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建议

时间:2019-05-13 09:3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我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我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建议》。

第一篇:对我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建议

对我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建议

前言

2004年‚中国园林藤头杯‛青年封建园林设计大赛圆满谢幕了,代表着当今在校学生最高设计水准的比赛又告一段落。看着同龄人的作品,心中不免感慨万千。在为他们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少年老成‛的创造力和那些精妙杰伦的表现力震慑的同时,心中也开始有了隐隐的悲哀:我能行吗?为什么我们学校的园林专业不行?在全国农林院校中排第六名的山东农业大学,居然在有43所院校,23个设计单位参赛的‚藤头杯‛的194件作品中没有一件来自我们学校!真的想问,山东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怎么了?

从来时的惊喜,到现在的悲哀,使我不得不为我喜欢的专业做点什么。我来自湖北,我的武汉在东部产业结构升级与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沦陷‛了;我来自林学院,我的园林专业在学校其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沦陷‛了!像武汉市长李宪生,为武汉的崛起而四处奔走呼吁一样,我要为园林专业的崛起吆喝助威。或许,我并不能马上改变什么,但是,只要你听到这样一种不甘沉沦的声音,只要你知道我对园林的挚爱并默默为之奋斗就足够了。1 园林专业现状及园林人才培养现状

1.1园林专业现状

我们园林专业的这一代,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伟大变革时代,祖国蓬勃的发展,日新月异的土地与社会变化,迫切需要以土地设计为己任的风景园林学科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不论从政府领导到地产开发商,从大众百姓到社会媒体,认识正在不断深化,需求更是与日俱增,前景无不令人瞩目。然而,当今中国社会对现代景观需求如此迫切广泛之际,作为园林设计的实践者,大家都准备好了吗?众所周知,园林设计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她囊括了技术,艺术,人文,管理,政策法规等诸多领域的内容。可如今,园林专业的理论研究与专业教育却是步履艰辛,培养的人才更是寥如星辰……因此,对于园林专业教育的落后现状,我们要有充分的危机意识之后,才能有改变的动力和支持改变的社会氛围,是吧!

前景是辉煌的,未来是无限的美好。可毕竟再好的机会也是稍纵即逝。以前是建筑,建材行业,现在是咱园林设计的了!

1. 2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对于当前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陆地区可是众说纷纭,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于是大家先到为君,后到为臣,各占山头,各树门派,现在的景观园林正处于一个典型的诸侯混战时刻,谁稍强大谁就能多分一杯羹,谁就做大哥,接受别人的尊敬。当前园林专业大致面貌分为3类: 一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二是风景园林专业, 三是环境艺术专业。彼此虽名称不同,但大多数换汤不换药。稍有不同的就是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建筑类院校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重建筑,农林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重植物生态,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重艺术设计,综合性学校干脆什么都来,来个大杂烩,包罗万象,殊不知由于课程设臵门类偏多,累得学生叫苦连天却没有学到什么深入的,核心的东西。或许,培养好这么一个跨众多学科的专业人才,教育界也感力不从心。于是乎,我们这些园林设计的‚先行者‛成了各种版本培养模式的‚实验品‛,真不知道将来会不会成为‚无名鬼(关于‘园林专业’名称的争论还没有停止呢)‛。

很快有人提出,我国无论是建筑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还是综合性院校,都应该统一园林专业课程,统一园林教材,称之为标准化。这应该是很有必要的。很明显,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规划设计和生物生态必须得到加强,保证以足够的课时和学分。而其他的一些风景园林必备的知识,针对不同院校的不同特点,要通过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课程安排来加强,不要让我们未来的中国景观设计师缺胳膊少腿。例如吧,加强对规划设计的技能,设计理念的表达,园林材料的应用,实习内容的逼真度的要求对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

2他山之石:大陆兄弟院校课程设置

2.1 关于我对兄弟院校课程设臵‚全盘抄袭‛的说明

所谓他山之石,一方面,可以用来‚攻玉‛。下述几个院校都是大陆地区风景园林专业中的佼佼者。通过对他们的课程设臵的了解可以明白自身的不足。可以指引自己前进的方向,可以‚多快好省‛的规划自己的园林专业培养模式,并最大的程度上减小自己专业设臵的偏差。但模仿并不是抄袭,并不是照搬照套,人家做大家闺秀,我们可以做小家碧玉,人家毕竟长的比咱漂亮,如果一味效颦,就成了东施,甚至邯郸学步了。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明了教育部门对园林专业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在1.2节中,关于目前大陆地区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设臵的现状已经

做了大致说明,通过对当前国内教有影响的院校的课程设臵,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明白园林专业更合理的前进方向,从而才能制订更合理,更赋有前瞻性的课程设臵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有可能让我们学校在园林专业众诸侯割据的时代占有一席之地。再者,给那些关注园林专业的朋友们一点原始的资料查看又何乐而不为呢?

2.2 浙江大学风景园林课程设置

必修:规划设计:画法几何与建筑美术设计初步环境艺术测量学园林绿地系统设计规划

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规划设计(甲)园林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

生物生态:植物学(甲)气象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甲)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

环境科学导论

其他:有机化学园林学导论微积分(丙)线性代数(乙)大学物理普通化学

现代农业学导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

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形式与政策大学英语

体育现代管理学基础计算机文化程序设计基础VB军事理论

选修:规划设计:室内装潢设计城市规划原理风景名胜区规划园林植物造景

生物生态:城市生态学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

园林组织培养草坪建植与护养设施园艺学

其他:园林史建筑史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名特优果树园艺种质资源学

插花艺术与盆景

2.3 北京农业大学风景园林课程设置

必修:规划设计:画法几何美术Ⅰ阴影透视Ⅰ设计初步园林艺术测量与遥感

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Ⅱ园林设计Ⅱ园林工程

生物生态:植物学Ⅱ园林苗圃学园林果树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Ⅰ

生态学Ⅱ

其他:专业概论高等数学Ⅱ中国园林史外国园林史园林管理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形式与政策外语体育

