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现代美育研究思考点滴[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3 16:0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改革下现代美育研究思考点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改革下现代美育研究思考点滴》。

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下现代美育研究思考点滴

新课程改革下现代美育研究思考点滴

高华 张娟

(江苏油田第一中学 江都 邵伯 225261)

摘要:在当前的时代条件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现代美育有了新的内涵与意义,新课程的理念与思想更给现代美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让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现代美育。

关键词:新课程 现代美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其中不仅有高科技和高情感的挑战,而且有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在迎接挑战的各种对策中,最有效又最紧迫的对策是:尽快在基础教育中传播新世纪的文化价值观念,并据此改革教育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出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要使中华民族跃身于世界前列,当前迫切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并按照二十一世纪世界舞台激烈竞争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选择和确立课程改革的目标模式。

在这种时候国家教育进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显得非常及时与必要。审美教育具有形式化、动情化的教育特性,其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人性,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的终极追求。因此,目前新课程改革给现代美育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义。新课程的理念与思想更给现代美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也更让我们重新去认识和思考现代美育。

思考一:基于对当前时代条件、文化背景和教育领域发展趋势的认识,给现代美育的指向研究提供了非常现实的依据。目前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这是一个大众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市场经济、商品大潮为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大幕。大众文化是一种以经济实效原则为杠杆,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消费性文化,这一文化特质决定了大众文化的许多长处,同时也造成了它的某些缺陷:出于赢利的目的,大众文化往往追求娱乐性、消遣性和刺激性为准则,以提高上座率、收视率、发行量和畅销度为目的,对于人们的官能快感、感性欲望、原始冲动的过度纵容和曲意迎合有可能孵化出一种浅薄、粗陋、萎靡、弛懈的文化风尚。这些确实存在的缺陷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将产生严重的消解作用,对于青少年危害尤烈,它将成为或者已经成为目前青少年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的深层原因。这就对当前的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来看,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应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中心。在《纲要》关于美育的论述中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上述对当前时代条件、文化背景和教育领域发展趋势的认识,为学校的美育研究发展方向提供了现实依据。

思考二:新课程赋予现代美育新的内涵。现代社会中人类需求发展最复杂、最丰富的层次莫过于情感。情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又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培养个体情感的手段和途径正是广义的美育。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现代美育要超出艺术教育的狭窄范围,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成为科学教育之入口和开发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教育途径,成为道德教育之艺术化形态和孕育美好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从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丰富的艺术细胞中,人们认识到美育对创造性思维的深刻影响;从文明个体道德自律的美妙乐曲中,人们体验到美育对个体品德行为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巨大陶冶作用。现代美育不仅广泛渗透在智育、德育之中,成为沟通真与善的情感桥梁,而且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与时代使命。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现代美育的教育场所也大大扩展了,它是社会美育、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的三位一体,贯穿于生活的整体过程中,是生活化的教育。现代美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成长是一个完整的生活过程,审美教育贯穿于这个过程中的每一部分,每一环节、每一层面,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之中,是十分有意义的。新课程改革对现代美育的实施方法、途径和手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审美教育的内容、过程、场所应扩展到对生活实践的观察、社会、参与、评价上,做为学校美育应当成为一个纽结点,尽可能地将社会美育、家庭美育与学校美育联为一个整体,运用多种方式、途径和手段,改变过去古板枯燥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尽可能以感性、活泼的形式对青少年有所影响,注重心灵的沟通。不仅重视经典的、精英的艺术作品教育,适当兼顾对大众文化、民间文化的关注与理解。在日常生活化的活动中过程,将青少年日常关注的对象做为重点问题,倡导学生亲自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实践中保护感性能力,发展创新能力,从而走向全面发展与完善。

思考三:当前人们对于美育的本质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一些流行的观念还需得到有力的纠正。

一种观点认为,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从属于德育,美育是实现德育的工具、途径和辅助手段,这种观点过于强调美育与德育间的联系,忽视了美育与德育之间的区别,以至取消了美育的独立性,否认美育在目的、内容、功能、方式上的特殊性,不利于美育的展开。而新课程改革下强烈的人文精神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把美育与德育区分了开来。德育偏重于思想观点、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而美育则偏重于精神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培养。与德育相比较,美育进入了更为宽广的文化的领域,更富于文化的意味,这一点也就决定了美育与德育在内容、形式和性质上的重大差别。

另一种观点认为,美育即艺术教育,是关于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技能、技巧的培养。这种观点的不足在于将美育的功能限度缩小和降低了,仅仅局限于培养具体的技能、技巧的范围,而没有在塑造新型文化品格这一更高的层面上来认识美育的意义。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这是就美育与德、智、体育的分工而立论的,即认为德育是道德品质的教育,智育是知识、能力的教育,体育是身体素质的教育,相对于此,美育则是情感的教育。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但又是不够的,因为美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情感教育,还在于人文品格的塑造,人文品格的丰富内涵并非情感生活一端可以囊括,故仅谈情感教育有以偏概全之弊,有可能取消美育的丰富性。

因此,美育并不是具体的艺术教育,也不是单一的情感教育,美育有着更高的目标和更丰富的内涵,它是美学这门“人的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充分体现着美学的人文精神。当代学校美育应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导向,以培养和造就青少年新型的文化品格为神圣使命。

思考四:现代美育的社会功能及效益。美育是发展人的创造性的教育。它对人的生命力的不断更新与实现有重要的作用,它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有可能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的前提和基础。美育对社会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

