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所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时间:2019-05-15 04:1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三所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三所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第一篇:对三所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对三所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北体育学院和首都体育学院、韩国龙仁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对比,分析三所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旨对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省体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

Abstract

The capit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Institute, South Korea Yongin University, teaching professional sports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three sports community colleges professional sports curriculum, for the purpose of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mmunity of professional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 for reference Proposals.Key words: Provincial Institute, the professional sports community, curriculum

目 录

1、前言„„„„„„„„„„„„„„„„„„„„„„„„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2.2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三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修业年限与学位授予的

比较分析„„„„„„„„„„„„„„„„„„„„„„„„

„„„„„„„„„„„„„„„„

„„„„„„„„„„„„„ 7 3.2 3.33.4 公共基础课的比较分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较分析选修课的比较分析

„„„„„„„„„„„„„„„„„„

4、结论与建议

„„„„„„„„„„„„„„„„„„„„„4.14.2结论„„„„„„„„„„„„„„„„„„„„„„„„„ 建议

„„„„„„„„„„„„„„„„„„„„„„„„

5、参考文献„„„„„„„„„„„„„„„„„„„„„„„„

6、致

谢„„„„„„„„„„„„„„„„„„„„„„

前 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应用的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社会体育是指在闲暇的时间里,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愉悦身心、增加交往为主要目的自主性体育活动。社会体育作为一项涵盖面广、内容形式丰富的社会文化形式,含有鲜明的特点,表现为参与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参与动机的多样性、内容形式丰富多彩、活动范围地域辽阔、参与活动自愿等。随着社会体育市场的形成,群众对体育娱乐的消费不断扩大,通过体育活动达到健身、健美、娱乐的目的,已经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时尚。尤其是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后,体育事业更是蓬勃发展,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高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河北省人们对体育认识的概念已不仅限于传统的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课,而是已经扩展到体育经营、体育管理、体育产业、以及社区体育等等,因此我们对体育人才的需要也不再局限于以前的体育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等狭隘的范围内,体育经济人才、体育产业人才、社区体育指导员、俱乐部管理等人才需求日益迫切,这就对我们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质量是高校生死存亡的生命线,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合理设置和学生们的兴趣等。目前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逐步完善,但和市场要求还不太吻合,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对于实现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的体育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体育休闲、特殊人群的体育的运动技术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世界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体育作用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只有人们的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有利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在社会体育领域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虽然我们与国外的制度、文化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不同,但是无论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重视人们身体素质的提高。目前还没有人对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过专门性的研究,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通过对中韩两国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来为我院社会体育专业中的课程设置改革提供参考。本文对三所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其特色并得出结论和提出建议。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中国首都体育学院(简称首体院)、河北省体育学院(简称省体院)和韩国龙仁大学(简称 龙仁大)三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计划。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社会体育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方面的文献资料14篇,相关文献3篇(其中首体院2004年教学计划、省体院2006年教学计划、龙仁大2006年教学计划,注:适用期为四年)。

2.2.2访谈法。对三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教授2名、讲师5名、学生10名进行了实地交谈。2.2.3分析比较法。与国外的体育大学教学计划进行比较分析。三校社会体育专业学时学分、必修课(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选修课分配如表

1、表

2、表

3、表4。结果与分析

表1 三校所修课程的学时、学分

院校 公共课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 选修课 学分 首体院 701学时 1186学时 2448学时 >163 省体院 684学时 1152学时 828学时 >156 龙仁大 498学时 2218学时 1324学时 >130

注:龙仁大的课程是以选择性为主。

3.1 三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与学位授予的比较分析

国内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修业年限为四年,修满规定课程与学分才能给予毕业。毕业生符合学士学位条件,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韩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各种社会体育活动方面的技能,提高其指导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重点培养知识丰富,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毕业后从事社会体育设施的经营管理,体育运动指导员,以及中学体育教师等并可进入体育界其它领域发展。修业年限同为四年,修满规定课程与学分给予毕业。毕业生符合学士学位条件,授予体育学学士学位。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两国大学体育培养目标基本相同,都是以社会的发展需要确定的,都以对大众所参加的体育活动的指导为培养目的。修业年限都为四年。两国院校都是在修满规定学分的基础上授予学位。从表1显示,在学时上国内院校公共课强调的比较多,而韩国龙仁大更注重强调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韩国的课程选择性比较大,所以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学时比较多。只是学位上中国是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韩国是授予体育学学士学位。两个国家社会体育专业的目标的确立都是以本国人民的素质提高为主要依据,使本国人民在科学的基础指导下增强身体素质。

