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19-05-12 23:1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本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本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研究》。

第一篇:日本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研究

日本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研究

张德伟

二战结束以来的50多年间,日本的高中教育在改革中求发展,为日本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课程改革是高中教育改革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思考。本文在回顾日本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分析其高中的目的、目标、性质、地位、结构和任务的基础上,着重探讨日本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情况,特别是对最近的第七次改革作全面的综合性分析研究,以期对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有所启迪。

一、80年代以来日本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20世纪80年代的高中教育改革:建设“特色学校”

1979年6月,日本都道府县教育长协议会发表《作为国民性教育机构的高中之提示》,指出在高中生的能力、适应性和出路等越来越多样化的情况下,高中的多样化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具体措施,提出了设立六种新型高中的设想,它们是:①学分制高中;②集合型选修制高中;③全员寄宿制高中;④学分制职业高中;⑤六年制高中;⑥向社区开放的高中。此外,还提出了设立实施初高中一贯教育的中学的设想。在这个报告的指导下,80年代有一些县进行了设立“特色高中”的实践。“特色学校”建设在80年代还是初步尝试,其深入开展是90年代以后的事情。

2.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中教育改革:谋求个性化和多样化,培养“生存能力”

临时教育审议会(简称“临教审)在80年代后期的报告中,面对学生的个性、能力和学习意愿等多样化的情况,从发展学生个性的观点出发,主张建立灵活的后期中等教育结构。建议:①设立六年制中学;②设立学分制高中;③促进高中学习年限的弹性化;④使教育内容多样化和弹性化;⑤设立实施技能教育的新型学校;⑥高中的招生办法和录取标准多样化并富有弹性。

1991年4月,第14届中教审发表报告《关于对应新时代的教育诸制度的改革》,指出高中教育的改革方向是由量的扩大转向质的充实、由形式上的平等转向实质性的平等、由偏重偏差值转向尊重个性一和重视人性。建议:①在学校、学科制度方面,设置综合性的新学科,重组职业学科,充实理数科、音乐科、美术科、体育科、英语科、演剧科等专门学科,充实普通科中的职业教育,奖励设立新型高中,设置4年制高中;②在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促进学分制的灵活化,推进学校间的联合;③促进学校间、学科间的移动。

在上述建议精神的指导下,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日本的高中教育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①设置综合学科(1994年);②设立学分制高中(1988年);③设立综合学科高中和学分制高中以外的新型高中,如综合选修制高中等;④设置有特色的学科,如动物科学科、福利信息科等;⑤编制并实施多样化的课程,即1989年和1999年的课程改革;⑥促进学校间的联合,主要是在校外实习和认定在大学等所修的学分、志愿服务活动的学分、技能审查的学分等方面,加强高中与其他高中和大学等的合作;⑦促进高中与大学的联合,主要是让学生到大学学习一定的课程或听公开讲座,请大学教师到高中举办讲座等;⑧推进初高中一贯制教育(1999年),主要是设立六年制中等教育学校、初高中并设学校和初高中联合学校。

1996年7月,第15届中教审发表题为《展望21世纪我国教育的应有状态》的报告,提出了培养“生存能力”的思想。这个思想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日本高中的目的、目标、性质、地位、结构与任务

1.日本高中的目的和目标

1947年3月颁布的《教育基本法》明确规定:“教育要以人格完成的目标”,培养“和平国家及社会的建设者”,“培养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尊重勤劳和责任、充满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日本的高中教育也是为实现这个目的服务的。

关于高中的目的,《学校教育法》第41条规定:“高级中学的目的是,在初级中学教育的基础上,实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高等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关于高中的目标,该法第42条规定,高中“必须努力达到以下各号所列目标:

一、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初级中学教育的成果,培养学生具有作为国家和社会有为的成员所必备的素质;

二、使学生能够基于对必须履行的社会使命的认识,结合自己的个性,选择未来的道路,提高一般教养,掌握专门持能;

三、培养学生具有对社会的广泛而深刻的理解和健全的批判能力,努力形成自己的个性。”这一目的和目标的定位为日本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2.日本高中的性质和地位

战后,日本的高中被认为是“一元性”、“大众性”或“国民性”的中等教育机构。所谓一元性,是指否定战前把旧制中学(“中学校”)、高等女学校和实业学校区分开,为不同阶层的人准备不同的中等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建立单轨制下的高中并使其向所有的青少年开放。所谓大众性或国民性,是指否定战前旧制中学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准备的作用,使高中作为国民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所有国民提高基本素养服务。现在,高中作为“大众化国民教育机构”的性质已经成为共识。对此,中教审于1991年4月发表的报告《关于对应新时代的教育诸制度的改革》明确指出:“今日的高级中学已经不是像从前那样只有一部分被选拔出来的人就学的中等教育机构,而是受完义务教育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就学的国民性教育机构。”

关于高中的地位,日本一般把高中定位于处在“义务教育之后”或“初级中学之上”的中等教育机构,是国民教育的完成阶段。比如,上述中教审报告(1991年)曾这样指出:“高级中学是作为在初级中学的基础上,广泛进行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的中等教育机构而被定位的。”另外,自1966年10月中教审发表《关于后期中等教育的扩充整备》的报告之后,高中一直被作为“后期中等教育”机构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来看待。

3.日本高中的结构

战后,日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主要有三类高中,即普通高中、专门高中和综合高中。普通高中是以实施普通教育、教授普通学科为主的;专门高中是以实施专门教育、教授一个专门学科为主的;综合高中是既开设普通学科又开设专门学科或者同时开设几个专门学科的高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致力于建立特色高中和特色学科,这使日本高中的结构大大多样化了。根据至今日本高中改革的情况,我们可以把日本的高中做如下分类:

(1)按学科设置区分,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专门高中的一种,有农业高中、工业高中、商业高中、水产高中、家政高中、护理高中、信息高中和福利高中等)、综合高中、综合学科高中(普通学科和职业学科融合)、专门高中(除职业高中以外的理数高中、体育高中、音乐高中、美术高中、英语高中等)。2000年,日本高中的学科开设情况是:总数为8273个,其中普通科4706个,农业科393个,工业科797个,商业科1010个,水产科48个,家政科430个,护理科141个,其他专门科607个,综合学科141个。[1]

