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华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现状的基础上,对北华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整体优化对策,以促进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完善与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论文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 课程设置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兴的边缘交叉专业。由于多种原因,开办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各院校之间在整个专业的建设上交流很少,尚缺乏统一的指导,专业建设还不够规范。通过对北华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在借鉴其他院校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找出专业建设方面的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首都体育学院姚鸿恩教授等曾对我国12所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各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总的来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人文类课程比重偏低,外语、计算机、科研方法等课程学时相对较少。
2.选修课的比例偏低。
3.必修技术课不够重视。
4毕业实习的学期和周数安排不够合理。
二、北华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及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是由思想政治理论、交流与表达、健康与体育和国防教育、计算机技术四个模块组成的。选修课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模块组成。公共基础课平台按六大板块构建。总共50学分,904学时,与原培养方案比(43学分,758学时)加大了理论学时的比例,同时,也增加了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等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基础教学的内涵,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
2.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共61学分,其中,选修课学分占学科基础课总学分的1/3左右,总学时为1098学时,共26门课程。比原培养方案(67学分,1206学时,22门课程)虽然在总时数上有所减少,但课程门类增多了,增加了内科学基础和外科学基础、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概论等课程,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3.专业方向课。专业方向课总学时为1098,共61学分,加大了选修课比例,提供专业辅修平台,增设了如细胞生物学、体能训练法、身体锻炼原理与方法等课程,为学生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新的培养方案还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实践教学和课外创新与技能培养模块。
5.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共16周。能够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将学过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以致用,而且,可以有效地与毕业求职挂钩,并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提高论文质量。
三、加强北华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的对策
1.优化专业课程体系。⑴加强学科的基础理论教学,可以通过推迟学生转入专业方向学习的时间和是在学分的配置上加以控制。使学生能够对未来的学习与工作拥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减轻专业学习分化过早、基础薄弱的不良影响,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中增大人文类课程的比重,使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得到加强。⑵课程结构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必修课以确保学生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也需要有相当数量的选修课,以便为学生知识能力的组合提供多种可能性,开阔学生眼界与思路,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⑶对于外语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给予充分的重视。
2.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过于依附于理论课的状况。在教学计划中建立与理论课相协调、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改变过去实验课主要限于验证理论、单纯掌握操作技术的做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自拟题目的实验内容,以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3.完善运动人体科学教材体系。现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借用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的教材,而本专业的教材建设却由于多种原因而相对滞后。由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和课时的限制,对学生在医学知识方面的要求较医学院校有所不同,教材在借用过程中,难免造成了课程的不连贯,影响教学质量。当前,专业教材建设问题已成为所有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所以,我院将专业教材建设规划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编写出适应本专业特点的精品教材,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此外,还应适当引进国外的原版教材,组织编写“双语”教材,以掌握国外相关专业的动态,介绍国外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并推动本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姚鸿恩:《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办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体育学刊》,2006.1。