表2 首体院、省体院、龙仁大三校公共基础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法律基础

首体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法律基础

省体院 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应用写作、外语、计算机基础、柔道、跆拳道、剑道、龙武道、冥想、生活礼节(这六门课必须选择一门,但是

龙仁大 没有学分)、语言及文学、韩国史、英语练习、现代社会和人性、计算机实习

3.2 三校公共基础课比较分析

首体院公共课共701学时,占必修课时的37%,省体院684学时,占必修课时的32%,龙仁大公共课共498学时,占必修课时的18%,可以看出三所院校公共基础课在自己本校的课程领域的比例上国内院校远远高于韩国龙仁大。从表2可以看出,国内院校的课程主要是以加强学生们的思想教育为主,使学生们更进一步了解本国社会的发展和掌握一定的社会发展规律。而龙仁大的课程,主要是加大学生们了解韩国的由来、经历的发展阶段的发展史、日常生活中对长辈尊敬的生活礼节,及人文教育的培养。(龙仁大要求公共基础课选够10学分)。国内院校缺乏人文素质的投入。三所院校都设有英语和计算机,可以看出三所院校都比较重视对英语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同时能显现出两国院校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表3 首体院、省体院、龙仁大三校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

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体育管理学、足球、体操、首体院 体育保健学、社会学、微观经济学、健美操、田径、篮球、排球、体育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学、大众体育、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与实践、体操、体育产业概论、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运动生理学、田径、专项训练、武术套路、体育科研方法、体育舞蹈、基本体操、网球、省体院 社会体育学、教育学、运动心理学、健身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体育舞蹈、跆拳道、健美操、网球、形体训练、高尔夫球

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运动力学、体育史、体育哲学、特殊体育论、乒乓球、社会体育指导论、社会体育论、社会体育程序设计、野外体育、帆船、龙仁大 体育测量评价、运动生理学、网球、篮球、体育舞蹈、游泳、保龄球、健美操、业余时间 娱乐及体育产业论、应急救助和处理、滑雪、娱乐概论、高尔夫、体育营养学、拉船滑水、运动处方、社会体育经营学、体育咨询服务、毕业实技练习课、社会体育环境福利论

3.3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比较分析

首体院专业基础课共568学时,占必修课时的30%,省体院共694学时,占必修课时的33%,龙仁大共453学时,占必修课时的17%,国内院校对专业基础课的要求同样高于韩国龙仁大。从表3可以看出,首体院、省体院和龙仁大的专业基础课侧重点都是围绕着体育的社会发展设立的,三校都覆盖了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这充分显示了两个国家都比较注重大众健身运动科学化。相比而言龙仁大学的课程更灵活一点,他们规定在这24学分的专业基础课中至少选择18学分。学生们可以根据具体从事的职业选课,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们的有选择性的选课,还可以保证学生们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职业中去。

首体院专业课共618学时,占必修课时的33%,省体院共764学时,占必修课时的36%,龙仁大共1764学时,占必修课时的65%,韩国龙仁大对专业课的要求远远高于国内院校。专业课的学时和课的种类上韩国龙仁大比国内多,反映出比国内院校课程丰富。龙仁大的课程选择性大,是在93学分的基础上选择48学分,但也足以看出龙仁大重视专业课。首体院主要是以田径、篮球、体育舞蹈、健美操等传统项目为主,省体院主要是以跆拳道、篮球、体育舞蹈、健美操、高尔夫、网球等这些传统与现代项目结合为主,而龙仁大主要是以网球、篮球、游泳、高尔夫、帆船,拉船滑水等现代体育项目,体现韩国重视现代的野外体育。

另外龙仁大的网球、乒乓球、篮球、高尔夫、游泳分四期上可见他们对运动技术的掌握以及对运动技术的投入要远远大于国内两所院校。他们的专业课在规定的93学分的基础上选够48学分,这样有利于他们更好的从事自己的所选择的职业。专业细化方面远比我们国内院校要细的多。但是他们的上课时间没有标准,有时两节课连在一起,中间没有休息的时间,这样对他们的课堂效率有一定的影响。而首体院、省体院时间安排上比较有规律,课与课之间的时间间隔长,有利于学生们投入下节课的学习。

