队论及对策论等进行作业优化组织。以上述技术为基础,柔性化配送中心可对不同的作业进行特征分析,制订作业计划,并在物流作业全过程实时获取作业状态量特征信息,自动调整作业性能参数,实现作业预测、分析、计划及控制等的合理化,建立可适应多种作业形式的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的综合物流运作体系。
二、我国柔性化配送中心现状及其建设意义
1.我国柔性化配送中心现状。柔性化配送中心所追求的是配送中心物流网络资源的快速、动态、优化规划与组合,合理运作机制的形成,可促使配送中心各种资源同步协调运作的综合物流体系的建立及配送中心响应灵敏性的提高。目前我国柔性化配送中心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
(1)缺乏整体柔性的观念。所谓整体柔性是指整个配送中心作为一个系统有效应对不确定性任务的能力。物流作业是由终端用户需求驱动的,需求的多样性使配送中心只有在作业量、作业形式及作业时间等方面进行同步动态调整才能取得竞争优势。配送中心必须对生产计划、信息处理、组织管理、设备维护、客户服务等各个部门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实现整体功能的动态平衡调整,消除瓶颈环节,建立和谐的运行体系。
(2)片面追求高新技术,忽视管理水平的提高。高新技术可提高配送中心的作业效率,而与之相对应的配送中心管理模式是高新技术发挥效力的重要保证。合理的管理模式可提高技术应用效果,单纯强调高新技术应用而没有相应合理的管理模式并不能全面提升配送中心柔性化作业能力。
(3)轻视外部环境的作用。配送中心
直接为终端客户服务,其运作模式是为满足用户需求而制定的,不能单纯从配送中心自身角度出发,闭门造车式地提升自身响应能力,而应提升配送中心服务的针对性,使自身物流网络资源的柔性适应外部终端客户的柔性需求,同时要具备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机制和能力。需要强调的是,柔性化配送中心的动态调整要以市场柔性需求为导向,没有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匹配,配送中心自身的柔性特征将无法发挥。
(4)忽视人在企业系统中的作用。在物流系统中,人的作用应处于核心地位,因此片面追求硬件柔性,忽视人员的作用,甚至追求无人化作业,不但会增加物流作业成本,也会导致设备柔性不能充分发挥。人的柔性最强,一人多岗、一人多能是提高配送中心柔性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为了保证人员的高素质,必须加强人员的后续教育与培训。
柔性化配送中心是自身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设施装备及作业人员等的有机组合体,只有所有因素协调一致,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系统的整体柔性,目前我国配送中心对自身柔性的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尚未认识到柔性的重要性,同时对影响柔性水平的制约因素缺乏了解,对柔性化改造的方式和柔性化配送中心的管理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2.建设柔性化配送中心的意义。建设柔性化配送中心是企业适应当前市场细分、用户需求多样化形势的必然选择。在生产领域,利用柔性化的加工设备组织生产,满足小批量、多批次产品要求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但柔性化物流系统目前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结构。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物流服务网络,供应链上各物流节点能根据企业自身及用户需求的变化动态策划、组织与安排差异化物流活动,进而实现企业自身效益的最大化。新型的物流运作模式还需要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进行不断的摸索。
我国的相关研究还没有展开,这与我国物流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物流企业对柔性化作用的认识还不全面,单一的作业模式、刚性的作业装备、传统的管理手段使企业在面对柔性化作业需求时无法动态地优化配置资源,导致作业成本居高不下,设施利用率不足,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服务领域受限,企业发展缺乏动力,因此建设柔性化配送中心势在必行。
三、柔性化配送中心系统的构建
柔性化配送中心不是作业量的简单变化,而是物流作业生产计划制订与实施全过程韵动态优化,强调各部门独立自主性和整体协调一致性的统一,在柔性化管理平台控制之下,以作业信息共享、硬件设备动态调配和柔性化管理模式为基础,搭建起可平衡协调配送中心系统资源,满足终端客户柔性化需求的物流系统。
1.建立以信息流为核心的动态物流系统。实现商流、信息流、物流的有机整合,形成系统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系是实现物流运作柔性化的基本保证。商流是配送中心运作的原动力,信息系统将商流信息转化为物流操作信息用于驱动物流设备、设施完成各种物流操作。柔性化配送中心的信息流不单纯是商流和物流之间的简单转化,也不仅仅是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平台,柔性化配送中心要建立以信息流为核心的动态物流系统,信息系统在完成数据采集、传递、储存、变更等功能的基础上,要具备二次处理即优化的能力,从而实现配送中心系统资源的合理配置。柔性化配送中心信息流中信息的内涵、流向、流量等受柔性化管理平台智能决策子系统的控制,是作业柔性化、物流网络资源调度柔性化的基础,可根据设备、设施的具体特征对物流作业进行合理调配。为全面提升作业能力,满足多用户、多品种、多批次的配送要求,信息流作为柔性化配送中心的核心,对商流数据的处理不应简单按照商流原有的信息发生时序复制于设备、设施去完成各种物流操作,而应以一定的作业优化策略为基础,进行商流信息的有效整合,形成有利于设备、设施执行的物流作业信息,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损耗完成物流作业。同时信息系统会将设备、设施的特征信息反馈给商流上的业务合作伙伴,以整体最优为目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配送中心业务进行适当调整,同时也可及时了解用户需求的变化,在信息透明度不断增强的条件下,这一趋势已经不可避免。
综上所述,柔性化配送中心选择信息系统作为核心主要是因为它能够高效、快速地进行业务整合和资源调度,从而赋予信息流更多业务优化功能,充分利用效益背反规律和效率的顺次放大作用,以信息流最小的投入实现柔性化配送中心整体运作最优。
2.建立模块化的、可动态组合的硬件基础和作业模式。刚性的物流硬件基础和与之相应的刚性的作业模式不可能实现柔性化运作,系统的灵活性、兼容性必须建立在硬件基础可动态组合的基础之上。因此柔性化配送中心应对物流硬件基础进行模块化分解和改造,采用单元化组成模式,形成若干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的作业单元,作业单元可独立实现一定的物流功能。应尽可能地将这些作业单元标准化,同时要求作业单元具有良好的外部接口,可实现多种类、多数量作业单元的集成连接,快速搭建成具有新功能的物流作业系统,形成新的作业能力,满足新的作业要求。某些种类的作业单元应可以进行简单复制,以快速形成规模化的作业系统,经济地应对配送中心作业量的变化:某些作业单元应便于拆除,以便进行集中存储,节省场地。作业单元应降低操作人数和对人员的依赖程度,以便进行资源调配:同时应注意平衡各作业单元工时,避免作业过程中产生瓶颈环节,形成无缝化流水作业系统,提高作业效率。依托模块化的可动态组合的物流硬件基础可实现物流作业模式的改变,当配送中心订单发生变动时可实现不同形式的作业流程,以满足不同形式的作业要求。同时要留有必要的缓冲余地,满足设备功能变化的需要。
