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舞蹈表演专业的发展也取得了进步,但现在很多高职的舞蹈专业还只是单纯地模仿和依赖于本科的教学方法,没有很好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变革和创新,对于培养职业舞蹈表演人员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文章对高职舞蹈表演专业中的教学方法和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更加适合高职舞蹈表演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提升高职舞蹈专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舞蹈表演专业教学方式创新解决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现在的高职舞蹈表演专业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现在的高职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围绕着“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原则,很多的高职舞蹈教学还只是对本科教学的一种照抄和模仿,没有考虑到高职舞蹈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对学生舞蹈能力方面的培养造成阻碍。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就是高职舞蹈表演专业中人才的真实能力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仔细考虑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状况
1.没有整体的教学模式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某个层面上来说,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把教师和学生进行紧密的联系,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把教学的内容转达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学习能力。现在有很多高职院校因为过去都是技术学院和中等的职业学校,通过融合变成高职院校。因为这个过程发展比较快、时间不长,在学校变成高职院校之后,有很多地方都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含了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寻和摸索。很多高职舞蹈表演专业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都是照搬本科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的,使得其中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和合理性,没有创新模式的教学方法,没有表现出“职业性”这个鲜明的特点。
2.教学方式的探讨和摸索程度不够
现在,针对高职舞蹈表演专业的教学方法的探寻和摸索的程度不够,主要是我国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专业的发展进程的关系,很多高职院校也是刚刚进行转型,还处于调整阶段,主要的关注点在于生存和发展。因为对高职舞蹈表演专业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需要更多的精力和物力以及人力的投入。没有对学术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总结,改革的进程就无法进一步发展,其中舞蹈界、学术界和教育界都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对高职院校的舞蹈表演专业教学方式上面,要紧紧抓住理论基础,不断地推动高职舞蹈表演的进一步发展。
3.因材施教的效果不明显
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来自于中职、技校和高考后的学生,学生的舞蹈功底各不相同,使得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产生困难,也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通过对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发现学生身上的学习潜力和专业水平。现在,不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只是单纯地进行课堂模式教学,这样的教师还是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就使得在对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专业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变得越来越艰难。①
4.教师的教学水平跟不上发展
因为很多的高职院校都是处于学校教育的转型期,使得原来的技校和中专教师渐渐地转变成为了高职教师。随着学校办学规模和档次的不断提升,使得高职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加和拓展,所以出现了很多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水平上不能够很好地与办学程度相适应。主要表现在表演专业教师的实际舞台经验不充分,缺乏具有综合性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过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的内容已经不能和现在的高职院校的水平相对称,所以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改变教育的理念,积累更多的舞台经验,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找到更加适合舞蹈表演的教学模式,从而能够更快地适应现在的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
二、关于高职院校舞蹈表演课程设置的相关对策
1.目标促进法:以“学”为核心,用“导”来帮助“学”
现在高职舞蹈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进行相应的示范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长期进行这种模式的教学,就会使教师的工作变成备课、讲解、示范、考评等固定的模式,也使得学生的精力更多地放在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模仿、练习和应对考试方面,这样就会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现在高职教育目标的培养是不相适应的。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需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学”上面,以主动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法,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从而树立起学生的学习信心。
