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时间:2019-05-12 02:4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第一篇: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经过一段的教学改革学习与尝试,我感觉收获的东西很多,不仅仅是更好的教学效果,更高的教学效率,更可贵的是我在自己以及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心得体会。

一、任何改革尝试都不会是立竿见影的。

一段时间以来,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全面铺开,不少教师象我一样感到了严重的不适应,甚至出现不少抱怨。但我想,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学生长期以来,已经适应了那种“饭来张口”的接受方式,多少年的心理定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我们教师何尝不是觉得以往的模式更加得心应手呢?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要改变的是多年的习惯,这种改变一定程度是说是痛苦的。但我们想,如果仍然停留在按部就班的轻松上,我们会有进步吗?改革如果总是那么轻而易举,恐怕这改革也就没有多大到意义了。

二、“先学后教”的理念是先进的、是科学的,这一点不要怀疑。

由于种种原因,在实施新课改时,我们在操作中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是正常的,但是不能把问题归咎于这个理念。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现代学习方式的要求上,都在证明着,学而后教是正确的。我们要的不仅是学生的成绩,我们更要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能力,而不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去探究学习,他们永远停留在接受型的模式上,何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呢?对一头牛“不会耕地怎么下田”与“不下田怎么会耕地”的争论恐怕早就有了答案了。

三、任何程式化的东西总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

要推行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单有抽象的理论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比较细致的、可操作性强的各种规范和条文,这是能将教学改革推向深入的前提。但是,我们这样去想,有哪一个模式化的条文可以解决所以问题呢?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为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学环境、自身的因素等等问题,产生许多困惑,遇到许多难题,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成的教学规范不可能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完全受制于这样那样的条文,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有着巨大差异性的人。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科特点,灵活把握这种模式,甚至制定适合自己的学案设计方式,课堂操作模式,只要体现这种课改的核心理念就可以了。

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是解决当前矛盾的主要途径。

作为一次大的教学改革尝试,不要期待一帆风顺。对遇到的问题,需要解决的矛盾,应该采取点滴积累、分层分步解决的办法,理顺一个关系,再处理下一个关系。我们面对的象一团乱麻一样的问题,我们不可能有什么“快刀”去斩,而应该去用耐心与细心一点一滴地去梳理,最终一定会在循循序渐进中取得新课改的全面胜利。

五、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是利大于弊的,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又要发挥好集体意识的正面价值。

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个环节上,我们遇到的问题依然很多,集中体现在效率低下、“合而不作”、“优进差退”等方面。甚至一些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也产生这样那样的反面看法。一方面,我们也是一种尝试,是面对的新事物,另一方面,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决定,这样的合作是一定有各种阻碍的。但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及那种比较迫切的成功渴望依然是我们最好的资源,只要逐步培养并利用学生这种强烈的集体意识,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沮丧之后,自觉地为小组而负责,我们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讲新课改,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很多家长不能理解,误认为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甚至一些教师也有困惑,总觉的现在的学生素质反而下降了,而且越来越难教。难道是新课改本身存在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新课程改革绝不仅只是一种流行,我们也绝不仅只是在赶时髦。我们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本人从去年开始在数学方面进行新课程改革尝试,现就这一年的体会,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三、新课程改革的存在问题。

1.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有些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在黑板上绘画,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其实,教师自己制作一些教具,或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一些学具,学生会很感兴趣的,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很轻松。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3.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主义。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要求下的新课堂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巧设合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也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4.教师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本身应举止庄重、文雅。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多用礼貌用语。教师良好的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言传身教,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5.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总之,新时代的进步,促进着教育的新形势,同时新课标的提出,代表着教育的进化,指引着数学课堂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作为新时代的教学同样也要求能善于利用新课标的教师,其实新课标的提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课标”下没有优质的“新课堂”。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学习的点滴体会