计算机技术基础

选修:规划设计:建筑结构美术Ⅱ设计初步Ⅱ城市规划设计原理Ⅰ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

风景区规划

生物生态:气象学草坪与地被的园林应用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植物生理学Ⅱ

其他:有机化学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城市形态与发展理论插花艺术与花艺

鲜切花技术

2.4 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课程设置

必修:规划设计:园林制图素描阴影透视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艺术原理测量学基础

园林绿地规划园林建筑设计(一)园林设计(一)水彩水粉

生物生态:植物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生态学(一)植物生理学

土壤学基础

其他:大学数学普通化学普通遗传学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法律基础马克思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

大学英语体育管理学原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

选修:规划设计:建筑构造与结构建筑画城市规划原理建筑CAD风景名胜区规划

建筑环境设计园林工程(一)户外游憩设计建筑设计(二)园林设计(二)

城市景观设计

生物生态:林业气象学园林昆虫学园林植物病理学园林植物育种园林植物组织培养 草坪学其他:有机化学专业英语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生物化学农业化学建筑力学

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园林建筑概预算园林经济管理园林经济管理

盆景与插花艺术

2.5拓展阅读

代表当今中国园林发展最前沿的是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臵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臵,他们的课程如何设臵,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有兴趣的同学朋友可以自己

搜集材料,进一步思考有关‚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设臵‛更合理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2.6小结:大陆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及启示

(1)规划设计和植物生态课程的比重一般达40%,大同小异,基本体现了专业特点。

(2)在必修课中,一些传统科目,例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微积分,线性代数已经不再不可

或缺了。上述3所院校,在必修课中基本是有选择的做了很多放弃。我个人觉得这种做法适应了时

代潮流,是个与时俱进的思路。一个人,有所失必有所得;一个专业,也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所

谓‚宽口径,广对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已经没有市场了,因为很难想象别人会接受一个

懂很多却都是肤浅认识的人的意见,更何况是园林设计这么一个十分开放,前卫,个性张扬且已经

分化很深入的领域。减少一些不是十分必要的课程无疑给学习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留出了时间。

我们现在迫切得几乎没有可以浪费的时间。如果你想在景观园林设计行业有所建树的话。

(3)在选修课中,园林设计,园林史的能力普遍重视,一些有关设计和生物生态的内容也有所补充,电

脑表现方式的要求也有所加强。但与社会需求的园林专业人才差距还是很大。你的思想你能用拿得

出手的效果图来表现吗?你的设计理念有多深刻,你受了什么流派的影响,你的那些东西你能让客

户接受吗?你对园林植物的栽培,采购,园林植物供应商,供应流程了解多少?你的审美观点如何,和客人有多少差距,你如何让别人接受你的思想?你对园林施工的相关法规了解多少?国家的大政

方针对专业的影响你考虑过吗?入世后的竞争以及一些还无法预知的因素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有多大

多严重?你思考过没有?需要自己学习,体验,尝试和充实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就选修这块,可

以改进的地方,可以做文章的地方,可以提高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课程设臵还真不少。例如增加

园林材料学,园林植物配臵学,人体工程学,行为心理学,遥感与测量,数学地理课;加强CAD绘

图出图能力,PHOTOSHOP后期处理能力以及3D-MAX建模能力。增强园林设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3他山之石:从园林设计教学课程看台湾辅仁大学关于园林人才的培养模式(内容从简)

3.1培养模式

一年级:上学期

(1)步入空间和艺术的殿堂,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和著名景区。

(2)设计基本元素的认识与利用。

①形与比例----------点线面的不、排列组合②造型与色彩-------点线面灰度练习与色彩的应用

③造型----------------材料与质感

④立体练习-----------面立体,线立体,体立体

⑤构成联系-----------半立体,立体,材质组成的综合练习。

(3)设计资源与设计原则的掌握与运用

下学期

(1)空间形塑过程解析及空间尺度的把握

(2)创造合理的空间模式与架构

二年级: 通过接触真实环境设计,加强对各项环境资源,园林景观元素的认识和设计的基本训练

三年级: 难度较二年级增大,开始进入环境规划领域;训练的重点转移至对社会环境需求与价值的了解,环境设计的功能与工作范畴,环境整体观念的正确建立。开始对都市环境生态保育,坡地形,水

滨开发等复杂问题,能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 景观设计大四学生可以基于过去设计练习的学习经验,依个人兴趣,选择规划设计或论文研究,进行完整的规划设计演练或熟悉研究方法。并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加强其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增

强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奠定开创专业生存的基础。

3.2小结:台湾辅仁大学设计教学模式给我们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①在对设计的对象认识上,先加强感性认识,在注重理性认识,之后有开始回归感性认识。通过对学生

设计素质的加强后,让他们试着用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在能独立,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之后,让

学生们试着了解社会环境需求与价值的关系,试着关注环境,尊重自然,从而回归到设计本来目的。

②在设计课程设计步骤以及对学生的专业要求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这符合学生认识的变化过程,从而让学生在宽阔的基础上逐渐拔高。

③他们的设计要求已经进入了很深的领域,课程设臵非常合理,人性化以及具有实战性。这点值得大陆

院校的关注。相对于大陆的设计师来说,他们肯定容易在理论上(为什么这么设计的原因),和在对园

林设计本质的理解上胜其一筹。

④他们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毕业生与社会的对接,没有出现断层现象。社会需要怎么样的毕业生,他们的毕业生就刚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这点值得大陆院校学习。当然,我们有自身的特点,一味的全

盘模仿,认为外来的和尚肯定会念经是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目的。但我们还是应该不戴有色眼镜的学习

他们的长处来使自己的相关事情更合理些。

4我校园林专业课程设置

必修:规划设计:测量学B素描水彩设计初步计算机CAD辅助设计园林工程学1-2

园林建筑设计1-2园林规划设计1-2

生物生态:植物学植物学实验植物生理学普通生态学土壤与肥料学土壤与肥料学实验

园林园艺原理园林树木学1-2花卉学1-2园林植物造景

其他:德育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写作大学英语

体育管理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无机及有机化学有机化学

生物化学基础化学实验WINDOWS98OFFIC计算机网络知识与因特网应用

选修:(分方向:园林规划设计方向及园林植物方向)

