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整理.doc[5篇范例]

时间:2020-10-30 16:2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想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整理.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想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整理.doc》。

第一篇:思想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整理.doc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⑴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活的灵魂”。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正确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⑵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的含义:——了解 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方法论含义: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根本方法。

★哲学的含义: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学问);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总结和概括。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⑶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研究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个性、特殊性 哲学:对个别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抽象的、共性、普遍性 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不是“科学的科学”,不能取代具体科学。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⑷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哲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②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上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前进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③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哲学≠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两方面内容:

①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划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②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造就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为什么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会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⑵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⑶ 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评价: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评价: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但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评价: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现时代的思想指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⑷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东西,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王阳明“心外无物”、贝莱克“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决定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物在理先”、黑格尔。

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依附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

从基本派别来看,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⑴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积极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和自然科学的其他进步。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⑵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哲学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⑶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㈠毛泽东思想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精髓:实事求是。

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邓小平理论;

基本问题:见书 P23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③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世界的物质性 ⑴理解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一般的、抽象的(一般共性、普遍性),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个别个性、特殊性)。

⑵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决定因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一起产生的,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内容都离不开物质。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⑶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就是形而上学;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就是唯心主义。

⑷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静止的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 种特殊的运动。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时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⑸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含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固有的规律。

⑹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 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⑴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⑵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而不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⑶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根源于客观存在,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通过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⑷理解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所以说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⑸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㈠能动的认识世界:

特性: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形式: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反映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反映过去、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世界是可知的。

㈡能动的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有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含义: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重要性:

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如何做:

①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唯心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⑺理解发挥主观的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①两者辩证统一; 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任何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说法都是错误的(若夸大,则是唯心主义);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事认识掌握规律的必要条件,如果认为客观规律妨碍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也是错误的(机械唯物主义、宿命说)。

3.探索真理的历程 ⑴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演绎: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题、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人的孤立的活动,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熟悉: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⑵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

获得认识的途径: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唯一能够满足检验主观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的,就是在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⑶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使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性:

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②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③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干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⑷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型,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特征: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让是直线上升的运动,也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似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要求: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⑴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⑵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性: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

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反对割裂联系,反对主观臆造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表现: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⑶说明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辩证关系:

㈠相互区别:

①含义不同: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㈡相互联系:

①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谁也离不开谁; ②相互影响: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头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推动整体发展。

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⑴了解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⑵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的 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一切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与联系的关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发展与运动的区别: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⑶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判定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前进性原 因: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②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曲折性原因: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旧事物对新事物的摧残和扼杀; ③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⑷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量变的含义: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的含义: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⑸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辩证关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以至无穷。

方法论:

①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的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注意:量变只有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量变和质变不能分先后,也不能谈谁更加重要,不能认为质变以后就没有量变了。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⑴了解矛盾的观点是辩证唯物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的观点是辩证唯物法的根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矛盾的观点,是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规律。

⑵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含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就是反映来那个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基本属性:

①同一性:

是矛盾的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斗争性: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

①不可分割: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⑶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㈠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

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㈡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㈢普遍性、特殊性关系:

原理: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地位: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⑷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㈠主次矛盾辩证关系:

原理:

①相互区别: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①抓重点、抓重心、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统筹兼顾,解决次要矛盾。

㈡矛盾主次辩证关系:

原理:

①相互区别:

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看问题要全面,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

⑸理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含义:——了解 ①坚持两点论,就是既看到主要矛盾也看到次要矛盾,既看到矛盾主要方面也看到矛盾次要方面; ②坚持重点论,就是把握主要矛盾,抓住主流。

关系:

①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不是均衡论; ②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

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

含义: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地位: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重要性: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⑴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含义: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实质:扬弃。

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⑵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辩证否定观的要求。

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是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 ②敢于突破陈规成说; ③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④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⑶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 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分: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实践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发展的规律 ⑴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 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进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历史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完全同步。

社会生活在本质是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⑵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⑶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含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起推动作用,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对经济基础起阻碍作用。

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⑷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⑸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特点: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

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的作用:

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2.社会历史的主体 ⑴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含义: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基本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为什么: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⑵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含义:——了解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的地位:——了解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含义——了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方法论 意义:

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3.人生价值及其实现 ⑴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含义:——了解 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特性:高度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⑵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内涵: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

评价:

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在今天,人的贡献主要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⑶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的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价值观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导向作用:

原理:

总:价值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具体: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③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

集体主义价值观: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辩证统一。(P98)

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

⑷理解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什么是价值判断和选择: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

会因时间、地点等条件变化而不同,所以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因人而异)。

正确的标准:

①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和追求。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⑸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①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价值; ②客观条件: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价值。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需要有坚定地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第二篇: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1.什么是文化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阶级性)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中立)的部分。