(一)美育通过培养未来劳动者的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创造出并欣赏到生产环境的美,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美育有助于形成美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美育通过提高生产管理者的审美修养,带来劳动生产的高效率。

这是因为美育有助于形成以协作互助而不是孤立敌对为特征的美的人际关系,从而适应商品生产分工更细的特点,促使市场经济商品生产在协作互助中发展;有助于形成以独立自主、相互尊重、承认人的价值为特征的美的人际关系,从而适应独立自主经营、尊重人格独立的特点,使市场经济在经营自主权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以平等、公正、真诚、坦率为特征的美的人际关系,从而适应公平竞争、机会均等、公开交易、等价交换的特点,使市场经济在合理的竞争中得到发展;有助于形成以宽容、和谐、亲密、无私奉献、助人为乐为特征的美的人际关系,从而避免和消除不择手段、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等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资本主义弊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当代西方未来学家、文化学家大都趋于这样一种共识:在工业化社会中教育应当进一步体现一种人文关怀和人文导向,促进人的情感、个性、价值观得到健全的发展,使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和谐地协调起来,构成一种合理、完满的文化品格。当然我们与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体制不同、国情各异,不能一概而论,但是西方学者所揭示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提供的方案,对于我们所思考的问题显然不无意义。

思考五:目前学校美育的现状也不容乐观。目前学校美育的现状也不容乐观,而目前学校美育之困境的造成,既与社会文化环境有关,又与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分不开,同时也是由对于美育本质的模糊认识所致。

其一,目前学校美育受到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干扰,学校美育的内容和形式相对落后,其作用和效果相对有限,中小学教师在一个学期中苦口婆心的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可以在一个假期中丧失殆尽,大学教师辛辛苦苦教了四年所达到的效果抵不上毕业分配所带来的思想波动。其二,学校美育在学校中受到智育的排挤,而所谓“智育”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考试和升学率,由于目前教育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升学率成了支配学校教育的指挥棒,普遍存在以升学率评校、评教、评学的情况,相形之下,美育变得可有可无,其重要性在思想上得不到确认,甚至在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上都得不到保证。其三,目前学校美育的目的和内容不明确,一般偏重于初步的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人文导向的目标感不强烈,造就新型文化品格的目的尚未真正确立,同时美育的形式也偏于陈旧、落后和单调,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不够,严重影响到美育实施的水平和效果。

因此,明确新课程改革下的学校现代美育的指向,并将其落实在培养和造就新型的文化品格之上,这不仅具有充分的现实依据,而且也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思考六: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其一,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其二,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于追求内在美。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是迫切的、必要的。中学生正处于可塑性极大的阶段,“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因此,我们必须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帮助青少年一代树立起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观,使之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祖国建设人才。

总之,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些与美育有关的新进展、新成果以及目前确实存在的现象,用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新美育观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既而提高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审美力,抵御不良文化中有害的毒素,实现美化个体、美化社会、美化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

在日常教学中,最让我们这些英语老师头疼的就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的知识及能力水平与课标上的要求相差很大,而且这些差距随着课程的深入会越拉越大,久而久之不仅学生自己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老师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往往也会感到束手无策,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感悟到: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对学生要有一颗平常心,对待学生要少些抱怨,多想办法利用各种手段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们也应该少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多放远眼光,不仅要教会学生现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正确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说:教的不一定都会,会的不一定都考,考的不一定都用。教师如果能超越课本,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让学生慢慢积累,不仅有助于他们将来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也会为他们终身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可能做到完全尽如人意。更准确的讲它应该只是一本“教学参考资料”而已。教师在使用这本教科书时,教学的自由度以及发挥空间更大了。这对教师水平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恰恰是提高了,教师 不再是以往的拿着课本去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没有必要将教材上所有涉及的东西都透彻的讲解,而需要整合优秀的教育资

源,如:网上资源、英文有声读物、报刊、杂志、英文广播、原声电影等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实际应用能力,并且以此来丰富英语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新课程的实施中特别的重要。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如果没有注重这些,就会使学生产生“不想学”的想法,那么在教学中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其实每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会积累一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学唱英文歌,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穿插着讲一些英语小故事,或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讲一些幽默故事及谜语等,都是很好的方法。一些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原声电影能很快将学生带进英语的氛围中,对提高他们的兴趣也有很大的帮助。无论是课堂上的短剧表演,还是角色换位,请学生来当老师等挑战性的尝试,营造出愉快的教学氛围,让英语课变成一种期待。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作为中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专业发展又跨进了一步。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快对学生的培养。

第四篇: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位一线教师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重庆市育才中学

400050 余朝元

一、新课改到底想要什么

从2004年开始,高中新课程实验已有七个年头。各地的各种经验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露了出来。然而,人们往往忘记了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新课改到底要改什么。就像夏丏尊所说,我们关注池子是长方形的,还是其它形状的,却忘了池之所以为池的原因。我认为一切教育改革,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呢?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下面几点最重要。

于公来说,首先是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做一个共和国的公民。也就是说有爱国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道德意识,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其次要让孩子具有普遍的人性。如果没有人性,就会出现开车把人撞了以后再连捅八刀的不可思议的行为,就会出现把含辛茹苦送自己留学的母亲刺伤的无法想象的行为。如果没有普遍的人性,就会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就会在面对日本遭受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时幸灾乐祸。

再次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造就永远不会有自己的大师,永远不会有自己的拔尖人才,民族也会在世界的竞争中日趋落伍。我们剥夺了孩子们太多的与生活的联系,包办了太多的应该由他们.............................自己来完成的事,承担了太多的应该由他们自己来承担的责任。所以,我们的孩............................子们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成了只会空谈,却不会做事的孩子。我们必须要让孩子回归生活,把事情交给孩子来做,把责任交给孩子来扛。

