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等教育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行为特点分析与研究

时间:2019-05-13 10:1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人高等教育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行为特点分析与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人高等教育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行为特点分析与研究》。

第一篇:成人高等教育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行为特点分析与研究

成人高等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行为特点分析研究 摘要:农村实用人才是在农村经济活动中,掌握一技之长,具有一定经济头脑和经营创新能力,在农村经济实践活动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村劳动者,是学习、接纳、应用和传播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力量。而现有的成人高等教育成为培养农民实用人才的主要培训途径,因此分析并且深入研究成人高等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行为特点,对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农民朋友非常重要,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以至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意义。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农村实用人才

分析与研究 正文:成人高等教育的大体特点

1.成人在选择学习方向与内容方面既围绕职业需求,又关注直接效益。因而,其学习动机 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2.成人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主体性特征更为突出,必须根据成人社会经验丰富、理解力强等特点,开发其心育潜能,以充分体现成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3.成人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无时不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相联系,必须瞄准产业和市场的现实变化与预期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从业人员实现个人发展、转岗就业、提高技术层次设置教育模式和培养方案。

4.成人教育的服务视野不断扩大。新时期成人教育的任务已发生战略性转变,要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任务出发,扩大成人教育的服务面;不仅要为在业、在岗人员服务,也要为离退休人员、闲散在家的其他人员服务,满足他们的各种学习、需求。

5.成人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办学形式的多元化。为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各类学习需求,成人教育需要在处理好矛盾交替的基础上突出培训周期短、见效快的特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同步,学校形态教育与岗位技能培训并举,函授与业余相结合等,以社会发展为办学出发点,坚持并创办丰富多彩的办学形式。

成人年高等教育的以上特点就为培育农村实用人才提供了途径和良好的平台,而且接受教育的农民朋友可以学到多种实用技术,如养殖,种植等等,他们还可以在此结识志同道合之人,可以交流,可以借鉴,甚至可以合作,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农村实用人才的行为特点

一是总量不足。截至2011年底,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约为897.1万人,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占全国农业人口的0.6%。

二是结构不合理。近六成的农村实用人才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能够带领农民群众获得农业以外收入的技能型、经营型人才的比重较小;在生产能手中,种养人才占到84%,从事农产品加工方面的人才只占14%。

三是素质偏低。农村实用人才中,中专以上学历的仅为68.7万人,占总数的3.9%。即便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文体艺术类人才等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中专学历也只占11.6%和10.9%。同时,农村人才老化问题也日益突出。

四是人才流失严重。不仅一大批优秀农村青年通过高考跳出农门离开了家乡,而且那些头脑灵活、身强力壮的农村青年绝大多数也是常年在外经商打工。

五是人才地区分布不均衡。我国农村人才地区分布的梯度特征明显。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一是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管理体制不顺;三是投入严重不足;四是政策不完善。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是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结构不合理。大部分实用人才仍停留在种植、养殖这种周期较长、获益较慢的行业上发展,而对于市场经济日益需求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营销、物流等方面人才较少,技术结构不合理。有近2/3的农村实用人才有技术而无职称,有职称的多数是低层次的初级人才,高级人才奇缺,年龄和文化结构不合理。在农村实用人才中,达到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很少,40岁以下青壮年大多数出外打工,在家的多是老年和妇女,对科技的认识和接受能力较差,导致农村实用人才年龄偏大。

二是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机制不健全。不能形成合力。俗话说“龙多不治水”。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安排,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加之,行业壁垒、人为因素等原因,致使各行业之间不能经常联系,部门之间不能经常通气。就农民技术培训、农村人才培养而言,出现资源不能整合,资源不能共享,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的状况。主要原因,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牵头部门;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来统一规范;培训、培养、激励机制不健全;农村实用人才管理粗放化。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仅仅局限于统计、调查意义,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和挖掘缺乏长远、整体规划,导致农村实用人才发展战略的阶段性目标不明确,人才群体和梯队建设严重滞后。

三是农村实用人才成才环境较差。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大多有人才社会效用之实,而无人才社会地位之名。农村实用人才的有实无名导致缺乏有针对性的人才评价、激励的行政和经济手段,难以进行动态的培育和挖掘。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自我、造福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造成人才的部分流失。这是因为长期受传统的以学历、职称、身份等来划分人才的评价模式影响,对农村实用人才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培训、认证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尤其是要借助高等教育的优越性,多层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明确目标,制定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量化分解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规模、质量、培训、教育、考核等指标。在实践中注重总结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形式多样,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遵循“大教育、大培训”的理念,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指导思想,紧扣农村草畜、棚栽、林果、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设施农业、小杂粮开发、基本农田高效开发利用、文化艺术等领域发展所需,利用县、乡、村3级党校(党员活动室)、农技校、农函大辅导站、农村远程教育、中小学校等阵地,对农民进行阵地培训。组织一批乡村干部、农民群众赴省、市、县、乡各级各类产业开发、龙头企业等先进典型示范基地,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式的基地培训。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组织他们到农函大、农广校、大中专院校学习深造,开展系统化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于那些不能继续求学的回乡青年,应充分发挥他们文化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他们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严格把关,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认证工作。把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职称评审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范围。凡是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有专业特长,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群众公认的农村实用人才,经相关部门考察、考核,评定农民技术职称。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技能等级制度,对于农村实用人才所从事专业符合技能鉴定要求的,可申请技能鉴定,鉴定合格的由技能鉴定主管部门发给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通过职称评定、技能鉴定。

