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规模以上的工业碳排放研究论文[五篇范例]

时间:2019-11-04 10:2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州市规模以上的工业碳排放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州市规模以上的工业碳排放研究论文》。

第一篇:广州市规模以上的工业碳排放研究论文

摘要:碳排放是温室效应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工业碳排放一直以来是碳排放的主要组成部分,选取广州2007-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碳排放和工业增加值变化情况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广州规模以上工业碳排放总体变化趋势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变化情况,分析起变化趋势的原因和趋势。

关键词:能源;碳排放;广州

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低碳”概念逐步引发人们的关注,工业碳排放做为人类碳排放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重点关注。近年来,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碳排放开始被作为能源利用效率和低碳考察指标,本文通过对广州近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利用情况,计算其碳排放趋势及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并分析趋势成因。

1、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1.1计算方法

本文选取的碳排放量计算方法为:ijECij×EFi其中,E表示碳排放量;i表示能源种类;j表示行业或经济部门;EC表示j行业对i种源消费的标准量;EF表示各类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数。本文选取的各类能源均按照评价发热量进行折算,折算系数取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6》;碳排放系数取自IPCC收录的各种燃料排放系数.1.2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能源使用数据来源为《广州市统计年鉴》(2007-2016).从广州规模以上工业的煤炭、燃料油、汽油、柴油等一次能源使用量利用量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下降比例分别达到了41.3%、96.8%、16.6%和77.9%,而热力和电力等二次能源消费分别增加了52.7%和24.2%。

2、碳排放量趋势

2.1碳排放总量与工业增加值总体趋势

从碳排放总量和工业增加值变化趋势可知,广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自2007年的2416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6年的4898亿人民币,增长幅度达102.7%,同期的碳排放量从3043万吨/年降低到1539万吨/年,削减幅度49.4%。

2.2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变化趋势

从规模以上工业的单位碳排放和碳排放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处于逐年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1.26吨/万元从广州规模以上工业碳排放量变化趋势来看,广州规模以上工业碳排放量除2013年略微增加外,总体处于下降趋势。结语本文通过计算2007~2016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碳排放特征,得出结论和分析如下:①能源利用总趋势2007~2017年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利用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煤炭、燃料油、汽油、柴油等一次能源使用量利用量均不同幅度下降,热力及电力等二次能源使用量分别增加了52.7%和24.2%。说明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利用从直接利用一次能源逐步转换为热力、电力等二次能源。②单位能耗变化趋势2007~2017年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碳排放量下降了49.4%,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02.7%。碳排放总量及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形成以上趋势的原因除能源结构发生变化外,能源利用效率、淘汰低效产能也是变化的主要成因,根据广州市公布的相关数据,“十二五”期间,关闭搬迁市区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企业达314家。③趋势和压力根据《广州市节能降碳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要求,广州市“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24%以上,龙头企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接近或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即要求到2020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值应降低到0.25t/万元以下。从变化趋势可知,2016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较2007年已降低75%,绝对值已经处于较低水平,要达到规划目标值,除继续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能源利用效率、淘汰高能耗产业外,还要着重于提升产业水平、增加单位产品工业附加值。

参考文献

[1]CHRISG.Howtolivealow—carbonlive:theindividual’sguidetostoppingclimatechangeLondonSterling[M].VA,2007.

[2]IPCC.2006IPCCGuidelinesforNationalGreenhouseGasInven-tories[M].Japan:IGES,2006:29-212.[3]S.M.deBruyn,J.C.J.M.vandenBergh,J.B.Opschoor.Economicgrowthandemissions:reconsideringtheempiricalbasisof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s[J].EcologicalEconomics,1998,25(2):161-175.[4]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排放情景分析[R],2003.

第二篇:碳排放管理制度

碳排放管理制度

碳排放管理制度1

本文档旨在介绍针对违反碳排放管理制度的执法和处罚措施。

1.执法措施

为保护环境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碳排放管理制度规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执法措施。这些措施旨在确保企业和个人按照规定减少和控制碳排放,并且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予以监管和惩罚。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执法措施:

监督检查:相关部门将定期对企业的碳排放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确保其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监督检查:相关部门将定期对企业的碳排放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确保其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数据报告:企业和个人需按规定向相关部门提交碳排放数据报告,以证明其符合规定的排放限额和减排目标。数据报告:企业和个人需按规定向相关部门提交碳排放数据报告,以证明其符合规定的排放限额和减排目标。数据报告:企业和个人需按规定向相关部门提交碳排放数据报告,以证明其符合规定的排放限额和减排目标。

数据报告:企业和个人需按规定向相关部门提交碳排放数据报告,以证明其符合规定的排放限额和减排目标。

许可证管理:企业在从事高碳排放活动之前,需要获得相关部门的许可证。如果企业未能合法获得许可证或违反许可证规定,将面临处罚。许可证管理:企业在从事高碳排放活动之前,需要获得相关部门的许可证。如果企业未能合法获得许可证或违反许可证规定,将面临处罚。许可证管理:企业在从事高碳排放活动之前,需要获得相关部门的许可证。如果企业未能合法获得许可证或违反许可证规定,将面临处罚。许可证管理:企业在从事高碳排放活动之前,需要获得相关部门的许可证。如果企业未能合法获得许可证或违反许可证规定,将面临处罚。

2.处罚措施

对于违反碳排放管理制度的行为,相关部门将采取一系列处罚措施,以保持制度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以下是常见的处罚措施:

罚款:对于超过规定限额的碳排放行为,相关部门将对违法者进行经济处罚,以鼓励遵守规定。罚款:对于超过规定限额的碳排放行为,相关部门将对违法者进行经济处罚,以鼓励遵守规定。

限产限业:对于严重违反碳排放管理制度的企业,相关部门可能会采取限制产能或停业整顿等措施,以迫使其改正违法行为。限产限业:对于严重违反碳排放管理制度的企业,相关部门可能会采取限制产能或停业整顿等措施,以迫使其改正违法行为。限产限业:对于严重违反碳排放管理制度的企业,相关部门可能会采取限制产能或停业整顿等措施,以迫使其改正违法行为。限产限业:对于严重违反碳排放管理制度的企业,相关部门可能会采取限制产能或停业整顿等措施,以迫使其改正违法行为。