五马乡中心学校

白崇奎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所谓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新课程新理念,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新生事物。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要改变延用了几十年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确实有一定地难度。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改变是不行的。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结合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认识和心得我谈点个人的体会。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车间”,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提升。每节课都要有数学活动,活动要为探究某个问题而设计,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①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探索规律(尽可能是因为规律是有层次性的)。②怎样把学生探究过程选择适当的方式暴露出来,这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③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方法、结果。学生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有直接的关系。④在数学活动中要讲究过程的调控,教师要帮助指导。⑤要把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如数学方法和情感经验)。活动的最后应落实到知识点上。为了使活动能以顺利进行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整个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探究点。②不要过多否定学生的结论,应努力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得出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也应予以充分的肯定。新课程不但对老师来说比较陌生,对学生来说也是陌生的。新课程新理念,理念不同了,观念也不同了,教师教的方式不同了,学生学的方式也应不同。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我们知道,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在新课程中把教学大纲改称为课程标准。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又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内容的最高标准,而课程标准则是规定了教学内容的最低标准。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显然课程标准更具有合理性。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的最低标准,这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有余力和对数学有特长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大胆的去探索更深奥的数学知识,而教师不能限制学生学习数学的范围。那么在新课程中也就没有传统教学中所谓的“超纲”之说了。就这一点来说,教师在备课中制定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应该考虑到这节课要求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希望学生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目标甚至更高目标。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应该留有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大胆地去探索。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传统教育学中称教科书是教学大纲地具体化,是根据教学大纲阐述学科内容地教学用书,是教师进行教学地依据。教师必须根据教科书上地内容和范围保质保量地进行授课。在新课程中将赋予教师更大地权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地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和教学程序。如:你觉得课本的引入或问题的情境不符合学生的当地实际,你可以改变问题情境“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你也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总之新课程给予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正如专家所说:“新课程标准中只规定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至于怎么教,采用怎样的方法教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当然,你所采取的方法要更有利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地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传统教学让人感觉是在“教教材”,而新课程是让教师“用教材去教数学”。

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就教师如何组织数学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独立解决问题及教学中注意事项,我的做法是:

一、感“亲”。学习首先是一种经历,一种身心的活动过程。而任何经历或者活动都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要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也就是说“境由心造”。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自己所处环境相近,是自己喜欢的、关心的、甚至是爱好的事情,他们会感到知识对他们有种亲切感,能唤起心灵的认同,激发学习的愉快感,知识也自然地能够接受。如对于课本中那些过时的、乏味的例子可以改变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成学生身边的或所熟悉的问题,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让学生“乐学”,这样传授知识就会容易的多。

二、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同一问题,教师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的心理情境的产生也就不同。那么就会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借助趣味性材料(故事、谜语等)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在“平方根”教学中,引进关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希伯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在讲解方程和函数的应用的时候,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实际例子引入,如“鸡兔同笼”。

三、分步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问题设计要注意问题的有序性,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拾阶而上,步步登高。一堂课为了解决一个大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学习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存在的问题化解成一个个有序的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向大问题逼近,直至问题得以解决。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分化难点是每位教师课前都应考虑的问题。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兼顾学习好、中、差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堂课中都有所学、有所获。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地调节分步设置的间距,使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保持一致。

四、运用变式再置问题情境。在实际教学中我得到启示:“要他学”远不及“我要学”所达到的效果。只有注意问题情境的新颖性,才能吸引学生去学习,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缺乏新颖性,是数学教学缺乏生机的一个直接而又重要的原因。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地去组合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进行重复记忆。我们应让学生做到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知识重复的最好办法是演变和变式。例:对于重要的问题,重点的知识,讲一遍,练一遍是不够的,还要一个巩固练习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新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识别出新情境下的问题模式,识别出问题的实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需注意一种误区即

“题海战术”,用增加练习的次数来代替数学变式的训练。

五、开放设置问题情境。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勇气;敢于改造、敢于发现,不墨守成规,不固守己见。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例《二次函数》一章中有一题:已知:二次函数y=ax+bx+c图象过点A(0,a),B(1,-2),且最值为-3求证:这个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2。这是一道常见的代数证明题。现改变问题情境:若矩形框中的条件被墨水污染无法辨认,问:(1)根据现有信息,你能否求出题目中二次函数解析式?若能,写出求解过程;若不能,说明理由。(2)请你根据已有信息,在原题的横线内,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把原题补充完整。