二是建立实用、实效相融和的选拔机制,严格选拔农村实用人才。选拔农村实用人才应坚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遵循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适应农村实用人才的特点,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坚持分级选拔的原则,以市、县、乡、村为单位,形成各类实用人才梯队,充分发挥各级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选拔的农村实用人才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树得起,用得上。

三是建立分类、分级相配套的评价机制,科学评价农村实用人才。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评价应建立在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际贡献程度的实践性和适用性的基础上,针对所从事工作性质、评价指标的级别将农村实用人才分为社会管理型(村党支部、村委会、农技协等负责人)、专业技术型(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文化人才等)、经营管理型(农民企业家、经纪人等)3大类型、两级指标体系来评价。社会管理型人才的一级评价指标——综合素质、社会贡献、社会认可。二级评价指标——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程度、任职年限和创新能力;社会贡献包括:村级组织发展、公益事业进步;社会认可包括:个人(集体)荣誉、群众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一级评价指标——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社会认可。二级评价指标——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程度、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包括:职称证书、技能证书(专利证书);社会认可包括:年收入、个人荣誉、知名度;经营管理人才的一级评价指标——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社会贡献、社会认可。二级评价指标——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程度、创新精神;专业技能包括:企业规模、职称证书、技能证书;社会贡献包括:年产值、提供就业岗位、纳税情况;社会认可包括:个人(企业)荣誉、知名度。

四是建立考核、激励相联系的管理机制,规范管理农村实用人才。按照《延安市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办法》确定的四级农村事业人才标准,采取群众评议、实地查看、现场提问等多种形式,重点考核农村实用人才的技术水平和实际业绩,严格考核,优胜劣汰,动态管理。考核为优秀的予以表彰奖励。考核不合格的应取消农村实用人才资格,注销农村实用人才证书;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数据库,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健全市、县、乡、村级农村实用人才台账,按照农村实用人才的专业特长、技术等级分类立档建库;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表彰奖励制度,每年应对带领农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道路,并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并形成制度。对做出重大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及时推荐申报省、国家级先进评选;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村实用人才学习科学、艰苦创业、勇于实践的先进事迹,形成崇尚科学文化、尊重农村实用人才的社会氛围。大力提升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干事业,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干成事业,帮助农村实用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促使更多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

五是建立资助、扶持相统一的服务机制,热忱服务农村实用人才。实行项目资助,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懂技术、会管理、信息灵的优势,采取项目推广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办法,把农村主导产业开发有关项目交给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去实施,带动周围群众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按照自愿互利、平等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组织农民建立各类新型的专业技术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增强农民的竞争意识,提高营销能力和组织化程度,促使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确保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政策扶持,鼓励农村实用人才领办创办企业。制定农村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扶持农村实用人才领办创办农产品加工业、养殖业为主的各种类型的“公司+基地+协会+农户”式的集技术、经济服务于一体的经济实体或私营企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名优产品生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六是建立聘用、提拔相促进的使用机制,大力使用农村实用人才。对于拔尖的农村实用人才,应打破身份的限制,聘请他们到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担任技术员,指导服务乡镇农村产业开发,也可在乡镇公务员招考中,招收农民公务员,提拔他们担任科技副乡镇长,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小结:当今社会,在成人高等教育的推广,为农村培养了大批的实用人才,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农村实用人才存在很多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是由于农民学员的一系列特点造成的,但是也与成人高等教育的本身特点也有关系,做好成人高等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行为特点分析与研究工作,为进一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进一步为社会输送大批农村实用人才有重要作用与意义,,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以至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意义。

第二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初探

电工电子30801班,三年制中技班。根据学院教学计划的安排,在入学第二年的第一学期,下厂进行了“工学结合”教学实习。如何做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教育管理,对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作为班主任的我努力探寻教育管理工作的切入口。

一、班主任工作全新领域里转变多。

针对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双重身份的教育对象,学生管理需要社会化。摆在班主任工作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如何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生被随机地分配到不同的科室不同的生产线,班主任如何配合各生产线领导对员工在生产线上的要求,从而挖掘学生在生产过程中的最大潜能、创造更大价值!