表4 首体院、省体院、龙仁大三校选修课

体育科研方法、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统计、营养学、武术、游泳、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康乐体育经营与管理、体育舞蹈、健美运动、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经纪人概论、体育法规理论、学校体育学、教育学、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健身路径-自行车、实用卫生救护与自救、特殊奥林匹克、田径竞赛与裁判、特殊诊断、中华民族民间舞、奥林匹克、软式排球、首体院 棋牌、健康促进与体重控制、芭蕾舞、沟通与交流、二战与国际关系、运动竞赛方法学、会计原理、定向越野、青少年心理发展、形体、跆拳道、运动处方、体育与法律、体育史、运动创伤学、决策学、体育文化学、心理测量与评估、现代舞、篮球竞赛、体育游戏、足球竞赛、珍珠球、水中健身 操、手球、趣味田径、太极推手、排球竞赛、游泳提高、美术书法、康复心理学、实用球保护与自救、运动员选材、古典文学鉴赏、形式逻辑、excel在统计中的应用、运动生物化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基础、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艺术欣赏、社会体育经营管理、休闲体育、排球、形体、省体院 足球、游泳、体育社会学、体育史、篮球、地掷球、散打、音乐欣赏、保健学、桥牌、就业指导、毽球、轮滑、围棋、羽毛球

哲学理解、世界历史和人类、汉文和生活、文学和人生、东洋思想理解、传统思想和宗教、韩国民俗和文化、就业英语、初级英语口语、中级英语口语、英语、日语和日本文化、中文和中国文化、韩国政治的现实和理想、市场经济理解、图表工具和主页制作、体育舞蹈、职业和健康、饮食和生活、经营

龙仁大 学入门、法律和生活、人类心理理解、女性和未来社会、世界文化和韩国的选择、前途探索和就业开发、前途探索和能力开发、高尔夫、体育原理、小球运动网球-乒乓球、运动和健康、健身、韩国音乐理解、西洋美术理解、韩国舞蹈的理解、演剧和电影、设计的理解、韩国文化财产、生命科学、人类和环境、excel程序和实用统计、网上授课(茶文化欣赏、鸡尾酒品尝、水上运动赏析、赛车欣赏、日常生活技能,每年的课程不一样。)3.4 选修课的比较分析

由表4显示,首体院选修课共63门,这63门课包括游泳、网球、羽毛球等体育类,实用卫生救护与自救、健康促进与体重控制、运动创伤等医学类,二战与国际关系、体育史等历史类,古典文学鉴赏、体育文化学等文学类,青少年心理发展、心理测量与评估等心理类,美术书法,现代舞等艺术类,以及计算机类。主要是提高学生们的自身的素质能力。有利于学生们对我国古文化的学习与继承以及体育的发展史和奥林匹克文化的理解。这63门课中有19门是限制选修课,其余44门选够12学分(每门课2学分),而选修课只能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选,每学期只能选两门。省体院限制选修课共26门从中选14门,而自由选修课共8门,至少修够6分(术科4学分,自选学科2学分)。省体院是在大二下学期开始选。而龙仁大学选修课包括六个大的领域40门课和网上授课5门,其中第一领域是文学及历史,第二领域是语言,第三领域是政治及经济,第四领域是体育,第五领域是艺术,第六领域是生活健康及计算机类。第四到第六领域还包括生活文化及常识类的网上授课。他们要求在这六个领域中必须涵盖四个领域,其中第二领域必须选够两门外语。龙仁大最后毕业要求达到130分以上,选修课从大学一年级就可以选,所选学分可以根据前面必修课所选的分数来定。在选修课种类划分上龙仁大显得更系统化,省体院选修课的门类较少,内容非常狭窄,在培养学生兴趣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韩国龙仁大设置的选修课的目的在于防止所选课程和自己的发展目标相脱钩,更能为自己的将来所 从事的职业服务。国内体育院校选修课与韩国选修课选择的自由性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龙仁大能在控制主干课程内容,突出基础理论、基本技术的学习,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度,而国内院校选择自由度较小,在访谈中同学、老师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人文知识更多是在课外积累,建议省体院将科目综合化,即将几门相似的课程加以合并优化。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国内院校较重视政治理论课程,韩国院校重视本国的发展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4.1.2国内大部分体育院校与韩国的院校上课地点相比,国内院校仅限于校内,省体院甚至出现场地短缺的现象,而韩国有一些实地野外的课程。

4.1.3 有资料显示,中国体育院校(系)科研课程的时数占总学时的5%以上,而原民主德国和匈牙利体育院校(系)的科研时数分别占总学时的16%和13%。他们的科研特点是:时数多、内容广泛、设备先进、要求严格、水平高。而我国体育院校(系)由于科研时数少,学生平时只凭借记笔记、抄笔记、背笔记三部曲完成课程学习。