吊销许可证:如果企业严重违反管理制度或多次违法,相关部门有权吊销其许可证,使其无法从事高碳排放活动。吊销许可证:如果企业严重违反管理制度或多次违法,相关部门有权吊销其许可证,使其无法从事高碳排放活动。吊销许可证:如果企业严重违反管理制度或多次违法,相关部门有权吊销其许可证,使其无法从事高碳排放活动。吊销许可证:如果企业严重违反管理制度或多次违法,相关部门有权吊销其许可证,使其无法从事高碳排放活动。

以上措施仅为例举,具体的执法与处罚措施将根据碳排放管理制度的具体规定来执行。对于违反碳排放管理制度的行为,相关部门将严肃处理,以确保管控碳排放、保护环境的.目标得以实现。以上措施仅为例举,具体的执法与处罚措施将根据碳排放管理制度的具体规定来执行。对于违反碳排放管理制度的行为,相关部门将严肃处理,以确保管控碳排放、保护环境的目标得以实现。

探讨国际合作对于碳排放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并分享国际经验和案例。

碳排放管理制度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关键性措施之一。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不断增加,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紧迫任务。碳排放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解决气候变化问题:通过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可以推动企业和个人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气候灾难的影响。

促进可持续发展:碳排放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推动工业和能源部门的转型,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和能源效率提升,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降低经济风险:碳排放管理制度可以引导企业采取更加环保和低碳的生产方式,降低碳排放风险,避免因碳排放权价格上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积极采取减排措施,企业可以提高自身的环保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碳排放管理制度的实施可能会对各个行业和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成本增加、技术改造、生产结构调整等。因此,在实施碳排放管理制度时,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可行性和社会影响,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为了进一步推进碳排放管理制度的实施,以下几点建议和展望值得关注:

增加政策支持:各国政府应加大对碳排放管理制度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监管机制、提供财政和税收激励等。

加强国际合作: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国际合作可以包括信息共享、经验交流、技术支持等方面。

提升公众意识:加强对碳排放管理制度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

推动技术创新:加大对减排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供更多减排方案和解决方案。

通过积极推进碳排放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我们有望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通过积极推进碳排放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我们有望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碳排放管理制度2

本文将阐述碳排放管理制度的关键要素,包括排放核算、监测与报告、碳配额分配等。

排放核算

排放核算是碳排放管理制度的基础,旨在统计和核算企业或个人的碳排放量。通过对碳排放源的测量和数据收集,可以定量评估排放量,并为碳配额分配提供依据。排放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有效的碳排放管理至关重要。

监测与报告

监测与报告是为了保证排放核算的准确性,以及实时监控和评估碳排放情况。企业或个人需要建立相应的监测体系,定期收集和记录碳排放数据,并按要求向相关部门报告。监测与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促使企业或个人更加重视碳排放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碳配额分配

碳配额分配是指根据排放核算结果,为企业或个人分配碳排放配额的过程。通过设定碳排放限额,可以激励减少碳排放行为,并促进碳减排的目标实现。碳配额的分配原则应当公平、公正,并考虑到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差异,以及全球减排目标的分摊情况。

以上是碳排放管理制度的关键要素,排放核算、监测与报告、碳配额分配等环节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全面有效的碳排放管理体系。

碳排放管理制度中,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有相应的责任。以下是关于政府在碳排放管理制度中角色和责任的讨论。

立法和政策制定: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来规范和管理碳排放。这些法律和政策可以包括碳税、排放标准和限额、碳交易系统等,以推动减少碳排放。

执法和监督:政府有责任执法碳排放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和个人遵守相关规定。政府应加强监督,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并采取措施防止和减少违规活动的发生。

数据收集和分析:政府应负责收集和分析碳排放相关数据,以便评估和监测排放水平和趋势。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为公众提供透明度和可信度。

激励和支持措施: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激励和支持措施来鼓励企业和个人减少碳排放。例如提供减税措施、补贴清洁能源发展、推广低碳技术等。政府应积极为碳减排行为提供支持和奖励,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国际合作与协调:碳排放管理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协调与交流。通过合作共享经验和合理分担责任,可以更有效地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挑战。

政府在碳排放管理制度中的角色和责任是确保碳减排目标的实现,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只有政府与企业、公众等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碳排放管理制度3

本文将说明企业在碳排放管理制度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参与方式。

根据碳排放管理制度,企业在减少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和角色。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到碳排放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并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来减少碳排放。

在参与碳排放管理制度中,企业应承担以下责任:

碳排放数据报告:企业应按照规定提交准确和完整的碳排放数据报告,包括排放源、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等信息。这将有助于监测和评估企业的碳排放情况。

目标设定和计划:企业应设定合理的.碳排放减少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这将有助于企业在控制碳排放方面有所作为,并逐步实现低碳发展。

技术创新和应用:企业应积极推动碳减排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采用清洁能源和高效能源设备,减少碳排放。同时,企业还可通过能源管理和碳排放监测系统等手段,有效管理和控制碳排放。

宣传和教育:企业应加强对员工和相关利益方的宣传和教育,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愿。通过有效的宣传和教育,可以提高碳排放管理制度的认同度和执行力。

合作与共享:企业应积极参与碳排放管理制度的合作与共享机制,与其他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一起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推动碳减排工作的开展。

企业需要积极履行上述责任,确保在碳排放管理制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篇:建筑施工碳排放测算模型研究

建筑施工碳排放测算模型研究 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机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亟需面对的重要挑战。2009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 旨在寻求减少碳排放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途径。建筑建造、使用和拆除过程中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将带来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由建筑的碳排放带来的环境影响越来越大,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 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都为世界发展史上所罕见的。与此同时, 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不断加大, 据统计, 每年建筑领域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总排放量的35%以上, 因此, 如何减少建筑的二氧化碳排放就显得尤为重要。施工阶段作为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中非常重要而且最为复杂的阶段, 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 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 1]。然而, 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政策要求, 低碳节能建筑大行其道, 部分低碳技术应用之后所减少的碳排放却尚不足以抵消因采用这项技术而带来的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增加的碳排放, 使得其应用毫无意义。因此, 研究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测算很有现实意义。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碳源分析 2.1 国际碳足迹评价标准