1、学生管理社会化。以制度说话,迟到、请假不会总得到善意的提醒,而是严格的管理,上班打盹,绝对不行,出了疵品,那就得严厉的惩罚。学生还是学校的学生,但是进入了企业,就是企业的员工,是社会的一份子。

2、教育主体发生变化。从传统教育模式下由学校老师担任教育者转变为教师或师傅交替担任教育者,甚至完全由师傅担任。教师和师傅在教育方式上存在差异,导致学生不适应。

3、教育对象的变化。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会像对待其它员工一样严格要求他们,这将使学生感到不适应。

4、教育环境的变化。学生在一定时期脱离单纯的校园环境处于社会环境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生产劳动、严格的企业管理等会使学生产生很多新的想法。

5、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学生在企业实习,企业教育管理内容和方法与学校有很大区别,更侧重于作为一个员工的教育。

学生改变以往“校园和课堂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深入社会,体验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同时班级的直接管理者班主任的工作环境也随之改变。但班主任工作仍然是从教育的角度来帮助和改变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行为习惯,以提高学生自我约束和管理意识,发挥班主任在企业与学校、学生与公司领导之间的桥梁作用。

二、学生教学生产实习的阶段性过程及出现的问题

1、对新世界、新事物的了解过程循序渐进。

学生进入生产线前分别有两个阶段的培训和学习。阶段一:刚走进厂区,人事管理科对全体新员工进行上岗培训,对公司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生产产品、工种分配、考勤制度、人员结构等方面,新员工开始有一个基本的概念。阶段二:学生分配到不同的生产线,各生产线再对新员工明确岗位要求、工艺流程、5S管理、安全操作规范、劳动纪律、考核与分配要求等。

班主任全程跟踪,与新员工一起学习,知新员工应知。同时注意观察培训过程中,学生接受的程度,个别学生的反应。再配合生产环境的要求和需要,开展主题教育班会《学习做员工》,重点强调企业要求与学校要求的区别;明确劳动纪律和请假制度,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执行;以学习为主,磨练意志吃苦在先;与人沟通态度谦虚,工作积极主动,一切以生产说话。在企业领导和老师两方面的管理人员要求下,学生思想上开始学习做员工,行动上整装上阵,进入生产线。

2、熟悉有规律的工作和生活后过度了适应过程。

在身临其境的生产管理模式下,新员工经过一个月时间的了解和学习,拘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顺利地过度了自然而然的适应过程。(1)十七周岁左右年龄的学生对新事物有一段时间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工作必然有一定的积极性。学生对新环境接触的恐惧感又使他们规矩的学习并工作着。(2)部分学生有表面浅显的适应表现,因为对了解的东西体会得不够深刻或还未接触到,所以有一个短暂的或浅显的适应。(3)个别学生偶尔在劳动纪律和安全操作规范上欠缺自控能力时,出现违规。生产线领导和班主任及时给予批评、教育或按制度进行罚款,以吸取教训。

3、由学生过度为员工的一段时间里不适应表现充分暴露。

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感到不适应,导致个别学生有被迫离岗的情况,或是要求调换岗位,或是厌岗。他们有以下几方面的理由:(1)对制度已充分的了解觉得简单、枯燥;对工作内容了解后觉得重复、单一。(2)从心理上坚持的毅力接受了考验、体力上也在受到考验,害怕吃苦。(3)充分了解岗位分配标准的不统一,产生心理的不平衡。(4)通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工作能力、绩效的不合理,以致工作信心不足。此时此刻,班主任的工作是和同学们一起感同深受地分析、品味这工作的滋味。利用发放实习补贴的恰好时机,主题班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犹如及时雨,灌溉了孩子们的心田。他们收获人生第一次劳动报酬的心情是喜忧参半。“我有信心,下个月我的产量一定上去”,“我学习不好,可我干活好”,“我不是来挣钱的,我学习到了很多与同事沟通的方法”等等,这些都是发自孩子们心底的心声,想放弃、害怕吃苦的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表现欲望、工作积极性在生产实习环境下尤如雷电被触发了。

4、在自我价值的体现过程中,适应环境是必然。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制度的了解、工作技能的提升、周围环境的熟悉、与同事、上司的熟悉后,不再有陌生感,加上自我的成长,在班主任、家长、生产领导、师傅的帮助下,逐步走向成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个学生都深刻的体会到获取报酬的艰辛,更是品尝到由消费者变换为创造者的乐趣,感觉了人生第一次领到“工资”的兴奋,领略到为家人送上礼物而证明自己能力的幸福。实习两个月以后的时间里,适应环境成为必然。

三、班主任对生产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

班主任在跟踪学生生产实习的全部过程中基本工作操作方向可以总结以下几方面:

1、下厂实习前期工作:向学生和家长宣传下厂教学实习的目的、实习周期、实习内容、工作环境及要求。特别向学生讲解实习单位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其中有意识地提到劳动报酬,以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2、每周定期到厂里与学生一起与学生同吃同住,排解学生生活上的顾虑和烦恼。让孩子们感觉他们的老师永远在他们的身边,他们犯错了、与人发生矛盾了、心里上有过不去的坎了,老师总会及时地帮助他们,让他们永远有一种安全感和关爱感。

3、与实习生产线上的领导及师傅沟通,即时了解学生在劳动纪律、操作规范、工作技能、与领导、同事之的相处合作情况等各个方面出现的问题。

4、针对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上出现的问题,按班集体、小集体和个人进行讨论和分析,并给予指导性的约束。