园林规划设计方向

中外园林史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原理园林建筑构造及结构现代旅游规划设计

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施工管理与工程预决算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规划

园林植物方向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园林种苗学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插花艺术盆景艺术园林植物组织培养切花生产与经营无土栽培

其他:c语言VFP程序设计语言VB程序设计语言电子商务适用教程FLASH动画设计

WEB信息系统POWERBUILDER数据库开发技术计算机网络

5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特征以及生源的特点

5.1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特点

5.1.1课程设置的一些特点

① 课程设臵重植物生态,轻技术与艺术。这是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通病。

② 课程改革步子较慢,思路不开阔,相对于艺术院校和建筑院校有些保守。舍不得孩子打不了狼:该接纳的没

接纳,该抛弃的没抛弃,学生则大受其乱。

5.1.2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特点

① 课程改革步子较慢,思路不开阔的印记依然存在,以至于培养模式机械化,不太富有生命力。因为有关设计的东西从来都是开放而且是变化很快的那种,根本不象和农林院校老打交道的树木,十年如一日,不甚变化。

② 园林专业的‚教学工具多媒体化,教学内容案例化,教学过程实地化‛要求普及的不够。但随着社会对教育

事业的支持,目前这些现象有所改观;随着社会竞争的白热化,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部分开

始了这方面的建设。

5.2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生源的特点

首先强调一点,现实是用来面对的,是用来解决的。无庸臵疑,农林院校学生来自农村居多,接受的教育

主要以升学为目的,很多方面的素养没来得及形成,这当然和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以及园林专业本身

对学习者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

①有关专业的基本素养有欠缺。现在的设计作品,无论‚中国园林藤头杯‛上获奖的,还是园林设

计公司的设计图纸,基本是通过水彩画和电脑效果图来表达,并配以文字诠释设计的理念。这说出来简单的3项包含了太多的专业素质。很显然,这是那些在上大学以前成天埋头学课本的学生是欠缺的。而这部

分学生大部分来自素质教育相对薄弱的农村。②对现代人心理特征,审美观点的理解有偏差。设计是一门

沟通的艺术。而沟通离不开彼此观点,理念的接近。所以彼此的审美观,彼此的兴趣爱好,对客户生活方

式的认同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设计的作品是否能付诸实践。③对现代社会的学习方式不很适应。学课本的知识很强,通过多媒体,案例,甚至现场教学的模式不大适应。在网络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就很困难和不

大主动了。如果要求有专业嗅觉和职业眼光就有些苛求了。④对社会生存方式不太了解。很多同学对社会

竞争激烈的程度,以及对我们专业在社会的存在形式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很难想象这样的思维状况能对园

林这样开放的专业有较深的涉足。

6给我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一点肤浅的建议

6.1园林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观点:以前有钱的车主喜欢说:会开车的不少,会修车的很多,可要找一个会修车的司机太难了。但现在他不会那样说和那样做了:他会找一个开车技术过‚八级‛的专职司机为他开车,因为他的生命太宝贵了;他需要一个修车水平过‚八级‛的修理工为他对车子进行护理,因为他的车子太奢华了:客户对什么都会要求用最好的。那么,鉴于一个‚开车技术和修车水平都过‘八级’‛的园林设计师不可能出现(园林设计专业需要的东西太博大精深了,而人能涉及的领域是有限的),就让我们莘莘学子在一个相对狭窄的领域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吧,以迎接‚车主‛的挑选。

建议: 我们现在园林专业应该细分为3个专业,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风景园林植物专业和风景园林植物本硕连读专业。现本着该精通的一定要精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要有广阔的了解的原则,对各专业课程配臵如下: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

必修课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建筑环境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环境行为心理学遥感与测量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预决算学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垂直绿化楼顶绿化中外园林史计算机CAD辅助设计与开发3D建模设计PHOTOSHOP应用素描水彩

美学专业英语摄影技巧

选修课植物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生态学植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园林草坪学园林水生植物学有机化学普通遗传学气象学

遗传育种学病虫害防治学专业英语植物组织培养 风景园林植物专业

必修课植物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生态学植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园林草坪学园林水生植物学有机化学普通遗传学气象学

遗传育种学病虫害防治学专业英语美学植物组织培养

选修课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建筑环境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环境行为心理学遥感与测量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预决算学风景区规划设计垂直绿化楼顶绿化

中外园林史计算机CAD辅助设计与开发3D建模设计PHOTOSHOP应用素描水彩 风景园林植物本硕连读专业

其课程设臵可参考风景园林植物专业的课程设臵,只不过本专业稍重视植物学基础科学方面的学习与研究,而风景园林植物专业则强调园林植物的开发,园林植物企业技术支持和进行相应的社会生产的能力。

上述3专业其他基础课程的设臵:

除风景园林植物本硕连读专业应加强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风景园林植物专业可适当减少这些学科的数目,从而抽有更多的时间来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打下扎实的基础和培养一流的实践动手能力。

优点:这样的课程设臵直面社会现实,也体现了人性化。一句话,就是把专业细分,把学习目的细分。没有人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跨越园林植物和园林景观设计这两个专业;也不是每个学习这些知识的人为了考研。我们把专业分裂开来,就可以调动同学们学习专业的兴趣并投身为之奋斗。就不会出现喜欢设计的同学厌恶植物那块,喜欢植物的同学觉得自己没有设计的天赋不是设计的料而惶恐。而志于考研的同学就不会觉得时间紧张而不知所措。把学习目的分裂开来是为了满足同学们不同的学习目的:有的想快点就业,有的想考研来进一步深造。这样‚集中火力‛的课程设臵就让大家不会耽搁什么且皆大欢喜,脚踏实地的为学好自己的专业而努力。你想考研,你学习风景园林植物本硕连读专业;你想就业且喜欢植物就选风景园林植物专业,你除了设计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的就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显而易见,这样的专业设臵是皆大欢喜,实现‚全赢‛。如此以来:学习风景园林植物本硕连读专业的同学有扎实过硬的理论基础,学习风景园林植物专业的同学有扎实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能很快投身社会实践,在园林公司不用多久就能独当一面。而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的则有了更强的思维表达能力,更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让客户接受自己的设计理念,而且,目前流行的园林设计软件出手就会无疑让挑选自己的老板耳目一新。