3.建立和谐的运行环境,降低损耗。物流系统的运作应尽量减少损耗,系统损耗小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系统整体最优。物流作业损耗形式多样,包括作业时间损耗、作业能量损耗、作业人员工时损耗等,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首先应调整物流作业节拍,减少各作业环节工位时间差和速度差损耗,避免瓶颈工位的产生。在外部环境变化而需进行工位、作业模式或基础设备、设施调整时,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选取最佳方案。工位调整可按照变动最小的原则,选取适应性强的设备和人员进行调换,动静结合,同时考虑场地损耗。
由于配送中心作业模式复杂,终端客户要求各异,致使降低损耗的形式各不相同。柔性化配送中心应通过不断调整自身作业流程和方式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建立和谐的柔性运行环境更应注意系统中瓶颈环节的管理,消除系统中的制约节点,使系统中各子系统平衡协调工作,对于配送中心要注意多个作业区间的接口部分,适当增加缓冲位置,以便系统平衡调配。
四、柔性化配送中心构建措施分析
1.提高各子系统接口柔性。柔性化配送中心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只有在各子系统协调工作的前提下才能发挥整体优势,目前电子拣选系统等具有独立功能的子系统的开发已经比较成熟,而如何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形成整体的规模运作成为制约柔性化配送中心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配送中心在布局上由存储区、拣选区、分拣区等功能作业区组成,各子系统之间要以传输系统、信息系统等为接口,完成作业任务之间的切换和物料转移。柔性化配送中心可采用模块化的单元式传输系统,改变过去单一路径、单一流向的传统模式。通过在传输系统中设置转向、缓冲、限位等特殊功能作业单元,实现货物传输多路径、多操作形式的转变,建立适应商品多品种、不固定节拍、不固定顺序和工作状态、可随机调度特点的柔性传输管理模式。同时利用现代监测技术、信息技术实现货物的全过程监控,不仅提供货物位置信息,同时还将设备状态信息传入控制系统为下一步作业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2.提高柔性化配送中心的柔性管理水平。柔性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稳定”和“变化”同时进行管理的新战略,柔性管理可以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实现经营管理状态的变化,为用户提供质量优良、价格适中的产品和服务。应从系统角度出发,打破原有的部门分工边界,采用柔性动态的模块化组织结构并设置标准化的信息传递等外部接口,以便于系统重组;同时应尽量减少管理系统层次,使组织结构扁平化,以网络式组织取代多层级组织,发挥团队优势,提高响应速度。应加强信息和综合调度部门的功能和权力,建立以信息和综合调度部门为核心的协调工作体系,对各部门的绩效考核除绝对工作量外,还要考核其为整个配送中心所带来的综合效益。
3.重视柔性化配送中心的综合配套建设。单纯强调配送中心某一部分的功能会破坏整个系统的平衡,产生更多的瓶颈环节,因此柔性化配送中心建设应以满足用户动态需求为主线,构建综合配套的服务体系。应重视信息化建设,实现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充分利用自动识别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实现企业的数字化管理,实现资源的快速调配和全过程跟踪反馈。
要兼顾物流一体化建设,充分整合供应链各种资源,建立以柔性化配送中心为核心的物流网络体系。
五、结束语
目前物流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差异化要求越来越高,配送中心作为物流系统的核心节点,其服务对象复杂程度的增加、响应时间的缩短、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对配送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柔性化配送中心成为了配送中心发展的必然趋势。柔性化配送中心是以柔性管理系统为核心的物流作业体系,包括以多约束目标、多约束条件优化为基础的作业规划、调度体系以及单元化、可动态组合的硬件系统,从而提高配送中心服务质量,增强配送中心灵活性、兼容性和高效性,适应用户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柔性需求,形成和谐发展的物流运作系统。
第二篇: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的研究
http://1/folder/1507/1076-1.htm
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的研究
专 业:________物流管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 级:_____物流121班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钟锐_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201201580__________________ 校内指导教师: _______颜耀懿___________________ 校外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 年 4 月 16 日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论的发展。物流管理让企业和社会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物流中心合理的选址能够减少货物运输费用,从而大大降低运营成本。因而,在物流中心的选址规划中,对物流中心的选制原则、影响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是非常必要的。配送中心是供应商和客户的桥梁纽带,在物流系统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介绍了配送及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选址一般考虑因素和选制原则,这些一般因素与原则对城市日用品配送中心选址的影响,另外就城市日用品的特征对配送中心选址的具体影响做了研究,对其中发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做出探究。
关键词:配送中心、物流、城市、日用品
目录