5、时刻保持与家长沟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有些学生个人工作和生活上出现了问题,寻求家长的协助。(2)部分家长对孩子工作的时间、劳动强度、工作环境提出不满或意见,即时给予家长一个满意的解说。(3)对于学生在某个工作阶段内表现比较优秀或进步特别明显的,给家长电话告知。

在学生生产实习过程中,班主任的管理注重三个字:“早”、“恒”、“细”。“早”即早预防、早处理。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早做考虑,禁于未发或萌芽之时。如路上、工厂里、操作时的安全问题,要及早给同学们敲响警钟,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一旦发生意外,也要注重“早”,即“早处理”。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恒”就是要有恒心。管理学生需要管理者有恒心、能坚持,形成制度,养成习惯。在最初阶段都需要不断强化,甚至需要强制执行。班主任更要主动与生产线上的分管领导了解学生生产情况。如学生每天的出勤情况、实习表现要由班主任如实记录在《实习学生情况汇报表》上;班主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所有这些都需要师生相互约束,共同坚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工作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每天实习生活的一部分。

“细”就是要细化、量化工作责任和目标,做到精益求精。对于每天的工作安排,每一个学生的情况班主任都要了如指掌,事必躬亲。学生干部的工作一开始总是做得不到位,班主任坚持每天查岗,看记录,了解情况,和同学们一起工作。一段时间后,班干部的工作熟练了,学生的习惯也好多了,我们的管理也再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四、学生实习返校后的进步表现显而易见。

三年制中技学生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通过6个月的生产教学实习,他们从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训操作到心理塑造、励志成才等方面得到班主任和生产线领导全方位的塑造,学生不仅学到了“工”的本领,也在思想意识上有明显的进步。实习过程中,我们从学生的表现中就看到了学生的进步。如文明礼貌,感恩的心,吃苦耐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学会了以生产质量说话,增强了公司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意识,领悟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都有提高。

同学们带着实习小结时的一句句肺腑感言“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回到校园,就立即进入课堂。而同学们的表现比下厂实习前简直是质的飞跃,让班主任的我也为之惊叹,平日里班主任的学生常规管理工作转化成了学生自己的日常工作。首先是宿舍卫生实行“5S”管理,责任到人,宿舍管理人员给予我班宿舍卫生高度评价。其次是课堂教学秩序,学生统一服装,胸卡到位,学习态度端正,任课教师对我们三年制中技学生班学风也刮目相看。

以上这些告诉我们学校教育在以职业为导向,力求达到学生行为习惯和企业要求基本一致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证明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实习模式,是顺应企业需要而培养中技学生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班主任和学生都感同深受。

五、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思考:

1、考虑到学生的身份、年龄、身体素质、心理承受情况、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工作要求,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工。在学生下厂之前,班主任可以先到厂里对学生即将实习的各个岗位进行前期了解,如生产线上需要耐心、能坐得住的操作人员;需要有体力活的、需要沟通能力强的、能耐住寂寞的、视力好的、动手快的、细心的、需要有特殊技能等等的操作人员,从而对学生做个合理分工。

2、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下厂教学实习时,应该针对每个班级一定数量表现不佳的学生暂缓下厂,通过在校反思或在家长配合后,确认学生思想已准备充分进入员工角色,再分批或逐个安排下厂,把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减小到最底程度。

总而言之,学生校外教学实习的管理工作,学校需要有更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教学实习工作有序而规范,形成较好的教学实习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教学实习的质量。通过半年时间的教学实习管理,无论是对学生、家长、学校、还是企业而言,都是互利互惠的多赢局面。实践证明,要保证学生管理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就要解放思想,把握关键问题,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种关系,解决好难点问题。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机制有效,经过努力,就能保证实习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

第三篇:校董会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董事会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王秀梅

课题组成员:王秀梅、孙萍茹、杨红霞

课题来源:华北电力大学高教所2004-05学年立项课题 研究起止时间:2004.10——2005.10

一、项目研究背景

1.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大学功能的扩展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的大学承担起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而强化其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性潮流。高等学校作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国是一个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过程中,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不少,但工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而缩小这种差距,迅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及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根本途径在于全面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来自中国工程院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比较扎实,但创新精神和综合创新素质与时代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动力、创新目标和百折不挠的创新毅力都十分缺乏,因此原始性的创新成果少,造成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满意度不高。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对工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形成起着主要作用,特别是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此急需改进工程教育提高未来工程师的素质。

2.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日益国家化,为中国的现代化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工程科技人才,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要求中国的工程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在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不够完善。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学科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窄,结构不尽合理,工科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而不去培养工程学士、工程硕士、工程博士,或者说,不去培养工程师的“毛坯”。另一方面,我国继续工程教育的体系尚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在岗继续教育和素质、能力的提高。

