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万卷书,品宋词情作文
读万卷书,品宋词情作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万卷书,品宋词情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品味人生百态,欣赏风流千古。捧一卷经典,吟一口香茗,那清新与芳香四溢,又是春夏秋冬,情动乾坤。掠过“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飘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赞一句“暗淡轻黄体轻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再叹一声“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四季轮回,年年岁岁。一个人,一段情;一件往事,一抹记忆。
读万卷书,品宋词情。一篇章,豪情万丈,气撼无边宇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哪怕“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依然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观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中是苏轼的人生豪情。“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历史沧桑,“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到如今仍是梦里“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希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哪管得“可怜白发生。”词中是辛弃疾的报国豪情。江头独立,想万马奔腾,豪杰竞争,心中是否会掀起豪情波澜呢?
读万卷书,品宋词情。一首词,婉约柔情,情动大千世界。“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如今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看“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空“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东篱把酒黄昏后,”只留下“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只得叹“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词中是李清照的幽怨柔情。当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也“无人会,登临意,”感叹“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也只能“红巾翠袖,搵英雄泪。”“如今识尽愁滋味”时,“只道天凉好个秋。”词中是辛弃疾的愁绪柔情,观此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心底却“黯乡魂,追旅思,”虽说“明月楼高休独倚,”却忍不住“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词中是范仲淹的思乡柔情。人烟初静,欣赏风扫落叶,秋冷轻霜时,口中是否会不禁诵一句似水柔情呢?
读万卷书,品宋词情。一句话,真情绵绵,线连三世三生。门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可知离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自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怜“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中是柳永的不舍真情。“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终盼得“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虽说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怎比得“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词中是秦观的爱恨真情。屋外“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月已如此,何况人乎?又怎奈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只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中是宴殊的相思真情。咫尺天涯,两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时,书信中是否会呈现缕缕真情呢?
一部经典传承千年记忆;一纸黄卷,缠绕万种风情。品一盏清茶,焚一炉沉香,轻合书本,瞑然兀坐。淡淡茶香与缕缕轻烟的交融中,演绎着一段段宋词情,是“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轻幽;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牵绊;是“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的悲寥;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情思,纵然是茶尽烟歇,仍有这经典传承,风情不变。
第二篇:唐宋词愁情赏析
唐宋词愁情分类赏析
唐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瑰宝,数量巨大。在这众多的宋词中,写愁情的词不能不被注意。烦愁、闲愁、旅愁、乡愁及缠绵之愁、无奈之愁,内容从风花雪月、春夏秋冬到人情世态、子妻亲朋,带给我们无尽的美。
在这里我们把这些愁归为相思词、思乡词、郁志词等。
相思词