显然,这种课程设臵培养的学生是要理论有理论,要能力有能力的。无疑会成为将来山东农业大学的脸面。

6.2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建议

建议:①针对我校园林专业学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园林专业相关知识,相关素养的知识积累与培养,推荐学生选读

相关书目,尽量与专业有关,但又是专业深入的铺垫。让学生明白学好园林专业的相关内容以及本专业需要的相关背景知识。当然,这个过程要循序渐进,且重在引导。

②积极跟踪国内较有影响的院校的园林专业的最新发展。该借鉴的要借鉴,该超越的要大胆超越。及时的调整专业课程设臵及人才培养模式。世界是变的,园林专业的变化也会很快。及时掌握最新消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可能使我们学校在园林这个已被占尽山头的领域有一席之地。

③积极推进教学工具多媒体化,教学内容案例化,教学过程实地化。让学生习惯园林专业这个依赖现代表现手段的要求,尽可能做到出师后立即就能在设计现场动手开始工作。这期间,或许原来我校没有参赛,没有获奖能力的状况才能有所改观。

④积极邀请园林方面的专家,教授以及活跃在设计前沿的设计师来学校上课,讲座。拓宽学生的眼界,保持学生对当今社会园林专业发展变化趋势的把握,从而明白自己奋斗的方向和如何奋斗。

7目前园林行业整体发展的一些流行观点

(1)明确景观园林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是3足鼎立的3个独立学科,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景观园林设计师是

3个相对独立的职业。

(2)实行景观园林行业准入制度,制定景观设计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实行注册景观设计师,使之与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一样,与国际接轨。

(3)景观设计培养计划与国际注册考试接轨。各高校要进入这一行业就应该及时调控相关课程的内容和比重。

(4)建立一批核心富有特色的教材,实现教学工具多媒体化,教学内容案例化,教学过程实地化。

(5)在一些综合性的研究性的大学里积极设立研究生院,设立多层次,更加细分的研究领域,加强硕士,博士

培养。

8后记

有关这篇文章所含的问题我前前后后琢磨了很久,组稿和写作也花费了不少日夜。不图什么,就当抛砖,就当一阵风。但我希望是北方的北风,多少可以让大家感觉到它的存在,感觉到问题的存在。看着2004年‚中国园林藤头杯‛青年封建园林设计大赛获奖名单上没有我们学校的名字,没有我们同学的名字,真的很气愤。远的不说吧,就说眼前的,你觉得冷落在校园中间的,散发着臭气的梳洗河看着我们景观园林设计专业的同学是哭还是笑呢?----不,是笑,是嘲笑。

同学看了这篇文章的初稿后,或者半天不说话,或者说的就两字:真强。我告诉他们不要惊诧,更无须欢喜。很多事情只是大家没有时间关注而已。太阳属于我,也属于你,属于我们大家。

我如果不喜欢一个女孩子,我绝不会对她说:你的腿太粗了;所以我想对山东农业大学园林专业说:你还不够完美。--------因为我很爱你。

最后,请允许我对好友戴世俊,安燕同学的支持与鼓励表示真挚的感谢。

04级林学院园林3班万鹏程

2004/12/20

第二篇:关于对我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与不足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对我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与不足的思考与建议

河南城建学院是河南省唯一一所以工课为主,以城建为特色,工、管、理、文、法、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高校。近几年来,我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不仅在全省,更甚全国都名列前茅,对于此,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可谓居功甚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综合性改革项目,在新时期全面推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审时度势,戒骄戒躁,对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再接再厉,再创新高。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 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 号)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这样描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龚怡祖将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为:“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示范型性研究发现。结合教育部和相关教育大家的认识,我们可以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对于我们这所以工科为主的,以城建为特色的本科院校而言,培养应用型工科人才无疑是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要义。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5日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一直以来,我校坚持创新课程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积极主动地鼓励帮助学生开展有计划地创业活动,但是我校也坚持“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客观的评价,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以下缺失。首先,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脱节。国内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脱节,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教书育人的体系之中,而是另起炉灶进行专门的教育和培训,当创业教育失去了学科专业这一最有力的依靠时,会使创业学子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从而造成我国本科毕业生创业的科技含量不高。其次,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创业过程体验。学校创业教育的改革多是注重课程体系的重构,通过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让学生认识创业、了解创业并逐渐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实践环节薄弱,即使有实践,也往往停留在大学生开店铺,创意设计竞赛等层次,很少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情境,让学生深入企业实习、接触、了解、参与、体验企业运作过程和创业项目由设计到实现的各个环节。第三,教师缺乏工业企业经验和工程实践经历。目前我国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片面强调高学历,而具有深厚工程背景又有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同时,现有大多数教授创业课程的教师尚缺少创业经验和相关研究,也缺少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的课堂参与。

上述这些缺陷和不足,制约着我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甚至影响了普通工程人才的培养。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或许会指责学校没有摸清工程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规律,照搬普通教育的模式,又或者归因于以理论知识为导向的教育评价指标。这些原因都是表面的,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忽视了实践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建立强化实践知识的建构主义知识观,进而也就没有将实践知识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