目标促进法是指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建立适当的情景教学模式,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性。比如,在维吾尔族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从单独的动作进行教授,而是要建立“尝葡萄”的教学环境进行学习的引导,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维吾尔族民间风俗的了解,从实际生活中找细节,进行舞蹈动作的编排、组织教学和丰富学生的表情等,让学生在不断地完成一个个目标的时候,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性、自觉性和学习热情,从而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在高职舞蹈表演专业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对学生信心的建立和培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②
2.加入多媒体元素:讲究方法,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的信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面对这种情况,职业教育就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入多媒体的因素,能够更好地把图画、文字和声音进行有效地融合,使得生硬的物体变得更加的生动,所传递的信息更多,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去的舞蹈教学,主要是教师进行示范,所讲授的内容有限、练习模式单调。加入多媒体教学的元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学生能够利用多媒体了解到各个优秀的舞蹈家的舞蹈表演。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了解一下该舞种的风俗背景,还能把自己在课堂上的表演进行录像,然后课后进行观看找到其中的不足之处。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都会对优秀的舞蹈产生兴趣,让学生主动进行作品的学习和练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媒体元素的加入,也有效解决了教师课程少和教学内容多之间的冲突问题,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资料。多媒体还能够进行生动的示范表演,使得学生能够快速地了解到最为优秀的舞种和表演技巧。教师的表演能力有限,也可以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帮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也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随意缩短课程的时间,加强学生的自学时间,要把这个思想很好地融合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去。③
3.方法展示:注重时间,用演促学
高职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对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高职舞蹈表演专业的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践教学,注重对舞台表演的人才的要求,把课堂内容和实际操练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强化学生的舞蹈技能和水平。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能力,就需要把“演”融合到教学中去,在课堂上进行舞蹈技能的展示,适当进行“练”和“演”的配合,加强学生的表现力和能力的培养。详细的过程就是在对每一组动作进行学习后都要进行观看和展示,把学生分为表演者和观众两部分,观看的人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能力,而且也能够在观赏的过程中找到问题,加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为学生营造舞台的氛围和“真实观众”的感觉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舞蹈表演情绪,让其发挥最好的水平,这也是现在舞蹈表演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舞蹈是一种艺术,专业的舞蹈表演者的最后目标就是面向舞台,发挥自己的舞蹈技能,接受观众的审查。所以,相对于高职舞蹈表演专业来说,登上舞台是必要环节,所以要充分融合到课堂中去。
4.进行鼓励,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动力
对于学生进行鼓励和尊重是必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优点的发现能有效建立起学生的信心。对学生进行赞许,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想要取得成功的欲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不但要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还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地进行表演和展示。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比如,学生在完成一个动作时,教师及时进行鼓励和点评,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信心。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赞许,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地进行展示,对增强学生的舞蹈能力也是一种培养。
结语
舞蹈表演专业的教学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学生具备更加全面的表演能力。针对舞蹈表演专业来说,应该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不断完善舞蹈表演专业的课程教学已经迫在眉睫了。④
注释:
①蔡艳.高等职业教育舞蹈表演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3).②黎恬恬.高师舞蹈教材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③王翔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2.④穆艺丹.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8).作者单位: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
第二篇: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一般有哪些
中国艺术招生网>>影视>>影视专业
>>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一般有哪些
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一般有哪些
2007-4-2 11:12:29
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一般有哪些 ?