研读唐宋词相思词为数不少,其中有写友人之间、兄弟之间的思念之情的;更多的是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的,而后者更显得炽烈殷切,缠绵悱恻。
其中李清照的《一剪梅》就是写男女恋情相思词的经典。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很是不同。
诗人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的甜,也象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李清照的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
思乡词
家国是一个人心中永远的依恋,更是一个独居异乡的人最眷恋的存在。因此,许多词人都曾用他们美丽的辞藻抒发过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南后主李煜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他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特别值得一品。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情毕现。“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就象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此处表达情感更显委婉含蓄。
“独自暮凭栏,无限江山”,“莫”一作“暮”。“莫凭栏”是说不要凭栏,因为凭栏而望故国江山,会引起无限伤感,令人无以面对;“暮凭栏”意谓暮色苍茫中凭栏远眺,想起江山易主,无限往事,“暮”也暗指词人人生之暮。两说都可通。李商隐曾在《无题》诗中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金陵是多么难舍难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韶华已逝的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一说“天上人间”是个偏正短语,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意谓天上的人间,用在这里暗指自己来日无多,“天上人间”便是最后的归宿。
壮志词
词是有感而发,当文人墨客不得志时,往往会选择写词
来抒发自己愁绪。看苏轼的壮志难酬是怎样表达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这首《江城子》从表面看是记出猎之事,实为抒豪情寄壮志之作,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人保卫边疆,为国杀敌的强烈愿望。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 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 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唐宋词中愁是美的,我们应深入词作的海洋里体味。
第三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
知行
失去了灵魂的身体,是麻木的;失去了身体的灵魂,是空洞的。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题记
四百年前,二十二岁的徐霞客从江阴出发,去实现自己一生的理想与追求——游遍名山大川。在这次伟大的旅行之前,他的灵魂已经有过一次远足。相传徐霞客少年时期嗜书如命,家中有一座专门用来置放书籍的名叫“万卷楼”的楼阁,这是徐霞客的父亲希望他博览群书而为他建造的。这座楼阁中的藏书徐霞客大都认真读过,几乎能够背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中的藏书渐渐无法满足他阅读的需求,于是他便开始四处收集好书,有时因没有带钱,他甚至会把自己的衣服当掉。巨大的阅读量,为他以后的远行奠定了基础。他所阅读的许多前人的游记、探险经历,丰富了他的经验,这和他在后来的旅行考察中一次次的化险为夷是密不可分的。也正是这些书籍中描绘的外面那个神奇的世界,让徐霞客心驰神往,更加坚定了他外出游历的决心。在母亲的支持和鼓励下,徐霞客开始了他历时三十二年的旅行,他远行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并完成了一部史诗巨著《徐霞客游记》。
可以说,徐霞客的一生都在旅途中,无论是起初灵魂的旅途亦或是后面身体的征程,他完美地的把“知”与“行”结
合在一起。可以说,徐霞客的一生就是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喧嚣的世界,每天忙忙碌碌的我们,却在不经意间就迷失了。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就那样浑浑噩噩的活着,迷茫、孤独的活着。
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这时又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看见真实自己的机会呢?卸下自己在生活中的那些包袱——它们只会让自己活得更累。人生需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为了自己已忙碌不堪的身心。这将会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不必留恋,不必犹豫。来一次一个人的旅行,享受孤独带给自己心灵上的放松;享受无拘无束,自由不羁的天空;享受拥抱大自然时,所有的疲惫烟消云散;享受夜晚独自行走在旧街古巷,那一份凄冷的美好。
沁人心扉的,也可以是灵魂旅途两旁的墨香。在灵魂的旅行中,静静地感受着书中人物的悲喜;细细的品味着书中意境悠远的诗意;或默默的品读着、诠释着书中的哲理。阅读可以填补我们内心的空虚。有时,一本好书让我们如沫春风,就有如在寒冬忽然就有了一束照在身上的温暖阳光。在微晴的午后,沐浴着阳光,读一本好书,该是多么惬意美好的一件事。
如果你感觉到累,感觉到疲倦,那么,请给自己一次放松的旅行。身体,亦或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第四篇:品文字情(模版)
品文字情
告别昨日的身影,回首流淌在校园文学的岁月,心中顿时奏响动人的旋律。