摘要..................................................................................................................................................2 目录..................................................................................................................................................2 1.引言.............................................................................................................................................3 2.配送与配送中心............................................................................................................................3 2.1配送的定义........................................................................................................................3 2.2 配送中心的定义...............................................................................................................3 2.3配送中心的作用................................................................................................................3 2.4配送中心的分类................................................................................................................4 3.影响现代配送中心选址的因素...................................................................................................5 3.1交通条件............................................................................................................................5 3.2用地条件............................................................................................................................6 3.3货物分布和数量................................................................................................................6 3.4经营环境............................................................................................................................6 3.5其他因素............................................................................................................................6 4.配送中心的选址原则.................................................................................................................6 5.完善配送中心的意义和要求...................................................................................................6 6.日用品特性对配送中心选址的具体影响.................................................................................7 6.1日用品在城市的销售终端对选址的影响........................................................................7 6.2 日用品包装储存特性对配送中心仓储的影响...............................................................7 7.结语..............................................................................................................................................8 致谢..................................................................................................................................................8 参考文献...........................................................................................................................................9
1.引言
配送中心是接受并处理末端用户的订货信息,对上游运来的多种货物进行分拣,根据用户订货要求进行拣货、加工、储备等作业,并进行送货的设施和机构,连接着物流网络的上下游。配送中心选址决定了整个物流网络的结构、规模,影响到物流费用和顾客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配送中心合理的选址能够减少货物运输费用,提高配送效率,从而大大降低运营成本。因而,在城市日用品宣誓规划中,对选制原则、影响因素等等进行综合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对城市日用品中心选址的研究,需结合城市状况与日用品特性具体分析其对选址的影响。
在当前我国进行大规模物流规划与建设的情况下,结合中国的城市实际情况与具体货物特征,探究配送中心的规划与建设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2.配送与配送中心
2.1配送的定义
我国的物流工作者,根据对配送类容的理解,将配送定义为:“配送是按用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据点进行分货、配货工作,并将配好之货物送交收货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对“配送”的定义为“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配送一般包括备货、储存、分拣及配货、包装、加工、配装、配送、运输等基本功能。
2.2 配送中心的定义
接受并处理末端用户的订货信息,对上游运来的多品种货物进行分拣,根据用户订货要求进行拣选、加工、组配等作业,并进行送货的设施和机构。它因基本符合下列要求:主要为特定的客户服务;配送功能健全;完善的信息网络;辐射范围小;多品种,小批量;一配送为主,储存为辅。
2.3配送中心的作用
1、降低物流配送的整体成本
(1)降低进货成本。由于统一进货配送,可以大批量的采购,形成对供应商强
大的讨价还价能力,迫使供应商最大限度的降低价格,这是连锁营销优势的根本所在。
(2)降低了分店的采购、检查及入库费用。由于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利用系统、批量、高效率的程序,统一对货物进行检验、编号登记和入库,这就大大简化了各分店的拣货程序,节约了人员,降低了费用。
(3)减少了各分店的库存水平,也相应减少了其库存面积,提高了经营的灵活性和工作效率。连锁分店只需根据销售情况向物流配送中心提出订货计划,所需商品即可马上到达。
2、对物流业的重要作用
(1)掌握物流业的支配能力。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对连锁企业而言,除了降低成本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掌握流通业的支配力。
(2)达到了物流作业经济规模。由物流中心统一批量进货,保证了商品统一的的价格品种和质量,集中送货,选择了经济合理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从而促进了物流成本的降低。
