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对农村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

时间:2019-05-14 11:3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对农村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对农村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

第一篇: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对农村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的研究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在当前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必须加以变革,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当前我国教育界提出了研究性学习,要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其主动学习、不断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

目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依旧堪忧,存在许多不足,不仅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更与新课改要求格格不入。为了构建和提出适合本校教师的有效阅读教学模式和操作建议,以推动我校教师阅读教学的进程,我们选择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的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运用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先后调查了本校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汇集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构建了适合我校中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初步改变了我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耗时多、效率低等现象,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教师的理论有了较大提升。【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现状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必须加以变革,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当前我国教育界提出了研究性学习,要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其主动学习、不断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这对语文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于阅读教学,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精辟见解。阅读是一种审美情趣,对于中学生来说,只有进行大量的有效阅读,才能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新课标语文必修目标第3条亦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尽管新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依旧堪忧,主要表现在:

1、以“教”代“读”。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学中“教”的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

2、肢解教材。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目的和过程是学一篇解析一篇。学生缺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难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3、考点练习。教师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教学的八股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和文本对话及情感交流,缺少思维碰撞和审美情趣。

4、借鉴照搬。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参考资料成堆,学生满足于借鉴和照搬,缺乏创新,个性化阅读严重缺失。这和《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背道而驰。

5、阅读量少。除课本外,学生很少接触到课外阅读,《中学生必读名著篇目》形同虚设。它不仅忽视了文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使学生逐渐失去阅读的机会和兴趣。

所有这一切,都违背人的认知规律,更与新课改要求格格不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语文阅读现状。当今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其主动学习、不断探索研究的过程,逐步培养其创新能力。

我校系农村学校,学生大都来自周围的村庄,因地处偏远,学生基础薄弱,这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存在问题较多,教学成绩难以有效突破。为解决目前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和裹足不前的现状,我校中学语文教师决定根据实际情况成立课题组,群策群力,寻求阅读教学上的突破口,构建和提出适合本校教师的有效阅读教学模式和操作建议,推动我校教师的阅读教学。

二、文献综述

近几年,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不少专家、学者、工作于一线的教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希望阅读回归学生。

针对以“教”代“读”和肢解教材的现象,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提出:“阅读教学要因生、因文、因地制宜,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求实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冯文达老师认为:农村中学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不能简单地采用“填鸭式”教学,应让学生读出自己的“色彩”。付新英的“变肢解课文的‘析读’为整体感知的‘意读’”。存少辉老师主张在阅读中加强对话和交流,指向学生的个性阅读。韩克勤老师重视阅读教学中的互动,希望课堂更加生动、活跃起来。王爱娣老师谈到了美国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情况,强调必需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从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过程的监控,到阅读理解和表达的方式等等,教师需做出细致具体的指导和要求。针对学生阅读量少,李志清老师认为应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

综观省内外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趋向于个体研究。二是侧重于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是提出一种工作模式,缺乏验证。三是注重理论性研究,缺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这些研究和实践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缺乏对阅读教学的深入探究,没有形成成熟的阅读教学理论及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开阔教师阅读教学的思路,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都没有形成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不利于大多数教师学习和借鉴。二是缺乏对阅读教学策略实践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不能找出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未能提出改进措施,使之更趋合理,确保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无法应对一些新情况。如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语文教学形式亦为之改变,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但同时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疑惑。阅读教学中,学生满足于对资料的借鉴和照搬,缺乏创新,难以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针对目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构建适合本校教师的有效阅读教学模式和操作建议,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在研究中,我们调查并掌握了本校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探讨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途径及方法,初步形成了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题的设计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是指语文阅读教学中现存的状况。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诸多因素困扰着阅读教学,造成高耗低效。因此,搜集问题和寻找对策成为必然。对策研究:即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借以指导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了解本校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2、探讨改进语文阅读教学的途径及方法。

3、初步形成语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本校语文阅读教学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研究本校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了解不同教师采用的阅读教学模式及效果。发现长处,找出不足。

2、汇集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

整合资料,针对本校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编,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探究,找出病因,汇集成册或制成表格。便于分析研究,找出切实可行的研究办法。

3、制定语文阅读教学策略。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并应用于教学。对阅读教学实践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找出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使之更趋合理,确保发挥更大的作用。

4、初步形成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初步形成适合我校教师的阅读教学策略,加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指导实践。

(四)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运用了行动研究法和调查法,辅之以观察、个案分析诸法。

1、调查法:通过组织学生问卷调查,召开教师座谈、实地考察和研讨交流会等形式,发现本校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洞悉新课程背景下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同的阅读教学方式及效果、困惑等。

2、行动研究法: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和补充,全面、正确地掌握所研究的问题。为了检验课题组教师提出的阅读教学途径和方法的可行性,我们边实践,边总结,完成《实验报告》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四、实施过程

本课题计划二年完成,即从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研究分四个阶段实施,研究的过程如下:

第一、前期阶段(2008、3—2008、4)

课题前期准备工作:由崔秋菊、王玉珍老师负责撰写课题申请、开题报告,课题申请立项和开题。

2008年5月峰峰矿区教育局批准立项并顺利通过了《开题报告》。第二、准备阶段(2008、5—2008、9)

课题组培训,分工;搜集参考资料;资料研究、整理和专家咨询。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了解了省内外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相关的理论,结合学校教学实际进行集中讨论,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实施阶段(2008、9---2010、5)

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全面、正确地掌握所研究的问题,完成本校内不同类型教师语文阅读模式的调查。

1、(2008、9—2009、1)通过组织学生问卷、教师座谈,调查“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由崔秋菊、何志英共同完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调查报告》。

2、(2009、2—2009、7)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本校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编,试图从理论上分析探究、找出病因,以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最后,由崔秋菊、鹿淑敏完成《阅读教学存在问题汇编》。

3、(2009、9—2010、1)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并应用于教学。王延阁完成《阅读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崔秋菊撰写了论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

4、(2010、1)将阅读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对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由崔秋菊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验报告》初稿。

5、(2010、2—2010、5)初步形成适合我校教师阅读教学的有效模式,加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由崔秋菊撰写《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用于指导实际教学。在研究中,我们依据“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发现教育规律。针对本校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并从理论上予以分析探究,找出病因,找到了解决办法。付诸实践进行检验,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教师阅读教学的有效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四、总结阶段(2010、5—2010、7)

对试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补充、总结、提高,由王玉珍、崔秋菊老师撰写“研究报告”。

目前, 课题组撰写了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研究工作扎实、有效,对我校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五、研究结论及成果

(一)从师、生两个角度了解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得出如下结论:

1、教师教学中存在以“教”代“读”、肢解教材等现象,不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及阅读方法的引导,小组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教学中,教师阅读教学观念陈旧,教师的大量讲解挤占了学生阅读、接触文本的时间,教学的目的和过程是学一篇解析一篇,学生缺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难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化,“合作”多“探究”少,不够深入。