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方法就是要做到碳减排,那么首要的问题是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去定量评价碳排放, 从中找到主要碳排放因子以形成碳减排措施, 并对每种措施进行量化评价找到最低碳的途径。目前, 国内外普遍认可的定量评价碳排放的方法是采用碳足迹评价标准。综合学者们对碳足迹的定义, 可以认为碳足迹是一项活动、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 在某一地理范围内直接和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或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 2 ]。根据国家环境毒理和化学学会(SETAC)的定义, 碳足迹评价就是碳足迹的计算方法, 碳足迹评价标准就是对碳足迹计算方法的规定。碳足迹已日益成为了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目前利用碳足迹评价的规范和标准也不断推出, 主要包括欧盟的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ENCORD)、英国的PAS 2050:2008、日本的TSQ 0010和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在制定的ISO 14067等。其中ENCORD 是最早颁布的, 于2001年10月颁布了第一版, 2010年2月颁布了第三版[ 3] , 在当前众多国际碳足迹评价标准中发展相对成熟, 并且应用最为广泛。ENCORD 指出只有清晰定义了碳排放的测量边界才能保证碳足迹计算的关联性、完整性、一致性、透明性与准确性。ENCORD将碳足迹的测量范围定义为三种: 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其他间接碳排放, 并要求根据这三种碳排放量形成碳评估评价报告[ 4]。本文选用ENCORD为依据, 根据该标准中碳源分类思想和计算方法, 针对我国国情和建筑特点进行建筑施工中的碳源分析。碳源即二氧化碳的来源, 分析碳源就是要找到产生二氧化碳的各种活动即碳足迹, 从而通过碳足迹得到碳排放量。

2.2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碳源分类

对国际上先进的碳足迹评价标准---欧盟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分析, 结合我国建筑施工业的管理现状, 得到建筑施工中的碳源。

2.2.1 建筑施工活动的操作边界即三大测量范围的确定

结合我国建筑业环境, 将直接碳排放定义为通过机械设备的动力燃料的燃烧直接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影响;将间接碳排放定义为机械设备电力及蒸汽的能源使用引起的碳排放;将其他间接碳排放定义为施工消耗材料、施工建筑垃圾引起的碳排放, 通常情况下施工过程中不可测量的碳排放, 如从空调和制冷剂泄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施工人员的碳排放量等, 相对建筑施工总的碳排放比重很小, 可以忽略, 故在其他间接的碳排中只考虑材料、建筑垃圾引起的碳排放。故得到建筑施工中的碳源, 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施工图中的碳源

对建筑施工中的碳源分析可以看到机械设备和材料是引起碳排放主要来源, 机械设备的碳排放就是因为需要消耗动力能源而产生碳排放, 根据动力能源与碳排放的直接、间接关系分为: 直接来源即燃料、间接来源即电力和蒸汽。而材料的碳排放则占剩余碳源中的绝大部分, 建筑施工中消耗的大分资源都是摊销在建筑材料上。因此, 本文针对机械设备的碳排放、材料的碳排放进行重点分析。

2.2.3 机械设备的碳排放

机械设备的碳排放是由于消耗动力燃料或电力或蒸汽而引起的。建筑中机械设备众多, 有必要对其进行分类, 分类依据既要体现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又要有利于安排施工以指导低碳施工。为此将建筑中的机械设备分成了三类: 办公室设备、施工机械设施、仓储维修设备。这样的分类体现了对分类依据的要求, 可以在施工前知道现场办公、现场施工、现场布置(仓储维修)所产生的碳排放, 能针对性的加强施工管理。

2.2.4 建筑材料的碳排放

大量的建筑材料, 如结构钢框架组件、混凝土和混凝土制品、钢筋、沥青产品等, 是通过形成建筑实体的运营、维修保养、报废而产生碳排放, 不同的施工方案其材料的使用量计划也不同, 带来的碳排放就不同, 而且材料的碳排放占的比重较大,ISO14067鼓励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来考量施工引入的材料碳排放量。施工中的碳排放测算也必须将材料的碳排放纳入, 只有这样才能鉴别不同的施工方案的碳排放量影响, 进而改进施工方案指导低碳施工。国外一些机构, 如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 为对材料全生命期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行充分的掌握和测量进行了诸多的实验, 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建筑材料碳排放数据库, 而我国还未进行全面的碳排放测量实验, 各种材料碳排放测算的精确度与国外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从施工消耗建筑材料引起的碳排放角度, 可将其分为五个阶段的影响: 原材料的开采和掘取、原材料运输、建筑材料的生产和施工、材料使用、材料报废。基于BIM 的建筑施工碳排放的测算方法 3.1 碳排放测算基本方法介绍

由于数据获取困难, 无法形成数据统计的规模效应, 我国建筑碳排放的测算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目前, 对建筑碳排放的测算主要采用三种方法: 实测法、物料衡算法和排放系数法[ 5 ]。

(1)实测法

主要通过监测工具或国家认定的计量设施, 对目标气体的流量、浓度、流速等进行测量, 得到国家环境部门认可的数据来计算目标气体总排放量。实测法要求采集的样品数据具有很强代表性和较高的精确度, 当能满足这些要求时, 这是一种比较意义。(2)物料衡算法

是建设过程中使用的物料进行定量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 投入物质量等于产出物质量, 把工业排放源的排放量、生产工艺和管理、资源、原材料的综合利用及环境治理结合起来系统地、全面地研究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一种科学有效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能得到比较精确的碳排放数据, 但是需要对建筑全过程的投入物与产出物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工作量很大, 过程也比较复杂。

(3)排放系数法

是指在正常技术经济和管理条件下, 根据生产单位产品所排放的气体数量的统计平均值来计算总排放量的一种方法。目前的排放系数分为有气体回收和无气体回收两种情况下的排放系数, 而且在不同的生产状况、工艺流程、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下, 排放系数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使用排放系数法的不确定性也较大。