解:(1)∵二次函数y=ax+bx+c图象过点A(0,a),B(1,-2),∴

又∵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为直线x=2

=2

解方程组

∴所求函数解析式为:y=x-4x+1

(2)可供补充的条件有(选其一即可)①满足函数解析式的任一点的坐标;②a=1或b=-4或c=1;③顶点坐标为(2,-3);④b-4ac=12;⑤与y轴交点坐标为(0,1);⑥与x轴交点坐标为(2-,0)或(2+,0)等等。本题是一道补充已知条件的开放型题,别致新颖,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协作、互相补充,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尝试探索中,发展了思维的发散性和有序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思维浓度。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是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进行教学设计的工作基础是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实际问题上,没有捷径可走。随着留守学生的增多,即使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也不能用昨天了解的学生的问题代替对今天新学生的了解。生活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调查研究必须不断进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可以由他们自己从读书中、从讨论中和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解决。教师所要关注的,要重点点拨、讲解或演示、指导是那些带有普遍性且学生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为了减少新情境下的问题,对原问题结论的反思性思考是问题解决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让学生学会总结和回顾,发现在对原问题解决中,自己还有意外的收获,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健全知识结构,完善数学思维。

通过学习,让我清楚的认识到: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通过探索、经历、交流来获取数学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做一做”“试一试”“议一议”“猜一猜”的题目,让学生在“做中学”、“想中学”、“读中学”、“聊中学”,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地来获取知识。多种方式学习并不一定都由教师组织,在适当的时候让一部分学生离开课堂,到图书馆去查询,到计算机房去浏览,到校园中去讨论和验证,而留下需要的学生按统一要求在教室内学习,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和分层教学的特点,也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理念。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经过一段的教学改革学习与尝试,我感觉收获的东西很多,不仅仅是更好的教学效果,更高的教学效率,更可贵的是我在自己以及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心得体会。

一、任何改革尝试都不会是立竿见影的。

一段时间以来,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全面铺开,不少教师象我一样感到了严重的不适应,甚至出现不少抱怨。但我想,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学生长期以来,已经适应了那种“饭来张口”的接受方式,多少年的心理定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我们教师何尝不是觉得以往的模式更加得心应手呢?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要改变的是多年的习惯,这种改变一定程度是说是痛苦的。但我们想,如果仍然停留在按部就班的轻松上,我们会有进步吗?改革如果总是那么轻而易举,恐怕这改革也就没有多大到意义了。

二、“先学后教”的理念是先进的、是科学的,这一点不要怀疑。

由于种种原因,在实施新课改时,我们在操作中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是正常的,但是不能把问题归咎于这个理念。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现代学习方式的要求上,都在证明着,学而后教是正确的。我们要的不仅是学生的成绩,我们更要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能力,而不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去探究学习,他们永远停留在接受型的模式上,何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呢?对一头牛“不会耕地怎么下田”与“不下田怎么会耕地”的争论恐怕早就有了答案了。

三、任何程式化的东西总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

要推行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单有抽象的理论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比较细致的、可操作性强的各种规范和条文,这是能将教学改革推向深入的前提。但是,我们这样去想,有哪一个模式化的条文可以解决所以问题呢?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为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学环境、自身的因素等等问题,产生许多困惑,遇到许多难题,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成的教学规范不可能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完全受制于这样那样的条文,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有着巨大差异性的人。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科特点,灵活把握这种模式,甚至制定适合自己的学案设计方式,课堂操作模式,只要体现这种课改的核心理念就可以了。

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是解决当前矛盾的主要途径。

作为一次大的教学改革尝试,不要期待一帆风顺。对遇到的问题,需要解决的矛盾,应该采取点滴积累、分层分步解决的办法,理顺一个关系,再处理下一个关系。我们面对的象一团乱麻一样的问题,我们不可能有什么“快刀”去斩,而应该去用耐心与细心一点一滴地去梳理,最终一定会在循循序渐进中取得新课改的全面胜利。

五、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是利大于弊的,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又要发挥好集体意识的正面价值。

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个环节上,我们遇到的问题依然很多,集中体现在效率低下、“合而不作”、“优进差退”等方面。甚至一些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也产生这样那样的反面看法。一方面,我们也是一种尝试,是面对的新事物,另一方面,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决定,这样的合作是一定有各种阻碍的。但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及那种比较迫切的成功渴望依然是我们最好的资源,只要逐步培养并利用学生这种强烈的集体意识,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沮丧之后,自觉地为小组而负责,我们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第三篇: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贵州省普定县补郎苗族乡等堆中心小学:张习艳