2、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和阅读技巧,对教师授课方法满意度偏低。教师的教法传统,缺乏变化和新意,难以持久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希望“教师少讲,自己多想”,希望“教师教给方法,自己多学”的比例居多。

3、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低。从阅读内容来看,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局限于课本,阅读的深度也不够。从阅读途径看,借阅是农村初中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而阅览室图书有限。此外,学生阅读时间过少。

(二)根据调查现状,分析产生的原因为: 1.个人因素

教师或个人业务素质低,或观念偏颇急功近利只重成绩,忽略语文教学的特点,违背认知规律,导致效率低下。

教师教学中以“教”代“读”、肢解教材,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阅读、接触文本的时间,教学的目的和过程是学一篇解析一篇,学生缺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难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及阅读方法的引导,小组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所有这一切,或源于教师观念陈旧,或源于应付中考,唯考试是举让阅读教学变得功利化。2.学校因素

学校缺乏整体规划和合理的引导,不重视教师的业务培训,或片面追求成绩,或放任自流。导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各种弊端。3.社会因素

家长对教学成绩的高期望值和社会的各种压力,造成教师只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忽略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亦步亦趋,积弱难返,造成对语文缺乏兴趣,阅读能力薄弱的现象。

(三)探索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新途径

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多读书、多感悟、多积累。正基于此,通过教学中的不断摸索,我们认为,要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宜追根溯源,从教师入手,教学中应做到“培养兴趣—重视指导—对话交流—关注差异”。

1、注重兴趣培养,含英咀华,意在读。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罗杰斯认为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这样所学的东西保持效果好,并有利于发展自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潜力。“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文感性经验,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汉语文是“茶道”文化,含蓄蕴藉,言简意赅,微言大义,意味隽永,需要含英咀华才能学有所获,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读、诵、吟咏等。

2、注重学法指导,授之以渔,意在引。阅读教学要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才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学法的指导上,教师应侧重两个方面:一是阅读习惯的培养,二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五步阅读技巧”,就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课文,其步骤如下:第一步:对整篇课文诵读一遍;第二步:着重理解课文中的难点;第三步:仔细阅读课文,寻找答案;第四步:对课文中重要的内容逐段地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总结和检验;第五步:复习阶段,尝试找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弄清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技能掌握后,就可以帮助他们获取很多的有用资料。阅读每一篇文章的阅读方法又因阅读材料而不同,单篇宜作精细的剖析,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教师应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中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注重平等对话,交流共享,意在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正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对话中,师生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共同步入教学领域,并在其中相互理解,平等交流。

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靠语文教师在课堂“讲”出来或“问”出来的。应在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了文本,并有了一定的思考和体悟后,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简要的质疑问难、交流共享,关键时刻则由教师作畅快淋漓的发挥或作精要的阐述。学生理解到一定的深度或高度后,再组织学生作欣赏性的品读。

4、注重个性阅读,飞扬个性,意在积。

个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生命。建筑尚如此,教育更是将创造力视为核心与灵魂。语文,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在实现其工具性的同时,更应凸显其人文性,呼唤个性化的阅读与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因为各自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不同,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会对相同的文本产生不同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了解个性差异,转变教学方式,创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给学生提供自由发表独特见解的言语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活跃思维,飞扬个性。汉语文学习是“慢功”,要重视课内外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我们要尊重差异,把学习的权利留给学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研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创造性阅读,重视日常积累。

(四)探究了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策略 针对目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实际,通过近两年的跟踪调查和不断摸索、实践,我们制定了相应的阅读教学策略,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教学理念和模式,归纳如下:“扶——放——交流”三步教学法。

1、扶

所谓“扶”,即扶之以“趣”,辅之以“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阅读方法的引导和学生兴趣的培养,扶学生走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对学习感兴趣和自认为重要的内容,能唤起学习者自我——主动地学习,而且学习的效率高、效果好。罗杰斯认为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或看到它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学习的时间可以缩短三分之二到五分之四。而且,这样所学的东西有利于发展自我。

目前在农村初中,学生普遍缺乏阅读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潜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责任感,从而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通过两年的调研、摸索、实践,我们逐渐形成了一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具体做法。

(1)激趣促读。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其特殊性在于这种倾向总是伴随着快乐、欢喜、高兴等积极的肯定的情感。语文阅读情感性始终在第一位。因此,精彩的语段必须培养学生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唤起情感、体味语言之妙、受到熏陶。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学生就会主动地优先地愉快地去学习。那么,吟诵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为激发学生兴趣,我们采用了以下方式:营造书香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等。营造书香氛围主要采取示范朗读的方式,如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示范朗读、多媒体示范朗读等,努力营造出余音绕梁的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其的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主要借助一些比赛的形式,如开展中学生诗歌朗诵比赛,大组阅读比赛(朗读、默读;精读、浏览)。此外鼓励学生多读名著,学生比赛优胜者以课外书作为奖励等。

(2)方法导读。

有了阅读兴趣还需要正确的阅读方法的引导。目前学生普遍缺乏阅读技巧,阅读时处于茫然状态,急需方法的引导。

在学法指导上,教师应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二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现在,有许多教学名家采用不同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阅读效果。日常教学中我们常用的“五步阅读技巧”教学法等就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课文。其步骤如下:第一步:对整篇课文诵读一遍;第二步:着重理解课文中的难点;第三步:仔细阅读课文,寻找答案;第四步:对课文中重要的内容逐段地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总结和检验;第五步:复习阶段,尝试找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弄清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技能掌握后,就可以帮助他们获取很多的有用资料。

教师应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学生从无边的题海和无休止的补课中解放出来。

阅读教学要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才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即由点到面。现在从7年级开始,教师都在有意识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教学生走路。不同学段、不同文体,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学生对阅读方法和技巧有了更多的了解。

2、放

放:就是阅读权利下放,鼓励开放的、个性化的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感悟、多积累。《语文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因为各自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不同,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会对相同的文本产生不同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了解个性差异,转变教学方式,创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新课标修改稿亦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多读—文章不厌百会读。“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这对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肢解文本一讲到底,不容学生有半点疑惑地被动吸收的阅读教学方式无疑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逐渐鲜活起来,他们在课堂上充满了机智与智慧,也充满了欢乐, 使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并最终培养起学生真正的独立阅读能力。多悟—只缘身在此山中。个性化阅读切合语文学科的思维性的本质属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语文是一门思维的学科。听说读写是语言思维的具体表现,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从根本上是由其思维品质的高低所决定的。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的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其指向便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一切源于多读、多悟。

我们应该尊重差异,把学习的权利留给学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研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创造性阅读。给学生提供自由发表独特见解的言语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个性更飞扬。