(2)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产生: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4)载体: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所表现出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

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

重要。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文化与综合国力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途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表现:(1)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1)潜移默化: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

(2)深远持久:其一,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其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文化在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民族节日: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历史演进的重要标志.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性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性。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3.尊重文化多样性:

(1)必要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意义(重要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4.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5.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1)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

发展;

(2)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含义与表现:传统习俗 建筑 文艺 思想

2.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2)文化传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5.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变化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3)思想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4)教育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2.文化创新的意义:(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1)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根本途径(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基本途径

(4)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①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的错误倾

向,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倾向。

②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表现:

(1)文字: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3)包容性 4.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征: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4)包容性

5.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3)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4)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二、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2.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4.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走进文化生活

1.如何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①满足文化需要,充实精神生活;

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④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2)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①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的名义,迎合低级趣味;

③有些媒体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3)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2.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什么?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3.如何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要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必须做到两点:

(1)不同的文化形式,只要人民群众需要,都应得到发展。(2)不同层次社会群体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恰当的反映。4.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落后文化:①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②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③措施: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腐朽文化:①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③措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3)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

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②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 ④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

(1)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精神力量,在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

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1)对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

(2)对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一方面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1)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3)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5.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如何科学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3)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有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4)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7.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8.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教育: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2)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3)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三、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1.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4.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

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5.如何理解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1)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6.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4)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篇: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与活的灵魂 ②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

1、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

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什么是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

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3、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意义: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相互关系:(1)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4)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5、把握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意义

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可以比较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理解推动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3、比较并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表现及解决方式 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解决。※

4、了解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

5、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3)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l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l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l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l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1、○2)

l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1、○

2、○3)l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主动地改造世界。l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l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 联系:(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6、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7、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3)方法论:○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3)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紧跟政治课改 崇尚互联共享,中学政治教学网与你同历新课程改革!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5)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1、○

2、○3。(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结论(图示):

人类 实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v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v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四篇: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

1.可与不: 不(fǒu),通“否”。2.拜书送于庭: 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4.设九宾礼于廷: 宾,通“傧”。

5.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地。

二、古今异义

1.使人遗(wèi)赵王书:书,信。2.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祝酒。3.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4.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5.于是项王前进缶:前进,向前进献 6.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遵守约定

7.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鄙贱: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9.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明年:第二年 10.不如因而厚遇之:因而:趁此就

三、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语: 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怒发上冲冠:向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名词活用作动词: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上前。秦御史前.书曰:上前。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shè),安置住宿.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衣(yì),穿着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献礼。相如每朝.时:朝,上朝。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严. 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

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

3、使动用法: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完,使...完整。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2)动词的使动用法: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归.璧于赵:归,使...回去。

毕礼而归.之:使...回去。以绝.秦望:绝,使...断绝。

蔺相如固止.之:止,使...停止。意动用法: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羞,以...为羞耻。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我为赵将。

2、被动句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而君幸于赵王。使不辱于诸侯。倒装句: 宾语前置:

君何以知燕王?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以勇气闻于诸侯。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拜送书于廷。

会于西河外渑池。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

4、省略句

秦王大喜,传(之)以示美人及左右(赵王)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一词多义:

①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凭借 ②君何以知燕王? 凭借

③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认为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连词 “而”,表目的 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因为 ⑥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用

⑦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凭借 ⑧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来

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因为 ⑩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凭借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 竟然 ②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于是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才 因

① 相如因持璧却立 于是,就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趁机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趁机 ④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趁机 ⑤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通过 之

①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这 ③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代词

④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代,我 引

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拉着

③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掉转 幸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宠幸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幸好”,表敬意,指对方做的事使自己感到幸运 ③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侥幸 负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倚仗、凭借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背着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白白地

②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只、不过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只、不过 遗

①使人遗赵王书 给、送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丢失的 ③小学而大遗 遗漏、忽略 ④以光先帝之遗德 遗留下来的 ⑤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排泄 苏武传

一、通假字:

1.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 ”,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表现。

6.请毕今日之驩: 驩,通“欢”,欢聚。

7.因泣下霑衿:

霑,通“沾”,打湿;衿,通“襟”,衣襟。

8.与武决去:

决,通“诀”,诀别。

9.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语:

其一人夜亡:

夜,在夜里。

剑斩虞常已:

剑,用剑。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向上。

朝夕遣人侯问武:

朝夕,早晚。

名词活用作动词:

天雨雪:

雨,下。

羝乳乃得归:

乳,生育,生子。

武能网纺缴:

网,结网。

檠弓弩:

檠,矫正。

杖汉节牧羊:

杖,柱着。

惠等哭,舆归营:舆,抬着。

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兄弟亲近:

亲近,亲近之臣。

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

动词的使动用法: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使„„回国。

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

斗,使„„争斗。

请毕今日之驩:

毕,使„„完毕。

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认为„„壮烈。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乐,以„„为乐

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差不多。

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的尊称。

今义:岳父。

4.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后一年。

5.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

今义:因为这个。

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假:古义:临时充任 今义:虚假

7.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8.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9.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10.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币: 古义:财物,礼品。今义:钱。

11.卧起操持。

操持:古义:操和持,“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12.会论虞常。

论: 古义:判罪

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

货物:古义:财物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缑王者,昆邪王自也。

非汉所望也。(否定判断句)

被动句

见犯乃死,重负国。

皆为陛下所成就。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夷灭,被消灭。

胜闻之,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变式句(倒装句): 宾语前置:

何以汝为见?

以何见汝为?

信义安所见乎?

信义所见安乎?

子卿尚复谁为乎?

子卿尚复为谁乎?

何以复加?

以何复加?

何以过陵?

以何过陵?(2)定语后置: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一词多义 使

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 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使:让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以状语.武

语:告诉。

如惠语.以让匈奴

语:说的话。

(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

引:拔。

(3)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延请

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廪食.不至

食:粮食。

给其衣食.

食:食物。

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

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

(1)见.犯乃死

见:表被动

(2)何以汝见.为?

见:拜见

(3)得夜见.汉使

见:见到

(4)信义安所见.乎?

见:表现、显现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以:凭借

何以.复加

以:用

汉亦留之以.相当

以:表目的,来

张胜许之,以. 货物与常

以:把

张衡传

通假字:

员径八尺:员。同“圆”。

尊则振龙:振,通“震”,震动。

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

形似酒尊:尊,通“樽”,酒杯。

实词活用:

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语:

时天下承平日久:

时,当时。

(2)名词活用作动词:

皆共目之:

目,使眼色。

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妙尽璇玑之正:

正,道理

(2)形容词作动词

衡少善属文:

善,擅长

3、意动用法: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奇,以„„为奇,认为„„出奇。

三、古今异义:

常从.容.淡静

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举孝廉不行..

古义:不去(应荐)。今义:不可以。

公车特征.. 拜郎中 古义:特地征召。今义:事物的特点、征象、标志等。覆盖周密..无际

古义:四周严密。今义:周到细致。

振声激扬..

古义:激越、传扬。今义:激动昂扬或激励使振作起来。寻其方面..

古义:方向。今义: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衡下车..,治威严 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从车上下来。

不好交接俗人..

古义:追求功名和富贵的人;今义:庸俗的人

伺者因此..觉知

古义:凭借这个;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一时.. 收禽

古义:同时;今义:一个时期,短时间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2、被动句

连辟公府不就:

辟,被征召。

举孝廉不行:

举,被举荐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第五篇: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高考政治 哲学部分必背答题要点

(内部资料 严禁外传)

------------------------------★------------------------------

第一部分 世界是物质的(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时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必须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第二部分 物质是运动的(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

(1)物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根本属性:运动(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自然界。

(2)意识

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主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而不是臆造的规律

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指导实践

把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态度结合起来 2 认识论

(1)实践

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真理

基本属性:客观性

真理是具体的(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和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是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 运动是有规律的(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联系观

(1)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要承认联系、把握联系、注重联系发生的条件。

(2)要注重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倾向)发展观

(1)发展是普遍的(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萌芽,促使其发展壮大;又要做好充分地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接受挫折与考验)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成事物的质变(要积极注重量的积累;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要善于抓住机遇赢得主动,努力取得优势加快发展,同时克服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的心里)矛盾观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任何时候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2)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一个联系的环节,也是一个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地合理的因素,即“扬弃”。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既要尊重书本权威,又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现创新和发展。

(2)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即对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地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

辨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第四部分 规律是可以被人们掌握的(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制度上层建筑)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社会前进的两种方式:阶级斗争和改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英雄人物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创造历史的是人民群众。

唯心史观:英雄人物决定历史。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价值的判断与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

价值创造与实现(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下载思想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整理.doc[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想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整理.doc[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政治必修四_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 知识点总结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

    必修四向量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是网络课程中信息传递的基本单元,研究知识点的表示与关联对提高网络课程的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必修四向量知识点总结,请参考!必修四向量知识点总结向量的向......

    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定稿]

    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的力量......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知识点总结(定稿)

    必修1《经济生活》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 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一、用于交换;二、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一)2016-12-03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 1.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最新知识点总结

    必修2《政治生活》复习大纲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一)关于国家 1、含义: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本质上讲,国家都......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大全

    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1、 文化对社会重要影响(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