邮箱:yangwena@126.com 联系电话:***

邮编:562107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它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师角色。

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

三、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四、创设宽松、民主、和喈的师生关系。关键词:新课程下 数学教学 体会

自从新课改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地开展以来,它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呢?笔者在近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师角色。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探讨、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交流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在教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作业本进了教室,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作业本得“优”的18名学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作业本得“良”的20名学生上讲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作业本没有得“优”和“良”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经过学生的交流汇报,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8,再去掉2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形象直观,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学数学,主动地运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即让数学知识生活化。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我根据小学语文教材《骆驼和羊》这篇课文设计教学课件,上课时,我让学生观看了课件内容。然后问:“同 学们,为什么骆驼努力地往下蹲,也进不去那道门,而小羊很容易就进去了?还有,为什么小羊努力地用脖子往上伸都吃不到树叶,而骆驼一抬头就很轻松地吃到?”学生纷纷发言:因为小羊身体矮小,骆驼身体高大,骆驼的背都撞到树叶了,所以一抬头就吃到树叶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课件,把骆驼和羊拉在一起,再次比高矮,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并让学生知道,高有高的好处,矮有矮的好处。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高矮各有所长,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对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正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并可同时进行展现的优点,所以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为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教材教”,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让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像动画片一样“动”起来,丰富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分类》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让教材中的主题图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到水果类的各种水果,蔬菜类的各种蔬菜,家禽类的各种家禽„„,然后又进行归类,图画、音像、动画、静物相结合,整个过程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使本节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宽松、民主、和喈的师生关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要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其次,对学生要和蔼可亲,要用慈母般的温暖对待学生。经常用亲切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赞同你的观点。”“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现在我常说的是:“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个问题,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个性得到很好的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等。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总之,面对新课程,我们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不断地自我调节,以达到课程目标。同时,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与新课程同行,一起成长。

第四篇:音乐新课程教学的点滴体会

音乐新课程教学的点滴体会

音乐新课程教学的点滴体会

音乐新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表现,它把学生音乐能力和人文教养的整合发展作为总目标。音乐新课程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展起来的新型课程,它是在我国现有音乐学科课程基础上构建的具有新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新的教学和评价方式,充满了生机与新意的音乐课程。

多年以来音乐教学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我们的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一味模仿,循规蹈矩,被动的接受音乐知识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遏制,于是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

一、从“教”与“授”转型为“探”与“究”

长期以来,教师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教者”的形象,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知识,“教师”、“教书”、“授课”这些词语,一方面显示了长久以来的课堂状态,一方面则又使这种思想得以根深蒂固的延续。其实这种“行为主义”的做法就是把学生当作了灌输的对象。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教师便始终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题,学生便自然形成了“从教师那学音乐”的思想意识。实际上,这

种课堂教学是没有充分尊重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的音乐潜质和成长的能力。

随着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确立,音乐教学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断创新的。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得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要研究现代教学理论,要研究现代教学方法,要研究学生学习心理,要具备创造性。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各样活动中去听辨,去体验,去感受,去思维,去理解,去表现,去学习,去创造。以“灌输”型转为“探究”体验型的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广泛参与、接触、感受各种音乐因素,学生自主的探究探讨音乐,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诱发学生参与创新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巧妙运用旁类学科知识,感知音乐魅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新的音乐教学模式的不断涌现,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我们常说:教学有方,但无定方,贵在有效。

音乐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势,对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可以设计音乐与语文,音乐与历史,音乐与地理,音乐与社会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赋予音乐课新的内涵。要明确、借鉴

和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与形式,目的是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单纯传授其他学科知识,或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由各种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建立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三、抓住“关键词”,是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

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当我们走进课堂,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景,让学生的心态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学生的情感才会和我们一起“动”,这也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

曾经有学生透露,越是听到悲伤的音乐,越是想偷着乐。这句内心的表白,表现出学生对音乐作品只是听听、唱唱而已,不知道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是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两阶段中最能深入审美主体心灵的审美过程。在音乐课程改革中,毫无疑问,音乐课堂教学是主战场,因为无论是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还是优秀的音乐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音乐课堂教学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教师除了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外,还有广泛涉猎音乐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音乐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第五篇: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教学体会