二是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工程实际,加强工程训练,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高等工程教育的经验。近年来,在工程教育中存在重“学”轻“术”的倾向,许多工科院校,直接为工业企业培养人才的人数偏少,甚至直接为工业企业服务的工程性论文和设计的数目也偏少。三是与企业联系尚不够紧密。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多层次技术人才,为此,工程院校必须面向企业,企业必须依靠工程教育,只有两方面的密切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既不具备美国工业界对进入企业的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工程师岗位培训系统又缺乏德国工科大学毕业生所具有的参与工程实践和实习的足够训练。与企业联系不密切,将使学校难于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从而出现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

3.校董会机制为学校提供了飞跃发展的平台

华北电力大学是一所长期由我国电力部门举办并管理的高等学校。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电力公司重组为多家电力企业集团,国务院明确“华北电力大学划归教育部管理,设立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和各发电集团公司组成的校董会,与教育部共建”。华北电力大学董事会于2003年成立,成为我国电力企业参与大学建设的合作组织,成为高等学校加强与电力企业联系、促进共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加强电力行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推动科技合作创新的有效途径。成立校董会,与教育部共建,是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开展教育创新的具体举措。有利于促进企业与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大学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可以说,校董会机制为学校提供了飞跃发展的平台。

电力产业呼唤人才,学校发展依托产业。如何使学校和企业连襟,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有效利用电力企业优质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电力企业专业人才优势,校企携手,共同承担人才培养工作,使人才培养更具社会适应性,实现高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共同获利,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项目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申请了本课题,期望通过开展有关研究研究与探讨,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二、项目研究主要内容

项目组紧紧围绕校董会机制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问题,深入进行理论研究,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在实施有特色的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以及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新形势下不断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项目组重点研究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校董企业人才需求的研究;二是适应企业需求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三是推进校董会机制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四是关于如何依托校董会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研究。

三、项目研究与实践情况

1.开展电力企业人才需求的研究 高等学校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只有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才是合格的高等教育,才是有质量的、有价值的高等教育。因此,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服务社会,都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作为一所面向电力行业的高校,就需要以电力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就我国来看,电力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人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本,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活力在于创新,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缺乏的问题,企业普遍反映缺乏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电力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没有创新性的人才,电力企业就不可能迅速发展,更谈不上企业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自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统计分析显示,全国电力行业138万职工中,仅有高级技师1630名,技师2.3万名,二者之和不足职工总数的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企业人员规模偏大,劳动生产率低;职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具有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高素质人才资源仅占11%。电力行业存在着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有人戏言:如果不抓紧培养人才,过两年连爬电线杆的人都没有了。另一方面据调查显示,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远远大于基础学科人才,企业最缺乏的是既懂现代科学技术,又懂经营和管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企业需要那些了解企业、热爱企业、适用对口、上岗适应期短的各类应用型人才。我国电力企业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与现代电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各种层次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2.探讨校董会机制下适应企业需求的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研究

正确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办学实力,从而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

华北电力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多年来形成了“以电力类为主”的学科特色,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力系统。基于电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我校的学科优势,我校工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强化工程教育和突出电力特色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应重点体现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电力特色既是我们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的发展优势。因此,在“教育部与校董会共建”的管理体制下,我们本科教学更要不断强化电力特色,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另一方面,占有主导地位的工科专业必须强化工程教育。工程教育是由教育机构从事的培养技术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开发教育成果的教育活动;工业企业是使用人才、发展生产力,使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的主要机构。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既不具备美国工业界对进入工业企业的毕业生进行必要训练的工程师岗位培训系统,又不像德国工科大学那样能向在校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和实习的足够的训练。与企业联系不密切,也使学校难于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出现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培养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必须要使其经历工程科学知识的学习、工程实践的训练和工程实际的体验三个环节,为此工程院校必须面向工业企业,工业企业必须依靠工程教育,只有两方面密切合作,才能共同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需要全面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企业资源优势。校董会就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适应企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人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3.推进校董会机制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项目组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本科人才培养实践中,积极探索校董会办学体制下,加强产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优化我校办学条件。实施有特色的专业教育、改革实践教学、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利于校企双向互动、合作双赢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施有特色的专业教育

近年来,适应电力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实施创新教育为主线,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实践,形成了“以学生为本,特色突出,整体优化”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新版教学计划;明确了“合格+拓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突出“三能”为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发展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进一步完善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加强了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实施了“有特色的专业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及个性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根据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专业自身特点,将全校专业分为三个大类进行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强化电力特色,突出专业特色。对具有明显行业特色的专业,如电力、动力等,确立了主要为电力行业服务的方向,进一步保持并加强了电力特色;对具有一定行业特色的专业,如自动化、环境工程等,除保持其电力特色外,面向社会,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计算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加大拓宽专业的力度,广泛适应社会需要,但开设了电力生产、电力输送、电力管理等公共选修课程,发挥学校资源优势,体现电力大学的特色;对面向社会通用型专业,如工商管理、国际金融、经济学等,加强了外语、双语教学,加强了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增加了新技术、新成果课程,开设《电力需求侧管理》、《电力市场营销》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凸现学校特色。