表演专业 是许多有志于投身艺术的青年学子梦寐以求的,作为艺术类专业,它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思维,有观察、理解、概括生活的能力,能运用表演艺术的内外部技巧创造人物形象。表演专业课: 表演艺术课、表演理论课、电影表演艺术史研究、影视表演艺术创作研究、表演大师研究,表演教学研究.表演专业基础课: 语言技巧课、声乐课、形体课、电影表演形体语言研究.基础课:电视剧作基础、电影导演基础、视听语言、电影造型、影片赏析、中外电影史、艺术概论。
通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语言和艺术修养,掌握基本的影视表演理论,系统全面的表演技巧,能够完成不同角色塑造,具有丰富个性魅力的高级艺术人才。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成熟,对演艺人才需求空间扩大,演艺人才从业的多样性,各类学校进行影视表演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工作,在电影厂、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等从事相关专业工作。这是一个探询人生艺术的行业,也是一个打造明星的行业。
目前一般用的是两种教材,比较多的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梁伯龙、李月编写的教材《戏剧表演基础》,一种是北京电影学院林洪桐教授编写的教材《表演艺术教程 演员学习手册》,都非常实用。也是国内大部分院校表演专业使用的教材。
中戏 上戏不太清楚 我是北电表演系毕业的 我们台词课用的是蓝本,也就是学院内部教材,在外面买不到。上表演课根本就不用教材,就是主课老师口传言授,我们做笔记,大多数时间都是命题小品作业排练。
您好,我只知道导演系的。用的是一本叫做《导演学基础》的白色皮子的教材。我是在中央戏剧学院(南锣鼓巷,东棉花胡同的那个老校区)旁边的一个书店里买的。价钱不贵,我记得是39元人民币。那里还有好多其他类型的导演学、表演学、戏剧文学、编辑等教材。价钱都差不多。
第三篇: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及设置说明
本专业设有流行、美声、民族3个演唱方向,根据各种唱法的不同及其特点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想结合,通过三年的学习,使学生同时具有歌、舞、演的强大舞台表现力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全面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专业课程设置将依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遵照行业标准、强调能力本位原则、整合科目课程、突出教学实践环节,根据唱法的不同(流行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以3种唱法的综合表现能力为中心,构建了职业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功能课程模块、职业综合能力(项目)课程模块的“一中心,三模块”的课程体系。
1、职业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设置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体育(体育舞蹈),大众传媒通论,心理健康,形势与政策,军训与入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作为传媒人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素质和对传媒知识的认知素质。
2、职业功能课程模块。(含四个小模块)
(1).职业工具能力课程模块。设有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英语,艺术概论,音乐作品赏析,流行音乐概论,驾驶技术。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必须够用的为职业服务的工具应用知识和能力。
(2)职业技能课程模块。设有发声技巧训练(练声课)、形象设计、形体、舞蹈基本功、表演、乐理、基础和声、视唱练耳、曲式与作品分析、民族与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职业必备的专业基本技能和技巧。
(3)职业创作课程模块。设有歌曲演唱(美声、民族、流行)、歌舞排练(流行歌舞排练、音乐剧排练)、钢琴、歌曲写作、合唱、录音演唱实践。旨在锻炼、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职业必备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
(4)职业拓展课程模块。学生可在二年级后任意选修。设有吉他演奏、音乐制作、编导基础、音乐美学、舞蹈编导、民歌、节目主持艺术、教育心理学、合唱与指挥、流行音乐作品赏析。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适岗、变岗与创新能力。
3、职业综合能力(项目)课程模块。设有声乐综合实践、歌舞排练综合实践、表演综合实践、声乐舞蹈专场演出、音乐剧专场演出、综艺晚会演出。旨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通过舞台演出,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技能与创造能力,为第六学期开始的顶岗实习、岗位对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主要课程介绍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发声技巧训练、歌曲演唱(美声、民族、流行)、合唱、钢琴、形体、舞蹈基本功、歌舞排练(流行歌舞排练、音乐剧剧目排练、组合演唱排练)、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中华民族与民间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制作、流行音乐概论、艺术概论、表演、形象设计、录音演唱实践。
1、乐理:《乐理》是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解关于音、音程、节奏节拍、记谱法、常用记号、和弦、调式以及它们之间内在关系,是一门重要的、理论性较强的、学习音乐艺术最基础的课程。
2、和声:《和声学》是学习多声音乐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是音乐表演专业的主干课。本课程以“传统和声学”及我国民族调式和声实践为主要学习对象,研究多声部音乐中常见的和声现象,学习和弦的构成与连接、掌握和声序进的基本规律。课程应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和声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够分析常见音乐作品中的和声现象,写作简易的钢琴伴奏,为即兴伴奏配置和声,以及具备和声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
