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世有桃花》有感
看这书是因为我曾经读过她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虽然安意如的书大多抄袭严重,但是当时不妨碍这本书让我对古代诗词产生了懵懂的好感。而桃花,又是我很喜欢的花之一,所以看到《世有桃花》这一书名就被吸引了。
自古以来,桃花以其明媚、娇艳、多情、柔美等丰富的文学意象,在文人墨客的众多隽永诗篇中出现。这便是一本以桃花为主角的主题书,不提作者是否抄袭,单看一个个有关桃花的故事,欣赏一首首关于桃花的诗词,还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桃夭》是《诗经》里的名篇,把桃花比喻新嫁娘之美,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就层出不穷,如崔护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被人津津乐道。记得曾看过一段出自民国结婚证书上美好的话:“两姓婚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而昌而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单是读着都觉得温暖幸福。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桃花庵歌》是唐寅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乃是自况、自谴兼以警世之作。其乃一代才子,以文名天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花落水流,一片自然。唐寅将车马权贵视如尘土,将酒盏花枝贫者奉为天人,自有傲骨。疯颠也好,痴狂也罢,花间独酌,自有风流。
桃花庵里桃花仙,由此想到了桃花岛,及那个吹着碧海潮生曲,众人熟知的金庸笔下人物——桃花岛岛主黄药师。然而我要细说的却是旅游风景点桃花岛的传说人物安期生。安期生,一名安期,人称千岁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师从河上公,是秦汉期间燕齐方士活动的代表人物,黄老哲学与方仙道文化的传人。汉刘向《列仙传》说他在东海边买过药,宋《宝庆昌国志》和清光绪《定海厅志》都说安期生在桃花岛炼丹,现尚存“炼丹洞”遗迹。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宋《乾道四明图经》记载:“安期生尝以醉墨洒于山石上,遂成桃花纹,奇形异状,宛如天然,人多取之,以为珍玩”。
私以为黄药师的原型有可能是安期生,你看,桃花岛,炼丹也算是药师吧,关键词还蛮符合的。不管是不是,“泼墨成桃花”这样的传说实在太美,如果写成小说,不妨想象一下:一个小岛上来了一位仙人,某日饮醉,遗墨于石上,石上便长出了绚烂桃花。仙人必是喜爱这个小岛的,闲暇时候常来此处依花醉饮。而那桃花吸收日月精华,这样过了千年万年,会不会长出灵识,成了美丽多情的桃花仙呢?之后又会如何发展?不禁引人遐思。
“白骨青灰长艾箫,桃花扇底送南朝。”然而桃花有的不仅仅是美好,也有哀愁。
《桃花扇》书写了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作者孔尚任将故事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了以往才子佳人这样美满结局,成了经典之作。香君出场时吟唱了《牡丹亭•游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里早已暗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当一切繁华皆成过往,消失殆尽,只剩那一树桃花、一把折扇,静默地记取着流年。仿佛是做了个桃花灼灼的缱绻梦境,最后只看见桃花漫天尽飞散。
桃花入了清梦,梦穿了你我,说穿了桃花,到头来不过是梦说一生罢了。
第二篇:读《世有桃花》读后感
花落之意,生命之理
——读《世有桃花》读后感
花会开,花亦落;花有语,花现魂。娇艳如桃花的你,写得写失,写悲写伤,写情写爱,写就的是自我内心的顽强。——题记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唯待见青天。
这便是《世有桃花》的开篇词。每读到这里,我心中便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出一
朵朵凄美的桃花,还有那个清秀脱俗的才女安如意。
在这本书中,安意如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撷取那些与桃花有关的故事,植入如桃花般芳香明媚的情感,再细细地包裹后,重新呈现于世人眼前。她的文字,还沾染着桃枝新鲜的气息,和桃花娇嫩的颜色,仿佛带有自己的印记,将历史还原出清新独特的安氏味道。
文章中的一篇篇“诗赋”带领我回到那个充满着桃花的世界里。文字显现的桃花已不仅仅是盛开在了春,它已随着时间的轮转盛开在了时间的最深处,打败了时间,恒久不灭。
这是一本写给桃花的书,也是一篇写给有爱之人的诗赋,更是安意如写给自己的一首顽强之歌。安氏清丽的妙语,细腻的笔触,它不
断使我去思考,去反省:人生是否能如桃花般多姿多彩,美丽娇艳呢?或许,桃红娇弱的外在包裹下的灵魂本质仍是顽强吧,花落的悲伤,只不过是给顽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罢了。
天堂和地狱,没有我选择的权利,只有我们被选择的命运。可能,出乎你意料之外,写此书的作者——安意如,竟是残疾之人!的确,一个身世比路边之野草还普通的工人的女儿,一个从打工开始,只有中专毕业的平凡女孩,竟能写出这样如桃花般柔美的散文,这令我惊奇不已。然而,事实就是如此。虽患上轻微性脑瘫,但她仍凭着顽强的意志,继续自己的事业的安如意,就用病痛的伤悲,作为她支撑坚强的本钱。
好一个安如意,好一个卓立于风尘却脱俗于凡世的奇女子。写到这,我不禁想起了他,一个和安意如的身世同样悲惨的男人——史铁生。他身为清华大学附中的毕业生,却不幸因病瘫痪。我想,对于普通人来说,瘫痪就意味着失去一半生命,有的人甚至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然而,史铁生却以惊人的毅力继续打工存活,后来竟写出了《病隙碎笔》,《奶奶的星星》,《车棚》等异常优秀的文学作品!残疾之人,都能以惊人的顽强生命力获得巨大的成就,那,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生活富裕的人,为什么不行?难道,只有病痛才能让人醒悟,使人珍惜把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吗?不是的!