3.2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施工碳排放测算模型

纵观现有的碳排放测算基本方法的原理, 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克服当前研究的弊端, 一是综合选用碳排放测算基本方法以克服各种方法的不足, 发挥它们的最大优点, 为此本文选用了国际上先进碳排放评价标准---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 结合我国建筑业确定建筑施工中可测算且精度可靠的碳源类别, 对材料选用全生命期周期评价方法, 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隐含碳排放的影响[ 6];二是在具体考量施工碳排放时, 由于涉及施工碳排放因子的数据多、难于获取且不能形成统计的规模效应, 为此本文采用基于BIM技术, 及时且准确地调用海量工程数据, 利用碳排放测评软件测算建筑施工碳排放。国际标准组织设施信息委员会对BIM 进行了定义: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利用开放的行业标准,对设施的物理和功能特性及其相关的项目生命周期信息进行数字化形式的表现, 从而为项目决策提供支持, 有利于更好地实现项目的价值[ 7]。方法是由目的决定的, 怎样利用BIM 技术建立建筑施工碳排放的测算模型来实现相关海量工程数据的便捷提取呢? 研究的基础是用建模软件建立BIM 模型,在BIM模型中添加材料、机械的有关碳排放的基础数据信息, 利用BIM 模型的工程量统计工具, 得到材料、机械的耗用量, 确定施工方案中的施工区、办公区、仓储中的各种机械设备所消耗的燃料、电力及蒸汽的数量、材料使用量的信息, 将这些信息导入到碳排放测评软件, 就可以计算出施工阶段的碳排放, 生成相应于该施工方案中的机械、材料使用量计划的碳排放测评报告, 给出指导低碳施工的建议措施, 见图2所示。

图2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施工碳排放测算模型 基于BIM 技术的建筑施工碳排放测算步骤 4.1 基于BIM的建筑施工碳排放的信息模型

利用B IM的核心建模软件基础模型, 在基础模型里的单元构件属性里加入有关碳排放属性信息:(1)单元构件的结构材料;(2)单元构件的粉刷材料;(3)单元构件的饰面材料;(4)前三种材料的综合信息(对应的原材料、对应材料到现场的运距、对应材料的属性如混凝土砂浆等的强度、对应材料的使用寿命、报废时回收利用程度), 作为丰富的测算碳排放依据的材料信息。利用BIM基础模型转换好施工图设计模型前,加入各种机械设备后要添加机械设备用电耗油的性能属性参数。根据B IM 施工图设计模型形成BIM 的施工方案, 利用前面丰富的材料信息、机械设备信息, 借助BIM 统计工程量的功能得到材料的消耗量、建筑垃圾量、施工区、办公区及仓储区的机械设备使用量信息, 形成碳排放测算的基础信息导入到碳排放测评软件。

4.2 施工过程碳排放的测算

根据建筑施工中的碳源分类测算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 需考查其三个测量边界的影响: 机械设备消耗燃料直接碳排放、机械设备消耗电力及蒸汽间接碳排放、来自于材料和建筑垃圾的其他间接排放。下面, 借助于建立好的基于B IM 的建筑施工碳排放的信息模型(包含材料、机械的测算碳排放基础参数), 分别阐述这三种测量边界的计算步骤。

(1)燃料、电力及蒸汽的碳排放 根据B IM 的建筑施工碳排放的信息模型, 得到施工区、办公区、仓储间的各种机械设备的使用量及其燃料、电力及蒸汽的消耗量, 将机械设备的使用量及其燃料、电力及蒸汽的消耗量作为测算碳排放的基础数据导入碳排放测评软件, 得到机械设备消耗的燃料、电力及蒸汽带来的碳排放。

(2)材料的碳排放

根据B IM 的建筑施工碳排放的信息模型, 得到建筑材料的使用量及对应的原材料、对应制成材料成品的信息、运输距离对应材料的使用寿命、报废时回收利用程度的信息, 将这些信息作为测算碳排放的基础数据导入碳排放测评软件, 得到材料的碳排放。其计算思路见图3。以某工程屋顶施工为例, 构建屋顶B IM 模型, 统计相关材料的属性, 并导入碳排放测评软件BEES 进行分析, 如图4所示。

(3)建筑垃圾的碳排放

根据B IM 的建筑施工碳排放的信息模型(赋予建筑垃圾的种类信息)得到的B IM 的施工方案, 可以得到各种建筑垃圾的数量信息, 将这些数量信息作为测算碳排放的基础数据导入碳排放测评软件,得到建筑垃圾的碳排放。

图3材料碳排放的全寿生命周期评价法

图4 3 施工方案碳排放性能分析

根据前面计算的各种材料的碳排放, 得到材料碳排放的大小顺序及各种材料占所有材料碳排放的比重。根据前面计算的施工区、办公区、仓储区的各种机械设备的燃料、电力、蒸汽的耗用量及其这些耗用量对应的碳排放, 得到施工区、办公区、仓储区各种机械设备碳排放的大小顺序及各机械设备占所有机械碳排放的比重。

4.4 措施和改进分析得到低碳的施工方案

根据碳排放测评软件计算机械设备、材料及建筑垃圾, 得到施工中总的碳排放及相应的碳排放测评报告和前面的施工方案碳排放性能分析。按照材料碳排放的大小顺序、机械设备碳排放的大小顺序, 逐渐更改B IM 的建筑施工碳排放的信息模型中的材料参数、机械参数。基于B IM 技术和碳排放测

评软件, 得到改进后的施工方案中因不同的材料、机械设备的信息带来的施工碳排放及碳排放评估报告。经过多次改进, 得到碳排放最小的即为低碳

施工的施工方案。5 结论

在呼吁低碳建筑的今天, 我国大力推行各种低碳节能技术, 想要实现低碳建筑的目标, 在考虑低碳运营的同时也必须要考虑低碳施工。本文建立了基于BIM信息模型的建筑施工碳排放测算方法,利用B IM 技术添加提取与碳排放相关的基础信息,借助碳排放测评软件实现了建筑施工阶段的碳排放测算, 可为建设项目的低碳目标提出可行的低碳施工方案, 对建筑企业的节能减排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同时, 所建立的BIM 建筑施工碳排放信息模型为后期运营和物业管理提供了丰富的施工碳排放信息, 是对建设项目全寿命期低碳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 1] 帅小根, 李惠强, 柯华虎.工程建设及资源消耗对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9,(6): 34-38.[ 2] Johnson E.Disagreement over Carbon Footprints: A Comparison o f Electric and LPG Fork lifts[J].Energy Po licy,2008, 36(4): 1569-1573.[ 3] 耿涌, 董会娟, 郗凤明, 刘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足迹研究综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10): 6-12.[ 4] European Ne tw ork o f Construction Com panies for Researchand Developm ent.[ 5] 张德英, 张丽霞.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进展.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5,(1): 20-23.[ 6] 陈红敏.包含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的产业部门隐含碳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3): 25-30.[ 7 ] Deke Sm ith, Un ited States Building In fo rmation M odel Standard[ C].美国: The 2nd Congress on Digital Collaboration in the Bu ild ing Industry, 2005.11.