3、视唱练耳:《视唱练耳》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以训练学生视谱能力和音乐分辨能力为主要内容,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4、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写作与作品分析》同时通过对中外音乐作品的具体分析,讲述音乐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辨证关系、乐思的产生极其发展的整体结构原则等,使学生掌握音乐作品中曲式结构的原则极其特征,增强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5、歌曲写作:《歌曲写作》是一门通过作曲实践, 启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6、发声技巧训练:《发声技巧训练》这门课程主要是通过进行发声原理和进行发声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为演唱好更多的声乐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7、歌曲演唱:《歌曲演唱》分为美声、民族、流行三个专业方向,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歌曲的处理能力,增强学生对歌曲的表达和理解能力,最终达到可以完整的表现声乐作品。流行演唱则是适应市场对流行唱法的需求,培养全面的流行歌手。流行唱法这门课程也是音乐表演专业具有特色的一门课程。
8、录音演唱实践:《录音演唱实践》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技巧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特色课程。该课程以录音棚实践的方式,使学生在走入流行歌坛之前提前进入录音环节。通过录音实践对每一位学生进行风格定位,并使其较好的掌握录音话筒(电容话筒)的使用技巧。通过现代化的录音制作手段为每位学生录制小样或专辑。
9、合唱:《合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声部并共同演唱的训练模式,也可以几个人为一组进行组合的演唱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在声音及肢体上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音乐作品的处理,适应现在市场上对合唱团体及组合演唱形式的需要。
10、钢琴:《钢琴》课是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弹奏钢琴的正确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音乐修养。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不同作家不同类型的钢琴作品,具
有编配和弹奏简易钢琴伴奏、并能边弹边唱的能力,以适应钢琴音乐表演及中等学校及校外教育机构音乐教师工作之需要。
11、形体:《形体》课是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业课之一,主要围绕音乐表演艺术对形体的要求,帮助学生改变形体状况,获得表演的正确姿态,提高运用形体表现音乐作品表现力的能力。
12、舞蹈基本功:《舞蹈基本功》课是在有一定的形体基础之上,针对各舞种进行舞蹈基础元素的训练,为下一步进行歌舞排练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13、歌舞排练:《歌舞排练》课是针对学习音乐表演及其它专业的学生,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将演唱与舞蹈结合起来,增加歌曲的表现力、丰富舞台表演形式、培养全方位的、职业化的演唱表演人才。
14、音乐制作:《音乐制作》就是把高科技用于音乐创作,它是音乐与高科技二者有机结合的一个完美体系。电脑音乐又称“MIDI”音乐,电脑音乐制作可以集作曲、演奏、指挥、录音于一身。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独自完成音乐创作、表演与制作等前期、后期工作。
15、音乐欣赏:《音乐欣赏》是为学生提供音乐的基础性感性认知,又以提高学生全面修养为宗旨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设置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中的经典文献作简单的浏览、介绍和欣赏分析,让学生系统地、渐进地接触音乐,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有较为清晰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音乐历史和有关作曲家的创作思想等知识。同时,强调音乐审美的特殊性,阐明音乐艺术的特点和音乐美的规律,培养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从而提高和发展他们的音乐鉴赏和审美能力,开阔审美视野,为进一步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6、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史》是一门阐述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历史的科学。通过讲授我国音乐文化的历史,了解其发展规律,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思想感情,扩大艺术视野,提高艺术鉴赏力,为从事音乐表演作必要的相应知识准备。
17、外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是通过对西方(主要指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历史的学习,了解西方音乐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探求其发展规律,掌握几个发展时期形成的主要乐派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从而,试图总结和借鉴西方音乐文化观念中的长处,帮助专业技能的学习,确立一种从历史和人文的多角度认识和理解音乐西方音乐的观念。
18、艺术概论:《艺术概论》是通过对人类精神文明史上重要艺术现象的理论分析、阐述及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门类艺术理论、艺术常识、艺术创作、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关联性。
19、表演:《表演》课是音乐表演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主要包括表演基础知识,局部形象塑造,完全舞台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艺术人物形象的创造等内容。
20、形象设计《形象设计》课程主要偏重于舞台表演中的形象设计,结合了化妆、服装、舞美、表演等元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通过舞台形象的设计来更完美地表现音乐作品,使表演更具时尚风格。
(三)、综合实训
按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理念和就业导向的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自己动手,强化和锻炼职业关键能力,增强竞争意识。本专业的综合实训项目有:声乐、歌舞排练、表演、音乐剧排演、毕业实习与校外顶岗实习等。
第四篇:当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策略研究
一、当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现状与特点
(一)生源参差不齐,舞蹈基础差异较大当前高职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来自普通高中,只有少数是来自职高等艺术等学校。因此,刚入学的学生有的基本上没接触过舞蹈,根本没有舞蹈基础,另外,这些学生年龄偏大,身体的柔软度以及韧性没有开发过,这给舞蹈教学增加了不少的难度。由于高职院校舞蹈专业的生源不同,对于那些从职高等艺术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已经在学校训练过几年,有一定的基础,不管是在柔软度还是柔韧性上都要比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好的多。因此,这就造成了舞蹈素质上的差异。