(2)按设立主体区分,有国立高中、公立高中、私立高中三类。1999年,日本的高中有5481所,其中国立的17所,公立的4148所,私立的1316所。[2]

(3)按教育形态区分,有全日制高中、定时制高中和函授制高中三类。2001年,日本有全日制高中5295所、定时制高中857所、函授制高中119所。[3]

(4)按课程管理方式区分,有实行学年制加学分制的高中和学分制高中两类。大多数高中是按学分制加学年制进行课程管理的。2001年,学分制高中有377所。[4]

(5)按学制区分,有独立高中和六年一贯制中等教育学校等。大多数高中是独立设置的,学制3年。中等教育学校是6年制的,其后期课程相当于高中阶段。2001年,中等教育学校有7所。[5]

4.日本高中的任务

根据《学校教育法》的规定,高中的任务是实施“高等”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教育课程审议会(简称“教课审”)在1998年7月的报告中,对高中的作用作了如下阐述:“高中教育要使学生能够思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培养选择未来出路的能力和态度,加深对社会的认识,通过适应各自兴趣和关心等的学术和职业领域的基础性的基本的学习,谋求个性的进一步发展和自立。”[6]这两者都是以高中本身为出发点来谈高中的任务的。如果从日本高中的社会功能来看,它一方面发挥着为学生升入大学做准备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发挥着为学生就业做准备的功能。用日本学者牧野笃的话说,高中将学生分为了“进入大学的英才”和进行“终身职业能力开发的学生群”,它既发挥着升学功能,又发挥着“终身职业能力开发”的功能[7]。这种被异化的功能使日本的高中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着应试教育等种种弊端。

三、日本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

战后50多年来,日本对普通高中的课程进行了多次改革:1947年3~4月间制定、1948年度实施了《高中学习指导要领》,1951年、1955年、1960年、1970年、1978年、1989年和1999年分别对“要领”进行了七次全面修订,所修订的“要领”分别从1951年7月、1956年度、1963年度、1973年度、1982年度、1994年度、2003年度开始实施。从日本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本身来看,它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自1948年至1955年,实行大幅度的科目选修制时期;自1956年至1972年,实行类型选修制和增加必修学科、科目时期;自1973年至2002年,课程编制弹性化时期。[8

90年代末,日本对普通高中课程进行了新一轮的全面改革。这次改革以1996年8月文部大臣向“教课审”提出改善学校教育课程基准的咨询为开端,中间经过“教课审”的调查审议并于1998年7月发表报告《关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盲学校、聋学校和养护学校教育课程基准的改善》,以1999年3月文部省颁布新修订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为标志而告一段落。这次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在“轻松宽裕”中,培养“生存能力”。这次改革的基本方针是:①掌握“超越时代而不变的有价值的东西”;②培养能灵活对应社会变化的人;③教育内容的改善要适应“周5日授课制”的实施;④严选教育内容,教授基础性的基本的内容。此次改革的目标是:①培养丰富的人性、社会性和作为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觉悟;②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③在开展宽松的教育活动中,谋求“双基”的切实稳固,充实发挥个性的教育;④各学校发挥创造性,推进有特色的教育设,建设有特色的学校。从这些方针、目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改革的基本路线仍然是70年代以来的“课程编制多样化”。

与1989年的课程相比,这次改革的要点是:①新设了信息科;②外语科由选修改为必修;③在特别活动中,删除了俱乐部活动;④新设了“综合学习时间”;⑤适应实行“周5日授课制”的需要,减少了学年授课时数(由1120学时减为1050学时)、周授课时数(由32学时减为30学时),减少了必修科目的学分数(普通科由38学分减为31学分)和毕业所要求的学分数(由80学分减为74学分)。

按照新《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以下称“新要领”)的规定,普通高中的课程包括学科课程、特别活动和综合学习时间三部分。学科课程又包括普通学科课程和职业学科课程两个方面。此外,普通高中还设置“学校设定科目”和“学校设定学科”。

1.普通学科要程

新要领规定,实行普通教育的学科有10个,各学科及其科目的构成如下:

(1)国语科有6个科目,即国语表达Ⅰ(2学分)、国语表达Ⅱ(2学分)、国语综合(4学分)、现代文(4学分)、古典(4学分)和古典讲读(2学分)。其中必修科目为:从国语表达Ⅰ和国语综合中选择1个科目。

(2)地理历史科有6个科目,即世界史A(2学分)、世界史B(4学分)、日本史A(2学分)、日本史B(4学分)、地理A(2学分)和地理B(4学分)。其中必修科目为:从世界史A和世界史B中选择1个科目,从其他4个科目中选择1个科目。

(3)公民科有3个科目,即现代社会(2学分)、伦理(2学分)和政治 经济(2学分)。必修要求是:修现代社会1个科目,或者修伦理和政治 经济2个科目。

(4)数学科有7个科目,即数学基础(2学分)、数学Ⅰ(3学分)、数学Ⅱ(4学分)、数学Ⅲ(3学分)、数学A(2学分)、数学B(2学分)和数学C(2学分)。其中必修科目为:从数学基础和数学Ⅰ中选择1个科目。

(5)理科有11个科目,即理科基础(2学分)、理科综合A(2学分)、理科综合B(2学分)、物理Ⅰ(3学分)、物理Ⅱ(3学分)、化学Ⅰ(3学分)、化学Ⅱ(3学分)、物理Ⅰ(3学分)、生物Ⅱ(3学分)、地学Ⅰ(3学分)和地学Ⅱ(3学分)。对必修科目的要求是:从理科基础、理科综合A、理科综合B、物理Ⅰ、化学Ⅰ、生物Ⅰ、地学Ⅰ中选择2个科目,但必须从理科基础、理科综合A和理科综合B中至少选择1个科目。