(3)促进业务的发展与扩展。传统的批发仓库通常是零售商上门采购,但一般商店营业时间长,商品周转也快,人力有限,亲自赴仓库提货的零售商很少。物流配送中心解决了分店的后顾之忧,使其专心于连锁店销售和利润的增长。
3、在现代商品流通中的作用
(1)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传统的“大而全”、“各自为政”的作坊营销方式,以及分散、低效、高耗的物流形式必然导致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物流配送如同人体的血管,把我国的国民经济各个部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配送中心追求的是总体效益,在成本与服务之间找到最佳点,“以消费者为起点”,“以顾客为向导”,这就是顾客和配送中心的“双赢点”。因此,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是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企业产品分销中的作用:物流是企业产品分销的保证。把制造商、批发、零售商与分销渠道联系在一起,使那些分销渠道所提供的产品可得性成为整个营销过程的综合部分。中国加入WTO时,已经进入或者准备进入中国的外商投资还仅是一个生产部门,而一旦拥有了分销权,拥有了自己的销售渠道,这些企业就能够把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整个流通过程变成一个、高效的有机体。这无疑会在长期产销分离、批零分离、内外贸分离的低效率的国内分销领域内引起一场巨大的变革,产生重要的影响。
(3)在现代流通模式中的作用: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商品流通模式已不再适高速度高效率的发展。现代化的大型商品配送中心的需求也就成为发展的必然。
2.4配送中心的分类
1、按配送中心的经济功能分类
(1)供应型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执行供应的职能,专门为某个或某些用户(例如连锁店、联合公司)组织供应的配送中心。例如,为大型连锁超级市场组织供应的配送中心;代替零件加工厂配送的零件配送中心,是零件加工厂对装配厂的供应合理化。供应型配送中心的主要特点是,配送的用户有限并且稳定,用户的配送要求范围也比较确定,属于企业型用户。因此。配送中心集中库存的品种比较固定,配送中心的进货渠道也比较稳固,同时,可以采用效率比较高的分货式工艺。
(2)销售型配送中心(三类)①生产企业(厂商)为了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及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而设立的销售型配送中心,也称为厂商配送中心。
②专门从事商品销售活动的流通企业为了扩大销售而自建或合作建立起来的销售型配送中心。
③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联合建立起来的销售型配送中心。它类似于“公共型”配送中心。
(3)储存型配送中心
2、按物流设施的归属分类
(1)自有型配送中心
例如美国大型零售企业沃尔玛商品公司的配送中心,就是沃尔玛独资建立专为本公司所属的连锁店,提供商品配送服务的自有型配送中心。
(2)公共型配送中心
这类配送中兴是面向所有用户提供后勤服务的配送组织(或物流设施),只要支付服务费,任何用户都可以使用这种配送中心。
(3)合作型配送中心
它是由几家企业合作兴建、共同管理,多为区域性配送中心。
3、按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分类
(1)城市配送中心
城市配送中心是只向城市范围内的众多用户提供配送服务的物流组织。在实践中依靠城市配送中心能够开展小批量、多批次多用户的配送活动,实现门到门配送服务。
(2)区域配送中心
这是一种以较强的辐射能力和库存准备,向省(州)际、全国乃至国际范围的用户配送的配送中心。
4、按运营主体分类
(1)一制造厂为主的配送中心
规模较大、流通管理较好的制造厂,在建立销售体制的同时,还要建立快捷的配送中心,以降低流通费用和提高售后服务的质量。
(2)以大型经销商为主的配送中心
一般是按行业和商品类别的不同,把相关制造厂的商品集中起来,然后,向下位配送中心或零售店、连锁店等进行配送。对于不具备建立独自配送中心的制造厂或本身不能具备各种商品的零售商或零售店,往往采用这种方法。
(3)以零售业为主体的配送中心
它是为专业商品为主的零售店、超级市场、百货商店、家用电器商场、建材商场、粮油食品商店、宾馆饭店等服务的。随着城市的增多和大型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日益发达。但城市的商店和服务企业,一般不设立仓库和运输设备,因此这类配送中心的发展更为迫切和迅速。
(4)以公共服务业为主体的配送中心
如:各主要城市的主要邮局和港湾、铁路、公路各枢纽,将到达的货物迅速的配送给用户。
5、城市日用品配送中心的所属分类
(1)按配送中心的经济功能分类,属于供应型配送中心,是为大型连锁超级市场组织供应的配送中心。
(2)按物流设施的归属分类,属于大型零售企业的自有型配送中心。(3)按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分类,属于城市配送中心。(4)按运营主体分类,属于以零售业为主的配送中心。(5)按配送货物的属性分类,属于日用品配送中心。
3.影响现代配送中心选址的因素
3.1交通条件
交通条件是影响物流效率和配送成本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大宗型物资的配
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应接近交通运输枢纽,使配送中心形成物流过程中的一个恰当的结合。再由条件的情况下,配送中心尽可能靠近交通要道,如高速公路、铁路货运站、港口、空港等。
3.2用地条件
配送中心需要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用地必须符合国家的土地政策和城市规划。地价的高低,是利用现有的土地还是重新征地也是需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否符合政府规划要求等等,在建设配送中心是都需要进行全面综合的考量。
3.3货物分布和数量
这是配送中心配送的对象,如货物来源和去向的分布情况、历史和现在即将来的发展预测等。配送中心应该尽可能与生产地和配送区域形成短距离优化。货物数量是随配送规模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货物增长率越高,越是要求配送中心选址的合理。
3.4经营环境
配送中兴所在地区的优惠物流产业政策对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将产生重要影响,数量充足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条件也是配送中心选址考虑因素之一。经营不同类型商品的配送中心最好能分别布局在不同地域。如生产型配送中心的选址应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工业布局等紧密结合进行考虑。物流费用是配送中心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大所属配送中心选择接近物流服务需求地,例如接近大型工业、商业区,以便缩短运距、降低运费等物流费用。
3.5其他因素
如人力资源因素、投资额的限制、运输与服务的方便程度等等。
4.配送中心的选址原则
(1)适应性原则
配送中心的选址需与国家以及省市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相适宜,与我国物流资源分布和需求分布相适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2)经济性原则