4.1.4 对于运动技能掌握国内院校课时显得相对比较少,省体院对一些专业技术课只是一味地训练,缺乏运动技术理论的系统学习,甚至有的学生都不知道自己所选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而韩国的院校对运动技能课课时和课上的质量的要求则相对较多。4.1.5与韩国的院校相比,省体院对选择性课程自由度的比例要求相对较小。

4.1.6 在同08届和09届毕业生的访谈中得知,他们认为大四的课程不太合理,在第一学期前十周的实习结束后,有的已经找好了工作、有的在忙与考研和考公务员的复习准备中等,他们都没有心思再回到学校安心学习。

4.1.7在与国内体育院校相比省体院社会体育专业设置暂处于领先地位,例如:高尔夫专业、户外运动专业、体育舞蹈专业、少数民族专业和网球专业。

4.1.8省体院培养的学生大多数在石家庄市体育俱乐部干会籍,却很少有干到管理阶层的,他们的流动性很大,流失率也很高,这就对省体院体育管理营销人才的培养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2建议

4.2.1增设人文教育课程,使学生加强人文教育的熏陶,使之成为既有坚实的专业技术、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水准的新型体育人才。

4.2.2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加大野外拓展训练类的课程,增加学生们的野外的生存能力。4.2.3 不断改进我省体院的科研课程逐步改变我院科研时数少,学生平时只凭借记笔记、抄笔记、背笔记三部曲完成课程学习的不良状况,严格考核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师整体师资队伍,可以外聘一些社会中有能力的教师提高本专业的教学水平,提高我院的场馆和一些闲置资源的利用率向国外的科研课程时数多、内容广泛、设备先进、要求严格、水平高的要求努力,提高 我院毕业生的生存能力。

4.2.4 增加运动技术课和技术理论课的课时,提高学生们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教师们不要只注重技术训练而忽视技术理论的教学,教师们应该技术训练和理论学习结合教学。以体育舞蹈为例,学生们的技术水平虽然在省内甚至国内有好的成绩,但他们去不知道体育舞蹈的发展史,和舞蹈技术理论的发展过程,他们只是复制老师的套路,这对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的发展极为不利。

4.2.5增加选择性课程的比例,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多样化的需求。4.2.6 社会体育专业的大四课程有待改进。实习时间按安排上应更灵活一些,大四上学期的统一实习影响到考研、考公务员同学的复习进度,适当将他们的实习提前或延后,对于找到工作的同学可以申请提前就业,学校应给予大力支持。实习形式上不必拘泥于集体实习,可以以班或小组的形式进行,建议将考研科目安排在大三下学期。

4.2.7虽然省体院与国内体育院校相比处于领先但是没有完全开发利用学校周围的有力资源,学院坐落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市风景秀丽的滹沱河畔,环绕校园的是梨果飘香的太平河生态园区,像一些新型的钓鱼、游泳娱乐、体育旅游等专业项目都可以开设。

4.2.8本文作者认为加强体育管理、营销等人才的培养逐步占领体育俱乐部和社会体育市场,扩大我院社会体育系在社会中的影响力。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市场机遇在社会中创建我们社会体育产业的品牌,通过毕业生宣传社会体育专业,形成就业、创业的“品牌”理念。

参考文献

[1]首都体育学院04教学计划教学大纲[M].北京.首都体育学院教务处,2004.[2]武汉体育学院04教学计划[M].武汉.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2004 [3]韩国龙仁大学04教学计划[M].韩国.龙仁大学,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潘小非.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110-113 [6]张细谦,黄南浩.中日美英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比较研究[J].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20-25.[7]冯小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J].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4(1):34-36.[8]程杰,龚洁,王安.“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与课程设置[J].煤炭高等教育,2002(6):93-94 [9]张建.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社会体育发展步伐[J].体育科研,2005(4).[10]刘永,曹刚.社会体育专业产业经营方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05(4):68-70 [1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12]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1-5.[13]彭建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5,11,(2):129-132 [14]韩国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J].四川体育科学,2000,(4):11-13 [15]臧连明.高等体育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1,(4):77-78 [16]陈琦,杨文轩,郑俊武.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8,(5):1-5 [17]张连凯.21世纪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素质结构机培养模式构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2).[18]河北体育学院06教学计划教学大纲[M].河北.河北体育学院教务处,2006.致 谢

感谢庞晓洁老师对文章悉心教育与指导和同学们对我的帮助。

本论文是在我的辅导老师庞晓洁副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庞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几年来,庞老师在学业上给予我以精心指导,她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在此谨向庞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本论文研究中,曾经给予我帮助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第二篇: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论文