(6)保健体育科有2个科目,即体育(7~8学分)和保健(2学分)。它们均为必修。

(7)艺术科有12个科目,即音乐Ⅰ(2学分)、音乐Ⅱ(2学分)、音乐Ⅲ(2学分)、美术Ⅰ(2学分)、美术Ⅱ(2学分)、美术Ⅲ(2学分)、工艺Ⅰ(2学分)、工艺Ⅱ(2学分)、工艺Ⅲ(2学分)、书道Ⅰ(2学分)、书道Ⅱ(2学分)和书道Ⅲ(2学分)。其中必修科目为:从音乐Ⅰ、美术Ⅰ、工艺Ⅰ和书道Ⅰ中选择1个科目。

(8)外语(英语)科有6个科目,即口语交流Ⅰ(2学分)、口语交流Ⅱ(4学分)、英语Ⅰ(3学分)、英语Ⅱ(4学分)、阅读(4学分)和写作(4学分)。其中必修科目为:从口语交流Ⅰ和英语Ⅰ中选择1个科目。

(9)家政科有3个科目,即家政基础(2学分)、家政综合(4学分)和生活技术(4学分)。其必修要求为:从3个科目中选择1个科目。

(10)信息科有3个科目,即信息A(2学分)、信息B(2学分)和信息C(2学分)。其必修要求为:从3个科目中选择1个科目。

2.职业学科课程

新要领规定:普通高中“要在考虑地区和学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的特性、出路等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确保适当的职业学科及科目的修习机会。”也就是,普通高中的学生也要学习一定的职业课程。

根据新要领的规定,日本高中的职业学科及科目有:①农业科,有“农业科学基础”等29个科目;②工业科,有“工业技术基础”等60个科目;③商业科,有“商业基础”等17个科目;④水产科,有“水产基础”等20个科目;⑤家政科,有“生活产业基础”等19个科目;⑥护理科有“基础护理”等6个科目;⑦信息科,有“信息产业与社会”等11个科目;⑧福利科,有“社会福利基础”等7个科目。

3.特别活动

按照新要领的规定,特别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课外学习室(homeroom)活动、学生会活动和学校例行活动。

新要领只对课外学习室活动的授课时数作了规定(每学年35学时以上),而对于学生会活动和学校例行活动则规定,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配置适当的授课时数。

4.综合学习时间

按照新要领的规定,综合学习时间是各学校根据所在地区和学校本身及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横向性、综合性学习和基于学生兴趣及关心等的学习等的教育活动。其主要学习活动有:①关于国际理解、信息、环境、福利及健康等横向性、综合性课程的学习活动;②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关心和出路等设定的课程,谋求知识和技能的深化和综合化的学习活动;③使学生考察自己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出路的学习活动。

根据规定,综合学习时间为必设课程,高中三年的标准授课时数为105~210学时,学分数为3~6学分。

5.学校设定科目和学校设定学科按照新要领的规定,为了编制有特色的课程,各学校可以根据所在地区、学校本身和学生的实际,针对学科特点,在“要领”规定的学科中设置规定科目以外的科目,还可以设置“要领”没有规定的学科及科目,前者叫做“学校设定科目”,后者叫做“学校设定学科”。

学生在学校设定科目和学校设定学科中所修的学分在20学分以内可以计算在毕业所应修得的学分数之中。

6.日本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特点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发现,日本的普通高中课程在结构上有以下特点:

(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

(2)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怀,表现为:既设必修科目又设选修科目,设有“数学基础”和“理科基础”等培养基础学力的科目:所有学科都设有2门以上的科目,许多学科分不同的层次和类型,供学生选修。

(3)普通学科和职业学科相结合,以体现课程设置上的“综合制”。

(4)重视基础性科目和综合性科目,即许多学科都设有基础性科目和综合性科目,如“国语综合”、“数学基础”、“理科基础”、“理科综合A”、“理科综合B”、“家政基础”和“家政综合”等,而且这些科目往往被作为必修科目。

(5)在科目设置上,有的学科(如艺术)是分层的,有的学科(如公民、保健体育、信息)是分类的,还有的学科(如数学、理科)是既分层又分类的。

四、日本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有共通的一面,但在政治体制、经济基础和教育发展水平等方面两国又有很大的差异性。考虑这些,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考察中日两国普通高中课程的异同点。综观日本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可以认为它在以下几方面对我国当前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有所启迪。

1.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周期性地进行课程改革

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普通高中的课程进入周期性改革阶段,平均每十年一次。但其改革的背后,是日本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产业界对具有一定规格的中坚人才有迫切需要,高中入学率的提高带来了高中生性格的多样化,对升入大学的期望使得高中生大多就学于以升学为指向的普通高中,这都对普通高中课程的改革提出了种种要求。日本的每次课程改革无不是为应付各种挑战而为之的。

解放以后,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已经有数次。当前的改革是建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基础获得重大发展之上的,是为了迎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将高度发展而为之的,是在高中教育面临着急需发展的机遇背景下的,因此改革是任重而道远,勇敢、科学地展开实践是成功的前提。

2.建立结构统整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公民的保证

日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国民健全的人格,培养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用第15届中教审的话说,就是培养具有“生存能力”的“全人”。因此,结构统整的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从目前日本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看,它既包括学科课程又包括特别活动、综合学习时间等活动课程,设置各类课程既是由于它们所发挥的功能不同,又是因为这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

在日本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对学科课程、特别活动、综合学习时间以及学校设定学科、科目等都作了或详或略的规定,这一点对我国有很大启发。我们要从为社会培养合格高中毕业生的高度,科学地处理好各类课程的关系,真正地克服学科中心主义。这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

3.重视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重视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是日本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所十分强调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就从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观点,强调编制基础性的基本的教育内容,在1999年的高中课程改革中,也把“谋求‘双基’的切实稳固”作为改革的方针之一。多样性和选择性是战后日本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所提倡的。

在贯彻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上,日本的许多做法,如强调高中课程与小学、初中的课程保持一贯性,在有的学科设置基础性的科目,规定绝对必修科目和指定必修科目,在学科内设置多样化的科目供学生选修等,都值得我们在设计普通高中课程时批判性地加以参考和借鉴。