明确问题的根本原因后,结合国外案例的经验,在强化实践知识的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指引下,切实将实践知识的习得融入教学活动之中。为此,将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则。第一,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的学习是有先前经验的。应由简单的课堂“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反思性与合作性教学,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主体性学习。第二,在大工程观的背景下,将创业课程与工程课程有机结合,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与工程创业实际的联系。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的体验学习。第三,强调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统一。改革教师的“直讲,课堂,变换为“实践项目”的课堂,让学生以做中学的主体性参与来习得实践知识。实行“分组教学”与“合作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团队合作。

在对我校和相关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我认为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策,在宏观上,一是要从整体上思考和确立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应该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培育具有自主性、责任感以及合作精神的领军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二是要认识到教育效果的滞后性,大学需要在创新和保守上维持必要的平衡。三是要坚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同时也要有必要的底线。在中观上,有学者指出,一是高校需要进行合理的定位,甚至高校内的不同学院和专业都应该有不同的定位,然后根据自己的定位来制定多样化的培养方案,为了满足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同一个专业内也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向。二是要进行课程改革,优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减少必修课时,提髙选修课比例,更新课程内容,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三是要完善学分制、导师制、弹性学制等教学制度,真正构建因材施教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制度体系。四是要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良好的服务。在微观上,具体的对策有:一是要大力革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利于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启发式、探究式和参与式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创造条件。二是要尽早让学生参与科研,通过课程学习、导师指导或创新项目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研宄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导师要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的熏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才培养模式问题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但时至今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依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我认为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困惑及其改革创新的出路,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提供应有的服务,真诚的希望自己的鄙薄之见能够为我校甚至全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些许参考。

第三篇: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 作者:王 菁 谢凌江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21期

[摘要]文章研究基于对国内26所普通高等院校和4所重点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从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就当前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通过与重点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进而探讨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能力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普通高校 英语专业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王菁(1981-),女,山西临汾人,防灾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谢凌江(1979-),男,四川南充人,防灾科技学院科研处外事科科长,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商务英语、国际商务谈判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北三河06520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2-0132-03

在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的形势下,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早已从单纯的语言文化交流走向多元化,社会需要的是既懂英语又懂某方面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满足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英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了当前探讨的重要问题,而要探讨这一问题要从课程设置入手。

一、研究方法及目的笔者随机选取26所普通院校(不包括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作为调查对象,院校类型包括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等。其中,外语和师范院校占总数的38%(15%+23%),比理工院校比例(26.9%)高出11.1个百分点,比综合院校比例(34.6%)高出3.4个百分点。因此,这次调查稍微有偏重文科院校的倾向。本次调查对各个院校英语专业的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然后随机选取4所“211”重点院校,从相同的研究方向入手进行对比研究。由于各学校网站设立的内容各不相同,有的详尽,有的粗略,所以专业课程设置的调研主要围绕设立比较详细的院校进行。

二、研究内容

(一)专业名称与定位

英语专业属于文科学科,其一级学科是外国语言文学。英语专业是根据其学科的分类与社会职业的分工而设置的学科方案和计划,旨在培养专门英语人才。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门“复合专业”,是与语言训练和专业训练既有区别又有融合的专业。目前很多高校都设有英语专业,但是名称却很不相同。在本次调研的26所普通院校中,以“英语专业”

命名的有12所,以“英语+专业方向”命名的有11所,以“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命名的有3所,而4所重点院校都以“英语专业”命名。专业名称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专业定位,“英语专业”能够最大限度地概括专业的定位和学科性质,采用该名称的院校绝大多数为综合类院校。以“英语+专业方向”命名的院校占了近一半,不难看出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采用该名称的院校多为理工和经管类院校,以“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命名的3所院校都是语言类院校。

在笔者看来,专业名称的命名既可从招生的角度考虑,也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招生院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各个院校都从学校自身的情况入手,采取不同的专业名称,这是当前英语专业定位的大趋势。

(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每一学期需要学习的课程进行设置。曹进在第二届全国英语专业院系主任高级论坛上认为,课程设置是英语专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教育方针的贯彻、人才培养目标的改进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才能得到实现。

2000年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将四年的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即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英语专业技能课是指英语技能的综合训练和单项训练课,英语专业知识课是有关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课程,而相关专业知识课则是指与英语有关的其他专业的知识性课程。在课程设置时,需要考虑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培养和相关专业知识培养的平衡,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是很不容易的。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针对这三个模块的比例和关系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等问题,各个院校间仍然存在着分歧。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普通院校目前采用的是以《大纲》为基础,公共课/通识教育+专业课/专业教育+专业方向选修课/素质、技能拓展课+实践课程的课程设置模块。

1.主干课程设置。此处主干课程指的是上面提到的专业课模块。由于《大纲》中对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已作了规定,因此各高校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大致相同,只是在课时、学分、开课时间以及研修形式上不尽相同(见表1)。

从表1不难看出,14所院校基础英语课程设置差别不大,与基础英语相比,高级英语的课时数有所下降。11所院校在第一到第四学期,每学期都开设泛读课程,并且都是作为必修课,仅2所院校是作为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这表明传统的基础课的分工仍被多数院校所沿用。4所重点院校都采用了一二学期泛读课程为必修课,三四学期为选修课的形式,这样便于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

听力和口语课程在各院校设置不太一样,但都是作为必修课。大多数院校的听力和口语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是相同的,但是部分院校听力的比重要高于口语。在各级考试中对听力能力的侧重,使得很多院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更侧重于听力课程。写作课程在14所院校中都是必修课,但是开设的时间有差别,绝大多数院校是从大二开始开设的。

对于语言学概论或者语言学导论课程,11所院校设置为2学分,周课时2学时,除一所院校是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之外,其他院校都是在高年级开设。该课程在多数院校是作为必修课。有两所院校的英语(商务英语)专业则没有开设语言学课程。对于英美文学类课程,多数院校都是在高年级开设,有些院校的英国文学类课程和美国文学类课程是分别教授的,且前者的学时和学分要高于后者。对于翻译类课程,14所院校全都是在高年级开设,大多数院校没有在课程名称上区分英译汉和汉译英,而是使用“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概况”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在院校中开设情况差别较大,多数院校在低年级开设。