1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在国内,有51.3%的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本科毕业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其余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且各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重庆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工程管理专业办学时间较长,且工科实力较强的9所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统计,其中相关专业课程学时的平均比重为51.54%;同时,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四大平台课程的平均学时比例为:6.6∶6.1∶3.1∶1。通过对国内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以下特点:

(1)与国外相比,国内相关专业课程的比重较低,也就是通识性课程(比如:外语、数学、体育等)的比重较高,体现出“厚基础、窄口径”的特点。

(2)与国外相比,平台课程中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比重低,注重工程技术课程与管理课程之间的平衡。

(3)核心课程不明确,相关专业课程比较分散,缺乏具体的特色。

(4)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的教学和培养。国内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学时比重一般在20%以内,而国外超过了35%。上述四种现象,在工科实力比较薄弱的财经、师范类院校内的情况更加突出,有的院校专业课程比重不足20%。当前,由于工程管理是就业热门专业,很多院校盲目跟进,然而其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具备,在课程设置时往往很被动。根据2014年对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情况进行调研,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读研率、工资水平和工作胜任能力五个指标均低于土木工程专业。因此,优化现有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势在必行。

2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与知识的关联性分析

根据哈佛管理学者罗伯特卡茨(RobertL.Katz)对有效管理者的能力判断,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人才应当具备三种技能,即技术性技能、人际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且三种技能存在递进关系,与管理层级的高低正相关。同时,研究表明,作为职业工作人员,随着工龄的增长以及职业发展阶段的变化,其学习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技术性技能更加重要。工程管理的技术性技能则指在工程管理中如何“处事”。也就是对工程管理中的某项活动、任务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专业工具和条例、规章、政策的熟练应用;尤其是在具体的、特定的活动和任务下对工程管理方法、流程、程序或者技巧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职业工作人员具有三种职业发展通道,即“纵向发展”“横向发展”“综合发展”。随着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导致个人在职场中纵向发展空间受限。同时,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个人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比较弱,横向发展的通道发展缺乏比较优势。因此,走综合发展的通道,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职场发展中更为理想的选择。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类知识,而且还需要掌握工程管理、经济、会计、法律等相关知识,为后续职业的综合发展打好基础。

3以职业发展为基础的课程设置的特点

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应回归大众教育的特性。学校和学生都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在课程设置上要与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工作岗位素质、能力和知识需求,按照“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高质量”的思路,以应用型、实战型教育为主,围绕工程管理对象本身,突出解决工程管理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素质。首先,学习工程技术、施工原理,熟悉施工现场环境与管理范围、内容与目标,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在一线岗位上的生存技能。其次,学习工程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注重培训学习的分析、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所学知识在工程技术工作中能融合运用和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评价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形成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具备从管理岗位向领导岗位转变的能力。只有这样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建筑领域需要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4课程设置优化措施及建议

(1)在设置和调整课程时,应重点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就业方向和岗位工作进行重新梳理,侧重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的工程技术应用部门的从业人员,重点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具有发现、解决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安全问题的能力,体现出所学的有限知识的实用性。

(2)在学分、学时分配上应突出工程技术课程,兼顾管理、经济课程,适当加入工程法规课程,尤其是财经类、师范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适当控制工程力学、工程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比重。突出工程地质、工程材料、施工技术、工程质量、工程造价等运用性、实战性课程分量。工程管理面向的专业领域要从房屋建筑专业向市政工程、道路工程、隧道工程等方向多元扩散。

(3)要针对国内建筑领域内,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招标师、咨询工程师(投资)、造价师、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知识、能力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调整具体知识输出结构和内容,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和实操锻炼,具备工程项目所需“五大员”的上岗能力,为个人职业转向专业注册类人才发展打好基础。

(4)要在工程技术课程的授课中,融入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在管理、经济和法律平台课程中结合工程技术的专业背景。平时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复合性、交叉性思维模式和能力。

(5)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应更多地思考在工程管理中会面临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精心选择优秀案例,将工程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教室内、课堂上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以工程项目管理者角色的身份对案例进行分析,在情景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发挥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5结语

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工程管理专业学位培养与职业认知相衔接的体系,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和职业的发展缺乏相应的认知。要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提升工作岗位胜任能力,必须大力促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相融合,力求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上岗条件相对应,学位课程的知识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从而培养出更多满足市场需要和建筑业发展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第三篇:高师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师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杜运山

[摘要]笔者借鉴多学科视角和方法,全面分析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理论的特点,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为加速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与完善奠定扎实的基础,促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关键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研究目的 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休闲、娱乐、康复健身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使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对人才质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同时也迎来发展机遇。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出新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课题。研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新世纪新型体育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收集有关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关教学理论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21 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培养与时俱进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根据文献资料和专家访 谈我们知道21 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下面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较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3.2 21 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2.1 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虽然中国有些综合性的高等院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改革,但是大部分中国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旧是以专才思想指导下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这种人才模式在过去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专门人才,但是它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对能培养与时俱进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模式进行研究。