多积—淘尽黄沙始见金。作为老师,应作引路人,给学生阅读空间和时间,尊重阅读个性,并加以耐心引导,让学生有怀疑、探索和求实精神,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读出自己的“色彩”,使阅读体验和感悟真正落到实处,使阅读有所升华。

本学期在7年级开展的课外阅读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让学生从读→悟→积累。

3、交流

交流:就是学生和文本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碰撞。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正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常常要借助“对话”实现。(1)生、本交流。

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包括独立认知感悟、独立分析理解、独立欣赏评价、独立吸收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因此,要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原因在于:

生、本交流,能培养学生独立认知感悟的能力。对文本的认知和感悟是学生与文本交流的第一步,是对阅读的最基本要求。要认知和感悟文本,就必须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让学生多读,学生独立认知和感悟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生、本交流,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理解的能力。学生与文本交流的核心是理解课文,获得理性认识,而阅读文本,得到感性认识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基础。阅读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通过交流以分析理解课文也要建立在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的基础之上。在课堂上,教师“一言堂”或只是“师问生答”,学生不读课文,不了解课文内容,缺乏对文本个性化的认识,听得再认真,也只能是记住了教师对文本的观点。只有让学生直接与文本交流,然后展开讨论交流,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本,才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生、本交流,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欣赏评价能力。要让学生知道葡萄的滋味就必须让他们亲口品尝。从课文的思想、语言到写法,学生只有直接与文本交流,再进行探究和讨论,才能对课文作出恰当的评价,独立欣赏评价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生、本交流,能培养学生的吸收迁移能力。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吸收积累和运用语言,学习和运用课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吸收和迁移能力。要让学生吸取文本的精华并运用到生活学习当中,就必须让他们首先感悟和理解。只有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理解得越深越透才越能够自觉地将学习所得运用到学习生活之中去,学生的独立吸收和迁移能力也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2)师生交流(对话)。

师生对话是教学中最常见的对话形式,也是检验阅读教学是否取得好的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对话中,师生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共同步入教学领域,并在其中相互理解,平等交流。在理解中,学生深深地进入了教师的精神世界,教师也在学生的开放的接纳中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在两者精神相遇的境域里,教学的意义悄然创生。

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教师与学生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但是,我们同时还应当看到:青少年学生的阅读毕竟不同于成年人的阅读,他们因为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正在学习阅读,如果要使他们真正领会文章的意思,有时更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教师的精讲、点拨,无疑是指引学生的“标牌”,对阅读教学的效果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阅读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师生之间以教材为中介的心灵交流活动。它既是一种科学的传播,又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真正把学生这个主体的作用发挥出来,把课文所蕴涵的理论美,艺术美转化为学生心灵美、智慧美;把书面语言负载的信息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那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达到有效,有效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这一理念才落到实处。

学生在学习阅读过程中由于各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的关注就会不同。这种差异性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客观存在。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之间地位平等,必然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读书氛围,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放松,积极地投入到读书当中。(3)生生交流。《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让学生自己探究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注重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主体间的互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文本的精彩与美妙。

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唤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六、研究成效及成果

通过探索语文阅读教学新途径,逐步采用语文阅读“三步”教学法。

1、初步改变了我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耗时多、效率低等现象,学生阅读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文体

记叙文(两篇)

记叙文 说明文

记叙文 议论文

分值 30—40

测试年级 8 9

阅读速度(实验初初)

阅读速度(试验后期)

较快

得分率

(实验初期)

30% 40% 40%

37.5%

得分率

(试验后期)

50% 60% 60% 55%

2、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教师更加注重阅读教学的实效。

3、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教给了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使他们由不会学到会学,由被动学到主动地学。阅读给学生带来了乐趣。

4、注重了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由此形成的“迁移”反映到学生的作文和日记上,内容变得更加真实、细腻。

5、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钻研教学、钻研业务、探究理论,使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两年间课题组教师发表了论文十几篇。姓名

成果名称

形式

字数

发表刊物名称

发表日期

崔秋菊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论文

4500

教育科学与研究 2010、5

崔秋菊

《活动性教学法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

3100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4

崔秋菊

《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说明文》

论文

3200

教师教育研究 2010、4

崔秋菊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 论文

3100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5

李江霞

《新课程与语文开放式教学》

论文

3000

教育研究与探索 2009、6

李江霞

《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

论文

3100 教育研究2009、6

李江霞

《论因材施教,弘扬学生个性》

论文

3200

基础教育教学导刊 2009、6

李江霞

《让初中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论文

3000 师论2009、6

何志英

《语文阅读与自主学习》

论文

3200

基础教育教学导刊2009、5

何志英

《谈语文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

3200

教育研究 2009、4

王延阁

《阅读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论文

4700

崔秋菊 何志英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3100

李江霞 苏银花

《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2100

崔秋菊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论文

3800

王玉珍 崔秋菊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的研究》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七、讨论与思考

我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受学校经济实力制约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对课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选择《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的研究》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通过调查我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佳途径,构建农村中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指导日常教学。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课题组成员取得了很大进步,摸索出了适合我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佳途径,构建出了农村中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并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的渗透、引导非一日之工,仍需我们不断努力、尝试并改进。

八、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付新英.研读:科学方法阅读,方能提高语文素养[J].中国教育报.2007(9)[3]存少辉.研读:谈“朱子读书法”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4]赵年秀.研读:普通高中语文标准评析——以叶圣陶阅读课程理论为视点[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6)[5]冯文达.研读:谈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8)[6]王爱娣.研读:美国初中学生应掌握的阅读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2007(1)[7]李志清.研读: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J].语文建设.2007(7)

[8]秦昌利周永红.研读:运用线索牵动全文——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几种手法[J].新语文学习.2007(1)[9]韩克勤.研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初探.考试.2007(2)[10]刘长和学术期刊: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2007年23期

第二篇: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问题研究

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问题研究

摘要:厌学是在当今农村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厌学情绪毫无疑问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降低教学质量,影响社会和家庭和谐氛围。本文通过分析学生厌学与学生自身、家庭环境、学校和老师、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厌学、厌学原因、解决对策

一、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

目前,在广大农村小学,学生厌学现象十分普遍,具体表现在学生上课到课率低迟到早退现象现象严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影响其他同学听课。放学后回家从不复习和预习,从不写家庭作业。家长和老师让学生写作业,会找诸多借口推脱。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各种测试甚至是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前不愿认真复习,考试时不认真答卷,只想快点出考场,更有甚者干脆交白卷或不参加考试。因此,在农村产生了很多因为厌学而辍学的学生。