4.淡化文理分科,编制多样化的课程类型,强化对学生的指导

在课程多样化的前提下,如何使课程编制适应学生的多种特性和需要是十分关键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日本规定了六种类型的课程,而且强调为了防止学生学习的非系统性而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这对于我国的课程管理与实施非常有启发。长期以来,我国的普通高中一般按文理分班,分别授课,这既造成了学生教养偏颇的情况,又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此,为了谋求多样化的课程得到有效实施,今后编制多样化的课程类型和强化对学生选课的指导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参考文献] 〔1〕http://www.mext.go.jp/b__menu/toukei/002/002a/gif/56 57c.gif(2002年1月13日下载)〔2〕http://www.mext.go.jp/b__menu/toukei/index.htm(2002年1月17日下载)〔3〕〔5〕〔日〕渡边敦司 2001年度学校基本调查速报④———初等中等教育的调查〔J〕 内外教育,2001-09-07:4-10.〔4〕〔日〕文部科学省初等中等教育局初等中等教育企划课教育制度改革室 高中教育改革的推进状况〔J〕 月刊高中教育,2001,(10):18-21.〔6〕〔日〕文部省教育课程审议会 关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盲学校、聋学校和养护学校教育课程基准的改善〔R〕 1998-07-29 学校运营研究,1998,(9)临时增刊:5-90.〔7〕牧野笃等 当代日本中等教育〔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179页、94页

〔8〕〔日〕热海则夫,奥田真丈 教育课程的编制〔M〕 日本东京:行政出版株式会社,1995四版.25-28.〔9〕汪霞.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584.---摘自《全球教育展望》

第二篇: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材料

学习经验抓落实促进课改重实效

——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

2008年,我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一个周期。在这三年中,我校开展课程改革以来,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实现“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办学目标和“学有特长、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形成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荣校,创新强校”的办学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为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研究的转变,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

一、组织与管理

按照教育部课改纲要和《基础教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我校制定了《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健全各种组织机构,工作计划落实情况良好,课改工作领导小组、课题组、学科研究组及聘请的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校积极提供课程改革实验所需要的条件,从政策和经费上切实为课程改革实验提供保障。

在新课改中坚持参加教师的培训制度,学校坚持“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各级组织的培训。聘请教研员、课改专家、特级教师为老师作课、作报告、来校听课评课。在课改中向家长介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育的发展变化,取得家长对新课改的理解与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教师培养与培训

我校多年来从思想、业务等各方面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制定有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实施计划,鼓励教师继续进修学习,新课改以来有多位教师取得研究生毕业证和研究生班培训合格证。

新课改开展以来,我校从业务校长、教导主任到教师,先后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的骨干教师有百余人次。积极实施校本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派教师赴宁夏等新课改试验地区学习培训,邀请课改专家来校传授课改先进经验,组织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新课程培训、评优比赛、基本功比赛、观摩教学等,以培训骨干促发展的形式加强新教师培养。

三、教学研究与指导

我校从新课改以来,坚持校长、教学校长、书记以及教导主任等行办会成员与各年级组、教研组联系制度,变以“检查”为主为以“研究、交流、沟通、指导”为主,不再以“监

督检查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特别是近几轮专题研讨课以来,行办会成员与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变居高临下的指导监督为平等、民主的互动式研究、交流、组织、参与;在立体化的信息交流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教师有了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机会,在教研员与教师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恰恰寻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为验证课程标准、验证教材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彻底改变那种强调自上而下、上行下效的开展教研活动的工作方式,形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教研工作机制,支持教研组根据本组、本学科实际,开展富有创造力和特色化的教研活动。

对承担教学研讨课公开课、在专业报刊上发表文章、有教科研成果获得鉴定或被表彰奖励、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业务竞赛获奖等,分层级赋分;承担工作和工作完成情况区别对待。在评选先进、职称评定等过程中,对于教科研积分高的教师优先考虑。

四、教学过程

1、新课改以来,教师不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就教学中的问题积极进行自我反思,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开拓和利用各种资源,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具备能力,学会方法,养成习惯。

2、经过探究,借鉴永城一高经验,我校教师把学习成绩、性格、能力、性别等不同的2~10名学生编在一个小组,形成优势互补,进行课堂互动教学,在学习中,各小组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异质小组内各成员分工协作,分配角色、资源,虽然是异质分组,但是各小组间是同质的。

3、在教学上教师授课采用主题课堂教学,主题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把教学活动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把教师的职能重心从“授”转移到“导”上,把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由传统“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学生先根据教师自己编写的导学案,自学十至十五分钟,把本节课的内容自己先自学一遍,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有疑难问题与同学商讨或由教师讲解、然后讨论十至十五分钟,通过同组之间的讨论将疑难问题逐个解决,最后由教师精讲十至十五分钟,将本节课中学生提出的共同疑难问题达到逐一化解。通过自主探究方式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自控能力,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把课堂由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化为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参与使原本沉闷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新课改成效

实施新课程以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新教材中,大量地采用了“我会读”、“我会写”、“我会练”等

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了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可供选择的学习资源和认识工具,及时有效地给不同的学生有效的帮助。学生渐渐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让“自主”得到了落实。

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2011-11-25

第三篇: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改革培训

关于开展2012年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的通知

各高完中学:

按照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文件(渝教师[2012]11号)——关于开展2012年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的通知的要求,我区将组织各高完中2012年秋期高一学科教师、学科教学辅助人员(含专职实验员)参加高中心课改试验远程培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

(一)全区普通高中2012年秋季起始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13个学科全体教师、学科教学辅助人员(含专职实验员)、学科教研员。

(二)全区普通高中2010年、2011年远程培训未合格和未参加远程培训的学科教师、学科教学辅助人员(含专职实验员)。

二、培训内容

主要包括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两部分,具体培训课程设置及培训计划在培训期间登录培训平台下载。

(一)通识培训。通识培训包括区级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集中培训由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安排,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天。网络培训由区教师进修校组织实施,时间不少于30学时,内容包括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及其相关教育理念,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改革,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新课程实施与教学评价改革,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资源的利用等。

(二)学科培训。学科培训主要以远程方式进行,不少于50学时。培训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总体情况及课程方案介绍;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介绍;各学科主要内容解读;教