还有要让孩子学会合作。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比较偏于内向、含蓄。一般来说都比较善良,但是却很难真正信任别人;能独立成事,却往往很难合作成事。然而,现代社会里无论是工作,还是科研,都成为了非常复杂的系统任务,靠单枪匹马已经很难高效完成。所以要培养孩子们学会合作。

于私来说,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幸福的生活。什么是幸福的生活,可能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幸福更多是一种观念,你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你就是幸福的。一般来说,有健康的体魄,优雅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有温暖的家,有一生相爱而不离不弃的爱人,有几个知心朋友和铁杆兄弟(姐妹),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这样的人幸福指数是高的。我们的孩子们幸福指数高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大多数是近视眼,作业多得让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不能去学他们自己喜欢的学问;刻骨铭心的喜欢一个异性,却被父母、老师、学校棒打鸳鸯,美其名曰为了未来,却忘了孩子们活在今天„„要让孩子们在学校就学会幸福的生活,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交往,学会爱人。

二、新课改到底要改什么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很多人其实是人云亦云,根本不知道新课改到底要改什么。还有的是各种理论满天飞,说得云山雾罩,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新课改要改的很清楚,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改课程。过去的课程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不足。比如,学生没有选择性。每个孩子天赋不一样,兴趣不一样,然而却学着完全一样的课程。有的孩子被这种完全一样的课程折磨得失去了自信心,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实,教育不是生产,而是服务,它应该成为课程的超市,除了为学生提供必需品之外,也应该为不同的学生提供自己想要的产品。再比如,过去的课程也很呆板,缺乏丰富和生动。所以,新课改增加了校本选修,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增加了通用技术等等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之外,还在于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

其次是改课堂。过去的课堂也有很多优点,比如高效率。能在较短的时间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比如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优秀资源。但是,过去的课堂以传授为主,比较忽视学生的生活基础、知识基础、心理基础,也不顾及学生是否亲身经历,不顾及学生是否消化得了,不顾及学生的差异性。所以,学生很快就出现分化,甚至出现“马太”效应,优秀的越来越优秀,差的越来越差。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要学生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学会自己看书、记笔记,学会监督自己,学会评估自己,学会自我调整。新课改强调学生探究学习,就是要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自己思考,发现问题,然后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大胆的求证,最后得到自己的结论。新课改强调合作学习,就是要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分享,学会一起解决复杂的问题。总之,新课改改变课堂,就是要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不管遇到什么新知识,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因为学到的知识是很容易遗忘的,一般来说,一生之中,一个人能够记住所学知识的20%左右就很了不起了。而学习的方法却终身不忘。现在是终身学习的时代,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让一个人终身受用。

最后是改评价。过去评价学生,高考分数是唯一标准,至于这个学生道德怎么样,身体怎么样,学习能力怎么样是不管的。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变化在两方面。一是全面评价学生,不仅看分数,还看其它方面,所以提出了综合素质评价。二是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不仅看考试结果,也看学习过程,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有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等等。过去评价教师,也是看高考成绩,不管学生是否喜欢教师的课,不管学生在教师课堂上是否得到人文素养的濡养,也不管学生是否有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能力,只要高考分数上去了,就是教师最大的成功。新课改要求教师成为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成为孩子学习过程中平等的首席,不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孩子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三、对当前新课改的反思

近一年来,我很有幸参加过全国和市内的多种学习、培训,作为分管新课改的教务主任和一位学科老师也亲身经历了新课改。我以为全国各地的新课改虽然轰轰烈烈,但新课改却存在着失败的危险。不要以为这是危言耸听,任何改革都既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可能,何况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多还都是失败的。新课改的确存在着很多问题。

问题一,重课堂轻课程。前几年,新课改的热潮主要集中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选修课和通用技术的开设。而最近这两年,在全国风头十足的新课改经验则转向了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关注课堂教学的变革本无可厚非,但是这为那些只抓高考,只抓分数的学校又提供了理由,课程的改革可有可无,抓好课堂就行了。于是校本选修、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等课程只是存在于课表,只是检查时才存在,根本没有常态化。学生每天在教室学习的时间仍然很长很长,课业负担仍然十分沉重,依然没有任何选择,还是与社会、与生活严重脱节,还是找不到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春。我相信这与新课改的初衷是违背的,也是教育的巨大悲哀。

问题二,课堂变革平庸化。现在一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概的流程是这样,学生先自主学习或者叫结构性预习,然后是就老师预设的几个重难点问题进行合作学习(讨论),学生再分组汇报展示,老师和同学进行简单的点评,甚至没有点评,也没有小结,最后完成练习。这样的课堂变革,在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面做了不少的探索,应该说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存在难以深入和平庸化的倾向。首先,问题是真问题吗?很多问题是不是值得讨论?在书上就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需要讨论吗?没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讨论吗?学生确实动起来了,但更多的是假动,而不是真动。外在动起来了,实质并没有动;浅层次动起来了,深层次的思维还没有动。创造力更无从培养。其次,就算问题是真问题,学生能深入的,有效的讨论吗?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他对问题的思考一定是浅薄的,所谓的讨论只能是隔靴搔痒。而现在我们的社区和学校还做不到给学生们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们可以很方便的查阅图书吗?可以很方便的上网吗?可以很轻易的与社会生活接触吗?合作学...习很好,但不能代替独立思考。现在的很多新课堂,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却忘了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会合作固然重要,但我认为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因为一个人在很多时候需要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同时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变得人云亦云,失去主见。老师作为一种优质的课程资源并未充分得到利用。一些新课堂,学生活动的时间占了70-80%,甚至更多,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编制学案,组织讨论展示,少数做得好的能够引导学生。但是,老师毕竟比学生阅读量大得多,思维深刻得多,方法掌握得更好、更多,这个现成的优质资源不应该好好的利用吗?还有就是学科特色逐渐失去,所有的课堂千篇一律,变得平淡如水。那些生动的讲述,那些以前教师翻遍文献才找到的经典的语言,那些丰富而生动的细节,那些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故事,在课堂上找不到了。