3.2.2 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对比研究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有不同的表_述。当前比较流行的分类方法是依据人才培养的专业口径宽窄分为通才培养模式和专才培养模式。通才培养模式专业口径较宽,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能力较强,但是专业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而专才培养模式与通才培养模式恰好相反。下面从人才培养的理念、培养时间、培养的场合等来划分当今国内外现存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2.2.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训练模式和发展模式依据人才培养理念不同,分为训练模式和发展模式。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训练模式受“技术理性”的支配,社会期望体育教师成为技术员,拥有熟练的技术,按科学规则塑造社会公民。在这一观念下,体育教师教育注重对教师的训练,使其掌握一套熟练的能运用于学校教育的技术。发展模式是教师专业化的理念背景下由注重技术培训走向关注专业化构建,更加注重教师潜能的开发,使教师有能力主导教学 的全过程,在培训阶段上促进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的一体化。目前,发展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体育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应以此为目标,塑造和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

3.2.2.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次性模式和终生模式根据培养时间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分为一次性模式和终生模式。一次性模式前的系统培养后,进入教师职业岗位后不再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培训。终生模式的出现意味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重视教师的职前教育,而且入职和在职教育也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训阶 段上促进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的一体化。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实行的是“一体两面”体系的培养模式,即在统一的体育院校系中分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两个方面,相互隔离、互不沟通。针对这个问题,在21 世纪初期,我国必须健全、完善培养和培训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目标。要求大多数体育院校系在致力于培养新师资的同时,也参与新教师见习期的培训和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改革,让终生培养模式落到实处。3.2.2.3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校本培养模式和大学联合中小学培养的模式

根据培养中心场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分为以大学为基地的培养模式和中小学与大学联合培养的模式。以大学为基地培养教师是20世纪教师教育发展的最大成果之一,这种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理论优势,可以较好地塑造未来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对教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认识不足。其缺陷就是造成了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和二元分离,规律性的教育理论难以应对复杂的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问题,而且教师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所以,高校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因此不断招致社会机构以及民众的批判和攻击。以中小学和大学联合培养为基地的这种模式,教师的培养将在有大学和中小学结成伙伴关系的新的联合体中进行。中小学与大学联合培养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是学院与中小学间真正的合作,其合作关系是以在智能和责任上的平等为特征。合作者共同对教师候选人和中小学的学习成效承担责任,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实习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成长。围绕这些共同的目标,大学教师在中小学基地从事教学、指导和研究工作,中小学教师也可以担任大学的顾问、指导者和工作成员。这种合作关系改变了每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性质,为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创造了新的角色和责任。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共同负责教师的训练和持续的专业化发展,将各自的资源融合在一起,实现共同的目标,这种智能的混合对教师教育来说是全新的。目前这种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只是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作为新型的教师培养实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预料,通过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形成新的入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机制,将是21 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趋势。在21 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中,这两种培养模式将出现进一步融合的趋势。3.3 建立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合金”模式