回想曾经,一次轻微的头疼,一阵小小的不舒服,都能成为偷懒借口。与安氏,与史铁生的永远的病痛相比,我们的小痛小感冒算得了什么?难道我们还要为自己的懒惰、软弱找逃避的借口吗?
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就像上述说的安氏、史铁生一样用顽强燃烧生命,使它变得有意义;另一种人则用软弱看着别人燃烧,总要用他人的光芒照亮自己。究竟哪一种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呢?我想,答案你不猜也能知。
可以说,生命,既是顽强的,又是脆弱的。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要珍惜它,好好利用它。生命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存在,而是为了燃烧。燃烧才会有光亮,哪怕只有一瞬的光亮也好!
第三篇:读《俗世奇人》有感
读《俗世奇人》有感
河北省藁城市岗上学区庄合小学 桑会艳
冰心说:“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书籍是人类永恒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的大家,无不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在阅读中,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感情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
在暑假时,我读了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这本书真是有趣极了。小说写的是在天津卫有好多个响当当的人物,他们在各行各业里都身怀绝技。冯骥才先生说:“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我刚看了几篇文章,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每篇文章都不长,却能把一个人物写得那么精彩,那么活灵活现。
《俗世奇人》中,有许多让我敬佩的人物:技艺高超的刷子李;“认钱不认人”的苏七块;足智多谋的杨巴;以牙记人的华大夫;力大无穷的张大力;还有钓鱼很好的大回等,都让人无比佩服。书中也有很多令人发笑的“奇人”:明明是女的,却留男人才留的背头的杨家二小姐;原本精通辨画,却让人忽悠的蓝眼;因为想看看人死了会怎么样,所以没死装死的刘道元;还有让八哥说“漏嘴”而气得半死的死鸟等,让人一看捧腹。这些人物各有各的特点,经过作家冯骥才画龙点睛之笔的勾勒和渲染,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跃然纸上,令我赞叹不已。
其中,我最佩服的是 “泥人张”,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泥人张捏泥手艺好。一天,海张五在天庆馆侮辱泥人张。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泥人张二话不说,用泥巴捏了海张五的头,放在桌上,也不理海张五就走了。第二天,几个小杂货摊“贱卖海张五”。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连泥模子也买走了。
我既佩服泥人张的手艺,又佩服他的人格。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力的较量。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回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妙招制胜。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太棒了,打他个措手不及!
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不仅喜欢这样的文学体裁,而且喜欢书里的每一个故事,更喜欢故事里面所表达的意思和一些做人的道理。其实,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都会遇到很多人,只要我们认真留心身边的人,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就一定能够写出好的文章来。
“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俗世奇人》中的奇人并不是样样精通,但他们却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受人尊敬,当今社会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成为面面俱到的全才,但必须得有一门精通!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我们要把平凡的生活过得不平淡,就得靠那份才艺,不只是在那时候是这套活法,就今时今日也是不可缺少的啊!