二、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一)学生自我方面

1.学生心理因素

许多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抗干扰能力、抗挫折能力差。许多小学生心理年龄不稳定,思想波动大。性格过于内向、孤僻、抑郁、偏执多疑等消极的个性特征会使学生认知功能受阻,自尊心和自信心减弱,造成自我认识偏差,助长部分农村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对学校有消极情绪:缺乏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只爱听表扬的话,经不起批评和挫折,心里承受能力差。他们承受不了在学习上遭遇挫折,一旦在学习遭遇困难,他们就会产生畏惧和退避心理,从容导致厌学。

2.模糊的学习动机

人类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动机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是由于个人的某些需要所引

起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行为指向。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去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作为人类的行为动机之一,是激发并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引导其行为朝向

『2』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许多农村小学生由于从小缺乏相应的学习动机教育,受到自身及接触的人的世界的影响,对自身发展缺乏畅想。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倘若问起他们学习究竟为了什么,常常答不上来,因为他们平时很少考虑这样的问题,因此学习缺少必要的压力,上课不专心,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态度不积极,不会主动寻求适合自己的灵活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完全为了“奉父母之命”,实现家长的愿望,他们完全是“为父母读书”,为完成老师的“差使”,完全是在老师和家长的被动下学习。

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许多小学生学习很勤奋、很努力,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但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存在缺陷,使部分学生在文化课程的课堂学习时注意力极易分散,微小的外部声响或活动即可使其分心,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思维处于呆滞状态,识记能力差,遗忘率高,对课堂学会的知识不能巩固,较易遗忘脱落,不能形成某种技能和技巧,却收效甚微,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使学习徒劳无功。他们认为即使付出了也没有收获,从而不愿去学习。

(二)家庭方面

1.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缺乏家庭温暖

现在,农村学校的学生,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大,他们的监护人往往是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有的甚至是远房亲戚,更有甚者,留下只是八九岁,十多岁的学生自己生活,没有其他任何监护人。老人把大多数时间用在了农活上,生活上只保证让孩子吃饱穿暖,平平安安,和孩子没有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满足不了孩子情感上需求的温暖与温馨。这些长辈忙于家务和农活,没有心思与精力来关心孩子的学习。就算有时间来督促孩子学习,但是由于自身文化层次低,太学习上也帮不了孩子。而学生也往往由于在家中缺乏亲情和管教,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家长对孩子错误的管教心态和方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学习环境通常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目前,独生子女家庭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城乡家庭构成的主要形式。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收入不断增多,长辈对这些独生子女过于溺爱,从而滋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好吃懒做,学习习惯差,不愿学习的厌学情绪。这些家庭条件好的部分学生,因物质方面的优越而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和知识的重要性,他们不愿单独进行须付出较多心智努力的学习活动。他们认为不需要努力读书,只要家里条件好,以后也可以过得很好。部分农村小学生家长基于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工作因素,平时无时间或无能力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教育和辅导,或没有正确的辅导方式和方法。有些家长根本不愿把时间花在孩子的学习上,他们沉迷于电视,牌局等娱乐活动,丝毫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家中的读书氛围根本不存在或者很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活在如此学习环境中的农村小学生,极易自幼形成懒惰,贪玩不愿学习的不良习惯。

有些家长则正好相反,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子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长大后考进理想的大学,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能出人头地,为自己和家里增光。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习看的过重,平时在孩子学习方面有意或无意的施压,十分看重孩子的分数和考试排名,决不允许孩子的考试分数和排名呢达不到自己给他们定的要求,过分压抑孩子们的『3』兴趣爱好,强制灌输知识。家长绝不允许孩子学习和发展文化课以外的兴趣爱好,认为那是不务正业,荒废学业。

(三)、学校方面 1.教师的不良期待

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进而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对于那些暂时处于后进的学生,幼小受挫的心灵更渴望尊重和理解。如果教师不信任他们,表现出冷漠无情,上课时经常打断发言,代替作答,动辄批评,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常遭排斥、爱护,肯定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那么这些受到教师不良对待的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妒忌心理,形成内向、孤僻,或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教师看不起自己,从而放弃努力。部分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通常会产生

很铁不成钢的心态,轻则对其进行批评,重则对其体罚或变相体罚。由于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很低,教师在学生面前处于主导和权威地位,小学生对教师的认同

『4』 和信奉心态导致其主要通过教师的评价来形成自我评价。教师的不良对待还是会使学生进而对学习产生消极态度,最引起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习效率,行为质量的下降,从而导致厌学情绪和行为的产生。

2.教师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教学方式方法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变化快,对某门课程的学习态度通常带有较强的情感色彩,目前有些农村小学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满堂灌 ”、“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课后则布置大量的作业来迫使学生巩固课堂教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易导致部分小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到枯燥无味,对抽象的书本知识产生排斥心理,因而学习积极主动差。同时由于这些小学生在课堂上相对知识没有掌握,则其课后独立完成作业的难度增大。农村小学生家长因种种原因课后不能对其子女进行辅导,则小学生通常会通过抄袭等不正当行为来完成作业以避免教师批评。久而久之,则使学生感到学习指挥给他们带来焦虑和恐惧,厌学心理逐渐产生。

3.学校过重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

近年来,人们在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上出现片面性,一些教师吧基础教育的功能狭隘化,以“应试教育”代替了全面发展教育。学校和老师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了给学校带来更好的声誉和利益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上课满堂灌,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提高质量靠做大量练习,课外加班加点来实现。为了提升成绩,学校和老师会买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把一些难题、偏题及一些竞赛题加进去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每天都在书山题海中奋战,学生失去了自己的自由空间,每天被写不完的作业压的喘不过气来。还要背负来自家庭和师长的对自己的高期待。长期以往,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的压抑。由于学生自控能力、学习自觉性等限制,这样可能会产生学习焦虑等心理障碍,重负下的孩子习惯于被动应付,主动性、积极性和竞争能力差,对学科厌倦。

(四)社会的不良诱惑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青少年对网络中不健康的东西,电子游戏,甚至打斗、凶杀、恐怖,黄色影碟等不良东西的接触的机会较多,严重侵蚀毒害着青少年的心灵。一些不法分子,为了攒取黑心钱,在校园周围销售低俗的的刊物,设立电子游戏、网吧,让相当一部分学生沉迷其中,这也是造成农村孩子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解决学生延续情绪的对策

(一)学生自我方面

1.增强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坚定目标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这社会生活的法则,在当今社会,如果没有强的适应能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纵然智商高也难以适应。学习上难免会有竞争,学习上肯定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可能是一些不会解的题目,可能是一两次考试的失利,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也有可能是来自同学的嘲笑。但要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坚定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为什么要学?