对于大学本科阶段英语专业是否开设语言学概论一直存有争论。很多人认为如果学生不选择考研的话,学习语言学对以后的就业并无多少实用价值,因此建议将该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关于英美文学课程也有同样的争论。笔者认为,这两门课程作为语言类的学习者是必须要修读的,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的语言素养;而且学生可以首先通过修读这两门基础性课程,对两个研究领域初有涉猎,如果学生对某一研究方向感兴趣的话还可以继续修读后续课程,以帮助学生选择研究方向,这对英语专业很适用。对于专门用途英语专业,修读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语言和文化,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在专业拓展课程阶段,学生可以更多地修读与自己专业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

综上所述,精读、泛读、口语、听力、写作和翻译等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在多数院校中无论从课时、开课时间和学分设置上均没有太大差别,主要集中于一、二年级开设。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绝大多数院校都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语言学、文学、文化类等专业知识类课程,在各院校的开设情况差别较大。这些课程的开设重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英语语言和文化素养。由于每所院校的侧重点不同,在开设这类课程时从学分设置到课时以及开课时间都有较大差别,但多数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说明这类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以上这两类课程的设置情况与重点院校类似。

2.第二外语课程设置。关于第二外语课程,14所院校中有13所院校在教学计划中有详细介绍。多数院校开设时间为第二学年,学分多为12或者16学分,开设学期数多为3或4个学期。在课程性质上,有5所院校把第二外语课程归于通识类公共课程,其他都归类为专业基础课程,并且13所院校都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而4所重点院校的设置则有很大不同,无论是课程课时还是学分上都明显少于普通院校,并且其中3所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见表2)。关于英语专业第二外语课程的设置近来也是备受争议,因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第二外语都是为了考研,不打算考研又对第二外语不感兴趣的学生并没有必要修读第二外语。而且对于大多数普通院校来说,由于受到师资的限制,第二外语课程并不能真正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这样对于一部分对第二外语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就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笔者认为将第二外语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应当是一个发展趋势。第二外语对于英语专业来说属于复合性质的课程,相当于辅修课。如果不是考研或感兴趣,“二外”应用范围有限,应当设置为选修课。

3.相关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相关专业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素质,是区别于传统的培养工具型人才课程设置的关键所在。14所院校中的绝大多数院校都在三、四年级开设了专业方向课程。由于复合方向的不同,各院校所设置的相关专业课程也是不同的。

对于相关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很多院校采取分组、专业模块或者专业方向进行教学。开设“英语专业”的综合类院校,分别针对语言学、文学和翻译分成三个不同的专业模块,每一个模块开设相关的专业方向课程,要求学生修读一个组的全部课程,另外组的课可以任选。由此可以看出,很多院校已经不再对学生进行通才教育。理工科类院校结合自身的院校性质以及专业特色,都选择了不同的复合方向,在专业拓展课程方面都结合自身实践并为了应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设了多层次的选修课程。在同一个复合方向中,由于院校特色的不同以及对专业认识的差异,课程的设置也有较大的区别。

通过对14所院校在专业拓展课程模块设置的研究,笔者还发现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满足自身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的需求之外,也采用一些共通的课程,如商务英语、英语口译、科技英语等,这说明社会和市场对这方面人才的急需。也就是说在专业技能拓展阶段可以根据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地更新课程。

这一模块的增加充分体现了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应当更多地考虑到学科和技能之间的关系。复合型人才的“外语+相关专业”的知识结构中,相关专业模块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系统化,而不能处于零散、无序和笼统的状态。通过对专业知识课分方向,同时提供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课,学生能够在本科学习期间就提早考虑自己今后的研究或工作方向,又能根据个人学习兴趣全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就可以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专业技能,加强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4所重点院校都实行了英语专业可以辅修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这一方式非常有实效性。除了学习语言类课程之外,选修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业,这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很有帮助。

4.实践课程设置。本模块的课程设置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研究显示,对于这一模块的课程设置,多数院校都是围绕毕业论文写作实践。部分院校开设了少数与专业方向相关的实践课程,师范类院校增加了教学实践,但是这些实践课程无论在学分还是学时上所占的比重都很小。这一现象在重点院校中也有体现。

社会实践对于英语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这一模块的课程设置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院校应当根据自身专业,结合自

身师资,为学生开设更多的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标、有序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处事能力以及从事专业工作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课程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要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作相应的课程设置的变化。《大纲》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经贸、文化、科技、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14所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大纲》要求,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与课程的设置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在选择开设课程的时候应当根据市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需求有一个很好的界定。

21世纪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社会和市场需要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顺应市场变化和人才培养计划的改革,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王正胜.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个案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8(2).[2]张冲.关于英语专业定位的思考[J].外语界,2003(4).[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秦秀白,刘世生.全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论文选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马艳辉.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探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6).[6]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8).

第四篇:对基层国税机构设置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对基层国税机构设置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甘保宏

基层税务部门是直接负责税收征收管理(包括稽查等)和为纳税人服务的一线单位。基层税务部门能否真正成为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坚强集体,关系到国家税收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因而,加强税务系统基层建设,优化基层国税机构业已成为急需研究的课题。

一、新时期基层国税机构的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成功建立现已逐步完善与发展,特别是现阶段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带的迅猛发展、西部大开发步伐加快、东西部经济互补中部也迅速崛起,新一轮“经济热潮”——“城市经济热”日益凸显,人口向城市流动、产业向城市集中,经济向城市走,税源向城市走,奠定了税收的增长,也将由城市经济发展所决定。县或县级市在区域经济的推动下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城市所需功能完备。为国家税收的集约化征管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国税系统随着“网络建设到县,数据处理到市,信息集中到省”,税收科技化管理目标的实现,以及增值税起征点的大幅度提高导致税收进一步向城市集中。绝大多数县(市)税收收入80%以上集中在城区,农村税收收入不足20%。县以下分局、税务所原有的税收征收权、管理权、稽查权和行政管理权日趋失去应有功能;显现出“麻雀虽小肝胆诸全”的缺陷:

1、征税成本加大,制约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县(市)局需根据数据量配置不同档次的小型机、服务器,分配给延伸机构的分局或税务所,投入较大、征税成本加大。电子申报、电子评税、税企联网、银税联网以及跨部门采集信息的接口比较分散,系统与数据的安全性不容乐观,在征收能力和纳税评估方面缺乏可比性,公平税负的范围和程度受到限制。

2、税务行政效率不高。现行县(市)局以下分局、税务所为单位进行征收管理,基本形成了小机关、大基层的格局,内设机构、工作流程和服务窗口设置带有机关化的趋向。其职能与县(市)局叠加,制约了税务行政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3、税务行政管理不规范。县以下分局、税务所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和各种条件受限,税收行政管理信息化程度相对落后,人、财、物的管理独立分散,且信息不够透明,导致管理混乱。

4、纳税服务与时代要求差距加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征管,需要统一规范和简化办税程序;要求在电子技术的支持下,实行电子申报、网络申报、电子评税、以缴代报、储税解缴等多种申报纳税形式,能为纳税人提供低成本的便捷服务。这一要求,县(市)以下分局、税务所实难做到。

5、以市、省为单位建成集征、管、查业务与行政管理合一的全功能税务机构,目前管理手段尚不成熟,公民依法纳税意识还不能符合法制化、信息化要求。因此,我们认为国税的基层只有定位在县(市)、区局尤为合理,将县(市)、区局建成集征、管、查业务与行政管理合一的全功能基层机构,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税收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二、以县(市)、区局为基层国税机构模式设置及优势分析。

机构设置模式:

内设机构:办公室、税政法规科(股)、人事教育科(股)、监察室、计划财务科(股)、办税服务厅。直属机构:税收征收管理局、稽查局。事业单位为:信息中心。

优势分析:

1、进一步实现了税收执法权的上收、分解、制约和规范。

实行以县(市)、区局为单位的集中征收,县(市)、区局税收征收管理局负责全县(市)、区税收征收业务的管理和指导。县(市)、区局执行上级各项税收征收管理措施时,协调和指导能力得到加强,确保了业务流程、操作规程的统一,以及与金税工程、CTAIS的有效衔接。在县(市)、区范围内统一实行征收和专项检查,纳税人属地管理,基层税收管理的执法权全部上收到县(市)、区局,执法主体的数量大大减少,增强了以县(市)、区局为单位机构内部税收执法权的分解和制约能力。随着县(市)、区局金税工程和CTAIS操作权限的统一设置,征管业务流程的逐步统一,税收征管措施的统一落实,大案要案案件检查的统一安排、统一实施、统一处罚标准,使得税收政策、执法口径、操作程序在一个县(市)、区局范围内统一和规范,执法的随意性得到有效遏制。同时,规范执法必将促进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

2、为税收征管信息一体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实行以县(市)、区局为基层单位集中征收,微机监控、重点稽查将信息采集的主机集中到县(市)、区局,并按双机备份的网络安全要求配置硬件设备,可实现以县(市)、区局为单位的数据集中分布模式。同时对全省的网络进行增容改造,省局完成到市局100兆、到其他各县(市)、区局8兆的网络传输能力,县(市)、区局完成到延伸办税服务厅2兆的网络传输能力,可满足以县(市)、区局为单位数据集中采集和各地与省局交换数据的需要。这一数据分布模式,把信息处理的终端放在县(市)、区局,一方面统一在县(市)、区局设置电子申报、电子评税、税企联网、银税联网以及跨部门采集信息的接口,系统与数据的安全性将大大改善;另一方面使系统现有的物质、人力资源得到合理调配,为将来把信息处理的支点放到省、市局提供了经验和准备,与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税收征管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基本吻合。

3、有效地精简了机构,降低了征税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行以县(市)、区局为基层单位设置机构、重组税收业务、优化职能配备,彻底改变了以县(市)分支机构分局、税务所为单位征收管理、稽查时机构职能重叠的格局,内设机构工作人员在办税服务窗口直接面向纳税人进行“一窗式”管理,工作环节大为减少,征税成本大为降低。在现有信息处理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使县(市)、区局税收征管业务从纵向分层分级处理、向横向同层同级“扁平化”处理转变。管理层次由原来的经办人、分管征收或管理的分局长、局长、县(市)、区局机关科室、县(市)、区局长等多个环节减少到目前的经办人、县(市)、区局机关科室、县(市)、区局长等3个环节,既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又解决了现行县(市)、区局与各分局、税务所在税收管理中“两张皮”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税收工作的效率。

4、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局宏观和微观管理职能的合理分工。

实行以县(市)、区局为基层单位优化机构设置使集中征收微机监控、重点稽查的构想得以实现,省局适时开发监控系统并投入运行,可掌握每天的分税种、分县(市)、区局税收收入进度和重点税源企业的纳税状况;建立“信用征纳网”国税子系统,将税务登记、企业纳税情况、企业欠税情况、企业违章记录纳入该系统进行监控管理。县(市)、区局统一推行多元化申报和税、企、银信息一体化,实行纳税信息集中采集和税款集中征收,统一制定和落实税收征管措施和办法,将能使税收征管效率大为提高。县(市)、区局作为集征、管、查业务与行政管理合一的全功能基层单位,职能变化,观念转变,使得推行为纳税人全程服务成为县(市)、区局国税机关干部的自觉行动,把优化纳税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人员配置向管理一线倾斜,利用计算机进行纳税评估工作全面开展,税收管理的力度必将加大。基本可实现“税收监控在省局、纳税信息处理在市局、税款征收、税收管理在县(市)、区局的征管格局。省、市、县三级国家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职能得以合理划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各级税务机关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得到解决。