校园文学,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舞台,不像音乐晚会那样激情四射,也不像运动赛场上那样充满紧张与艰辛.但不管是校园文学写作还是其他形式的文化活动,始终都是以丰富校园文化为出发点,进而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展自己的思维,提升自身的审美情怀。校园文学是校园文化的缩影,在这片以校园人,写校园事的圈子里,众多热爱文学的朋友舒文畅怀,以真挚的情感,溢美的文字表现对大学生活的理解。
文学写作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阳光领域”,写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校园里,每天都发生着精彩纷呈的故事,这些故事却并不是电影里的镜头,但他的纯朴、真实、自然是最令人津津乐道,因而也成就了校园文学写作的源泉.不是有句话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故事就像是做饭用的米,有了米也就不怕做不出可口的饭菜,更不用担心写不出一流的文章.通过校园文学写作,有助与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是阅读名著,也可以是阅读当下比较流行的小说,但并不是那些杂七杂八的小说。校园文学始终还是要回归正常人的中间,只有这样,文学的精神才能融入每一个人心中,校园文学写作才会更加持久,展现那特有的青春活力。
在大学校园里,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成为大家增长知识、发挥特长的主阵地。校园文学写作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斗争,通过文字表达对生活的赞美是这场斗争的关键,任何斗争都有胜负,但校园文学写作没有胜负。因为文学交流的实质是对生活的感想,是提升思想境界、锻炼人格品质的绝佳时机。其实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一种写作上的交流,通过交流可以批次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校园文学写作,一般有限时和不限时两种,限时就是学校举办的现场作文大赛、诗歌创作等;不限时的内容可太广泛了,最常见的莫过于征文比赛,设定一个主题,让大家自由发挥。无论何种形式的校园文学写作,丰富课外文化生活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在于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学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需要一颗平淡的心,从内心深处感悟出生活的真谛,用文字传承一种最真实的难忘情怀。其次,需要一颗坚强的心,校园文学写作不象“大家”那样博大精深,但要想写的有思想、有感染力,就要长久的坚持。最后,还需要有创新精神,文学在岁月的磨合下,也需要与时俱进。只有紧密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联系未来,才会写出一手好文章!从而让文字溢满我们身边。
第五篇:作文文档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读万卷书”乃极言多读书,“行万里路”是讲多游历,这是求知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要求知,首先要“读万卷书”,即广博地学习前人的知识,特别是研习圣贤之说。这实质上是通过博览群书获得间接知识,它是一个人闭门苦读的过程。孔子年轻时读书极勤奋,《论语》里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孟子少时发愤读书,浑然不知昼夜,遂通《诗》、《书》、《礼》、《易》、《春秋》等经。求知以“博览群书”始,实不失为合理之举,因为以个人有限的精力,万万不足以亲身一一发现、经历,且无此必要,明智之举就是通过博览群书把已有的知识、学说纳入胸中。
博览群书有三个步骤:由博览致博闻,知各种知识或学说之详,可以“详说之”,这是第一步,接着通过认真阅读、思考,把握众多知识或某学说的要旨、精髓,也就是由“详说之”返回到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知识、学说的精要与大义,就像孔子熟读《诗经》后一言蔽之为“思无邪”一样,如此又进了一步;在把握了知识的要旨之后,经过考察、比较,可知其好坏,进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在学习、研究年鉴、评说前人学说的过程中,有心得,有见解,可以发之,可自成一家之言。这就是“读万卷书”的较完整的意义,也是整个求知活动的第一个方面。
但古人认为,只读书是不够的,“闻之不见,虽“必谬”,又“闻之不若见之”,因此博览群书之后,必进入求知的第二步,即遍游各地,亲见亲历,这称“游学”。游学很早以来就是个传统。孔子曾周游国;孟子闭门读书多年之后也周游各国,成为当时有名的游士,“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司马迁十年苦读之后,负起行囊遍游天下,竟依依不思归。“学”的益处大致有:一可亲见亲历,增长见识,谓多见而识之;二是通过游历可以印证从书上得来的“知”;三是通过亲历亲见可以考察事物的变化及其化原因,即孔子讲的“我之游,观其所变”;四是可在游历中将自己的知识和学说施之于“行”。孔子、老子、孟子都有游说列国的经历,他们极力劝说君主用自己的政治伦理学说,以使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以施展。“游学”既可获得新知识,又可验证学来的间接知识,此外还有机会在实际生活中推行自己的见解学说,无怪乎古人要“行万里路”了。
首先“读万卷书”,获得满腹经纶,再“行万里路”,亲历躬行、参证精思,知识水平就会飞跃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求知模式原先为古代先哲所采用,由于它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就逐步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历代读书人求知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