问题三,看不到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评价学生?高考分数仍然是目前各高校录取的唯一标准。各高校也进行自主招生,但其录取或者降分的标准更是五花八门,甚至很难用科学来评价,而且数量极少。很多省市区也已经为学生建立了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或者实行了学分制,但更多的是一种形式。首先是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和学分制的科学性存在问题。各个地区和各个学校没有统一标准,甚至整个国内都还没有一套比较好的评价系统。其次是可信度存在问题。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学生的很多东西都未必是真实的,比如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等。学校、老师对学生也会手下留情,让每个学生都顺利拿到学分。这样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和学分制当然不能、也不敢作为录取的依据。所以,政府陷入两难。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评价教师?其实这是一个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新课改后才存在的问题。如果一个教师凭借渊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受学生欢迎,但高考成绩一般,这样的教师是不是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讲课非常沉闷,学生并不太喜欢,但是他教的学生高考成绩就是很突出,这样的教师是不是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文章写得多,写得好,但是他的课不受学生欢迎,这样的教师是不是好教师?不要以为这是我胡编乱造,上述三种教师在各个学校都存在。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评价学校?如果一个学校高考成绩非常优秀,但是却完全是靠时间加汗水堆出来的,学生以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代价,以失去自己的青春为代价,这样的学校是不是好学校?如果一个学校每年考上50个北大清华,500个重点大学,但是却有1500个学生考试失败,这样的学校是不是好学校?如果一个学校有自己的特色,学生在校园生活很幸福,但是高考成绩一般,这样的学校是不是好学校?新课改的评价成为了目前所有学校、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目前新课改的瓶颈问题,也是目前最没有进展的一个问题。

还有一些其它问题,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我想,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的教育需要变革,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新课改的理念,所有的人都不想我们的新课改失败。在这里,作为一个基层教师,我想提出我的建议。

必须以行政力量强制执行新课程改革。具体到一个地区,必须要以当地政府................的力量强制推行,严格执行新课改的课程设置,严格执行新课改的课时安排。现在是有令不行,监管不到位。很多学校根本不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任意增加课时,尤其是高考学科,准备两张课表应付检查。他们担心的其实是如果我不加课,其它学校加课,那我就吃亏了。政府的督查机构要深入学生、深入教室、深入课堂进行督查,而不是听学校的汇报。对督查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对屡次违反的要对校长进行降级、降职或者撤职处理。中国也是一个行政力量至大的国度,只要政府认真,敢于逗硬,学校是能执行的。目前中国的教育改革既需要观念的转变,也面临利益的冲突,需要有商鞅变法的勇气和魄力,否则不可能会成功。

加大课程设置改革力度。课程设置改革的原则是既有利于学生活在当下,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幸福。建议增加体育、艺术的课时。体育增加到每天一节,艺术增加到每周两节,其中一节音乐,一节美术。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周都能接受音乐、美术的熏陶,让学生从小开始就有强健的体魄、高雅的情趣,我想少上一节语文、数学、英语等课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应该强制要求各学校每天上课时间不能超过七节,下午四点钟以后不准安排学科教学,只能安排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等活动课程。让我们的校园真正吸引学生,是生机勃勃的校园。建议增加安全教育课,让学生形成安全意识,拥有处置危险状况的能力,拥有逃生的技能。我担心现在的学生在面临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或者面临战争,甚至是一些小的安全问题,都可能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大胆删减教学内容。新课改之前,大家都说要删去繁难偏旧的内容。新课改........之后,教学内容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繁难偏旧的内容是不是都删去了呢?我看不是。各个学科都从自身的学科利益、学科地位出发,巴不得把所有有价值的内容都写入教科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除了我们的专业之外,我们其它的学科知识到底有多少还记得呢?到底有多少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呢?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基础教育?哪些是我们一生需要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素质就是离开学校后还能留下的东西。我想说基础就是离开学校二十年后对你还有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不删减教学内容,就无法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能是一句空话。或者正如前文所述,陷入平庸化。建议删减掉那些与生活实际离得很远的内容,建议删减掉那些对大多数人终身的基础没用的内容。我看,把每个学科的内容砍掉一半,然后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己思考、自己学习、自己探究,没什么不好。至于那些更高深的内容,就让那些专业的人去学吧。

提供丰富而且方便的资源,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经常听到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报告,练习题很少,作业基本都是课题。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学会自己调查、访问、查阅文献,对问题必须要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很羡慕这些学生,很羡慕这样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往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生是真正乐在其中。但我想,这样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很容易、很便捷的能够获得想要的资源的基础上。我国目前很多中小学没有像样的图书馆,没有方便的电脑网络,想主动探究学习却缺乏必要的外部资源条件。尽管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特殊资源,但文献资源是无法代替的。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政府拨出一笔经费,真正解决学校图书配置不够的问题,解决学校没有电子阅览室的问题,尤其是薄弱学校。同时政府要花大力气在社区、街道、农村建立起公益的、免费的图书馆,包括数字图书馆,让全中国每个地方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很方便的查阅他们想要的资料。不要舍不得这笔钱,这是真正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转变。否则,就算学生想转变,也很困难。