5、从体制上规范了税务干部队伍的廉洁从政行为。

实行以县(市)、区局为基层单位设置征管机构。从体制上实现了职能单位权力分配的扁平化,“税收科技加管理”能力大为增强,以机控税、以机管人成为现实。在对纳税人的管理上,一线征收管理人员通过权力的上收、分解、制约和规范,自由裁量权大为减少。同时通过政务公开、行风建设、推行“一窗式”管理为纳税人全程服务,全面转变税务机关的职能,从体制上、制度上、源头上遏制了腐败的产生,确保了干部廉洁从政,税收管理真正实现“阳光下”操作。通过对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干部的教育、管理、使用、培养更加规范;财务管理明显加强,多年来一直难以解决的多头银行账户问题、小金库问题将会得以根治。党风廉政建设、两权监督和各项要求在机制上也会得到落实。随着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违法违纪现象将逐年减少。

三、以县(市)、区局为基层国税机关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县(市)、区局为基层国税机关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以县(市)、区局为单位“信息数据集中采集,税款集中征收,税案一级稽查,人、财、物集中统一管理”的新型税收征管和行政管理体系。

1、在信息化建设上,以金税工程和CTAIS网络支撑为主,逐步实现金税工程与CTAIS的融合、挂接。采用以县(市)、区局为单位数据集中分布模式,数据库建在市局,县(市)、区局在同一个数据库下开展税

收征管业务处理工作。基于互联网建立税收公共服务体系。使纳税人在任何能够上网的地方在网络上完成办理证照、待批文书的审批、向税务局发送纳税申报资料和有关财务报表资料的电子数据,进行纳税申报和缴税;根据权限索取个性化纳税资料、纳税信息时,还可得到税务人员实时在线的服务和帮助。适时开发“流程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税务干部的工作平台,将所有税收业务梳理为若干个工作流,通过网络运行将工作信息顺畅推送到每一个计算机桌面上滚动提示;税务干部的工作随着信息的接收而启动,随着工作流的完成而结束。

2、在集中征收上,按照“税收监控在省局,纳税信息处理在市局,税款征收、税收管理在县(市)、区局”的要求,把税款征收,咨询、受理、核批、调查、评估等征管业务和指导确定为税收征收管理局职责。在县(市)、区局设立职能通融、服务综合的“一窗式”办税服务厅。县(市)以下按行政区划延伸办税服务窗口,负责办理所属纳税人的有关涉税事务。

3、在税务稽查上,以县(市)、区局稽查局为单位建立健全的一级稽查体系,实现税务稽查选案、检查、审理、执行4个环节的内外分离。按照行政许可法、税收征管法的要求尊重纳税人。对纳税人无过错不打搅,无线索不检查,无异常不约谈。

4、在干部管理上,以体现集中征收、分类管理、重点稽查的要求,管理、稽查、征收系列人员大致按基层干部5:3:2的比例配置岗责。实行作业标准化,明确工作事件中各环节的作业内容、权限流向、时限等;对税务人员的工作情况实行微机监控、自动考核。县局党组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应有任免和适度调整征收征管、稽查等重要岗位人员的权力。

5、在财务管理上,县(市)、区局实行财务统一管理。县(市)、区局以计划财务科(股)为核算单位统一核算。工资、奖金按“以岗定职,以职定责,以责定酬”的考核原则分档核定。县(市)、区局所在地及延伸办税服务厅固定资产由县(市)、区局统一协调管理和调剂使用,大宗办税设备由县(市)、区局公开招标、集中采购。

第五篇:我校师资概况分析与建议

我校师资概况分析与建议

几年来,我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等都在逐年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就这个学期我们所听课情况来分析下我院师资情况。

我院师资来源基本上是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从高等学校校门走进高职院校校门的青年教师。他们大都有高等学历。然而接受的是学科型教育,基本属于“知识型”的教师。另外一部分是来自工矿企业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技术人员。他们实际经验非常丰富,并且各自都怀揣绝技,属于典型的“实践型”教师。基于这些情况,他们在教学中也就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知识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书本理论为主,总是强调原理与理论分析,缺少有说服力的素材与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从书本到书本,课堂效果平淡,缺乏吸引力。另外一方面,有的教师对课程教学要求没很好理解,课堂中教学重点把握不准,也影响教学效果。这些都与职业教育目标是相差甚远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使他们尽快转型,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座位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只会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会传授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工作流程;要具备能够从事职业岗位工作的素质和能力,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为此,青年教师必须到基层第一线,结合专业滚打和历练,经过相关的培训,对生产工艺生产流程有直接的体验,提高适应专业实践教学要求的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和引导的能力,尽快完成从“知识型”到“知识实践型”的转换过程。同时建议学院对这部分青年教师要进行岗位前培训。要按照《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提高岗前培训的质量。

另外,以教学研究和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培训在导师指导下,青年教师要熟悉和完成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参与教材教法研究,掌握教学基本技能和教材教法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也过好教学关。

而“实践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知识型”正好相反。他们的观念就是学生出去只要能做成事就行。因此,他们在教学中就很少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与系统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一味强调经验的说教,基本上就脱离书本,尽管课堂生动活泼,学生也很愿意听,但学生所听到的经验很难成为自己的经验,也不能把这些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来理解,因此教学效果也不很理想。所以,这部分“实践型”的教师也需要尽快熟悉高职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和熟悉教学对象以及他们的心理需求;全面掌握适应高职教育的先进教育技术和方法,致力于成为在专业技术上有造诣、在教学上有建树的“实践知识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还使他们知其所以然。建议我们学院也要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对这部分教师进行教育理论与教学规律方面的系统的培训。同时对于这两部分的教师的优势也可以互补,共同开展一些针对本学科实践活动,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具体的实际任务,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我院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服务于、服从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一是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因为他们肩负着崇高的使命和神圣的责任,他们是学生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是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特质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不但应该是该专业领域的教育专家,还应该是该领域的实践家;不但应该具有高等学校驾驶的理论知识和能力素质,也应该具有从事工程技术的实践知识和能力素质。

这样,我院的师资队伍就是一支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既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又对其有深刻理解的教师。教学质量就能有效得到保证;就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社会有用之人。

下载对我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我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