在配送中心的发展过程中,有关选址的费用,主要包括建设费用以及经营费用两个部分配送中心的选址定在市区还是郊区、其未来物流辅助设施的建设规模,以及建设费用、物流运输费用等是不同的,选址应当以总的费用最低作为配送中心选址的经济性原则。
(3)协调性原则
配送中心的选址应将国家的物流网络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考虑,使配送中心的设施设备,在地域分布、技术水平等方面互相协调。
(4)前瞻性原则
配送中心选址应当具有战略眼光,一要考虑全局,而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局部要服从全局,目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既要考虑当前的需要,也要考虑日后的发展。
5.完善配送中心的意义和要求
(1)完善了输送和整个物流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大吨位、高效率运输力的出现,使干线运输无论在铁路、海路抑或公路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长距离、大批量的运输实现了低成本化。但是,在所有的干线运输之后,往往都要辅以支线或小搬运,这种支线转运或小搬运,成了物流过程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个环节有和干线运输不同的许多特点,如要求灵活性、适应性、服务型,致使运力往往运用不合理、成本过高等问题难以解决。采用配送方式,从范围来讲将支线运输及小搬运统一起来,加上上述的各种优点使运输过程得以优化和完善。
(2)提高了末端物流的效益 采用配送方式,通过增大经济订货批量来打到经济地进货,又通过将各种商品用户集中一起进行一次发货,代替分别向不同用户小批量发货来达到经济地发货使末端物流经济效益提高。
(3)通过集中库存使企业实现低库存或零库存 实现了高水平的配送之后,尤其是采取准时配送方式之后,生产企业可以完全依靠配送中心的准时配送而不需要保持自己的库存。或者,生产企业只需保持少量保险储备而不必留有经常储备,这就可以实现生产企业多年追求的“零库存”,将企业从库存的包袱中解救出来,同时解放解放出大量储备资金,从而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
实行集中库存,集中库存的总量远低于不实行集中库存时各企业分散库存之总量。同时增加了调节能力,也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此外,采用集中库存是可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使单位存货成本下降。
(4)简化事务,方便用户 采用配送方式,用户只需向一处订购,或和一个进货单位联系就可订购到以往需要去许多地方才能订到的货物,只需组织对一个配送单位的接货便可以代替有的高频率接货,因而大大减轻了用户工作量和负担,也节省了事务开支。
(5)提高供应保证程度
用生产企业自己保持库存,维持生存,供应保证程度很难提高(收到库存费用的制约)采用配送方式,配送中心可以比任何单位企业的储存量更大,因而对每个企业而言,终端供应、影响生产的风险便相对缩小,使用户免去短缺之忧。
6.日用品特性对配送中心选址的具体影响
6.1日用品在城市的销售终端对选址的影响
1、终端概念
终端,是连接消费者和产品,链接顾客和企业的纽带,是实现销售的前沿阵地。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者在终端购买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产品;对企业来说,终端为他们提供了产品陈列并取得销售机会的场所。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终端企划和终端突围,成了企划突围、制造畅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城市日用品配送中心的销售终端类型对选址的影响 城市日用品配送中心属于供应型配送中心,是为大型连锁超级市场组织供应的配送中心,是以零售业为主题的配送中心,其主要销售终端为大型零售企业和连锁超市,在选址时应考虑城市销售终端的分布,靠近销售终端,缩短配送距离。
6.2 日用品包装储存特性对配送中心仓储的影响
1、服务对象定位
服务对象定位为日用品批发或零售商,主要内容为建立一个日用品仓库配送中心,为日用品批发货零售商服务。
2、集装单元器具类型选用和尺寸规格设计
由于我们配送中心配送的货物为日用品,多为轻巧小件物品,根据需要我们选定规格为1200*1000*150的塑料托盘。
3、设计储存单元尺寸
根据需要,储存区域我们选定的是托盘货架,流动货架选定的是重力式货架。
(1)托盘货架
因为我们存放的物品为较轻的货物,托盘货架上的单位储存为货格根据节约成本、空间利用等方面考虑,我们将两个托盘的货物并排放在一个货格上,根据我们选定的托盘尺寸,我们的货格尺寸应为2600*1100*1250(长*宽*高,单位mm)。具体尺寸设计如下:
长(2600mm)=托盘长度(1200mm)*2+预留空间(200mm)宽(1100mm)=托盘长度(1000mm)+预留空间(100mm)
高(1250mm)=托盘长度(150mm)+货物箱高度(1000mm)+预留空间(100mm)
(2)流动式货架
流动式货架我们使用的是辊轮式货架,货架与同等的标准塑料周转箱或纸箱配合使用,是多个单元组合使用的,下面来设计辊轮式货架的单元尺寸。我们设计的货架单元尺寸为550mm*500mm*500mm(长*宽*高,单位:mm)。具体尺寸设计如下:
长(550mm)= 箱长(500mm)+预留空间(50mm): 宽(500mm)= 箱宽(500mm):
高(500mm)= 箱高(300mm)+预留空间(200mm)。
4、日用品配送模式
日用品的特点是有约定的包装,可以集装、混装和混载,产品的尺寸不大,可以成批存放在设有单元货格的现代化仓库中。
由于日用品的品种、规格繁多,其市场需求又呈多品种、小批量状态,因此,在其配送流程中必然要求有理货和配货等工序。又由于每个用户每次对日用品需求有限,而这类产品又能够进行混存、混装,因此,为了进行合理运输,在配送主流程中又必然安排配装工序。就整个配送流程来看,日用品配送是一种标准化的配送模式,具体流程为进货--储存--分拣--配货--配装--送货。
5、仓库的总体尺寸
我们所设计的仓库,长为150m,宽为56m,总面积为8400m2.根据货架高度我们可以算出,仓库的内部高度为7m.7.结语
城市日用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不但需要从配送中心选址的一般问题考虑,还应该结合城市本身特点,日用品的特点进行综合全面的考量。用长远的眼光思考问题力图发到共同配送,发展绿色物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致谢
在此,首先感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老师,三年来的辛勤教学,感谢老师们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使我系统的学习到了关于物流的知识,感谢颜耀懿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审阅与指导。论文虽已初步定稿,由于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参考文献
[1]左元斌《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丁小龙《现代物流管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贾争现《物流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4]陈利民《连锁企业物流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第三篇:关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研究教育论文