[2]黄汉升:《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国际比较》,《中国体育科技》2002.12。
[3]邓树勋:《全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研讨会总结发言》,2002.12
第二篇: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论文
1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在国内,有51.3%的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本科毕业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其余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且各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重庆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工程管理专业办学时间较长,且工科实力较强的9所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统计,其中相关专业课程学时的平均比重为51.54%;同时,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四大平台课程的平均学时比例为:6.6∶6.1∶3.1∶1。通过对国内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以下特点:
(1)与国外相比,国内相关专业课程的比重较低,也就是通识性课程(比如:外语、数学、体育等)的比重较高,体现出“厚基础、窄口径”的特点。
(2)与国外相比,平台课程中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比重低,注重工程技术课程与管理课程之间的平衡。
(3)核心课程不明确,相关专业课程比较分散,缺乏具体的特色。
(4)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的教学和培养。国内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学时比重一般在20%以内,而国外超过了35%。上述四种现象,在工科实力比较薄弱的财经、师范类院校内的情况更加突出,有的院校专业课程比重不足20%。当前,由于工程管理是就业热门专业,很多院校盲目跟进,然而其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具备,在课程设置时往往很被动。根据2014年对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情况进行调研,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读研率、工资水平和工作胜任能力五个指标均低于土木工程专业。因此,优化现有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势在必行。
2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与知识的关联性分析
根据哈佛管理学者罗伯特卡茨(RobertL.Katz)对有效管理者的能力判断,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人才应当具备三种技能,即技术性技能、人际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且三种技能存在递进关系,与管理层级的高低正相关。同时,研究表明,作为职业工作人员,随着工龄的增长以及职业发展阶段的变化,其学习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技术性技能更加重要。工程管理的技术性技能则指在工程管理中如何“处事”。也就是对工程管理中的某项活动、任务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专业工具和条例、规章、政策的熟练应用;尤其是在具体的、特定的活动和任务下对工程管理方法、流程、程序或者技巧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职业工作人员具有三种职业发展通道,即“纵向发展”“横向发展”“综合发展”。随着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导致个人在职场中纵向发展空间受限。同时,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个人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比较弱,横向发展的通道发展缺乏比较优势。因此,走综合发展的通道,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职场发展中更为理想的选择。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类知识,而且还需要掌握工程管理、经济、会计、法律等相关知识,为后续职业的综合发展打好基础。
3以职业发展为基础的课程设置的特点
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应回归大众教育的特性。学校和学生都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在课程设置上要与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工作岗位素质、能力和知识需求,按照“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高质量”的思路,以应用型、实战型教育为主,围绕工程管理对象本身,突出解决工程管理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素质。首先,学习工程技术、施工原理,熟悉施工现场环境与管理范围、内容与目标,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在一线岗位上的生存技能。其次,学习工程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注重培训学习的分析、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所学知识在工程技术工作中能融合运用和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评价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形成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具备从管理岗位向领导岗位转变的能力。只有这样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建筑领域需要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4课程设置优化措施及建议