第四篇:环保论文 中国碳排放现状与发展

中国碳排放现状与减排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孙宇琪

目录

概要...........................................................................................................................2

一、发现问题............................................................................................................2 1.1 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2

1.1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2 1.2 对海岸带及低地的影响................................................................................3 1.3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 1.4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 1.5 对其他领域的影响.......................................................................................4

二、我国与外国CO2历史排放对比。...........................................................................4

三、解决问题.............................................................................................................5 3.1 CO2性质...........................................................................................................5 3.2 固碳................................................................................................................5 3.2.1·土壤固碳....................................................................................................5 3.2.2·海洋固碳................................................................................................6 3.3 CO2资源化利用.............................................................................................6

1/ 9 3.3.1 物理利用..................................................................................................6 3.3.2 化学应用..................................................................................................7 3.4国家政策..........................................................................................................7

概要

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降低碳排放将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项持久战,相应的,“低碳”一词也被社会各界广泛引用。“低碳”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它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它既是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方向,也是发展中国家应遵循的发展道路。

如何实现“低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问题,解决方法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技术、人文等多个学科。总体来说,碳减排途径可分为两类:控制排放源头(通过提高能源系统各个环节的能源效率或引入低碳元素,以及降低终端能源需求,实现降低含碳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和碳排放后处理(针对能源系统产生的碳排放,采取后处理方式延缓或阻止CO2排入大气中,如CO2资源化利用。

一、发现问题

1.1 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

气候变化是关乎地球人类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安全问题,涉及水资源、农业、能源等敏感部门,并对陆地生态系统海岸带以及近海生态脆弱地区构成重大威胁,对全球产生巨2/ 9

大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影响。1.1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环境要素的灾变趋势

全球气候异常导致一系列环境要素的激变,如酷热、飓风、水涝、干旱等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降水分布格局也在改变,冰川减退、冻土消融、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疫病频发等。所有这些都不是猜测,因为这些状况已经或者正在发生,在可预计的未来只能比现在更加严重。

②自然生态系统的激变 全球气候异常将导致干旱地区的旱灾情况更严重,容易诱发更多的森林和地区性火灾,而森林火灾的增加更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温室效应。环北极地区,如加拿、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一些永久冻土会因气温上升慢慢消融,当地的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土壤中的细菌活性将提高导致该地区由碳元素的存储地区变为碳素的释放源。

全球绝大部分淡水资源以固态方式储存在冰川中。冰川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面积融化将根本改变全球的水循环系统并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冰川融化加快使得夏季冰川减少,从而降低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并可能导致中下游地区更频繁的水涝干旱灾害。

气候变化首先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而;其次,对受灾地区农作物产量产生负面影响,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迫使国家的粮食产业结构作出调整,草原承载力和畜牧量的分布格局会发生较大变化且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3/ 9

1.2 对海岸带及低地的影响

气候异常变化已经导致南极、北极冰冠融化和海平面升高,据估算,当全球气温升高1.5~4.5℃时海平面就可能上升20~165cm。海平面的上升无疑会改变海岸线并将严重影响该沿海地区人们的生活。一些沿海城市和一些大洋洲的岛屿可能被淹没。

海平面上升中造成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如果南北极完全熔融,按照保守方法估算,海平面将比今天高6~7米,海平面的增加会淹没人口密集的沿海城市,世界上最肥沃的沿海平原也将被淹没,考虑到全球人口迅速增长的问题,海平面的增加将导致可居住的陆地可能无法居住; 1.3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地球生态系统,影响陆地和海洋动植物的生存,从而改变整个生物链的结构并可能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1.4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是气象要素通过人体感受器官对人体产生的直接影响;二是气候变化还将对疾病传播产生直接影响;三

是气候异常会促使某些沉睡的细菌病毒开始活跃,可能导致新型传染病的爆发;四是气候变化可以通过改变降水量、风速、湿度等气象条件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将影响人类健康。1.5 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气候变化伴随着的极端气候事件以及其引发的气象灾害增多;气候异常也会导致能源供应结构发生变化,供暖设施及能源的减少会相应增加制冷的电力消费。此外,气候变化还将影响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等以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及旅游者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二、我国与外国CO2历史排放对比。

根据各地区累记碳排放量的大小,全球碳排放量可以分为三大阵营1)美国和欧洲;2)中国、前苏联、拉丁美洲以及东南亚南亚地区;3)加拿大、北非、中东、中非以及环太平洋发展地区。从总量上看,第一阵营的美国4/ 9

和欧洲的碳排放量为第二阵营的两倍左右是第三阵营的四倍左右。

通过与国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均累积碳排放量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人均累积碳排放量远低于美国、加拿大、前苏联、欧洲、拉丁美洲、和环太平洋发达地区,与北非中东地区较接近。

近300年来,中国碳排放与国际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具有增长较快,累计排放量相对较少,人均排放量较低的特点。2005年中国碳排放量约为1.53GtC,据世界第二位,以2005年人口为基准,计算主要碳排放大国1900至2007年的人均历史累计碳排放,结果显示,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等老牌工业化大国的人均历史远高于全球平

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根据CDIAC公布的由化石燃料消费引起的碳排放与土地利用产生的碳排放数据,求出世界各地碳排放总量。

结果表明2005年我国人均总碳排放1.6Tc/人远远低于美国加拿大等地区。需要注意的是,从2000年中国的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碳通量为负值,这说明我国的土地利用变化已经不再是碳源,而是起到了碳汇的作用。

三、解决问题

3.1 CO2性质

1750年,苏格兰化学家、物理学家Joseph Black首先发现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是CO2,分子量为44.01,又称碳酸气体或碳酸酐,是碳元素氧化的最终产物。CO2是大气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大气中体积分数为0.03%~0.04%,总量约为2.75*1012t。大气中的co2主要由含碳物质的燃烧和动物的新陈代谢产生