(二)学习意识淡薄、创新意识不够对于入学前没有受过任何舞蹈训练的学生来讲,刚开始的基本功素质课比较枯燥单一,而且也比较累,这些学生容易产生厌倦、烦躁等现象,对于那些增加经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来讲,这些课程是轻而易举的,容易自满,这些都不利于舞蹈教学。传统的舞蹈教学教师主要强调模仿教学。在实际中舞蹈教学的课时比较少,而内容又是非常多的,从而造成基本技能的教学不足。
(三)学习时间偏少,任务落实不到位高职属于专科教育,学制3年。如何在3年时间里综合考虑培养对象、培养目标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材施教,是专业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高职教育更重信息,更讲究实用性和全面性。首先,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广泛的舞蹈信息。要改变舞蹈学科划分过细、过窄的状况,避免学院派训练过分追求技术规范的特点,创造接收各类舞蹈信息机会。比如在舞蹈学院的教学中,朝鲜舞要从基本体态、屈伸训练、手位、脚位慢慢练起至少要学满一个学期。选择的教学内容针对性要强,如省略技巧训练,而加强舞蹈编导训练,增加剧目排练等科目,最终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技能覆盖面广、具备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二、高职舞蹈教学策略分析
(一)在高职院校应开设舞蹈艺术教育课程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也可结合本校专业特点,开设一些必修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坚持舞蹈教学以美育人、以德育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教学目标。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舞蹈教师提高专业素质,鼓励和支持教师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经常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和教学观摩,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要为舞蹈教师提供登台表演和参加各项比赛的机会,使其逐步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三)教学重信息、重实用、重全面
第五篇:高职院校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姓名:严娟学号:53012109
摘要: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的各种因素影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自卑、逆反、焦虑、困惑、消沉等,并波及到了其健康成长。学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服务和引导工作,努力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帮助其全面健康发展。
作为一个迅速壮大的特殊群体——高职大学生,有着不同于其它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总体而言,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并波及到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如何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全面健康发展,亟待关注和解决。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生;心理问题;原因;对策
正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关心身体的健康,还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社会必须从认识上、行动上帮助这些学生走出“郁闷”,重新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
相对其他普通高校学生而言,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共性的一面,更有特殊的一面,主要表现为:
1.自卑,易产生挫折感
自卑是指一种自己觉得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主要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缺乏安全感,胆小怕事,缺乏勇气和毅力等。高职学生大多属于高考中的„落水者”,往往有无能感与失败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青年时期,也有积极向上渴望成功的愿望,但有时急于求成、脱离实际,当遇到困难导致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较容易产生挫折心理。如对人生的思考、学业的担忧、爱情的烦恼、社交的障碍、就业的无着落等均可能导致自卑和挫折感的产生。
5.消沉,迷恋虚拟世界
很多高职学生由于学校档次低,学习成绩不理想,心理上面临着许多困惑和冲突,而网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一些心理需要。特别是一些遭受挫折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追求成功、获得尊重、找回自我”,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幻想。不少学生就是这样逃避现实,把自己局限在电脑这个虚幻的世界里,饭不思,夜不寝,成了一只可怕的网虫。
(四)、择业就业压力产生的恐慌心理
从学历上讲,本科就业难,专科更难,高职生的“弱势文凭”导致就业更难。在全国范围就业压力居高不下,高校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大压力。因此高职院校的高年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专业与爱好,职业与地域,经济实惠与发挥专业特长等方面无所适从现象,必然漫延到一年级新生。了解到即将毕业的学兄、学姐们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的就业形势,绝大部分新生最恐慌的是就业。有的新生为将来的就业精神负
担过重,觉得前途渺茫,心理不安,生活上食不甘味,长吁短叹,产生择业恐惧感,甚至出现神经紧张、失眠、胸闷、心跳加剧等焦虑并发症。
引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界的客观因素,也有自身的主观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认同度仍不高
尽管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在一些人的眼中仍然属于“另类”教育,有人认为„„监通高等教育是高层次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低层次教育”,甚至有人认为“上高职学不到本领、高职学生就业没有出路”,等等。种种对高职教育的错误认识,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进高职院校学习,已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是因为考分不高而做出的无奈选择。他们在很多场合下都不愿意提及自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