(1)在设置和调整课程时,应重点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就业方向和岗位工作进行重新梳理,侧重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的工程技术应用部门的从业人员,重点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具有发现、解决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安全问题的能力,体现出所学的有限知识的实用性。
(2)在学分、学时分配上应突出工程技术课程,兼顾管理、经济课程,适当加入工程法规课程,尤其是财经类、师范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适当控制工程力学、工程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比重。突出工程地质、工程材料、施工技术、工程质量、工程造价等运用性、实战性课程分量。工程管理面向的专业领域要从房屋建筑专业向市政工程、道路工程、隧道工程等方向多元扩散。
(3)要针对国内建筑领域内,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招标师、咨询工程师(投资)、造价师、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知识、能力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调整具体知识输出结构和内容,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和实操锻炼,具备工程项目所需“五大员”的上岗能力,为个人职业转向专业注册类人才发展打好基础。
(4)要在工程技术课程的授课中,融入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在管理、经济和法律平台课程中结合工程技术的专业背景。平时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复合性、交叉性思维模式和能力。
(5)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应更多地思考在工程管理中会面临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精心选择优秀案例,将工程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教室内、课堂上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以工程项目管理者角色的身份对案例进行分析,在情景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发挥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5结语
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工程管理专业学位培养与职业认知相衔接的体系,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和职业的发展缺乏相应的认知。要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提升工作岗位胜任能力,必须大力促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相融合,力求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上岗条件相对应,学位课程的知识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从而培养出更多满足市场需要和建筑业发展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第三篇:北体运动人体科学专业04-09(推荐)
04年人体生理学试题
名解:兴奋收缩藕联,局部兴奋,有效滤过压
简答:1,比较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2,简述组织或细胞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变化的特点。
3,简述心脏异长调节的作用。
论述:1,用实验方法剧烈分析生理学的研究水平有整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2,你是如何认识人体的基本生理特点(如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等)与体育的关系。05年人体生理学试题
名解:生物节律,基础代谢,呼吸商,新陈代谢,反射弧
简答:1,简述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2,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作用。
3,简述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理。
论述:1,试述心血管活动是如何调节的。
2,试述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理。
06年运动生理学试题
名解:心指数,等渗溶液,氧脉搏,代谢当量,超量恢复
简答:1,简述肌电图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
2,简述正常情况下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
3,简述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力量比较。
4,简述高原应激对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
论述:1,试述骨骼肌收缩机制与收缩速度和力量的关系。
2,试述有氧耐力与循环机能的关系。
3,试述运动恢复的生理特点。
07年运动生理学试题
名解:运动单位,运动性心脏肥大,最大摄氧量,乳酸阈,进入工作状态
简答:1,长期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
2,氧离曲线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并以运动实践阐述。
论述:1,论述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2,论述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反应和适应。
08运动生理学
一.名词
1. 晶体渗透压、牵张反射、代谢当量、运动技能、个体乳酸阈
二.简答
1.简述肌电图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
2.简述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的影响。
3.简述乳酸阈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三.论述
1.论述运动中人体是如何保持酸碱平衡的。
2.论述最大摄氧量的的测量方法及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09年运动生理学
一 名词解释
1.无效腔
2.极化状态
3.积极性休息
4.运动条件反射
5.无氧功率
二.简答
1.简述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机制