中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它们的简单叠加,而是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产生新的特质。这就好比合金,以某一种金属元素为主(某一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即所学专业),加上别的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较宽的知识面),所组成的物质。这种全新的物质——合金,具有与其他各个组成部分——几种金属单质或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不同的新的特性,如硬度、导电性、延展性、膨胀系数等等。并且这些新特性既不是其组成单质的某些特性的叠加,也不是其组成单质某些特性的平均值。这些都与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相类似。所以,要建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合金模式。“合金”模式,就是以培养复合型的体育教育人才为目标,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合金”模式的优点是融合了专才培养模式和通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又弥补了二者的不足。在建立“合金”培养模式时应遵循与时俱进和学生发展两个原则,为人才培养提供总的指导。“合金”培养模式的实施结构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多种备选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它们的有机组合就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范式。实施“合金”培养模式就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人__是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经过大、中专院校在入职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要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第二,要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培育相结合;第三,要正确处理基础与专业的关系,建立以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柔性专业设置与调整;第四,要从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的思想转变为重视素质、创新、敬业、合作和开拓能力的培养,摒除单一知识领域的局限,重视学科交叉、渗透和整合,形成培养“合金”型人才的知识结构;第五,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3.4 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理论研究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现状是: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在课程构成因子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比例偏低,专业课偏高,呈现出基础狭窄的状况;在专业课中,术科比例偏高,学科比例偏低;在术科课程中,运动项目少,强调竞技运动项目,轻娱乐、休闲运动项目,特别是反映社会与教育需要的野营、漂流、攀岩等拓展类运动项目还是一片贫瘠;在学科专业课程中,教育类课程没有得到重视,没有体现出师范教育的特点;规定学生准予毕业的最低学分总数高,这必然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或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或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度。所以在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中,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注意课程的适度超前发展;既要注意课程的结构改革,又要注意课程的内容改革,使课 程更好地为中国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在课程结构改革中,第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分天下模 式:由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隐形课程组成。具体模式是:压缩必修课程时数,调整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教育专业课3 类课程的结构,建立优化的“核心课程”;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的灵活性,使之成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中的“扩展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之成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隐形课程”,进而形成一个由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隐形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新体系。第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式:第一维是横向层次,即课程的功能结构,可分为三组课程模块、两种形式。三组课程模块即公共课、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和术科课程)、教育类课程。两种形式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第二维为纵向层次,即课程的类型结构,可分为三类课程,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实践课程。三类课程要特别注意活动课程的开设,处理好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第三维是课程的形态结构,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把通常的学校课程称为显性课程或公开的课程,把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传统、信念、价称为隐性课程。贾克森(P.W.Jackson)认为隐性课程对学生的社会化影响,远比显性课程大。但只有当隐蔽性课程支持并补充显性课程时,学校才能发挥更大的功能,所以,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等等。课程内容的改革主要在以下方面:第一,强化教育类课程。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与国外相比,教育类课程开设偏少,强化教育类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众多学者不约而同的结论;第二,拓宽基础课程。可以通过通识课程,设人文素质教育课,如历史、艺术及艺术欣赏、文化、伦理道德、音乐欣赏与体育技术动作培养理论等。还可以通过开设文理渗透课、学科交叉课和强化工具类课程来拓宽基础课程;第三,调整学科专业课程。通过浓缩学科专业课程和重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来实现。将学科专业课由目前的70%左右精简到30%~40%,是学科专业课走向科学、合理地、正确选择。按照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的原则和思路,重新选择、确定学科专业课的基本内容,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拓宽基础课程;第四,开设学科教育类课程;第五,注意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第六,注重实践性课程。4.结论与建议

4.1 从整体上看,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属于专才思想指导下的应试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21 世纪初期时代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能力提出新要求的需要。

4.2 为了实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建立“合金”型人才培养模式。

4.3“合金”培养模式的实施结构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多种备选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它们的有机组合就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合金”培养模式的范式。

4.4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现状是: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在课程构成因子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比例偏低,专业课偏高,呈现出基础狭窄的状况;在专业课中,术科比例偏高,学科比例偏低;在术科课程中,强调竞技运动项目,轻娱乐、休闲运动项目,特别是反映社会与教育需要的野营、漂流、攀岩等拓展类运动项目还是一片贫瘠,而且术科运动项 目少;在学科专业课程中,教育类课程没有得到重视,没有体现出师范教育的特点;规定学生准予毕业的最低学分总数高,这必然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或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或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度。4.5 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性格各异的学生。应以能培养 与时俱进人才的“合金”模式为主,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存的局面。4.6 在课程改革中,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注意课程的适度超前

发展;既要注意课程的结构改革,又要注意课程的内容改革,使课程更好地为中国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参考文献 [1] 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2]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丁英俊,张学研.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过程的研究[J].河南大学 学报,1999,(6):83-86.[4]王新平.中、日、美普通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 [J].湖北体育科技,2000,(3):6-72.[5]巴音道尔吉.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 大学学报,2003,(5):135-137.[6]杨海林.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武汉

第四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直至大学,我们都在学校课程的设置下进行学习。在中小学阶段,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应试为目的的,一切以考试为宗。到了大学,课程的设置进入了多样化、开放化的模式,使学生被压抑的个性开始解放出来,进而促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从总体上来看,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合理的。大

一、大二除专业课外,大部分是公共基础课程,比如英语、政治等,为学生的基础知识打下基础,有利于政治素质的提高、语言视野的开阔。专业课种类多样,方便学科间交叉学习,在各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利于各专业课之间的融会贯通,并能提高专业的综合素质。师范类的课程设置也很好,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法、多媒体语文教学等实践性课程,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还有非专业课程的设置也不错,体育、音乐鉴赏、美术鉴赏、戏剧影视文化等健康与艺术类课程的设置,更能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这是专业课程之外必不可少的补充,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树立新一代大学生的新形象。