一切要其大成,在变评价。我相信有很多机构和专家在研究这个问题,要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也是我力所不能及的。但我想说一说我心目中的好学校、好老师、好学生。

一所好学校,需要有优质的课程资源。比如优秀的师资、丰富的图书、宽广的运动场、各种功能的综合活动室等等。一所好学校,需要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属于学校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且是全校师生身体力行的。一所好学校,需要有自己流传百年的校本课程,比如伊顿公学。一所好学校,需要有一种积极上进、勤奋好学、师生友爱、生动活泼的氛围。一所好学校,需要给所有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无论他是学习优秀、文体优秀,还是善于交往、演说,或者暂时没有发现任何突出的长处的人。一所好学校,一定是所有的学生都为之自豪的学校,一定是所有的学生都终身留恋的地方。

一位好教师,一定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永远也不会打瞌睡。他需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需要尊重学生;他需要始终和学生保持相似的话语系统;他需要始终与学生保持亲近;他需要与学生共同成长,终身学习。一位好教师,一定是对学生终身产生积极影响的教师。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能力、方法,更主要的是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包括道德品质、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等等。一位好教师,一定是学生一辈子怀念的老师,是经常想要回到母校看看的老师。

一个好学生,他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他需要有爱心、同情心。他需要是健康的,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他要悦纳自己。他需要是乐群的,能尊重不同的人,能与不同的人进行合作。他需要是乐观的,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他的心里、脸上总是有着笑意。他的考试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至少在良好以上。他需要有创造力,在面临各种情况的时候,总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需要有做事的能力,交给他的大多数事情,都能很好的完成。

作为一个一线最基层的教师,我特别希望这次新课改能够成功,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也关系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研究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研究实施方案【一】

新课程强调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要求学生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我校是一个城市与农村结合的初中,从目前我校学生学习化学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处于一种应付式的学习,学习只是迫于升学的压力之下,学习缺乏主动性,不善于与他从交流共享学习的乐趣,学习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或完成质量不高等。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研究,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评价,有效唤起学生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共同探求知识奥秘的动力。将学生从一种被迫学习的状态引导到一种自觉自发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长久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感受与交流共享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提高学习化学学业水平。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九年级一至四班全体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通过对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研究,分析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以及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分析合作学习的操作环节,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全面了解初中化学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措施;取得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初步掌握提高初中化学实验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并完成实践性成果和理论成果。

研究内容:

(1)科学组建合作小组的研究:如何合理分配互助合作学习小组的人员和人数。

(2)选择有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的研究:如何制定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规范和学习目标。

(3)提高小组成员的合作技能的研究:如何在小组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4)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的研究:如何对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

三、课题研究手段与方法

行动研究法:关注并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及两者的默契程度。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案例研究分析,并对优秀个案予以推广。

观察法:教师通过多方面观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潜力。

调查法:通过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自我评价情况。

四、课题研究过程与人员分工

(1)准备阶段:查阅有关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研究的资料,制定研究方案。选定研究班级,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并进行初测,根据班级学生的性别、学业、兴趣、个性特点等因素,将学生按一优、二中、一差分成四人一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并制定小组学习目标及学习要求,初步制定小组学习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制定量化评分表。

(2)实施阶段:按小组开展互助合作学习活动,以单元教学为单位,每单元教学结束进行统一测验,结合测验成绩和平时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中的表现等诸方面综合考查每一位同学在小组、全班中的进步,考查小组整体的学习水平,并与平行班级作适当的比较。并根据每位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以使小组组合达到最优化。定期搜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记录和教学反思。

(3)总结阶段:整理研究材料,撰写术论文,进行研究工作总结,准备结题材料。

新课程改革研究实施方案【二】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便是其中之一。在《标准》中,已经看不到“应用题”这个名词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和“简单实际问题”等,同样的,“解答应用题”也变成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变化不是因为应用题这个名词不时髦了,要换一个说法,而是有深刻的内涵:“首先,在内容方面,《标准》提到的问题不限于纯粹的数学题,特别是不同于那些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等非思维性活动就能够解决的题。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其核心都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才能解决的。其次,在具体内涵方面,《标准》的要求的多方面的,包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双基目标的达成,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为抓手,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一、课题的界定

“问题解决”即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行动方式。可理解为方法,却又不完全等同于方法,其指向顺利地完成任务,并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思维与行动的最为有效、最简洁的方式方法。

解决问题学习强调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布鲁纳语),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⒈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猜测、修正,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⒊学生能主动地对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模式等进行分析、综合、转化、调整,从而形成对新问题的领悟,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⒋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并不断探索下去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研究内容

问题解决的过程,会受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年龄特征、问题的内容、问题的难度、解决问题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以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为载体,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

1、问题的感知与理解

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看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并通过对问题的陈述产生关于问题的内部表征,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为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感知与理解,我们思考、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2、解题策略的寻求和确定

经过了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寻求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不同,解题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也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我们想通过教师的引导、扶持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3、解决问题策略的实施与调整

学生在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就要按照方案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教师要根据具体问题,及时桌间巡视,根据学生个体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

4、交流、评价与反思

学生个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后,再引导他们借助动作、图画、符号、文字等形式把解决问题的结果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间的交流与评价,并及时进行反思。

以上还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我们准备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调整、再实践,以求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良好意识与能力。

四、操作措施

1、研究“课标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

(1)各年级教师在把握《标准》理念的基础上,深入钻研“课标教材”,理清教材在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体系、特点,把握各年级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目标要求,做到:

①体系清: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的?

