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粗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2.解释加粗的词语。
(1)未能远谋_____________
(2)忠之属也_____________
(3)公问其故_____________
(4)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1)谋划(2)类(3)缘故(4)振作
3.(1)尽了自己本分内的事,可以凭此作战。
(2)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意对即可)
4.取信于民;详察敌情;上下一心;指挥得当; 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日:“请迫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日:“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日:“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
【注】①宋会: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令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追: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然后襄公鼓之 鼓: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答:
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师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或击鼓
2.C
3.(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4.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座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久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5.宋褒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投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3阅读《曹刿论战》,按要求完成8—10题。(9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3分)
A.有何间焉 间:参与
B.小惠未遍 遍:遍及、普遍
C.小信未孚 孚:使信服
D.虽不能察,必以情 情:心情,这里指理解心情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D)(3分)
A.何以战 必以分人
B.公将战将军百战死
C.故逐之 何陋之有
D.乃入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3分)
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11.把卷Ⅰ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2)彼竭我盈,故克之。
他们的士气已经穷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4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1)牺牲玉帛:()
(2)公将鼓之:()
(3)小大之狱:()
(4)望其旗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最重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这样,曹刿的_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___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句作答)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指猪牛羊等
(2)击鼓进军
(3)案件
(4)倒下
2.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土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远谋;鄙
4.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 无能结合起来答。(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5【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是以天下可使为一身,天子之责,士民之贱,可使相爱。忧患可使同,缓急可使救。今也不然,天下有不幸,而诉其冤,如诉之于天。有不得已,而谒其所欲,如谒之于鬼神。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详悉,而付之于胥吏①。故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徒手而来
者,终年而不获。至于故常之事,人之所当得而无疑者,莫不务为留滞,以待请属②。举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钱无以行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决雍蔽》)
【注释】①胥(xu)吏:官府中的衙差小吏。请属:请托,指打通关系。
9.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又何间焉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B.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C.今也不然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D.非金钱无以行之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0.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故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
11.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3分)
12.甲、乙两文中,统治阶级对待百姓诉讼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原文回答)(2分)
答案:
9. B【解析】A间:参与/间离;B鄙:均为“目光短浅”的意思;C然:这样/……的样子;D以:来/认为。
10.(1)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2)所以凡是先行贿赂的人.(他的)请求早上提出,晚上就能实现(解决)。
11.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2.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详悉,而付之于胥吏。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6比较阅读下边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鄙:()(2)战于长勺:()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克之三里之城B.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
C.大王加惠弗敢加也D.小信未孚必以信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小题4:甲文记载了庄公与曹刿的对话,最终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认识到要想打胜仗只能依靠“ ___,____,____。”的做法。这种做法所体现的思想恰好与乙文中强调的战争三要素之一“____”思想是一致的。
小题5:两篇文章都不约而同的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请写一句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诗文。
参考答案:
小题1:鄙:目光短浅; 于: 在。
小题2:B
小题3: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小题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人和
小题5:示例: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考题分析: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B中二者都是“凭借”。
小题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4: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小题5:能结合观点进行积累,合理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7[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③济。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⑦伤,不禽二毛⑧。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⑨,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②成列:指摆好阵势。③既:尽,全部。④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⑤陈:通“阵”,指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g):重复,再次。⑧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⑨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1)下视其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公及楚人战于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赐福,保佑。(2)大腿。
2、(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4、(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及其未既济
5、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8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⑶牺牲玉帛,旨弗敢加也。
⑷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13.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①答:
②答:
③答:
14.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①政治方面:答:
②军事方面:答:
【答案】10.间:参与。狱:案件。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徧:通“遍”,遍及,普遍。11.D 1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13.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9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曹刿论战》)
[乙](晋)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⑤,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孟门:原国地名。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___________
③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庇: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填空:
①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②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这一句。
4、甲文中,从“曹刿请见”一句中可以看出曹刿有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精神,请你谈谈对这种做法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鄙:目光短浅。②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③庇:庇护,即赖以生存。
2、①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②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
3、①远谋 鄙
②取信于民(意近即可)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
4、“略”。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10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盛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相传作者是 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③小信未孚()
④望其旗靡()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忠之属也在课文中具体指的内容是(用课文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现实生活或历史故事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左传》 左丘明
2.①参与
②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③为人所信服
④倒下
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定根据实情(处理)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等。
看法:略。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11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肉食者鄙 神弗福也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3: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
①政治方面:
②军事方面:
参考答案:
小题1:鄙 :鄙陋,这里是目光短浅。福:赐福,保佑。
小题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会以实情判断。
小题3:①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②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分析: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抓关键字的解释,“狱”“虽”“情”等字的解释。
小题3: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第二篇: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原文】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问题】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小大之狱 狱:
(2)公将鼓之 鼓: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翻译:
14.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曹刿与庄公的对话都涉及了哪些内容。(2分)
【参考答案】
12.(1)案件
(2)击鼓进军(共2分。每小题1分)
13.(1)做官的人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1)句中的“肉食者”“谋”,“间”
(2)句中的“惠”“徧”“弗”译错一个扣1分。
14.答案要点:①凭借什么作战
②战争取胜的原因
(共2分。每个要点1分)
第三篇:曹刿论战练习(答案在后面)
《曹刿论战》检测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相传是 时期
所作。它是一部 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一文通过人物对话,阐明了 及 的道理。
二、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⒈又何间焉()⒉肉食者鄙()⒊牺牲玉帛()...⒋小信未孚()⒌下视其辙()⒍登轼而望()...⒎ 望其旗靡()⒏夫大国()..
三、文章阅读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找出句文段中的通假字
⒈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⑴齐师伐我:
⑵肉食者谋之:
....⑶又何间焉: ⑷乃入见:
..⑸肉食者鄙:
⑹何以战: ...⑺衣食所安:
⑻弗敢专也: ;
...⑼必以分人: ⑽民弗从也: ..⑾牺牲玉帛: ⑿弗敢加也: ...⒀必以信:
⒁小信未孚: ..⒂神弗福也: ⒃虽不能察: ...⒄小大之狱: ⒅必以情: ...⒆战则请从:
⒇忠之属也: ; ...
3、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⒈伐()⒉将()⒊请()⒋谋()⒌惠()⒍必()
4、翻译下列句子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
⑵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
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⑷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
5、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
6、“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7、简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8、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答)
9、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
10、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11、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公将鼓之 旗鼓相当 B.再而衰 再接再厉 ....C.一鼓作气 装模作样 D.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⑴公与之乘:
⑵公将鼓之:
...⑶齐师败绩:
⑷公将驰之: ...⑸遂逐齐师:
⑹既克:
....⑺公问其故: ⑻一鼓作气:
...⑼再而衰: ⑽三而竭:
...⑾彼竭我盈:
⑿故克之:
...⒀难测也:
⒁惧有伏焉:
...⒂望其旗靡: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文:
⑵夫战,勇气也。
译文:
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⑷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4、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5、用原文语句填空。
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 的时候。
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的时候。
6、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8、第⒈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
9、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10、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个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民弗从也”中的“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弃政从商 B.处理从宽 C.从长计议 D.力不从心
2、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
⑵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
3、“彼竭我盈,故克之”这句话表现了曹刿的什么才能?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表现了他这种才能?(写出两处)
表现了曹刿 表现的语句:
4、本文表现了曹刿哪三个思想观点?
5、从记叙的内容看,你认为鲁庄公身上是否也有可取之处?为什么?
《曹刿论战》检测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 左丘明 所作。它是一部 编年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一文通过人物对话,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及运用正确地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 的道理。
二、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⒈又何间焉(jiàn)⒉肉食者鄙(bǐ)⒊牺牲玉帛(bó)...⒋小信未孚(fú)⒌下视其辙(zhé)⒍登轼而望(shì)...⒎ 望其旗靡(mǐ)⒏夫大国(fú)..