(2)建立稳定的校外工程实践基地,突出产学结合、双向推动机制

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全面推进了实验与实践教学改革。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工科专业构建了以“四模块”(基本实验教学模块、校内工程实践教学模块、综合仿真实验模块、校外工程实践教学模块)为框架、以仿真实践教学为特色、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支撑、以开放管理机制为保障的实验与实践教学新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以“四个突出”为原则,加强实践条件建设;改革基础实验教学,突出基本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与设计性;加强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建设,突出校内工程实践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将仿真引入实践教学,突出实践手段的先进性。

学校建立稳定的校外工程实践基地,突出产学结合、双向推动机制。改革校外实习模式,实现统一安排、双向互动。为改变企业被动接受实习的状况,把学生各类现场实习环节切实落到实处,学校充分利用校董事会的优势,在校外建立了30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并与实习单位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建立了互惠互利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多年来,对教学计划内的校外实习与实践环节,学校始终坚持统一组织与安排,定期召开由校外实习基地负责人参加的实习协调会,落实、协调实习内容与时间。学生到现场后,由实习基地负责人统一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上,实行顶班上岗,由学校和实习基地双向管理,突出产学结合、双向推动机制。为更充分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学校正在尝试大学、企业共建实验室、培训基地等,提高学校的研究与创新实力。

(3)“3+1”联合培养模式

为满足电力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培养核电专业人才协议,构建“3+1”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协议,中国广核集团每年在专业基础课程有较大共性的专业,选取学习成绩优良、有就业核电企业意向的三年级学生进行“3+1”联合培养,即四年级时在中广核电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核电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岗位培训。通过院校学历教育3年与企业岗位培训1年相结合,促进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适应核电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双方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设在企业,其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根据学校的本科培养计划和企业的专业培养要求共同制订。在完成全部学业并达到规定要求后,将获得我校学位证书并进入广核集团工作。联合培养的基本方式是:

学历教育中的选修课与核电岗位培训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案例相结合;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授课相结合;实习环节与认识核电历史与发展相结合;毕业设计和论文与核电生产中的设计问题相结合;学员就业与企业招聘相结合。

联合培养期间的学习内容为:完成原有专业的课程学习内容;以核电企业的岗位培训课程替代原学历教育课程中的选修课;增加与核电站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培训课;学员的学习课时比原教学计划的课时增加40%左右。

2005年我校48名同学成为广核集团核电学院的首批学员参加了企业与学校的联合培养。学校正在探索其他专业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已与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为公司“量体”设计集控运行班,建立企业后备人才库,满足企业生产人才需要。

4.依托校董会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优化本科人才培养的设想

校董会机制下,我们要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以电力企业需求为导向,面向电力企业建设和发展,培养电力企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对此项目组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借鉴的改革思路。

(1)真正发挥校董会的咨询指导、桥梁纽带作用

当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未能充分突出实际应用以适应业务和生产第一线工作的需要。长期以来,电力专业的课程体系均是以“学科本位”的课程论为主导,内容更新缓慢,教材老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职业技能训练不够。电力企业的改革深化,要求教育更加贴近社会和企业的需要。经济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以电力企业为主导,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进行专业设置,构建满足职业岗位工作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确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要求。

校董会为我们提供了校企合作的桥梁。学校要紧紧抓住这个纽带,充分发挥各校董事会单位在学校办学中的咨询指导、桥梁纽带和支持扶助作用。通过校董会,让电力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办学,指导办学,确保人才培养能够满足企业技术进步对专业人才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新要求,使我校人才培养更具社会适应性。电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发展变化的,要依托校董会,多方式、多渠道收集来自企业的信息。主动适应企业需求,进行本科教育综合改革。适应企业需要,因势制宜的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尽可能将培养计划、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与电力企业的要求对接。

因此,要加大与董事单位联络和沟通的工作力度,增进董事单位对学校的了解,提高董事单位对学校优势资源的利用程度;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力企业对高级人才需求方向、科技发展动态,促进电力企业与学校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争取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

2.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电力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双师”不是教师与工程师的简单叠加,不是单看形式上的几本证书,而是既能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且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

①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

要鼓励、支持高校教师通过深入企业第一线,增加工程经历,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德国一些院校的工科学院,教授都必须是工程博士,必须先到企业里去工作,并取得成绩,真正成为一个有成就的工程师以后,再回到学校去做教授。企业是“双师型”教师的最好课堂,“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学校积极推出多种措施,让教师脱产、半脱产或在岗到校外一些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以丰富其专业实践经历和能力。鼓励教师参与电力行业的科研项目,直接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使教师了解电力科技的发展状况,提高专业技能和社会工作经验。

②聘请企业高级人才兼任教师

建立从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入高校的机制,让一些著名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在高校兼职。

重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依托校董会合作伙伴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聘请电力企业中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与管理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讲授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实际。如实施1/4制度,即:各专业1/4的专业课程聘请实践部门的专家讲授,每一门专业课程的1/4课程由实践部门的专家讲授,使专家在向学生讲授最新业务的同时,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

3.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应进一步体现多层次、多样化。根据现代工程特点和学校定位,有目的的培养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包括:具有专深的业务理论基础和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工程科学家、研究开发人员;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师、设计师等;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较强技术背景的职业型人才;具有工程技术背景和较宽知识面的技术经济、工程管理和服务型人才等。