一、引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显得尤其重要。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教育全球一體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空前激烈。这种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民族整體素质的竞争,归结到底,是人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竞争。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我国高职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创建以来,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富有生命力的新增长点。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基于柔性管理理论视角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探讨。
二、柔性管理与创新能力柔性管理理论概述。柔性管理(FlexibleAdministration)是相对于“刚性管理”(RigidAdministration)而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权变管理理论。它是属于西方现代经济管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管理学派“以人为中心”管理思想的扩展。柔性管理理念最早是在企业界提出并得到应用,被誉为是管理学的“一场革命”。所谓“柔性”,即“柔韧的、灵活的、能适应新环境的、可通融”。国内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学家郑其绪先生认为:“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自觉的行动。”柔性管理要求遵循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采用非强制性的柔性方法,把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激发人的内驱力作为出发点,依据人们自身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管理。它强调依靠人性解放、权利平等、精神激励等人性化管理方式,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人的潜力、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因而是一种“人性化”的全新管理模式。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主要指高职院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依据高职院校内部共同创新价值观、校园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氛围,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把握高职学生心理、行为规律及内在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和谐氛围,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通过教育、激励和引导,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创新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自发地产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塑造创新人格、培育创新能力的一种人性化管理。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要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其实质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它是推动创新活动的动力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它主要由知识、智能与个性三大要素构成,其中智能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创新能力是创造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并贯穿于创造活动的始终。
三、柔性管理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中的应用树立人性化管理理念。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它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注重人际间的感情沟通,主张人文关怀和激励。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柔性管理,必须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满足其高层次的追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充分地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构建情感激励机制。所谓情感激励就是通过情感关怀和沟通,形成心理相容、彼此尊重,和谐共事、相互融洽的心理状态。“柔性管理”的核心就在于挖掘情感对行为决策的正向引导力,用情感来凝聚人心。情感激励是实施柔性管理的主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潜力的源泉。高职学生创新教育,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发挥“柔性管理”的情感凝聚功能,构建完善的情感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坚持个性化是促进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承认个體价值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学校对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要采取宽容、谅解和包容的态度,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的发展。强调依靠人性的解放、权利的平等、精神的激励等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营造创新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所有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的产物和相互联系的纽带。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创新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创新能力塑造的重要平台。建设具有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是“柔性管理”的高层次目标。高职院校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创新校园文化,构建学校共同的创新价值观。强化校园创新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凝聚力和创新冲动,自觉地将这种共同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创新意识。