三、文章阅读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找出句文段中的通假字
⒈ 徧 通 遍,意义: 遍及、普遍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⑴齐师伐我:军队 ⑵肉食者谋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⑶又何间焉:参与 ⑷乃入见:
于是 ..⑸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⑹何以战: 凭借什么 ...⑺衣食所安:养 ⑻弗敢专也: 不 ; 独自专有 ...⑼必以分人:把 ⑽民弗从也: 听从 ..⑾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 ⑿弗敢加也: 虚报 ...⒀必以信: 实情 ⒁小信未孚: 为人所信服 ..⒂神弗福也: 赐福,保佑 ⒃虽不能察: 即使 ; 明察 ...⒄小大之狱: 案件 ⒅必以情: 根据实情判断 ...⒆战则请从: 跟随 ⒇忠之属也: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类 ...
3、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⒈伐(进攻/攻打)⒉将(将要/打算)⒊请(请求)⒋谋(谋划/商量)⒌惠(恩惠)⒍必(一定)
4、翻译下列句子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⑵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对神说实话。
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依据实情处理。
⑷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这是)尽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5、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答:写了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认为作战要取信于民的远见卓识。
6、“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交战的两个国家和 战争的性质(齐对鲁的侵略战争)。
7、简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⒈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⒉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8、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答)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
答:曹刿请见、战则请从
10、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答: 取信于民
11、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答:有爱国心和责任感(有远见卓识)
(二)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公将鼓之 旗鼓相当 B.再而衰 再接再厉 ....C.一鼓作气 装模作样 D.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⑴公与之乘: 乘坐 ⑵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助词,凑足音节 ...⑶齐师败绩: 大败 ⑷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⑸遂逐齐师: 于是就 ; 追击 ⑹既克: 已经战胜 ....⑺公问其故: 其中的缘故 ⑻一鼓作气: 振作 ...⑼再而衰: 第二次 ; 衰弱 ⑽三而竭: 尽,没有 ...⑾彼竭我盈: 对方 ; 指士气正旺
⑿故克之: 所以 ...⒀难测也: 推测估计 ⒁惧有伏焉: 怕 ; 埋伏 ...⒂望其旗靡: 倒下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文:(他)下车察看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来(远)望齐军
⑵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
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尽了。
⑷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他们(齐军)。
4、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 叙述长勺之战的概况。第二段: 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5、用原文语句填空。
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 彼竭我盈 的时候。
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的时候。
6、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答:敌人是真的溃败,不是设埋伏。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第⒈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
答: 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9、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答: 急躁冒进。
10、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个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略
(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民弗从也”中的“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弃政从商 B.处理从宽 C.从长计议 D.力不从心
2、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⑵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齐是)大国,难以估测(他们的实际情况),害怕在那里有埋伏。
3、“彼竭我盈,故克之”这句话表现了曹刿的什么才能?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表现了他这种才能?(写出两处)
表现了曹刿 善于把握作战时机 表现的语句:⒈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本文表现了曹刿哪三个思想观点?
⒈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 ⒉ 取信于民是作战胜利的先决条件 ⒊ 作战时要把握好各种战机
5、从记叙的内容看,你认为鲁庄公身上是否也有可取之处?为什么?
译:有可取之处。他实事求是办案,尊重下属的意见,重用人才,虚心求教。
第四篇:《曹刿论战》测试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测试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遂逐齐师
公问其故
望其旗靡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忠之属也 ...牺牲玉帛 公将鼓之
何以战
....战于长勺 小惠未徧 神弗福也
...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
公问其故
....
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大国,难测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5、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6、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7、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8、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战前: 战中:
9、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10、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11、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_________
和_______
12.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之时(用原文填空,13.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成现代汉语。__________________ 14.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1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16.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17.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曹刿论战》答
案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6.(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1 7.语言描写 议论
8.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9.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10政治上取信于民
11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12.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3、略
14、战前的准备 战中的指挥
15.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16.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17.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第五篇:《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一、原文填空
1、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取信于民)是:。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4、“ ”“ ”的结局证明了曹刿的指挥正确。
5、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同意下令进攻的原因是:。
6、曹刿根据“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做出了追击敌人的决定,这样做的原因是:。(限四字应为:)
7、我们常引用《曹刿论战》中用以强调作战要鼓舞士气的成语:。
8、文中与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是:。
9、《曹刿论战》中交待齐、鲁长勺之战背景的句子是:。
10、曹刿阻止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二、问答题
1、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没有矛盾?请简要分析。
4、二、三段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找出其中一处,分析这样写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