2.简述运动时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3.最大摄氧量与有氧耐力的关系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论述
1.论述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2.论述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方法
04年运动解剖学试题
名解:腱鞘和肌腱袖,骨盆,气血屏障和滤血屏障,侧枝循环和微循环,迷路与壶腹嵴
简答:1,试从解剖学角度简述骨质的年龄变化及其在实际运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2,简述视网膜的构造,并说明黄斑和中央凹处感觉最敏锐的结构基础。
3,简述自主神经的概念,结构与分布特征及其功能。
4,简述类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在作用方式上的区别与联系。
论述:1,举例详细说明运动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全过程,并阐述体育实践中此方法如何与专项力量的训练相结合。
2,试述心脏各腔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并详述心脏内所有防止血液逆流结构的构造特征和作用机理。3,试述脊髓的结构与功能,并说明脊髓虽处于中枢神经系统较低级部位,却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至
关重要作用的原因。
05年运动解剖学试题
名解:关节面软骨和关节内软骨,多关节肌功能性“被动不足”和运动杠杆,房水循环和脑脊液循环,本体感受器和Corti器,下丘脑和神经垂体
简答:1,简述足弓的构造和功能,并说明静止站立时和运动时维持足弓的结构。
2,简述肌肉的大体构造,并说明通过改善肌肉的哪些结构可以有助于提高肌肉的力量。3,简述腹膜和腹膜腔的结构和功能,并举例说明其与腹盆腔脏器间的关系。
4,简述大脑皮质技能中枢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大脑各皮质机能中枢的位置与其功能间的对应
关系。
论述:1,请任选一个运动项目,为该项目设计发展专项肌肉力量的辅助练习,并通过该项目某个具体动
作进行的解剖学分析说明设计依据。
2,试述控制,调节和营养心肌的结构的名称和构造特点,以及各结构建的相互关系。3,综合分析中枢神经系统中控制控制与调节躯体运动的具体结构名称,位置和功能。
06年运动解剖学试题
名解:骨盆,睫状体和晶状体,硬脑膜窦与冠状窦
简答:1,简述影响肌肉力量的解剖学因素及发展肌肉力量的方法。
2,试比较肝,肺,肾血管分布的异同点。
3,简述心壁的构造,功能及体育锻炼对其的影响。
论述:1,试述确定原动肌的方法,并举例详细说明运动技术动作解剖学分析的具体过程及其意义。2,综合分析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概练,组成及其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并说明二者间的区别。
07年运动解剖学试题
名解:骨松质和骨密质,肩袖,大唾液腺和鼻旁窦,心传导系,黄斑和视神经
简答:1,简述下肢骨的组成和数目,及下肢带和髋关节的结构并举例说明其运动。
2,简述心脏各腔形态结构特点,并简述肝内代谢产生多余水分排出体外的途径。论述:1,详述体育动作解剖学分析的主要内容,并举例说明(以上肢动作为例)。
2,简述声波传导途径和听枪声起跑的神经传导通路。
08运动解剖学
一.名词解释
1. 颈动脉体和颈动脉球
2.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3. 腹直肌和
4.5.肾单位
二.简答
1.简述肩关节的结构及其运动。
2.简述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并举例说明。
3.试比较左右心室壁、同型动脉和静脉的特征并说明体育锻炼对其的影响。
三.论述
1.详述原动肌分析法在动作解剖学分析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2.详述两臂侧平举动作的传导通路,及调节控制这一动作的系统。
09运动解剖学
一 名词解释
1.肩袖和肩关节肌
2.肌间隔和房间隔
3.肝小叶和肺小叶
4.巩膜静脉窦和硬脑膜窦
5.节后纤维和投射纤维
二.简答
1.简述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及功能意义
2.简述骨盆的运动和肌群的关系
3.简述心脏的结构与血流方向和血液循环的关系
三 论述
1.举例详细说明运动技术动作解剖学分析的具体过程及其意义
2.简述声波传导途径和听枪声起跑的神经传导通路
第四篇:2018年北华大学专升本
(一)报考条件: 根据文件规定,北华大学专升本,本次考试选拔对象,应符合以下条件:
1.在校期间政治思想表现优秀,遵守校纪校规,文明礼貌,未受到任何处分。
2.学历要求:具有本科专业对口,无重考无重修记录,身心健康。
3.平时必修课程和限选课程学习成绩优秀和综合素质好。
4.以综合考试成绩为录取依据,首先按各专业实考人数划定分数资格线,再按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5.综合考试成绩将在录取前公示7天,录取过程中,如果有排名在录取名额内的考生自愿放弃,在名额外的学生按顺序递补。
(二)报考事项:
历年真题QQ在线咨询:363、916、816张老师。学校各相关学院成立工作小组,确定工作中的相关政策和办法研究重大事项;负责本学院考试工作的组织宣传事项和实施工作;完成报考成绩的统计及综合排名汇总材料并上报填表。
1.各学院要先完成报考专业的成绩进行排名,根据名单确定考生的具体范围。
2.符合上述条件的参加综合考试,根据报考专业并提交书面申请材料审核。
3.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汇总名单后,将公示7天,期满后不再提示。
4.各相关专业按照考试科目的顺序依次进行。5.考试成绩以书面通知形式发到学生本人。
(三)考试流程: 1.参加初试并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应在复试前填写相关表格,按规定时间提供自身研究潜能的材料,攻读大学阶段的研究计划、科研成果等。
2.报考考生的资格审查由领导小组进行审查,对考生料进行审阅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统计填表。
3.我校采取笔试、口试或两者相兼的方式进行差额复试,以进一步安排加强进行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各种应用能力等。具体比例由学校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及生源状况安排。
(四)复习方略:
1.要点内容很多考生贯彻各种各样的资料,其实关键要能保证你进行的系统性。因此整个阶段应该以真题为主,以精读的方式对教材重点章节相关要点,对教程有一个纲领性的认识。对课后题必须要掌握,很多知识点题都出自课后。专业基础知识、该专业关注的研究方向。较为系统的了解都要以记忆为基础一定要做到对书的大体框架有全面的把握,把整个原理的前后概念贯穿起来。
2.在复习充分的情况下做完后对照答案进行对比,看看自己的差距在哪。接下来才是最重要的,要根据专业课的真题都会出什么题型,总结其考察重点是什么是哪一章节。在熟悉这些之后安排,一定要必须的题目都整理出来行理解背诵。根据科目的先后顺序,因为通常前几年出现的题目会出现,根据要求方向考核对照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存量,正确的安排答题技巧针对有限的知识来最好地回答。专业课的难度绝不亚于英语,对掌握的侧重点范围解题思路上结合考核要求内容的分析能力,假如你的水平处于中等你自己也会知道,在英语上拉分的几率太小英语能过线就可以。外语的考试总体相对较小,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只需按照老师的建议进行就好。而恰恰专业课往往会成为各位考生的短板。根据自身掌握情况安排时间,给众多考生以正确的引导。