四、目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理念。我国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近些年,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创新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仍不健全,缺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理念,人才培养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竞争优势不明显,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不强。有些地方政府轻视高职教育,致使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缺少优惠政策支持,发展较为缓慢。部分教师对高职学生持有偏见,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技能训练不够重视,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缺乏,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师教学方法落后,偏重课本知识传授,不注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思维不活跃,习惯于继承和模仿,自主创新意识淡薄。教师重教学轻科研,重形式轻效果,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情感交流,忽视启发和诱导,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缺乏的现象,在教师引进和培养方面也不太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造成教师团队整體水平不高。高职教师老龄化严重,实习指导教师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偏低,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重较小。以上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和提升。3 教学、课程和评价體系不健全,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与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传统的课程體系,文理界限分明,专业划分过细,学科交叉较少,学生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知识陈旧,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忽视创新能力培养,重知识轻能力。评价指标注重理论知识考核,重表面轻内涵。评价模式以书面考试为主,着重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评价,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能力、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创新平台建设滞后,成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创新平台建设是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基础,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坚固的创新平台支撑。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平台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高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应该以现代化的先进实训设备和实践基地为基础,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硬件建设,扩大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规模,购买必要的先进教学设备,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持续发展。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观念淡薄、思路僵化,忽视了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熏陶、人格塑造和人生价值导向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好校园文化的激励和凝聚作用。创新平台建设滞后,阻碍了学生技能与潜力的提升和发挥,学生缺乏主體意识和进取精神,创新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发展受到制约。
五、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的战略思考更新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是要改革教育管理體制,实施开放式管理,将柔性管理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中,使学生能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探索本学科、本领域的前沿课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并着力构建满足高职学生创新需要的校园文化氛围。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使其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和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健康自由的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要不断加强创新活动的舆论宣传,形成争先创新的良好氛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需要为导向的新型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原则,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办学的最高目标,全面塑造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坚持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是促进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积极性,对学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加强与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设想和勇于实践,允许他们在探索中犯错误。