第四篇:读俗世奇人有感
读《俗世奇人》有感
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种空前绝后的人物,但是那都是俗人;《俗世奇人》里的人,不奇传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却全都是真人真事。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凡是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是在显耀上层,更是在市井民间。这些奇人妙事,闻若未闻,倘若废置,岂不是很可惜?那为什么不记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以往此地的奇人呢?既然这么想,那就开记。一人一篇,各不相关。总名就叫《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中,有许多让我敬佩的人物:“认钱不认人”的苏七块;技艺高超的刷子李;力大无穷的张大力;足智多谋的杨巴;以牙记人的华大夫;还有钓鱼很好的大回等,都让人无比佩服。书中也有很多令人发笑的“奇人”:明明是女的,却留男人才留的背头的杨家二小姐;原本精通辨画,却让人忽悠的蓝眼;因为想看看人死了会怎么样,所以没死装死的刘道元;还有让八哥说“漏嘴”而气得半死的死鸟等,让人一看捧腹。这些人物各有各的特点,经过作家冯骥才画龙点睛之笔的勾勒和渲染,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跃然眼前,令我赞叹不已。作家的描写太精彩,令人不忍释手。
其中我比较喜欢的是“好嘴杨巴”,其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津门胜地,能人如林,此间出了两位卖茶汤的高手:杨七杨八。他俩有一次被派去给李中堂大人做点心。结果李中堂大人把碎芝麻当成了脏土,顿时非常生气。此时就体现出杨巴的聪明了——只见杨巴脑袋撞地,一边叩头,一边说:“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碎芝麻,故此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李中堂大人这才明白过来,顿时非常高兴,便赏了杨巴银子一百两。你看脑子灵活,善用嘴巴救了他。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体会到原来嘴也可以帮人!不过读者它让我也想起了我们班的一个同学。他很喜欢说话,每天说的话,绝对下不了两千字。上课也非常喜欢“咬文嚼字”,就是这张嘴课上惹得老师们对此嫉恶如仇,课下惹得同学们一片声讨。仔细一琢磨,原来他讲得几乎都是废话,该讲时不讲,不该讲时乱讲,导致他的人缘也极差。把他的话和扬巴比一下,就能看出来:他说话没有条理,没有顺序,往往是想起什么说什么;而杨巴呢,说话合情合理,充分地通过嘴“演”出了那种冒犯皇上的样子,再加上惟妙惟肖的动作,让人看不出任何的猫腻。所以说——其实只要合理用嘴,把话说到天衣无缝,顺序清楚,恰到好处,就可以成事的。岂止是学生,我们身边不也有好多这样的人因为会说成名,因为不会说败事吗?
所以说“合理用嘴,可以出名”。我们要以此为启示,学会合情合理运用嘴巴,让话出口时得体、甜蜜、暖人心,避免祸从口出。
第二篇:
今年这个暑假我读的第一本书就是 冯骥才先生写的小说《俗世奇人》。
小说写的是清末明初在天津卫有好多个响当当的人物,他们在各行各业里都身怀绝技。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
刚看了几篇文章,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每篇文章都不长,都配有一幅图画,但寥寥数笔,就把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爱好凸现了出来;短短的一片文章,就把一个故事写得那么精彩。如不能破了规矩但仍能行侠仗义的“苏七块”、刷油漆不留一点痕迹在身上的“刷子李”、喝了假酒无事喝了真酒倒丧了命的“酒婆”、伺候好八哥自己却落得个“死鸟”绰号的贺道台、举起石锁而又爽朗大度的“张大力”等等,每篇故事看了以后都让人记忆深刻。
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不仅喜欢这样的文学体裁,而且喜欢书里的每一个故事,更喜欢每一个故事里面所表达的意思和一些做人的道理。我想这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一种写作风格和方法。其实,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都会遇到很多人,只要我们认真留心身边的人,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就一定能够写出好的文章来。
第三篇:
这个暑假,我看了《俗世奇人》这本书,书中写了许多俗世奇人,如快手刘,刷子李,钓鱼王„„他们各个都身怀绝技,其中最让我佩服的是刷子李。
刷子李是一个刷墙的手艺人,他刷墙的技术极其高超。在他刷过的房间里,单坐着就如升天一般美。每当刷子李去帮人刷浆时,他的徒弟曹小三就跟在屁股后面提东西。一间房子五面墙中,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蘸浆。“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只见刷子李的手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摆一次,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上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我觉得刷子李这哪里是在刷浆,他根本就是在创作艺术。他把每一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如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每刷完一面墙,徒弟曹小三最关心的是师傅那身黑衣服是否有白浆,可把刷子李全身上下都搜索了个遍,却没发现一个芝麻大小的白点,“他真觉得这身黑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那一回,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后,曹小三看到他师傅的裤子上有一个黄豆大小的白点,曹小三心中师傅那如山的形象轰然倒去。但刷子李心细眼尖,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再一松手,曹小三终于明白,原来那个白点是师傅抽烟时,不小心烧了一个洞,里边的衬裤从洞里透出来就像是用白浆沾上去的。