②特点明: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材、呈现方式是怎样的?

③目标准:不同阶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到底要达到怎样的要求?

(2)观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动作、表情、写字、言语等表现,询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来把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

2.设计符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善于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探索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模式。

(1)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情境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目标性、趣味性、开放性、现实性等特点。

(2)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作为每个学习个体,一般经历以下过程:整理问题的信息,思考各个信息间的联系,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对解决问题的结果作出预测,正确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进行反思、验证。作为一个学习群体中的一员,要做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3、对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作出合理评价,探索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评价的方式。

(1)确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观点,确立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观点。

(2)明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①第一学段,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②第二学段,重点考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五、研究的步骤

我们准备通过以下几个阶段实施我们的课题:

(一)准备阶段(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⑴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论证工作,修定课题方案,并成立课题组。

⑵收集资料,加强理论学习。

⑶调查课堂教学现状。

⑷拟定实验研究方案。课题组,对实验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二)实施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x月)

⑴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始操作性研究。

⑵在研究的过程中,随时调整研究方案。

⑶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

(三)总结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⑴课题组成员整理有关课题的资料、数据。

⑵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六、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

2、解决问题策略汇编。

3、教师经验总结、论文。

新课程改革研究实施方案【三】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体验分析、探究、实践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各学科课程标准向学科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开发各种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树立全新观点,探求新方法、新模式,大胆改革,优化课堂,形成开放性的课堂,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从本校实际情况看,我校在培养学生质疑问题方面的研究基础扎实,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丰富,成效显著,全校师生共同研究的热情高涨。我校各学科教师学历达标率高,科研意识强。我校的教学设备充足。这一切表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我校在选择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时,把培养学生问题放在首位,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确定“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为研究课题,科研促教,把我校建设成为适应21世纪要求的现代化学校。

一、课题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认为,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会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意识促使人们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人的大脑处于“问题”状态时,他的思维也处于灵动、紧张、流动的状态之中,促使其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通过某一现象的启发,引起顿悟、产生灵感。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发大脑的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要求,有强烈的探究的欲望和能力基础。而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也无过于培养其问题探究的意识。无论从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还是从现实的教学实践考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依照学生自身认知发展的规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促进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

不少教学实践表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切创新、一切创造反正无不源于问题,又终于问题。

本课题借鉴中外关于问题意识培养的宝贵经验,着眼于从乡镇小学实际出发,依照教育规律,在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我们借鉴以下理论:

1、根据皮亚特的学生发展认识论、理论教学理论。7-12岁期间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主要程度选择得当,完全可以对小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

2、根据认知迁移理论。问题意识的培养将会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正迁移。

3、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学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各科目教学作为子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问题意识的发展,会促进学生认识和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使学校的整体教育和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体系

本课题研究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学生目标层次、学校目标层次和社会目标层次。

1、学生目标层次。本课题的实施主体是我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其根本目标是通过对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具体分解为:

(1)挖掘学生的问题意识潜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3)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会做事的能力与品质。

2、学校目标层次。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由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实施的,因此,课题的实施也必然会因此学校自身的变化。通过课实验,学校内部要达到的目标是:

(1)学校的领导全面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科研兴校。

(2)学校的教师要掌握课题的研究方法,自觉地进行科研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教师能写出可供发布的专题课改论文,学校完成并出版一部以上有关教改的专著。

(4)学校的硬件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

3、社会目标层次。

(1)学校争取在问题意识培养方面达到同等小学先进水平。

(2)学校学生在整体素质方面在市内进入先进水平,在区名列前茅。

(3)使学校在省市教育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四、课题实施的方法原则

1、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是无可争议的主体。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这个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2、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3、适应学生身心年龄特征的原则。教师应根据现代认知理论的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选取适当的科技内容和方法或方式。

4、实践性原则。注重实践探究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

5、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

1、组织形式。“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素质的探索”研究课题由市教育局与区教办共同领导,由校长专门负责,由本校学科带头人组成研究小组,分层管理,分工合作,条块分明,带领全校师生共同实施研究。

2、师资培训。师资素质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除本校培训外,我们还请市富有经验的教育学专家到校培训。

3、家长工作。家长的支持十分重要。我们重点是求得家长,尤其是家长学校的骨干委员、各年级家长代表的理解和支持。我们通过家长学校的讲座、座谈会、家访等方式引导他们,使他们支持学校的工作。

六、课题研究步骤

学习与设计方案阶段: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

教师培训阶段:20xx年x月至20xx年xx月

方案实施阶段: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

新课程改革研究实施方案【四】

高速发展的社会,是以竞争来推陈出新的。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开放、多元、快速发展的社会。因此,“以实力求发展”、“有实力才有发展”,已成为新一代中学生的一种基本共识和前进动力,刺激着中学生渴望成为多技能的优化复合型人才。这就为文学社团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与发展资源,这为中学生社团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1、源于对学生发展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倡导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集中在“发展”二上--即用发展性评价。其内涵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逐步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核心是“育人”、“促进人”。其“价值向度”可表述为: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展现人的风采,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和迅速性,校园中的各种正式群体(如:班级等)已不能满足中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他们希冀在文学社团活动中寻找到心理需求的热点与共鸣点。