九年级化学新课改教学体会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或者说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者。因此,新一轮的课改就更明确更有力地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要放弃以前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对新课改和新教材进行分析和研究,用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我们的教学。

下面是本人对初中化学课改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总结: 首先,转变了教育观念。

学校是学生发展、生活、学习的最佳环境。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角色。传统的教师角色是:管理者、讲授者、解释者、评判者,现应转变为组织者、指挥者、咨询者、服务者、合作者、协调者、促进者。教师角色转变不是减轻而是加重教师的负担,责任是:研究教材与学生生活、学生发展三者关系,全面把握学生在学习时随时产生的需要和心理变化。教师的言、行、举、止反映教师的教育思想。例如:教师课堂上常说的语言:“你给我读”“希望同学配合”其表现是学生为教师学生服务,而不是教师为学生服务。教育是社会性的问题,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还应该对学生和家长做好宣传工作,转变唯升学为目的。争取让学生学到真正对自己有帮助有充实感的知识。因此,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除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外,还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用教材、备学生。

新课改与新教材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显然改革是看到了问题,初衷都是想更好,更好意味着更大的努力,这也为教师的创新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教学开始出现实质性的变化。使用新教材后,教师们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教师逐渐开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的备课更注重“备学生”。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挖掘课程资源,千方百计组织好探究性活动,全程性地、多方面地评价学生,所有这些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转变了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我们从化学实验教科书中也体会到这种学习方式,从教科书随地可看到“活动与探究”的字样,给出活动形式,探究的问题。探究的问题可来自三方面:社会实践、学生生活、教材。问题的提出,倡导学生提出,制订探究问题的方案:学生制订、教师制订、师生一起制订。探究形式:讨论、调查、查资料、实验、交流、思想归纳、应用。

与学生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成为我的主要教学方式,在这种有活力、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不论是在知识的记忆方面还是在理论的运用方面,都比原来提高了效率。例如:在学习第八单元第一节内容时,主要采用的是互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联系生活实际,举出许多有趣的例子。有的学生说在青铜时代,人们使用的工具、武器、生活用具都是用青铜制造的,因为青铜有耐腐蚀的性质。还有同学说在八九千年前就发现了金,因为它在自然界中是以纯金形式存在,那灿烂的金光容易被人发觉,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金属,这也说明金元素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常温下以单质形式存在。诸如此类的讨论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将知识掌握了。

我还注重学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课后小结,传统的做法是“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而我现在的问法是“本课研究什么内容?从这些知识中你想到了什么?”“运用这些知识你想做点什么?”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学生会信口开河地说一通,因为课堂时间比较少,学生很难做出让人满意的回答,但是我认为这样的提问还是很有价值的,很科学的。它是引导学生知识迁移,让学生展开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给学生留下今后乃至一生都想来回答的问题。智慧的火花往往是在相互碰撞中产生的,这也许是学生通向成功道路的关键一环。

2012年元月4日

下载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新课程教学几点体会

    辽宁省大石桥市高级中学论文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大石桥市高中 数学组 王洪梅 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忙碌的一个学期又过去了,回首那些逝去的日子,我认真学习了 新的课程标......

    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推荐]

    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付出的心血最多,投入的精力最多,而获得的却是最少的。多少年来,我们培养出来的部分学生不太会说话、理不清题意,也就是说,学了近十年的数学,......

    二年级数学教学点滴体会

    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加减法,也懂得了怎样去做题,但是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还没有形成,需要老师精心的教育和培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

    原生态课堂实录——新课程改革教学感受点滴(范文模版)

    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努力完成自身角色转变 ------新课程改革教学感受点滴 户县四中王新文 从教30年来经历了许多次课程改革,本次课改是自己觉得步子迈得最大的一次。尤其是课改......

    浅谈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

    浅谈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讲新课改,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很多家长不能理解,误认为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体会与总结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体会与总结 璜溪中学数学组 一、新教材倡导的新理念 1、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一是学生生活的现实,一是社会的现实。教材试图形成“问题情境——建立......

    初中英语课程改革点滴体会

    新课程 新理念 —初中英语课程改革点滴体会 采用新课程标准后,英语教学不仅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而且强调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这......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李 中 鸟伊川县白元镇土门学校 2015年6月23日 小学语文教学的点滴心得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快乐的情绪,能使精神振奋,思维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