刷子李的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他是经过“千锤百炼”才成了行业中的高手,其他那些奇人也是如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关键就在于你是否肯学,肯练。所以读完这本书,我的最大感触是:只要我们肯用心去学一门技艺,就也会成为一名俗世奇人;只要我们能用心去完成一件事,就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第五篇:读《俗世奇人》有感
不平凡的凡人
——读《俗世奇人》有感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各行业的佼佼者,对自已的职业了如指掌;有这样一群人;心不高,气不傲,却骨气犹存;也有这样一群人,每日漫步于百姓之间,不食凡间烟火,却深懂百姓之难„„他们看似平凡,却拥有一颗不平凡的心,还有不平凡的命运,没错,他们便是冯骥才笔下个个独一无二的“俗世奇人”。说到天津,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手艺人多,泥人张、机器王、刻砖刘就是那里有名的用手吃饭的人物。冯骥才专门写了关于天津的民间生活的一部小说——《俗世奇人》。没有丝毫华丽的词藻,文章采用“半文半白”的写法,短小而精湛。一篇文叙述一个人。在作者灵活而又大显功力的笔下,个个身怀绝技的“江湖中人”大使看家本领,令人连连叫绝,欲罢不能。这部书中,一共写了三十六个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苏七块》、《酒婆》、《张大力》、《刷子李》„„
书中的“奇人们”更是一次次在脑海中穿梭浮现:看病前必先收七块银洋的苏七块:苏七块本名苏金散,是一名神医,凡是人们折胳膊断腿儿的,他按按就能治好,但谁来求他治病,必须先交出七块银子来,否则怎么说也不管!有人骂他只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也就有了‘苏七块’这个绰号。苏七块还好打牌,有一天,正当苏七块和华医生打牌时,走进来一位叫张四的三轮车车夫,求苏七块治骨折,可是张四是卖苦力的底层人,暂时交不出七块银子来,求苏七块赶紧帮忙,说银子先欠着,苏七块跟没听见似的,继续和华医生他们打牌。这下,华医生可看不下去了,他推说去撒尿,赶紧给张四七块银子,苏七块听到张四交出了七块银子,动作比铃儿都快,给张四三下两下就捏好了。像苏七块这样的手艺人,手上有绝活,无论什么定价,有什么要求,也有人求着他。而那些手上没有绝活的,没人搭理,反倒在天津,可能一辈子也没有自己的辉煌年代。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鳌》,李金鳌虽然是一个混混头儿,但他的重情重义却也是让人啧啧称赞的。他的一番话,更是让我久久的思考,他说道“杨老板,我这人,向例只交朋友,不交钱。想想看,您我这段交情,有来有往,打谁手里过过钱?谁又看见过钱?折腾来蒸腾去,不都是那些情义吗?钱再多也经不住花,可咱们的交情使不完!”人和人之间之所以能维持关系不应该靠金钱,所依靠应该是情谊,这样的感情不会因为钱财有所改变,随着时间的流失,显得是更加珍贵的。
干完活身上绝不沾一个白点的刷子李;力大无穷举起青石大锁的张大力;从鞋底上取下一块泥巴便单手捏出活人脸的泥人张„„他们的姓名并无人记住,但这些外号却起来响当当。作者幽默、朴实的文风使我感到自已并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亲切地在欣赏一场演出,一场史无前例的精彩演出。霎时,浓浓的乡土气息与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天津卫是天津的古称,是当年令世人瞩目的开放城市。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向我们介绍天津的手艺人,也展示了天津的市井风情,通过书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把天津的生活描写得生动、有趣,仿佛那提篮叫卖,敲锣打鼓的节奏都能在你耳边回荡,有时也能忘情地哼上一曲,看着书,时常能记住手艺人那手法和动作,可你一学,却怎么都不成„„也是,手艺就难在这里。
冯骥才笔下的奇人们有些生活在天津卫的上流社会,也有些混迹于市井民间。不管命运与结局怎样,终归也是平凡人。他们在这个“俗世”之中干出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怪事。然而,作者却将这些事连成一串,让怪事化为趣事,让这些来自于浓缩社会的奇人变得活灵活现。这让我想到了一个班级,总有一个调皮可爱的淘气包,几个在某一方面精通的特长生,还有一些脾气“特殊”的个性人物,是他们使我们原本平凡的生活变得不平淡,变得格外精彩!
当然,我们也要让自已成为那样的人,成为生活中的“调味剂”,《俗世奇人》中曾写道:“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我们可以继续发展自已拿手或感兴趣的事,让自已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奇人”,制造出惊喜,带给他人和生活不平凡!
做一个不平凡的凡人,这不单是我的追求,也是书中的灵魂所在。徜徉在浩瀚星河中,找到属于自已的一颗繁星,将它变得越来越闪耀„„