2、源于对学校发展的思考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饱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曾于19xx年创办xx文学社,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创办历史,xx年学校由一所完中撤并为一所独立的初级中学后,xx文学社成了断翅的雏鹰,一度陷入瓦解的窘境。为了使xx文学社再展雄风,打造xxx的响亮品牌,形成特色学校的一大拳头,为农村中学的中学生文学社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为了深化语文教改,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更大提高;为了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人文素养得到丰富,性格品质得到优化;我们在校长的指导下,认真地总结了长山河文学社前段工作的经验,并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本校以及全国中学生文学社的现象,正式提出了“xx文学社创新发展的研究”的科研课题。

一、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际上对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形式的兴趣小组发展为有专题研究性的社团是日益的重视与规范,主要是国外教育专家较早注意到现代教育如果只重视学生纯智商的发展,而忽略情商延展的多元智能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模式势必会成为学生平衡优化成长的障碍。故而许多国外先进学校都非常重视对本校特色社团的开发、支持、培养、发展,体现综合素质内化的新教育理念。

当前国内直接探究校园“文学社团”的课题有所呈现,如xx老师省“十五”课题《小学校园文学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校园文学社区建设”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xx省xx市xx中学的朱xx老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办好文学社的思考与实践》,xx区xx中学陈xx《新课程、新理念、新文化--以新课程理念构建具有xx中学特色的校园文化》,都对校园文学社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文学社创新发展的研究却很少,即使有研究,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也未成体系,致使相当多文学社团活动的随意性很大,针对性不强,效果也不太好。本课题的研究将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实践,让文学社团切实促进农村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课题的界定

文学社团是学生的群众性组织,是学生在语文学科之外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实践园地。学生文学社团活动本身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活跃身心,陶冶情操,铸就人格,以及开发智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等,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创新是指运用创新教育的观念和理论指导教育,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促使学生具备个人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价值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xx文学社是以母亲河文化资源为背景,结合xx镇历史文化,引导学生社团从乡土特色、地域文化中找寻发展的空间,从校内走向校外,获得创新与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秉承着“丰富底蕴,增长才干”的文学社团发展繁荣的理念,课题研究的目标是:

1、打破传统“文学社”的单一局限性,把文学社团办成学科间联系的纽带。文学就是人学,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其活动就不能囿于学科的单一性。打破学科封闭,沟通学科间的联系,有利于在全体老师中形成共同关注文学社的合力,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把文学社团的建设发展研究同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探索课改的新途径。我们可以利用学校不同角度专题研讨的优势,以文学社活动为契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引导活动的计划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使社团活动成为课内学习在课外的延伸。

3、把校园文学研究和校本教材的开发结合在一起,挖掘新课程资源。我们利用校刊《xx》作为语文教材读本,以精彩的版面、丰富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组织学生阅读、评点、编辑自己和同学的文章。

4、文学社作品实行网上交流。引导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学习网络知识,利用先进的科技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提升语文素养。实现各项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一)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涉及的综合素质教育面较广,应用性与操作性较强,又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特点,我们尝试用理论探索、实践操作与经验总结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的方法。

1、多渠道调查法。

2、活动实践法。

3、经验总结法。

4、行动研究法。

(二)研究的途径

1、建立科学、规范、创新的文学社团管理机制

农村初中首次办文学社团,必须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之前组建过一次,由于没有坚持下来,办过一届就取消了)首先开学初通过学生自主报名、面试、公开竞聘演讲及民主投票的方式,向全校招聘在写作、书画、电脑、表演等方面有特长的的学生,担任社长、小秘书、小记者、宣传员、小编辑、电脑员等职务,形成编辑组、信息组、记者组几个主要的部门,组成社委会和社干会,进行明确分工,并制定文学社的管理条例以及总的活动计划,带动文学社工作积极有序地开展落实。这样,文学社的管理模式也会朝着最具规模、最有程序、分工最明确的方向发展。并且以学校文件形式聘任骨干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文学社的发展和日常工作进行扶持和指导。有条件也可邀请校外荣誉指导。尽量网罗各科的教育精英,形成了一个由指导教师引导,社员自己采访、编审、排版、美工的新式校园文化管理流程。

2、开展丰富而有特色的文学社活动

文学社的宗旨是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开发学生潜能、展示个人魅力和才智,展示学生自我的平台。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入,以及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开展丰富多彩而有意义的活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化是越来越重要。

⑴针对同学们知识面狭窄,写作能力差的现状,文学社将请学校优秀老师定期开设主题讲座,举办同学读书交流会,如:语文知识竞赛、诗歌小论坛、小说晤会等,提高学生的能力。(由团委出面协调)

⑵开展名著欣赏活动的“文学套餐”

写作需要积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我们文学社将组织社员定期阅读国内外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巴黎圣母院》、《呼啸山庄》、《简爱》等,并举办阅读交流会。

⑶参加不同级别的征文活动

在原基础上,加大发稿量。在校内以国家大事为征文主题,举办征文比赛,提高文学社影响力。比如“长山河”作文大赛、全国“语文报”杯作文大赛、省市级各类征文活动、初三作文现场赛等。

⑷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

除写作外,文学社还将定期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开展爱我xx书画展、摄影作品展、办小报、课本剧表演、配乐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校园文化建设。

此外还将组织社员外出采风、参观、访问,尤其是关注自己所生长的这片土地,深入农村,感受xx的风土人情,挖掘xx这一方水土的精神内核。这所有的一切载入校本《xx畔》。