(五)答题技巧:
1.辨析题的中心话题多是考试大纲中的重点、难点或容易发生要求的内容,其观点分析进行,考生解答时往往容易。这类试题有利于提高考生在学习中的把握问题不全面现象,突出了对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考查,但同时也增加了试题的难度。考生答题时要先明确认真分析。由于题目本身难度较大,因此安排时间分析时要先围绕前半句解析,然后围绕后半句总结最后得出结论。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攻科掌握。
2.论述题的考核比较灵活,不限于书本知识结构。考生答题时不仅要思路明晰,而且要全面展开,先把理论阐明再联系实际作相应陈述。若给出一定的文本材料,考生要注意分析文本,尽量理清给定文本的表达方式和风格,并适当引用文本中的语言作答。要注重对整体知识结构的把握以及对乃至的运用,把考核和答题结合起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进行模考实战训练。
3.已经掌握教案重点和难点知识,但是知识点很多这一阶段考生要在准备时间的基础上回归试题,依据大纲材料的知识点再回顾一遍,重点复习以前的内容。在整个过程中就会理解所以这时就要针对大纲仔细把相关内容细节梳理,因为一分之差而失去复试资格。要结合历年试题模拟题,借此熟悉这种整个考试过程。要安排好答题时间,答题的总体原则是按分值分配时间,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第五篇: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研究
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研究
摘 要
课程设置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才培养的一大关键。专业课程的设
置,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所学的内容及形成的知识体系,也决定着学生的语言
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适应 21 世纪国际化经济时代的要求,教育部于 2000 年 4 月
批准实施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详
细描述了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在《大纲》实施八年后,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大纲》要求是否相符?在不同类型和级别的院校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英语专业学生的选课是否存在倾向性?英语专业课程实
际开设的总学时及其分配与《大纲》要求是否相符?这些问题正是本文试图探求
并回答的。本文以《大纲》为依据,采用问卷调查、资料分析和访谈三种方式收集数据。
问卷调查的对象为 2008 年 3 月在上海参加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阅卷的来自全国各省
市的 115 名英语专业教师;调查内容为这些教师所在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
况以及他们对其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资料分析的数据来源于 2006 至 2008 年
毕业于全国11个省市42所高校的42名英语专业本科生四年的学习成绩汇总表(其
中包含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时、学分、成绩等信息)。分析的内容主要涉及他
们具体所学的课程与学时情况。访谈对象为他们中的 15 名学生,访谈内容主要围
绕他们对本科四年所学课程的整体评价、课程设置中的问题与不足以及他们的建
议和期望等。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离《大纲》要求尚有较大距离。在与《大纲》的符合程度上,专业技能课高于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必修课高于选修
课;文学、文化及语言类课程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较集中于经
贸方面,其他方面课程则普遍较受“冷落”;学生的选课普遍偏重教育类和经贸类
课程。另外,英语专业四年的专业课程总学时比《大纲》最低要求普遍少 100 至
300 学时,且三类课程的学时分配缺乏合理性:专业技能课程占据绝大部分学时,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学时则与《大纲》要求相去甚远。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不同类型和级别的院校中存在着一定差异。师范类和理
工类院校对英语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必修课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外语类和综合类
院校;文学选修课在师范类和综合类院校的开设情况相对较好;教学相关课程在师范类院校的开设率明显高于其他类院校;专业知识课程在外语类院校中的开设
率普遍低于其他类院校;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普遍受重视程度亟待提高,但在理工类院校的开设情况略好。总体而言,师范类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大纲》
符合程度相对较高;重点院校三类课程的开设都相对优于一般院校。问卷调查主观题和访谈的结果表明:超过 20%的教师和超过 60%的学生都表
示对现行课程设置情况不满意或者不太满意;他们都同时提出了专业
课学时偏少、选修课不足、文学类课程及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偏少等问题,这与问卷调查和资料
分析中的客观数据一致。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研究,了解了《大纲》的实施情况;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尝试对我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与优化以
及《大纲》今后的修订与完善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二.文献综述:
2.1 大纲的基础---需要分析
2.1.1需要分析的重要性
2.1.2 大纲基于需要分析
2.2 大纲的内涵
2.3 英语专业课程设计模式
2.3.1特殊领域specific aspests课程设置
2.3.2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
郝红梅.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研究.硕士论文.重庆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