3.2 固碳

3.2.1·土壤固碳

在光合作用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CO2然后将其转化为糖和其他碳分子,通过根系和枯枝落叶等将碳传递给土壤,然后,土壤通过根系、微生物、土壤动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含碳物质的化学氧化作用,产生CO2,返还大气。上百万年来,这种平衡作用的维持,保证了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稳定。然而,大约在一万年前,农业的发明打乱了古老的土壤结构。为了种植,人们开始排水,翻耕表土层,这就使得土壤中的碳与空气中的氧结合5/ 9

产生了CO2,排入大气中。而饲养动物让情况更糟,家畜啃食了草原,甚至使地面完全裸露,植物消失了,光合作用停止了,土壤中的CO2也就没有了。农业开始出现以来,这样的土地使用的改变使700亿到1000亿吨碳从土壤中分离出来。今天,农业和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排出的温室气体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发明碳吸收土壤。英国科学家如今正在研制一种碳吸收土壤,试图将CO2从空气中永久去除。启动这个研究的想法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植物、庄稼、树木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天然地

吸收大气中的CO2,然后通过它们遍布在周围土壤里的根系将多余的CO2排放到其中。在绝大部分土壤中,这些排放进来的CO2有很大一部分又逸出到大气中,或者是进入了地下水。假如土壤中含有硅酸钙,那么植物根系排放出来的CO2可能会和土壤中的钙起反应,形成无害的矿物质碳酸钙,使CO2被安全地锁定在碳酸钙里,以覆盖在卵石表面或自成颗粒的形式保存在植物根系周围的土壤里。科学家们正在调查这个过程在自然界的存在情况,如果切实可行,研究人员将鼓励人们在含钙丰富的土壤里栽种更多的植物、庄稼等。这一方法可应用于土地复垦、土地修复和其他开发项目中混合含钙丰富且具有CO2保存能力的土壤,在这样的土壤上种植生物能作物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也可能开启特制土壤的广阔前景,所谓特制土壤(添加了硅酸钙或种植特定植物)就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碳捕获能力的土壤。这种土壤可以在全球碳减排中发挥非常有价值的作用。

3.2.2·海洋固碳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根本的机制就是生物固碳。

海洋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界面交换决定于气体分压规律,二氧化碳从高分压向低分压界面转移,而且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水温降低而升高。因此,海洋在低温水域,大气二氧化碳分压高于表层海水,并借助风驱动的波浪搅动作用,二氧化碳从大气进入海水,在海水中以二氧化碳—碳酸盐体系的形式存储,形成海洋的碳汇;而在高温水域,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高于大气二氧化碳的分压时,二氧化碳从海水释放到大气,形成海面碳源。

海—气界面的气体交换过程以及二氧化碳从海洋表面向深海输送的水动力过程称为“物理泵”。物理泵作用受控于海洋的热盐环流及洋流的纬度和季节变化。

6/ 9

对于海洋微生物而言,溶解有机碳(DOC)是其生命的支撑。然而,大部分DOC就像谷糠一样难以下咽而残留在水中。科学家们正在揭示为什么海洋食物链中有些有机质被转化为不易被释放为CO2的形式。“我们早就知道海洋中存在着这种'难以降解'的有机碳,但是直到最近才意识到它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捷克Trebon微生物研究所的微生物学家MichalKoblizek介绍说。

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有的科学

家还不确定这是否可行及安全。“我不

认为可以利用微型生物碳泵来提高海

洋储碳性能”,Simon说,我们没有能控制惰性DOC如何产生的措施。Weinbauer说,“以目前的认识,任何

提高储碳的努力就像飞去来器一样可

能回到起点并使问题变得更糟。”与此同时,人们可能已经“不经意地刺激了'微型生物碳泵'”,Salgado说,全球

变暖正加剧海洋分层,降低了深层对

流,刺激了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这一

切都有利于“微型生物碳泵”,Salgado说。

3.3 CO2资源化利用

3.3.1 物理利用

①惰性应用。用于电弧焊接、灭火材料以及灭菌气体等。

②饮料添加剂。可做汽水、啤酒、可乐等碳酸饮料的充气添加剂。③烟丝膨胀剂。传统的烟丝膨胀剂是由氟利昂制作,能破坏臭氧层。而用co2做烟丝膨胀剂,可以使烟丝膨化过程中降低焦油和尼古丁的含量,提高香烟等级,降低了等级。④冷却剂。CO2可作为食品的冷却冷冻、②合成甲烷。CO2的甲烷化反应为放热反应,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催化剂,是反应以较快的进行。目前,CO2加氢甲烷化催化剂的研究趋势是开发多元化催化剂和超细粉体催化剂,尤其是其大得多的比表面积带来的反应器的冷却机,也可应用于低温粉碎、低温手术、干冰人工降雨等。⑤清洗剂。清洗半导体晶片上的光刻胶,对精密仪器零件进行清洗。该技术具有不引起二次污染,对底材无任何影响,不产生粉尘等优点。⑥萃取剂。利用CO2可提取茶叶中咖啡因、大蒜油及食用油和香料的抽提等。3.3.2 化学应用 1.生产尿素。2.生产碳酸氢铵。

3.无机化工产品

二氧化碳与金属或非金属可生产碳酸氢钠、碳酸钙、碳酸钾、碳酸钡、碳酸镁等无机化学品。4.生产精细化工品

①合成烃类。CO2与CH4/H2反应可以一步合成C2烃。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将天然气、炼厂气和油田气中存在的大量低碳烷烃转化为烯烃和高附加值化具有广泛的引用前景。7/ 9

良好的催化效果。③合成甲醇。④合成高级醇。⑤合成甲酸及其衍生物。⑥合成有机碳酸酯。5.其他利用技术 ①合成可降解塑料。②利用微藻吸收和利用。③人工光合作用。

④矿物或工业废物吸收CO2制化工品。

3.4国家政策

我国处于整个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最低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低廉的环境能源成本生产和出口高耗能和

高排放产品。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国,同事又是《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必须履行相应的承诺。