高职院校要根据时代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塑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型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者首先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创新教育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综合素质必须与时俱进,这是创新教育的根本保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创新型教师。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特殊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超前思维和开拓创新的品质。可以说,没有教师的特长,就没有学生的特色;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就没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要努力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积极倡导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的创新。高职教师应以自身的创新思想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改革课程體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评价體系。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职创新教育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课程體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高职教育必须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要改革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注重技能实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和实习实训活动,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创新能力评价體系,设置带有导向性的评价指标因子,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高尚品德的人才。要改革单一的笔试评价手段,采取等级制评价、模糊评价、分项评价和过程评价等多种考核方法,通过自我评定、同学互评和教师测评等多种途径,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状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第四篇:配送中心规划
一、判断题
()1.配送中心的核心功能之一是采购功能。
()2.配送中心的加工功能所采用的方法是深度加工。
()3.配送中心的分拣、配货、配送功能与装卸搬运功能密不可分。
()4.配送功能对流通型配送中心是至关重要的。
()5.要实现配送中心的配送功能,除了送货作业外,拣选、分货、包装、分割、组配、配货等项工作是无关紧要的。
二、单选题
1.配送中心属于()。
A.运输结点B.储存结点C.物流结点D.搬运结点
2.为保证正常配送特别是即时配送的需要,配送中心要有()。
A.一定量的运输工具B.一定量的加工设备
C.一定量的储存设施D.一定量的配送费
3.为能有效地对整个流通过程的控制、决策提供信息依据,配送中心应具有相当完备的()。A.配送系统B.装卸搬运系统C.信息处理系统D.采购系统
4.配送中心的配送功能属于()。
A.核心功能B.辅助功能C.基础功能D.一般功能
5.配送中心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对货物进行()。
A.搬运B.采购C.运输D.组配
三、多选题
1.配送中心的装卸搬运功能涉及的物流活动有()。
A.集货B.理货C.装货D.信息处理 E.加工
2.分货型配送中心的配送功能包括(ABDE)。
A.拣选B.配货C.装车D.储存E.配装
3.流通型配送中心一般具备(ABCDE)。
A.商品检验能力B.商品拣选能力 C.储存能力D.采购能力E.信息处理能力 4.根据每个用户企业对商品的(ABCDE)送达时间和地点等的不同要求,将这些商品进行组合称为组配。
A.品种B.规格C.型号D.数量E.质量
5.以下功能属于配送中心核心功能的是()。
A.理货 B.分拣 C.集散 D.配送运输 E.加工
第五篇:配送中心试卷A
上海市房地产管理进修学院
2012年春学期《配送中心及配送管理》期末考试卷A
姓名:班级:学号: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4分)
1、物流(Logistics)是指“物品从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根据实际需要,将、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
工、、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2、配送(Distribution),是指“在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组配等作业,并按时
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3Distribution Center)是指从事配送业务且具有完善信息网
络的或组织。
4即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
流活动。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
作。
5、主的物流作业。
6、是指从事物流活动且具有完善信息网络的场所或组织。
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a)主要面向社会提供公共物流服务;b)c)集聚辐射范围大;d)存储、吞吐能力强;客户提供物流服
务。
7、物流中心主要面向,而配送中心主要为特定的,其辐射的范围要小。
8、点看成是分布在某一平面范围内,各处的和分别
看成是聚积在一点的物体的重量。
9、设施规划的总的目标是使整个配送中心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人流、物流、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和安排。
10、配送中心一般采取类似的多频次的作业方法去响应客户
需要,相比之下,物流中心多采用客户需要。
11、SLP方法第一阶段是资料收集主要收集:指配送服务对象
或接收的订单;I-Item:指处理货物种类;:指处理货物的数量与库存量;R-Route:指配送中心作业流程;S-Service:指辅助生产
部门与配送服务水平;T-Time:指配送交货时间;送货品的价值或建造预算。
二、简答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根据功能侧重的不同,可把配送中心分为几类?
2、配送的特点。
3、配送中心的功能
4、常见的流通加工类型。
5、配送中心选址的主要原则
6、EIQ分析
1、运输、配送、搬运的异同。
3、配送中心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
3、SLP方法的步骤。
1、某连锁超市拟建立一个物流配送中心来负责其属下的5个连锁店的物流配送,这5个连锁店的地理坐标和每年的物流运输量如下表1所示,假设单位运量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相同,求运用重心法来确定该连锁超市拟建立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