2.不断探索,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做事要有方法,掌握方法之后做事会更简单,得心应手。学习上也不例外。虽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不讲究方法,只会埋头苦练,事倍功半。在学习上也要讲究技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课后花大量时间来学习课堂上的知识,这显然不是好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些学生写作业或背课文时喜欢一心两用,便边写作业边看电视或做其他的事,这样效率一点都不高。有些学生背书可能是在早上的效率好,有些学生可能在其余时间记忆力更好,背书的效率更高。有些学生可能是大声朗读出来的效率更好,有些则是在心里默读的效率更高。所以,学生要掌握一套适应自己学习的方式。

(二)家庭方面: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的重要参与者 1.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和家庭温暖,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式孩子成长的土壤,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家庭氛围,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给孩子起

表率作用,尽量营造一种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家长要做孩子心灵的对话者。家长尽量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家庭氛围,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是孩子在平等、民主、关爱、和睦的环境下,保持身心健康,精神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孩子大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待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孩子,更要切忌急躁,不要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和排名,要看到孩子的有优点,鼓励孩子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可以每周把孩子的作业仔细检查,把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出简要记录,并把孩子的作业本收藏起来,过一段时间就拿出来比较一下,经常告诉孩子在学习上有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这样,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心里有数,信心足,动力强。当孩子在学习时自然地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得到莫大乐趣时,学习自然也变得容易而有乐趣了。

(三)学校方面

1.提升教师的素质,创建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学校应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教师对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的学习,使教师在教学中懂得儿童心理,选择恰当的教法,激发学习兴趣,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教师的科研力度,以科研促教。组织教师去发达先进的地区参观学习,采取校校联合,走出去,请进来,举办各种教研活动,开拓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友好和睦的教育氛围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法国教育家欧文曾经说过:“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关心,比他的学识和才能更重要。”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研究新知兴趣。从宏观的大角度认真分析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等方面发展他们的长处,利用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经常对学生的每一点细小的进步加以表扬奖励。尽量避免因批评过多二带来的负面效应,杜绝与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而对他们的缺点应采取循循诱导的方法,同时处理“量”与“度”的关系,千万不能产生拔苗助长的想法。

2.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丰富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作业要做到当堂完成,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对于学业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帮助,辅导也应以感情引导为主,加以适当的学法指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训练过程中应有差异意识,实施分层教学,绝不能搞题海战术,要设计综合性的练习作业,切实做不到少而精,使之既具有掌握基本知识的功能,又具有培养技能的一面,从而达到“快速度,低消耗,高效率”的目标。学生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解决在课堂学习中搞不懂的问题,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兴趣课、活动课等教学阵地,让学生在自由、活泼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有关知识,逐步培养求知欲望,从而减轻或消除厌学心理的产生。

3.加强家校的联系和沟通

学校和家庭是教育的两个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要利用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家庭也要及时向老师、学校反映孩子在家的学习状况和点滴。发现学生出现问题,共同配合,找原因,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并与之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耐心开导,诚恳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避免简单、粗暴、体罚及变相体罚的管教方法。

(四)社会方面 1. 减少社会对学生不良的诱惑,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

为优化社会环境,要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特别是通过内容健康向上的文学艺术、电影电视等宣传作品,让小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并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工作,端正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此外,在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过程中,学校和家庭还要争取社会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努力净化环境,监督或取缔学校周围的网吧及游戏厅等不良场所。

四、结语

21世纪是高度知识化的社会,只有终身都孜孜以求,学而不厌的人,才能成为新世纪的人才。然而学生厌学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手段和措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激励青少年认真持久刻苦学习方面探索出更好的途

径。

参考文献:

『1』 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25 『2』 李伯泰,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34-258.『3』 张文彬.学生“厌学”情绪分析及思考『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1,(4)『4』 张连云.校园压力与小学生厌学心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9)

第三篇:农村初中学生厌学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厌学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

云南省广南县篆角乡中心学校陈福光

在广南县“举全县之力,攻‘普九’之坚”“‘普九’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特殊日子里,全县各乡镇初中都在为抓好学生学额巩固而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寻找出一条“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有效捷径。当然,我们也不会无动于衷!

为破解篆角初中学生厌学、辍学难题,在校长的授意和县教研室课题组的指导下,时任篆角乡中心学校教务主任的我与本校课题组的几位老师一起于2007年7月对本校十九个教学班中的47名厌学学生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内容(厌学原因)包括学生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是否感兴趣、读书有没有前途、是否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家庭是否贫困、父母支持读书与否、学校管理是否有问题、老师是否体罚、差生在班上是否受到歧视等10个方面进行了一次问卷式调查。课题组在组织专项调查时,共发出调查问卷50份,回收到47份。在接受调查的47名学生中,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的有41 人,占总数的87.23%;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有14人,占总数的29.78%;认为读书无用的有6人,占总数的12.76%;受打工经济影响的有8人,占总数的17.02%;家庭困难的37人,占总数的78.72%;父母不支持的2人,占总数的4.2%;认为学校管理差的有12人,占总数的25.53%;认为老师会体罚的有5人,占总数的10.63%;认为差生受到歧视的有15人,占总数的31、91%。另外,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缺少亲情,体弱多病,生理、心里有一定缺陷,受社会负面诱惑,自身生性贪玩、性格孤僻、小婚等导致厌学或辍学的有41人,占总数的87.23%。

以上调查情况表明:农村初中学生厌学、辍学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基础差,家庭困难,差生受到歧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学校管理差,受打工经济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教师偶尔体罚,父母不支持。还有就是“留守儿童、少年”这一社会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更是十分严峻的。

针对上述情况,课题组通过召开会议,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学生厌学的种种原因之后,制定出了比较详细的课题研究方案并付诸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把继续开办好农村初中综合教育班作为解决我乡初中学生厌学问题的“良方”,在总结前两届综合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加强管理,充实综合班专业师资力量。并通过与文山农校、州技工学校联合办学等方式,整

合各种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规格和效益,有效地、大幅度地降低了学生厌学的比

例,使学生由厌学变为愿学,爱学,乐学,学有所用。

此次问卷调查,课题组从这些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中分析研究并归结出了

以下八条破解学生厌学问题的具体办法和对策:

一、大造舆论,大搞宣传,让“普九”政策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妇孺

皆知。把“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的口号在学生中喊响唱响。

二、扶贫济困,想方设法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帮助学困学生。

三、由学校德育处牵头组建问题学生心理咨询室,倾听学生的心理话,帮助

学困学生释放心理压力。

四、走近学生,俯下身来与学生谈心,不仅在学习上要关心学生,在生活上

更要关心他们,尤其是要及时准确的了解到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和症结所在,找

准“病”因,对症下药。

五、关注“留守少年”,教师要当好学生的代理监护人。多与家长保持联系。

用师爱弥补亲情。

六、构建优美的育人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现学生的闪光之点和得

意之处并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七、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管理上一定要做到严而有情。对学生既要关心

帮助,但也不能姑息迁就。

八、普及与提高并重,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宣传和奖励优等生,发挥优等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问题找到了,对策出来了,老师们“对症下药”目标明确了,干好工作的合力也就形成了。通过努力,我校厌学学生的比例正在逐步减少,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明显提高。在往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各项工作也是成绩斐然。