(1)树立低碳经济发展理念

以科学发展理念去认识低碳经济,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推动

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发展,发展低

碳和新技术,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计划。我国不仅要大力发展低碳技

术,更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在其它行业的应用。(2)健全法律法规

虽然中国政府核准了《京

都议定书》并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面阐述了2010年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但在制定政策的同时,也要相应体系的完善。(3)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

大连环境交易所于2010年6月3日在大连开发区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碳市场走向规范,有利于钙百年过去国内碳排放权交易不透明的现象。(4)其他贸易环境措施

在出口贸易方面,可以引进边境税收调节措施,以平衡发达国家设立贸易限制措施;在引进直接投资时,也要加强审核监管,设置更高的环境审批标准,密切注意能源密集型产业。

8/ 9

9/ 9

第五篇:工业废水处理(零排放)

工业废水处理(零排放)

工业废水简介

工业废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污水和废液,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和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废水的种类和数量迅猛增加,对水体的污染也日趋广泛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因此,对于保护环境来说,工业废水的处理比城市污水的处理更为重要。

工业废水分类

第一种是按工业废水中所含主要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分类,含无机污染物为主的为无机废水,含有机污染物为主的为有机废水。例如电镀废水和矿物加工过程的废水是无机废水,食品或石油加工过程的废水是有机废水,印染行业生产过程中的是混合废水,不同的行业排除的废水含有的成分不一样。

第二种是按工业企业的产品和加工对象分类,如冶金废水、造纸废水、炼焦煤气废水、金属酸洗废水、化学肥料废水、纺织印染废水、染料废水、制革废水、农药废水、电站废水等。第三种是按废水中所含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分类,如酸性废水、碱性废水、含氰废水、含铬废水、含镉废水、含汞废水、含酚废水、含醛废水、含油废水、含硫废水、含有机磷废水和放射性废水等。前两种分类法不涉及废水中所含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也不能表明废水的危害性。

第三种分类法,按废水中所含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可分为酸性废水、碱性废水、含酚废水、含铬废水、含有机磷废水和放射性废水等。

工业废水处理原则

(一)优先选用无毒生产工艺代替或改革落后生产工艺,尽可能在生产过程中杜绝或减少有毒有害废水的产生。

(二)在使用有毒原料以及产生有毒中间产物和产品过程中,应严格操作、监督,消除滴漏,减少流失,尽可能采用合理流程和设备。

(三)含有剧毒物质废水,如含有一些重金属、放射性物质、高浓度酚、氰废水应与其它废水分流,以便处理和回收有用物质。

(四)流量较大而污染较轻的废水,应经适当处理循环使用,不宜排入下水道,以免增加城市下水道和城市污水处理负荷。

(五)类似城市污水的有机废水,如食品加工废水、制糖废水、造纸废水,可排入城市污水系统进行处理。

(六)一些可以生物降解的有毒废水,如酚、氰废水,应先经处理后,按允许排放标准排入城市下水道,再进一步生化处理。

(七)含有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毒废水,应单独处理,不应排入城市下水道。工业废水处理的发展趋势是把废水和污染物作为有用资源回收利用或实行闭路循环。

工业废水的性质特点及处理方法

特点:工业废水的一个特点是水质和水量因生产工艺和生产方式的不同而差别很大。如电力、矿山等部门的废水主要含无机污染物,而造纸和食品等工业部门的废水,有机物含量很高,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常超过2000毫克/升,有的达30000毫克/升。即使同一生产工序,生产过程中水质也会有很大变化,如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同一炉钢的不同冶炼阶段,废水的pH值可在4~13之间,悬浮物可在250~25000毫克/升之间变化。

工业废水的另一特点是:除间接冷却水外,都含有多种同原材料有关的物质,而且在废水中的存在形态往往各不相同,如氟在玻璃工业废水和电镀废水中一般呈氟化氢(HF)或氟离子(F-)形态,而在磷肥厂废水中是以四氟化硅(SiF4)的形态存在;镍在废水中可呈离子态或络合态。这些特点增加了废水净化的困难。

工业废水的水量取决于用水情况。冶金、造纸、石油化工、电力等工业用水量大,废水量也大,如有的炼钢厂炼 1吨钢出废水200~250吨。但各工厂的实际外排废水量还同水的循环使用率有关。例如循环率高的钢铁厂,炼1吨钢外排废水量只有2吨左右。

处理方法: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主要方法有化学氧化法、萃取法、吸附法、焚烧法、催化氧化法、生化法等,但只有生化法工艺成熟,设备简单,处理能力大,运行成本低,也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的方法。在废水处理工程中,大都采用传统的生化工艺,如A/O法、A2/O法或者由此改进的工艺。在废水生化工艺中的活性污泥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方法。活性污泥比表面积大、活性高、传质好,是效率最高的人工生物处理法。

废水处理的目的就是对废水中的污染物以某种方法分离出来,或者将其分解转化为无害稳定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一般要达到防止毒物和病菌的传染;避免有异嗅和恶感的可见物,以满足不同用途的要求。

废水处理相当复杂,处理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废水的水质和数量,排放到的接纳水体或水的用途来考虑。同时还要考虑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残渣的处理利用和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以及絮凝剂的回收利用等。

物理法:废水处理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废水中污染物的性质、组成、状态及对水质的要求。一般废水的处理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及生物法三大类。

利 用物理作用处理、分离和回收废水中的污染物。例如用沉淀法除去水中相对密度大于1的悬浮颗粒的同时回收这些颗粒物;浮选法(或气浮法)可除去乳状油滴或相对密度近于1的悬浮物;过滤法可除去水中的悬浮颗粒;蒸发法用于浓缩废水中不挥发性的可溶性物质等。

化学法:利用化学反应或物理化学作用回收可溶性废物或胶体物质,例如,中和法用于中和酸性或碱性废水;萃取法利用可溶性废物在两相中溶解度不同的“分配”,回收酚类、重金属等;氧化还原法用来除去废水中还原性或氧化性污染物,杀灭天然水体中的病原菌等。

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物。例如,生物过滤法和活性污泥法用来处理生活污水或有机生产废水,使有机物转化降解成无机盐而得到净化。

以上方法各有其适应范围,必须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往往很难用一种方法就能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一种废水究竟采用哪种方法处理,首先是根据废水的水质和水量、水排放时对水的要求、废物回收的经济价值、处理方法的特点等,然后通过调查研究,进行科学试验,并按照废水排放的指标、地区的情况和技术可行性而确定。