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培训;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方法辅导;教学评价方法指导;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如何推进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等。

三、培训方式

本次远程培训采取网上自主学习和集中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方式。以远程网络自主学习为主,在线交流研讨、专家辅导答疑、专家讲座为辅,强调全员参与和小组协作学习,形成教师自主研修、合作交流、总结反思、成果转化的可持续发展培训模式。

四、培训组织

(一)组织管理。远程培训由市教委统筹组织管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以下简称“市技装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以下简称“继教网”)、新思考网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送培学校共同参与和协作。

(二)教学管理。本次远程培训将构建由国家级学科专家团队引领、网络平台学科专家团队支持、班级辅导教师团队配合的三级远程培训管理模式。继教网、新思考网负责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学科优秀教师组建专家团队。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机构负责遴选责任心强、经验丰富、专业扎实的学科教师及教研员组建辅导教师团队,确保远程培训质量。

(三)平台支持。重庆教师研修网(http://。

(二)搭建平台阶段(6月15日—6月23日)。培训承担单位搭建培训平台,建立培训信息数据库,分配班级,设置培训课程,生成登录账号,准备项目工作手册及平台操作手册。

(三)熟悉操作阶段(6月24日—6月27日)。举办项目管理员培训班。项目管理员、班主任、辅导教师及参训教师登录(用户名为本人身份证号、初始密码为本人身份证号后六位)重庆教师研修网(http://)“重庆市2012年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平台”熟悉操作流程。

(四)正式培训阶段(6月28日—7月12日)。参训教师按照培训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各单位组织教师积极参与研讨交流、互动回帖并按时完成作业。培训承担单位组织专家集中答疑和专题讲座。

(五)总结评价阶段(7月13日—7月28日)。培训平台提供培训数据,评定学员成绩。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总结培训工作,报送总结材料和优秀辅导教师、班主任、学员(各按20%比例推荐)名单。市里将根据各单位组织管理和学员参训效果等情况,综合评定优秀项目管理员。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各高完中要认真组织,细化措施,广泛动员各教师积极参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学习活动。

(二)明确职责。各学校落实专人,负责与区教师进修校继续教育办公室的工作联系,并负责本校培训项目各类数据、信息的上报、下传,负责及时通知、督促本校参训教师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三)加强考核。区教委、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对参训教师和学校各方的督导与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能否胜任新课程实验的重要依据。

南川区继续教育中心办公室

二○一二年五月三十一日

附件:2012年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改革附件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研究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研究实施方案【一】

新课程强调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要求学生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我校是一个城市与农村结合的初中,从目前我校学生学习化学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处于一种应付式的学习,学习只是迫于升学的压力之下,学习缺乏主动性,不善于与他从交流共享学习的乐趣,学习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或完成质量不高等。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研究,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评价,有效唤起学生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共同探求知识奥秘的动力。将学生从一种被迫学习的状态引导到一种自觉自发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长久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感受与交流共享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提高学习化学学业水平。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九年级一至四班全体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通过对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研究,分析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以及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分析合作学习的操作环节,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全面了解初中化学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措施;取得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初步掌握提高初中化学实验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并完成实践性成果和理论成果。

研究内容:

(1)科学组建合作小组的研究:如何合理分配互助合作学习小组的人员和人数。

(2)选择有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的研究:如何制定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规范和学习目标。

(3)提高小组成员的合作技能的研究:如何在小组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4)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的研究:如何对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

三、课题研究手段与方法

行动研究法:关注并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及两者的默契程度。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案例研究分析,并对优秀个案予以推广。

观察法:教师通过多方面观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潜力。

调查法:通过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自我评价情况。

四、课题研究过程与人员分工

(1)准备阶段:查阅有关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研究的资料,制定研究方案。选定研究班级,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并进行初测,根据班级学生的性别、学业、兴趣、个性特点等因素,将学生按一优、二中、一差分成四人一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并制定小组学习目标及学习要求,初步制定小组学习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制定量化评分表。

(2)实施阶段:按小组开展互助合作学习活动,以单元教学为单位,每单元教学结束进行统一测验,结合测验成绩和平时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中的表现等诸方面综合考查每一位同学在小组、全班中的进步,考查小组整体的学习水平,并与平行班级作适当的比较。并根据每位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以使小组组合达到最优化。定期搜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记录和教学反思。

(3)总结阶段:整理研究材料,撰写术论文,进行研究工作总结,准备结题材料。

新课程改革研究实施方案【二】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便是其中之一。在《标准》中,已经看不到“应用题”这个名词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和“简单实际问题”等,同样的,“解答应用题”也变成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变化不是因为应用题这个名词不时髦了,要换一个说法,而是有深刻的内涵:“首先,在内容方面,《标准》提到的问题不限于纯粹的数学题,特别是不同于那些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等非思维性活动就能够解决的题。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其核心都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才能解决的。其次,在具体内涵方面,《标准》的要求的多方面的,包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双基目标的达成,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为抓手,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一、课题的界定

“问题解决”即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行动方式。可理解为方法,却又不完全等同于方法,其指向顺利地完成任务,并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思维与行动的最为有效、最简洁的方式方法。

解决问题学习强调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布鲁纳语),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⒈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猜测、修正,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⒊学生能主动地对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模式等进行分析、综合、转化、调整,从而形成对新问题的领悟,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⒋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并不断探索下去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研究内容

问题解决的过程,会受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年龄特征、问题的内容、问题的难度、解决问题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以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为载体,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

1、问题的感知与理解

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看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并通过对问题的陈述产生关于问题的内部表征,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为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感知与理解,我们思考、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2、解题策略的寻求和确定

经过了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寻求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不同,解题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也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我们想通过教师的引导、扶持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3、解决问题策略的实施与调整

学生在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就要按照方案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教师要根据具体问题,及时桌间巡视,根据学生个体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

4、交流、评价与反思

学生个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后,再引导他们借助动作、图画、符号、文字等形式把解决问题的结果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间的交流与评价,并及时进行反思。

以上还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我们准备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调整、再实践,以求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良好意识与能力。

四、操作措施

1、研究“课标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

(1)各年级教师在把握《标准》理念的基础上,深入钻研“课标教材”,理清教材在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体系、特点,把握各年级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目标要求,做到:

①体系清: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的?