一是“普九”工作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的检查验收。学校督导评估、校园文

化建设等各项工作得到公众的认可和各级领导的好评。

二是师德师风建设及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品味进一步得到提升。德育工作呈

现新局面,学校于2007年9月获得“云南省德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是在普教中渗透职业教育,办好让社会满意,家长放心的教育,让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长,努力使这部分学生由厌学变得愿学、爱学、乐学,学到适合自己的东西。与文山农校、文山技校、广南民职中联合办学,成功开办初中综合教育班并得到州县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

四是教学常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普遍提高,学校的书卷气越来越浓。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县统考成绩明显好于往年。2008年中考突破历史新高,陈琳同学以640分的实考分,名列那洒考区第一。共有12人上文山州一中录取线。

五是学校的“科研味 ”越来越浓,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良好氛围已经逐步形成。全乡教师共撰写教育论文和经验文章1500多篇,先后在各级教育刊物上发表和获得县以上奖励167篇;学生在上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获奖75人次,在乡级组织的各种比赛和评优活动中获奖900余人次。

以上事实证明,在篆角乡人口素质偏低,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如期实现“普九”目标,并且得到省、州、县相关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这首先得力于上级的关心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以及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再就是学校参谋得力—研究的路子是对的,方案是可行的,方法是可取的,经验是成功的,成绩是显著的。

(又名《破解农村初中学生厌学难题的对策和方法》)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学生的合作学习(推荐)

浅谈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学生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念,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合作学习能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尤其是性格比较孤僻的学生)形成健全的品格。因此合作学习问世以来很快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合作学习为什么能够兴起和发展?合作学习的理念包含哪些内容?目前国内外有哪些合作学习的理论?合作学习该如何实施?如何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一.时代呼唤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70年代兴起于美国不是偶然的,当时处于美苏争霸时期,美苏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因此美苏都尝试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还有当时美国反种族隔离的呼声日渐高涨,反映在校园内就是要增进不同种族学生在学校、课堂内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基于上述原因,合作学习在美国兴起。

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需要加强合作。目前仍然方兴未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垄断所有的生产力。而各国经济基础、技术力量、人才素质等存在差别,使社会分工、地区分工不断深化,合作是分工的必然结果,所以国家、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科技的发展又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今天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在商品、劳务、技术、资金等方面频繁交流,互相渗透。有些地区的经济正朝一体化迈步,如欧盟地区,可以预见,今后这一地区的合作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正是因为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合作从来没有显得象今天这么重要。

中国发展的现状需要加强合作。尽管现在中国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但中国和发达国家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与别国的交流和合作,取长补短,尽快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就国内而言,国家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企事业单位之间,企事业单位内部,也必须加强合作,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早日实现我国的宏伟目标。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合作。人不同于动物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具有社会性,所以人生下来就生活在一种交流与合作的社会环境中。但人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差异,内向型的人不善于交往与合作,而外向型的人善于交往与合作。心理学认为,人性格开朗、善于交往,有利于身心健康,而性格孤僻忧郁,不利于身心健康。人应该有意识地加强与别人的交流和合作,自我塑造良好的性格,不断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形成自己交往圈内的良好人际关系。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非常重视合作的人际关系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只有在相互尊重和谅解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中,在民主和融洽的气氛里,学生不必害怕嘲笑、挖苦、讽刺,不必为自己不成熟的言行而羞愧和自卑。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尝试,敢于探索,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意见,发展各项人格特质。

人们成功的心理预期需要加强合作。在现代社会中,“合作加速成功”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成功学专家拿破仑•希尔曾经总结出成功的十七条经验,其中一点就是合作精神。希尔还说过:“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协助与合作,任何人都无法取得持久性的成就”。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成就的取得都是合作的产物。据统计,开设诺贝尔奖最初25年中,其中40%的获得者是合作性的,到了1972年获得者中79%是因为合作而得奖,这些都说明合作是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的基本的途径。

中国学生的现状和教育的现状需要加强合作。如今的中国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心理使他们难以接近别人和接纳别人。据统计,现在很多学生心理和人格不健全,这也妨碍了他们与别人合作。另外,虽然目前中国的教育改革正在倡导素质教育和研究性学习,但考试制度和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严重滞后。所以,个人独立学习和竞争性学习仍然垄断着课堂,合作学习步履维艰,封闭竞争比较常见。

我国正在重视合作学习。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正在实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也设立了合作学习这一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国家对合作学习的重视。

二.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与个人独立学习、竞争性学习并列为当今世界流行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在这里,个人独立学习方式主要是靠学习者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自己确立的学习目标;竞争性学习方式仍以学习者单独学习为主,但学习目标相互攀比,以胜过他人为奋斗成功的标准。合作学习方式以学习者组成学习小组为实现全组共同目标而相互帮助,同舟共济,使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全组的所有组员都取得共同的进步。

综观世界各国合作学习专家的认识,合作学习的内涵至少涉及到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习是以各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5)合作学习是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对此,王坦教授将合作学习表述为: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我国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又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另一种涵义:(1)形成和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增进合作技能;(2)创立紧密结合与整合学习为一体的学习方式;(3)发展批评性思维、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学习方法的共同目标是:增强合作能力,建立自信心,体验学习成就感,促进组织与交际能力的发展。

我们强调合作学习的同时,并不排斥个人独立学习和竞争性学习,实际上后两种学习方式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得到一定的体现。

三.合作学习的理论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有以下几类:

1.合作型目标结构理论:共同的目标使得团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每名成员都更大程度地感受到自尊和被其它成员所接纳,因此使得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为积极,成就水平也提高得更快。

2.社会互赖理论:当团体成员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他们相互勉励,互相帮助,力求使小组的目标得以实现;他们相互爱护,人人都热心于帮助别人也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

3.选择理论:学校的失败不在学术成绩方面,而在培育温暖、建设性的关系方面,这些关系对于成功是绝对必要的。选择理论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学校则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

4.发展理论:学生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学生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当年龄大致相同的守恒者与非守恒者协同完成要求守恒的任务时,非守恒者会逐渐形成和保持守恒的概念。

5.精制理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如果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识重组或精制。精制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生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

6.接触理论:接触理论认为,人际间的合作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而且,单纯机械的接触,尚不能形成促进性的学习,增进学习效果,只有发展成为合作性的关系,才能形成有效学习。

7.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认为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8.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个体是在与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建构,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进行学习的,学习涉及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以上理论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合作学习的理论。深刻、系统地把握这些理论的内涵对于我们开展和不断完善合作学习是一个前提和基础。