2.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仍有限
长期以来,高校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学生日常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上,普遍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薄弱,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近年来,尽管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重视,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学校所能提供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场地仍不足,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仍很缺乏。并且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在校学生大量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更加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二)、家庭环境因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父母过于保护、控制过严往往会导致子女依赖、被动、胆怯、任性等不良心理倾向;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意见分歧,会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伤害,形成抑郁、焦虑、孤僻的消极心理甚至出现不良行为。高职院校新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部分家长思想观念不开明,教养方式缺乏民主。相当一部分农村籍学生家庭条件不优越,有的很清苦,而高校开始施行收费制度,必然增加了部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家庭经济的紧张使得部分贫困学生心理负担剧增,心理上容易出现疲惫迷茫和困惑。
4.个人的心理认知和调适能力仍较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理已基本成熟,他们的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因缺乏各方面的阅历,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模糊,自我评价不恰当;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对社会持怀疑、矛盾的认知倾向。学生在碰到问题、困难和挫折时,往往无法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应对,很容易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特别是在学习方面,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一
旦学习压力增大,容易导致学生认知偏差,无法适应新的要求,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放松自我要求,在学业上出现令人失望的事情。
三、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根据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要求和身心发展特点,要自觉地、有意识地预防心理疾病,矫正不良心理,增进心理健康,笔者以为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一)、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高职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报告、走访、座谈等活动,对新生讲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和它的发展前景以及高职院校与中学的不同,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出现问题,让学生有个思想准备。带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多组织有益、健康的集体活动,让新生在活动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尽快适应新环境,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同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心理咨询工作
对于高职院校新生来说,重点是要让他们充分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并有效地利用这一手段,使其更健康地成长。学校利用校园网,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电子信箱,开通专门热线,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值班,面向全体新生进行心理保健的普及教育,开展非面对面的心理问题的探讨;对有相同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焦虑等学生,组成心理小组,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对个别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长期的个人现场心理咨询。学校应采取措施,拓展这方面工作。
(五)、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为新生建立心理档案
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可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通过了解新生入学后,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进行矫治,帮助他们排除障碍,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认识,使新生在智力上、情感上得到全面发展,为新生认识自我、完善个性、开发潜能提供最大的帮助。
总之,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按学生特定发育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育规律,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训练,来培养和维持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1] 苟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及其对策》,《昆大青年》,2005年第13期
[2] 李玲 李爱梅 黄代杰:《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中国教育先锋网,2004-07-31
[3] 赵新龙 李健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理论界》,2004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