②特点明: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材、呈现方式是怎样的?

③目标准:不同阶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到底要达到怎样的要求?

(2)观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动作、表情、写字、言语等表现,询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来把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

2.设计符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善于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探索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模式。

(1)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情境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目标性、趣味性、开放性、现实性等特点。

(2)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作为每个学习个体,一般经历以下过程:整理问题的信息,思考各个信息间的联系,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对解决问题的结果作出预测,正确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进行反思、验证。作为一个学习群体中的一员,要做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3、对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作出合理评价,探索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评价的方式。

(1)确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观点,确立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观点。

(2)明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①第一学段,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②第二学段,重点考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五、研究的步骤

我们准备通过以下几个阶段实施我们的课题:

(一)准备阶段(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⑴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论证工作,修定课题方案,并成立课题组。

⑵收集资料,加强理论学习。

⑶调查课堂教学现状。

⑷拟定实验研究方案。课题组,对实验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二)实施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x月)

⑴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始操作性研究。

⑵在研究的过程中,随时调整研究方案。

⑶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

(三)总结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⑴课题组成员整理有关课题的资料、数据。

⑵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六、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

2、解决问题策略汇编。

3、教师经验总结、论文。

新课程改革研究实施方案【三】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体验分析、探究、实践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各学科课程标准向学科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开发各种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树立全新观点,探求新方法、新模式,大胆改革,优化课堂,形成开放性的课堂,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从本校实际情况看,我校在培养学生质疑问题方面的研究基础扎实,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丰富,成效显著,全校师生共同研究的热情高涨。我校各学科教师学历达标率高,科研意识强。我校的教学设备充足。这一切表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我校在选择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时,把培养学生问题放在首位,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确定“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为研究课题,科研促教,把我校建设成为适应21世纪要求的现代化学校。

一、课题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认为,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会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意识促使人们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人的大脑处于“问题”状态时,他的思维也处于灵动、紧张、流动的状态之中,促使其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通过某一现象的启发,引起顿悟、产生灵感。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发大脑的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要求,有强烈的探究的欲望和能力基础。而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也无过于培养其问题探究的意识。无论从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还是从现实的教学实践考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依照学生自身认知发展的规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促进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

不少教学实践表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切创新、一切创造反正无不源于问题,又终于问题。

本课题借鉴中外关于问题意识培养的宝贵经验,着眼于从乡镇小学实际出发,依照教育规律,在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我们借鉴以下理论:

1、根据皮亚特的学生发展认识论、理论教学理论。7-12岁期间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主要程度选择得当,完全可以对小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

2、根据认知迁移理论。问题意识的培养将会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正迁移。

3、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学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各科目教学作为子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问题意识的发展,会促进学生认识和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使学校的整体教育和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体系

本课题研究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学生目标层次、学校目标层次和社会目标层次。

1、学生目标层次。本课题的实施主体是我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其根本目标是通过对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具体分解为:

(1)挖掘学生的问题意识潜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3)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会做事的能力与品质。

2、学校目标层次。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由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实施的,因此,课题的实施也必然会因此学校自身的变化。通过课实验,学校内部要达到的目标是:

(1)学校的领导全面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科研兴校。

(2)学校的教师要掌握课题的研究方法,自觉地进行科研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教师能写出可供发布的专题课改论文,学校完成并出版一部以上有关教改的专著。

(4)学校的硬件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

3、社会目标层次。

(1)学校争取在问题意识培养方面达到同等小学先进水平。

(2)学校学生在整体素质方面在市内进入先进水平,在区名列前茅。

(3)使学校在省市教育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四、课题实施的方法原则

1、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是无可争议的主体。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这个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2、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3、适应学生身心年龄特征的原则。教师应根据现代认知理论的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选取适当的科技内容和方法或方式。

4、实践性原则。注重实践探究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

5、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

1、组织形式。“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素质的探索”研究课题由市教育局与区教办共同领导,由校长专门负责,由本校学科带头人组成研究小组,分层管理,分工合作,条块分明,带领全校师生共同实施研究。

2、师资培训。师资素质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除本校培训外,我们还请市富有经验的教育学专家到校培训。

3、家长工作。家长的支持十分重要。我们重点是求得家长,尤其是家长学校的骨干委员、各年级家长代表的理解和支持。我们通过家长学校的讲座、座谈会、家访等方式引导他们,使他们支持学校的工作。

六、课题研究步骤

学习与设计方案阶段: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

教师培训阶段:20xx年x月至20xx年xx月

方案实施阶段: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

新课程改革研究实施方案【四】

高速发展的社会,是以竞争来推陈出新的。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开放、多元、快速发展的社会。因此,“以实力求发展”、“有实力才有发展”,已成为新一代中学生的一种基本共识和前进动力,刺激着中学生渴望成为多技能的优化复合型人才。这就为文学社团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与发展资源,这为中学生社团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1、源于对学生发展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倡导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集中在“发展”二上--即用发展性评价。其内涵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逐步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核心是“育人”、“促进人”。其“价值向度”可表述为: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展现人的风采,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和迅速性,校园中的各种正式群体(如:班级等)已不能满足中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他们希冀在文学社团活动中寻找到心理需求的热点与共鸣点。

2、源于对学校发展的思考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饱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曾于19xx年创办xx文学社,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创办历史,xx年学校由一所完中撤并为一所独立的初级中学后,xx文学社成了断翅的雏鹰,一度陷入瓦解的窘境。为了使xx文学社再展雄风,打造xxx的响亮品牌,形成特色学校的一大拳头,为农村中学的中学生文学社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为了深化语文教改,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更大提高;为了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人文素养得到丰富,性格品质得到优化;我们在校长的指导下,认真地总结了长山河文学社前段工作的经验,并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本校以及全国中学生文学社的现象,正式提出了“xx文学社创新发展的研究”的科研课题。