四.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要真正发挥出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优势,必须认真剖析合作学习活动的本质特征,揭示出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以此来指导合作学习活动。北师大教科研究所曾琦教授从五个方面剖析了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1.正相互依赖:正相互依赖代表了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的一种积极的、同舟共济的关系。帮助学习小组建立正相互依赖的途径主要有五种:目标的正相互依赖,即全组有一个或若干个共同目标;奖励的正相互依赖,即小组成绩取决于小组内每一成员的成绩;角色的正相互依赖,即为完成某一任务,组员分别承担互补的,有内在关联的角色;资料的正相互依赖,即每个组员只占有完成任务所需的一部分信息或材料;身份的正相互依赖,即小组成员为激发归属感、增强凝聚力而选择一个共同的身份(如小组名称)或标志。

2.个人责任:个人责任是指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的学习。个人责任主要是通过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来明确的。常用的方法主要是:角色互赖,即在小组活动中每个组员都担当特定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角色;责任承包,即小组的总课题被分解成若干子课题,分别由每个人承担;随机提问,即随机提问小组中的某个成员,根据他们的表现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个别测试,即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测验并综合每个学生中的测验成绩来评价小组活动。这些具体操作形式主要蕴含了两条共同原则即体现个人的价值和利用群体的压力。

3.社交技能:社交技能作为合作的方法是合作小组学生必须掌握的,无论对小组学习还是未来的事业都至关重要。教授社交技能主要有六步骤:学生认识该技能的价值,要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亲身体验掌握特定社交技能的必要性;通过讨论方式使学生清楚该技能的具体表现;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练习使用该技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内练习使用该技能;经常检查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使用该技能的情况;鼓励学生坚持使用该技能并达到能熟练运用的程度。

4.小组自评:定期评价小组成员共同活动的情况,目的是帮助小组学会怎样更好地合作。小组自评的主要内容是总结有益的经验使之明确和巩固;分析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原因并及时改进;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制定新的措施。

5.混合编组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即小组成员是异质的,互补的。混合编组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学生的成就、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性别、学生的家庭背景等因素。

根据这五个基本要素,结合历史新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学生的合作学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1.以同一课题为纽带。小组是合作学习的最好形式,小组内的同学必须选择同一课题(问题),这样小组内的同学受同一目标指向,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同心协力。历史新课程不再讲授通史,而是通过专题来获得一些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认识,用以解决现实问题。例如政治活动史,里面又可分为许多小专题,教师可以事先调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具有相同兴趣的同学分成一组。

2.以混合编组为手段。在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将学生混合编组,合理搭配,以达到小组内学生的共同发展。一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因素混合编组,教师应该将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学生混合,将性情温和与性情急躁的学生混合,将有恒心与恒心不足的学生混合,将习惯良好与习惯欠缺的学生混合等等。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任务的完成,还可以让学生慢慢形成健全的心理与完整的人格。二是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混合编组,每个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一样,这是教师在分组时必须考虑的,尽量将智力水平参差不齐的同学分到一组,水平不等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互相激励,达到共同发展。

3.以交往合作为基础。小组内部的成员有了同一目标后也要进行分工,分工也是为了合作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一是根据内容分工,有些课题很大,课题下又涉及很多小课题,小组成员内部就要进行适当分工,以保证任务能按时完成。二是根据活动的形式分工,同一课题,可能需要到图书室查阅资料,或者上网搜集资料,或者进行社会调查,或者走访当事人等,组内就要根据每个成员的特点进行分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组员的潜力。三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因素分工,比如说学生的性格、动机、能力等,适当进行分工,如可以让性格内向的同学承担社会调查的任务,让没有毅力的同学承担较累的工作,让小组内的每位同学心理上渐趋成熟。每个成员在得到任务后,学习过程就开始了。小组成员应该经常进行交流,包括任务的最新进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小组内协商,达成共识,直到任务完成。

4.以形成结论为归宿。在搜集到所需要的资料后,还要对资料对进行筛选和整理,对知识进行重组。合作学习重在过程,但最后要形成结论,尝试解决一些问题,以达到学习目标。

五.合作学习中的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要实现以下四个转变: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过去重视对“经”的传授转向重视“人”的发展。合作学习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教师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机会。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过去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转变。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合作学习重在参与,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身心成长比结果本身更有意义。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合作学习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

4.由统一性的教育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传统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一种模式。合作学习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更有利于教师观察和研究每个学生的发展,使因材施教能真正落到实处。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色特点表现为:

1.积极地旁观。合作学习时间多在课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丝毫不能否认教师的作用。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合作学习的全过程,如观察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教会学生搜集信息,关注课题的进度,解决合作学习中的困难,和学生探讨问题等。

2.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交往,学会与他人合作,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等,但有些学生的性格等心理因素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就要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克服自身心理上的障碍,学会与别人交往合作。

3.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范围、内容、渠道,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在某些方面学生的知识已超过老师。教师如果顽固仍然坚持自己的权威性,什么问题都要弄个标准答案,无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由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从课堂教学的统治者变为过程的组织者,要走到学生中间去,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学习环境。

六.合作学习的评价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是以分数高低作为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评价标准,存在重学习轻品质,重结果轻过程,重当前轻发展等弊端。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评价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冯长运、李明海主编)书中提出了许多好的评价建议。该书指出评价要体现如下四个价值功能:一是导向功能,评价要保证教学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向前发展;二是激励功能,评价要能激励教师和学生不断地改进教与学;三是调整功能,评价要使被评价者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学习;四是鉴定功能,评价要对教与学作出价值判断。

尽管目前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但笔者根据国内合作学习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实践,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

1.实行多主体评价。这是由合作学习的特点决定的,合作学习重在参与和交往,过程又多在课外时间,所以教师的观察只能作为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参考。要让被评价学生接触到的主体都参加到评价中来,才能对该生作出客观的评价。例如,让学生自评,让小组的同学评价,让该生调查的单位来评价,让家长来评价等。

2.真正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合作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多是课题或者专题性的,其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重过程,看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而不能只看最后的结果。如有的学生性格孤僻,现在也能积极参加到小组学习中来,能与其他同学友好交往和协作,即使没有提出有创意的问题或者不能单独解决问题,对该生的参与意识也要充分肯定。

3、全面评价学生。尽管这个口号已提了很多年了,但谁也不能否认,我们现在很多时候还是以成绩为唯一的衡量标准,高考录取也是如此。只要成绩好,“一俊遮百丑”,高分低能,高分无德的现象依然存在。合作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全面评价,包括学生的身心成长、道德品质、智力水平、行为习惯。

4、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合作学习“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不同于传统的精英主义教育。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这是合作学习的任务。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学生,只要学生在不断进步,就应当充分肯定。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也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使用和推广。提倡和推广合作学习,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育学》中明确指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认识、体验和实践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理想之魂,立民族之根,培养可靠的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第一重任,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在推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尤其是新教材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中的渗透,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些要求不仅是对中学道德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对其他课程,包括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其中,道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灵魂,它不仅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而且是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在人生的历程中,德性的生长居于统摄地位,它是生命之完整的决定性因素。德性与生命的其他部分不可分离,人生的其他部分的发展离不开德性的支撑,同时人生的其他部分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德性的生长。德性生长与生命完整性的关系决定了道德教育并不是在孤立的时空中展开,而是渗透在人生的方方面面中。

英语教师正确和完整的说法是教授英语的教师,意味着他首先是一个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只是教授英语这门课,不只应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素养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这是每位英语教师的责任。

但长期以来,一提起德育,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小学的“思想道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或别的道德课。无论是学生、家长、学校还使教师,都认为道德课以外的其他各科的课堂教学只能间接地育德。因此直接导致道德课的课堂教学承载了过多的任务,期望越多往往失望就越大,并且使得其他各科的课堂教学无形中逃避了应负的责任。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渗透德育?如何避免陷入为德育而德育的窠臼?