但有些课程的设置,就我个人而言,认为是欠合理的。大一下学期的文学理论课程就有点超前,学生尚未完全进入大学的学习,基础还不牢,对这些深奥的理论无法深一步了解。学校就师范生的特征,还开设了许多教育方面的课程,这是必要的,但有些就有重复的嫌疑,另外一点就是不要合班上课,给学生的感觉这门课是不重要的,教育管理完全可以单独上课。

学校的课程设置是适合大学生的发展的,恳切希望学校能够在一些细节方面加以完善,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第五篇: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研究

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研究

摘 要

课程设置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才培养的一大关键。专业课程的设

置,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所学的内容及形成的知识体系,也决定着学生的语言

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适应 21 世纪国际化经济时代的要求,教育部于 2000 年 4 月

批准实施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详

细描述了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在《大纲》实施八年后,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大纲》要求是否相符?在不同类型和级别的院校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英语专业学生的选课是否存在倾向性?英语专业课程实

际开设的总学时及其分配与《大纲》要求是否相符?这些问题正是本文试图探求

并回答的。本文以《大纲》为依据,采用问卷调查、资料分析和访谈三种方式收集数据。

问卷调查的对象为 2008 年 3 月在上海参加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阅卷的来自全国各省

市的 115 名英语专业教师;调查内容为这些教师所在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

况以及他们对其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资料分析的数据来源于 2006 至 2008 年

毕业于全国11个省市42所高校的42名英语专业本科生四年的学习成绩汇总表(其

中包含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时、学分、成绩等信息)。分析的内容主要涉及他

们具体所学的课程与学时情况。访谈对象为他们中的 15 名学生,访谈内容主要围

绕他们对本科四年所学课程的整体评价、课程设置中的问题与不足以及他们的建

议和期望等。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离《大纲》要求尚有较大距离。在与《大纲》的符合程度上,专业技能课高于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必修课高于选修

课;文学、文化及语言类课程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较集中于经

贸方面,其他方面课程则普遍较受“冷落”;学生的选课普遍偏重教育类和经贸类

课程。另外,英语专业四年的专业课程总学时比《大纲》最低要求普遍少 100 至

300 学时,且三类课程的学时分配缺乏合理性:专业技能课程占据绝大部分学时,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学时则与《大纲》要求相去甚远。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不同类型和级别的院校中存在着一定差异。师范类和理

工类院校对英语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必修课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外语类和综合类

院校;文学选修课在师范类和综合类院校的开设情况相对较好;教学相关课程在师范类院校的开设率明显高于其他类院校;专业知识课程在外语类院校中的开设

率普遍低于其他类院校;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普遍受重视程度亟待提高,但在理工类院校的开设情况略好。总体而言,师范类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大纲》

符合程度相对较高;重点院校三类课程的开设都相对优于一般院校。问卷调查主观题和访谈的结果表明:超过 20%的教师和超过 60%的学生都表

示对现行课程设置情况不满意或者不太满意;他们都同时提出了专业

课学时偏少、选修课不足、文学类课程及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偏少等问题,这与问卷调查和资料

分析中的客观数据一致。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研究,了解了《大纲》的实施情况;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尝试对我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与优化以

及《大纲》今后的修订与完善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二.文献综述:

2.1 大纲的基础---需要分析

2.1.1需要分析的重要性

2.1.2 大纲基于需要分析

2.2 大纲的内涵

2.3 英语专业课程设计模式

2.3.1特殊领域specific aspests课程设置

2.3.2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

郝红梅.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研究.硕士论文.重庆大学.2009

下载对三所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三所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共5篇]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 摘要: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初级会计人才的需求脱节,如何通过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突破原......

    对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的思考

    对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的思考 2009-07-23 21:29 [摘要]本文把当前高师音乐专业教育的背景作为思考的核心基础依据,论述了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要素,有针对性地提出......

    浅析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

    论文关键词: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工艺美术专业 课程设置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意义和通过课程的优化配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

    社会体育对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

    《社会体育对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 结题报告一、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1、社会体育:也称“群众体育”、“大众体育”。厂矿、企业、事业、机关的职工,以......

    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舞蹈表演专业的发展也取得了进步,但现在很多高职的舞蹈专业还只是单纯地模仿和依赖于本科......

    中美高校体育的比较研究5篇

    目 录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中美两国体育经纪人制度比较研究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法等方法对中美两国体育经纪人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出中美两国国体育经纪人制度所存在的差异,找出我国体育经纪人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中日体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5篇范文

    中日体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目前,日本的大众体育己形成规模,尤其日本的社区体育在全球已形成为一种公认的典范。中 国与日本在文化背景、 历史背景等方面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