其次根据电力企业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利用高校人才优势、企业资源优势,不断拓展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利于校企双向互动、合作双赢机制,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根据专业特点,建立如“3+1”、“3.5+0.5”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联合培养也可以顶岗实习,主要是通过增加工程实践环节的时间,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使人才培养更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第三,设立多样化、综合化的课程模块。一方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来实现;另一方面,面对现代工程,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综合化的学科背景,以及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要构建“重基础、重综合、重人文、重实践”的综合化课程体系。要为学生奠定广博的工程技术基础,加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工程与经济管理的结合,促进课程交叉,让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贯穿于四年教学之中。构建相近专业课程平台,拓宽专业面向,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打破学科壁垒,设立综合性课程。开设大量的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加强校企在实践方面的合作

实践能力培养,不仅是校企合作的重点,而且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要转变观念,大胆尝试,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推进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

电力企业可以与学校共建实验室,或建立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或把实验室建在企业,为学生到现场参加工程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可以合作建设相关高新技术实验室、企业可以将研发部门设在学校,学校承接生产科研的课题,拉近学校与生产部门的关系,解决技术难题,研发新产品。

在企业建设稳定的工程实践基地和培训基地,为学生到现场参加工程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有效解决学生校外实习难问题。进一步改变企业被动接受实习的状况,充分利用校董事会的优势,与企业建立稳定联系,在校外建立更多的固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与实习单位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建立互惠互利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与企业稳定的关系,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

通过校董会,学校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把专家请到课堂,把课堂延伸到电力企业,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及时引进企业实践最新内容,使理论与实践充分接近,在实践能力方面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5.加强继续工程教育

国际上十分重视发展继续工程教育,把它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之一。许多国家已经把继续工程教育作为终身学习战略的一部分。发达国家的跨国大公司无不建立有强大的规范化、制度化的继续工程教育体系。高等院校具有人才、科研、设施的优势,理应对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建立继续工程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学校需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如为校董会单位的员工开办自学考试辅导班、各类短期培训班等,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升工业竞争力。

总之,高校通过与企业广泛联系,感受到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进而改革培养模式,使教学工作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企业因与高校合作,弥补了自身缺乏完善的培训系统的不足。

四、项目研究取得的理论成果

项目组完成了3篇研究论文,理论研究成果对我校校董会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高等工程教育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电力高等教育》2005年第2期。2.校董会机制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6年第1期。

3.面向行业,依托校董会,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拟发表在《高等工程教育》2006年第2期。

第四篇:“双创型”背景下宝石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专题

“双创型”背景下宝石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背景下,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可通过制定“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转变考核方式、健全实践教学体系等构建宝石学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双创型”人才高校培养模式宝石学专业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经济环境下,“双创型人才”培养教育改革――以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为例”(编号:2016GJJG321)

【中图分类号】G642;O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016-0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培养融创新与创业为一体的“双创型”人才是当今推进应用型高校改革的重要方向。培养“双创型”人才是国家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教育迎合了经济发展、战略对策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经济结构日趋复杂,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开始转向多元化和复合化。即便是专门人才,也是建立在综合基础上的专门人才。“双创”教育作为全新理念,在引领和扎根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致力于对学生学习、生存以及发展等综合能力的培育,以使学生日后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对应用型高校而言,要实现跨越性发展,就应在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下,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结合,积极推进本科教育改革,打破传统学科本位的路径制约和束缚。

二、优化课程设置

立足“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背景,应用型高校必须在课程设置方面有所革新,有所突破。一方面,要从原本单一的课程设置转向综合性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课程设置的单一职业归属,在关注学生专业知识汲取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和学科互涉能力,为学生适应灵活多变的岗位需求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明确课程的主体性,在通过课程设计向学生传输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各方面的综合成长,对学生的求知欲、思考力、质疑精神以及发散性思维予以全方位的开拓,并将此作为应用型高校教育模式的核心和改革的重点。再者,课程设置要体现出与社会的关联性,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去认知和感知诸如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内容,促使其日后能够在岗位中运筹帷幄。如:学生将来想经营自己的首饰设计、加工、销售工作室,需要掌握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评估等方面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收获颇多。

推进应用型高校改革并非易事,还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侄桔。针对“90后”乃至“00后”对新生事物高度敏感和快速反应的特征,应用型高校在课程设计改革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结合新生代特征创新性地引人新媒体(如:映客、YY、抖音、微信小程序等),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社会人才储备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传统教学方式在培养“双创型”人才中发挥的作用不显著。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

加??与学生的互动。为此应做到:

教师应该在授课时多讲述一些学科前沿知识,如:直播、YY、博客等销售、运营方式及技巧,鼓励学生创新;教师要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通过不定期的发布主题,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课上汇报,逐步培养创新精神;教师重视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如:课上都引入一些典当、珠宝公司、店面、工作室运营的不错例子,让学生丰富见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从而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四、考核方式