一、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际上对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形式的兴趣小组发展为有专题研究性的社团是日益的重视与规范,主要是国外教育专家较早注意到现代教育如果只重视学生纯智商的发展,而忽略情商延展的多元智能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模式势必会成为学生平衡优化成长的障碍。故而许多国外先进学校都非常重视对本校特色社团的开发、支持、培养、发展,体现综合素质内化的新教育理念。

当前国内直接探究校园“文学社团”的课题有所呈现,如xx老师省“十五”课题《小学校园文学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校园文学社区建设”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xx省xx市xx中学的朱xx老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办好文学社的思考与实践》,xx区xx中学陈xx《新课程、新理念、新文化--以新课程理念构建具有xx中学特色的校园文化》,都对校园文学社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文学社创新发展的研究却很少,即使有研究,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也未成体系,致使相当多文学社团活动的随意性很大,针对性不强,效果也不太好。本课题的研究将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实践,让文学社团切实促进农村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课题的界定

文学社团是学生的群众性组织,是学生在语文学科之外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实践园地。学生文学社团活动本身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活跃身心,陶冶情操,铸就人格,以及开发智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等,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创新是指运用创新教育的观念和理论指导教育,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促使学生具备个人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价值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xx文学社是以母亲河文化资源为背景,结合xx镇历史文化,引导学生社团从乡土特色、地域文化中找寻发展的空间,从校内走向校外,获得创新与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秉承着“丰富底蕴,增长才干”的文学社团发展繁荣的理念,课题研究的目标是:

1、打破传统“文学社”的单一局限性,把文学社团办成学科间联系的纽带。文学就是人学,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其活动就不能囿于学科的单一性。打破学科封闭,沟通学科间的联系,有利于在全体老师中形成共同关注文学社的合力,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把文学社团的建设发展研究同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探索课改的新途径。我们可以利用学校不同角度专题研讨的优势,以文学社活动为契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引导活动的计划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使社团活动成为课内学习在课外的延伸。

3、把校园文学研究和校本教材的开发结合在一起,挖掘新课程资源。我们利用校刊《xx》作为语文教材读本,以精彩的版面、丰富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组织学生阅读、评点、编辑自己和同学的文章。

4、文学社作品实行网上交流。引导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学习网络知识,利用先进的科技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提升语文素养。实现各项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一)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涉及的综合素质教育面较广,应用性与操作性较强,又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特点,我们尝试用理论探索、实践操作与经验总结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的方法。

1、多渠道调查法。

2、活动实践法。

3、经验总结法。

4、行动研究法。

(二)研究的途径

1、建立科学、规范、创新的文学社团管理机制

农村初中首次办文学社团,必须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之前组建过一次,由于没有坚持下来,办过一届就取消了)首先开学初通过学生自主报名、面试、公开竞聘演讲及民主投票的方式,向全校招聘在写作、书画、电脑、表演等方面有特长的的学生,担任社长、小秘书、小记者、宣传员、小编辑、电脑员等职务,形成编辑组、信息组、记者组几个主要的部门,组成社委会和社干会,进行明确分工,并制定文学社的管理条例以及总的活动计划,带动文学社工作积极有序地开展落实。这样,文学社的管理模式也会朝着最具规模、最有程序、分工最明确的方向发展。并且以学校文件形式聘任骨干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文学社的发展和日常工作进行扶持和指导。有条件也可邀请校外荣誉指导。尽量网罗各科的教育精英,形成了一个由指导教师引导,社员自己采访、编审、排版、美工的新式校园文化管理流程。

2、开展丰富而有特色的文学社活动

文学社的宗旨是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开发学生潜能、展示个人魅力和才智,展示学生自我的平台。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入,以及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开展丰富多彩而有意义的活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化是越来越重要。

⑴针对同学们知识面狭窄,写作能力差的现状,文学社将请学校优秀老师定期开设主题讲座,举办同学读书交流会,如:语文知识竞赛、诗歌小论坛、小说晤会等,提高学生的能力。(由团委出面协调)

⑵开展名著欣赏活动的“文学套餐”

写作需要积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我们文学社将组织社员定期阅读国内外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巴黎圣母院》、《呼啸山庄》、《简爱》等,并举办阅读交流会。

⑶参加不同级别的征文活动

在原基础上,加大发稿量。在校内以国家大事为征文主题,举办征文比赛,提高文学社影响力。比如“长山河”作文大赛、全国“语文报”杯作文大赛、省市级各类征文活动、初三作文现场赛等。

⑷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

除写作外,文学社还将定期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开展爱我xx书画展、摄影作品展、办小报、课本剧表演、配乐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校园文化建设。

此外还将组织社员外出采风、参观、访问,尤其是关注自己所生长的这片土地,深入农村,感受xx的风土人情,挖掘xx这一方水土的精神内核。这所有的一切载入校本《xx畔》。

3、推动社刊《xx畔》向校本教材整合发展

xx年,我校大胆改革,对文学社社刊进行了改版,由19xx年以来实行的的报刊形式转变为16开文集形式,xx、xx年已经出版了两期期刊。内容大多是刊载学生的优秀习作。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次长山河文学社将加大整改力度,定期每年出一期期刊。内容除刊载学生的优秀习作外,还将增加名家作品推荐赏析、中学生寄语、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爱我xx等等不同栏目,学生的作品由指导老师评改后,挑选出最优秀的作品上交语文组,经由语文组全体老师通过教研活动集体讨论、审核,通过后方可入选长山河期刊。另外与xx镇文艺联合会写作协会合作,向其约稿,刊载有关xx镇历史风物、文化古迹、风土人情的作品,以及学校在职教师或校友创作的作品等。每出刊一期,都发给在校学生,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补充。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本土本校优势,又能为语文教师的课堂写作教学提供范例,还能更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社团课程资源。

4、创建文学社网上活动平台

伴随着互联网而兴起,网络文学社也应运而生,虽然从时间上说与传统文学社相比尚处幼年。然而背靠着强大互联网,依托高科技的支持,网络文学社已经显示出了以纸张为载体、印刷技术为依托的传统文学社无可比拟的巨大的媒体优势。首先表现在相同的时间空间里,网络文学社能发表容纳比传统文学社数量大几十倍的作品。从而给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更多的阅读欣赏作品的机会和更大展示自己文学才能的的空间。为适应时代的数据化管理的高速发展趋势,xxx文学社也将尝试着进行网上操作。