一、制定德育目标

虽然绝大多数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不会忘记课堂教学这个手段或途径;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凭经验都懂得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于教材、教法及教师人格中得道德影响对学生的品德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学目标中学科德育没有实质性的地位,学校评价和教学评价指标中学科德育所占比重较小或没有,所以,学科德育多半是有名无实。当评价教学工作的指标及标准只限于分数、优生率、升学率或高考率时,教师又如何会关心课堂教学的德育任务?

因此从宏观层面上,学校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德育目标纳入到评价教学工作的指标中。可以采取召开任课教师和教研组长会议,研究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点的情况,并体现在任课教师和教研组计划中,在备课中坚持知识点、能力点和德育点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并实现德育目标。领导深入听课,对教师课堂教学每月定性和定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纳入教师月考核。学校还可以举办教学渗透德育工作汇报课、研究课、示范课,组织全校性观摩活动,召开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工作研讨会、经验交流会。

二、精致的课堂教学

叶圣陶先生认为“我们并不否认除教学之外,还有其他的德育途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课堂教学是德育最主要的途径,并不能舍此而另搞一套。”

由于学生大部分的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贯穿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与教学相融合,有法定时间保障它的有效运行;并且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需要吸收知识、素质、能力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的。因此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是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教书育人的管理,使传授科学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要求: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要尊重、赞赏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对学生的帮助、引导;在自我关系上,强调教学反思;在处理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上,强调合作。可以借鉴一些学校以“提倡集体备课”为载体,以“开展反思性教学”为突破口,优化教学过程,强调德育渗透,创建教学特色,切实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的方法。集体备课可以形成“共性化的教学思路,个性化教学艺术”有机结合的良好局面。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真正掌握学情,通过全面深化、冷静思考和总结促进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倡导关注学生的细节,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德育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即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培养学生优良品质,既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又加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在英语教学中不仅仅只是传授外语知识,还要结合英语教学激发学生对家事、国事、天下大事的关注,进而养成主人翁意识,对事物发生、发展规律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智的判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把学习英语的目的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把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关于情感道德方面的教育,关于友爱、和平、环境的教育以及关于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如,蕴涵德育因素的英语谚语十分丰富,也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谚语对学生进行德育,效果会十分明显。

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若能巧妙和智慧地运用,就会使学科教育与德育相得益,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

二、丰富的课外活动

“其实,在学校当中,对学生更具影响力的,与其说是道德课,不如说是各科教学、党、团、少先队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集体活动。”所以,德育内容不仅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进行系统的德育知识教学来体现,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是通过各种德育活动(主要是直接的感性知识学习)来潜移默化地修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如果课堂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富于思想性、娱乐性、竞赛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就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国外在开展德育教育中非常重视课外活动的作用。日本的特别活动是日本德育中最具有特色的一部分。目前日本学校的特别活动开展的情况,已成为衡量德育工作、学校工作的重要标准。其内容包括课外学习活动、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全校性的大型活动,以及假期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等。

课外活动能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创设语言情境,渲染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学习的甘苦,增强学习自信心,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提供有利条件。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举办英语周活动,设置不同的主题,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也可举办英语社会实践活动,在社区进行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展现了学生的良好风貌。还可以班为单位成立播音、板报、表演、绘画及阅读等英语课外兴趣小组,取材注重思想性,多考虑寓言、幽默故事、诗歌、短剧、科普常识、名人传记等。英语播音小组可定期播放校园新闻、好人好事、英文歌曲等;板报小组开辟校园英语专栏,宣传时事政治,选登名人成才史,介绍学习方法等;表演小组定期演唱英文歌曲、排练短剧小品,积极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文艺活动;会话

小组定期练习口语表达;阅读小组定期阅读原著、背诵名言警句、写读书心得等。教室里也可布置一些启迪心灵、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好学精神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依据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就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感官主动地参与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英语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多媒体教学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以及它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好学精神。

四、重视教师素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本身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无言的教育和影响作用,对学生的良好人格、思想的塑造,有不可估量的样板作用。此外,无论是教育观念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方法的选用与革新,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因此,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并且,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效果,还将影响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只有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德育教育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其次,掌握丰富的知识。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教师,如何教学生学,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可以说,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效果和命运。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挥洒自如,百问不倒,风趣幽默,必须要有广博的只是做基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这形象地说明了掌握丰富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之,德育教育是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英语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英语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付出更多的心血。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只要我们有强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深入钻研教材,细心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不失时机地、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就能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任务,圆满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黄向阳.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王征.全面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探索与思考,教学管理,2002

下载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对农村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对农村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厌学问题之我见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厌学问题之我见 刘正礼 农村学生厌学现象是一个很多人心知肚明却又避而不谈的问题,因为根据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不能......

    当前改革形势下公路职工思想动态研究

    当前改革形势下公路职工思想动态研究 论文作者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写作时间 张帅 德州市公路管理局德城公路局 年4月1日 *** 2012当前改革形势下公路职工思想动态研......

    当前改革形势下公路职工思想动态研究

    当前改革形势下公路职工思想动态研究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说服教育和启发引导性工作,赋予宣传、动员、促进单位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求真务实,与时俱......

    新课程改革下农村中学数学教学新思考

    新课程改革下农村中学数学教学新思考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国家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教育观念也随之不断的更新,在落后的教育观念包围下的条件比较差......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物老师适应性影响研究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物老师适应性影响研究 曲靖市民族中学 陈 敏 [摘 要] 目前,云南高中生物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状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其中既有来自外部的客观原因,也有......

    新课程背景下苏北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苏北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 蔡安存 蔡清林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拥有世界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农村教师队伍,农村教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不可替......

    浅谈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如何做好高中数学教师

    浅谈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如何做好高中数学教师 沈阳师范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吴昊 摘要:新课程改革之后,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对于高中教育教学中的重......

    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把握两大关键要素: (一)教师如何“教”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