3、推动社刊《xx畔》向校本教材整合发展

xx年,我校大胆改革,对文学社社刊进行了改版,由19xx年以来实行的的报刊形式转变为16开文集形式,xx、xx年已经出版了两期期刊。内容大多是刊载学生的优秀习作。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次长山河文学社将加大整改力度,定期每年出一期期刊。内容除刊载学生的优秀习作外,还将增加名家作品推荐赏析、中学生寄语、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爱我xx等等不同栏目,学生的作品由指导老师评改后,挑选出最优秀的作品上交语文组,经由语文组全体老师通过教研活动集体讨论、审核,通过后方可入选长山河期刊。另外与xx镇文艺联合会写作协会合作,向其约稿,刊载有关xx镇历史风物、文化古迹、风土人情的作品,以及学校在职教师或校友创作的作品等。每出刊一期,都发给在校学生,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补充。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本土本校优势,又能为语文教师的课堂写作教学提供范例,还能更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社团课程资源。

4、创建文学社网上活动平台

伴随着互联网而兴起,网络文学社也应运而生,虽然从时间上说与传统文学社相比尚处幼年。然而背靠着强大互联网,依托高科技的支持,网络文学社已经显示出了以纸张为载体、印刷技术为依托的传统文学社无可比拟的巨大的媒体优势。首先表现在相同的时间空间里,网络文学社能发表容纳比传统文学社数量大几十倍的作品。从而给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更多的阅读欣赏作品的机会和更大展示自己文学才能的的空间。为适应时代的数据化管理的高速发展趋势,xxx文学社也将尝试着进行网上操作。

初步设想是开通网站布置一篇作文,学生一周之内上交网上,给语文组老师分工,定期进行批阅,并将简短的评语及时进行反馈。社员间也可以相互学习。这样有利于加强社员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兴趣与写作的积极性。根据预期效果及影响范围,再适时调整方案,逐渐将各项活动比如摄影展、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以图片、视频等方式传到网络共享上。由于是试行,根据学生对电脑的熟悉程度,将分期培训全体社员的基础电脑操作技能,并且挖掘部分电脑操作能力较强的社员,成为信息组的中坚力量。促进一些基本的、便于操作的活动在网络上举行(比如写作),同时学习其他网络文学社的管理方法以经验,再积极向外扩大影响力。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六、八年级文学社成员

七、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课题准备阶段(xx年x月--xx年x月)

试行阶段(xx年x月--xx年x月)

(1)完善xx文社组织机构,做好实验的前期教师指导队伍的组织准备。

(2)制定文学社章程和活动方案,为形成规范科学的社团管理模式作好软件铺垫。

(3)依托语文组融合其他学科组,尝试将单一性的“文学社”向综合性的“文学社团”发展,形成编辑组、记者组等不同的部门,扩大社员队伍。

2、课题实施阶段(xx年x月--xx年x月)

(1)正式向xx市教学研究室提交立项申请书。

(2)形成课题组成员,全面启动《文学社团对提高农村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探究》课题研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制定阶段达成目标,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及时反馈。

①搜集文学社团活动中与新课程理念下不相符合的现象(包括思想和做法)

②对目前文学社团活动的成功与不足进行探究、分析,积极构建与完善课题所必需的条件。

3、课题总结阶段:xx年x月--xx年xx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2)收集整理活动资料、管理档案、影像资料、xx杂志、各项活动不同级别的获奖情况,公开报刊发表文章的统计等。

(3)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结题。

八、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论文集、xx杂志、课件等。

九、课题组的分工

课题负责人:

xx:主持课题研究,负责课题方案设计,资料汇总,拟定结报告。

课题组成员:

xx:制定文学社章程和活动方案,成立文学社团。组织、管理文学社各项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协调,以及文学社成员作品的评选,整理提供阶段性研究成果。

xx:负责校朗诵、演讲资料的收集,与xx老师合作,负责校文学社团写作的指导,以及学生优秀作品的收集、整理,提供阶段性研究成果。

xx:协调语文组各位教师之间的工作,与张新强老师合作,管理学生网络作文。做好学生阅读竞赛、写作竞赛的组织与辅导,以及《长山河畔》杂志的汇编,提供阶段性研究成果。

xx:负责综合性实践课的组织、指导,语文学科知识竞赛、诗歌小论坛、小说会晤等文学交流活动,管理学生网络作文的布置、评改老师的分工,学生写作成果的展示。提供阶段性研究成果。

十、课题经费

文学社开展活动、办报办刊等都需要花钱,经费从哪里来?可从三个方面来落实。

(一)、学校财务的支持。

(二)、争取上级(主要是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

下载新课程改革下现代美育研究思考点滴[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改革下现代美育研究思考点滴[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 【摘要】我国高等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起不同于以往的英语教育理念,更加灵活的学业目标体系,更加多元化的英语课程评价标......

    新课程改革下农村中学数学教学新思考

    新课程改革下农村中学数学教学新思考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国家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教育观念也随之不断的更新,在落后的教育观念包围下的条件比较差......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 【摘 要】高中英语对学生的学习、考试与成长、发展意义深远。然而,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文章基于此,首先概述了高中英......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教学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必然会对师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但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角色、提高素质,而且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都产生......

    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 、 “过程与方法 ”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具体而言,“知识与技能”目标长期以来是我国基......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阅读教学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阅读教学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

    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指导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郴州市第十一完全小学 郭颜颜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的实行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数学课堂如......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的美育教学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的美育教学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大小、心理素质、接受能力的不同,对语文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