工业废水危害

1、工业废水直接流入渠道,江河,湖泊污染地表水,如果毒性较大会导致水生动植物的死亡甚至绝迹

2、工业废水还可能渗透到地下水,污染地下水,进而污染农作物;

3、如果周边居民采用被污染的地表水或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会危害身体健康,重者死亡;

4、工业废水渗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影响植物和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

5、有些工业废水还带有难闻的恶臭,污染空气。

6、工业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被动植物的摄食和吸收作用残留在体内,而后通过食物链到达人体内,对人体造成危害。

工业废水对环境的破坏是相当大的,20世纪的“八大公害事件”中的“水俣事件”和“富山事件”就是由于工业废水污染造成的。

工业废水排放标准

(GB**-**是标注号码,百度这个号码可以搜到具体文件)GBJ48-83医院污水排放标准(试行)GB3545-83菜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6-83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7-83合成脂肪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8-83合成洗涤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9-83制革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0-83石油开发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1-83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3-83电影洗片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0-84铬盐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1-84石油化工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2-84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3-84黄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2-85轻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3-85重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6-85沥青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GB5469-85铁路货车洗刷废水排放标准

水十条

《水十条》指出取缔“十小”企业。2016年底前,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要求,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

专项整治十大重点行业。制定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行业专项治理方案,实施清洁化改造。新建、改建、扩建上述行业建设项目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置换。

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2017年底前,工业集聚区应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逾期未完成的,一律暂停审批和核准其增加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并依照有关规定撤销其园区资格。

解决方法

国家对于化工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下了硬指标,接下来,化工行业的整改是必然的。为了保证企业的盈利和排污达标,企业选择废水处理系统非常重要。德国在60年代把mvr技术应用于工业中,在06年,广州心德实业就把目光投向了环保并引进了这项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和多项实用专利,享受创新基金的支持。广州心德已经成功把mvr技术运用于工业废水处理,废水零排放。冶炼废水零排放的项目全国第一个项目就是广州心德做下来的。电镀废水处理,印染废水处理,石油化工废水处理等等各种化工废水处理工程都熟练地运用其中。

mvr技术的原理

MVR的原理是低温位的蒸汽经压缩机压缩,温度和压力提高,热焓增加,然后进入换热器与物料进行换热,充分利用了蒸汽的潜热,达到节能效果。整个蒸发过程中也不再需要补充生蒸汽。

MVR蒸发器不同于普通单效降膜或多效降膜蒸发器,MVR为单体蒸发器,集多效降膜蒸发器于一身,根据所需产品浓度不同采取分段式蒸发,即产品在第一次经过效体后不能达到所需浓度时,产品在离开效体后通过效体下部的真空泵将产品通过效体外部管路抽到效体上部再次通过效体,然后通过这种反复通过效体以达到所需浓度。

效体内部为排列的细管,管内部为产品,外部为蒸汽,在产品由上而下的流动过程中由于管内面积增大而是产品呈膜状流动,以增加受热面积,通过真空泵在效体内形成负压,降低产品中水的沸点,从而达到浓缩,产品蒸发温度为60℃左右。

产品经效体加热蒸发后产生的冷凝水、部分蒸汽和给效体加热后残余的蒸汽一起通过分离器进行分离,冷凝水由分离器下部流出用于预热进入效体的产品,蒸汽通过风扇增压器进行增压(蒸汽压力越大温度越高),而后经增压的蒸汽通过管路汇合一次蒸汽再次通过效体。

设备启动时需一部分蒸汽进行预热,正常运转后所需蒸汽会大幅度减少,在风扇增压器对二次蒸汽加压的过程中由电能转化为蒸汽的热能,所以设备运转过程中所需蒸汽减少,而所需电量大幅增加。

产品在效体流动的整个过程中温度始终在60℃左右,加热蒸汽与产品之间的温度差也保持在5—8℃左右,产品与加热介质之间的温度差越小越有利于保护产品质量、有效防止糊管。

产品的浓缩度在50%左右时仅MVR蒸发器就能完成,当所需浓度为60%时则需安装闪蒸设备。

mvr技术特点

1)低能耗、低运行费用; 2)占地面积小;

3)公用工程配套少,工程总投资少,4)运行平稳,自动化程度高; 5)无需原生蒸汽;

3)由于常用单效使产品停留时间短

4)工艺简单,实用性强,部分负荷运转特性优异 5)操作成本低

mvr蒸发器应用范围 1)蒸发浓缩 2)蒸发结晶 3)低温蒸发

大方向来说就是工业废水的处理,废水零排放,食品药品的蒸发浓缩步骤,效果显著。

下载广州市规模以上的工业碳排放研究论文[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州市规模以上的工业碳排放研究论文[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州市工业大道中小学扩大特教班规模,深入开展融合教育可行性思考

    广州市工业大道中小学扩大特教班规模,深入开展融合教育可行性思考 一、现状: 我校是海珠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小学,创办于1966年,于2003年秋季合并了海珠区广纸子弟小学。学校位......

    广州市工业发展“十五”计划

    广州市工业发展“十五”计划 作者: 来源: 市经委 发表日期:2003-10-15 字体大小:大中小 浏览次数: 保护视力色: 一、发展基础 (一)“九五”时期广州工业总体发展情况 1.广州工业......

    叶集规模工业调查情况汇报

    叶集规模以上工业调查报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销售收入在 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它是衡量一定区域内工业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全面了解、准确把握我区规模工业发......

    某县上半年规模工业发展情况汇报

    某县上半年规模工业发展情况汇报元至五月,工业战线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举措,紧密结合新形势下实际,乘势而上,紧......

    关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首先对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委毛主任一行来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欢迎。 按照市经发[2006]102号文件通知要求,我们于2006年9 月20日召开了“急需贷款的重点企业法人......

    彭泽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情况汇报

    彭泽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情况汇报 根据县领导指示精神,4月份,县统计局、经贸委、园区办、民营局等单位对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走......

    关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情况汇报

    关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首先对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委毛主任一行来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欢迎。 按照市经发[XX]102号文件通知要求,我们于XX年9月20日召......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调研报告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调研报告2010-06-29 19:06:15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调研报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