初步设想是开通网站布置一篇作文,学生一周之内上交网上,给语文组老师分工,定期进行批阅,并将简短的评语及时进行反馈。社员间也可以相互学习。这样有利于加强社员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兴趣与写作的积极性。根据预期效果及影响范围,再适时调整方案,逐渐将各项活动比如摄影展、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以图片、视频等方式传到网络共享上。由于是试行,根据学生对电脑的熟悉程度,将分期培训全体社员的基础电脑操作技能,并且挖掘部分电脑操作能力较强的社员,成为信息组的中坚力量。促进一些基本的、便于操作的活动在网络上举行(比如写作),同时学习其他网络文学社的管理方法以经验,再积极向外扩大影响力。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六、八年级文学社成员

七、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课题准备阶段(xx年x月--xx年x月)

试行阶段(xx年x月--xx年x月)

(1)完善xx文社组织机构,做好实验的前期教师指导队伍的组织准备。

(2)制定文学社章程和活动方案,为形成规范科学的社团管理模式作好软件铺垫。

(3)依托语文组融合其他学科组,尝试将单一性的“文学社”向综合性的“文学社团”发展,形成编辑组、记者组等不同的部门,扩大社员队伍。

2、课题实施阶段(xx年x月--xx年x月)

(1)正式向xx市教学研究室提交立项申请书。

(2)形成课题组成员,全面启动《文学社团对提高农村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探究》课题研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制定阶段达成目标,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及时反馈。

①搜集文学社团活动中与新课程理念下不相符合的现象(包括思想和做法)

②对目前文学社团活动的成功与不足进行探究、分析,积极构建与完善课题所必需的条件。

3、课题总结阶段:xx年x月--xx年xx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2)收集整理活动资料、管理档案、影像资料、xx杂志、各项活动不同级别的获奖情况,公开报刊发表文章的统计等。

(3)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结题。

八、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论文集、xx杂志、课件等。

九、课题组的分工

课题负责人:

xx:主持课题研究,负责课题方案设计,资料汇总,拟定结报告。

课题组成员:

xx:制定文学社章程和活动方案,成立文学社团。组织、管理文学社各项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协调,以及文学社成员作品的评选,整理提供阶段性研究成果。

xx:负责校朗诵、演讲资料的收集,与xx老师合作,负责校文学社团写作的指导,以及学生优秀作品的收集、整理,提供阶段性研究成果。

xx:协调语文组各位教师之间的工作,与张新强老师合作,管理学生网络作文。做好学生阅读竞赛、写作竞赛的组织与辅导,以及《长山河畔》杂志的汇编,提供阶段性研究成果。

xx:负责综合性实践课的组织、指导,语文学科知识竞赛、诗歌小论坛、小说会晤等文学交流活动,管理学生网络作文的布置、评改老师的分工,学生写作成果的展示。提供阶段性研究成果。

十、课题经费

文学社开展活动、办报办刊等都需要花钱,经费从哪里来?可从三个方面来落实。

(一)、学校财务的支持。

(二)、争取上级(主要是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

第五篇:过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培训

过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培训,使我们眼界大开,心灵受到震撼。许多全新的课程理念,使我们耳目一新。通过下面一些案例使我们深深感到高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更新教育观念,正确实施课程改革

案例一一位从纳粹集中营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位中学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老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专家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妇女、儿童和民众被受到大学教育的士兵杀死。……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为了什么?

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决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恶魔,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让我们的孩子在具有人性的情况下,所学的知识才有其价值……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我们目前高中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注重认知领域的目标完成,全部精力都只投入在让学生拿高分,只是把学生培养成一部做题机器,成为老师的高考工具,而忽视了情感态度、科学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案例二前些日子有人对高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高。有50﹪以上的学生对化学没有兴趣,有52﹪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因为高考中有化学这个科目才学习化学的。有80﹪的学生认为老师只是讲习题,讲标准答案,自己反而不会思考。(成为机器了哪有思考,机器是没有思维的)54﹪的学生希望老师结合实际讲课。有些学生这样问:老师,除了高考,学习化学有什么用?我们就批评学生,你们吃的,穿的,包括喝的西北风都是化学物质。但是批评学生后我也反问自己,是啊,真的有什么用?假如高考不考化学,化学老师还有什么用?

是的,老师关心的生存问题其实不是高考带来的,而是老师自己的原因。如果你在这次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中以全新的姿态投入,用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实施高中新课程,你就会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案例三有一个放羊娃,人们问他为什么放羊,他回答:赚钱。人们问他赚钱干什么,他回答:娶媳妇生孩子。人们又问他:孩子长大干什么,他回答:放羊。

多么朴实,多么悲哀的一个怪圈。

所以,我们目前开展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一定要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实施,千万不能再进入高考—课程改革—高考的怪圈,也就是说,不要动不动就和高考挂钩而使新课程改革进入新的怪圈。

下载日本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本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最终五篇)

    《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我省从2010年秋季普通高中新生入学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英语》 课程简介 高中英语新课程远程培训以新进入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为培养对象,介绍新课程的理念及其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实施,通过教学案例......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语文》课程简介本课程围绕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设计了 10个专题。专题一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讨论的问题包括:高中语文新课......

    新课程改革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这是我参加工作的第四年,在这四年里,我不断研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致力于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贯彻于我的教学中。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在课堂的实践内......

    武夷山一中普通高中新课程范文

    武夷山一中普通高中新课程 实验工作准备工作情况汇报 2006年3月,我校被南平市确定为南平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为贯彻省、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相关精神,确保我校高......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新课程培训前我一直感到很茫然。教高中数学已经10多年的我对旧教材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现在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对我来讲是一次挑战。经......

    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美术

    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美术 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材料农村学校实施高中美术新课程教学的探究广州增城市高级中学陈 杰[内容提要] 一、农村地区教学现状调查 二、教学资源开发情况......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数学

    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数学》专题四中,有句话说的好:“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对这句话我感触很深。回顾自己这一年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