“双创”教育必须建立与传统考核不同的考核体制,根据“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制。全面考核学生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双创”的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发展等情况,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激励学生积极进取,争当“双创”人才。

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和推行创业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考核体系,与课程传统试卷内容和试卷形式相比,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仅注重“学分”,而应更加注重“能力分”。

五、实践教学体系

校内实践教学能够打破学院界限,可以将物理、化学等基础性实验运用到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如:将毛细现象、润湿、轨道理论等物化专业名词的讲解运用到宝石专业的人工合成、宝石改善、有色宝石等课程的教学中。

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如:典当行、珠宝公司、珠宝质检站等)的交流,及时了解毕业学生在相关单位工作情况,及时反馈用人单位对学校教学内容的建议,拓展科研业务合作及青年教师实践锻炼渠道。固化一批基础好、管理严、工艺新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巩固实习成果,提升实习效果奠定基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能逐步的发展和完善。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科技的快速发展,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下的应用型高校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建立在破旧立新,全面转型的基础上。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引导下,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创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媛,陶楠,荆玲玲.高校大学生“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商业经济.2016.9,164-165

[2]张政文,田刚健.面向全体探索以创新意识为培养主旨的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7-19.[3]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0,(12):65-67.

第五篇:现代职教体系下人才培养研究与思考论文

一、我国主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我国近年来,随着行业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对高技能型、高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引起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广泛关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和机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在吸取西方先进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探索出多种优秀职业教育合作机制,如短、中、长期订单式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办学模式;3+2模式,实训基地区域共享机制等。但目前还主要处于不断尝试阶段,距离形成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即具备总体的稳定性又具备灵活机动更新的培养机制还有不短的距离。

1、3+2模式:

随着中专招生的逐年萎缩,部分有意愿就读职业院校的初中生,进校后前两年完成高中基本文化知识和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学习,然后编入相应专业大专班,完成本专业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训练相应科目的学习。这种模式因学生的学习效果普遍不理想,已被绝大多数学校放弃。

2、订单式培养模式:

学生在职业院校就读1至2年时,由用人单位选择好培养对象,单独组班,按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侧重点,安排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内容,配备师资。这种模式针对性强,学生适应岗位工作迅速。但其缺点是:学院与企业的资源投入易产生分歧,双方教育教学的衔接易出现混乱,另外,一旦学生变动效力企业,则其适应能力反而减弱。

二、当前职业技能型人才市场现状

当前,我国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量巨大,而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多种多样,侧重点各不相同。就机械行业来说,各企业生产模式,经营产品千差万别;企业的设备应用,从老式机床到现代最先进设备都在应用,生产中使用的软件也是多种多样,而且更新换代快速,如果要职业培养完全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同时,由于现代企业的兴、衰、生、灭速度快,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变动较大,这就要求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更全面,以增强自身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现代职教体系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思考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层出不穷,这体现了当代教育工作者、企业和政府的高度认识、积极探索与不懈努力。但笔者认为,职业教育需要有顶层的设计不是盲目的挪用。应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深刻分析国内的实际情况,拟定出合适的培养体制,各方协调研究其利弊,逐步完善和改进,并从政策上支持,法律上肯定,经费上保障其顺利实施,保证体制在较长时间范围的稳定性,同时又不断补充、修订和更正其具体实施办法。这样,现代职业教育才会稳步踏上新的台阶。

下载成人高等教育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行为特点分析与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人高等教育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行为特点分析与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真对待司法经验下研究与分析

    认真对待司法经验下 四、司法经验的功能分析 前已述及,司法经验在为立法完善提供实践基础和素材、“无法”司法、填补法律空白和漏洞、影响甚至指导法官进行法律思维、进行法......

    3+1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一、“3+1”办学模式下即将遇到的学生管理问题在“3+1”模式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将有巨大改变。面对机遇和挑战,本文将可预见的问题梳理如下:(一)身份转变导致学生的思想......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紧张忙碌的高一学年结束了。回首一年来的物理教学工作,可以说有欣慰,更有许多无奈。随着教育的发展、高中扩招等诸多问题使得我们的生......

    基于c2c模式下的时尚女装策划与推广研究

    基于C2C模式下的时尚女装品牌策划与推广研究 姓名:聂华锋学号:0812170413班级:会计0804摘要:进入数字化时代,电子商务正改变着工业化社会传统的、物化的营销模式,消费者可以直接......

    新课改下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新课改下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 分析与研究 武定县教研室 李俊 【内容提要】: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制约着有效教学,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认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

    新课程环境下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新课程环境下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徐行中学2007年课改工作总结 2006年下半年,嘉定区徐行中学与曹王中学合并,成为新的徐行中学。合并前的徐行中学是上海市一期、二......

    新农村发展模式与农业品牌创立发展研究(下)(80分)

    新农村发展模式与农业品牌创立发展研究(下)(80分)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浙江安吉对竹子产业提出的理念是“吃干榨尽”,竹竿、竹根、竹叶、竹纤维中可以利用的种......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对于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来说,语文学科是一关键、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初中语文教师也开始重视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